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年北京各区高三一模名著阅读汇编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52

2/52

剩余5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年北京各区高三一模名著阅读汇编(含解析) 2022·北京东城·高三一模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完成12-13题。(共8分)(1)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2)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3)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4)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子张》)12.从(1)—(3)则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4分)13.山东曲阜孔庙前的仰圣门上,题有四个大字:“万仞宫墙”。请结合第(4)则内容解释“万仞宫墙”的意思,并说明它题写在此处有何深意。(4分)  答案:12. 要点:①有教无类    ②诲人不倦    ③谦逊    ④好学1.要点:①“万仞宫墙”是说围墙有万仞高,指孔子的道德学问渊博高深,一般人无法领悟其奥妙。,②题写在此处,借子贡对孔子的称颂,彰显了孔子“圣人”的崇高地位,表达了世人对孔子的尊崇和敬仰。(其他解释,合理即可)翻译:(1)束脩(xiū):一束干肉,即十条干肉,是古代一种最菲薄的见面礼。 孔子说:“只要是主动给我十条干肉作为见面礼物的,我从没有不给予教诲的。”(2)孔子说:“如果说到圣和仁,那我怎么敢当!不过是朝着圣与仁的方向去努力做而不厌倦,教导别人不知疲倦,那是可以这样说的。”(3)孔子说:“学习(就像追赶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学到了还唯恐会丢失了。”(4)①叔孙武叔:鲁国大夫,名州仇,“武"是他的谥号。②子服景伯:名何,鲁国的大夫。③官:通“馆",这里指房舍。叔孙武叔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说:“子贡比仲尼更强些。”子服景伯把这话告诉了子贡。子贡说:“就用围墙作比喻吧,我家围墙只有齐肩高,从墙外可以看到里面房屋的美好。我老师的围墙有几仞高,找不到大门走进去,就看不见里面宗庙的雄美、房屋的富丽。能够找到大门的人或许太少了。所以叔孙武叔先生那样说,不也是很自然的吗?” 【解读】学生的见面礼,在人们的心目中,孔子是无私的圣人,在收徒弟的时候,他要不要学费或见面礼呢?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在本章中,孔子对此作出了回答:“只要是主动给我十条干肉作为见面礼的,我从没有不给予教诲的。”这句话所表达意思是很明确的,但是,后人对这句话背后本意的理解却出现了重大分歧。首先,“束脩”是见面礼而不是学费,这一点不存在什么争议。也就是说,孔子开私学,收徒讲学是不收学费的。孔子少年时家贫,但在成年以后,由于从政,经济条件有所改观。收徒讲学,是在他的中年和晚年,这个时候的孔子,已经不需要学生的学费了。并且,对于颜回这样贫穷而好学的弟子,孔子还予以周济。从史料和孔子的行为来看,基本可以排除孔子收取学费的可能。虽然孔子不收学费,但孔子是收取见面礼的。关于这个事实,也没有异议。问题的焦点在于,孔子为何收取见面礼。一种意见认为,孔子有教无类,但重视学生的向学之心。如果自觉自愿送上“束脩”,说明这个学生是真心前来求学的。如果连见面礼都没有,其是否有求学的诚意就值得怀疑了。持这一意见者认为,是否行拜师礼,送拜师礼代表着问学者的求学态度。孔子一生重视礼仪,以此作为有没有求学诚意的标准。有这个态度,就加以教诲,如果没有这个态度,那就算了。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如果没有“束脩”的见面礼,孔子就不会受他做徒弟。言下之意,孔子重视物质利益。,综合种种史料,我们不难发现,前一种观点正确理解了孔子的苦心,后一种观点是对孔子本意的歪曲。也就是说,孔子重礼,看重的是礼节背后的真诚的求学态度,而不是那些干肉。在孔子看来,见面礼既是对老师的尊敬,也是一心向学的表现,所以应该收取。但是后来,有些做老师的却故意歪曲,强调学生应该向老师送礼。比如现在,个别老师贪图私利,心安理得地接受学生或家长的礼品。殊不知,他们的这种行为不但会失去同学们原本的那份敬重之心,其教师的人格尊严也会荡然无存。更有甚者,有些极个别的老师还会故意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区别对待,借机索取学生的礼品,简直毫无师德可言。如果有人对此加以批评,他们不但没有愧意,还会拿出圣人收见面礼的行为说事,实在是可耻可笑。 正确理解孔子收取“束脩”的本意,既能清除一些人对孔子的误解,也有利于端正目前教育界不良的风气,所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教师,更应该明白自己的职业使命和职业道德,自觉抵制物质诱惑,做一个受人尊重的传道者。 正确的学习态度 在本章中,孔子讲到了学习的态度问题。他觉得真正有志于学的人,应当有着唯恐学不到、唯恐学不会的紧迫感。“学如不及”,体现的就是这种为学不知满足的紧迫感和主动进取的学习态度。事实上,学习也确实是一种追赶,既有勤奋的学习劲头,也有着探寻新知的迫切心情。对于好学的人而言,学习是没有止境的,他们永远都不会觉得满足。,其实,做学问最难的地方也在于此。无论你在这条路上踏过了多少个台阶,你离前头那一个,总是还有一些距离。这就像是一场追逐游戏,好学的人永远都是追赶者,而至高至深的学问则是最终的目标。但是,求学总是会有困难的,很少有一帆风顺的时候。这就像俗语所说的那样,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为学最重要就是要勤学不辍,只要不给怠惰之情留有喘息之机,就能克服重重困难,不断前进。“犹恐失之”,体现的是孔子治学严谨的态度。在前面一句中,孔子为求新知表达出了迫切的心理,而在本句中,孔子为守旧知则表现出了恐惧心理。当然了,这种恐惧并非是心理上的害怕,而是恐有遗漏之处。比方说,孔子在《述而篇》中就曾言道,“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体现的就是他对学问的严谨。他害怕自己的精力不够,在研读《易》的时候,无法穷究其理。在本章中,孔子还想告诫我们,做学问要不断地追求探索,不能浅尝辄止,产生骄傲自大的心理。而且,在努力获取新知的同时,还应及时地复习旧知识,保持着迫切之心,不应产生厌倦与满足。以不知为耻,肯定能在学业上有所收获。倘若大家只是浅尝辄止,不但难有寸进,说不定还会大步后退,最终只能是半途而废。在现代的社会,不少人都是这样。对于一门学问,在他们自己还没搞明白的时候,就急于著书立传,到处宣讲。这样一来,不仅会误导他人,还会令自己的学问停滞不前,最终只能是害人又害己。但是,孔子不一样,他在《八佾篇》中就曾说过,“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文献不足故也”,。他并不是不给学生们讲夏礼和殷礼,而是没有足够的文献可以让他进行透彻研究,他害怕自己会误导弟子们的思想。故而,他只给学生们讲解自己所熟知的周礼。 万仞宫墙的历史典故围墙有万仞高,用以称颂孔子学识渊博高深,一般人无法领悟其中的奥妙。明武宗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孔庙为刘六、刘七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所毁,正德皇帝下令建城卫庙、于是以孔庙、孔府为中心修筑了明曲阜城墙,明世宗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竣工。在与孔庙正南门相对处设立城正南门。因正南门为孔庙而设,所以应视正南门与孔庙为一体。明代学者胡缵宗为表达对孔子的尊敬和赞扬,亲书“万仞宫墙”石额镶于门上,其意出自《论语》子贡语。鲁大夫叔孙武叔曾经对大夫们说:“子贡的学问很深,比孔子还要强些。”子贡听说后就给叔孙武叔说:“人的学问好比宫墙,我的这道墙不足肩头高,别人很容易看到里面有多少东西,我老师这道墙有好几仞高(仞:丈量单位,一仞约等于八尺),别人是看不到里面的东西的,只有找到门,走进去,才能看到这墙内雄伟的建筑,可找到门的人太少了!”胡缵宗认为数仞宫墙仍不能表达他对孔子的赞扬,于是将其改为“万仞宫墙”。到了清代,乾隆皇帝到曲阜来,为了显示他对孔子的敬仰,把胡缵宗书写的石额换下,自己亲笔书写了同样四个字镶于城门。现在看到的“万仞宫墙”石额,即乾隆皇帝的御笔题写。那么,“万仞宫墙”只是表示尊敬孔子之意,还有什么特殊含义吗?子贡是孔子的弟子,他曾辅佐鲁君,因品德高尚,才学渊博,深受重视。这日,鲁国大夫叔孙武叔与其他大夫们闲聊,他认为子贡的学问比孔子还要高。,这句话传到子贡的耳朵里,他急忙找到那些大夫们,并就自己和老子孔子的学识,做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如果一个人的学问如同一道墙,我的这道墙才刚刚到肩头,大家只要一踮脚,便能看到墙内面有什么,故此,虽然可以看得人眼花缭乱,但都是一些肤浅的内容。而我老师孔子的学问之墙,却有万仞高,如果大家不从墙门进入,你根本想象不到墙内的世界有多么澜深海阔,多有么丰富多彩。“孔子道德之祖,诸子之中最卓者也。”孔子是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一言一行,不仅对其子弟产生影响,还未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2022·北京西城·高三一模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共10分)材料一: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日:“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注]。”(《颜渊》)村料二:孔于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材料三: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颜渊》)【注】鞟:去了皮毛的革。此句是说虎豹与犬羊的皮毛花色不同,如果去掉皮毛,它们便无区别。(1)材料一中子贡的“文质观”来源于老师孔子。请写出孔子在《论语·雍也》篇中与子贡意思相近的话,并对孔子的话做出解释。(4分)(2)请结合材料三解释,孔子说的“君子不忧不惧”是以什么作为前提的。在你看来,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内容与此前提有着怎样的关联?请在这两则材料中任选其一做简要说明。(6分)  答案:,【评分参考:本题10分。第(1)小题4分,“写出”2分,“解释”2分。第(2)小题6分,第①问2分,“筛选信息”和“解释意思”各1分;第②问4分,与“反思内省”的关联1分,“材料内容阐释”2分,“不忧不惧”的结果1分。作答符合逻辑、能自圆其说即可赋分。】(答案示例)(1)子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2分)意思是:文采和质朴配合得当,这才能成为君子。(2分)(2)①“君子不忧不惧”的前提是“内省不疚”(1分),即反省自己,问心无愧(1分)。②(示例一)材料一对“文与质”的偏颇认识可引发内省,真正的君子会不断审视自己、全面要求自己(1分),由此,他必会调和文采和质朴(1分),努力做到内外兼修(或:内外俱佳/达到外表和心灵的完美结合)(1分)。这样他便没有缺憾,不忧不惧(1分)。(示例二)材料二君子为达到内省而有“九思”(或:无时无刻不在反思自己)(1分),他能从视、听、色、貌等各个方面省察自我(或:严格要求自我)(1分),以减少错误(1分)。于是,他便能够问心无愧,不忧不惧(1分)。翻译:材料一:①棘子成:卫国大夫。古代大夫尊称为“夫子",故子贡以此称之。②质:质地,指思想品德。③文:文采'指礼节仪式。④说:谈论。⑤驷(sì)不及舌:话一出囗,四匹马也追不回来,即“一言既出,驷马难追"。⑥鞟(kuò):去毛的兽皮。, 棘子成说:“君子有好本质就行啦,要文采做什么呢?”子贡说:“可惜呀!夫子您这样谈论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文采如同本质,本质也如同文采,二者是同等重要的。假如去掉虎豹和犬羊的有文采的皮毛,那这两样皮革就没有多大的区别了。”材料二:孔子说:“君子有九种思考:看的时候要思考看明白了没,听的时要思考听清楚了没,待人接物时,要想想脸色是否温和,样貌是否恭敬,说话时要想想是否忠实,做事时要想想是否严肃认真,有疑难时要想着询问,气愤发怒时要想想可能产生的后患,看见可得的要想想是否合于义。”材料三:司马牛问怎样才是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就叫君子了吗?”孔子说:“内心反省而不内疚,那还有什么可忧虑和恐惧的呢?” 【解读】 君子有九思在这里,孔子从九个方面论述如何提高个人修养的问题,被称为“君子九思”,内在思想与外在表现无所不包。其实九思也可以理解为九戒,即从九个方面约束自己。九思从字面上非常容易理解,对它们的解释也都大同小异。我们可以就其所指对它们进行分类,这样有助于我们理解。,“视思明,听思聪”是从获取信息上说的。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以获取信息为前提。获取信息有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直接方式,即通过亲自调查,获取第一手信息;另一种就是间接方式,即把别人已经掌握的信息拿过来为己所用。这两种方法比较起来,各有利弊,前者可靠性强,而后者更便捷。从别处获得的信息虽占着方便快捷的优势,却也有无法克服的弊端,即可靠性有待验证。因而,在接受信息时要秉持着谨慎的态度,不管信息来自何处,只要没有经过亲自验证,就要持怀疑态度。所谓“视思明,听思聪”就是要让我们在看和听的同时进行思考与分析,拨开表层,直达本质,这才达到了“明”和“聪”的目的,而最终获得的信息才是真正有用的。“色思温,貌思恭”是从人际交往上说的。我们都知道,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走向成功的必备武器之一。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没有人能不依靠别人的帮助完成所有的事情;另外,个人所掌握的资源也是有限的,有限的资源也制约了人们的生产活动。在双重制约之下,要想获得成功并非易事。鉴于此,如果能够获得他人的帮助,获得成功的概率无疑会加大。获得他人的帮助与支持,必须以好的人际关系为先导。要想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良好的态度,表现出来就是神情要温和,仪态要恭敬,因为温和恭敬容易被人接受。如果待人接物的态度好,就能无形中缩短与对方的距离,拉近双方关系,进而赢得对方信任,并最终获得支持。“言思忠,事思敬”,是从为人处世上说的。要想在社会中更好地生存,就要会说话,会办事。孔子教导我们,要重承诺,言出必行;不管做什么工作,都要具备敬业精神。前文孔子回答子贡问政时说:“民无信不立。”这恐怕是对诚信重要作用的最好诠释了。往大里说,信誉缺失可以使国家覆灭;往小里说,信誉缺失可以导致他人的不信任。这些都是非常危险的。再一点是要培养自己的敬业精神,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别,只有分工的不同。因此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应该满怀热情,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完成工作。如果对自己的工作牢骚满腹,没有热情,没有积极性,是干不出什么名堂的。“疑思问,忿思难”是从解决问题的态度上说的。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要先保持冷静。任何时候都要认识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因而虚心求教是获得解决问题办法最有效途径。向他人求教并不是什么跌份儿的做法,圣人还“无常师”呢,更何况我们只是普通人。前边说到冷静,与之相对的就是冲动,大家都知道“冲动是魔鬼”,由于冲动,人们的行为可能会失控,做出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来,可能会给自己或他人带来伤害。在与他人产生矛盾时,就要保持冷静,因为冲动并不能帮你解决问题,还有可能使问题激化。最后,“见得思义”说的是价值观。君子爱财并没有错,但应该取之有道,这中间讲究的就是个“义”字,也就是是否合理。什么能取,什么不能取;该取的取,不该取的绝对不能取,这是价值观问题,要重视,不能轻率地对待。 文质之辩,儒家文质并重,是受到道家批评的。《论语·颜渊》中,引述一个叫棘子成的话,这个人问孔子弟子子贡:“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棘子成的思想就是当时流行的道家思想,也就是“重质轻文”的思想。子贡的回答很聪明,他说:“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犹犬羊之。”子贡进一步强调了儒家“文质一体”的思想,而且通过比喻将“文”的价值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他说:“假如把虎豹去皮,那么它们和犬羊就没有区别了。”言外之意,正因为虎豹的斑纹,使它们区别于犬羊。“文”,怎么可以少呢?但道家不这样看问题。庄子说,“虎豹之文来畋。”那意思是说,正因为虎豹有漂亮的皮毛,所以遭致杀身之祸。假如虎豹没有漂亮的皮毛,猎人们是不会捕杀他们的。庄子由此引申,做人,也不该有漂亮的纹饰。人有了漂亮的纹饰,就让自己从众人中凸显出来了,而这是很危险的。民间不是有“出头的椽子先烂”的说法吗?人最安全的状态,是“泯然众矣”的状态,而要做到“泯然众矣”,去掉外在的“纹饰”是重要的手段。道家讲“明哲保身”,所以反对“文”。还不止此。《庄子·缮性》中,对儒家“重文”导致人心扰乱的事实做了尖锐的批评,他说:“文灭质,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应该说,道家对儒家“重文”的批评,还是搔着了痒处的。中国人的确因为“重文”,有走向虚伪的倾向。《红楼梦》说王熙凤“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就是这样。庄子认为“文灭质”,,也的确不是危言耸听。社会上的确有那样一套,很吃香。一个人,只要外在给人热情如火,补数周到的印象,他在社会上就会很吃得开,不管这个人内在本性是否很自私很阴暗。我们中国人在为人处世上很“重文轻质”,这一流整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伤害很深所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儒家文化遭受到最猛烈的抨击。但是,我们必须明白,原始儒家,是讲“文质并重”的,我们批判儒家,应该指的是被官方化了的、被歪曲了的儒家,而不应该是原始儒家。《论语》讲“文质彬彬”,那是非常好的。一个人,只有外在的风度和内在的.善良、无私的本性有机结合,才可能接近完美。“文”与“质”如何结合?《论语·卫灵公》给出了答案:“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这句话杨伯峻先生译为:“君子对于事业,以合宜为原则,依礼节实行它,用谦逊的言语说出它,用诚实的态度完成它。真个是位君子呀!”君子以“义”为质,以“礼、逊、信”为文,从而达到“文质彬彬”的高尚境界。孔子把“义”放在首位,可见在他心目中,“质”还是首要的,然后才是“文”。就像在他心目中,“仁”是首要的,然后才是“礼”。只不过,原始儒家的思想被官方化之后,实在也开始妖魔化,以致最终在社会上演变成了“重文轻质”的东西,走向虚伪,这是很可悲的。所以,我们应该努力恢复儒家的本来面目,让优秀的文化传统得以延续。,今天的中国人,外在的“文”和内在的“质”都有欠缺。就外在的“文”来说,言行粗鲁,不讲逊让,不讲诚信,不讲公共道德,随地吐痰,随地乱扔东西,不排队,随意损毁公物就内在的“质”来说,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没有同情心,没有自省意识,不是以“义”为质,而是以“利”为质,怎么对自己有利怎么做。所以,在当代社会,重提儒家的“文质彬彬”,讲求“文质并重”,其意义是非常重大的。所以,弘扬儒家“文质彬彬”的思想非常必要。大家可能会有一种感觉,觉得魏晋时代道家佛家思想居主流,人们不大会重“文”的,酒鬼刘伶不是奉行裸体主义的吗?那个时代似乎应该以“任诞”为主潮,其实不然。举《世说新语》中的一则很能说明问题:“王平子、胡毋彦国诸人,皆以任放为达,或有裸体者。乐广笑曰:'名教中自有乐地何为乃尔也!’"由此可见,即使在魏晋时代,人们还是很反感放浪形骸的人,“名教中自有乐地”,应该代表当时社会中很大一部分的观点。所以,就像英国有所谓“Gentleman(绅士)”一样,中国人,也应该恢复“文质彬彬”的传统。中国社会的和谐美,实在是需要“文质彬彬”的中国人呀!2022·北京海淀·高三一模阅读下面《论语》中的几则语录,回答问题。①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②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③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1)请根据上面三则语录,解说其中所蕴含的“山水情怀”。(二)④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⑤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论语·子罕》)⑥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论语·子罕》)(2)以上三则语录,于形象的比喻中蕴含着为人处世之道,请根据语录的相关内容加以概述。  【参考答案】,(1)三则语录中,山崇高伟岸、安稳厚重;水清澈灵动、奔腾不息。君子像山一样稳重沉静、厚重不移、仁爱宽厚;如水一般澄澈高洁、智慧通透、洒脱乐观、自强不息。(2)视财富地位如浮云,要淡泊名利,安贫乐道,坚守仁义;追求理想信念,要如堆山平地一样不断进取,自强不息;在人生的重大考验面前,要像松柏一样坚韧不屈,保持节操。 参考译文:①孔子说:“聪明的人喜爱水,仁德的人喜爱山。聪明的人爱好活动,仁德的人爱好沉静。聪明的人活得快乐,仁德的人长寿。”②孔子站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地流去。”③孔子说:“那有什么妨碍呢?也不过是各人谈谈志愿罢了。”说:“暮春三月的时候,春天的衣服都穿在身上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还有六七个儿童一起,在沂水岸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纳凉,唱着歌儿走回来。”④孔子说:“吃粗粮,喝清水,弯起胳膊当枕头,这其中也有着乐趣。而通过干不正当的事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浮云一般。”⑤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⑥孔子说:“寒冷的季节到了,才知道松柏的叶子是最后凋零的。”,【解读】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是脍炙人口的名言,是孔子对于智慧和仁德的深切体悟,是对智和仁的形象化解读。通过这个解读,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理解什么是“智”,什么是“仁”,并在此基础上培养自己的美德。我们知道,在大自然中,山是稳定可信赖的,它始终矗立不变。它涵育着万物,从不夸示自己的功劳;它抗御严寒酷暑,抵挡着狂风暴雨,从不动摇。山的这种稳重沉静、永恒不变的品格,与仁者的美德极为相似。所谓仁者,宽厚而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大山一样。并且,仁者就像大山一样,不会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他们以宽容仁厚待人,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没有过分的悲伤和恐惧,安详沉静,所以能够长寿。而水则是多变的,它可不像大山那样有着固定、执着的形象,它能够随时改变自己的样子,有着不同的面貌。而且,它们并不总是很柔弱、很平静,其实它们是在暗中积蓄着力量,一旦爆发的话,它们将会展现出极为恐怖的能量,甚至可以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水所具备的是一种柔德,虽然柔弱却能以柔克刚。水若为善,可以泽被万物;水若为恶,便是洪水滔天。,智者是聪明的人,他们可以快速地作出反应,而且思想又很活跃,有着灵动的性情,就像水一样不停地流动。智者有着水一样的深邃,不但可以事先洞悉事物的发展走向,而且遇事还能随机应变。即便是找不到出路,他们也能随遇而安,乐观看待周围的一切。另外,纯粹的智能也像水一样,是没有好坏之分的,仁善者用之,能造福社会;邪恶者用之,能为祸天下。正是因为仁者的品格与山接近,智者的品格与水接近,所以孔子才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他以大自然作比,来巧妙揭示“仁”与“智”的内涵,给后人以生动的启示。孔子的这个提法,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此以后,贤德君子无不喜欢流连山水之间,他们希望能借助山水的灵气,来熏陶自己的性情。对于求仁者和求智者来说,做到稳如泰山或心如止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极深的道德修养。开始的时候,我们也许力不能及,但只要心向往之,就是一种进步。 贵在坚持做成任何一件大事,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不管是学习也好,修养也罢,抑或是追求成功,除了有明确的目标以外,还要懂得坚持。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才能积土成山,最终达于成功。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功亏一篑。在本章中,孔子运用“堆土成山”与“填土平地”这两比喻,说明了功亏一篑与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而且,他还一再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为人处世,都应自觉自愿地坚持下去。如若半途而废,只会前功尽弃,留下终身遗憾。,学问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历代智者通过不断追求与探索所得,具有深刻的理论性和永恒价值,学习、理解和把握这些学问,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仅在做学问方面如此,对于其他事情也同样适用。与做学问和做事相比,孔子更看重的其实是提高个人修养,他的这个比喻也是强调修身进德,要持之以恒,不可须臾停步。提高修养要比做一件事难得多,也比做学问难得多,因为道德的提高没有止境。漫漫人生路,不知何时才能达于仁境,这种感受很容易让人懈怠。所以,有的人刚刚起步,便因看不到目标放弃了;有人走到半道,因为坚持不住放弃了,真正像孔子那样,修成纯粹美德的没有几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追求仁道的人生路,很像西天取经的唐三藏,途中有何止九九八十一难。不要说心起恶念,即便是一念偏私,也会有损道德。在外人面前做得再好,在暗室心生邪念,也是不道德。通常,大家说起修养来总是轻飘飘的,不知何其难哉。孔子之所以说仁道难修,原因盖在于此。通观《论语》,被他认可达到仁境的,也只有尧、舜、禹、文王、周公数人而已。在强调贵在坚持的同时,孔子的话还有另外的用意。其中“止,吾止也”“进,吾往也”是在提醒我们,是否追求仁道、坚持不懈,主动权完全在自己手里,最根本的还是我们自己,与他人毫无关系。儒家强调“我命在我不由天”,便关注人的这种自主性。“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解读  〔鉴赏〕 彫同“凋”,表示凋零。对于孔子这句话,历来注家多解为赞美有德之士的节操,如朱熹的《四书集注》引学者之语说:“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实际上孔子这句话所包含的更深刻、更积极的意义为注家所忽略。孔子是以松柏在严酷的环境中仍然焕发勃勃生机的现象,来赞颂理想人格在极其困难艰险的处境中所表现的永不衰竭的强大精神生命力。,在许多人的眼中,儒家士人不是死守陈旧道德教条的循规蹈矩之士,就是总是温和谦恭、谨言慎行、与世无争的安分之人。其实孔子所要求的理想人格不是这样的人,他历来期望君子有一种内在的不竭精神活力。孔子在周游列国时曾经深情地想起留在鲁国的学生,并且以赞赏的口气说“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公冶长》)。这里的“狂”是指志向远大,生气勃勃,充满活力,这是孔子由衷喜欢的精神特质。他有一句有名的话,意思是我如果找不到遵循中庸之道的人与之交往,那就同狂者、狷者来往,因为“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子路》)。很明显,孔子厌恶狂妄的人格,但是他对狂者的进取心是加以肯定的,因为如此就有强大的前进动力,所以他愿意与他们交往。而狷者则是坚持原则,坚决不做违反道德的事情,他们是有节操的人士,自然是孔子所欣赏的。由此可见,孔子所称许的不限于那些有所不为的节操之士,他更看重的实际上是有进取心、决心有所作为的人格。孔子深知,精神生命力只有在艰难困苦中才会受到严峻的考验,才能得到培育和加强。他曾经说过“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宪问》),这不仅是一般地议论无怨无骄的难易问题,而且也是强调精神、道德最灿烂的光辉不是在顺境中、而是在逆境中激发出来的。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时穷现高风,危难显英豪。在最严酷险恶的人生境遇中,许多人灰心丧气,颓废消沉了;有的人甚至不惜出卖原则,或人格,或朋友,以求得摆脱困境,他们是没有操守、没有坚强灵魂的人。然而在那样的情况下,也有一些人仍能乐观向上,坚守志向,不屈不挠,顽强奋斗,这样的人格表明其灵魂中有一种盎然不竭,沛然莫之能御的浩然之气,这就是强大的精神生命力的最生动的表现,如万木枯槁凋零的严冬,唯有松柏郁郁葱葱,一片生机,孔子自然要从心底里赞叹其顽强的生命力了。只有根据孔子重视精神生命力的思想,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孔子的一些重要的话语。他主张安贫乐道,曾经说过:“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述而》)有不少人把孔子这类说法仅仅看作是安于贫困,进而曲解为以贫困为乐,认为这是提倡清教徒的生活方式,完全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实际上孔子不是主张以贫困为乐,所谓“乐在其中”,是说在无可奈何的贫困中体验到求道、行道之乐。《论语》中孔子所说的“乐”字最值得寻味。它当然不是指肉欲的满足、躯体的快感,而是在精神追求中的心灵的愉悦、幸福的感受、高尚意欲的满足。这种乐之所以可贵,是因为在穷苦困厄之中仍然保持了乐观的心态,感觉到生命、生活的美好,依旧具有不可压抑的奋进动力,这些充分显示了灵魂的巨大活力。正像孔子对自己的精神状态和人生态度所作的描绘:“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很明显,孔子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发扬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这是他的精神生命力的顽强表现。   2022·北京丰台·一模阅读下面《论语》章句,完成下面小题。①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子罕》)②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颜渊》),③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为政》)④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阳货》)⑤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36.根据章句①②概括“忠信”的本质,根据章句③④概括“义”“勇”的关系。37.结合上述章句和文言文(含链接材料),简述《论语》体现的儒家思想对中国侠义文化的影响。   【答案】36.“忠信”的本质:把忠信跟交友、改过放在一起说,并认为以忠信为主就可以提高品德,可见,这里的“忠信”是一种道德品格。“义”“勇”关系:不为义挺身而出,那是没有勇的;不管什么人,若不讲义而逞勇都会带来祸害。可见“义”是“勇”要追求的目标,“勇”要建立在“义”的基础上。37.侠义精神有着儒家思想深深的印记。侠义精神其实是儒家精神的一种迁移延伸,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忠信:延伸为“言必行,行必果”“一诺千金”,也就是汤胤绩、游侠身上体现出来的“慨然允命”的侠义精神;②勇义:直接影响了“见义勇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行为,也就是汤胤绩表现出来的“为国尽忠”、恃才使气、无惧无畏,游侠身上体现出来的“赴士之厄困”的侠义精神;③,人格独立:儒家的人格自由思想体现在顶天立地、贫贱不移、威武不屈、“不可夺志”的气节精神,也就与汤胤绩的“轻仕尚节”的侠义精神呼应。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应该亲近忠诚和讲信义的人,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不要害怕改正。”孔子说:“以忠厚诚实为主,行为总是遵循道义,这就可以提高品德。孔子说:“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怯懦。”孔子说:“君子把义看作是最尊贵的,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去做盗贼。”孔子说:“一国的军队,可以强行使它丧失主帅;一个男子汉,却不可以强行夺去他的志向。” 【解读】不要感情用事孔子在这里谈及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崇德”,一个是“辨惑”。所谓“崇德”是指个人的修养,就是改善自己的思想,使自己的道德高尚起来。换句话说,崇德就是要指如何修炼自己的人格。孔子认为要想使自己的人格得到升华,要特别注意两方面,一是忠、一是信。“忠”是忠厚诚实,对人对事以事实为主,不加歪曲。还有就是不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为国家大事也好,为朋友私事也罢,都尽心尽力,就算赔上性命,也在所不惜。“信”,就是对别人要讲信用。而“徙义”就是做应该做的事,做合情合理的事情。,孔子所谈论的两个问题,重要的是第二个,就是“辨惑”。“辨惑”一般来说是对别人而言的。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往往缺乏思考、辨别的能力。有人说可以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来评价,但是经验的范围非常广大,而且其本身的可信度也值得商榷。大多数人往往不能做到客观地评价别人,在做出评价时通常会带上自己的感情色彩。人有七情,自然有好恶之情。当这种好恶之情渗透到对真理的认识中时,就会产生偏见。情近则信任,情疏则怀疑,这恐怕是人之常情。然而这种或亲或疏的感情,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我们对事物或他人的评价,使之流于浅薄或偏颇。一个人如果和我们关系非常亲近,就会觉得他做什么都是正确的,就是做错了,也会为他找出各种理由推卸责任;但是如果与我们没有什么亲密关系,反而有些过节,那么就会觉得他做什么都不对,就算做得不错,你也会故意“鸡蛋里挑骨头”。这就是感情用事的表现。一个人按自己的好恶或亲疏行事,对自己、对他人、对事业产生的不良影响都是巨大的。“仁”“知”“勇”,孔子认为的理想君子人格儒家文化是一门修身立德、培养君子的学问,孔子更是将德行视为修身之本(《论语·先进》把“德行”排在“孔门四科”之首),并由此形成了其君子人格的理想境界。在诸侯争霸、政治权威失灵,战争频繁、社会秩序紊乱,礼崩乐坏、文化传承断裂的春秋时期,孔子认为身为君子,应该做到“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他意识到加强道德修养是完善自身乃至治世的关键。因此孔子主张塑造“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的君子理想人格,以期为“乱世”重建新的道德规范。诚如胡适所言:“孔子指出一种理想的模范,作为个人及社会的标准,使人拟之而后言,仪之而后动。便是人生品行的标准。”(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亦是孔子君子理想人格的核心范畴。孔子首先通过君子与小人的对比,“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强调了君子中亦存在不仁之人,君子也需付诸千万倍的努力才能达至仁德境界,小人则更加难以企及。在孔子看来,仁是君子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和最高的理想道德境界,真正的君子时刻都能够做到以仁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处世标准,“,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君子无论顺境还是逆境,无论富贵还是贫穷,都能始终如一地安守仁义、践行仁德。孔子进一步强调了践行仁德的道德自觉性和个体道德意识的主观能动性。“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孔子认为,好仁之人,会时刻将仁视为行为准则,自身积极主动地践行仁,会“出淤泥而不染”,保持高尚的节操,致力于不使不仁之事牵扯到自身。仁德并不是生而具有,需要靠后天自觉、自主的努力和实践获得。孔子更是将自我修身、克己复礼视为行仁之方,“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仁德非一日之功,需要依靠自身积极地践行,只有日积月累行仁事,才会成为真正的仁德君子。孔子还赋予“仁”诸多美好的道德德目,“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敏于事而慎于言”“敬事而信”(《论语·学而》)等等。诚如哲学家牟宗三先生所言:“孔子并不把仁当做一个概念来下定义,也不是从文字上来训诂,他是从你的生活来指点,当下从心安不安来指点仁。这就不是用知识的态度来讲仁。”(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故孔子把“仁”作为君子所具备的最重要之核心品德,君子要自觉、自主地以“仁”来修养自己的德性,从而使“仁”更好地应用践行于日常生活之中。君子还应具备“知”的品质。“知”,智也,是指“明道达义,故能不为事物所惑”(钱穆:《论语新解》),即孔子所推崇的君子需大智若愚、仁礼兼备、聪慧睿智。孔子通过对宁武子的赞赏来表明自己对知者的态度:“(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论语·公冶长》)孔子认为知者应该像宁武子那样大智若愚、达观大度,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邦有道则现,无道则隐。殷商时期的箕子也是这样的知者,在商纣王询问“时间”时,箕子认为“为天下主,而一国皆失日,天下共危矣。一国皆不知,而我独知之,吾其危矣”(《韩非子·说林上》),于是假装喝醉,称自己不知何时,由此,保全了自己。宁武子、箕子就是孔子所推崇的大智若愚之君子。由于“仁”乃君子所具备的最重要之核心品德,故孔子眼中的知者始终以“仁”为内在依据,“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他认为知者内心认同仁德,并且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认识到行仁对人生的重要意义,从而坚守仁义,在为人处世中始终践行仁德。孔子亦认识到礼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丘闻之:民之所由生,礼为大。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昏姻疏数之交也”(《礼记·哀公问》),孔子认为,“社会上的每一个人一生下来就被框在各种繁琐的礼仪制度之下,事无巨细,都须按‘礼’行事”(王曰美:《中国儒学与韩国社会》),礼仪可以规范人与人、家庭之间、社会生活乃至国家之间的秩序和规范,是使人际关系和谐、社会秩序稳定、国家安定有序的重要保障。所以孔子眼中的知者君子亦是始终以礼为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颜渊》),在孔子看来,知者不仅学识渊博,技能过硬,以仁为内在依据,而且能始终以礼为外在约束。孔子还以山水为喻,表明自己对“知”的看法:“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孔子眼中的知者君子如水般灵敏多变,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具有聪慧敏捷的思维和迅速果断的行动力,会随时依据事态发展随机应变,不会墨守成规,恪守教条。所以,孔子的知者君子不仅学识渊博,还具备大智若愚、仁礼兼备、聪慧睿智的美好品行,从而可以在为人处世中明达不惑。“勇”是指“见义勇为,志道直前”。在孔子的心目中,所有德行虽然以“仁”为根源,但却表现在对“义”的直接履行上,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的最高仁德境界不能凭借主观臆断,需要以客观的“义”为价值判断标准,“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只有在“义”的前提下,“克己复礼”(《论语·颜渊》),躬身实践仁义,方能成就理想君子品格。因此孔子认为真正的君子之勇应该以义为根本,重视仁德,以礼节制。在子路请教君子是否崇尚勇敢之品德时,孔子回答:“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他认为君子在义、勇面前,应该将义置于首位,能够做到在义的前提下挺身而出,才是真正的勇者。见义勇为,敢于担当,勇担重任,是大仁大义之人,相反,“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孔子曾多次论述“义”的重要性,“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等等,在孔子看来,真正的君子,为人处事皆会自觉以义为衡量标准,懂得顾全大局,以义为先,不会为了私利而做损害道义之事,君子即使生活穷困潦倒,粗茶淡饭,身处困境,只要做事坚守道义,也会发自内心的愉悦;如若行不义之事,纵然山珍海味,亦会如同浮云般缥缈不定,无处安身。故勇者首先是仁德之人,拥有仁德之心是成为勇者的前提,“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勇者还需一定的礼仪制度加以规范,从而使自己的行为更加符合道义,“勇而无礼则乱”(《论语·泰伯》),如若没有礼的节制,于自己而言,不具备完善的道德品格,于社会而言,会使秩序紊乱。由此可见,孔子眼中的君子之勇是以义为方向、仁为根本、以礼节制。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不仅是每个人最为基本的道德诉求,也是社会进步、国家振兴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立德树人”,并强调要将“立德树人”贯彻到我国教育体系的各个环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孔子所塑造的“仁”“知”“勇”理想君子人格无疑可以为新时代素质教育下的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启示和重要的价值遵循。  2022·北京海淀·高三一模红学家王昆仑有句经典评论:“《三国演义》的读者恨曹操,骂曹操,曹操死了想曹操。《红楼梦》的读者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请结合《红楼梦》的相关情节,分析王熙凤这一形象为什么令读者的情感如此复杂。【答案】王熙凤人物性格具有多面性。王熙凤阴险恶毒,铁槛寺弄权,逼死尤二姐,为人所不齿。但她又那样聪明能干,富有情趣。如钗黛正斗口时“大热天的你们都吃了辣椒”,,几分细致入微和体贴;取笑贾母额上的包是“盛福寿盛满了”,几分急中生智。所以这是一个让人爱恨交加的人物。  从“协理宁国府“看王熙凤的聪明强大  从红楼梦第十三回到十四回,通过写王熙凤协理荣国府、组织协调可卿的盛大葬礼,既描绘了贵族世家的浩大声势排场,又重点刻画了王熙凤的精明强干、杀伐决断。权力是本回的重要关键词。凤姐被作者视为脂粉里的英雄,也被一些论者评为女版的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式的人物。《红楼梦》中,冷子兴演说荣国府里面评价凤姐:"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首先,凤姐的先天条件非常出色,贵族出身,容貌不凡,气质出众,“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恍若神妃仙子”。美貌与高贵,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上天宝贵的馈赠,在任何人群中,都只属于少数人。封建时期女性地位低于男人,依附于男人,容貌更是极为重要的因素。可以说,正是这两项资本,使她具有了成为贾府琏二奶奶的基本条件。不过,少读书与她性格特质的最终形成有重要关系,使她与《红楼梦》中其他大家闺秀有完全不一样的特点。,从积极角度看,她没受到太多礼教束缚,条条框框、教条主义的限制基本没有。她天性里自由活泼、争强好胜、敢做敢为的特质得到强化。她也基本没受传统文化低调中庸风格的影响,喜欢表现自我。贾珍请她协助料理事务,王夫人还有所顾虑,凤姐内心却早已跃跃欲试,“素日最喜揽事,好卖弄能干”。表现在管理上,她善于树立权威,迎难而上,不做老好人,要求令行即止。“我可比不得你们奶奶好性儿,诸事由得你们。再别说你们‘这府里原是这么样’的话,如今可要依着我行。错我一点儿,管不得谁是有脸的,谁是没脸的,一例清白处治。”在处理事务方面,王熙凤个性强悍、不受束缚。凤姐很善于在生活中学习、观察。谁都知道凤姐擅长察言观色,从管理学的角度,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对人的观察研究能力。不甘平凡、喜欢出动出击的生活态度,更使她得以在实践中磨砺成长,积累经验。凤姐还很能抓住事务的关键。我们看到她接受任务之后,首先思考核心问题。“须得先理出一个头绪才回得去”,通过冷静思考,她便抓住了宁国府急需理清的五大关键问题。这需要经验、观察力及非常好的归纳总结能力。在执行力方面,凤姐也是超一流的,她雷厉风行的个性起了关键作用。为了目标的实施,她为下人制定了严格纪律,谁若违反,都要不讲情面地予以严惩。“赖升家的每日揽总查看,或有偷懒的,赌钱吃酒打架拌嘴的,立刻拿了来回我。你要徇情,叫我查出来,三四辈子的老脸,就顾不成了。如今都有了定规,以后那一行乱了,只和那一行算帐。”并通过杀一儆百,迅速确立了权威。不能不说,凤姐好权,揽权,善于用权。即便在宝玉面前,她经常表现出难得的姐姐般的温情,两人常玩闹在一块,她对自己掌握的权力还是挺有几分得意的。本回中,看到众人到凤姐处领牌,宝玉因道:,“怎么咱们家没人来领牌子支东西?”凤姐道:“他们来领的时候,你还做梦呢。我且问你,你们多早晚才念夜书呢?”宝玉道:“巴不得今日就念才好。只是他们不快给收拾书房,也是没法儿。”凤姐笑道:“你请我请儿,包管就快了。”宝玉道:“你也不中用,他们该做到那里的时候,自然有了。”凤姐道:“就是他们做也得要东西,搁不住我不给对牌,是难的。”宝玉听说,便猴向凤姐身上立刻要牌。这是一个很生活化的场景。凤姐不会琴棋书画,毕竟又比宝玉年长些,不可能总是打打闹闹,她和宝玉的交流、增进情感的方式,常常便是借助管家职务之便,行使些优先权,让宝玉的生活事务更妥帖顺畅。这也是凤姐身上温情、可爱的一面。凤姐的少于读书,使她更接近俗世的生活世界,成就了凤辣子的威名,却又使她难以发展大智慧、大胸襟,伦理规则教育的缺失更导致她缺少道德、法律底线,为她最后悲剧的命运埋下了隐患。 王熙凤判词隐喻王熙凤对应的《红楼梦神曲》是“聪明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1、聪明反被聪明误,恩爱夫妻成殊途,仗势欺人招人恨,一朝失势梦空无根据判词里的那句:“一从二令三人木”,可以推断出:凤姐与贾琏夫妻感情的经营过程以及最终成为陌路的演变步骤。”一从“是指凤姐刚嫁给贾琏的那段日子,所谓”三从四德“,就是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凤姐刚进门时,因不知贾琏的性格和贾府的规矩底细,所以不敢造次,严格按照”规矩来“一切都听老公的。那时候的他们想必是十分亲密恩爱的,至少对贾琏来说是如此。因为当时的凤姐藏愚守拙、收敛锋芒,还没显示出她的强势与悍妒。但后来,情况发生了逆转,通过凤姐儿在贾府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充分得到了贾母与王夫人的认可。而且,凤姐还发现:”贾琏竟是个绣花枕头一包糠“,任何正经事找他商量,他都拿不出个像样的主意。,也就是说,凤姐逐渐发现了贾琏这个人指望不上,也靠不住,而且特别好色,喜欢拈花惹草一掷千金。此时的凤姐就开始逐渐显现出她精明强悍、性格火辣的本质。尤其是接任了荣国府的管家职务之后,越发蔑视贾琏了,动辄颐指气使,对贾琏各种限令。这就是”二令“。2、做人不知留后路,坏事做绝任荼毒,情敌子嗣均残害,终至夫君冲冲怒凤姐自己没有儿子,但是,在那个”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年代,子嗣很重要。所以,贾琏纳妾尤二姐。尤二姐也成功怀孕了。然而,凤姐却容不下这样的尤二姐,不但用毒计使得尤二姐流产,还借刀杀人,把尤二姐逼的吞进自杀。后来贾府被抄家,凤姐的很多罪行都被揭发出来,包括害死尤二姐和她肚子里的孩子。凤姐残害贾府子嗣的事,彻底站不住脚了,即便贾母和王夫人也难以宽恕她。所以,她被贾琏休了。被休的凤姐拿着休书,原本想投奔金陵娘家,到了后却发现:娘家也被抄了。而且,娘家人也根本不管她的死活,冷漠视之。绝望的凤姐不得不重新回到贾家,宁可与贾府女眷一起被抓进牢房,最终病死在冰天雪地里,甚至被破席裹身,死无葬身之地。凤姐的结局可谓是她一手造就的,太精明,太功利,入世太深。收敛万贯家财又怎么样?到死了啥也落不下。                          ,                2022·北京朝阳·一模阅读《红楼梦》节选材料,完成下面小题。后面又画着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也有四句写云: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第五回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词云: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第四十回 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34.(1)探春在大观园的居所叫什么?,(2)根据以上两则材料,简要概括探春的形象特点。 35.脂砚斋评价探春“使此人不远去,将来事败,诸子孙不至流散也”。你是否认同这种说法?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及原著相关情节,简要分析。  【答案】34.(1)秋爽斋(2)能干有才、志向高远、志趣高雅、大气阔朗、时运不济。35.探春聪敏有才华,见识高远,又有理家才能。抄检大观园时打王善保家的及说的一番话,看出她的魄力和胆识,对于家族兴亡,有忧患,有责任感。主持理家,能兴利除宿弊,开源节流,公平处事,才干突出。所以她要不远嫁,主理贾府内务,应该可以使贾府保有根基,即使遇到磨难,也能维持生活,不至于家败人亡。所以脂砚斋的评价很恰当。【解析】《红楼梦》人物赏析之探春 探春在《红楼梦》一书中是一个才情横溢、落落大方、精明能干的女子形象。第五回中给探春的判词是:才自精明志自高,生逢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册上还画着两个人在放风筝,大海和船只,船中有一女子在哭。(这女子想必就是探春。), 探春的才华是极佳的,不输给公认的才女林黛玉。她发起建立了海棠诗社,也曾写下“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的词藻。但相比于林黛玉细腻的“物哀”,探春又有自己的一分潇洒大气。比如她写《簪菊》时就说“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人。”我想这与她性格中的自强自立,带点儿“男儿气”是分不开的。贾家四个姑娘分别正擅长琴棋书画。探春的书法写的极好,连带着她房里的布置也是笔墨、石砚,充满稳重大气之感,甚至不像一个未出阁小姐的闺房了。 她自己评价自己时说:“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偏我是女孩儿家,一句多话也没有我乱说的。太太满心里都知道,如今因看重我,才叫我照管家务。”虽然探春好强的性格造就的能力有目共睹,但她自己看的很明白,她只是个女孩儿,还不是嫡女,而是和掌家的王夫人不对付的赵姨娘所生的,所以她没办法把命运握在自己的手里。可她又不甘心。因此她需要展示自己精明的一面及为贾府办事的能力,渴望得到看重,改变自己和家族的命运。她的能力,在我看来更多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正合了批注的那句“吾谓其苦”。《红楼梦》里,每个女孩子都有自己的代表花。探春的花名签是杏花。“日边红杏倚云栽”,后面得注又说得此签者必得贵婿,令我不是很喜欢。感觉像是说,做女儿的只有嫁个好人家才是正经的出头之法。我倒是很欢喜三姑娘的诨名“玫瑰花”,。玫瑰花又红又香,无人不爱的,只是有刺,扎手,是美丽而“危险”的。但这“危险”何尝不是探春对自己的保护,和尽一己之力对家人(包括生母赵姨娘)的维护呢? 再说探春掌管家事。她是与王熙凤十分不同的,没有处处写在脸上的奉承,算计,以及“争强好胜”式的泼辣,她还是那个大家闺秀该有的样子,言语安静,性格和顺,只是事事都在心里清楚得很。她不比王熙凤还为了一己私利,而是真正在为这个大家族的命运着想,是一位值得钦佩的改革者。平儿评价她时说:“他是个姑娘家,不肯发威动怒,这是他尊重。他撒个娇,太太也得让她一二分,二奶奶也不敢怎样,你们就这么大胆子小看他,可是鸡蛋往石头上碰。”阿凤也说她:“他虽是姑娘家,心里却事事明白,不过是言语谨慎。他又比我知书识字,更利害一层了。”这些评价,既是在肯定探春的能力,又是在为她的“命不好”“生不逢时”感到惋惜。但凡贾府最后还有些实的底子,又或者探春真是王夫人的女儿,大概都会比现在要好。 从判词的最后两句及画上的风筝来看,探春的结局都应该是远嫁海疆,从此与贾府断了联系,独自一人,只能在梦里回望遥远的家乡。而这个结局在第22回灯谜中早有映射。探春当时的灯谜是: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谜底就是“断了线再也回不来”的风筝,可谓一语成谶。脂砚斋在这里点评说:“使此人不远去,将来事败,诸子孙不至流散也。悲哉。伤哉。”读到这里,我忽然觉得,似乎不只是人们常说的元春的一生是和贾府的兴衰连在一起的,从某种程度上,探春也是。或许这也是她为什么名一个“叹”字的原因之一吧。,对于探春,曹公可以说是偏爱的,她是曹公笔下最睿智最能洞察一切的女子,她精明睿智、志向高远,但更多地表现为积极振兴大家族的祖基家业。也如她自己信中所写:“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在封建社会,再优秀的女子还是难逃命运的安排。第七十一回,贾母八十大寿,南安太妃亲自来祝寿。由于贾母的有意安排,黛玉、宝钗、探春等五人有幸与南安太妃见面,并顺利完成了历史性“会晤”,得到了预期目的。续文中,探春怀着“挽狂澜干既倒,扶大厦于将倾”的特殊使命,不惜骨肉分离,远嫁三千,努力用自己的生命来捍卫贾家的延续与繁荣。    2022·北京石景山·一模根据要求,回答问题。《红楼梦》第七十四回,有这样的场景:又到探春院内,谁知早有人报与探春了。探春也就猜着必有原故,所以引出这等丑态来,遂命众丫鬟秉烛开门而待。一时众人来了。……探春道:“我的东西倒许你们搜阅;要想搜我的丫头,这却不能。……你们不依,只管去回太太,只说我违背了太太,该怎么处治,我去自领。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说着,不觉流下泪来。(1)上面描写的场景发生于小说哪个重大事件中?这一事件引发了哪些后果?请简要概括这一事件,并举一例说明后果。(2)上面的场景表现出探春哪些特点?请写出两点。(3)你写出的探春特点在小说其他哪些情节中也有表现?请任选一个特点,举出一处情节,简要解说。   【答案】(1)事件:抄检大观园后果:司棋私情被发现,被逐出大观园。(入画保存兄长钱物被发现,被惜春强行赶走。惜春与尤氏因入画事争吵,姑嫂反目。宝钗借故搬出大观园)(2)特点:有政治家般的远见和忧患意识,观察事物敏锐深刻,意识到抄检是昏眼之举,是家族日渐败落的征兆;有胆魄,敢于公开批评、反抗昏聩的家长意志;有强烈自尊,不容许任何人侵犯尊严,义正词严地维护自己和身边人的尊严;有辩才,表达立场时有理有据。(3)累金凤事件中,探春敏锐发现迎春被恶仆纠缠,于是召来平儿,严辞责问,借以威慑恶仆,巧妙利落地为迎春解围,维护府内尊卑秩序。, 【解析】“抄检大观园”中的矛盾母子之间的矛盾:王夫人——贾宝玉上层之间的矛盾:王夫人、王熙凤——邢夫人主仆之间的矛盾:王夫人——晴雯;王夫人——司棋;贾探春——王善保家的仆人之间的矛盾:王善保家的——晴雯贾府深层的矛盾:王夫人、邢夫人、王熙凤等——贾探春  抄捡是个什么事件?发生在大观园中的抄捡事件,是荣国府中王、邢家族长期争权夺利斗争的一个公开化的反映。   抄捡遭到了女奴们的反抗,“心比天高”的晴雯坚决自卫,她勇敢地反击了王善保家的进攻,其言词之锋利,令凤姐称快。忠于爱情的司琪,她深信自己的举动是光明正大的,因此当绣春囊被抄出以后,她“并无畏惧惭愧之意”。善良忠实的紫娟,她以微笑的冷言冷语表示了不满。奴隶们的反抗表达了被压迫者的凛然正气。  “抄捡大观园”,的冲突,是贾府日常生活中各种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暴露了封建大家庭分崩离析、不可收拾的必然趋向。在这个贵族家庭里,统治者的权力已不稳固,封建秩序已经破坏,平静生活后的矛盾公开化了,贾府日趋衰败。这一事件,是以统治者内部矛盾为起端,以女奴遭受被迫害为结束,它是《红楼梦》故事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抄捡后,被抄人员的命运步步逼近悲剧:“病得四五日水米不沾牙的晴雯被人从炕上拉下来,撵出大观园,最后含冤死去。司琪被赶回家中碰墙而死。和宝玉同年同日生的四儿被逐出园外,胡乱配了人。芳官等女戏子厌世出家。从此大观园的欢乐生活结束了,作品中的悲剧气氛也越来越浓。     王夫人。平时被人称为“活菩萨”、“善人”。贾母说她老实的可怜。她对贾府中种种淫乱丑事熟视无睹,可一见“绣春囊”却急得“泪如雨下”,悄声说话,她怕这会影响贾府在上层社会的地位。在利害相关之际,为了维护封建礼教和王派在家族内的统治大权,她撕去了善良宽厚的伪装,露出了狠毒残暴的本性。她决定连夜抄捡大观园,出发点是为了儿子宝玉——贾府的重要接班人。宝玉是王夫人在贾府统治的重要支柱。因此当她感到统治权受到威胁的时候,她首先也是本能的想到的是儿子。她说过这样一句话,“好好的宝玉倘叫这蹄子勾引坏了,那还了得。”这句话很巧妙的反映了王夫人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她要亲自出马清宝玉之侧来消除女奴对叛逆儿子的影响。因为这是有关大局、很了不起的大事。耐人寻味的是她又不承认宝玉受影响,并失口不提宝玉的叛逆言行,还要在宝玉前加“好好的”三个字。“好好的”,表示她教子有方,表示她儿子完全可以当合格接班人。王夫人这种既怕儿子受影响,又要积极消除影响,又不愿意承认儿子已经受影响,这种复杂的心理,表现了她此时对宝玉的格外珍视,这种珍视不是为了别的,而是要在激烈的财产争夺中,保住自己的优势和统治权。我们看,被贾母称作老实倒可怜的王夫人,在这场自杀自灭的斗争中,敏感的很,而且还善于抓住对她来说最重要的关键问题。面对贾府衰败的王夫人不仅敏感,她还果敢,抄捡前她亲自审问了晴雯,态度蛮横,一改“活菩萨”、“善人”的假象,露出杀气腾腾侩子手的真面目。王夫人一向是不大过问家务事的,她热衷于吃斋念佛,显得非常超脱。但在抄捡以后,她带人到怡红院去搜丫头们的东西,让人把病得四五日水米不沾牙的晴雯从炕上拉下来,赶出了大观园。同时驱逐了四儿、芳官等。王夫人对这些有反抗性的女奴是穷追不舍,表现了她异乎寻常的干练和精明。但她的这番“讨伐”并没奏效,相反的晴雯之死,反而使宝玉拉大了与封建家庭的离心力,促使他叛逆性格的进一步发展。    凤姐。抄捡中的凤姐表现了变化与不变的辩证统一。凤姐实操管家大权,她处在贾府种种矛盾的中心,她对贾府经济枯竭,统治松弛,内部矛盾激化等衰败景象,了解的比别人更早、也更清楚。这个不通文墨的粗人,她创作的唯一一句诗是“一夜北风紧”。这句话表现了她预感到大祸来临的不安心情。面对衰败的景象,这个脂粉堆里的英雄,既不甘示弱,又发出了无可奈何的哀叹。到抄捡大观园时,她已没有协理宁国府时那种大展才干的勃勃雄心了。这时的她只求能维持现状。她对王夫人所提的建议,都是很实际的,如对在如何查清“绣春囊”,的问题上,她主张暗暗查访才能得个实在,若是访不着外人也不能知道。在维持统治镇压奴隶上,她主张趁这机会,凡年纪大些的或有些咬牙难缠的,拿个错撵出去,配了人。因为这样做保准没有别事。我们看这些建议,确有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味道。一向讲排场、耍威风的凤姐也重视节省开支了。凤姐面对现实的这种心意,是贾府衰败形势在她性格上引起的变化。在反映贾府衰败的景象上,凤姐是最敏感的温度计。   在抄捡大观园中,凤姐处在被攻击而又无法反击的被动地位。这个《红楼梦》中最活跃的人物,一反常态,消极旁观。她惟一主动行为是提出薛大姑娘屋里断乎抄捡不得,却又领着人去抄捡同样亲戚的黛玉的住房。因为这时贾母亲宝钗、疏黛玉的倾向已经十分明显了。机灵的凤姐在百忙中也不忘记看人下菜碟的。她那巧于奉承、随机应变的个性是不会变的。   抄捡中她抓住王善保家的跃跃欲试、呈威风的心理,处处让她出头、做恶人、碰钉子,自己甘当配角,坐山观虎斗。晴雯对王善保家的的反击,探春打了王善保家的一记响亮耳光,都使她十分高兴。她在喝止住晴雯后,对王善保家的说:“再迟了,走了风,我可担不起。”这抓住时机的报复,做得十分得体。她在探春查问抄捡原因时,笑着对探春说:“我不过奉太太命而来,妹妹莫错怪我。”她小心翼翼地躲过了玫瑰花剌,这是何等的机灵!她在劝慰探春时说:“好姑娘别生气,她算什么?姑娘气着了,倒值多了。”她喝斥王善保家的快出去,别太讨脸了,等等。这种明为劝慰,实为火上加油的煽动,使探春一腔怒火都转向王善宝家的,这是何等的阴险!查完司琪,念了潘又安给司琪写的信,她兴奋异常,立即恢复了活跃的常态,向周瑞家的道:“这也好,雅雀不问就给他们弄了个好女婿来。”,这种开玩笑的挖苦,把司琪家几代人的脸面,撕了个干净。刺得王善保家的自骂、自打嘴巴,这又是何等的毒辣!  面对现实的凤姐,虽然大减了声威,有了消极色斑,但凤辣子,仍然辣味十足;鬼聪明的凤丫头,依然捣鬼有术!凤姐仍然是一群互相争食、互打的乌眼鸡中,一支会打善斗的好鸡。性格的变化与一惯性就这样统一在面临衰败的凤姐身上。   探春。探春是维护封建统治的改良派。她想像男子一样能有一番作为,她对贾府末落的趋势有着非常清楚地了解,在理家期间,她兴利除弊,不徇私情。为了改变贾府的现状,竭尽了全部的聪明才智。“补天”失败以后,她继续关注着贾府的形势,是她了解到大观园值班婆子聚赌的情况,并把这一情况告诉了李纨和管事的人,而且也采取过措施。她是第一个又向贾母作了汇报,是她只不过替你们分解分解这样淡淡的一句话,把在迎春房中偷首饰又闹事的这个人的气焰打了下去。探春确实聪明有才干,也确实对她本阶级有一番耿耿忠心。探春懂得个人与阶级间的利害关系,她要补天,不是为了个人,是为公——,贾府的整体利益。探春是那个时期自己阶级利益的代表者,这就是她和凤姐的不同之处。凤姐也看到了贾府的衰败,但她却利用贾府现有的条件来充实自己的私囊,探春不是这样。正因为探春是为公,所以探春身上有一股逼人的真情,令凤姐敬畏,而且对她另眼看待。当探春看到甄家被抄,自家内部又自相残杀时,她格外痛心疾首,她流着眼泪所发的议论,是在清醒认识基础上,是对本阶级末落的一种深深忧虑,的确是字字从肺腑流出。由于对本阶级爱的深、痛的切,一贯冷静的探春,在抄捡人面前,悲愤地不能自己控制自己。这是对本阶级的一种深深的失望,是对本阶级的一种恨铁不成钢无可奈何之慨。我们看,对抄捡,探春的反感和丫环晴雯的反抗是如此的不同。曹雪芹将二者区分的清清楚楚。好胜的探春为无法选择的庶出地位而深感痛苦,封建的正统观念给了她巨大的精神压力。她异常的敏感,唯恐遭人小看,因此时时、处处都要维护做主子的威信、尊严。她打王善保家的那一记耳光,其实只是为主奴之间的界限,强调她小姐的身份,维护她做主子的尊严。庶出地位给探春婚姻前景所带来的影响,凤姐已经看出来了。凤姐与平儿在闲谈中,表示了她对此同情,也对此表示婉惜。我们说当事人探春自己应该是理所当然会有更多的权衡,也会有更多的比较担忧。当探春为本阶级不可避免的末落而担忧的时候,她必然看到庶出地位给她前途带来的加倍不幸。我们说,这大概就是她给王善保家的一记耳光,非常响亮的原因吧。作者把探春心灵上异常浓黑的双重阴影雕刻得入木三分。在贾府衰败以后,这个“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的贵族小姐,落得个只身远嫁海疆的悲剧结局。   晴雯是贾府中最有反抗性的女奴。她心高气傲,不以自己的奴婢地位自轻自贱,是保持着劳动人民本色最彻底的一位丫头。她目光敏锐,敢说敢为,她经常揭露奴才们的阿谀奉承,她有着爆炭一样的性格,敢于同封建统治者的迫害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晴雯的斗争反抗常常以韧性的姿态来表现。在抄捡之前,她机智的回答了王夫人的寻衅,倍受了王夫人的辱骂。抄捡对她来说是进一步的迫害,但她不畏强暴。“只见晴雯挽着头发,闯进来,‘豁啷’,一声,将箱子掀开,两手提箱底子,往地下一倒,将所有之物都倒出来。”这真是晴雯式的反抗和进攻,带有火辣的味道,带有奴隶的“野气”。她对王善保家的回击,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王善保家的抬出大太太,晴雯就抬出老太太来压倒大太太。在抄捡大观园中,在统治者对奴才们的接连迫害下,使晴雯的反抗性格得到集中、完美、精采的体现。   其他次要人物,和探春相反的惜春,她是探春的姐妹,但两人性格相反。惜春胆小怕事,孤僻无情,只求保住自己,保住自己的脸面,对丫环毫无保护。对和她朝夕相处的如画,没有感情。为不连络自己,坚持撵走了如画。她的利己主义曲折的反映了特定的阶级关系。  王善保家的咋咋唬唬,煞有其事的言行中,渲染了她那狗丈人势、小人得志的嘴脸。同样是奴才,周瑞家的和她不一样。抄捡中她的目光机警地盯着王善保家的。在王善保家的要关司琪的箱子的时候,她“伸手掣出一双男子的绵袜和一双缎鞋,又有一个小包袱。”目光之准,动作之俐索,表明了这是一个多么伶俐的、得力的奴才。真不愧跟随王夫人、凤姐多年的心腹人。周瑞家的是另一类型的奴才。作者写她同王善保家的冲突,是从奴才这一侧面反映了主子的矛盾。其他,如袭人的服服贴贴,司琪的坦然,侍书的锋利,紫娟的冷语反击,无一不鲜明突出。    ,2022·北京门头沟·一模根据下列要求,回答有关《红楼梦》的问题。鲁迅评《红楼梦》说:“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这些真的人物,不同的人物有着相似点,同一个人物又有着看似矛盾的两方面,请结合《红楼梦》原著完成下列题目:(1)清代涂滢在《(红楼梦)论赞》中有“袭人,宝钗之影子也”之说。袭人的容貌虽不似宝钗,但在才干、性情、观念、心计等方面,她的确类似于宝钗,请结合原著,任选两个角度,分析两人的相似点。(2)《红楼梦》中的黛玉有时善解人意,有时尖酸刻薄,结合原著情节加以分析。【答案】(1)性格相似:宝钗做事沉稳,八面玲珑,深得长辈喜欢;袭人对人和气,处事稳重,得到贾母、王夫人的看重。观念相似:都劝宝玉走仕途,袭人劝宝玉读书,宝钗劝宝玉用功走仕途。(2)尖酸刻薄:宝玉听了宝钗的劝而吃温热的酒,黛玉借教训送手炉的丫头雪雁来讽刺宝玉。善解人意:邢夫人出于礼数苦留黛玉吃晚饭,黛玉通情达理婉言谢绝,既肯定了对方的美意,又表述了正当的理由。【解析】谈谈“晴为黛影,袭为钗副”,        “晴为黛影,袭为钗副” 这句话出自脂砚斋的点评,意思是说晴雯是黛玉的影子,而袭人和宝钗很像。      首先,我们先看一下“晴为黛影”。     一、外貌气质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红楼梦》对晴雯的判词,是放在十二钗又副册的首位,可见作者的欣赏态度。“风流灵巧”是对晴雯外貌出众的的描述。      晴雯原是贾母的丫鬟,后排给宝玉,是服侍贾宝玉的四个大丫鬟之一,也是《红楼梦》中众多女婢中性格极其鲜明的一个。她是身为下贱的女婢,处于社会奴役压迫下的最底层,连籍贯姓名都不知道。但是,她并不自轻自贱,保持着做人的尊严。她没有丝毫的奴颜媚骨,非常难得。对于晴雯的外貌,作者曹雪芹并没有直面的描写,而是借于外人之口来描述,例如王夫人说晴雯“削肩膀,水蛇腰,眉眼有点像林黛玉”;用王熙凤的话来说就是“若论这些丫头们,共总比起来,都没晴雯生得好。真真是: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黛玉也是单纯直率、口齿伶俐、个性刚烈,可见,晴雯的外貌形似,气质神似黛玉。     二、叛逆性格     ,看过《红楼梦》,我们知道晴雯她是任性率真的,比如恃宠而骄撕宝玉和麝月的扇子;她是有骨气、敢于挑战封建统治阶级的,比如王善保家的搜检大观园,唯有她“挽着头发闯进来,将箱子掀开,朝天往地下一倒”还当众痛骂那些人狗仗人势。她又是大胆叛逆的,比如蔑视王夫人笼络小丫头的小恩小惠;她大胆泼辣、宁死不屈,才招致王夫人在她病重从炕上硬撵她出去。她喜欢宝玉是光明磊落的,带着病还连夜给宝玉补雀金裘;渴求与他有平等的关系,也经常因为宝玉而生气,这一点和林黛玉更是相像的。     三、结局相似     晴雯最终被污蔑为勾引宝玉的“狐狸精”,拖着带病之身,被赶出大观园,最后含恨而死,含憾而亡。其实,晴雯蔑视礼法,锋芒毕露,不向浊恶势力屈服,自然就成了封建卫道士的眼中钉、肉中刺,主子不容她,奴才也不容她,最终被迫害致死。这是她悲剧命运的客观必然性。我觉得,曹雪芹写晴雯的结局,实则影射黛玉之死。      “袭为钗副”。      一、性格稳重,遵守礼教,袭人,原名花珍珠,因家庭贫困被父母卖入贾府为婢,原服侍贾母、史湘云,后贾母见她心地纯良,便命她服侍宝玉,成为宝玉房中四大丫鬟之首。在《红楼梦》中第二十回,李嬷嬷因为赌输了钱而迁怒袭人,对她一阵辱骂,但袭人并未反驳,只是默默忍受,足可见她为人处世的功夫。第三十回宝玉因淋雨没人开门,误踢了袭人以致夜里袭人疼痛难忍吐血,也依旧处处替宝玉着想,温柔体贴又懂分寸。她待人接物纯良和善,既不得罪人也能办好差事,因而众人都赞她是贤惠忠厚又贴心,底下的小丫头们也对她服气的很。这般作风确实有宝钗风范。同样,她俩也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她们都十分恪守封建礼教的世俗规矩,以身作则且约束别人,这般做派迎合了当时的风气,被当作封建传统的典范,从而也被大家推崇称赞。    二、志向远大,颇具心机   袭人是贫苦出身,被贱卖为奴当小丫鬟,却能一步步获得贾母的喜爱,在贾母、史湘云、贾宝玉几人身边活动,混到贾宝玉身边的大丫鬟之位,但是袭人的志向远非如此,她喜欢宝玉,对宝玉温柔备至,第六回就做了宝玉的通房丫头。她的内心一直渴望嫁给宝玉,守着宝玉的。如金钏之死后向王夫人建言,将宝玉移出大观园居住,远离是非,守住清誉,这番规劝,让王夫人顿觉她是有见识的,并许诺她将来当个“姨奶奶”。而宝钗亦是如此,本来进京是选秀女,落空后就处处以封建礼教约束自己,一心劝宝玉走仕途经济道路,来博得贾母、王夫人的欢心,终于取得了“宝二奶奶”的地位。然而,无论是袭人未能嫁给宝玉,还是宝钗看似美满的金玉良缘,最终都是一场悲剧。     在我眼里,《红楼梦》中的每一个人都是鲜活且各有特点的。只能说,宝钗和黛玉是一朵花,而晴雯和袭人恰巧是落在花瓣上的露珠,恰好可以折射宝钗和黛玉的性格和人生。  (2)先看黛玉的善解人意。黛玉的善解人意表现在很多地方,如面对大舅母邢夫人的礼节性留饭,她委婉拒绝,又给足了对方面子;如面对“读书”这一问题,黛玉以“,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既迎合了贾母的心意,即“女子无才便是德”,又不至于触犯宝玉,还不让贾府的姐妹失了颜面。这些都能体现黛玉的善解人意。再看黛玉的尖酸刻薄。如 第5回“开生面梦演红楼梦”中记宝钗、黛玉之人缘区别: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之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笑。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宝钗却浑然不觉。(第5回)第7回“送宫花周瑞叹英莲”,人家周瑞家的好心给黛玉送宫花,结果林黛玉冷笑一声: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第7回)一句话把周瑞家的尴尬住了,幸亏贾宝玉从旁打圆场,才圆过去。第8回“贾宝玉大醉绛云轩”,林黛玉前来梨香院做客,丫环紫鹃、雪雁担心天气冷,黛玉会冻着,便好心送来暖手炉,结果却被林黛玉当做调侃打趣贾宝玉的契机:谁叫你送来的?难为她费心,哪里就冷死了我。(第8回)还是第8回,贾宝玉的奶娘李嬷嬷,规劝贾宝玉少喝些酒,林黛玉抓住机会便是一通冷笑讽刺:你这个妈妈太小心了,往常老太太又给他酒吃,如今在姨妈这里多吃一杯,料也不妨事。必定姨妈这里是外人,不当在这里的,也未可知。此话一出,听得李嬷嬷又急又笑,连称:真真这林姑娘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尖。(第8回)    ,       2022·北京房山·一模阅读《红楼梦》选段,完成下面小题。宝玉急的跺脚,正没抓寻处,只见贾政的小厮走来,逼着他出去了。贾政一见,眼都红紫了,也不暇问他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等语,只喝令“堵起嘴来,着实打死!”小厮们不敢违拗,只得将宝玉按在凳上,举起大板打了十来下。贾政犹嫌打轻了,一脚踢开掌板的,自己夺过来,咬着牙狠命盖了三四十下。众门客见打的不祥了,忙上前夺劝。贾政那里肯听,说道:“你们问问他干的勾当可饶不可饶!素日皆是你们这些人把他酿坏了,到这步田地还来解劝。明日酿到他弑君杀父,你们才不劝不成!”40.划线句中的“优伶”是指_______。(人名)“母婢”是指_______。(人名)41.结合选段中贾政的言行,分析贾政和贾宝玉有怎样的矛盾冲突?42.宝玉挨打之后,贾府中各人有不同的反应,请写出下面的言行所对应的人物,并分析他们的言行为何不同。①……只见他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听了宝玉这番话,心中虽然有万句言语,只是不能说得。半日,方抽抽噎噎的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②……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见他睁开眼说话,不像先时,心中也宽慰了好些,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答案】40.    蒋玉菡     金钏41.从贾政的话语中可以看出:贾政怨恨宝玉平日的叛逆行为,在外与戏子交往私赠物品,在家荒废学业、调戏母婢和仆人等,更害怕宝玉会发展到“弑父弑君”的地步,影响自己及整个家族。从深层看,贾政是封建社会的卫道者,他对封建礼教无比忠诚,希望宝玉成才,走仕途之路,光宗耀祖;宝玉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不愿做官,厌恶官场,向往自由。贾政与贾宝玉的思想认识与行为不同,才产生了这矛盾冲突。42.①林黛玉。黛玉并非真心劝宝玉悔改,去读科举书而走仕途路,她同情理解宝玉的遭遇,怕宝玉再挨打,与宝玉心灵相通,互为知己。②薛宝钗 宝钗亲自手托丸药来看宝玉,是故意张扬而为了让贾家长辈们看到,又借机规劝宝玉读科举书走仕途路。她是一个真心爱慕宝玉,但又深受封建礼教熏陶的少女。【解析】宝玉挨打中隐含的矛盾父子之间的矛盾:贾政——贾宝玉    母子之间的矛盾:贾母——贾政夫妻之间的矛盾:贾政——王夫人    兄弟之间的矛盾:贾宝玉——贾环主仆之间的矛盾:王夫人——金钏儿  ,社会矛盾:贾府(贾政)——忠顺王府1.  宝玉会见官僚贾雨村时无精打采,令贾政很不满意.2.宝玉与琪官的交往激怒了忠顺王爷,给贾政无端招来政治纠纷.3.贾环搬弄是非,污蔑宝玉逼死了金钏儿.宝玉挨打的根本原因:贾政痛恨宝玉鄙弃功名利禄,不走仕途经济之路,不在外头大事上做工夫,不能成为他的继承人,他痛恨宝玉的离经叛道,这是封建礼教的维护者与叛逆者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宝玉挨打,集中反映了各种矛盾冲突。除贾政与宝玉的父子矛盾外,还有贾环所代表的嫡庶之争。贾环庶出,处处受到压抑,在今后的家庭利益分配中肯定会占下风。所以,他和母亲赵姨娘千方百计地构陷宝玉,手段卑鄙。课文中写贾环诬陷宝玉,正反映了大家庭嫡庶之争极端险恶的一面。贾母与贾政的冲突在于如何管教宝玉。贾母溺爱孙子,这是一般老人的常情,她并不反对儿子管孙子,只是对贾政痛下杀手的表现难以接受。事实上,贾母在客观上成了宝玉发展叛逆性格的保护伞。王夫人与丈夫的矛盾,是贾政往往听信赵姨娘的谗言而不利于嫡党。所以,她劝阻丈夫主要以贾珠早死说事,以柔克刚,为的是争自己的利益。这是嫡庶之争在嫡方的表现。  宝玉挨打,引起大家的关切,众人态度不一。贾政打宝玉表现出来的是一个严父的爱子教子之情!贾政是个严父,对宝玉恨铁不成钢。宝玉在贾政的心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相比之下,贾环是庶出,并且人物委琐不堪,贾政无法寄予厚望。贾兰是贾政的孙子,年龄尚小。这样,贾政把家族的将来寄托在宝玉身上。可是,宝玉偏是个顽劣不爱读书、又爱在女儿堆里混的不争气的人,把学业荒废了。因此,贾政对宝玉左看不顺眼,右看不顺心,不是呵斥宝玉是“蠢物”就是怒骂宝玉是“畜牲”,。更令贾政感到无奈的是,他一面管教着宝玉,贾母一面充当着宝玉的保护伞,把宝玉护在里头。此外,宝玉还有王夫人疼着。这样一来,使得贾政对宝玉有时只恨得牙儿痒痒,不管如何管教,都不揍效。贾政因为金钏、蒋玉菡等事,对宝玉已是怒不可遏,这次笞打把宝玉打得伤痕累累。其中表现出了贾政作为严父的爱子教子之情。贾母对宝玉表现出来的是祖母对孙子的溺爱之情。贾母在贾府里辈分最高,地位也最高,她是贾府的“太上皇”,也是贾府的中心。她的喜怒哀乐,都会牵动着贾府的每一根神经。她还是贾府权力和利益的中心。只要她说一,没人敢说二。因此,在贾府上下之间的利益权衡上,她是一个权威者和分配者。而宝玉是他精神上的依托,宝玉能给她带来心情上的慰籍。此次宝玉挨打,她道“先打死我,再打死他,岂不干净了!”,其中的愤然痛心可想而知。王夫人对宝玉所表现出来的是一个慈母的爱子之情。王夫人与贾政只有贾珠和贾宝玉两个儿子。不幸的是,大儿子贾珠早死,剩下的宝玉便成了她的命根子。在那个时代,“母以子贵”,儿子是母亲的依靠和将来。贾珠不在世了,宝玉是王夫人将来唯一的依靠。于是,当她看到贾政打宝玉,岂不是哭喊着要死要活的?李纨所表现出来的是失夫的凄苦之情。李纨青春守寡,恪守着三从四德,心如槁木死灰,一心只侍子读书,把将来所有的希望都押在儿子贾兰的身上。谁能体会到她的苦衷?宝玉被打,王夫人抱着宝玉哭喊,其中提到了李纨已经死去的丈夫贾珠,触动了她内心深处的伤痛,李纨听了也禁不住放声大哭。,除此之外,还写及凤姐在宝玉被打之后,宽慰贾母和喝斥抬宝玉不懂事理的管家人的能事卖弄之情;袭人表现出来的是因自己没能尽责才使宝玉受笞的委屈之情;被打之后,宝钗拿去棒疮药给宝玉治伤,并对宝玉进行规劝,表现了宝钗细心周到的关怀之情。在表露心迹之后的掩饰躲藏。她深受封建礼教熏陶,一心规劝宝玉走科举仕途;又真心爱慕宝玉。;继宝钗之后去看望宝玉的黛玉,与宝钗带药不同的是,黛玉是带着真心、泪水来看望宝玉的,黛玉寄人篱下,爱宝玉又难以直接表达,怕宝玉因为类似的事再次挨打,因此劝宝玉悔改;但是黛玉与宝玉互为知己,都反对科举仕途,黛玉并非真的劝宝玉悔改,只是迫于形势、无可奈何的选择。这表现了黛玉对宝玉痛惜的知己之情。  宝玉挨打的前奏,作者用逐层递进法,写得气氛愈来愈紧张,艺术技巧相当精湛。先写贾政不满于宝玉精神萎靡,次写忠顺府索琪官,接写贾环进谗言,终于激怒贾政。紧急情况下,宝玉却找不到人向内报信。遇到一个老婆子,偏偏耳聋,使气氛紧张到了极点。写贾政笞子,也是层层递进:先是小厮打,次是亲手“盖”,三是在王夫人到来后板子下得又快又狠,终至于要用绳子勒死儿子,冲突发展到顶点。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5-18 17:05:33 页数:52
价格:¥5 大小:179.00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