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含解析)
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含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2
2
/22
剩余20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卷命题人: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天下”一词,在先秦文献中已经被广泛地使用,但总体而言,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是地理上的;第二是制度上的;第三是价值上的。地理上的天下顾名思义就是被“天”所覆盖的所有地区,不过限于先秦时期的古人对于“世界”地理的认识,天下往往与“中国”重合,有时候也包括围绕着“中国”的“四夷”。这样的“多重性”的地理观念延伸到秦汉大一统国家建立之后,“天下”就是兼而包括中原朝廷与周边的民族,甚至更为遥远的地区。尤其是与中亚和印度等地存在地理交往之后,“天下”的范围其实是包括当时中国人所能了解的最为遥远的地方。“天下”还是一种秩序观念。与人伦秩序上所存在的“差序格局”相一致,在地理上也存在着以与王畿的距离远近所确立起来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的差等性结构。比如《禹贡》等古籍所描述的“五服”,虽然具有一种“虚拟性”,但其所表述的基于差别性的原则却是肯定的。在经典的封建原则中,天子居于王畿,而按血缘的远近和军功的大小,人们获得不同的爵位并获得相应的封地和配置行政人员。其核心是要突出天子的地位,由此而确立的天下秩序。然而,必须做出说明的是,儒家所确立的内外、夷夏的差等结构,并非绝对的“等级”上的差异,而是一种文明发展程度的差异。“天下”更指向一种儒家对于秩序背后的价值的体认。我们可以发现,夷夏观念意味着儒家对于自身文化属性的自信,即强调要用儒家的教化来感化周边的民族。因此,儒家强调用夏变夷。在《论语》中,孔子有一句话广受争议。他说:“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按一般的理解,就是说那些还没有进化到文明国度的“夷狄”之国,即使已经有君主,其文教肯定也比不上诸夏这些失去了国君的国家。后来,孟子说:“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由此可见,尊王攘夷的观念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所重视的。在儒家经典中,夷夏之别是要说明文明的高低主要是取决于政治和文明态度的差异。这也意味着不同民族(夷夏之间)文明的高低取决于他们通过努力不断提升其文明程度。这样,“中国”作为一种“天下”,背后是儒家理想的“王道”价值的呈现。\n儒家的公羊学派特别重视“王者无外”的理念,认为合格的王者不会刻意区分内外,强调夷夏是从教化的“次序”即基于地理上的远近,先近而后远;基于血缘上的远近,先亲亲,后一般。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王道》篇中说:“亲近以来远,未有不先近而致远者也。故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言自近者始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礼记·礼运》篇对于“大同”“小康”世界的描述中,我们看到儒家向往一种超越国和家的“天下为公”的世界。这个理想与儒家“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之间存在着张力。儒家追寻一种天下为公的理想秩序必然是儒家天下观的终极目标。而儒家的“小康”是实现“大同”的基础。儒家的天下理想可以被理解为一个发展的逻辑,即它并不否定“国家利益”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合理性,不过,并不能由“国家利益”遮蔽超越国家的“天下”目标。(摘编自干春松《儒家“天下观”的再发现》)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同地区人员交流促进了古人对地理的认识,古人观念中“天下”的范围随之扩大。B.作为秩序观念的“天下”是差等结构,这种差等性就表现在地理距离和血缘关系上。C.用夏变夷是文化同化,是用儒家教化来感化周边民族,使之在文化上与中原趋同。D.大同社会是“天下”目标,但实现它需要一定的过程,“小康”是实现此目标的基础。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引用儒家经典,旨在论述天下观丰富的内涵,及其在儒家学说中的重要地位。B.文章采用了类比论证,通过与“差序格局”作类比来阐述“天下”秩序的差等性特点。C.文章主体部分是层进式结构,重点论述了“天下”秩序所指向的儒家的价值观。D.文章深入分析了儒家学说中的一些重要概念,有利于读者更深刻地理解儒家思想。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先秦文献中地理上的“天下”包括了中原地区、周边民族地区、中亚和印度等地区。B.在儒家的“天下”秩序中,天子所在的王畿地区是天下的核心,其文明发展程度最高。C.夷夏观念是由于中原民族和周边民族的生物性差异而形成的,为历代儒家所重视。D.内外的区别不是简单的地理距离的远近,而是由于地理的距离导致教化存在先后。【答案】1.B2.A3.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nB.“表现在地理距离和血缘关系上”错误。由原文“与人伦秩序上所存在的‘差序格局’相一致,在地理上也存在着以与王畿的距离远近所确立起来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的差等性结构”可知,选项以偏概全,这种差等性不仅表现在地理距离和血缘关系上,也表现在权利义务关系上等。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及其在儒家学说中的重要地位”错误。文章并未论述天下观在儒家学说中的重要地位。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中亚和印度等地区”错误。由原文“限于先秦时期的古人对于‘世界’地理的认识,天下往往与‘中国’重合,有时候也包括围绕着‘中国’的‘四夷’可知,先秦文献中地理上的“天下”并不包括中亚和印度等地区。C.“夷夏观念是由于中原民族和周边民族的生物性差异而形成的”错误,于文无据。D.“由于地理的距离导致教化存在先后”错误。由原文“强调夷夏是从教化的‘次序’即基于地理上的远近,先近而后远;基于血缘上的远近,先亲亲,后一般”可知,“内外”还指血缘关系上的远近造成教化的先后次序。故选B。(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近来,“社会性死亡”话题在网络上备受关注。微博上“社会性死亡”话题有2.1亿阅读量,连相关的“猫的社会性死亡不过如此”“大型社会性死亡现场”等话题都有超过2亿的阅读量,让人不禁深思,这一网络流行语究竟有怎样的传播学上的意涵?作为社会性的动物,人们在与他人打交道的过程中难免遭遇窘迫和难堪。这可能是因误解带来的小尴尬,可能是因社交能力不善造成的误会,还有可能是行为不端引发的社会抵触,这种自身形象在社交场景上发生的折射、扭曲或反噬,被网友统称为“社会性死亡”。对于生活中偶发的“社死”,不妨以解嘲和放松的心态化解;而对于不分清事实,挥舞舆论大棒群起而攻之,试图以“社死”给人贴标签的做法,则要警惕其中隐藏的网络暴力。当“社死”\n成为网络热搜,探究其背后的社会心理、舆论生态、道德法律,也就有了现实意义。(摘编自中国青年报02版话题“当‘社会性死亡’成为网络热搜”)材料二: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网友的点击和围观成为一种力量,促成了一些问题的解决,有的冤案被平反,有的真相被披露,有些现象被批驳。这当中,所涉人员有的堪称被“社会性死亡”,比如一些人设崩塌的明星,一些行为失当的公众人物,一些舆情漩涡中的事件主角。但与此同时,问题也暴露出来,即某种程度上出现了“人人都当执法者”“人人想当裁判者”的趋势。具体来说,动辄曝光某人某事,让所涉人员“社会性死亡”成了一些人对待个人恩怨、解决个人问题的常用手法。如此行为的涟漪效应正在显现——对被造谣、指责的个人而言,舆论的打击可能是毁灭性的,就算没有被“社会性死亡”,他们的名誉、生活、工作也会不同程度受损;于整个网络生态来说,这种随意曝光他人、动辄要人“社会性死亡”的行为显然构成了一种秩序扰乱和环境污染,网友被戏耍,节奏被带偏,最后一地鸡毛;而对社会来说,这种私人“审判”和网络暴力的影响已然溢出“屏”外,诸多人处理现实纠纷时首先想到诉诸网络、挑逗公众情绪,比如,觉得买东西物价贵要网上曝光人家;跟朋友吵架了,就到网上揭短指责;大街上随便拍下某一场景,就发到网上感慨、吐槽一番……长此以往,网络空间会越来越充斥鸡零狗碎的八卦、不明真假的“热点”、隔空对骂的戾气,这势必会大大消耗公共舆论资源,会拉低公共舆论空间的品质和成色。(摘编自工人日报文章《“社会性死亡”不能成为伤人利器》)材料三: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这为制止“社会性死亡”提供了坚实的法律支撑。实现网络舆论良性发展,需要各方形成合力。国家应从法律层面施以重拳,特别是要加大对个人信息泄露的惩处力度;监管部门要继续加强对平台内容生态建设的指导和督促,为在网络空间激浊扬清保驾护航;各舆论传播平台应充分履行自己的主体责任,对引爆网络的舆论热点保持冷静,对那些看热闹不嫌事大、“助纣为虐”的营销号,要根据平台管理规定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身处网络空间,我们需要的是阳光充盈的“数字化生存”,没有人希望目睹更多冰冷彻骨的“社会性死亡”。作为网络空间一员的我们,尤其要从我做起,理性上\n网,理性对话,为构建清朗的网络空间集聚力量。(摘编自人民网三评《“社会性死亡”之三:我们的担当!》)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社会性死亡”这一网络流行语最近很火,关于它的话题在网络上常常有过亿的阅读量。B.对于一些在社交场合中偶发的小尴尬、误会这样的“社死”,我们需要有一颗平常心。C.网络舆论的打击很可能让涉及舆论事件的人被“社会性死亡”,损害他们的诸多权益。D.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从而造成他人“社会性死亡”的行为是非法的。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社死”事件不一定都是事实,如果没有经过调查就利用网络舆论进行人身攻击,其实是一种网络暴力。B.网友的点击和围观是一把“双刃剑”,虽然也可以解决一些问题,但用之不当则会出现很多负面的效应。C.有些人将现实生活中的纠纷随手一拍就诉诸网络,这种网络曝光的便捷性和随意性消耗了公共舆论资源。D.网络舆论的良性发展主要依靠国家制定法律法规,其次是监管部门、各舆论传播平台以及网民形成合力。6.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该如何正确对待“社会性死亡”?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简要概括。【答案】4.C5.D6.①针对“社会性死亡”现象不可一概而论,对于生活中偶发的“社死”,不必太在意,而对于不分清事实,利用舆论攻击,试图以“社死”给人贴标签的做法,则要警惕其中隐藏的网络暴力。②部分“社会性死亡”现象促成了一些问题的解决,但很多“社会性死亡”现象有很大的危害。③应该要做到,从国家法律层面、监管部门、舆论传播平台以及网民自身,多方形成合力实现网络舆论良性发展,为构建清朗的网络空间集聚力量。【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C.“涉及舆论事件的人”错误,根据“如此行为的涟漪效应正在显现——对被造谣、指责的个人而言,舆论的打击可能是毁灭性的”可知,舆论的打击的损害主要针对“被造谣、指责的个人”而言,而非“涉及舆论事件的人”。故选C。\n【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D.“主要依靠国家制定法律法规,其次……”错误,根据原文“实现网络舆论良性发展,需要各方形成合力。国家应从法律层面……监管部门要……各舆论传播平台应充分……”可知,实现网络舆论良性发展需要多方形成合力,国家法律层面、监管部门、舆论传播平台以及网民自身,没有主次之分。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一“对于生活中偶发的‘社死’,不妨以解嘲和放松的心态化解;而对于不分清事实,挥舞舆论大棒群起而攻之,试图以‘社死’给人贴标签的做法,则要警惕其中隐藏的网络暴力”可知第一点答案。根据材料二“网友的点击和围观成为一种力量,促成了一些问题的解决,有的冤案被平反,有的真相被披露,有些现象被批驳”“但与此同时,问题也暴露出来”“舆论的打击可能是毁灭性的……他们的名誉、生活、工作也会不同程度受损;于整个网络生态来说,……构成了一种秩序扰乱和环境污染,网友被戏耍,节奏被带偏,最后一地鸡毛;而对社会来说……诸多人处理现实纠纷时首先想到诉诸网络、挑逗公众情绪”可知,部分“社会性死亡”现象促成了一些问题的解决,但很多“社会性死亡”现象有很大的危害。根据材料三“实现网络舆论良性发展,需要各方形成合力。国家应从法律层面……监管部门要……各舆论传播平台应充分……”可知,从国家法律层面、监管部门、舆论传播平台以及网民自身,多方形成合力实现网络舆论良性发展,为构建清朗的网络空间集聚力量。(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石门阵卞之琳“诸葛孔明摆下了八阵图,叫陆逊那小子,得意洋洋,跨马而来的,只见左一块石头,右一块石头,石头,石头,石头,直弄得头都昏了,他一看来势不妙,就勒转了马头,横冲直撞,焦头烂额,逃回了原路。——这《三国》里的故事,你们还记得吗?”说到了这里,干咳了一声,木匠王生枝抬起了眼睛,打量了一番列在他面前的许多面孔。男人的面孔,女人的面孔,小孩子的面孔。带胡子的有,麻的有,长雀斑的有,带酒窝\n的有,一共十来张,在中秋前两天的月光里,有明有暗,可是全一眼不眨,只是点点头,意思要王木匠尽管讲下去得了。王木匠手巧。譬如,现在邻近各村常用的由煤油箱改造的水桶子,确是王木匠的发明。他的手艺不止见长于他的本行。“对,我正要给你们摆一个和八阵图差不多的石门阵,不过几句话,一点新闻,石门阵摆退鬼子兵。”老王捡去才落到颈脖子上的一片枯枣树叶子,随即干咳了一声。“来了。”大家一起想。果然——“来了!来了,一群鬼子兵!”王木匠转过头来望望山坡下转进村子里来的白路,仿佛日本兵当真从那边来了,把听众给吓了一跳。“他们先在远处山头上向镇上望,用望远镜,看得清清楚楚的。”“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八路军走光了。好,那个头儿,吩咐先下去五十个胆子最大的‘皇军’。”“‘开步走!’他们下来了,那五十个鬼子,骑了马。”“这条镇不是就完了吗?”宋长发很担心地插上了一句。王木匠没有理他,干咳了一声,接下去:“骑了马,得意洋洋!瞧,第一个麻子,腰板挺得多直啊。瞧,第二个是八字胡子,第三个是小耳朵,小耳朵回过头来,看后面跟来的都很威风,就把头昂得高些。”“小耳朵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阁房里。”“八字胡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铁柜里。”“麻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猪圈里。”“真不是好东西!”谁的声音?李矮子?因为隔壁李矮子院里的驴忽然叫起来了,仿佛怕给日本兵抓去呢。“说话间,不知不觉,已经走进了村子。”“麻子忽然在一家门口勒住了马。八字胡子、小耳朵和后边四十七个人都勒住了马。满街上鸦雀无声。”\n“麻子盯住了一家的屋门,不作声。”“小耳朵也盯住了那家的门,不作声。”“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小梅子插上来一句,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后边那四十七个‘皇军’也这样问哪,可是没有出声,他们不作一声在那边发愣,那五十个‘皇军’。”“他们看见了什么呢?奇怪。”“他们什么也没有看见,只看见门里堵满了石头——石头门。”“他们索性向前跑,沿街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一路上——”“向左看:石头门。”“向右看: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干脆说吧,别那么别扭的!”宋长发老婆着急了,也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他们的脸都白了。听,四面山头上一片喊杀的声音!打枪的声音!八路吧?看,山头上那么多人呢,糟了!糟了!”“好了!好了!”谁的声音?仿佛大家的声音。“他们勒转了马头,死命踢着马肚皮,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他们就横冲直撞,连奔带蹿地逃命了。”“逃出了镇口,心里跳得像马蹄一样急呢。”“麻子还在想:我这一身肥肉不至于喂他们的麦田吧。”“八字胡子还在想:我抢来的钞票不至于被他们捡回去吧。”“小耳朵还在想:我怀里的相片不至于被他们拿去上报吧。”“老王,你活像钻进了他们的心里了。”李矮子说,意思是两重的,表示不相信,也表示惊叹他叫人不能不相信。“胡老三,”王生枝说,把眼睛对准了一个衔着旱烟管的男子,“昨天你也在南教场听过政治指导员的报告的,你说我可曾说谎。那条镇叫洪子店,在太行山那边。”“大致还不错,”胡老三说了,“部队在镇东十五里地方,和敌人打了一昼夜。农民救国会集了五百会员,三个钟头内把全镇上能搬的都搬走了,五百会员就拿起了枪,躲在围山上等了。不过,老王,门是用砖头堵的。”“那有什么关系,石头门说起来好听一点,只要不是木头门就行了。木头门烧得开。上\n次苏家峪不是给门板都烧光了。洪子店也烧去了许多。可是我老王一年来明白了一个道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对,把我们的门板烧掉呢,我们就夜不闭户。”“那你就少了生意了,人家以后还要你做门板吗?”大家笑了,同情王生枝。王生枝在月光里走回家去的时候,倒认真地想起当真到了处处夜不闭户的时代。他常常想做一张极精致的衣橱,已经设计了多年,总可以有做成的一天了。不过他知道大家还得先摆多少次真正的石门阵,不是用口,“也得用手。”王木匠看看自己结实的突起了老茧的掌心,说不出由于哪一种情感,不由得感叹了一下:“我这双手呵!”延安,1938年秋(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王木匠讲故事不乏新意识,他的灵感除了来自“八阵图”,还来自“一点新闻”。B.用煤油箱改造水桶子,既说明王木匠手巧,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C.石门阵故事取材于政治指导员的报告,“麻子”“小耳朵”等鬼子均确有其人。D.王木匠因追求手艺完美而无法做出理想中的衣橱,他对着自己的手发出了感叹。8.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9.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门”,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答案】7.A8.(1)反复手法,在形式上可以抓住村民的注意力,引导听众的思绪,让听众跟着讲述者的节奏走。(2)反复手法,在内容上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让听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3)表现王木匠擅长讲故事的特点,也使情节紧张跌宕,吸引读者阅读兴趣。9.(1)一是指现实中真实具体的门,即文中的“木头门”,如“木头门烧得开。上次苏家峪不是给门板都烧光了”,木头门挡不住日本侵略者。(2)二是指石头门,众志成城抵抗侵略的“大门”,“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是指众志成城把侵略者挡在国门外。(3)三是代指没有门,“处处夜不闭户的时代”,是老百姓对和平社会、和平生活的向往和期望。【解析】【分析】【7题详解】\n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B.“用煤油箱改造水桶子……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错误,这个细节对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并无埋伏笔的作用,选项过度解读。C.“‘麻子’‘小耳朵’等鬼子均确有其人”错误,根据原文“带胡子的有,麻的有,长雀斑的有,带酒窝的有……”可见,“麻子”“小耳朵”并非确有其人,是王木匠根据现场听众的样子杜撰的。D.“王木匠因追求手艺完美而无法做出理想中的衣橱”错误,原文“倒认真地想起当真到了处处夜不闭户的时代。他常常想做一张极精致的衣橱,已经设计了多年,总可以有做成的一天了”可见,他并非是因为追求手艺完美而无法做出,而是因为时代动荡,必须要抵抗日寇才无法做出。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效果的能力。(1)反复手法,在形式上可以抓住村民的注意力,引导听众的思绪,让听众跟着讲述者的节奏走,比如:“只见左一块石头,右一块石头,石头,石头,石头,直弄得头都昏了”“来了。”“来了!来了,一群鬼子兵!”“干咳了一声”“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2)反复手法,在内容上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让听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他们的脸都白了。听,四面山头上一片喊杀的声音!打枪的声音!八路吧?看,山头上那么多人呢,糟了!糟了!”“他们看见了什么呢?奇怪”“他们什么也没有看见,只看见门里堵满了石头——石头门”“麻子还在想:我这一身肥肉不至于喂他们的麦田吧。”“八字胡子还在想:我抢来的钞票不至于被他们捡回去吧。”“小耳朵还在想:我怀里的相片不至于被他们拿去上报吧。”(3)反复手法,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表现王木匠擅长讲故事的特点,也使情节紧张跌宕,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比如:“麻子盯住了一家的屋门,不作声。”“小耳朵也盯住了那家的门,不作声。”“向左看:石头门。”“向右看: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物象含义及作用的能力。首先是“门”本来含义,指百姓的家门,是木头做的,但“苏家峪不是给门板都烧光了。洪子店也烧去了许多”,可见,在日寇的侵略下,木头门无法抵挡。\n其次是王木匠故事中的“石头门”,故事里,百姓们巧妙地用石头门堵住了日寇,让他们在埋伏中仓皇逃窜,石头门不是真实存在的,它象征着百姓们联合起来抵抗日寇,“我老王一年来明白了一个道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此处的“大门”寓意国门,“二门”则指百姓自己小家的门,只要守住了国家,那么百姓们就能够安居乐业,不用怕木门被日寇烧毁抢掠了。再者则反映出百姓的愿望,“把我们的门板烧掉呢,我们就夜不闭户”“王生枝在月光里走回家去的时候,倒认真地想起当真到了处处夜不闭户的时代”,大家希望有一天不必需要“门”来捍卫自己的家园,渴望战争平息,能够和平生活。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许懋字昭哲,高阳新城人,魏镇北将军允九世孙。祖珪,宋给事中,著作郎,桂阳太守。父勇慧,齐太子家令,冗从仆射。性至孝,居父忧,执丧过礼。笃志好学,为州党所称。十四入太学,受《毛诗》,旦领师说,晚而覆讲,座下听者常数十百人,因撰《风雅比兴义》十五卷,盛行于世。尤晓故事,称为仪注之学。起家后军豫章王行参军,转法曹,举茂才,迁骠骑大将军仪同中记室。文惠太子闻而召之,侍讲于崇明殿,除太子步兵校尉。永元中,转散骑侍郎,兼国子博士。与司马褧同志友善,仆射江祏甚推重之,号为“经史笥”。天监初,吏部尚书范云举懋参详五礼,除征西鄱阳王谘议,兼著作郎,待诏文德省。时有请封会稽禅国山者,高祖雅好礼,因集儒学之士,草封禅仪,将欲行焉。懋以为不可,因建议曰:“若是圣主,不须封禅;若是凡主,不应封禅。当是齐桓欲行此事管仲知其不可故举怪物以屈之也秦始皇登泰山中坂风雨暴至休松树下封为五大夫而事不遂晋武泰始中欲封禅竟不果行此朝君子,有何功德?不思古道而欲封禅,皆是主好名于上,臣阿旨于下也。”高祖嘉纳之,因推演懋议,称制旨以答,请者由是遂停。十年,转太子家令。宋、齐旧仪,郊天祀帝皆用衮冕,至天监七年,懋始请造大裘。至是,有事于明堂,仪注犹云“服衮冕”。懋驳之。凡诸礼仪,多所刊正。以足疾出为始平太守,政有能名。加散骑常侍,转天门太守。中大通三年,皇太子召诸儒参录《长春义记》。四年,拜中庶子。是岁卒,时年六十九。撰《述行记》四卷,有集十五卷。(节选自《梁书·许懋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当是齐桓欲行/此事管仲知其不可/故举怪物以屈之也/秦始皇登泰山/中坂/风雨暴至/休松树下/封为五大夫/而事不遂/晋武泰始中欲封禅/竟不果行/\nB.当是齐桓欲行此事/管仲知其不可/故举怪物以屈之也/秦始皇登泰山/中坂/风雨暴至/休松树下/封为五大夫/而事不遂/晋武泰始中欲封禅/竟不果行/C.当是齐桓欲行/此事管仲知其不可/故举怪物以屈之也/秦始皇登泰山/中坂/风雨暴至/休松树下/封为五大夫/而事不遂晋武/泰始中欲封禅/竟不果行/D.当是齐桓欲行此事/管仲知其不可/故举怪物以屈之也/秦始皇登泰山/中坂/风雨暴至/休松树下/封为五大夫/而事不遂晋武/泰始中欲封禅/竟不果行/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毛诗》,即现在流行于世的《诗经》。《诗经》原有“齐鲁韩毛”四家之学,今独存《毛诗》。B.侍讲,既指给皇帝或太子讲学,也可以指官职名。文中指的是给太子讲学。C.衮冕,也称“章甫”,指帝王或三公的礼服和礼帽,用于祭祀天地、宗庙等场合。D.明堂,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木兰诗》中有“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之语。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许懋聪明颖悟,勤勉钻研学问。他十四岁进入太学,早上学到知识,晚上就能对他人复述;又将自己的理解感悟编撰成书,其书颇受欢迎。B.许懋精通仪注,深得时人推崇。他开始做官后,对掌故、旧制等仪注之学尤为谙熟,后来还兼任国子博士,仆射江祏称他为“经史笥”。C.许懋忠诚正直,敢于直言劝谏。当时有人奏请高祖在会稽筑坛祭天,在国山辟场祭地,他旁征博引,极力进谏,最终他的建议被高祖赞许并采纳。D.许懋刊正礼仪,施政亦有才干。对于各种礼仪制度,他大多有所校正;他因脚病出京担任始平太守,处理政事有能干的名声。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性至孝,居父忧,执丧过礼。笃志好学,为州党所称。(2)不思古道而欲封禅,皆是主好名于上,臣阿旨于下也。【答案】10.B11.C12.B13.(1)天性极为孝顺,为父守孝期间,所奉丧礼超过常规。专心致志,勤奋好学,被乡里之人称赞。(2)不思考古人治国之道,却想举行封禅大典,这都是君主居上贪慕虚名、臣子处下阿谀旨意的表现。【解析】\n【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译:当时齐桓公想举行此事,管仲知其不可行,便举出怪异的事情制止他。秦始皇登泰山,在山坡中,来了暴风雨,在松树下休息,封松树为五大夫,没有登上山顶。晋武帝泰始年间想封禅,最终未能实行。“此事”作“齐桓欲行”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晋武(帝)”作“泰始中欲封禅”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也称‘端章甫’”错误。“衮冕”指皇帝及上公的礼服和礼冠;“端章甫”语出《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意思是“穿着礼服,戴着礼帽,这是小相的穿戴”。“章甫”不是皇帝、上公的服冠,因而不同于“衮冕”。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他开始做官后,对掌故、旧制等仪注之学尤为谙熟”错误。根据原文“尤晓故事,称为仪之学。起家后军豫章王行参军”,“起家”意思是从家中征召出来授以官职,所以应是“在担任官职之前”就已经对掌故、旧制等仪注之学尤为熟悉。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至孝,极为孝顺;父忧,父亲去世;过礼,超过常规;笃志,专心致志;“为……所”,被动句。(2)古道,古人治国之道;好名,贪慕虚名;阿旨,阿谀旨意;“皆是主好名于上,臣阿旨于下也”判断句。参考译文:许懋,字昭哲,是高阳新城人,魏朝镇北将军许允的九世孙。祖父许珪,在宋朝任给事中,著作郎,桂阳太守。父亲许勇慧,在齐朝任太子家令,冗从仆射。许懋生性极孝,在为父亲服丧时,守孝超过常礼。许懋笃志好学,被乡里称赞。十四岁入太学,从师学《毛诗》,\n清晨领受老师的说解,傍晚便能复讲,座下听讲的人常有几十乃至上百人,因此编撰《风雅比兴义》十五卷,盛传于世。许懋尤其通晓旧事,称之为仪注学。许懋起家任后军豫章王行参军,转任法曹,举茂才,迁任骠骑大将军仪同中记室。文惠太子闻其名而召见他,让他在崇明殿侍讲,授予太子步兵校尉。永元年间,转任散骑侍郎,兼国子博士。许懋与司马褧志同道和关系友好,仆射江祏极推重他,称他“经史笥”。天监初年(502年),吏部尚书范云举荐许懋酌定五礼,授征西鄱阳王谘议,兼著作郎,待诏文德省。当时有人奏请在会稽筑坛祭天,在国山辟基祭地,高祖雅好礼仪,便召集儒学人士,草拟封禅礼仪,将要举行封禅事。许懋认为不能举行此事,就建议说:“如果是圣主,不须封禅;如果是凡主,不应封禅。当时齐桓公想举行此事,管仲知其不可行,便举出怪异的事情制止他。秦始皇登泰山,在山坡中,来了暴风雨,在松树下休息,封松树为五大夫,没有登上山顶。晋武帝泰始年间想封禅,最终未能实行。这些国君,有什么功德?不想想古道而想封禅,皆是在上的君主好名,在下的臣子迎旨。”武帝表扬和采纳了许懋的意见,于是进一步扩充了许懋的建议,作为圣旨回答请求封禅的人,因此便中止了这一计划。十年(511年),转任太子家令。宋、齐朝的旧礼仪,祭天祀帝皆穿绣龙的礼服戴着礼帽,到了天监七年(508年),许懋第一个提出应穿黑羊羔皮衣祭天。但到现在,在明堂有祭祀时,仪注还是说“服衮冕”。许懋予以驳斥。凡是各种礼仪,他都校正了许多错误。许懋因脚病出任始平太守,施政有能干的声誉。加任散骑常侍,转任玉门太守。中大通三年(531年),皇太子召诸儒士参录《长春义记》。四年(532年),许懋授任中庶子。当年去世,时年六十九岁。撰写《述行记》四卷,有文集十五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春日京中有怀杜审言今日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注】南桥、西第:均在洛阳。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游寓”二字点明诗人宦游的处境,“秦”字点明宦游的地点,照应了题目中的“京中”。\nB.第二句关键在“看春”二字,内容上交代了“愁”的原因,结构上又领起下文对春景的描绘。C.颔联两句选取典型场景,刻画了京中春天的生机盎然,“徒”“漫”二字又流露出无限的惆怅。D.尾联构思新颖,其中“明年”“倍还”等语表明诗人对未来充满期待,洋溢着昂扬乐观的情绪。15.诗歌先言“不当春”,后边又说“应尽兴”,你认为应该如何理解?请简要分析。【答案】14.B15.①“不当春”写京中的自己无心赏春,“尽兴”则在想象洛阳友人群游尽兴,一实一虚,形成鲜明对比;②用虚笔反衬自己的孤寂,突出对友人怀念的深沉和思归之切。【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交代了‘愁’的原因”分析错误,“看春不当春”句,诗人直呼“这春天的景色多么美好,我却因为乡愁无心赏玩”,是愁的结果。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的能力。从诗的首联“今日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中可知,作者此时游寓长安,远离家乡洛阳,作者此时充满着思乡之情,虽是春光大好,但作者完全没有心情去欣赏买好的春色,即使是长安著名的美景,“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也让作者毫无兴趣。相反,作者想象此时的洛阳亲友们赏春的情景,“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作者写自己在长安无心欣赏春天的美景,是实写,而想象洛阳友人群游尽兴,是虚写。一实一虚,虚实结合,形成鲜明对比。其次,作者写自己在长安无心赏春,却想象洛阳的亲友赏春的情景,此处是用虚笔反衬自己的孤寂,尾联“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更是对明年春天作了想象,想象明年春天自己回到洛阳后与亲友们一同赏春的情景,突出对友人怀念的深沉和思归之切。(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离骚》一文中,写出了群臣嫉贤妒能,肆意对屈原造谣中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n__________。(2)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圣人之所以愈益圣明是因为他们“_______________”,而普通人则相反,是因为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3)《雁门太守行》从听觉、视觉角度写出战争的激烈场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众女嫉余之蛾眉兮②.谣诼谓余以善淫③.(犹且)从师而问焉④.(而)耻学于师⑤.角声满天秋色里⑥.塞上燕脂凝夜紫【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有:嫉、蛾、谣诼、淫、凝。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中国人擅长在石头上进行书法创作,取的材料气质,达到永存文字的理想。石头取材方便、质地坚硬、体量巨大、保存容易、镌刻困难、端正严肃、等特性,让石头上的书法与其他材料上的书法,早早有所区别。()但秉承的文明理念,拥有的核心价值始终保持一致,就是代表仪式与权力。金属出现时,正是文字发展成熟的关键期,在如此珍贵的材料上铸造文字,与当时使用文字的重要地位相匹配。先秦的金文,甚至更久远的甲骨文,它们一些基本特点,包括书写方式、表达内容,以及实际功用和精神赋予,都被后来石头上的书法所继承。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唯一的书写形式。摩崖是中国人创造的、体量最大的书法,选址多在断崖峭壁之上。因此其内容与形式,必须与所处环境,既突出周围景观地貌的主题,起到点题作用,又隐身于大山大水之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石文”兴起的初期,正是纸张发明的时候。其后,石头上的书法与纸张上的书法交织前行,聪明的中国人充分利用石头与纸张不同的载体特性,,各自发挥长处,共同建构中国文字、文化与文明的摩天大厦。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石头与书法的这种结合被中国人巧妙地利用了,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不用的样式。\nB.中国人巧妙地利用了石头与书法的这种结合,许多不同的样式被创造性地发明了。C.石头与书法的这种结合被中国人巧妙地利用了,许多不同的样式被创造性地发明了。D.中国人巧妙地利用了石头与书法的这种结合,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不同的样式。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亘古不灭朴素无华息息相关扬长避短B.亘古不灭朴素无华休戚相关相得益彰C.亘古不变质朴无华息息相关扬长避短D.亘古不变质朴无华休戚相关相得益彰19.画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青铜文明在很快退出历史舞台之后,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唯一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的书写形式。B.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唯一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的书写形式。C.青铜文明在很快退出历史舞台之后,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唯一相抗衡的书写形式。D.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使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唯一相抗衡的书写形式。【答案】17.D18.C19.B【解析】【分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根据对前后文文意尤其是文段总起句的理解,主动者应该是“中国人”,故排除AC;为了主动和被动的一致,B中的“许多不同的样式被创造性地发明了”不宜使用被动句模式,而要用“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不同的样式”这种句式,因为主动被动相结合导致与前后文语意不连贯,排除B。故选D。【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n亘古不变:指从古至今永远也不会改变。亘古不灭:指从古到今,永不绝灭,形容永久的生命力。第一处的文意是在说石头的材料气质,所以此处应该用“亘古不变”。朴素无华:指质朴而不浮华。质朴无华:指人或物的内在的气质特点。此处语境用来形容石头的特性,应该用“质朴无华”。息息相关:指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休戚相关:指彼此间祸福相互关联。语境指的是内容和形式的联系密切,故应该选用“息息相关”。扬长避短:指发扬长处,避开短处。相得益彰: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好处。根据后文“各自发挥长处,共同建构中国文字、文化与文明的摩天大厦”,此处应该用“扬长避短”。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的病因是“唯一”的位置不当,应放在“可以”前面。A.中途易辙,偷换主语,前面的主语为“青铜文明”,后面的主语为“石头上的书法”。C.“唯一”的位置不当,应放在“可以”前面。中途易辙,偷换主语,前面的主语为“青铜文明”,后面的主语为“石头上的书法”。D.成分残缺,介词的滥用导致改句缺主语,去掉“使”。语序不当,将“唯一”提到“可以”前。故选B。(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盲盒让人迷恋,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会是什么惊喜。但是,①。盲盒消费浪潮之下,存在虚假宣传、到手商品与宣传不符、消费纠纷难以解决等问题。有地方消保委委托专业检测机构对10件不同品牌的玩具盲盒产品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其中8件有安全隐患,存在造成儿童呼吸道堵塞进而导致窒息的风险,真可谓怀着“拆开有惊喜”的期待,②。盲盒营销击中了猎奇心态、攀比心理等人之“软肋”。不可预见性让人感觉新鲜刺激,想要满足好奇心;盲盒诱惑大家拿到隐藏款、集齐全系列,刺激非理性重复购买;人们迎合“流行趋势”,跟风购买,不由得深陷其中;因商家故意降低产品抽中概率,被不断刺激,过度消费……盲盒营销的商品,很多时候不是“真需要”,只是“超想要”。连一些成年人都无法基于自身经济能力、消费需求和兴趣爱好等,作出理智消费选择,更何况未成年人涉\n世未深、懵懂无知,③。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1.请以“人们”为开头,改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使之与后面一句一起构成排比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0.①不能无视盲盒营销的副作用;②收获的是难以预见的惊恐;③根本无法抵挡盲盒的诱惑21.人们因盲盒的不可预见性感到新鲜刺激,想要满足好奇心;因拿到隐藏款、集齐全系列的诱惑,非理性重复购买;因迎合“流行趋势”,跟风购买,不由得深陷其中;【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处,前文说到“下一个会是什么惊喜”,后文接着是转折连词“但是”,由此可知此处应是和“惊喜”相反的内容;又根据后文“存在虚假宣传、到手商品与宣传不符、消费纠纷难以解决等问题”,可知,此处应填写“不能无视盲盒营销的副作用”一类的句子。②处,根据前文抽检的结果80%的玩具有质量问题,“存在造成儿童呼吸道堵塞进而导致窒息的风险”,又根据句间语义关系“真可谓怀着‘拆开有惊喜’的期待”可知,此处应填写“得到的却是无法预料的惊恐”一类的句子。③处,根据前文“连一些成年人都无法基于自身经济能力、消费需求和兴趣爱好等,作出理智消费选择”,许多成年人都无法抵御盲盒的诱惑,那么对于“涉世未深、懵懂无知”的未成年人,就应是“根本无法抵御盲盒的诱惑”。【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式变换的能力。本题要求“以‘人们’为开头”改写句子,首先要让“人们”作为主语,放在句子的最前面;然后分析整个句子,“感觉新鲜刺激,想要满足好奇心”“非理性重复购买”“不由得深陷其中”是“人们”购买盲盒导致的三种结果;而“不可预见性”“拿到隐藏款、集齐全系列”“迎合‘流行趋势’,分封购买”是导致以上结果的原因,可以作为句子的原因状语。最后,根据题目要求,按照排比句的格式,以“人们”为开头,变换句子为“人们因盲盒的不可预见性感到新鲜刺激,想要满足好奇心;因拿到隐藏款、集齐全系列的诱惑,非理性重复购买;因迎合‘流行趋势’,跟风购买,不由得深陷其中”即可。\n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长津湖》电影截图1950年10月,为保家卫国,为和平正义,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志愿军在装备极其落后、物资极为匮乏的条件下,与装备精良、不可一世的以美军为首的十六国“联合国军”血战三年,迫使其签订《停战协定》。上世纪60年代,河南省林县人民,仅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人工天河”——红旗渠!结束了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为什么志愿军能不畏强敌,打出军威、国威?为什么普通农民能创造人间奇迹?当物质条件不足时,精神意志就更加重要!上述材料激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作文。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范文:赓续中国精神,发扬拼搏意志百年以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无数人以强大的精神意志谱写了新中国的华丽乐章。抗美援朝的战士们浴血奋战,最终战胜了不可一世的联合国军;红旗渠的工人们艰苦奋斗,靠一双手打造了人民美好的未来。正是他们有坚定的意志、顽强的精神,才开辟出一番新天地,创造出人间奇迹。我辈应发扬拼搏意志,赓续中国精神。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困境中逆流而上,靠的是顽强的意志。当病毒袭来,逆行的背影成了抗疫前线最美的风景。“我有电焊手艺,我愿意为建设火神山医院出一份力,有没有工资都无所谓。”他的话语掷地有声。刘海龙不讲条件,不求回\n报,燃烧自己,奉献自己,把小我融入大我之中,葆有“不要人夸颜色好”的淡然心态、“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气概和“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奉献精神。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刘海龙在困难中受到国家帮助,国家有难,他也挺身而出,这正是中国精神、拼搏意志的真实写照和良好延续。浮舟沧浪,立马昆仑——隐姓埋名人,惊天动地事,凭的是坚定的信念。“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于敏一生低调不喜功名,在国家需要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从基础研究转向氢弹研究。核武器研制集体性强,需要隐姓埋名,长年奔波,这对一个已经崭露头角的青年科学家来说是很大的牺牲!从氢弹到原子弹,我国只用了两年八个月,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于敏用自己的顽强意志、坚定信念,赓续中国拼搏精神,终于“惊天动地”!披荆斩棘也无畏,江山不负英雄泪——更有他们,弘扬光荣传统,赓续中国精神。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逝去的是硝烟,不灭的是精神。南海潮涌,东方风来,春天的故事在希望的田野里铺展:故事里,有改革开放特区敢为人先;故事里,有回归的港澳游子团圆;故事里,有青藏铁路连接团结进步的桥梁;故事里,有奥运火炬点燃自信自强的烈焰……书写这些故事凭的正是中国精神,靠的正是顽强拼搏。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精神这束光,驱散了黑暗,将可爱的中国照亮。吾辈应赓续中国精神,发扬拼搏意志,以我之荣光,增辉家国!【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由三段文字组成,前两段是两个具体事例,第三段是总结段。我们审题有一个常用的方法,即抓关键词句法。所谓“关键词句”是材料中反复出现的词句、总结性的语句或者包含哲理的语句。我们用这个方法来解读材料,便会发现三段材料有两个关键词“物质条件”和“精神意志”。“物质条件”是“不足”的,如志愿军“装备极其落后、物资极为匮乏”,如林县人民“一锤、一铲、两只手”,此时“精神意志”是“重要”的。正是凭着“精神意志”,才有不畏强敌、血战三年;正是凭着“精神意志”,才有悬崖峭壁上的“世界第八大奇迹”。具体行文时,这两个关键词是一个都不能丢的,要列举“物质条件”的“不足”,这样才更\n能够突出“精神意志”的重要。立意的方向可以是对这种精神意志的解读、歌颂和赞美,这种精神意志包含顽强、坚韧、团结、奉献、友爱、无私等优良品质;也可以是分析产生这种精神意志的原因;还可以是对这种精神意志的发扬。由“联想和感悟”可知,文体可以是记叙文、议论文或散文。记叙文要选材典型,详略得当,要有细节刻画以突出文章主旨。议论文要观点明确,脉络清晰,论据典型。散文要形散神聚。立意:1.扬精神风帆,谱华丽乐章。2.赓续中国精神,发扬拼搏意志。3.人无精神难立,国无精神难强。4.筑中国之精神,赢华夏之安康。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甘肃省张掖市校际联考2021-2022学年高二政治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附答案)
甘肃省张掖市校际联考2021-2022学年高二物理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附答案)
甘肃省张掖市校际联考2021-2022学年高二英语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附答案)
甘肃省张掖市校际联考2021-2022学年高二数学(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附答案)
甘肃省张掖市校际联考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附答案)
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化学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含答案)
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物理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含解析)
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数学(理)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含答案)
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数学(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含解析)
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6-01 09:39:54
页数:22
价格:¥3
大小:1.04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