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年河北省各地市语文中考模拟题分项选编:文言文阅读题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32

2/32

剩余3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年河北省各地市语文中考模拟题分项选编:文言文阅读题一、课外阅读(2022·河北邯郸·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谷那律①博洽群书,褚遂良称曰“九经库”。从太宗出猎,遇雨,因问:“油衣若何而不漏耶?”那律曰:“以瓦为之,当不漏。”上嘉其直。智襄子②为室美,士茁③夕焉。智伯曰:“室美夫!”对曰:“美则美矣,抑臣④亦有惧也。”智伯曰:“何惧?”对曰:“臣以秉笔⑤事君。志有之曰:‘高山峻原,不生草木;松柏之地,其土不肥。’今土木胜,臣惧其不安人也。”室成,三年而智氏亡。准⑥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①谷那律:复姓谷那,唐朝大儒,著名学者。②智襄子:即智伯,谥号襄子,晋国的卿。③士茁:智伯的家臣。④抑臣:这里指属下。⑤秉笔:执笔,指主管记事的人。⑥准:即寇准,北宋政治家、诗人。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上嘉其直   嘉:_________   (2)智襄子为室美   为:_________(3)志有之曰   志:_________   (4)事决乃退          决:_________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美则美矣,抑臣亦有惧也。(2)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3.结合选文,谷那律是怎样向唐太宗劝谏的?4.阅读文章,寇准有哪些优秀品质?(2022·河北保定·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潍县①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②。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③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④,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⑤,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虽生知安行⑥之圣,不废困勉下学⑦之功也。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苦之,坡洒然⑧不倦。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⑨12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无佳文。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⑩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⑪亦耐不得。(有删改)注:①潍县:今属山东省。②济事:成事。③方寸:这里指人的内心。④韦编三绝:相传孔子晚年很爱读《周易》,翻来覆去地读,使穿连《周易》竹简的皮条断了好几次。韦,熟牛皮。⑤微言义:精微的语言,深奥的道理。⑥生知安行:生下来就懂得道理,能从容不迫地行(大道)。⑦困勉下学:勤奋刻苦地学习人情事理的基本常识。⑧洒然:畅快的样子。⑨迄:最终。⑩寓目:观看,过目。⑪龌龊(wòchuò):肮脏,这里指品味低。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虽生知安行之圣(2)愈往而不知其所穷(3)老吏苦之(4)臭油坏酱悉贮其中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2)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7.结合选文内容,请简要说说你所获得的有关读书的正面启示。8.作者写这封信的目的是什么?(2022·河北秦皇岛·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沈峻,字士嵩,吴兴武康人。家世农夫,至峻好学,师事①宗人②沈麟士。昼夜自课③,时或睡寐,辄以杖自击,其笃志如此。麟士卒后,乃出都④,遍游讲肆⑤,遂博通《五经》,尤长《三礼》。初为王国中尉,稍迁侍郎,并兼国子助教。时吏部郎陆倕与仆射徐勉书荐峻曰:“《五经》博士须换,计公家必欲详择其人。凡圣贤可讲之书,必以《周官》立义⑥,则《周官》一书,实为群经源本。然此学不传多历年世,惟助教沈峻,特精此书。比⑦日时开讲肆,群儒执经下坐,北面⑧受业,莫不叹服,人无间言⑨。弟谓宜即用此人,命其专此一学,使圣人正典,废而更兴;累世绝⑩业,传于学者。”勉从之,奏峻兼《五经》博士。于馆讲授,听者常数百人。【注】①师事:以……为老师。②宗人:同族之人。③自课:自己督促自己完成规定的学习内容。④都:京都。⑤肆:讲堂。⑥立义:确立观点。⑦比:近来。⑧北面:尊人为师的意思。⑨间言:异议、非议。⑩绝:失传。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12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1)遂博通《五经》()(2)勉从之()10.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字与例句中加着重号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必以《周官》立义A.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C.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D.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11.翻译下面的句子。弟谓宜即用此人,命其专此一学,使圣人正典废而更兴;累世绝业,传于学者。12.请用自己的话说说沈峻“笃志”的具体表现。13.陆倕为什么向徐勉推荐沈峻担任五经傅士?(2022·河北秦皇岛·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自汝行之后,恨恨不乐①,何哉?我实老矣,所恃汝等也,皆不在目前,意遑遑②也。人之居世,忽去便过。日月可爱也!故禹③不爱尺璧而爱寸阴。时过不可还,若年大不可少也。欲汝早④之,未必读书,并学作人。汝今逾⑤郡县,越山河,离兄弟,去妻子者,欲令见举动之宜,效高人远节,闻一得三,志在“善人”。左右⑥不可不慎善否之要在此际也。行止与人,务在饶⑦之。言思乃出,行详乃动,违斯败矣。父欲令子善,唯不能杀身⑧,其余无惜也。(王修《诫子书》)①恨恨不乐:闷闷不乐。②遑遑:匆忙不安定的样子。③禹:大禹。④早:早有作为。⑤逾:越过,远离。⑥左右:时时,常常。⑦饶:宽恕,宽容。⑧杀身:牺牲自己生命。14.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左右不可不慎善否之要在此际也。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1)故禹不爱尺璧而爱寸阴                    故:____________________(2)去妻子者                                        去:____________________(3)父欲令子善                                        欲:____________________16.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行止与人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B.皆不在目前                                               皆出酒食12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C.效高人远节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D.其余无惜也                                               余立侍左右1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时过不可还,若年大不可少也。(2)言思乃出,行详乃动,违斯败矣。18.文中哪些观点值得我们借鉴?请做简要分析。(2022·河北承德·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武恪字伯威,宣德府人。初以神童游学江南,吴澄为江西儒学副提举,荐入国学肆业。明宗在潜邸①,选恪为说书秀才。及出镇云南,恪在行。明宗欲起兵陕西,恪谏曰:“太子北行,于国有君命;于家有叔父之命,今若向京师发一箭,史官必书太子反。”左右恶恪言,乃曰:“武秀才有母在京,合遣其回。”恪遂还京师,居陋巷,教训子弟。文宗知其名,除②秘书监典簿。秩满③,丁内艰④,再除中瑞司典簿,改汾西县尹,皆不起。人或劝之仕,恪曰:“向为亲屈,今亲已死,不复仕矣。”居数岁,会朝廷选守令,泰不华举恪为平阳沁水县尹,亦不赴。近臣又荐为授经郎恪遂阳为喑哑不就。恪好读《周易》,每日坚坐⑤,或问他说:“先生之学,以何为本?”恪答道:“以敬为本。”所著有《水云集》若干卷。其从之学者多有所成。【注释】①潜邸:皇帝即位前的住所。②除:授官。③秩满:官吏任期届满。④丁内艰:丧制名,凡子遭母丧或重孙遭祖母丧,称丁内艰。⑤坚坐:久坐。19.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近臣又荐为授经郎恪遂阳为喑哑不就。20.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1)及出镇云南       及:______________(2)左右恶恪言       恶:______________(3)会朝廷选守令       会:______________2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恪遂还京师,居陋巷,教训子弟。(2)向为亲屈,今亲已死,不复仕矣。22.本文的主人公武恪具有怎样的品质?请结合选文内容概括。(2022·河北石家庄·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2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初,越嶲①太守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深加器异。汉昭烈②临终,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及出军祁山,亮不用旧将魏延、吴懿等为先锋,而以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郃③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④,举措烦扰⑤,舍水上山,不下据城:张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⑥,乃拔⑦西县千余家还汉中,收谡下狱,杀之。亮自临祭,为之流涕,抚其遗孤,恩若平生⑧。蒋琬谓亮曰:“昔楚杀得臣⑨,文公⑩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岂不惜乎!”亮流涕曰:“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邪!”注释:①越酱(yuèxī):地名:②昭烈:刘备的谥号。③张邰:三国魏大将:④节度:指挥调度。显举措烦扰:军事行动混乱无章。⑥进无所据:前进没有据点。⑦拔:攻取。⑧恩若平生:如同平素一样恩待他们:⑨得臣:楚国大将成得臣。⑩文公:晋文公。2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绝其汲道              绝:(2)为之流涕              涕:2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岂不惜乎!(2)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2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内容。26.结合本文及《出师表》,谈谈你对诸葛亮在任用人才方面的看法。(2022·河北石家庄·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①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少游太学,为诸生,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①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②邪?”对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②后到京师,受业太学。时诸生长沙陈平子亦同在学,与式未相见,而平子被病将亡,谓其妻曰:“吾闻山阳范巨卿。烈士③也,可以托死。吾殁④后,但以尸埋巨卿户前。”乃裂素⑤为书,以遗巨卿。既终,妻从其言。时式出行适还,省书见瘗⑥,怆然感之,向坟揖哭,以为死友。乃营护平子妻儿,身自送丧于临湘。(选自《后汉书·独行列传》,有删改)【注】①克:约定或限定。②审:确定。③烈士:有气节的人。④殁:没,引申为死。⑤素:白色的绢。⑥瘗:坟墓。12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2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①式谓元伯曰   谓:②二人并告归乡里   并:③妻从其言   从:④怆然感之   怆然:28.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尽欢而别   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B.二年之别   何陋之有(《陋室铭》)C.可以托死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D.身自送丧于临湘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2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请设馔以候之。       (2)乃裂素为书,以遗巨卿。30.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范式的信义表现在哪里。(2022·河北·九地市中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朱熹,字元晦,徽州婺源人。始,熹少时,慨然有求道之志。父松病亟①,尝属熹曰:“籍溪胡原仲、白水刘致中、屏山刘彦冲三人,学有渊源,吾所敬畏,吾即死,汝往事之,而惟其言之听。”故熹之学既博求之经传,复遍交当世有识之士。延平李侗老矣,尝学于罗从彦,熹归自同安②,不远数百里。徒步往从之。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而以居敬为主。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圣经之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究圣贤之经训。熹没③,朝廷以其《大学》、《语》、《孟》、《中庸》训说④立于学官。(节选自《宋史·朱熹传》,有删改)①亟(jí):危急。②同安:地名。③没:同“殁”,死。④训说:训释解说。3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尝属熹曰       属:____________(2)尝学于罗从彦       尝:____________12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3)大抵穷理以致其知       致:____________(4)于是竭其精力       竭:____________3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慨然有求道之志       吾妻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B.其为学       欲穷其林(《桃花源记》)C.而以居敬为主       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D.而道统之传始晦       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3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即死,汝往事之,而惟其言之听。(2)不远数百里,徒步往从之。34.从选文和《送东阳马生序》中可以看出,真正的“为学者”都有哪些共同的特点?请简要概括。(2022·河北·石家庄二十三中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杨继宗,字承芳,阳城人。天顺①初进士。授刑部主事②。善辨疑狱。河间③获盗,遣里民张文、郭礼送京师,盗逸④。文谓礼曰:“吾二人并当死。汝母老,鲜兄弟,以我代盗,庶全汝母子命。”礼泣谢,从之。文桎梏⑤诣部,继宗察非盗,竟辨出之。成化初,用王翱⑥荐,擢⑦嘉兴知府。以一仆自随,署斋萧然。性刚廉孤峭⑧,人莫敢犯。而时时集父老问疾苦,为祛除之。大兴社学,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遇学官以宾礼。师儒竞劝⑨,文教大兴。中官⑩过者,继宗遗以菱芡⑪、历书。中官索钱,继宗即发牒取库金⑫,曰:“金具在,与我印券⑬。”中官咋舌不敢受。入觐⑭,汪直⑮欲见之,不可。宪宗问直:“朝觐官孰廉?”直对曰:“天下不爱钱者,惟杨继宗一人耳。”(选自《明史》,有删改)注:①天顺:明英宗年号。下文的“成化”是明宪宗年号。②刑部主事:官名。③河间:与下文的“嘉兴”都是地名。④逸:逃跑。⑤桎梏:脚镣和手铐。⑥王翱:人名。⑦擢:提拔。⑧刚廉孤峭:指性格刚正、廉洁、孤独、冷峻。⑨师儒:教师和儒生。劝:劝学。⑩中官:这里指皇官内的宦官。⑪菱芡:菱角和芡实,指不值钱的农产品。⑫库金:指国库中的金银。⑬印券:指字据。⑭觐:指入京朝见皇帝。⑮汪直:明宪宗时的太监。3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1)善辨疑狱   狱______12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2)鲜兄弟   鲜______(3)文桎梏诣部   诣______(4)继宗遗以菱芡   遗______36.下列各项,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A.以我代盗   以塞忠谏之路也(诸葛亮《出师表》)B.金具在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陶渊明《桃花源记》)C.与我印券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D.汪直欲见之   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37.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而时时集父老问疾苦,为祛除之。(2)天下不爱钱者,惟杨继宗一人耳。38.在下面表格的空缺处填写相关的内容。事件概括人物形象杨继宗察出张文非盗(1)(2)关心百姓杨继宗兴社学,礼遇学官(3)杨继宗不给宦官送钱(4)(2022·河北廊坊·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赵汸,字子常,休宁人。生而姿禀①卓绝。初就外傅②,读朱子《四书》③,多所疑难,乃尽取朱子书读之。闻九江黄泽④有学行⑤,往从之游⑥。泽之学,以精思自悟为主。其教人,引而不发⑦。汸一再登门,乃得《六经》⑧疑义千余条以归。已,复往,留二岁,得口授六十四卦大义与学《春秋》之要。后复从临川⑨虞集⑩游,获闻吴澄⑪之学。乃筑东山精舍⑫,读书著述其中。鸡初鸣辄起,澄心⑬默坐。由是造诣精深,诸经无不通贯,而尤邃⑭于《春秋》。初以闻于黄泽者,为《春秋师说》三卷,复广之为《春秋集传》十五卷。当是时,天下兵起,汸转侧⑮干戈间,颠沛流离,而进修之功⑯不懈。太祖⑰既定天下,诏修《元史》,征汸预⑱其事。书成,辞归。未几⑲卒,年五十有一。学者称东山先生。(选文有删减)12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注释】①姿禀:天资,禀赋。②外傅:指古代贵族子弟到一定年龄出外就学,所从之师称外傅。③朱子《四书》:这里指朱熹注释过的《四书》。《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本儒家经典。④黄泽:元朝理学家、经学家、教育家。⑤学行:学问品行。⑥游:外出求学。⑦引而不发:比喻善于启发引导。⑧《六经》:即《乐》《诗》《礼》《书》《春秋》《易》。⑨临川:古代地名。⑩虞集:元朝官员、学者、诗人。⑪吴澄:元代杰出的理学家、经学家、教育家。⑫精舍:学舍,书斋。⑬澄心:使心境清净。⑭邃:精通。⑮转侧:辗转移动,改变方位。⑯进修之功:这里指读书做学问的事。⑰太祖:指明太祖朱元璋。⑱预:参与。⑲未几:不久,没多久。3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1)闻九江黄泽有学行____________(2)往从之游____________(3)鸡初鸣辄起____________(4)而尤邃于《春秋》____________40.下列选项中,与“乃尽取朱子书读之”的“乃”字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B.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C.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D.乃入见(《曹刿论战》)4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泽之学,以精思自悟为主。(2)由是造诣精深,诸经无不通贯。42.选文提到了赵汸的哪些学习方法?二、对比阅读(2022·河北承德·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选自《论语·颜渊》)【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宋濂《龙门子凝道记》)【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军事家。12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4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足兵_________                                 (2)民信之矣_________(3)起之不食以俟者_________                    (4)故人来,方与之食_________4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必不得已而去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B.于斯三者何先                    所欲有甚于生者                    (《鱼我所欲也》)C.起不食待之                           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D.起之不食以俟者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诸葛亮《出师表》)4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2)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46.概括甲、乙两文在内容方面的共同点。47.(2022·河北石家庄·模拟预测)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甲】林之栋善画兰,好游,闻兰所在,则必大寻之。樵者或告:某山大壑中,常闻兰花气特多,茅棘虎豹,不可行。林乃募壮士执刀矢火攻,具裹①粮,鸣金入深谷中,若当劲敌者。至则兰叶长丈许,花大如掌。自是,所画兰益奇变。(选自《荒鹿偶谈》)【乙】永公②住吴兴永欣寺;积年学书,后有秃笔头十瓮(wèng),每瓮皆数石。人来觅书,并请题额者如市,所居户限③为之穿穴④,乃用铁叶裹之,人谓为“铁门限”。后取笔头瘗⑤之,号为“退笔冢”。(选自《书断》)【注】①裹:携带。②永公:指智永,南北朝时书法家。③户限:门槛。④穿穴:踏破。⑤瘗:埋。(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①林之栋善画兰:②所画兰益奇变:③所居户限为之穿穴:(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具裹粮,鸣金入深谷中,若当劲敌者。12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②人来觅书,并请题额者如市。(3)【甲】文中,林之栋“自是,所画兰益奇变”的原因是什么?(4)【乙】文在写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语句简要分析。(2022·河北石家庄·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郭代公①年十六,入太学,与薛稷、赵彦昭为友。时有家信至,寄钱四十万以为学粮②。忽有一衰服③者叩门云:“五代未葬④,各在一方,今欲同时举大事,乏于资财。闻公家信至,颇能相济否?”公即命以车,一时载去,略无留者,亦不问姓氏。深为赵、薛所诮⑤。元振怡然曰:“济彼大事,亦何诮焉!”其年,为粮食断绝,竟不成举。【乙】熊执易⑥赴举,行次潼关。秋霖月余,滞于逆旅。俄闻邻居有一士,吁嗟⑦数次。执易潜问之,曰:“前尧山令樊泽⑧,举制科⑨,至此,马毙囊空,莫能自进。”执易造⑩焉,遽⑪辍所乘马,倒囊济之。执易其年罢举,泽明年登科⑫。(均节选自《唐摭言》)注:①郭代公:郭震,字元振,与下文的薛稷、赵彦昭都是人名。②学粮:指求学的费用。③衰服:古代丧服。④五代未葬:这里的意思是五代人都没有入土为安。⑤诮:责备。⑥熊执易: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后任唐朝户部郎中。⑦吁嗟:叹词,表示忧伤或有所感。⑧尧山令樊泽:尧山县令樊泽。⑨制科:又称制举、特科,指皇帝临时设置科目,以考选人才的制度。⑩造:这里是“临到这个时候”的意思。⑪遽:遂,就。⑫登科:科举时代应考人被录取。4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略无留者   略无:(2)元振怡然曰   怡然:(3)行次潼关   次:(4)遽辍所乘马   辍:4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时有家信至,寄钱四十万以为学粮。(2)秋霖月余,滞于逆旅。50.结合【甲】文内容,谈谈郭代公“深为赵、薛所诮”的原因。51.某同学想把搜集到的文言故事整理分类成集。【甲】【乙】两文应归到以下哪个集子里?(     )A.诚信篇B.义气篇C.孝敬篇D.谢恩篇12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2022·河北邯郸·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吴菜好游,尝东出齐鲁,北抵燕赵,每遇胜迹名山,必盘桓许久。尝语人曰:“胸中无三万卷书,眼中无天下奇山水,未必能文章;纵能,亦儿女语耳。”(节选自《夜航船》)【乙】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①,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节选自《张溥传》)【丙】我辈作文,必几经删润,而后文成。闻欧阳文忠作《醉翁亭记》,原稿处有数十字。粘之卧内,到后来又只得“环滁皆山也”五字。其平生为文,皆是如此,甚至有不存原稿一字者。近闻吾乡朱梅崖先生,每一文成,必粘稿于壁,逐日熟视,辄去十余字。旬日以后,至万无可去,而后脱稿②示人。此皆后学所当取法也。(节选自《退庵论文》)注释:①钞:同“抄”。②脱稿:(著作)写完。5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尝东出齐鲁尝:______       (2)如是者六七始已已:______(3)其平生为文为:______       (4)闻欧阳文忠作《醉翁亭记》闻:______5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2)每一文成,必粘稿于壁,逐日熟视,辄去十余字。54.【甲】【乙】两文展示了哪些求学方法?55.你从【丙】文欧阳文忠的故事中获得哪些启示?12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参考答案:1.    赞美,赞许    修筑,修建    记载    决断,决定2.(1)华美是华美,(但是)属下也有些担心。(2)寇准就拽住皇帝的衣服,让皇帝又坐下。3.当唐太宗问他:“油布衣要如何做才能不漏雨呢?”谷那律故意说:“要是用瓦片来做,一定不会漏雨。”以此来警醒唐太宗不要过多狩猎,应该勤于政事。4.为人耿直,敢于向皇帝进谏。(意思对即可)【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皇帝赞美他的正直。嘉:赞美,赞许。(2)句意为:智襄子建造的房屋很华美。为:修筑,修建。(3)句意为:传记上有句话说。志:记载。(4)句意为:决定好政事再退朝。决:决断,决定。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此句中重点的词有:(1)则,是;惧,担心。(2)辄,就;令,让。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第一段“从太宗出猎,遇雨,因问:‘油衣若何而不漏耶?’那律曰:‘以瓦为之,当不漏。’”讲述了他跟随李世民外出打猎,在途中突然遇到大雨,李世民身上的油衣(雨衣)也开始被渗透。这时候,李世民回过头去问他:“油衣要怎样做才能不漏?”谷那律很快就回答到:“要是用瓦片来做,那一定就不会漏了!”李世民当时一愣,但他很快就意识到了谷那律这句话的真正含义,谷那律是在通过这种方式劝阻他不要过多的游猎,应以国事为重,勤于政事。这是一种委婉劝谏的方式。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准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意思是:寇准曾在殿中上奏言事,跟太宗的意图不合,太宗发怒起身准备回宫,寇准就拉住太宗的衣服,请太宗再坐下,决定好政事再退朝。可见他为人耿直,敢于向皇帝进谏,不惜触怒皇帝。参考译文:32\n谷那律博览群书,褚遂良称其为“九经库”。一次,他跟随太宗皇帝外出打猎,在途中突然遇到大雨,皇帝回过头去问他:“油衣要怎样做才能不漏?”谷那律很快就回答到:“要是用瓦片来做,那一定就不会漏了!”皇帝赞美他的正直。智襄子建造的房屋很华美,晚上士茁到襄子那里。智伯说:“我的居室多美啊!”士茁回答说:“美是美极了,但是我也有点担忧。”智伯说:“有什么可担忧的呢?”士茁回答道:“我以掌管文笔来事奉您。传记上有句话说:‘极高的山和陡峭的峻岭,不生长草木。松柏下面的土地,土质不肥。’现在您大兴土木,把房子建造得太华丽了,我担心它会使人无法安宁啊。”果然,房屋建成三年后,智氏就灭亡了。寇准曾在殿中上奏言事,跟太宗的意图不合,太宗发怒起身准备回宫,寇准就拉住太宗的衣服,请太宗再坐下,决定好政事再退朝。太宗由此嘉奖他,并说:“我得寇准,好像文皇得魏征一样。”5.(1)即使   (2)穷尽   (3)认为……辛苦   (4)都,全6.(1)自古以来看一遍就能背诵(的人),有谁(能)比得上孔子呢?(2)况且看一遍就能背诵,又有什么都背诵的坏处。7.读书必须反复深入钻研。8.告诫弟弟读书不能过目成诵的道理。【解析】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即使生下来就懂得道理,能从容不迫地行(大道)的圣人。虽:即使。(2)句意:越是深入钻研就越是不知道它的尽头。穷:穷尽。(3)句意:掌管翰林院的老官吏觉得他读得辛苦。苦:认为……辛苦。(4)句意:发臭的油、腐坏的酱全都贮藏在里面。悉:都,全。6.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千古:自古以来;孰:谁;者:……的人;(2)辄:就;陋:坏处。7.本题考查文章的阅读启示。32\n作者提出“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直接点明读书仅以过目成诵为能是最不中用的,竖起批驳的靶子,表明了鲜明的态度。作者反对“过目成诵”,主张读书应深入研究。然后先是指出匆匆而读,其实什么收获也没有,接着又以孔子、苏东坡、虞世南等人为事实论据,从正反两面进行对比论证,强调只有深入研读才能真正读懂书中真谛的道理。接下来,作者反对“无所不诵”,主张读书应选择精华。先是指出“无所不诵”是“过目成诵”的另一弊端,然后以读《史记》为例从正面论证,阐明“反复诵观”精彩内容的必要性。又以“小说家言”等例,“破烂橱柜”为喻,从反面论证了读书应该有所选择,取其精华,令读者的认识又深一层。由此可见,作者反对“以过目成诵为能”的读书态度,认为读书要做到以下两点:对书的微言精义要深入研读,反复诵读精华部分。8.本题考查分析作者写作目的。根据题目《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可知这是作者写给弟弟的一封信。书信开宗明,“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亮出了读书过目成诵是最不济事的观点,然后通过举古人读书的例子,从正反两方面对此进行了论证。因此作者写此信的目的,是为了告诫弟弟读书不能为过目成诵为目的,而是要对好书反复阅读,认真钻研,方能有所收获。参考译文       读书把看了一遍便能背诵作为值得肯定的才能,(其实)是最不能成事的。眼里看得清楚,心里匆匆而过,(其实)留在心中的并不多,(这样)看来看去眼睛根本应付不过来,就像看歌舞场中的美女,看上一眼就过去了,和我(又)有什么相关呢?自古以来过目成诵的人,有谁(能)比得上孔子呢?孔子研读《周易》,(翻来覆去地读),使穿连《周易》竹简的皮条都断了好几次,不知道他翻阅过几千几百遍了,精微的语言,深刻的道理,越探索越明白,越钻研越深入,越是深入钻研就越是不知道它的尽头。即使生下来就懂得道理,能从容不迫地行(大道)的圣人,也不会停止刻苦勤奋地学习人情事理的功夫。苏东坡读书不需要读第二遍,然而他在翰林院时读《阿房宫赋》直到四更天,掌管翰林院的老官吏觉得他读得辛苦,可苏东坡却十分畅快,毫无倦意。怎么能因为看一遍就能记诵,便丢下书本,草草结束学习呢!只有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一生读书从不读第二遍,但他们始终也没有写出好文章。况且看一遍就能背诵,又有什么都背诵的弊端。就像《史记》一百三十篇中,我认为《项羽本纪》是最好的,而《项羽本纪》中,我又认为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这几个片断是最好的。反复诵读观赏,值得欣喜、值得悲泣的内容,只在这几个片段罢了。如果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不成了不懂道理的愚钝之人!还有小说家的作品,各种品味低俗的戏曲,以及打油诗词,也都过目不忘,这样的人就像一个破烂的橱柜子,发臭的油、腐坏的酱全都贮藏在里面,他的品位低俗也是让人难以忍受的!9.    通晓    听从10.B32\n11.我认为应当马上启用这样的人,命他专攻一门学问,使圣人的正宗典籍在废弃后重新兴盛,多年失传的学问,能传授给学者。12.昼夜给自己规定任务,读书有时打瞌睡就用木杖捶打自己。13.《五经》博士需要调换;《周官》是各种经书的源头和基础,只有沈峻精通;群儒非常佩服沈峻。【解析】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于是通晓《五经》。通:通晓;(2)句意:徐勉听从了(陆倕的)建议。从:听从。10.例句句意:必须根据《周官》确立观点。以:根据;A.句意: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以:因为;B.句意: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根据实情去处理。以:根据;C.句意:以致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以:以致;D.句意: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以:来;故选B。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谓,认为;宜,应当;即,立即、马上;专,专攻、专门研究;学,学问;废,废弃;更,重新;兴,兴盛;累世,多年;传,传授。12.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第一段“其笃志如此”中的“此”为代词,指代的内容在前文,根据“昼夜自课,时或睡寐,辄以杖自击”可知沈峻“笃志”的具体表现是:昼夜给自己规定任务,读书有时打瞌睡就用木杖捶打自己。13.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32\n文章第二段主要写了陆倕推荐的沈峻原因;根据“《五经》博士须换”可知,《五经》博士需要调换;根据“凡圣贤可讲之书,必以《周官》立义,则《周官》一书,实为群经源本。然此学不传多历年世,惟助教沈峻,特精此书”可知,《周官》这部书是各种经书的源头和基础,但是这本书已经多代不在传授,只有沈峻精通此书;根据“比日时开讲肆,群儒执经下坐,北面受业,莫不叹服,人无间言”可知,群儒叹服沈峻的才学。据此回答即可。参考译文:沈峻,字士嵩,吴兴武康人。家中世代是农夫,到沈峻时,他爱好学习,以同宗人沈麟士为师。昼夜都给自已规定任务读书,有时打瞌睡,就用木杖击打自己,他专心一意到了这样的地步。沈麟士死后,(沈峻)才离开京城,遍游各处讲堂,于是通晓《五经》,尤其精通《三礼》。(沈峻)最初任王国中尉,逐渐升迁为侍郎,并兼国子助教。当时吏部郎陆倕给仆射徐勉写信推荐沈峻说:“《五经》博士庾季达必须调换,考虑到朝廷一定想要仔细挑选适当的人才替代。只要是可以研读的圣贤之书,必须依据《周官》确立观点,那么《周官》这部书,实在是各种经书的源头和基础。(但)这部书的学问,已有很多代不相传授。只有助教沈峻,特别精通《周官》这部书。近来时常开馆讲学,许多儒生都带着经书坐在他的讲坛下,拜他为师,听他讲授,(这些人)没有一个不叹服,人人都没有异议。我认为应当马上起用这样的人,命他专攻这一门学问,使圣人的正宗典籍,在被废弃之后重新被重视;多年失传的学问,能传授给学者。”徐勉听从了陆倕的建议,上奏章举荐沈峻兼任《五经》博士。(沈峻)在学馆中讲授,听讲的学生常常达到数百人。14.左右不可不慎/善否之要/在此际也。15.    因此,所以    离开    想要16.B17.(1)时间一过就不会回来,如同年纪大了不能变为少年一样。(2)说话要经过思考才出口,行事要经过周密考查才能做,违背这些就会失败。18.示例一:要珍惜光阴。因为时间难得,失了就不可复得,正如人的年纪大了不能再变年轻一样。所以中国有“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古训。示例二:要向善、要会做人,像其中“欲令见举动之宜,效高人远节”,“言思乃出,行说乃动”等等,正是如何做人的道理,且二者不可偏废。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好好学习、德才兼备、求真向善都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解析】14.考查断句。句意为:你时时不可不慎重啊!善与不善的关键,就在这里了。“左右不可不慎”省略了主语“汝”,“在此际也”的主语是“善否之要”。故断句为:左右不可不慎/善否之要/在此际也。1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所以大禹不爱直径一尺的玉璧而爱很短的光阴。故,因此,所以。32\n(2)句意:离开妻子和孩子。去,离开。(3)句意:父亲想使儿子成材、向善。欲,想要。16.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介词,介绍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方\助词,表示疑问、反诘或感叹;B.副词,全、都\副词,全、都;C.动词,模仿、效法\名词,任务;D.形容词,多余的\代词,我;故选B。17.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还,回来;若,如同,好像;(2)乃,才;详,周密;斯,这。18.考查文章主旨。根据选段中的“人之居世,忽去便过。日月可爱也”可得:要珍惜光阴。因为“时过不可还,若年大不可少也”,时间一过就不会回来,如同年纪大了不能变为少年一样。所以大禹才会“不爱尺璧而爱寸阴”。根据选段中的“欲令见举动之宜,效高人远节,闻一得三,志在‘善人’”可得:要向善、要会做人。“言思乃出,行详乃动”,说话要经过思考才出口,行事要经过周密考查才能做,说话做事都要合情合理。第一点强调的是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后者强调的是个人的品德修养。二者同等重要。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社会,我们都应努力学习,重视个人品德,求真向善,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参考译文:自从你走了以后,我闷闷不乐,为什么呢?因为我确实老了,所依靠的就是你们了,但都不在跟前,使我很不安。人生在世,很容易过去。所以时间非常宝贵。所以大禹不爱直径一尺的玉璧而爱很短的光阴,是因为时间一过就不会回来,如同年纪大了不能变为少年一样。盼望你早有作为,不光是要读好书,并且要学做人。你如今离乡背井,跋山涉水,离别弟弟,抛妻离子,是想看到你会做人行事,学习高士的远大节操,听到一就能得到三,立志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你时时不可不慎重啊!善与不善的关键,就在这里了。你的行为举止,对于别人,总要宽容为好。说话要经过思考才出口,行事要经过周密考查才能做,说话做事都要合情合理,违背这些就会失败。父亲想使儿子成材、向善,除了不能牺牲自己生命以外,其余都在所不惜。19.近臣又荐为授经郎/恪遂阳为喑哑/不就。32\n20.    等到    讨厌    适逢,正赶上21.(1)武恪于是便离开太子返回京师,居住在陋巷,教孩子们读书。(2)过去为了母亲,委屈自己去做官。现在母亲已逝,我不再做官了。22.从武恪以神童身份游学,跟从他求学的人大多学有所成,可见武恪是一位学识渊博之人。从太子要起兵陕西,武恪进谏劝阻,可见他是一位敢于直言劝谏之人。从武恪居陋巷,多次有机会做官都不到任,可见他是一位不贪图荣华富贵、不慕名利、不贪恋权位的人。【解析】19.本题考查划分文言文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句意为:皇帝近臣又推举他为授经郎。武恪便假装自己喑哑不能说话,还是不去上任。根据句意可断句为:近臣又荐为授经郎/恪遂阳为喑哑/不就。2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等到他出镇云南。及:等到。(2)句意:太子左右对武恪的话很反感。恶:讨厌。(3)句意:遇上朝廷又选地方官。会:适逢,正赶上。21.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要准确。(1)遂:于是,就。还:返回。居:住。教训:教读书。(2)向:过去,从前。屈:委屈。复:再,又。2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概括。结合“初以神童游学江南”,“恪好读《周易》”和“其从之学者多有所成”可以看出,武恪是一位聪明、好学、学识渊博的人;结合“明宗欲起兵陕西,恪谏曰:‘太子北行,于国有君命;于家有叔父之命,今若向京师发一箭,史官必书太子反’”可以看出,武恪是一位敢说敢做的人;结合“恪遂还京师,居陋巷,教训子弟”和“皆不起。人或劝之仕,恪曰:‘向为亲屈,今亲已死,不复仕矣。’……亦不赴……不就”可以看出,武恪是一位不贪图荣华富贵、不慕名利的人。32\n参考译文:武恪字伯威,是宣德府的人。初以神童游学江南,吴澄担任江西儒学副提举,推荐武恪入国学读书。明宗在潜邸时,便选武恪为说书秀才。等到他出镇云南,武恪也同行。明宗想在陕西起兵,武恪进谏道:“太子往北行动,从国来说,要有君命;从家庭来说,要有叔父之命。现在如果向京师发一箭,史官必写太子造反。”太子左右对武恪的话很反感,就说:“武秀才有老母在京城,理应让他回京。”武恪于是便返回京城,居住在陋巷里,教孩子们读书。文宗知道武恪其人,任他为秘书监典簿。任期满,适逢母丧,朝廷再授中瑞司典簿,又改任汾西县知县,都不到任。有人劝他上任,他说:“过去为了母亲,委屈自己去做官。现在母亲已逝,我不再做官了。”闲居几年,遇上朝廷又选地方官,泰不华便推举武恪为平阳沁水县知县,也不到任。皇帝近臣又推举他为授经郎。武恪便假装自己喑哑不能说话,还是不去上任。武恪喜欢读《周易》,每天长时间坐着。有人问他说:“先生的学问,以什么为根本?”武恪说:“以敬作为根本。”他著有《水云集》若干卷。跟着他学习的人大多有成就。23.(1)断绝   (2)眼泪24.(1)天下没有平定却杀了智谋的人,难道不惋惜吗?(2)孙武能够制敌取胜于天下的原因,是用法严明。25.诸葛亮挥泪斩马谡26.《出师表》中,诸葛亮熟悉蜀汉人才的能力特点,善于发现使用人才。向后主推荐的文臣武将善良、诚实、忠诚、公正、坚贞可靠,有才干,有能力,得到先帝赏识。而本文诸葛亮没有听进先主的建议,没有认清马谡,导致街亭失守。(言之成理即可)【解析】2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张郃)断绝马谡取水的道路。绝:断绝;(2)句意:为他痛哭流涕。涕:眼泪。2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定:平定;而:表转折,却;戮:杀;岂:表反问,难道;(2)所以:表原因;制:控制,制服;明:严明。25.32\n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根据“而以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不下据城:张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士卒离散”“收谡下狱,杀之。亮自临祭,为之流涕,抚其遗孤,恩若平生”等语句可知,马谡与张邰在街亭交战,马谡不听从诸葛亮的指挥调度,军事行动杂乱无章,失去街亭,于是诸葛亮挥泪斩杀马谡;据此可概括为“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意对即可。26.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根据《出师表》原文“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等语句可知,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推荐的文臣武将是忠诚善良、坚贞可靠、德才兼备,且受到先帝赏识的,诸葛亮了解蜀汉人才的能力特点,并能够恰当的使用人才;联系本文“汉昭烈临终,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而以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不下据城:张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士卒离散”可知,诸葛亮没有听从先主的建议,任命马谡为参军,结果痛失街亭。参考译文:起初,越嶲太守马谡,才气和抱负超过常人,喜好议论军事,诸葛亮对他很器重。昭烈帝刘备临终之时,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语浮夸,超过他实际的才能,不可委任大事,您要对他多加考察。”诸葛亮还认为不是这样,让马谡做参军,时常接见一起谈论,从白天直到黑夜。等到出兵祁山,诸葛亮不用旧将魏延、吴懿等为先锋,而是让马谡统领各军在前线,同张邰在街亭交战。马谡违背诸葛亮的指挥调度,军事行动混乱无章,放弃水源上山驻扎,不在山下据守城邑。张郃断绝马谡取水的道路,发动进攻并大败马谡,蜀军溃散。诸葛亮前进没有据点,就攻取西县把一千多人家带回汉中。把马谡关进监狱,杀了他。诸葛亮亲自吊丧,为他痛哭流涕,抚养他的子女,如同平素一样恩待他们。蒋琬对诸葛亮说:“古时候(晋国同楚国交战),楚国杀了领兵的得臣,晋文公喜形于色。天下没有平定却杀了智谋的人,难道不惋惜吗?”诸葛亮流着眼泪说:“孙武能够制敌取胜于天下的原因,是用法严明……现在天下分裂,交战才刚刚开始,如果又废弃军法,怎么能够讨伐敌人呢?”27.(1)对……说(2)一起(3)听从(4)悲伤的样子28.A29.①(元伯)请她(母亲)准备好饭食来等候他。②(平子)于是撕开一块白绢写信,来送给巨卿。32\n30.范式信守承诺,按时到元伯家拜访;范式不负同窗之谊(或重情义),接受陈平子的重托。【解析】2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①句意为:范式对元伯说。谓:对……说。②句意为:二人一道告辞回家乡。并:一起。③句意为:他的妻子听从他的话(去做了)。从:听从。④句意为:悲伤感动。怆然:悲伤的样子。28.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相同,都是连词,表顺承,然后;B.结构助词,的/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C.与“可”连用,能够/连词,因为;D.副词,到/介词,比;故选A。29.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1)设:准备;馔:饭食;以:表目的,来;候:等候。(2)乃:于是;裂:撕开;素:白绢;遗:送给。30.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概括分析。由文章第①段“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可知,虽与朋友元伯分别两年,但范式如约而至去拜访朋友,体现了他的信守承诺。由第②段“省书见瘗,怆然感之,向坟揖哭,以为死友。乃营护平子妻儿,身自送丧于临湘”可知,虽与陈平子“未相见”,但他将平子视作死友,仍接受陈平子的重托,完成陈平子的遗愿,体现了他重情重义。参考译文: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他年少时到太学游学,当太学生,同汝南人张劭结成朋友。张劭字元伯。二人一道告辞回家乡。范式对元伯说:“两年后我将回来,将去拜访您的父母,看看您的孩子。”于是一起约定了日期。后来快到约定的日子,元伯将事情详细地禀告母亲,请母亲准备饮食等候范式。母亲说:“分开两年,千里之外约定的话,你为什么这么相信?”元伯回答:“巨卿是守信用的人,一定不会失约。”母亲说:“既然如此,我就为你酿酒。”到约定的那天,巨卿果然来到,到堂上拜见、喝酒,尽情欢乐而别。32\n       后来范式到京师,在太学接受教育。当时太学生长沙人陈平子也一同在太学学习,与范式没有见过面,但平子生病快死的时候,对妻子说:“我听说山阳范巨卿,是位有志之士,能够托付死后的事情。我死以后,可将我的尸体埋在范巨卿的门前。”接着撕开丝帛写了一封信,留给巨卿。平子死后,他的妻子听从他的话(去做了)。当时范式刚好回来,看了书信,见到坟墓,悲伤感动,对着坟墓作揖哭泣,将平子视作死友。于是他照料平子的妻子儿子,亲自护送平子的灵柩到临湘。31.    同“嘱”,嘱托    曾经    得到    竭尽32.D33.(1)我就要死了,你去侍奉他们,而且要完全听从他们的话。(2)不惜远行数百里,徒步前往李侗处从学拜师。34.①从小喜欢学习或树立求学的远大志向。②师从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虚心求教。③结交有识之士(名士),勤勉地向他人学习。(答出两点即可,意思对即可。)【解析】3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1)句意为:曾经嘱托朱熹说。属:同“嘱”,嘱托。(2)句意为:曾经向罗从彦学习。尝:曾经。(3)句意为:大致通过深入探究事物的原理,得到其内在规律。致:得到。(4)句意为:于是,朱熹竭尽自己的精力。竭:竭尽。32.A.结构助词,的/助词,主谓间取独,不译;B.代词,指朱熹/代词,这;C.介词,把/连词,表结果,以致于;D.都是连词,表顺承;故选D。3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重点词语:(1)即:就要;汝:你;事:侍奉;之:代词,他们;惟:只,全完;其言之听:宾语前置,应为“听其言”,听从他们的话。(2)数百里:几百里;往:前往;从:跟从;之:代词,他。34.本题考查内容概括。32\n①从本文第一段“熹少时,慨然有求道之志”可知,朱熹从小喜欢学习,树立求学的远大志向;从《送东阳马生序》中“余幼时即嗜学”可知,宋濂从小喜欢学习。故概括为:从小喜欢学习或树立求学的远大志向。②从本文第一段“籍溪胡原仲、白水刘致中、屏山刘彦冲三人,学有渊源……汝往事之,而惟其言之听……故熹之学既博求之经传,复遍交当世有识之士”可知,朱熹师从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虚心求教;从《送东阳马生序》中“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可知,宋濂拜德高望重的乡之先达为师,故概括为:师从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虚心求教。③从本文第一段“熹归自同安,不远数百里。徒步往从之”可知,朱熹不远几百里,结交名士,勤勉地向他人学习;从《送东阳马生序》中“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可知,宋濂曾经步行百里外向先达学习,故概括为:结交有识之士,勤勉地向他人学习。参考译文: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徽州婺源人。当初,朱熹年少的时候,慷慨激昂有追求道义的志向。父亲朱松病情危急时,曾经嘱托朱熹说:“籍溪人胡原仲、白水人刘致中、屏山人刘彦冲三个人,学问有渊源根底,我一向尊重敬畏他们,我就要死了,你去侍奉他们,而且要完全听从他们的话。”因此,朱熹的学问既能广泛地求索于儒家经典,又能普遍地结交当代的饱学有识之士。延平人李侗老了,曾经向罗从彦学习,朱熹从同安卸任归来,不惜远行几百里。徒步前往李侗处从学拜师。       朱熹做学问,大致通过深入探究事物的原理,掌握其内在规律,并自我检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以持身恭敬为主。他曾说过,古代圣贤的思想学说流散在典籍之中,由于圣贤经书的宗旨没有阐明,圣贤思想学说的传授也就含混隐晦。于是,朱熹竭尽精力,深入探究圣贤的思想准则。朱熹死后,朝廷把他的《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训释解说的书作为学校的教材。35.    案件    少,缺少    往,到    给36.D37.(1)杨继宗经常召集乡间父老询问疾苦,帮助他们解除。(2)天下不爱钱的,只有杨继宗一个人罢了。38.(1)善辨疑狱   (2)杨继宗为百姓排忧解难   (3)尊师重教   (4)清廉正直【解析】3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善辨疑狱:善于辨明疑难案件。狱:案件;32\n鲜兄弟:缺少兄弟。鲜:少,缺少;文桎梏诣部:张文身被桎梏前往刑部。诣:往,到;继宗遗以菱芡:杨继宗只拿菱角、芡实和历书送给他们。遗:给。36.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以:介词,用/连词,来;B.具:通“俱”全,都/副词,详尽,详细;C.与:动词,给/连词,和;D.之:都是代词,他;故选D。37.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1)重点词语:时时,常常;集,召集;祛除,解决;(2)重点词语:惟,只有;耳:罢了。38.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解答此题,要读懂文意,梳理与人物相关的情节,列举事件,抓住文中关键语句理解分析,从而概括人物形象。结合文章第一段内容,“善辨疑狱”“继宗察非盗,竟辨出之”,结合事件:杨继宗察出张文非盗,表现出杨继宗断案如神,善辨疑狱;结合文章第二段内容“而时时集父老问疾苦,为祛除之”,可知,杨继宗经常召集当地的老人询问民间的疾苦,替他们解除,可知,杨继宗关心百姓;结合文章第二段内容“大兴社学,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遇学官以宾礼。师儒竞劝,文教大兴”,可知杨继宗兴社学,礼遇学官,举办学校,是个知礼、尊师重教的人;结合文章第三段内容,“继宗遗以菱芡、历书。中官索钱,继宗即发牒取库金,曰:‘金具在,与我印券。’中官咋舌不敢受”可知,杨继宗不给宦官送钱。结合文章内容“天下不爱钱者,惟杨继宗一人耳”,可知,杨继宗清廉正直。译文:32\n杨继宗,字承芳,是阳城人。天顺初年考中进士,授官刑部主事。善于辨明疑难案件。河间府捕获了强盗,派遣乡里村民张文、郭礼押送京师,途中强盗逃走。张文对郭礼说道:“我们两个人都应当同死。你母亲年老,又缺少兄弟,用我来代替强盗,希望能保全你母子性命。”郭礼哭泣而谢,听从了张文的安排。张文身被桎梏前往刑部,杨继宗察明他并非强盗,终于辨明情况将他释放。成化初年,因为王翱的推荐,升任为嘉兴知府。(杨继宗赴任时)仅用一个仆人跟随,官署书斋也都清朴无华。他生性刚正廉洁孤独冷峭,没有人敢有所冒犯。他经常召集当地的老人询问民间的疾苦,替他们解除。又大力兴办社学,民间有年满八岁不上学的子弟,则要处罚他们的父兄。杨继宗总是以宾客之礼接待学官。教师、学者竞相劝勉,文化教育事业兴盛发达。经过嘉兴的太监,杨继宗只拿菱角、芡实和历书送给他们。太监们索要钱财,杨继宗当即发出公牒领取府库金银,说:“钱都在,请给我立下印券。”太监吃惊得不敢接受。杨继宗进京觐见,汪直想要见他,他却不肯。明宪宗问汪直:“朝觐官中谁廉洁?”汪直回答说:“天下不爱钱的,只有杨继宗一个人罢了。”39.    听说    跟随,跟从    就    格外,尤其40.A41.(1)黄泽的学习(方法),以精心思考、自己理解为主。(2)因此(他的)学问造诣精细深入,众多经典没有不通晓的。42.有问题时自己想办法及时解决;虚心向他人反复求教学习;静心勤奋,坚持不懈。【解析】3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含义的能力。(1)句意:他听说九江的黄泽有学问品行。闻,听说;(2)句意:前往跟随他外出求学。从,跟随、跟从;(3)句意:每天鸡刚刚鸣叫就起来。辄,就;(4)句意:格外精通《春秋》。尤,格外、尤其。4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乃尽取朱子书读之(于是拿来朱熹全部的著作通读)”的“乃”为副词,可译为“于是,就”。A.句意:竟然不知道有汉代。乃:副词,可译为“竟然,居然”;B.句意:于是记录下这番情景便离开了。乃:副词,可译为“于是,就”;C.句意: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乃:副词,可译为“于是,就”;D.句意: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乃:副词,可译为“于是,就”;故选A。4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32\n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1)重点词:之,助词,的;精,精心;自悟,自己理解。(2)重点词:由是,因此;精,精细。4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从“多所疑难,乃尽取朱子书读之(有许多疑问和困难,于是拿来朱熹全部的著作通读)”可知:赵汸有问题时自己想办法及时解决;从“闻九江黄泽有学行,往从之游(他听说九江的黄泽有学问品行,前往跟随他外出求学)”“汸一再登门……得口授六十四卦大义与学《春秋》之要(赵汸多次登门拜访……得到黄泽口头传授的六十四卦的大道理和学习《春秋》的要领)”“后复从临川虞集游(之后又跟随临川的虞集外出求学)”可知:赵汸虚心向他人反复求教学习;从“乃筑东山精舍,读书著述其中。鸡初鸣辄起,澄心默坐(于是修建了东山学舍,在其中读书、撰写著作。每天鸡刚刚鸣叫就起来,使心境清净,沉默地坐着读书)”“汸转侧干戈间,颠沛流离,而进修之功不懈(赵汸在战乱中辗转,生活困苦四处流落,但是读书做学问的事却没有懈怠)”可知:赵汸静心勤奋且坚持不懈怠。参考译文:赵汸,字子常,是休宁人。生来天资就非常卓越。开始出外跟随老师学习时,阅读朱熹注释过的《四书》,有许多疑问和困难,于是拿来朱熹全部的著作通读。他听说九江的黄泽有学问品行,前往跟随他外出求学。黄泽的学习方法,以精心思考,自己理解为主。他教导别人时,善于启发引导。赵汸多次登门拜访,得到黄泽对《六经》疑难问题的千余条的解释才返回。不久,再次前往,停留了两年,得到黄泽口头传授的六十四卦的大道理和学习《春秋》的要领。之后又跟随临川的虞集外出求学,见识到吴澄的学问。于是修建了东山学舍,在其中读书、撰写著作。每天鸡刚刚鸣叫就起来,使心境清净,沉默地坐着读书。因此他的学问造诣精细深入,众多经典没有不通晓的,格外精通《春秋》。他最初凭借《春秋师说》三卷被黄泽所知,后又扩大为《春秋集传》十五卷。当时,天下军队兴起,赵汸在战乱中辗转,生活困苦四处流落,但是读书做学问的事却没有懈怠。明太祖已经平定天下,下诏修订《元史》,征召赵汸参与这件事。书完成后,赵汸辞官归家。不久去世,年仅五十一岁。学者称他为“东山先生”。43.    武器。    信任。    等待。    才。44.D45.(1)自古以来都免不了要死,如果老百姓不信任国家,国家就无以立足。(2)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应该是能使军队信服的原因吧!32\n46.无论是个人,还是一个团体、一个国家,都要讲诚信。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才会有凝聚力,国家才会越来越强大。【解析】43.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1)句意为:充足的武器。兵,武器。(2)句意为:民众信任朝廷。信,信任。(3)句意为: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俟,等待。(4)句意为:老友来了,才同他一起进餐。方,才。44.A.表修饰,不译\表转折,却;B.介词,对于\表比较;C.代词,指友人\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D.来,表后者是前者的目的;故选D。45.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皆,都;信,信任;立,立足;(2)其,他;若,像;此,这样;宜,应该;服,使……信服。46.考查比较阅读。根据甲文中的“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可知,“信”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用诚信取得人们的信任,国家才能立足。根据乙文中的“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可知,吴起与人交往,讲求诚信,一定要等友人来了才吃饭。根据“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可知,诚信对于一个集体的重要,只有做到了诚信,才能让军队信服。由此可知,甲乙两文都强调了“信”的重要。无论对于一个人、一个集体、一个国家,都要讲求诚信。只有做到了诚信,才能收获真诚的友谊,才能使集体团结,才能使一个国家繁荣富强。译文:甲:子贡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民众信任朝廷。”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些,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在剩下的两项中去掉一项,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都是要死的,如果没有民众的信任,那么国家就站立不住了。”32\n乙: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友,就留他吃饭。老友说:“好啊,就等着回去吃饭吧。”吴起说:“(我在家里)等待您一起进餐。”老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第二天早晨,(吴起)派人去找老友,老友来了,才同他一起进餐。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啊。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是能使军队信服的缘由吧!要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47.(1)①擅长,善于;②更加;③因为。(2)①(他们)准备了干粮,敲锣打鼓进入到深谷之中,就像面临大敌一样。②来求取墨迹并请写匾额的人多得象闹市。(3)实地观察,把握了兰花的精气神。(4)通过智永所遗秃笔头数量之巨、上门求字的人数之多,从侧面来表现他学字之勤、书法之好。【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推断词义。①句意:林之栋擅长画兰花。善:擅长,善于。②句意:他所画的兰花更是变得令人称妙。益:更加。③句意:居住的地方的门槛因此被踏出窟窿。为:因为。(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句注意重点词“裹(携带)、鸣金(敲锣打鼓)、若(像)、当(面对)”要理解正确;②句注意重点词“觅(求取)、市(集市)”等要理解正确。(3)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本内容。“自是,所画兰益奇变”意思是:从此,他所画的兰花更是变得令人称妙。结合【甲】文“林乃募壮士执刀矢火攻,具裹粮,鸣金入深谷中,若当劲敌者。至则兰叶长丈许,花大如掌”可知,这是“是”指代的内容,也就是说,自从林之栋花大力气冒险寻找兰花,实地观察了兰花的奇异之后,掌握了兰花的形与神,所以“所画兰益奇变”。据此作答。(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写法。乙文没有直接描写智永练字之勤,而是通过“有秃笔头十瓮,每瓮皆数石”即写坏的笔多来突出他勤学书法;没有直接写他的字多好,而是从来找他“觅书,并请题额者如市”及“所居户限为之穿穴”,即来求取墨迹并请写匾额的人多得象闹市,居住的地方的门槛因此被踏出窟窿来写求字的人多,以此来突出他书法之精。这是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来写刻画人物。参考译文:【甲】32\n林之栋擅长画兰花,喜欢游历,凡是听说哪里有兰花兰的,就必然要花费很大力气去寻找它们。有一个砍柴的樵夫告诉他,在某个大山沟中,经常闻到浓郁的兰花香,但是荆棘丛生,虎豹横行,不能去。林之栋于是召集一些壮士拿着刀箭和取火的东西,准备了干粮,敲锣打鼓进入到深谷之中,就像面临大敌一样。到了后来,看到的兰花,叶子就有一丈多,花和手掌一样大。从此,他所画的兰花更是变得令人称妙。【乙】智永住在吴兴永欣寺,多年学习书法,以后有十瓮写坏的毛笔头,每瓮都有几担(那么重)。来求取墨迹并请写匾额的人多得象闹市,居住的地方的门槛因此被踏出窟窿,于是就用铁皮包裹门槛,人们称之为“铁门槛”。后把笔头埋了,称之为“退笔冢”。48.(1)完全没有(毫无)   (2)愉快的样子   (3)停宿     (4)停止49.(1)当时有家信寄到,(同时)寄来四十万的钱财作为学费。(2)连续的秋雨下了一个多月,(熊执易)滞留在旅店。50.郭代公将家中寄来的四十万学粮,全资助了穿丧服的陌生人,还不问其姓氏。51.B【解析】4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自己一点也没留。略无:完全没有(毫无)。(2)句意为:郭元振却愉快地说。怡然:愉快的样子。(3)句意为:走到并停宿在潼关。次:停宿。(4)句意为:就将自己所骑的马送给樊泽。辍:停止。49.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此句中重点的词有:(1)时,当时;以为,作为;学粮,学费。(2)秋霖,下秋雨;滞,滞留;逆旅,旅店。50.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结合【甲】文“公即命以车,一时载去,略无留者,亦不问姓氏”可知,郭代公将家中寄来的四十万学粮,全资助了穿丧服的陌生人,还不问其姓氏。因此“深为赵、薛所诮”。51.32\n本题考查理解主题。【甲】文写郭代公将家中寄来的四十万学粮,全资助了穿丧服的陌生人,还不问其姓氏。【乙】文写熊执易将自己所骑的马和口袋里的钱全部拿出来送给樊泽,导致自己当年没有参加科举考试。这些都是“义气”的表现,与“诚信”“孝敬”“谢恩”无关。故选B。参考译文:       【甲】郭元振十六岁就上了太学,与薛稷、赵彦昭结交成朋友。一次他家里来了书信,给他带来四十万文钱,作为他上学吃饭等的费用。忽然有一个穿着丧服的人敲开门对他说:“我有五代亲人没有安葬在一起,分别埋在不同的地方,如今想迁到一起,可是没有钱。听说您家里来信了,所以特地向先生来请求救济,可以吗?”元振便叫来人将自己家里携来的钱全都用车子拉走了,自己一点也没留,也不问那人的姓名。薛稷和赵彦昭责备他。郭元振却愉快地说:“资助别人办理大事,有什么可责备的!”郭元振当年因为没有钱用,竟没有参加科举考试。       【乙】熊执易去京城参加科举考试,走到潼关,秋雨连绵下了一个多月,无法行走,滞留在旅店里。他忽然听到隔壁房间有一个男子连声叹气,熊执易走过去询问。那个人说:“我是前尧山县令叫樊泽,去京城赴皇帝亲自在殿廷的考试。走到这里,马死了,口袋里的钱也花光了,没有办法继续前进。”熊执易回到自己的房间,将自己所骑的马和口袋里的钱全部拿出来送给樊泽。熊执易当年没有参加科举考试,而樊泽及时赶到参加了考试,第二年被录取。52.    曾,曾经    停止    写,作    听说53.(1)冬天手指冻裂,每天用热水洗濯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命名为“七录”。(2)每写成一篇文章,必定将原稿贴在墙壁上,每天仔细地看,总是删去十余字。54.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勤抄写诵读。55.只有反复修改,精益求精,才能写出好文章。【解析】5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曾向东到达齐鲁。尝:曾,曾经;(2)句意为:像这样六七遍才停止。已:停止;(3)句意为:他平生作文章。为:写,作;(4)句意为:听说欧阳修作《醉翁亭记》。闻:听说。32\n5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重点词语:皲:皮肤因寒冷或干燥而破裂。日:每天。沃:洗。汤:热水。名:命名。斋:屋子,常用于书房、商店的名称。(2)重点词语:每:每次。文:文章;成:完成。必:一定。于:在。熟:仔细。辄:往往。去:删掉。5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甲】文“吴菜好游,尝东出齐鲁,北抵燕赵”和“胸中无三万卷书,眼中无天下奇山水,未必能文章”可知,求学方法是行万里路,破万卷书;根据【乙】文“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可知,求学方法是背诵和多抄写。55.本题考查启示。根据【丙】文“闻欧阳文忠作《醉翁亭记》,原稿处有数十字。粘之卧内,到后来又只得‘环滁皆山也’五字。其平生为文,皆是如此,甚至有不存原稿一字者”,可知欧阳修一生写作注重修改,有时一篇文章改到最后原稿的一个字都没有了,启示我们,文章不厌千遍改,只有反复推敲,不断修改,才能写出好文章。参考译文【甲】吴莱喜欢游学,曾向东到达齐鲁,向北抵达燕赵,每次遇到名胜大山,一定徘徊很久。(他)曾对人说:“心中没有读过很多卷书,眼中就无法看到天下的奇山异水,就不一定能写出文章;即使能,也像小儿女的文章罢了。”【乙】张溥从小就热爱学习,他所读过的书一定用手亲自抄写,抄完朗读一遍,马上烧掉,再抄写,像这样六七遍才停止。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满了老茧。冬天手指冻裂,每天用热水洗濯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命名为“七录”。【丙】我们写文章,必须经多次删改和润色,才能成为文章。听说欧阳修作《醉翁亭记》,原稿处有几十字。(欧阳修将原稿)粘贴在卧室内,(反复推敲修改,)到后来只得“环滁皆山也”五字。他平生作文章,都是如此,甚至有不留下原稿一字的(情况)。最近听说我同乡朱梅崖先生,每写成一篇文章,必定将原稿贴在墙壁上,每天仔细地看,总是删去十余字。十几天后,到实在没有可以删除的文字时,这才写完定稿给人看。这都是后辈读书人所应当仿效的。32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7-03 10:48:54 页数:32
价格:¥5 大小:76.71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