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带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兰州一中2021-2022-2学期高二年级文科期中试题历史一、单项选择题1.《左传·定公四年》载:“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故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于周为睦。分鲁公以大路大旂,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材料表明A.宗族关系是维系分封制纽带B.周公成为天下的绝对大宗C.智慧和品德是分封的重要依据D.殷族获得与周族同等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中信息可知主要阐释的分封的依据,而没有涉及到宗法制的相关内容,故A项排除;据所学可知周公当时爵位,而周天子是天下绝对大宗,故B项排除;据材料中“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反映的是分封的重要依据是智慧和品德,故C项正确;据“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等信息可以得出殷族没有获得与周族同等地位,故D项排除。点晴:“选建明德,以藩屏周”是解题的关键,还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及史料信息对备选项逐一排除,均可获取正确答案。2.据《左传》记载:春秋时,郑灵公请大臣们吃甲鱼,召大臣公子宋去却故意不给他吃。公子宋伸指向盛甲鱼鼎里蘸了点汤,尝了尝就走了。郑灵公大怒,欲杀公子宋,后来反而被其弑杀。这反映出,当时A.诸侯势力逐渐崛起B.传统秩序逐渐瓦解C.宗法制度走向崩溃D.诸侯之间矛盾尖锐【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郑灵公请大臣们吃甲鱼....公子宋伸指向盛甲鱼的鼎里蘸了点汤,尝了尝就走了""郑灵公大怒,欲杀公子宋,后来反而被其弑杀”可知,郑国国君行使国君权威不给大臣\n公子宋甲鱼吃,结果公子宋违背君臣礼仪自己尝了尝,且后将国君弑杀,表明当时礼乐制度已经动摇,B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郑国国君的权威受到挑战,而不是强调诸侯强大,排除A项;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与材料中的君臣矛盾不符,排除C项;材料中反映的是郑国国君和大臣公子宋之间的矛盾,并非是诸侯间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3.战国时期,各国在兵器、战车等手工业部门中推行“物勒工名”的责任管理制度,把器物制造者的名字刻在上面,方便管理者检验。这一做法A.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B.实现生产的标准化C.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D.满足民间消费需要【答案】A【解析】【详解】在器物上刻上制造者的名字是为了方便管理者检验和追究相关责任,这有利于保证兵器、战车的质量,从而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故选A;根据“方便管理者检验”可知这一做法并不是为了实现生产的标准化、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和满足民间消费需要,排除BCD。故选A。4.《管子》中对“履亩而税”有简略的记载,它是指从西周后期到商鞅变法为止,以实行井田制形式下的租税改革,视土地的美恶及年岁的丰歉而征收田税。依此可见“履亩而税”A.推动了铁器和牛耕的出现B.标志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C.实现生产关系的根本调整D.有利于新生产方式的出现【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视土地的美恶及年岁的丰歉而征收田税”可得出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是国有制,到了春秋时代,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得到发展,出现了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的劳动生产形式,因此管仲改革取消公田,注重按照土地不同情况分等级征收农业税,D项正确;当时铁器和牛耕已经出现,排除A项;“履亩而税”不是标志,排除B项;根本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5.大量战国简帛的出土,为研究诸子百家提供依据,其中郭店简中,可看到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混同;上博简中,可看到儒家思想与墨家思想混同;马王堆帛书中,可看到道家思想与法家思想混同。这表明这一时期\nA.儒家思想融合诸子百家的思想B.诸子百家思想趋同性逐渐加强C.诸子百家思想的融合已经出现D.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其中郭店简中,可看到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混同;上博简中,可看到儒家思想与墨家思想混同;马王堆帛书中,可看到道家思想与法家思想混同。”可得出当时诸子百家思想有所交融,这一局面已经出现,C项正确;材料没有只强调儒学,排除A项;趋同的说法以错误,排除B项;当时儒学不是正统,排除D项。故选C项。6.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一批文士“学而优则仕”,其中不少做了贵族的家臣,如孔子的弟子子路、仲弓、冉有等。这反映出当时A.社会阶层流动性有所增强B.贵族政治退出历史舞台C.儒学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D.百家争鸣局面开始出现【答案】A【解析】【详解】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私学的兴起,一批文士通过学优而仕。这些文士,通过受教育,担任了官职,其中不少做了贵族家臣,因此反映出当时社会阶层流动性有所增强,A项正确;学而优的文士,其中不少人成为了贵族的家臣,这有利于贵族的统治。而且“贵族政治退出历史舞台”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列举了孔子部分弟子成为贵族家臣,不能等同于儒学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排除C项;材料的主旨没有反映出百家争鸣开始出现,排除D项。故选A项。7.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往往主动触及时事,注重矫正社会弊病。“拨乱世,反之正”,虽最早由儒家提出,却无疑是诸子百家的共同愿景。这反映了A.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的一致性B.巨变时代知识分子的担当精神C.各学派学术研究领域的局限性D.儒家思想所具有的政治前瞻性【答案】B【解析】【详解】“拨乱世,反之正”是春秋战国时期众多思想家的共同愿望,意味着当时知识分子希望恢复社会秩序,体现了社会转型时期知识分子的担当精神,B项正确;诸子百家思想不一致,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诸子百家的进步性而非局限性,排除C项;材料并不是为了凸显儒家,排除D项。故选B项。\n8.在先秦思想家中,某学派对人个体独立地位的丧失给予充分的关注,将人对生存与发展的欲望完全泯灭于精神“自我麻醉”的乌有界,即逍遥中,甚至将“自我”退缩到狭窄的自给自足、与世隔绝的小世界中。据此推知,持这一主张的学派是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答案】B【解析】【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与儒家学派试图找到能够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法则不同,道家学派想在社会之外找到属于个人的内心平衡,“人的个体独立地位的丧失给予充分的关注”,加之题干中“逍遥”“自给自足”“与世隔绝”等信息,可推知此思想学派是道家,B项正确,排除A项;墨家代表下层平民的利益,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等,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法家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使臣民慑服,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9.荀子所提倡的理想社会就是由“礼”所维系的亲疏、贵贱、尊卑等分别有序、各安其位的社会,而韩非则主张依法统治,要打破儒家所讲究的分别有序的社会,要在国家内“一断于法”。由此可见,二人都A.极力促进国家统一B.重视社会秩序的行为规范C.积极推动社会改革D.致力于创建新的社会秩序【答案】B【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荀子主张以礼构建等级有序的社会,韩非子则主张通过法来建立大一统的社会,说明他们都注重社会秩序的行为规范,B项正确;二者都体现了对社会秩序的行为规范的重视,不能体现促进国家统一和推动社会改革,排除AB项;他们是重视社会秩序,而非致力于创建新的社会秩序,排除D项。故选B项。10.《韩非子·爱臣》中说:“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群臣之太富,君主之败也。将相之管主而隆家,此君人者所外也。”在此,韩非子意在说明A.荒废传统礼乐制度的危害性B.构建官僚政治的可能性C.维护周王共主地位的紧迫性D.强化君主权威的必要性【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材料的含义是:因此奸臣势力扩张,君主权势就会消亡。因此诸侯\n强大是天子的祸害;群臣太富是君主的失败。将相控制君主使私家兴盛,这是君主应排斥的。可见,材料强调了君主权威的重要性,D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礼乐等级制度,排除A项;官僚政治是具有机能专业化、职务凭资格、行动按固定规章办事、权力分等级等特点的系统行政管理。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B项;维护周王共主地位的紧迫性,在材料中无法找到依据,排除C项。故选D项。11.《墨子·鲁问》载:“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公输子自以为至巧。墨子谓曰:‘子之为鹊也,不如翟之为车辖(车轴两头的插销)。’”据此可知,墨子意在强调A.公输子发明缺乏创新性B.科技发明应注重实用性C.车辖制作技术的进步性D.经验总结推动科技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墨子以对人有作用为巧,这是借公输子作为反面事例,来宣扬墨家实用思想,B项正确;墨子意在强调科技发明应注重实用性,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中墨子通过比较竹鹊与车辖的发明,意在强调车辖的实用性,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墨子对“经验总结与科技发展”的看法,排除D项。故选B项。12.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对材料“现代化”的内涵理解正确的是A.从“人治”到“法治”B.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C.国家管理渐趋制度化D.为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体现的是国家管理制度化,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故C项符合题意,B项不符合题意;我国古代历朝历代都是人治,故A项不符合题意;中国古代历代都是专制,故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点睛】13.秦晖教授曾把一般的“皇权不下县”说的核心观点概述如下:“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n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材料中“自治”的根源是A.中央对地方管理严重缺乏有效性B.小农经济的主体地位的影响C.宗法制较好地运用在地方管理中D.伦理道德对地方管理的作用【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唯物史观,“根源”即根本原因要从经济基础入手进行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而小农经济具有很大的封闭性,这是县级以下地方自治的经济基础,是“自治”的根源,B项正确;中央对地方管理是否缺乏有效性是着眼于政治因素,不是材料所述“自治”的根源,A项错误;宗法制较好地运用在地方管理中是着眼于社会因素,而不是根本,根本要从经济层面上入手,C项错误;伦理道德对地方管理的作用着眼于伦理道德的因素,不是根本原因,D项错误。14.两汉时期.官吏将救灾济荒视为官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执行荒政时偶有假托诏书的行为,若其出发点是救民于苦难的,帝王在不违行法律精神的前提下,可以不追究、处罚他们,甚至给予一定的薄赏。这一现象表明,汉代()A.国家治理具有灵活性B.官僚政治逐渐走向成熟C.专制皇权受到了冲击D.法家思想指导日常行政【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两汉时期的国家治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据材料可知.两汉时期,官吏在救灾济荒的方式上可以便宜行事,甚至可以假托皇帝的命令,这反映了汉代国家治理的灵活性,A项正确;官僚政治走向成熟发生于隋唐时期,排除B项;便宜行事是特例,并不意味着专制皇权受到了冲击,排除C项;汉代,儒学是国家治理的指导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15.汉代私营手工业生产的器物上多刻有“吉语”,如1980年在江苏汉墓出土的一批铜器上就刻有铭文“久不相见,长毋相忘”“长宜子孙”“君宜高官”等吉语。这说明汉代的私营手工业A.以服务社会上层为主B.专注产品的质量C.追求产品的品牌效应D.注重营销的策略【答案】D【解析】\n【详解】据材料可知,私营手工业生产的器物上刻的铭文即“吉语”多是颂扬或赞颂之词,显然是为了扩大产品销售而刻意迎合消费者的心态,这说明当时手工业者已具有一定的商品竞争意识,注重营销的策略,D项正确;材料所示的“吉语”显然针对整个社会消费群体,而非社会上层,排除A项;“吉语”与产品质量无关,排除B项;品牌指在产品上标示生产者名字、店铺或产品名称,材料中“吉语”显然与此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6.汉代《盐铁论·散不足》中写道:“一杯椿(漆器做的杯子)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各织室、服官、工官为博得皇上和贵族大臣们的喜好,不惜工本,不恤民力,争奇斗胜。材料意在强调()A.官营手工业的弊端B.封建专制体制没落C.社会矛盾逐步恶化D.手工业技艺水平高【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一杯棬(漆器做的杯子)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各织室、服官、工官……不惜工本,不恤民力,争奇斗胜”可知,官营手工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弊端比较严重,A项正确;材料时间是汉代,封建专制体制并未没落,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社会矛盾的恶化,排除C项;手工业技艺水平高并非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17.据西汉《盐铁论》一书记载:“盐铁官营”政策实行后,不但“盐铁价贵,百姓不便”,而且出现了“木耕手褥”和官员强迫百姓购买滞销产品的现象。这反映出A.西汉政府放松“重农抑商”政策B.特定官营手工业品面向市场生产C.“盐铁官营”政策重视民生问题D.“盐铁官营”利于自耕农经济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盐铁价贵,百姓不便”“官员强迫百姓购买滞销产品”说明在盐铁官营之后,部分特定的官营手工业产品是面向市场生产,B正确;盐铁官营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排除A;通过题干可知,盐铁官营损害了百姓利益,排除C;盐铁官营之后出现了出现了“木耕手褥”现象,说明这一政策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自耕农经济发展,排除D。18.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评价中国古代均田制时说:“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下列各项对均田制的理解正确的是A.阻碍了无主荒地的开垦和农业的恢复与发展\nB.它规定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由政府平均分配C.北魏至唐朝前期为保证政府财政收入而实行D.该田制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土地兼并现象【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钱穆的叙述可以看出这种土地制度是均田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它产生于南北朝时期,北魏至唐朝前期为保证政府财政收入而实行,这是均田制的作用和影响,C项正确;均田制有利于农业的发展,而非阻碍农业发展,排除A项;B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事实,排除B项;D选项说法错误,封建土地兼并现象是贯穿封建制度始终,无法消除,排除D项。故选C项。19.唐代法律不但禁止官吏兼营商业,也禁止一定范围内的家属从事工商业,甚至打击官吏及其家属偶尔买卖谋取剩利。其所奉行的指导思想主要是“士农工商四民的严格划分”和“食禄之家不得与下人争利”。唐武宗在敕文中讲:“古者受禄之家,食禄而已,不与人争业,然后利可均布,人可家足。”上述材料表明当时A.商人的政治地位显著提高B.政府放弃了抑商政策C.经商环境得到一定的改善D.官营工商业垄断市场【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政府为了防止官员因为羡慕商业的丰利而兼营商业,扰乱正常的商业活动而颁布一系列禁止官员经商的法令,这有利于改善唐朝商人经商的环境,促进商业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商人政治地位提高,排除A项;唐朝政府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唐朝颁布一系列禁止官员经商的法令,并不能说明官营工商业垄断市场,排除D项。故选C项。20.唐前期,扬州已是“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的经济中心。随着江南地区的开发,加上经济中心不断南移,扬州逐渐成为东南第一大都会。安史之乱后,扬州成了全国最发达的工商业城市,为天下之冠。材料表明A.扬州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B.政局变化加速了扬州经济的发展C.扬州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D.扬州商贸港口对外贸易往来频繁【答案】B【解析】\n【详解】材料信息是,原本是南方经济中心的扬州,在安史之乱后,更成为全国最发达的工商业城市。因此,材料表明安史之乱即政局变化加速了扬州经济的发展,故B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扬州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故AC错误;材料没有扬州对外贸易的信息,故D错误。21.唐朝时,社会上开始流行关于人际交往、交游宴饮、宾客答谢时必备礼仪的简化手册,有个叫许敬宗的世家子弟还编撰了一本《书仪》,根据不同的节气、时令,向读者提供书信往来所需的套话、虚词,是一本"典雅"书信的写作模板。这种现象表明A.市民阶层壮大B.阶层流动增强C.门阀贵族消亡D.社会崇尚虚荣【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所述现象说明有很多原本不熟悉上流社会交往准则的人开始进入较高的阶层,需要学习礼仪,所以体现了阶层流动,不是虚荣,B项正确,排除D项;市民阶层扩大和上流社会的交往准则无关,排除A项;门阀贵族在唐末五代才消亡,排除C项。故选B项。22.苏轼《鱼蛮子》中的头两句是“江淮水为田,舟楫为室居。鱼虾以为粮,不耕自有余”。这反映了A.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B.精耕细作的生产活动C.铁犁牛耕的经营活动D.农民生活的富足和谐【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所述是渔民以渔业为生,自给自足的生存状态。渔业属于农业的一部分,故A项正确;其他三项与材料意思均不符。23.有学者分析“宋代法定税额为5%,但实际上常重复抽税,姑且以10%的税额推算,治平年间846万贯的商税,其商品贸易总额至少为8460万贯。当时全国总户数为14181486,平均每户一年的商品交易额约6贯,相当于8石粮食或1头耕牛的价格”。该学者的上述分析旨在说明宋朝A.商品经济发展繁荣B.民众承担沉重户税C.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国家财政依靠商税【答案】A【解析】\n【详解】由材料“治平年间846万贯的商税,其商品贸易总额至少为8460万贯。当时全国总户数为14181486,平均每户一年的商品交易额约6贯,相当于8石粮食或1头耕牛的价格”可知,税额的多少反映了商品经济的活跃程度,“平均每户一年的商品交易额相当于8石粮食或1头耕牛的价格”,反映出治平年间商品经济比较繁荣,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商业税,而非民众承担的户税,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北宋时期商品经济活跃,而非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其他税收的状况,无法得出国家财政依靠商税,排除D项。故选A项。24.宋词研究专家黄杰在《宋词与民俗》中指出:“两万多首宋词中与当时民俗直接、间接相关的,占有很大的比重。”导致宋词与民俗直接、间接相关的原因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宋代民族矛盾尖锐,民俗词更能体现人民群众对国仇家恨的理解B.宋代科举制的推动,参加科举的士人大都出身低微,更熟悉民俗C.宋代阶级矛盾尖锐,民俗词更能调动下层百姓反对统治者D.宋代市民阶层扩大,与民俗相关的宋词更能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词的句子长短不等,用来配乐歌唱,根据乐谱分为不同的词牌,各有固定格式。宋代市民阶层扩大,与民俗相关的宋词更能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D项正确;ABC项都是其原因,并不是直接相关的,排除ABC项。故选D项。25.宋代在服饰制度方面远不如唐朝开放,主要以保守怀旧为主,崇尚古代的礼服。宋代服饰色彩和图案几乎以自然景色的意象构成,比如兰、牡丹、樱桃等几何纹样为主,还有具有民间风趣的图案,如仙鹤、百蝶等。这一变化反映出A.商品经济发展B.程朱理学的影响C.市民阶层的崛起D.审美水准的提升【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宋代在服饰制度“以保守怀旧为主,崇尚古代的礼服”“以自然景色的意象构成”“还有具有民间风趣的图案”可知,宋代服饰逐渐走向保守、复古以及崇尚自然,这一变化反映出程朱理学的影响,B项正确;ACD项虽然会影响服饰的变化,但和宋代服饰的这一变化没有直接关系,宋代服饰的变化反映出程朱理学的影响,排除ACD项。故选B\n项。26.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亳州出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霞。一州唯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为婚姻,惧他人家得其法也。”上述材料表明()A.市场需求促进手工业技术推广B.官营手工业技艺传承封闭C.亳州成为当时丝织业生产中心D.家庭手工业技术保守封闭【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一州唯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为婚姻,惧他人家得其法也。”反映出毫州纱质量好,技术要求高,能纺的只有一两家,且技术不外传,故体现出家庭手工业技术具有保守封闭特点,而不是推广技术,D项正确,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官营手工业,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体现毫州是当时丝织业的生产中心,排除C项。故选D项。27.下表关于小农经济的史料与对应的历史认识逻辑关系正确的是选项史料历史认识A《管子》:“一农之事,必有一耜,一铫,一镰,|一耨,一椎,一铚,然后成为农。”小农经济推动了铁制农具的出现B《汉书》:“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小农模式降低了劳动积极性C《唐律疏义》:“(均田令规定)户内永业田,(每亩)课植桑五十根以上,榆、枣各十根以上.”国家针对小农的家庭副业作出了制度安排D《宋会要辑稿》:“赣、吉之民,每遇农毕,即相约入南贩牛,谓之‘作冬’。”当地农耕经济逐渐被商品经济取代A.AB.BC.CD.D【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均田令规定)户内永业田,(每亩)课植桑五十根以上,榆、枣各十根以上.”可得出在均田制之下规定要发展相关的家庭副业,反映出国家针对小农的家庭副业作出了制度安排,C项正确;铁制农具的出现是小农经济出现的条件,而不是结果,排除A项;材料“一\n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反映的是小农模式必须要进行劳动才能生存,是提高了积极性,排除B项;取代的说法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28.元代统治者将官府所属的手工业者立为匠籍后,手工业者被迫世代承袭职业,在官吏监督下强迫为封建国家生产手工业品。明清之际,广大手工业者纷纷斗争,康熙年间,清政府开始废除“匠籍”,不愿服官差的手工业户就“出银帮贴”。“匠籍”制度的废除A.促进了私营手工业的发展B.提高了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C.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D.加强手工业者人身依附关系【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过去元代统治者将官府所属手工业者立为匠籍后,几百年来,手工业者被迫世代承袭职业在官吏监督下强迫为封建国家生产手工业品。康熙年间,清政府开始废除“匠籍”,“匠籍”制度的废除促进了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选A项,排除C项;B项材料没有涉及;D项错在“加强”,应是削弱。29.明清时期,资本主义开始出现萌芽。但一直到鸦片战争前夕,萌芽虽有发展却无突破,资本主义始终未能成为时代的主要潮流。其最根本的原因是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不断侵入B.小农经济长期居主导地位C.中国始终没有出现独立的手工工场D.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唯物史观可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因此明清时期资本主义始终未能成为时代的主要潮流的根本原因是小农经济长期居主导地位,B项正确;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不断侵入,排除A项;C项中的“始终没有出现”说法错误,明清时期出现了手工工场,排除;闭关锁国政策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政策因素,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30.观察下表,可以从中得到中国古代商业空间形态的变革代表城市西周王城唐长安城北宋东京城南宋临安城清北京城形态体现点面线网络空间\n商业空间形态变革历程物物交换形成最初的市,规模小,数量少,在城市形态结构中并不十分重要从依附于宫在到独立为里坊制的城市结构,位置灵活,数量增多商业形式多样化,不断突破"市”的城市形态结构,侵街形成开放街巷经济发展空前繁荣,多种形态综合形成遍布城中的复合商业网络体系用地紧张,矛盾加剧,商业建设繁荣发展,极大改变了市形态和天际线景观A.城市经济功能逐渐增强B.民居和交易场所没有界限C.城市规划突出商业网络D.商业空间极注重节约用地【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从西周到清代,城市中的商业活动越来多,经济发展也越来越繁荣,说明城市经济功能逐渐增强,A项正确;民居和交易场所没有界限和城市规划突出商业网络的说法不符合唐代以前的城市的特点,排除BC项;“节约用地”的说法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二.材料解析题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在远古中国,人类进入聚居生活之初,最先用的原始城市平面是非几何形的圆形聚落布局。在群居生活基于理性渐发展以后,圆却渐渐演化为几何图形的方形。商周时期,华夏民族定居,开给有了文宇记,形成了讲人伦、重礼治的观念,此前“无意识”地出现的方城形制,则因其体现了统治阶级“王建国,方正位,体国经野"的王权思想,国被周王朝作为“礼制”的内容或化身,融入了城市与建筑。——摘编自万艳华《论我国古代城市建设模式》材料二唐长安城分为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城,其中宫城与皇域主要为城市的政治功能空间,外郭城为居住功能空间和商业贸易功能空间,以坊里为区城位,共有109坊,分三种类型。首先是市坊,东西两市,为城市商业贺易功能空间;其次是以居住为主的坊里,为域市居住功能空间;再次是功能单一的坊里,如个别大型寺院、国林、军营校场等独占一坊之地。通过这样的城市布局,唐长安城实现了严格的功能分区,三者分割,互不打扰。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北宋开封的城市布局不再严格实行功能分区,逐渐演化成坊市混杂,出现复合功能空间。城市布\n局虽依然分官城、内城和外城三层,内城的城市功能高度集中,不仅体现都城的政治功能,还附载着经济、军事、宗教、居住等其他配套功能。北宋开封的商业功能空间突破了东市、西市的固定空间限制,而是流动地弥漫于荷巷、桥头、城门乃至寺院等城市空间。复合功能空间的出现使人口的市内流动更加频繁,虽有利于商品流通,便利生活,但一旦发生疫情就会迅速扩散,不利于疫情的预防与控制。——摘编自牛鹏《中国传统城市规划与疫情防控》(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远古到商周时期城市形制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由唐到宋城市布局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答案】(1)变化:由圆形到方形。原因:生产力发展;定居生活;人伦、礼治观念形成;王权思想的强化。(2)变化:由唐代严格的城市功能分区到宋代出现复合功能空间(由坊市分立到坊市混杂)。影响:城市功能增多;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人口流动更加频繁;不利于疫情的预防与控制。(3)以政治功能为主;等级森严;功能完备;封闭。【解析】【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在远古中国,人类进入聚居生活之初,最先用的原始城市平面是非几何形的圆形聚落布局”“,圆却渐渐演化为几何图形的方形”“王建国,方正位,体国经野”可概括出由圆形到方形。原因:根据材料“在群居生活基于理性渐发展以后”“华夏民族定居”可概括出生产力发展;定居生活;根据材料“讲人伦、重礼治的观念”可概括出人伦、礼治观念形成;根据材料“‘王建国,方正位,体国经野’的王权思想”可概括出王权思想的强化。(2)变化:根据材料“唐长安城实现了严格的功能分区,三者分割,互不打扰”“北宋开封的城市布局不再严格实行功能分区,逐渐演化成坊市混杂,出现复合功能空间”可概括出由唐代严格的城市功能分区到宋代出现复合功能空间(由坊市分立到坊市混杂)。影响:根据材料“不仅体现都城的政治功能,还附载着经济、军事、宗教、居住等其他配套功能”可概括出城市功能增多;根据材料“复合功能空间的出现使人口的市内流动更加频繁”可概括出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根据材料“有利于商品流通,便利生活”可概括出人口流动更加频繁;根据材料“但一旦发生疫情就会迅速扩散,不利于疫情的预防与控制”可概括出不利于疫情的预防与控制。(3)根据材料中唐宋城市的功能、影响并结合所学从以政治功能为主;等级森严;功能完备;封闭等角度概括。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n材料一自明朝万历年间以来,雇工的身份有所变化,其人身自由度增加,与雇主的依附关系减轻。反映到劳动市场上,雇主主要依靠“劝”的方式激励雇工努力干活。清朝时期,在雇佣工人很普遍的江南,雇工不是贱民,与雇主之间存在着权利义务的关系。——摘编自邢铁(论中国资本主x义萌芽的特殊性》材料二明清时期中国国力昌盛,经济对外依赖校小,因此可使政府实施大量对外贸易政策也无法显著促进中国经济发展。虽然郑和下西洋对我国当时对外贸易有一定影响,但其出发点却并非发展本国济,朝贡贸易所得商品大多为奢侈品,不利于市面流通。西方国家发生工业革命时最主要的原材料为铁、煤炭等物品,由于海上运输局限性,上述商品无法大量输入中国,因此我国错失大力力发展综合实力的最佳时机。——摘编自张恋绮《明清时期期我国对外贸易特殊洪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清时期江南经济领域的新现象及其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我国错失大力发展综合实力的最佳时机"的原因。【答案】(1)新现象;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雇工人身自由度增加。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社会生产力进步;商品经济繁荣;江南经济长期繁荣。(2)原因:封建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有限:对外以朝贡贸易为主;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对外闭关锁国:历行重农抑商政策;海上运输局限。【解析】【分析】【详解】(1)新现象;根据“雇工的身份有所变化,其人身自由度增加,与雇主的依附关系减轻”得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雇工人身自由度增加。原因:结合所学可知主要和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社会生产力进步、商品经济繁荣以及江南经济长期繁荣等因素有关。(2)原因:根据“经济对外依赖校小,因此可使政府实施大量对外贸易政策也无法显著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封建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前芽发展有限;根据“朝贡贸易所得商品大多为奢侈品,不利于市面流通”得出对外以朝贡贸易为主;根据“由于海上运输局限性,上述商品无法大量输入中国”并结合所学可知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对外闭关锁国,厉行重农抑商政策;海上运输有局限。三、论述题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国古代思想的演进\n夏商受天命而王、听命于神西周敬天保民,“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春秋战国为政以德、仁政、隆礼重法、无为而治、兼爱非攻、以法治国秦朝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汉朝黄老无为,与民休息;尊崇儒术魏晋佛、道盛行,贵儒尊道,玄学产生隋唐三教合归儒,三教并行宋元“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明清致良知,陆王心学;李贽等活跃儒家思想——摘编自李丹《论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嬗变》社会思想与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关系密切。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中的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答案】示例1论题:民本思想有利国家长治久安阐述:夏商推行“受天命而王、听命于神”的治国思想,轻视人民的利益,夏商暴政而亡;西周推行“敬天保民”、以民为本思想,促进了西周的强盛;秦朝推行法治奴役人民,秦暴政而速亡;汉初推行黄老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减轻人民的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等,西汉经济恢复,社会稳定,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总之,民本思想有利于遏制暴政,缓和社会矛盾,推动国家长治久安。示例2论题:儒家思想的完善适应了时代要求阐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倡导“仁政”不能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汉代董仲倡导儒法结合、尊崇儒术,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要求,儒家确立为主流意识形态;隋唐时期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理论;宋代发展为程朱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有利于维护封建等级专制,受到官方尊崇;明清时期理学僵化压制了个性,为适应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产生了李贽为代表活跃儒家思想。总之,儒家思想具有开放包容性,不断地创新完善适应了不同时代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n示例3论题:社会变革推动社会思想的演进阐述: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发展;分封制崩溃,郡县制产生,兼并战争不断;士阶层的崛起,产生百家争鸣,各学派提出不同治国主张,如仁政、无为、法治等。魏晋时期国家分裂战乱,民族交融加强,佛道流行,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残杀,为了逃避现实政治斗争的需要,产生了魏晋玄学。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君主专制强化政治腐败;理学压制了个性,产生了李贽为代表的活跃儒家思想。总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同时代经济政治变革推动了不同时代思想的演进。(“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解析】【详解】完成此题需要3个步骤即写论题、写阐述、写总结。首先写论题,从时空观念的角度,考生读懂图表材料展示的“中国古代思想的演进”历程,从不同角度提取材料信息,如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理解思想演进与不同时期经济、政治变革的关系,从家国情怀的角度理解民本思想与国家长治久安的关系等,即可写出具体论题,如“民本思想有利国家长治久安”、“儒家思想的完善适应了时代要求”、“社会变革推动社会思想的演进”等。其次写阐述,从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角度,考生需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展开论述,如“夏商推行受天命而王、听命于神的治国思想,轻视人民的利益,夏商暴政而亡;西周推行“敬天保民”、以民为本思想,促进了西周的强盛;秦朝推行法治奴役人民,秦暴政而速亡;汉初推行黄老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减轻人民的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等,西汉经济恢复,社会稳定,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等,做到持论有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最后写总结,理论升华,前后照应,要有理论高度。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