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届广东省潮州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1

2/21

剩余1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潮州市2022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本试卷共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家书是一种感染力极强的鲜活文本,西方人称之为“最温柔的艺术”。铺一张白纸、修一方尺牍,是我国古代文人表露心绪的常用形式;展一方徽宣、写一帧信札,是我国传统士子寄寓乡愁的有效渠道。鱼传尺素、鸿雁传书、目断鳞鸿,这样的文化传统代代相因,融入百姓生活,升华为中国乡土文化的重要维度——家书文化,沉积为融亲情、乡情、友情于一体的独特民族文化现象。在我国传统社会,家书是传递情愫和信息的基本途径。无论人在何处,修一封家书、报一句平安,就可化解千里之外亲人的担忧挂牵,令其安心。特别是在战乱频仍的年代,家书的价值尤显珍贵。当今社会,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特别是移动互联网覆盖全球,人们只需轻点手机屏幕,便可诉说心曲、互道衷肠。这样一来,传统家书日渐式微,家书文化面临衰败消亡的严峻考验。诚然,互联网实用又快捷,打破了家人亲友间的空间阻隔,缩短了时间长度,但毕竟不是所有的亲情友情都可通过键盘敲打出来。一些社会学家认为,互联网日益广泛的使用,降低了家人亲友交往的质量和品位,应警觉和预防网络对优秀传统文化因素的稀释和削减。优秀文化具有永恒的魅力。当今时代,人们既需要现代网络的迅疾和轻灵,又需要高雅文化的温润和熏陶。通过网络隔空进行的对话沟通,无论如何都显得文化底蕴不足。昔日尺牍信札中真挚的感情、熟悉的字迹、质朴的语言,都被程式化的简单符号代替;而这些网络符号转瞬即逝、难以恢复,即便其中有时也能迸发出智慧火花和闪光言语,但难以完整保留、长久珍存。人类社会的进步既体现在科技方面,也体现在人文领域。如果只重视科技而忽视人文,将危及人类经过长久辛劳累积起来的智慧成果。世界上许多优秀文化消失的教训告诫人们,现在应警惕和防范包括家书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遗产断层。这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纸质书信早已淡出很多人的视野,而对很多“90后”“00后”来说,家书无疑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家书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成为尘封的话题和遥远的回忆。家书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功能是网络无法替代的,应慎终追远,固本强基,在全社会积极倡导手写家书,让笔墨文字所蕴含的温情暖意抚慰疲惫而躁动的都市心灵,让家书文化成为人们寄托情感的精神家园。特别是要引导和鼓励青年学生坚持书写家书与运用信息技术并重,使家书文化在信息时代延续下去并融入百姓生活。\n(选自刘金祥《让家书文化融入百姓生活》,有删改)材料二:以“真善美”为思想内核的家书,不仅让收信人重新观照自己,也鼓舞其他鉴赏者以美的理想和美的规律去创造新的生活,这就是家书表现出的审美功用。家书价值的多元性首先表现在家书的认知功能,鉴赏者能够通过某些家书作品认识社会、了解历史。家书来自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一封家书总是会带有时代的印记,家书写作过程中,常常涉及身边的真实事件。由于家书是家人间的温情话语,它的认知价值,又表现为一种启迪,而非枯燥的说教。更重要的是,它温馨智慧的家常话语,可以启发鉴赏者在家庭情感辐射的小天地内,去探索人类世界大生活的奥秘,思考生命的意义甚至体悟宇宙人生。除了具有启迪特色的认知价值,家书还有审美教育价值。家书作品所涵盖的对象本身,因其“著我”要求而倾注了创作主体的思想情感,表现出作者的审美取向。创作主体的主观情感包围着家书传递的信息。当鉴赏者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受到感化和熏陶时,家书的教育价值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因而家书的“教育”可以说成“教化”,“化”便是荀子“化性起伪”中的化,我国的传统教育的精髓向来是“化”胜于“教”的。在这个过程中,鉴赏主体与创作主体通过家书这一审美中介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果这种共鸣不是“臭味相投”的低俗认同的话,壮美或优美的思想情感便成为审美情感的旋律,家书因之实现了使鉴赏主体情感“净化”或灵魂“升华”的功能。家书鉴赏之中的“赏玩”,则是侧重于家书的娱乐价值。中国传统家书是文化和艺术的综合载体,那些写在各式信笺上的蝇头小楷和遵从着长幼礼仪的书信格式,都能给人以视觉上的审美感受。即使是信封的设计与信纸的折叠,也是丰富多彩的,如伊犁人民出版社的《书信折纸基础》一书中,介绍了91种信封和信纸的折法,让人享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熏染下的一场视觉盛宴。不论是对家书书法、工艺的赏玩还是对家书故事的聆听,都可以触摸不同历史时空的鲜活容颜。“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肯定了“诗”价值的多元性,家书亦是如此。家书对于人们的意义不是单一的信息授受,也不是单纯的伦理说教,它以审美价值影响人的整个精神世界。家书作为书信文学、作为艺术文化,对人的审美功用是立体的、综合的,它的终极审美目标在于通过对家庭范围内人性美的讴歌,造就审美主体完整的个性。(选自《家书的审美价值》,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古代那些用以表露心绪、寄寓乡愁的感染力极强的家书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被西方人称为“最温柔的艺术”。B.家书是一种文本形式、一种传递情愫和信息的重要方式,更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这些功能是网络所无法替代的。\nC.世界上许多优秀的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而消失了,这告诫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保护和传承包括家书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遗产。D.与传统书信相比,网络交流充斥着程式化的简单符号,文化底蕴明显不足,所以我们应倡导年轻人少用网络与人交流,而多用手写书信来传达温情暖意。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文中看,“鱼传尺素”“当忆雁书归”“鳞鸿凭谁寄”这些诗句中的“尺素”“雁书”“鳞鸿”都是书信的别名。B.从创作上看,家书与诗歌等艺术作品有共通之处;从欣赏上看,家书有着诗歌所不具备的历史和伦理上的价值。C.从家书的内容到家书的形式,甚至家书信纸的折法,都有值得鉴赏之处,其蕴含的文化和艺术具有丰富的审美功能。D.家书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文化作品,其历史悠久、意蕴丰富,可雅俗共赏,传承家书文化具有深远的时代发展意义。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材料二所说的“家书的审美功用”的一项是()A.1947年九月,毛泽东主席写给毛岸英的家书,行草书风,堪称书法艺术精品,透过它我们可以领略世纪伟人的书法成就。B.读者通过“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两句诗能感受到家书在战乱年代的珍贵价值和它带给离乡者的莫大慰藉。C.林觉民的《与妻书》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妻子的深情和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深沉的爱。D.范仲淹在家书《告诸子及弟侄》中对子侄谆谆教导如“当见大节,不必窃论曲直,取小名招大悔矣”等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仍有其积极的意义。4.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5.下面的材料是梁启超在1916年1月2日写给梁思顺(梁启超长女)的家书,很好地体现了家书的认知价值,请根据材料对此进行简要分析。此间对我的消息甚恶,英警署连夜派人来护卫,现决无虞。吾断不至遇险。现一步不出门,并不下楼,每日读书甚多,顷方拟著一书名曰《泰西①近代思想论》,觉此于中国前途甚有关系,处忧患最是人生幸事,能使人精神振奋,志气强立。两年来所境较安适,而不知不识之间德业已日退,在我犹然,况于汝辈,使汝辈再处如前数年之境遇者,更阅数年,几何不变为纨绔子哉。【注】①泰西:极西,泛指西方国家。【答案】1C2.B3.B\n4.首先通过介绍家书的相关文化特点得出我国的家书文化是独特民族文化现象的观点;接着阐述家书在传统社会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当今网络社会却日渐式微;然后用网络符号难以完整长久珍存作对比,阐述家书的文化价值,凸显重视家书文化的迫切性;最后强调家书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价值,呼吁让家书文化融入生活。5.①鉴赏者能够通过家书作品认识社会、了解历史。读“顷方拟著一书名曰《泰西近代思想论》”,可以了解1916年前后中国部分知识分子对西方和中国关系的一些认识。(或答:家书带有时代的印记,常涉及身边的真实事件。如“此间对我的消息甚恶,英警署连夜派人来护卫,现决无虞”,可以了解到当时梁启超在上海参加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斗争,身处险境。)②家书是一种启迪,而非枯燥的说教。如“两年来所境较安适,而不知不识之间德业已日退,在我犹然,况于汝辈”“使汝辈再处如前数年之境遇者”等,梁启超结合自身的经历和体悟,又从后辈的处境和成长出发,循循善诱,表现为一种启迪而非说教。③家书可以启发鉴赏者体悟宇宙人生,如“处忧患最是人生幸事,能使人精神振奋,志气强立”,可以启发鉴赏者看到忧患对人生的积极作用。【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我国古代那些……家书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被西方人称为‘最温柔的艺术’”错误。被西方人称为“最温柔的艺术”不是专指我国古代家书,而是泛指“家书”。B.“这些功能是网络所无法替代的”理解偏颇,从原文和现实看,网络可以替代家书传递信息这一功能。D.“应倡导年轻人少用网络与人交流,而多用手写书信来传达温情暖意”理解错误,原文主张“引导和鼓励青年学生坚持书写家书与运用信息技术并重”,并无厚此薄彼之意。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B.“家书有着诗歌所不具备的历史和伦理上的价值”无法推断得出。结合“孔子肯定了‘诗’价值的多元性,家书亦是如此”“家书对于人们的意义不是单一的信息授受,也不是单纯的伦理说教,它以审美价值影响人的整个精神世界”等分析,原文没有将家书和诗歌在历史和伦理上的价值进行比较。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n“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两句是诗,不是家书,其作用是“让读者感受到家书在战乱年代的珍贵价值和它带给离乡者的莫大慰藉”,没能体现材料二中所说的家书的“认知价值、审美教育价值和娱乐价值等审美功用。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共有四段。第一段,结合“家书是一种感染力极强的鲜活文本,西方人称之为‘最温柔的艺术’……”分析可知,文章首先介绍家书的相关文化特点,然后提出“这样的文化传统代代相因,融入百姓生活,升华为中国乡土文化的重要维度——家书文化,沉积为融亲情、乡情、友情于一体的独特民族文化现象”,我国的家书文化是独特民族文化现象。第二段,结合“在我国传统社会,家书是传递情愫和信息的基本途径”“这样一来,传统家书日渐式微,家书文化面临衰败消亡的严峻考验”分析可知,阐述家书在传统社会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当今网络社会却日渐式微;第三段,结合“通过网络隔空进行的对话沟通,无论如何都显得文化底蕴不足”“络符号转瞬即逝、难以恢复,即便其中有时也能迸发出智慧火花和闪光言语,但难以完整保留、长久珍存”“优秀文化具有永恒的魅力。当今时代,人们既需要现代网络的迅疾和轻灵,又需要高雅文化的温润和熏陶”可知,网络符号难以完整长久珍存作对比,阐述家书的文化价值,凸显重视家书文化的迫切性;结合“家书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成为尘封的话题和遥远的回忆。家书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功能是网络无法替代的”“特别是要引导和鼓励青年学生坚持书写家书与运用信息技术并重,使家书文化在信息时代延续下去并融入百姓生活”分析可知,强调家书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价值,呼吁让家书文化融入生活。【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文本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家书价值的多元性首先表现在家书的认知功能,鉴赏者能够通过某些家书作品认识社会、了解历史”分析可知,鉴赏者能够通过家书作品认识社会、了解历史。如梁启超的家书中“顷方拟著一书名曰《泰西近代思想论》”可以了解1916年前后中国部分知识分子对西方和中国关系的一些认识。结合“家书来自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一封家书总是会带有时代的印记,家书写作过程中,常常涉及身边的真实事件”分析可知,家书带有时代的印记,常涉及身边的真实事件。如“此间对我的消息甚恶,英警署连夜派人来护卫,现决无虞”,可以了解到当时梁启超在上海参加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斗争,身处险境。\n结合“由于家书是家人间的温情话语,它的认知价值,又表现为一种启迪,而非枯燥的说教”分析可知,家书是一种启迪,而非枯燥的说教。如“两年来所境较安适,而不知不识之间德业已日退,在我犹然,况于汝辈”“使汝辈再处如前数年之境遇者”等,梁启超结合自身的经历和体悟,又从后辈的处境和成长出发,循循善诱,表现为一种启迪而非说教。结合“更重要的是,它温馨智慧的家常话语,可以启发鉴赏者在家庭情感辐射的小天地内,去探索人类世界大生活的奥秘,思考生命的意义甚至体悟宇宙人生”分析可知,家书可以启发鉴赏者体悟宇宙人生,如“处忧患最是人生幸事,能使人精神振奋,志气强立”,可以启发鉴赏者看到忧患对人生的积极作用。(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非攻(节选)鲁迅“耕柱子!给我和起玉米粉来!”耕柱子恰恰从堂屋里走到,是一个很精神的青年。“先生到楚国去?”“是的。你也知道了?”墨子慢慢的说道:“我们的老乡公输般,他总是倚恃着自己的一点小聪明,兴风作浪的。造了钩拒①,教楚王和越人打仗还不够,这回是又想出了什么云梯,要怂恿楚王攻宋去了。宋是小国,怎禁得这么一攻。我去按他一下罢。”他看得耕柱子已经把窝窝头上了蒸笼,便回到自己的房里,在壁厨里摸出一把盐渍藜菜干,一柄破铜刀,另外找了一张破包袱,等耕柱子端进蒸熟的窝窝头来,就一起打成一个包裹。衣服却不打点,也不带洗脸的手巾,只把皮带紧了一紧,走到堂下,穿好草鞋,背上包裹,头也不回的走了。墨子走进宋国的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棵大树,看不见一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这模样了,还要来攻它!”墨子想。又走了一天和大半夜,草鞋已经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包袱里还有窝窝头,不能用,便只好撕下一块布裳来,包了脚。不过布片薄,不平的村路梗着他的脚底,走起来就更艰难。到得下午,他坐在一株小小的槐树下,打开包裹来吃午餐,也算是歇歇脚。远远的望见一个大汉,推着很重的小车,走到墨子面前,歇下车子,叫了一声“先生”,撩起衣角来揩脸上的汗,喘着气。“这是沙么?”墨子认识他是自己的学生管黔敖,便问。“是的,防云梯的。”“别的准备怎么样?”“\n也已经募集了一些麻,灰,铁。不过难得很:有的不肯,肯的没有。还是讲空话的多……先生是到楚国去找公输般的罢?”“不错,”墨子说,“不过他听不听我,还是料不定的。你们仍然准备着,不要指望着口舌的成功。”管黔敖点点头,看墨子上了路,目送了一会,便推着小车,吱吱嘎嘎的进城去了。楚国的郢城可是不比宋国:街道宽阔,房屋也整齐,大店铺里陈列着许多好东西。走路的人,虽然身体比北方短小些,却都活泼精悍,衣服也很干净,墨子在这里一比,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好像一个老牌的乞丐了。墨子辗转借问,径奔公输般寓所。他拍着红铜的兽环,当当的敲了几下,门丁进去禀他的主人。公输般吃了一惊,大叫起来,放下云梯的模型和曲尺,跑到阶下去。墨子和公输般,便在院子里见了面。“果然是你。”公输般高兴的说,一面让他进到堂屋去。“先生这么远来,有什么见教呢?”墨子拜了两拜,沉静的说道:“我在北方,听说你造了云梯,要去攻宋。宋有什么罪过呢?楚国有余的是地,缺少的是民。杀缺少的来争有余的,不能说是智;宋没有罪,却要攻他,不能说是仁……”“先生说得很对的。”公输般怅怅的说,“但我已经对王说过了。”“那么,带我见王去就是。”公输般知道拗不过,便答应立刻引他去见王。墨子说停了攻宋之后,时候已是下午,主客都很觉得肚子饿,主人自然坚留他吃午饭——或者已经是夜饭。“你还不是讲些行义么?”公输般道。“劳形苦心,扶危济急,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他可是君王啊,老乡!”“那倒也不。线麻米谷,都是贱人做出来的东西,大人们就都要。何况行义呢。”当主客谈笑之间,午餐也摆好了,有鱼,有肉,有酒。墨子不喝酒,也不吃鱼,只吃了一点肉。公输般喝过几杯酒,更加高兴了起来。他问道:“我舟战有钩拒,你的义也有钩拒么?”“我这义的钩拒,比你那舟战的钩拒好。”墨子坚决的回答说,“我用爱来钩,用恭来拒。不用爱钩,是不相亲的,不用恭拒,是要油滑的。所以互相爱,互相恭,就等于互相利。现在你用钩去钩人,人也用钩来钩你,你用拒去拒人,人也用拒来拒你,互相钩,互相拒,也就等于互相害了。”“但是,老乡,你一行义,可真几乎把我的饭碗敲碎了!”公输般碰了一个钉子之后,改口说。“但也比敲碎宋国的所有饭碗好。”“可是我以后只好做玩具了。老乡,你等一等,我请你看一点玩意儿”。不一会,他出来了,手里拿着一只木头和竹片做出的喜鹊,交给墨子,说道:“\n只要一开,可以飞三天。这倒还可以说是极巧的。”“可是还不及木匠做的车轮,”墨子看了一看,就放在席子上,说,“有利于人的,就是巧,就是高,不利于人的,就是拙,也就是坏的”。“哦,我忘记了,”公输般又碰了一个钉子,这才醒过来,“早该知道这正是你的话。”“所以你还是一味的行义,”墨子看着他的眼睛,诚恳的说,“不但巧,连天下也是你的了。真是打扰了你大半天。我们明年再见罢。”墨子说着,便取了小包裹,向主人告辞;公输般知道他是留不住的,只得放他走。送他出了大门之后,回进屋里来,想了一想,便将云梯的模型和木鹊都塞在后房的箱子里。一九三四年八月作(选自《故事新编》,有删改)【注】①钩拒:一种武器,可以钩住敌人后退的船只,也可以挡住敌人前进的船只。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详细地描绘了墨子脚上草鞋的变化,由鞋带断三四次,鞋底磨出大窟窿,到最后变成碎片,是为了突出墨子的平民身份。B.墨子一面兼程去见公输般,一面又吩咐管黔敖做好防御工程,“不要指望着口舌的成功”,可见他缺乏自信。C.公输般始终瞧不起墨子的平民思想,针对墨子的“行义”,公输般指出那“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D.这篇小说取材于古人古事,借助历史生活原型表达了对墨子兼爱非攻思想的认同,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时代的思考。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鲁迅善于写人物对话,无论是墨子与管黔敖的对话,还是墨子与公输般的对话,都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B.“老牌的乞丐”“饭碗敲碎”等语句,包含丰富的生活内容,体现了这篇小说语言轻松诙谐的特点。C.文中楚国的富裕与宋国的贫苦形成反差;楚国人活泼精悍、衣服干净,则是为了衬托墨子的风尘困顿、旧衣破裳。D.小说结尾处写公输般将云梯的模型和木鹊都塞在后房的箱子里,表现他接受了墨子的仁爱思想。8.“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墨子这一古代平民英雄的形象。9.本文原名“扶危”,临交稿时更名为“非攻”,请结合文本,谈谈这样更改的好处。【答案】6.D7.C\n8.①形象描写。文章写墨子为抵制不义战争,背着刚蒸好的窝窝头匆匆上路,只带一张破包袱、穿一双草鞋就匆匆赶往楚国见老乡公输般,生动地展现了墨子急人之困的平民英雄形象。②对比手法。文中有多处运了对比手法,如宋国和楚国环境的对比,墨子和公输般饮食对比,墨子和宋国“讲空话的人”对比,都刻画出墨子关心民命,厌恶侵略,具有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的高大形象。9.①在情节方面,更具概括性(或与文本的内容更吻合)。本文讲述了墨子反对不义战争,为“止楚攻宋”积极奔走游说,最终让楚王放弃了攻打宋国的故事;②在形象塑造方面,不仅能表现墨子的兼爱、扶危济困,更能突出其反对侵略战争,积极备战与冒死反抗的精神;③在主旨方面,更具现实意义。鲁迅先生笔下的墨子,是身体力行、仗义行侠、勇敢机智的实干家,是为劳苦大众拼争的中国“脊梁”。【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A.“是为了突出墨子的平民身份”错误,此处细节描写是为了突出墨子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B.“缺乏自信”错,墨子这句话恰恰体现他是一个实干家,并非要体现他的缺乏自信,并且自信是人格层面的理解,文中没有依据。C.“始终”错,公输般开始确实瞧不起墨子的平民思想,但后面被墨子说服了,思想转变了,所以“始终”错。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C.曲解文意,写楚国人衣服干净的确可以衬托墨子的“旧衣破裳”,但写楚国人“活泼精悍”则不是衬托墨子“风尘困顿”,相反更体现出墨子急于阻止公输般帮助楚国攻打贫弱的宋国的非正义行动的紧迫感和义勇精神。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n运用形象描写。结合“一把盐渍藜菜干,一柄破铜刀”“一张破包袱”“蒸熟的窝窝头”“衣服却不打点,也不带洗脸的手巾,只把皮带紧了一紧”“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一个老牌的乞丐”可知,这是对墨子的形象描写,从中可以看到墨子为了组织不义战争,风尘困顿、旧衣破裳,突出其急人之困的平民英雄形象。运用对比手法。“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棵大树,看不见一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街道宽阔,房屋也整齐,大店铺里陈列着许多好东西。走路的人,虽然身体比北方短小些,却都活泼精悍,衣服也很干净”这是宋国与楚国环境的对比;“蒸熟的窝窝头”“有鱼,有肉,有酒”,这是墨子和公输般饮食对比;“衣服却不打点,也不带洗脸的手巾,只把皮带紧了一紧,走到堂下,穿好草鞋,背上包裹,头也不回的走了”“讲空话的多”,这是墨子和宋国“讲空话的人”的对比。文中有多处运了对比手法,刻画出墨子关心民命,厌恶侵略,具有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的高大形象。运用对比手法。文中有多处运了对比手法,如宋国和楚国环境的对比,墨子和公输般饮食对比,墨子和宋国“讲空话的人”对比,都刻画出墨子关心民命,身体力行,坚守正义,厌恶侵略,具有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的高大形象。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非攻”是墨子军事思想的集中体现,同时也包含着丰富的政治、哲学、科学、文化、伦理思想。体现了墨子坚决反对不义战争的思想。情节结构上,小说描写了战国时代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公输般造云梯助楚国攻打宋国,墨子认为这是不义行为,所以积极奔走游说,最终凭借一己之力让楚王放弃了攻打宋国。“非攻”这一标题与本文的情节内容相吻合,具有高度概括性。从塑造人物看,墨子“宋是小国,怎禁得这么一攻”“穿好草鞋,背上包裹,头也不回的走了”“你们仍然准备着,不要指望着口舌的成功”“杀缺少的来争有余的,不能说是智;宋没有罪,却要攻他,不能说是仁”小说突出了墨子的仗义性格和反对一切侵略战争,主张加强实力、奋起自卫的思想,凸现了墨子勇敢、机智的性格和忘我的精神。“非攻”标题更能表现墨子的形象特点,有利于人物塑造。\n从表现主题看,在鲁迅笔下,墨子反对不义战争,为“止楚攻宋”积极奔走游说,最终让楚王放弃了攻打宋国,凸现了墨子勇敢、机智的性格和忘我实干的精神。墨子是为人民利益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人,是“中国的脊梁”的形象化。“非攻”使主题更具现实意义。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邓骘欲弃凉州,徙边郡不能自存者入居三辅,并力北边。乃会公卿集议曰譬若衣裳败坏一以相补犹有所完若不如此将两无所保公卿皆以为然。郎中虞诩言于太尉张禹曰:“大将军之策不可。凉州士风壮猛,庶众便习兵事。今羌、胡所以不敢入据三辅为害者,以凉州在后故也。凉州士民所以持锋执锐,蒙矢石于行陈,而无反顾之心者,为臣属于汉故也。今推而捐之,割而弃之,民庶安土重迁,必引领而怨曰‘中国弃我于夷狄!’如卒然起谋,豪雄相聚,席卷而东,则函谷以西、园陵旧京非复汉有也。议者喻以补衣犹有所完,诩恐其疽疮侵淫而无限极也。”禹曰:“吾意不及此,微子之言,庶几败国事矣!”因更集四府,皆从诩议。邓骘由是恶诩,欲以吏法中伤之。会朝歌贼数千人攻杀长吏,州郡不能禁,乃以诩为朝歌长。故旧皆吊之,诩笑曰:“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盘根错节,无以别利器,此乃吾立功之秋也。”始到,谒河内太守马棱。棱曰:“君儒者,当谋谟庙堂,乃在朝歌,甚为君忧之。”诩曰:“此贼犬羊相聚,以求温饱耳,愿明府不以为忧。”棱曰:“何以言之?”诩曰:“朝歌者,背太行,临黄河,去敖仓不过百里,而青冀之民流亡万数。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守成皋,断天下右臂,此不足忧也。愿宽假辔策,勿令有所拘阂而已。”及到官,设令三科以募求壮士,自掾史以下各举所知,其掠劫者为上,伤人偷盗者次之,不事家业者为下,收得百余人。诩为飨会,悉贳其罪,使入贼中,诱令劫掠,乃伏兵以待之,逆杀贼数百人。又潜遣贫人能缝者佣作贼衣,以采线缝其裾,有出市里者,吏辄禽之。贼由是骇散,咸称神明,县境皆平。(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乃会公卿集议/曰/譬若衣裳败/坏一以相补/犹有所完/若不如此/将两无所保/公卿皆以为然B.乃会公卿集议/曰/譬若衣裳败/坏一以相补/犹有所完/若不如/此将两无所保/公卿皆以为然C.乃会公卿集议/曰/譬若衣裳败坏/一以相补/犹有所完/若不如/此将两无所保/公卿皆以为然D.乃会公卿集议/曰/譬若衣裳败坏/一以相补/犹有所完/若不如此/将两无所保/公卿皆以为然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辅,汉代指治理京城及附近地区的三个职官的合称,也指其所管辖的地区。B.太尉,秦汉设置的官职名称,是中央最高军事长官。\nC.庙堂,太庙的明堂,也是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地方,指朝廷。D.明府,汉魏以来对郡守牧尹的尊称,此处指官府。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虞诩建言献策,但因为他的建议推翻了大将军的意见,反而得罪了邓骘,于是心胸狭隘的邓骘对虞诩怀恨在心,想要利用职权对虞诩打击报复。B.朝歌县叛匪造反,情况告急,虞诩认为做事不避艰难,应尽臣子之责,于是请求赴任朝歌长,表现出超乎常人气魄。C.面对河内太守马棱的担忧,虞诩认为叛匪不懂得利用朝歌县有利的条件,不值得忧虑,并希望太守能给自己一定的权限。D.虞诩设定等级招募勇士,设宴款待又赦免他们,并且巧用谋略抓获叛匪,朝歌县境内得以平定。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意不及此,微子之言,庶几败国事矣!(2)不遇盘根错节,无以别利器,此乃吾立功之秋也。14.对于是否放弃凉州一事,虞诩说“议者喻以补衣犹有所完,诩恐其疽疮侵淫而无限极也”,这句话表达了虞诩怎样的观点?请简要分析。【答案】10.D11.D12.B13.⑴我没有考虑到这些,如果没有您这番话,恐怕要坏了国家大事。⑵不遇到盘根错节(或弯曲的树根、交错的枝节),就无法鉴别刀刃(是否锋利),这正是我建功立业的时机。14.观点:坚决反对放弃凉州。分析:虞诩反对议者以补衣作喻的说法,认为放弃凉州就像疮毒侵蚀肌体后就会不停地蔓延一样,将会失去屏障,丢掉更多的国土。【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句意:于是他召集公卿商议,说:“这就好比是破旧的衣裳,拿其中的一件去补另一件,还能得到一件整衣,不然的话,就两件都保不住了。”公卿都认为很正确。“败坏”同义连用,“破旧”之意,不能断开,排除AB;“如此”“像这样”之意,是一个联系紧密的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D。\n【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D.“此处指官府”错,明府,是对河内太守马棱的尊称,称“您”。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请求赴任朝歌长”有误,依原文“州郡不能禁,乃以诩为朝歌长”可知,虞诩是临危受命,并非自己主动请求赴任。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微”,无,(如果)没有;“庶几”,表推测,也许、恐怕,(2)“无以”,没有用来……的;“别”,鉴别;“此……也”,表判断。【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议者喻以补衣犹有所完,诩恐其疽疮侵淫而无限极也”意思是,倡议者用补破衣做比喻,认为还可以保全一件,而我担心局势正如毒疮,会不断侵蚀肉体而没有止境。结合前文“邓骘欲弃凉州,徙边郡不能自存者入居三辅,并力北边。乃会公卿集议,曰:‘譬若衣裳败坏,一以相补,犹有所完,若不如此,将两无所保。’公卿皆以为然”可知,邓骘打算放弃凉州,把百姓迁徙到京畿地区居住,公卿们认可这种以补衣作喻的做法,而虞诩认为放弃凉州就像疮毒侵蚀肌体后就会不停地蔓延一样,将会失去屏障,丢掉更多的国土。可见其坚决反对放弃凉州。\n参考译文:邓骘打算放弃凉州,让边疆各郡无法生存的百姓迁徙到京畿地区居住,然后集中力量应对北方的边患。于是他召集公卿商议,说:“这就好比是破旧的衣裳,拿其中的一件去补另一件,还能得到一件整衣,不然的话,就两件都保不住了。”公卿都认为很正确。郎中虞诩对太尉张禹说:“大将军的计策不可行,凉州民风剽悍刚猛,百姓习惯于从军作战。如今羌人、胡人之所以不敢占据三辅作乱,是因为凉州在他们背后的缘故啊。而凉州的百姓之所以手执锋利的兵器,在军阵中冒着流矢飞石(冲锋),但没有后退的想法,是由于他们归属于汉朝。假如现在推开凉州而舍弃它,割让出去而抛弃它,人民安于乡土而不愿迁徙,必然伸长脖子远望,怨恨说‘朝廷把我们丢给了夷狄!’假如突然有人起事,强横勇武之人聚集起来,席卷东进,那么函谷关以西、历代帝陵和旧京长安将不再归汉朝所有。倡议者用补破衣做比喻,认为还可以保全一件,而我担心局势正如毒疮,会不断侵蚀肉体而没有止境!”张禹说:“我没有考虑到这些,如果没有你这番话,恐怕要坏了国家大事!”于是再次召集大将军、太尉、司徒、司空等一齐商议,众人一致同意虞诩的意见。邓骘因为这件事对虞诩怀恨在心,打算借法令陷害他。恰好朝歌县叛匪数千人造反,他们杀死官吏,州郡官府无法镇压,于是便任命虞诩为朝歌长。虞诩的故人旧友都为他深感忧虑,虞诩却笑着说:“做事不避艰难,是臣子的职分。不遇到盘根错节,就无法鉴别刀刃(是否锋利),这正是我建功立业的时机。”他一到任,便去拜见河内太守马棱。马棱:“您是一位儒生,应当在朝廷上出谋划策,如今竟然到了朝歌,我很是替您担忧。”虞诩说:“朝歌的这群叛匪,只是像狗群羊群那样聚在一起,以寻求温饱罢了,请您不要为此担忧。”马棱问:“为什么这样讲?”虞诩说:“朝歌,背靠太行山,临黄河,离敖仓不过百里地,而青州、冀州逃亡的难民数以万计。叛匪却不懂得打开敖仓招揽民众,抢劫武库中的兵器,据守成皋,斩断天下的右臂,这说明他们不值得忧虑。只希望您能放松对我的控制,不要让我受到约束阻碍就可以了。”等到上任以后,虞诩设定了三个等级来招募勇士,命令自掾史以下的官员各自就所了解的人进行保举,行凶抢劫的属上等,打架伤人、偷盗财物的属中等,不经营家业、不从事生产的属下等,共收罗了一百多人。虞诩设宴招待他们,将他们的罪行一律赦免,让他们混入匪帮,诱使叛匪进行抢劫,官府则设下伙兵等候他们,于是杀死叛匪数百人。虞诩又秘密派遣会缝纫的贫民做佣工,为叛匪制作服装,这些人用彩线缝制裙衣,有叛匪穿上后在集市街巷露面,官吏就抓获他们。叛匪因此惊骇四散,都说有神灵在帮助官府,于是朝歌县境内全部平定。(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雕鹗在秋天范仲淹\n秋汉寥寥迥,雄心肯木栖。人间正摇落,天外绝攀跻①。月兔精应丧,阳乌影欲齐。长河匹练小,太华一拳低。下眄群毛遁,横过百鸟睽。乘风俊未已,空阔玉关西。【注】①攀跻:攀登。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二两句写雕鹗翱翔于深邃旷远的天空,雕鹗不愿依木而栖,表现了作者想要一展才华、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B.“摇落”照应“秋天”,写出人间凋零的景象,雕鹗将从天上摇落到人间。C.“群毛遁”“百鸟睽”写了走兽飞禽对雕鹗躲避退让,衬托出雕鹗不可抵挡的气势。D.最后两句写雕鹗乘风高起、一往无前、直出玉关的豪俊身姿,气象雄浑,境界廓大。16.这首诗的第七、八两句手法精妙,请简要赏析。【答案】15.B16.①运用比喻,将长河比作匹练,将太华山比作拳头,生动地写出了雕鹗眼中山河的渺小;②运用衬托,以山河的渺小衬托出雕鹗的飞翔之高、气魄之大;③托物言志,借雕鹗的高飞秋汉、睥睨山河,寄寓了诗人渴望在广阔天地施展抱负的远大志向。【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B.“雕鹗将从天上摇落到人间”错误。句意为“人间正值树叶凋零的季节,穿过云天还继续向上奋翼”,可见是说只有天外才是展翅翱翔的广阔空间。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长河匹练小,太华一拳低”,“长河”指黄河,“太华”指西岳华山,本句的意思是雕鹗在空中盘旋的时候,黄河不过如匹练一样大小,华山就像一个拳头那么高。比喻手法的运用。把“黄河”比作“匹练”,把“太华”比作“拳头”,生动的写出了即使是壮阔的山河在雕鹗眼中也是如此的渺小。第四联采用比喻和夸张,借黄河之细、华山之低反衬雕鹗飞翔之高,视域之阔,雕鹗的形象更加完足。\n衬托手法的运用。以黄河小,华山低,来衬托突出雕鹗飞翔之高、气魄之大。第三联想象月宫中的玉兔和太阳上的金乌,并以此加以衬托,将雕鹗的凶猛高飞的形象塑造得更加饱满。第五联则借群兽和凡鸟来衬托雕鹗的超凡脱俗,卓尔不群,雕鹗的形象更显高大上。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本诗借雕鹗在极开阔的天空中飞翔,睥睨山河,以“雕鹗”写人,表现了诗人的雄心壮志,寄寓了诗人渴望在广阔天地施展抱负的远大志向。全诗以首联的“雄”和尾联的“俊”为诗眼,以灵动的笔法塑造出雕鹗奋翼进取的英姿,表现出雕鹗驰骋天宇、主宰凡俗的雄心。这雕鹗也正是诗人豪情满怀、志与天齐的镜像和写照。(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论语·子张》中,子夏教育学生要培养仁德,并提出求仁的四种具体方法,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所以文艺创作者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如苏轼《赤壁赋》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源泉。(3)自古以来,诗词与音乐都是相辅相成的,古诗词中提到乐器的诗句数不胜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博学而笃志②.切问而近思③.取之无禁④.用之不竭⑤.我闻琵琶已叹息⑥.又闻此语重唧唧##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的字有:笃,禁,竭,琵,琶,唧,嘉,瑟,笙,羌,箫,篁,啸。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航空报国是使命,不是荣誉。航空强国是想用就有、可选更优。”《逐梦蓝天》剧中人一语道破了航空工业______发展强大的内在原因。从开国大典时飞机“飞两遍”,到新中国成立70周年时全部为中国自主研制的34种型号166架受阅飞机如鹰击长空般掠过,中国航空工业经历了仿制、研制、创制的艰难过程,鉴于现实的创作,观众震撼不已。从追梦到逐梦,从幻想式的飞天到各种型号的技术______,中国人千百年来的飞天梦想因为一代代航空人的奋斗拼搏成为现实。“国之重器,以命铸之”,这是关于中国航空人的壮志凌云。自始至终,一股不甘受辱不服输的劲头______着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史。\n我们看到的是长空利剑,我们看不到的是埋头案前和车间的艰辛苦干。航空先辈为了国家强盛______,为了民族复兴孜孜以求,以牺牲奉献铸造信仰,以奋斗拼搏实现梦想腾飞。舍我其谁的背后,是几代天之骄子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是自强不息、航空强国的坚定信念。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必须攻坚贯串勇往直前B.必需攻关贯穿勇往直前C.必需攻坚贯串挺身而出D.必须攻关贯穿挺身而出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从开国大典时飞机“飞两遍”,到新中国成立70周年时34种型号166架全部为中国自主研制的受阅飞机如鹰击长空般掠过,中国航空工业经历了仿制、研制、创制的艰难过程,鉴于现实的创作,观众震撼不已。B.从开国大典时飞机“飞两遍”,到新中国成立70周年时34种型号166架全部为中国自主研制的受阅飞机如鹰击长空般掠过,中国航空工业经历了仿制、研制、创制的艰难过程,基于现实的创作,让观众震撼不已。C.从开国大典时飞机“飞两遍”,到新中国成立70周年时全部为中国自主研制的34种型号166架受阅飞机如鹰击长空般掠过,中国航空工业经历了仿制、研制、创制的艰难过程,基于现实的创作,观众震撼不已。D.从开国大典时飞机“飞两遍”,到新中国成立70周年时全部为中国自主研制的34种型号166架受阅飞机如鹰击长空般掠过,中国航空工业经历了仿制、研制、创制的艰难过程,鉴于现实的创作,让观众震撼不已。20.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答案】18.D19.B20.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利剑”比喻航空人研究的飞机等国之重器,形象地表现了这些研究对国家强盛与民族复兴的重大作用,突出强调了航空人的奋斗拼搏精神。【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第一空,“必须”是副词,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必要;“必需”是动词,一定要有的,不可少的;第一处应该填副词,所以选“必须”。\n第二空,“攻关”攻打关口,比喻努力突破科学、技术等方面的难点;“攻坚”比喻努力解决某项任务中最困难的问题,强调“困难”;语境中强调“从幻想式的飞天到各种型号”,侧重技术上突破一个个难关,所以选“攻关”更恰当。第三空,“贯串”指从头到尾穿过一个或一系列事物;“贯穿”指通达,贯通,根据语境“自始至终”“发展史”,强调历史过程的整体性,应用“贯穿”。第四空,“挺身而出”形容面对艰难或危险的事情,勇敢地站出来,担当其任;“勇往直前”勇敢地一直向前进;根据语境“以牺牲奉献铸造信仰”,此处应选“挺身而出”。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34种型号166架”应该在“全部为中国自主研制的”前;二是搭配不当,“鉴于”应该是“基于”;三是结构混乱,应该在“观众”前加“让”。故选B。【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画横线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航空人研究的飞机等国之重器”比作“利剑”,“航空人研究的飞机等国之重器”对国家的强盛与民族复兴具有重大作用,对于“重器”的研制,航空人付出了艰辛;“利剑”可以杀敌,是获胜的法宝,利剑的铸造过程也是充满了艰辛,二者具有相似性。本句以比喻,形象地表现了这些研究对国家强盛与民族复兴的重大作用,突出强调了航空人的奋斗拼搏精神。(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经常看到媒体呼吁献血,让人感觉血液似乎一直不够用。其实,(),这是因为①,全血制剂和红细胞制剂的使用期限是采血后的21天内,血小板制剂是4天内,血浆制剂是1年内。除此以外,血液制剂需要“ABO血型”和“RH血型”等不同的血型,定期采血,保持血型多样性,有助于②。需要注意的是,一个人的安全献血量不能超过全身血量的1/10,而③:体重越大,血量就越多;体重越轻,血量就越少。因此,献血时要考虑体重。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血液是需要定期采集的B.血液定期采集是一种常态C.定期采集血液至关重要D.定期采集由血液特性决定\n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21.A22.①血液制剂有使用期限②应对各种用血需求③献血量又与献血者体重密切相关【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根据前文“让人感觉血液似乎一直不够用”文意,此处的主语应是“血液”,据此排除CD。再根据后句中的“因为”可知,补写的句子和后句之间是因果关系,且后句说“全血制剂和红细胞制剂的使用期限是采血后的21天内……定期采血”,可知此处是说血液采集是需要定期进行的,排除B。故选A。【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是解答上文的原因,与该句中后面的内容关系密切,从“全血制剂和红细胞制剂的使用期限……血浆制剂是1年内”,可得出是人们献出的血液是要制成各种“血液制剂”,而它们是各有“使用期限”的,从而可以填入“血液制剂有使用期限”之类的内容。第二处,从前面的献血话题和“保持血型多样性”,能推断出“有助于”血液制剂的使用,从而可以填入“应对各种用血需求”之类的内容。第三处,从后面的“:”可知,此处关联冒号后面的内容,即“体重与血量的正相关关系”,而从全文话题“献血”和结尾“因此,献血时要考虑体重”,可以整合出“献血量又与献血者体重密切相关”之类的答案。四、写作(60分)23.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梭罗的《瓦尔登湖》和梅尔维尔的《白鲸》在当时销量不佳,而后来都成为经典名著。不过,《红楼梦》在成书时便广受欢迎,传抄者众,而今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经典;狄更斯的小说在当时也广受读者喜爱,现在依然是外国文学经典。而当下的网文平台上,许多作品即便能引起一时轰动,也很快就被读者遗忘了。可见,经典与流行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以上材料给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n【答案】例文:流行与经典假如有两张CD摆在你面前,一张是周杰伦的最新专辑《十一月的肖邦》,一张是波兰音乐家肖邦的经典钢琴曲,你会选哪一张?假如有两本书摆在你面前,一本是“80后”人气作家韩寒的《三重门》,一本是砖头厚的大部头《红楼梦》,你会选择看哪一本?流行与经典好像从来都是格格不入的。流行是个精力旺盛的小伙子,爆炸式的头发被染得五颜六色,松松垮垮的牛仔裤上千疮百孔。永远都是一张没有表情的脸,美其名日“酷”;经典则正相反。这位端庄娴雅的贵妇人身着精致华丽的衣裙,仔细斟酌每个句子的语法、用词,以免出言不逊。你总能从她看似平常的话语里体味出无限深意。巴金老人说,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众生喧哗的时代。不是吗?各种光怪陆离、纷繁芜杂的流行元素像潮水一样泛滥在我们周围,简直无孔不入。打开电视,是周杰伦的个人演唱会正在重映;拿起报纸,上面说今年冬季流行羽绒服加格子裙;走进电影院,在赛车道上拼杀了几年的韩寒又折腾出一条新赛道……对于这些,我们早已见怪不怪了。流行这东西,用一句话概括就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来时是轰轰烈烈,众人瞩目,到头来只泛了几个苍白的浪花,无法在历史的沙滩上留下深刻的痕迹。经典则不一样。一代又一代的人们用锤子对它们进行叩诊,逐一审查和扬弃。时间之筛淘去了掩人耳目的泥沙和尘垢,留下的便是这些璀璨夺目的宝石,在历史的沙滩上熠熠夺目,影响并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比起流行的五颜六色,经典更像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岁月的洗涤洗不掉其经久不衰的魅力。这么说来,难怪会有人对充斥书店的“快餐文学”不屑一顾,对媒体大炒特炒的“时代少年团”一类节目嗤之以鼻了。但这样的做法,就我看来,不仅是极片面的,还是极不明智的。流行就是浮华的代名词吗?看样子不是这样。美国小说史上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飘》在当时就是一部名副其实的畅销小说。人们对它的喜爱绝不亚于当今人们对《达·芬奇密码》的追捧。《飘》曾作为一部畅销小说并不妨碍其经典地位。同样,红极一时的“甲壳虫”乐队不是也由“流行”渐渐蜕变升华为“经典”了吗?由此可见,流行与经典其实并不冲突。一个时代的流行元素可以反映这个时代的特色,而其中历经甄选的部分则作为浓缩后的精华,上升到“经典”的地位。感受流行风,把握住时代的脉搏,生活自然便会多姿多彩;重温经典,聆听久经岁月淘洗后的永恒之音,灵魂才能保持明净。周杰伦的“夜曲”与肖邦的“夜曲”各有千秋,韩寒的《三重门》和曹雪芹的《红楼梦》都看看又何妨?流行与经典都是构成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思辨性材料作文题。\n材料共有四句话。第一句以两例说明有些经典作品,在当时未必会流行,但只要本身有价值,最终会被人们认可。第二句以两例说明,有一些经典在当时是流行的,同时也可以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为不同时代的读者所喜爱。第三句指出当下网文平台的现状,许多作品仅能流行一时,但不能成为经典。而这句话中也不排除有些作品能在以后成为经典的可能性。第四句“经典与流行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是对上面列举的文学现象的概括总结,来自文学领域,又不局限于文学领域。这句话提示学生写作的重点,在于探讨经典与流行之间的复杂关系。“以上材料给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提示学生写作时不用局限在文学领域,其它领域也可能有类似的情况,因此可以将思考范围扩大到其他领域,如科学史上的经典理论、艺术史上的名作等等,进一步探讨流行与经典的深层联系。写作中可以指出部分流行元素中存在的质量不佳现象,但也不能对其全盘否定,而是应该辩证地看待。立意:1.流行亦可能成为经典。2.流行唯有保证质量,才有可能成为经典。3.经典,亦可成为新的流行元素。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6-18 12:53:15 页数:21
价格:¥5 大小:64.89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