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洪都中学麻丘中学等六校2022_2107学年高一语文5月联考试题含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8

2/18

剩余1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语文05月份联考试卷第Ⅰ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乡村文化是传统文化生民的家园,是乡民在农业生产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道德情感、社会心理、风俗习惯、是非标准、行为方式、理想追求等,表现为民俗民风、物质生活与行动章法等,以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人们,反映了乡民的处事原则、人生理想以及对社会的认知模式等,是乡民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民赖以生存的精神依托和意义所在。较之工业的高度发展,农业的缓慢发展常常给人以安全稳定的印象。相对于城市的狂躁、复杂与多变,乡村则有着更多诗意与温情,它承载着乡音、乡土、乡情以及古朴的生活、恒久的价值和传统。在城市化背景下,农村的大量消失并不意味着乡村文化的消亡,相反,乡村更加稀缺而珍贵,乡村依然是人们心灵的寓所。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乡村文化是与庙堂文化相对立的一种文化,乡村文化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人们的记忆中,乡村是安详稳定、恬淡自足的象征,故乡是人们魂牵梦绕的地方。回归乡里、落叶归根是人们的选择和期望。在现代社会,乡村文化依然是与城市工业文化相对立的一种文化,许多城里人生活在都市却处处以乡村为归依,有所谓“乡土中国”的心态。-18-城镇化是“以城带镇”的发展模式,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病”日趋凸显,主要表现为空气等环境条件恶化、水资源紧缺、交通拥堵、优质教育资源紧缺、居住条件恶劣、就业融入困难等。其实城市病不仅如此,还包括更为严重的精神家园的迷失。城镇化使大量乡民突然进入现代生活,不仅造成诸多的不适应,而且使乡土文化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被喧嚣和紧张的城市气氛所代替,进城期望与生存状况的冲突、乡村记忆与城市体验的冲突造成身份认同的迷茫与困惑。在农民大量进城、农村土地被大片征用、第一产业从业比例迅速降低的现实境况下,如何建设他们的家园尤其是精神家园令人担忧。学者们认为,走出乡村文化生存困境的途径是重构乡村文化,即通过发展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文化自觉意识,以及在文化创新中凸显乡村文化个性;开展乡村文化建设,一方面要提高乡村文化个体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系统综合治理;乡村文化建设也应该现代化,但不是简单机械的城市化。乡村文化具有极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民族心理和文化传承中有着独特的作用。在现时代中,尽管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长足发展,但乡村文化仍有其独立的价值体系和独特的社会意义、精神价值。维护、传承和创新乡村文化使之与城乡统筹发展相匹配,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相适应,是亟待深入研究的时代课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村文化是与城市工业文化相对立的一种文化,是传统的乡村人们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民赖以生存的精神依托和意义所在。B.乡村文化是乡民在农业生产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它能反映乡民的处事原则、人生理想以及对社会的认知模式,作用重大。C.乡村文化承载着乡音、乡土、乡情以及古朴的生活、恒久的价值和传统,充满诗意与温情,它以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人们。D.乡村文化反映着人们的道德情感、社会心理、风俗习惯、是非标准、行为方式、理想追求等,在传统乡村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乡村文化的民俗民风、物质生活与行动章法等与城市工业文化、庙堂文化都不相同,城里人虽然生活在都市,但他们却都以乡村为归依。B.乡村的农业发展缓慢,给人以安全稳定的印象,乡村生活安详稳定、恬淡自足,回归乡里、落叶归根往往是人们的选择和期望。C.我国当前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改变了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模式,“城市病”日趋凸显,乡土文化也面临着巨大危机。D.农民大量进城、农村土地被大量征用、农业从业人员比例迅速降低,不但使传统乡村面临困境,也给被迫走进城市的乡民带来了困惑。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发展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文化自觉意识、在文化创新中凸显乡村文化个性等一系列重构乡村文化的手段,是走出乡村文化生存困境的途径。B.乡村文化建设既要提高乡村文化个体的综合素质,又要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文化建设应现代化,但不能简单机械地城市化。C.在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长足发展的当今时代,乡村文化仍具有独立的价值体系和独特的社会意义、精神价值,这一点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D.乡村文化在民族心理和文化传承中有着独特的作用,我们应维护、传承和创新乡村文化,使之大发展、大繁荣,以取代城市工业文化。-18-【答案】1.C2.A3.D【解析】试题分析:1.概念混淆,“乡村”混淆为“乡村文化”,原文为“乡村则有着更多诗意与温情,它承载着乡音、乡土、乡情以及古朴的生活、恒久的价值和传统”。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2.A项“但他们都以乡村为归依”以偏概全。原文说“许多城里人生活在都市却处处以乡村为归依”。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C项“以取代城市工业文化”无中生有。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苏东坡的秋天武志强①对秋的感应是每个时代的人都有的,文人的感应就是留下一些文字,直到骨骸与灵魂一起都漂泊了,天地间只留下一枝瘦笔,让后人来读。②古秋中最喜欢苏东坡的秋。酒不醉人人自醉,苏东坡的秋就散发着浓浓的酒味,一路走下来能把你醉倒。③秋天的天性要求人精神的皈依,苏东坡不止一次皈依了秋天。当他孤苦飘零到黄州时,作了《卜算子》一词: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④写尽秋的凄清、冷寂,但在字里行间又有一股隐隐约约极细微的飘仙之气,我想苏东坡一定是饮了酒之后开始这月夜独往来的,千年之后依旧能嗅到他的酒仙之气,仿佛他不是用脚行走,而是孤鸿一样在飘。到底是深谙秋的人,也到底是酒中人,即便到心境死灭时也能散发出一股酒的芬芳,不要小看这点芬芳,正是它使苏东坡成为苏东坡,如果说是苏东坡写尽了秋,倒不如说是秋和酒拯救了苏东坡。-18-⑤当你望着那湛蓝的秋空,眸子里不是盛满了渴望燃烧的酒液吗?沉寂的热情又一次被唤醒被点燃了。苏东坡把目光投向秋天,他又开始向往了。在他那篇脍炙人口、优美动人的《前赤壁赋》中,一句“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就展示了他博大宽广的襟怀。前后判若两人,但秋的精神又一以贯之,如果不是万里清秋,苏东坡能写出这样的词句吗?能通过这样的抒发疗救他的精神危机吗?正是秋天养育、调息着苏东坡的情怀,为他提供了纵横驰骋、跌宕腾挪的天地舞台,正是与秋天的遭遇才使他的酒气仙气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才竖立了一个完整的苏东坡雕像。⑥秋天的个性就是苏东坡的个性,秋天不能缺酒,有酒的苏东坡不能缺秋。中秋之夜的苏东坡欢饮达旦后,作了一首《水调歌头》,就是那首著名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欲乘风归去……”够了,仅此一句“我欲乘风归去”就可使苏东坡笑看天下大红大紫、大富大贵和玩弄阴谋诡计的人,问问他们,能写出这一句吗?仅仅一句,谁能情怀真正的富有,唯有东坡。⑦一切苦难深重的人暂且放下肩上心头的苦难,因为是秋天了,秋天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沟通着我们的情感,倾吐胸臆,仰天长啸,或泪流满面,默立无语,秋天都接纳了,并把它仅有的余温给予我们,送我们上路。苏东坡就是这样的上路了,至今都向我们展示着一条明净的人生之路。⑧繁华喧嚣所给人的多是过眼烟云,而一些真正沉埋在心底的东西并不怕冷寂,它在等待勃发,就像一棵生了根的树定能将枝叶烘托出来。有成熟就有失落,有大的成熟就有大的失落,不怕失落,怕的是失落之后不再振作、奋起,不再否定、超载。这就是苏东坡给我们的启迪,也就是秋天给我们的启迪。⑨秋天其实就是一坛酒,苏东坡已品过这坛酒了,也该我们今人品一品了,我们应该比苏东坡品得更好。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A.酒后,苏东坡笔下的秋散发着浓浓的酒味,因此让作者最喜欢苏东坡的秋。B.中秋之夜的苏东坡欢饮达旦之后,作的《水调歌头》使作者泪流满面、默立无语。C.文章启示我们应像苏东坡、秋天一样,要有开阔的胸襟、乐观地面对人生,通过努力成就人生的辉煌。D.文中引用苏东坡的诗词,既能印证苏东坡与秋之间的密切关系,突出文章的中心;又能增加作品的文学情趣,使文章具有文采。E.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反问等手法,淋漓酣畅地抒发了对苏东坡的喜爱、赞赏之情。5.为什么说“正是与秋天的遭遇”才使苏东坡的“酒气仙气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6.-18-文中说“秋天的天性要求人精神的皈依,苏东坡不止一次皈依了秋天”,试结合文章内容回答,苏东坡是怎样皈依秋天的?7.作者认为“秋天其实就是一坛酒,苏东坡已品过这坛酒了,也该我们今人品一品了”,那么,我们还能从秋天中品出什么?试联系实际加以探究。【答案】4.CD5.①因为秋唤醒了苏东坡沉寂的热情,给了他精神力量,疗救了他的精神危机。②秋天养育、调息着苏东坡的情怀,给他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6.①凭借凄清、冷寂的秋景来表现他的飘仙之气。②通过“万里清秋”来展示他宽广博大的胸襟。③依托中秋月来表现他笑看过眼烟云的豪迈洒脱的情怀。7.①秋的天空是辽阔的,天是湛蓝的,它启迪我们,要用开阔的心胸,要有包容一切的情怀。②秋是收获的季节,它启示我们,要心怀感激珍惜拥有,脚踏实地把握现在。③秋凄清、冷寂,但又成熟、丰盈,这如同人生一样,有坎坷也有机遇,它启示我们,要乐观地对待眼前的困难,通过努力成就人生的辉煌。【解析】4.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从文章的内容、人物情感、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A项,“因此让作者最喜欢苏东坡的秋”理解不正确,由原文可知,没有此因果关系;B项,“使作者泪流满面、默立无语”理解不正确,使作者泪流满面不对;E项,文章中没有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所以选CD。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5.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到描述“正是与秋天的遭遇”才使苏东坡的“酒气仙气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的相关语段,然后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答题时,可联系“沉寂的热情又一次被唤醒被点燃了。苏东坡把目光投向秋天,他又开始向往了。”“正是秋天养育、调息着苏东坡的情怀,为他提供了纵横驰骋、跌宕腾挪的天地舞台,正是与秋天的遭遇才使他的酒气仙气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才竖立了一个完整的苏东坡雕像。”提炼性的概括。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6.-18-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苏东坡描写了哪些秋的特点,表达出了自己什么情感,表现了他的什么形象特点等这些方面组织答案。例如,“写尽秋的凄清、冷寂,但在字里行间又有一股隐隐约约极细微的飘仙之气”,借助秋的凄清来表现自己的飘仙之气;“就展示了他博大宽广的襟怀”“如果不是万里清秋,苏东坡能写出这样的词句吗?”苏东坡就是借助万里清秋来展现胸襟的。“中秋之夜的苏东坡欢饮达旦后,作了一首《水调歌头》,”“仅此一句“我欲乘风归去”就可使苏东坡笑看天下大红大紫、大富大贵和玩弄阴谋诡计的人”表现了苏东坡笑看过眼烟云的豪迈洒脱。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7.试题分析:此题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可先根据文章中有关秋的描写及评价,然后结合着苏东坡与秋的渊源,结合自身实来探究秋给我们的人生启迪与感悟。答题时,要先答秋的特点,再探究给我们的启示。例如,文中“秋凄清、冷寂”,但现实中的秋也是收获季节,因此可从乐观面对的角度作答。以此类推。考点: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三、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①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操。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置府学。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②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仲淹极言之,且曰:“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③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夷简不悦。④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始,定川事闻,帝按图谓左右曰:“若仲淹出援,吾无忧矣。”奏至,帝大喜曰:“吾固知仲淹可用也。”进枢密直学士。仲淹以军出无功,辞不敢受命,诏不听。⑤帝方锐意太平,数问当世事,仲淹皇恐,退而上十事。天子方信向仲淹,悉采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独府兵法,众以为不可而止。⑥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⑦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又遣使就问其家,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18-(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B.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C.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D.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9.下列对文中加短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是古代的中国人在姓名之外的别名,由父母或师长来取。古时男子20岁时取字。B.亲一般指有血统或婚姻关系的人,在中国古代可以指父母,也可以指亲戚。C.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介于小寒和大寒之间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D.疏是奏议的一种。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总称,包括奏、议、疏、表等。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范仲淹崇尚简朴生活。在家里时,如果没有客人来,吃饭时不会有两个荤菜。妻儿的饭食仅够充饥。他要求自己的几个儿子不能穿华贵的衣服出门,出门前要换衣服。B.范仲淹读书勤奋。在应天府读书期间,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冬天读书疲倦了,就用冷水浇脸。经常吃不饱,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C.范仲淹深得皇帝信赖。定川兵败时,皇帝坚信只要范仲淹出马,事情就能得到解决。皇帝对范仲淹陈述的十条建议,全部认同。D.范仲淹深受百姓爱戴。得到他死的消息,老百姓都替他叹惜。邠州、庆州的老百姓和众多的羌族部落,在范仲淹活着时就为他建立祠堂,挂上他的画像来祭祀他。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2)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答案】8.B9.C10.A11.(1)况且提拔和黜降(天子的)近臣,凡是超过标准的提拔,不应该全部委托宰相处理。-18-(2)等到他死了,羌族首领率领数百人,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为他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解析】8.试题分析:D项,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本题可以按照实词断句法,即在读懂全文,了解所点断文章的大致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找名词与动词来组句,先断开能断的句子。如:名词“定川”、“潘原”、“关中”“山谷间”(地名)“仲淹”(人名)、“贼”、“民”,动词“败、大掠、震恐、闻”等。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9.试题分析:B项,冬至介于大雪和小寒之间。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了解,这需要考生平时加强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识记。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10.试题分析:B项,易衣而出是指为了出门,更换衣裳。形容家境非常贫困的窘相。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11.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第(1)句中,况,况且,进退,提拔和黜降,格,标准,委:委托。第(2)句中关键词:及,等到,以,率领,“哭之如父”翻译: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为他痛哭;去,离开。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参考译文】-18-范仲淹字希文,他少时就有志气,奉行操守。前往应天府,依从戚同文学习。他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冬天读书十分疲乏时,就用冷水浇脸;有时无东西吃,甚至不得不靠喝稀粥度日。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晏殊掌管应天府时,听说范仲淹很有名,就召请他到府学任职。范仲淹曾经拿出自己的俸禄来供养四方游学之士,几个儿子甚至要轮换穿一件好衣服才能出门,范仲淹却始终泰然处之。天圣七年(1029),章献太后将在冬至日接受朝拜,仁宗皇帝也准备率领文武百官为太后祝寿。范仲淹上疏详细地论述了这件事,并且说:“在内宫事奉亲长,自当有家人礼仪,只是在朝堂上皇帝与百官站在一起,(太后)面朝南接受(皇帝和百官)的朝拜,不能够成为后世的规范。”而且上疏请求章献太后将朝政大权交还仁宗,但没有得到任何答复。当时吕夷简执掌朝政,被任用和得到提拔的人大都出自他的门下。范仲淹向仁宗呈上一份《百官图》,指着图上百官升迁的次序说:“像这样的是循序升迁,像这样的是不合顺序的升迁,循序升迁是(符合)公理的,越序升迁是(遵循)个人意愿。况且提拔和黜降(天子的)近臣,凡是超过标准的提拔,不应该全部委托宰相处理。”吕夷简很不高兴。葛怀敏在定川被敌军打败,敌军大肆抢掠至潘原,关中地区震动惊恐,老百姓大多躲藏到山谷中。范仲淹率领六千军队,从邠州、泾州出发进行援救,听说敌军已经撤出边塞,才率领军队返回。开始的时候,定川战败的消息传到朝廷,仁宗皇帝手按着地图对左右大臣说:“如果范仲淹出兵救援,我就没有什么可以忧虑的了。”范仲淹出援兵的奏报一到,仁宗皇帝大喜说:“我一直就认为范仲淹是可以重用的。”于是就任命范仲淹为枢密直学士。范仲淹因为这次军队出征没有立功,辞谢了皇帝的任命,仁宗皇帝没有接受他的辞呈。仁宗皇帝当时正一意要实现天下太平,多次询问当前急需办理的大事,范仲淹惶恐不安,退朝后给皇帝上奏十件事。仁宗皇帝正专意信任范仲淹,因而全部采纳了他的意见,凡适宜立为法令的,都用诏书统一颁布下发。只有府兵法,大家认为不能施行而最后作罢。范仲淹性情刚烈,但外表温和,本性十分孝顺,因为他母亲在时,家境正是贫困的时候,后来,范仲淹虽然做了大官,但不是家中来客人,吃饭时也不会有两个荤菜。妻儿的衣服和饭食,仅仅只能自己御寒和充饥。范仲淹对人好施予,在乡族中设置义庄,用以赡养族人。博爱善施,士大夫大多出自其门下,即使是小巷之人,都能说出他的名字。死的那天,四面八方凡是听到这一消息的人,都替他叹惜。范仲淹治理国家崇尚忠厚,他到过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恩德,邠州、庆州的老百姓和众多的羌族部族,都画上他的像在他生前就建立祠堂祭祀他。等到他死了,羌族首领率领数百人,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为他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当初,范仲淹生病时,仁宗皇帝经常派人送药、慰问,病逝后,仁宗皇帝嗟叹哀悼很长时间。又派人去慰问其家人,下葬后,仁宗皇帝亲自题写了墓碑,叫“褒贤之碑”。-18-(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古词,回答下面小题。西江月·阻风三峰下张孝祥①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③岳阳楼上。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是因船行至洞庭湖畔的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在写给友人的信中提道:“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②波神:水神。③准拟:准定。12.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二两句点明了行船的季节,描写了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B.三、四两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上是指滚滚波涛。C.五、六两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D.七、八两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13.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进行赏析。【答案】12.D13.(1)达观、豪迈的胸怀。(2)提示:如“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明明是行船受阻,却戏谑为波神留我欣赏斜阳的景观;如“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的不以受阻为意;如“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既已受阻,不如就此欣赏眼前的风光,听水波演奏的美妙乐曲等。【解析】12.试题分析:前一句写一阵阵江中波涛的声响,就象水府在演奏美妙悦耳的音乐。这种生动的比喻表现词人所独有的想象。后一句则是表达他内心的愿望,当行舟到达岳阳时,一定要登楼眺望雄伟壮阔的洞庭湖面的自然风光。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18-点评:领会诗意,理解诗句的丰富内涵和意蕴,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语言的特殊性,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中国的诗词,绝大多都是“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诗歌当然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严羽说“诗有别材”,其实,诗也有“别语”。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既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诗歌必须对语言做出变形才行。实际上,也很少有人用平常说话的语言来做诗。只有了解了诗歌的语言特点,才能准确理解诗句,从而领略到诗词的意境,从中获得艺术享受,产生乐趣。13.试题分析:抓住词中写景后的抒情议论性的句子分析: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感情和诗人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点评:考点的重点在于把握诗歌的内容,体味诗歌抒发的情感,以及在某个问题上的观点态度。解答这类题时,可以把握住诗歌的体裁特征。比如本题的考查材料是首词,对于词来讲,常常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议论,因而领会诗人的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就要紧紧抓住词的下片。另外,在词中一些抒情议论性的句子常常在词中出现,这也是理解诗人感情和观点态度的抓手。如本题中“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就如此。(三)名篇名句默写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雄姿英发。(《念奴娇赤壁怀古》)(2)__________,谁怕?_______________。(《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3)__________,尽西风,_______________?(《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4)元嘉草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答案】(1).遥想公瑾当年(2).小乔初嫁了(3).竹杖芒鞋轻胜马(4).一蓑烟雨任平生(5).休说鲈鱼堪脍(6).季鹰归未(7).封狼居胥(8).赢得仓皇北顾第II卷表达题四、语言文字运用1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处(chǔ)分墓穴(xué)顷(qīng)刻悬崖勒(lè)马B.半晌(shǎng)伺(sì)机友谊(yì)繁文缛(rù)节C.参(cēn)差罗绮(qí)淘(táo)尽揾(wèn)英雄泪...-18-D.巷(xiàng)道玉簪(zān)瑞(ruì)脑乍暖还(huán)寒【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字音,字音题重在考生平时的识记。A项应为:顷(qǐng)刻;C项应为:罗绮(qǐ);D项应为:巷(xiàng)道。点睛:解答字音题,要正确把握形声字的读音,利用形声字声旁能表读音的功能识记一些难读字,如:屣xi、狰zhen;记住形声字的声旁字与字的读音不一致的字,如:谄chan、陷xian、焰yan、旖yi、嗔chen。注意区别形近字,如:“刺”与“剌”、“陡”与“徙”、“赢”与“羸”。注意多音多义字的读音,多音常常是因为“多义”,所以因义定音是多音字正音的重要方法,如:“卡”做音译语素时读ka,卡车、卡宾枪,取和“不畅通”有关义项时,读qia,关卡、发卡、卡壳。注意口语与书面语的读音区别,如“露”,书面语中读lu,口语中常读lou。注意一般词语与专用词语的读音区别,如:街谈巷xiang议、巷hang道。1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因缘蛾眉苌弘化碧披枷带锁B.烦躁委曲走投无路无可质疑C.诡计严厉良晨好景不容分辩D.蟊贼暮蔼料峭春风红鸾天喜【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重点考查同音字、形近字的误写。B项,应为:无可置疑;C项,应为:良辰好景;D项,应为:暮霭。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北京崇文小学将每周一的升旗仪式由室外挪到了室内的体育馆,北京每况愈下的空气质量令人担忧。B.近日,卫生部新制定的《公厕卫生标准》规定公厕男女厕位比例宜为1∶2,众多体验过公共场所“入厕难”的女士对此拍手称快。C.4月23日,新疆巴楚县发生一起耸人听闻的暴力恐怖犯罪案件,恐怖分子对从事日常工作的执法人员和手无寸铁的社区服务人员发动突然袭击,造成了重大损失。D.现在还有很多司机不吸取血的教训,仍然酒后驾车,对这种火中取栗的行为,公安交通部门还应加大处罚力度。【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B项,拍手称快:多指正义得到伸张或事情的结局使人感到满意。不合语境。C项,应为“骇人听闻”。D项,火中取栗:比喻受人利用,冒险出力却一无所得。不合语境。-18-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当前,绝大多数党员干部是清廉的、节俭的、艰苦奋斗的,但也有一些党员干部身上还存在不清廉的问题,突出表现就是在公款旅游和超标准接待上。B.本该颐养天年的年龄,大批高龄农民工远离家乡来到城市从事辛苦的劳动,对于他们来说,年龄大了越来越不适应所从事的工种,养老该如何解决是个难题。C.《中国诗词大会》是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古代经典诗词深深印在国民大众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由央视科教频道推出的一档大型文化类演播室益智竞赛节目。D.奥斯卡金像奖的正式名称是“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该奖项设立于1927年。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颁发,旨在为了鼓励优秀电影的创作与发展,半个多世纪来一直享有盛誉。【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项,句式杂糅,可改为“突出表现在公款旅游和超标准接待上”。B项,成分残缺,可在“本该颐养天年的年龄”前加“在”;D项,重复赘余,删去“为了”。【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18-在学校的日子里,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我默默地注视着学校红色的大门,由衷地感谢她带给我的一切。①很多时候你可能觉得今天跟昨天没什么不同②这时你可能非常留恋过去的日子③突然发现它写得真好④你回过头来,其实一切都在改变⑤不禁哼出一句“月亮的脸偷偷地在改变”⑥现在要离开这个工作了七年的学校...A.①②④⑤⑥③B.①⑥②⑤③④C.⑥②⑤①④③D.⑥⑤③①④②【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此类衔接题目,先要总体把握语段的总话题,然后注意语段所提示的上下文形成的语境,尤其要注意分析六句话之间的逻辑关联。题中,横线的上文讲“在学校的日子里”,由此可知⑥中的“现在要离开这个工作了七年的学校”最适宜排在首位以紧随其后。于是排除C.D两项。再由③中的“它写得真好”所指代的应该是那句歌词可知,③应接在⑤后,于是得出正确答案。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出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长安和罗马有着①________。长安是平地起城,其选址经过缜密论证,考虑的是管辖辽阔疆域的安全需要,代表的是整个国家和整个民族的根本利益。对比之下,罗马城是②________,早已建城,早已有相当的经济文化基础,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后自然形成了古罗马之都,并在帝国之初达到全盛,其城市发展脉络刚好与长安相反。因为③________,他们的文化发展脉络也不同。【答案】(1).很不相同的城市发展脉络(2).自然形成的都城(3).城市发展脉络的不同【解析】试题分析:第一句是总起句,与后文的内容是总分关系,语段强调的内容与“文化发展脉络”相对应,应该谈的是“城市发展脉络”,故应填“不同的城市发展脉络”意思的语句;第二句可照应后面的“自然形成了古罗马之都”之意而填“自然形成的都城”;第三句是结论句,照应第一句的意思即可。-18-点睛: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找准话题。在文段所提供的语境中,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角度应保持一致,而不能混杂。其次考虑语境的和谐。一个文段所描述的画面、环境、情调、氛围、风格应和谐统一,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意蕴同其中的物象、景致应契合,才能感染读者。再次注意逻辑事理。在语言表达中,应该注意上下文、前后文之间的对应和呼应,若前面说到一种情况,后面就须与之照应统一,不能顾此失彼,自相矛盾。21.下面是某种门禁控制器的工作流程图,请把该工作流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达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6字。【答案】门禁控制器首先要采集人脸图像进行识别,未识别须请求再测;若人脸识别通过,可进入指纹信息采集;若指纹识别未通过,也须请求再测。若人脸识别、指纹识别都通过,则验证通过,打开门禁。【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本题要仔细研究图形,该题是某种门禁控制器的工作流程图,是按照从左向右的顺序进行操作的,表达时要注意箭头的指向,先后顺序不能乱。22.作文2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作文。一位勤劳的农民,从自己的菜园中收获了一个大得不得了的南瓜。他又惊又喜,把这个南瓜献给了国王。国王很高兴,赐给农民一匹骏马。这件事很快家喻户晓。一个财主开动脑筋:“献个大南瓜,就能得到一匹马。如果献一匹骏马,国王会赐给我多少金银财宝,抑或美女呢?”于是财主向国王进献了一匹价值连城的骏马。国王同样很高兴,吩咐侍者:“把那位农民献的那个珍贵的大南瓜,赐给这个献骏马的人吧。”要求:1.围绕上述材料,定好角度、立意、标题,写一篇议论文。2.700字以上3..不套作、抄袭。【答案】简单道理-18-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人要了一根鱼竿,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得到鱼的人原地就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出鲜鱼的肉香,转瞬间,连鱼带汤被他吃了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可当他已经看到不远处那片蔚蓝色的海洋时,他浑身的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他也只能眼巴巴地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人间。又有两个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得到了长者恩赐的一根鱼竿和一篓鱼。只是他们并没有各奔东西,而是商定共同去找寻大海,他俩每次只煮一条鱼,他们经过遥远的跋涉,来到了海边。从此,两人开始了捕鱼为生的日子,几年后,他们盖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渔船,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一个人只顾眼前的利益,得到的终将是短暂的欢愉;一个人目标高远,但也要面对现实的生活。餐桌上,七八个汉子为打开一个恼人的酒瓶塞子几乎败了酒兴。经过他们轮流折腾,现在那个软木塞非但起不出,反而朝瓶内陷下去半厘米。有人提出应该用剪刀挑;有人则否定,认为木质疏松,不易成功有人提出最好用一只螺丝钉旋进木塞,然后用力拔出;还是有人反对,认为即使稍微朝下用点力木塞也会掉进瓶内。又有人认为最好的办法是用锥子对着木塞朝瓶颈壁的方向用劲插入,然后可望将木塞随锥子一起拔出。大家说主意虽好,可惜眼前找不到这种家伙。再次折腾的结果是软木塞没有取出,却掉进了酒瓶内。汉子们在一片惋惜中发现了事情的结果——酒能倒出来了。在走了许多弯路之后,人们往往发现原来最不愿意走的那条路竟是最好走的路。这个世界上,最清醒的人应该是自己,而不是别人。自己不能选择自己的路,岂不是一种悲哀吗一位勤劳的农民,从自己的菜园中收获了一个大南瓜,他又惊又喜,便把这个南瓜献给了国王。国王很高兴,赐给农民一匹骏马。这件事很快家喻户晓。一个财主动开了脑筋:献个大南瓜,就能得到一匹骏马,如果献一匹骏马,国王会赐给我多少金银珠宝或美女呢?于是财主向国王进献了一匹价值连城的骏马。国王同样很高兴,吩咐侍者:“把那位农民献的那个珍贵的大南瓜,赐予这个献骏马的人吧。”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心态。那种见别人做什么就想做什么的人,注定会事与愿违。...常想去悟出真理,却反而为了这种执著而迷惑,困扰。因此,只要恢复直率之心,平常之心,彻底地顺从自然,一切就唾手可得了。-18-从前,有位樵夫生性愚钝,有一天他上山砍柴,不经意间看见一只从未见过的动物。(.)于是,他上前问:“你到底是谁?”那动物开口说:“我叫‘领悟’。”樵夫心想:我现在就是缺少“领悟”啊!把它捉回去算了!这时,“领悟”就说:“你现在想捉我吗?”樵夫吓了一跳:我心里想的事它都知道!那么,我不妨装出一副不在意的模样,趁它不注意时赶紧捉住它!结果,“领悟”又对他说:“你现在又想假装成不在意的模样来骗我,等我不注意时,将我捉住。”樵夫的心事都被“领悟”看穿,所以就很生气:真是可恶!为什么它都能知道我在想什么呢?谁知,这种想法马上又被“领悟”发现。它又开口:“你因为没有捉住我而生气吧!”于是,樵夫从内心检讨:我心中所想的事,好像反应在镜子里一般,完全被“领悟”看穿。我应该把它忘记,专心砍柴。樵夫想到这里,就挥起斧头,用心地砍柴。一不小心,斧头掉下来,却意外地压在“领悟”上面,“领悟”立刻被樵夫捉住了。人们不要去强求不属于他自己的东西,要学会顺其自然。违背规律去办事,就会步步艰难,而学会顺应规律,就会得心应手,一路坦途。【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出现三个人物——农民、国王和财主,讲的是农民和财主分别向国王敬献礼物,却得到不同的赏赐,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朴实的真诚奉献,与贪婪的算计谋利自然会有不同的结果。现实生活中,后者往往会有眼前的收获与成功,但绝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考生可以据此立意。点睛: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比如本则作文,这是一则带有故事性的材料作文,材料的中心事件是:农民和财主分别向国王敬献礼物,却得到不同的赏赐,由此得出一个道理,即:朴实的真诚奉献,与贪婪的算计谋利自然会有不同的结果。考生可以联系现实生活,从不同的角度审题立意。-18--18-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8-25 23:01:33 页数:18
价格:¥3 大小:164.36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