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届海南省海口市海南中学高三第九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0

2/20

剩余1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届海南省海口市海南中学高三第九次月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涵养新家风与弘扬传统家庭美德的重要性。家风是一个家族在数代传承中形成的价值和道德准则体系。家风蕴含着中华传统美德,滋养了一代代中国人民。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涵养新家风,需要继承家风中的传统美德,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回溯泱泱五千年文明发展史,在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长河中,家风虽历经沧桑变迁,但在很多家族里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延续性和稳定性。继承家风中蕴含的优秀传统美德,既是延续中华文化血脉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应有之义。\n要深刻领会家风中的传统美德在推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中国历史上,一个家族在一个时期内诞生的一批“时代风云人物”,为推动历史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些优秀人物的历史贡献往往与家庭美德密不可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红色家风也体现了革命年代的家庭美德,影响着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彰显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至今在老百姓中仍广为传承和颂扬。要高度重视家风中的传统美德在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中的重要作用。在中华历史文化发展中,虽然时代不同,家风在具体表现形式上会有所变化,但其蕴含的“勤劳朴实”“好学上进”“和而不同”“仁爱孝慈”“清正廉洁”“崇文重德”等理念,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统美德在稳定社会秩序、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促进社会发展进步上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良好家风的引领,在个人心灵成长、智慧累积方面,特别是在个人道德品质塑造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如耳熟能详的诸葛亮《诫子书》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深刻反映了中国人对人生、世界、价值的基本判断,也体现了古人对于优良品格的追求方向。涵养新家风要突出一个“新”字,体现在古为今用、古今转化。首先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尊重传统而不盲从传统。在继承传统家风美德中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积极推动中华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需要相适应,将其转化为现代社会美德标准。改造家风表达形式,赋予传统家庭美德新方式。儒家讲“百善孝为先”,“孝文化”是我们引以为豪的中华传统美德之一,是基于血缘、源自人性的重要价值理念。但是,要承认一些传统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历史局限性。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这些表达形式不适合当今的家庭生活方式,存在明显不科学的地方。在今天我们讲“孝”的家庭美德,可以将其转化为现代的表达方式。结合老龄化时代的生活现状,可以体现为满足父母、长辈的实际所需,关心、关注、关爱父母和长辈,实现老有所养的目标。要不断完善传统家庭美德的价值范畴。一方面,对于传统家风中糟粕的部分需要舍弃。如“三从四德”“三纲”等传统家庭道德规范,应转变为强调现代“家庭契约”的平等性、民主性和时效性。另一方面,完善和简化家风仪式。传统社会的道德仪式过于复杂繁缛,可以适当进行简化和规范。如在“修家谱”“祭祖”等仪式中,突出仪式的教育功能,去除与现代社会生活中不适宜的部分。新家风的“新”,还体现在目标和内容的创新、发展上。从目标上看,新家风要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动能,这是新家风与传统家风区分最鲜明的标志。从内容上看,“新家风”不仅要继承传统家风中的优秀品格,还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其价值源泉,进行创新性发展。(摘编自王杨《涵养新家风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材料二:扣好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才能行得正;打好了价值观的底色,才能走得远。相比万贯家财,好的家风才是对一家一族最好的馈赠。在山西省闻喜县,有一个被称为“中华宰相村”的裴柏村。据《裴氏世谱》统计,裴氏家族在历史上曾出过宰相59人,七品以上官员不完全统计在3000人以上。裴氏家族长期兴盛,背后的密钥是什么?特定的历史因素虽在一定程度上助力了裴氏家族的崛起,但无法解释裴氏家族长期兴盛的原因。裴氏家族的兴盛,根源就在于良好的家风,裴氏家族一直倡导重教、廉洁和自强不息。裴氏曾有家规,“子孙考不中秀才者,不准进入宗祠大门”“子弟为官者,如贪污则死后不得入祖坟”。在现在的裴柏村,谁家生了孩子,门口都会挂上“自强不息”的牌匾,书写牌匾的毛笔和砚台也一并钉在门上,以示铭记祖训并躬身践行。重教为根,廉洁为本。优良家风与严谨家训不断荫泽后人,给予他们建功立业的精神动力与思想财富;而坚守家风的责任与信念,又赋予后人对绵延至今的家训的坚守与自信。这可能是裴氏书写传奇的原因所在。\n纵览传统名门世家不难发现,凡家业辉煌、人才兴旺者,无不拥有独树一帜的家风和鲜明的家族文化特征,要求子孙遵守家规和家训。“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好的家风成就美好人生,不良的家风则是人生难以承受的负资产,“爱”得越深,错得越离谱。翻看近年来查处的一些案件,这样的教训沉痛而深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刘铁男教育儿子“要学会走捷径”,结果将儿子一同带进“深渊”。好的家风跨越时代,是对一家一族最好的馈赠。家风不是私事、小事,而是公事、大事,因为国是千万家,国之本在家。(摘编自王丹《涵养新时代的好家风》)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家风是一个家族在数代传承中形成价值和道德准则体系。家风虽历经时代变迁,但一直是非常稳定且具有延续性的。B.家风中的传统美德在推动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中国历史上,那些优秀人物的历史贡献取决于其对家庭美德的传承。C.家风蕴含的“仁爱孝慈”等理念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美德在稳定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D.新家风要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动能,这是内容的创新与发展,是新家风与传统家风区分的标志。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红色家风彰显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至今在老百姓中仍广为传承和颂扬。B.今天我们要结合老龄化时代的生活现状,讲“孝”的家庭美德,这样的“孝”可以体现为关心、关注、关爱父母和长辈,实现老有所养的目标。C.山西省闻喜县裴氏家族长期兴盛与特定的历史因素有关,但根源在于良好的家风,裴氏家族一直倡导重教、廉洁和自强不息。D.材料二举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刘铁男教育儿子“要学会走捷径”而最终将儿子带进“深渊”的例子,是为了论证家风不是私事、小事的观点。3.下列列举的家训中,最能体现“清正廉洁”的中华传统美德的一项是()A.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B.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C.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人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D.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4.两则材料都论及家风,但阐述的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n5.请根据材料一,对下列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进行简要评论。某地李氏家族兴盛,于2018年重修家谱,延续家族“崇文重德、勤劳好学”的家风。依据传统,李氏家谱只记载男性子孙的名字。李树是家里的独生子,育有一女,李树和妻子工作繁忙,不愿生育二孩。李树的父母认为自家的香火不能中断,家谱的延续不能中断,就逼迫他们生个儿子,传宗接代。【答案】1.C2.D3.B4.①材料一侧重从涵养新家风与弘扬传统家庭美德关系的角度,阐述涵养新家风,需要继承家风中的传统美德,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②材料二侧重从家风与家族兴衰关系的角度,阐述好的家风跨越时代,是对一家一族最好的馈赠。5.①“崇文重德、勤劳好学”属于中华传统美德,李氏家族重修家谱,延续家族“崇文重德、勤劳好学”的家风,是值得肯定的。②依据传统,李氏家谱只记载男性子孙的名字。这样的传统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历史局限性,应进行创造性转化,在重修家谱中记载子孙的名字时不分男女。③李树的父母逼迫李树和妻子生儿子,传宗接代。这违背了现代“家庭契约”的平等性和民主性,是需要舍弃的。李树的父母可以和李树夫妻协商,化解分歧。【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但一直是非常稳定且具有延续性的”不合文意,材料一第二段原文是“家风虽历经沧桑变迁,但在很多家族里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延续性和稳定性”。B.“那些优秀人物的历史贡献取决于其对家庭美德的传承”分析不当,材料一第三段原文是“这些优秀人物的历史贡献往往与家庭美德密不可分”。D.“内容的创新与发展”张冠李戴,从材料一最后一段“还体现在目标和内容的创新、发展上”可知,应是“目标的创新与发展”。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是为了论证家风不是私事、小事的观点”分析不当,应是为了论证“不良的家风则是人生难以承受的负资产,‘爱’得越深,错得越离谱”的观点。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能力。\nA.“修身养德,淡泊宁静”体现的是为人处世。B.这是从家族方面对犯赃者的惩罚,正体现了“清正廉洁”的中华传统美德。C.“与善人居”体现的是交友。D.“学而知道”体现的是学习。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总结概括能力。材料一中,从“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涵养新家风,需要继承家风中的传统美德,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深刻领会家风中的传统美德在推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涵养新家风要突出一个‘新’字,体现在古为今用、古今转化”“改造家风表达形式,赋予传统家庭美德新方式”“新家风的‘新’,还体现在目标和内容的创新、发展上”等内容可知,材料一侧重从涵养新家风与弘扬传统家庭美德关系的角度,阐述涵养新家风,需要继承家风中的传统美德,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材料二中,从“相比万贯家财,好的家风才是对一家一族最好的馈赠”“裴氏家族的兴盛,根源就在于良好的家风,裴氏家族一直倡导重教、廉洁和自强不息”“重教为根,廉洁为本。优良家风与严谨家训不断荫泽后人,给予他们建功立业的精神动力与思想财富;而坚守家风的责任与信念,又赋予后人对绵延至今的家训的坚守与自信”等内容可知,材料二侧重从家风与家族兴衰关系的角度,阐述好的家风跨越时代,是对一家一族最好的馈赠。【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链接文本中“于2018年重修家谱,延续家族‘崇文重德、勤劳好学’的家风”,再结合材料一“继承家风中蕴含的优秀传统美德,既是延续中华文化血脉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应有之义”“要深刻领会家风中的传统美德在推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传统美德在稳定社会秩序、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促进社会发展进步上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等内容可知,“崇文重德、勤劳好学”属于中华传统美德,李氏家族重修家谱,延续家族“崇文重德、勤劳好学”的家风,是值得肯定的。但从链接文本中“李氏家谱只记载男性子孙的名字”这一内容可以看出这体现出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属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结合材料一“要承认一些传统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历史局限性”“对于传统家风中糟粕的部分需要舍弃”“在今天我们讲‘孝’的家庭美德,可以将其转化为现代的表达方式”等内容可知,这样的传统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历史局限性,应进行创造性转化,在重修家谱中记载子孙的名字时不分男女。\n最后,在链接文本中“李树的父母认为自家的香火不能中断,家谱的延续不能中断,就逼迫他们生个儿子,传宗接代”的内容则是老一辈人头脑中封建思想的残留,这种思想也是要破除的糟粕。这种思想脱离当今社会现实,违背了现代“家庭契约”的平等性和民主性,是需要舍弃的。李树的父母可以和李树夫妻协商,化解分歧。(二)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文本一:北中国萧红一早晨起来就落着清雪。在一个灰色的大门洞里,有两个戴着大皮帽子的人,在那里响着大锯。“扔,扔,扔,扔……”好像唱着歌似的。不远就有一段树林,沿大道的两旁长着。说是养了一百来年的大树,从祖宗那里继承下来的。将来还要传给第二代、第三代儿孙,最好是永远留传下去,好来证明这门第的久远和光荣。可是,今年却是这树林的主人自己发的号令,用大锯锯着。树上的喜鹊窝,新的旧的有许多。树一被伐倒,喜鹊窝也跟着覆到地上,有的跌破了,有的则整个的滚下来,就坐在那亮晶晶的雪上。一百多棵榆树,现在没几棵了。上房的门喀喀的响着就开了,老管事的手里拿着一个信封,从台阶上下来,怀怀疑疑,把嘴唇咬着。那两个拉锯的,一看这情景就知道大先生又在里边闹了。老管事的走进大门洞,把信封拿给他们两个细看。他们都不识字,老管事的也不识字。不过他闭着眼睛也可以背得出来,这样的信,他的主人从生了病的那天就写,一天或是两封三封,或是三封五封。已经写了三个月了。老管事的把信封头朝下、脚朝上的倒念着:中华抗日英雄耿振华吾儿收父字全念对了,中间写在红绶上的那一行,他只念了“耿振华收”。一个拉锯的,连忙补添着说:“耿振华吾儿收。”清雪还照旧的下着,两个拉锯的,又在那里唰唰的工作起来。这样好的木头哪里去找去!现在锯了,毁了,劈了烧火了。好像他们自己的命运一样,看了未免有几分悲哀。“百多棵树,耿大先生想儿子想疯了。”\n大少爷一走,开初耿大先生不表示什么意见。他想过了一些时候,就会回来的。自己年轻时,也是那样。孙中山先生革命的时候,还偷偷的加入了革命党呢。只希望他在外边碰了钉子就回来了。儿子的母亲,一哭哭了三四天,说儿子走的三四天前,她就看出孩子有点不对。眼泡是红的,一定是不忍心走,哭过了的,还有他问过母亲一句话,他说:“妈,弟弟他们每天应该给两个钟头念中国书。尽念日本书,将来连中国字都不认识了,等哪天咱们把日本人打跑了,还满口日本话,那该多么耻辱。”妈就说:“什么时候会打跑日本?”儿子说:“我就要去打日本去了……”这不明明跟母亲露一个话风吗?可惜当时她不明白,现在她越想越后悔。儿子一去就是三年,只是到了上海时,有过两封信。以后就音信皆无了。传说就在上海抗日部队里,当了兵。后来,又说他早就不在上海了,在陕西八路军里边工作。母亲在这三年中,会说东忘西的,无所因由似的说哭就哭。可是耿大先生则不然,关于儿子,他一字不提。只是夜里不睡觉,静静的坐着,往往一坐坐个通宵。他夜里坐了三年,竟把头发坐白了。大少爷一走,全家都散心了。院墙倒了,用一排麦秆附上;房子漏了雨,拿一块砖头压上。一切的光辉生气随着大少爷的出走失去了。现在耿大先生早已经病了,有的时候清醒,有的时候则昏昏沉沉的睡着。今年阴历十二月里,他听到儿子大概是死了的消息。这消息是儿子从前的一个同学那里传出来的。耿大先生拿起这些日子所有的报纸,看了半夜。直到鸡叫天明,他枕着那些报纸,忽然做了一梦,在梦中,他的儿子并没有死,而是做了抗日英雄,带着千军万马,从中国杀向“满洲国”来了。耿大先生一梦醒来,从此就病了。清醒的时候,他就指挥着伐树。“伐呀,不伐白不伐。”把树木都锯成短段。“烧啊!不烧白不烧,留着也是小日本的。”等他昏迷的时候,他就要笔要墨写信。只要客人来了,他就说:“你等一等,给我带一封信去。”家里的人,觉得这是一种可怕的情形。若是来了日本客人,他也把那抗日英雄的信托日本人带去,可就糟了。所以自从他一发了病,也就被幽禁起来,把他放在花园角上那凉亭子里去了。那花园里素常没有人来,一到了冬天,满园子都是白雪。凉亭里边生了一个炭火盆,他寂寞的时候,就往炭火盆上加炭。\n有一天,厨子给老爷送饭的时候,一开门,满屋子的蓝烟。往地上一看,耿大先生就在火盆旁边卧着,一只手按着自己的胸口,好像是在睡觉,又好像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出来似的。耿大先生死了。1941.3.26(有删改)文本二:好的作家在具体的文学创造中,会采用很多策略加强时空叙事的张力和粘合力,使叙事中的时间进程和空间拓展趋于复杂化。丰富文本的审美意蕴。萧红的小说擅于在单一故事情节发展中蕴涵隐性情节,把时代风云变化的隐性情节隐减在具体平实的小人物日常生活遭遇的表层情节发展中,让表层情节和隐性情节相互渗透,一方面可以更完整地理解表层情节进程中不能得到很好解释的某些因素,另一方面也丰富和拓宽了小说风云变化的时代背景,这样处理不仅能够揭示时代特征,还能巧妙地展现人物的心路历程和作家的主观意图。(摘编自楚金波《论萧红短篇小说的时空叙事策略》)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中耿少爷走后音信渺茫,连死讯都只是传言,写出了动荡时局中投身抗战的东北青年辗转不定的处境。B.从“一字不提”,希望他“碰了钉子”,到称儿子为“抗日英雄”,这体现了耿大先生对儿子前后矛盾的态度。C.小说开头一段的场景描写,展现了侵略者占领之下的小城单调压抑的日常生活图景,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D.耿大先生梦见儿子率军归来收复家园的景象,与梦醒后儿子已不在的现实形成强烈反差,强化了故事的悲怆色彩。7.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耿大先生年青时参加过革命党,因此能够理解儿子的热血和家国责任感,也认为儿子会在遭遇挫折后回家。B.耿大少爷离家之后,家中环境日益破败、人心散了,这预示了家庭最终败落的命运和耿大先生的悲剧结局。C.耿大先生念子成疾,却被家人幽禁园中,最终在郁结孤愤中死去,这体现出周遭人求全自保,冷漠疏离。D.小说从当前耿大先生的病写起,关联两代人,将一个家的浮沉与民族命运凝聚一处,体现了构思的匠心。8.文本一中,“树”多次出现,请结合“树”的命运概括其中的多层意蕴。\n9.文本二指出,萧红的小说“让表层情节和隐性情节相互渗透”,谈谈文本一画线处如何体现这一点的,这样写有怎样的效果。【答案】6.B7.C8.①榆树是家园环境的一部分,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②养树、惜树象征对家园的热爱,对血脉传承的重视;③伐树隐喻了家庭命运的转折、家败人亡的悲剧;④焚树表现了沦陷区人民不屈的信念和玉石俱焚的决心。9.①说弟弟们尽念日本字,隐含了北中国已沦陷的现实,这解释了耿振华离家的原因。②母子间平实的对话,暗示了抗日斗争的艰辛,凸显了坚韧不屈的民族气节。③这样处理反映了作者以小人物的命运表现时代主题的审美追求。【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这体现了耿大先生对儿子前后矛盾的态度”错误。“一字不提”,希望他“碰了钉子”,称之“抗日英雄”皆出自深沉的父爱,前后并不矛盾。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C.“这体现出周遭人的求全自保,冷漠疏离”错误。原文是说“家里的人,觉得这是一种可怕的情形。若是来了日本客人,他也把那抗日英雄的信托日本人带去,可就糟了”,周围的人把耿大先生幽禁园中,是害怕来了日本客人,他也把那抗日英雄的信托日本人带去,会带来很多隐患,其中也包括对耿大先生的伤害。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本文中一共四次出现“树”这一形象。文章的开篇写到“在一个灰色的大门洞里……不远就有一段树林,沿大道两旁长着”,可以看出榆树是耿大先生家园环境的一部分,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文章第三段中“这些榆树据说是养了一百来年,从祖宗那里继承下来的,将来还要传给第二代、第三代儿孙,最好是永远留传下去,好来证明这门第的久远和光荣”,可以看出养树、惜树象征对家园的热爱,对血脉传承的重视。\n耿大先生的儿子出走之后,耿大先生从儿子同学那里“听到儿子大概是死了的消息”,从此就病了,清醒的时候就指挥着伐树,从而可以看出伐树隐喻了家庭命运的转折、家败人亡的悲剧。文章中写到树木被砍伐时这样写道:“清醒的时候,他就指挥着伐树。‘伐呀,不伐白不伐。’把树木都锯成短段。‘烧啊!不烧白不烧,留着也是小日本的’”,由此可以看出焚树表现了沦陷区人民不屈的信念和玉石俱焚的决心。【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句子含义和表现手法的能力。对话内容很短,先是儿子跟妈妈说:“妈,弟弟他们每天应该给两个钟头念中国书。尽念日本书,将来连中国字都不认识了,等哪天咱们把日本人打跑了,还满口日本话,那该多么耻辱。”其表层情节是“弟弟们尽念日本书”,其实质是隐含了贝中国已经被日本占领,根本没有“中国书”可念,已经沦陷的现实,其中一句“尽念日本书,将来连中国字都不认识了,等哪天咱们把日本人打跑了,还满口日本话,那该多么耻辱”可以看出耿振华的内心想法,他是心有不甘的,所以他才会说“我就要去打日本去了……”,这也很好的解释了耿振华离家的原因;文中对话简单平实,情节上在母子之间展开,只有寥寥的“妈妈说”“儿子说”,没有过多的描写,内容上也简短明了,比如“什么时候会打跑日本?”“我就要去打日本去了……”,在普通的语言对话后面,隐含着当时残酷的社会背景,母子之间的对话是儿子走的三四天前发生的,儿子眼泡是红的,一定是不忍心走,但是为了抗战离开家里,暗示了抗日斗争的艰辛,同时也可以看出,土地可以沦陷,但是人心不能沦陷,在耿振华身上凸显了坚韧不屈的民族气节;这次对话只是耿振华母子之间的对话,也只是普通人之间的对话,却是千千万万个中国人的“对话”,作者截取了这样的一场看似普通的对话,反映了普通民众的想法和追求,这样处理反映了作者擅长以小人物的命运表现时代主题。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初,王僧辩与陈霸先共灭侯景,僧辩居石头城,霸先在京口,僧辩推心待之。及僧辩纳贞阳侯渊明①霸先遣使苦争之往返数四僧辩不从霸先窃叹谓所亲曰武帝子孙甚多唯孝元能复仇雪耻其子何罪,而忽废之!吾与王公并处托孤之地,而王公今改图,外依戎狄,援立非次,其志欲何所为乎?”乃密具袍数千及锦彩金银为赏赐之具。会有告齐师大举至寿春将入寇者,僧辩遣江旰告霸先,使为之备。霸先因是留旰于京口,欲袭僧辩。壬寅,召部将侯安都、周文育、徐度、杜棱谋之。棱以为难,霸先惧其谋泄,以手巾绞棱,闷绝于地,闭于别室。部分将士,分赐金帛,使徐度、侯安都帅水军趋石头,霸先帅马步会之,是夜,皆发,召杜棱与同行。知其谋者,唯安都等四将,外人皆以为江旰征兵御齐,不之怪也。甲辰,安都引舟舰将趣石头,霸先控马未进,安都大惧\n。骂霸先曰:“今日作贼,事势已成,生死须决,在后欲何所望,若败,俱死,后期得免斫头邪!”霸先曰:“安都嗔我!”乃进。安都至石头北门,入女垣内,众随而入,进及僧辩卧室,霸先兵亦自南门入。僧辩方视事,外白有兵,俄而兵自内出,僧辩遽走。遇子顗,帅左右数十人苦战不敌,就执。霸先曰:“我有何辜,公欲与齐师赐讨?”且曰:“何意全无备?”僧辩曰:“委公北门,何谓无备?”是夜,霸先缢杀僧辩父子。前青州刺史程灵洗帅所领救僧辩,力战于石头西门,军败,霸先遣使招谕,久之乃降。霸先深义之,权摄兰陵太守,使助防京口。乙巳,霸先为檄布告中外,列僧辩罪状,曰:“今所指,唯王僧辩父子兄弟,其馀亲党,一无所问。”注:①贞阳侯渊明:梁武帝萧衍之侄。(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梁氏亡乱》)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是()A.及僧辩纳贞阳侯渊明/霸先遣使苦/争之往返数四/僧辩不从/霸先窃叹/谓所亲曰/武帝子孙甚多/唯孝元能复仇雪耻/B.及僧辩纳贞阳侯渊明/霸先遣使苦争之/往返数四/僧辩不从/霸先窃叹/谓所亲曰/武帝子孙甚多/唯孝元能复仇雪耻/C.及僧辩纳贞阳侯渊明/霸先遣使苦/争之往返数四/僧辩不从霸先/窃叹/谓所亲曰/武帝子孙甚多/唯孝元能复仇雪耻/D.及僧辩纳贞阳侯渊明/霸先遣使苦争之/往返数四/僧辩不从霸先/窃叹/谓所亲曰/武帝子孙甚多/唯孝元能复仇雪耻/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石头城:本是孙权依清凉山石壁所修建的一处军事要塞,后在广义上可作为南京别称。B.戎狄: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称谓。“戎”在我国西部,“狄”在我国北方。文中指北齐。C.壬寅:文中指干支纪日法,以十二天干和十地支两两相配来纪日,也可用于纪年纪月。D.权摄:指暂代官职。在古汉语中,表示代理官职意思的词还有“守”“假”“署”等。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僧辩真心地对待陈霸先,但在王僧辩废掉孝元帝之子、扶立萧渊明后,陈霸先对他有了猜忌。B.在陈霸先将偷袭王僧辩时,外人误以为是江旰在征调军队抵抗北齐,对出兵举动都不觉得奇怪。C.攻打石头城时,陈霸先率兵与侯安都等人会合,然后与侯安都率领士卒分别从北门、南门攻入。D.王僧辩被杀后,陈霸先发表檄文列举其罪行,指明自己讨伐的是王家父子兄弟,与其他人无关。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安都引舟舰将趣石头,霸先控马未进,安都大惧。(2)僧辩方视事,外白有兵,俄而兵自内出,僧辩遽走。14.老子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为了击败权臣王僧辩,陈霸先出兵前做了哪些周密安排?\n【答案】10.B11.C12.C13.(1)(侯)安都率领船队奔赴石头城,陈霸先勒马停止前进(控制着马停止前进),侯安都非常惊恐。(2)王僧辩正在处理事务,外面禀告说有士兵偷袭,过了一会有士兵从内室(里面)冲出来,王僧辩急忙逃跑。14.①准备物资,发兵前分赐以鼓舞人心。②控制江旰,致后面发兵之时无人怀疑。③禁闭杜棱,防偷袭消息走露。【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等到王僧辩迎纳贞阳侯萧渊明为帝时,陈霸先派使者苦苦劝阻,争辩不休,使者为此在石头城和京口往返了几趟,王僧辩不听陈霸先的劝说。陈霸先私下叹息,对他的亲信说:“武帝的子孙很多,只有孝元帝能平定侯景之乱,为祖宗报仇雪耻。“苦”修饰“争之”,“苦”放后一句,排除A、C。“窃叹”的主语是“霸先”,所以“霸先”前断开,排除D。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C.“十二天干和十地支”错,应为“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然后与侯安都率领士卒分别从北门、南门攻入”错,根据“安都至石头城北,入女垣内,众随而入”“霸先兵亦自南门入”可知,从北门攻入的是侯安都及其士兵,从南门攻入的是陈霸先的士卒,并不是陈霸先。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引”,率领;“趣”,趋向,奔赴;“控”,勒马,控制,操控。(2)“视事”,处理事务,办公;“白”,告诉,禀告;“遽”,急忙、突然。【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n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一是抓住题干中的“发兵之前”字眼,二是明确题干中的“周密安排”,然后在相关内容中提取答案。根据“乃密具袍数千及锦彩金银为赏赐之具”“部分将士,分赐金帛”,意思是:于是秘密准备了几千件战袍和丝帛金银等作为赏赐部下的物品。给部分将士分赐金银丝帛。可概括为:准备物资,发兵前分赐以鼓舞人心。根据“棱以为难,霸先惧其谋泄,以手巾绞棱,闷绝于地,闭于别室”,意思是:杜棱认为这事很难进行,陈霸先害怕秘密泄漏,用手巾绞住杜棱,使他晕倒在地上,然后把他关在另一间屋子里。可概括为:禁闭杜棱,防偷袭消息走露。根据“霸先因是留旰于京口,欲袭僧辩”“知其谋者,唯安都等四将,外人皆以为江旰征兵御齐,不之怪也”,意思是:陈霸先借这个机会把江旰扣留在京口,想举兵袭击王僧辩。知道这次进军的真正目的的人,只有侯安都等四个将领,外人都以为是江旰在征调军队抵抗北齐的进犯,对军队的出动一点也不感到奇怪。可概括为:控制江旰,致后面发兵之时无人怀疑。参考译文:当初,王僧辩和陈霸先共同消灭了侯景,王僧辩居住在石头城,陈霸先居住在京口,王僧辩推心置腹地对待陈霸先,等到王僧辩迎纳贞阳侯萧渊明为帝时,陈霸先派使者苦苦劝阻,争辩不休,使者为此在石头城和京口往返了几趟,王僧辩不听陈霸先的劝说。陈霸先私下叹息,对他的亲信说:“武帝的子孙很多,只有孝元帝能平定侯景之乱,为祖宗报仇雪耻。他的儿子有什么罪,为什么突然就废了他?我和王公僧辩共同处于先帝托孤的重臣的地位,而王公现在改变主意,对外依附戎狄之邦,不按次序扶立天子,他的志向是什么呢?”于是秘密准备了几千件战袍和丝帛金银等作为赏赐部下的物品。正好这时有人来报告,北齐军队进行大调动,已经到达了寿春,将要进犯。王僧辩派江旰通知陈霸先,让陈霸先有所戒备。陈霸先借这个机会把江旰扣留在京口,想举兵袭击王僧辩。壬寅(二十五日),陈霸先召集部将侯安都、周文育、徐度、杜棱一起谋划这件事。杜棱认为这事很难进行,陈霸先害怕秘密泄漏,用手巾绞住杜棱,使他晕倒在地上,然后把他关在另一间屋子里,给部分将士分赐金银丝帛,派徐度、侯安都率领水军直逼石头城,陈霸先自己率领骑兵、步兵与他们会合。当天夜里,各路兵马都出发了,召来杜棱随军同行。知道这次进军的真正目的的人,只有侯安都等四个将领,外人都以为是江旰在征调军队抵抗北齐的进犯,对军队的出动一点也不感到奇怪。\n甲辰(二十七日),侯安都率领船队奔赴石头城,陈霸先勒马停止前进,侯安都非常惊恐,就大骂陈霸先:“今天我们造反,事到临头,已经无法挽回了,生死关头必须作出决断,你拖在后面,还想存什么念头?如果失败,我们都得死,留在后头就能免去砍头吗?”陈霸先说:“侯安都责怪我呢!”于是进兵。侯安都到了石头城的北门,从城墙进入,众人随着他入城,一直进到王僧辩的卧室。陈霸先的队伍也从南门攻入了。王僧辩正在处理事务,外面禀告说有士兵偷袭,过了一会儿有士兵从内室(里面)冲了出来,王僧辩急忙逃跑,遇到儿子王顗,父子二人率领身边几十人苦战,力竭不敌被抓住。陈霸先问道:“我有什么过错,你想和北齐军队一起来讨伐我?”而且还问:“北齐军队来犯,你为什么全无戒备?”王僧辩说:“派你扼据建康的北门,怎么说我对北齐军队没有戒备?”当天夜里,陈霸先把王僧辩父子两人绞杀了。前青州刺史程灵洗率领所部将士来救王僧辩,在石头城西门奋力苦战,兵败。陈霸先派使者前去招谕他,过了很久,他才投降了。陈霸先被程灵洗的义气深深感动,让他暂代兰陵太守一职,协助防守京口。乙巳(二十八日),陈霸先发布檄文,通告朝廷内外,列举王僧辩的罪过,并且在檄文中还说:“我今天要讨伐的,只是王僧辩父子兄弟,至于其他王氏亲戚党羽,一概不加问罪。”(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除夜戴复古扫除茅舍涤尘嚣,一炷清香拜九霄。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筵开听颂椒【注】。野客预知农事好,三冬瑞雪未全消。【注】颂椒:古代农历正月初一用椒柏酒祭祖或献之于家长以示祝寿拜贺。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打扫房屋,点香祭拜,浓浓的春节气息扑面而来。B.颔联写诗人此时心情,暗含了因为诸事不顺而对过去一年的否定。C.颈联写欢庆热闹的守岁情景,视听结合,写得有声有色。D.尾联暗合了农谚“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16.这首诗的内容极富中国传统文化特色,请结合诗句做赏析。【答案】15.B16.①诗歌所写“除夕”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②诗中记述了民间传统习俗,而且具有一定的程序性。如“扫除”“拜九霄”“生火”“放爆竹”“守岁”“颂椒”等。③诗中传达了中国人的一些共性的文化心理。如打扫屋舍寄托了辟邪除灾的美好愿望;“拜九霄”祭祀是希望获得上天和祖先的护佑;“守岁”中饱含着珍惜过去见证未来的期待心理。【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暗含了因为诸事不顺对过去一年的否定”错误。曲解诗意,颔联的意思是“世间万物都在告别残冬,迎接新春的到来。过了今晚,一年就结束了”。没有选项说的意思。\n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从诗歌的题目来看,“除夜”即除夕,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极富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从诗歌所记述的具体内容来看,“扫除茅舍涤尘嚣,一炷清香拜九霄”,诗人在除夜这一日,打扫房屋,点香祭拜;“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筵开听颂椒”,“生火”“放爆竹”“守岁”“颂椒”这是欢庆热闹的守岁情景;这些具有一定程序性的民间传统习俗,使浓浓的春节气息扑面而来。从诗歌所传达的文化心理来看,“扫除茅舍涤尘嚣”,除旧迎新,寄托了辟邪除灾的美好愿望;“一炷清香拜九霄”,祭祖拜天,希望获得上天和祖先的护佑;“守岁筵开听颂椒”,“守岁”饱含着珍惜过去见证未来的期待心理;这些都传达了中国人的一些共性的文化心理。(三)名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把率军作战的周瑜刻意塑造成“____________”的儒雅形象,《赤壁赋》中把军事家曹操塑造成“____________”之文武兼备的形象。(2)荀子《劝学》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学习改造获得的。人要改造成为“____________”的君子,就要“____________”,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3)芙蓉,又名荷花、莲花,历来为文人所钟爱,有时用以描绘夏日风光,有时用以象征高洁品格,有时用以比喻纯洁爱情或美好理想……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羽扇纶巾②.横槊赋诗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⑤.昆山玉碎凤凰叫⑥.芙蓉泣露香兰笑(示例二: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示例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示例四: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示例五: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题要注意的字词有:“纶”“槊”“知”“己”。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孔孟,如同和一个深沉、儒雅又宽厚的长者对话,会让你受益匪浅。而走近庄子,我们大可采用一种自然轻松和______的对话姿态。庄子与我们虽隔两千多年,可千百年来,人类生活的主题并没有发生重大改变,依然是面对自然,面对生活,面对生存。所以,(),而应与之进行一种朋友式的平易亲切地交流与对话,从他身上学习面对人生的智慧。\n阅读庄子,你可能会惊异于他那思想的高妙、语言的华美,在那儿陶醉。那些语言和思想的背后是庄子对人生和感情的体悟,而且带常______。庄子是博大的,有对生命的高度敏感和对世界的冷眼旁观;庄子又是细腻的,如混沌宇宙般包蕴着世间万物,笔下对生命本身总洋溢着关切与热爱。阅读《庄子》,把他轻放枕边,倦了,就合上书。这种一次次的精神对话之后,会使得你心境酣畅、愉悦,甚至______,你也会变成一只逍遥于花间的蝴蝶,表情淡淡的,______,却是通透后的宁静、共鸣!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亦庄亦谐一语中的乐不可支波澜不惊B.幽默风趣一语中的得意忘形气定神闲C.幽默风趣一语道破乐不可支气定神闲D.亦庄亦谐一语道破得意忘形波澜不惊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庄子没有必要被神化,使我们唯唯诺诺地匍匐于他的脚下B.我们没有必要把庄子神化,匍匐于他的脚下唯唯诺诺的C.我们没有必要把庄子神化,唯唯诺诺地匍匐于他的脚下D.没有必要把庄子神化,使我们唯唯诺诺地匍匐于他的脚下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庄子是博大的,如混沌宇宙般包蕴着世间万物;庄子又是细腻的,有对生命的高度敏感和对世界的冷眼旁观,笔下对生命本身总洋溢着关切与热爱。B.庄子是博大的,如混沌宇宙般包蕴着世间万物;庄子又是细腻的,有对生命的高度敏感和对世界的冷眼旁观,笔下总洋溢着对生命本身的关切与热爱。C.庄子是细腻的,如混沌宇宙般包蕴着世间万物;庄子又是博大的,有对生命的高度敏感和对世界的冷眼旁观,笔下总洋溢着对生命本身的关切与热爱。D.庄子是细腻的,有对生命的高度敏感和对世界的冷眼旁观;庄子又是博大的,如混沌宇宙般包蕴着世间万物,笔下对生命本身总洋溢着关切与热爱。【答案】18.A19.C20.B【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n第一空,“亦庄亦谐”意思是形容既庄重,又诙谐;既严肃,又风趣。可作谓语、定语。“幽默风趣”指既有幽默感,又很有情趣,常用来形容人。此处“幽默风趣”不能修饰“对话姿态”,故应选“亦庄亦谐”。第二空,“一语中的”指一句话就说中要害,一句话就说清了事情的重点。“一语道破”一句话就说明了事物。此处表示一句话就说中要害,说清了事情的重点,而不是说明事物。故应选“一语中的”。第三空,“乐不可支”是指快乐到不能撑持的地步,形容欣喜到极点。“得意忘形”指高兴得控制不住自己,失去常态。常用于形容浅薄的人稍稍得志,就忘记了应持有的态度,含贬义。故应选“乐不可支”。第四空,“波澜不惊”是指微风吹过,水面上风平浪静,现比喻面对动荡局面保持平静、比喻局面平静、形势平稳,没有什么变化或曲折。看见风浪不惊慌,比喻心态镇定,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不会自乱阵脚,不惊不诧,面不改色。“气定神闲”意思是心情平和、平静,形容一种悠然自在镇定的心境与状态。语境指的是一种淡定的人生态度,此处应选“波澜不惊”。故选A。【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根据后文衔接的“我们可用自然轻松和亦庄亦谐的对话姿态”,保持主语一致,可排除AD。B项句式与后面句子不一样,予以排除。故选C。【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搭配不当,“细腻”对应的是“对生命的高度敏感和对世界的冷眼旁观”,“博大”对应的是“混沌宇宙般包蕴着世间万物”,改为“庄子是博大的,如混沌宇宙般包蕴着世间万物;庄子又是细腻的,有对生命的高度敏感和对世界的冷眼旁观”。二、语序不当,“笔下对生命本身总洋溢着……”应改为“笔下总洋溢着对……关切与热爱”。只有B项修改正确。故选B。(二)语言文字运用Ⅱ21.阅读下面的文字,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中国人的身高增长主要得益于营养,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让孩子长高,我们可能步入了一个认知陷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n,就会快速、大幅度提高孩子的身高。《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的数据表明,中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是11.1%和7.9%,相加为19%。这意味着,每5位中小学生中就有一名小胖墩儿。这说明,好营养可以提高孩子的身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营养也有让人心忧的一面②.以为只要孩子吃得好(或:以为只要孩子营养好)③.也会催生肥胖【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但是”与前文构成转折,由“中国人的身高增长主要得益于营养”可知,营养可以帮助长高,但是也有不好的一面。因此填写“营养也有让人心忧的一面”一类的句子。第二处,由“为了让孩子长高,我们可能步入了一个认知陷阱”可知,空缺处是对“认知陷阱”的解释。再根据“就会快速、大幅度提高孩子的身高”可知,关联词是“只要”,而长的快的前提是“吃得好”,因此填写“以为只要孩子吃得好”一类的句子。第三处,由“这意味着,每5位中小学生中就有一名小胖墩儿。这说明,好营养可以提高孩子的身高”可知,好营养一方面可以助长,一方面会让孩子变胖,因此填写“也会催生肥胖”一类的句子。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那震耳欲聋的声音,让入听不到对方在说什么;那上下翻飞的水雾,把人的眼睛迷住。”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等真正站在她的旁边,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地竟陷下一层,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壶嘴,水若口,听不见声音;眼也渐渐花了,弥漫着的皆是黄色的漩涡,像是从河里蒸腾地上升,又像是奋不顾身地下降。河底升起硝烟一样的股股黄雾,天宇间充溢着黄色带水的颗粒,碰撞在脸上,散发在天上。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敢想,只看着山被水层层劈开,天也被这股黄流斩断。水从天而降,拍打在谷底,响遏在云里。【答案】①原文运用细节描写,“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听不见声音”视听结合,通过看见开口而听不见人声,更生动地写出黄河壶口瀑布声势浩大,比“震耳欲聋”更具感染力。②“黄色的旋涡”“上升”“下降”等词是视觉描写,写出水雾的上下动荡,也写出人的错觉,更形象地表达了“眼花”的具体感受,让人如身临其境,自然更富有表现力。③采用侧面衬托的手法,通过人的反应来衬托壶口瀑布声音的巨大。【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原文运用细节描写,如“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听不见声音”,“耳朵渐渐聋了”是听觉,“只能看见对方开口”是视觉,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来烘托声音的巨大,多感官综合,不仅“震耳欲聋”,也掩盖住了渺小的人声,比“震耳欲聋”更具有感染力。\n说“皆是黄色的旋涡”“像是从河里蒸腾地上升,又像是奋不顾身地下降”,这既是写水雾不断弥漫飞腾的动态,又巧妙地营造出一种错觉,“旋涡”可见眼花缭乱甚至头晕目眩,分不清是上升还是下降,形象地写出“眼也渐渐花了”的具体感受,更突出满眼皆是水雾带来的迷茫感。改写句子中直接描写声音的巨大,而原文这段描写主要通过人的感受,如眼睛看得见张口却听不见说话,眼睛花了等来衬托壶口瀑布气势恢宏,声响巨大的特点,采用了侧面衬托的手法,原句效果更好,能给人更强烈的感受。四、写作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一书中,认为人对事物的观察角度有实用的、科学的、审美的,从而进一步阐发:“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在你的人生成长过程中,不同阶段或许会用不同态度看待人和事,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是朱光潜先生《谈美》一书的观点,先指出人对事物观察的三个角度,即“实用”“科学”“审美”,接着对这三个角度具体阐释,关键词是“实用”“科学”“美感”“善”“真”“美”。实用的,以“善”为最高目的,这个“善”,当理解为“好”。世间事物对我最实用,那么,其对我而言就是最好的选择。这个实用可以理解为功利主义,也可理解为务实的选择。科学的,以“真”为最高目的,这个“真”,当理解为客观,真实、本真,面对实际解决问题、待人真诚不虚伪等。美感的,以“美”为最高目的,这个“美”,当理解为对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对生活的诗意向往,对超越庸碌日常的一种情趣表达,对人性美的一种追求等。提示语:在你的人生成长过程中,不同阶段或许会用不同态度看待人和事。这里有三个重要信息:一是成长的不同阶段、不同态度(材料中的“实用的善”“科学的真”“审美的美”);二是“你”,考生要有身份意识;三是“人和事”(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他人)。要求考生结合个人生活来理解和表达这三种生活态度的真实体验。\n人对事物的观察角度有实用的、科学的、审美的区分,而不同身份、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际遇会有不同理解,这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活内涵和深刻的人生哲学。三者并不是孤立静止的存在,有时会相互作用和转化。作文中的思辨性体现为:一是写出不同成长阶段的不同态度,其产生的条件、原因、结果;二是写出这些态度之意的内在联系,不可笼统而谈,面面俱到,选取一种,兼顾其它而不是一味地否定其他。人是社会的人,个人对人和事的态度总会刻上时代和社会的烙印,所以考生写作的时候不仅仅围绕“我”来做文章,还要在“小我”背后引出“大我”,讲明这种生活态度背后的社会属性、时代价值。无论哪一种生活态度,既是个人成长的需要,更是时代发展的所需,这样文章思想情感积极向上,富有正能量。行文构思上,可以先写成长过程中对实用的、美感事物的追求,再写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想的提高,开始认识到一个人立足于社会,需要求真务实,需要真才实干,这是安身立命之本,(此处可联社会上的人和事,以英雄模范人物为例),也是实现人生价值、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基础,所以以科学的态度面对学业和人生,面对现实,学真知,做真人。或者写在成长过程中先是以科学求真的态度追求实用的事物,后来发现世间还有超越功用主义的唯美与崇高的存在。这种审美态度是一种思想灵魂的自我觉醒,是一种超越,不为世俗与功名而活,只为追求更高的人格理想与人生目标。陶渊明弃官归隐,鲁迅弃医从文,科技工作者隐姓埋名、战疫中诸多最美逆行者等,都可从中得到启示。考生可跳出自我,放眼时代与国家,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美感中的“大美”更能彰显正能量。立意:1.不同的眼睛发现不同的美。2.美的发现和创造。3.以主观之心赏客观之美。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6-23 07:29:16 页数:20
价格:¥5 大小:59.09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