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西省2022届高考语文考前适应性测试(一模)(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4

2/24

剩余2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问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艺天生具有某种历史气质,从我国早期绘画半坡彩陶的人面鱼纹,到上古时期流传下来的歌谣“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再到戏曲舞蹈萌芽于远古先民祭祀娱神的典仪活动等,都包含着诉说、回忆、记录历史的功能,从中国的诗歌总集《诗经》、先秦诸子散文,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它们也是不同时代历史变迁的艺术反映。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一次文代会和第十次作代会开幕式上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要“唱响昂扬的时代主旋律”,这里提出“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对当前文艺创作有着重大指导意义。所谓“大历史观”,就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辩证、发展的眼光透视,广阔而深邃的历史时空,不仅分清历史发展的主流与支流、整体与局部、本质与现象、规律与偶然、成功与失误、经验与教训,而且对某段历史、某个事件、某位人物,都能在把握历史走势中对其位置、作用、价值等做出准确判断和定位,树立大历史观,就是要站在高处以宏阔的眼光观察对象,获得高瞻远瞩的境界和效果,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活着的历史,对深沉厚重的历史,对鲜活喧嚣的现实,都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样才能不被世事变幻和生活表象所迷惑,才能在洞穿历史和现实底蕴的基础上,对历史进程和世道人心做出准确有力的刻画和呈现。有没有正确的历史观,对于能否创作出优秀文艺作品影响极大,北宋末年,山东境内水泊梁山曾活跃着一支以宋江为代表的起义队伍,施耐庵的《水浒传》把他们写成大闹州府、救济百姓的英雄好汉,而俞万春的《荡寇志》则将他们写成对抗朝廷、为非作歹的匪徒贼寇,相应地,胡应麟、沈德符、李卓吾、金圣叹等围绕小说所做的评点也各不相同。同一历史事 件和人物,产生两部意义截然相悖的作品,塑造出面目彼此对立的艺术形象,并引发评论家矛盾对立的观点,这种现象是不同的历史观所致。文艺作品为文艺家所创造,他对表现对象的认识正确与否、深度如何,直接关系到艺术形象是否能够立得住、传得开。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当然包括注重抒写中华民族悠久而辉煌的大历史,注重描绘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大时代,但这绝不意味着只能表现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只能搞大题材、大主题、大项目、大制作,文艺总以具体形象反映生活,这一特征决定了文艺创作不能像社会调查那样,以扩大统计的数量与规模来保证归纳定性的可靠性及价值,而只能通过赋予具体形象更加鲜明的特征和更为深厚的意蕴,来增加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和概括力。当然,我们赞赏小切口写出大气象、大境界,绝非是对那些咀嚼一己之欢、有意消解历史严肃性等不良现象的容忍,它们是文坛所应清除的污垢。一段时间以来,某些文艺作品热衷于“戏说历史”“消费历史”甚至“解构历史”,贬低崇高、讥讽道德、调侃英雄,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主流化等歪风屡禁不止,这种文艺现象应引起我们警醒、反思和整改。如今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节点,文艺工作者担负“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的庄严使命,尤其需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以源源不断的精品力作,为攀登文艺高峰,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作出贡献。(摘编自钱念孙《大历史观让文艺创作更加心明眼亮》,光明日报,2021.12.21)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艺具有记录历史的功能,从古到今流传下来的各种文艺作品,是历史变迁的艺术反映,记录着各时代人民生活的诉求和回忆。B.习总书记提出文艺家要树立大历史观,唱响时代主旋律,是在指导文艺工作者以写重大事件、重要人物为主,写生活小事件、小人物为辅。C.文艺家的“大历史观”,是要用辩证、发展的眼光对历史事件和人物做出准确判断和定位、使文艺作品获得高瞻远瞩的境界和效果。D.文艺作品由文艺家创造,文艺家有没有正确的历史观,认识表现对象的深浅,直接影响到他创作的文艺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能否立得住、传得开。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文艺与历史的关系入手,引出下文关于文艺工作者要“树立大历史观”的论述。B.第三段诠释“大历史观”概念的含义,是为了更好地论述大历史观在文艺创作中的作用。 C.文章以《水浒传》《荡寇志》为例,论证了不同的历史观对创作出不同作品的影响很大。D.文章紧扣优秀作品的创作问题,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大历史观对于文艺创作的指导意义。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树立大历史观”的指示,表明了国家要针对当前文艺领域各种不良现象进行大力整顿,严厉打击歪风邪气的决心。B.历史和现实不可分割,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活着的历史,必须用今天的眼光和思维去看待历史事件和人物,才能看穿历史。C.文艺的特征决定了它只能通过增强具体形象的典型性和概括力来反映生活,大题材、大主题、大项目、大制作并不符合文艺创作特点。D.今天的文艺工作者应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在贯穿古今和融通中外的交织考察中擦亮眼睛,洞明世事,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1~3题答案】【答案】1.B2.C3.D【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是在指导文艺工作者以写重大事件、重要人物为主,写生活小事件、小人物为辅”错误,原文为“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注重描绘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大时代,但这绝不意味着只能表现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只能搞大题材、大主题、大项目、大制作,文艺总以具体形象反映生活……只能通过赋予具体形象更加鲜明的特征和更为深厚的意蕴,来增加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和概括力”,“具体形象”可大可小,原文没有分出主辅,可知选项曲解文意。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论证了不同的历史观对创作出不同作品的影响很大”错误,原文为“有没有正确的历史观,对于能否创作出优秀文艺作品影响极大,北宋末年,山东……”,可知论证的是“有没有正确的历史观,对于能否创作出优秀文艺作品影响极大”。故选C。【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表明了国家要针对当前文艺领域各种不良现象进行大力整顿,严厉打击歪风邪气的决心”错误,结合文中“这里提出‘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对当前文艺创作有着重大指导意义”“如今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节点……尤其需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以源源不断的精品力作,为攀登文艺高峰,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作出贡献”等内容发可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树立大历史观”的指示主要是指导当前文艺创作,多出精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B.“必须用今天的眼光和思维去看待历史事件和人物,才能看穿历史”错误,原文有“用辩证、发展的眼光透视……要站在高处以宏阔的眼光观察对象……都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样才能不被世事变幻和生活表象所迷惑,才能在洞穿历史和现实底蕴的基础上,对历史进程和世道人心做出准确有力的刻画和呈现”,选项于文无据。C.“大题材、大主题、大项目、大制作并不符合文艺创作特点”错误,结合“但这绝不意味着只能表现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只能搞大题材、大主题、大项目、大制作”“我们赞赏小切口写出大气象、大境界”分析,“通过增强具体形象的典型性和概括力来反映生活”,一样可以表现“大题材、大主题、大项目、大制作”,可以是以小见大,可以具有典型性和概括力的具体形象呈现大题材、大主题等。故选D。(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每一位刚出生的宝宝都是“远视眼”,因为眼轴较短、眼球较小,使得双眼处于生理性远视。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眼轴迅速增长,远视度数逐渐减少,逐步向正视眼发展。一般来说,4-5岁的孩子远视在200-250度,6-7岁的孩子远视在175-200度,8岁孩子远视约150度,9岁孩子远视约125度,10岁孩子远视约100度,11岁孩子远视约75度,12岁孩子远视约50度。以上年龄阶段的生理性远视度数又被称为“远视储备”,是一种天赋的自我保护因素,足够的“远视储备”可以保护孩子不易患上近视:如果孩子的远视储备消耗过快,那么将来发生近视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想解决好中小学生视力健康问题,必须从为孩子建立一份完整的《屈光发育档案》入手,坚持从视力健康状况、用眼行为、用眼环境三方面进行定期监测,才能全面促进学生视力健康。 (摘编自目北山眼视光《远视储备!远视储备!远视储备!》。2021.10.26)材料二:山西省长治市将把裸眼视力和体重考核结果纳入中考总成绩的消息,引发社会关注。有网友质疑此举“涉嫌基因与经济双重歧视”,也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好的导向。争议虽多,但长治市的教改措施,确实让家长们更加意识到视力保护的重要性。据介绍,在提出将把裸眼视力考核纳入中考的同时,长治市也推出了各种保护视力的措施:如要求中小学要对全体教师进行眼保健操培训,掌握规范动作,组织全体学生每天上午、下午各做一次眼保健操;要求学校每天上午、下午各开展不少于半小时的大课间活动,保障体育和健康课程的课时;减少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小学一二年级不再布置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家庭作业不超过60分钟,初中学生书面家庭作业不超过90分钟;改善校园用眼环境,禁止中小学生带手机进校园;每学期开展两次视力监测,学校和医疗卫生机构要把监测结果记入青少年视力健康电子档案,并对视力异常的学生进行提醒教育。(摘自人民网《近视,要扣分?》,2020.10.23)材料三:为全力推动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浙江省绍兴市实施了“明眸亮睛”工程:“明眸亮睛”工程将建立政府牵头、部门协同、学校主体和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儿童青少年近视群防群控机制。在实施过程中,切实增强学校主阵地意识,抓牢重点学校、重点对象、重点环节,有效推进中小学近视防控工作,并抓好普测干预,在校内,配齐配强专兼职视觉健康教师,实现 学校视觉健康专兼职教师配备率和培训率100%全覆盖;在校外,所有卫生服务中心(乡镇街道卫生院)设立近视防控服务站点,开展宣传、科普、干预等服务,引导家长重视近视防控工作,消除一些家长“近视不要紧、近视不是病、近视换分数也值得”等错误认识,与此同时,建立绍兴市0-18岁适龄群体的视力健康管理信息平台,精准掌握各年龄段的视觉健康和近视本底信息,及时更新、跟踪、分析眼健康电子档案,实现“一人一档、升学随迁”,建立近视自动化分级预警机制,实现普查工作与预警干预有机衔接,对视力异常或可疑眼病的,开展早发现、早干预,及时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就医指导,将近视进展快的学生进行分级预警,重点关注,定期通知复查,有效保障学生视觉问题早解决。实施眼健康报告单制度、通过“云夹”眼健康诊断,对学生阅读、书写、运动、环境等开展智能监测,将用眼情况、筛查结果、诊断分析等形成学生眼健康报告单,正确引导学生和家长关注眼健康。(摘自健康焦点《浙江绍兴:“明眸亮睛“工程助力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2021.12.9)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正常情况下一周岁前的婴儿眼轴均长为16mm。从出生到12周岁是眼轴增长最快的阶段,到正视眼时平均眼轴长度约为22mm。B.一般来说,中小学时期是生理屈光度变化最快的阶段,这一变化沿着“远视一正视一近视”的方向发展,这个过程难以避免。C.正常生理屈光生长发育规律是从出生时的远视眼开始,随着年龄增长,远视度数逐渐减少,到12岁时基本完成眼的正视化。D.人的眼睛是否会发生近视,与远视储备消耗的快慢和眼轴的增长有关,而12周岁到18周岁是近视发生的高风险期。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长治的教改措施引发社会广泛争议,但达到了让学生自觉保护视力的目的,利大于弊。B.近视防控工作中,家长是重点宣传对象,他们对近视的认识影响此项工作的有效程度。C.眼保健操是长治相关部门保护视力最重要的举措,从人员培训和时间安排上得到体现。D.定期监测视力,建立视力健康电子档案,就能让学生的视力问题得到最早最快的解决。6.在保护中小学生视力方面,绍兴市有一些不同于长治市的举措,请概括说明。【4~6题答案】【答案】4.A5.C6.①有专业的宣传、科普,干预等服务。②家庭、学校、医疗系统分协作,责任明确。 ③有具体的预防,诊断和跟踪治疗的举措。④运用了现代化智能系统。【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A.“到正视眼时平均眼轴长度约为22mm”错误,从材料一的图上来看,22mm只是12岁时的眼轴长度,此时的远视度数为50度,并没有达到正视眼,而且从图上来看,眼轴还在记叙增长,22mm并非正视眼的平均眼轴长度。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A.“达到了让学生自觉保护视力的目的,利大于弊”错误,材料二说的是“让家长们更加意识到视力保护的重要性”。B.“……家长是重点宣传对象……”错误,材料三只是说“在校外,所有卫生服务中心(乡镇街道卫生院)设立近视防控服务站点,开展宣传、科普、干预等服务,引导家长重视近视防控工作……”“正确引导学生和家长关注眼健康”,并没有说家长是“重点宣传对象”。D.“……就能……”过于绝对,由材料第二段可知,“定期监测视力,建立视力健康电子档案”只是解决学生视力问题的做法。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设题区域在材料三。由“抓好普测干预”“所有卫生服务中心(乡镇街道卫生院)设立近视防控服务站点,开展宣传、科普、干预等服务”可知,这是进行专业化的宣传、科普,让人们关注眼健康,同时采用干预的手段进行预防。由“建立政府牵头、部门协同、学校主体和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儿童青少年近视群防群控机制”“在校内,配齐配强专兼职视觉健康教师……在校外……”可知,政府、学校、家庭以及医疗系统协作,责任明确。由“建立近视自动化分级预警机制,实现普查工作与预警干预有机衔接,对视力异常或可疑眼病的,开展早发现、早干预,及时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就医指导,将近视进展快的学生 进行分级预警,重点关注,定期通知复查,有效保障学生视觉问题早解决”可知,采取有效的预防以及诊断治疗的举措。由“建立绍兴市0-18岁适龄群体的视力健康管理信息平台,……及时更新、跟踪、分析眼健康电子档案……通过‘云夹’眼健康诊断,对学生阅读、书写、运动、环境等开展智能监测”可知,这是使用现代化智能系统来保护学生视力。(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友军的营长丘东平在金坛下新河南边指前标地方,驻着友军的一个营:这是一九三九年七月的一个夜里,这个营突然受到从下新河方面来的敌人的袭击。敌人的迁回部队沿社头、张村至红庙之线突进到红庙东北的大河的南岸,敌人的企图:不是将他们消灭在这大河的岸边,就是把他们压往东面,叫他们一个个沉进长荡湖的水里,而在指前标的正面,这个营并没有能够抵得住敌人的进攻,正在往后面溃退着。——现在就战死在这里吧!营长这样对自己说。他制止了部下的溃退,把队伍集中在指前标附近村子的一个大祠堂里面,把这祠堂作为堡垒一样的据守,而以一个排展开到直通指前标的高高的河堤的两边,收容在指前标街上被击散的部队。这个排在二十分钟后完全消失在敌人的炮火之下,从指前标街上至南面一带的村子已经为正面的敌人所占领。这时候,一个侦察兵从西南面的大河那边回到营长这里,报告营长他找到了五只大木船。——怎么?你找到了五只大木船?你准备逃吗?……哼,你这个怕死的东西!营长拔出了他的手枪对着侦察兵,侦察兵没有半点声息,他静肃得简直停止了呼吸,在黑灰色的夜中看来他的直立的影子像一面碑石。但是营长并没有扣那手枪的扳机,他突然想到没有理由可以枪杀这个侦察兵,他应该率领他的部下利用那五只大木船立即渡河,而不应该在这祠堂里作孤注一掷的无意义的死守于是他们渡了河,安然地突出了强大敌人的包围圈,这正是夜色朦胧、天将破晓的时候,而营长却是这样的走进可悲的路程。这时候他才觉悟到自己的危险,他带着残兵,惶急地尽速开到新四军驻防地的附近,找 到了新四军的司令部,请求新四军首长给他以援救。这个营长是浙江人,一个老于战斗的硬骨汉。他个子高大,马一样的长脸孔,一对细小的眼睛蕴蓄着良善和机智。新四军的首长安慰他说:——我们以游击战争的灵活的观点评价你此次胜利的突围……胜利,你注意在游击战争的观点上这“胜利”字作何解释,你岂不是已经安然带回了两个连以上的兄弟吗?在那样的危险、不利的情势底下,只要你打一个错算,你这个营有立即被消灭的可能。——但是我的死日到了。那浙江人说,他的声音是那样坚定而清晰,仿佛关切地、忠诚地告人以骇人听闻的消息,却不曾在上面夹带半点儿女柔弱的感情。新四军的首长却比他还坚定——他讯问着:——那是什么意思呢?友军的营长这样回答他,在他们的军队里面,到这天为止,还找不出有这样的解释胜利的“观点”,这里只存在着一味专横暴戾的无情的军纪-——生是犯罪的,只有死才得到鼓励和褒奖,这是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定律,整个军队的生命都依靠着他,而且有了这个,就用不着什么战略、战术、军纪——以无数“死”字拼成的连坐法,这就是战略,战术:一切都是趋向着死亡:他们说,死是军人光荣的归宿地,哪时出发上前线,哪时就是抬着自己的棺材走进坟墓。——够了,你的话我完全了解了:新四军的首长说:那么你觉得应该怎么办呢?那浙江人的坚硬的马一样的长脸孔看不出一点表情:——他说他为了从死中求生,他要求新四军的首长将他收留,他决意从那残酷无理的连坐法逃出,重新献出他战斗的一生。但是新四军的首长劝阻他,以为他是一时的神经过敏,对于一件事情过分的去发生感应,事实也许还不至于那样严重。新四军的首长为那可敬的浙江人拍电报给友军的总指挥部,报告这个营长的战斗遭遇,指出胜利的意义所在,希望这个电报会造成一种热烈的、幸运的空气来环护他,使他获救,然而所得到的却是可悲的回应。那回电大意这样写:此次从下新河方面败退之敝军,承贵军代为收容,非常感谢,但该营长守土失责,有辱我军人人格,应立即把他解回来执行军纪云云,新四军的首长坦白地把这个回电交给那浙江人,征求他最后的意见。——这时候,浙江人的坚硬的马一样的长脸微微地笑了。——现在是我自己应该回去了,他简单地一字一句很镇静地说:可是新四军同志所创造 的新天地,却使我永远不会忘记。他像小学生似的谨肃地、驯服地和新四军的首长握手——那坚硬的马一样的脸孔像一个古圣人的雕像,永远刻着那坚定、坦然的微笑的皱纹。他于是把他的残兵带回去了。而在他回到他们的总指挥部的次日,他被执行了枪毙。一九四零年十二月五日(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个排的士兵仅在“二十分钟后就完全消失在敌人的炮火之下”,表明当时敌我火力悬殊,战况惨烈,形势严峻。B.小说通过对一场失败的战斗及其处理结果的叙述,体现出当时对待抗日战争的两种不同的方针、政策、胜利观。C.小说除营长外、还塑造了真诚、稳重的新四军首长,机智、忠诚的侦察兵等形象,表现出抗战时期中华儿女的精神风貌。D.整部作品作者都在冷静、客观地叙述,没有掺入自己的议论和感慨,但却促人深思,感人肺腑,达到极高的艺术效果。8.在突遭袭击、作战条件极为不利的情况下,营长表现出怎样的军人风貌?请简要分析。9.本文作者亲身参加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目睹过许多壮烈的场面,他的作品具有一种“悲壮的时代色调”,作品中量现的矛盾、冲突与对比是构成这种色调的原因。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这种色调表现在哪些方面。【7~9题答案】【答案】7.D8.①忠于职守,视死如归:被包围后,本能地想到“现在就战死在这里吧”,准备拒守,反对当逃兵。②临危不乱,英明善战:在全军覆没的危机时刻,制止部下的溃退,重新部署兵力,继续进行战斗。③灵活应变,当机立断,没有“作孤注一掷的无意义的死守”,而是带领残兵乘船突围。9.①战争的瞬息万变与军纪的严酷无情的矛盾构成了悲壮的时代色调,营长在敌我火力悬殊的情况下,只能抱着以死殉国的决心坚守阵地,突围就会被军法处死。②当前形势与抗日统一战线的大环境之间的矛盾构成了悲壮的时代色调。友军营长“决意从残酷无理的连坐法,逃出”、新四军首长却受时局所限,爱莫能助。③理念的觉醒与身份约束之间的矛盾构成了悲壮的时代色调。友军营长明白了真正的抗日战 争的含义,但身份的约束,最终只能走向死亡。④强烈的报国意愿与弱小的军事实力之间的冲突构成了悲壮的时代色调。面对强大敌人,仍然拥有报国豪情。希望“重新献出他战斗的一生”,结果却壮志难酬。⑤“天将破晓”时,部队“安然突出包围”看到希望和营长“走进可悲的路程”前途渺茫之间的对比构成悲壮的画面,给人强烈的内心震撼。【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没有掺入自己的议论和感慨”错,行文过程中多多少少也有作者的议论和感慨,比如“这正是夜色朦胧、天将破晓的时候,而营长却是这样的走进可悲的路程”“那坚硬的马一样的脸孔像一个古圣人的雕像,永远刻着那坚定、坦然的微笑的皱纹”“然而所得到的却是可悲的回应”。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由“——现在就战死在这里吧!”“这个排在二十分钟后完全消失在敌人的炮火之下,从指前标街上至南面一带的村子已经为正面的敌人所占领”“——怎么?你找到了五只大木船?你准备逃吗?……哼,你这个怕死的东西!”得出答案①忠于职守,视死如归:被包围后,本能地想到“现在就战死在这里吧”,准备拒守,反对当逃兵。由“这个排在二十分钟后完全消失在敌人的炮火之下,从指前标街上至南面一带的村子已经为正面的敌人所占领”“他制止了部下的溃退,把队伍集中在指前标附近村子的一个大祠堂里面,把这祠堂作为堡垒一样的据守”“这时候他才觉悟到自己的危险,他带着残兵,惶急地尽速开到新四军驻防地的附近,找到了新四军的司令部,请求新四军首长给他以援救”得出答案②临危不乱,英明善战:在全军覆没的危机时刻,制止部下的溃退,重新部署兵力,继续进行战斗。由“他应该率领他的部下利用那五只大木船立即渡河,而不应该在这祠堂里作孤注一掷的无意义的死守于是他们渡了河,安然地突出了强大敌人的包围圈”“我们以游击战争的灵活的观点评价你此次胜利的突围……胜利,你注意在游击战争的观点上这‘胜利’字作何解释,你岂不是已经安然带回了两个连以上的兄弟吗?在那样的危险、不利的情势底下,只要你打一个错算,你这个营有立即被消灭的可能”得出答案③灵活应变,当机立断,没有“作孤注 一掷的无意义的死守”,而是带领残兵乘船突围。【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主题思想鉴赏写作特色的能力。由瞬息万变的战争形势和迂腐拘泥不知变通的军法纪律之间:在不利的形势下一个侦察兵找到了五只可救命的大木船,“——怎么?你找到了五只大木船?你准备逃吗?……哼,你这个怕死的东西!”“他应该率领他的部下利用那五只大木船立即渡河,而不应该在这祠堂里作孤注一掷的无意义的死守于是他们渡了河,安然地突出了强大敌人的包围圈,这正是夜色朦胧、天将破晓的时候,而营长却是这样的走进可悲的路程”“友军的营长这样回答他,在他们的军队里面,到这天为止,还找不出有这样的解释胜利的‘观点’,这里只存在着一味专横暴戾的无情的军纪-——生是犯罪的,只有死才得到鼓励和褒奖,这是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定律……——以无数‘死’字拼成的连坐法,这就是战略,战术:一切都是趋向着死亡”得出答案①战争的瞬息万变与军纪的严酷无情的矛盾构成了悲壮的时代色调,营长在敌我火力悬殊的情况下,只能抱着以死殉国的决心坚守阵地,突围就会被军法处死。由友军营长面临军法的处置,而抗日统一战线下,新四军首长不能决定营长的去留,友军营长想戴罪立功,新四军首长只能请示友军的上级,结果依然是军法处置:“他说他为了从死中求生,他要求新四军的首长将他收留,他决意从那残酷无理的连坐法逃出,重新献出他战斗的一生”“新四军的首长为那可敬的浙江人拍电报给友军的总指挥部,报告这个营长的战斗遭遇,指出胜利的意义所在,希望这个电报会造成一种热烈的、幸运的空气来环护他,使他获救,然而所得到的却是可悲的回应”“但该营长守土失责,有辱我军人人格,应立即把他解回来执行军纪云云”得出答案②当前形势与抗日统一战线的大环境之间的矛盾构成了悲壮的时代色调。友军营长“决意从残酷无理的连坐法,逃出”、新四军首长却受时局所限,爱莫能助。由“——现在是我自己应该回去了,他简单地一字一句很镇静地说:可是新四军同志所创造的新天地,却使我永远不会忘记”“他于是把他的残兵带回去了。而在他回到他们的总指挥部的次日,他被执行了枪毙”得出答案③理念的觉醒与身份约束之间的矛盾构成了悲壮的时代色调。友军营长明白了真正的抗日战争的含义,但身份的约束,最终只能走向死亡。“我们以游击战争灵活的观点评价你此次胜利的突围……胜利,你注意在游击战争的观点上这‘胜利’字作何解释,你岂不是已经安然带回了两个连以上的兄弟吗?在那样的危险、不利的情势底下,只要你打一个错算,你这个营有立即被消灭的可能”“那浙江人的坚硬的马一样的长脸孔看不出一点表情:——他说他为了从死中求生,他要求新四军的首长将他收 留,他决意从那残酷无理的连坐法逃出,重新献出他战斗的一生”“他像小学生似的谨肃地、驯服地和新四军的首长握手”“他被执行了枪毙”得出答案④强烈的报国意愿与弱小的军事实力之间的冲突构成了悲壮的时代色调。面对强大敌人,仍然拥有报国豪情。希望“重新献出他战斗的一生”,结果却壮志难酬。生机和死亡之间难以调和:“安然地突出了强大敌人的包围圈,这正是夜色朦胧、天将破晓的时候,而营长却是这样的走进可悲的路程”“这时候他才觉悟到自己的危险,他带着残兵,惶急地尽速开到新四军驻防地的附近,找到了新四军的司令部,请求新四军首长给他以援救”“——但是我的死日到了”得出答案⑤“天将破晓”时,部队“安然突出包围”看到希望和营长“走进可悲的路程”前途渺茫之间的对比构成悲壮的画面,给人强烈的内心震撼。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上以法司律例繁多,命刑部尚书白昂会九卿大臣删定画一,颁中外行之。大学士刘健上言:“自古愿治之君,必早朝晏罢,日省万机。祖宗黎明视朝,每日奏事二次。迩者视朝太迟,散归或至昏暮,四方朝贡,奚所瞻观?矧①今各边启衅,四方荐灾,尤为可虑。怠荒是戒,励精是图,庶可以回天意,慰人心。”上嘉纳之。大计天下吏。上召马文升至暖阁,谕之曰:“天下觐吏毕集,卿其用心采访,毋纵毋枉,以彰黜陟。”文升顿首曰:“陛下图治若此,宗社福也,敢不仰承。”自是,汰不职者二千余人,皆当。乃令九卿大臣,各以其职言军民弊政,而择行之。马文升上言:“近年以来,传奉等官,将有八百余员,每岁实支米不下万石。能减一官,则省一官之俸,宽一分,则民受一分之赐。朝觐既已去之,又复留之,故觊觎之徒,干求复进。陛下以此不职之数人可惜,则天下千百万困苦之苍生独不可惜乎?大害选法,人民受害。”上皆纳之。户部主事李梦阳上书指斥弊政,内指外戚寿宁侯尤切至。疏入,上不得已,下梦阳狱。科道交章论救。既而法司具狱词以请,上径批梦阳复职罚俸三月既而刘大夏被召便殿奏事毕上曰近日外议若何大夏曰近释李梦阳中外欢呼至德如天地上曰:“梦阳疏内‘张氏’二字,左右谓其语涉皇后,朕不得已下之狱。比法司奏上,朕试问左右作何批行。一人曰:‘此人狂妄,宜杖释之。’朕揣知此辈欲重责梦阳致死,以快宫中之忿。朕所以即释复职,更不令法司拟罪也。”大夏损首谢曰:“陛下行此一事,尧、舜之仁也。”(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弘治君臣》)【注】①矧:文言连词,况、况且。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径批/梦阳复职/罚俸三月/既而刘大夏被召便殿/奏事毕/上曰/近日外议若何/大夏曰/近释李梦阳/中外欢呼/至德如天地B.上径批梦阳/复职罚俸三月/既而刘大夏被召便殿/奏事毕/上曰/近日外议若何/大夏曰/近释李梦阳/中外欢呼/至德如天地C.上径批/梦阳复职/罚俸三月/既而刘大夏被召/便殿奏事毕/上曰/近日外议若何/大夏曰/近释李梦阳/中外欢呼至/德如天地D.上径批梦阳/复职罚俸三月/既而刘大夏被召/便殿奏事毕/上曰/近日外议若何/大夏曰/近释李梦阳/中外欢呼至德/如天地/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宗社,指宗庙和社稷。宗庙为三公九卿祭祀祖先的处所,社稷指土神和谷神,古时用宗社代指国家。B.大计,指每三年对官吏政绩的考查。古代表示考核官吏的词语还有诸如上计、考成、考课、京察等。C.仰承,一种敬辞,古代多用于下对上,常常指臣属用极为恭敬、忠诚的态度接受命令或承受旨意。D.杖,即杖刑,自隋起被定为五刑之一,是用大荆条、大竹板或棍棒抽击人的背、臂或腿部的一种刑罚。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皇帝命有关大臣删改和修定过于繁杂的法律条文,对官员进行甄别,处理了不称职官员两千多人。B.皇帝要革除军政民政中的弊端,选择好的推广,就命令大臣就其管辖范围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C.马文升上奏指出,任用传奉官太多,又留用考核不合格官员,这既有害于选官制度,又增加百姓负担。D.李梦阳上书指斥外戚,语涉皇后,被押入狱,有司纷纷上奏营救他,此举感动了皇帝,他的罪过被皇帝赦免了。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迩者视朝太迟,散归或至昏暮,四方朝贡,奚所瞻观?(2)天下觐吏毕集,卿其用心采访,毋纵毋枉,以彰黜陟。【10~13题答案】 【答案】10.A11.B12.D13.(1)近来,皇帝临朝听政过于晚,散朝回去有时到了日暮昏黑的时候,四方番邦前来朝贡,(还)观瞻什么呢?(2)全国觐见的官更都聚集(在这里),爱卿你要留心访查,(既)不纵容(有错误的人),(也)不冤枉(正直的人),以此来彰显朝廷降免或提升官吏的用意。【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皇帝直接批复道:“梦阳复职,罚俸三月。”不久,刘大夏被召至便殿,奏事完了以后,皇帝说:“近日外边的舆论怎么样啊?”刘大夏说:“近日释放李梦阳,朝野内外一片欢呼,(都说)陛下的圣德好惊天地一样,可以(包容一切)。”“梦阳”做“复职”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BD;“至德”中“至”作“德”的定语,“极”“最”的意思,也是固定组合,之间不可断开,名词短语“至德”作“如”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C。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古代表示考核官吏的词语还有诸如上计”错误,“上计”是指地方官年终向国家汇报情况。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D.“此举感动了皇帝”错误。由原文“上曰:‘梦阳疏内……朕不得已下之狱。……朕揣知此辈欲重责梦阳致死,以快宫中之忿。朕所以即释复职,更不令法司拟罪也’”可知,皇帝说:“李梦阳的奏疏中有‘张氏’二字,左右的人都说这是指说皇后,所以朕不得已,才把李梦阳押入狱中。……朕揣摩说这个话的人的意思,是想乘机把李梦阳打死,以宣泄宫中的怨愤。所以,朕才决定释放李梦阳,并立即恢复他的官职,更不准法司再审问拟定他的罪过。”由 此可知,皇帝并没有认为李梦阳有罪,不得已才把李梦阳押入狱中,一直都想把他放了,所以并不是有司纷纷上奏营救感动了皇帝。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迩者”,近来;“视朝”,临朝听政;“或”,有时;“奚”,什么。(2)“毕”,都;“采访”,访查;“纵”,纵容;“黜陟”,降免或提升官吏的用意。参考译文:皇帝(朱祐樘)认为法司所制定的法律条例繁杂,(使)命令刑部尚书白昂,会集九卿大臣,删改、修定一致,(然后)在全国颁布推行。大学士刘健上疏说:“自古以来,希望天下安定太平的君主,都是早晨上朝,晚上罢朝,这样每天可节省费用上万钱。我朝先祖,也是黎明就上朝处理政事,每天奏事两次。可是近来,皇帝上朝视事过于晚,散朝回去有时到了日暮昏黑的时候,四方番邦前来朝贡,(还)观瞻什么呢?况且,现今各方边境挑起争端,国内各地又接连发生灾变,这些都尤其令人忧虑。只有力戒怠情和荒疏,励精图治,才可能挽回上天的意志,安抚人心。”皇帝赞许并采纳了这个意见。(朝廷)大考天下官吏。皇帝在内宫暖阁里召见吏部尚书马文升,叮嘱他说:“全国觐见的官吏都聚集(在这里),爱卿你一定要留心访查,(既)不纵容(有错误的人),(也)不冤枉(正直的人),以此来彰显朝廷降免或提升官吏的用意。”马文升叩拜说:“陛下这样励精图治,这是社稷之福,臣敢不受命!”从此开始,朝廷裁汰不称职的官吏二千多人,个个都处置适当。皇帝命令九卿大臣,各以其主管的职事,说说在军政民政中的弊端,而后加以改革,选择可以推行的加以实施。马文升上疏说:“近年以来,由皇帝内宫传旨封官的,这种‘传奉官’就有八百多名,他们每年实际支取的粮米不下一万石。如果能够减去一个传奉官,就省下一官之俸禄,如果给传奉官少支取一分,那么就等于给平民百姓一分的赏赐。对于这些冗官,朝堂上已经决定不用,可是下朝后又变了,再次留用他们,所以有非分之想的人千方百计,务求进身再用。陛下认为有几个人不能任职很可惜了,那么天下有千百万个生活困苦的苍生百姓,就不值得可惜吗?这种做法,既有害于选官制度,又给平民百姓增加负担。”皇帝都予以采纳。户部主事李梦阳 上疏,指斥朝廷中的弊端,其中,指斥外戚寿宁侯的话,说得尤其切中要害。这道奏章送入内廷,皇帝无奈,就下令把李梦阳押入狱中。科道官员纷纷递交奏章,营救李梦阳。不久法司部门备好案件的供词来,请示皇帝,皇帝直接批复道:“梦阳复职,罚俸三月。”不久,刘大夏被召至便殿,奏事完了以后,皇帝说:“近日外边的舆论怎么样啊?”刘大夏说:“近日释放李梦阳,朝野内外一片欢呼,(都说)陛下的圣德好像天地一样,可以(包容一切)。”皇帝说:“李梦阳的奏疏中有‘张氏’二字,左右的人都说这是指说皇后,所以朕不得已,才把李梦阳押入狱中,等到法司部门上奏请示时,朕试着问左右的人写什么批复可行,有一人说‘李梦阳狂妄,应该杖而释之’。朕揣摩说这个话的人的意思,是想乘机把李梦阳打死,以宣泄宫中的怨愤。所以,联才决定释放李梦阳,并立即恢复他的官职,更不准法司再审问拟定他的罪过。”刘大夏叩头谢恩说:“陛下办这件事,仁爱之心可比尧、舜。”(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读书【唐】皮日休家资是何物?积快列梁梠①。高斋晓开卷,独共圣人语。英贤虽异世,自古心相许。案头见蠹鱼②,犹胜凡俦侣。读书【宋】陆游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③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注】①梠(lǚ):屋檐。②蠹鱼:虫名,这里借指书籍。③元元:黎元。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皮诗首联运用设问,表示他没有其他的家产,值得夸耀的就是能堆到屋顶的书。B.皮诗颔颈两联叙自己读书的情况和心得,尾联通过比较,强调自己不爱“俦侣”。C.皮诗中“圣人”“英贤”,指书的作者,或者指书中记录的对象,或二者兼而有之。D.陆诗三四句通过自叙,给读者呈现出了一个在孤灯下老眼昏花读书的诗人形象。 15.两首诗写的都是读书,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14~15题答案】【答案】14.B15.①皮日休侧重写读书的情感体验,表达了开卷之乐,指明读书是与圣贤的精神对话,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学习圣贤精神,并从中获得给养。②陆游侧重写读书的目的和态度,表达了他为平民百姓坚持苦学而别无他求的可贵精神。【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能力。B.“强调自己不爱‘俦侣’”分析错误。作者此处是强调自己对读书的热爱。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比较阅读知识的掌握能力。从皮日休《读书》中的颔联“高斋晓开卷,独共圣人语”可知,作者早晨在房内打开书本,就像与古代圣人对面座谈一般,这是作者表达读书开卷之乐。而颈联“英贤虽异世,自古心相许”则是说古代那些圣贤虽然和自己不生在同一个时代,因为他们留下了体现他们思想的书籍,通过阅读这些书籍,可以与古代贤人进行精神对话,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学习圣贤精神,并从中获得给养的机会。这两联重点突出作者对读书的情感体验。陆游的《读书》与皮日休的《读书》不同,从前两句“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可知,作者读书的目的是为了百姓谋利益。而后两句“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则是写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作者不怕付出辛苦。从中可以看出,陆游的诗是侧重写读书的目的和态度。(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在《离骚》中表明和先贤所推崇的一样,要保持自己的清白节操为正道而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管仲《管子·形势解》中“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两句表达的意思相同。(3)“燕”是古代诗人常用的意象,同样是燕子,在诗人笔下却表达出了不同的情感。例如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____________”一句写出年华易逝的感伤,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____________”一句则抒发了对早春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16题答案】【答案】①.伏清白以死直兮②.固前圣之所厚③.不积小流④.无以成江海⑤.似曾相识燕归来⑥.谁家新燕啄春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伏”“固”“啄”。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近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6处世界遗产,实现了对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步保护,除涉及遗址外,也涉及了水密隔舱造船技艺、泉州南音等方面的内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盛行于宋元时期,但仍以活态的形式被______地传承至今,并成为泉州作为宋元时期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重要见证。此外,(),并以将那里的居民留在当地的形式,将当地的文脉悄无声息地传承了下来。此次申报的泉州项目,展现出以泉州为代表的中国沿海地区人民______、顽强拼搏、勇于创新的精神,也体现出泉州在海外贸易中强调团结友善、______这一根植于骨子里的儒商传统。这一点与西方凭借自己的坚船利炮去“开发”新大陆的取财之道______。它会告诉世人作为传统文化中最不容易改变的儒商文化基因,固然现在有,过去有,还会在未来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原原本本坚强不屈互利共赢大相径庭B.原原本本坚韧不拔互利共生大相径庭C.原汁原味坚韧不拔互利共赢迥然不同D.原汁原味坚强不屈互利共生迥然不同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当地政府意识到了居民这一文化载体的重要性,与许多地方当地居民被撵出遗产地的做法不同B.当地政府意识到了居民这一文化载体的重要性,不同于许多地方将当地居民撵出遗产地的做法 C.与许多地方将当地居民择出遗产地的做法不同,当地政府意识到了居民这一文化载体的重要性D.不同于许多地方将当地居民撵出遗产地的做法,居民这一文化载体的重要性被当地政府意识到了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不但过去有,现在有,还会在未来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发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B.固然现在有,过去有,还会在未来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发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C.不但现在有,过去有,还会在未来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D.固然过去有,现在有,还会在未来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17~19题答案】【答案】17.C18.C19.A【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原原本本”:从头到尾按原来的样子,指详细叙述事情的全部起因和整个过程,一点不漏。“原汁原味”:比喻事物本来的,没有受到外来影响的风格。该词形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留着原来的样子,没有受到外来影响的风格,故选“原汁原味”;“坚强不屈”:坚韧、刚毅,毫不屈服。“坚韧不拔”:意志坚定、顽强,不可动摇。与后文的“顽强拼搏、勇于创新的精神”相对,形容泉州为代表的中国沿海地区人民意志坚定、顽强,不可动摇,故选“坚韧不拔”;“互利共赢”:互相对对方都有利,双方都可以取得成功。“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两者分开以后双方的生活都要受到很大影响,甚至不能生活而死亡。语境中形容泉州在海外贸易中强调团结友善地与他人贸易使双方都获益的特点,故选“互利共赢”;“大相径庭”:表示彼此相差很远或矛盾很大。“迥然不同”:形容相差得远,很明显不一样。语境中形容泉州人与“西方凭借自己的坚船利炮去‘开发’新大陆的取财之道”彼此相差得远,很明显不一样,故选“迥然不同”。故选C。【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 根据后文“并以将那里的居民留在当地的形式,将当地的文脉悄无声息地传承了下来”可知,本句的做法的发出者是“当地政府”,因此所填语句应以“当地政府”为陈述对象,排除D;“当地政府意识到了居民这一文化载体的重要性”与后文政府的保护措施衔接紧密,排除AB。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的语病是:一,搭配不当,关联词搭配不当,“固然”表示先承认某个事实,下文又给转折或否定到另一方面去。语境中后文没有转折和否定,而有“还”字,应与“不但”等递进关联词搭配;二,“现在有,过去有,还会在未来”语序不当,应为“不但过去有,现在有,还会在未来”;三,“在未来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过程中”成分残缺,应为“在未来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发过程中”。对比选项,只有A修改正确。故选A(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为了确保冬奥会用雪,滑雪竞技项目使用的几乎全部是人工造雪,这是因为,人工造雪时间可控,只要温度低于零摄氏度、造雪机就可以工作,______,高温、降雨、沙尘暴等极端天气给冰雪赛道的保障提出了严峻考验。要解决这个问题,______,即在冬天温度非常低的时候,把雪造好、储存起来,待到次年初冬再使用,为应对极端天气变化提供保障,其实,储雪技术不光能服务冬奥会,______。比如,2021年夏季,项目团队将储雪技术应用到四川达古冰川的保护,有效减缓了冰川的消融,且使冰川厚度增加1米左右。对于人工造雪对环境的影响,专家表示,二十多年前,瑞士也曾遇到过相同的忧虑,不过经过多年经营滑雪场的实践,造雪技术不断升级,人工造雪的原料来自于大自然,融化后与自然雪无异,同时通过人工造雪覆盖,压雪机不会直接接触地面,不会破坏地表,现在人工造雪已成滑雪场的“必需品”,北京也不会受到环境影响的困扰。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为缓解北京市民对于人工造雪影响环境的焦虑,某报记者准备以第二自然段为报道的主要内容发布新闻稿,假如你是这名记者,请你为这则报道拟定一个标题,要求抓住关键信息,表达简洁凝练,引人注目,不超过20个字。【20~21题答案】【答案】20.①不受时间约束②“储雪”是一个方法③还能为冰川保护提供技术支撑,21.示例一:造雪技术不断升级,北京冬奥可保无忧。示例二:不会影响北京生态环境,人工造雪!示例三:助力北京冬奥会,能用人工造雪吗?【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情景补写的能力。第一处,由前文“人工造雪时间可控”可知,人工造雪不受时间的约束,因此填写“不受时间约束”。第二处,由“即”可知,后文是对空缺处的解释,由“在冬天温度非常低的时候,把雪造好、储存起来,待到次年初冬再使用,为应对极端天气变化提供保障,其实,储雪技术不光能服务冬奥会”可知,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储雪”,因此填写“‘储雪’是一个方法”。第三处,后面列举的例子是对前文的说明,由“比如,2021年夏季,项目团队将储雪技术应用到四川达古冰川的保护”可知,应填写“能为冰川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再根据前文的“不光能”,应填写关联词“还能”。据此得出答案。【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和拟写新闻标题的能力。拟写新闻标题要注意标题简练概括,突出事件的核心,且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首先概括两个文段的内容,第一段说“为了确保冬奥会用雪,滑雪竞技项目使用的几乎全部是人工造雪”,并分析了对待不同温度的具体措施。第二段说“人工造雪已成滑雪场的‘必需品’”“北京也不会受到环境影响的困扰”。据此可知,两段文字是说人工造雪可以保障冬奥会的的顺利开展,也不影响北京的生态环境。可以拟出如下标题:“造雪技术不断升级,北京冬奥可保无忧”“不会影响北京生态环境,人工造雪!”等 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列夫·托尔斯泰说:“人类被赋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宫崎骏说:“成长是一笔交易,我们都是用朴素的童真与未经人事的洁白交换长大的勇气。”冯友兰说过,人生有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这其实也是在说人的精神成长的境界。自然境界是说一个人做事只凭本能或社会习惯;功利境界是说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了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做事的动机是利己的;道德境界是说,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天地境界是说一个人可能了解到,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全部意义,并自觉做他所做的事。以上材料对你的精神成长有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内容,写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2题答案】【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几则材料都围绕“精神成长”发表看法。第一则材料把“精神成长”作为一种“工作”,表明每个人都应当时刻注意“精神成长”,这是必须要做的“工作”;第二则材料认为成长需要付出的代价是“朴素的童真与未经人事的洁白”;第三则材料诠释了精神成长的四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四种境界是递进关系,由自我到社会到宇宙,精神境界逐层提升。作为青少年,我们每个人都要重视自己的“精神成长”,并努力从“小我”“功利”中挣脱出来,达到“道德”和“天地”境界。这就需要我们的眼界和胸怀更大,格局更大。写作时可以按照冯友兰的四种境界来写“精神成长”,可以为四种境界各自配上例子来具体理解它们的含义,其中“道德境界”的例子很多,比如焦裕禄、王进喜、抗美援朝战士、袁隆平、钟南山、为社会和国家奋斗的每一个劳动者;“天地境界”的人相对少一些,比如爱 因斯坦等科学家、医学家们,为全人类做出贡献的人都属于这样的境界。最后论述作为青年如何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立意:1.精神成长是人生的必修课。2.精神成长需要经受磨炼。3.人应该把握自己精神成长的方向。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4-04 19:37:04 页数:24
价格:¥3 大小:169.43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