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2022届北京市海淀区高考语文查漏补缺练习(二):文言文阅读
2022届北京市海淀区高考语文查漏补缺练习(二):文言文阅读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30
2
/30
剩余28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2022海淀查漏补缺资料(二)文言文阅读试题一【2015北京高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4题。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晋平公问于祁黄羊【1】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墨者有钜子腹黄享,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黄享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黄享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取材于《吕氏春秋·去私》)注释:【1】祁黄羊:人名,晋国大夫。后文解狐,午,腹黄享(tūn),均为人名。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①至公也A.到达B.极、最C.至于D.导致①B【解析】文中的“至公也”是评论尧舜禅让的行为是天下最公正的。②忍所私以行大义A.忍耐B.容忍C.对…狠心D.抑制②C【解析】文中的“所私”指巨子的儿子,意思是用对自己的儿子狠心的方式来伸张大义。10.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2分)A其谁可而为之君知其难也B.午非子之子邪今者有小人之言\nC.而遂杀之后遂无问津者D.伤人者刑同予者何人A【解析】选项A中第一个“其”表疑问语气,第二个“其”是代词。B选项两个“之”都是助词“的”的意思,C选项遂都是于是就,D选项者都表示“……的人”。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与其子而授舜没有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而传给了舜B.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您的发问是恰当的,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C.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在这件事上先生还是听我的吧D.此所以禁杀伤人也这是用来禁止杀伤人的法令B【解析】“君问可”的意思应该是国君您问我谁可以担当此任。12.请把第一段中的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参考答案】日月的光芒照耀四方没有偏私,四季的运行没有偏私,它们各自顺行它们的品性于是万物都得以生长。13.用恰当的熟语描述下列人物各自的处事为人。要求任选两人,每个人物用两个熟语(包括成语)描述。(4分)①晋平公②祁黄羊③腹䵍【参考答案】晋平公:咨诹善道察纳雅言从善如流(其他符合人物特征的成语、熟语也可)祁黄羊:一碗水端平举贤不避亲(其他符合人物特征的成语、熟语也可)\n腹䵍:不徇私情大义灭亲(其他符合人物特征的成语、熟语也可)【解析】晋平公要抓住他咨询、听取祁黄羊意见这一特点;祁黄羊要抓住他“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这一特点;腹䵍要抓住他坚守法律惩处自己的儿子这一特点。14.请具体说明“善”字在以下三种语境中指向的对象。①平公曰:“善。”②国人称善焉。③孔子闻之曰:“善哉!”(3分)14.【参考答案】①此处的“善”是平公赞同祁黄羊的举荐,认为他说得对。②此处的“善”是国人称赞祁黄羊的行为,认为他做得好。③此处的“善”是孔子评论祁黄羊的说法,认为说得好。【解析】抓住语境,指出“善”的具体内容就可以。【参考译文】天的覆盖没有偏私,地的承载没有偏私,日月照耀四方没有偏私,四季的运行没有偏私。它们各自施行它们的恩德,所以万物才得以生长。尧有十个儿子,但是不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却传给了舜;舜有九个儿子,但不传位给他的儿子却传给了禹:他们最公正了。晋平公向祁黄羊问道:“南阳没有县令,谁可以担任呢?”祁黄羊回答说:“解狐可以担任。”晋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君王问的是可以做地方官的,不是问我的仇人哪。”晋平公说:“好啊!”于是就让解狐担任,国人都很称赞。过了不久,晋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没有管军事的官,那有谁能担任呢?”祁黄羊回答说:“祁午可以担任。”晋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回答说:“君王问的是谁可以担任管军事的官,不是问我的儿子呀。”晋平公说:“好啊。”于是又让祁午担任,国人都很称赞。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说:“祁黄羊的说法太好了!推荐外人不回避仇人,推荐家里人不回避自己的儿子。”祁黄羊可以称得上公正了。\n墨家有个大师腹䵍,居在秦国。他的儿子杀了人,秦惠王说:“先生的年岁大了,也没有别的儿子,我已经命令官吏不杀他了,先生在这件事情上就听我的吧!”腹䵍回答说:“墨家的法规规定:‘杀人的人要处死,伤害人的人要受刑。’这是用来禁绝杀人伤人的。用来禁绝杀人伤人的是天下的大义。君王虽然为这事加以照顾,让官吏不杀他,我不能不施行墨家的法规。”腹憞没有答应秦惠王,就杀掉了自己的儿子。儿子是人们所偏爱的,忍心割去自己所偏爱的而推行大义,腹䵍可称得上大公无私了。试题二【2015海淀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2题。序技赠写真李山人(明)吴承恩通州李子北游于淮阴,馆于蒋氏。李子素善貌人,其留于淮也,缙绅国人咸求之貌。其貌人也,十尝得十。或者问曰:“子之于技也,习矣乎?子而貌人,十尝得十,何也?”李子嘻曰:“余非技人也,而游于技;余非习于技也,而与技偶。始余挟策读书,出游于都邑,鲜然与人群,见夫老少者异状,肥瘠者异质,黔皙者异色,长短者异形,妍丑者异姿。余嗒然而神怡,春然而心融,少焉触然而警中。是故余志其形体,余志其耳目口鼻,余志其须眉,余志其颔颐,余志其权,余志其辅①既而和墨配色,濡笔焉而加之素,恍然若觌②人焉。故余貌之人也,十而失五六者鲜矣。久之,余益与人习也,于是舍其格,遗其形,求之于俯仰,求之于瞻眺,求之于笑貌,求之于态,求之于情,吾心或若戚然其有谋,犂③其有酬,于是和墨配色,濡笔焉而加之素,若与斯人笑语謦欬④焉。故余之貌人也,十而失三四者鲜矣。\n今余貌人多矣,余不能为心矣,余忘余技矣。有求余貌者,余不知其貌若是耶?态若是耶?但余隐几而坐,忽焉若觌于斯人于素,又忽焉若见斯人矜色而待余,又忽焉若见紫气于斯人眉宇之间,于是余急起而图之,又不知孰使余起耶?孰使余图之耶?孰使余不肖耶?故余之貌人也,不知十而得一耶?十而失其九耶?十而得十耶?十而不失其一耶?——余又安知技!”于是淮南吴生闻之叹曰:“善哉。技可以语学矣!彼君子始而张弓,既而云行水止,而天游焉天下乎,畴靳⑤哉?熙熙神应之矣——是谓凝化。”【注】①辅:颊骨②觌(dí):见③犂(lí):明确④謦欬(qǐngkài):言笑⑤畴靳:意指“收放”。庖丁解牛(战国)庄子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不能突出李子画技高超的一项是(3分)()A.李子素善貌人B.缙绅国人咸求之貌C.余非技人也,而游于技D.出游于都邑,鲜然与人群9.请根据《序技赠写真李山人》《庖丁解牛》的文意,概述“李子貌人”“庖丁解牛”经历的三个阶段,完成填空。(6分)\n9.(6分)①志人形体(志其外形)②出神入化(得心应手……)③目无全牛(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10.上面两篇文言文画线语句中的“嘻”字,分别流露出李山人与文惠君怎样的情感?请简要作答。(4分)10.(4分)李山人的“嘻”表达了他对单纯追求技巧的做法的轻视之情、对自己作画之道超越了技巧的自得之意(答出一方面即可得2分);文惠君的“嘻”表达了他对庖丁解牛技巧高超的赞叹之情(2分)。(每点中情感及其产生的原因各1分,意思对即可)11.李子貌人、庖丁解牛,都经历了由技而道的过程。你从中得到的启发是(2分)11.(2分)示例:把握事物规律,就可超越技巧,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扣住“由技而道”谈启发,意思对即可)12.优秀的文学作品刻画人物都能摹形状神,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诗经·卫风·氓》只用“”四字,便刻画出了氓“忠厚老实”的形象;《琵琶行》中“,说尽心中无限事”一句,便显露出了琵琶女复杂的心情;“策扶老以流憩,”,陶渊明归隐后从容自在的心境跃然纸上。(3分)12.(3分)氓之蚩蚩低眉信手续续弹时矫首而遐观(书写正确、规范、美观,笔画不清按错别字扣分。每空1分,写错字、别字或漏字不给分)【文言文参考译文】序技赠写真李山人(明)吴承恩通州的李先生往北游历到了淮阴,住在蒋氏家中。李先生向来擅长给人画像,他在淮阴停留的时候,官员百姓都来请求他给自己画像。李先生给人画像都十分逼真。有人问他:“你的画技,(是)反复习得的吗?你给人画像,都画得那么逼真,(这是)什么原因呢?”\n李先生嘻笑着说:“我本不是画匠,却能自如地运用画技;我并非反复练习技艺,而能与画匠相匹敌。起初,我勤奋读书,去京都游学,(喜欢观察)与众不同的人,看见那些老者、少年不同的外形,肥胖、瘦弱(的人)不同的形体,黑白(的人)不同的肤色,高矮(之人)不同的身长,美丑之人不同的姿容,我便怡然忘怀,兴奋和乐,一会儿,内心有所触动而感觉敏锐。因此,我(便)记住他们的形体,记住他们的耳目口鼻,记住他们的胡须、眉毛,记住他们的下巴、面颊,记下他们的颊骨。不久,便调和好墨汁,调配好颜色,沾墨润笔而画在白绢上,就好像见到了这个人。所以我给人画像,十分失之五六分的情况是很少的。时间长了,我对人更加熟悉了,在这种情况下就舍弃了他们的模样,忘掉了他们的形体,在(人)俯仰之间、远望之际、笑颜神态、性情方面(不断)探求,我的内心有时好像清楚了,便有想法;明确了,便有规划。这时便调和好墨汁,调配好颜色,沾墨润笔而画在白绢上,就好像和这个人不停地言谈说笑。所以我给人画像,十分失之三四的情况是很少的。现在我给人画的像多了,我就不把技艺放在心上了,已经不计较我的画技了。有人请我画像,我已不在意他们的相貌、神态是这样吗?只是和(他们)倚靠着几案而坐,忽而觉得平素见到过这个人一样,忽而感觉到这个人似神色庄重地等待我,忽而似乎看见这个人眉宇之间透出富贵之气,这时我赶紧起身作画,可又不知道是什么让我起身?是什么使我作画?是什么使我画得逼真?是什么让我画得不像?所以我给人画像,不知道十分能像一分,还是能像九分,或是完全逼真,或是一点都不像?——(这些我都不知道),我又怎能知道技艺!”于是淮南吴生听后叹息道:“好啊,从技艺可以谈谈学习的道理了!君子起初(只是)拉弓,不久行止自由,继而放任自然,收放自如,(这是)心领神会的境地——也就是所说的‘凝化’。”试题三【2016北京高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4题。桓公问于管子曰:“楚者,山东之强国也,其人民习战斗之道。举兵伐之,恐力不能过。兵弊于楚,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即以战斗之道与之矣。”公曰:“何谓也?”管子对曰:“公贵买其鹿。”桓公问管仲说:“楚,是山东的强国,其人民习于战斗之道。出兵攻伐它,恐怕实力不能取胜。兵败于楚国,为之奈何?”管仲回答说:“就用战斗的方法来对付它。”桓公说:“这怎么讲?”管仲回答说:“您可用高价收购楚国的生鹿。”\n桓公即使人之楚买生鹿。管子即令桓公与民通轻重,藏谷十之六。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令中大夫王邑载钱二千万,求生鹿于楚。楚王闻之,告其相曰:“彼金钱,人之所重也,国之所以存,明王之所以赏有功。禽兽者,群害也,明王之所弃逐也。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则是楚之福也,天且以齐私楚也。子告吾民,急求生鹿,以尽齐之宝。”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管子告楚之贾人曰:“子为我至生鹿,二十赐子金百斤。什至而金千斤也。”则是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桓公便营建了百里鹿苑,派人到楚国购买生鹿。楚国的鹿价是一头八万钱管仲首先让桓公通过民间买卖贮藏了国内粮食十分之六。其次派左司马伯公率民夫到庄山铸币。然后派中大夫王邑带上二千万钱到楚国收购生鹿。楚王得知后,向丞相说:“钱币是谁都重视的,国家靠它维持,明主靠它赏赐功臣。禽兽,不过是一群害物,是明君所不肯要的。现在齐国用贵宝高价收买我们的害兽,真是楚国的福分,上天简直是把齐国送给楚国了。请您通告百姓尽快猎取生鹿,换取齐国的全部财宝。”楚国百姓便都放弃农业而从事猎鹿。管仲还对楚国商人说:“您给我贩来生鹿二十头,就给您黄金百斤;加十倍,则给您黄金千斤。”这样楚国即使不向百姓征税,财用也充足了。楚之男女皆居外求鹿。隰朋①教民藏谷五倍;楚以生鹿藏钱五倍。管子曰:“楚可下矣。”公曰:“奈何?”管子对曰:“楚钱五倍,其君且自得而求谷。”桓公曰:“诺。”因令人闭关,不与楚通使。楚王果自得而求谷,谷不可三月而得也,楚籴石四百,齐因令人载粟处芊②之南,楚人降齐者十之四。三年而楚服。 楚国的男人为猎鹿而住在野外。结果是隰朋让齐国百姓藏粮增加五倍;楚国则卖出生鹿存钱增加五倍。管仲说:“这回可以取下楚国了。”桓公说:“怎么办?”管仲回答说:“楚存钱增加五倍,楚王将以自得的心情经营农业。”桓公说:“不错。”于是派人封闭关卡,不再与楚国通使。楚王果然以自鸣得意的心情开始经营农业,但粮食不是三个月内就能生产出来的,楚国粮食高达每石四百钱。齐国便派人运粮到芊地的南部出卖,楚人投降齐国的有十分之四。经过三年时间,楚国就降服了。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求制衡山③之术,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燕、代必从公而买之,秦、赵闻之,必与公争之。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天下争之,衡山械器必什倍以上。”公曰:“诺。”因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不敢辩其价。齐修械器④于衡山十月,燕、代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燕、代修三月,秦国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衡山之君告其相曰,“天下争吾械器,令其价再什以上。”衡山之民释其本,修械器之巧。齐即令隰朋购粟于赵。赵籴石十五,隰朋取之石五十。天下闻之,载粟而之齐。齐修械器十七月,修粜五月,即闭关不与衡山通使。燕、代、秦、赵即引其使而归。衡山械器尽,鲁削衡山之南,齐削衡山之北。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n 桓公问管仲说;“我要找一个控制衡山国的办法,应怎样进行?”管仲回答说;“您可派人出高价收购衡山国的兵器进行转卖。这样,燕国和代国一定跟着您去买,秦国和赵国听说后,一定同您争着买。衡山兵器必然涨价一倍。若造成天下争购的局面,衡山兵器还必然涨价十倍。”桓公说:“可以。”便派人到衡山大量收购兵器,不同他们付价还价。齐国在衡山收购兵器十个月以后,燕、代两国听说,果然也派人去买。燕、代两国开展这项工作三个月以后,秦国听说,果然也派人去买。衡山国君告诉宰相说:“天下各国都争购我国兵器,可使价钱提高二十倍以上。”衡山国的百姓于是都放弃农业发展制造兵器的工艺。齐国则派隰朋到赵国购运粮食,赵国粮价每石十五钱,隰朋按每石五十钱收购。天下各国知道后,都运粮到齐国来卖。齐国用十七个月的时间收购兵器,用五个月的时间收购粮食,然后就封闭丁关卡,断绝与衡山国的往来。燕、代、秦、赵四国也从衡山召回了使者。衡山国的兵器已经卖光,鲁国侵占了他的南部,齐国侵占了他的北部。他自量没有后器招架两大敌国,便奉国而降齐了。(取材于《管子·轻重》)注释:①隰朋:春秋时齐国大夫。②芊:地名,位于齐楚接壤处。③衡山:齐鲁之间的小国。④修械器:意思是施行购买兵器的策略。9.下列对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 将:率领B.什至而金千斤也 什:十倍C.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 赋:给予D.衡山之民释其本 本:农耕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A.使人之楚买生鹿 载粟而之齐B.其人民习战斗之 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C.楚王果自得而求谷 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D.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 楚以生鹿藏钱五倍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藏谷十之六 把十分之六的粮食储藏起来B.天且以齐私楚也上天将用齐国(的金钱)惠及楚国C.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 衡山兵器的价格一定翻倍D.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燕、代、秦就带领衡山的使节回国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分)①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①楚国百姓就放弃了农耕而去捕鹿。②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②(衡山之君)心理估量没有武器来应付两个敌国,就带领全国归顺齐国了。13.在下面每个人物后的横线上写出一个恰当的熟语或成语,用来评价人物在文中的表现。(4分)①桓公: ②管子: ③衡山之君:13.【答案示例】桓公:从善如流(虚心纳谏、择善而从、从谏如流)管子:不战而屈人之兵(审时度势知己知彼神机妙算)衡山之君:因小失大(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愚不可及目光短浅)14.本文讲述了管子运用谋略的故事,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回答。(5分)\n14.答题角度参考①用经济、金融手段战胜敌国②粮食安全对一个国家是极为重要的③上下一心是成功实施谋略的保证试题四【2019海淀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一)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钱公虽不学书,然观其书,知其为挺然忠信礼义人也。轼在杭州,与其子世雄为僚,因得观其所书佛《遗教经》刻石,峭峙有不回之势。孔子曰:“仁者其言也讱。”今君倚之书,盖讱云。人的相貌有美丑之分,但君子、小人的神态是无法掩饰的。说话有能言善辩与口齿木讷之分,而君子、小人的气质是不能遮掩的。书写有精巧、拙劣之分,而(观其字可见的)君子、小人之心是不能混淆的。钱公虽然没学过书法,但看他的字,可知他是挺拔特立、忠诚守信、知礼明义之人。我在杭州,与他的儿子世雄是同僚,于是得以观赏钱公书写的佛经《遗教经》的刻石,(石上的字)有遒劲峭拔的气势。孔子说:“仁者出言谨慎。”现在观君倚的书法,大概就能见出其为仁者吧。(取材于苏轼《跋钱君倚书<遗教经>》)(二)永禅师①书,骨气深稳,体并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如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覆不已,乃识其奇趣。今法帖中有云“不具释智永白”者,误收在逸少部中,然亦非禅师书也。云“谨此代申”,此乃唐末五代流俗之语耳,而书亦不工。欧阳率更②书,妍紧拔群,尤工于小楷,高丽遣使购其书,高祖叹曰:“彼观其书,以为魁梧奇伟人也。”此非知书者。凡书象其为人。率更貌寒寝,敏悟绝人,今观其书,劲险刻厉,正称其貌耳。释智永的字,笔力深沉稳健,字体兼具众体之妙,精妙到了极致,反而达到疏朗清淡的境界。如同读陶渊明的诗,初读好似平淡无奇,反复吟诵,才能品出它的奇妙意趣。现在法帖中有道“不具释智永白”的,误收在了王羲之部中,但也并非释智永的字。说“谨此代申”,这是唐末五代流行之语罢了,而且字也不精巧。欧阳询的字,美观紧严超出众人,(他)尤其擅写小楷,朝鲜派使臣求购他的字,高祖感叹说:“他们看欧阳询的字,以为他是身材健壮高大之人。”这就是不懂书法的缘故。大凡字如其人,欧阳询相貌丑陋,聪明过人,现在看他的字,刚硬峭拔规矩严谨,这正与他的相貌相符。\n柳少师③书,本出于颜④,而能自出新意,一字百金,非虚语也。其言心正则笔正者,非独讽谏,理固然也。世之小人,书字虽工,而其神情终有睢盱侧媚之态,不知人情随想而见,如韩子所谓窃斧者乎,抑真尔也?然至使人见其书而犹憎之,则其人可知矣。柳公权的字,本承袭颜真卿,却又能自出新意,一字可价值百金,此话不假。他说为人正直写字就端正,并非只是一句委婉的规劝,道理本就如此。世上的小人,字虽然写得精美,但其神情终不免会有逢迎谄媚之态,不懂得人的情绪会随着想法在所写的字上显现出来,就像韩非子所说的“邻人疑斧”,或许真就是这样?但到让人看见他所写的字还是会厌恶他的地步,那么其人品就可想而知了。(取材于苏轼《书唐氏六家书后》)【注释】①永禅师:释智永,为王羲之七世孙,亦擅长书法。②欧阳率更:欧阳询,其楷书被称为“率更体”。③柳少师:柳公权,书法家,曾为太子少师。④颜:即颜真卿,书法家。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书有工拙工:精巧B.体并众妙并:兼具C.率更貌寒寝寝:丑陋D.正称其貌耳称:称赞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乃识其奇趣此乃唐末五代流俗之语耳B.尤工于小楷本出于颜C.而能自出新意然至使人见其书而犹憎之D.其言心正则笔正者则其人可知矣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说话有能言善辩与口齿木讷之分,而君子、小人的气质是不能遮掩的B.因得观其所书佛《遗教经》刻石\n于是得以观赏钱公之子书写的佛经《遗教经》的刻石C.精能之至,反造疏淡永禅师书法精妙到极致,反而达到疏朗清淡的境界D.不知人情随想而见小人不懂得人的情绪会随着想法在所写的字上显现出来4.下列评论书法的诗句,其评论角度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3分)A.心正能教笔不欹,古来书法独公知。B.浩然之气塞天地,书法悟入葡萄宫。C.儿童不识草书法,但见满纸鳅蛇结。D.铁画银钩藏雅韵,粗微浓淡漫馨香。5.请根据上面两则材料中苏轼对书法的评论,谈谈你对中学生学习书法的认识。(5分)5.(5分)评分要点:准确理解苏轼观点(2分),由此提出自己的观点(1分),并加以分析(2分)。满分示例:苏轼认为“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即书法可以透露出作者的性情与品格。我认为中学生学习书法,可以磨练心性,“心正则笔正”,端正自身品格,下笔必定坚定有力,书法可以精巧也可以稍拙,却不可失去君子的沉稳品性。6.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3分)欧阳文忠公用尖笔干墨作方阔字神采秀发膏润无穷后人观之如见其清眸丰颊进趋裕如也(取材于苏轼《跋欧阳文忠公书》)6.(3分)欧阳文忠公用尖笔干墨//作方阔字/神采秀发/膏润无穷/后人观之/如见其清眸丰颊/进趋裕如也(每断错一处扣0.5分,断错五处扣3分)译文:欧阳文忠公用尖笔干墨书写端方大气的字,(字)神采焕发,俊逸不群,笔墨饱满润泽。后人观赏他的字,如同看到了他明亮的双眸、丰满的面颊,从容自如的举止。(说明:试题五与试题六的主观题侧重于考查概括论证思路,可链接【2022海淀期末文言文《论荣》】【2021海淀一模文言文《宋襄公论》】【2017北京高考文言文《秦废封建》】三套试题进行巩固。)\n试题五【2019北京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共19分)左氏《国语》,其文深闳杰异,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而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余惧世之学者溺其文采而沦于是非,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本诸理,作《非国语》。左氏写的《国语》,那文章深刻宏大杰出奇异,确实是世人所深切爱好而不能自已的。且文中有很多荒诞虚浮之事,不仅限于圣人之事。我担心世上求学之人沉溺于它的文采而沦陷于是非判断中,因此不能由中庸之道而进入尧、舜之道。推究事理根源,创作《非国语》。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1】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若国亡,不过十年。十年,数之纪也。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幽王乃灭,周乃东迁。周幽王二年,西周泾、渭、洛三川之地都有地震。伯阳父说:周朝将要灭亡了!天地间的阴阳之气,不应该没有秩序;如果打乱了秩序,那也是百姓使它乱的。阳气沉伏在下,不能出来,阴气压迫着它使他不能上升,所以就会有地震发生。如今三川地区发生地震,是因为阳气离开了它原来的位置,而被阴气压在下面了。阳气不在上面却处在阴气的下面,水源就必定受阻塞。水源阻塞,国家必亡。民众财用匮乏,这样的话不亡国还等什么呢?如果是国亡,不会超过十年的。十年,这是规律。上天让你亡国,你是逃脱不了这个规律的。就在这年,泾水、渭水、洛水枯竭,岐山崩塌。周幽王灭亡,周平王将都城东迁至洛邑。非曰: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与我谋?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彼固有所逼引,而认之者不塞则惑。夫釜鬲而爨者,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畦汲而灌者,必冲荡濆激以败土石。是特老妇老圃者之为也,犹足动乎物,又况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以澒洞轇轕【2】乎其中,或会或离,或吸或吹,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且曰:“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则又吾所不识也。且所谓者天事乎?抑人事乎?若曰天者,则吾既陈于前矣;人也,则乏财用而取亡者,不有他术乎?而曰是川之为尤!又曰:“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愈甚乎哉!吾无取乎尔也。《非国语》提到:山川大地,不过是大自然的造化罢了。阴与阳,有气在其间流动。大地上的山震动了,是大地自己在动,不跟我商量?自行争斗,自然衰竭,自行崩塌,不是为我准备的?它确实有所逼迫引导,然而像伯阳父那样认识它的人不是无知就是糊涂。在炊器里煮饭,必定让蒸气涌溢来使食物碎烂;汲水灌溉田地,必定让水流冲荡濆激来松动土石。这些只不过是老妇烹调、老圃灌园者的作为罢了,仍然足以撼动事物,又何况天地之无边无际,阴阳之无穷无尽,而弥漫于无际广阔深远之间,有时相会有时分离,有时吸有时吹,如轮如机,谁能知道这些?又说:源头堵塞,国家必亡。百姓财用匮管,不亡还等待什么呢?那又是我所不了解的了。更何况涉及天事呢?或许是人事吗?有人认为,天,那么我已经陈列在前了;人,则缺乏财用而走向灭亡,就没有其他办法了吗?而认为这三川更加严重。又说:上天让你亡国,你是逃脱不了这个规律的。更加过分了!我不同意他的看法。(取材于柳宗元《非国语》)\n注释:【1】伯阳父:周朝大夫。【2】澒洞轇轕:弥漫无际广阔深远。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不概于圣概:大略②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由:沿着③特天地之物也特:只是④是恶乎与我谋恶乎:于何、怎么会⑤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糜:使……熟烂⑥抑人事乎抑:还是⑦吾既陈于前矣既:既然⑧不有他术乎术:途径、原因A.①⑦B.②⑧C.③⑥D.④⑤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其文深闳杰异《国语》文章深刻宏阔杰出特异B.其说多诬淫其中所言多是诬陷和混乱的C.彼固有所逼引以上事物本来自有其相互作用的条件D.又况天地之无倪又何况天地广阔无边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柳宗元认为世人因喜好《国语》的文釆而沉溺其中,模糊了是非,作此文拨乱反正。B.伯阳父将三川震、源塞和国亡联系在一起,是以“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的。C.柳宗元以老妇烹调、老圃灌园类比,说明自然界自动自休的机理是可以被认识的。D.此文表达了柳宗元“天人相分”、反对迷信的观点,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n10.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4分)①认之者不塞则惑②吾无取乎尔也10.①(像伯阳父那样)认识它的人不是无知就是糊涂。②我不同意他的看法。11.文章第三段对伯阳父的说法进行了批驳,请具体说明该段是如何逐层展开批驳的。(6分)11.①首先阐述山川只是物质存在,是阴阳之气的流动造成了大地的震动,不是与人商量,由人安排的,直接点明“天人相分”的论点②其次运用对比论证,说明老妇烹调、老圃灌园可以改变物体形态,但天地无边、阴阳变化无穷,天理难以被人感知③最后驳斥了伯阳父将国之亡归因于几条河流的荒谬。试题六【2021北京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8分)夫儒生,礼义也;耕战,饮食也。贵耕战而贱儒生,是弃礼义而求饮食也。使礼义废,纲纪败,上下乱而阴阳谬,水旱失时,五谷不登,万民饥死,农不得耕,士不得战也。故以旧防为无益而去之,必有水灾;以旧礼为无补而去之,必有乱患。儒者之在世,礼义之旧防也,有之无益,无之有损。夫礼义,无成效于人,然成效者须[1]礼义而成。犹足蹈路而行,所蹈之路须不蹈者;身须手足而动,动者待不动者。故事或无益,而益者须之;或无效,而效者待之。儒生,耕战所须待也,弃而不存,如何?儒生讲的是礼义,耕战讲的是饮食。重视耕战而轻视儒生,是抛弃礼义找饭吃。假使礼义被废掉,维持统治秩序的礼法就会被破坏,上下关系一片混乱,阴阳二气也会错乱,天晴下雨违背时节,五谷没有收成,于是老百姓饿死,农民无法耕种,士兵也无法打仗。原以为旧堤防是没用的而把它拆掉,肯定要遭水灾;认为原有的礼义没帮助而把它取消,肯定要有灾祸。儒者活在世上,就是维护礼义的原有堤防,有他们看来没有好处,但要没有他们就会带来损害。礼义对于人不产生直接的具体效果,但有具体效果的事情都要依靠礼义来完成。就像脚踩着路行走,踩着的路,要靠没有被脚踩的地方才能存在;人的身体要靠手脚才能行动,然而行动要靠不动的身躯才能活动。所以一件事或许看来没有好处而好事却要靠它,一件事或许看来没有直接效果而有直接具体效果的事却要依靠它。儒生,耕战必须依靠他们,要是抛弃而使他们不存在,那怎么行呢?韩子非儒,谓之无益有损,盖谓俗儒无行操,举措不重礼,以儒名而俗行,以实学而伪说,贪官尊荣,故不足贵。夫志洁行显,不徇爵禄,去卿相之位若脱屦者,居位治职,功虽不立,此礼义为业者也。国之所以存者,礼义也。民无礼义,倾国危主。今儒者之操,重礼爱义,率无礼之士,激无义之人;人民为善,爱其主上,此亦有益也。闻伯夷风者,贪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风者,薄夫敦,鄙夫宽。此上化也,非人所见。\n韩非指责儒生,认为他们有害无益。大概是说一般儒生操行不好,举止不重礼义,名义上是儒,行动却和一般人一样,用真才实学作幌子,而提出些有害的主张,一心想做官发达,所以值不得尊重。至于志向纯洁,行为光明,不追求爵位、俸禄,抛弃卿相官位就像脱鞋一样的人,才会居于官位处理政事,即使他们没有建立功绩,但却是以推行礼义为事业的人。国家能存在的原因,是有礼义。老百姓不懂礼义,国家就要灭亡,君主就要遭殃。今天儒者的操行,是重礼爱义的,他们引导不懂礼的人,激励没有义的人,使人民变得善良,喜爱自己的国君,这也是很有好处的。听说伯夷的作风,会使贪婪的人变得廉洁,软弱的人树立志向;听说柳下惠的作风,会使轻薄的人变得敦厚,心胸狭隘的人变得宽宏大量。这是最高的教化,不是一般人所能看到的。段干木【2】阖门不出,魏文【3】敬之,表式其闾,秦军闻之,卒不攻魏。使魏无干木,秦兵入境,境土危亡。秦,强国也,兵无不胜。兵加于魏,魏国必破,三军兵顿,流血千里。今魏文式阖门之士,却强秦之兵,全魏国之境,济三军之众,功莫大焉,赏莫先焉。段干木闭门隐居不肯出来做官,魏文侯很敬重他,坐车经过他居住的里巷时也要扶轼俯身表示敬意,秦军听到这事,终于不敢攻打魏国。假使魏国没有段干木,秦兵一进入国境,国家就有被灭亡的危险。秦是强国,打仗没有不胜的。把战争强加给魏国,魏国必败,三军即使苦战,也要血流千里。如今魏文侯向闭门隐居的人表示敬意,就使强大的秦国军队退却,保全了魏国的领土,拯救了三军士兵的生命,论功没有比他更大的,论赏没有能超过他的。齐有高节之士,曰狂谲、华士,二人昆弟也,义不降志,不仕非其主。太公封于齐,以此二子解沮【4】齐众,开不为上用之路,同时诛之。韩子善之,以为二子无益而有损也。齐国有节操高尚的人,叫狂谲和华士。二人是兄弟,坚持自己的主张不肯屈从别人的意志,不在不符合自己心意的君主那里做官。姜太公吕尚被封在齐,认为这两个人使齐国人士气瓦解人心涣散,开了不为君主效劳的先例,就同时把他俩杀了。韩非赞赏这种做法,认为他俩留着没有好处只有坏处。夫狂谲、华士,段干木之类也,太公诛之,无所却、无所全;魏文式之,却强秦而全魏,功孰大者?狂谲、华士之操,干木之节也。使韩子善干木阖门之节、高魏文之式是也,则善太公之诛非也。使韩子非干木之行,下魏文之式,则干木以此行而有益,魏文用式之道为有功,是韩子不赏功、尊有益也。其实,狂谲、华士、段干木这类人,姜太公杀了他们,并没有排除和得到什么;魏文侯扶轼俯身向段干木表示敬意,退了强大的秦军而保全了魏国,功劳谁的大呢?假使韩非赞赏段干木闭门隐居的高尚节操,那么魏文侯尊敬段干木,就是对的;狂谲、华士的节操与段干木的节操一样,韩非称赞姜太公杀了他们,那就错了。即使韩非指责段干木的操行,贬低魏文侯对他的尊敬,但段干木正以这样的操行而使国家得到好处,魏文侯正以尊敬段干木的办法而收到了功效,这可见韩非不奖赏功劳,不尊敬有益的人。(取材于王充《论衡·非韩》)注释:【1】须:等待,这里是依靠的意思。【2】段干木:战国时魏国隐士。【3】魏文:魏文侯,战国初魏国君主。【4】解沮:瓦解、涣散。\n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贵耕战而贱儒生贱:轻视B.使礼义废,纲纪败使:假如C.故以旧防为无益而去之防:防备D.薄夫敦,鄙夫宽敦:敦厚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上下乱而阴阳谬B.以旧礼为无补而去之故事或无益,而益者须之以此二子解沮齐众C.此礼义为业者也D.人民为善国之所以存者开不为上用之路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儒名而俗行名义上是儒生,行动却跟一般人一样B.不徇爵禄不为了爵位和俸禄而牺牲自己的生命C.此上化也,非人所见这是最高的教化,不是常人能看到的D.非干木之行、下魏文之式指责干木的操行、贬低魏文扶轼致敬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韩非认为儒生没有用处只有害处,本文认为儒生很有用处,不应抛弃。B.本文赞赏魏文侯向段干木扶轼致敬的做法,认为功劳很大,无法超越。C.韩非认为留着狂谲、华士没有好处只有坏处,因而赞赏太公杀了他们。D.本文认为狂谲、华士与段干木是同一类人,对保全国家没有什么用处。10.本文第一段体现了相反相成的思想,即相互对立的事物之间也有相互依赖、相互促成的一面。请结合本段相关语句,用自己的话谈谈作者是如何阐明这一思想的。(6分)\n10.①本文第一段通过几个例子来体现相反相成的思想。人走路时,脚踩着的路要靠没有踩着的地方才能成为路。人的身体要靠手足才能活动,但能动的手足要靠不动的身躯才能活动。②由此得出结论,有的事物表面上看起来没有用处,但是有用处的事情却要依靠它;礼义表面上对人没有成效,但有成效的事情要靠礼义才能完成。试题七【2018北京卷】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8-12题。(共19分)(1)积微,月不胜【1】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2】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悬【3】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记也,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诗》曰:“德輶【4】如毛,民鲜克举之。”此之谓也。(1)积少成多之道:一月一记不如一日一记,一季一记不如一月一记,一年一记不如一季一记。人之情往往不在意小事,大事到来的时候奋起务作。于是常常干不过那些专事小事的人们。为什么?因为小事情经常发生,其每天发生的概率大,所以日积月累效果很大;大事情不常发生,其每天发生的概率很低,所以累计的效果并不大。所以善于从每天的日常事务做起的人可以称王,善于每季统计工作成效的人可以称霸,只会亡羊补牢的人很危险,荒淫无度不务正业的人必然灭亡。所以王者注重每天每日的事情,霸者注重每个季节发生的事情,勉强维持的邦国往往是危殆之后才想到难受。而亡国之君直到灭亡的那一天才知道国破家亡,死到临头才知道自己要掉脑袋。亡国之祸往往是悔不胜悔。霸者之显赫可以以时记载;王者之功名,每天都记也记不完。财物货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与之相反——能积微者则速成。《诗经·大雅·蒸民》上说:“懿德就像鸿毛,人们却举不动它。”说的就是这的道理。 (取材于《荀子》)注释:【1】胜,超过。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2】敦比:注重从事。本句意思是,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3】悬:悬挂,此处意思是存在。【4】輶:分量轻。(2)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谿,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且【1】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2】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2)假使治乱存亡如同高山与深溪,如同白垩与黑漆,则用不着智慧了,虽愚蠢也可以了。而治乱存亡则不然,似乎可知,似乎不可知;似乎可见,似乎不可见。所以智士贤者共同积心处虑来求得,尚且有管叔、蔡叔之事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所以治乱存亡,其开始时如秋毫,察其秋毫,则大事就不会有过错了。\n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不(向国家)领取金钱。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这就是你的不对了,从此以后,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取材于《吕氏春秋》)注释:【1】且:连词,表示转折。【2】管叔、蔡叔之事:指叛逆之事。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不胜月 时:季节 B.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 戚:为……悲伤 C.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 相与:一同、都 D.取其金,则无损于行 行:行为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A.故善日者王王者敬日B.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不可胜日志也C.此之谓也若白垩之与黑漆D.察其秋毫其人拜之以牛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事之至也数小事出现得很频繁 B.大荒者亡 政事很荒疏的国家就会灭亡 C.霸者之善著焉 \n霸主的功业很显赫 D.赐失之矣 赐,你丢失了机会啊11.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 ②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11.(1)道德的分量轻得像毛发,民众(却)很少能举动它。(2)你不肯拿回赎金,(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同胞赎身了。12.以上两则短文都讲到要重视微小的事情。请根据要求作答。(6分) ①分别写出两则短文中能作为中心论点的一个句子。 ②分别为两则短文拟定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标题字数限定2-5字)12.(1)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2)《积微》短文围绕重视积累微小事物,月不胜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最后得出珍惜每一天的君主就能称王天下的结论。《察微》短文论证了只有明察秋毫,大事才不会出现过失,作为论据的两个故事,通过“孔子见之以细”,得出“观化远也”的结论。试题八【2016海淀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笔阵图卫铄夫三端①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昔秦丞相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故知达其源者少,暗于理者多。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n古代三端(文士的笔端、武士的锋端、辩士的舌端)的妙用,没有先于用笔的;而六艺(古称为:礼、乐、射、御、书、数)的奥妙,没有重于书法的。昔日秦朝丞相李斯见到周穆王的书法,叹惜达七天之久,不满意自己的书法缺乏笔力。东汉灵帝时期的尚书蔡邕到鸿都(东汉时的皇家藏书之所)观看碑碣,留连百日还不愿返回,称赞那些碑碣超群出众。由此可知,能够知晓书法源流的人少,昏昧而不明书法规律的人多。近代以来,竟然不学习古人长处,而只凭兴趣去写,离弃书道,仅仅只记得前人姓名,或者学识不渊博丰赡,见识又少,致使没有成就,空费了精神。(因此,)不是对书法有所感悟的人,是不可与他谈书道的!现在删改李斯的《笔妙》,再加以修饰,归纳总结了七条,并且作出形象示意,逐条列述如下,留给后代的子孙,永远作为临习的榜样,也希望将来的君子,能时常阅览(揣摩)。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其砚取煎涸③新石,润涩相兼,浮津耀墨者。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角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写字)所用的笔,要取高山绝壁中的野兔毫毛,最好是八九月间收取。笔头(的规格)长一寸,笔管长五寸,锋毫要齐整,锋腰要有强度。所用砚台,要选用浅黑干燥的新石,兼有润滑与滞涩的性能,能浮耀墨汁的光泽(为优)。所用的墨,要取庐山的松烟,加上代郡的鹿角胶制成,鹿角胶要放置十年以上,坚硬如石才可用。所用的纸,要取东阳鱼子笺,以质地柔软光滑而洁净(为上)。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凡是学习写字,均要先学执笔。如果学写真书(楷书),离笔头二寸一分处执之,若学行书草书,离笔头三寸一分处执之。落笔书写点、画、捺、撇、钩、折,都应用全身的力气运笔。初学,应当先写大字,不适宜写小字。善于鉴赏书法神韵的人,不一定擅长书法;擅长书法的人,未必擅长鉴赏书法作品。善于用力的人字多骨瘦硬,不善笔力的人写出来的字多肉肥软。骨多肉少的称为“筋书”,肉多骨少的称为“墨猪”;劲健丰润的字是优秀的,无力无筋的字是有毛病的。(写字的人),须要一一把握这中间的奥妙,并在实践中运用。一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丶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丿如陆断犀象。し如百钧弩发。丨如万岁枯藤。ㄟ如崩浪雷奔。如劲弩筋节。一横画,如同千里阵云那样辽阔、凝重、浑厚,隐隐于天空,看似无形,实则有形。丶点画,像高山坠石那样沉重,磕然有声,如山裂石崩之响。丿撇画,如利剑斩断犀牛角与象牙那样利索有力。\nㄱ折画,如百钧之力发弩,强劲有力。丨竖画,像万年枯藤垂挂,遒劲坚韧。ㄟ背抛钩,如崩浪奔雷,气势非凡。横折钩,像强劲的弩,坚挺的竹。右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执笔有七种。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又有六种用笔:结构圆备如篆法,飘扬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永和四年,上虞制记。上面七条,为运用笔锋出入斩斫的笔阵图。执笔有七种情形。有心急而执笔松缓的,有心情宽松而执笔很紧的。如果执笔离笔头近而又不能紧握,就会心手不协调,意念迟钝不能指导运笔,是写不好字的;如果执笔高而紧,意在笔前,就能把字写好。还有六种用笔法:结构字体、形势完备的如篆法;笔势飘逸洒脱而又自由奔放的如章草;波撇凶险可畏如八分书;那笔法出入娴静优雅的好比飞白书;笔画高耸挺立如鹤头书;纵横沉凝遒劲的如古隶。然而还要用心思考,考虑详尽,那么每每书写一字,都能使其各象其形,这样才算达到妙境,书法之道也才算完全掌握了。东晋永和四年(公元348年),上虞人(卫铄)制图并撰文。【注释】①三端:指文士的笔端、武士的锋端、辩士的舌端。②该赡:渊博丰赡。③煎涸:指浅黑干涸。8.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润色:修饰文字B.贻诸子孙,永为模范模范:榜样C.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消息:情况D.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委曲:曲意迁就9.要成为优秀的书家,应具备怎样的个人修养?请根据第一段内容作答。(4分)9.(4分)作为优秀的书家应该通晓书法之源,精通书法之道,师法古人,学问渊博,见识丰富,善于感悟。(答出其中任意4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10.我国古代“文房四宝”在第二段出现的顺序依次为、、、。(2分)10.(2分)笔砚墨纸11.文章结尾处,“斯造妙矣,书道毕矣”中的“书道”指“书法之道”,请概括第三段至结尾处所介绍的“书法之道”。(6分)\n11.(6分)(1)选择与书写字体相宜的正确执笔方式;(2)运笔须用全身之力;(3)从学写大字入门;(4)书法以“多力丰筋”(劲健丰润)为优;(5)心手相协,意在笔先;⑹用心揣摩,每书一字,各象其形。(答出1点1分,2点3分,3点4分,4点6分,各点意思对即可得分。)12.用“/”给下面文段中画线的部分断句。(5分)观 其 书 有 以 得 其 为 人 则 君 子 小 人 必 见 于 书 是 殆 不 然 以 貌 取 人 且 犹 不 可 而 况 书 乎吾观颜公书未尝不想见其风釆非徒得其为人而已,凛乎若见其诮卢杞而叱希烈,何也?其理与韩非窃斧之说无异然人之字画工拙之外盖皆有趣亦有以见其为人邪正之粗云。(苏轼《题鲁公帖》)12.(5分)每断对2处得1分,当断不断扣分;每断错2处扣1分,扣满5分为止。观其书/有以得其为人/则君子小人必见于书/是殆不然/以貌取人//且犹不可/而况书乎/吾观颜公书/未尝不想见其风釆/非徒得其为人而已,凛乎若见其诮卢杞而叱希烈,何也?其理与韩非窃斧之说无异/然人之字画工拙之外/盖皆有趣/亦有以见其为人邪正之粗云。译文:看一个人的书法,可以了解一个人的为人,(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是君子还是小人必能通过(他的)书法反映出来。这种(书如其人的)说法恐怕是不正确的。根据外貌来判断一个的品质和才能,尚且不可以,何况是(根据)书法呢?我看颜公(颜真卿)的书法作品,没有不联想到他风度神采的,不仅仅了解他的为人,仿佛亲见他正气凛然地叱责权奸卢杞和叛臣李希烈,为什么会这样呢?那道理正像韩非子说的那个“智子疑邻窃斧”的寓言一样(因地位与亲疏关系而不能作出客观判断的小人之举)。但是一个人的书法绘画在工巧和粗拙之外,一般都含有意趣,也可粗略了解其为人端正与否。试题九【2019海淀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成为美器;人不通过反复学习,就不能够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百姓,以教与学为首要事务。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即使有可口的菜肴,(如果)不吃,就不会知道它的美味;即使有至善之道,(如果)不学,就不会懂得它的精妙。所以,学习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之后才能知道自己的困惑。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的困惑,然后才能奋发自强。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n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扞格①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②朋逆其师;燕辟③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大学的教育方法:在(学生的)错误未发生前就加以禁止,叫做预防;当学生适合接受教育时而加以教导,叫做时机恰当;不超越学生的学习阶段而讲授,叫做循序渐进;组织学生互相学习以吸收别人的优点,叫做切磋。这四点,就是教育成功的缘由。(学生的)错误出现后再去禁止,教与学就会互相抵触,学生便不能改正错误;最佳学习时机已过,然后才去学习,就会辛苦而难有成效,杂乱施教而不循序渐进,就会破坏扰乱教学而不可收拾;独自学习而没有朋友一起切磋、交流,就会孤陋寡闻;沉溺于与朋友娱乐,就会违背老师的教诲;沾染上不良习气,就会荒废自己的学业。这六点,是教育失败的原因。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君子既懂得教育成功的原因,又懂得教育失败的原因,然后才可以成为人师。所以说老师的教学就是启发开导:(对学生)引导而不强迫,劝勉而不强制,启发而不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对学生)引导而不强迫,则(师生)关系融洽;劝勉而不强制,则平易近人;启发而不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则引人思考。能做到关系融洽、平易近人,并能引人思考,可以说是做到了善于启发开导了。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学习的人有四种过失,施教的人必须要知道。人们在学习中,有的过失在于贪多,有的过失在于学得少,有的过失在于轻视学问,有的过失在于浅尝辄止。这四种过失,是(学生)不同的心理状态造成的。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才能挽救他们的过失。教育,就是发扬学生的优点而纠正学生的过失。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④,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大凡学习,尊重教师是难以做到的。老师受到尊重,这之后他所教授的道理才能受到尊崇,道理受到尊崇,这之后百姓才懂得以敬重的心态对待学习。所以君王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来对待臣子的情况有两种:一是请臣子在祭祀中代表死者受祭的时候,不把他当臣子对待;一是教师,不把他当臣子对待。根据大学的礼制,老师即使被天子召见,也不必面北称臣,以此来表示对教师的尊重。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呜,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轻松而功效加倍,学生从而感激老师;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勤苦,但功效只有一半,学生从而埋怨老师。善于提问的人,如同砍伐坚硬的大树,先砍\n容易的地方,再砍伐枝干交接、纹理纠结不顺的地方,等到时间久了,问题就得到解决了;不善提问的人与此相反。善于对待提问的人,如同被撞的钟一样,用小力敲打,响声就小,用大力敲打,响声就大,待被撞的钟从容不迫地回响,这样之后钟才会缓缓地响完它的余音;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与此相反。以上这些,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取材于《礼记·学记》)【注释】①扞(hàn)格:互相抵触。②燕:通“宴”,娱乐。③辟:邪僻,不正派。④尸: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豫:预防B.故君子之教喻也喻:开导C.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长:长处D.凡学之道,严师为难严:尊敬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百姓,以教与学为首要事务B.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杂乱施教不循序渐进,就会破坏扰乱教学而不可收拾C.虽诏于天子,无北面老师即使被天子召见,也不必面北称臣D.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对善于学习的人而言,老师安闲而他自己加倍努力,老师会因此显得平庸3.判断下列句中加点“道”字所属的义项,将其所在句子的序号分别填入下表对应的空格中。(3分)①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②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③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④不足为外人道也义项(1)道理、学说(2)途径、方法(3)谈论(4)引导\n序号3.(3分)义项(1)道理、学说(2)途径、方法(3)谈论(4)引导序号②③④①填对2个得1分,填对3个得2分,填对4个得3分。4.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并分别写出它们在文中的喻意。(4分)①玉不琢,不成器②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4.(4分)①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成为美器(1分);人不通过反复学习,就不能明白道理(1分)。②即使有可口的菜肴,如果不吃,就不会知道它的美味(1分);即使有至善之道,如果不学,就不会懂得它的精妙(1分)。5.请根据文中“学之道”与“教之道”的内容,按要求回答问题。(11分)(1)学者有“四失”,即多、寡、易、止。请根据文意及你的学习体验,用四字词语概括“寡”“止”所导致的后果,并填写在下面语段中的横线上。(2分)人之学也,或失则多,多则囫囵吞枣;或失则寡,寡则①;或失则易,易则浅尝辄止;或失则止,止则②。(1)(2分)①见识浅陋(1分)②半途而废(1分)(意思对即可)(2)善教者有诸多好的教学方法,请概括出其中四种值得借鉴的方法。(4分)(2)(4分)预见学生的错误,防患于未然;把握教育契机,适时而教;循序施教;组织学生互相切磋;善于启发诱导;长善救失;善于答问。(答出1点得1分,意思对即可)(3)链接材料中的子路是否是个“善问者”?请根据上文最后一段相关内容加以分析。(5分)链接材料: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3)(5分)评分要点:观点明确(1分),有理有据(2分),分析合理(2分)。\n评分要点:观点明确1分,有理有据2分,分析合理2分。观点明确1分:是个善问者或不是善问者有理有据2分:写出(由易到难;抓住关键;不断追问;解决问题)任意两点,一点得1分,意思对即可:分析合理2分:结合链接材料,对应分析两点5分示例①:子路是“善问者”,善问者就像攻坚木,从薄弱容易的地方切入,然后专攻其要害之处,久而久之,疑难就解开了。材料中子路向孔子询问什么是君子。他首先得知修己以敬的自身层面上的含义,后又追问中明白在家庭社会这一层面的君子即修己以安人和国家天下层面的君子即修己以安百姓。在不断的追问中,子路从最基础的层面入手,层层深入了解何为君子,是善问。(观点1分+从易到难、攻其要害、追问2分+分析2分)5分示例②:善问的人,先从问题简单层面入学,一点点深入,从而了解问题。我认为子路是个善问者,他向孔子询问修己的目的,孔子先回答“使人恭敬进乎礼”是修己的最表层面,子路则追问,孔子回答:“修己来使身边人安定”这里深一层意,但子路仍不满足,还追问,孔子才告诉他“修己使天下百姓安定”,这是修己的最终目的。子路连续追问,由浅入深地来了解修己的作用,所以是善问者。(观点1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追问2分+分析2分)试题十【2016海淀二模】本大题共6小题,共21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5题。卜居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竭知尽忠,(甲)蔽障于谗,(乙)心烦虑乱,(丙)不知所从。乃往见太卜①郑詹尹曰:“余有所疑,愿因先生决之。”詹尹乃端策拂龟,曰:“君将何以教之?”屈原被放逐后,三年没能再见到楚怀王。(他)竭尽智慧效忠君王,却被谗言遮蔽阻隔,心情烦闷思虑混乱,不知何去何从。于是前去拜见太卜郑詹尹,说:“我有疑惑,希望借助先生您来决断。”詹尹就摆正筹策拂净龟壳,说:“您有什么见教的啊?”\n屈原曰:“吾宁悃悃款款②朴以忠乎,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以偷生乎?宁超然高举以保真乎,将哫訾栗斯③、喔咿嚅唲④以事妇人乎?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将突梯滑稽⑤、如脂如韦以洁楹乎?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氾氾若水中之凫,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宁与骐骥亢轭乎,将随驽马之迹乎?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此孰吉孰凶?何去何从?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吁嗟默默兮,谁知吾之廉贞!”屈原说:“我是应该忠实诚恳、抱朴尽忠,还是迎来送往无休无止地八面玲珑呢?是应该锄草铲田努力耕耘,还是游走于权贵之间求取功名呢?是应该忠言直谏陷自身于危险,还是从俗追求富贵苟且偷生呢?是应该超然脱俗来保持真性情,还是阿谀逢迎谄媚巴结妇人呢?是应该廉洁正直洁身自处,还是圆滑世故、油滑适俗、趋炎附势呢?是应该气宇轩昂如同千里马,还是摇摆不定如同水中鸭,随波逐流,偷生来保全自己的性命呢?是应该和骏马并驾齐驱,还是随驽马亦步亦趋呢?是应该与黄鹄比翼齐飞,还是跟鸡鸭争食于地呢?这些选择哪是吉哪是凶?(我)应该何去何从呢?(如今)世道浑浊不清:蝉翼被认为重,千钧被认为轻;黄钟被毁坏丢弃,瓦釜被敲得声如雷鸣;进谗言献媚的人位高名显,贤能之士默默无闻。可叹啊,(还是)沉默不说了吧,谁理解我的廉洁忠贞呢!”詹尹乃释策而谢,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此事。”詹尹便放下蓍草委婉地谢绝道:“尺有它短的地方,寸有它长的地方;物有它不足的地方,智者也有不懂的地方;卦数有它算不到的事,神灵有法力不至的地方。您(还是)按照您的心意而为(吧)。龟壳蓍草实在无法料知这些事啊!”(取材于《楚辞﹒卜居》)【注释】①太卜:官名,掌管占卜。②悃(kǔn)悃款款:忠实诚恳的样子。③哫訾(zúzǐ)栗斯:阿谀逢迎。④喔咿嚅唲(ér):强颜欢笑的样子。⑤突梯滑稽(ɡǔjī):态度圆滑,善于迎合世俗好恶。10.在第一段甲、乙、丙的哪一处,填入“而”字最符合文意?(3分)()10.(3分)甲(3分)、乙(1分)、丙(1分)11.根据文意判断,下列选项与屈原之“所疑”无关的一项是(3分)()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B.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C.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D.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n屈原被放逐后,在沅江边上游荡,沿着江畔边走边吟唱,面容憔悴,模样枯瘦。渔父见了他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沦落到这步田地?”屈原说:“天下浑浊不堪,只有我高洁清白;世人都昏聩,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圣人不被外物所束缚,而能随着世道变化而变化。(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思虑深远、自命清高,以致使自己被放逐?”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怎能让清白的身体受到世俗尘埃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到湘江,葬身鱼腹。岂能让我高洁清白之身,蒙上世俗的尘埃呢?”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渔父听了,微微一笑,摇着船桨离开了,唱道:“沧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浊又浊啊,可以用来洗我的脚。”渔父便远去了,不再和屈原说话。(取材于《楚辞﹒渔父》)12.下列诗句中“渔父”形象与《渔父》中的最接近的一项是(3分)()A.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B.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范仲淹《江上渔者》)C.渔樵引入新花坞,儿女扶登小锦城。(范成大《携家石湖赏拒霜》)D.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杨慎《临江仙》)13.对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喻指屈原生活的社会不辨贤庸,人才弃置不用,庸人烜赫一时。B.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詹尹劝解屈原,人各有短长优劣,皆有可取之处,不必求全责备。C.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沐浴后要弹冠振衣,屈原借此表达洁身自好的心志。D.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渔父以之劝说屈原与世推移。14.《卜居》《渔父》中“清”“浊”有多层意思,请分别解释这两个词在文中的含义。(5分)14.(5分)“清”有三层含义:(1)水清澈。(2)人品高洁、清白。(3)社会政治清明。\n“浊”有三层含义:(1)水浑浊。(2)人品行坏,卑劣。(3)社会黑暗,是非黑白颠倒,善恶忠奸不辨。(水的“清”“浊”给1分,其余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15.结合《卜居》《渔父》的内容,在下面的文字的(1)(2)处,补写出与上下文语意连贯的语句。(4分)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1);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大抵 (2)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1)(2)15.(4分)(1)屈原放逐,乃赋《离骚》(2)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各2分,意思对即可)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2022届北京市海淀区高考语文查漏补缺练习(三):古代诗歌鉴赏
2022届北京市海淀区高考语文查漏补缺练习(八):语言基础运用
2022届北京市海淀区高考语文查漏补缺练习(一):多文本阅读
2022届北京市海淀区高考语文查漏补缺练习(七):文学类文本
北京市海淀区2022届高三历史查漏补缺试题
北京市海淀区2022届高三化学查漏补缺试题
北京市海淀区2022届高三数学查漏补缺试题 理
北京市海淀区2022届高三数学查漏补缺试题 文
北京市海淀区2022届高三政治下学期查漏补缺试题(Word版附答案)
北京市海淀区2022届高三历史下学期查漏补缺试题(Word版附答案)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6-18 12:55:22
页数:30
价格:¥5
大小:109.21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