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带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4

2/14

剩余1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卷高二历史一、单选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1.《左传》中“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说的是西周流行的A.世袭制B.禅让制C.宗法制D.分封制【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是对西周分封制的描述,D正确;ABC均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2.夏商时期的封国是在原部族居住地上就地册封,而西周的封国是把同姓亲族或异姓功臣分封到边远的地方或新征服的土地上。这一变化A.防止了贵族内部的经济纷争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推动了民族交融和文化认同D.促进了国家走向统一【答案】C【解析】【详解】西周将诸侯分到新征服的土地的同时,带去了西周的文化和习俗,有助于民族融合和文化认同。C正确;西周的分封制与贵族内部的经济纷争无关,A排除;君主专制产生于秦朝,B排除;这一措施只能巩固已经统一的地区,D排除。故选C。3.“士”,商、西周时期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后,逐渐成为知识分子的统称。这反映了A.民间私学的兴盛B.士族制度的出现C.宗法制度的瓦解D.贵族政治的衰落【答案】D【解析】【详解】“士”由卿大夫的家臣转变为知识分子的统称,反映的是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型,因此体现了贵族政治的衰落,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反映这些“士”是受私学的教育影响,排除A项;士族制度出现在魏晋时期,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宗法制度,排除C项。4.《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制曰:‘……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材料中所包含的政治制度是\nA.皇帝制度与分封制B.中央集权制与世袭制C.皇帝制度与世袭制D.宗法制与郡县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包含了皇帝制度和世袭制两种政治制度,C选项正确;秦朝废除了分封制,A选项错误;材料未提及中央集权制,B选项错误;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瓦解,D选项错误。5.《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A.郡县制B.分封制C.井田制D.宗法制【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据材料中“不与古同”可以排除先秦时实行的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BCD均错误。材料中“罢侯置守”指废除分封制,罢去诸侯,实行郡县制,设置郡守,答案为A。【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6.汉初因“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导致内乱。为此汉武帝实行A.郡国并行制B.推恩令C.无为而治D.内朝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汉初因“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导致内乱,据所学可知,这是汉初的分封制导致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为此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B正确;郡国并行制是汉初的地方制度,故A与汉武帝无关,A排除;无为而治是汉初的统治思想,也不是汉武帝的措施,C错误;内朝制度是汉武帝加强皇权的措施,与分封制无关,D错误。7.汉武帝以前丞相权重。从汉武帝开始到汉宣帝,为削夺相权,将一些待从委以重任,让他们参与谋议国家政事.逐渐形成一个起决策作用的中朝官系统。此做法A.使决策机制逐步走向专业化B.旨在调整中央决策体系C.致力于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D.缓和了中央各部门矛盾【答案】B【解析】\n【详解】材料表明汉代皇帝通过建立“中朝”削弱丞相的决策权以加强皇权。B正确;中朝官系统的出现是为了分割丞相的权力,不能说中央决策机制走向专业化,A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决策机制的变化,由此不能推断政府效率的变化,C排除;D项材料只涉及中朝和丞相,不能体现缓和中央各部门矛盾,D排除。故选B。8.汉武帝曾将关中北部的东界由黄河—线向东推进至太行山一线,将关中中部的函谷关向东迁移了三百里,从而极大地拓广了关中范围。他还将此区域内的候国一次性迁到太行山以东地区重新安置。汉武帝的主要目的是A.削弱王国经济实力B.巩周关中控御全国C.逐步废除分封制度D.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拓展关中地区的范围,并把候国迁到太行山以东地区重新安置,主要是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故B正确;王国问题只是材料中所涉及的一部分,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分封的内容,排除C项;D项不是主要目的,排除D项。9.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最有可能隶属于A.唐朝的门下省B.唐朝的吏部C.宋朝的枢密院D.明朝的内阁【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企图通过贿赂做官的王锷,皇帝同意后但是被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说明李藩行使的是审议的权力,和门下省的职能相同,给事中最有可能隶属于唐朝的门下省,A项符合题意;唐朝的吏部掌管官员的任免考核礼部掌管祭祀、教育和考试,不能驳回官员的任命,B排除;宋朝的枢密院掌握军政大权,C排除。明朝的内阁属于内侍机构,无驳回官员的任命的权力,D排除。故本题选A。10.唐太宗时常给品级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武则天时期,中书省开始直接参与政务处理。上述调整使得\nA.中书省地位最高B.行政效率不断提高C.相权被剥夺殆尽D.皇帝权力得到加强【答案】D【解析】【详解】给品级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是为了削弱相权,中书省开始直接参与政务处理是为了削弱其它几省宰相的权力,故加强了皇权,D项正确;三省长官都是宰相,没有哪一省地位最高,排除A项;材料与行效率提高无关,排除B项;削弱相权,并不是废除相权,排除C项。11.为避免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禁军将领篡夺皇位的历史教训,宋朝推行A.三公九卿制B.三省六部制C.文官体制D.行省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为了避免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禁军将领篡夺皇位的历史教训,宋朝实行文官体制,防止武将篡权,故选C项;三公九卿制是秦朝中央官制,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出现的中央官制,排除B项;行省制度出现于元朝,排除D项。故选C。12.如图所示,宋太祖时开始给官员的官帽加上两个超级细长坚挺的帽翅,其目的是A.提倡大臣独立思考B.防止官员结党营私C加强皇帝集权专制D.彰显开国独树一帜【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图片内容并结合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来看,该措施出现的初衷是为了防止朝臣在朝堂上私下交流,目的是为了防止朝臣拉帮结派,结党营私,威胁皇权,通过此措施达到加强君主专制的目的。C正确;提倡大臣独立思考不符合材料主旨,A排除;防止官员结党营私的目的还是为了加强皇帝的权力,B排除;彰显开国独树一帜与其政治制度无关,D排除。\n故选C。13.公元220年,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在地方设立中正官代替乡里评议考察人才。中正由当地出身的朝官中“德充才盛”者担任,负责将本地士人状况考评定级,以供吏部选官参考。曹丕推行的政策A.打破贵族政治特权B.阻断世家子弟进入仕途C.带有中央集权倾向,D.完善吏部考核官员程序【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曹丕采取的政策是九品中正制,该制度将选官权力收归中央,带有中央集权的倾向,故选C;打破贵族政治特权的是科举制,排除A;曹丕的政策并没有阻断世家子弟进入仕途,排除B;曹丕的政策是为了选官,并不是为了考核官员,排除D。故选C。14.唐前期,进士及第者的名单要奏报皇帝批准,但是否录取,则主要以策文的好坏定夺。武则天时期,请托之风大盛。为了消除“请托于时,求声于人”的现象,开元二十五年建立了试卷复查制度。材料说明唐代科举制度A.注重人才选拔的公平B.重在提升官员文化素质C.开启分科考试的方式D.旨在打击循私舞弊之风【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武则天时期通过试卷复查制度,遏制请托之风,体现了选拔的公平,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选拔的方式,而不是文化素质,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分科考试的模式,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要遏制请托之风,体现公平,而不是打击考生的循私舞弊之风,排除D项。15.对历史概念的理解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下表对历史概念解释正确的是\nA.AB.BC.CD.D【答案】D【解析】【详解】重农抑商是鼓励发展农业生产,限制商业活动,而不是禁止”,A错误;三省六部制的目的是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与近代西方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有着本质的不同,近代西方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是为了实现资产阶级民主,B错误;行省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各省重大民政事务必须上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因此并没有很大的自主权,C项错误;明朝内阁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对皇帝负责,直接听命于皇帝,内阁大学士的权力来自皇帝的支持与信任,符合史实,D正确。16.“除了奉命办事之外,自己不能作出任何决定,也无权对外发出任何指示,即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材料描述的机构是A.唐代的政事堂B.宋代的枢密院C.明代的锦衣卫D.清代的军机处【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的职责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因此D正确;唐代的政事堂属于行政部门,A排除;宋代的枢密院负责军事,B排除;明代锦衣卫属于特务机构,C排除。故选D。\n17.本改签指内阁将票拟好的题本进呈皇帝后,如皇帝不同意内阁票签的意见,就会下令内阁重新票拟,或直接拟好交内阁发出。乾隆时期,很多题本改签的内容或是由军机处传达到内阁,或是先由军机大臣草拟,然后呈报皇帝,获准后,发交内阁照签办理题本改签。这一变化表明乾隆时期A.中央集权日益强化B.制衡机制得到完善C.内阁决策受到削弱D.君主专制日益加强【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表明内阁、军机处都只是在遵照皇帝的旨意处理政务,决策权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表明君主专制得到了加强。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而不是中央集权,A排除;内阁与军机处都服从于皇帝一人,没有制衡,B排除;内阁只有票拟权,决策权在皇帝手中,C排除。故选D。18.东汉尚书台、唐朝三省六部、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等机构的设立,本质上反映了A.宰相权力不断削弱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专制皇权不断强化D.文臣地位不断提高【答案】C【解析】【详解】东汉尚书台、唐朝三省六部、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等机构的设立,都是中央机构的调整,本质上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故选C;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不存在宰相,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的强化,中央集权指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排除B;D材料中的机构设置无法体现,排除。19.“希腊民主不同于现代社会的民主,它依赖于小规模的城邦和公民的广泛参与。”其意表明希腊民主具有A.局限性B.重要作用C.进步性D.深远影响【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希腊民主“依赖于小规模的城邦和公民的广泛参与”,说明希腊民主是适应小国寡民的民主,具有局限性,故选A;材料反映希腊民主的局限性,并非强调其积极性,故排除B、C、D。\n【点睛】20.指挥过马拉松战役的阿里斯泰德,因企图建立由少数贵族掌权的政府,而被雅典公民依据“陶片放逐法”放逐。这说明雅典A.民主政治尚未确立B.用民主的手段保障民主C.民主导致权力滥用D.民主政治有较大随意性【答案】B【解析】【详解】阿里斯泰德虽然有战功,但是其企图建立由少数贵族掌权的政府而被民众通过陶片放逐法流放,由此说明雅典通过民主的手段来保障民主,B正确;克里斯提尼改革后雅典的民主制就确立起来了,排除A;题干显示的内容是为了维护民主制,并不属于权力滥用,排除B;民主政治的随意性主要体现在抽签选举,这一点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21.在古代雅典,每个官员在任职前,经过议事会和陪审法庭审查后,受审人就走向那块宰牲祭供的石头,登上这块石头宣誓说,他们将公正地和依法地从政,而绝不以他们的职务接受礼物,如果他们接受任何东西,他们就要立一金像。宣誓之后,他们就到卫城去,在那里再次进行这样的宣誓,然后才就职。这表明雅典政治A.具有形式主义特征B.体现法律至上原则C.彰显权力制衡精神D.强调官员公正廉洁【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雅典民主,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雅典官员在任职之前都要宣誓,“将公正地和依法地从政,而绝不以他们的职务接受礼物,如果他们接受任何东西,他们就要立一金像”这就表明了雅典强调对官员的廉洁的要求,所以符合题意的是D项,ABC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22.《十二铜表法》第八表有这样的规定:“烧毁房屋或堆放在房屋附近的谷物堆的,如属故意,则捆绑而鞭打之,然后将其烧死;如为过失,则责令赔偿损失,如无力赔偿,则从轻处罚。”这说明罗马法律注重A.主权在民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天赋人权D.保护公民私有财产【答案】D【解析】\n【详解】《十二铜表法》规定损害他人财物的都要做出赔偿或处罚,这体现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故选D;材料体现的是保护公民私有财产,并不是体现主权在民和天赋人权,排除AC;《十二铜表法》从根本上来说是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的,不可能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排除B。23.“古代罗马人相信,在人类之外客观上存在着一种必须服从的力量,这就是约束人类的自然法则,法律的目的是保证人类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材料蕴含的罗马法基本理念是A.小国寡民B.自由平等C.公平正义D.独立自主【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在人类之外客观上存在着一种必须服从的力量,这就是约束人类的自然法则”可见罗马法是依据是约束人类的自然法则,由材料“保证人类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可见罗马法的目的是保证人类的自由和平等权利,故选B;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是古希腊城邦的基本特点,排除AD;材料没有反映罗马法强调人生而平等地享有为任何人不能剥夺的一些基本权利的信息,排除C。24.罗马帝国统治者屋大维的顾问抱怨说:“麻烦在于人口众多,管理事务繁杂。因为公民包括了种族和能力上形形色色的人,他们的秉性和愿望更是千差万别,所以统治起来困难至极。”有利于解决这种“麻烦”的是A习惯法B.公民法C.万民法D.自然法【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主旨,随着罗马疆域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加,需要调整罗马公民法的适用范围,即以万民法取代公民法,选项C正确;习惯法在《十二铜表法》出现后就被成文法取代,\n排除A;公民法不能适应罗马帝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排除B;自然法是一种法律精神,不是具体的法律,无法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排除D。25.图为古罗马正义女神象。它体现了罗马法的诸多原则,如高擎的秤体现的是裁量公平,手握利剑体现的是法律的强制力。据此,双眼蒙布所体现的原则是,法官审案应()A.主要依据道德良知B.侧重听取证人证言C.不受表象迷惑洞察事实真相D.排除一切干扰遵从民众意愿【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罗马法的原则,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双眼蒙布”的内涵。图片中“正义女神双眼蒙布”,这体现了法官在审案时要抵御各种利益或情感的诱惑以洞察事实真相,来作出公正的判决,实质上体现了罗马法的公平公正原则。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依据道德良知审案,不在于是否“双眼蒙布”,故A项错误;很显然,法官“双眼蒙布”只通过“听”证人的证言,不能保证审判的公平公正,故B项错误;同样“双眼蒙布”也不能保证排除一切干扰,故D项错误。【考点定位】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罗马法的原则26.西方资产阶级通过革命和改革,以立法形式确立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的是A《权利法案》B.《人权宣言》C.《美利坚合众国宪法》D.《独立宣言》【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A正确;《人权宣言》宣告了人权、法治、自由、分权、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基本原则,B排除;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确立的是总统共和制,C排除;《独立宣言》宣告了美国的独立,D排除。故选A。\n27.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规定,参议院的议员名额每州不论大小,均为两名。众议院议员名额则按各州人口比例分配,5个黑人折合3个人来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上述规定体现了A.权利平衡思想B.民主共和思想C民族平等思想D.主权在民思想【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参议院的议员名额每州不论大小,均为两名。众议院议员名额则按各州人口比例分配,这是为了平衡大州和小州的利益而采取的一项折中措施,因此它体现的是大州和小州权益的平等;B.民主共和思想,D.主权在民思想单从这则材料中看不出来;C.民族平等思想,与题干中“5个黑人折合3个人来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不符。故此题应选A项。考点:美国政体点评:1787年宪法体现的原则。(1)分权制衡原则:美国政府由立法、行政、司法三个平等独立的部门组成,三权分立,互相制约。(2)民主(主权在民)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管理国家,以代议制为基础;总统和国会议员都由民选产生,实行任期制;1789年增加10条修正案,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三权分立也体现了民主精神。(3)联邦制原则:美国国家结构实行联邦制中央集权原则。联邦政府权力是各州赋予的,但联邦的地位高于州的地位,同时各州也有处理本州范围内部事务的权力。(4)共和制原则:宪法废除贵族头衔和世袭职务,规定所有的公职向人民开放,总统和国会议员都是民选的;国家和政府应该为公共利益服务,不为个人谋利益。28.美国最终解决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及权利分配等问题,是因为其确立了A.君主立宪制B.君主专制C.联邦制度D.议会共和【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通过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协调了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因此C正确;美国是总统共和制国家,ABD排除。故选C。29.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以专章规定了帝国的军事制度把普鲁士的军事法律施行于全国。\n这一法律A.结束了德意志四分五裂的状态B.使德意志又回到封建专制状态C.直接导致了欧洲局势的紧张D.强化了军国主义对德意志的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把普鲁士的军事法律施行于全国”是提升了军事法律的地位,从而强化了军国主义对德意志的影响,故选D;《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是在德意志分裂状态结束以后,排除A;《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使德意志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没有重新回到封建专制状态,排除B;C项明显与题意无关,排除。30.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实行议会制,从共和国初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它产生了50届政府,平均每年一届。一战之后,政府更迭速度加快,内阁平均寿命为6个月。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内阁不能有效制衡议会B.两党制度下竞争激烈C.战争导致社会动荡不安D.总统拥有的权力过大【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实行议会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实行的是议会制的政治体制,这种体制下内阁不能制衡议会,从而导致政府更换频繁,故A项正确;材料中无体现出两党制和战乱的影响,故BC项排除;法国总统的权力受到议会的限制,故D项错误。二、材料分析题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n——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1)依据材料一,分别回答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官员方面的区别。并由此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重要意义。(2)材料二中,两幅图片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与图1相比,图2反映的政治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由此可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是什么。【答案】(1)区别:分封制:根据出身贵贱,由贵族兼任政府职务,实行世官制(世卿世禄制);郡县制: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选贤任能)意义:地域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职业官僚取代了世袭领主;彻底打破了世官制(世卿世禄制),使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2)特征:皇帝至高无上,皇权高度集中。变化:明朝宰相制度被废除。趋势:专制皇权不断加强。【解析】【详解】(1)区别:分封制:根据“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得出根据出身的贵贱,由贵族兼任政府职务,实行世官制(世卿世禄制);郡县制:根据“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得出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选贤任能)意义:根据所学可得出地域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职业官僚取代了世袭领主;根据“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得出彻底打破了世官制(世卿世禄制),使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2)特征:根据材料可得出明朝废除丞相反映出皇帝至高无上,皇权高度集中。变化:从图2的内容可得出明朝宰相制度被废除。趋势:结合所学可得出专制皇权不断加强。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n重矣。”材料二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官职的基本职权情况表(1)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他门的共同点是什么?(2)当时也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这种称呼是否有实质意义?为什么?【答案】(1)秦始皇让御史大夫监察百官以牵制丞相;汉武帝设置“中朝”机构,分割宰相的决策权;唐太宗规定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宋太祖以参知政事等官职分割相权。共同点:相权受到限制和分割削弱,皇权加强。(2)没有实质意义。内阁属于皇帝的顾问内侍机构,内阁首辅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的长官,其权限大小取决于皇帝。军机处是皇帝谕旨的传达机构,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不具有宰相的权力,不能对皇权形成制约,所以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宰相。【解析】【详解】(1)本题应该结合所学内容进行作答。根据所学内容可知,秦朝建立后秦始皇设三公九卿,其中御史大夫掌管监察,秦始皇让御史大夫监察百官以牵制丞相;汉武帝则设置“中朝”机构,分割宰相的决策权;唐太宗规定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宋太祖以参知政事等官职分割相权。共同点:相权受到限制和分割削弱,皇权加强。(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并没有实质意义。因为内阁属于皇帝的顾问内侍机构,内阁首辅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的长官,其权限大小取决于皇帝。军机处是皇帝谕旨的传达机构,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不具有宰相的权力,不能对皇权形成制约,所以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宰相。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6-12 18:11:34 页数:14
价格:¥3 大小:223.18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