首页

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新教材暑假作业4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2

2/12

剩余1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4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典例1.中文里原来并无“塔”字,魏晋以后才造出“塔”字。印度的塔早期多是“覆钵”或“覆盆”式,也就是一个半圆覆钵形的大土冢。而中国工匠将这种佛塔形式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结合,创造出各种造型美观、千姿百态的佛塔。这反映了()A.佛教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B.佛教本土化并逐渐成为主流思想C.中国墓葬形制深受佛教文化影响D.宗教信仰与民众的生活紧密相连2.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一些维新志士吸收阳明学中注重人性“陶冶人物之功”,在幕府末期的社会变更中找到了让自己扬名历史的哲学。阳明学成为维新志士反抗封建幕府统治最尖锐的思想武器。材料体现了()A.中华文化的世界性影响B.托古改制推动政治革命C.进步思想决定改革成败D.阳明学是明治维新的指导思想集训1.先秦诸子百家中,道家讲天道,墨家信鬼神,他们都不讲天命;儒家则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道家无为而无求,墨家有为而有求,儒家有为而无求。据此可知,与其他思想流派相比,儒家思想()A.重视天人关系的研究B.与墨家思想可以互补C.有较强道义和责任感D.蕴含了早期民本思想2.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西周末年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才能达到平衡。孔子和孟子则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这反映了()A.传统文化突出共性,否定个性B.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C.求同存异是中华文化的根本D.传统的道德准则形成于西周3.中国的炼丹术传入阿拉伯,直接推动了阿拉伯炼丹术的兴起,阿拉伯炼丹术又影响了欧洲炼丹术,而现代化学便是在欧洲中世纪炼丹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说明()A.中国古代科技成果都通过阿拉伯人西传\nB.中外科技文化交流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C.同一科技成果在中西方的发展进程趋同D.中国古代科技外传以自然科学理论为主4.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等世界原生文明诞生地的形成空间均不过数十万平方公里,唯有中华文明的形成覆盖了长江、黄河及辽河流域的面积近300万平方公里的范围。这凸显出中华文明形成之时便具有()A.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B.以德治民的民本思想C.厉行专制的集权意识D.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5.天宝六年,唐玄宗专门颁发诏令,将马球作为军队训练的课目之一。皇帝的禁军“神策军”连提拔将领都以球艺高低来决定。除了武士酷爱马球运动外,新科进士及第后,也会在长安月灯阁打马球庆贺。在宫廷、军队盛行马球的影响下,一些宫女及富家女子也以驴代马,挥杖击球。这可以用来说明唐代()A.时代气息豪迈奔放B.休闲体育受到百姓推崇C.朝廷倡导重武抑文D.宫廷娱乐以打马球为主6.下表所示为冯天瑜编著的《中国文化史》所载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圈分布,其主要反映出()中原文化圈北方文化圈齐鲁文化圈楚文化圈吴越文化圈巴蜀滇文化圈秦文化圈以周王都为中心,黄河中游,春秋时包括晋南、郑、卫及赵国南部赵国南部一部分,赵国北部、中山国、燕国,以及更北齐、,以及其他小国,西至郑、卫之一部分长江中游,楚国为中心,北接中原、西至四川、东连吴越之一部分淮水流域和长江下游。以吴、越为中心,西至楚国下游之一部分现在四川、云南,巴国、蜀国、滇国以及西南的部族,东接楚国上游之一部分西北地区以秦为中心,与巴蜀北部、晋南及北方胡族俱有衔接\n一部分A.文化地域性导致这一时期政治分裂B.中原文化一直领先于其他地域文化C.地理阻隔导致文化圈之间相互隔绝D.中国文化发展呈现多元一体的特征7.1876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答”栏目,其中大多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如表所示。《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栏目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应用科学、各种技术自然常识基础科学奇异和其他问题42.5%22.8%17.5%17.2%据此可知,当时()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B.中外交汇促进维新思想深入发展C.西学传播适应了兴办实业的需求D.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8.朝鲜王朝有各种考试时间不确定的科举考试,又称“别试”。具有代表性的别试,朝鲜国王也会亲临考场,其中著名的有以成均馆的儒生为考试对象的“谒圣试”等。材料说明()A.儒家思想在朝鲜成为了主流文化B.高丽王朝科举考试和中国完全一样C.朝鲜制度受到中国官僚制度的影响D.殿试成为朝鲜选官制度的最高规制9.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发表讲话,称“15世纪初的明代,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这段话赞誉()A.郑和下西洋增加了明王朝的财政收入B.中国明朝时期造船和海航技术的高超C.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之间友好交往D.郑和下西洋对中国社会推动作用巨大10.在唐代长安,茶已经成为僧人自己和待客的主要饮品。茶性苦,而佛教认为“苦”乃人生“四谛”之首,佛家从茶的苦后回甘联想到其可以帮助修习佛法之人悟透人性,达到“茶禅一味”的精神高度。这表明唐代()A.民众生活深受佛教文化影响B.外来文化冲击中国传统文化\nC.佛教文化与本土文化相融合D.品茶成为道德教化主要形式11.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列举了中国古代科技向西方传播的水力冶炼鼓风机等26项发明。而在列举公元3〜18世纪西方传入中国的技术发明时,李约瑟只找到了4项。以上现象说明()A.闭关锁国妨碍西学东渐B.作者的立场使作品缺乏公正性C.西方科技一直落后于中国D.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影响深远12.20世纪20年代时,梁启超谴责西方帝国主义和盲目崇拜科学是冲突的根源,并且认为中国重精神的思想可以矫正这种不平衡现象。梁漱溟也宣称应该只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发展本身的长处。二梁都督促国人:“到东方去!”材料反映了二梁“到东方去”的认识是基于()A.新文化运动启蒙B.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理性反思C.马克思主义传播D.西学东渐的深入13.民族精神是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民族文化的内核和灵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先秦时期是古代中国民族精神构建的时代。《礼记•礼运》语谓:“圣人耐(能)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周易•乾卦•象传》语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人们从天象而感悟人道,认为人应当像自然的运行那样生生不息,不断前进。《礼记•中庸》所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种精神,在先秦时期常常被称为“中和”或“和合”。材料二宋儒在学术上坚持求新,张载认为“学贵心悟,守旧无功”。理学把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在熔铸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等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理学家在建立体系时,大多经历了“泛滥释老,返诸《六经》而后得”的过程,显示了中华文化的包容与创新的民族特色。——以上材料均据郑师渠、史革新《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整理(1)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所构建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n(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说明“中华文化的包容与创新的民族特色”。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代书院的课程内容(书院,是实施藏书、教学与研究三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类别四书五经儒学大师的著作、讲义历史典籍、诗词实用技术学规和学风内容《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周敦颐《太极图说》《通书》,程颢《明道学案语录》,程颐《伊川语录》。张栽《正蒙》《西铭》,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朱子语类》《小学集注》《近思录》《传习录》,陆九渊《语录》《左传》《公羊传》《谷粱传》《史记》《汉书》《战国策》等;《诗经》《楚辞》等及学者讲学留下的诗赋分斋教学,设立“经义”和“治世”两斋学规及立教之目、为学之要、修身之要,处事之要、接物之要——郭明玉宋丹《宋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课程内容的比较研究》材料二西欧12、13世纪的大学课程设置——依据徐磊《宋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之比较》等相关资料整理编制(1)依据材料,比较宋代书院课程内容设置与西欧12、13世纪大学课程内容设置的不同之处。(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上述不同之处的原因。\n(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不同之处对各自国家或地区长远发展的影响。\n答案与解析典例1.【答案】A【解析】魏晋以后,随着中国工匠在源自印度的佛塔的基础上创造出各种带有中国特色的佛塔,汉字“塔”应运而生,这反映了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故A项正确;中国工匠将印度的佛塔形式与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相结合,推动汉字中产生新文字,不能说明佛教思想在中国的本土化,并且佛教思想也没有成为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国墓葬形制,故C项错误;中国的佛塔和汉字“塔”的出现,不能说明宗教信仰与民众生活紧密相连,故D项错误。2.【答案】A【解析】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的维新志士利用中国明代的阳明学,使其成为反抗封建幕府统治的思想武器,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世界性影响,A项正确;阳明学在日本社会变革中发挥作用,不能说明“托古改制推动政治革命”,B项错误;日本明治维新志士利用中国的儒家学说开展反封建斗争不能说明进步思想“决定”改革成败,C表述绝对,排除;阳明学说是被日本维新志士吸收利用,而非明治维新的指导思想,排除D。集训1.【答案】C【解析】材料“儒家则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儒家有为而无求”说明儒家从社会实际出发,以入世的态度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具有较强的道义和社会责任感,故选C项;材料的主旨并不是强调儒家对天人关系的研究,排除A项;墨家和儒家思想均是有为的,因此不能说二者思想可以互补,排除B项;早期民本思想表现为要求统治者重视人民的作用,而材料并没有涉及此项内容,排除D项。\n2.【答案】B【解析】材料“西周末年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孔子和孟子则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思想”等信息体现的是在不同时期人们对“和”字的解释也有所不同,强调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中并未体现对个性的否定,故A项排除。材料无法反映求同存异是中华文化的根本,故C项排除。材料无法反映传统的道德准则在西周时期形成,故D项排除。3.【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内容可知,中国的炼丹术传播到欧洲,并在欧洲中古时期炼丹术的基础上发展出现代化学,这表明中外科技文化交流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故选B项;中国古代科技成果并不是都通过阿拉伯人西传,A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炼丹术与现代化学并不是同一科技成果,故C项错误;炼丹术不属于自然科学理论,故D项错误。4.【答案】A【解析】A项根据“中华文明的形成覆盖了长江、黄河及辽河流域的面积近300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可知,中华文明的广泛分布和多元一体,故正确;B项以德治民的民本思想是孔子提出,材料中没有涉及,故排除;C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专制的集权意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产生,故排除;D项的说法与题干无关,故排除。故选A。5.【答案】A【解析】依据题中信息可知,马球运动在唐朝军队、宫廷中盛行,在此影响下,一些宫女及富家女子也开始打马球,且该运动对抗激烈富有挑战性,这充分展现了唐朝豪迈奔放的社会风貌,A项正确。6.【答案】D\n【解析】从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圈分布表中可以看出各种文化圈相互重合,相互融合,文化具有多样性,他们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故选D项;这个时期文化相互影响,并不会造成政治分裂,排除A项;材料没有进行比较,不能体现中原文化领先其他文化,排除B项;各文化圈相互之间存在重合部分,并不是完全隔绝,排除C项。7.【答案】C【解析】从材料的数据可以看出,应用科学和技术所占比重最大,这些应用科学与技术与近代企业的兴办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才会有很多人提问相关的问题,故C项正确;从材料来看西学得到了传播,中体西用思想并没有被抑制,排除A项;从材料中看不出有维新的主张,且此时只是早期维新出现,并没有往深入发展,排除B项;崇尚科学成为主流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排除D项。8.【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朝鲜王朝有各种考试时间不确定的科举考试”、“以成均馆的儒生为考试对象的‘谒圣试’”及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诞生于中国,朝群实行的科举制是对中国的效仿,C项正确;材料末体现儒家思想在朝群王国的地位,A项排除;“完全一样”说法错误,B项排除;材料末涉及殿试,D项排除。故选C项。9.【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郑和七次远洋航海……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宝船和友谊”,说明习近平主席赞誉了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之间友好交往,故C项正确;郑和下西洋增加了明王朝的财政负担,故A项错误;造船和航海技术非材料主旨,故B项错误;由材料信息不能得出郑和下西洋对中国社会推动作用巨大,故D项错误。10.【答案】C\n【解析】茶产自中国,其性苦,佛教将这种茶性与佛教文化结合,达到“茶禅一味”的精神高度,体现了佛教文化和本土文化的结合,C项正确;题干主旨并非民众生活与佛教文化的关系,排除A项;题干主旨强调融合而非冲击,排除B项;品茶成为道德教化主要形式显然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11.【答案】D【解析】闭关锁国政策出现于清朝,与题中“公元3~18世纪”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作者是西方人,找到4项西方传入中国的发明应是符合史实的,不是作者立场偏颇,故B项错误;西方科技在近代超越了中国,“一直”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大量技术发明传入西方,可知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影响深远,故D项正确。12.【答案】B【解析】根据20世纪20年代的时间提示,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西方国家受到极大的冲击,东方国家以和为贵,冲突较少,故选B项;新文化运动崇尚学习西方,和“到东方去”思想相反,排除A项;马克思主义是西方思想,和“到东方去”不符,排除C项;西学东渐强调“西学”与“到东方去”不符,排除D项。13.【答案】(1)基本内涵:天下一家的统一精神、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或“求同存异”的和谐精神)。(2)包容:融合先秦以来中国内生的民族精神,接受外来佛教思想的精华,以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包含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等学术观点不同的流派。创新:形成以理学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将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继承先秦以来民族文化的内核和灵魂,坚持学术的不断创新,使儒学更具思辨性、哲学性。【解析】(1)问据材料一“《礼记·礼运》语谓:‘圣人耐(能)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能够概括出\n天下一家的统一精神;依据“《周易·乾卦·象传》语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可以概括出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依据“《礼记·中庸》所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可以概括出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2)问其“包容”要注意从宋明理学产生的背景来说明;其“创新”要结合内容和特点来说明。14.【答案】(1)不同之处:①宋代书院课程以经史诗词及道德等非自然科学的内容为主,教学内容相对较偏、较窄;西欧大学课程以自然科学理论为主,自然科学理论、应用科学、法学、神学等全面开设。②宋代书院课程应对科举考试培养官员为主要目标;西欧大学课程以培养各种实用人才为主要目标。(2)形成不同之处的原因:①经济条件不同:宋代白(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社会对实用人才需求不大;西欧资本主义萌芽正在产生和发展之中,商品经济发展较快,对实用人才需求增多。②政治条件不同:宋代是高度专制和集权的国家,(虽然宋代对书院控制比较松)但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和影响相对西欧大;西欧基本处于地方分权、自治状态,大学很多处于自主状态。③文化基础不同:宋代社会受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中自然科学理论基础不足的影响;西欧受到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取得较大成就的自然科学理论和宗教神学的影响。④教育传统不同:宋代受传统教育影响大,考取功名是人们读书求学的主要目标;西欧没有科举考试,人们追求的目标多元化。(3)影响:宋代书院没有发展成为教学科研前沿阵地的现代大学,没有为经济发展和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是以后中国经济、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西欧的大学发展为教学科研前沿阵地的现代大学,为经济发展和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是以后西欧经济、科学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解析】(1\n)据材料一“周敦颐《太极图说》《通书》,程颢《明道学案语录》,程颐《伊川语录》张载《正蒙西铭》”可知,宋代书院课程以经史诗词及道德等非自然科学的内容为主,教学内容相对较偏、较窄;据材料二图示可知西欧大学课程以自然科学理论为主,自然科学理论、应用科学、法学、神学等全面开设;从人才的培养方向角度来看,宋代书院课程应对科举考试培养官员为主要目标;西欧大学课程以培养各种实用人才为主要目标。(2)结合所学知识,中西方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基础及教育传统等方面存在差异。经济上,宋代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西欧资本主义萌芽正在产生和发展之中;政治上宋代是高度专制和集权的国家;西欧基本处于地方分权、自治状态;文化上,宋代社会受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影响;西欧受到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取得较大成就的自然科学理论和宗教神学的影响。教育传统上宋代受传统教育影响大;西欧没有科举考试,人们追求的目标多元化。(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于影响可从社会转型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如宋代书院没有发展成为教学科研前沿阵地的现代大学,没有为经济发展和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是以后中国经济、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西欧的大学发展为教学科研前沿阵地的现代大学,为经济发展和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是以后西欧经济、科学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7-07 00:02:00 页数:12
价格:¥3 大小:89.76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