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好题汇编(统编版必修下册): 古诗歌阅读(解析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7

2/27

剩余2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古诗歌阅读(解析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2022·辽宁·辽师大附中高二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寄永乐殷尧藩明府雍陶古县萧条秋景晚,昔年陶令亦如君。头巾漉酒临黄菊,手板支颐向白云。百里岂能容骥足,九霄终自别鸡群。相思不恨书来少,佳句多从阙下闻。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景起笔,营造了悲凉的氛围,为下文抒发情感奠定了感情基调。B.颔联借用典故,塑造了殷尧藩率真洒脱和闲散自适的形象,表达羡慕之情,也隐含自己的不平之意。C.颈联用“骥”和“鸡”来喻指殷尧藩,表达了对当权者不重视人才的愤懑。D.作者思念殷尧藩却不遗憾他来信少,这看似违反常情的一笔更具艺术张力。2.诗歌尾句“佳句多从阙下闻”表达了丰富的情感,请具体分析。【答案】1.D2.①能创作“佳句”,是作者对殷明府才华的肯定和赞扬;②经常从“阙下”听到其佳句,说明殷明府的诗名已经在京城传播开来,亦是一种赞扬与安慰;③诗名在京城传播,意味着殷明府未来可期,终会得到朝廷的重用,暗含对其美好的期望和劝勉之意。【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A.“为下文抒发情感奠定了感情基调”错误,下文主要抒发了对殷明府的赞美和美好祝愿。B.“也隐含自己的不平之意”错误,无中生有,表现闲适自在的生活,表达向往之情。C.“用……‘鸡’来喻指殷尧藩”和“表达了对当权者不重视人才的愤懑”错误。“九霄终自别鸡群”是说殷尧藩非凡物,终当鹏飞九霄,与凡鸡不同。并非用“鸡”来此喻指殷尧藩;另外,此句蕴含的是对殷尧藩才华的赞美和对他未来可期的美好祝愿,而不是“表达了对当权者不重视人才的愤懑”。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试卷第27页,共2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佳句多从阙下闻”是承接上句“相思不恨书来少”而来,为何思念殷尧藩却不遗憾他来信少?原来诗人经常从“阙下”听到其佳句。能创作出“佳句”,表明殷尧藩确有才华,这对于一直关爱他的诗人来说是一种安慰;而“阙下”代表帝王所居的宫廷,这里指京城。诗人经常从京城听到殷尧藩创作的佳句,说明殷尧藩的诗名已在京城传播开来,表达了对殷尧藩才华的赞美。此句又与颈联“百里岂能容骥足,九霄终自别鸡群”呼应,诗人一直认为殷尧藩是千里马,这小小县城容不下他;诗人认为他终有一天会离开“鸡群”而鹏飞九霄,得到重用;果然殷尧藩的名气已经在京城传开,这也印证了诗人前面的判断:殷明府未来可期,终会得到朝廷的重用。此句其实是勉励殷尧藩好好努力,未来定会大展宏图,含有劝勉之意。二(2022·福建省德化第一中学模拟预测)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文本一:定风波·暮春漫兴【宋】辛弃疾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香篆小帘栊。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试问春归谁得见。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文本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宋】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3.阅读上述文本选出对上述文本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A.文本一上阕以“少日”与“老去”作强烈对比。“老去”是现实,“少日”是追忆。少年时代,风华正茂,一旦春天来临,更加纵情狂欢,其乐无穷。B.文本一下阕写道他始终注视那“小帘栊”,观察外边的变化。其中意外的转折蕴含着深奥的哲理,也饱和着难以明言的无限感慨,进一步反映诗人壮志难酬。C.文本二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D.文本二“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不惧艰险,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4.两首诗词牌名同为“定风波”取此名又有平定叛乱的意思。请你根据上述提示,简要分析两首“定风波”的异同。【答案】3.B4.同:两则文本的定风波都是诗人遭遇挫折之后所创作的;都有表现诗人对人生的看法;都表现了诗人对人生充满希望,彰显积极人生态度;试卷第27页,共2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异:不同的是诗人所表达的人生态度看法;辛弃疾更多的是对前途抱有信心,仍希望得到重用;而苏轼更多是一个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表现其旷达乐观。【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进一步反映诗人壮志难酬”错误。并非“壮志难酬”,而是对前途抱有信心,仍希望得到重用。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辨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同:首先,辛词,是辛弃疾被罢官之后闲居游湖时所作;苏词,是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所作;两首词的创作背景相似,都是词人遭遇仕途挫折之后所创作的。其次,两首词都有表现诗人对人生的看法,如辛词的下阕写风卷残花,但以“休恨”开解;“花开元自要春风”,意外的转折中蕴含哲理,耐人寻味;苏词“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蓑烟雨”,是说整个蓑衣都在烟雨中,实际上是说他的全身都在风吹雨打之中。这“一蓑烟雨”也象征人生的风雨、政治的风雨。而“任平生”,是说一生任凭风吹雨打,而始终那样的从容、镇定、达观。两首词不仅都表现的诗人对人生的看法,且都表现了诗人对人生充满希望,彰显积极人生态度。异:辛词更多表达了对前途抱有信心,“唯有。茶瓯香篆小帘栊”“花开元自要春风”都表现了诗人对前途抱有信心,希望得到重用的感情。苏词,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更多是一个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表现其旷达乐观。三(2022·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双调]蟾宫曲长沙怀古卢挚朝瀛洲暮舣湖滨,向衡麓寻诗,湘水寻春。泽国纫兰,汀洲搴若谁与招魂?空目断苍梧暮云,黯黄陵宝瑟凝尘。世态纷纷,千古长沙,几度词臣!【注】①注释:元成宗大德(1297—1307)初年,作者被授集贤学士、大中大夫,不久就被外放湖南长沙。②瀛洲:本指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唐太宗李世民为了网罗人才,成立文学馆。入选者极受人羡慕,称内“登瀛洲”,被视为登临仙境一样荣幸。5.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上任要职不久就被外放到湖南当一名地方官,“朝”“暮”极言变化之迅速。试卷第27页,共2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B.作者到访洞庭湖一带,向岳麓山觅诗,赴湘江寻春,在秀丽的山水中寻找快乐,以吐心中不快。C.兰花和杜若构成一个清新的画面,“纫兰”“搴若”表现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D.极目远望,苍梧山上暮云环绕,黄陵庙里的宝瑟已经覆满尘土,令人心生感伤。6.此曲为怀古名篇,历来被称赞“沉郁悲怆”,请结合全曲赏析。【答案】5.C6.(1)意境萧瑟暗淡。暮色沉沉,苍梧山、黄陵山被晚霞笼罩,苍梧山上的陵墓、黄陵庙的湘妃宝瑟积满尘土。(2)感情悲怆。作者上任要职不久就遭遇外放,他怀才不遇,只能向山水寻求慰藉,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无限悲伤与凄凉。(3)感情深沉、丰厚。作者由己及人,由自己的不幸遭遇想到千百年来,有不少文人骚客也被外放到长沙这偏远之地,体现出作者对这一类现象的思考和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4)情感表达含蓄蕴藉。作者借寻诗、寻春来吐露心中不快,借屈原的经历来说自己,同时又把心中的悲伤情感融入眼前被暮云遮住的高山,被尘土封住的墓陵、宝瑟中,饱含沉郁悲怆之情。【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表现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错,作者徘徊在湘水之滨,不禁忆起与自己遭遇相似的屈原,表达了对屈原的怀念之情以及对屈原遭遇的深切理解。故选C。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整体风格的鉴赏能力。从写景及意境来看,“空目断苍梧暮云,黯黄陵宝瑟凝尘”写暮色沉沉,苍梧黄陵山被晚霞笼罩,极目远望,苍梧山上的陵墓、黄陵庙的湘妃宝瑟已经覆满尘土,令人心生感伤。被暮云笼罩的苍梧,黯淡的黄陵,凝尘的宝瑟,意境萧瑟暗淡。从情感来看,首句“朝瀛洲暮舣湖滨”,作者早上还在集贤院上任,晚上就已经乘船到了长沙。“朝”与“暮”自然是夸张的说法,意在说明境遇改变之迅速。一看便知作者怀古伤情的原因——怀才不遇。“向衡麓寻诗,湘水寻春”交代卢挚到访洞庭一带的目的,只能在秀丽的山水中寻找快乐,聊以自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无限悲伤与凄凉,感情悲怆。“世态纷纷,千古长沙,几度词臣!”世态变化万千,长沙千百年来停留过多少遭逐的文人墨客,他们不受皇帝赏识被贬至此,只能用文字诉说心中的抑郁和愤懑。这样的历史至今仍在反复。作者由己及人,由自己的不幸遭遇想到千百年来,有不少文人骚客也被外放到长沙这偏远之地,体现出作者对这一类现象的思考和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感情深沉、丰厚。试卷第27页,共2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作者无辜被贬,情绪低落,但他却说“向衡麓寻诗,湘水寻春”,作者借寻诗、寻春来吐露心中不快;“泽国纫兰,汀洲搴若,谁与招魂?”作者徘徊在湘水之滨,隔着悠久的岁月向沉江而死的屈原致敬,其中也包含着对屈原处境与遭遇的深切理解;“空目断苍梧暮云,黯黄陵宝瑟凝尘”,把心中的悲伤情感融入眼前被暮云遮住的高山,被尘土封住的墓陵、宝瑟中,饱含沉郁悲怆之情。可见情感表达含蓄蕴藉。四(2022·湖南·长郡中学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寄永乐殷尧藩明府雍陶古县萧条秋景晚,昔年陶令①亦如君。头巾漉酒临黄菊,手板支颐向白云。百里岂能容骥足,九霄终自别鸡群。相思不恨书来少,佳句多从阙②下闻。【注】①陶令,指陶渊明,做过彭泽县令,嗜酒爱菊。②阙,古代皇宫大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借指帝王的住所。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的“古县”既呼应了诗题中的“永乐”(地名),又与颈联中的“百里”相照应。B.前两联用陶渊明的典故,塑造了殷尧藩率真洒脱和闲散自适的形象,含有赞慕之情。C.颈联以“骥”喻有才华的友人,以“鸡”喻平庸之辈,用一“别”字,寓祝福之意。D.作者思念殷尧藩却不遗憾他写书少、著作少,这看似违反常情的一笔更具艺术张力。8.“佳句多从阙下闻”一句是如何表达安慰和劝勉友人之意的?请结合语境简要分析。【答案】7.D8.①直接(正面)赞美:称其诗为“句”,是对殷尧藩才华的肯定,也是安慰。②侧面衬托:多从“阙下”(京城)听到其佳句,说明殷尧藩的诗名已在京城传播,亦是赞扬与安慰友人。③照应暗喻(上文):印证了第三联的暗喻——小县容不下千里马,高空之鸟终会远离鸡群,而殷尧藩未来可期,终会得到朝廷(阙下)的重用,有安慰劝勉意。【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却不遗憾他写书少、著作少”错误。书,应该是书信之意。作者思念殷尧藩却不遗憾他来信少,这看似违反常情的一笔更具艺术张力。同时,从题目“寄”字可看出作者与友人写信来往,与书籍著作无关。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试卷第27页,共2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佳句多从阙下闻”是承接上句“相思不恨书来少”而来,为何思念殷尧藩却不遗憾他来信少?原来诗人经常从“阙下”听到其佳句。“佳句”,直接(正面)赞美殷尧藩的才华,这对于一直关爱他的诗人来说是一种安慰。“阙下”代表帝王所居的宫廷,这里指京城。诗人经常从京城听到殷尧藩创作的佳句,说明殷尧藩的诗名已在京城传播开来,这对于诗人来说是一种安慰。此句从侧面衬托了殷尧藩的才华出众。此句又与颈联“百里岂能容骥足,九霄终自别鸡群”照应,诗人一直认为殷尧藩是千里马,这小小县城容不下他;诗人认为他终有一天会离开“鸡群”而鹏飞九霄,得到重用;果然殷尧藩的名气已经在京城传开,这也印证了诗人前面的判断:殷明府未来可期,终会得到朝廷的重用。此句其实是勉励殷尧藩好好努力,未来定会大展宏图,含有劝勉之意。五(2022·重庆·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赠王侍御①韦应物心同野鹤与尘远,诗似冰壶见底清。府县同趋昨日事,升沉不改故人情。上阳②春晚萧萧雨,洛水寒来夜夜声。自叹独为折腰吏,可怜骢马路③傍行。【注】①本诗作于韦应物任洛阳丞时。②上阳,宫殿名,唐高宗时建于洛阳。③题马,青白色的马,为高官所骑。9.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野鹤喻心,以冰壶喻诗,赞扬王侍御品性孤高、诗风清丽,生动自然。B.诗人与王侍御曾同在府县为官,王侍御升迁后却不忘故旧,使诗人深受感动。C.尾联化用陶渊明的典故,寄寓了诗人不得已为官的哀叹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D.末句以高官骑青白色骏马从路边经过的场景收束全诗,委婉深沉,耐人寻味。10.诗歌颈联颇为精妙,请加以赏析。【答案】9.B10.①颈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通过萧萧秋雨、洛河寒水等意象营造了孤寂清冷的氛围,情景交融。②表达了长夜难眠的诗人对友人的惦念,以及深陷官场不得脱身的孤寂无奈。【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诗人与王侍御曾同在府县为官”错误。“府县同趋昨日事”应该理解为诗人追忆昨天自己带领府县诸官一起看望王侍御时的场景。试卷第27页,共2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故选B。1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颈联“上阳春晚萧萧雨,洛水寒来夜夜声”意为:上阳秋天的夜晚下起了萧萧的凉雨,洛水夜夜传来寒冷的水声。此联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借用“晚”“萧萧雨”“洛水寒”等意象,营造了孤寂、清冷的氛围,与下联中是诗人“自叹独为折腰吏,可怜骢马路傍行”中的“独”“可怜”相互呼应。诗人无奈为官,因思念友人而彻夜难眠,此景此情,交融为一。六(2022·河北·沧县中学高二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被檄①夜赴邓州幕府元好问幕府文书鸟羽轻,敝裘赢马月三更。未能免俗私自笑,岂不怀归②官有程?十里陂塘③春鸭闹,一川桑柘晚烟平。此生只合田间老,谁遣春官④识姓名?【注】①被檄(xí):接到征召的羽檄。②岂不怀归:语出《诗经·小雅·出车》,“岂不怀归,畏此简书”。怀归,想回家。③陂塘:池塘。④春官:古代以春、夏、秋、冬四季设官。春官是掌管国家典礼的,后世便把春官作为礼部的通称。11.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扣题,写“被檄”赴任邓州幕府的情景,诗人接到幕府的紧急文书后,一刻也不敢迟延,连夜动身赴任。B.颔联用典,以故为新,精当而贴切,且多用虚字,勾连呼应,给读者带来一种气韵活脱、动宕流走的审美感受。C.颈联写景由远及近,采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出句热闹生动,对句疏淡精美,构成了春光明媚、气象升平的乡野图。D.尾联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春官识姓名”一句,从反面着笔,与诗歌的题目“被檄”呼应,首尾圆融。1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答案】11.C12.①对自己应征赴任、未能免俗的自嘲。开篇写被迫应征,笑自己空持清高而未能免俗。②对田园生活的深切向往。描绘春鸭喧闹的十里陂塘和晚烟下的一川桑柘,这些乡村景物,反映出自己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及向往。③有家难归、欲隐不得的无奈。通过“怀归”与“官有程”、“只合田间老”与“春官识姓名”两组矛盾表达有家难归、欲隐不得的无奈。试卷第27页,共2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颈联写景由远及近”分析错误,应该是“由近及远”。“十里陂塘春鸭闹”中十里陂塘是近景,“一川桑柘晚烟平”中桑柘铺地,炊烟袅袅是远景。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1)首联中幕府中急送来征召文书,就好似飞鸟般快捷轻盈,披上破旧裘衣,骑上瘦马,我趁着月照三更匆匆赶路,表现了自己一旦接到官府文书,便也同普通人一样,急急赴命如火;颔联写到脱不了俗例,自觉好笑,怎会不想回家,只是担心耽误赴官的期程。因此有自我嘲讽之意。(2)颈联中写到,一路上,十里陂塘涟漪泛起,群群春鸭嬉戏闹腾,川原上棵棵桑柘遍地铺翠,袅袅晚烟无风自平,景色宜人,表现出对农村闲适生活的追味和怀恋,对田园生活的深切向往。(3)尾联中写到,如今被迫应征,不得归隐田园,全怪当年误人仕籍,追思起来,悔恨之余,进而怪罪“究竟是谁遣使礼官赏识我的姓名呢?表达了诗人欲隐不得的无奈之情。七.(2022·天津红桥·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作答。舒州七月十一日雨①王安石行看野气来方勇,卧听秋声落竟悭。淅沥未生罗豆②水,苍茫空失皖公山。火耕又见无遗种,肉食何妨有厚颜!巫祝③万端曾不救,只疑天赐雨工④闲。【注】①皇佑三年(1051),王安石就任舒州通判,正遇天旱,得雨却未能消除干旱,因有此作。②罗豆:河流名,在舒州罗豆镇。③巫祝:巫师。④雨工:雨师,古代传说司降雨之神。(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野外云气弥漫,来势汹汹,满以为会是一场大雨,谁料竟然雨声细小。B.颔联写雨声细微,罗豆河水并未见涨,倒是皖公山在细雨笼罩下越发迷蒙。C.颈联写百姓辛勤耕种却又将颗粒无收,但这并不妨害官吏们继续寻欢作乐。D.本诗与《桂枝香·金陵怀古》均为前六句写景,后议论,语气峻急,思想深刻。(2)结合诗句分析首联中“悭”字的深意。(3)诗歌尾联有何“言外之意”?请简要分析。试卷第27页,共2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答案】(1)D(2)拟人手法,写出对雨下得太小的不满,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生活的同情、境况的担忧。(3)尾联写巫师用尽办法都无法解救旱情,天公好像故意放了雨师的假。诗人表面将指斥的矛头指向天公,实为反语,实际指斥的是漠视百姓困苦的官吏。诗人借此表达对饥荒深深的忧虑,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D.“均为前六句写景,后议论”错误,本诗前四句侧重写景,描写舒州久违的小雨;后四句侧重议论,指斥官吏们、老天爷对百姓疾苦的漠视。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之炼字的能力。首联的意思是:野外云气弥漫,来势汹汹,满以为会是一场大雨,谁料竟然雨声细小。“悭”的意思是“吝啬”,说雨水吝啬是采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对雨下得太小的不满,表达了作者的失望之情,以及对久旱盼雨的农民的同情,以及对他们境况的担忧。(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巫祝万端曾不救,只疑天赐雨工闲”的意思是:巫师用尽办法都无法解救旱情,怀疑是天公让雨师放假休息了。作者表面上指斥天公不顾人间旱情为雨师放假,实则是指斥现实生活中的官吏漠视百姓的疾苦,同时表达了对饥荒深深的忧虑以及对百姓深切的同情。八(2022·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高三阶段练习)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沁园春·恨①【清】郑燮花亦无知,月亦无聊,酒亦无灵。把夭桃斫断,煞他风景;鹦哥煮熟,佐我杯羹。焚砚烧书,椎琴裂画,毁尽文章抹尽名。荥阳郑②,有慕歌家世,乞食风情。单寒骨相难更,笑席帽青衫太瘦生。看蓬门秋草,年年破巷,疏窗细雨,夜夜孤灯。难道天公,还箝恨口,不许长吁一两声?癫狂甚,取乌丝③百幅,细写凄清。【注】①这首词是作者出仕前,中年落拓扬州时所作。②荥阳郑:引《李娃传》中的常蝇刺史之子郑生奉父命赴长安应试,爱上妓女李娃,弃试,流连花巷,钱尽被逐街头行乞的故事,词人在此借以自喻。③乌丝:全称乌丝栏,一种专供书写用、带黑格的绢素或纸张。14.上阕“夭”字,意为_______;下阕着一“_______”字,极写对黑暗社会的不满。试卷第27页,共2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15.“癫狂甚”,是全词词眼。试结合整首词加以赏析。【答案】14.    茂盛    恨15.整首词想象奇特,富有反叛精神,表达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和反抗,处处体现着“癫狂气”。①开篇词人对“花”“月”“酒”等为一般人所喜爱讴歌的事物加以否定,奠定了词作不同流俗的狂傲基调。②接着用“斫”“煮”“焚”“烧”“椎”“裂”“毁”“抹”等一连串近乎癫狂的富有破坏力的动作,破坏一切被文人赞美的事物,表达内心的愤激之情。③借用典故,将为世俗不齿的风月之事,称为自身家事,表达对封建礼教的叛逆之狂放。④下阕“难道天公,还箝恨口,不许长吁一两声?”以反诘的方式,质问天公,指斥世俗,再现无所畏惧的“癫狂”气。【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把夭桃斫断,煞他风景”两句的意思是:把茂盛的桃树砍断,减损他的风景。其中“夭”字意为“茂盛”。下片继续写自己贫困潦倒,抒发对黑暗社会的愤懑之情。开头两句写自己从来就是穷命相,这是难以更改的。“看蓬门秋草”的“看”提领以下四句,写家门贫困,冷落孤单。词中的“疏窗细雨,夜夜孤灯”,进一步描写自己的冷落孤寂——细雨敲打着稀疏的窗棂,夜夜是孤灯伴着自己,“自刻苦,自激愤”地读书。最后以反诘句式将郁结在心中的不平投向那不平的社会。“恨”字极写对黑暗社会的愤怒之情。这不仅是板桥个人的恨,同时也表达了当时有正义感的人的心声。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诗眼的能力。“颠狂甚”是借用世人语。因作者不肯从俗,因而常遭不顺,并斥为“狂”、“怪”。这里借而用之,表示自己决不妥协的精神,全词处处体现着“癫狂气”。首先,一开头,作者就对“花”“月”“酒”这些为一般诗人所沉湎而讴歌的事物加以否定,表明自己并非“风月派”。说花是无知的,不必为花伤情,月是无聊的,不必为之徘徊流连,酒也是无法消愁解恨的,更不必沉湎,不必讴歌,奠定了词作不同流俗的狂傲基调。其次,“焚砚烧书,椎琴裂画,毁尽文章抹尽名”几句中的“焚”“烧”“椎”“裂”“毁”“抹”等几个动词,富有近乎癫狂的破坏力,既生动又形象地刻画出作者激愤、决绝、狂放的神态。再次,“荥阳”三句,是引用《李娃传》中的常蝇刺史之子郑生奉父命赴长安应试,爱上妓女李娃,弃试,流连花巷,钱尽被逐街头行乞的典故,借以自喻,表示对封建礼法的蔑视之狂放。试卷第27页,共2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最后,炎凉的世情,深重的压迫,使词人情不自禁地呼出“难道天公,还箝恨风不许长吁一两声”,这是以反诘句式将郁结在心中的不平投向那不平的社会,再现无所畏惧的“癫狂”气。九(2022·陕西·西安中学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被檄夜赴邓州幕府①【金】元好问幕府文书鸟羽轻,敝裘羸马月三更。未能免俗私自笑,岂不怀归②官有程。十里陂塘春鸭闹,一川桑柘晚烟平。此生只合田间老,谁遣春官③识姓名?【注】①古时军队出征,使用帐幕,因而把军政大吏的府署称为幕府,这里是指邓州府。②“岂不怀归”出自《诗经·小雅·出车》。③春官:指礼部,礼部执掌人才推荐、选拔、考试诸事。1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中“鸟羽轻”意义双关:征召文书上插有鸟羽,表示事情紧急;文书传送快,如同飞鸟一般的迅疾。B.“敝裘羸马”说明诗人来不及收拾准备就启程,“月三更”更是扣紧题目中的“夜赴”,写出了诗人连夜赶路的急迫和辛苦。C.“未能免俗私自笑”,通过神态的细节描写,传神地写出诗人被官府征召后不可抑制的满足与喜悦之态。D.第三联点明了诗歌的具体时空是春天的黄昏,也以回忆的视角描绘出作者一路上所感受到的祥和宁静的田园风光。17.本诗流露出作者哪些复杂情感?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答案】16.C17.①心念国事。首联写作者应檄赴邓,着敝裘骑羸马,星夜赶路,隐含国家时局艰难的担忧;颔联写虽不情愿,但征召有期,国家又有急难,不得不立即动身,表现了他以国事为重的可贵精神。②希望终老田园。颈联写十里池塘、群鸭戏水的欢畅热闹以及川原桑柘在晚烟中平展的美景,表现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田园生活的留恋。③不得不应召为国效力的矛盾、无奈之情。尾联写虽志在终老田园,但春官识名,不得不应召为国效力的矛盾。【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不可抑制的满足与喜悦之态”错,作者觉得自己表面清高,其实也不能免俗,是一种自嘲的笑。故选C。试卷第27页,共2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1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心念国事。首联写“幕府文书鸟羽轻,敝裘羸马月三更”,首句“幕府文书鸟羽轻”,单刀直入,叙述赴邓原因,起势极为迅捷。“幕府”,古时军队出征,使用帐幕,因而把军政大吏的府署称为幕府,这里是指邓州州府。“鸟羽轻”,意义双关:一指征召文书上插有鸟羽,类似后来的“鸡毛信”,表示紧急;二是指传送之快,如同飞鸟一般的迅疾。这三个字,把征召的紧急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已经暗含不得不急赴之意。“敝裘羸马月三更”,诗人穿着破皮袄,骑着瘦马,半夜里在月光下赶路。这一句用了三个名词性的词组,而不用关联词,巧妙地构成了一幅清冷而略带凄凉的画图,不仅明白表现了赶路之早,而且隐含着国家时局的艰难和个人心境的伤感。作者应檄赴邓,着敝跨羸,星夜赶路,隐含国家时局的艰难和个人心境的伤感;颔联写“未能免俗私自笑,岂不怀归官有程”,虽不情愿,但征召有期,国家又有急难,不得不立即动身,表现了他以国事为重的可贵精神。希望终老田园。颈联写“十里陂塘春鸭闹,一川桑柘晚烟平”,十里池塘中,一群群鸭子正在拍水嬉戏,高声鸣叫,一片热闹景象。整个川原中种植的桑树和柘树,平展在晚烟之中,仍然是一派美好景色。这当中,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但另一方面,在行进中不知不觉薄暮来临,看到田间的农夫已纷纷归家,而自己还奔波于道途,表现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田园生活的留恋。矛盾、无奈之情。尾联写“此生只合田间老,谁遣春官识姓名”,意思是:我此生只应终老田间,是谁叫朝廷的春官识得我的姓名呢?这最后一联与前面相呼应,补足了第二联的意思,明白地道出了自己希望终老田园,不愿出来做官的想法。然而,作者又在马不停蹄地向前赶路,并非真的要息隐田园,他的以国家为念的思想,其实是战胜了个人意愿的,只是有些矛盾罢了。表达了作者虽志在终老田园,但春官识名,不得不应召为国效力的矛盾心情。十(2022·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秋兴①陆游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醉凭高阁乾坤迮②,病入中年日月遒。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注】①作这首诗时诗人59岁,闲居山阴。②迮(zé):狭窄。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首联可知,作此诗时诗人已赋闲在家多时,加上已近暮年,仕途前景不容乐观。B.颔联中的“乾坤迮”描写诗人酒醉后在高楼上所见情景,有较为浓厚的主观色彩。试卷第27页,共2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C.颈联中的“五更画角”本指军中画角在五更时的报晓声,这里代指军营或者战争。D.尾联中,诗人使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描写自己在烟雨中、丹枫下垂钓的画面。19.后人评价此诗颇有杜甫“沉郁顿挫”之风,所谓“沉郁”,简单地说,指诗歌的情感深厚、浓郁、忧愤,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人抒发了哪些“沉郁”的情感。【答案】18.D19.①国土沦丧,战事未停之愁。“乾坤迮”一语双关,暗指国土沦丧,“五更画角”虽为虚写,但可见作者心系战场,仍为战事忧愁。②年老多病,时日无多之悲。作者在首联、颔联写到自己快要满头白发,晚年多病,感慨岁月无多,直抒胸臆。③报国无门,无奈隐居之叹。由颈联可知作者仍关注国事,但只能“空许国”,所以尾联所言的隐居垂钓实为报无门时的无奈之举。【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使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错,两句都是虚写。故选D。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颔联“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诗人凭栏高阁之上,空怀满腔愤懑,只得借酒浇愁。“乾坤迮”,“迮”是狭窄,为什么作者觉得天地狭窄呢?结合南宋朝廷偏安于一隅的事实,“乾坤迮”一词,用其字面意思,指国土沦丧、山河破碎、金瓯残缺。从深层次讲,这里的“迮”,不仅指有形的国土残破,更有深层含义。此前,陆游多次被贬,经历几度启用和罢免,陆游便开始了基本上闲居的在野生活。所以,这时的陆游不免感叹,天地之大,竟不容他施展才华。“乾坤”这里也象征着朝廷或者官场。一个“迮”字透入出了仕途的险恶,以及朝廷的腐败,引起了作者的无奈与感伤。颈联“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陆游渴望通过参军,身经百战,建立显赫功勋,或是在军营草拟军事文件,从而实现施展生平抱负,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但只能“空许国”,实有报国无门,无奈隐居之叹,故“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实为报无门时的无奈之举。首联“白发萧萧欲满头”、颔联“病入中年日月遒”,写自己满头白发,晚年多病,感慨岁月无多,直抒胸臆,抒发了年老多病,时日无多之悲。十一(2022·广东·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风雨中诵潘邠老①诗韩禠②试卷第27页,共2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满城风雨近重阳,独上吴山看大江。老眼昏花忘远近,壮心轩豁任行藏③。从来野色供吟兴,是处秋光合断肠。今古骚人乃如许,暮潮声卷入苍茫。【注】①潘邠老:北宋诗人潘大临,字邠老。其诗句“满城风雨近重阳”闻名遐迩,后世多有借此句续诗成篇者。②韩源:南宋诗人,曾入吴应试,未几被斥,家居二十年。③行藏:语出《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后多指出仕及归隐。2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包含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等要素,借用前人诗句,烘托出风雨飘摇中独立吴山之巅的诗人形象。B.颔联直抒胸臆,“壮心”一句意气轩昂,扫清前句垂暮之悲,但“任”字流露出诗人不能自主决定命运的无奈。C.颈联两句一放一收,寄断肠悲愁的主观情感于本应吟兴的“野色”之上,延续颔联的跌宕之势,颇有杜诗顿挫之风。D.全诗意象精妙,既有“风雨”等悲凉之景,又有“大江”等壮阔景象,情随景生,景与意合,情感丰富。21.论者谓此诗尾联有“文已尽而意无穷”之妙,请结合诗句具体赏析。【答案】20.B21.①“今古骚人乃如许”句收束前三联的感慨,强调自己和古今诗人有共同的感受,“乃如许”三字以虚写实,蕴含万千慨叹。②后一句没有解释“如许”的感受,而是化情入景,以景结情。③眼前的苍茫暮色和耳畔的澎湃江潮,形象而含蓄地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拓展了意境,给读者以无尽的回味,使情感表达含蓄蕴藉,产生“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能力。B.“‘任’字流露出诗人不能自主决定命运的无奈”错误。第四句由抑转扬,说自己胸怀开朗,壮志不改,不管是出仕还是退居,都能做到胸怀坦荡。故选B。2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手法的鉴赏能力。试卷第27页,共2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尾联“今古骚人乃如许,暮潮声卷入苍茫”写到古今诗人都是如此,与我相仿,我眼看着晚潮澎湃,一片苍茫。“今古骚人乃如许”句收束前三联的万千感慨,强调自己和古今诗人有共同的感受,但又不具体点明。“乃如许”三字以虚写实,蕴含万千慨叹,尾联以景结情,语尽而思无穷。此刻的诗人,面对“断肠”的秋光,联想到“今古骚人”的共同命运,情感似江水翻腾,如波涛激越,在抒情将尽未尽之时,突然用景物收住,留下一个兼有化外音的生动画面:暮色苍茫之中,江潮汹涌,奔腾向前,形象而含蓄地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画面、声音给人以无穷的回味。诗人与“今古骚人”的共同感受究竟是什么,诗人并没有明确写出。而是化情入景,以景结情,使读者借助景色自己去体会,去思索,拓展了意境,给读者以无尽的回味,使情感表达含蓄蕴藉,产生“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十二(2022·贵州·贵阳一中高三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酬刘和州戏赠①白居易池边新种七株梅,欲到花时点检来。莫怕长洲桃李妒,今年好为使君开。醉赠刘二十八使君②白居易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注】①本诗写于唐敬宗室历二年(826年),诗人任苏州刺史之时,是赠与刘禹锡之作。②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22.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酬刘和州戏赠》诗首句“池边新种七株梅”,点明栽种梅花的地点和棵数;第二句“欲到花时点检来”,写诗人打算观察梅花生长的情况,“点检”还包含着观赏梅花风姿的意味。B.品读《酬刘和州戏赠》的诗意,不禁让读者想到了《离骚》中“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的诗句,二者都以种植香花香草等美好的花草植物来表达自己高洁的追求。C.《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中诗人表明自己与刘禹锡相互赏识,却因命运弄人,两人二十三年未曾重逢,这次重逢更要把酒言欢,刘禹锡也用诗句“二十三年弃置身”对此做了回应。D.这两首诗都是诗人写给好友刘禹锡的赠诗。刘禹锡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两人政见相合,在诗歌创作中也惺惺相惜,成为好友,在诗坛上前者被称为“诗豪”,后者被称为“诗魔”。23.这两首诗歌都蕴含了诗人对好友深厚动人的情谊,爱新觉罗·弘历(乾隆皇帝)曾用“一味真朴,不假妆点”来评价白居易的诗歌,请结合诗句谈谈你对此的理解。试卷第27页,共2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答案】22.C23.①“一味真朴,不假妆点”指白居易的诗歌情感真挚朴实,读来通俗易懂。这两首诗歌都蕴含了诗人对好友才情、品行的赞美以及对友人未受重用的愤懑与不满,这种直率与坦诚都体现了二人之间深厚动人的情谊。②《酬刘和州戏赠》一诗的三、四两句中,诗人明确表态:他自己亲手种植的梅花要为友人盛开,而不要担心桃李嫉妒,明确表示出诗人的爱憎态度,也表明了自己同刘禹锡都有高洁才情和崇高追求。③《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中,诗人一方面赞扬了刘禹锡的才情,另一方面用“长寂寞”“独蹉跎”“才名折”等对刘禹锡的曲折遭遇表示了同情,坦率直言,为刘禹锡打抱不平。【解析】2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的能力。C.“两人二十三年未曾重逢”错,在诗中找不到根据。“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意为:我深知你才高名重,却偏偏遭逢不公的对待,但这二十三年你失去的太多了。所以,诗中是说二十三年中友人失去的太多了,而不是两人二十三年未曾重逢。故选C。2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考生首先了解“一味真朴,不假妆点”是指白居易的诗歌情感真挚朴实,读来通俗易懂。(1)《酬刘和州戏赠》一二句,点明栽种梅花的地点和棵数,诗人打算观察梅花生长的情况,并观赏梅花绰约的风姿。诗人以种梅表达自己高洁的追求。三四句“莫怕长洲桃李妒,今年好为使君开”,诗人明确表示梅不要担心桃李嫉妒,自己亲手种的梅花要为友人盛开,拿梅花和桃李作对比,明确表示出诗人的爱憎态度,也表明了自己同刘禹锡都有高洁才情和崇高追求。此中深意,只有对梅花的高洁品性有充分了解的诗人,才能体会出来。这首诗写得通俗晓畅,风格平淡。(2)《醉赠刘二十八使君》,颔联中“国手”一词可知诗人对刘禹锡的极尽赏识,但是如此优秀的人才也没办法改变命运坎坷的局面。这句是抱怨刘禹锡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虽然写诗才华横溢,但命运始终让人无可奈何。表现了诗人对当权者的不满与愤怒。颈联,一个“国手”遭遇的却是“长寂寞”,不能不说刘禹锡的命运太“蹉跎”了。诗人对刘禹锡的蹉跎命运表示了同情,坦率直言,为刘禹锡抱打不平。尾联,诗人一方面赞扬了刘禹锡的才情,另一方面对刘禹锡的曲折遭遇表示了同情。该二句表达了对友人才能的赞赏,对友人遭遇的同情与愤懑,以及对当权者和无为者的讽刺。总之,这两首诗歌语言通俗易懂,情感丰富真挚,都蕴含了诗人对好友才情、品行的赞美以及对友人未受重用的愤懑与不满,这种直率与坦诚都体现了二人之间深厚动人的情谊。试卷第27页,共2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十三(2022·四川省成都市龙泉第二中学高一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移居(其二)     陶渊明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注】①将:岂。②纪:经营。24.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所见的美景,诗人与友人登高饮酒,其乐融融。B.“相思”指农闲下来想到意趣相投的友人,即便已经睡下也要穿上衣服前往相见。C.诗歌第五联使用反问,表现了诗人不愿急着离开这种生活的心理,道出了久居的意愿。D.在诗歌最后两句中诗人悟出了自然之乐的真谛:人生必须自食其力,尽力耕作必有收获。25.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答案】24.A25.第一问:本诗塑造了一个充满生活情趣,喜爱自食其力,热爱田园的诗人形象。分析:他与友人登高赋诗,饮酒欢乐,披衣相访,富有生活情趣。他尽享劳动和自食其力之乐。“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整首诗描绘了诗人归于田园的种种快乐,表现了他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解析】2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所见的美景”错,全诗并未生动地描写诗人佳日登高所见的美景,而是以描写美好的人际关系为主,最后四句以议论作结。故选A。25.试卷第27页,共2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本诗塑造了一个充满生活情趣,喜爱自食其力,热爱田园的诗人形象。一开头,作者就勾画出了登高赋诗,不虚佳日的场面:“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春秋两季有很多好日子,我经常同友人一起登高赋诗。能“赋新诗”,可以看出这些人自然不是一般的农民,而是同作者志趣比较相投的士人。这登高赋诗,也自是文人骚客特有的生活情趣。诗人选取农村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场面进行描写,比如:登高赋诗、斟酒品尝、躬耕农田、披衣相访。既写了室内生活,也写了室外的生活;既写了躬耕的辛劳,又写了赋诗言笑的畅快。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官场的厌恶,和自己永远躬耕田亩的决心。十四(2022·湖北·黄冈中学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逢王建有赠张籍年状皆齐初有髭,鹊山漳水①每追随。使君②座下朝听易,处士庭中夜会诗。新作句成相借问,闲求义尽共寻思。经今三十馀年事,却说还同昨日时。【注】①鹊山漳水:作者与王建早年同窗之地。②使君:汉以后对州郡长官的尊称。2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与友人年岁相若,久别相逢,想起当年深厚的同学情谊,感慨万千。B.颔联重在回忆当年四处交游。他们一起朝见使君、夜会处士,问学赋诗。C.往事虽然已经过了很多年,但依然恍如昨日,可见两人年少时相交之深。D.诗歌层层抒写,以平实的语言叙写与友人久别重逢后的欢喜,格调清新。27.本诗第三联道出了人们向往的求学生活情景,请简要分析。【答案】26.B27.①求学生活,应多与志趣相投的同学一道切磋、分享,互相请教、问询;②求学生活,应努力探求义理,要有深入探求事理的精神;③求学生活,要学会享受过程,做到气定神闲地参悟奥义。【解析】2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颔联重在回忆当年四处交游”错误。颔联是回忆当年求学时的情景,不是回忆当年交游广泛。试卷第27页,共2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故选B。2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本诗第三联“新作句成相借问,闲求义尽共寻思”,描写的是同学之间互相询问,共同努力,不断创作新的诗词歌赋,空闲的时候就一起探讨课题。表现出同学之间友爱互助,互相学习,谋求上进的融洽求学生活。其中“新作句成相借问”,体现了同学之间彼此学习,平等求学,在切磋中不断更新自己的认识;“闲求义尽共寻思”,体现同学之间努力探求义理,相互帮助,探讨课题的浓厚求学氛围,表现要有深入探求事理的精神;“闲求义尽”,还强调求学中需要专注用心、气定神闲,“共寻思”表现了作者与志趣相投的同学一道享受学习探究的过程。十五(2022·江西·临川一中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鹧鸪天·桂花①李清照[宋代]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注:①北宋党争期间,诗人和丈夫赵明诚“屏居乡里十年”之久,这首词写于这段时间。28.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首句重在赋“色”,兼及体性;继而重在咏怀,突出“香”字。B.“何须”二字,把各种名花一笔荡开,生动描绘了桂花的色淡香浓、迹远品高,肯定了她是“花中第一流”。C.“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这几句运用衬托的手法,表达对桂花的赞美。D.词中的“骚人”指屈原。“可煞无情思”,作者抱怨屈原当年不收桂花入《离骚》是“情思”不够。29.有人评价这首词“风格独特,颇得宋诗之风,即以议论入词”,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答案】28.B29.诗人以议论入词,议论桂花之美。①“自是花中第一流”为第一层议论,是直接赞答案叹桂花。②“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为第二层议论,以“梅”“菊”来衬托桂花,侧面赞美桂花。③“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为第三层议论,以嗔怪屈原来间接表达桂花之独特。三层议论,将自己对桂花的喜爱之情推到极致。【解析】2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试卷第27页,共2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B.“生动描绘”错,原词“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没有“生动描绘”,只是“议论”而已。故选B。2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诗人以议论入词,议论桂花之美,三层议论,将自己对桂花的喜爱之情推到极致。第一层议论:“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反映了清照的审美观,她认为品格的美、内的美尤为重要。“何须”二字,把仅以“色”美取胜的群花一笔荡开,而推出色淡香浓、迹远品高的桂花,肯定了她是“花中第一流”。第二层议论:“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连清照一生酷爱的梅花在“暗淡轻黄体性柔”的桂花面前,也不能不油然而生忌妒之意;而作者颇为称许的菊花也只能掩面含羞,自叹弗如。以“梅”“菊”来侧面赞美桂花。接着又从节令上着眼,称桂花为中秋时节的花中之冠。第三层议论:“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传说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修身美德,唯独桂花不在其列。清照很为桂花抱屈,因而毫不客气地批评了这位先贤,说他情思不足,竟把香冠中秋的桂花给遗漏了,实乃一大遗恨。以屈原的不收桂花入《离骚》为憾事,以为这是屈原情思不足的缘故,将自己对桂花的喜爱之情推到极致。十六(2022·福建·厦门一中高一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九日齐山登高①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②何必独沾衣。【注】①唐会昌五年,张祜到池州拜访杜牧,二人皆是怀才不遇,杜牧在登齐山时有感写下此诗。②牛山,山名。春秋时齐景公登上牛山感到终有一死而悲哀下泪。后遂以“牛山悲”等喻为人生短暂而悲叹。3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试卷第27页,共2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A.首联用白描手法展现了一幅青山绿水、雁过南飞的秋日美景图,有山有水有酒有佳友,流露出诗人愉悦的心情。B.颔联夹叙夹议,尘世难得一乐,今日便借佳节抛开烦恼,定要将菊花插满头才回去,这写出了诗人矛盾的心情。C.颈联呈现大醉无忧和忧愁怨恨两种情感的对比,诗人认为佳节无须为人生迟暮而伤叹,应酩酊大醉,及时行乐。D.尾联借用典故进一步抒怀:人生短暂自古而然,无须为此独自伤感流泪。这流露出诗人看穿世事的旷达之情。31.探春所作《簪菊》乙诗中写道:“长安公子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本诗中也体现了杜牧的“花癖”,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菊花须插满头归”这一行为背后的情志。【答案】30.D31.(1)“菊花”象征着“隐逸”,抒发了诗人也想像陶渊明一样过上隐逸闲适的生活;(2)诗人也想插个满头菊花归去,把握当前及时行乐,表现了一种通达的生活态度,但实际上内心是矛盾的,是苦闷的。【解析】3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手法的理解和鉴赏能力。D.“这流露出诗人看穿世事的旷达之情”分析错误,这里只是诗人进一步安慰自己的话,其实并没有真正从抑郁中挣扎出来。故选D。3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情感的鉴赏能力。(1)“菊花”是扣合重阳节的习俗,陶渊明当过彭泽县令,辞官归隐,他爱菊,在宅旁篱边遍栽丛菊,诗人在这里写到菊花,象征着诗人也想像陶渊明一样过上隐逸闲适的生活。(2)他面对着秋天的山光水色,脸上浮起了笑容,兴致勃勃地折下满把的菊花,觉得应该插个满头归去,才不辜负这一场登高。写出了诗人矛盾的心情。“须插”的言外之意是应把握当前及时行乐,不要无益地痛惜流光,表现了一种通达的生活态度,诗人主观上未尝不想用节日登高的快慰来排遣抑郁,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从抑郁中挣扎出来,这写出了诗人矛盾的心情。十七(2022·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高一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登楼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①浮云变古今。试卷第27页,共2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②。(注)①玉垒:山名,在四川灌县西、成都西北。②《梁甫吟》:古乐府中的一首葬歌。《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3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先写花伤客心,用衬托的手法以乐景写哀情,再写万方多难的局势,前因后果,顺理成章;“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B.颔联从空间和时间上延展开来,形成了宏阔悠远的意境,包括了诗人对国家山河的热爱和民族历史的回忆,其忧国忧民的高大形象跃然纸上。C.颈联主要写国家战事,上句的“终不改”,照应颔联的“变古今”;下句“寇盗”“相侵”,进一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难”,焦虑之中透着坚定的信念。D.尾联借用典故,讽喻当朝昏君,寄托诗人怀抱,表明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体现了卒章显志的艺术特点。33.首联诗人写到“花近高楼伤客心”,“伤客心”的原因都有哪些?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32.A33.①客居他乡之伤。诗人登楼望远,满眼繁花反衬诗人满腹愁思,抒发客居他乡的漂泊与伤感;②国家多难之伤。外族入侵,战乱频仍,诗人忧国忧民,为国家灾难而伤心;③壮志难酬之伤。虽仰慕诸葛亮那样的先贤,但难遇明主,为壮志难酬而伤心;④对君主任用奸佞之伤。借后主刘禅宠信宦官最终亡国的历史表达对当今朝廷昏庸无道、任用奸佞的伤心。【解析】3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A.“写万方多难的局势,前因后果,顺理成章”错,“写万方多难的局势”,是“伤客心”的理由,因果倒置。故选A。3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首联提挈全篇,“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在这样一个万方多难的时候,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然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在行文上,先写诗人见花伤心的反常现象,再说是由于万方多难的缘故,因果倒装,起势突兀;“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因此“伤”字为全诗奠定了悲怆气氛,为下文抒情作铺垫。客居他乡之伤。同时,诗人登楼望远,满眼繁花反衬诗人满腹愁思,抒发客居他乡的漂泊与伤感。试卷第27页,共2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颔联从诗人登楼所见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壮观,“锦江”、“玉垒”是登楼所见。诗人凭楼远望,锦江流水挟着蓬勃的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诗人联想到国家动荡不安的局势。颈联“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中,北极,星名,居北天正中,这里象征大唐政权。上句“终不改”,反承第四句的“变古今”,是从前一年吐蕃攻陷京城、代宗不久复辟一事而来,意思是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寇盗”“相侵”,进一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词严义正,浩气凛然,在如焚的焦虑之中透着坚定的信念。以此表达国家多难之伤。尾联“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的意思是:可叹那亡国昏君刘禅竟也有专门的祠庙!已近黄昏了,我也学习孔明,姑且作一首《梁甫吟》吧。此处咏怀古迹,讽喻当朝昏君,寄托诗人的个人怀抱,同时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对君主任用奸佞悲痛无奈之情。十八(2022·河南·濮阳一高高一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八声甘州柳永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34.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渐霜风”三句写风紧日斜之境,凄寂可伤,在深秋萧瑟寥廓的景象中表现游子情怀。B.“是处”两句,词意苍莽悲壮、细致沉思,由仰观而转至俯察,又见处处皆是一片凋落景象。“休”字寓有无穷的感慨愁恨。C.“惟有”两句写的是短暂与永恒、变与不变这令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无语”乃“无情”,蕴含了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理。D.融写景、抒情为一体,使用了细节描写,语言雄健绮丽,情感奔放不羁。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语浅而情深。35.本首词下片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使怀人之情更显曲折动人。请结合下片词句简要赏析。【答案】34.D35.(1)实写:“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是指不忍心登高遥看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心思难以收拢,描写了游子登楼眺望,归思的画面,体现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试卷第27页,共2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2)虚写:“想佳人,妆楼颙望”,一个“想”字,由实而虚,推己及人,运用对写的手法,写故园之闺中人,此时也应该是登楼望远,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伫盼游子归来,虚写。(3)虚实结合,相互渗透,丰富了诗歌的内容,拓展了诗词的意境,为读者留下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了审美趣味,表达了对家乡思念的忧愁苦闷之情。【解析】3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语言雄健绮丽,情感奔放不羁”分析错误,该词采用通俗的语言如“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等,将这复杂的意绪表达得明白如话。而“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等词句又体现了语言的婉约唯美。全词一层深一层,一步接一步,以铺张扬厉的手段,曲折委婉地表现了登楼凭栏,望乡思亲的羁旅之情。故选D。3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之虚实结合的手法的能力。“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写词人登高眺望故乡,登高临远是为了看看故乡,然故乡太远,望而不见,看到的是更引起相思的凄凉景物,自然使人产生不忍的感情。“不忍”句点明背景是登高临远,云“不忍”,又多一番曲折、多一番情致。这是实写。但下片妙处在于词人善于推己及人。“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虽说是自己思乡,这里却设想着故乡家人正盼望自己归来。佳人怀念自己,出于想象,本来是虚写,但词人却用“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这样的细节来表达怀念之情,仿佛实有其事,见人映己,运虚于实,情思更为悱侧动人。此处虚写借佳人怀念自己,把本来的独望变成了双方关山远隔的千里相望,将思乡之情写得委婉含蓄,更为动人。结尾再由对方回到自己,说佳人在多少次希望和失望之后,肯定会埋怨自己不想家,却不知道“倚阑”远望之时的愁苦。“倚阑”“凝愁”本是实情,但却从对方设想用“争知我”领起,化实为虚,显得十分空灵,感情如此曲折,文笔如此变化,实在难得。结尾与开头相呼应,理所当然地让人认为一切景象都是“倚阑”所见,一切归思都由“凝愁”引出,生动地表现了思乡之苦和怀人之情。所以本词虚实结合,相互渗透,丰富了诗歌的内容,拓展了诗词的意境,为读者留下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了审美趣味,表达了对家乡思念的忧愁苦闷之情。十九(2022·四川·威远中学校高二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汉宫春·立春日①辛弃疾试卷第27页,共2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③。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④?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注】①此词作于词人南渡闲居京口(今镇江)时。②春幡:旧时风俗,立春日,妇女们多剪彩为燕形小幡,戴之头鬓。③西园:北宋都城汴京西门外有琼林苑,称西园。④青韭堆盘:立春日,以葱蒜、韭、蓼蒿等鲜嫩之菜装盘食之,取迎新之意,号五辛盘。36.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点题,并以“袅袅”描摹春幡摇曳,既可见春风吹来,又显女子之美态。B.“浑未办”三句,写作者立春时未曾备办酒菜,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生活贫困。C.“问何人会解连环”看似寻找解连环之人,实则是以比喻极言其愁难以消除。D.末尾两句,既含惜春之意,又寓故国之思,还有对南宋统治者不思北伐之怨。37.俞陛云曾评价本词下阕:“向东风调笑,已属妙语。更云人盼春来,我愁春至,语尤隽妙。”请谈谈其“妙”在何处。【答案】36.B37.①运用拟人、反衬手法,以东风吹梅染柳,一刻不得闲之“忙”,反衬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闲”,可称妙笔。②以故作轻松之态调笑东风这一典型细节,来体现落寞闲居的苦涩悲哀,亦是妙笔。③美好春光带来的却是无法排遣的愁怀,这种乐景生悲的反差,将大好年华虚度、故国沦丧之悲抒发得淋漓尽致,深切动人。【解析】3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作者生活贫困”理解有误。通过上下句可知,这里是说作者连节日应酬也无心为之。故选B。3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内容手法和情感的能力。这首词以“春已归来”开篇,写民间是日欢乐习俗,志在恢复中原的辛弃疾,对天时人事却别有一番感触。下片“却笑”五句,言我嘲笑东风自立春日起,忙于装饰人间花柳,闲来又到镜里,偷换人的青春容颜。“却笑东风”句,诗人以故作轻松之态调笑东风这一典型细节,体现了自己落寞闲居的苦涩悲哀,堪称妙笔。试卷第27页,共2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句,诗人运用拟人、反衬手法,以东风吹梅染柳,一刻不得闲之“忙”,反衬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闲”,亦称妙笔。“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句,意为:清愁绵综如连环不断,无人可解。美好春光带来的却是无法排遣的愁怀。这种乐景生悲的反差,将大好年华虚度抒发得淋漓尽致。最后两句言最怕见花开花落,转眼春逝,而朝来塞雁却已先我回到北方。抒发了词人故国沦丧之悲,深切动人。二十(2022·黑龙江·穆棱市第二中学高一期末)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鹊桥仙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行香子·七夕李清照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注}①鸣蛩:蟋蟀。②槎:木筏。③甚霎儿:“甚”是领字,此处含有“正”的意思。霎儿:一会儿。38.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纤云弄巧”,既写出了初秋夜空轻盈多姿的美丽,又将纤云与织女之巧联系了起来,形象地烘托了织女的美丽和聪慧。B.《鹊桥仙》这首词主要运用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写得自然流畅而又婉约蕴藉,余味隽永。C.“草际鸣蛩,惊落梧桐”,词人巧妙地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极写万籁俱静的环境特点,奠定了感伤的基调。D.《行香子·七夕》整首词幻想与现实结合,天上人间遥相呼应,境界奇丽,曲径通幽,写透了青年男女的离愁别恨。39.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纤云弄巧,飞星传恨”两句。40.这两首词同是写七夕,但是情致却不同,各有一番风味。它们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38.B39.“弄”和“传”两个动词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纤云”“飞星”的善解人意,都在为这对爱侣的团聚而高兴、奔波,渲染了相聚的气氛,展示出七夕独有的抒情氛围。试卷第27页,共2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40.《鹊桥仙》巧借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歌咏忠贞不渝的爱情,表达了对爱情的独特见解:情长不在朝暮。《行香子·七夕》通过对牛郎织女悲剧故事的描述,表达了对他们的同情,并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聚少离多,抒发了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形象地表达了郁积于内的离愁别恨。【解析】3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B.“运用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中的“描写”错,这首词主要运用记叙、议论的表达方式。上片写牛郎织女聚会,下片写他们的离别。全词哀乐交织,熔抒情与议论于一炉,融天上人间为一体,优美的形象与深沉的感情结合起来,起伏跌宕地讴歌了美好的爱情。故选B。3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纤云弄巧,飞星传恨”,纤薄的云彩在天空中变幻多端,天上的流星传递着相思的愁怨。用“弄”“传”两个动词,赋予“纤云”“飞星”以人的动作、情感等,运用拟人修辞。轻柔多姿的云彩,变化出许多优美巧妙的图案,显示出织女的手艺何其精巧绝伦;那些闪亮的星星仿佛都传递着他们的离愁别恨,正飞驰长空。“纤云”“飞星”都在忙碌,渲染相聚的气氛,美好的人儿,要与自己心爱的人共同过美好的生活,展示出独有的氛围。4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鹊桥仙》这是一首咏七夕的词,借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神话故事,讴歌了真挚、细腻、纯洁、坚贞的爱情。上片写牛郎织女聚会,下片写他们的离别。词人热情歌颂了一种理想的圣洁而永恒的爱情。下片“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两句感情色彩很浓的议论,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只要能彼此真诚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行香子•七夕》上片从人间写到天上,在云阶月地的星空中,牛郎织女被千重关锁阻隔,只有在如浩渺星河中的划着木筏,游来荡去,终不得相会聚首。借感叹牛郎、织女离愁之浓重,来抒发自己与之同病相怜的浓重的离愁。也有对牛郎织女因阻隔极深不得团聚的深切同情。下片词人继续展开想象。感叹牛郎、织女离愁之浓重,这里则是忧虑牛郎、织女别恨的难以穷尽。一个“想”字,道出了词人对牛郎、织女遭遇的同情,也表露了一种同病相怜的情怀。这首词由人间写起,先言个人所见所感,再继之天上神话世界。全词以托事言情的手法,通过对牛郎织女悲剧故事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牛郎织女的同情,并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聚少离多,抒发了对自己丈夫赵明诚的思念之情,形象地表达了词人郁积于内的离愁别恨。试卷第27页,共2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6-23 07:33:37 页数:27
价格:¥4 大小:63.75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