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22年高考语文第二次综合模拟评估卷(北京专用)(五)(解析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2022年高考语文第二次综合模拟评估卷(五)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7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材料一《人民日报》海外版开辟关于网络文学的系列报道,虽然已经告一段落,但我忍不住也来说说网络文学。相比较诞生于农业时代的纸质传统文学,如今网络文学如此红火,必定有其红火的理由,有其吸引人们眼球的特点。首先,网络文学的民主性赢得了作者和读者。在传统文学里,文字书写需要一定的门槛,受到从水平、名气、审稿到印制,甚至关系等各方面条件的制约,从而形成一定的文学霸权,成为了文化的一种象征。虽然文人并非真的有钱有势,却一直矜持地把持着文字,而把大众排斥在门外。网络文学,让任何人可以出入自由,是文学民主化进程的一个鲜明的注脚。其次,网络文学便捷而迅速,不仅作者可以随时随地敲击键盘,将自己的作品挂在网上,就连读者也可以随时随地敲击键盘,将所喜欢阅读的作品尽收眼底。传统文学中的写作方式,已经完全抵挡不住如今网络阅读的便捷与轻巧。可以说,网络阅读已经渗透进现代人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了他们乐于接受的生存方式之一。不仅如此,网络文学还方便作者随时随地的修改和读者即时即刻的跟帖。前者是网络文学比传统文学先进的技术手段,后者是网络文学独具魅力的文学批评。读者的读后感,无论追捧的热议,还是尖锐的批评,都可以显现在网上;作者也可以不服气,依样画葫芦反批评。如此直接而真情毕露的互动,为大众带来参与的快感,是传统文学中绝对出现不了的现象。农业时代的马车,逐渐被火车、高铁所代替,或许是其必然:但是,农业时代所诞生的纸质传统文学,却不见得一定被新时代的网络文学所取代。在文学艺术方面,只有变化,没有进化。当然,网络文学也存在自己先天不足的弱势和短板,门槛低了,作品的良莠不齐是不可不正视的问题。如今少数网络作品的走红,依然掩盖不了整体网络文学创作水准和思想含量不高的现实。人尽可为的网络文学也容易误以为在网络时代人皆作家,从而使得文学水平慢慢跌落和文学价值逐渐贬值。因此,我们实在应该正视网络的现状,使得网络文学能够扬长避短,及时补氧,发挥其更大的作用,和纸质传统文学一起,相互借鉴,彼此促进,在新时代比翼齐飞。,(取材于肖复兴《也来说说网络文学》)材料二目前,网络文学与传统纸媒文学在创作方式上各寻各路。网络文学以在线写作、在线更新、即时互动、持续连载的传播方式,确立了其大众化的审美范式,发挥着大众娱乐的文化整合功能,获得了越来越大的文化影响力。中国传统文学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叙事模式,这无疑对网络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网络文学从中国古代故事里脱胎、演变,形成了一套新的讲故事方式,所运用的手法包括延伸、翻写、借境、重塑、重构、羽化等,这正好和网络作家的民间身份高度吻合。比如,早期网络作家今何在的《悟空传》直接取材于西游记故事,以现代文化视野重新塑造故事里的人物形象,贯穿现代文明思想。传统文学特别重视小说结构,对生活“可能性”进行书写,网络小说则更重视故事情节的起承转合,对生活“不可能性”进行书写,超级异能、架空历史、宇宙幻想成为叙事的常态。网络作家的生存方式和写作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网络文学的审美特性。网络上的写作者必须在与生存的抗争中摸索自己的写作之路。一方面他们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写作,另一方面他们的写作又是对生存的直接反映,网络作家这种“在生存中写作”的方式更接近文学的原生状态,虽缺乏技巧,却有鲜活的在场感。尽管和主流文化有所交接,网络文学目前仍属于俗文化范畴,但我们不应该在雅文化和俗文化之间划出鸿沟。从文化发展史上看,中国的文化高峰往往是在俗文化极大丰富的基础上产生的,失去了俗文化的土壤,雅文化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网络语言也对文学语言形成了挑战,文学语言如何包容新的语言形态,如何准确并最大程度地承载时代信息,是包括网络作家在内的每个作家都无法回避和必须面对的问题。与此同时,在网络和影视传媒的影响下,文学语言本身的艺术性越来越不被关注。因此,在考虑当代文学语言问题的时候,我们不得不进行更加彻底的反思,将互联网时代新的传播媒介纳入到研究范围之内。除了幻想、仙侠和穿越等追古题材,网络文学还有很多当代题材作品,多为大众所喜爱的都市类,如职场商场、婚恋家庭、浪漫言情、青春校园、当代军事、悬疑恐怖等等,可以说,只有想不到,没有网络作家写不到的领域。但问题也出在这里,网络文学的类型化发展,原本是一种自然状态,市场却给这些类型贴上了商业标签,把类型固化了,形成了“跟风”的习气,严重影响了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网络文学的读者大多比较年轻,相当一部分人涉世未深,他们更需要一些形象生动、通俗流畅的故事来感知社会、认识世界、愉悦心灵。现阶段,网络文学要努力为最广泛的大众阅读人群提供优秀的通俗小说。应该相信网络作家当中的优秀作者,会逐渐摸索出一条既符合文学规律又不违背市场规律的道路,解决好市场与文学之间的矛盾。,总之,网络文学带来的烦恼和惊喜,是这个时代不能忽略的文学话题,也是当代文学必须面对的现实,它关乎新文学和新作家成长,某种程度也关乎中国文学如何向世人展现其自身的面貌。(取材于马季《网络文学的三个变量》)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传统文学写作受很多条件限制而形成一定文学霸权。B.网络阅读成为年轻读者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一部分。C.开放互动的网络文学增强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D.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文学必然会替代传统文学。2.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网络文学红火理由的一项是(3分)A.网络文学具有民主性。B.网络文学便捷而迅速。C.网络文学作品数量多。D.作者和读者互动性强。3.下列对材料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传统文学重视结构,书写现实生活;网络文学重视情节,追古题材多。B.网络作家在生存中写作的方式更接近文学的原生状态,有现场感。C.网络文学的当代题材作品受市场影响,完全商业化,固化了类型。D.网络文学可以帮助年轻读者感知社会、认识世界、愉悦心灵。4.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网络文学在创作、阅读和评论上的自由性,推动了文学大众化。B.网络文学属于俗文化而传统文学属于雅文化,二者界限分明。C.网络文学新的语言形态对传统文学语言形成的挑战无法回避。D.网络文学带来的烦恼和惊喜影响着新文学和新作家成长。5.作者认为,网络文学和纸质传统文学应该“相互借鉴,彼此促进”。请结合两则材料分条概括。(5分)【答案】1.D2.C3.B4.B5.①纸质传统文学向网络文学学习:降低发表门槛,提供更多的参与写作的机会;简化作品发表的程序,提高作品的即时性;注重读者与作者的互动,让文学批评大众化等。②网络文学向纸质传统文学学习:汲取传统文学中的优秀内容和手法;提高作品创作水准和思想含量;避免快餐式的创作和评论等。【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D.“网络文学必然会替代传统文学”错误,原文说的是“农业时代所诞生的纸质传统文学,却不见得一定被新时代的网络文学所取代”,可见,网络文学未必会被传统文学替代。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A.原文“网络文学的民主性赢得了作者和读者”可见选项正确。B.原文“网络文学便捷而迅速,不仅作者可以随时随地敲击键盘,将自己的作品挂在网上,就连读者也可以随时随地敲击键盘……”可见选项正确。C.根据原文“少数网络作品的走红,依然掩盖不了整体网络文学创作水准和思想含量不高的现实”可见,“网络文学作品数量多”并不能成为其红火的理由。D.原文“网络文学还方便作者随时随地的修改和读者即时即刻的跟帖……如此直接而真情毕露的互动,为大众带来参与的快感”证明了作者和读者互动性强是其红火的原因。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A.“传统文学重视结构,书写现实生活;网络文学重视情节,追古题材多”说法过于绝对,原文说的是“传统文学特别重视小说结构,对生活‘可能性’进行书写,网络小说则更重视故事情节的起承转合,对生活‘不可能性’进行书写”,可见,并非传统文学只重视结构,网络文学只重视情节,只是相较而言更侧重于某方面。C.“完全商业化,固化了类型”错误,原文说的是“网络文学的类型化发展,原本是一种自然状态,市场却给这些类型贴上了商业标签,把类型固化了,形成了‘跟风’的习气,严重影响了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应该相信网络作家当中的优秀作者,会逐渐摸索出一条既符合文学规律又不违背市场规律的道路,解决好市场与文学之间的矛盾”,可见,并非“完全商业化,固化了类型”,仍会有优秀的创作者能够突围。D.“网络文学可以帮助年轻读者感知社会……”原文说的是“网络文学的读者大多比较年轻,相当一部分人涉世未深,他们更需要一些形象生动、通俗流畅的故事来感知社会、认识世界、愉悦心灵……网络文学要努力为最广泛的大众阅读人群提供优秀的通俗小说”足见,并非所有网络文学都能帮助年轻读者感知社会,而需要“形象生动、通俗流畅”“优秀的通俗小说”。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B.“二者界限分明”错误,根据材料二“中国传统文学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叙事模式,这无疑对网络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网络文学从中国古代故事里脱胎、演变,形成了一套新的讲故事方式……”可见,传统文学对网络文学产生了影响,且作者说“网络文学目前仍属于俗文化范畴,但我们不应该在雅文化和俗文化之间划出鸿沟……中国的文化高峰往往是在俗文化极大丰富的基础上产生的,失去了俗文化的土壤,雅文化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足见,作为俗文化的网络文化也有极大的可能反哺雅文化。故选B。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一“在传统文学里,文字书写需要一定的门槛,受到从水平、名气、审稿到印制,甚至关系等各方面条件的制约,从而形成一定的文学霸权……把大众排斥在门外。网络文学,让任何人可以出入自由,是文学民主化进程的一个鲜明的注脚”可见,纸质传统文学要向网络文学学习降低发表门槛。“网络文学便捷而迅速……传统文学中的写作方式,已经完全抵挡不住如今网络阅读的便捷与轻巧”可见,传统文学还要向网络文学学习提供更多的参与写作的机会,简化作品发表的程序。“网络文学还方便作者随时随地的修改和读者即时即刻的跟帖……直接而真情毕露的互动,为大众带来参与的快感,是传统文学中绝对出现不了的现象”可见,传统文学还需要提高作品的即时性,注重读者与作者的互动,让文学批评大众化等。“网络文学也存在自己先天不足的弱势和短板,门槛低了,作品的良莠不齐是不可不正视的问题……整体网络文学创作水准和思想含量不高……文学水平慢慢跌落和文学价值逐渐贬值”和材料二“中国传统文学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叙事模式,这无疑对网络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网络文学从中国古代故事里脱胎、演变,形成了一套新的讲故事方式,所运用的手法包括延伸、翻写、借境、重塑、重构、羽化等,这正好和网络作家的民间身份高度吻合”可见,网络文学需要向传统文学学习,汲取优质营养,学习创作手法,提高作品创作水准和思想含量。根据材料二“网络文学的类型化发展,原本是一种自然状态,市场却给这些类型贴上了商业标签,把类型固化了,形成了‘跟风’的习气,严重影响了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应该相信网络作家当中的优秀作者,会逐渐摸索出一条既符合文学规律又不违背市场规律的道路,解决好市场与文学之间的矛盾”可见,网络文学还应向传统文学学习,加大对优秀作品推介力度,避免“跟风”快餐式的创作和评论等。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24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8分)取材王安石夫工人之为业也,必先淬砺其器用,抡度其材干,然后致力寡而用功得矣。圣人之于国也,必先遴柬其贤能,练核其名实,然后任使逸而事以济矣。故取人之道,世之急务也,自古守文之君,孰不有意于是哉?然其间得人者有之,失士者不能无焉,称职者有之,谬举者不能无焉。必欲得人称职,不失士,不谬举,宜如汉左雄所议文吏课笺奏①、诸生试家法②,为得矣。所谓文吏者,不徒苟尚文辞而已,必也通古今,习礼法、天文人事、政教更张,然后施之职事,则以详平政体,有大议论,使以古今参之是也。所谓诸生者,不独取训习句读而已,必也习典礼,明制度、臣主威仪、时政沿袭,然后施之职事,则以缘饰治道,有大议论,则以经术断之是也。以今准,古,今之进士,古之文吏也;今之经学,古之诸生也。然其策进士,则但以章句声病,苟尚文辞,类皆小能者为之;策经学者,徒以记问为能,不责大义,类皆蒙鄙者能之。使通才之人或见赘于时,高世之士或见排于俗。故属文者至相戒曰:“涉猎可为也,诬艳可尚也,于政事何为哉?”守经者曰:“传写可为也,诵习可勤也,于义理何取哉?”故其父兄勖其子弟,师长勖其门人,相为浮艳之作,以追时好而取世资也。何哉?其取舍好尚如此,所习不得不然也。若此之类,而当擢之职位,历之仕途,一旦国家有大议论,立辟雍明堂,损益礼制,更著律令,决谳疑狱,彼恶能以详平政体,缘饰治道,以古今参之,以经术断之哉?是必唯唯而已。故才之不可苟取也久矣,必若差别类能,宜少依汉之笺奏家法之义。策进士者,若曰邦家之大计何先,治人之要务何急,政教之利害何大,安边之计策何出,使之以时务之所宜言之,不直以章句声病累其心。策经学者,宜曰礼乐之损益何宜,天地之变化何如,礼器之制度何尚,各傅经义以对,不独以记问传写为能。然后署之甲乙以升黜之,庶其取舍之鉴灼于目前,是岂恶有用而事无用,辞逸而就劳哉?故学者不习无用之言,则业专而修矣;一心治道,则习贯而入矣。若此之类,施之朝廷,用之牧民,何向而不利哉?其他限年之议,亦无取矣。(有删改)注释:①笺奏:奏章。②家法:这里指某一学派的传统做法。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抡度其材干 抡度:挑选衡量B.以今准古 准:比照C.诬艳可尚也 诬艳:浮艳失实D.故其父兄勖其子弟 勖:劝阻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A.夫工人之为业也 其他限年之议B.然后施之职事 所习不得不然也C.则以经术断之是也 各傅经义以对D.彼恶能以详平政体 是岂恶有用而事无用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类皆蒙鄙者能之都像蒙蔽鄙视别人的做法B.以追时好而取世资也来追逐时人喜好并猎取立身处世的资本C.决谳疑狱审断有疑问的案件D.庶其取舍之鉴灼于目前,或许人才的取舍标准可以彰显在眼前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认为选拔能胜任其职的人才,应综合考查他们的名声和实际能力。B.历代想守好祖宗基业的帝王都很重视人才选拔,但都做得不尽如人意。C.作者以政治家的眼光审视人才选拔的方法,论及科举考试制度的改革。D.本文说理不蔓不枝,有条不紊,用语准确精练,斩截明了,理足气盛。10.本文在第一段结尾处提出选拔人才应借鉴汉代“文吏课笺奏、诸生试家法”的做法。请用自己的话谈谈作者在后面三段是如何逐层阐明这一观点的。(6分)【答案】6.D7.B8.A9.B10.第二段从正面阐述选拔“诸生”“文吏”的标准:“文吏”要准确掌握施政要领、典礼制度等,“诸生”要具备文辞、章句等知识,二者要据此施政,学而能用。第三段从反面阐发当时考试制度的弊病及其后果:当时考试只考章句、记问,导致学者重视文辞,轻视政事和义理,造成了关键时刻无决断人才可用的状况。第四段进一步阐明人才选拔的具体策略:借鉴汉代的做法策试“进士”“经学”,按类选取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D.“勖:劝阻”错误,应为“勉励”。句意:所以他的父亲和兄长勉励他的孩子和弟弟。故选D。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句意:工匠要做好自己的工作。“之”,结构助词,的。句意:其他如限定年岁之类的奏议。B.代词,这样。句意:这样之后用于政务。代词,这样。句意:所学的东西(使他)不得不这样。C.介词,用。句意:就可以用儒家经典中的方法去判断。连词,来。句意:各自用经典当中的言语来佐证应答。D.怎么,疑问副词。句意:他们怎么可能使政令详稳平和。动词,讨厌、厌恶。句意:这难道还是厌恶有用之术而学习无用之学吗。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A.“蒙蔽鄙视别人”错误。“类”,这些;“蒙鄙者”,指愚昧鄙陋的人,能力小者。句意:这些都是具有小才能的人做的事。故选A。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但都做得不尽如人意”错,结合第一段“圣人之于国也,必先遴柬其贤能,练核其名实,然后任使逸而事以济矣……称职者有之,谬举者不能无焉”分析,选项表述绝对,并非都不尽如人意。“然其间得人者有之,失士者不能无焉,称职者有之,谬举者不能无焉”,然而他们当中有真正得到人才的,而失去人才的也不乏其人,被选中的人才有能胜任其职的,被错误举荐的也不乏其例,意思是说有成功者,也有失意者。故选B。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行文思路的能力。第二段,“所谓文吏者……必也通古今,习礼法,天文人事,政教更张……。所谓诸生者,……必也习典礼,明制度,臣主威仪,时政沿袭”,从正面阐述选拔“诸生”“文吏”的标准:“文吏”要准确掌握施政要领、典礼制度等,“诸生”要具备文辞、章句等知识,二者要据此施政,学而能用。第三段,“然其策进士,则但以章句声病,苟尚文辞,类皆小能者为之;策经学者,徒以记问为能,不责大义,类皆蒙鄙者能之。使通才之人或见赘于时,高世之士或见排于俗。……若此之类,而当擢之职位,历之仕途,一旦国家有大议论,立辟雍明堂,损益礼制,更著律令,决谳疑狱,彼恶能以详平政体,缘饰治道,以古今参之,以经术断之哉?是必唯唯而已。”从反面阐发当时考试制度的弊病及其后果:当时考试只考章句、记问,导致学者重视文辞,轻视政事和义理,造成了关键时刻无决断人才可用的状况。第四段,明确正确的方法,“必若差别类能,宜少依汉之笺奏家法之义。策进士者,若曰邦家之大计何先,治人之要务何急,政教之利害何大,安边之计策何出,使之以时务之所宜言之……策经学者,宜曰礼乐之损益何宜,天地之变化何如,礼器之制度何尚,各傅经义以对”,进一步阐明人才选拔的具体策略:借鉴汉代的做法策试“进士”“经学”,按类选取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参考译文:工匠要做好自己的工作,一定先打磨锋利他们的工具,挑选衡量他们的材料,这样做之后就能出力较少而收效显著。圣人对于治理国家,必须要先遴选那些贤能的人,考察他们的名声和实际能力,这样做之后差遣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并且事情也能办好。所以说选取人才的事,在任何时代都属于当务之急,自古以来保守祖宗基业的君主,有谁不在这方面花心思呢?然而他们当中有真正得到人才的,而失去人才的也不乏其人,(被选中的)人才有能胜任其职的,被错误举荐的也不乏其例。如果一定要选拔胜任其职的人才,不失去真正的贤才,也不错误举荐,就应该像汉代左雄所提倡的那样,对文吏考查奏章写作、对诸生考试学术传承,这才是选拔人才的方法。,这里所说的文吏,不仅仅指那些只崇尚文辞华美的人而已,他们一定要通晓古今之道,熟悉礼仪法度、天象吉凶、人事成败、政令教化的修改施行,这样之后再据此去处理政事,就会使政令详稳平和,如果有重大的决议和论断,就让他们用古往今来的例证参照佐证。这里所说的诸生,不仅仅指那些记诵经典字句训诂的人而已,一定要让他们学习典章礼法,明了古代政治制度、大臣和君主的种种威仪、时政的沿袭变化,这样之后再据此去处理政事,就会为国家政策增添光彩,如果有重大的决议和论断,便可以让他们用经术来决断。拿现今的事物和古代比照,现在的进士,就如同古代的文吏;现在的明经,就如同古代的诸生。然而现今策试进士,仅仅用解说章句文字和声韵毛病(为试题),只崇尚文辞的华美,这些都是具有小才能的人做的事;策试明经,仅仅把背诵对答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不去责求经书中的要义,这些都是蠢笨卑下的人做的事。这使得有贯通古今的有才之士可能被时人认为多余,有旷世之才的高明之士可能被世俗所排抑。所以写文章的人竟然彼此告诫说:“看点书就足够了,把辞藻写得浮艳才值得提倡,(文章)对政事有什么用呢?”恪守经书的人则说:“传抄模仿是必须要做的,在背诵温习古人训诂章句上要多下些功夫,经典中的大义道理有什么可取的?”所以为父为兄的勉励他们的儿子兄弟,当老师的勉励他的弟子,相约写作那种浮华美艳的文章,来追逐时人喜好并猎取立身处世的资本。为什么呢?大概是当世的取舍标准就是如此,所学的内容不得不这样吧。像这样的所谓人才,把他们提拔到各个职位,让他们一步步在仕途上行进,一旦国家有重大的决议和论断,设立太学举行各类大典,修订增删礼仪制度,进而制定法律政令,审断有疑问的案件,他们怎么可能使政令详稳平和,为国家政策增添光彩,以古往今来的例证参考决断,用经术来决断是非呢?这样的人,也只能凡事点头口称“是是”罢了。所以说人才不能随随便便选取已经很久了,如果一定要按照类别考察他们的才能,就应该稍微按照汉代考试写作奏章、学术传承的做法。策试进士,要考些诸如国家大计以什么为先,治理民众以什么问题为急,政令教化的利害得失以什么为主,安定边疆的妙计良策从何而出,让他们就最切合当务之需的问题进行应答,不仅仅用解说章句文字和声韵毛病(等内容)使他们疲于应付;策试明经,应该让他们阐述礼乐制度需要如何进行修订增删,天地的变化究竟如何,礼器的制度应该崇尚什么,各自用经典当中的言语作为佐证应答,不单单把会背诵、会模仿作为衡量才能的标准。这样之后(按照应答的优劣)排出他们的先后次序,来提拔罢黜他们,或许人才的取舍标准可以彰显在眼前了,这难道还是厌恶有用之术而学习无用之学,告别捷径而趋向繁劳吗?所以学习的人都不会再去学那些毫无用处的言辞,那么学业就专一而完善;(学习的人)专心一意地学习圣道,便能深入其内心了。像这样的人才,用在朝廷之中,用于管理民众,用到哪里没有益处呢?其他如限定年岁之类的奏议,也没有什么可取的价值。(二)根据要求,完成11题。(共6分)1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①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②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论语》中孔子将比喻修辞贯穿于与弟子的日常对话中,使要谈论的话题形象生动,令听者茅塞顿开。请结合上面两则《论语》,对其中画线句使用的比喻手法加以赏析。(6分)【答案】答案:“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以“风”“草”两个喻体,形象地说明了统治者的德行对普通百姓的影响。统治者德行善美,普通百姓就会修德向善;反之,上梁不正下梁歪,统治者不修德向善,社会风气就会败坏。孔子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现象比喻治国理政的道理,使深刻的道理浅易而又生动。“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以“危而不持,颠而不扶”这一生动的生活场景,比喻冉有、季路没有像盲人的领路人一样尽心尽力地匡正季氏过失,阻止季氏讨伐颛臾。“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用“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批评冉有、季路,没有像管理员一样忠于职守。任虎兕窜出笼子,让龟玉毁在匣子里。虎兕比喻季氏发动侵略战争的欲望,龟玉比喻颛臾。这两处比喻,准确到位地表现了孔子对季氏发动侵略战争的否定态度,也形象地表达了其对弟子冉有、季路的批评,展现了其高超的语言艺术。【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中赏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意思是,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此句把“君子之德”比作“风”,把“小人之德”比作“草”,风吹草,草就倒伏。形象地表现了良好的德行对人的教化作用。这是季康子问政,运用比喻修辞,用生活中常见的“风吹草伏”的现象,形象地说明了为政以德,用道德来感化人民,这是真正为政的道理。“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意思是,遇到危险,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把“不尽力匡正过失的行为”比作“危而不持,颠而不扶”,使为政需要扶持,辅助者要尽心尽力的道理说的通俗易懂。,“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意思是,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责备谁呢?把“季氏发动侵略战争的欲望”比作“虎兕”,把“颛臾”比作“龟玉”,季氏讨伐颛臾就好比虎兕从笼子里出来伤人,颛臾被攻灭,就好比龟玉在匣中被毁,会造成严重后果。参考译文:①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②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颇臾。冉有、子路两人参见孔子,说道:“季氏将对颛臾使用武力。”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颇臾,先王曾经任命他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这正是跟鲁国共安危的藩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冉有说:“那个季孙要这么千,我们两人都不想呢。”孔子说:“冉求!贤人周任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比如瞎子遇到危险,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责备谁呢?”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词,完成12-14题。(共12分)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辛弃疾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更筹。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野光浮,天宇迥,物华幽【1】。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2】,决策尚悠悠。此事费分说【3】,来日且扶头【4】。注释:【1】物华幽,物华,美好的景物。幽,清幽。【2】蕞尔,微小的样子。【3】费分说,一时难以说清。【4】扶头,扶头酒,一种易醉人的酒。12.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客子”句说朋友久未来登楼远眺,此刻楼外秋景仍值得观赏。B.“西楼”句是对马叔度说尽可专心吟诗赏景,不用管时间早晚。C.“唤起”句说明月之下我寒彻心扉,报国之念如百川付诸东流。D.“英雄老矣”让人联想到作者《永遇乐》中“廉颇老矣”一句。13.“剑气已横秋”句中,以“剑气”喻指建功立业的豪迈志向。下列诗句中“剑气”不含这种志向的一项是(3分)A.囊锥脱颖久峥嵘,剑气干霄恨莫平。(杨冠卿《次韵王宣干秋怀》)B.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气动四方。(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C.拂牛剑气洗兵威,定乱归功更是谁。(释正觉《颂古一百则·其六十八》)D.剑气寒高倚暮空,男儿日月锁心胸。(王令《寄洪与权》)14.“借景抒情”是古诗词常用的手法。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析作者对这一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6分)【答案】12.C13.B14.上阕中作者与友人吟诗赏景,流露出一种惬意。作者登楼远眺,看到普照九州的明月,锦绣山河的美景,激发起满腔的英雄豪迈之气。“鲸饮、剑气”道出了作者的壮怀和豪气。天空高远,月下景物清幽。让作者联想到此刻沦陷的中原,但是朝廷无人想到抗战的英雄已老,还没有建功立业。且朝廷尚没有出师北伐的计划。作者失望至极,由壮而悲,只好借酒消愁,抒发出北伐理想无法实现的满腔悲愤。【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作内容的能力。C.“寒彻心扉,报国之念如百川付诸东流”错误,这两句的意思是“呼唤出满天皎洁的月光,照见我们的心地象冰雪一样明透。我们的胸襟啊宽广浩荡,好似百川融汇奔流”,“满怀冰雪”形容人高洁,“百川流”形容人胸怀坦荡,并非“寒彻心扉”“付诸东流”。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B.本句描写的是“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此处的“剑气”实指舞剑时的光芒,而非比喻志向。故选B。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作艺术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能力。上阕写上“西楼”赏“好景”,只见“一天明月”,“百川”东流,好一派壮美山河风光,激发出词人的豪情壮志。这皎皎的明月,不正像我的光明磊落么。那一天的皓月,可能照见我辈冰雪般纯洁的肝胆,和百川奔涌似的浩荡胸怀。自然引出最后一句“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喝酒还未尽兴,宝剑的光芒已冲向秋夜的长空。这句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下阕词人由眼前景想到了心头事,“野光浮,天宇迥,物华幽”,大地上的月光在浮动,天空更加旷远,美丽的景物显得更加清幽。在这清幽的月夜中,人不可能真的陶醉,如画的美景更能勾起伤心的往事,短暂的陶醉只能引起清醒后更深的愁绪。诗人想起了恨事,引发了愁绪:“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是全词的主旨,一想到大好河山还在金人的手中,广大的中原百姓还在水深火热中煎熬,不由得词人愁思满怀了。作者忧心国事,雄心壮志不得实现的表现,“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现在,朝廷中有谁还能想起抗战的英雄渐渐老了,还没有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而收复中原的决策,仍然遥遥无期!那么,我也只能借酒浇愁了。情感由上阕的豪迈转而为悲慨,流露出理想无法实现的悲愤。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共8分),①古诗文中的夸张手法常用来表现事物鲜明的特征。李白在《将进酒》中“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_____________”使用夸张手法,悲叹人生短暂;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势拔五岳掩赤城”,形容天姥山之高峻。柳永《望海潮》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竞豪奢”,形容杭州城的物质繁华景象。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夸张的手法描绘眼前的长江、青山,引发作者怀古之思。②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从“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是中华民族忧患意识的体现。【答案】 朝如青丝暮成雪 天姥连天向天横 市列珠玑 户盈罗绮 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或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生要注意下列字词的书写:“暮”“玑”“绮”“澄”“簇”。(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6题。(共5分)后面又画着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也有四句写云: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第五回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词云: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第四十回 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1)探春在大观园的居所叫什么?(1分)(2)根据以上两则材料,简要概括探春的形象特点。(5分)【答案】(1)秋爽斋(2)能干有才、志向高远、志趣高雅、大气阔朗、时运不济。【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把握能力。秋爽斋是贾探春在大观园的住所。在大观园西部,潇湘馆的东北。其西北有藕香榭和芦雪庵。(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名著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结合“才自精明志自高”可知她能干有才、志向高远。,看屋内布置,“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可知她喜爱书法艺术,志趣高雅。结合“探春素喜阔朗”及对联内容“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意为天性风流闲散似烟霞一样,山野人的生活常以泉石为伴,可知她大气阔朗。“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怎奈贾府没落,最终远嫁,不能施展自己的怀抱,可见其“时运不济”。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7-20题。(共18分)冬天的火炉我的少年时代是在大兴安岭度过的。那里一进入九月,大地上的绿色植物就枯萎了,雪花会袅袅飘向山林河流,漫长的冬天缓缓地拉开了帷幕。冬天一到,火炉就被点燃了。它就像冬夜的守护神一样,每天都要眨着眼睛释放温暖,一直到次年的五月,春天姗姗来临时,火炉才能熄灭。火炉是要吞吃柴火的,一到寒假,我们就得跟着大人上山用手推车拉柴火。我家的手推车是二手货,有些破旧,看上去就像一个辛劳过度的人,满面疲惫的样子。它的车胎常常慢撒气,所以我们拉柴火时,就得带着一个打气筒,好随时给它打气。否则,你装了满满一车柴火要回家时,它却像一个饿瘪了肚子的人蹲在地上,无精打采的,你又怎么能指望它帮你把柴火运出山呢?我们家拉柴火,都是由父亲带领着。姐姐干活实在,父亲每次都带着她。弟弟呢,那时虽然也就八九岁光景,但为了让他养成爱劳动的习惯,父亲时不时也把他带着。他穿得厚厚的跟着,看上去就像一头小熊。我们通常吃过早饭就出发,姊妹三人推着空车上山,父亲抽着烟跟在我们身后。冬日的阳光映照到雪地上,格外的刺眼,我常常被晃得睁不开眼睛。父亲生性乐观,很风趣,他常在雪路上唱歌、打口哨,他的歌声有时会把树上的鸟惊飞。我们拉的柴火,基本上是那些风刮倒的树木,它们已经半干了,没有利用价值,最适宜烧火。那些生长着的鲜树,比如落叶松、白桦、樟子松,是绝对不能砍伐的。可伐的树,我记得有枝桠纵横的柞树和青色的水冬瓜树。父亲是个爱树的人,他从来不伐鲜树,所以我们家拉烧柴是镇上最本分的人家。为了这,我们就比别人家拉烧柴要费劲些,回来得也会晚。因为风倒木是有限的,它们被积雪覆盖着,很难发现。我最乐意做的,就是在深山里寻找风倒木。往往是寻着找着,听见啄木鸟“笃笃”地在吃树缝中的虫子,我就会停下来看啄木鸟;要是看见了一只白兔奔跑而过,我又会停下来看它留下的足迹。由于玩的心思占了上风,所以我找到风倒木的机会并不多。往往在我游山逛景的时候,父亲的喊声会传来,他吆喝我过去,说是找到了柴火,我就循着锯声走过去。,父亲用锯把风倒木锯成几截,粗的由他扛出去,细的由我和姐姐扛出去。把倒木扛到放置手推车的路上,总要有一段距离。有的时候我扛累了,支持不住了,就一耸肩把风倒木丢在地上,对父亲大声抗议:“我扛不动!”那语气带着几分委屈。姐姐呢,即便那风倒木把她压得抬不起头来,走得直摇晃,她也咬牙坚持着把它运到路面上。所以成年以后,她常抱怨说,她之所以个子矮,完全是因为小的时候扛木头给压的。言下之意,我比她长得高,是由于偷懒的缘故。为此,有时我会觉得愧疚。冬天的时候,零下三四十度的气温司空见惯。在山里呆得时间久了,我和弟弟都觉得手脚发凉。父亲就会划拉一堆枝桠,为我们笼一堆火。洁白的雪地上,跳跃着一簇橘黄色的火焰,那画面格外的美。我和弟弟就凑上去烤火。因为有了这团火,我和弟弟开始用棉花包裹着几个土豆藏到怀里,带到山里来,待父亲点起火后,我们就悄悄把土豆放到火中,当火熄灭后,土豆也熟了,我们就站在寒风中吃热腾腾、香喷喷的土豆。后来父亲发现了我们带土豆,他没有责备我们,反而鼓励我们多带几个,他也跟着一起吃。所以,一到了山里,烧柴还没扛出一根呢,我就嚷着冷,让父亲给我们点火。父亲常常嗔怪我,说我是只又懒又馋的猫。天越冷,火炉吞吃的柴火越多。我常想,火炉的肚子可真大,老也填不饱它。渐渐地,我厌倦去山里了,因为每天即使没干多少活,可是往返走上十几里雪路后,回来后腿脚酸痛极了。我盼着自己的脚生冻疮,那样就可以理直气壮地留在家里了。可我又知道生冻疮的滋味不好受,于是只好天天跟着父亲去山里。现在想来,我十分感激父亲,他让我在少年时期能与大自然有那么亲密的接触,让冬日的那种苍茫和壮美注入了我幼小的心田,滋润着我。每当我从山里回来,听着柴火在火炉中“噼啪劈啪”地燃烧,都会有一股莫名的感动。我觉得柴火燃烧的的声音就是歌声,火炉会唱歌。火炉在漫长的冬季就是一个有着金嗓子的歌手,它天天歌唱,不知疲倦。它的歌声使我懂得生活的艰辛和朴素,懂得劳动的快乐,懂得温暖的获得是有代价的。所以,我成年以后回忆少年时代的生活,火炉的影子就会悄然浮现。虽然现在我已经脱离了与火炉相伴的生活,但我不会忘记它,不会忘记它的歌声。它那温柔而富有激情的歌声在我心中永远不会消逝!(取材于迟子建的同名散文)17.下列对加点词语在文中意思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春天姗姗来临时 姗姗:缓缓地B.那时虽然也就是八九岁的光景 光景:年纪C.我们家拉烧柴是镇上最本分的人家 本分:坚持原则D.父亲常常嗔怪我 嗔怪:责骂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父亲是家中顶梁柱,勤劳乐观风趣,作者印象中父亲歌声难听,能惊走树上的鸟。B.文章中作者姐姐的形象,虽然着墨不多,但具体的言行却证明了她的“干活实在”。C.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火炉,凸显它对东北人民寒冬生活的重要性。D.火炉与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紧密相连,因此火炉的影子总会浮现在作者的记忆中。,19.本文题为《冬天的火炉》,而文本内容主要述说作者童年上山寻柴、扛柴等生活往事。作者这样谋篇体现了怎样的匠心?(6分)20.文章结尾写道:“它那温柔而富有激情的歌声在我心中永远不会消逝!”人的生活中都有这样令人感怀的声音。结合你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这类“歌声”的体会。要求:写出具体的“歌声”内容以及你获得的体验或感悟。(6分)【答案】17.D18.A19.①火炉是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触发点。作者由火炉想到童年生活往事,写出了火炉的温暖是由家人一起创造的。②作者以孩童视角写寻柴、打柴的往事,既充满童真,又写出了她不解生活的艰辛和朴素,与最后一段成年后的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主旨和对父亲的感激之情。③结尾写作者在火炉的歌声中懂得劳动的快乐,懂得温暖的获得是有代价的,与文章开头和题目相呼应。20.小时候卖豆腐大爷那清脆又有节奏的敲梆子声让我记忆犹新,永远难忘。在那个贫穷的年代,物质匮乏,好吃的东西就更少,即使有,也买不起。对于吃饭来讲,能吃上村里大爷卖的水豆腐,就感觉这是人间美味了。傍晚,远远地听到那清脆又有节奏的敲梆子声,整个人都精神了,于是央求母亲用黄豆换豆腐。我端着力挺的豆腐,都感觉快乐极了。那段贫穷的日子过去了,现在吃水豆腐吃不出小时候的香和幸福感了,可是那种苦中得乐的感觉总是记忆犹新,那清脆富有节奏的敲梆子声,时时唤起我童年的记忆,总能让我忆苦思甜。【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D.“父亲常常嗔怪我”中“嗔怪”的含义是责怪。但不是“责骂”的意思。故选D。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A.“作者印象中父亲歌声难听”错误,原文是“父亲生性乐观,很风趣,他常在雪路上唱歌、打口哨,他的歌声有时会把树上的鸟惊飞”,没有指出父亲的歌声难听。故选A。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火炉”是作者童年生活中起到重大作用的事物,每年冬天都是火炉给作者和家人带来温暖,它让作者记忆犹新,在写回忆性的本文时,火炉就成了作者童年生活的触发点,文章的开头“冬天一到,火炉就被点燃了”,就以火炉引出了作者对童年上山寻柴、扛柴等生活往事的回忆,写出了火炉的温暖是由家人一起创造的。,从结构的作用角度分析,作者在文中写“有的时候我扛累了,支持不住了,就一耸肩把风倒木丢在地上,对父亲大声抗议:‘我扛不动!’那语气带着几分委屈”“我最乐意做的,就是在深山里寻找风倒木。往往是寻着找着,听见啄木鸟‘笃笃’地在吃树缝中的虫子,我就会停下来看啄木鸟;要是看见了一只白兔奔跑而过,我又会停下来看它留下的足迹”,既充满童真,又写出了她不解生活的艰辛和朴素,与结尾处写成年后的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好地表达文章“它的歌声使我懂得生活的艰辛和朴素,懂得劳动的快乐,懂得温暖的获得是有代价的”的主旨;根据“现在想来,我十分感激父亲”可知,作者也表达了对父亲的感激之情。本文把文题拟为《冬天的火炉》,结合本文主要内容“作者童年上山寻柴、扛柴等生活往事”,就是要表达炉火的温暖是作者童年想要的,可是寻柴、砍柴是艰难的,卒章显志,在文章的结尾作者总结出在火炉的歌声中懂得劳动的快乐,懂得温暖的获得是有代价的,这样文章题目和主要内容相互呼应,更好的表达主旨。20.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本题作答,要结合具体举例,要在举例后准确叙述自己的生活经历,之后要谈自己的体验、感悟。在“它那温柔而富有激情的歌声在我心中永远不会消逝!”中,“歌声”指的是作者童年生活中炉火发出的“噼啪劈啪”地燃烧的声音,由此类比联想,可以写自己童年生活中印象深刻,给自己启发或感悟的声音,如卖豆腐的大爷敲击梆子的清脆响亮有节奏的声音,如小市场的某个人的叫卖声等。叙述自己的生活经历的时候要运用一定的描写手法,如细节描写,让自己记忆中的声音像本文中的炉火的声音一样活起来,让细致的语言描绘出自己的童年生活场景。谈感悟时,应和自己的生活经历贴合,以经历带出感悟,水到渠成。五、本小题共3小题,共65分。21.语言基础运用。(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颁奖不用鲜切花,而是用非遗技艺手工编织的,被称为“永不凋零的荣耀之花”。花束编织者是来自北京10个区的约150位残障人士,在他们的提议下,花束中增加了蓝色波斯菊,象征坚强。平均35小时编织出一束花,500束“荣耀之花”累计耗时近2万小时,残障朋友们也在用他们______的精神向运动员致敬。(1)请在语段横线处填写一个恰当的成语,使整段文字语义连贯,内容贴切。(1分)(2)画线句有语病,请加以修改,将改后的句子写在答题卡上。(4分)【答案】(1)示例:自强不息(2)示例一: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颁奖花束不是鲜切花,而是用非遗技艺手工编织的,被称为“永不凋零的荣耀之花”。 示例二: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颁奖不用鲜切花,而是用非遗技艺手工编织的花,这些花被称为“永不凋零的荣耀之花”。,【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题要求填写恰当的成语,使整段文字语义连贯,内容贴切,所以,根据语段,要联系上文的内容。此空填写的是对残障朋友们的精神的形容词,根据上文写到残障朋友们的两件事,一是他们提议增加象征坚强蓝色波斯菊;二是累计耗时近2万小时编织出了500束“荣耀之花”,都体现了残障朋友们努力向上的姿态,身残心不残。所以此空可填“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等。(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划线句“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颁奖不用鲜切花,而是用非遗技艺手工编织的,被称为‘永不凋零的荣耀之花’存在的问题是结构混乱、搭配不当。主语是“颁奖”,宾语是“荣耀之花”,两者使用不恰当。两种改法:一是修改主语“颁奖”,将之改为“颁奖花束”;二是在“编织的”后面补充“花”,同时在“被称为”前面补充“这些花”。22.微写作(10分)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请你以“青春的笑脸”为题,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志愿者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歌颂文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小诗不超过150字,歌颂文字150字左右。【答案】青春的笑脸北京的冬奥是如此的成功,志愿者用自己的专业、热情、奉献,将整个冬奥温暖。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他们践行“我为人人,冬奥有我”的铮铮誓言!以饱满的自信和微笑,让蓝白相间的服装更加夺目鲜艳。每位冬奥志愿者,都是一朵温暖的雪花,千万朵雪花,守护着这伟大的盛会,青春的笑脸,照亮冬奥的每个角落!【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能力。审题:本题属于抒情类微写作。本题的写作要求是以“青春的笑脸”为题,不能更换题目;“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志愿者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歌颂文字”就要求写作对象是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志愿者,不能只写对志愿者的歌颂,应体现歌颂的是本次冬奥会的志愿者;“语言生动”就要求写作时适当运用修辞。写作思路:本题写作时需要明确写作对象为冬奥会志愿者,从北京冬奥会志愿者的情况和他们起到的作用入手写作,突出志愿者的特点和作用,表达对志愿者的赞美之情。写出的小诗或歌颂文字应突出题目中的“青春”和“笑脸”,以此歌颂冬奥会志愿者传递的积极向上的力量和起到的重要作用;写作时注意使用比喻、反复、排比等修辞,让小诗或歌颂文字形象生动,抒情动人,如“每位冬奥志愿者,都是一朵温暖的雪花,千万朵雪花,守护着这伟大的盛会”就运用比喻修辞写出了志愿者的作用,对志愿者给予了歌颂。(2)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促进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是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光明工程”。请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用文字描述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的特征,并提几点预防近视的建议。要求:语言简明,条理清楚。150字左右。6岁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青少年总体来源2018年14.5%36%71.6%81%53.6%教育部2019年11月5日“教育奋进看落实”系列通气会第五场2020年14.3%35.6%71.1%80.5%52.7%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1年7月13日新闻发布会【答案】近视率特征:随着年龄的增长,近视率越来越高;2020年青少年的近视率比起2018年虽略有下降,但整体仍然过半,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建议:首先保证充足的室外活动时间,在室内学习时,应保证室内光线明亮;其次,尽可能少使用频繁闪烁的灯光和电子屏幕;再次,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营造良好的光照节律。【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本题属于说明性微写作。由题干可知,写作内容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描述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的特征,二是提几点预防近视的建议。首先分析表格内容,从患近视的对象比例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近视的比率越高;从两个年份的比较来看,2020年青少年的总体比例是52.7%,比2028年的53.6%略有下降,但两年的青少年总体都是过半,可见形势依然严峻。然后结合青少年近视的原因提出建议。如近视与过多的作业负担有关,可以建议减少作业量;如与运动有关,室外活动太少,可以建议增加室外活动的时间;如与光线有关,可以建议保证室内的光线;如与使用电子产品有关,可以建议合理使用电子产品;如与作息有关,可以建议合理作息。(3)部分商家将普通文具搭载上玩具功能,如火车头转笔刀、滚珠迷宫尺、扭蛋橡皮擦等。在牢牢吸引住低龄孩子目光的同时,价格也跃上了一个台阶。对于“玩具化文具”,你有何看法?请阐述自己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理。150字左右。【答案】例文:对“玩具化文具”不能止于消费提醒。表面上看,“玩具化文具”是一种创新,丰富了文具品种,但实际上,“玩具化文具”华而不实,并不适合中小学生。首先,好玩是孩子的天性,“玩具化文具”很容易让孩子在课堂上分心,无法专注学习,也会影响其他同学。其次,文具是辅助学习的,添加一些不必要的玩具功能,既不实用,又价格不菲,容易增加家长的经济负担,增长孩子们的攀比心理。此外,一些颜色亮丽、带有香味的文具,往往含有一定的添加剂和塑化剂,长期使用可能对孩子身体发育产生不利影响。【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这是一道议论类微写作题。要求针对“玩具化文具”阐述自己的观点。首先结合材料中对“玩具化文具”的列举,我们可以知道,“玩具化文具”是商家的一种经营方式和策略,目的还是盈利;其次要注意“玩具化文具”面对的群体是低龄孩子,他们心智都不够成熟,容易受到诱惑。因此对文具“玩具化”应该倾向于否定。写作时首先要亮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如“对文具‘玩具化’要予以警惕和重视”“家长应引导孩子根据消费需求量力而行”“避免过分沉迷‘花式’文具导致成瘾”等;然后可以从家长、孩子、商家等角度进行分析。23.作文。(50分)从下面二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扎根西部支农,支教;坚守防疫一线,筑起“青春堤坝”;热情服务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争做志愿者,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请以“青春的志愿”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答案】略【解析】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命题作文题。题目是“青春的志愿”。材料的两个关键词是“青春”“志愿”,“青春”一词可以理解为青年人、青春时光,“志愿”是指人的追求、愿望,也指“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所以,“青春的志愿”可以理解为青年人去做志愿的追求,有的扎根西部支农、支教;有的坚守防疫一线;也有的热情服务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这些追求体现的是青年人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也可以理解为青年人的志愿精神。要求写记叙文,建议写作对象为“我”,可以写“我”通过一些什么事得到启发,于是想做志愿者,为国家、为社会、为身边的人做一些力所能及之事,也可以写“我”经历了什么事,体会且理解了志愿者精神。在行文过程中注意细节描写,字数不少于700。【参考立意】青春志愿我先行。在困难中懂得志愿精神。践行志愿精神,彰显青春风采。(2)有人说,一个人的成长需要以规矩为边界;也有人说,顺着人的天性发展,人才能成长得更健康。请以“规矩与天性”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答案】略【解析】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命题作文题。题目为“规矩与天性”。材料给出了两个观点,一是“一个人的成长需要以规矩为边界”;二是“顺着人的天性发展,人才能成长得更健康”。两个观点讨论的中心在于人该如何成长,一个观点强调要以规矩为边界,另一个观点强调要顺应天性发展。“规矩”与“天性”是一对既相互冲突又统一的概念,所以我们需要辩证看待“规矩与天性”。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只强调规矩,不发展天性,不行;只发展天性,不强调规矩,也不行。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发展天性的同时遵守一定的规矩,在不超过规矩底线的范围内充分发挥自己的天性,最终实现规矩、天性的和谐统一,这样才有利于人的发展。,要求写议论文,在行文过程中要把握好“规矩”与“天性”的对立统一关系,明确论点,有理有据,主体段落建议采用对比式结构。写作时可以先展开对“规矩”和“天性”内涵的讨论,然后可以从只有规矩和只讲天性这两个角度分别论述对人成长的利害,最后提出怎么办。【参考立意】既要强调规矩,又要发展天性。无规矩不成人,无天性难成事。发挥天性不越规矩底线。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