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复学摸底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复学摸底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8
2
/18
剩余16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南昌市八一中学高一语文复学摸底考试试卷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中国古代习惯将疾病称为“疾疫”,其中“疾”是普通的、一般不具传染性的疾病,“疫”指流行性传染病,这种分法符合现代医学的观点。相比而言,“疫”比“疾”更可怕,它每次大规模发生都会给人类造成严重的灾难。在与疫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人们发现可以通过有限度的主动感染方式,使人体对某种传染病产生特异性免疫功能,从而避免疫病的发生。东汉王充在《论衡》中提出“夫治风用风,治热用热,治边用密丹”,他将这种方法称为“以类治之”,通俗一点说也就是以毒攻毒,这种治疗思想在中国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有阐述《黄帝内经》认为治病要用“毒”药,没有“毒”性的药治不好病。虽然古代的人们对疫病的认识还十分有限,难以从机理上全面揭示疫病并提出科学的防疫措施,但以毒攻毒的免疫观仍然具有朴素的科学道理。这是因为,在人的身体中有一些先天性免疫功能,被归结为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一定途径得到“获得性免疫”,它虽不是人类生来就有的,但通过感染某种病原体或接种该病原体的疫苗可以产生针对该种疫病的抗体,从而达到免疫的效果。以毒攻毒的免疫观,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在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方》中,该书主要记述了各种急性病症及某些慢性病急性发作的治疗方法,对天花、恙虫病、脚气病以及恙蟠等的描述都属首创。《肘后方》载有“治卒有狗犬凡所咬毒方”,也就是狂犬病的治疗方法,其中一个方法是:“乃杀所咬之犬,取脑敷之,后不复发。”这种方法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为了不患上某种同样的疫病,人们用捣碎、研磨等物理办法把发病个体的组织、脏器等制成“药物”,其作用相当于原始疫苗。这种办法虽然原始,却有一定的科学道理。最早制造出现代意义上狂犬病疫苗的是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十九世纪末制备狂犬病疫苗时发现,在感染该病毒动物的脑组织和脊髓中存在大量病毒,于是设法将其接种到家兔的脑中,经过处理后制备出了狂犬病疫苗。在古代的各类传染病中,天花是一种令人谈虎色变的病种。为了应对天花肆虐,人们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天花作为烈性传染疾病,注射疫苗才是最好的方法。中国古代医学有以毒攻毒的传统,也有在狂犬病、伤寒病等方面用类似注射疫苗的方法进行治疗的实践。针对天花,人们逐渐探索出了接种“人痘”来阻止其传染的手段。所谓“人痘”,就是用人所感染的天花病毒为材料,主动地让未感染的人接触这种毒素,以达到产生天花病毒抗体的目的。\n“人痘”接种法很早就在中国开始了应用,清代医学著作《牛痘新书》、孙思邈《千金要方》中均有这样的治疗方法的记载。不过,由于相关记载较为简略,所以也有人认为“人痘"接种法诞生于宋朝。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明代隆庆年间宁国府太平县天花流行,当地的医师们用“人痘"接种法进行防疫,这才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将“人痘"接种法大规模应用于临床治疗的标志。法国哲学家伏尔泰曾在《哲学通讯》中专门称赞过中国人的这种伟大创造:“这是被认为全世界最聪明、最讲礼貌的一个民族的伟大先例和榜样。”(摘编自陈忠海《古代的防疫与疫苗》,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以是否具有传染性区分“疾”和“疫”,说明古人对疫病的防治更加重视。B.以毒攻毒是古代治疗疫病的主要思想,在《论衡》与《黄帝内经》中均有相似记载。C.虽然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获得途径不同,但对疫病都具有产生抗体的功能。D.明代医师采用“人痘”接种法防疫,这是人类历史上将这种方法应用于治疗的标志。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立足于“疾”“疫”之间的区别,阐述了我国古代应对疾疫的防治策略。B.文章采用了总分式的论证结构,重点论述了古代的防疫方法和疫苗的应用。C.文章引用大量古代典籍,揭示了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D.文章采用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有理有据,令人信服。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人们为了避免疫病发生,采取适当主动接触病毒以在体内产生特异性免疫功能的方法,这种方法对后世具有借鉴意义。B.《肘后方》中记载的治疗狂犬病的方法虽然原始,但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付诸实践后可以产生现代意义上的狂犬病疫苗。C.采用获得性免疫的方式将“人痘”植入未感染人体以产生天花病毒抗体,可以有效预防天花病毒对人体的侵害。D.在我国古代,人们对“疾疫”的防治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显著成效,为人类健康及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答案】1.C2.A3.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nA项,“说明古人对疫病的防治更加重视”错。中国古代区分“疾”和“疫”,说明古人对“疫”的特点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没有比较之意。B项,“以毒攻毒是古代治疗疫病的主要思想”无中生有。根据文意,“以毒攻毒”只是一-种治疗思想,没有特指是“主要思想”。D项,“这是人类历史上将这种方法应用于治疗的标志”错,根据原文“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明代……的标志”可知,这只是“一些学者”的观点,并且是“大规模应用于临床治疗的标志”。故选C。【2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A项,“文章立足于‘疾’‘疫’之间的区别”错,结合“在与疫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人们发现可以通过有限度的主动感染方式,使人体对某种传染病产生特异性免疫功能,从而避免疫病的发生”及后面所举的事例分析,本文的立足点是古代疫病的防治。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概括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题型多种多样,有直接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做分析概括的;有列出文中的一些语句要求做是非判断的;也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的观点作判断的;还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推断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要注意着眼于全文,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直接表述的观点,可从字面上看出来;分散在文中各个部分的观点,就需要综合与概括;二要注意把握关键句子、显性内容,如各段的起始句、结束句,文章的标题、论点或分论点、结论性句子等。三是综合分析,比较鉴别。B项,“可以产生现代意义上的狂犬病疫苗”错,根据(肘后方》的记载可知,古人对狂犬病的治疗方法进行了探讨和实践,而“现代意义上的狂犬病疫苗”是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领导的研究小组最早制备出的。故选B。(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树王(节选)阿城队长宣布要烧山了,嘱咐大家严密注意着,不要让自己的草房生出意外。\n太阳将要落山,大家都出来站在草房前。队长和几个老职工点了火把,沿山脚跑动着,隔一丈点一下。不一刻,山脚就连成一条火线,劈劈啪啪的声音传过来。忽然风起了,我扭头一望,太阳沉下山峰,只留亮亮的天际。风一起,山脚的火便振奋起来,急急地向山上跑。山下的火越大,山头便愈黑。树都静静立着,让人替它们着急。队长和几个人围山跑了一圈回来,喘着气站下看火。火更大了,轰轰的,地皮抖起来,草房上的草刷刷地响。突然一声巨响,随着嘶嘶的哨音,火扭作一团,又猛地散开。大家看时,火中一棵大树腾空而起,飞到半空,带起万千火星,折一个筋斗,又落下来,溅起无数火把,大一些的落下来,小一些的仍旧上升,百十丈处,翻腾良久,缓缓飘下。我忽然心中一动,回头向肖疙瘩的草房望去,远远见到肖疙瘩一家人蹲在房前。我想了想,就向肖疙瘩的草房走去。场上此时也映得如同白昼,红红的令人疑心烫脚。我慢慢走到肖疙瘩一家人面前,他们谁也不看我,都静静地望着山上。我止住步,仰头望望天空。天空已成红紫,火星如流星般穿梭着。忽然六爪尖声叫起来:“呀!麂子!麂子!”我急忙向火中用眼搜寻,便见如同白昼的山顶,极小的一只麂子箭一般冲来冲去,时时腾跃起来,在半空中划一道弧,刚一落地,又扭身箭一样地跑。火将山顶渐渐围满,麂子终于不动了,慢慢跪了前腿,头垂下去。大家屏住气,最后看一眼那麂子。不料那生灵突然将身耸起,头昂得与脖子成一竖直线,又慢慢将前腿抬起,后腿支在地上,还没待大家明白,便箭一样向大火冲去,蹚起一串火星,又高高地一跃,侧身掉进火里,不再出现。大火霎时封了山顶,两边的火撞在一起,腾起几百丈高,须仰视才能看得全貌。那火的顶端,舔着通红的天底。我这才明白,我从未真正见过火,也未见过毁灭,更不知新生。山上是彻底地沸腾了。数万棵大树在火焰中离开大地,升向天空。正以为它们要飞去,却又缓缓飘下来,在空中互相撞击着,断裂开,于是再升起来,升得更高,再飘下来,再升上去,升上去,升上去。热气四面逼来,我的头发忽地一下立起,却不敢用手扶它们,生怕它们脆而且碎掉,散到空中去。山如烫伤一般,发出各种怪叫,一个宇宙都惊慌起来。忽然,震耳的轰鸣中,我分明听见有人的话语:“冷。冷啊。回去吧。”看时,六爪的母亲慢慢扶着肖疙瘩,肖疙瘩一只手扶着六爪,三个人缓缓向自己的草房里去了。我急忙也过去搀扶肖疙瘩。手摸上去,肖疙瘩的肋下急急地抖着,硬硬软软,似千斤重,忽又轻不及两,令人恍惚。肖疙瘩在搀扶下,进到屋里,慢慢躺到床上。外面大火的红光透过竹笆的缝隙,抖动着在肖疙瘩的身上爬来爬去。我将肖疙瘩的手放上床,打得碎石头的手掌散着指头,粉一样无力,烫烫的如一段热炭。这之后,肖疙瘩便一病不起。我每日去看他,日见其枯缩。原来十分强悍而沉默的一个汉子,现在沉默依旧,强悍却渐渐消失。我连连劝他不要因为一棵树而想不开。他慢慢地点头,一双失了焦点的眼睛对着草顶,不知究竟在想什么。\n半月后,一天六爪来叫我,我随了六爪到他家,一进门,见肖疙瘩斜起上身靠在床上,不觉心中一喜,说:“呀!老肖,好多了吗?”肖疙瘩扬起手指,示意我坐在床边。肖疙瘩仍旧枯缩,极慢地说,没有喉音:“我求你一件事,你必要答应我。”我赶紧点头。肖疙瘩停一停,又说:“我有一个战友,现在四川,在部队上残废了,回家生活苦得很,这自然是我对不住他。我每月寄十五元给他,月月不敢怠慢。现在我不行了——”我心下明白,急忙说:“老肖,你不要着急,我有钱,先寄给他——”肖疙瘩不动,半天才有力气再说:“不是要你寄钱。我的女人与娃儿不识字,我不行了,要写一封书信给他,说我最后还是对不起他,请他原谅我先走了——”我呆了,心紧紧一缩,说不出话。肖疙瘩叫六爪过来,让他从箱里取出一个信封,黄皮纸,中间一个红框格,上面有四川的地址。我仔细收好,点点头,说:“老肖,你放心,我误不了事。”转头一看,不禁惊得发不出声来。肖疙瘩头歪向一边,静静地斜垂着,上唇平平的,下唇掉下来,露出几点牙齿。我慌了,去扶,手是冰凉的……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写为了开辟生产空间而放火烧山的故事,鞭打了人与天争、肆掠自然的暴行,启示人们要敬畏自然,敬畏生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B.放火烧山时,人们在狂欢,只有肖疙瘩静静地望着山上,见了“我”也不说话,因为此刻他明白,人类肆虐自然必将遭到自然的惩罚。C.小说的情节安排独具匠心,先写树王的死,再写麂子的死,最后写肖疙瘩的死,以点代面,从植物到动物到人,都没能逃脱这场灾难。D.细节描写精彩动人,写火烧麂子,通过一连串的动作,把麂子痛苦挣扎的情形刻画得惟妙惟肖,突出了场景的惨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5.小说中的“我”有哪些作用?结合节选部分的内容加以说明。6.文中写道:“我这才明白,我从未真正见过火,也未见过毁灭,更不知新生。”这句话有什么深刻的涵义,试作探究。【答案】4.C5.①“我”见证了事情的发展,作为全文的线索,贯穿全交,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②从“我”的一些简单的心理活动中,和身边的人的反应中,见证了为了开辟生产空间而放火烧山的故事及肖疙瘩的事例,突出他的人物形象。③通过“我”的见证,树王的死,麂子的死,鞭挞了人与天争、肆掠自然的暴行,启示人们要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深化主题。6.他没有见过真正的火,也没有见过毁灭。那群年轻人大概也如此,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当时一点一滴的所为会导致一个怎样可怕的结局。这句话想要唤起人们的敬畏。【解析】【4题详解】\n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手法、主旨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选“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C项,“以点代面,从植物到动物到人,都没能逃脱这场灾难”说法有误。结合原文内容“这之后,肖疙瘩便一病不起。我每日去看他,日见其枯缩。原来十分强悍而沉默的一个汉子,现在沉默依旧,强悍却渐渐消失。我连连劝他不要因为一棵树而想不开。他慢慢地点头,一双失了焦点的眼睛对着草顶,不知究竟在想什么”分析,人是因为面对这一切,心生抑郁,走到生命的尽头的,不是没能逃脱这场灾难。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作用的能力。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作用分两类。①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主要是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②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一般具有以下作用:衬托主要人物形象,线索人物起贯穿全文的作用,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或凸显文章主题。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作品主题,分清主次人物;然后根据题干要求勾画出描写题干中人物的句段,把握形象特点;再结合具体情节、小说主题、与其他人物关系等全面分析其作用;最后整理概括,分点作答。整体来看,这篇文章是以第一人称“我”的见闻来构思行文的。结合原文语句“我扭头一望,太阳沉下山峰,只留亮亮的天际。风一起,山脚的火便振奋起来,急急地向山上跑。山下的火越大,山头便愈黑。树都静静立着,让人替它们着急”“火中一棵大树腾空而起,……翻腾良久,缓缓飘下”“我急忙向火中用眼搜寻,便见如同白昼的山顶,极小的一只麂子箭一般冲来冲去,……慢慢跪了前腿,头垂下去”“我忽然心中一动,回头向肖疙瘩的草房望去,远远见到肖疙瘩一家人蹲在房前”“我将肖疙瘩的手放上床,打得碎石头的手掌散着指头,粉一样无力,烫烫的如一段热炭”“这之后,肖疙瘩便一病不起。我每日去看他,日见其枯缩”“半月后,一天六爪来叫我,……肖疙瘩头歪向一边……去扶,手是冰凉的……”分析可知,“我”是线索人物,贯穿全文,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我”亲眼见证了“烧山”一事,见证树王的死,麂子的死,再到肖疙瘩的死。第一人称代入感很强烈,真实的把人们烧山,烧死麂子,烧死数万棵大树,烧的大地好像动,盲目破坏生态的行为展现出来,突出文章的警示作用。从人物塑造上来看,我见证了肖疙瘩的沮丧、抑郁、死亡等,而且第一人称方便主观心理的描写,从而更能突出肖疙瘩的形象特点。【6题详解】\n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然后结合上下文语境揣摩句子的深层意义或言外之意(包括句子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句子所描述人物的思想、性格,句子本身的丰富意蕴等)。可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分析关键词语,分析句子结构,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分析句子手法,分析句子表达意图等。分析所给语句的含义,首先要结合语境理解“这”的意义。结合原文语句“我急忙向火中用眼搜寻,便见如同白昼的山顶,极小的一只麂子箭一般冲来冲去,……慢慢跪了前腿,头垂下去”“不料那生灵突然将身耸起,……侧身掉进火里,不再出现”“大火霎时封了山顶,两边的火撞在一起,腾起几百丈高,须仰视才能看得全貌。那火的顶端,舔着通红的天底”分析可知,“这”是此刻、现在的意思,具体指的是大火烧死麂子,霎时封了山顶的时候。而整句话从内容上看,是写我见到此情状后的感受。结合句式结构及关键词“从未”“也未”“更不知”可知,“我”看到大火可以轻松砍倒一切,毁灭一切,于是认识到:人们啊,未知的东西太多了,生命又那么短暂,有什么资格高傲地去藐视自然的规则,有什么资格去给自然评判生死是非。放火烧山是因为没有了敬畏之心,自然也就不知道毁灭到底意味着什么,所以,请保持敬畏。据此整理作答即可。【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备考要求强化两个意识:(1)强化文本意识,即读懂文本(泛读)、结合文本答题(精读);(2)强化规范意识,即审题规范(认真审题,熟悉考点和题型),答题规范(方向明确,思路清晰,格式正确,语言简练、准确),书写规范,问答连结,答是所问。二、课内古文《阿房宫赋》《六国论》考查题7.下列句子包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暴霜露,斩荆棘B.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C.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D.雷霆乍惊,宫车过也【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A.“暴”通“曝”,暴露,冒着。句意: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故选A。8.下列句子按加点词的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四海一②骊山北构而西折③辞楼下殿④朝歌夜弦⑤鼎铛玉石,金块珠砾⑥日益骄固⑦族秦者⑧不能独完⑨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⑩以地事秦⑪义不赂秦⑫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⑬日削月割A.①/②④⑥⑨⑬/③⑤⑦⑧⑩⑪⑫B.①/②④⑥⑨⑬/③⑤⑦⑩⑪⑫/⑧C.①⑪/②④⑨⑬/③⑤⑥⑦⑧⑩⑪⑫D.①⑪/②④⑨⑬/③⑤⑥⑦⑩⑪⑫/⑧\n【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①“一”,数词用作动词,统一。句意:天下一统。②“北”“西”,名词作状语,向北、向西;“骊山”,从骊山,名词作状语。句意:它从骊山向北建筑,再往西转弯。③“下”,名词作动词,离开,辞别。句意:辞别六国的宫楼宫殿。④“朝”“夜”,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句意:从早到晚歌唱弹琴。⑤“铛”,把……当作铛;“石”,以……为石;“块”,把……当作土块;“砾”,把……当作沙砾。都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句意:把宝鼎看作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石子。⑥“日”,一天天地,名词作状语。句意:一天天更加骄傲顽固。⑦“族”,灭族,名词作动词。句意:族灭秦王朝的。⑧“完”,保持完整,形容词用作动词。句意:不能单独保全。⑨“今日”“明日”,名词作状语,今天、明天。句意:今天割让五座城池,明天割让十座城池。⑩“事”,名词作动词,侍奉。句意:用土地侍奉秦国。⑪“义”,名词用作动词,坚持正义。句意:坚持正义而不向秦国割地求和。⑫“事”“礼”,名词作动词,侍奉、礼遇。句意: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的奇才。⑬“日”“月”,名词作状语,每天,每月。句意:天天削弱,月月割地。①/②④⑥⑨⑬/③⑤⑦⑩⑪⑫/⑧的分类是正确的。故选B。9.下列句子包含古今异义的情况,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气候不齐②燕赵之收藏③韩魏之经营④其实百倍⑤思厥先祖父⑥至于颠覆⑦后秦击赵者再⑧可谓智力孤危A.其中五句包含古今异义B.其中六句包含古今异义C.其中七句包含古今异义D.全部句子包含古今异义【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①“气候”,古义:指天气(雨雪阴晴)的意思。今义: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句意:天气冷暖不一。②“收藏”,古义:指金玉珠宝等物。今义:指把某件东西拿在自己手中。句意:燕国、赵国收藏的金玉。\n③“经营”,古义:指金玉珠宝等物。今义:筹划、计划或组织。句意:韩国、魏国营谋的珍宝。④“其实”,古义:它实际上。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句意:实际得到的多到百倍。⑤“祖父”,古义:祖辈父辈。今义:父亲父亲。句意:想起祖辈和父辈们。⑥“至于”,古义: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今义:连词。表示另提一事或另一情况。“颠覆”,古义:灭亡。指改变事物原有的模样,属于极端行为。今义:物体的颠倒,倒翻。句意:到了覆灭的地步。⑦“再”,古义:两次,此处可指多次。今义:副词,表示又一次(有时专指第二次)。句意:秦国又多次地进攻赵国。⑧“智力”,古义:智慧和力量。今义:指运用智慧解决问题的能力。句意:可以说(他们的)智谋和力量都很单薄。故选D。10.下列加点虚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杳不知其所之也(去)使六国各爱其人(假使)B.率赂秦耶(一概)秦以攻取之外(用)C.始速祸焉(开始)多于周身之帛缕(比)D.理固宜然(应当)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被)【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句意: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始:才。故选C。11.下列加点实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二川溶溶(盛大)春光融融(和暖)B.廊腰缦回(长久)缦立远视(萦绕)C.较秦之所得(较量)当与秦相较(比较)D.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韩魏赵)与嬴而不助五国也(韩魏赵楚燕)【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句意:宫殿之间的走廊像绸带一样蜿蜒曲折。缦:萦绕。\n句意:宫妃们久久地站着,远远地探视。缦:长久。C.句意: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较:比较。句意:倘若与秦相较量。较:较量。D.句意:假使当初韩、魏、楚三国都各自珍惜自己的土地。三国:韩、魏、楚。故选A。12.下列特殊句式归类错误的一项是()①歌台暖响②明星荧荧,开妆镜也③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④烟斜雾横,焚椒兰也⑤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⑥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⑦斯用兵之效也⑧赵尝五战于秦⑨洎牧以谗诛⑩并力西向⑪夫六国与秦皆诸侯⑫其势弱于秦⑬苟以天下之大A.①⑧⑫B.②③④⑤⑦⑪C.⑥⑨D.⑩⑬【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能力。①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台歌暖响;句意:人们在台上唱歌,歌乐声响起来,好像充满着暖意。②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明亮的星星晶莹闪烁,这是宫妃们打开了梳妆的镜子。③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一个人的意愿,也就是千万人的意愿啊。④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烟霭斜斜上升,云雾横绕空际,这是宫中在焚烧椒、兰制的香料。⑤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是灭亡的原因。⑥被动句,语意被动;句意:五国已灭亡了,齐国也免不了被灭国。⑦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这是用兵抗秦的结果。⑧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赵尝于秦五战;句意: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⑨被动句,语意被动;句意: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⑩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并力向西;句意:齐心协力向西对付秦国。⑪判断句,“皆”表判断;句意: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⑫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其势于秦弱;句意: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⑬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苟以大天下;句意:如果凭借偌大国家。\n综上:⑩是宾语前置句,⑬是定语后置句,不可归为一类。故选D。13.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阿房宫赋》写于唐玄宗宝历元年,“赋”是文体名,盛行于汉魏六朝,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通常用来写景叙事,也有以较短篇幅抒情说理的。B.《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论点,“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C.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分别为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陆游。D.杜牧文以《阿房宫赋》为最著名,诗作明丽隽永,绝句诗尤受人称赞,世称“小杜”。与李贺齐名,合称“小李杜”。【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A.“《阿房宫赋》写于唐玄宗宝历元年”错误,应将“唐玄宗”改为“唐敬宗”。C.“唐宋八大家”里没有“陆游”,应将其改为“曾巩”。D.“小李杜”应是杜牧和李商隐,“李”不是李贺。故选B。14.下列断句与课文不符的一项是()A.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B.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C.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D.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使天下的人民,口里不敢说,心里却敢愤怒;(可是)失尽人心的秦始皇的思想,一天天更加骄傲顽固。B.\n断句是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为了突出“不敢言而敢怒”,课本如下处理: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这是兼语短语作谓语的句子,“天下之人”既作“使”的宾语,又是句子的主语,“人”后断开,具有强调突出的作用。故选B。15.课内文言文翻译题①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②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答案】①六国王侯的宫妃和六国王侯的女儿、孙女,辞别了(六国的)楼阁宫殿,乘辇车来到秦国。②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六国送给秦越多,秦侵犯六国越厉害。【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①“王子皇孙”,六国王侯的女儿、孙女;“辇”,名词作状语,乘辇车。②“然则”,这样、那么;“厌”,通“餍”,满足;“弥”,越。三、古诗阅读和默写题(本题共3小题,共15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题目。含山①店梦觉作【唐】韦庄②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九江③闻雁【宋】陈均④烟波渺渺梦悠悠,家在江南海尽头。音信稀疏兄弟隔,一声新雁九江秋。【注】①含山:在今山西。②韦庄:晚唐诗人,写这首诗时在江南安家。③九江:在今江西。④陈均:南宋诗人,福建莆田人。16.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韦诗首句着一“惯”字,说明流离失所、作客他乡已是诗人的生活常态。B.“灯前一觉江南梦”是对题目的呼应,诗人于“一觉”前加“灯前”一词,乃暗中表现自己其时的心境。C.陈诗“渺渺”既描绘水面空阔辽远,又是诗人惆怅和落寞心境的真实写照。\nD.两首诗中的“客天涯”和“海尽头”都客观再现了诗人别家漂泊的遥远。17.两首诗的末句在抒情方式上很巧妙,请结合这两句诗做简要分析。【答案】16.D17.两首诗末句均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或以景结情),使情感的抒发显得含蓄、深沉。韦诗:“山月斜”,诗人从思乡的梦中惊醒,所见的是山边的斜月,清幽、冷寂,更增添了羁旅思乡的调怅。但韦诗还结合了直接抒情,如“惆怅起来”,使情感达到高潮。陈诗:结尾一句先用“一声新雁”,渲染了凄冷、静寂的氛围,然后又用“九江秋”描绘了秋天的苍茫景象,把诗人无限的忧愁寄托在无边的秋色中。【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都客观再现了诗人别家漂泊的遥远”分析错误。“等闲挥袂客天涯”,意思是随意地挥一挥衣袖,就远走作客他乡。“家在江南海尽头”,意思是我思念的故乡,在江南天涯海角的地方。其实都为夸张手法,极言别家之远,以衬乡愁之浓。故选D。【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抒情方式的能力。韦诗:“惆怅起来山月斜”,写心情惆怅,起身出屋,看见一轮明月,已经斜挂山顶。可知这一“惆怅起来”实际是诗人直抒胸臆,使情感达到高潮。而“斜月”意象的加入,又是在借景抒情,使诗人的感伤表露无疑,那是一种凄然的美,仿佛万籁俱寂之夜,只有一盏孤灯,作者企图在黑夜中寻找寄托,然而醒来时却是斜月相迎,此情此景让人愈加惆怅。陈诗:“一声新雁九江秋”,写猛然传来一声大雁的鸣叫,九江的秋天,又来到我的身旁。诗中“新雁”暗示时令是在初秋,“一声”表明初秋伊始。诗人听到一声新雁,引起无限乡情。雁鸣不可能只一声,但唯有第一声最能触人乡思,那一片无边无际的秋色之中,无处不是秋色,也无处不是乡情。用“九江秋”描绘了一幅满江秋色的苍茫景象,从而寓情于景,把诗人无限的忧愁寄托在无边的秋色中,这种“以景结情”的手法,余韵无穷,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更能表达作者绵长深沉的思乡之愁。依此可总结出,两首诗的末句均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或以景结情),使情感的抒发显得含蓄、深沉。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阿房宫赋》中,文末总结秦国灭亡的教训,并借以讽今,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告诫今人如果不从秦的灭亡中引以为戒,仍要重蹈历史覆辙。(2)《阿房宫赋》中描写秦始皇喜繁华奢侈,连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钉头都比粮仓里的米粒还要多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n)《六国论》中,结尾指出“苟以天下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的主旨。【答案】①.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②.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③.钉头磷磷④.多于在庾之粟粒⑤.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⑥.是又在六国下矣【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鉴”“磷”“庾”“粟”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四、语言文字运用(17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戏曲既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这是业内的基本共识。然而,近年来由于一些创新尝试未收到理想效果,有人就将创新和继承对立起来,认为戏曲不必创新。尤其是昆曲等戏曲艺术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创新在某些人那里几乎成了贬义词。()。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戏曲艺术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如果一直固守原有形态,只强调复制和模仿,戏曲恐怕早在数百年前就__________了。突破前人、大胆创新,这是各个时代取得伟大成就的艺术家的共性。诚如某戏剧评论家所言,没有一位___________的京剧名伶是靠模仿或重复而成就自己的。京剧大师梅兰芳,以坚定的信念和博大的胸怀为京剧改革作出巨大贡献。他眼界开阔,_______,除唱腔、表演技巧之外,还从化妆、灯光、服装、舞蹈、剧目创作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可谓“剧剧有创新,剧剧有新腔”。尚小云、荀慧生、于连泉等人,也是因为具有超越前人的理想和切实的努力,不满足于停留在雷池之内__________,才能够在强大的保守情绪的笼罩下突破藩篱,从而成为新流派的创始人。当然,戏曲的创新必须以传承为基础,是传承中的创新,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寿终正寝名垂青史博采众长照猫画虎B.无疾而终名垂青史兼容并蓄按图索骥C.寿终正寝名噪一时兼容并蓄照猫画虎D.无疾而终名噪一时博采众长按图索骥2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当代戏曲发展,被创新精神的缺失所制约B.创新精神的缺失,制约了当代戏曲的发展C.当代戏曲发展,因创新精神的缺失而被制约D.创新精神的缺失,对当代戏曲发展起了制约作用2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nA.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B.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C.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都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D.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我们才能探索出一条能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答案】19.A20.B21.B【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寿终正寝,原指老死在家里。现比喻事物的灭亡。无疾而终:指人因衰老而自然死亡。没有病就死了,比喻事物未受外力干扰就自行消灭了。第一处是说戏曲的灭亡,未强调有无外力干扰,所以使用“寿终正寝”。第二处,名噪一时,意思是一时名声很大。指名声传扬于一个时期。名垂青史,意思是把姓名事迹记载在历史书籍上。形容功业巨大,永垂不朽。名声永留史册。此处强调的是永远流传,应使用“名垂青史”。第三处,兼容并蓄:把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东西收下来,保存起来。博采众长:意思为广泛采纳众人的长处及各方面的优点,或从多方面吸取各家的长处。此处是说梅兰芳采纳众家长处,应使用“博采众长”。第四处,照猫画虎:意思是猫与虎的外形有相似之处,因以喻照样模仿而仅得其仿佛。按图索骥:指按照图上画的样子去寻找好马,比喻墨守成规办事;也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求。此处是说模仿,应使用“照猫画虎”。故选A。【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连贯的能力。由前面可知,前面强调的是当代中国戏曲艺术缺乏创新精神,所以承前应以“创新精神的缺失”作为主语,排除AC。BD都是说创新精神缺失制约当代戏曲发展,而从语言表达的角度来看,B项的表述更为简洁,排除D。故选B。【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第一处,“而不是眼花缭乱……的创新”成分残缺,应是“令人眼花缭乱……的创新”;\n第二处,结构混乱,前一句承前省略主语“戏曲的创新”,而“戏曲的创新”显然不能做后一句“探索”的主语,应添加“这样”做后一句的主语。只有B修改正确。故选B。(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2小题,8分)22.下列各项中,哪一项的判词内容对应的是《红楼梦》中的探春?()A.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B.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C.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D.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的能力。B.“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这是贾探春判词。探春是贾府的三小姐,贾政之妾赵姨娘之女。“才自精明志自高”,说她的志向高远,精明能干,不被富贵蒙昏头。“生于末世运偏消”,写她生于封建社会衰亡的末世,又是庶出的不幸,“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暗示探春将远嫁,如断了线的风筝般一去不返,出嫁时乘船而去。句中的“清明”点出她将在清明时分远嫁他乡,如在画里的女子一样在船上对着江边“掩面泣涕”,挥别父母家人,往后只能在睡梦中与家人团聚。故选B。23.根据下面的材料给“杂剧”下定义。(不超过50字)杂剧综合了“唱”“念”“做”等表现手法。它的剧本描写人物故事则主要通过歌唱和念白。一些优秀剧本的唱词都在不同程度上呈现出诗剧的色彩。念白部分由于受唐宋以来的戏剧传统的影响,常有插科打诨,颇富幽默趣味。杂剧每本四折,演唱四套宫调不同的曲子。这四套由一个演员主唱。扮演男主角的叫正末,扮演女主角的叫正旦。一些次要的角色被称为外末、外旦等,偶尔也唱一两支小令,从来不唱整套曲子。杂剧盛行于元朝,明清渐趋衰微。杂剧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杂剧是一种)盛行于元朝,综合“唱”“念”“做”等表现手法,以主角的歌唱和念白为主的四折本传统戏剧样式。【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提炼信息的能力。\n解答此题时,先要明确下定义的格式,即XX是(叫)XX,根据材料找出符合这一格式的内容,“杂剧是一种戏剧样式”。然后通过材料内容,抓住其关键点——盛行于元朝、表现手法、折数等组织答案。注意字数的限制。五、写作(60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面对生活,人往往有三种态度:俯视、仰视、平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李白对庸碌无为的人生态度的俯视;“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是陆游对开创丰功伟业的诸葛亮的隔空仰视;“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苏东坡与人生和解后对世界的平视……对象不同,境遇不同,人的态度也会各异。古人的人生态度对今人往往有启示作用。请结合材料,从“俯视”“仰视”“平视”中任选一个或几个作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和态度。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本题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以引用名言的方式解说“俯视、仰视、平视”的内涵,大意是说:荣誉面前,功名利禄面前,面对他人,我们需要“平视”,用平常心对待,不被物欲蒙蔽,淡然处世。“仰视”是追求更高远的目标,汲取精神力量,不沉沦,积极进取。居高临下的看——过去,现在,未来,需要“俯视”,站在一定高度,对未来,远见;对现在,理智;对过去,反思反省。三种视角并非固定不变,而要随着对象不同、人生阶段不同而随时调整。材料旨义意在引导学生思考:关注当代青年的精神成长。题目中的“古人的人生态度对今人往往有启示作用”,体现了命题者对青年人的精神成长的关注。俯视、仰视、平视的对象不同体现出考生的思想境界的高下和背后的人生观、价值观。写作时,如果写成记叙文,可以选择叙述一个平凡普通的对象,可以是他人,也可以是自己,可以是一个人(物),也可以是一群人(物),叙述如何正确看待他(们)的过程,从中体现你对“俯视、仰视、平视”的思考。如果写成议论文,\n可以选择从为什么“俯视、仰视、平视”、如何“俯视、仰视、平视”等角度出发展开论说,也可以采用比较“仰视”、“俯视”、“平视”的方法突出某一角度的重要性。比如,“仰视”是降低自己,抬高别人;“俯视”是抬高自己,降低别人;仰视别人,会压抑个性,产生自卑;俯视别人,会居高临下,产生自傲。这两种心态都不可取,都影响对人对事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只有以平常的心态、平等的姿态看待人和事,才能看得真切,才能了解实情,才能真正认识并解决问题。立意:1.心中有榜样,脚下有力量,谈榜样、信仰对人生的引领(仰视)。2.拒绝躺平人生,不做佛系少年(否定“俯视”,肯定“平视”或“仰视”)。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拒绝“仰视”,肯定“俯视”)。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江西省南昌市联考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核心模拟检测(中)(一)语文试题(解析版)
江西省南昌市十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仿真模拟检测(一) 语文试题(解析版)
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洪都中学麻丘中学联考高一化学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洪都中学麻丘中学联考高一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洪都中学麻丘中学等六校2022_2107学年高一物理5月联考试题含解析
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洪都中学麻丘中学等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洪都中学麻丘中学等六校2022_2107学年高一语文5月联考试题含解析
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洪都中学、南昌十五中2022学年高一语文5月联考试题新人教版
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洪都中学、南昌十五中2022学年高一数学5月联考试题新人教A版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6-18 12:57:38
页数:18
价格:¥5
大小:57.61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