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北京市2022年高考语文第二次综合模拟评估卷(二)(解析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2

2/22

剩余2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年高考语文第二次综合模拟评估卷(二)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7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材料一“含蓄”之美是中国古典诗学中特别重视的一个问题。一方面是中国古诗多为四、五、七言,四、八句的短制,不能不要求短中见长,小中蓄大;另一方面则与儒、道两家的思想有关。儒家诗教主张的“美”“刺”,都要求委婉曲折,温柔敦厚,乐而不淫,怨而不怒。道家则认为“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并认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儒、道两家上述思想有相通之处,即都重视“无”与“有”、“虚”与“实”、“内”与“外”、“言”与“意”之间的辩证关系。这种相通之处反映到诗学上面,就都以“含蓄”“蕴藉”“空灵”为美,以直语、铺排语、说尽语为不美。“含蓄”这一说法,较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所谓“文约”“辞微”,指诗里说出来的比较简约;所谓“指大”“义远”,指所暗示出来的意味丰富深远。到了唐代,探讨“含蓄”美成为诗学发展的时尚,如皎然《诗式》中“但见情性,不睹文字”、白居易《文苑诗格》中“为诗宜精搜,不得语剩而智穷,须令语尽而意远”等。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他把“含蓄”作为其中的一品:“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唐后,像梅圣俞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苏轼的以“一点红”表现“无边春”、王士祯的“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尾”等说法,都未超出司空图的概括。对“含蓄”美的重视,成为中国诗学的一大传统。含蓄的艺术之美,是诗人创作的共同追求。诗人面对的社会生活和心中涌动的感情是丰富多彩的,诗人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生活和流动多变的感情全部直说出来。诗人所采取的“策略”,必然是以个别概括一般,即“以少总多”“万取一收”,企望在“言外”建立起一个以有限表现无限的艺术世界。含蓄的艺术之美,又是读者鉴赏再创造的需要,其心理机制就是读者对诗作中空白的填充与投射。相信读者能充分地把握诗歌字面以外的景象和意味,对作品的“思而得之”,会获得再创造的愉悦。,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追求含蓄之美是诗人成熟的标志。郑板桥说过:“始余画竹,能少而不能多;既而能多矣,又不能少;此层功力,最为难也。近六十外,始知减枝减叶之法。”(《郑板桥集》)所谓“减枝减叶之法”就是含蓄之法。这是以切身体会来说明含蓄美是艺术的高格和极致,对一个艺术家来说,可能要花毕生的精力才能够追求到它。(取材于童庆炳《中国古代诗学与美学》)材料二文学作品大概可分为三种,情尽乎辞,情溢乎辞,或是辞溢乎情。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经指出与此类似的分别,不过他把“情”叫做“精神”,“辞”叫做“物质”:物质恰足表现精神的是“古典艺术”,例如希腊雕刻,体肤恰足以表现心灵;精神溢于物质的是“浪漫艺术”,例如中世纪“哥特式”雕刻和建筑,热烈的情感与崇高的希望似乎不能受具体形象的限制,磅礴四射;物质溢于精神的是“象征艺术”,例如埃及金字塔,以极笨重庞大的物质堆积在那里,我们只能依稀见出它所要表现的精神。黑格尔最推尊古典艺术,就常识说,情尽乎辞也应该是文学的理想。“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和顺积中,英华外发”,我们的古圣古贤也是如此主张。不过,情溢乎辞也未尝没有它的好处。语文有它的限度,尽情吐露有时不可能,纵使可能,意味也不能很深永。艺术的作用在于暗示,古人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不尽,意味才显得闳深婉约,读者才可自由驰骋想象,举一反三。拿绘画来打比,描写人物,用工笔画法仔细描绘点染,把一切形色,都尽量地和盘托出,结果反不如用大笔头画法,寥寥数笔,略现轮廓,更来得生动有趣。画家和画匠的分别就在此。画匠多着笔墨不如画家少着笔墨,这中间妙诀在于能以有限寓无限,抓住精要而排去秕糠。在普通情境之下,“辞溢乎情”总不免是一个大毛病。我们看到一大堆漂亮的辞藻,期望在里面玩味出来和它相称的情感思想,略经咀嚼,就知道它索然乏味,心里仿佛觉得受了一回骗,作者原来是一个穷人要摆富贵架子!不过“辞溢乎情”有时也别有胜境。汉魏六朝的骈俪文就大体说,都是“辞溢乎情”。固然也有一派人骂那些作品一文不值,可是真正爱好文艺而不夹成见的虚心读者,必能感觉到它们自有一种特殊的风味。我曾平心静气地玩味庾子山的赋、温飞卿的词、李义山的诗和商籁、弥尔顿的长短诗,觉得他们的好处有一大半在辞藻的高华与精妙,而里面所表现的情趣往往很普通。我最初无法在理论上找到一个圆满的解释。我放眼看一看大自然,天上灿烂的繁星,大地在盛夏时所呈现葱茏的花卉,我们就不能借它们娱目赏心么?再看一看艺术,中国古瓷上的花鸟,波斯地毡上的图案,不也都“美丽”得令人欣喜?我们欣赏它们所表现的情趣居多呢,还是欣赏它们的形象居多呢?我因而想起,辞藻也可以供人欣赏。“辞溢乎情”的文章如能做到这地步,我们似也毋庸反对。(取材于朱光潜《谈文学》)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古诗有字句长度的限制,多为四、五、七言,四、八句的短制。,B.儒、道两家思想都重视“无”与“有”、“言”与“意”的辩证关系。C.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包罗万象,人的感情流动多变,难以全部直说。D.含蓄美是诗人成熟的标志,年龄越大的诗人写出的作品越具含蓄美。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相较于希腊雕刻而言,黑格尔更推尊中世纪的“哥特式”雕刻。B.情溢乎辞的作品虽意味不深永,却能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空间。C.画家用大笔头画法描画人物,比画匠工笔细描的更显生动有趣。D.真正爱好文艺的虚心读者,会认为“辞溢乎情”的作品才最好。3.材料中的下列论述,与“含蓄美”无关的一项是(3分)A.大音希声,大象无形B.但见情性,不睹文字C.不着一字,尽得风流D.和顺积中,英华外发4.在追求文学辞藻上,两则材料的看法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5.苏轼评价陶渊明的诗“质而实绮,癯(qú即瘦)而实腴”。请从《饮酒》(其五)、《归园田居》(其一)等陶诗中任选一首,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苏评陶诗的理解。(5分)【答案】1.D2.C3.D4.在材料一看来,辞藻贪多求全(或“铺排说尽”)是技艺不高(或“不成熟”)的表现;在材料二看来,重辞藻有时也别有胜境(或“自有一种特殊的风味”),毋庸反对。5.(答案示例一)“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大意是:(陶诗)看起来很简单质朴,内里实在是很美丽很丰富。这与材料一中所论的诗歌应讲求含蓄美的看法是一致的。以《归园田居》(其一)为例,作品中间几句用方宅、草屋、树木、炊烟等简单的意象(或:普通的乡间事物)来勾勒田园生活,语言非常朴素(或:无过多华丽辞藻),却让我们感受到作者摆脱官场束缚后自由、闲适的生活状态,体会到其对田园生活的浓厚感情,正可谓言简而意丰、以少总多。(答案示例二)“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大意是:(陶诗)看起来很简单质朴,内里实在是很美丽很丰富。这与材料二中所说的“情溢乎辞”的文学表现是一致的。以《饮酒》(其五)为例,诗中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用词简单,平白如话,读来非常平淡质朴,却让我们进入一种安谧闲适的自然境界中,体会到作者归隐之后怡然自得的心态,正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D.“年龄越大的诗人写出的作品越具含蓄美”错误,材料一最后一段说的是“对一个艺术家来说,可能要花毕生的精力才能够追求到它”,作者是说可能需要艺术家花费毕生精力才能追求到它,并不是说年龄越大写出的作品越具含蓄美,选项曲解文意。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A.“黑格尔更推尊中世纪的‘哥特式’雕刻”错误,材料二第一段“物质恰足表现精神的是‘古典艺术’,例如希腊雕刻,体肤恰足以表现心灵;精神溢于物质的是‘浪漫艺术’,例如中世纪‘哥特式’雕刻和建筑”,黑格尔只是指出二者之间的区别,并没有表明更推尊哪一个。B.“情溢乎辞的作品虽意味不深永,却能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空间”错误,材料只是列出文学作品的三个种类,“文学作品大概可分为三种,情尽乎辞,情溢乎辞,或是辞溢乎情”,并指出各自的特点,并没有说情溢乎辞的作品虽意味不深永,却能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空间,选项属于无中生有。D.“真正爱好文艺的虚心读者,会认为‘辞溢乎情’的作品才最好”错误,材料二最后一段说的是“可是真正爱好文艺而不夹成见的虚心读者,必能感觉到它们自有一种特殊的风味”,由此可知,选项有两处错误,一应是“真正爱好文艺而不夹成见的虚心读者”,二是说能感觉到它们“自有一种特殊的风味”,并非认为“最好”。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由材料可知,“含蓄美”就是“小中蓄大”“委婉曲折”“含蓄”“说出的简约,暗示出来的意味丰富”。A.“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说最好的音乐是没有声音,最好的形象是没有形象。体现的是“含蓄美”。B.“但见情性,不睹文字”是说呈现作者的本性真情,让读者全身心感受到性情的真与美,而感觉不到文字的存在。体现的是“含蓄美”。C.“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说无一字直接述说自己的情思,而自己的情思却在寻常事物的描绘中得到了最完满的表现。体现的是“含蓄美”。D.“和顺积中,英华外发”是说和顺的情感聚积在心中,美好的神采表现在外表。“发”是表现出来,所以与“含蓄美”无关。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由材料可知,考生需要找出两则材料中有关文学辞藻的内容,明确观点。如材料一第一段最后说“以‘含蓄’‘蕴藉’‘空灵’为美,以直语、铺排语、说尽语为不美”,这说辞藻上不能说尽,不能铺排,“说尽”“铺排”是“不美”的表现;如材料一最后一段说“追求含蓄之美是诗人成熟的标志”“所谓“‘减枝减叶之法’就是含蓄之法。这是以切身体会来说明含蓄美是艺术的高格和极致”,这说明语言含蓄是成熟的表现,那么说尽铺排就是不成熟的标志。由此可知,材料一认为在辞藻运用上要含蓄为先,不能铺排说尽。,如材料二最后一段提到“不过‘辞溢乎情’有时也别有胜境。……真正爱好文艺而不夹成见的虚心读者,必能感觉到它们自有一种特殊的风味”“‘辞溢乎情’的文章如能做到这地步,我们似也毋庸反对”,可见对于重辞藻这一现象,作者认为也会别有风味,不必反对。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先理解苏轼评语的意思,然后结合材料内容和陶渊明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质”是质朴,“癯”是简约,“绮”是指美妙、华美,“腴”是指丰富。由材料一来看,材料一中所谈论的诗歌强调“含蓄美”,也就是说要“文约”“辞微”,即诗中所获简约,而所反映的“指大”“义远”,即所暗示出来的意味丰富深远。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诗,“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诗人使用简笔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又以“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展现屋前屋后的情境,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又以“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展现远望之景,给人平静安详之感。诗人借助这些乡间常见之事物来展现田园生活,使用白描,并无过多修饰,却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那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言语间接却意蕴丰厚。由材料二来看,第二段说“艺术的作用在于暗示,古人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不尽,意味才显得闳深婉约,读者才可自由驰骋想象,举一反三”,这里展现了情溢乎辞的妙处,言语虽有尽但深意无穷。如《饮酒》(其五)一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仅仅十个字,既有诗人的行为,如“采菊”,也有具体的环境,如“东篱”,还有诗人的情态“悠然”,语言虽然简单,但“悠然”等词语却能让人感受到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而“见”字则表现了诗人看山不是有意之为,而是采菊时,无意间,山入眼帘。这些都是隐藏在诗歌背后的无穷之意。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24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8分)《战国策》书录【注】刘向周室自文,武始兴,崇道德,隆礼义,故仁义之道满乎天下,卒致刑错四十余年。远方慕义,莫不宾服。及春秋时,已四五百载矣,然其余业遗烈,流而未灭。五伯之起,尊事周室。五伯之后,时君虽无德,人臣辅之,以并立于中国,犹以义相支持,歌说以相感,期会以相一。天子之命,犹有所行。会享之国,犹有所耻。小国有所依,百姓有所息。周之流化,岂不大哉!及春秋后,众贤辅国者既没,而礼义衰矣。孔子虽论《诗》《书》,定《礼》《乐》,王道粲然,以匹夫无势,化之者七十二人而已,皆天下之俊也,时君莫尚之,王道遂用不兴。仲尼既没,道德大废,上下失序。至秦孝公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夫篡盗之人,列为侯王;诈谲之国,兴立为强。是以转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暴师经岁,流血满野。诸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尽为战国。贪饕无耻,竞进无厌;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当此之时,虽有选德,不得施谋,故孟子,孙卿儒术之士弃捐于世,而游说权谋之徒见贵于俗。是以苏秦,张仪之属,生从横短长之说,左右倾侧。横则秦帝,从则楚王。然当此之时,秦国最雄,诸侯方弱,苏秦结之,时六国为一,以俟背秦。秦人恐惧,不敢窥兵于关中,天下不交兵者二十有九年。然秦势便形利,权谋之士,咸先驰之。至始皇因四塞之固,据愉,函之阻,听众人之策,乘六世之烈,以蚕食六国,兼诸侯,并有天下。仗于谋诈之弊,终无道德之教,仁义之化,以缀天下之心。燔烧诗书,坑杀儒士,上小尧、舜,下邈三王。二世愈甚,惠不下施,情不上达;君臣相疑,骨肉相疏;化道浅薄,纲纪坏败。天下大溃,诈伪之弊也。其比王德,岂不远哉!周施王道,使天下有所耻,故化可致也。苟以诈伪偷活取容,自上为之,何以率下?也,不亦宜乎!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国教,化兵革,亦救急之势也。皆高才秀士,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亦可喜,皆可观。(有删改)【注】书录:综述书籍的版本、评论和源流等内容的图书目录。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然其余业遗烈                                 烈:功业B.期会以相一                                 一:协调一致C.至秦孝公捐礼让而贵战争             捐:抛弃D.生从横短长之说                           生:谋士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A.众贤辅国者既没                                 天下不交兵者二十有九年B.而游说权谋之徒见贵于俗                    不敢窥兵于关中C.至始皇因四塞之固                                 不得不因势而为资D.自上为之                                               为之谋策者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卒致刑错四十余年                           最终使刑罚放置不用四十多年B.歌说以相感                                 用典雅的诗歌和圣人的言语相感召C.敌侔争权                                        力量相当者争权夺利D.虽不可以临国教                           即使不可以临时指导那些国家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在第一段用几个“有所”句,表现周朝德政影响深远。B.作者认为在孔门七十二贤推动下,春秋之后王道尤为兴盛。,C.本文与《过秦论》都认为地理优势是秦统一天下的重要条件。D.本文指陈千年历史大势,纵论时代变化特点,文风平和浑厚。10.本文与《过秦论》都论及秦的灭亡。请结合本文第四、五段与《过秦论》最后一段的内容,概述它们的写作意图有何不同。(6分)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穿,蠕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答案】6.D7.C8.D9.B10.①本文第四、五段写秦的灭亡,旨在说明道德仁义是治国之本,权谋之术只能临时救急,不能作为治国长久之策,提示人们辩证地看待谋臣策士。②《过秦论》最后一段写秦的灭亡,旨在揭示统治者不施行仁义,攻和守的形势就不同了。【解析】【分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该句意思是:创立了纵横、短长的学说。“生”,动词,创立。故选D。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第一处意思:能辅佐国政的众多贤人都死去了。“者”,助词,……的人;第二处意思:二十九年内天下没有发生大的战争。“者”,助词,表示停顿,无实义。B.第一处意思:而游说权谋的那些人,被世俗尊崇。“于”,介词,表被动,被;第二处意思:因而不敢向函谷关以东进兵。“于”,介词,向。C.第一处意思:到了秦始皇时期,凭借国境四面的险要。“因”,介词,依靠,凭借;第二处意思:不得不依靠形势作为依托。“因”,介词,依靠,凭借。D.第一处意思:统治者做这些。“为”,动词,做;第二处意思:替他们出谋划策的人。“为”,介词,替。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D.该句意思是:虽然不能用于治国教化。故选D。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春秋之后王道尤为兴盛”错误。由原文“皆天下之俊也,时君莫尚之,王道遂用不兴”可知,七十二贤人都是天下的俊才,但是当时的君主没有人尊崇他们,王道因此不能被实施。因此七十二贤并没有推动春秋之后王道的兴盛。故选B。10.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由本文第四段“仗于谋诈之弊,终无道德之教,仁义之化,以缀天下之心”可知,秦国依仗的是狡诈的谋略,没有仁义道德的教化,来凝聚天下的人心。再由“周施王道,使天下有所耻,故化可致也。苟以诈伪偷活取容,自上为之,何以率下?也,不亦宜乎”可知,周王朝用道德教化百姓,使百姓归顺,而秦朝不这么做,因此破灭。由此说明道德仁义是治国之本。由本文第五段“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国教,化兵革”可知,作者认为,谋士的谋略是为了扶助急难、维持即将灭亡的国家,所做的都是权宜之事,虽然不能用于治国教化,化解战争。由此说明权谋之术只能临时救急,不能作为治国长久之策,提示人们辩证地看待谋臣策士。而《过秦论》选段中,“然后以六合为穿,蠕函为宫”一句概括了秦朝的作风——把天下作为家业,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再由最后一句“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揭示灭亡的原因: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由此揭示统治者不施行仁义,攻和守的形势就不同了。参考译文:       周王室自从文王、武王开始兴起,崇尚道德,重视礼仪,因此仁义之道通行于天下,最终使刑罚放置不用四十多年。远方各族仰慕(周朝的)道义,没有不臣服的。到了春秋时期已经有四五百年了,可是他们遗留下来的事业和功绩,仍在流传,不曾泯灭。春秋五霸兴起,他们也还能尊崇、侍奉王室。五霸之后,当时的君主即使有失德的,臣子们也能辅佐君主,以求都能在中原地区立足,(此时他们)仍然能用道义相支持,用典雅的诗歌和圣人的言语相感召,相约会盟以求协调一致。天子的命令,还会被执行。会盟的国家,仍有羞耻感。小国能够有所依靠,百姓能够有所生息。周王朝流传下来的教化,岂不是很伟大!       到了春秋之后,能辅佐国政的众多贤人都死去了,礼义也就衰落了。孔子虽然论《诗》《书》,定《礼》《乐》,(他的)王道思想清楚分明,(但)因为他只是一介平民,没有势力,能教育的只有七十二个贤人而已,(他们)都是天下的俊才,当时的君主没有人尊崇他们,王道就因此不能被实施。孔子逝世以后,道德大坏,上下的等级次序荡然无存。到了秦孝公抛弃了礼让而推崇战争,放弃了仁义而崇尚谲诈,只是为了让国家变得强盛而已。那些篡位窃国的人,成为诸侯王;那些善于使用狡诈欺骗手段的国家,兴起成为强国。因此各国互相仿效,后来的国君师法他们,便开始互相吞并,战争连年不断,流血洒满原野,父子不能相亲,兄弟不能相安,夫妇离散,没有人能保命,道德在这时就已经荡然无存了。       ,到了春秋晚期情况更加严重,(经过兼并)只留下七个万乘之国,五个千乘之国,力量相当者争权夺利,都成了参战的国家。(各国都)贪得无厌,没有廉耻,竞相进取,不知满足;各国以武力相争,取胜的为尊;战争没有休止的时候,奸诈欺骗的行为大行其道。在这个时候,即使有道德,也不会被使用,因此孟子、荀卿等儒术之士,被世人抛弃,而游说权谋的那些人,被世俗尊崇。于是苏秦、张仪之流,创立了纵横、短长的学说,左右着国家的局势。连横成功,秦国就能称帝。实行合纵,那么楚国就能称王。然而在这个时候,秦国最强,诸侯国正弱,苏秦用合纵的方式联合他们,当时六国联合成为一体,来抵抗秦国。(六国联盟使)秦国惧怕,因而不敢向函谷关以东进兵,二十九年内天下没有发生大的战争。       然而秦国国势强盛,地形有利,善于权谋的人,都以投奔秦国为首选。到了秦始皇时期,凭借国境四面的险要,据有崤山、函谷关的天险,听从众人的策略,继承六代先王的功业,蚕食六国,兼并诸侯,统一了天下。可秦毕竟是依仗狡诈的谋略,没有仁义道德的教化,来凝聚天下的人心。焚烧书籍,坑杀儒生,往上轻视尧、舜,向下藐视禹、汤、文王。秦二世更是变本加厉,对下不施行恩惠,民间的情形不能向上传达给他;君臣互相猜疑,兄弟互相疏离;教化之道变得浅薄,纲纪败坏。天下分崩离析,这就是狡诈虚伪的弊端。他们的做法比起王道来,岂不是很遥远吗!周朝之时实行王道,能使天下人有羞耻之心,教化因此就可以达成了。如果用狡诈虚伪的方法苟且迎合以求存活,统治者这么做,又怎么能给百姓做表率呢?秦朝的破灭,不也是应该的吗!       战国之时,君主的德行浅薄,替他们出谋划策的人,不得不依靠形势作为依托,凭借时势而谋划。因此他们的谋略是为了扶助急难、维持即将灭亡的国家,所做的都是权宜之事,虽然不能用于治国教化,化解战争,却也是救急之需。他们(战国策士)都是才能出众之士,揣摩当时君主所能实行的,贡献自己出奇的策略、过人的智慧,以求转危为安,救亡为存。这也是值得嘉许的,而且也都有可以观览借鉴之处。(二)根据要求,完成11题。(共6分)1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1)请解释“弘毅”和“斯文”的含义。(2分)(2)请说说以上材料中包含了古代士人怎样的使命感。(4分)【答案】(1)①弘:弘大、宽宏、强大;毅:刚毅、坚毅、坚定。②斯文:(古代的)礼乐教化、典章制度,或(古代的)文明文化。(2)①能认识到传承文化的艰巨性,并对自身品格素质有较高要求;②把仁作为自己的重任,并终身奉行;③自信天赋使命,主动承担传承文化的责任;④在遭遇困厄时,仍然坚信自己肩负传承文化、传播文明的使命。【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士不可以不弘毅”的意思是“士人不可以不弘大刚毅”,所以“弘毅”的意思是“弘大刚毅”,弘:弘大、宽宏、强大;毅:刚毅、坚毅、坚定。“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意思是“那我这个后死之人也就不会掌握这种文明礼乐了;上天如果不想灭除这种文明礼乐,匡地的人能把我怎么样呢?”所以“斯文”的意思是“(古代的)礼乐教化、典章制度,或(古代的)文明文化”。(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阅读材料内容,归纳概括文言文阅读材料相关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根据“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可以得出曾子认识到传承文化的艰巨性。为传承文化任务,曾子提出“士不可以不弘毅”,也就是说士人为了完成传承文化这个艰巨的任务,要提高自己的品格素质;根据“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可以得出“把仁作为自己的重任,并终身奉行”;“士不可以不弘毅”意思是说“士人不可以不弘大刚毅”,是说士人要主动让自己变得弘大刚毅,以便去承担传承文化的责任。也就是古代的士人自信天赋使命,主动承担传承文化的责任。还有《子罕》中“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当孔子师徒一行人走到匡地时,被误认为是曾经攻打过匡地的阳货,故将他们围困达五天之久。不过,在横祸当头之际,孔子却不为所动,而且还很自信地对弟子们说,自己肩负着上天的使命,是向世人传播历史文化的,匡地的人不敢把我怎么样。这番话字里行间,流露出孔子对于上天赋予自己传承文明那种强烈的使命感。同时也可以看出孔子在遭遇困厄时,仍然坚信自己肩负传承文化、传播文明的使命。参考译文: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弘大刚毅,因为他肩负的任务重大而路程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任务,难道不是重大吗?到死方才停止下来,难道不是遥远吗?”(《泰伯》)孔子在匡地被拘围,他说:“周文王死后,文明礼乐不是保存在我这里吗?上天如果要消灭这种文明礼乐,那我这个后死之人也就不会掌握这种文明礼乐了;上天如果不想灭除这种文明礼乐,匡地的人能把我怎么样呢?”(《子罕》)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14题。(共12分)截树①白居易种树当前轩,树高柯叶繁。惜哉远山色,隐此蒙笼间。一朝持斧斤,手自截其端。万叶落头上,千峰来面前。忽似决云雾,豁达睹青天。又如所念人,久别一款颜。,始有清风至,稍见飞鸟还。开怀东南望,目远心辽然。人各有偏好,物莫能两全。岂不爱柔条,不如见青山。注释:①此诗作于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时。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屋前的树木枝繁叶茂,远处的青山秀色被遮盖,若隐若现。B.砍断了大树,树叶纷纷落下,原先看不到的景色映入眼帘。C.作者见到了老友,久别重逢之后他们相互问候,亲切交谈。D.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不可能两全其美,即有得就必然有失。13.下列对诗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被贬官后,心中苦闷不堪,“持斧斤”将自家屋前障目大树拦腰砍断。B.“忽似决云雾”写出了云雾忽开,天气渐好,蓝天下景色变得更加秀丽。C.作者认为“人各有偏好”,自己还是更向往归隐,享受田园生活的乐趣。D.“岂不爱柔条”两句,写出作者虽爱窗前的绿树,更爱遥望远处的青山。14.一切景语皆情语,结合诗句分析本诗是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6分)【答案】12.C13.D14.作者因屋门前的树枝繁叶茂,不能看到远处的青山而惋惜怅然。繁叶遮挡视线暗喻作者因被贬而愤愤不平使得自己心胸变得狭窄;作者砍去树梢后,看到了座座山峰出现在眼前,好似拨开云雾般豁然开朗,压抑的内心得到了解放,心中欢愉;清风习习吹来,鸟儿在空中盘旋,作者向东南遥望,心旷神怡,目光辽远,心胸更加开阔,内心释然。【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作者见到了老友,久别重逢之后他们相互问候,亲切交谈”错误,“又如所念人,久别一款颜”是说截树之后看到远方的山峰就像见到久别的朋友一样,不是“见到了老友”“相互问候,亲切交谈”。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容的能力。A.“拦腰砍断”错误,根据“截其端”“万叶落头上”可知,应是只砍断大树的树梢,不是“拦腰砍断”。B.“云雾忽开,天气渐好,蓝天下景色变得更加秀丽”错误,“忽似决云雾”是对砍树之后视野开阔的形象化说法,就像云雾忽开看到青天一样。C.“自己还是更向往归隐,享受田园生活的乐趣”错误,作者只是说任何事物要照顾到两方面是很难的,并没有体现自己更向往归隐,享受田园生活的乐趣。故选D。1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如何做到情景交融”,即要先找出诗中描写景物的句子,然后分析景物描写蕴含的作者情感。“种树当前轩,树高柯叶繁。惜哉远山色,隐此蒙笼间”描写了门前的树长得高大茂盛,遮挡了自己看向远方青山的视线,自己为此惋惜。联系写作背景,作者的惋惜暗指自己被贬江州,心情郁闷。这四句有景有情,情景交融。“万叶落头上,千峰来面前。忽似决云雾,豁达睹青天”写砍去树梢后见到的景色,只见远处青山扑面而来,就像云雾消散看到美丽的蓝天一样,视野豁然开朗。豁然开朗的视野暗含作者被贬之后压抑的心情得到了解脱,心胸渐渐开阔起来。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始有清风至,稍见飞鸟还。开怀东南望,目远心辽然”,承接上文描写砍去树梢后见到景色,作者感觉到一股清凉的微风吹来,看到鸟儿在空中盘旋。这是一幅很轻松自然的画面。作者望向东南方,感到视野和心胸都很开阔。至此,我们能感觉到作者已经从压抑的情绪中走出来,内心对被贬一事已经释然。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共8分)(1)用典可使表意丰富,是古诗文中的常见手法。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凭谁问:________,________”,显老当益壮之力,抒为国效力之心;曹操在《短歌行》中,借《诗经》中的“________,悠悠我心”表达对贤才的渴望;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________”,借汉朝蒋诩隐居的故事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苏洵在《六国论》中借《战国策》中的“以地事秦,________”一句,形象地揭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道理。(2)文学作品常把无形的事物具象化,如李煜《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极写词人浓浓的亡国之愁;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谁令骑马客京华”,形象地表达了对人间情味淡薄的慨叹;白居易的《琵琶行》中,“银瓶乍破水浆迸,________”一句把无形的乐音写得惟妙惟肖。【答案】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青青子衿    三径就荒    犹抱薪救火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世味年来薄似纱    铁骑突出刀枪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颇、衿、薪。(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6题。(共5分)16.《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回目中的“杨妃”“飞燕”分别指的是《红楼梦》中哪个人物?请从“戏彩蝶”“泣残红”两个情节中选择一个,简要分析这一情节对于我们认识这一人物性格的作用。【答案】杨妃指的是薛宝钗;飞燕指的是林黛玉。(1)“戏彩蝶”。故事主人公薛宝钗一直是矜持守礼的淑女,“戏彩蝶”是薛宝钗人生中绝无仅有的青春剪影,花间美少女追着那一双玉色蝴蝶,穿花度柳,娇喘细细。日常的矜守令人敬重,仅有的天真活泼令人怜惜,使读者看到了宝钗性格的另一面。,(2)“戏彩蝶”。这个情节写出了薛宝钗形象的丰富性,既有扑蝶的青春活力表现,又有滴翠亭听墙根之后的急智心机,与薛宝钗一贯的矜持守礼、良善待人有一定的反差,更能体现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丰富性(3)“泣残红”。故事主人公林黛玉是一个多愁善感的才女,感春悲秋,写诗制词正是她独特的生命体验的表达,春花凋零引发她情感无着的生命悲思,为花瓣置一香丘,又写出“天尽头,何处是香丘”这样的“葬花词”,其人生悲剧令人同情,艺术的表达却又令人赞叹。(4)“泣残红”。这个情节既写出了林黛玉的多愁善感,也写出了林黛玉的品性高洁。是林玉一贯形象的典型体现。“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这样的生命体验和生命追求,体现了小说形象塑造的典型性。【解析】【详解】本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能力。薛宝钗体态丰腴,因此是“杨妃”;林黛玉身形瘦削,因此是“飞燕”。(1)“戏彩蝶”。宝钗本要去寻黛玉,看到宝玉在自己之前去找黛玉,因怕黛玉多心,因此避嫌,抽身回来,可见宝钗矜持守礼,心思细腻。回来途中看到彩蝶翩跹,不由玩心大起,穿花度柳,娇喘细细,充分表现了宝钗活泼可爱的性格特征。宝钗捉蝶之时,误听红玉和坠儿的交谈,既担心她二人羞愧,又不想生事,于是用金蝉脱壳的方式,将事情推到黛玉身上,可见其急智和心机。(2)“泣残红”。黛玉因为寄人篱下,自卑多思,因此多愁善感,时常伤春悲秋,又因与宝玉生了嫌隙,看到春花凋零,不由联想到自己的心事,因此唱出这曲《葬花吟》,感叹生命凋零。而曲中对“花”这一形象的描绘又有黛玉的影子,“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写自己寄人篱下,如同桃李漂泊;“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写自己所处的艰难环境;“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写黛玉品行高洁,不肯受世俗污染。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7-20题。(共18分)五台山随感①因为有好长一段时间缺雨,时今虽然已经进入了五月,而且也过了“立夏”节,但五台山下仍然未曾出现应有的绿色。汽车在土筑的公路上奔驰,紧跟在后面的是一股一股的黄色的云层。这单一的色调不仅加强了干燥感,也使人觉得荒凉。我记得在印度和非洲某些地区曾经看到过类似的景象:伴随着这景象的总是生活的艰苦,斗争的严酷与大自然不时送来的饥荒。,②一二九师在太行山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创造了晋冀豫抗日根据地。五台山这一带便成了一个中心。这里新发展起来的人民自己的武装,以这个中心为基地,又逐渐扩散开来,向察南冀西挺进。在挺进的过程中他们也一面发动群众,一面开展游击战争,又创立了北岳根据地。事实上,中国早期的革命根据地没有哪一个不是在贫瘠地带建立起来的。这里的人民,在自然条件苛刻、生存斗争尖锐、穷得无可奈何的情况下,还得腾出最强壮的劳动力去参加抗日军队,保卫国家;同时又要建立政权,推进革命。这是一种几乎不可能的事,但这里的人民却把它变为真实。③当时五台山下的人民所要对抗的,除了当地的反动势力以外,还有用现代化武器装备起来的日本侵略军。这里的人民不仅奇迹般地活下来了,而且还越战越强,建立起了边区政府和边区银行这类的正规行政设施,还推行了中国历史上过去从没有过的真正民主制度“三三制”,实行了减租减息,开展了生产运动和经济文化建设。④我走过设置在一个小村里的边区政府旧地,旧边区银行就在隔壁。这样近,我当然要去看一下。这是一个比较空旷的农家院子,在一座山的脚下。它现在已经成了附近庄稼人存放粮食和农具的公房。这里有一家作为看守的住户。户主——一个老年农民告诉我,这里还留下一件银行的遗物,并且主动地领我去参观:就在他住房的上首,立着一扇宽阔的木门——其厚度约有四五寸;门上扛着一条又长又粗的横木,上面挂着两把大锁。主人把锁打开,花了一些气力才把那扇厚门挪动。门下约有一个十级的台阶,引向下面一个约十米见方的地下室。这就是银行的金库,是存放作为边区纸币储备金的地方。现在是空无一物,并没有什么特别引起人的注意的东西,但它坚固的墙壁和干燥的地面却引起我许多联想:在当时那么艰苦的环境下,边区政府却是这样重视金融工作和边区纸币的威信,把储备金就像保护眼珠似的在这样一个安全的处所保护起来。可以想象,当初对这个金库的保卫也一定是很严密,而那时却是一个那么兵荒马乱的时刻!⑤在边区银行和边区政府之间有一个叫作耿镇的村子。这里当年曾设立过一个医院,就是“白求恩医院”。事实上它不过是一个村屋,所谓“医院”的设备真是简陋得可怜!——也可以说是根本没有。但许多受了伤的战士却曾不断地从前方被转移到这里来,接受急救的手术,而且大多数战士都是很快地得到恢复,又回返前线。这里的治疗在当时是“现代化”的,因为白求恩是个“现代化”的医生。但他所使用的“现代化”医疗工具,大多数是白求恩大夫用当地的木头制成的。⑥离这个医院不远,一个叫作松岩口的小村里,还有一个“模范病室”。那也是白求恩大夫主持的。他不仅对那里附近的老乡们进行最精心的治疗,还在那里训练成批的、称职的、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医务人员。最后,白求恩把自己的躯体和心灵永恒地留在中国,在这落后和原始的中国土地上。⑦这使我想起当时战火纷飞的三十年代——世界性的民主与法西斯、文明与野蛮搏斗的三十年代。这场大搏斗是由日本军阀于1931年“九·一八”,在我国东北发动的,接着就蔓延到了欧洲,以西班牙战争为焦点。白求恩的首次行动就是参加这场搏斗,地点就正是在西班牙。他接着来到中国,参加八路军的工作,也正是这个行动合乎逻辑的发展。它是由当时在世界知识界中涌起的一股澎湃的浪潮所推动的——一股保卫人类文明、民主和自由的浪潮。具有进步倾向的知识分子,放弃自己优越的生活条件,几乎都投身进去了。⑧“白求恩们”和五台山下的人民,勇于为正义、为人类的进步而斗争,在必要时,宁可付出自己的生命。这个传统,在世界的范围内,当人类文明面临着毁灭的挑战;在一个国家的范围内,当民族的命运到了危急的关头,就爆发成为改变历史进程的行动。⑨我想,我现在正在凝望着的这片五台山的黄土高原,今天的和平局面与当年像八路军这样的革命队伍在这里所展开的艰苦工作分不开——其中当然也有白求恩的一份。⑩这个黄土高原,联系着整个世界,是和现代世界的历史进程分不开的。(取材于叶君健同名散文)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单一的色调不仅加强了干燥感             干燥:枯燥无趣B.它坚固的墙壁和干燥的地面                    干燥:没有水分C.这里的治疗在当时是“现代化”的        “现代化”:先进,有效D.但他所使用的“现代化”医疗工具        “现代化”:简陋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①段,作者从眼前的单一色调联想到曾看到过的类似景象,借此说明五台山人民抗战时条件的艰苦和斗争的残酷。B.第⑤段,“白求恩医院”设备的简陋与急救手术治愈伤者的效果形成鲜明对比,突显出白求恩及其战地医院的重要性。C.第⑧段,作者认为具有进步倾向的知识分子为正义、为文明而斗争和无私奉献,是一种优良的传统,改变了历史进程。D.第⑩段,作者认为五台山虽然地处黄土高原,落后偏僻,却始终受到外部世界影响,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9.作者在第④段写旧边区银行有何用意?(6分)20.这篇散文饱含作者丰富深邃的情感,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概括。(6分)【答案】17.C18.D19.(1)内容上,写旧边区银行实际上表达了对五台山人民的崇敬之情;同时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升华了文章的情感;(2)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关于五台山人民建立起正规行政设施的描写,又为下文写“白求恩医院”做了铺垫。20.(1)表达了作者对五台山地区环境恶劣,人民生活艰苦的同情;(2)表达了对五台山革命根据地的人民在对抗自然的艰苦斗争中仍然积极抗日、不忘保家卫国,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的大无畏精神的无限赞美和崇敬;(3)表达了对白求恩无私帮助中国人民的国际主义精神的感激、感动和赞美;(4)表达了对向白求恩一样的进步知识分子为了保卫人类文明、民主和自由而做出自我牺牲的崇敬之情;(5)表达了对人民的进步力量可以改变历史进程的自豪之情。,【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C.“先进”错误,结合“事实上它不过是一个村屋,所谓‘医院’的设备真是简陋得可怜!——也可以说是根本没有”“他所使用的‘现代化’医疗工具,大多数是白求恩大夫用当地的木头制成的”,可见这里的“现代化”并不是指治疗的“先进”。故选C。1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却始终受到外部世界影响”错,原文是“这个黄土高原,联系着整个世界,是和现代世界的历史进程分不开的”,此句指的是五台山是当年白求恩战斗过的地方,当年五台山的战斗属于世界性的民主与法西斯、文明与野蛮搏斗中的一部分。并不是说五台山“始终受到外部世界影响”。故选D。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内容上,这段写一个老年农民带我参观旧边区银行的地下金库,“现在是空无一物,并没有什么特别引起人的注意的东西,但它坚固的墙壁和干燥的地面却引起我许多联想:在当时那么艰苦的环境下,边区政府却是这样重视金融工作和边区纸币的威信,把储备金就像保护眼珠似的在这样一个安全的处所保护起来”,这个“金库”的存在属于“物证”,它证明了当年在残酷的斗争形势下五台山人民建立起了正规的行政设施,赞美了边区政府的工作,表达了对五台山人民的崇敬之情;同时这段描写很细致,并且有作者的思考,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升华了文章的情感;结构上,这段描写既照应了上文“这里的人民不仅奇迹般地活下来了,而且还越战越强,建立起了边区政府和边区银行这类的正规行政设施”,又为下文写“白求恩医院”做了铺垫。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文章开头描写了五台山环境的恶劣,“五台山下仍然未曾出现应有的绿色。汽车在土筑的公路上奔驰,紧跟在后面的是一股一股的黄色的云层”,强调了环境的“干燥”和“荒凉”,并且通过联想得出这样的结论,“伴随着这景象的总是生活的艰苦,斗争的严酷与大自然不时送来的饥荒”。这些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五台山地区环境恶劣,人民生活艰苦的同情;,接着作者描写随着一二九师晋冀豫抗日根据地,五台山成了革命根据地的中心,“这里新发展起来的人民自己的武装,以这个中心为基地,又逐渐扩散开来,向察南冀西挺进。在挺进的过程中他们也一面发动群众,一面开展游击战争,又创立了北岳根据地”,然后作者满怀深情的写到,“这里的人民,在自然条件苛刻、生存斗争尖锐、穷得无可奈何的情况下,还得腾出最强壮的劳动力去参加抗日军队,保卫国家;同时又要建立政权,推进革命。这是一种几乎不可能的事,但这里的人民却把它变为真实”,表达了对五台山革命根据地的人民在对抗自然的艰苦斗争中仍然积极抗日、不忘保家卫国,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的大无畏精神的无限赞美和崇敬;接着作者描写了“白求恩医院”,设施十分简陋,甚至好多工具都是白求恩自己做的,但是“大多数战士都是很快地得到恢复,又回返前线”“他不仅对那里附近的老乡们进行最精心的治疗,还在那里训练成批的、称职的、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医务人员。最后,白求恩把自己的躯体和心灵永恒地留在中国,在这落后和原始的中国土地上”,这里表达了对白求恩无私帮助中国人民的国际主义精神的感激、感动和赞美;由白求恩,作者想到了无数像他一样的知识分子的奉献,“白求恩的首次行动就是参加这场搏斗,地点就正是在西班牙。他接着来到中国,参加八路军的工作,也正是这个行动合乎逻辑的发展。它是由当时在世界知识界中涌起的一股澎湃的浪潮所推动的——一股保卫人类文明、民主和自由的浪潮。具有进步倾向的知识分子,放弃自己优越的生活条件,几乎都投身进去了”,表达了对向白求恩一样的进步知识分子为了保卫人类文明、民主和自由而做出自我牺牲的崇敬之情;文章最后写到,“‘白求恩们’和五台山下的人民,勇于为正义、为人类的进步而斗争,在必要时,宁可付出自己的生命。这个传统,在世界的范围内,当人类文明面临着毁灭的挑战;在一个国家的范围内,当民族的命运到了危急的关头,就爆发成为改变历史进程的行动”,表达了对人民的进步力量可以改变历史进程的自豪之情。五、本小题共3小题,共65分。21.语言基础运用。(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①流行语是一种时尚语言,使用频率很高且被广泛传播,它丰富着汉语的表现力。②同时流行语依存于社会,最大可能地表达着人们对生活的理解,能够多层次、多角度地体现普通民众的心理感受和诉求。③比如“山寨”一词,最初源于香港,专指一些不正规的产品,是“不正宗”“不正统”的意思,最先进入公众视线的是“山寨手机”之后出现了“山寨建筑”“山寨春晚”等系列,人们也渐渐把“山寨”等同于“盗版”和“侵权”。④对“山寨”的解读不限于此,有人解释“山寨”是一种向奢侈品的妥协,是追慕虚荣的表现形式。⑤正是因为人们立足点不同,对同一流行语的解读产生了分歧,甚至理解截然相反,这大大增加了这些词语的意义张力,使流行语更深地渗透到社会生活中。(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A.①句“使用频率很高且被广泛传播”前可加入“在一定时期内”一词。B.②句与③句互换位置不影响文句意思的准确表达。C.④句中的“‘山寨’是一种向奢侈品的妥协”使用的是暗喻的修辞。D.⑤句中的“截然相反”可改为“参差不齐”。(2)划线句子有语病,把修改后的句子抄写在横线上。要求:不改变原意。(3分)【答案】(1)A,(2)最先进入公众视线的是“山寨手机”,之后出现了“山寨建筑”“山寨春晚”等系列衍生品。【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辨析病句和修辞手法的能力。A.加入“在一定时期内”更符合“流行语”一个时期内流行的特点,使表达更准确,修改正确。B.②句与③句位置不能互换,③“比如……”是举例论证②的观点,观点在先,举例论证在后,否则会让人误解为论证①的观点,且③中的“人们也渐渐把‘山寨’等同于‘盗版’和‘侵权’”与④中“对‘山寨’的解读不限于此”紧密衔接。C.“暗喻”错,“妥协”“追慕虚荣”是拟人修辞,把人的行为态度赋予“山寨”,并非表现相似点,所以不是暗喻。D.“截然相反”形容事物或事件毫无共同之处,截然不同。“参差不齐”原意是长短、高低、大小不一致,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语境形容理解不同,表达抽象含义,不能改为“参差不齐”。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一是结构混乱,“最先进入公众视线的是‘山寨手机’之后出现了……”句式杂糅,在“之后”前面加上“逗号”,变为两句话。二是成分残缺,“出现了……等系列”后面缺宾语中心语,在句后加上“衍生品”。22.微写作(10分)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今天是第27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如果请你设计一张校园宣传海报,来提高同学们的安全意识和能力,你将怎样设计呢?请加以说明。要求:紧扣“安全教育”主题,说清海报内容(文字、色彩、图案等)。150字左右。【答案】海报最上面标注眉头“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使用醒目的红色或黄色;下起一行注明安全教育的意义——“全社会共同努力,呵护中小学生安全”。海报正文部分分为几个版块:如“遇到危险要远离,听从指挥有序撤”“发现坏人要报告,保护自己不莽撞”;如“见欺凌要举报,不做沉默旁观者”,“被欺凌莫慌张,老师家长来帮忙”,“防欺凌,促和谐,合力保平安”。每个版块中插入与内容相关图片。【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写作类型:说明类微写作。,写作要求:要求设计校园宣传海报,海报的主题是“安全教育”,那么首先要明确校园安全包括哪些,如校园日常安全,包括课间活动伤害,体育运动伤害,校园暴力;如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洪水,泥石流,雷击等;如消防安全,包括如何防火,火灾自救措施,灭火器的使用方法,消防图标识别等;如交通安全,包括步行、乘车、骑车等注意事项,交通图标识别的知识;如网络安全,包括正确认识互联网,网瘾的危害,如何正确使用网络等。然后要明确海报设计的目的,即提高同学们的安全意识和能力,所以海报上应介绍相关的安全知识以及遇到这些问题时的应对措施。最后还要注意设计的时候要说清海报的内容,如文字、色彩、图案等。写作思路:可以按照海报版面的构成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依次说明海报内容,分为几个版块,包括哪些内容,安插什么图片,使用使用颜色,等等。(2)请以“春天里,有这样一种声音”为开头,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有细节描写,感情真挚,富有文采。150字左右。【答案】春天里,有这样一种声音,让我们感受春天的到来。“叮咚”,这是泉水冲破冰凌的声音,一串串音符串出了一曲优美的乐曲。“沙沙”,这是春雨降临人间的声音,一滴滴雨珠滋润万物带来宁静祥和。“嗖嗖”,这是小草穿破土壤的声音,一棵棵小草用绿色渲染大地盎然春色。“叽喳”,这是小鸟苏醒后欢畅的声音,一只只小鸟用啼鸣带来春的生机勃勃。春天里,有这样一种声音,让我们感受春天的到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这是一道抒情类微写作。要求写成小诗或抒情性的文字。从开头“春天里,有这样一种声音”来看,我们可以把这个作为写作的范围和基调。选择春天里的声音来写,当然这种声音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可以是听得到的,也可以是听不到的,总之写的是春天里的声音。至于表达什么样的情感,需要根据你所选择的内容确定。此外,还要求细节描写,感情真挚,富有文采。这就是说,需要有描写这种表达方式;可以适当使用一些修辞手法,使表达更富有文采,注意情感表达真挚,字数控在150字左右。(3)某学校以“笃行不怠追梦人”为主题开展演讲比赛,请你以主持人的身份,写一段开场白。要求:紧扣主题,语言有感染力,150字左右。,【答案】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欢迎来到“笃行不怠追梦人”主题演讲比赛现场,我是主持人小南。古有《礼记·中庸》曰:“笃行不怠”,其意是切实履行所学,不倦怠。现有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唯有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方能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人民”。新时代的我们,是勇敢的追梦者。逐梦路上,笃行不怠便是我们的姿态!【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题目要求写一段开场白,首先要了解情景场合,这段开场白发生在学校主题演讲比赛;然后要注意发言对象身份,发言者的身份是主持人,面向的对象是老师、学生;最后开场白要与主题相关,并且做到紧扣主题,本次演讲比赛的主题是“笃行不怠追梦人”,在开场白中可以从主题入手,语言要有感染力,可以使用一些修辞手法,比如排比、比喻等。另外,要注意字数要求,150字左右。23.作文。(50分)从下面二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歌唱,不止是某个人、某项活动的需求,也是许多人、许多时候的心愿。请以“我也要放声歌唱”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答案】略【解析】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材料非常简单,只是单纯表达了歌唱是许多人、许多时候的心愿。也就是说,有很多人在很多时候都想唱歌。由此我们可以分析,为什么想唱歌呢?因为唱歌可以放松自己的心情,表达自己的情感,激发自己的斗志,为自己或别人加油鼓劲等等,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我们都可以用歌声表达心声和情感。作文题目是“我也要放声歌唱”,在这个题目中“放声”是指大声的意思,这说明情感非常强烈,必须要放声表达出来;“歌唱”是一种表达的方式,选择歌唱更利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也”字非常重要,之所以这个字,可能是有别人放声歌唱了,同时感染了自己。同时我们要思考,什么时候我要放声歌唱呢?当我心情压抑的时候,我需要借助歌声来缓解;当我成绩有进步的时候,我需要歌声来祝贺;当我和同学的友谊又进一步加深的时候,我需要歌声来表达;当祖国日益强大时,我也想用歌声表达我的喜悦等等。要求写成记叙文,就意味着我们要选择人或事,在叙事上注意情节曲折,在人物描写方面要注意细腻生动,不可一味的叙述。比如可以描写“我”在听到别人唱歌时的心理活动,或者是神态动作等。【参考立意】歌唱是人的天性。,放声歌唱才能缓解压力。用歌唱表达我的情感。歌唱更适合表达情感。(2)2022年立春,40多个来自太行山革命老区河北保定阜平县城南庄镇的孩子,站在北京鸟巢体育场宏大的舞台上,在举世瞩目下用希腊语共同唱出了天籁般的《奥林匹克圣歌》。几年前,他们还站在穷乡僻壤的山村里,不知歌唱为何物。直到有一天,一位曾站立在大城市讲台上的老师站到这个小山村里,教他们发出第一个乐音。直到有一天,几位站立在北京冬奥组委会选拔台上的叔叔阿姨也站到这个小山村里,向他们仲出双手:更大的舞台需要你们……于是,这些原本站在大山深处的孩子站立在祖国首都,站立在全世界面前。无论何时,无论何人,无论何事,都要面对置身何处、价值几何等问题。请以“你和你站立的地方”为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主立意,写一篇文章。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语言流畅,书写清晰。【答案】略材料主要讲太行山老区的40多个孩子,被从大城市来到小山村的音乐老师教唱歌,北京冬奥组委会选拔台上的叔叔阿姨发现了他们,然后让原本站在大山深处的孩子站立在祖国首都,站立在全世界面前。孩子们本来是站在小山村的,但在老师和选拔台上的叔叔阿姨们的帮助下,站在了更广阔的舞台上。这段材料给我们提供了三方面的人物。首先是来自太行山老区的40多个孩子,其次是从大城市讲台来到小山村的那位教孩子们发第一个乐音的老师,第三方是北京冬奥组委会选拔台上的那些叔叔阿姨。上述三方面人物,本来都各有各的舞台。试题也专门提到了“无论何人”这四个字,这四个字,很可能会对考生产生迷惑。考生可能会从材料里所列举的三方面的人物当中任意选一方展开思考。比如说把题目中的“你”定位为从大城市讲台站到小山村的那位教孩子们发出第一个乐音的老师。从这里出发,考生思考的角度就是这位音乐老师和他站立的地方。第二种可能是,从北京冬奥组委会选拔台上的叔叔阿姨的角度切入,考生就会展开这样的思考:北京冬奥组委会选拔台上的叔叔阿姨和他们站立的地方。“无论何人”,那就是包括所有人。考生当然也可以从来自太行山老区这40多个孩子的角度来看问题。思考的角度就是:来自太行山老区这40多个孩子和他们站立的地方。但是,我们在写作时,不能仅就这三类人写,可以从这三类人拓展开去。比如类似于山区孩子这类的人,可能出生于偏僻的山村,来自经济落后的地方,或者是出身于平凡甚至贫寒的家庭中,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或者在一些人的帮助之下,最终取得大的成就,来到更广阔的社会,站到更大的世界舞台之上等。当然,也可以选择老师或叔叔阿姨去写。写作时要注意文体要求,尤其注意叙事和描写等技巧。【参考立意】胸怀远大会站得更高。,不断提升,站在更高的舞台。帮助别人站在更高处。慧眼识真,助人站在最更处。你现在站立的地方不是终点。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6-03 21:04:44 页数:22
价格:¥5 大小:67.81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