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新教材暑假作业2交通与社会变迁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0

2/10

剩余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交通与社会变迁典例1.1986年12月,中国第一个自行车生产集团——“永久”自行车集团成立。拥有一辆“永久”牌自行车是当时年轻人的梦想,也成为那一代人抹不去的记忆。这一现象说明()A.科技革命推动企业发展B.改革开放影响人民生活方式C.思想解放推动国企改革D.现代企业制度促进经济发展2.二战后,美国的城市郊区出现了大量集购物、休闲、餐饮、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购物中心,后来,这一新的商业组织形式逐步推广到世界各地。该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A.城市郊区环境优美污染少B.高速公路修建与汽车普及C.房地产企业无序盲目扩张D.城市中心区人口严重不足集训1.据史料记载,元朝政府在全国设置驿站1383处,“汉地”由兵部统领,“北地”由通政院统领,“陆则以马以牛,或以驴,或以车,而水则以舟”。与驿站相辅而行的有急递铺,“而梯航毕达,海宇会同,元之天下,视前代所以为极盛也”。这些举措()A.开创了古代的驿传制度B.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C.导致了民族隔阂的加剧D.促进了交通工具的进步2.19世纪上半期,当蒸汽机车轰鸣奔驰的时候,衣冠楚楚的绅士、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别人让路。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民主人士拍手称快:“我看到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材料主要反映了先进科技()A.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B.改变了传统的社会性质C.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D.冲击了原有的社会关系3.1874年,李鸿章上奏清廷《筹议海防折》,指出“南北洋滨海七省自须联为一气,方能呼应联通……何况有事之际,军情瞬息变更”“西国……有内地火车铁\n路,屯边于旁,闻警驰援,可一日千数百里,则统帅当不至于误事”。在此,李鸿章奏请修建铁路的主要理由是()A.师夷长技,以夷制夷B.填补空白,求强求富C.效法西方,发展交通D.南北联动,加强国防4.在中世纪的英国,旅游多是贵族的活动,主要动机是对知识的追求;19世纪,大众旅游成为趋势,长途旅行、周末旅行逐渐盛行,主要动机是追求娱乐。这主要是因为()A.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B.交通工具的革新C.文艺复兴解放了思想D.社会财富的增加5.中国近代通行原则源于英法联军在中国制定并实行的《租界规程》中载明的条文:车辆超过时必须靠路左。1945年前后蒋介石政府迫于美国的压力,把靠左通行改为靠右通行,并特地发布了中国近代第一部交通规则——《城市交通规则》。这说明()A.近代中国人主动学习西方文明B.中国近代交通发展带有殖民色彩C.交通规则最早出现于甲午战争后D.中国近代交通规则发生根本变化6.甲午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为争夺在中国修筑铁路的权力进行斗争。到1911年为止,中国已修成铁路总长为9292公里,其中40%控制在列强手中。材料表明A.铁路发展呈现出了半殖民地色彩B.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略的主要方式C.铁路修建的重要性成为中外共识D.中国基本上丧失了修筑铁路的主权7.济青高铁建成运营后,构成了连接济南、青岛间多个中心城市和通达沿海的烟台、威海、日照等中心城市的快速客运主通道,逐步形成省内的2小时交通圈。这表明()A.新型交通工具加快城市化进程B.经济版图彻底突破了地域界限C.人们的竞争意识正在逐步形成D.区域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8.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出现于1825年,中国第一条铁路出现于1876年;世界上第一辆汽车出现于1885年,中国第一辆汽车出现于20世纪初;世界上第一架飞机出现于1903年,中国第一架飞机出现于1909年。从三种近代交通工具传入中国的时间间隔,我们可以看出()A.中国融入世界步伐加快B.中国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nC.中国近代经济不断发展D.近代交通工具受到国人欢迎9.“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汽车工业以载货车为主,对轿车缺乏应有的重视,这使得我国的轿车工业技术水平长期处于极为幼稚的状态。”但有人认为其实当时的汽车工业结构是与当时我国的国情基本适应的。当时与之适应的国情主要是()A.我国汽车工业技术落后B.我国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C.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D.我国基本是一个农业国家10.《民国首都城市公共交通管理略论》一书中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完善交通法规,健全交通设施,对车辆进行登记检验,形成严密化、程序化的规范体系;南京国民政府制定价格标准,确定行车速度,针对交通违法行为实施处罚,形成法制、规范、管控和惩治等管理路径。该举措旨在()A.保障交通秩序的规范B.推动大中城市的发展C.加强交通安全的立法D.保障首都的交通安全11.中国高铁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瞩目。下列对中国高速铁路迅速发展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有()①坚持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吸收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成果②努力自主创新,抢占市场先机③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强企业竞争力、生命力④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激发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12.下表是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状况简表,据此可以说明发展阶段筑路总里程开始(1876—1894年)473.4公里,其中官办占69.3%第一次筑路高潮(1895—1911年)9200公里,其中借外资或列强直接修建占83.5%低谷(1912—1927年)2000多公里东北和沿海地区占比94%;列强直接或控制经营占86.7%第二次筑路高潮(1928—1937年)9000多公里\nA.甲午战争前清政府大力推进铁路筑路工程B.中华民国建立促进中国铁路事业迅猛发展C.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逐步控制中国铁路路权D.火车成为东北和沿海地区人们的主要代步工具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868年,英国伦敦议会大厦前的十字路口安装了世界上第一盏煤气交通信号灯。它由一位警察牵动皮带操作:红灯停,绿灯行。此后,伦敦这个最繁忙的路口交通秩序有所好转。1903年,美国第一次提出建立红绿灯信号、行人安全岛、人行横道标志等设施,后为世界各国所仿效。1914年,美国出现了由电力驱动的交通信号灯,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提供了便利美国汽车制造此迅猛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对城市道路通行提出更高要求。此后,美国开始把多个交叉路口信号灯连接为一个联动信号系统,由人工集中控制,使路口通行能力有所提高。1926年,英国第一次安装和使用自动化的控制器来控制交通信号灯,成为城市交通自动控制的起点。1952年,美国丹佛市首次把模拟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交通信号灯控制。1964年,加拿大多伦多市建立了一套由计算机控制的交通信号协调控制系统,成为道路交通控制技术发展的里程碑。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城市交通状况日趋恶化。人们认识到,只有综合考虑路口交通流与信号控制方案,并完善配套的城市交通法规,才有望改善城市交通,解决相关社会问题。智能交通控制系统应运而生。——据郑祖武《城市道路交通》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城市道路交通信号灯诞生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20世纪交通信号灯重大改进的主要科技成果。(3)根据城市交通信号灯的发展历程,说明技术进步在哪些方面改善了城市生活。14.京滨铁路是日本修建的第一条铁路,被称为“日本铁路之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n材料19世纪60年代末,修建铁路已经成为日本朝野的共识。1869年,明治政府经过反复权衡,采纳英国工程师布兰顿的意见,决定优先修建从东京到横滨的铁路。这主要是考虑到京滨两地之间地势平坦,距离长短适宜,商贾甚多,交通繁忙,铺设铁路可以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京滨铁路于1872年全线竣工。明治天皇和政府主要官员参加了铁路开通仪式。铁路建成后,在京滨地区从事商业活动和公务活动的人,绝大部分乘坐火车。报刊杂志竞相报道火车的神奇,不再视火车为“奇技淫巧”。“洋货”“洋风”“洋俗”也以铁路为媒介迅速流行开采东京也吹拂洋化之风,铁路和时髦的银座街区同被视为“文明开化”的象征。日本铁路事业的发展由此呈不可逆转之势。——摘编自祝曙光《铁路与日本近代化》(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京滨铁路得以建成的原因。(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修建京滨铁路对日本的影响。\n答案与解析典例1.【答案】B【解析】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中国,第一个自行车生产集团已经成立,年青人希望出行不再步行,梦想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名牌自行车,说明改革开放影响人民生活方式,故B项正确。科技革命推动企业发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排除;材料并不涉及思想解放与国企改革的关系,C项排除;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D项排除。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交通发展的作用。高速公路修建和汽车的普及便利了人们由城市中心去往郊区,这是城郊出现购物中心的直接原因,B正确;城市郊区环境优美是客观因素,二战前也是如此,并非材料中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因此A排除;房地产多在城市选址修建,并非盲目扩张,排除C;二战后城市化发展较快,城市人口较多,排除D。集训1.【答案】B【解析】据所学可知,唐朝已经有了较完善的驿道交通网,故A项错误。驿传制度有利于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政令畅通,有利于军情的及时通报,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故B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并未强调交通工具的进步,而只是强调交通系统的发展与完善对于国家管理的作用,故D项错误。2.【答案】D【解析】火车的出现冲击了原有的封建等级制度,封建贵族特权出现动摇,社会关系发生了变化,故选D项。\n3.【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交通发展的作用。依据材料可知,1874年,李鸿章上奏朝廷《筹议海防折》,指出南北洋滨海七省,必须联为一气,方能呼应联通,特别是有军情时,有火车和铁路,运兵能够一日千里,统帅方不至于误事,这说明李鸿章请修建铁路的主要理由是军事方面的需要,故选D项;材料反映开设铁路,不误军情,有师夷长技,但并非以夷制夷,排除A项;材料反映李鸿章请修铁路是因为军情瞬息万变,主要是军事方面的考虑,未涉及填补空白,求强求富,排除B项;效法西方,发展交通是李鸿章的主张,并非修建铁路的原因,排除C项。4.【答案】B【解析】关键信息是“19世纪”。19世纪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产生极大影响,蒸汽轮船、火车等新式交通工具产生,大大提高了出行效率,降低了旅游成本,使旅游可以成为大众的活动,故B项正确。其他三项皆非主要原因。5.【答案】B【解析】材料中蒋介石政府“迫于美国的压力,把靠左通行改为靠右通行”,体现出美国把交通意志强加于中国的特点;而中国近代通行原则源于租界规程,则说明中国近代交通发展带有殖民主义色彩,故B项正确。材料中交通规则改变是美国的强制行为,不是国人主动学习,故A项错误。“源于英法联军在中国制定”说明交通规则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已经出现,故C项错误。材料中《城市交通规则》的制定不能说明近代交通规则发生根本变化,故D项错误。6.【答案】A【解析】据材料“西方列强为争夺在中国修筑铁路的权力进行斗争。到1911年为止,中国已修成铁路总长为9292公里,其中40%控制在列强手中”,可知列强极大的影响了中国的铁路修筑,铁路发展呈现出半殖民地的色彩,故选A项;材料只提到列强对中国铁路的控制,并不能说明资本输出是列强侵略的主要方式,排\n除B项;“中外共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列强只是控制了40%的铁路,但不能说明中国修筑铁路的主权已经丧失,排除D项。7.【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陆路交通。济青高铁开通后,把山东的众多城市连接在了一起,形成了省内交通圈,表明交通工具使得区域间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故选D项;城市化进程与材料强调高铁使得区域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不符,排除A项;材料表明高铁使得区域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经济版图突破地域,但没有彻底突破,排除B项;材料表明高铁使得区域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没有体现人们的竞争意识正在逐步形成,排除C项。8.【答案】A【解析】通过阅读材料可知,从铁路传入到汽车传入再到飞机传入中国,时间间隔越来越短,这说明中国融入世界的步伐加快,所以答案为A项。B、C、D三项对材料的理解不全面。9.【答案】C【解析】轿车生产滞后主要是基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的国情考虑的,也就是需求不足,故C项正确。A项是我国工业技术落后的体现,体现不出“国情”,排除;B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我国从“一五”计划开始,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排除D项。10.【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交通管理。据题意“完善交通法规”“制定价格标准”“形成法制、规范、管控和惩治等管理路径”可知,南京国民政府采取较为全面的措施,规范交通秩序,故A正确;题意没有体现公共交通管理对大中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故B排除;C只是一个方面的措施,对材料归纳不够全面,故排除;题意重在强调交通规范,而不是保障安全,故D排除。11.\n【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中国高速铁路迅速发展的原因得益于对外开放、自主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经济体制改革激发企业职工的积极性,故①②③④均正确,故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故选:D。12.【答案】C【解析】据材料“第一次筑路高潮(1895—1911年)……占83.5%”“列强直接或控制经营占86.7%”可知,1985年—1937年列强经营占比高达80%多,说明当时中国在铁路上并没有掌握主权,帝国主义国家逐步控制中国铁路路权,故选C项;据材料“开始(1876—1894年)473.4公里……”可知,甲午战争以前是我国铁路发展的起始阶段,修建里程少,“大力推进”表述错误,排除A项;据材料“低谷(1912—1927年)”可知,中华民国建立后中国铁路处于低谷,“迅猛发展”表述错误,排除B项;据材料“东北和沿海地区占比94%”可知,1912年—1937年,我国铁路筑路主要在东北,但不代表火车成为东北和沿海地区人们的主要代步工具(总里程才11000多公里),排除D项。13.【答案】(1)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城市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城市出现);城市交通状况日益复杂(交通运输工具数量和种类增多)。(2)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新式交通工具不断出现;电灯的发明和电力的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的产生和普及;网络技术的出现与应用。(3)解决了城市化进程中日益突出的交通问题,改善了城市生活环境;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高了城市文明程度(规则意识、法制观念、行为方式)【解析】(1)“历史背景”可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革命的影响的角度分析作答。(2)“科技成果”可从时间信息入手,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与之相关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现代科技发展的成果即可。(3)“说明”可从技术进步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带来的积极作用角度分析作答。14.\n【答案】(1)原因:明治政府的推动;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铁路优越性被广泛认同;京滨之间易于修建铁路;预期经济效益高(人员往来密切)。(2)影响:推动铁路(交通)事业发展;带动经济发展;促进人员流动;推动文明开化(改变思想观念);成为日本近代化的示范。【解析】(1)本题考查日本京滨铁路的修建。原因,由材料“明治政府经过反复权衡"得出明治政府的推动;根据材料“采纳英国工程师布兰顿的意见”并结合所学工业革命的知识得出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根据材料“绝大部分乘坐火车”得出铁路优越性被广泛认同;根据材料“京滨两地之间地势平坦,距离长短适宜”得出京滨之间易于修建铁路;根据材料“商贾甚多……可以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得出预期经济效益高(人员往来密切)。(2)影响,根据“日本铁路事业的发展由此呈不可逆转之势''并结合所学得出推动铁路(交通)事业发展,成为日本近代化的示范;根据“从事商业活动和公务活动的人,绝大部分乘坐火车”“‘洋货’‘洋风’‘洋俗’,也以铁路为媒介迅速流行开来”得出带动经济发展、促进人员流动;根据“铁路和时髦的银座街区同被视为‘文明开化'的象征”得出推动文明开化(改变思想观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7-07 00:02:00 页数:10
价格:¥3 大小:38.23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