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届四川省泸州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1

2/21

剩余1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四川省泸州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把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黑色墨迹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以图画为种子进行创作的艺术作品并不鲜见,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却在其中显得独特而优美。舞台上,宋代仕女、宫廷女官、翩翩才子、莘莘匠人逐一登场,而统领全剧的,却是三双独特的眼睛:展卷人、少年希孟和青绿意象。青绿意象是东方“美”的提纯,是全剧“审美的眼睛”。如同《千里江山图》独步宋代画坛,步移景异穿越千百年,依然能够震撼观者。宋画之美、中国古典之美在舞台上众仕女的步态中,走入了观众的心灵。然而,让作品跳出“就事论事”窠臼的,要数主创的妙笔——另外两双眼睛——少年希孟与展卷人,以及他们之间的对撞。少年希孟是全剧“叙事的眼睛”,十八岁的天才少年于江南山水间绘此长卷。他对生活的体察、对人事物的描摹、对艺术的极致追求贯穿始终。而展卷人则是全剧“当下的眼睛”,有了它,全剧从“宋代审美的图解”和“少年画师传奇”中飘然直上,多了一层现代的维度、一笔独属于当代人的表达。而这两双眼睛不断的交汇、发现、碰撞则让古典之美与今人之思交相呼应,令人不禁赞叹:这才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绝佳方式——古典文化为筋骨、当代表达作视点,舞台上不仅呈现了《千里江山图》,还有图卷中蕴含的故事与哲思,更有独属于当代中国的价值观。艺术作品的“当下性”与“恒定性”一向被人们认为是一组对立统一的命题,站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进行的创作,则能很好地将其熔于一炉。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几千年来在海内外中华儿女的血脉中蓬勃不息;而当下性则依靠创作者对时代命脉的准确把握:舞台作品不仅仅是观赏性的、更是思想性的。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千里江山图》是什么?不同人心中自有不同答案:它是宋代院画的巅峰、是一段属于古中国的未解之谜。而《只此青绿》的创作者们却在其中看到了另一重含义。《千里江山图》作为载体,不仅承载了画师、观者,更承载了构成长卷的另一些人,往往被人忽略的匠人——劳作者。《千里江山图》中所绘的生活场景、劳作场景被创作者们赋予了三重含义,劳作者既是画中人、也是画外人、更是被研究的对象。画家描摹他们,他们的劳动成果构成画作不可分割的部分,劳作者的手艺更是与画作一同流传千年,成为了人们研究、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令人感怀的是每一段匠人们对少年希孟的内心低语,他们将自己的辛勤的劳动融于丹青长卷之中。长卷有形而手艺无形,画家有名而匠人无名,正因为创作者的当代视角,通过展卷人将有名与无名、有形与无形共同呈现在一个舞台上,它们携手将沉淀千年的美带到观众面前。这是创作的提纯、更是当下以中国古典文化为蓝本进行创作的必须——“当下性”与“恒定性”兼具,通过古老的文化,向世界传递当下中国创作者的思考与声音。舞台上,当展卷人与少年希孟目光交错,他们相会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跨越千年,他们共享同一轮明月、体会同一种自血脉中不断流传的文化感悟。这种“通感”是古典的也是现代的,更是当代中国的:曾经属于王公贵族的亭台楼阁早已成为平民百姓参观学习的博物院,宫廷画师与普通劳动者一同因长卷而千年不朽,面前的画作上延绵不绝是青绿山水,抬望眼人民的江山不朽长青。这才是属于当代中国的“舞绘《千里江山图》”。曾经的《千里江山图》吸引了全世界追求美、爱好美的观众的目光;而今,期盼在不久的将来,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可以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向全世界的观众展示一个古老而现代的美丽中国。——节选自杨浥堃《只此青绿,古典长卷浩浩汤汤照见今人》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利用三双独特的眼睛来统领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这也是该舞蹈诗剧显得独特而优美的原因。B.古典文化与当代视角相交汇,有独属于当代中国的价值观,这是我们希望的讲好中国故事的方式。C.《千里江山图》是宋代院画的巅峰,是未解之谜。《只此青绿》的创作者们也仅看到了其中一重含义。D.当下以中国古典文化为蓝本的创作,应传递当下中国创作者的思考与声音,须兼具当下性与恒定性。2.下列关于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为评论对象,视野开阔,从多角度探寻其艺术之美,阐述了该诗剧的意义。B.文章思路清晰,结构严谨,首段引出展卷人、希孟与青绿意象之后,正文层层深入地分述了三者间的关系。C.文章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用审美的眼睛、叙事的眼睛和当下的眼睛形象地展现了三个不同的视角。D.文章的专业性比较强,在对舞剧与画作的评论中,兼顾了文艺理论的思考与历史文化的挖掘,引人深思。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青绿意象的美,希孟独特的体察与创作以及展卷人的现代维度,三者融合,成就了《只此青绿》的美。B.缺乏恒定性的艺术作品不是好作品,解读作品时必须赋予其当下的意义,否则这样的作品也不是好作品。C.能承载创作者的思想,也能承载历史长河中无数研究者的情感,这样的作品就一定能够达到艺术巅峰。D.当代中国的“舞绘《千里江山图》”最重要的价值,体现在画作艺术的卓绝以及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1~3题答案】【答案】1.C2.B3.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C.“仅看到了其中一重含义”与原文不符,原文说的是“《千里江山图》是什么?不同人心中自有不同答案:它是宋代院画的巅峰、是一段属于古中国的未解之谜。而《只此青绿》的创作者们却在其中看到了另一重含义。《千里江山图》作为载体,不仅承载了画师、观者,更承载了构成长卷的另一些人,往往被人忽略的匠人——劳作者”,可见,并非“仅看到了其中一重含义”,而是还看到了另一重含义。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的关系。B.“正文层层深入地分述了三者间的关系”错误,文中提出这三双眼睛后,先着重介绍了少年希孟与展卷人分别代表的“古典文化”和“当代表达”,指出优秀的传统文化应该同时具备“当下性”与“恒定性”;接着论述创作者们看出的另一重含义,再次指出《只此青绿》二者兼具,是优秀作品。从中可看出,文章并未“层层深入地分述三者之间的关系”。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B.“缺乏恒定性的艺术作品不是好作品”曲解原文,原文说的是“艺术作品的‘当下性’与‘恒定性’一向被人们认为是一组对立统一的命题”,并不是说缺乏恒定性的艺术作品不是好作品。同时“必须赋予其当下的意义,否则这样的作品也不是好作品”太过绝对,文本只是称赞《只此青绿》赋予作品当下意义是好作品,并不代表不赋予当下意义的作品就不是好作品。C.“这样的作品就一定能够达到艺术巅峰”说法绝对,原文也并没有提及什么样的作品能达到艺术巅峰。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D.“最重要的价值体现在画作艺术的卓绝以及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说法无依据,且忽视了作品的“当下意义”。故选A。(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北京冬奥会让世界人民大饱眼福。短道速滑紧张刺激,运动员在弯道超越时的身姿可谓风驰电掣;花样滑冰高贵优雅,运动员在冰面起舞,“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这一切的基础都离不开光滑的冰面。然而,冰为什么那么滑?这个看起来再普通不过的现象,却困扰了科学家多年。根据人们的生活经验,让物体变滑,油、蜡、水等润滑剂是最佳利器。它可以降低物体间的摩擦。而冰面之所以能够那么滑,正是因为有水作为天然润滑剂。当我们进行冰上活动时,实际上是站在冰最上面一层具有流动性的水膜上。可是,这层水膜是从哪里来的?19世纪50年代,科学家詹姆斯·汤普森提出,如果给冰施加压力,冰的熔点就会降低。也就是说,“冰在压力下会融化”。爱尔兰物理学家约翰·乔利将这个规律与滑冰联系起来,认为当人站在冰面上时,身体对冰面产生的压强会使冰的熔点低于0℃,让冰的表面融化,形成一层具有润滑作用的水膜,使冰面变滑。如果穿上有薄薄冰刀的滑冰鞋,那么施加在冰上的压强会更大,冰的熔点就会下降得更多,从而使得穿着冰鞋的运动员可以在冰面上肆意滑行。然而,这个假说也有站不住脚的地方。据计算,穿着冰鞋的成年人会给冰表面施加超过标准大气压400多倍的压强,能使冰的熔点降到-3.5℃。可是,在冬奥会比赛中,短道速滑、速度滑冰等项目的冰面温度甚至低于-5℃,单纯依靠压强并不会使冰面融化。更不用说东北地区户外气温甚至可以达到零下几十摄氏度。依据这个假说,东北的冰面应该难以融化形成水膜,也就很难在上面滑行了。可事实并非如此。1939年,来自英国剑桥大学的两位科学家弗兰克·鲍登和T·P·休斯提出,冰表面的水膜是因为摩擦生热导致冰融化的结果。他们认为,滑冰时冰刀与冰面的快速摩擦产生的热量可能是冰面融化形成水膜的主要原因。可惜,后来人们证明,摩擦产生的水膜厚度明显小于冰面本身较为粗糙部分的厚度。这说明摩擦产生的水膜甚至不能填满冰层表面的“小水坑”,也就无法提供有效润滑作用。同时,摩擦生热产生水膜的说法也无法解释很多人在冰面上没有剧烈运动产生摩擦仍然因为冰面很滑而摔倒的现象。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随后,新的假说出现了:冰的表面会不会本身就存在一层水膜?1987年,科学家通过X射线成像技术发现,冰面上应该存在一层非常薄的水分子层,厚度约在100纳米量级。这一发现证实了冰的表面确实存在着一层准液体。当水结冰时,每一个水分子都会通过氢键抓住其周围的水分子,形成晶体结构。但是表层的水分子周围缺少其他水分子,因此没有办法形成如冰块内部那般规则的结构,只能杂乱无序地“游荡”在冰表面。一些研究团队甚至模拟出了水分子是如何在冰表面“游荡”的。一项发表于《自然》杂志的研究显示,科学家通过设计一种可以“听”的测力仪,能够测量这层准液体的力学特性,并从微观角度探讨冰为什么滑。这套测力仪由类似音叉的装置和毫米大小的玻璃珠构成。在实验中,玻璃珠会像一个小冰刀一样,以几十微米的距离尺度在同一区域的冰面上滑行。用来振动的音叉上附有一个加速器,可以测量玻璃珠的振荡振幅,从而计算出玻璃珠和冰之间的摩擦系数。最终,科学家发现这层准液体并非简单的水,而是水和微小碎冰的混合物。它像油一样黏稠,具有黏弹性。科学家认为,这正是冰为什么滑的秘密源头。当然,冰上竞技运动中,冰刀的存在也让运动员如虎添翼。我国科学家发现,水膜中的微小碎冰充当了轴承滚珠的角色。当运动员脚踏冰刀飞速滑过时,冰刀产生的压强作用使得这些微小碎冰像珠子一样被捏爆,释放出来的液态水增加了原本的水膜厚度,使冰变得更加滑。(摘编自孙瑜《冰为什么那么滑?》)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生活中,油、蜡、水等润滑剂是让物体变得光滑的利器。其中水作为天然润滑剂,更环保健康,适用范围更广。B.北京冬奥会比赛场地的冰面无法依靠压强和摩擦产生的热量使冰面融化而变得光滑,因为比赛场地的冰面温度低。C.研究证实,冰在压力作用下会融化只要对冰面产生了压强,冰面就会融化,而压强越大,冰面也就会越光滑。D.冰上竞技运动中,冰刀产生的压强作用,可以捏爆水膜中的微小碎冰,从而增加水膜厚度,让冰面变得更光滑。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部分,以北京冬奥会上运动员的精彩表现引出问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了下文。B.由水和微小碎冰组成的水膜位于冰面的最上一层,具有黏弹性和抗压性,是冰面光滑的源头之一。C.文中“应该”“可能”等词语体现了语言的严谨性,“游荡”“小水坑”等词语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D.文章用“为什么”“哪里来”“会不会”三个环环相扣的问题串联全文,条理清晰,结构严谨。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6.文章详细介绍一种可以“听”的测力仪的构成和实验原理,有何用意?【4~6题答案】【答案】4.D5.B6.①用实验事实和数据说话,真实可信,体现了科普类文章的严谨性和科学性。②借助权威杂志《自然》发表的研究实验,更具有说服力。③呈现水分子在冰表面“游荡”的形态轨迹,测量冰表面准液体的力学特性,并从微观角度探讨了冰为什么滑。【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A.“适用范围更广”错误,原文是说“让物体变滑,油、蜡、水等润滑剂是最佳利器。它可以降低物体间的摩擦。而冰面之所以能够那么滑,正是因为有水作为天然润滑剂”,并没有提及水“适用范围更广”。B.“无法依靠压强”错误,文中是说“无法单纯依靠压强”。C.“研究证实”错误,文中“科学家詹姆斯·汤普森提出,如果给冰施加压力,冰的熔点就会降低。也就是说,‘冰在压力下会融化’”,是“假说”;“只要对冰面产生压强,冰面就会融化,而压强越大,冰面也就会越光滑”错误,推理过于绝对。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具有……抗压性”错误,原文是说“冰刀产生的压强作用使得这些微小碎冰像珠子一样被捏爆”,即水膜由水和微小碎冰构成,易被压碎,不具有抗压性。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从“这套测力仪由类似音叉的装置和毫米大小的玻璃珠构成。在实验中,玻璃珠会像一个小冰刀一样,以几十微米的距离尺度在同一区域的冰面上滑行。用来振动的音叉上附有一个加速器,可以测量玻璃珠的振荡振幅,从而计算出玻璃珠和冰之间的摩擦系数”可知,用实验事实和数据说话,真实可信,体现了科普类文章的严谨性和科学性。从“一项发表于《自然》杂志的研究显示,科学家通过设计一种可以‘听’的测力仪,能够测量这层准液体的力学特性,并从微观角度探讨冰为什么滑”可知,借助权威杂志《自然》发表的研究实验,更具有说服力。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从“表层的水分子周围缺少其他水分子,因此没有办法形成如冰块内部那般规则的结构,只能杂乱无序地‘游荡’在冰表面。一些研究团队甚至模拟出了水分子是如何在冰表面‘游荡’的……最终,科学家发现这层准液体并非简单的水,而是水和微小碎冰的混合物。它像油一样黏稠,具有黏弹性。科学家认为,这正是冰为什么滑的秘密源头”可知,呈现水分子在冰表面“游荡”的形态轨迹,测量冰表面准液体的力学特性,并从微观角度探讨了冰为什么滑。(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品石做人曾宪涛小区是新小区,新上房的邻居们还都不熟悉,只能以貌取人。老孟皮黑,貌丑,便都瞧他不起,甚至爱理不睬。老孟是灵璧人,来彭城已三十多年。灵璧石天下闻名,被乾隆封为“天下第一石”。老孟虽离开家乡,但对家乡的石头情有独钟,且很有研究造诣颇深,被圈里人称为赏石专家。彭城距灵璧很近,当地人都喜欢灵璧石。搬新居的邻居,不少人都想买块灵璧石摆在家里,所谓时(石)来运转。当知道了老孟的能耐,便转变态度与他套近乎,想请他帮忙买石。老孟也不计前嫌,来者不拒。高老师跟老孟一个单元,从没嫌弃过他,态度一如既往,只是对石头不感兴趣。倒是老孟主动找他,要帮他选块好石,说:“室无石不雅,居无石不安。”还说了番品石做人的高论:灵璧石无论深埋山中,还是尊坐厅堂,都镇定自若,不卑不亢,豁达从容,宠辱不惊,这也是做人的境界。高老师年轻,很容易被说动,双休日,两个人开车来到灵璧,老孟领着高老师进了一石农家,满院皆石。“老主顾来了,有新采的好石吗?”老孟高喊。石农看起来跟老孟很熟,忙过来引他们到一块满是泥土的石旁,指着说:“才送来的,看像不像麒麟?”高老师看半天也没看出麒麟,只是轮廓像老虎、狮子或什么怪兽。老孟问价钱,石农道:“老主顾了,别人一万,给你五千,这是块五彩石,稀有,品相质地都强,整好了能值几万。”高老师不太情愿,心说一个四不像咋值这么多钱。老孟看出他的心思,对石农说:“我们再看看,回头再谈。”石农便去招呼别人了。待石农走后,老孟对高老师神秘地道:“这石头你横过来看。”照老孟的指点,高老师果然看出一只凤,特别是老孟手指的凤头,简直惟妙惟肖。老孟悄悄说:“他是没看出,不然,甭说五千,五万也不卖,玩石头靠的就是眼力!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你刚好又有个女儿,这只凤往客厅里一摆,真是没得说了。”老孟叫来石农,讨价一番,又便宜了五百。高老师对老孟感激又佩服。石头买回来,清洗打磨,做好底座,往客厅一摆,形神兼具,一只凤眼,栩栩如生,谁见了都赞叹不已。高老师有个初中时的同学自远方来,还带来个赏石高手朋友,是要去灵璧淘石头的。高手一见凤石,先是惊叹,细细端详后问:“什么价买的?”高老师说了价钱。高手摇头道:“不值,石头是动过手的。”指着凤头,“这是人工做出来的。”高老师一惊:“你看值多少?”“动过手就不值钱了,权当工艺品吧,也就两三百。”高老师脸色难看,半晌才说:“回头我问问老孟。”便说了老孟带他买石的经过。高手说:“玩石头靠的就是眼力,他不具备,也不能怪他。”高老师想起老孟也说过眼力的话,他帮好多人都买了石头,难道只自己这块看走眼了?他提出去看看别人家的石头,朋友和高手都同意了。先去了对门小成家,小成的石头花了三千元。高手看罢也说是动过手的。小成顿时拉长了脸,一块儿又去看其他几家,没想到高手都说是动过手的。大家就起了疑心,这就不能说是眼力问题了,怀疑老孟与石农有勾结。事后高老师见老孟几次想问,因为有了猜疑,反倒不好意思了。想起他那些品石做人的高论,感觉真是讽刺。邻居们从此不再找老孟买石,又跟先前一样白眼对他。还说人是一面相,咋就会信他呢?自认倒霉吧!看来玩石头靠的就是眼力,识人更要眼力。不知老孟知不知道这事,反正人不找他,他不解释。对别人的白眼,他似乎也习惯了,仍和当初一样,泰然处之。没过多久,小成带来一位外地客商,熟人介绍的,客商说公司修建花园,需要采购一批奇石,只要石头好,愿出大价钱。小成把他带到家里,没想到客商眼看中了他的石头,愿出更高的价钱。小成当然答应,又带他来看高老师那块凤石,客商竟出价一万。高老师想,碰上冤大头了,心中有些不忍,暗捅小成:“我想原价让给他算了,不亏就行。”小成摆手挤眼,事后说:“还有你这样的,愿打愿挨,玩石头全在眼力,咱又没骗他。”邻居们那些动过手的石头,竟全被客商以高出原价买走了。老孟还是帮他们赚了钱,但大家依然不肯原谅他,因为这不是他眼力的问题。那以后,高老师一直感觉做了亏心事,对不起冤大头,见老孟就来气。老孟却还跟原来一样,这天在门口遇见,硬塞给他一张报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高老师进了家门才打开报纸,报上刊登了一则消息:京都奇石拍卖会,一块酷似凤凰的灵璧石,竞拍出百万天价。他惊呆了,因为照片上的奇石,咋看都是他那块凤石,而拍主就是同学带来的那个赏石高手。他打电话给同学,同学在电话里说:“老同学,你不也赚了吗?有赚就行,想赚大钱,要有眼力呀!好啦,我叫朋友再给你些补偿。”高老师冷道:“不必!”便挂断电话。他在心里感叹,要看透这世界的人和事,真不知该要有怎样的眼力。再见到老孟,他就像啥都没发生过一样。他又想起了老孟那些品石做人的话。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语言朴实,贴近生活。在生活化的语言场景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反映人生百态,耐人寻味。B.小说抑扬结合,富于变化。在高老师及邻居对老孟情感的变化中,展现了老孟这一平凡人物身上的闪光点。C.小说情节起伏,一波三折。从老孟被嫌弃到被套近乎,从老孟识石到高手骗石,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D.小说构思巧妙,巧用回环。不同人物的对比,相同语言的回环再现,老孟对高老师前后不同的态度,使小说富有情趣。8.文中三处划线句都写到“玩石头靠的就是眼力”,但含义却有所不同,请根据文意,并结合现实谈谈你对这三句话的理解。9.小说以“品石做人”为标题,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有人说本文的主人公是高老师,有人说是老孟,你认为是谁?请结合小说简要说明理由。【7~9题答案】【答案】7.D8.(1)第一处从老孟的角度,表明做事情须凭实力。老孟总能慧眼识石,靠的就是对石头的独到研究。现实告诉我们拥有真本事自身才能强大。(2)第二处从欺骗者的角度,暗含高老师等人不具备识石的眼力易被骗。生活中总有这样的例子,我们应明辨是非,不要轻易被蒙骗。(3)第三处从受骗者的角度,邻居自认为看清了老孟的为人,真相却不是这样。生活也如此,不能通过表象识人,应理性思考。9.示例1:本文主人公是高老师。(1)情节上,全文以高老师的视角展开叙述,串联起了故事情节,高老师的角色不可或缺。(2)人物塑造上,全文对高老师着笔较多,通过他的遭遇反映人物的性格,他的形象具有代表性。(3)主题上,高老师在经历了玩石风波后,真正明白了“品石做人”的道理,凸显了主题。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示例2:本文主人公是老孟。(1)情节上,老孟贯穿全文,从被嫌弃到被套近乎,从热情品石到被冷眼误会,众人对老孟的态度变化构成了小说的跌宕起伏;(2)人物塑造上,老孟的待人热情、镇定从容与豁达乐观,是文中塑造得最饱满的人物;(3)主题上,无论面对何种境况,老孟都坚定自己的原则与信条,是做人的榜样,凸显文章主旨。【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老孟对高老师前后不同的态度”说法错误,“不知老孟知不知道这事,反正人不找他,他不解释。对别人的白眼,他似乎也习惯了,仍和当初一样,泰然处之”“再见到老孟,他就像啥都没发生过一样”,从全文来看,老孟对高老师的态度前后是一致的。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文中三处划线句都写到“玩石头靠的就是眼力”,但都有不同含义,第一处划线句是在老孟带高老师去一石农家买石头时,老孟对高老师说的。这是从老孟的角度,说明有好眼力才能看出好石头,表明做事情须凭实力。老孟总能慧眼识石,靠的就是对石头的独到研究。现实告诉我们拥有真本事自身才能强大。第二处划线句是在高老师带他的初中同学和赏石高手鉴赏石头时高手说的,这是从欺骗者的角度,玩石头靠的是眼里,没有识石的眼力就会容易被骗,此句有暗含高老师等人不具备识石的眼力易被骗的意思。生活中总有这样的例子,我们应明辨是非,不要轻易被蒙骗。第三处划线句出现在邻居们都相信那位高手的话,认为老孟欺骗了他们从而疏远老孟的时候,这是从受骗者的角度,邻居自认为看清了老孟的为人,以为老孟与石农有勾结,卖给了他们不好的石头,真相却不是这样。生活也如此,不能通过表象识人,应理性思考。【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小说以“品石做人”为标题,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本文的主人公既可以是高老师,也可以是老孟。可以从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标题“品石做人”既可以是指老孟带大家品石,体现老孟为人从容乐观,也可以是指以高老师为代表的邻居们和老孟品石,反映他们的性格。如果回答本文主人公是高老师,理由是:在情节上,全文以高老师的视角展开叙述,串联起了故事情节,高老师的角色不可或缺,主要情节是从老孟带高老师去买石头开始到高老师卖掉石头并意识到自己被高手所骗结束。在人物塑造上,全文对高老师着笔较多,通过他被同学和其带来的高手所骗的遭遇反映人物多疑的性格,他的形象具有代表性。在主题上,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他在心里感叹,要看透这世界的人和事,真不知该要有怎样的眼力”“再见到老孟,他就像啥都没发生过一样。他又想起了老孟那些品石做人的话”高老师在经历了玩石风波后,真正明白了“品石做人”的道理,凸显了主题。如果回答本文主人公是老孟,理由是:在情节上,老孟贯穿全文,从“老孟皮黑,貌丑,便都瞧他不起,甚至爱理不睬”到“当知道了老孟的能耐,便转变态度与他套近乎,想请他帮忙买石”再到“邻居们从此不再找老孟买石,又跟先前一样白眼对他”,从被嫌弃到被套近乎,从热情品石到被冷眼误会,众人对老孟的态度变化构成了小说的跌宕起伏;在人物塑造上,“老孟也不计前嫌,来者不拒”“不知老孟知不知道这事,反正人不找他,他不解释。对别人的白眼,他似乎也习惯了,仍和当初一样,泰然处之”“再见到老孟,他就像啥都没发生过一样”,体现了老孟的待人热情、镇定从容与豁达乐观,老孟是文中塑造得最饱满的人物;在主题上,无论面对何种境况,老孟都坚定自己的原则与信条,是做人的榜样,像石头那样“镇定自若,不卑不亢,豁达从容,宠辱不惊”,凸显文章主旨。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八月河套骑三万余入犯延安府至三原泾阳杀掠人畜无算总督三边侍郎曾铣请复河套条为八议计万余言指据明悉。下兵部议行。十二月,曾铣、谢兰等奏:“延绥密与套寇为邻,自定边营至黄甫川连年入寇,率由是道。所当急为修缮,分地定工,次第修举。岁修一段,期以三年竣事。乞发帑银如宣、大、山西故事。”铣复言:“今日之计,宜用练兵六万人,益以山东枪手二千。每当秋夏之交,携五十日之饷,水陆并进,直捣巢穴,材官驺发,炮火雷击,则彼不能支。夫臣方议筑边,又议复套者,以筑边不过数十年计耳。复套则驱斥凶残,临河作阵,乃国家万年久远之计。唯陛下裁之。”疏下兵部议行,帝曰:“寇据河套,为中国患久矣。连岁关隘横被荼毒,朕宵旰念之,而边臣无分主忧者。今铣能倡复套之谋,甚见壮猷。其令铣更与诸边臣悉心图议,务求长算。兵部其发银三十万两与铣,听其修边、饷兵、造器,便宜调度支用,备明年防御计。”夏五月,铣出塞袭套部,馘斩二十六人,生擒一人脱脱虎,毙于矢石者甚众,以捷闻。铣会同谢兰、杨守谦、王邦瑞及三镇总兵,议复套方略,乃条列十八事,又上营阵八图。帝览而嘉之,奏下兵部,尚书王以旂会廷臣集议,言:“曾铣先后章疏俱可施行。”初,河套之议,夏言力主之。严嵩积憾言,且欲躐其首辅,于是因灾异疏陈缺失,谓:“曾铣开边启衅,误国大计所致。夏言表里雷同,淆乱国事,当罪。”遂罢言,逮铣诣京,出兵部尚书王以旂总督军务。廷臣议罪,凡与议复套者,悉夺俸,并罚言官,廷杖有差。于是复套事宜悉为停止。会俺答蹈冰俞河入套,将谋犯延、宁,声势甚张。杨守谦以闻,嵩激上怒,谓“俺答合众入套,皆曾铣开边启衅所致”。于是兵部侍郎万镇等参曾铣“罔上贪功”之罪。甘肃总兵咸宁侯仇鸾,初被铣劾奏逮京,亦上疏讦铣。嵩主之,弃铣市。后九月,复寇宣府,上曰:“寇以言,铣收河套,故报复至此。”遂并斩言,天下并冤之。自言、铣死,竟无一人议复河套者。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删节自《明史纪事本末·议复河套》)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八月/河套骑三万余入犯延安府/至三原/泾阳杀掠/人畜无算/总督三边侍郎曾铣请复河套/条为八议/计万余/言指据明悉B.八月/河套骑三万余入犯/延安府至三原/泾阳/杀掠人畜无算/总督三边侍郎曾铣请复河套/条为八议/计万余/言指据明悉C.八月/河套骑三万余入犯延安府/至三原/泾阳/杀掠人畜无算/总督三边侍郎曾铣请复河套/条为八议/计万余言/指据明悉D.八月/河套骑三万余人犯/延安府至三原/泾阳杀掠/人畜无算/总督三边侍郎曾铣请复河套/条为八议/计万余言/指据明悉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兵部,古代官署名,其长官为兵部尚书,掌管兵籍、军械和军令等。B.帑银,帑指收藏钱财的府库或钱财,文中帑银专指国库中的银子。C.集议,共同评议,通过集议的形式可以参照多方面的建议进行决策。D.弃市,古代的一种刑法,文中指将罪犯游街示众,让民众共同唾弃。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河套铁骑入侵,曾铣等人提出当务之急是修缮防御工事,并且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办法。按其规划,三年即可完工。B.曾铣认为只有出兵收复河套,国家才能永保平安。皇帝称赞其勇气可嘉,并命令兵部拨发银两给曾铣,用于出兵。C.曾铣率兵主动出击套寇,获得胜利。他又会同谢兰等人提出收复河套的方略,得到皇帝和兵部的肯定,但方略未能施行。D.严嵩与夏言不和,并欲夺其首辅位,将边疆祸乱归咎于夏言、曾铣,最终导致二人相继被杀,河套之议以失败告终。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连岁关隘横被荼毒,朕宵旰念之,而边臣无分主忧者。(2)遂罢言,逮铣诣京,出兵部尚书王以旂总督军务。【10~13题答案】【答案】10.C11.D12.B13.(1)险要的关口连年被广泛毒害,朕日夜惦记这件事,但是驻守边疆的大臣没有替我分忧的。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2)于是罢免了夏言,逮捕曾铣到京城,调出兵部尚书王以旂管理军队事务。(让兵部尚书王以旂出京管理军队事务)【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八月,三万多河套骑兵进犯延安府,到达三原、泾阳,杀戮掠夺人畜数量无法算计。总督三边侍郎曾铣请求收复河套地区,逐条奏上八项建议,总计一万多字,旁征博引,详细清楚。本题中,“河套骑三万余入犯延安府”,“延安府”是“入犯”的宾语,联系紧密,不可断开,排除BD;“三原”“泾阳”并列,应断开;“泾阳”地名,“杀掠”主语不是“泾阳”,排除A。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弃市……文中指将罪犯游街示众”错误。弃市,文中指是在闹市中执行死刑,并扔在街头示众。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并命令兵部拨发银两给曾铣,用于出兵”错误。皇帝虽然给予大力支持,但表现得十分谨慎,拨发银两给曾铣用于第二年专备防御,而不是直接出兵。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横被”,广泛覆盖,遍及;“荼毒”,毒害;“宵旰”,日夜;“边臣”,驻守边疆的大臣。(2)“罢”,罢免;“诣”,到;“出”,调出;“总督”,管理。参考译文: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八月,三万多河套骑兵进犯延安府,到达三原、泾阳,杀戮掠夺人畜数量无法算计。总督三边侍郎曾铣请求收复河套地区,逐条奏上八项建议,总计一万多字,旁征博引,详细清楚。奏折下达至兵部商议施行。十二月,曾铣、谢兰等人上奏:“延绥和河套地区紧密相邻,从定边营至黄甫川连年入侵,都是经过这条道路。当务之急是修筑边墙防御敌寇,按照地区确定工程量,依次修筑。每年修筑一段,预期三年完工。我请求按照宣、大、山西的旧例发放国库中的银子。”曾铣又说:“如今之计,应该用精兵六万,加以山东枪手二千。每逢夏秋之交,携带五十日的粮饷,由水陆二路并进,直捣敌人巢穴,将士们利箭齐发,炮火如雷轰鸣,敌寇必定不能支撑。我刚建议修筑边墙,现又建议收复河套的原因是,修筑边墙只不过是几十年的计策罢了。收复河套是驱赶斥逐凶恶残暴的敌寇,临河摆出阵势,准备作战,这才是国家长久之计。希望陛下仔细考虑一下。”奏疏下达至兵部商议施行,皇帝说:“敌寇占据河套成为中原祸患时间已很久了。险要的关口连年被广泛毒害,朕日夜惦记这件事,但是驻守边疆的大臣没有替我分忧的。现在曾铣能够倡导收复河套的提议,可见谋略宏大。让曾铣再与各边臣悉心研究方略,一定要作长远打算。兵部拨发三十万两银子给曾铣,让他修筑边墙、给士兵发饷钱、制造武器,方便安排使用,预备明年防御计划。”夏五月,曾铣出塞袭击河套部落,斩杀二十六人,活捉脱脱虎,死于箭和石头之下的人的非常多,并把捷报报告给了皇帝。曾铣会同谢兰、杨守谦、王邦瑞及三镇总兵,商议收复河套的方略,逐条列出十八项,又献上营阵图八幅。皇帝看后加以赞赏,奏章下达兵部,尚书王以旂会同朝廷大臣共同评议,说:“曾铣先后进呈的文书都可以施行。”当初,收复河套的建议是夏言极力主张的。严嵩长久以来怨恨夏言,并且想要夺其首辅之位,于是趁发生灾异上书陈述收复河套的缺陷,他说:“这是曾铣开拓疆土,挑起边境争端的误国大计所导致的灾祸。夏言表里为奸,内外勾结,混乱国家大事,应该获罪。”于是罢免了夏言,逮捕曾铣到京城,调出兵部尚书王以旂管理军队事务。朝廷大臣商议定罪,凡参与商议收复河套的人,全部夺去俸禄,并处罚了言官,根据不同情况处以廷杖之刑。于是收复河套的事宜全部因此停止了。恰逢俺答紧急地越过黄河进入河套地区,将要进攻延、宁,声势非常壮大。杨守谦将此事报告给了皇上,严嵩(用边警之事)激怒皇上,说“俺答集合众人侵犯河套,都是曾铣开拓边疆导致的”。这时兵部侍郎万镇等人参奏曾铣犯了欺骗皇上贪图功劳的罪行。甘肃总兵咸宁侯仇鸾,当初被曾铣弹劾上奏被抓回京城,也上书攻击曾铣。在严嵩的主持下,将曾铣在闹市执行死刑。九个月后,敌寇又入侵宣府,皇上说:“敌寇因为夏言、曾铣建议收复河套,所以这样报复。”于是一并斩杀了夏言,天下人都为他们感到冤屈。自从夏言、曾铣死后,最终再也没有一个建议收复河套的人了。(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春日倪瓒闭门积雨生幽草,叹息樱桃烂熳开。春浅不知寒食近,水深唯有白鸥来。即看垂柳侵矶石,已有飞花拂酒杯。今日新晴见山色,还须拄杖踏青苔。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塑造了一个长吁短叹的诗人形象,交代了诗情滋生的原因。B.颔联诗人直言“春浅”,突出了初春春意不深,万物开始萌芽。C.颈联写诗人既“看垂柳”又赏“飞花”,真是“春心”萌动。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D.全诗情景交融,情深而景丽,诗情盎然,读来颇有一番趣味15.尾联主要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是怎样层层深入地表现这种情感的。【14~15题答案】【答案】14.B15.尾联表达了雨后天晴诗人能够出门赏春色的欣喜急迫之情。首联写诗人因积雨多日,春花不得赏的抑郁心情;颔联写诗人感叹春日苦短,眼前景致单调乏味,更生对户外春景的向往;颈联写诗人看垂柳扫水边岩石,又见“飞花拂酒杯”,赏春之情更为迫切;尾联写天晴,诗人“拄杖踏青苔”也要赏春,内心急迫欣喜的心情跃然纸上。【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B.“初春”错误,寒食节属于仲春,所以由“寒食近”可知“初春”错误;“春意不深”错误,这只是诗人主观感受,诗人闭门居家自然感受不到浓郁春意,从全诗内容看,春意已经很浓,不是万物开始萌芽。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人情感的能力。首先体会尾联的情感。“今日新晴见山色,还须拄杖踏青苔”意思是今日天刚放晴,山中春色显现,自己应该拄着拐杖脚踏青苔欣赏春景。久雨新晴,内心雀跃万分,拄着杖也要出门赏春,迫不及待之情跃然纸上。由此可知诗人内心的欣喜急迫。然后结合全篇分析诗人如何层层深入展现这种情感。由首联来看,因积雨而无奈闭门不出,只能徒然叹息春色烂漫而自己不得赏,此时内心是抑郁不乐的;由颔联来看,前一句因居家不出所以感受不到户外的浓郁春意,不知不觉之间寒食降临,可见春日苦短,后一句写眼前唯有白鸥飞来,可见景致之单调乏味,由此更加向往户外的春景;由颈联来看,诗人既“看垂柳”又赏“飞花”,真是“春心”萌动,内心对户外春景的向往更加强烈;所以到了尾联“新晴见山色”之时,诗人“拄杖”也要“踏青苔”,经过前面的层层铺垫,最后的欣喜急迫喷薄而出。(三)名篇名句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1)少年时代的时光总是美好的。《诗经·氓》中就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记录下女主人公和氓少年时代欢乐说笑的情景。(2)李白《蜀道难》中描写山路蜿蜒曲折,紧紧盘绕着山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潭中鱼儿忽然间游动时迅捷轻快的姿态。【16题答案】【答案】①.总角之宴②.言笑晏晏③.青泥何盘盘④.百步九折萦岩峦⑤.俶尔远逝⑥.往来翕忽【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如“宴”“晏”“盘”“萦”“俶”“翕”。三、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虎年新春伊始,国家体育场“鸟巢”再度被奥林匹克圣火点亮。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以其设计、另辟蹊径的巧思,吸引了众多网友的目光。充满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阔画卷、的“冰雪五环”、小雪花被橄榄枝连接成大雪花的独特创意、“一叶知秋”式的主火炬点燃方式……开幕式中这些精心设计的环节,(),体现着浸润在古典文化中的中国人诗意般的审美追求,以及充满文化自信的“中国式浪漫”。自古以来,奥林匹克运动承载着人类对和平、团结进步的美好追求。中国以全世界共通的体育语言和奥林匹克精神,为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团结向未来的舞台,为彰显和平、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提供了契机。中国通过筹办冬奥会和推广冬奥运动,冰雪运动进入寻常百姓家,实现了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任务,为奥林匹克全球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兑现了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北京冬奥会大幕拉开,向全世界展现了人类面对困境时战胜挑战、共创未来的,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书写出奥林匹克历史新的传奇!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独具匠心意趣盎然精益求精坚韧之姿B.独树一帜意趣盎然精雕细琢坚忍之姿C.独具匠心诗情画意精雕细琢坚韧之姿D.独树一帜诗情画意精益求精坚忍之姿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完美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中国风”表现手法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B.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中国风”表现手法完美融合C.将完美融合“中国风”表现手法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D.“中国风”表现手法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得以完美融合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冰雪运动进入寻常百姓家,实现了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为全球奥林匹克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B.冰雪运动进入寻常百姓家,实现了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任务,为全球奥林匹克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C.让冰雪运动进入寻常百姓家,实现了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为全球奥林匹克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D.让冰雪运动进入寻常百姓家,实现了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任务,为全球奥林匹克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17~19题答案】【答案】17.C18.A19.C【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第一组,独具匠心:指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的构思。独树一帜:也说别树一帜。单独树立起一面旗帜。比喻独闯一条路子,自成一家。此处指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设计巧妙,应用“独具匠心”。第二组,诗情画意:意思是如诗的感情,如画的意境,指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情趣;也指风景优美,耐人寻味,就像诗画里所描摹的能给人以美感的意境。意趣盎然:指趣味充溢,很有趣味的意思。此处指“二十四节气倒计时”给人美感,应用“诗情画意”。第三组,精雕细琢:指对玉器详细地进行雕琢,后来比喻做事情精益求精,认真细致。精益求精:(学术、技术、作品、产品等)好了还求更好。此处形容“冰雪五环”,应用“精雕细琢”。第四组,坚韧:坚固而柔韧,不易折断;在遭遇身体及精神困难、压力时,坚持而不放弃的忍受力,即面对危险与灾难时精神的坚定、坚强的耐受力、勇气和后劲。坚忍:坚持而不动摇,长时间的痛苦都能保持平静的心态和恪守正道的美德。根据“人类面对困境时战胜挑战”可知,强调坚强的勇气,应用“坚韧之姿”。故选C。【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整个句子主体是“开幕式的环节”,排除B、D;开幕式已经结束,C项用“将”不合语境。故选A。【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有三处语病:一是中途易辙,前句“中国通过筹办冬奥会和推广冬奥会”怎么样还没有交代,就另起一句,可在句首加上“让”;二是搭配不当,“实现任务”搭配不当,应为“实现目标”。三是语序错误,“全球”修饰“奥林匹克”,应放在其前面。全部改对是C项。故选C。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阅读随感也叫读书随笔,其实是散文的一种,你读了一部作品,有所触动,有所思考,写下来就是一篇阅读随感。阅读随感篇幅短小,①。既可以概述文章的人物、事件和情节,又可以鉴赏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还可以评论作品的情感和主题,也可以联系实际,借书讽今,指桑骂槐。阅读随感分“读”和“感”两部分。②,“感”要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来谈。比如要谈作品的语言,就要举出具体的例子,不然感想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叙写原文要写得简洁,大量复述原著内容,大量叙述事例,只在结尾发表几句感想,就难以成为佳作。既要叙事,③。要结合作品谈出自己的看法展现自己的理性思考,使文章呈现出“理趣”。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4个字。21.请结合文段内容,为“阅读随感”下定义,不超过48个字。【20~21题答案】【答案】20.①内容灵活,不拘一格;②“读”要有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写;③又必须说理21.阅读随感是读者阅读作品后所写的一种篇幅短小、内容灵活,既要叙事,又必须说理的散文。【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处,此处是说阅读随感的特点,根据“既可以概述文章的人物、事件和情节,又可以鉴赏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还可以评论作品的情感和主题,也可以联系实际,借书讽今,指桑骂槐”可知,阅读随感的内容各式各样,不拘泥于一种,可以表述为:内容灵活,不拘一格。第二处,段首第一句总述阅读随感分为“读”和“感”,后一句介绍“‘感’要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来谈”,此处应介绍“读”,根据“但叙写原文要……”可知,“读”要有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写。第三处,根据“大量叙述事例,只在结尾发表几句感想,就难以成为佳作。既要叙事”可知,此处应为还必须怎样的意思,“要结合作品谈出自己的看法展现自己的理性思考,使文章呈现出‘理趣’”可知,要说理,可表述为:又必须说理。【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下定义的能力。下定义一般采用判断单句的形式,其格式多为“×××(种概念)是×××的×××(属概念)”。根据“其实是散文的一种,你读了一部作品,有所触动,有所思考,写下来就是一篇阅读随感”可知,属概念是“散文”,且是读者阅读作品后所写的。根据第二段阅读随感的特点“篇幅短小,内容灵活,不拘一格”可提取关键词“篇幅短小”“内容灵活”,根据第三段“既要叙事,又必须说理”可知,这是对阅读随感的要求。据此表述为:阅读随感是读者阅读作品后所写的一种篇幅短小、内容灵活,既要叙事,又必须说理的散文。四、写作。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22年新年贺词中,引用了《中庸》中的一句话“致广大而尽精微”,来提醒全党和全国人民,要“常怀远虑,居安思危,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将如何处理好“广大”和“精微”的关系?请结合材料,以“广大与精微”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2题答案】【答案】例文:“致广大而尽精微”,走好新时代“赶考路”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致广大而尽精微”,出自《中庸》,意指通达广大之境而又极尽细微之处。“致广大”与“尽精微”,二者看似矛盾,实则是辩证统一的。“尽精微”是为了“致广大”,而“致广大”又促进了“尽精微”,二者相辅相成。现在,我们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更要谨记教诲,坚持“致广大而尽精微”,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只有了解大局、把握大局,才能高瞻远瞩、找准定位,把握正确的前进方向。解放战争初期,党中央决定先“放弃”延安,毛泽东鼓励广大战士说:“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我们要以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而今天,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面临更多的风险和挑战,作为肩负民族未来的时代青年,我们更需要有大视野、大担当、大作为,要始终胸怀“国之大者”,自觉把个人的发展放到国家的大局中去思考、去定位、去把握、去推进,做到既为一域争光、更为全局添彩。落实落细、积微成著,始终脚踏实地。“干事业做工作大方向要正确,重点要明确,战略要得当,做到谋划时统揽大局、操作中细致精当,防止因为‘细节中的魔鬼’损害大局。”任何工作都是由小及大,一点一滴完成的。正所谓“一招不慎,满盘皆输”。无论做任何事情,我们都要“尽精微”,把控好细节,否则,就会因为“细节中的魔鬼”而导致功亏一篑。对于我们来说,要切实增强细节意识,从小处、细处着手,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对待学习和生活上的每一个环节。只有抓细、抓小,常抓不懈,久久为功,终将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至千里。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永葆奋进之心。征途漫漫,唯有奋斗。在新的征程上,无论是“致广大”还是“尽精微”,都必须以奋斗来支撑。数百万驻村干部驻扎在乡村振兴一线,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而奋战;广大抗疫工作者坚守岗位、勇敢逆行,在战“疫”一线守护大众的生命……这一幕幕场景无时无刻不在告诉我们:圆梦,没有躺赢的捷径,只有奋斗的征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以奋进之心砥砺前行。无论面对多大的风险和挑战,始终坚定必胜的信心,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奋斗姿态,为伟大复兴事业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恰是风华正茂时,继往开来再出发。在新时代“赶考之路”上,我们要坚持“致广大而尽精微”,以一往无前的奋进姿态,推动中华民族“复兴号”巨轮劈波斩浪、一往无前。【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作文题目。材料第一段由习近平主席在2022年新年贺词中引用《中庸》“致广大而尽精微”引出,进而提醒全党和全国人民。第二段则针对新时代的青年提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应该如何处理好“广大”和“精微”的关系?也就是提出了这个作文的写作话题“广大与精微”。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要想写好这篇文章,先要理解何为“广大”和“精微”。“广大”指的是整体、精神实质;“精微”指的是局部,是细节。“致广大”,可理解为要有远略,或要有大局观,或有大格局;“尽精微”,可理解为要注意细节,要从小事做起,要有格物致知的态度。而对于个人而言,“致广大”意味着人生要有格局和胸怀,要把个体选择和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高举信仰的旗帜。同时,也要能日拱一卒、脚踏实地,只有这样才能厚积薄发,从而达到“致广大”而“尽精微”的人生境界。对于组织、国家而言,“致广大”意味着明确的战略方向和愿景。同时,为了实现理想目标,要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尤其是要做好一时、一事的“绣花针功夫”,认真对待工作中每一处细节,这样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用形象化的比喻,“致广大”就是学习曹冲称象的整体思维、全局思维,“尽精微”就是学习庖丁解牛的细节意识。写作要求的主题是“广大与精微”,这是一个关系型的话题,二者看似矛盾,实则是辩证统一的。考生在写作时要把握好二者关系,也就是说,要如何处理好“大与小”或“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立意:1.眼落精微,心怀阔宇。2.怀大志,拘小节。3.心怀远方,脚踏实地。4.怀青云之志,尽细小之微。5.尽其“精微”,方能致人生。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5-19 09:08:06 页数:21
价格:¥5 大小:61.27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