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届北京市高三一模古诗文分类汇编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34

2/34

剩余3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东城(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1题。(共21分)材料一屈到嗜芰[1]。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祭我必以芰。”及祥[2],宗老将荐芰,屈建[3]命去之。宗老曰:“夫子属之。”子木曰:“不然。夫子承楚国之政,其法刑在民心而藏在王府,上之可以比先王,下之可以训后世,虽微楚国,诸侯莫不誉。其祭典有之曰:国君有牛享,大夫有羊馈,士有豚犬之奠,庶人有鱼炙之荐,笾豆、脯醢则上下共之。不羞珍异,不陈庶侈。夫子不以其私欲干国之典。”遂不用。(取材于《国语》)注释:【1】芰:菱角。【2】祥:丧祭名,此处指父母死后十三个月的祭礼。【3】屈建:字子木,屈到之子,春秋时a楚国令尹。材料二屈到嗜菱,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祭我必以芰。”及祥,宗老将荐菱,屈建命去之。君子曰:“违而道。”唐柳宗元非之曰:“屈子以礼之末,忍绝其父将死之言。且《礼》有‘斋之日,思其所乐,思其所嗜。’子木去芰,安得为道?”甚矣,柳子之陋也。子木,楚卿之贤者也。夫岂不知为人子之道,事死如事生,况于将死丁宁之言,弃而不用,人情之所忍乎!是必有大不忍于此者而夺其情也。曾子有疾,称君子之所贵乎道者三。孟僖子卒,使其子学礼于仲尼。管仲病,劝桓公去三竖。夫数君子之言,或主社稷,或勤于道德,或训其子孙,虽所趣不同,然皆笃于大义,不私其躬也如是。今赫赫楚国,若敖氏【注】之贤,闻于诸侯,身为正卿,死不在民,而口腹是忧,其为陋亦甚矣。使子木行之,国人诵之,太史书之,天下后世不知夫子之贤,而唯陋是闻,子木其忍为此乎?故曰:是必有大不忍者而夺其情也。然《礼》之所谓“思其所乐,思其所嗜”,此言人子追思之道也。曾皙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父没而不能读父之书,母没而不能执母之器,皆人子之情自然也,岂待父母之命耶?今荐芰之事,若出于子则可,自其父命,则为陋耳。岂可以饮食之故而成父莫大之陋乎!曾子寝疾,曾元难于易箦。曾子曰:“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若以柳子之言为然,是曾元为孝子,而曾子顾礼之末易箦于病革之中,为不仁之甚也。(取材于苏轼《屈到嗜芰论》)【注】若敖氏:春秋时楚国的芈姓家族,屈到和屈建都是该家族成员。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不羞珍异A.玉盘珍羞直万钱(李白《行路难》其一)忍绝其父将死之言B.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蒲松龄《促织》)事死如事生C.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司马迁《鸿门宴》)然皆笃于大义D.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李密《陈情表》)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虽微楚国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左丘明《烛之武退秦师》)庶人有鱼炙之荐B.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司马迁《屈原列传》)违而道3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C.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苏轼《石钟山记》)子木其忍为此乎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韩愈《师说》)8.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屈建在祭祀父亲的时候没有使用菱角,而是使用了更合乎祭礼的祭品。B.后人对屈建去芰褒贬不一,柳宗元持批评态度,苏轼则持认同的态度。C.父母去世以后就不再读书和劳作,苏轼认为这是子女真情的自然流露。D.苏轼认为,按柳宗元的逻辑,曾子病危时仍恪守礼法的做法是不仁的。9.将文中画线语句译为现代汉语。(2分)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10.苏轼认为屈建去芰“是必有大不忍者”。请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说明苏轼得出这个结论的理由。(5分)11.柳宗元和苏轼对“屈建去芰”各有自己时评价,你认同谁的评价?请以下面两则材料为依据加以解说。(5分)(1)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2)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二)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完成12-13题。(共8分)(1)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2)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3)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4)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子张》)12.从(1)—(3)则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4分)13.山东曲阜孔庙前的仰圣门上,题有四个大字:“万仞宫墙”。请结合第(4)则内容解释“万仞宫墙”的意思,并说明它题写在此处有何深意。(4分)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4-16题。(共12分)插秧歌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1】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文氏外孙【2】入村收麦苏辙3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注释:【1】莳:种植。【2】文氏外孙:指文骥,苏辙的外孙。14.下列对诗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杨诗“田夫”两句,写出了一家四口插秧时秩序井然,一丝不苟。B.杨诗“秧根”两句,写田里秧苗还未完全插好,要提防鹅鸭捣乱。C.苏诗“三夜”两句,写连日阴雨后天晴,乡邻手举竹竿跳起舞来。D.苏诗“闭廪”两句,写诗人抖擞起精神,赋诗迎接外孙收麦归来。15.下列诗句蕴含的思想感情与《插秧歌》最接近的一项是(3分)A.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韦应物《观田家》)B.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张继《山家》)。C.北山种了种南山,相助力耕岂有偏。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王禹偁《畲田词五首》其四)D.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四十四)16.这两首诗都写了劳动场景,但运用的手法不同。请结合诗句赏析。(6分)西城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8分)①人君御臣,相易而将难。将有二:有贤将,有才将。而御才将尤难。②六畜,其初皆兽也。彼虎豹能搏、能噬,而马亦能蹄,牛亦能触。先王知能搏能噬者不可以人力制,故杀之。蹄者可驭以羁绁,触者可拘以福衡,故先王不忍弃其材而废天下之用。是故先王之选才也,自非大奸剧恶如虎豹之不可以变其搏噬者,未有不欲制之以术而全其才以适于用。况为将者,又不可责以廉隅、细谨,顾其才何如耳。汉之韩信、黥布、彭越,才将也。贤将既不多有,得才者而任之可也。③或曰:“将之所以毕志竭力、蹈白刃而不辞者,冀赏耳,不如勿先赏以邀其成功。”或曰:“赏所以使人,不先赏,人不为我用。”是皆一隅之说,非通论也,不可用也。才小志亦小,才大志亦大,人君当观其才之小大,而为制御之术以称其志。④夫养骐骥者,丰其刍红,洁其羁络,浴之清泉,而后责之千里。彼骐骥者,其志常千里也,夫岂以一饱而废其志哉!至于养鹰则不然,获一雉,饲以一雀;获一兔,饲以一鼠。彼知不尽力于击搏,则其势无所得食,故然后为我用。才大者,骐骥也,不先赏之,是养骐骥者饥之而责其千里,不可得也;才小者,鹰也,先赏之,是养鹰者饱之而求其击搏,亦不可得也。是故先赏之说,可施之才大者:不先为赏之说,可施之才小者:兼而用之可也。⑤昔者,汉高帝一见韩信而授以上将,解衣衣之,推食哺之:一见黥布,而以为准南王,供具饮食如王者;一见彭越,而以为相国。当是时,三人者未有功于汉也。厥后追项籍垓下,与信、越期而不至,捐数千里之地以畀之,如弃敝屐。项氏未灭,天下未定,而三人者已极富贵矣。何则?高帝知三人者志大,不极于富贵,则不为我用,虽极于富贵而不灭项氏,不定天下,则其志不已也。至于樊哙、滕公之徒则不然,拔一城、陷一阵,而后增数级之爵,否则终岁不迁也。知其才小而志小,而先赏之,则彼将泰然自满,而不复以立功为事故也。⑥噫!韩信立于齐,当此之时而夺之王,汉其殆哉!而彼则曰:“汉王不夺我齐也,”故齐不捐,则韩信不怀;韩信不怀,则天下非汉之有。呜呼!高帝可谓知大计矣。(取材于苏洵《御将》)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牛亦能触触:用触角抵人B.又不可责以廉隅廉隅:品行端正C.捐数千里之地以畀畀:给予D.则韩信不怀怀:怀恨3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①先王知能搏能噬者……②将之所以毕志竭力、蹈白刃而不辞者B.①人君当观其才之小大②汉其殆哉C.①彼知不尽力于击搏②不极于富贵D.①故然后为我用②而以为淮南王8.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把将分为“贤将”和“才将”,本文则重点议论如何驾驭才将,因为作者更欣赏才将,认为其更难得。B.作者用虎豹、牛马的野性来比喻才将难以驾驭之处,同时他认为对待牛马的态度应与对待虎豹的态度不同。C.作者在对待如何封赏才能不同的将领的问题上,反对那些片面的一隅之见,表现出较为客观辩证的思想。D.全文论证层次清晰;首段提出论题;然后指出选将要唯才是用;再进一步论析御将的智慧,并辅以例证。9.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以史为证,在对比中证明文章观点,这一点和《五代史怜官传序》有共同之处。B.第③段两处“或日”与苏询《六国论》首段的“或曰”都引发了作者的全面否定。C.第④段提到的“养骐骥”与《荀子·劝学》中提到的“骐骡一跃”感情色彩相同。D.本文先用自然物来作类比,然后举史实论证,这种写法与《种树郭橐驼传》相一致。10.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人君成功驾取才将应具备的多种素质,并根据文意分别加以说明.(6分)1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共10分)材料一:林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日:“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注]。”(《颜渊》)村料二:孔于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材料三: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颜渊》)【注】鞟:去了皮毛的革。此句是说虎豹与犬羊的皮毛花色不同,如果去掉皮毛,它们便无区别。(1)材料一中子贡的“文质观”来源于老师孔子。请写出孔子在《论语·雍也》篇中与子贡意思相近的话,并对孔子的话做出解释。(4分)(2)请结合材料三解释,孔子说的“君子不忧不惧”是以什么作为前提的。在你看来,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内容与此前提有着怎样的关联?请在这两则材料中任选其一做简要说明。(6分)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4题。(共12分)晚登三山还望京邑[1]谢朓[2]灞滨望长安,河阳视京县[3]。白日丽飞甍[4],参差皆可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望乡,谁能鬒[5]不变!3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注释:【1】三山:在今南京市西南,京邑:指南朝齐都城建康,即今南京市。【2】谢朓:南齐文学家。此诗作于他出任宣城太守途中。【3】灞:水名,流经长安城东,请人王粲作于汉末长安大乱时的《七哀诗》中曾有“南登霸陵岸,回首塑长安”之句。京县,西晋都城洛阳。诗人潘岳《河阳诗》中曾有“引领望京室”之句。【4】甍(méng):屋脊。【5】鬒(zhěn):黑发。14.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简析“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在全诗中的作用。(6分)12.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一一对应A.“灞涘”二句,借典故写登高远望,表现出诗人对京色的眷恋之情。B.“白日”二句,写豪门多光耀,流露出诗人对贫富参差可见的愤慨。C.“去矣”二句,写此去久远、欢宴难再,为下文惆怅泪流积蓄情势。D.“有情”二句,写黑发会变,真切地传达出有情人望乡产生的愁绪。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题中的“还望”明示诗人已在离京途中,与《涉江采芙蓉》中“还顾望旧乡”的情态相类似。B。“白日丽飞甍”中的“丽”,与《梦游天姥吟留别》“栗深林兮惊层巅”中的“栗”用法有相同之处。C.“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与《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都运用了拟人手法。D.诗中“佳期”指归期,秦观《鹊桥仙》中的“佳期”指有情人相逢的时刻,两个“佳期”都是美好的。14.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简析“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在全诗中的作用。(6分)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共8分)古人创作时,常常借鉴前人妙语,写出自家新意。王安石在《桂栽春·金陵怀古》中化用谢朓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写出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景象开阔高远。曹操引用《诗经》中的“(2)____________,悠悠我心”,表达对英才的渴慕。魏征借用《荀子》中的“水则载舟,水则覆舟”,闸明了“(3)载身覆舟,____________”的治国道理。韩愈取意《论语》,在《师说》中用“(4)三人行,____________”来强调从师学道的普遍性。杜牧《阿房宫赋》的起句“(5)六王毕,四海一,____________,阿房出”,仿效了陆参“千城绝,长城列。泰民竭,秦君灭”的句法,短促有力。张孝祥在苏轼“扣舷而歌之”“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等诗文的影响下,以“(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了自己的满腔豪情。3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海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18分)针名清·章学诚名者,实之宾。实至而名归,自然之理也,非必然之事也。君子顺自然之理,不求必然之事也。君子之学,知有当务而已矣。未知所谓名,安有见其为实哉?好名者流,徇名而忘实,于是见不忘者之为实尔。君子出处①,当由名义。先王所以觉世牖②民,不外名教。伊古以来,未有舍名而可为治者也。义本无名,因欲不知义者由于义,故曰名义;教本无名,因欲不知教者率其教,故曰名教。揭而为名,求实之谓也。譬犹人不知食,而揭树艺之名以劝农;人不知衣,而揭盆缲之名以劝蚕。暖衣饱食者,不求农蚕之名也,而但以饱暖相矜耀。是以必有辍耕织而忍饥寒,假糠秕以充饱,裹败絮以伪暖,斯乃好名之弊矣。故名教名义之为名,农蚕也;好名者之名,饱暖也。必欲鹜饱暖之名,未有不强忍饥寒者也。然谓好名者丧名,自然之理也,非必然之事也。昔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实至而名归,名亦未必遽归也。天下之名,定于真知者,而羽翼于似有知而实未深知者。夫真知者,必先自知。天下鲜自知之人,故真能知人者不多也,似有知而实未深知者则多矣。似有知,故可相与为声名;实未深知,故好名者得以售其欺。故好名者往往得一时之名,犹好利者未必无一时之利也。且好名者,固有所利而为之者也。如贾之利市焉,贾必出其居积,而后能获利;好名者,亦必浇漓③其实,而后能徇一时之名也。盖人心不同如其面,故务实者,不能尽人而称善焉。好名之人,则务揣人情之所向,不必出于中之所谓诚然也,且好名者,必趋一时之风尚也。风尚循环,如春兰秋菊之互相变易,而不相袭也。人生其间,才质所优,不必适与之合也。好名者,则必屈曲以徇之,故于心术多不可问也。故好名者,德之贼也。若夫真知者,自知之确,不求人世之知之矣。其于似有知实未深知者,不屑同道矣。以是而问当世之知,则寥寥矣,而君子不以为患焉。浮气息,风尚平,天下之大,岂无真知者哉?至是而好名之伎亦有所穷矣。故曰:实至而名归,好名者丧名,皆自然之理也,非必然之事也。卒之事亦不越于理矣。(有删改)【注释】①出处:指进退等行为。②牖:通“诱”,引导。③浇漓:使……淡薄。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徇名而忘实徇私舞弊B.而揭树艺之名以劝农劝善规过C.必欲骛饱暖之名好高骛远D.故好名者,德之贼也捉贼见赃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先王所以觉世牖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因欲不知义者由于义蒙故业,因遗策C.固有所利而为之者也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D.其于似有知实未深知者而智勇多困于所溺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借“农蚕之名”揭示了“好名”的弊端,借“饱暖之名”阐释了“名”的意义。3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B.第二段以介之推为例,证明凭自身之“实”可获得美名,但名声未必能立刻得到。C.第二段写了“似有知而实未深知者”众多,“好名者”借此“得一时之名”的现象。D.第三段指出“好名者”之所以揣摩他人之情,迎合一时风尚,是为了求一己之名利。9.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是以必有辍耕织而忍饥寒,假糠秕以充饱,裹败絮以伪暖,斯乃好名之弊矣。10.作者认为“实至而名归,好名者丧名,皆自然之理也,非必然之事也。卒之事亦不越于理矣”。请根据文意,联系实际,谈谈你得到的教益。(5分)1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几则语录,回答问题。(10分)(一)①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②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③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1)请根据上面三则语录,解说其中所蕴含的“山水情怀”。(5分)(二)④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⑤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⑥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2)以上三则语录,于形象的比喻中蕴含着为人处世之道,请根据语录的相关内容加以概述。(5分)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14题。(12分)出塞隋·薛道衡边庭烽火惊,插羽夜征兵。少昊①腾金气,文昌动将星。长驱鞮汗北,直指夫人城。绝漠三秋暮,穷阴万里生。燕歌行唐·高适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3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寒夜哀笳曲,霜天断雁声。连旗下鹿塞,叠鼓向龙庭。妖云坠虏阵,晕月绕胡营。左贤皆顿颡②,单于已系缨。绁马③登玄阙,钩鲲临北溟。当知霍骠骑④,高第起西京⑤。【注】①少昊:上古帝王名,主兵戈事。②顿颡:叩头。③绁马:拴马。④霍骠骑:汉朝骠骑将军霍去病。天子让人为他修建宅院,他却说:“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⑤西京:指长安。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12.下列对《出塞》诗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篇以烽火陡燃、夜间征兵起笔,突出军情紧迫,继写将士出征,长驱敌境。B.“绝漠”四句写暮秋大漠寒夜笳声、孤雁哀鸣,烘托出战士悲凉的思乡之情。C.“连旗”四句展现双方交战的情形,出塞将士所向披靡,敌军已现溃败迹象。D.“左贤”六句写隋军将士势不可挡,大破敌军,擒获敌首,立下了赫赫战功。13.这两首边塞诗结尾处都运用了典故。请根据诗歌内容,分析其所用典故表达的不同情感。(4分)14.薛道衡的边塞诗雄壮刚健,请结合《出塞》诗中的相关意象赏析这一风格。(5分)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8分)(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世影响深远。孔子教导弟子“《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①”;学《诗》可以“迩之事父,远之事君。②”。屈原《离骚》兼得“《国风》好色而不淫,③”之妙,而与日月争光。曹操在《短歌行》中借“④,__⑤”两句,以女子对男子的思念表达对贤才的渴慕。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化“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为“有善始者实繁,⑥”,劝谏君王要敬终如始。(2)中国古代文人有登高望远的情结,他们登高揽胜,寄托情志:杜甫登临岳阳楼,面对“⑦,乾坤日夜浮”的洞庭湖,顿生忧国之思;黄庭坚登上快阁。看落木千山、澄江月明,而生归隐江湖之念,吟唱道“万里归船弄长笛,⑧”。16.红学家王昆仑有句经典评论:“《三国演义》的读者恨曹操,骂曹操,曹操死了想曹操。《红楼梦》的读者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请结合《红楼梦》的相关情节,分析王熙凤这一形象为什么令读者的情感如此复杂。(5分)3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朝阳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1题。取材王安石夫工人之为业也,必先淬砺其器用,抡度其材干,然后致力寡而用功得矣。圣人之于国也,必先遴柬其贤能,练核其名实,然后任使逸而事以济矣。故取人之道,世之急务也,自古守文之君,孰不有意于是哉?然其间得人者有之,失士者不能无焉,称职者有之,谬举者不能无焉。必欲得人称职,不失士,不谬举,宜如汉左雄所议文吏课笺奏【1】、诸生试家法【2】,为得矣。所谓文吏者,不徒苟尚文辞而已,必也通古今,习礼法,天文人事,政教更张,然后施之职事,则以详平政体,有大议论,使以古今参之是也。所谓诸生者,不独取训习句读而已,必也习典礼,明制度,臣主威仪,时政沿袭,然后施之职事,则以缘饰治道,有大议论,则以经术断之是也。以今准古,今之进士,古之文吏也;今之经学,古之诸生也。然其策进士,则但以章句声病,苟尚文辞,类皆小能者为之;策经学者,徒以记问为能,不责大义,类皆蒙鄙者能之。使通才之人或见赘于时,高世之士或见排于俗。故属文者至相戒曰:“涉猎可为也,诬艳可尚也,于政事何为哉?”守经者曰:“传写可为也,诵习可勤也,于义理何取哉?”故其父兄勖其子弟,师长勖其门人,相为浮艳之作,以追时好而取世资也。何哉?其取舍好尚如此,所习不得不然也。若此之类,而当擢之职位,历之仕途,一旦国家有大议论,立辟雍明堂,损益礼制,更著律令,决谳疑狱,彼恶能以详平政体,缘饰治道,以古今参之,以经术断之哉?是必唯唯而已。故才之不可苟取也久矣,必若差别类能,宜少依汉之笺奏家法之义。策进士者,若曰邦家之大计何先,治人之要务何急,政教之利害何大,安边之计策何出,使之以时务之所宜言之,不直以章句声病累其心。策经学者,宜曰礼乐之损益何宜,天地之变化何如,礼器之制度何尚,各傅经义以对,不独以记问传写为能。然后署之甲乙以升黜之,庶其取舍之鉴灼于目前,是岂恶有用而事无用,辞逸而就劳哉?故学者不习无用之言,则业专而修矣;一心治道,则习贯而入矣。若此之类,施之朝廷,用之牧民,何向而不利哉?其他限年之议,亦无取矣。(有删改)注释:【1】笺奏:奏章。【2】家法:这里指某一学派的传统做法。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抡度其材干抡度:挑选衡量B.以今准古准:比照3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C.诬艳可尚也诬艳:浮艳失实D.故其父兄勖其子弟勖:劝阻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A.夫工人之为业也其他限年之议B.然后施之职事所习不得不然也C.则以经术断之是也各傅经义以对D.彼恶能以详平政体是岂恶有用而事无用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类皆蒙鄙者能之都像蒙蔽鄙视别人的做法B.以追时好而取世资也来追逐时人喜好并猎取立身处世的资本C.决谳疑狱审断有疑问的案件D.庶其取舍之鉴灼于目前或许人才的取舍标准可以彰显在眼前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认为选拔能胜任其职的人才,应综合考察他们的名声和实际能力。B.历代想守好祖宗基业的帝王都很重视人才选拔,但都做得不尽如人意。C.作者以政治家的眼光审视人才选拔的方法,论及科举考试制度的改革。D.本文说理不蔓不枝,有条不紊,用语准确精练,斩截明了,理足气盛。10.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2分)使之以时务之所宜言之11.本文在第一段结尾处提出选拔人才应借鉴汉代“文吏课笺奏、诸生试家法”的做法。请用自己的话谈谈作者在后面三段是如何逐层阐明这一观点的。(6分)三、本大题共6小题,共31分。(一)阅读下面宋词,完成12-14题。(共12分)兰陵王·赋一丘一壑辛弃疾一丘壑。老子风流占却。茅檐上、松月桂云,脉脉石泉逗山脚。寻思前事错。恼杀晨猿夜鹤。终须是、邓禹【1】辈人,锦绣麻霞坐黄阁【2】。长歌自深酌。看天阔鸢飞,渊静鱼跃。西风黄菊芗【3】喷薄。怅日暮云合,佳人何处,纫兰结佩带杜若。入江海曾约。3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遇合。事难托。莫击磬门前,荷蒉人过,仰天大笑冠簪落。待说与穷达,不须疑著。古来贤者,进亦乐,退亦乐。注释:【1】邓禹:东汉中兴名将,佐刘秀称帝,二十四岁即官拜大司徒。【2】黄阁:借指宰相官署。【3】芗:同“香”。12.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丘壑”两句,写词人占尽一丘一壑之景,意态风流。B.“鸢飞”“鱼跃”既可看作现实景象,也可视为内心幻象。C.“西风”一句,营造出一种秋风肃杀、菊花败落的氛围。D.“遇合”一词,意为能遇到知人善任的伯乐,获得重用。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脉脉”句用一“逗”字,写出了山泉灵动活泼的情态。B.词人以兰、杜若等香草自喻,突显自己虚怀若谷的品性。C.“莫击磬门前”一句,词人用典故表达自己不想求仕之心。D.本词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词人形象不尽相同。14.本词结尾句说“进亦乐,退亦乐”,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进亦忧,退亦忧”。请结合本词和《岳阳楼记》结尾段内容,分别谈谈你对辛弃疾之“乐”与范仲淹之“忧”的理解。(6分)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共8分)(1)“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秦之灭亡告诫统治者“后人哀之而不鉴之,”;苏洵在《六国论》中以六国之灭亡警醒为国者“苟以天下之大,,是又在六国下矣”。(2)人生的价值可以体现为《论语》中“,任重而道远”的责任担当;可以体现为《屈原列传》中“,蝉蜕于浊秽”的高洁自持;可以体现为《燕歌行》中“相看白刃血纷纷,”的视死如归;也可以体现为《蜀相》中“,两朝开济老臣心”的鞠躬尽瘁。(3)毕业在即,我们要珍惜生命中这美好的相遇,不要等时过境迁再如李商隐那样慨叹“,”。(二)阅读《红楼梦》节选材料,完成16-17题。(共11分)后面又画着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也有四句写云: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第五回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3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词云: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第四十回 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16.(1)探春在大观园的居所叫什么?(1分)(2)根据以上两则材料,简要概括探春的形象特点。(4分)17.脂砚斋评价探春“使此人不远去,将来事败,诸子孙不至流散也”。你是否认同这种说法?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及原著相关情节,简要分析。(6分)丰台汤胤绩传胤绩少负才,好使气,貌类河朔人,两眸睁然,髭奋起如戟。年十五六入学为生徒,日记数万言。学有旧版文千余字,胤绩骑马过,一目成诵。应天尹下学,传筹召诸生。胤绩独后至,当笞,大呼折尹,声撼庭木。尹愧愤,卒笞之。胤绩攘袂走出学门,题诗府署合扉上。遂去学,出游江湖上。凡吴越间豪家富室争延致之。周文襄公转运江南,闻其名,召之至曰:“王孙能作启事否?”胤绩请纸笔,即席具状数万言,类宿构者,皆切当世务。文襄奇之,上书荐其才有文武具。驿召赴京。时于少保方督诸军,请试之。立胤绩将台下,万卒环视。于公摘古今将略及诸史中事,举以问。胤绩应对如洪钟,不能屈。左右啧啧叹赏。于公亦抚掌曰:“吾子诚有才。”入对以为锦衣卫百戸。后,胡忠安公言胤绩才可用,进署指挥佥事。天顺中,校事者【1】甚横,李文达公多裁之。而文达尝召胤绩与语,胤绩张口论天下事及古今成败,一坐尽倾。文达爱其才,将荐之。校事者遂捃摭【2】胤绩往年在江南受赇事,下之狱。胤绩诟骂不绝口,至诋之为奴。然胤绩实出息于人而不立劵,无以自白,遂谪为民。荷校出都城,故人有唁之者,胤绩仰天笑曰:“吾子以指挥为足荣一汤胤绩耶?”掉首行,弗顾。成化初,遇沾恩复其官,诏以裨帅出守孤山堡。孤山在延安西,虏岁入之,守者多以军败黜。胤绩得诏,曰:“噫!吾死矣。”抵镇,草封事数千言,大率谓朝廷宜先城孤山,聚粮糗,募死士。又移书当路言状。遂愤愤吐殷血数升,卧不能起。丁亥,虏入寇,主将闭城门不出兵。虏大掠子女而东。胤绩怒发上指,曰:“死国,分也。”力疾而起,戎服跨马率麾下百余人邀虏于境上,力战数十,众寡不敌,遂死山下。胤绩为人,轩豁倜傥,直欲起古豪杰与之友,视世之琐琐者,以为龌龊不足与语。与人言,出入经史子籍,纵横辟阖,随意所如。有问古名将者,胤绩以张巡、岳飞为第一。其人曰:“岳将军则闻命矣,张睢阳何如人?”胤绩瞋目曰:“子不观其对令狐潮之语【3】乎?卿未识人伦,焉知天道!自唐以下谁有为此语者?”其所见如此。史官曰:予少与胤绩游,知其人,使不死为大将,将数万兵出阴山,其功名当不在古豪杰下,顾独膏血草莽中,天也。或者谓胤绩类太史公所谓游侠,乃大不然。胤绩行事虽若任侠,然扣其所得,朱家、郭解【4】,直奴才耳!乌足以比胤绩哉!(取材于程敏政《篁墩文集》卷49《汤胤绩传》)注释:【1】校事者:明朝厂卫机构里掌侦察刺探,监视臣民的人。【2】捃摭:搜罗材料。【3】对令狐潮之语:语见《资治通鉴·唐纪三十四》。潮因说巡曰:“天下事去矣,足下坚守危城,欲谁为乎?”巡曰:“足下平生以忠义自许,今日之举,忠义何在!”3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4】朱家、郭解:秦汉时期游侠。【链接材料】朱家在世期间大量藏匿豪士及亡命之人,以助人之急而闻名于关东。郭解年青时心狠手辣,恣意杀人,后来对人以德报怨,厚施薄望,救人之命不恃其功。司马迁评价他们“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遂去学,出游江湖上去:离开B.李文达公多裁之裁:推断C.荷校出都城荷:等到D.使不死为大将使:假如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年十五六入学为生徒遂谪为民B.然胤绩实出息于人而不立劵虏大掠子女而东C.吾子以指挥为足荣一汤胤绩耶守者多以军败黜D.召之至曰视世之琐琐者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3分)A.凡吴越间豪家富室争延致之但凡是吴越之间的豪富人家都争相邀请招揽他B.类宿构者,皆切当世务就像是预先构思好了一样,内容都切中世情时事C.死国,分也国家灭亡了,我们也会四散分离。D.顾独膏血草莽中,天也只是他的热血仅浇灌在了草野之中,这真是天意呀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汤胤绩的长相刚猛奇异,记忆力惊人,恃才傲物,从小就表现出冲犯任性的性格特点。B.周文襄和于少保亲自下场测试,汤胤绩的过人才华得到验证和展示,获得赞赏和推荐。C.由于没留存券据无法自证清白,汤胤绩被贬官,故友前来宽慰,他只好强颜欢笑逃离。D.汤胤绩虽知其不可为,但仍殚精竭虑为孤山防守提出详尽的战略方案,并与强敌死战。10.作者认为汤胤绩虽然行事作风类似游侠,但朱家、郭解还是无法跟他相提并论,请结合全文及链接材料简要说明理由。(6分)(二)阅读下面《论语》章句,完成11-12题。(共12分)①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子罕》)②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颜渊》)③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为政》)④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阳货》)⑤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11.根据章句①②概括“忠信”的本质,根据章句③④概括“义”“勇”的关系。(6分)12.结合上述章句和文言文(含链接材料),简述《论语》体现的儒家思想对中国侠义文化的影响。(6分)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15题。(共12分)水龙吟·题瓢泉【1】辛弃疾稼轩何必长贫,放泉檐外琼珠泻。乐天知命,古来谁会,行藏用舍。人不堪忧,一瓢自乐,贤哉回也。料当年曾问,饭蔬饮水,何为是、栖栖【2】者。3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且对浮云山上,莫匆匆、去流山下。苍颜照影,故应流落,轻裘肥马。绕齿冰霜,满怀芳乳,先生饮罢。笑挂瓢【3】风树,一鸣渠【4】碎,问何如【5】哑。注释:【1】本词写于作者闲居上饶带湖时。瓢泉:泉名。【2】栖栖:忙碌状。【3】挂瓢:相传隐者许由饮水常以手捧,人赠以瓢。许由瓢饮毕,挂瓢于树。风吹瓢响,许由烦,遂抛。【4】渠:它。【5】何如:哪比得上。13.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稼轩”两句是说稼轩怎么会是贫穷的呢,瓢泉就是身边的财富,带反问语气。B.“古来”两句是说自古以来就没有人理解并做到“行藏用舍”,仅作者做到了。C.“且对”三句是说希望瓢泉之水在青山与浮云相伴,不要匆匆忙忙地流下山去。D.“绕齿”三句是说先生饮了瓢泉水,既感觉口齿含霜般清凉,又感觉满怀清香。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揽镜自照,容颜已老,于是产生富贵荣华如梦之感。B.作者因与瓢泉为伴,懂得乐天知命,所以决心远离官场。C.本词多处化用《论语》章句,并以己意串联,意蕴丰富。D.本词语言散文化,笔法多姿,议论通俗,抒情言志直白。15.本词明写“乐”而暗寓“愤”,试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16.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8分)(1)月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意象: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用“谁家今夜扁舟子?__________________”的设问,写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以“东船西舫悄无言,__________________”烘托了琵琶女演奏之高妙。(2)借古讽今、针砭现实是古代诗文常用的写作方法: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______,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讽谏当时统治者应汲取秦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以免重蹈覆辙;苏洵在《六国论》中以“苟以天下之大,_________________,是又在六国下矣”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政策。(3)古人登高,情怀各异:杜甫在《登高》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时间和空间着笔,极写飘泊孤独与年老多病之悲;黄庭坚在《登快阁》中则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自己决意归隐江湖、不存世俗机心的情怀。房山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英雄之士,能为智者之所不能为,则其未及为者,盖不可以常理论失。骐骥之马,足如奔风,升高不轩,履湿不濡,度山越堑,瞬息千里。而适值一马,盖亦能然,则虽有此骏,而不足以胜骐骥也。于是驾以轻车,鸣以和鸾,步骤中度,缓急中节,锵锵乎道路之间,能行千里而能不行,虽无一时之骏,而久则有万全之功。何者?吾乖其所能而出其所不能,可以扼其喉而夺其气也。且谲诈无方,术略横出,智者之能也;去诡诈而示之以大义,置术略而临之以正兵,此英雄之事,而智者之所不能为矣。故夫谲诈者,司马仲达之所长也。使孔明而出于此,则是以智攻智,以勇击勇,而胜负之数朱可判;孰若以正而攻智、以义而击勇!此孔明之志也,而何敢以求近效哉!故仲达以奸,孔明以忠;仲达以私,孔明以公;仲达以残,孔明以仁;仲达以诈,孔明以信。兵未至而仲达之气已沮矣。八阵列于前,四头八尾,触处为首,进无速奔,退无遽走;突兵不能触其膺,奇兵不能缭其背;伏兵不能冲其胁,追兵不能袭其后;谋间无所窥,诈谋无所用;当之则破,触之则靡。锋未交而仲达之能已乖矣。夫仲达出奇制胜,变化如神,天下莫不惮之。虽孙权亦以为可惮,而仲达亦自负其能也。孔明以步卒十余万,西行千里,行行然求与之战。而仲达以劲骑三十万,仅能自守,来不敢敌,去不敢追。贾诩等尝逼之战矣,兵交即败,不敢复出,姑以待弊为名。而其为计者,不过日夕望其死,而无他术也。彼岂孔明敌哉!论者以孔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虽知者亦止以为知其短而不用。吾独谓其能为而3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能不为,将以乖仲达之所能,而出其所不能也。故吾尝论孔明而无死,则仲达败,关中平,魏可举,吴可并,礼乐可兴。且孔明之治蜀,王者之治也。治者,实也;礼乐者,文也。焉有为其实而不能为其文者乎?人能捐千金之璧而不能辞逊者,天下未之有,吾固知其必能兴礼乐也。不幸而天不相蜀,孔明早丧,天下犹未能一,而况礼乐乎!使后世妄儒得各肆所见:灭孔明者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选自陈亮《酌古论·孔明》有删改)6.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缓急中节中:合乎B.而胜负之数未可判数:数量C.奇兵不能缭其背缭:绕到D.贾诩等尝逼之战矣逼:催促A.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B.盖不可以常理论矣而适值一马,盖亦能然去诡诈而示之以大义行行然求与之战D.C.且孔明之治蜀吾独谓其能为而能不为天下未之有故吾尝论孔明而无死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进无速奔,退无遽走前进时不快速奔跑,后退时不仓猝逃跑B.彼岂孔明敌哉他哪里是诸葛亮的对手呢C.虽知者亦止以为知其短而不用虽然智者也只是认为孔明是知道自己的弱点却故意不用D.不幸而天不相蜀不幸的是老天都不帮助蜀国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段以骐骥与骏马相比说明英雄胜于智者。B.作者认为若假以时日孔明未必能统一天下。C.诸葛亮大业未竞成为后世妄评的一个借口。D.选文因运用对比论证使观点鲜明论证有力。10.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利。本文将孔明与仲达比较,请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孔明胜于仲达之处。(6分)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1—14题。(12分)截树1白居易种树当前轩,树高柯叶繁。惜哉远山色,隐此蒙笼间。一朝持斧斤,手自截其端。万叶落头上,千峰来面前。忽似决云雾,豁达睹青天。又如所念人,久别一款颜。始有清风至,稍见飞鸟还。开怀东南望,目远心辽然。人各有偏好,物莫能两全。岂不爱柔条,不如见青山。注释:①此诗作于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时。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屋前的树木枝繁叶茂,远处的青山秀色被遮盖,若隐若现。B.砍断了大树,树叶纷纷落下,原先看不到的景色映入眼帘。C.作者见到了老友,久别重逢之后他们相互问候,亲切交谈。D.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不可能两全其美,即有得就必然有失。12.下列对诗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被贬官后,心中苦闷不堪,“持斧斤”将自家屋前障目大树拦腰砍断。3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B.“忽似决云雾”写出了云雾忽开,天气渐好,蓝天下景色变得更加秀丽。C.作者认为“人各有偏好”,自己还是更向往归隐,享受田园生活的乐趣。D.“岂不爱柔条”两句,写出作者虽爱窗前的绿树,更爱遥望远处的青山。13.一切景语皆情语,结合诗句分析本诗是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6分)(二)背诵默写,共8分。14.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1)诗人常常借“月”这一意象抒发自己的情感。李白在《将进酒》中以“①,②”,传达了人生失意的寂寞;苏轼在《江城子》中用“③,④,⑤”,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之情。(2)怀古诗文多借写古人古事来表达见解。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总结了六国和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⑥,谁得而族灭也?”苏洵在《六国论》中劝谏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破亡的覆辙:“苟以天下之大,⑦,⑧。”石景山事莫贵乎有验,言莫弃乎无征。水之寒也,火之热也,金石之坚刚也,此数物未尝有言,而人莫不知其然者,信著乎其体也。使吾所行之信若彼数物,而谁其疑我哉?今不信吾所行,而怒人之不信也,犹教人执鬼缚魅,而怨人之不得也,惑亦甚矣!谁谓华、岱之不高,江、汉之不长与?君子修德,亦高而长之,将何患矣?故求己而不求诸人,非自强也,见其所存之富耳。怨人之谓壅,怒己之谓通;通也知所悔,壅也遂所误。遂所误也,亲戚离之;知所悔也,疏远附之。疏远附也,常安乐;亲戚离也,常危惧。自生民以来,未有不然者也。殷纣为天子而称独夫,仲尼为匹夫而称素王,尽此类也。人情也莫不恶谤,而卒不免乎谤。谤之为名也,逃之而愈至,距之而愈来,讼之而愈多。明乎此,则君子不足为也,暗乎此,则小人不足得也。帝舜屡省,禹拜昌言,明乎此者也;厉王【1】蒙戮,吴起【2】刺之,暗乎此者也。夫人也,皆书名前策,著形列图,或为世法,或为世戒,可不慎之?曾子曰:“或言予之善,予惟恐其闻;或言予之不善,惟恐过而见予之鄙色焉。”故君子服过也,非徒饰其辞而已,诚发乎中心,形乎容貌;其爱之也深,其更之也速,如追兔惟恐不逮;故有进业无退功。夫闻过而不改谓之丧心,思过而不改谓之失体。失体、丧心之人,祸乱之所及也,君子舍之焉。《周书》有言:人毋鉴于水,鉴于人也。”鉴也者,可以察形;言也者,可以知德。小人耻其面之不及子都【3】也,君子耻其行之不如尧舜也。故小人尚明鉴,君子尚至言。至言也,非贤友则无取之,故君子必求贤友也。夫贤者,言足听,貌足象,行足法,加乎善奖人之美,而好摄人之过,其不隐也如影,其不讳也如响。故我之惮之,若严君在堂而神明处室矣,虽欲为不善,其敢乎?故求益者之居游也,必近所畏而远所易。(取材于徐幹《中论》)注释:【1】厉王,西周天子。奢侈暴虐,派人杀害谤者,后被放逐。【2】吴起:战国时人,少年时游仕不遂,乡人们议论他,被他杀死。【3】子都:古代美男子名。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言莫弃乎无征征:证明②信著乎其体也著:显现③壅也遂所误遂:放任④讼之而愈多讼:诉讼⑤禹拜昌言昌:善,正当⑥鉴也者,可以察形鉴:鉴别⑦君子尚至言尚:注重⑧而好摄人之过摄:指出A.①⑤B.②⑦C.③⑧D.④⑥7.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3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A.而谁其疑我哉B.仲尼为匹夫而称素王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源不深而望流之远D.谤之为名也C.故我之惮之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今不信吾所行如今不使自己的言行令人信服B.非自强也,见其所存之富耳并不是看重自己,而是发现自己可供修德的地方很多罢了C.故君子服过也,非徒饰其辞而已所以君子承认自己的过错,不是修饰他的言辞罢了D.言足听,貌足象,行足法言论足够听到,容貌足够相似,行为足够效法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殷纣和孔子的例子说明,君子修德应当像华、岱之高那样有目共睹。B.舜、禹与厉王等人对谤言的态度截然相反,引出的结果也迥然不同。C.曾子看重发自内心的自我修养,对赞扬与批评都怀有怵惕戒惧之心。D.作者认为贤友也是畏友,因为贤友具有不隐人善、不讳人过的秉性。10.文章开篇提出人应当追求“信著乎其体”。如何达到这样的境界?请结合全文内容,加以概括。(6分)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31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1~13题。(共13分)水调歌头·送郑厚卿赴衡州【1】辛弃疾寒食不小住,千骑拥春衫。衡阳石鼓城下,记我旧停骖。襟以潇湘桂岭,带以洞庭青草,紫盖屹西南。文字起《骚》《雅》,刀剑化耕蚕。看使君,于此事,定不凡。奋髯抵几堂上,尊俎自高谈。莫信君门万里,但使民歌《五袴》,归诏凤凰衔【2】。君去我谁饮,明月影成三。注释:【1】这首词作于辛弃疾被罢官后闲居带湖之际。【2】凤凰衔:古人以“凤凰衔书”谓帝王使者持送诏书。11.“典故”指诗文等所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可以帮助诗人丰富而含蓄地表情达意,根据本词与下面的典故资料,下列对相关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刀剑化耕蚕:《汉书·龚遂传》记载,龚遂被任命为渤海太守,到任后见“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含蓄提醒友人到任后鼓励农桑,教化百姓,改变民风。B.奋髯抵几堂上:《汉书·朱博传》记载,朱博调任琅琊太守之初,当地官员都称病在家,“博愤髯抵几曰:‘观齐几欲以此为俗邪!’……皆罢斥诸病吏”。——勉励郑厚卿到任后整顿吏治,赞美其刚强豪放的性格。C.但使民歌五袴:《后汉书·廉范传》记载,廉范任蜀郡太守后,撤销禁止夜间劳作以防火灾的旧制,只严令储水防火,百姓作《五袴》歌颂扬他。——期待友人效法古之良吏,兴利除弊,造福一方百姓。D.明月影成三: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面对即将离别的友人,词人仰望皎洁的明月,触景生情。1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3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A.开篇写离别场景,又以“记我旧停骖”怀想自己曾停驻衡阳,语带感慨。B.“襟以”三句化用“襟三江而带五湖”句意,以动衬静,写出风景之幽美。C.“看使君”三句承上启下,“定不凡”蕴含着对郑厚卿政事才干的称颂之情。D.全词融汇叙事、写景、议论、抒情,以文入词,不拘绳墨,体现豪放特色。13.清人陈廷焯评说:“稼轩词极英雄之气。”请结合本词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内容,从诗人形象、情感寄托、艺术风格等角度中选择两个,说说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7分)14.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8分)(1)古代士人关注现实,具有担当精神。魏征忧心于唐太宗因功业日隆而逐渐奢靡,及时规谏他“居安思危,①”,“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②”,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韩愈痛心于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大声疾呼“③,无长无少,④,师之所存也”,以改善风气为己任。(2)古人写山水,往往妙用比喻,摹形拟态,简洁传神。王安石写长江:“⑤,深峰如簇。”苏轼写长江:“乱石穿空,惊涛拍岸,⑥。”张孝祥写洞庭:“⑦,着我扁舟一叶。”姚鼐写泰山:“汶水、徂徠如画,而⑧。”15.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0分)《红楼梦》第七十四回,有这样的场景:又到探春院内,谁知早有人报与探春了。探春也就猜着必有原故,所以引出这等丑态来,遂命众丫鬟秉烛开门而待。一时众人来了。……探春道:“我的东西倒许你们搜阅;要想搜我的丫头,这却不能。……你们不依,只管去回太太,只说我违背了太太,该怎么处治,我去自领。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说着,不觉流下泪来。(1)上面描写的场景发生于小说哪个重大事件中?这一事件引发了哪些后果?请简要概括这一事件,并举一例说明后果。(4分)(2)上面的场景表现出探春哪些特点?请写出两点。(4分)(3)你写出的探春特点在小说其他哪些情节中也有表现?请任选一个特点,举出一处情节,简要解说。(2分)平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吕好问,字舜徒,侍讲希哲子也。以荫补官。崇宁初,治党事,好问以元佑子弟坐废。后两监东岳庙。时蔡卞为帅,欲扳附善类,待好问特异。好问以礼自持,卞不得亲。及卞得政,当时据属拔擢略尽,独好问留滞,卞讽之曰:“子少亲我,即阶显列矣。”好问笑不答。靖康元年,以荐召为左司谏。钦宗谕之曰:“卿元佑子孙,朕特用卿,令天下知朕意所向。”先是,微宗将内禅,诏解党禁,除新法,尽复祖宗之故。而蔡京党戚根据中外害其事,莫肯行。好问言:“陛下宵衣旰食,有求治之意;发号施令,有求治之言。逮今半载,治效途邈,良由左右前后,不能推广德意,而陛下过于容养。臣恐淳厚之德,变为颓靡,且今不尽革京、贯等所为,大平无由可致。”钦宗乡纳。好问疏蔡京过恶,乞役海外,黜朋附之尤者以厉其余。每奏对,帝虽当食,辄使毕其说。时金人既退,大臣不复顾虑,武备益弛。好问言:“金人得志,益轻中国,秋冬必倾国复来,御敌之备,当速讲求。今边事经画旬月,不见施设,臣僚奏请皆不行下,此臣所深惧也。”及边警急,大臣不知所出,遣使讲解。金人佯许而攻略自如,诸将以和议故,皆闭壁不出。好问言:“彼名和而实攻,朝廷不谋进兵遣将,何也?请亟集沧、滑、邢、相之戍,以遏奔冲,而列勤王之师于畿邑,以卫京城。”疏上不省。3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金人陷真定,上下震骇,廷臣狐疑相顾,犹以和议为辞。好问率台属劾大臣畏懦误国,出好问知袁州。既而金人薄都城,进兵部尚书。都城失守,金人立张邦昌,以好问为事务官。邦昌入居都省,好问曰:“相公真欲主邪,抑姑塞敌意而徐为之图尔?”邦昌曰:“是何言也?”好问曰:“女真既去,能保如今日乎?大元帅在外,元佑皇太后在内,此殆天意,盍亟还政,可转祸为福。”又语邦昌曰:“天命人心,皆归大元帅,相公先遣人推戴,则功无在相公右者。若抚机不发,他人声义致讨,悔可追邪?”既而,好问遣使诣大元帅府劝进,请元祐太后垂帘,邦昌易服,归太宰位。时百司文移,必去年号,独好问所行文书,称“靖康二年”。高宗即位,太后遣好问奉手书诣行在所,高宗劳之曰:“宗庙获全,卿之力也。”除尚书右丞。除资政殿学士、知宣州、提举洞霄宫,以恩封东莱郡侯。避地,卒于桂州。(选自《宋史》,有删改)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卞讽之曰讽:讽刺B.钦宗乡纳乡纳:同意并加以采纳C.出好问知袁州知:主持;管理D.既而金人薄都城薄:迫近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好问以礼自持以荐召为左司谏B.尽复祖宗之故御敌之备C.金人佯许而攻略自如而列勤王之师于畿邑D.朝廷不谋进兵遣将,何也?是何言也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即阶显列矣就可列于显贵之中了B.治效途邈治理效果仍相差很远C.好问疏蔡京过恶吕好问上书陈说蔡京过多的罪恶D.盍亟还政(你)何不尽快交还政权9.把文中画曲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相公真欲立邪,抑姑塞敌意而徐为之图尔?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吕好问曾因朋党之事受连累被罢官,那也不愿受蔡卞拉拢,致使得不到提拔。B.吕好问在边境紧急时,上书要求加强防备,但意见未被采纳,后来京城失陷。C.吕好问晓之以理,劝张邦昌审时度势,主动让位,张邦昌最终退居太宰之位。D.吕好问能替太后写信,送到皇帝所在地,可见其能力卓越,深受帝后的赏识。11.本文通过正侧面描写塑造吕好问人物形象,试举例加以印证。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30分。(一)(共12分)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青溪王维言①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②途无百里。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磐石上,垂钓③将已矣。注释:①言:发语词,无义。②趣:通“趋”。③垂钓:指严子陵隐居富春江。12.下列对诗中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每逐”,写出诗人常常循青溪进入黄花川游历,观赏美景。B.“趣途”,指走过的路途,暗指诗人曲折漫长的人生坎坷路。C.“喧”“静”二字,动静相生,描摹出青溪清幽宁静之景。3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D.“漾漾”和“澄澄”,两个叠字的运用,使该句音韵更和谐。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二句交代描写对象,引出下面对青溪景色的具体描绘。B.三四句写青溪虽不足百里,却随山势千回万转,貌似很长。C.五至八句,写出青溪既喧闹沉静,又幽深肃静的环境特点。D.本诗语言清淡素雅,想象奇特,虚实结合,画面生动丰富。14.结合最后四句,谈谈作者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1)在《过秦论》中,“①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描写了始皇派遣可靠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缉查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2)在《〈论语〉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②______,______”。(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写到孔子的四个弟子侍坐时各言其志,子路的志向是,用三年时间去治理一个饱经忧患的千乘之国,达到“③______,______”。(4)杜牧《阿房宫赋》中“④______,______”两句,写阿房宫占地极广且极为高大,以表现其雄壮之美。(5)古代诗词善用比喻。《鹊桥仙·纤云弄巧》中运用比喻的句子是“⑤______,______”,以表达恋人之间缠绵惜别之情。(6)李白《将进酒》中,描写曹植斗酒豪饮的句子是“⑥______,______”。(7)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与“此时无声胜有声”相似意境的两句是“⑦______,______”。(8)古代诗人常用“沧海”这一意象展现宽阔胸襟,寄托忧思情怀,或抒发离情别绪。唐代诗人李商隐就写过许多这样的诗句,如“⑧______,______”。(二)(共10分)16.《红楼梦》中,王熙凤和贾探春都曾“理家”,但做事风格不同,“理家”的特点也不同。(1)请在表格②④处各填入一个四字词语,概括出她们理家的另一个特点。人物理家特点王熙凤①恩威并用②贾探春③兴利除弊④(2)针对①③处的理家特点,举例说明她们的具体举措及此举引发的结果。3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答案东城(一)6.C7.A8.C9.小人用无原则的宽容来爱人10.要点:①违背父亲的嘱托是不符合人之常情的,屈建是德才兼备的楚国上卿,不可能这样做,因此一定有更大的理由使他没有遵循人之常情;②君子不能以私害公,古时曾子、孟僖子、管仲等人,临死时都是重视大义而不偏爱自己;③屈到身居高位以德才闻名,如果在临死时不关心百姓而是只忧虑自己的饮食,会显得目光短浅,留下浅陋的名声,比起不遵从父亲荐芰的托付,让父亲留下浅陋的名声是屈建更加不忍心做的。11.作答角度:同意柳宗元或苏轼均可。结合《论语》中的两则材料,可从整体上用据,也可以局部用据(如“祭之以礼”“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等)。(二)12.要点:①有教无类②诲人不倦③谦逊④好学13.要点:①“万仞宫墙”是说围墙有万仞高,指孔子的道德学问渊博高深,一般人无法领悟其奥妙。②题写在此处,借子贡对孔子的称颂,彰显了孔子“圣人”的崇高地位,表达了世人对孔子的尊崇和敬仰。(其他解释,合理即可)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14.B15.A16.要点:①杨诗正面描写劳动的场景。如:动词表现分工,局部特写表现辛苦,比喻手法增加生动性,对话描写突出劳身劳心……②苏诗侧面描写表现劳动场景。如:用收麦人的“饥乏”和外孙的“劳苦辛”表现抢收新麦劳动的紧张、热烈;用“一竿晴日舞比邻”表现乡邻盼来晴日的喜悦,渲染抢收的迫切气氛,令人想见收麦时热火朝天的景象……文言文材料一参考译文:屈到喜欢吃菱角。他生病了,唤来家臣嘱咐说:“一定用菱角祭祀我。”等到祥祭时,家臣将要供奉菱角,屈建命令撤掉它。家臣说:“这是您父亲托付的。”屈建说:“不能这样。我父亲执掌楚国的政事,他的法令记在百姓心中,收藏在王府里,对上可以比照先王,对下可以教导后人,即使不是楚国,诸侯各国也没有不称赞的。祭祀的法典上说:国君有用牛做的祭品,大夫有用羊做的祭品,士有用小猪和狗做的祭品,普通人有用烤鱼做的祭品,竹木食器、果干肉酱是从国君到百姓都可以用的。不进献珍贵奇特的东西,不陈列品类繁多的祭品。我父亲不能因为自己的私欲而触犯国家的祭祀制度。”于是不用菱角祭祀。文言文材料二参考译文:3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屈到喜欢吃菱角,他生病了,唤来家臣嘱咐说:“一定用菱角祭祀我。”等到祥祭时,家臣将要供奉菱角,屈建命令撤掉它。君子说:“(这样做虽然)违背(父命)却符合正道。唐朝柳宗元反对说:“屈建依照礼法的末节,忍心抛弃他父亲将死时的托付。而且《礼记》说‘在致斋的日子里,要思念死者生前喜欢做什么,思念死者生前喜欢吃什么。’子木撤掉菱角,哪里能够符合正道呢?”柳宗元的认识太浅陋了。子木是德才兼备的楚国上卿。难道不知道做子女的孝道,侍奉去世的长辈好像他们活着时一样,何况对于父亲临死时叮嘱的话,抛弃不用,这是人之常情能忍心做的事吗!这一定是有比抛弃父亲临死时的嘱咐更不忍心做的事而使他改变了合乎人之常情的做法。曾子得病时,(对孟敬子)说君子重视的道有三个方面。孟僖子临死时,让他的儿子向孔子学习礼。管仲病危时,劝齐桓公赶走三个宠臣。这几位君子的话,有的涉及掌管国家大事,有的劝诫他人在道德上勤苦追求,有的教诲自己的子孙,虽然他们所追求的不一样,但是都重视道义,不偏爱自己。现在楚国显赫盛大,若敖氏的德才在诸侯中闻名,身为上卿,临死时不存问百姓,却忧虑饮食,他太简陋了呀。假如子木遵照父命,全国人都谈论这件事,史官记载这件事,天下人和后代就不会知道屈到的德才,而只听闻他的浅陋,子木难道忍心做这样的事吗?所以说:这一定是有比抛弃父亲临死时的嘱咐更不忍心做的事而使他改变了合乎人之常情的做法。可是《礼记》中所说的“要思念死者生前喜欢做什么,思念死者生前喜欢吃什么”,这是说子女追思父母的方式呀。曾皙喜欢吃羊枣,(他死后)曾子不忍心吃羊枣。父亲去世后不忍读父亲的书,母亲去世后不忍用母亲的用具,都是子女情感的自然流露,难道要等父母的命令吗?现在用菱角作祭品这件事,如果由子女提出就合适,如果由他的父亲命令,就是浅陋了。难道可以因为饮食的原因,而造成父亲极大的浅陋吗!曾子卧病,儿子曾元对更换竹席感到为难。曾子说:“君子用德行来爱人,小人用无原则的宽容来爱人。”如果认为柳宗元的话是正确的,这样看来曾元是孝顺父母的儿子,曾子考虑礼法的末节,要求在病情危急时更换竹席,就是很愚钝呀。西城答案二、(共28分)6.(3分)D7.(3分)C8.(3分)A9.(3分)A10.【评分参考:本题6分,每条2分,答出3条即可得满分。素质概括和文中表现各1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合理认识,如“知大计……”等,亦可酌情赋分。】(答案要点与示例)①存爱才之心:不忍心抛弃才将们难得的才能,希望才将能施展才能惠及天下。②有识人眼力:在没有任用之前,便能辨别出他们是有才可用可以驾驭的才将。③会趋利避害:有限制才将的有害因素而利用其有用因素的策略,不求全责备。④能区别对待:能根据才将的才能、志向小大而在封赏方面采用不同处理方式。11.【评分参考:本题10分。第(1)小题4分,“写出”2分,“解释”2分。第(2)小题6分,第①问2分,“筛选信息”和“解释意思”各1分;第②问4分,与“反思内省”的关联1分,“材料内容阐释”2分,“不忧不惧”的结果1分。作答符合逻辑、能自圆其说即可赋分。】(答案示例)(1)子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2分)意思是:文采和质朴配合得当,这才能成为君子。(2分)(2)①“君子不忧不惧”的前提是“内省不疚”(1分),即反省自己,问心无愧(1分)。②(示例一)材料一对“文与质”的偏颇认识可引发内省,真正的君子会不断审视自己、全面要求自己(1分),由此,他必会调和文采和质朴(1分),努力做到内外兼修(或:内外俱佳/达到外表和心灵的完美结合)(1分)。这样他便没有缺憾,不忧不惧(1分)。(示例二)材料二君子为达到内省而有“九思”(或:无时无刻不在反思自己)(1分),他能从视、听、色、貌等各个方面省察自我(或:严格要求自我)(1分),以减少错误(1分)。于是,他便能够问心无愧,不忧不惧(1分)。三、(共20分)3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12.(3分)B13.(3分)C14.【评分参考:本题6分,内容方面作用4分,诗句理解2分,作用简析2分;结构方面作用2分。有其他合理分析,亦可酌情赋分。】(答案示例)(1)内容方面作用:内容理解:未逝的晚霞铺展成多彩的锦缎(1分),澄清的江水平静得如同素绢(1分)。(或:白日西沉,灿烂的余霞铺满天空,犹如一匹散开的锦缎,清澄的大江伸向远方,仿佛一条明净的白绸。)内容作用:诗句呈现出的绚丽悦目(澄净开阔)的景物与全诗迟缓(或:凝重/感伤)的情调形成反差(1分),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旧乡的留恋(或:料想此地难回而生的惆怅/因景物自然美好而对人事变化无常的感慨)(1分)。(要点:景与情形成反差/反衬;诗人的哀情)(2)结构方面作用:与上句“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相接,与下句“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相连(1分),六句诗共同构成一幅明丽美好、多彩空灵的画面,将诗人登临所见层次清楚地展现出来(1分)。(或:由“白日”过渡到“余霞”,由“人家”过渡到自然,“喧鸟”更衬“江静”,繁花与“余霞”争艳。六句诗描绘了登高望景图,展现出时间的推移和诗人视角的变化)(要点:此两句与上下句的关系;从全部六句写景视角看完整的画面和诗人观景的层次。意思对即可。若答“此二句合成的六句景物描写为作品后半部抒发悲情作反衬”,可给1分,但“结构作用”的全部赋分不超过2分。)15.【评分参考:本题8分,每空1分。有多字、少字以及错字、别字的情况,则该空不得分。凡涉及版本用字问题,参考答案以教材为准,具体情况评阅时酌情处理。】(1)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2)青青子衿;(3)所宜深慎:(4)则必有我师;(5)蜀山兀;(6)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参考译文】君王驾驭臣子,宰相容易(驾驭),武将难(驾驭)。武将有两种:一种是贤良的武将,一种是有才的武将。而驾驭有才的武将更难。六畜(马牛羊鸡犬猪),它们开始的时候都是野兽。那些老虎和豹子能搏杀人、噬咬人,而马也能用蹄子踢人,牛也能用触角抵人。先王知道那些能搏杀人、噬咬人的野兽是不能够用人力去制服的,于是就将它们杀死。能用蹄子踢人的(野兽)可以用络头和缰绳来驾驭它,能用触角抵人的(野兽)可以用横木(绑在触角上)来拘束它,这说明先王不忍心抛弃它们的才能、废掉它们而使它们不能供天下人使用。因此,先王在选任人才的时候,倘若不是如同虎豹(那样)不可改变搏杀吞噬本性的大奸大恶,没有一个不是想用权术管制他而保全他的才能来满足任用的。况且那些担任将领的人,又不能用过于端方不苟的品行、小心谨慎的言行来限制、苛责他,只是看他的才能如何罢了。汉代的韩信、黥布、彭越,(他们都属于)有才能的武将。既然贤将不多,那么得到才将而任用他就很好了。有人说:“武将尽心竭力而不拒绝驱遣、踩着锋利的刀刃不退缩的原因,是希望得到封赏罢了。不如先不奖赏他来谋求他建立功业。”有人说:“奖赏是用来差遣人的,不先进行奖赏,人才就不会为我所用。”这些都是片面之说,而非普遍的道理,是不可行的。才能小,志向也小;才能大,志向也大。人君应当看他们才能的大小,然后制定出驾驭他们的策略来匹配他们的志向。饲养千里马的,使它的草料丰美,让它的络头洁净,给它用清泉洗澡,然后要求它完成千里之任。那千里马,它的志向就在于奔走千里,难道会因为一顿饱饭就放弃远大志向吗?至于养鹰,就不是这样了,它抓到一只野鸡,就要奖赏给它一只麻雀;它抓获一只兔子,就要奖赏给它一只老鼠。鹰知道如果不尽力搏击(抓获猎物),就会吃不到任何东西,所以就这样为我所用。才能大的才将,正是千里马,(如果)不先犒赏它,这就如同饲养千里马的让它饿着肚子却又要求它完成千里之任,不可能实现。才能小的才将,正是猎鹰,(如果)先搞赏它,这就如同饲养它时让它吃得饱饱的再让它去搏击(抓捕猎物),也不可能实现。因此,先行奖赏这种说法可以用在那些才能大者的身上;不先行奖赏这种说法可以用在那些才能小者的身上:将这两种说法结合在一起使用才行。3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从前,汉高祖一见到韩信就任命他为大将,将自己的衣服脱下来给他穿,将自己吃的食物推到他面前让他吃;一见到黥布就封他做淮南王,赐给他的那些器具以及饮食都是按照王侯的标准;一见到彭越就任命他为相国。那个时候,他们三个人都还没有为汉朝立下功绩。之后在追击项羽到垓下的时候,高祖和韩信、彭越相约,他们却没能如期而至,高祖便将数千里的封地都给了韩信和彭越,就如同扔掉(一双)破鞋子(一点也不犹豫)。项氏还没有被灭掉,天下的大势也还没有确定,这三个人已经享受到了极度的富贵。为什么呢?是因为高祖知道他们都是志向远大的人才呀。(如果)不让他们享受到极度的富贵,他们就不会为我所用(为我效力)。即便他们享受到极度的富贵,但只要项氏还没有被灭掉,天下还没有平定,他们的志向就不会满足。至于(对)樊会、滕公这些人却不这样,他们每攻陷一座城池、每打胜一场战争以后(才会)升几级官位,如果没有战功就一年到头也得不到升迁。(这是因为)高祖知道他们的才能小因而志向也小,(如果)先奖赏他们,他们就会自满自得,从而不再把建立功业作为人生追求了。唉!韩信在齐地自立为王,在那个时候如果高祖废黜韩信齐王的称号,汉朝真的很危险了!而韩信却说:“汉王没有夺取我在齐的封地(因此我也不会叛变自立为王)。”所以(如果)不将齐地赐予韩信,韩信就不会怀念汉恩(或:归向刘邦):(如果)韩信不怀念汉恩(或:归向刘邦),那么天下也就不会归汉所有。嘿!高祖刘邦可以称得上懂得大计了。海淀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6.(3分)D7.(3分)A8.(3分)A9.(4分)因此一定会出现停止耕作纺织而忍饥受寒,借糠秕(充饥)装作吃饱,裹败絮(御寒)装作暖和(的现象),这就是喜好“名”(所带来)的弊害。10.(5分)【要点】依据文意,联系实际,分析所得教益。11.(10分)(1)(5分)【示例】三则语录中,山崇高伟岸、安稳厚重,水清澈灵动、奔腾不息。君子像山一样稳重沉静、厚重不移、仁爱宽厚,如水一般澄澈高洁、智慧通透、洒脱乐观、自强不息。(意思对即可)(2)(5分)【示例】视财富地位如浮云,要淡泊名利,安贫乐道,坚守仁义;追求理想信念,要如堆山平地一样不断进取,自强不息;在人生的重大考验面前,要像松柏一样坚韧不屈,保持节操。(意思对即可)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5分。12.(3分)B13.(4分)【要点】联系诗歌中典故内容,分析典故表达的情感。(意思对即可)14.(5分)【要点】结合相关意象,概括意象特点,赏析风格。(意思对即可)15.(8分)(1)①可以怨②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③《小雅》怨诽而不乱④青青子衿⑤悠悠我心⑥能克终者盖寡(2)⑦吴楚东南坼⑧此心吾与白鸥盟(每句1分,句中有错别字、多字、少字,该句不得分。笔画不清按错别字扣分)16.(5分)【要点】结合具体情节,分析王熙凤形象的复杂性及其所引发的读者的复杂情感。附录:文言文参考译文3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名是依附于实的客体。有了实就会得到(相应的)名,这是自然的道理,但不一定(能立刻成为)事实。君子依从自然之理,不强求一定要“实至名归”。学做君子,知道应当做什么事就行了。不清楚(自己做事)的名分,怎么会把“该做的事”落实呢?好名之流,谋求名而忘记实,因此将那些不忘记的事情称之为“实”。君子行事,应当以“仁义”的名分。先王做的用以唤醒世人、引导百姓的事,不外乎名之以“教化”。自古以来,没有舍弃(教化)之名而实现安定太平的。(有人)说:“行义事”本来没有名,因为想让不懂得仁义的人遵照仁义(行事),所以就有了仁义之名;“教化之事”本来没有名,因为想让不懂得教化的人遵从教化(行事),所以就有了教化的名。给所行之事以名分,是(借名)求实。譬如人们不了解食物(从何而来),就给耕种之事以“名”来勉励人们耕种;人们不了解衣物(从何而来),就给缫丝之事以“名”来勉励人们养蚕。穿得暖吃得饱的人,是不求耕种养蚕之名的,(他们)只是拿饱暖彼此炫耀。因此一定会出现停止耕作纺织而忍饥受寒,借糠秕(充饥)装作吃饱,裹败絮(御寒)装作暖和(的现象),这就是喜好“名”(所带来)的弊害。所以给教化、仁义的名分,是像给耕种养蚕以名一样;好名之流眼中的名,是像获得饱暖之人(用以炫耀)的“名”一样。如果一定要追求饱暖之类的名,(就)不可能不(出现)强忍饥寒的情况。这样说来好名之流会丧失名,是自然的道理,但不一定(能立刻成为)事实。从前介之推不看重荣禄,荣禄也没有落到他身上。有了实,就会得到(相应的)名,(但有时)名也不一定能立刻得到。天下的“名”,在真正了解世事的人那里是坚定不移的,但在似乎了解而实际并没有深入了解世事的人那里是飘忽不定的。真正了解世事的人,必定先了解自己。天下很少有了解自己的人,所以能真正了解他人的人是不多的,似乎了解而实际并没有深入了解世事的人却很多。(对世事)貌似有所了解,因此就可以和他一起讨论声名;(又由于)实际并没有深入了解,所以好名之流得以施行他们的骗术。所以好名之流往往得一时之名,就如同好利者不一定没有一时之利一样。况且好名之流,本来就是为逐利才去做事的。就像商人要从生意中获利一样,一定要拿出自己囤积的商品(做交易),而后才能获取利益;好名之流也一定要干一点实事,而后能求得一时之名。大概人心不同像人脸不同一样,所以务实的人,不能让所有的人都称赞他。好名之流则致力揣摩人情世故,(其所为)不一定是出自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况且好名之流也一定要追逐一时的风尚。风尚的循环变化,如同春兰秋菊彼此变化不相沿袭。人生在世,各有自己的长处,不一定恰好与一时的风尚相合。好名之流,却一定会委曲自己迎合风尚,所以他们的心术大多深不可测。所以好名之流,是会败坏道德风气的。像那些真正了解世事的人,能准确地认识自己,不求世人了解自己。他们对那些似乎了解而实际并没深入了解世事的人,不屑(与之)同道。因此若问世人对自己的了解,(则)知之甚少,而君子并不以为忧。(如果)虚浮之气停止了,社会风气公正了,天下如此之大,怎么会没有真正了解世事的人呢?到那时好名之流的种种手段也就无用武之地了。所以说:有了实就会得到(相应的)名,(只是)喜好名声的(最终)会丧失名声,这是自然的道理,但不一定(能立刻成为)事实。最终这样的事是不会超越事理的。朝阳6.(3分)D7.(3分)B8.(3分)A9.(3分)B10.(2分)参考答案:让他们就切合当务之需的问题进行应答。11.(6分)参考答案:3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第二段从正面阐述选拔“诸生”“文吏”的标准:“文吏”要准确掌握施政要领、典礼制度等,“诸生”要具备文辞、章句等知识,二者要据此施政,学而能用。第三段从反面阐发当时考试制度的弊病及其后果:当时考试只考章句、记问,导致学者重视文辞,轻视政事和义理,造成了关键时刻无决断人才可用的状况。第四段进一步阐明人才选拔的具体策略:借鉴汉代的做法策试“进士”“经学”,按类选取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评分说明】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三、(本大题共6小题,共31分)12.(3分)C13.(3分)B14.(6分)答案要点:辛弃疾之“乐”:①享受幽居美景,生活潇洒自在;②建功立业,实现政治抱负;③不以穷达为怀,不看重仕进。范仲淹之“忧”:①身处朝堂,心忧百姓;②退居江湖,心忧国事;③同道难觅,知音难寻。【评分说明】“乐”的理解3分,“忧”的理解3分。结合文本内容,意思对即可。15.(8分)(1)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2)士不可以不弘毅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死节从来岂顾勋三顾频烦天下计(3)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评分说明】每句1分。有错别字或多字、少字,该句不得分。16.(1)(1分)秋爽斋(2)(4分)答案要点:能干有才、志向高远、志趣高雅、大气阔朗、时运不济【评分说明】答对4点得4分。17.(6分)【评分说明】举例3分,分析3分。【附:文言文参考译文】取材王安石3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工匠要做好自己的工作,一定先打磨锋利他们的工具,挑选衡量他们的材料,这样做之后就能出力较少而收效显著。圣人对于治理国家,必须要先遴选那些贤能的人,考察他们的名声和实际能力,这样做之后差遣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并且事情也能办好。所以说选取人才的事,在任何时代都属于当务之急,自古以来保守祖宗基业的君主,有谁不在这方面花心思呢?然而他们当中有真正得到人才的,而失去人才的也不乏其人,(被选中的)人才有能胜任其职的,被错误举荐的也不乏其例。如果一定要选拔胜任其职的人才,不失去真正的贤才,也不错误举荐,就应该像汉代左雄所提倡的那样,对文吏考查奏章写作、对诸生考试学术传承,这才是选拔人才的方法。这里所说的文吏,不仅仅指那些只崇尚文辞华美的人而已,他们一定要通晓古今之道,熟悉礼仪法度、天象吉凶、人事成败、政令教化的修改施行,这样之后再据此去处理政事,就会使政令详稳平和,如果有重大的决议和论断,就让他们用古往今来的例证参照佐证。这里所说的诸生,不仅仅指那些记诵经典字句训诂的人而已,一定要让他们学习典章礼法,明了古代政治制度、大臣和君主的种种威仪、时政的沿袭变化,这样之后再据此去处理政事,就会为国家政策增添光彩,如果有重大的决议和论断,便可以让他们用经术来决断。拿现今的事物和古代比照,现在的进士,就如同古代的文吏;现在的明经,就如同古代的诸生。然而现今策试进士,仅仅用解说章句文字和声韵毛病(为试题),只崇尚文辞的华美,这些都是具有小才能的人做的事;策试明经,仅仅把背诵对答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不去责求经书中的要义,这些都是蠢笨卑下的人做的事。这使得有贯通古今的有才之士可能被时人认为多余,有旷世之才的高明之士可能被世俗所排抑。所以写文章的人竟然彼此告诫说:“看点书就足够了,把辞藻写得浮艳才值得提倡,(文章)对政事有什么用呢?”恪守经书的人则说:“传抄模仿是必须要做的,在背诵温习古人训诂章句上要多下些功夫,经典中的大义道理有什么可取的?”所以为父为兄的勉励他们的儿子兄弟,当老师的勉励他的弟子,相约写作那种浮华美艳的文章,来追逐时人喜好并猎取立身处世的资本。为什么呢?大概是当世的取舍标准就是如此,所学的内容不得不这样吧。像这样的所谓人才,把他们提拔到各个职位,让他们一步步在仕途上行进,一旦国家有重大的决议和论断,设立太学举行各类大典,修订增删礼仪制度,进而制定法律政令,审断有疑问的案件,他们怎么可能使政令详稳平和,为国家政策增添光彩,以古往今来的例证参考决断,用经术来决断是非呢?这样的人,也只能凡事点头口称“是是”罢了。所以说人才不能随随便便选取已经很久了,如果一定要按照类别考察他们的才能,就应该稍微按照汉代考试写作奏章、学术传承的做法。策试进士,要考些诸如国家大计以什么为先,治理民众以什么问题为急,政令教化的利害得失以什么为主,安定边疆的妙计良策从何而出,让他们就最切合当务之需的问题进行应答,不仅仅用解说章句文字和声韵毛病(等内容)使他们疲于应付;策试明经,应该让他们阐述礼乐制度需要如何进行修订增删,天地的变化究竟如何,礼器的制度应该崇尚什么,各自用经典当中的言语作为佐证应答,不单单把会背诵、会模仿作为衡量才能的标准。这样之后(按照应答的优劣)排出他们的先后次序,来提拔罢黜他们,或许人才的取舍标准可以彰显在眼前了,这难道还是厌恶有用之术而学习无用之学,告别捷径而趋向繁劳吗?所以学习的人都不会再去学那些毫无用处的言辞,那么学业就专一而完善;(学习的人)专心一意地学习圣道,便能深入其内心了。像这样的人才,用在朝廷之中,用于管理民众,用到哪里没有益处呢?其他如限定年岁之类的奏议,也没有什么可取的价值。3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丰台6.B7.A8.C9.C10.【答案要点】“胤绩行事若任侠”:①恃才使气,恣意纵横:如折应天尹,题诗弃学等。②轻仕尚节,放达洒脱:如辱骂校事者,面对贬官一笑了之等。③仰慕豪杰:崇奉张巡、岳飞,不与猥琐庸俗者为伍等。“朱家、郭解不能跟胤绩相提并论”:朱家、郭解只是注重朋友之间然诺信义的江湖游侠,缺乏真正大义担当。胤绩远超朱、郭,体现在:①具有为国竭忠尽智的大义担当和忧国忧民的英雄气概;②胸怀人伦天道,有远见卓识;③深知世态民情、具备文韬武略。【评分标准】解释“胤绩行事若任侠”3分,每小点各1分;解释“朱家、郭解不能跟胤绩相提并论”3分,每小点各1分。意思对即可。11.【答案要点】“忠信”的本质:把忠信跟交友、改过放在一起说,并认为以忠信为主就可以提高品德,可见,这里的“忠信”是一种道德品格。“义”“勇”关系:不为义挺身而出,那是没有勇的;不管什么人,若不讲义而逞勇都会带来祸害。可见“义”是“勇”要追求的目标,“勇”要建立在“义”的基础上。 【评分标准】“本质”3分,“关系”3分。意思对即可。12.【答案要点】侠义精神有着儒家思想深深的印记。侠义精神其实是儒家精神的一种迁移延伸,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忠信:延伸为“言必行,行必果”“一诺千金”,也就是汤胤绩、游侠身上体现出来的“慨然允命”的侠义精神;②勇义:直接影响了“见义勇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行为,也就是汤胤绩表现出来的“为国尽忠”、恃才使气、无惧无畏,游侠身上体现出来的“赴士之厄困”的侠义精神;③人格独立:儒家的人格自由思想体现在顶天立地、贫贱不移、威武不屈、“不可夺志”的气节精神,也就与汤胤绩的“轻仕尚节”的侠义精神呼应。 【评分标准】“忠信”2分,“勇义”2分,“人格独立”2分,意思对即可。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13.B14.C15.【答案要点】“乐”:①乐在自己已明白出世入世之道,乐天知命;②乐道安贫;③乐于伴泉而居,饮泉挂瓢,悠闲自在。“愤”:①含蓄抒发不与污浊官场同流合污的情怀,表达对浊世的愤慨;②在污浊的世道,只好远离喧器的尘世以保持自己高洁品行的幽愤或悲愤。全词表面超然旷达,实则内含幽愤(有志不得申的悲愤)。【评分标准】“乐”的理解3分,一点1分,分别扣词中“乐天安命”“一瓢自乐”“笑”等语句理解;“愤”的理解2分,一点1分,主要扣住“行藏用舍”“莫匆匆、去流山下”“挂瓢”“一鸣渠碎,问何如哑”理解。全词情感总结1分。意思对即可。【答案示例】3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全词表面写乐,一是乐在自己已明白出世入世之道,乐天知命(1分),二是以颜回自许,乐道安贫(1分),乐于伴泉而居,饮泉挂瓢,悠闲自在(1分)。但在乐的表象下,作者又以泉自写,含蓄抒发不与污浊官场同流合污的情怀,表达对浊世的愤慨(1分),又用许由“挂瓢”的典故,表达在污浊的世道,“鸣”则“碎”,“哑”则全,只好远离喧器的尘世以保持自己高洁品行的幽愤或悲愤(1分)。全词表面超然旷达,实则内含幽愤(有志不得申的悲愤)。(1分)16.(1)何处相思明月楼;唯见江心秋月白(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胤绩年轻的时候倚仗自己的才学,喜欢意气用事,他的相貌像河朔人,他的双眼炯炯有神,髭须扬起如矛戟一般。十五六岁的时候,他进入学校学习,每天能记住几万字。学校的墙上有一千多个字,胤绩骑马从旁经过,看了一眼,就能背诵。应天府尹检查学校,下发命令要召见学生。唯独胤绩迟到,应受鞭笞的惩罚,胤绩大喊顶撞应天府尹,声音震动院子里的树木。应天府尹羞愧气愤,最终还是用竹片打了他。胤绩捋起袖子走出学校大门,在官署大门上题诗一首。就弃学而去,浪迹江湖。但凡是吴越之间的豪富人家都争相邀请招揽他。周文襄公做江南巡抚,听说了胤绩的名气,就把他叫来问:“您能写一份公文吗?”胤绩要来纸笔,当场完成一篇万余字的公文,就好像预先写好一样,并且都能切中当时的国家要务。文襄公认为他不同寻常,就给皇上上书推荐他有文韬武略。朝廷以驿马传召胤绩去京城。当时于谦正负责监管军队,就要求试一下他的才能。让胤绩站在将台之下,下面的许多士兵从四周看着他。于谦选取古今兵史、名将战略诸事,拿来问胤绩。胤绩回答时声如洪钟,对答如流,于谦也难不住他。身边的人啧啧称叹。于谦也拍着手掌说:“您的确有才华呀!”胤绩见到皇帝后,被封为锦衣卫百户。天顺中,校事者异常蛮横,李贤经常压制他们。李贤曾经叫来胤绩与他谈话,胤绩谈论天下大事以及古今的成败,在座的人都为之倾倒。李贤喜爱他的才华,将要推荐他。校事者于是搜罗胤绩当年在江南受贿的材料,把他关进监狱。胤绩大骂不绝,骂他们是一帮奴才。然而实际上是胤绩借钱给人,而没有立下字据,无法自辩清白,于是被贬为庶民。等到被贬出京城的时候,有朋友来安慰他,他仰天大笑说:“你们认为一个指挥的官职足以让我荣耀吗?”转头离开,再没回头。成化初年,胤绩受到皇帝恩惠得以复官,朝廷任命他为副帅出守孤山堡。孤山在延安西面,北方的少数民族每年都会侵入,镇守的将领多因为打败仗而被罢免。胤绩接受任命后,说:“唉,这次我要死了。”到任之后,他写了几千字的奏章,大致是说朝廷应该先在孤山筑城,储备粮草,招募死士。又致书当政者说明情况。后来因愤懑而吐血,卧病在床,不能起身。丁亥年,敌人入侵,主将关闭城门,不去迎战。敌人掳掠财物人口,向东而去。胤绩怒发冲冠,说:“为国而死,是将领的本分。”奋力起身,穿上戎装,骑上战马,率领一百多手下在边境截击敌人,力战几十人,最终寡不敌众,战死山下。胤绩为人,开朗大气,只与豪杰之士交往,他认为世上那些猥琐庸俗之人过龌龊,而不与他们说话。胤绩与人交谈的时候,多是经史子籍,纵横捭阖,随意自如。有人问他对古代名将的看法,他把张巡、岳飞当作第一。那人说:“岳将军非常有名,张巡这人怎么样呢?”胤绩瞪大眼睛回答说:“你没有看到他对令狐潮说的话吗?你不懂得人伦,又怎能知道天道。唐朝以来谁能说出这样的话呢?”。他的见识能高到如此地步。史官说:“我小时候与胤绩交往,知道他的为人,假使不是因为做大将而死,而是率领数万军队兵出阴山,他的功名肯定不会在古代的豪杰之下,只是他的热血仅浇灌在了草野之中,这真是天意呀。有人认为胤绩就像司马迁笔下的游侠,我认为不对。他行事虽然像是任侠,然而深思他的所作所为,朱家、郭解与他想比,只不过是奴才罢了,怎么可以与胤绩相提并论呢?”3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房山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8分)6.B(3分。数:命数)7.A(3分。A介词用;B代词,这样;形容词词尾,……样子;C宾语前置标志;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D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假设)8.C(3分。即使了解诸葛亮的人也认为他是自知这个弱点才不用的。)9.B(3分)10.①首段用“骐骥”与“骏马”对比,实际是将诸葛亮与司马懿的对比,结论是:诸葛亮是英雄豪杰,司马懿仅是智谋之士。②第二段,从为人品行的角度,将二人进行对比,作者用“忠、公、仁、信”来称颂诸葛亮,用“奸、私、残、诈”来谴责司马懿,并强调诸葛亮是“以正而攻智,以义而击勇”。③第三段,从用兵角度,将二人进行对比,司马懿自负用兵出奇制胜,且变化莫测,诸葛亮率领十几万军队与他择机而战,司马懿即使率领三十万精锐部队,也只能自守,不能追击和攻打。④第四段,从使用谋略的角度,将二人进行对比,诸葛亮善于用谋略却故意不用,就是要避开司马懿的长处却攻击他的短处。(每点2分,学生写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得6分。)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㈠(共12分)11.C(3分)12.D(3分)13.(6分)作者因屋门前的树枝繁叶茂,不能看到远处的青山而惋惜怅然。繁叶遮挡视线暗喻作者因被贬而愤愤不平使得自己心胸变得狭窄;作者砍去树梢后,看到了座座山峰出现在眼前,好似拨开云雾般豁然开朗,压抑的内心得到了解放,心中欢愉;清风习习吹来,鸟儿在空中盘旋,作者向东南遥望,心旷神怡,目光辽远,心胸更加开阔,内心释然。14.(8分,每句1分)①人生得意须尽欢②莫使金樽空对月③料得年年肠断处④明月夜⑤短松冈⑥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⑦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⑧是又在六国下矣附:参考译文:英雄人物,能做智者所不能做的事。那么他还没有来得及做到的地方,就不能用常理妄加评论。骐骥这样的良马,奔驰起来快如疾风,登高不颠,渡河不湿,爬山越沟,瞬息之间就过了千里。如果恰好有这样一匹马,也具备这些优点,而骏马却不能够超过骐骥。于是让这匹马驾着战车,响着铃铛,步伐合乎度不大不小,速度合乎节拍不快不慢,带着铿锵的声响走在道路上,它能行千里却故意不行,即使一时显示不出神气和威风,但长久就可有万无一失的功效。为什么呢?我们可以避其所长攻其所短,可以掐住他的要害彻底战胜他。并且诡计多端,谋略无穷,这是智者的本领;去除诡诈之术而用大义示敌,使用战术谋略而用正义之师临敌。这是英雄的行为,却是智者做不到的。所以善于用诈,是司马懿的专长。假使孔明也采用这样的办法,那就是用智对付智,用勇抵挡勇,但胜败的命运就无法评定;怎么比得上用正义的战术去击败司马懿的智勇!这是诸葛亮的决策,因而怎么能冒险地来求眼前的成效!所以司马懿用奸、私、残、诈,孔明就用忠、公、仁、信。诸葛亮的军队还没有到但司马懿就已气丧。八阵在前面排列,有四个头八个尾巴,碰到哪里,哪里就成为头,前进时不快速奔跑,后退时不仓猝逃跑;突击部队不能进攻八阵的前锋,奇袭部队不能绕到八阵的后卫;埋伏部队不能冲击两胁,追击部队不能袭击其后;间谍无法窥视,诡计无处可用;阻挡它就会被击破,攻击它就会被打倒。两军还没有交锋而司马懿的计谋就已经不起作用了。3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司马懿用兵出奇制胜,变化莫测,天下人没有不害怕他的。即使像孙权这样的人也认为他可怕,因而司马懿对自己的才能是很自负的。诸葛亮率领十几万步兵,向西行军千里,不停地寻找与司马懿交战的机会。但是司马懿率领三十万精锐骑兵,仅仅能自守,诸葛亮的军队来了不敢上前迎敌而战,离开了不敢去追击。贾诩等曾经催促司马懿与诸葛亮交战,但一交锋就会被击败,不敢再出兵,姑且只好用等候诸葛亮军队疲困为借口。而司马懿所谓的计策,不过是日夜盼望诸葛亮早点死,却别无它法。他哪里是诸葛亮的对手呢!评论家认为诸葛亮治军是长处,用奇谋是短处。即使了解诸葛亮的人也只是认为他知道自己的弱点却故意不用。我却认为诸葛亮善于用谋却故意不用,来避开司马懿善于用诈的长处,却攻击他的短处。所以我曾经认为诸葛亮如果不早丧,那么司马懿就会被打败,关中就会被平定,魏国就可以被攻克,吴国就可以被兼并,社会的政治文化就可以复兴。并且诸葛亮治理蜀国,是王者的治国之道。王者治国是实体;礼乐教化是文饰。哪里有王者的治国之道却没有跟它相适应的礼乐教化呢?能够捐献价值千金的玉璧却不肯有谦让之辞的人,天下没有这样的人,我本来就知道诸葛亮必然能振兴礼乐。不幸的是上天不帮助蜀国,诸葛亮早丧,天下还没能统一,而何况礼乐教化呢!致使后世那些狂妄无知的人得以各自肆意非议诸葛亮:让诸葛亮早丧的是上天,不是人所能掌控的。石景山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6.D(3分)7.A(3分)8.B(3分)9.【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相同点:都用仁义礼信来治理天下。不同点:①本心不同。王者施行仁义礼信是发自本心;霸者施行仁义礼信是为了利益。②行事原则不同。王者施行仁义礼信,合乎情理;霸者施行仁义礼关注北京高考在线官方微信:北京高考资讯(微信号:bjgkzx),获取更多试题资料及排名分析信息。信是做给人看,往往不合情理。③功绩不同。王者以德化民而达到天下大治;霸者只施与小恩小惠,无法达到天下大治。(6分。相同点1分,不同点5分。)10.【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晋文公守信撤兵的行为,是为了显示给百姓看,是追求“言必信,行必果”的小信(小人之信),而非大人君子以合乎义(情理)为准则之信。(3分)11.【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0分)(1)谦逊沉静,善于倾听;默默思考,独自钻研;触类旁通,付诸实践;学而不厌,坚持不懈。(6分。答出三点即可。)(2)答案示例一:学问之道,贵在问,多问才能教学相长,并获得真知。颜渊终日“不违”,就缺少了在对话碰撞中深化思考、师生共同进步的可能性,因此孔子感到遗憾,“非助我者”清楚表明了态度。答案示例二:颜渊听讲“不惰”,闻一知十,言行“足以发”,可见他对孔子的教诲闻语即解,心解力行,无所不悦。因此,孔子此语实为赞颂其聪慧颖悟,深喜其“不愚”。答案示例三:学问之道,贵在问,颜渊终日“不违”,就缺少了在对话碰撞中深化思考、师生共同进步的可能性,因此孔子说“非助我者”,感到遗憾;但颜渊对孔子的教诲无所不悦,因其听讲“不惰”,闻一知十,言行“足以发”,孔子亦喜其“不愚”。(4分)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1分。12.D(3分)13.A(3分)14.C(2分)15.【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因为躬耕虽辛苦,却能使诗人体验到劳作的价值与生命的自由。其一,劳作具有重要意义,人生应以生产劳动、自营衣食为根本。其二,亲身劳作能带来真实的愉悦与满足感,有劳有所获的欣慰,也有休息时把酒开怀的轻松。其三,弃官躬耕能免于遭受意外祸患,保全独立自由的人格。其四,躬耕生活使诗人与前代隐士心灵相通,是他坚定自觉的生命选择。(5分)16.【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①人生代代无穷已②江月年年望相似③波心荡④冷月无声⑤庭有枇杷树⑥今已亭亭如盖矣⑦日月忽其不淹兮⑧乘骐骥以驰骋兮关注北京高考在线官方微信:北京高考资讯(微信号:bjgkzx),获取更多试题资料及排名分析信息。(8分。每句1分。)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17.D(3分)18.B(3分)3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19.【答案要点及评分标准】①此句运用比拟手法,以“静思禅修”来形容红薯在霜期的长时间窖藏中慢慢沉淀糖分的过程,融入了独特的生命情味,使读者产生丰富的感受与联想,体味到沉静的生命之美。②此句运用比喻手法,喻体“图书馆”的选择新巧而准确。图书馆带给人博览群书的精神满足,以此比喻经霜后的白菜丰富甜美的口感,赋予物象以文化意味,传递出温暖而隽永的生命体验,引发读者丰富的感受与联想。(6分。每句3分。)20.【答案要点及评分标准】①霜气指霜期寒凉的气候条件,它使植物质地更紧实、口感更丰富、生命力更强韧持久。②霜气指繁霜熏染后的清冽空气,它带给少年作者融入自然、净化心灵的愉悦生命体验。③霜气指融入深沉复杂生命体验的文艺作品表现出的苍凉、冷寂、朴拙、滞涩等艺术特征,及其引发的审美感受。④霜气指人生的沧桑与苦难,和直面、超越沧桑与苦难的坚韧从容的精神境界。(6分。答出三点即可。)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5分。21.(1)A(3分)(2)【参考答案】当代青年在选择职业道路的过程中,才能赢得成就人生的更多机会(2分)22.【评分标准】略(10分)23.【评分标准】略(50分)【文言文参考译文】仁义礼信,是天下通行不变的准则,是王道和霸道共同遵循的。王道和霸道相比,二者用仁义礼信来治理是一样的,但用来命名的名称却不同,为什么呢?大概因为他们的本心不同罢了。本心不同做的事就不同,做的事不同功绩就不同,功绩不同名称就不能不有区别。关注北京高考在线官方微信:北京高考资讯(微信号:bjgkzx),获取更多试题资料及排名分析信息。王者的治理之道,本心不是向天下求取实利,王者施行仁义礼信的原因,是认为我应当这样做罢了。(王者)用仁义礼信涵养德性进而施行到政事上,那么天下人都会受到教化了。所以王者治理天下,懂得施政要用仁义礼信,不希求向天下人求取实利,而天下人自然已经受到教化了。霸者的治理之道却不是这样:他的本心不见得仁爱,却担心天下人憎恶他不仁,于是行仁爱之事给天下看;他的本心不见得正义,却担心天下人憎恶他不正义,于是行正义之事给天下看。他对于礼、信,也像这样罢了。所以霸者用心在于求利,而借助王者的治理之道来实现他的欲望;他做出仁德之举,唯恐天下百姓见不到听不到。所以说他们的本心不同。齐桓公被曹沫用匕首胁迫,答应归还侵占的鲁国土地。要归还鲁国土地,不是我的本心,答应归还,不过是为了避免被杀罢了。从王者之道看,(若合于义)那么不归还也可以,然而桓公一定要归还鲁国的土地(以向天下显示他的仁义)。晋文公讨伐原邑,(和将士)约定三天后退兵,三天后原人还未投降。从王者之道看,(若合于义)那么即使等到原人投降后再退兵也是可以的,但晋文公一定要退兵,大概是想要向百姓展示他信守诺言。(霸者)所有的仁义礼信之举,也和这二人的行为没有区别啊。所以说(本心不同)做的事便不同。王者(功绩)之大,像天地一样,天地没有役使万物,而万物各自适性生长发展,万物虽然能适性生长发展,却不知这是天地的功绩。王者没有役使天下人,天下人都能得到适宜的治理,虽然得到适宜的治理,然而没有人知道这是王者的仁德。霸者的治理之道却不是这样,就像世上施与别人恩惠的人一样,百姓寒冷就把衣服给他们,百姓饥饿就把食物给他们,百姓虽然知道这是我的恩惠,但我的恩惠也不能施与更广的范围。所以说(做的事不同)功绩便不同。(这样看来)王道和霸道就是不同的了。王者的治理之道,虽然不追求实利,实利还是会归属他。霸者的治理之道,一定注重求得实利,然而若不借助王者所行之事来对待天下,那么天下谁会亲附他呢?平谷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1分。【答案】6.A7.B8.C9.您是真想继位,还是姑且敷衍而后慢慢图谋后举呢?10.D11.正面描写:人物言行等来表现吕好问的形象忧思谋略——边境暂时安定时上书建议加强军备耿介刚直——多次上书陈说蔡京的罪恶,弹劾蔡京等人;坚持用宋朝年号;不慕权贵——蔡卞欲拉拢亲近,不为所动3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侧面描写:忠于王事,德高望重,得到帝后的赏识。他每次奏对,钦宗皇帝都会让他说完意见;高宗皇帝即位,他替太后送信,送到皇帝所在地,可见帝后对其信任。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30分。(一)(共12分)【答案】12.B13.D14.①借景抒情。作者先写清溪美景之素淡,又用“素已闲”点出自己的心境淡定安宁,与青溪之景相映衬,心境、物境融合为一。②借典故明志。尾句展开想象,自己在溪边的巨石上做一个消闲自在的垂钓老翁,借严子陵隐居的典故表明自己有归隐山林之意,愿意远离凡尘,在此清幽之地终老一生。(二)(共10分)16.《红楼梦》中,王熙凤和贾探春都曾“理家”,但做事风格不同,“理家”的特点也不同。(1)请在表格②④处各填入一个四字词语,概括出她们理家的另一个特点。(2)针对①③处的理家特点,举例说明她们的具体举措及此举引发的结果。【答案】(1)人治为主民主协商(2)王熙凤恩威并用具体举措:在13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中,她按花名册分派任务,什么职责、如何行使,脱岗渎职、如何惩治,说得明明白白;她当着宁府的人摔了来领东西的本府家人,“杀鸡给猴看”;她当众责打了宁府中负责迎送亲友的迟到家人,并“革了他一个月的钱粮”,杀一儆百。她考虑上下左右的人际关系,上有三层公婆,中有无数的叔伯、妯娌、姐妹,下有那么多的仆妇、管家、丫鬟、小厮,她用笼络手段来维持荣府的下人,用讨好的态度争取上层人物贾母、王夫人等的支持。结果:秩序井然,尊卑分明。贾探春兴利除弊举措:在56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贤宝钗小惠全大体》,因为去赖家做客学到了经验,便在大观园里试点,实行承包责任制。结果:贾探春这样做,其实是感受到了家族经济状况的日趋衰落,因此她的改革集中在开源和节流两方面。通过对大观园的承包,可以增加收入;通过裁革—些重复性的支出,可以节约成本。吕好问,字舜徒,是侍讲吕希哲的儿子。凭借先辈功德获官。崇宁初年,追查治理朋党之事,吕好问因为是元佑子弟连坐被罢。后来两次担任东岳庙监。当时蔡卞任主帅,想要攀附有德行的人士。对待好问特别好。好问依照礼仪自持,蔡卞无法和他亲近。靖康元年,因受到举荐被召为左司谏。钦宗告谕他说:“你是元佑朋党子孙,朕特别任用你是为了让天下人知道我的心意所指”此前,徽宗将要禅位,诏令解除朋党的禁令,抛置新法,全部恢复先朝制度。而蔡京的党羽姻亲盘踞朝廷内外,他们畏惧其事,没有人愿施行。吕好同上奏说:“陛下宵衣旰食,有寻求天下太平之意;发号施令,有寻求天下太平之言,到现在已经有半年,治理的效果仍相差很远,的确是因为左右的大臣,不能推广仁德之意,而陛下又过于宽容。我担心醇厚之德,将变为衰颓,今天如果不全部革除蔡京、童贯等人所为,太平就无法达到”钦宗同意并加以釆纳。好问上疏陈说蔡京的罪恶,请求将他发配海外,罢黜朋附他尤为紧密者以警饬其他人。每次奏对时,皇上即使正要进食,也总是让他说完。当时金兵撤退后,大臣不再有顾虑,武备更加松弛。好问奏道:“金人得志,更加轻视我国,秋冬之时一定又会举国入侵,抵御敌人的装备应该尽快办理。如今筹划边事已经有一月,却见不到有所安排、臣僚的奏请都不下发,这是我所深为忧惧的。”等到边境告急,大臣们不知如何是好,派遣使臣去讲和。金人假装答应却攻掠自如,诸将因为和议的缘故都闭关不出。好问上奏说、:“金人名义讲和而实际上仍在进攻,朝廷不谋划派兵遣将,是为什么呢?请求赶快召集沧州、滑州、邢州、相州的军队,前去阻遏金兵,而把勤王部队布列在京郊各县,来保卫京城。”奏疏呈上而不被答复。3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金兵攻陷真定,朝廷上下震惊害怕,大臣们犹豫相顾,仍抱定和议之词。好问率领御史台的属吏弹劾执政大臣畏惧胆怯贻误国事,被贬出任袁州知州。不久金兵逼近都城,(钦宗想起好问的奏言)便进升他为兵部尚书。都城失守,金人立张邦昌,让好问担任事务官。张邦昌入居都省,好问问他:“您是真想继位,还是姑且敷衍而后慢慢图谋后举呢?”邦昌说:“你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好问说:“金兵一旦撤退,还能保证像今天这样吗?大元帅在外,元佑皇太后在内,这大概是天意。你何不尽快交还政权,就可转祸为福。”以好问代理门下省。好问虽已挂衔,仍然行使原有的职责。当时张邦昌虽然没有改年号,但是各部门移送文书,一定要去掉年号,只有好问所颁送的文书,要称“靖康二年”。高宗即位,太后派好问拿着她的亲笔信去皇上所在地,高宗慰劳他说:“国家得到保全,是你的功劳啊。”授予尚书右丞。又授予资政殿学士、宣州知州、提举洞宵宫等职,因为恩赐封为东莱郡候。因躲避战乱迁居,死在桂州。3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5-19 09:12:23 页数:34
价格:¥5 大小:281.42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