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广东省茂名市信宜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卷(Word版带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3

2/13

剩余1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广东省信宜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历史期末统考复习测试题(一)一、选择题(本题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周代对国君的亲属关系作出诸多限制,要求国君的族人与兄弟不能以亲情之原则对待国君。此外,周代还强调“不以家事辞王事,以王事辞家事”。这些观念A.表明宗法与分封制互为表里B.说明君主专制已经建立C.注重对公共政治秩序的维护D.反映血缘关系逐渐弱化【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周代对国君的亲属关系作出诸多限制,强调“不以家事辞王事,以王事辞家事”,这些观念主要是规范国君及其亲属的行为,目的是维护国家公共政治秩序,故选C;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的信息,排除A;周代尚未形成君主专制,排除B;周代对国君的亲属关系作出诸多限制,不能说明血缘关系逐渐弱化,事实上,周代利用宗法血缘关系维护统治者的世袭特权,排除D。【点睛】2.如图为汉武帝时期的“大飞鸿”“玉兔蟾蜍”“延益寿”瓦当,分别代表“太阳”“月亮”“延寿”,寓意“日月同辉、天人合一、延年益寿”。这些瓦当体现了A.社会观念与艺术审美的结合B.科技发展与人文价值的统一C.政治一统与经济繁荣的盛况D.儒家思想与市井风情的杂糅【答案】A【解析】\n【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的瓦当的取名,寓意“日月同辉、天人合一、延年益寿”,说明建筑理念中蕴涵着对统治长治久安的希冀和对长生不老的企盼,体现了建筑艺术与社会观念的融合,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科技发展与人文价值的统一”,故B项错误;仅凭瓦当无法体现经济繁荣,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瓦当属于皇家建筑的构件,与市井风情无关,故D项错误。3.中国古代史书中常有专门的议论,穿插于卷中或卷后。如《左传》中的“君子曰”,《史记》中的“太史公曰”,《资治通鉴》中的“臣光曰”等。史家借此表达对王朝兴衰更替和人物成败功过的看法。这主要说明传统史学A.重视宣扬儒家伦理道德B.强调历史的教化功能C.突出历史评断的主观性D.以纪传体为正史典范【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中国古代史书中穿插专门的议论,史家借此表达对王朝兴衰更替和人物成败功过的看法,警示后世,体现了历史的教化功能,故选B;材料没有涉及宣扬儒家伦理道德的信息,排除A;史家对历史的评断不能说明其评价是主观的,排除C;《左传》、《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点睛】4.朱熹认为,虽学者必由《大学》入门,穷理正心,达于圣学,但“洒扫应对”也可到圣人事,“理无大小故也”。由此可知,朱熹旨在强调A.丰富儒学的教育内容B.穷理与人伦日用的贯通C.发明本心的求理方法D.格物是为善去恶的过程【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朱熹认为,虽学者必由《大学》入门,穷理正心,达于圣学,但‘洒扫应对’也可到圣人事,‘理无大小故也’”,可得出,朱熹认为学者要达到圣人境界,不但要学习未知的道理以端正自己的心态,还要学习洒水扫地等日常基本事务,说明朱熹旨在强调穷理与人伦日用的贯通,故B项正确;材料只体现“理无大小”,未体现“丰富儒学的教育内容”,故A项错误;发明本心是陆九渊的学说,故C项错误;“格物是为善去恶的过程”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n5.明初开茶马互市后,私茶严重,明政府制作金牌信符,下发西宁州等各部族,作为茶马交易的特许权凭证,以获得紧缺的马匹。这些措施A.改变了当地饮食习惯B.冲击了抑商政策C.旨在复兴古丝绸之路D.有利于稳定边疆【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明初开茶马互市后,私茶严重,明政府制作金牌信符,下发西宁州等各部族,作为茶马交易的特许权凭证,以获得紧缺的马匹”,可得出,明政府的这些措施规范了开茶马互市贸易,有利于边疆稳定,故D项正确;材料与饮食习惯无关,故A项错误;明政府的措施抑制了贩运私茶的行为,并未冲击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茶马互市是内地与边疆地区商业贸易的主要形式,古丝绸之路是对外贸易之路,故C项错误。6.1862年,淮军在松江开设了一个随军小兵工厂,即松江洋炮局前身,1863年,该厂随军移至苏州,更名为“苏州洋炮局”。后又因李鸿章迁任两江总督,改址至南京,扩建为“金陵机器局”。该现象主要体现洋务军事企业的创办A.注重维护国防安全B.促使清廷将权力下放C.缺乏全局统筹规划D.受制于时局变化影响【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862年,淮军在松江开设了一个随军小兵工厂,即松江洋炮局前身,1863年,该厂随军移至苏州,更名为‘苏州洋炮局’。后又因李鸿章迁任两江总督,改址至南京,扩建为‘金陵机器局’”,可得出,洋务派军工企业随战争及将帅的升迁而不断迁址更名扩建,缺乏全局统筹规划,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注重维护国防安全”,故A项错误;洋务军事企业的创办是清廷权力下放的产物,不是促使清廷将权力下放,故B项错误;洋务军事企业的创办与时局变化有一定关系,但“受制于时局变化影响”的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7.1912年2月,日本政府向欧美列强提出一份《备忘录》:各国在承认新政府问题上应遵循“共同行动准则”,应该进一步“促使政府做出足以说明其真正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共同权利及利益之充分保证”。该《备忘录》意在A.以承认为条件谋求列强最大权益B.敦促中国门户开放获取国际承认C.帮助袁世凯独揽大权以镇压革命D.协调各国利益冲突维护清朝统治【答案】A\n【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12年2月,日本政府向欧美列强提出一份《备忘录》:各国在承认新政府问题上应遵循‘共同行动准则’,应该进一步‘促使政府做出足以说明其真正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共同权利及利益之充分保证’”,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刚成立不久,需要国际认可,日本政府向欧美列强提出的《备忘录》,旨在强调列强在对待临时政府问题上要一致行动,以承认为条件,企图迫使临时政府维护各国在华利益,故A项正确;门户开放政策是1899年美国提出的,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与“帮助袁世凯独揽大权以镇压革命”无关,故C项错误;当时清王朝已被推翻,故D项错误。8.20世纪30年代初,在革命根据地,旧时农家供奉的“天地君亲师”牌位换上了马克思或革命先烈画像,以前过节张贴门上的“福寿福禄”、“招财进宝”等改成“工农团结闹革命”、“军民携手卫苏区”。这些现象说明A.国民革命运动深得群众拥护B.农民普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C.红色文化宣传促进移风易俗D.军民团结是革命胜利的保障【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20世纪30年代初,革命根据地农家供奉的牌位和门上张贴内容发生变化,“马克思或革命先烈画像”“工农团结闹革命”“军民携手卫苏区”反映了农家受到共产党革命思想宣传的影响,故选C;1927年国民革命运动已经结束,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农民普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革命胜利的保障是军民团结,排除D。【点睛】9.1951年5月,针对山西省委要求削弱农村私有经济的意见,刘少奇提出:“现在采取动摇私有制的步骤,条件不成熟。没有拖拉机,没有化肥,不要急于搞农业生产合作社。”刘少奇旨在强调A.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必要性B.开展社会主义改造的紧迫性C.新中国地主经济存在的合法性D.维护土地改革成果的合理性【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刘少奇认为不要急于搞农业生产合作社,动摇私有制的条件还不成熟,说明1950年\n进行的土地改革仍然要维护,农民的土地私有制不能急于改变,故选D;材料信息与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无关,排除A;刘少奇认为不要急于搞农业生产合作社,即不要急于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排除B;1950年进行土地改革,废除了地主土地私有制,排除C。【点睛】10.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但也出现通货膨胀加剧等问题。面对严峻形势,党和政府探索新路子进行治理整顿、全面深化改革。到1991年底,经济过热明显改善,物价涨幅全面回落,市场秩序好转。治理整顿工作A.激发了现代企业制度的生机活力B.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C.突破了对计划和市场关系的认识D.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创造条件【答案】D【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出现了通货膨胀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党和政府探索新路子进行治理整顿、全面深化改革,1991年底物价涨幅全面回落,市场秩序好转,这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创造了条件,D正确;1993年现代企业制度开始建立,故A说法不符题意;材料体现的是国内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与对外开放无关,B错误;材料未体现计划和市场的关系,C错误。11.2017年在庞贝古城发现了公元1世纪下半叶的一座古罗马无名氏墓,其墓志铭末尾处铭记:“鉴于以上这些事迹(墓主人诸多的慷慨捐献和善行义举),在民众的提请下,当市议会一致同意他应被推选为庇主、且双执法官之一提交议案时,他本人却以私人身份加以否决,声明他承担不起作为其公民同胞之庇主。”此材料作为直接证据可用于研究古罗马A.地方政治理念和运作机制B.民主政治体制和权力制约C.万民法的实践与逐渐完善D.帝国境内的特色民间风俗【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鉴于墓主人诸多的慷慨捐献和善行义举,在民众的提请下,市议会一致同意他应被推选为庇主、且双执法官之一提交议案时,他本人却以私人身份加以否决,声明他承担不起作为其公民同胞之庇主”,可得出,墓志铭所述反映了古罗马的地方运作机制和地方治理理念,作为考古发掘的一手史料,庞贝古城发现的古罗马无名氏墓的墓志铭可以作为直接证据用于研究古罗马地方历史,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民主政治体制和权力制约”,故B项错误;材料与万民法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民间风俗,故D项错误。\n12.有学者称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为“掌握数学的艺术家”,并认为这些艺术家为更准确地描摹自然场景,对人类的视觉及光影变幻特征呈现的模式进行了大量“实验”。该学者意在说明文艺复兴A.导致欧洲艺术世俗化和现实化B.体现了艺术与科学的内在一致性C.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兴起和发展D.激发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有学者称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为‘掌握数学的艺术家’,并认为这些艺术家为更准确地描摹自然场景,对人类的视觉及光影变幻特征呈现的模式进行了大量‘实验’”,并结合所学可知,该学者认为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为创作而进行了大量的“实验”,这有利于近代科学的兴起和发展,故C项正确;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主要以宗教题材为主,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艺术与科学的内在一致性,故B项错误;“激发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是材料的主旨,故D项错误。13.17世纪前期,英国经济学者多主张实行低工资,这一主张反映在国家实施的工资评定制度上,由政府官员评定的法定工资标准往往低于市场工资标准.这一举措A.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B.意在抑制工场手工业的发展C.有利于技术革命的推进D.是为了应对价格革命的挑战【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7世纪前期,英国经济学者多主张实行低工资,这一主张反映在国家实施的工资评定制度上,由政府官员评定的法定工资标准往往低于市场工资标准”,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低工资会迫使英国人向外寻找生存机会,有利于资本原始积累,故A项正确;当时英国工场手工业发展迅猛,政府不可能抑制其发展,故B项错误;当时英国工业革命还未开始,故C项错误;价格革命使物价上涨,如果再实行低工资会激化阶级矛盾,故D项错误。14.18世纪中叶,法国服饰流行夸张华丽的风格。18世纪后半期,服饰趋向朴素、简洁,男士爱好军装式样的服装,不少上流社会女性以穿“农妇装”为时髦。这一变化反映了A.浪漫主义对衣着服饰的影响B.政治运动对社会观念的冲击C.工业革命推动服饰风尚变化D.启蒙运动对时尚观念的改造【答案】B【解析】\n【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8世纪中叶,法国服饰流行夸张华丽的风格,彰显封建宫廷的奢华之风;18世纪后半期,法国爆发大革命,受大革命的影响,服饰趋向朴素、简洁,且男士爱好军装式样的服装。这说明法国服饰的变化反映了政治运动对社会观念的冲击,故B项正确;浪漫主义兴起于19世纪上半叶,材材料无法体现浪漫主义对衣着服饰的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工业革命推动服饰风尚变化”,故C项错误;启蒙运动对服饰风尚有一定影响,但不是材料的主旨,故D项错误。15.如图是发表于1928年的漫画《被鼓手抛下的乐队》,画面中,一个鼓手敲打着“华尔街股票繁荣”的大鼓,兴冲冲地跑在前面,将“国家繁荣”的乐队远远地甩在后面。后者一边大叫“嗨,等等我们!”一边用力追赶。这一漫画反映了A.一战后美国经济繁荣促进股市上涨B.股市泡沫引发了人们的担忧C.美国贫富差距大导致社会矛盾尖锐D.金融资本主义主导美国发展【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华尔街股票繁荣”的鼓手把“国家繁荣”的乐队远远地甩在后面,反映了股票投机加剧了美国经济风险,股市泡沫引起人们担忧,故选B;A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材料无法体现美国贫富差距大,也无法体现社会矛盾尖锐,排除C;20世纪70年代后,金融资本主义在经济中取得主导地位,排除D。【点睛】16.1958年,美国联邦政府颁布《国防教育法》,指出“国家的安全需要最充分地开发全国男\n女青年的脑力资源和技术技能。”政府增拨大量经费,重视对“新三艺”(自然科学、数学和外语)等科目的教学。美国的这场教育改革运动A.促进了教育公平公正原则实现B.推动了联邦政府权力扩张C.体现了冷战中的危机管控机制D.出于国际战略竞争的考量【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58年正式美苏冷战时期,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受其影响,出于国家安全的需要,同时出于国家战略竞争的考量,美国发起了教育改革运动,政府增拨大量经费,重视对“新三艺”(自然科学、数学和外语)等科目的教学,加大科技投资力度,故D项正确;材料与教育公平公正原则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联邦政府权力扩张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危机管控机制,故C项错误。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有学者指出,“将妇女写进历史,就意味着历史的传统定义要改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代官修的《元史·列女传》展现的国家倡导的所谓贞烈形象,到了清代获得了进一步的强化。继《元史》增加《列女传》篇幅后,清官修《明史·列女传》增至3卷。但卷数及记述妇女人数的增加,并没能带来妇女形象的丰富,反而更加逼仄,几乎完全集中在贞烈一类的妇女,以“某某烈妇”“某某节妇”开始叙述,几成程式。——摘编自向燕南、王汐牟《中国古代历史书写中妇女形象的迁变》材料二学界对中国妇女史的研究,滥觞于20世纪初的一批男性学者,他们采用传统史学方法研究女性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或注重对制度的考量,或注重对女性生活、婚姻、缠足等问题的研究,侧重于揭示妇女从属性社会地位的形成过程与演变。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妇女史研究除关注极少数女英雄外,几乎处于沉寂状态。……改革开放以来,以美国学者高彦颐、中国香港学者叶汉明等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力图对男性视角与男性书写所产生的规范历史予以新的解释,讨论了宋明以来直至20世纪的中国妇女在文化、医学、技术、婚姻等相关领域的活动,丰富了学术界对历史时期妇女社会生活的认识,对中国妇女史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摘编自刘正刚《明清地域社会变迁中的广东乡村妇女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妇女“烈女”形象得以强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妇女史研究的变化及其影响。\n【答案】(1)原因:君主专制的强化;宋明理学根深蒂固;官修正史的国家导向。(2)变化:研究视角更新;研究范围更广。影响:推动妇女史研究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促进中西学术交流;转变观念,有利于促进男女平等。【解析】【分析】【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信息“明代官修的《元史•列女传》展现的国家倡导的所谓贞烈形象,到了清代获得了进一步的强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君主专制的强化、宋明理学根深蒂固、官修正史的国家导向。(2)“变化”,根据材料二信息“改革开放以来,以美国学者高彦颐、中国香港学者叶汉明等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力图对男性视角与男性书写所产生的规范历史予以新的解释,讨论了宋明以来直至20世纪的中国妇女在文化、医学、技术、婚姻等相关领域的活动”得出:研究视角更新、研究范围更广。由材料信息“丰富了学术界对历史时期妇女社会生活的认识,对中国妇女史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推动妇女史研究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促进中西学术交流、有利于促进男女平等等。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武昌起义后,革命军规定“伤害外人者斩”“保护租界者赏”“守卫教堂者赏”。嗣后美国驻汉口领事虽然拒绝承认武昌革命军政府,但同时也拒绝清政府提出的由外国军舰帮助巡护长江,阻止革命军渡江的请求。武昌起义后短短半个多月,中国南方多省宣布独立,美国国务院认为此时向清政府借贷款是“不合时机和不明智的”。虽有个别美国外交官和商人担心革命威胁美国利益,主张干涉中国内政,但美国国务院却收到民众和舆论界潮水般的信件和电报,他们大多要求美国尽快承认中华民国。——摘编自崔志海《美国政府对辛亥革命态度的原因分析》材料二抗战爆发以后,中国政府向美国寻求援助,但因美国顾虑美日关系而遇冷。1939年2月起,美国才陆续以民间贸易的形式向中国提供几笔数量有限的贷款。太平洋战争美日正式开战前夕,美国政府通过《租借法》,以总统名义扩大对华援助。《租借法》规定反法西斯战争结束,“租借”援助即告停止,但中国在1945年9月以后又继续获得与整个战时中国所获“租借”相当的“援助”。周恩来对此指出,“今日美械师几乎全数用之于进攻中共解放区”。——摘编自任东来《抗战期间美援与中美外交研究》\n(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国政府对中国辛亥革命采取中立态度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到抗战胜利后初期的美国对华“援助”的变化趋势并进行评析。【答案】(1)中国革命党人承认、保护外国在华利益;清政府统治迅速崩溃;美国民众和舆论的影响。(2)变化趋势:“援助”的规模逐渐扩大;由以民间贸易的形式开展有限援助转向政府直接援助。评析:美国对华“援助”主要基于自身利益进行考量。抗战时期美国对华“援助”为中国战胜日本法西斯提供了一定的帮助;抗战结束以后,美国对华“援助”助推了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进攻,干预了中国内政。【解析】【分析】【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信息“武昌起义后,革命军规定‘伤害外人者斩’‘保护租界者赏’‘守卫教堂者赏’”得出:中国革命党人承认、保护外国在华利益;由材料信息“武昌起义后短短半个多月,中国南方多省宣布独立,美国国务院认为此时向清政府借贷款是‘不合时机和不明智的’”得出:清政府统治迅速崩溃;由材料信息“美国国务院却收到民众和舆论界潮水般的信件和电报,他们大多要求美国尽快承认中华民国”得出:美国民众和舆论的影响。(2)“变化趋势”,根据材料二信息“1939年2月起,美国才陆续以民间贸易的形式向中国提供几笔数量有限的贷款。太平洋战争美日正式开战前夕,美国政府通过《租借法》,以总统名义扩大对华援助”“今日美械师几乎全数用之于进攻中共解放区”得出:“援助”的规模逐渐扩大、由以民间贸易的形式开展有限援助转向政府直接援助。“评析”,依据材料信息“美国顾虑美日并系而遇冷……太平洋战争美日正式开战前夕,美国政府通过《租借法》,以总统名义扩大对华援助……今日美械师几乎全数用之于进攻中共解放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美国对华“援助”主要基于自身利益进行考量;抗战时期美国对华“援助”为中国战胜日本法西斯提供了一定的帮助;抗战结束以后,美国对华“援助”助推了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进攻,干预了中国内政。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750—1980年世界上各国家或地区在世界制造业产值中所占份额(单位:%。世界总量=100%)\n国家(地区)1750年1800年1860年1900年1928年1953年1980年西方(欧美)18.223.353.777.484.274.657.8中国32.833.319.76.23.42.35.0日本3.83.52.62.43.32.99.1印度/巴基斯坦①24.519.78.61.71.91.72.3俄罗斯/苏联②5.05.67.08.85.316.021.1其他15.714.68.43.51.92.54.7——摘编自【美】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注:①1947年后的数据包括分治后的印度和巴基斯坦②包括冷战期间华约组织国家选择至少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某一时段进行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运用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答案】示例1:1750—1900年,两次工业革命提高了欧美制造业产值在全球的比重。1765年,英国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成为工业革命的开端。瓦特改进“万能蒸汽机”,引发了动力革命,使工业布局摆脱了地理条件的限制,促进了英国的机械化、工业化,产生了棉纺、冶金、采矿、铁路等新兴的工业部门。紧接着,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到欧美其他国家。在这一技术革新浪潮中,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欧美其他国家的制造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大幅提高了英国制造业产值在全球的比重。第二次工业革命在欧美几个发达国家同时兴起,电力的应用和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成为此次技术革新浪潮的标志,传统的钢铁业也焕发出新的活力。在垄断组织的推动下,欧美一些国家重工业的发展突飞猛进,美国、德国崛起成为后起之秀,进一步提高了欧美工业国制造业产值在全世界所占的比重。两次工业革命促使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率先进行工业化的欧美国家,抢占了先机,其制造业产值在世界范围内所占的比重大幅上升。示例2:1750—1900年,世界殖民体系的日渐形成促使欧美和亚洲的实力易位。\n第一次工业革命前,欧洲列强开始了早期的殖民扩张和掠夺,亚洲的印度沦为了英国的殖民地。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蒸汽机的改进引发了动力革命,大幅提高了英国的生产力,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其制造业在全球所占的比重大幅提高。为了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英国相继对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因为自然经济的根深蒂固,中国工业化的进程较为缓慢,在世界工业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的应用和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大幅提高了欧美发达国家的生产力,进一步提高了欧美工业国在世界制造业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列强发动了试图瓜分中国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迫使清政府签署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对中国的侵略发展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虽然晚清时期国内兴起了民族工业,但囿于外来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制,民族工业始终在夹缝中艰难生存,晚清时期的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产值中所占的比重进一步降低。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中,亚洲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在国际分工中沦为欧美工业国的商品市场和资本输出场所,在世界制造业中的产值占比不断降低。(“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根据表格内数据可以看出,1750—1980年间,西方的工业产值比重在上升,而中国、印度为代表的东方工业产值比重在下降。而1750—1980年间爆发了两次工业革命,说明1750—1900年,两次工业革命提高了欧美制造业产值在全球的比重。结合两次工业革命爆发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展开阐述,言之有理即可。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隋朝建立时,由于以前在门阀士族把持地方政权的情况下,州主簿、郡功曾的权力很大,州郡长官的实际权力受到限制;而掌握军权的地方都督长期干预地方行政,导致地方治理的混乱。开皇三年,隋文帝对地方行政体制进行改革。从制度上取消州郡长官自辟僚属的权力,规定地方佐官一律由中央任免;在地方另设由中央吏部统一任免和考课的品官;将原属都督僚属的长史、司马任命为州府的主要属官。这样既加强了地方行政长官的权力,同时也有利于防止地方势力的膨胀。州县设官分职的状况也有所调整,基本确立了与中央六部的对应关系,地方行政管理的专业化程度得以提高。——摘编自《中国大通史·隋唐五代(上)》(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朝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隋朝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意义。【答案】\n(1)原因: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门阀士族把持地方政权(或州郡僚属操控地方政权);都督武将干预地方管理;地方治理混乱(或中央集权削弱)。(2)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地方行政治理效率;冲击了魏晋以来的门阀士族势力;为后世行政体制改革提供历史借鉴。【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隋朝建立时,由于以前在门阀士族把持地方政权情况下,州主簿、郡功曾的权力很大,州郡长官的实际权力受到限制”,并结合所学可知,隋朝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原因是: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门阀士族把持地方政权(或州郡僚属操控地方政权);根据材料“……而掌握军权的地方都督长期干预地方行政,导致地方治理的混乱”,并结合所学可知,隋朝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原因是:都督武将干预地方管理;地方治理混乱(或中央集权削弱)。(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地方行政治理效率;冲击魏晋以来的门阀士族势力;为后世行政体制改革提供历史借鉴等方面分析隋朝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意义。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6-12 18:11:35 页数:13
价格:¥3 大小:1.01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