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上海市新高考语文名校模拟卷汇编:古诗歌阅读(解析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古诗歌阅读一、【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上海市七宝中学期中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8分)使东川·南秦雪[注](唐)元稹帝城寒尽临寒食,骆谷春深未有春。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银。飞鸟不飞猿不动,青骢御史上南秦。[注]此诗是元稹被贬到四川通州之时,途径骆口驿所作。1.出版社准备编辑一套古代文学作品选,可以收录本作品的一书是( )(1分)A.《乐府诗选》B.《古诗菁华》C.《诗余选集》D.《律诗集萃》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寒食时节依旧寒冷,本诗通过描绘山峰、笋石、松萝、飞鸟、猿等景物,营造了一种凄清静谧的氛围。B.颔联中“才”“已”两个副词运用巧妙,既写出了作者行程速度之快,也传达出作者内心的不安之情。C.颈联比喻运用极为精巧,与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千树万树梨花开”有异曲同工之妙。D.尾联以飞鸟、猿烘托周围环境的沉寂,以其“不飞不动”反衬诗人的“动”,抒发诗人孤寂悲凉之情。3.有人评价元稹的这首诗“辞浅意哀,极为扣人心扉”,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答案】1.D2.B3.①“辞浅”是指整首诗浅显易懂,“临寒食”“未有春”“才见”“已惊”“飞鸟不飞猿不动”等,都是口语入诗,简单、朴实。②“意哀”是指全诗表达了路途凶险以及自己被贬到蜀的孤独、哀愁和对前途未知的忐忑之情。③“扣人心扉”是指诗人赴蜀途中恶劣的环境牵动读者,被贬的孤单寂寞让人生发同情。【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项《乐府诗选》辑选的是乐府诗;B项《古诗菁华》辑选的是古体诗;C项《诗余选集》中诗余是词的别称,辑选的是词;D项《律诗集萃》辑选的是律诗,而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可以收录到此书。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项“写出了作者行程速度之快”错,“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大意是刚看见峻岭上云似华盖,就惊奇地发现岩石下白雪如尘。写出了蜀道天气变化之快,而不是作者行程速度之快。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和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根据题目中的“辞浅意哀”可知,本题的答题内容主要在赏析用字用词的语言风格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两方面。“扣人心扉”的理解要结合注释“元稹被贬”和诗中所写的“帝城寒尽临寒食,骆谷春深未有春”“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赴蜀途中环境的恶劣,来体味诗人的孤独寂寞,从而引发读者的同情,产生情感共鸣。本诗语言平实浅显的风格,可从诗句中“春深未有春”“见”“云似盖”“雪如尘”“飞鸟”“不动”等我们常见的字词和通顺的语法关系中看出。诗中唯一的生僻字可能是“骢”,但根据我们以往所学及该字的偏旁,也能很快判断出这是马的意思。对诗歌“意哀”的分析,我们应当从其中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中去进行,如“寒尽”“未有春”“飞鸟不飞猿不动”等意象和字词,均能体现作者悲凉的心境。此外,根据诗歌注释中对元稹被贬到四川这一写作背景的分析,我们更能体察诗人的“意哀”之情。二、【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上海市华东师大附属东昌中学质量检测(一)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8分)江楼夕望招客白居易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1.这首诗共有几个字押韵?正确的一项是( )(1分)A.两个B.三个C.四个D.五个2.对本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从创作看,这是诗人当时招友夜饮的即兴之作。B.从体裁看,这是一首格律工整的七言律诗。C.从内容看,全诗单纯地描绘了江楼周边美丽的景色。,D.从构思看,诗人的描写由远及近,由景到人,精妙绝伦。3.有人说本诗尾联紧扣题目,以人的心情作结,使整首诗增加了人情之美,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赏析。(5分)【答案】1.D2.C3.尾联紧扣标题中的地点和目的,运用直抒胸臆/设问/比较的手法诚挚地邀请朋友来江楼消暑。而前三联描绘了江楼夕望的景色正是为最后的邀请做了铺垫:在炎热的夏天的黄昏,诗人登上望海楼向东远望,天海一片苍茫的景象和钱塘江及两岸的山势;灯火星河,风吹古木,月照平沙,灿烂夺目,而身处夕望中之江楼,能够消暑,故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既表现出诗人对江楼之景的喜爱,也体现出诗人和友人间的深厚情谊。【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押韵的能力。“茫”“长”“央”“霜”“凉”五个字都压“ang”韵。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项“全诗单纯地描绘了江楼周边美丽的景色”错误,尾联抒情,以人的心情作结,使整幅画更增加了人情之美。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结尾表达效果的能力。“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展现出一望无垠的壮阔意境,令人心胸为之一阔;“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写华灯初上的美景,灯火与星河交相辉映,宛如人间仙境;可见诗人以此地的美景招揽友人前来观赏;颈联“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用“古木”“月”等意象,营造出幽森的氛围,“晴天雨”“夏夜霜”又带来凉爽的感受,让人觉得这里正是一个消暑纳凉的好去处,是以气候的凉爽来邀请友人;尾联直接邀请,“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诗句运用设问,以殷切的情谊让人“盛情难却”,是直抒胸臆,以朋友深情来打动友人,招客前来。三、【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上海市虹口高级中学期中语文试】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8分)至城西苏家①(宋)黄庭坚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②绿色匀。,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注】①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②鞍鞯(jiān):马鞍和马鞍下面的垫子。1.根据诗意,本诗标题中空缺处最适合的一项是( )(1分)A.雨前B.雨中C.雨后D.晴日2.以下对中间两联艺术手法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对仗B.夸张C.拟人D.视觉、嗅觉、触觉多角度描写3.全诗是怎样表达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5分)【答案】1.C2.B3.诗歌前三联描写了雨后尘土涤净、紫烟渐散、雨过日丽、红花沾雨、柳色葱翠的美景,景由情生,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雨后天晴访友喜悦之情;尾联发出感叹,抒发情感,表现了仕途上的踌躇满志或者忙中偷闲之乐。【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项由“稍回晴日丽天津”,天气逐渐变得晴朗,天空也变得更加美丽,可知这里写的是雨后的情景,所以题目也应该是“雨后”。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本诗颈联,大意是,飞花沾湿衣袖,红中带香。绿柳轻拂马鞍,绿色匀称。颈联最突出的技巧是对仗,“花飞”对“柳拂”,“红香湿”对“绿色匀”;“拂”字给“柳”以人的特征,属于拟人修辞;“花飞衣袖红香湿”从视觉、嗅觉、触觉的角度来写,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没有运用夸张的手法。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手法以及情感的能力。这首诗主要描写了雨过天晴后诗人到苏家途中看到的景色:小雨飘飘,轻洒在青青的草地上。道路都干干净净的,车马经过也扬不起灰尘。笼罩着都城的紫烟渐渐散去,天气逐渐变得晴朗,天空也变得更加美丽。飞花沾湿衣袖,红中带香。路边绿柳轻拂马鞍,绿色匀称。诗人这样写一方面表现了自己喜悦的心情,另一方面也表达出忙中偷闲的快乐。,从颔联还能看出诗人的踌躇满志等,“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意思是“渐渐散去的紫烟笼罩了帝阙。天气逐渐变得晴朗,天空也在消除阴霾后更加美丽”,结合注释中“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这一信息来看,诗人雨后天晴拜访苏家,为老师再获朝廷重用而开心,认为现在是雨过天晴,内心有着沉冤得雪的痛快。借景抒情,表现了仕途上的踌躇满志。四、【2021-2022学年高三3月上海省师大附中月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8分)秋日赴阙①题潼关驿楼(唐)许浑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②,疏雨过中条③。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注】①阙:指长安。此诗作于作者奔赴长安应试途中。②太华:陕西的华山。③中条:山西的中条山,和华山分别耸立在潼关南北。1.出版社准备编辑一套古代文学作品选,可以收录本作品的一书是( )(1分)A.《乐府诗选》B.《古诗菁华》C.《律诗集粹》D.《诗余选集》2.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一二两句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透露出诗人内心的一丝悲凉。B.第三句中的“归”字,运用拟人手法,写出残云对华山的依恋。C.五六两句分别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写景,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D.本诗写景远近结合,化静为动,意境雄浑苍茫,语言明快活泼。3.小沪同学在课外阅读时,发现本诗另有一个版本,题为《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内容为:“南北断蓬飘,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劳歌此分首,风急马萧萧。”(“劳歌”指忧伤离别之歌。)不同版本的差别让小沪产生了困惑,他感到两诗结尾两句所表达的感情有明显的不同。请你为小沪解惑。(5分)【答案】1.C2.D3.小沪同学好,我认为《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的结尾两句写了诗人明日将抵达长安,却向往渔人樵夫的生活,表现了诗人出仕为官和归隐山林的矛盾心理,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留恋。《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的结尾两句写了诗人与友人唱劳歌分别的场景,表现了诗人在离别歌声中,与友人依依不舍的深情。因此,诗歌的两个不同版本让你从结尾的两句读出它们表达的感情是明显不同的。【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体裁的能力。,这首诗共有8句,押韵的字分别是“萧”“瓢”“条”“遥”“樵”,是1、2、4、6、8句的尾字押韵;且中间两联对仗工整。这说明诗歌是律诗,可以收录进《律诗集粹》。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项“语言明快活泼”错,应是“用语浅近、含蓄委婉”。比如“长亭酒一瓢”,用叙事传达出客子旅途况味,用笔干净利落。而“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则含蓄地表白了他并非专为追求名利而来。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此题采用了比较的形式来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分析能力。首先看两首诗结尾所写内容与传达的情感有何不同。本诗“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意思是“明天我就要抵达长安了,可我现在仍然向往渔人樵夫们的那种闲适逍遥的生活呀”,此句中“帝乡”与“渔樵”代表不同的生活,作者到“帝乡”是入仕为官,而“渔樵”则代表隐逸生活。人到了帝乡,心却向往隐逸,此句表现了诗人出仕为官和归隐山林的矛盾心理,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留恋。而“劳歌此分首,风急马萧萧”则是写诗人与友人唱着劳歌分手,“风急”渲染出离别环境的凄凉;“马萧萧”则通过写马的不舍离去而传达出人的依依不舍的深情。然后注意回答时扣住“为小沪解惑”,说出自己的理解,肯定小沪理解的“诗结尾两句所表达的感情有明显的不同”是正确的。五、【2021-2022学年高三4月上海市澄衷高级中学月考语文试题】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8分)(甲)寻隐者不遇(宋)魏野寻真误入蓬莱岛,香风不动松花老。采芝何处未归来,白云满地无人扫。(乙)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1.你认为以上两首诗可以收录于下列哪本诗集( )(1分)A.《即事随感录》B.《咏物选集》C.《律诗集萃》D.《古诗精选》,2.对上面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甲诗首句“误”字体现了作者对清幽景象的惊异之情,也暗示了寻隐者不遇的原因。B.乙诗以问答构篇,三番问答、寓问于答,所以连贯精简。C.两首诗都抒发了对隐者的倾慕之情和寻访隐士不得的淡淡失落。D.两诗在简短的篇幅中都表达了丰富的内容:人物、环境、情节俱全。3.这两首诗在刻画人物的方法上的共同点是什么?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5分)【答案】1.A2.A3.两诗都运用了侧面表现的手法塑造隐者形象,通过环境描写烘托隐者形象,以松烘托隐者的高洁品质、以白云烘托隐者的自由洒脱,也通过“采芝”“采药”暗示隐者远离尘嚣的追求。【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这两首诗都是记叙寻找隐者没有找到的情景,所以不是咏物诗,排除B;这两首诗都是四句的绝句,所以不是律诗,排除C。绝句律诗都是近体诗,所以不是古诗,排除D。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A项“也暗示了寻隐者不遇的原因”错误,原诗没有暗示寻隐者不遇的原因,只交代了自己到蓬莱的原因。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古代诗歌对比鉴赏之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两首诗中的隐者并没有出现,因此属于侧面描写。写隐者居住的环境,属于烘托的手法。前一首诗,“寻真误入蓬莱岛”,“误”二字,表现了他对此幽寂之景的惊异之情,“香风不动松花老”具休写所见之景。香风不动,松花自落,隐者居处之清幽可见。“白云遍地无人扫”,隐者居处白云悠悠,如同世外仙境,写环境的清幽,用来烘托隐者的高洁洒脱。后一首诗“松下问童子”,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云深不知处”,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另外“采药”“采芝”这是通过人物的活动的描写,暗示隐者深入大自然,远离尘嚣的追求。六、【2022届上海市高考调研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8分)边词五原①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塞北行眼见风来沙旋移,经年不省草生时。莫言塞北无春到,纵有春来何处知。【注】①五原:古代地名,在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1.依据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这两首诗最可能创作于( )(1分)A.先秦B.秦代C.汉代D.唐代2.以下评价对两首诗歌都适用的一项是( )(2分)A.清新自然B.深情率真C.真切质朴D.慷慨豪迈3.两诗相比,有人觉得《边词》“更为怨苦”,也有人认为不然。请阐述你的观点。(5分)【答案】1.D2.C3.答案示例:我觉得相比而言,《塞北行》更为怨苦。《塞北行》说终年不见草生,虽然第三句退了一步,说或许有春来到,但第四句又更进一层,说即使有春来到也无从知晓,所以,全诗只见“苦”和“怨”。而《边词》中的春色只是较迟而已,垂杨也只是在“二月”“未挂丝”而已,到如今更是已经冰河解冻,春日来临,再联想到长安已经花落,虽然气候不齐,但毕竟已是春满大地,相较《塞北行》,语意是平和的。【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从诗歌内容来看,第二首诗中有“正是长安花落时”,其中“长安”是唐代都城,由此推测两首诗最可能创作于唐代;从诗歌形式来看,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而近体诗是在唐朝才出现的,据此推测两首诗最可能创作于唐代。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风格的能力。《边词》将边塞风物荒凉的景象与长安城暮春景色进行对比,表达了戍守荒寒北边的将士对帝京长安的怀念,亦含对边塞风物的欣赏。全诗言辞淳朴,行文从容,风采天然。“未挂丝”语言自然质朴写出五原春色迟来;三四两句,在“河畔冰开日”与“长安花落时”的工整对仗之前,分别用“即今”、“便是”这样轻松流易的词语勾连呼应,构成了一种顾盼自如的风神格调,自然流畅,又朴实无华。,《塞北行》用诗的语言记录了自己亲历的一场沙尘暴。首句“眼见风来沙旋移”,高屋建瓴,气势逼人,仅一个“旋”字,足见风沙来势之猛烈。“风来沙旋移”用白描手法写出白塞风吹沙移的独特景象,十分真切。“莫言”“纵有”用以退为进的笔法,表现塞北终年无春的特征,质朴自然。由此可见,两诗的共同特点都是“真切质朴”。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比较两首诗哪一首“更为怨苦”,可结合两首诗的内容和情感加以分析,言之成理即可。比如认为《塞北行》更为怨苦。首句“眼见风来沙旋移”,仅一个“旋”字,足见风沙来势之猛烈。这样的地方如何能生长草木?因此诗人才会有“经年不省草生时”的联想,在这茫茫的沙碛上怕是永远看不到草木生长了。接下两句,诗意为之一转,“莫言塞北无春到,纵有春来何处知”,这两句用以退为进的笔法,表现塞北终年无春的特征。说即使有春来到也无从知晓,所以,全诗只见“苦”和“怨”。而《边词》毕竟有了春天的迹象,“河畔冰开”意味着春天已经到来,尽管与帝都长安相比差了一个节气,但春天毕竟还是来了。因此这首诗不如《边塞行》“怨苦”。当然,如认为《边词》更“怨苦”,则可以从“二月垂杨未挂丝”和“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的比较中分析。诗人抓住“垂杨未挂丝”这个典型事物,非常简括地写出边地春迟的特点,令人宛见在无边荒漠中,几株垂柳在凛冽的寒风中摇曳着光秃秃的空枝,看不到一点绿色的荒寒景象。河畔冰开,长安花落,暗示时令已值暮春。在荒寒的北边,到这时河冰刚刚解冻,春天的脚步声虽已隐约可闻,春天的身影、春天的色彩却仍然未能望见,而皇都长安,这时早已姹紫嫣红开过,春事阑珊了。这个对照,不仅进一步突出了边地春迟,而且寓含了戍守荒寒北边的将士对帝京长安的怀念。“怨苦”不仅仅是对春天来迟的怨苦,更包含征人对家乡思念怨苦,因而比《塞北行》更多一层“怨苦”之意。七、【2022届上海市黄浦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8分)水调歌头①(宋)叶梦得九月望日,与客飞射西园,余偶病不能射。客较胜相先。将领岳德,弓强二石五斗,连发三中的,观者尽惊,因作此词示坐客。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寒声隐地初听,中夜入梧桐。起瞰高城回望,寥落关河千里,一醉与君同。叠鼓闹清晓,飞骑引雕弓。岁将晚,客争笑,问衰翁:平生豪气安在?走马为谁雄?何似当筵虎士,挥手弦声响处,双雁落遥空。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②。[注]①本词大约作于绍兴八年(1138),作者再次知建康府时期。当时,北方大片国土为金兵所据,建康成为扼江守险,支援北伐军需的重镇。②云中,指云中郡,为汉代边防重镇,李广曾在此抗击匈奴,建功立业。1.小序中的“望日”指的是___________。(1分)2.对诗歌炼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秋事促西风”的“促”字运用比拟手法,生动写出了西风相催、寒冬将至的情景。,B.“中夜入梧桐”的“入”字点出西风的劲疾,直入梧桐枝叶深处,勾起诗人的忧愁。C.“起瞰高城回望”的“瞰”字写出诗人登上城楼遥望关河千里视野开阔豪情满怀。D.“叠鼓闹清晓”的“闹”字写出场面的紧张热烈,叠鼓声起,诗人感情昂扬奋发。3.词中画线句手法巧妙并且意蕴丰富,请从这两方面与辛弃疾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进行比较赏析。(5分)【答案】1.农历每月十五日2.C3.示例:手法上,两首词都用了典故。但叶词是正用,辛词是反用。意蕴上,二人都抒发了虽然年老但仍渴望为国效劳的情感。但辛词侧重在对主和派的愤懑,叶词侧重在看到手下将领武艺非凡弓马娴熟而生出的豪情。【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望日”,指月亮圆的那一天。通常指农历小月十五,大月十六。指九月十五日。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C项“豪情满怀”错误。心事重重的词人起身离座,登上城楼,向中原望去,却见千里关河、寂寥冷落。面对冷落的关河,山河破碎、国土沦亡之悲涌上心头,沉痛难耐。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运用廉颇的典故。是正用。年华老大真感惭愧,但身衰心未老,回头望,心在北方的云中。词人虽因无力报国而惭愧,但他身老志不衰,心系“云中”,情结边防,在垂暮之年,还以抗击金兵,收复中原为己任,表现了一个老年抗金志士的壮伟胸怀。前面说而今你哪能比得酒筵上的武士,举手拉弓,弦声响处,便见有双雁从远空堕落。他还在“回首望云中”,侧重抒发看到手下将领能力超俗而生出的豪情。“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运用典故,是反用。借廉颇自比,表示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奸人所害,落得离乡背井,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侧重表达对主和派的愤懑之情。八、【2022届上海市嘉定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下面小题。(8分)(黄钟)人月圆·_____湖上(元)张可久小楼还被青山碍,隔断楚天遥。昨宵入梦,那人如玉,何处吹箫?门前朝暮,无情秋月,有信春潮。看看憔悴,飞花心事,残柳眉梢。,1.在校对《元曲精选》一书时,发现题目漏了两个字,以下选项中最可能是所缺二字的一项是( )(1分)A.春日B.夏日C.秋日D.冬日2.下面关于这首曲子的内容与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青山碍”写主人公在楚天的小楼远眺,被青山阻隔,难以望见心上人。B.“昨宵入梦”为虚写,想象那“如玉”的人儿会在洞箫声中梦见主人公。C.“憔悴”二字既扣“飞花”、“残柳”的景致,也写出主人公的愁苦面容。D.“心事”与“眉梢”二字,表现主人公哀伤情绪,直抒胸臆,感情浓烈。3.唐代诗人李益《江南曲》写道:“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宋代诗人石延年以“月如无恨月长圆”对唐代诗人李贺的“天若有情天亦老”。请结合此二则材料,赏析上面元曲中“明月”与“潮水”这两个意象的艺术效果。(5分)【答案】1.A2.C3.示例:李益《江南曲》以潮水有信而爱人失期表达怪怨与思念,石延年以月有圆缺赋予其爱恨之情。张可久这首曲子中的“秋月”“春潮”是主人公在爱人离去后每天早晚面对的景象,孤独寂寞;称秋月“无情”,言时光流逝,春潮“有信”,反衬爱人回家无期;表达主人公内心的思念和幽怨。【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依据“无情秋月,有信春潮”此句可知,“春潮”是主人公在爱人离去后每天早晚面对的景象,由“春潮”推知,此时季节应为春日。题目漏处应为“春日”。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A项“主人公在楚天的小楼远眺”说法错误,“小楼还被青山碍,隔断楚天遥”这句意为小楼被门前青山阻碍了去路,因为青山隔断了视线,不能看到遥远的楚天,由此可知,主人公站的小楼不在楚地,是遥望楚天;B项“想象那‘如玉’的人儿会在洞箫声中梦见主人公”说法错误,此句是作者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到那如玉般的美人不知道在何处吹着箫,是主人公梦见了对方,而不是对方梦见了主人公;D项“直抒胸臆”说法错误,这两句作者借“飞花”与“残柳”,喻心绪的惆怅,形容的憔悴,“飞花”无定著,像心境的摇曳不定,“残柳”有亏缺,像双眉的皱损败残,因此属于间接抒情。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意象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所给材料中两个意象在表情达意中的效果。李益《江南曲》中“潮水”这一意象解读,结合诗句内容,夫婿无信,而潮水有信,早知如此,应当嫁给弄潮之人。“弄潮儿”至少会随着有信的潮水按时到来,不至于“朝朝误妾期”,“潮水”这一意象,是思妇在万般无奈中生发出来的奇想,写出了思妇怨怅与思念交织的心理状态;宋代诗人石延年诗句“明月”这一意象解读,此句内容是说如果月亮没有爱恨情仇,那么就可以长久的圆满,以月有圆缺赋予其爱恨之情;在本首元曲中,选用的“明月”与“潮水”也赋予了其如材料中的意象内涵,“埋怨潮来有信,人归无期”,这里的“有信春潮”亦用其意,春潮“有信”,爱人回家无期,也同样表达主人公内心的思念和幽怨;“秋月”也是主人公在爱人离去后每天早晚面对的景象,称秋月“无情”,亦用材料之意,将月有圆缺这一事物赋予了其爱恨之情,使用了拟人修辞,委婉含蓄地表达主人公的孤独和内心的思念。九、【2022届上海市金山区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8分)【甲】谢亭送别(唐)许浑劳歌①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落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乙】巴陵夜别王八员外(唐)贾至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②。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注】①劳歌:送别歌的代称,源于《晋书》:“新礼以为挽歌出汉武帝役人之劳歌,声哀切,遂以为送终之礼。”②三湘:泛指湘江流域、洞庭湖南北一带。1.选出一项没有出现在甲乙两首诗中的艺术技巧( )(1分)A.化用典故B.虚实相生C.借景抒情D.托物言志2.对甲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甲诗的第二句写深秋霜林尽染,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疾奔,借美好的秋色反衬别离之悲。B.甲诗中的“水急流”虽是写景,但与诗中送别之情景密切相关,呼应了第一句的“解行舟”,也开启了下一句的“人已远”。C.乙诗一二两句既以“柳絮”“梅花”表明时间的变换,又以“洛阳”“三湘”表明地点的转移,渲染了一种苍凉的气氛。D.乙诗用暮春时节的典型物候“柳絮飞”和“梅花发”来写“离情别恨”,给人一种人生飘忽无定、聚散难测的感觉。,3.甲乙两诗相比,有人觉得甲诗的尾句比乙诗的尾句更好,有人却不这样认为。请阐述你的观点。(5分)【答案】1.D2.D3.示例一:甲诗的结尾更好。“满天风雨下西楼”是景物描写,是以景作结,比直抒胸臆(或直接抒情)更显得含蓄委婉,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后再登楼目送友人远去的不舍和牵挂之情。示例二:乙诗的结尾更好。“离恨空随江水长”是直抒胸臆,新颖别致,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将“离恨”比作浩浩荡荡的湘江水一样绵长而久远,比甲诗以景作结更富有感染力,写出了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时的无可奈何和痛苦难过。【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A项甲诗中“劳歌”源于《晋书》,化用典故。B项甲诗中“红叶青山水急流”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色,为虚写;“日落”“满天风雨”为实写。C项甲诗中“红叶青山水急流”“日落”“满天风雨”借景抒情;乙诗“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以物候的变化暗示时间的变换,借景抒情。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项“用暮春时节的典型物候‘柳絮飞’和‘梅花发’”错误,“梅花发”不属于暮春时节的典型物候,是隆冬时分的典型物候。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这是探究鉴赏题,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答。可以从诗句的内容、情感、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等方面进行鉴赏。甲诗第四句并不接着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以景结情。但由于这景物所特具的凄黯迷茫色彩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正相契合,因此读者完全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的萧瑟凄清情怀。这样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起直抒别情来,不但更富含蕴,更有感染力,而且使结尾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乙诗结尾句运用比喻,把“离恨”比作“江水”,形象生动,“空随”二字似写诗人的心随行舟远去,也仿佛王八员外载满船的离恨而去。一个“空”字,委婉地表达出一种无可奈何而又恋恋不舍的深情。结尾句直接点出“离恨”,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直接表达出自己和友人的离愁别绪。,十、【2022届上海市静安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8分)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①,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②,共禹论功不较多。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③,铜雀春深锁二乔④。【注】①从开封通到扬州的运河。②乘坐宫殿般大船南巡。③如果周郎没有东风之便。④二乔:指孙权夫人大乔和周瑜夫人小乔。1.从内容和形式上看,甲乙两首诗产生的时代是( )(1分)A.秦汉B.三国C.魏晋D.唐2.两首诗共同的风格特点是( )(2分)A.悲壮慷慨B.质朴自然C.清新活泼D.理趣深邃3.有人认为这两首诗都有推陈出新之处,你同意吗?请简析。(5分)【答案】1.D2.D3.观点推陈出新。传统认识上,人们都是否定隋炀帝,认为开挖运河,劳民伤财,多次南巡,奢侈无度,终遭灭亡。而本诗则写出开挖运河的交通价值,一个“赖”字说明河运功能的巨大。作者甚至用大禹治水之功来类比。关于赤壁之战,传统观点上,都充分肯定孙刘联合的战略,称赞周瑜和孔明巧借东风的智慧形象,而本诗则反弹琵琶,指出如果周郎没有这个天时之便,结果必然相反。用“锁二乔”来揭示其失败的恶果。由此看来,两首诗都能辩证地多角度地认识史实,善于在史实中挖掘新的思想意义来启迪后人,充分体现了咏史诗的思想价值和艺术特点。【解析】1.本题考查考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依据“汴河怀古”中的“波”和“多”所押的韵一致,以及“赤壁”中的“朝”和“乔”所押的韵一致,由此可知,这两首诗属于绝句,是格律诗的一种,而格律诗是唐代以后才有的。另外,依据“汴河怀古”中的“尽道隋亡”可知,这首诗应在隋朝以后,依据“赤壁”中“周郎”“二乔”等内容可知,这首诗应写于三国以后。综合以上分析,这两首诗应产生于唐朝。故选D。2.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依据第一首诗的题目“汴河怀古”及诗歌内容可知,这首诗是一首咏史怀古诗,特别是后两句“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其意思为“如果不是修龙舟巡幸江都的事情,隋炀帝的功绩可以和大禹平分秋色”,作者以诗文的形式有意重提这一教训,意在提醒当时的统治者,不要走隋朝灭亡的老路,用意深刻;“赤壁”这首诗,作者借对历史遗迹及人物的思考,表达了自己期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和壮志难酬的感慨,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特别是运用逆向思维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假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结果会如何呢?诗人并未直言战争的结局。这里作者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如此蕴藉,极富理趣,寓意深刻。综上分析可知,这两首诗共同的风格特点是“理趣深邃”。故选D。3.本题考查考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首先,第一首“汴河怀古”:诗中的“汴河”指的是隋炀帝时,发河南淮北诸郡民众,开掘了名为通济渠的大运河。并且“至今千里赖通波”,到现在它还在流淌不息,南北舟楫因此畅通无阻。作者在这里肯定了隋朝大运河的积极意义,认为是可以和大禹治水的功绩相比的。但当时诗歌中有不少作品是吟写这个历史题材的,因为隋炀帝开挖运河,劳民伤财,多次南巡,奢侈无度,终遭灭亡,所以这些诗歌大都指称隋亡于大运河,但作者在这里却一反常态。由此可见,作者在这首诗中的观点还是比较新颖的,可谓“推陈出新”。其次,第二首“赤壁”:对于赤壁之战,人们一般都认为这场战役是孙刘联军共敌曹魏,加上周瑜和诸葛亮巧借东风,最后吴胜曹败,但作者在这首诗中,作者进行了逆向思维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如果当时周郎没有这个天时之便,结果必然相反,并且以“铜雀春深锁二乔”作结,把战争的结果说的极其含蓄。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观点确有“推陈出新”之处。综上所述,这两首诗都能够辩证看待历史事实,在历史事实中提出富有新意的看法,给人以深深的启发,这也正是咏史诗的艺术特点和思想价值所在。十一、【2022届上海市闵行区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小题。(8分)海棠坞杨万里细雨初怜湿翠裳,新晴特地试红妆。无人会得东风意,春色都将付海棠。,雨中海棠张九成玉脆红轻不耐寒,无端风雨苦相干。晓来试卷珠帘看,蔌蔌飞香满画栏。[注]①本诗是杨万里《寄题喻叔奇国傅郎中园亭二十六咏》之一。②张九成:南宋诗人,主张抗金,为秦桧所忌,谪居多年。1.下面对两首诗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A.都是七言绝句B.都有三个韵脚C.都属于咏物诗D.都有对仗句子2.以下评价适用于《海棠坞》的一项是( )(2分)A.冲淡悠远B.豪迈雄奇C.清新明丽D.深沉婉转3.两首诗都写了海棠,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作分析。(5分)【答案】1.D2.C3.参考答案:两首诗都写了春天风雨前后的海棠,都表达了对海棠的喜爱之情;不同的是,《海棠坞》着重于对初放海棠的赞美(偏爱),《雨中海棠》着重写雨打海棠,落红满地,更多的是表达了对海棠花落的惋惜与伤感,暗示了诗人自身的不幸遭遇。【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体裁常识的能力。D项“都有对仗句子”错,《海棠坞》中“细雨初怜湿翠裳,新晴特地试红妆”,“细雨”对“新晴”,“初怜”对“特地”,“湿”对“试”,“翠裳”对“红妆”,属于对仗;而《雨中海棠》没有对仗句。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海棠》诗中选用的意象如“细雨”“翠裳”“新晴”“红妆”,“细”“新”让人感觉“雨”“晴”的清新;“翠”“红”色彩明亮,给人以“明丽”之感。故应用“清新明丽”评价这首诗。这首诗中不能体现出“悠远”“豪迈雄奇”“深沉婉转”,故排除ABD三项。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海棠》诗“细雨初怜湿翠裳,新晴特地试红妆”,写出了海棠在雨中、雨后的清新美丽,表现了对海棠花的喜爱;《雨后海棠》诗“玉脆红轻不耐寒”“蔌蔌飞香满画栏”用“玉脆”“蔌蔌飞香”写出了雨后海棠花的飞落与香气,体现了对海棠花的怜爱。故两首诗情感上的相同点都表达了诗人对海棠花的喜爱之情。不同点是:前者前两句和“春色都将付海棠”,可以看出作者是非常喜爱雨中海棠的娇美;而后者“无端风雨苦相干”托物言志,是作者看到风雨对海棠的摧残后,想到了自己的切身遭遇,更多表现的是对海棠花被风雨吹落后的惋惜和对自己身世的感叹、无奈。十二、【2022届上海市浦东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8分)秋夜与友人宿(唐)杜牧楚国同游过十霜,万重心事几堪伤。蒹葭露白莲塘浅,砧杵夜清河汉凉。云外山川归梦远,天涯歧路客愁长。寒城欲晓闻吹笛,犹卧东轩月满床。秋夜同友人话旧(唐)谭用之露下银河雁度频,囊中垆火几时真。数茎白发生浮世,一盏寒灯共故人。云外簟凉吟峤月,岛边花暖钓江春。何当归去重携手,依旧红霞作近邻。1.依据题材,对以上两首诗归类恰当的一项是( )(1分)A.山水类B.送别类C.隐逸类D.羁旅类2.下列对两首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2分)A.杜诗“归梦远”暗扣“宿”字,谭诗“共故人”暗扣“话”字。B.杜诗颔联用“蒹葭”“砧杵”,意象凄清,营造了凄寒孤冷之境。C.谭诗颔联用“数茎”“一盏”,人灯相对,透露出人世沧桑之感。D.这两首诗语言风格均清新质朴,而杜诗比谭诗情思更丰富婉转。3.请赏析这两首诗歌的尾联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5分)【答案】1.D2.D3.杜诗尾联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视听结合,通过笛声、月色等意象视听结合描绘出秋夜佛晓时分凄清、寒冷的氛围,用清冷的笛声、寒凉的月色,表达了长愁无眠,宦游他乡的漂泊之苦。,谭诗尾联运用想象(或虚写),憧憬归去后携手伴红霞的温馨美好画面,表达了对往日美好生活怀念;对再一次相聚“重携手”的期盼;对友情的珍重。【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题材的能力。第一首题目是《秋夜与友人宿》,尾联写道:寒城欲晓闻吹笛,犹卧东轩月满床。由此可知,在他乡,诗人和友人都在互诉羁旅之思。第二首题目是《秋夜同友人话旧》,尾联写道:何当归去重携手,依旧红霞作近邻。由此可知,诗人和友人都渴望回家,表现了羁旅之思。所以这两首诗都是羁旅类。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D项“杜诗比谭诗情思更丰富婉转”错误,应该是谭诗比杜诗情思更丰富婉转。杜诗通过“蒹葭、砧杵”等意象,表达了羁旅之思;谭诗除了通过“露、云、岛”等意象表达思乡之情外,还通过对友人和未来的展望进行了设想,由此可知,谭诗比杜诗情思更丰富婉转。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杜诗尾联写诗人听到秋夜佛晓时笛子的声音就好像在家里床上的样子。此联寓情于景,“寒”,寒冷凄凉;“月满床”为视觉,“闻吹笛”为听觉。残笛入耳,凉月满床,描绘出秋夜佛晓时分凄清、寒冷的氛围,用清冷的笛声、寒凉的月色,暗示诗人长愁无眠,抒发了羁旅思乡的漂泊之苦。谭诗尾联是虚写,写诗人和友人想着将来回到家做邻居的场景,携手重游,红霞依旧,画面温馨美好。这是通过对未来的展望进行设想,既有羁旅之思,又表达了对往日美好生活怀念,“何当”之问是对再一次相聚“重携手”的期盼和对友情的珍视。十三、【2022届上海市松江区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题】小明想用这首词去参加诗词大会的节目录制,请你帮他一起完成以下任务。(8分)望海潮•上太原知府王君贶①尚书(宋)沈唐山光凝翠,川容如画,名都自古并州。箫鼓沸天,弓刀似水,连营十万貔貅②。金骑走长楸。少年人一一,锦带吴钩。路入榆关,雁飞汾水正宜秋。追思昔日风流。有儒将醉吟,才子狂游。松偃旧亭,城高故国,空余舞榭歌楼。方面③倚贤侯。便恐为霖雨,归去难留。好向西溪,恣携弦管宴兰舟。【注释】①王君贶,王拱辰,即词中所指“贤侯”。②貔貅:喻勇猛的军队。③方面:地方军政要职。1.小明要为这首词所拍摄的微视频配乐,以下选项合适的一项是( )(1分)A.轻快柔和的乐曲B.激越急促的旋律,C.雄阔调长的音乐D.低沉抑扬的曲调2.小明想要设计微视频的画面和镜头,以下设想不符合词意的一项是( )(2分)A.开头三句用远镜头,拍摄并州风光总貌,再聚焦人物个体特写,体现地方风土人情。B.用镜头的移动,从“箫鼓”“连营”鼎沸场景切换到榆关雁飞之景,景物富有层次。C.从“儒将醉吟”切换到“舞榭歌楼”,用蒙太奇镜头将不同时空画面组合,意境开拓。D.结尾处配以弦管乐曲,用“泛舟西溪”慢慢淡出的镜头画面,表现翩翩远去的超然。3.本届诗词大会以“城与人”为主题,导语为“只有人的情感进驻,才会有城的饱满”,请你紧扣该主题及导语,帮小明为这首词写一段解说词。(5分)【答案】1.C2.A3.在这首词中,山光水色与历史名都相会,自然与人文相辉相映,人杰与地灵呼应,政通与人和相谐;这首词赞颂了一方官长,用智慧和情怀让并州焕发光采,百姓与“贤侯”之间感情深厚,引发了词人的追慕之情。而当时间流逝,只余见证“儒将”“才子”的“舞榭歌台”,更说明了城市重要的不在瓦肆建筑,而在于情系。词作诠释了城市的自然、人文、社会的氛围让人的生命姿态更舒展,迸发活力;同时表现了人的情感的进驻,会让城市的自然山水印染人文气息,让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更相融,城市的文化内蕴更“饱满”。【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风格的能力。“箫鼓沸天,弓刀似水,连营十万貔貅”整体描写江边箫鼓鼎沸,营帐相连的画面,场面雄阔壮观。“儒将醉吟,才子狂游”描写儒将和才子的形象,潇洒不羁。因此应当选用雄阔调长的音乐。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画面的能力。A项“再聚焦人物个体特写”错误,“金骑走长楸。少年人一一,锦带吴钩”描写的并州少年的群体形象,他们跨高头大马行走在大路上,都是身穿锦袍,腰挎宝剑,不是个体特写。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拟写解说词的能力。首先分析题干要求“以‘城与人’为主题,导语为‘只有人的情感进驻,才会有城的饱满’”,也就是说学生需要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出“城市”与“人民”,“人的情感与城的饱满”。先分析诗词中的人:“金骑走长楸。少年人一一,锦带吴钩”描写并州少年意气风发;“有儒将醉吟,才子狂游”描写并州才子和儒将在舞榭歌台醉吟诗词,游山玩水,寄托情感。从中可见并州人民的生活活力四射,他们的生命姿态时舒展的。,再分析诗词中的城:“山光凝翠,川容如画”描写并州如画美景;“箫鼓沸天,弓刀似水,连营十万貔貅”描写并州人民生活;“方面倚贤侯。便恐为霖雨,归去难留。好向西溪,恣携弦管宴兰舟”描写并州贤侯对城的管理情况。正因“政通”方能“人和”;正因“地灵”,方能“人杰”。因此这首词山光水色与历史名都相会,自然与人文相辉相映,人杰与地灵呼应,政通与人和相谐。赞颂了地方官运用智慧和情怀治理城市,百姓与“贤侯”之间感情深厚,引发了词人的追慕之情。还要注意解说词需要通过对事物的准确描述、词语的渲染,来感染观众或听众,使其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和意义,收到宣传的效果。十四、【2022届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8分)咏月①(清)曹雪芹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借问,何缘不使永团圆!菩萨蛮(南宋)朱淑真②山亭水榭秋方半,凤帏寂寞无人伴。愁闷一番新,双蛾只旧颦。起来临绣户,时有疏萤度。多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注]①《咏月》为《红楼梦》人物香菱所作。②朱淑真,南宋女诗人,生于仕宦家庭,博通经史,尤工诗词,相传嫁给俗吏,为丈夫冷落。1.香菱拜黛玉为师学诗,下列学诗原则不是黛玉认可的一项是( )(1分)A.格调规矩是末事,以词句新奇为上。B.学诗先从盛唐诗歌入手,多读多品。C.学诗者要品读出诗歌的传承与化用。D.新学诗者应从含义浅近的诗句读起。2.对两首作品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香菱诗的首联、颔联集中笔墨描绘出月色的朦胧清淡。B.香菱诗的颈联分别塑造了旅人思乡和闺妇思夫的形象。C.朱淑真词用颦眉未变而愁闷新添表现愁绪的连绵不断。D.朱淑真词用深夜流萤的点点荧光表现深沉清幽的意境。3.请结合香菱、朱淑真的生平,分析两首作品画线句运用“月亮”意象表达的情感。(5分),【答案】1.D2.A3.“博得嫦娥应借问,何缘不使永团圆”大意是惹得月宫里寂寞的嫦娥也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不使人们永远团圆。此时香菱已是薛蟠的小妾,而薛蟠远在江南,诗中“月亮”写出了香菱对远在他乡的丈夫的思念和只身一人的孤独之情。“多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大意是抬头望着天空一轮明月,想必是明月也怜惜我的忧愁,不忍变圆满。相传词人朱淑真嫁给俗吏,为丈夫冷落,此词“月亮”表达出了词人的自我安慰和空虚寂寞的情怀。【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D项“新学诗者应从含义浅近的诗句读起”不是黛玉认可的学诗原则,根据《红楼梦》里“香菱学诗”情节中,林黛玉给香菱挑了这么三个人的诗打底,“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由此可知,新学诗者不可读浅近的诗句,可先读王维五言律,再读杜甫七言律,次再李白七言绝句,揣摩名家诗作的写法。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项“描绘出月色的朦胧清淡”错误,香菱诗的首联、颔联“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大意是月亮的光华谁也难把她遮掩,她倩影多娟美可质地多清寒。广袤的原野一片银色,传来捣衣声阵阵,雄鸡报晓,残月仍挂天边。描绘出月色的清晰可见而非朦胧清淡。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香菱才情横溢,却是薄命女子,终不幸沦落为粗鄙陋俗的呆霸王薛蟠之小妾。此时丈夫薛蟠远在江南。“博得嫦娥应借问,何缘不使永团圆”大意是惹得月宫里寂寞的嫦娥也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不使人们永远团圆。薛蟠虽然与她并无和谐恩爱之情份,但从名份上来说,他毕竟还是她的丈夫,何况香菱除了他以外,并无一个亲人。所以,诗中“月亮”蕴含着香菱对远在他乡的丈夫的思念和只身一人的孤独之情。注释中提到朱淑真“南宋女诗人,生于仕宦家庭,博通经史,尤工诗词,相传嫁给俗吏,为丈夫冷落”,“多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大意是抬头望着天空一轮明月,想必是明月也怜惜我的忧愁,不忍变圆满。词中“月亮”蕴含着朱淑真空虚寂寞的情怀及自我安慰。十五、【2022届上海市杨浦区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8分)祭常山回小猎(宋)苏轼,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回望白云生翠巘①,归来红叶满征衣。圣明若用西凉簿②,白羽犹能效一挥。注:①巘:大山上的小山。②西凉簿:谢艾,西凉名将,儒生出身,曾任主簿。1.本诗对仗的联数是( )(1分)A.一联B.两联C.三联D.四联2.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本诗笔力雄健,豪情激越。B.本诗气势飞动,句意流走。C.本诗用词贴切,神形俱活。D.本诗用典含蓄,讽意微露。3.有人认为,苏轼的这首诗深受王维《观猎》的影响,缺少创意。你是否赞同?请阐述理由。(5分)附:观猎(唐)王维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答案】1.C2.D3.赞同:首联同为点题,写出猎场面。但苏诗仅写出猎军队军容,而王诗则从听觉、视觉写出猎,先声夺人。颔联写马和鹰,明显借鉴王诗颔联写法,通过系列动词“弄”“跑”“掠”写出马神采俊逸,鹰凶狠异常,与王诗意境相似。颈联最典型的是回望白云的动作,取自王诗尾联“回看”“暮云”,并不如王诗“千里”之境界开阔。尾联苏诗用典,表明自己建功立业的志向,但相对王诗用三个地名,渗透用典塑造飒爽豪迈的将军形象还要略逊一筹。【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结构特点的能力。《祭常山回小猎》前三联对仗。首联“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青盖前头”“黄茅冈下”都是地点,都是偏正结构,且色彩对仗;“点皂旗”“出长围”都是动宾结构,也构成对仗;颔联“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弄风骄马”“趁兔苍鹰”都是偏正结构,“跑空立”“掠地飞”也是偏正结构,构成对仗;颈联“回望白云生翠巘,归来红叶满征衣”,“回望”“归来”都是动词,“白云生翠巘”“红叶满征衣”同为主谓宾结构,也构成对仗;而尾联“西凉簿”为官名,是名词;而“效一挥”是动词,指挥三军之意,不是对仗。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风格特点的能力。本诗用典句子是“圣明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据《晋书·张重华传》:“重华据西凉,以主簿谢艾为将军,进军临河,攻麻秋。艾冠白踞胡床指麾,大败之。”苏轼借此抒发自己渴望驰骋疆场的激情。可见用典中并不包含讽刺意味。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意境、情感等综合鉴赏能力。题目要求将本诗与王维《观猎》进行比较,找出二者的共同点,并比较优劣。比如认可题干中说的苏轼的这首诗深受王维《观猎》的影响,缺少创意,则需要比较二者内容、写法、意境方面的高下。苏诗题目《祭常山回小猎》点明打猎的事件,王诗《观猎》也点明打猎事件;苏诗首联“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首联点题,勾画出了狩猎队伍的气派和场面。知州出猎,侍从很多,故云“点皂旗”。护卫们手持皂旗在车前开道,浩浩荡荡,开向狩猎场所———黄茅冈下。王诗首联“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首联点题,先写角弓鸣响,箭飞劲疾,然后才点出是将军冬猎。在强劲的北风中,传来了开弓放箭的声音,一开头便渲染出紧张肃杀的气氛,然后点明猎者和猎所,确是下笔不凡。二者首联同为点题,写出猎场面。但苏诗仅写出猎军队军容,而王诗则从听觉、视觉写出猎,先声夺人。苏诗颔联“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转入猎射场面的描绘。两个场面的主角分别为一马一鹰。“骄马跑空立”,“骄”不光指其形体之壮健,更指其神采之骏异。鹰亦非凡鹰。此苍鹰“趁兔”———追逐狡兔,竟至于“掠地”而“飞”。掠地,既足见其训练有素,又具见其凶猛异常。这意境很像是王维《观猎》名句“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也写鹰写马,意境相似。,苏诗颈联“回望白云生翠巘,归来红叶满征衣”,写罢猎归来的风度神采。经过紧张的围猎,诗人现在一身轻快,不由回过头去眺望方才鏖战之处,但见常山白云缭绕,远远望去,恰似在不断吐出云气。俯视自己,一路归来,火红的枫叶已落满了征衣。而王诗“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以写景收结,“千里”“暮云”将将军还归之晚,出猎之遥,全部暗示出来,并给人留下回想的余地。两诗“回望”的动作类似,而苏诗取自王诗尾联“回看”“暮云”,并不如王诗“千里”之境界开阔。苏诗尾联“圣明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直接倾吐怀抱,并借用西凉名将谢艾的典故,一吐渴望驰骋疆场的豪情。而王诗“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新丰市、细柳营故址均在今西安市附近,两地相距七八十里。细柳营,本是汉代名将周亚夫屯军之地,此处代指军营,即狩猎将军的住处。“还归”照应“忽过”,可见将军返营驰聘之迅速,画面具有飞动之感。诗人于此下一“忽”字,将其猎马之神态、将军之勇敢描绘得淋漓尽致。这两句连上两句,既生动描写了猎骑情景,又真切表现了主人公的轻快感觉和喜悦心情。苏诗用典,表明自己建功立业的志向,但相对王诗用三个地名,渗透用典塑造飒爽豪迈的将军形象还要略逊一筹。由此可赞同题干中“苏轼的这首诗深受王维《观猎》的影响,缺少创意”的说法。当然如不同意,则着重写苏诗的妙处,如颔联“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写得既警动有势,又状物如在目前,很具画意。王维《观猎》名句“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也写鹰写马,意境相似,然其“疾”其“轻”,要通过人的想象才能体味出来,倘用画面很难传达出此中诗意。苏轼却写得形肖神似,任何一个丹青手都可以据此画出生动传神的马、鹰图。相比之下,苏诗就显得更为精警,更富形象性。十六、【2021-2022学年高三3月上海市建平中学月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8分)古意(唐)李颀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黄云陇底白雪飞,未得报恩不能归。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1.你认为本诗可以收录在以下哪本诗集?( )(1分)A.《古诗精选》B.《唐七律选》C.《咏史抒环集萃》D.《古诗十九首》2.下列关于这首诗的写作特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人物情感跌宕起伏。B.句法参差错落有致。C.虚实相生意境开阔。D.不同场景变换自然。3,.小明读完本诗后产生了疑惑,认为画线部分与诗中男儿的形象并无关联,请你结合全诗为他解惑。(5分)【答案】1.A2.C3.有关联。“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这句诗中写了一个年仅十五的“辽东小妇”,从她的妙龄和“惯弹琵琶能歌舞”自可想象她给人们带来了动人的‘羌笛出塞声”。辽东的少妇用边塞乐器吹出边塞之乐,笛声哀怨、悲凉,自然勾起征人思乡的无限情思,李诗是借女子弹奏的音乐,从侧面来表达战土强烈的思乡之情。【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体裁特征的能力。此诗题为“古意”,表明是一首拟古诗。本诗不是律诗和咏史诗,排除BC;《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由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文选》而成。本诗不是五言古诗,作者为唐人,排除D。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以及特点的能力。C项“虚实相生”错误。本诗并没有使用虚实相生的手法,使用环境的渲染和侧面烘托的手法。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以及表现手法的能力。画线部分与诗中男儿的形象有关联。“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意思是:辽东少妇年方十五,她弹熟了琵琶能歌善舞。今日用羌笛吹一支出塞乐曲,感动得全军将士泪下如雨。“今为羌笛出塞声”这一句,少妇吹出了笛声,“羌笛”是边疆上的乐器,“出塞”又是边疆上的乐调,与上文的“幽燕”、“辽东”贯串在一起。这笛声是那样的哀怨、悲凉,勾起征人思乡的无限情思,听了这一曲,不由“使我三军泪如雨”了。这里,诗人实际上要写这一个少年男儿的落泪,可是这样一个硬汉,哪有一听少妇羌笛就会激动的道理?所以诗人不从正面写这个男儿的落泪,而写三军将士落泪,非但落,而且落得如雨一般多。在这样尽人都受感动的情况下,这一男儿自不在例外。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含蓄而精炼。十七、【2021-2022学年高三3月上海市敬业中学月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8分)九日齐山登高(唐)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注】公元845年(唐会昌五年)张祜到池州拜访杜牧,二人皆是怀才不遇,杜牧在登齐山时有感写下此诗。1.文学社准备出一期古代诗歌的刊物,本诗所在的栏目名称合适的一项是( )(1分)A.怀古幽思B.古风大雅C.羁旅遗韵D.诗余新章2.下列对诗歌赏析不合适的一项是( )(2分)A.江涵秋影,携壶上山,共赏秋景有雅兴。B.世事惟艰,难逢一笑,聊插菊花仿渊明。C.时值佳节,不妨大醉,无需哀叹伤迟暮。D.看穿世事,登临抒怀,不效齐景泪涟涟。3.评论家认为此诗“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自己的看法。(5分)【答案】1.A2.B3.从诗中的确可以看出情怀的抑郁,但诗人倒不一定是故意用旷达的话来表现他的苦闷,而是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例如颔联中诗人感叹活在尘世上,难得开心一笑,因此,重阳登临之际,便应头插菊花,尽享欢乐。“尘世难逢开口笑”表达抑郁之思,“菊花须插满头归”表达旷达之情。这两方面的结合,使诗篇显得爽快健拔而又含思凄恻。【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和理解诗歌题材的能力。A项《九日齐山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律。此诗为安抚友人张祜的失意情绪而作,诗以看破一切的旷达乃至颓废,来排遣人生多忧、生死无常的悲哀,表现了封建知识分子的人生观的落后、消极一面。属于“怀古幽思”的特点。B项这是一首律诗,属于近体诗,不属于古体诗,与“古风大雅”的特征不合。C项“与客携壶上翠微”,作者不是“客”,所以不能体现羁旅。D项词又称“诗余”,句子长短不一,而本文从句式表达特征来看,整齐对称,押韵、平仄等符合格律,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不是词。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项“聊插菊花仿渊明”错误,“插菊花”是重阳节的习俗,不是“仿渊明”。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与客携壶”是置酒会友,兼之有山有水,是人生乐事,“翠微”来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尘世难逢开口笑”,尘世烦扰平生难逢让人开口一笑的事,表达抑郁之思,“菊花须插满头归”的言外之意是应把握当前及时行乐,不要无益地痛惜流光,表现了一种通达的生活态度。“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表达了诗人想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同时也表达了及时行乐之意。这一联用了对比手法,一是尘世不乐与佳节尽情快乐的对比,一是大醉无忧与怨恨忧愁的对比。杜牧在这里所表现的正是趁着重阳节抛开世事、尽情放纵快乐的思想。“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尾联是说,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终归如此,何必像齐景公对着牛山流泪。这里诗人进一步安慰自己,想用节日登高的快慰来排遣抑郁。诗中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但不一定是“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十八、【2021-2022学年高三3月上海市实验学校月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8分)停云(选二首)【东晋】陶渊明停云,思亲友也。罇湛新醪,园列初荣,愿言不从①,叹息弥襟。其一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②静寄东轩,春醪独抚。良朋悠邈,搔首延伫。其四翩翩飞鸟,息我庭柯。敛翮闲止,好声相和。岂无他人,念子实多。愿言不获,抱恨如何!【注】①愿:思念。言:语助词,无意义。不从:不顺心,不如愿。②八表:八方以外极远的地方。泛指天地之间。伊:语助词。阻:阻塞不通。1.按照体裁分册编选诗集,请选出可以与《停云》编入同一分册的作品。( )(1分)A.《诗经·氓》B.《蜀相》C.《望海潮》D.《窦娥冤》2.下列选项中哪一项写作手法没有运用在这两首诗歌中?( )(2分),A.景物烘托B.细节描写C.动静结合D.直抒胸臆3.小验同学想在班级公众号上发布一期“比兴”专题的诗歌推送,并向同学们征集运用比兴手法的诗歌。你会推荐《停云》中的哪一首充实材料?请你向班级公众号投稿,并说明你的选择和理由。(5分)【答案】1.A2.B3.我会选择第一首。第一首开头两句比兴连用,既用“霭霭停云”“濛濛时雨”来起兴,引入后面的抒情,又用“霭霭”“濛濛”衬托主人公思念友人而不得见的伤感之情。【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体裁特点的能力。《停云》是四言古诗。A项《诗经·氓》是四言古诗。B项《蜀相》是七言律诗。C项《望海潮》是词。D项《窦娥冤》是杂剧。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A项“八表同昏,平路伊阻”意思是:举目四顾昏沉色,路途阻断水纵横,以昏暗的景物描写烘托人物伤感的心理,属于景物烘托;C项“敛翮闲止,好声相和”,“闲止”静景,“相和”动景,动静结合;D项“愿言不获,抱恨如何”,直抒胸臆。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首先明确所选的篇目,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选用的原因,要突出“比兴”的手法。我选择第一首诗。开头两句比兴连用,“霭霭停云,濛濛时雨”,意思是:阴云密密布空中,春雨绵绵意迷蒙。开篇以“霭霭停云”“濛濛时雨”起兴,为后文“良朋悠邈,搔首延伫”不能与好友饮酒畅谈的感慨作了衬托,充分抒发了诗人对好友的深切思念之情。“八表同昏,平路伊阻”句暗喻国政时局被封建贵族、军阀争夺中央政权而搞得天昏地暗,暗寓着诗人关怀世难的忧心。十九、【2021-2022学年高三3月上海市位育中学月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面小题。(8分)(甲)寻隐者不遇(宋)魏野,寻真误入蓬莱岛,香风不动松花老。采芝何处未归来,白云满地无人扫。(乙)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1.对上面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3分)A.甲诗首句“误”字体现了作者对清幽景象的惊异之情,也暗示了寻隐者不遇的原因。B.乙诗以问答构篇,三番问答、寓问于答,所以连贯精简。C.两首诗都抒发了对隐者的倾慕之情和寻访隐士不得的淡淡失落。D.两诗在简短的篇幅中都表达了丰富的内容:人物、环境、情节俱全。E.两诗皆是“以景结情”,一言“深”,显山之高;一言“无人扫”,写落寞之情。12.这两首诗在刻画人物的方法上的共同点是什么?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5分)【答案】1.AE(选A得2分,选E得1分)2.两诗都运用了侧面表现的手法塑造隐者形象,通过环境描写烘托隐者形象,以松烘托隐者的高洁品质、以白云烘托隐者的自由洒脱,也通过“采芝”“采药”暗示隐者远离尘嚣的追求。【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A项“也暗示了寻隐者不遇的原因”错误,原诗没有暗示寻隐者不遇的原因,只交代了自己到蓬莱的原因。E项“写落寞之情”错误,“白云满地无人扫”,隐者居处白云悠悠,如同世外仙境,写环境的清幽,用来烘托隐者的高洁洒脱,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之情。故选AE。3.本题考查学生古代诗歌对比鉴赏之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两首诗中的隐者并没有出现,因此属于侧面描写。写隐者居住的环境,属于烘托的手法。前一首诗,“寻真误入蓬莱岛”,“误”二字,表现了他对此幽寂之景的惊异之情,“香风不动松花老”具休写所见之景。香风不动,松花自落,隐者居处之清幽可见。“白云遍地无人扫”,隐者居处白云悠悠,如同世外仙境,写环境的清幽,用来烘托隐者的高洁洒脱。后一首诗“松下问童子”,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云深不知处”,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另外“采药”“采芝”这是通过人物的活动的描写,暗示隐者深入大自然,远离尘嚣的追求。二十、【2021-2022学年高三3月上海市杨浦区复旦大学附中月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8分)《红楼梦》第48-49回,因薛蟠外出香菱被带进大观园,跟林黛玉学习写诗。黛玉让她以“昨夜的月”为描写对象练习。她先后写了三首,下面是第一首与第三首。(一)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三)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自问,缘何不使永团圆!1.香菱即甄士隐的女儿________(填人名)。(1分)2.下列说法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2分)A.香菱的判词是:“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B.上面两首诗都是近体诗。C.“玉镜”“冰盘”都是借代,指月亮。D.两首诗体现出作者对色彩感觉敏锐。3.黛玉评论前一首“措辞不雅”,众人评论后一首“新巧有意趣”,请具体说说后一首哪些地方优于前一首。(5分)【答案】1.甄英莲2.C3.第一首语言俗套、直白;内容单薄,只是反复描写“月亮很亮”,没有表达什么感情,立意较浅。第三首语言委婉含蓄,句句不着“月”字,但句句与“月”有关;内容上,借月怀人,寄情于景,以“寒”为骨(诗眼),表达了凄凉幽怨的感情,有身世之慨;立意开阔深沉,由个人之思联想到普天之下游子思妇之愁。【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掌握名著相关内容的能力。香菱原名甄英莲,是甄士隐的女儿,五岁的时候被拐子拐走,后来辗转被卖到了薛家,薛宝钗给她取名叫香菱,后来给薛蟠做了妾。,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相关内容的能力。C项“‘玉镜’‘冰盘’都是借代”错误,这里把月亮比喻为玉制的镜子,冰做的盘子,以显示其光清冷皎洁,亮而圆的特点。是比喻的修辞。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第一首以“皎皎”写月色,“团团”摹月形,均为俗套。“常思玩”三字选语太硬,太俗太露。“翡翠楼边”“珍珠帘外”之类内容单薄;结联还是归结为月光的明澈,这样的收尾既得无力且又无韵致。第三首语言委婉含蓄,除首联直接写月外,其它句句不着“月”字,但句句与月相关。“精华欲掩料应难”,言浓密的云雾终究难以遮盖纯净皎洁的月光。“影娟娟”写月亮修美的外形;“魄自寒”,指月质清寒的特性。“一片砧声千里白,”,以“一片”与“千里”对举,让“砧声”与“皎月”浑融,既写出了地域之广远,又道出了愁思之绵长。“红袖楼头夜倚栏”,又不知有多少红袖佳人徘徊楼头,倦倚栏杆望月出神。“博得嫦娥应借问,何缘不使永团圆”?嫦娥因偷食长生不老药而不得不飞升登上月亮,与她的意中人后羿永远分离,想来她孤独凄凉的心是和世人并没有什么两样。内容上,借月怀人,寄情于景,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其中还隐约透露出自己的影子:“精华欲掩料应难”,是说她出身高贵,她的聪明和才华总要表现出来。“影自娟娟魄自寒”,是说她本质美好清白。“缘何不使永团圆”又像是对她自小与家人离散的命运的质问。以“寒”为骨(诗眼),表达了凄凉幽怨的感情,有身世之慨。“影娟娟”写月亮修美的外形;“魄自寒”,指月质清寒的特性。犹如香菱姣好的容貌中深藏着一颗凄凉又寥落的苦心。这位精华灵秀所钟的薄命女儿,却不幸沦落为粗鄙陋俗的呆霸王薛蟠之小妾,她痛苦的泪水永远是流不完的。立意上,开阔深沉,由个人之思联想到普天之下游子思妇之愁。诗的颈联又在境界上作深一层的开掘,让这种深沉的哀愁扩散开来,使之具有更有为普遍的意义:同一个凄清的月夜,不知有多少身穿绿蓑的游子漂泊江上,因闻笛声而垂涕;又不知有多少红袖佳人徘徊楼头,倦倚栏杆而出神。因而这月夜中的愁思,就不仅是属于香菱本人的,也还是属于千千万万个与香菱有着同样的遭遇的伤心人的!这乃是一种亘古至今游子思妇所共有的绵绵愁恨!诗尾联归结为无可奈何的感喟:“博得嫦娥应借问,何缘不使永团圆”?嫦娥因偷食长生不老药而不得不飞升登上月亮,与她的意中人后羿永远分离,想来她孤独凄凉的心是和世人并没有什么两样。故此处借嫦娥的一问,就问得新奇且意趣,并且诗的句意既做到曲折又能紧扣诗题,笔法老练而又寓意遥深。在小说中,众人评这首诗曰:“新奇而有意趣”,就不是毫无根据的溢美之辞。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