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贵州省六盘水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一模强化训练语文试题(新高考I)(解析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9

2/19

剩余1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绝密★启用前2021-2022学年高三一模强化训练卷(新高考Ⅰ)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分数: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和之美是处于优美与壮美两极之间刚柔相济的综合美。其意蕴刚柔兼备,情感力度适中,杂多或对立的审美因素和谐统一,具有含蓄、典雅、静穆等特性。中和之美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主体德性精神的强调,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视,都有独到之处。特别是对高尚人格的极力推崇,对艺术生命的高度重视,对艺道合一的不渝追求,都表明了中和之美是一种重德尚情、崇艺重生、强调和谐的普遍的和谐观,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性质和素朴的辩证精神。作为一种思想原则、方法论原则和普遍和谐的人文精神,对于想摆脱生存困境、艺术困境和精神危机的今人来说,仍可能在某些方面提供极为宝贵的启示。尤其在21世纪,人类面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心灵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和谐原则仍然是最佳的文化方式选择和最优化价值导向。从当今世界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失衡来看,中国古代审美和谐观对我们的启示是,重视人自身的人文教化和塑造,重视高尚人格和理想人生境界的追求,仍然是现实人生价值取向的目标。从当今世界人的内心生活的失衡来看,传统的审美和谐观也可以启示我们,在现实的入世精神与欢快、和谐、悦乐的心理状态之间保持和谐统一,在审美世界和功利世界之间保持协调统一。从当今世界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来看,人与万物是同类、同体,是平等的,更应该建立一种和谐关系。从当今世界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冲突来看,中国古代审美和谐观也有助于西方当代文化矫正自己逻格斯中心主义[注]的弊端,同时也有助于中国人走出单纯的西学东渐的心理惯性,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传统,并给以现代的解读,从而使世界文化可以分享我们的民族智慧。<br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中和之美作为古典主义的思想体系,作为美学观毕竟有偏狭的一面。它过于单调、平淡,过多地将人的情感束缚于理性之中,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情感节制,使得古典艺术缺乏大悲大喜的情感渲泄和最尖锐的对抗冲突。就此而言,它实际上又是处在精神重压之下的知识分子的一种自我安慰、自我陶醉。作为一种人格理想、社会理想,它过于强调安命乐天、随顺世态、守中居正,易导致民族性格保守的一面。因而它并不具有直接适应现代社会的价值。充满矛盾、充满冲突的新时代需要建立新的审美观。西方早在18世纪就已经抛弃了古典主义的以和谐美为特征的美学观而接受了以崇高为特征的美学观。而我们却步履维艰,直到20世纪初才开始缔造新的审美观,而且这种建构至今仍没有完成。因此,必须否定古代和谐的狭隘性和强制性,必须对古代和谐进行历史的转换,使古代和谐面向21世纪的文化建设和人的现代性。(摘编自王祖龙《中和之美的人文底蕴及其现代意义》)材料二:要让中和之美焕发积极的现代意义,就要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与趋势,祛除其中所含的政权中心主义和道德中心主义思想,把它的基点移置于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之上。“中和”的社会应该为个体的发展提供条件,只有从个体的需要与发展出发,“中和”才具有现代意义。由此出发,中庸之德就应该表现为个体对完美人格的追求。孔子对君子德才的要求,可以看作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中和之美应该有利于这种人格的实现。它首先要有利于个体的独立。它曾经的政治性,能从反面提醒人们警惕艺术的同化作用;而“和而不同”的思想应该被引申,成为处理独立个体与社会整体关系的基本原则。其次,它要有利于个体的多重身份、多种才德、多元情感以高度的自觉统一于“我”。在中国古代,中和之美隐含集权的动机;而在现代社会中,人的角色与才能被工业生产定制,消费与娱乐被商业利益引导,个体不论受到多好的教育、有多丰富的物质与精神享受,他的自觉与自主却没有被唤起。物质的高度发达并没有带来人们所期望的自由,相反,高速运转的生产节奏、利润至上的消费诱惑,导致了人的碎片化和自我的迷失。从个体的需要与发展出发的中和之美,则应该引起现代人对这种情况的警惕与反抗,引导人以明确的自觉,按照自我的理性选择与追求,把可能实现的才能品质、社会关系、情绪感情“和”入浑融的“我”之中。这应该是审美与社会共同的发展趋势。再次,从艺术形式上,中和之美对多媒体艺术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中和之美是在诗乐舞一体的历史背景中提出的,而多媒体又让艺术在更高的技术和审美层次上实现文、图、乐、舞的完美结合;中和之美看重整体审美效果的原则可以运用到多媒体艺术多种媒介、技术、形式的驾驭之中,使文、图、乐、舞融合为一个具有最佳感染力的艺术作品整体。当然,这种感染力的动机应该以一个丰富统一的主体为中心,否则现代技术与经典原则的结合,会被一些权力集团用来实现他们的各种政治经济目的。一旦从以上三个方面摆脱了外在的目的,转而把人的独立、人的个体性、人在现实与感情、肉体与精神方面的完善和自由作为目的,中和之美就回到了审美本位。因为审美就是人在与艺术形式的浑然一体中意识自我、完善自我、解放自我的过程。(摘编自胡睿臻《中和之美:文化还原与现代转化》)【注】逻格斯中心主义:西方形而上学的一个别称。“逻格斯”出自古希腊语,它有内在规律与本质的意义,也有外在对规律与本质的言语表达的意义。<br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和之美呈现含蓄、典雅、静穆等特性,秉持独到的普遍的和谐观,突显强烈的人文关怀性质和素朴的辩证精神。B.中和之美对于想摆脱生存困境、艺术困境和精神危机的今人来说,仍然是最佳的文化方式选择和最优化价值导向。C.传统中和之美的强制性和狭隘性,主要体现在过于强调用理性束缚情感,过于强调安命乐天、随顺世态、守中居正。D.中和之美在个体独立、个体自觉与自主、多媒体艺术等方面回归到审美本位,将会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审美和谐观能帮助国人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传统,并从现代角度进行解读,从而使民族智慧更加国际化。B.作为古典主义思想体系的中和之美并不具有直接适应现代社会的价值,因此我们所处的新时代需要建立新的审美观。C.现代社会中,中和之美祛除了其中所含的政权中心主义和道德中心主义思想,能使人们更关注个体的需要和发展。D.中和之美遵循整体审美效果的原则,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艺术的最佳感染力,从而来实现人们各种政治经济目的。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体现“中和之美”的一项是()A.园林艺术经常会使用到雕花镂空的门或窗,让窗门对面的风景若隐若现,颇有意趣。B.戏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里的有情人虽然双双殉情而死,但最后幻化成蝶,双宿双飞。C.《唐宫夜宴》融入国宝、国风和国潮等元素,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给国人带来视觉盛宴。D.罗丹雕塑《思想者》塑造了一个劳动者,他不但在思考,而且沉浸在极度的苦恼之中。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上的联系。5.怎样实现传统文化“中和之美”的现代转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1~5题答案】【答案】1.B2.B3.D4.①主题一致。两则材料都聚焦于中和之美,主题相同。②内容互补。材料一偏重论证中和之美的利弊及对当今的现代意义,材料二偏重论证中和之美的价值和现代转化问题,两者可以互相佐证。5.①对古代和谐进行历史的转换,使之面向21世纪的文化建设和人的现代性。②要从个体的需要与发展出发,让中和之美焕发积极的现代意义。③要摆脱外在的目的,让中和之美回归审美本位。<br />【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中和之美……是最佳文化方式选择和最优化价值导向”错误。材料一第二段原文是说“和谐原则仍然是最佳的文化方式选择和最优化价值导向”,这里用较大范围的“中和之美”的概念替换了较小范围的“和谐原则”的概念。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使民族智慧更加国际化”错误,材料一第三段原文是说“使世界文化可以分享我们的民族智慧”。C.“能使人们更关注个体的需要和发展”错误,材料二第一段原文是说“把它的基点移置于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之上”。D.“多媒体艺术的最佳感染力”错误,材料二第二段文中说的是“使文、图、乐、舞融合为一个具有最佳感染力的艺术作品整体”;且因果关系不成立,原文是说“这种感染力的动机应该以一个丰富统一的主体为中心,否则现代技术与经典原则的结合,会被一些权力集团用来实现他们的各种政治经济目的”。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园林艺术使用雕花镂空的门或窗,让窗门对面的风景若隐若现,似见非见,展现出虚虚实实的景致,这体现了含蓄的“中和之美”。B.“有情人虽然双双殉情而死,但最后幻化成蝶,双宿双飞”,这是通过悲喜交加的手法和大团圆的结局,来使人们的情感得以“中和”,求得欣慰,体现了“中和之美”。C.《唐宫夜宴》是将“国宝、国风和国潮等元素”和现代信息技术融合起来,也体现了“中和之美”。D.《思想者》体现的是典型的西方审美观,并没有表现具有和谐审美观的中和之美。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从两则材料的题目“中和之美的人文底蕴及其现代意义”“中和之美:文化还原与现代转化”可知,两则材料都聚焦于中和之美,主题相同。<br />从“中和之美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主体德性精神的强调,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视,都有独到之处……中国古代审美和谐观对我们的启示是,重视人自身的人文教化和塑造,重视高尚人格和理想人生境界的追求,仍然是现实人生价值取向的目标……然而,必须指出的是,中和之美作为古典主义的思想体系,作为美学观毕竟有偏狭的一面……”可知,材料一偏重论证中和之美的利弊及对当今的现代意义;从“要让中和之美焕发积极的现代意义,就要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与趋势,祛除其中所含的政权中心主义和道德中心主义思想……中和之美应该有利于这种人格的实现。它首先要有利于个体的独立……其次,它要有利于个体的多重身份、多种才德、多元情感以高度的自觉统一于‘我’”……再次,从艺术形式上,中和之美对多媒体艺术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一旦从以上三个方面摆脱了外在的目的,转而把人的独立、人的个体性、人在现实与感情、肉体与精神方面的完善和自由作为目的,中和之美就回到了审美本位……”可知,材料二偏重论证中和之美的价值和现代转化问题,两者可以互相佐证。【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一“必须否定古代和谐的狭隘性和强制性,必须对古代和谐进行历史的转换,使古代和谐面向21世纪的文化建设和人的现代性”可知,对古代和谐进行历史的转换,使之面向21世纪的文化建设和人的现代性;从材料二“‘中和’的社会应该为个体的发展提供条件,只有从个体的需要与发展出发,‘中和’才具有现代意义”可知,要从个体的需要与发展出发,让中和之美焕发积极的现代意义;从材料二“一旦从以上三个方面摆脱了外在的目的,转而把人的独立、人的个体性、人在现实与感情、肉体与精神方面的完善和自由作为目的,中和之美就回到了审美本位”可知,要摆脱外在的目的,让中和之美回归审美本位。(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不散的筵席①海明威秋天一过,恶劣的天气就到来了。在夜间我们必须关上窗户以防备寒风苦雨。龚特加伯广场树木上的叶儿在风雨中零落了,树叶躺在地上,浸泡在雨水中。风雨吹打着终点站上的绿色大型公共汽车。业余艺术家咖啡馆里挤满了人,窗户上因热气和烟蒙上一层雾。这是一个糟透了的经营不善的咖啡馆,这个地区的酒徒都聚在这里,我却躲开它,不愿闻那肮脏人体散发的气味和醉酒的酸味。常来这里的男女顾客畅饮终日,或者倾囊一醉。大多数人买半立升或一立升酒。穆斐达尔路的化粪池就在业余艺术家咖啡馆旁边,这是一条狭窄拥挤的商业街,通往龚特加伯广场。化粪池的清除工作是在夜间进行的,用水泵把粪灌入马拉的罐车。在夏天,窗户大开着,我们会听到水泵的响声,闻到那股恶臭味。咖啡馆里张贴着禁止公众酗酒的告示,上面列出惩罚的法律条文,但顾客们却置若罔闻,照样饮酒作乐,发出难闻的气味。<br />这座城市的一切愁惨景象随着冬日冰凉的雨而突然来临,当你在街上行走时,再也看不到白色高楼的顶端,看到的只是漆黑的街道,关了门的小商店、药草店、文具店、报摊以及魏尔伦②在这里死去的旅馆,我在它的顶层租了一间房子,在其中工作。到达顶层要经过六或八段阶梯。天气很冷,我知道一捆小树枝的价值,我必须买三包半根铅笔长的松树和一捆半干的硬木,用来劈柴、生火取暖。我走到这条街的远处一端,仰视雨中的屋顶,看看我的烟囱是否在冒烟。没有烟,我想到烟囱一定是冰冷的,它不能通风,房间里可能充满了烟,浪费了燃料和金钱,我这样想着,在雨中行走着,来到圣·米歇广场的一家上等咖啡馆。这是一家舒适的咖啡馆,温暖,干净,友好待客。我把我的旧雨衣挂在衣架上晾着,把旧绒帽也挂在衣架上,然后要了一杯牛奶咖啡。侍者把它送来后,我便从大衣口袋里掏出笔记本和一支铅笔开始写作。我现在写的是发生在密执安的事,故事中的天气也像现在这样,是一个暴风雨的寒冷的日子,从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我就目睹了秋末的萧条气象,在这里写我会觉得比另一个地方写得更好。我想这或许可以叫作移植自己,它对人和其他生物是同样需要的。在故事里面,男孩们正在酣饮,这使我也渴了,便要了一杯圣·詹姆士甜酒,在寒冷的日子里,它的味道好极了,我继续写作,感觉良好,甜酒温暖了我的全身和我的精神。一个姑娘走进咖啡馆,坐在临窗的一张桌子旁。她非常漂亮,脸蛋鲜嫩,她的头发黑得像乌鸦的翅膀,剪成锐角斜掠在两颊。我瞧着她,她使我心神不宁,十分激动,我打算把她写入故事中,但她却坐在门口注视着街道,我知道她是在等人,于是我继续写作。我又要了一杯圣·詹姆士甜酒,当我抬起头来,或者当我用铅笔刀削铅笔,卷曲的削屑落入茶托,我便注视着她。我见到你了,美人,现在你属于我,不论你在等候谁,而且即使我再也见不到你,你属于我,整个巴黎属于我,我属于这个笔记本和这支铅笔。我继续写作,进入故事,神迷其中。我头也不抬,既不知道什么时间,也不知道我身在何方,也不再要更多的圣·詹姆士甜酒。我已厌倦了圣·詹姆士甜酒,不再想到它。故事写完了,我非常疲倦。我读着最后一章,然后抬起头来寻找那个姑娘,她已经走了,我希望她是同一位英俊的男子汉走的,但我感到一阵惆怅。我把故事合在笔记本里,放进内衣口袋,向侍者要了一盘牡蛎和半瓶白干酒。在写完一个故事后我总是感到空虚,既忧愁又幸福。我相信这是一个很好的故事,虽然在明天读完它以前我不知道它是否真正好。我吃着海味浓烈的牡蛎,它那淡淡的金属味被冰凉的白酒冲洗掉了,只留下海味和多液汁的肌肉,我吮吸着每个贝壳里的凉汁,用酒的烈味冲洗着它。我失去了空虚的感觉,开始感到幸福。我筹划着……<br />巴黎恶劣的天气现在已经来临,我想与妻子一起短暂离开巴黎到外地去。那里不是下雨而是下雪,雪花穿过松林,铺满道路和高高的山坡,每当夜晚信步回家,我们可以听到它的吱吱声。在勒萨旺山下有一家租金便宜的农舍,在那里我们可以一起读书,夜间一块躺在温暖的床上,打开窗户眺望明亮的星星。这就是我们能去的地方。坐三等车旅行并不昂贵。房租比巴黎贵不了多少。我想退掉旅馆中那间进行写作的房子,在雷蒙红衣主教大街74号只要付极少的一点房租。我为多伦多写了一些新闻报道,所得的稿酬已经来了。离开巴黎就可以写巴黎,正如我在巴黎可以写密执安。不过,我不知道现在写是否为时太早,因为我对巴黎还不太熟悉。但最后还是写出来了。如果我的妻子想到外地去,那么,无论如何我们得走。我在咖啡馆付清了账,便冒雨走捷径上圣·日内维弗山,回到山顶的住室。“我认为它妙极了。”我的妻子说道。她有一副美丽的模特儿面孔,她的眼睛和微笑照亮了我即将作出的决断,如同一份厚礼。“我们什么时候离开?”“你想什么时候离开,就什么时候离开。”“呵,我想马上走,你不知道吗?”“我们回来时天气可能晴了,晴朗而寒冷,那多么好。”“我相信它会这样,”她说道,“你不是也正在想走吗?”(有删节)【注】①《不散的筵席》是海明威的一篇回忆录,追忆了20世纪20年代他在巴黎的写作生活。文中“妻子”指其第一任妻子哈德莉,海明威晚年在回忆文章中多次提及她。②魏尔伦(1844-1896),法国诗人。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作者对在恶劣的环境下人们却照样饮酒作乐的描写,把人们空虚、彷徨的情绪鲜活地展现在读者眼前。B.在咖啡馆里,一位俊俏、清新的姑娘的到来,使作者感到咖啡馆温暖、干净、友好,而她的离开又使他感到悲伤。C.文中用雪花“穿过松林,铺满道路和高高的山坡”,写出了雪花飘落自由的状态和雪之大。D.这篇回忆录对一些事物进行了再创造,读起来像小说,同时也是记载实事,语言简约有力。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很简单的句子结构,摒弃空洞、浮泛的夸饰性文字,表达形式含蓄而内涵丰富,突出了作者鲜明强烈的艺术特征。B.文章第1、2段着力描写业余艺术家咖啡馆及其周边环境的肮脏、恶劣,展示巴黎的愁惨景象,与下文圣·米歇广场咖啡馆的美好场景形成对比。C.<br />第13段作者通过写实的手法,描绘我和妻子离开巴黎到外地读书、看星星等画面,表现对“外地”生活的向往。D.作者以圣·米歇广场咖啡馆为主要活动场景,文章结构严谨,思路开阔,看似闲淡的娓叙却凝聚了作者深沉的感受。8.结合文中加点处三次写到圣·詹姆士甜酒,分析作者写作时经历的心理变化。9.文章以作者与妻子的对话结尾,请探究其中的妙处。【6~9题答案】【答案】6.B7.C8.第一次,酒给作者带来了身体上的暖意,也激发了写作的热情;第二次是作者渐入佳境,一边写作一边喝酒,内心喜悦、自信;第三次是作者沉浸在写作中,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外界的事物包括酒,对他而言都是多余的。9.对话简洁而意味深长,显示面对贫困生活,两人情投意合,积极乐观,对未来充满信心。以此作结,表现了海明威对妻子的怀念和对巴黎生活的美好回忆。从结构上看,以对话结尾,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回味想象的空间。【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B.“姑娘的到来,使作者感到咖啡馆温暖、干净、友好”错误,由原文“这是一家舒适的咖啡馆,温暖,干净,友好待客”可知,那是作者原先一直的感受。姑娘的到来并不是让他感到咖啡馆温暖、干净、友好的原因。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写实的手法”错误,此处应为“想象手法”;由文中“我想与妻子一起短暂离开巴黎到外地去”可知,后面的场景都是作者想象自己和妻子来到外地轻松自在的生活。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特定物象的作用以及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文中关于“圣•詹姆士甜酒”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在寒冷的日子里,它的味道好极了,我继续写作,感觉良好,甜酒温暖了我的全身和我的精神”,可见,甜酒安慰我,温暖了我的全身和我的精神,使我继续写作。<br />第二次是“一个姑娘走进咖啡馆,……她非常漂亮,……她使我心神不宁,十分激动,我打算把她写入故事中,……”,这次要酒是想把姑娘写进故事里,一边喝酒一边写作,可以归纳出酒使我创作渐入佳境,内心平静、喜悦而自信。第三次提到酒,“我继续写作,进入故事,神迷其中。我头也不抬,既不知道什么时间,也不知道我身在何方,也不再要更多的圣•詹姆士甜酒。我已厌倦了圣•詹姆士甜酒,不再想到它”,可以归纳出我专心写作,神迷其中,不再需要酒。【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语言深刻意蕴的能力。这段话中“我认为它妙极了”这句话,虽然没有说明我告诉了妻子今天写作的内容,但已经暗示了这一点。而妻子的回应,可见夫妻志同道合,相亲相爱的一面。“你想什么时候离开,就什么时候离开”,“我相信它会这样,”她说道,“你不是也正在想走吗?”这些话,显示了两人面对贫困的积极乐观,夫妻间感情深厚。从主题上看,注释有“《不散的筵席》是海明威的一篇回忆录,追忆了20世纪20年代他在巴黎的写作生活。文中‘妻子’指其第一任妻子哈德莉,海明威晚年在回忆文章中多次提及她”,可以归纳出本文是一篇回忆录,表现了海明威对妻子的怀念和对巴黎生活的美好回忆。从结构上看,以妻子的话结尾,并没有交代后面的故事,这是戛然而止的结尾,给读者留下回味想象的空间。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十四年春正月,陕西地震。兵部尚书马文升上言:“祗畏变异,痛加修省。”劝上:“积金帛以备缓急,罢斋醮以省浪。,将陕西织造绒褐内臣,早取回京,以苏军民之困。”上嘉纳之。礼部尚书傅瀚率九卿疏得灾、时政三十一事,不报。瀚复言:“民心易感,在结之以恩。属者所陈,当如拯教,犹恐不及。而侧听弥月、未赐宸断,何以为理?”疏入,从之。时南北九卿上疏言事,俱报可。三月,保定抚臣献白鸠以为瑞,礼部尚书傅瀚劾其不当,奏诏斥遣之。冬十月,改马文升为吏部尚书。十五年正月,大计天下吏。上召马文升至暖阁。谕之曰:“天下觐吏毕集,卿其用心采访,毋纵毋枉,以彰黜纱。”文升顿首曰:“陛下图治若此,宗社福也,敢不仰承。”自是,法不职者二千余人,皆当。召两广总督刘大夏为兵部尚书。大夏素以安内攘外为己任,命下,人心翕服。先是,大夏在广东、西,一岁再求去,皆不许。既廷谢,上御帷殿,召问之曰:“朕素用卿,而数辞疾何也?”大厦对曰:“臣老且病,今天下民穷财尽,万一不虞,责在兵部。臣自度力不足办。故辞耳。”上默然。居数日,复召问:“征敛俱有当,何至今而独言民穷财尽也?”大夏对曰止谓其不尽有常耳他固未暇论即臣在广西取铎木广东市香药费固以万计上曰若向者言之固已停止矣上一日问:“诸卫所卒强勇可用否?”<br />对曰:“向者臣固言民穷,而卒殆甚焉,何以作其锐!”上曰:“在卫有粮,戍征有行粮,何乃穷也?”对曰:“江南困转漕,江北困京操,他困又不止此。且所谓月粮、行粮者,半与其帅共之,能无穷耶?”上叹息曰:“联在位久不能知,何称为人主!”乃令九卿大臣,各以其职言军民弊政,而择行之。(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弘治君臣》)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大夏对曰/止谓其不尽/有常耳/他固未暇论/即臣在广西取铎木/广东市香药/费固以万计/上曰/若向者言之/固已停止矣/B.大夏对曰/止谓其不尽有常耳/他固未暇论/即臣在广西取铎木/广东市香药/费固以万计/上曰/若向者言之/固已停止矣/C.大夏对曰/止谓其不尽/有常耳/他固未暇论/即臣在广西取铎木/广东市香药/费固以万计/上曰/若向者/言之固已停止矣/D.大夏对曰/止谓其不尽有常耳/他固未暇论/即臣在广西取铎木/广东市香药/费固以万计/上曰/若向者/言之固已停止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斋醮,一般指请道士设斋坛进行祈祷,借以求福免灾。B.九卿,中国古代中央部分行政长官的总称,各代九卿官职不一。C.兵部,又称武部,主要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事宜。D.转漕,古时陆运称“转”,水运称“漕”,转漕专指为军队转运粮饷。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陕西发生地震后,马文升建议皇帝及时省察朝政,应积累金帛,减少浪费,早日召回去陕西监督织造绒褐的内臣,以缓解军民生活困扰。B.傅瀚率九卿进言拯救时弊三十一件事,被皇帝扣留不予答复,后傅瀚再次进言,皇帝才采纳了意见,之后九卿大臣提出来的事情,皇帝均同意。C.皇帝告诫时任吏部尚书的马文升一定要认真执法,宽严有度,肃清吏治;马文升不辱使命,依法裁汰不称职的官员两千多人,个个都处置适当。D.刘大夏认为国家民穷财尽,主要是因为朝廷征收徭役税赋没有一定之规,百姓生活贫困,且将帅克扣兵卒粮饷致兵卒生活困难。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而侧听弥月,未赐宸断,何以为理?(2)大夏素以安内攘外为己任,命下,人心翕服。14.刘大夏曾请求辞去职务告老还乡,主要原因是什么?<br />【10~14题答案】【答案】10.B11.D12.D13.(1)可我等待您的裁决满一个月了,您还没有下达决断,这是什么道理呢?(2)刘大夏一向把安定内部、排除外患当作自己的应尽职责,所以这道命令一下,朝廷内外的人们都心悦诚服。14.①年老体弱多病。②对朝廷中存在民穷财尽的问题有清醒的认识,因此担心自己能力不足,不能应对今后国家可能产生的问题。【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刘大夏回答:“我只是说现今征收税赋,征用徭役,没有一定之规。至于其他的臣还没有说到。就拿臣在两广来说,朝廷每年向广西要铎木,又在广东收购香药,光这两项费用就在万钱以上。”皇帝说:“那是过去的事情,现在这些征敛都已停止。”“止谓其不尽有常耳”,“其不尽有常”是“谓”的内容,不可断开,排除AC;“若向者言之”,“向者”是“言之”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D.“转漕专指为军队转运粮饷”错误,“转漕”也可指国家常规的粮食运输。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理解并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且将帅克扣兵卒粮饷致兵卒生活困难”并非是对“民穷财尽”的解释,而是对后文兵卒是否强悍勇猛的回答。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侧听”,侧身而听,表示尊敬;“弥”,满;“宸断”,皇帝的裁决﹑决断。(2)“素”,一向;“翕服”,顺服,悦服。【14题详解】<br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由“臣老且病”可知,刘大夏年老体弱多病。由“今天下民穷财尽,万一不虞,责在兵部。臣自度力不足办。故辞耳”可知,刘大夏对朝廷中存在民穷财尽的问题有清醒的认识,因此担心自己能力不足,不能应对今后国家可能产生的问题。参考译文:十四年(1501年)春正月,陕西发生地震。兵部尚书马文升上疏说:“神祇最怕灾异之事,陛下应痛加修省。”他劝皇帝说:“积储金帛以备缓急之需,罢止斋戒供奉以避免浪费。将去陕西监督织造羊绒粗衣的内宫官员早日召回京师,以苏省民力、缓解军民生活困扰。”皇帝采纳了这个意见。礼部尚书傅瀚率领九卿大臣,就消弭灾祸和时政提出三十一件事,不予答复。傅瀚再次提出说:“民心最容易感化,在于要对他们施以恩泽。陛下所属众臣提出的三十一件事,都是拯救时弊的当务之急,现在提出就办犹恐来不及,可我等待您的裁决满一个月了,您还没有下达决断,这是什么道理呢?”傅瀚第二次提出奏章之后,皇帝才采纳了九卿大臣们的意见。从这以后,凡是南北府九卿大臣提出来的事情,皇帝均批曰“可”。三月,保定抚臣献上白鸦以为祥瑞,礼部尚书傅瀚上疏弹劾,认为这不合适,皇帝看过这道奏章以后,降诏指责并命令把白鸦送还保定。冬十月,马文升改任吏部尚书。十五年(1502年)正月,考课天下官吏。皇帝在内宫暖阁里召见马文升。告诫他说:“把全国凡是可以朝觐皇帝的官员名单,全都要汇集编制成册,爱卿你要留心逐个访查,既不要放纵太宽,也不要苛责冤枉,该提升的便提升,该罢免的就罢免。”马文升叩拜说:“陛下这样励精图治,这是祖宗社稷的福分,臣怎敢不遵命!”从此开始,朝廷裁汰不称职的官员两千多人,个个都处置适当。把两广总督刘大夏召回京师,任为兵部尚书。刘大夏一向把安定内部、排除外患当作自己的应尽职责,所以这道命令一下,朝廷内外的人们都心悦诚服。在这以前,刘大夏在广东和广西,一年之中两次乞请退休离职,皇帝都没有允准。这次调回京师,他在朝堂上面谢圣恩,皇帝把他召入内殿,问刘大夏说:“朕一向重用爱卿,而爱卿多次以有病为由加以推辞,这是什么原因呢?”刘大夏回答说:“臣已经老了,而且有病,现今天下民穷财尽,万一有什么不可预料的事情发生,责任就在于兵部。臣自我揣度力有不足,所以推辞。”皇帝默然不语。又过了几天,皇帝又召见刘大夏,问道:“现今征收税赋,征发徭役,都比较适当,你为什么还说民穷财尽?”刘大夏回答:“我只是说现今征收税赋,征用徭役,没有一定之规。至于其他的,臣还没有说到。就拿臣在两广来说,朝廷每年向广西要铎木,又在广东收购香药,光这两项费用就在万钱以上。”皇帝说:“那是过去的事情,现在这些征敛都已停止。”有一天,皇帝又问刘大夏:“各个卫所的兵卒是不是都很强悍勇武,可以调用呢?”<br />刘大夏回答:“前几天我是说了民穷,而兵卒生活贫困更甚于百姓,至于强悍勇武那就更谈不上了。”皇帝说:“兵卒在卫所有月粮,戍守征伐有行军粮饷,怎么能说兵卒生活很苦呢?”刘大夏答道;“江南困于漕粮转运,江北困于京团营的操练演习,其他地方的困难还不止这些。而且,所谓月粮、行军粮饷,有一半都被将帅克扣,兵卒的生活怎么能不困难呢?”皇帝听后,深为叹息,说:“朕在位已经很久,可是这些事情都不知道,怎能称得上是为民做主啊!”皇帝命令九卿大臣,各以其主管的职事,说说在军民百姓中朝廷的弊政,尔后加以改革,选择可以推行的,再加推行。(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桂枝香·观木樨①有感,寄吕郎中陈亮②天高气肃,正月色分明,秋容新沐。桂子初收,三十六宫都足。不辞散落人间去,怕群花、自嫌凡俗。向他秋晚,唤回春意,几曾幽独!是天上余香剩馥。怪一树香风,十里相续。坐对花旁,但见色浮金粟。芙蓉只解添愁思,况东篱、凄凉黄菊。入时太浅,背时太远,爱寻高躅③。【注】①木樨,桂花的一种,花小香浓。②陈亮,字同甫,南宋文学家、思想家。少年时即显示非凡的才华和志量。屡遭忌恨与诬告,多次入狱。数次上言,仍未被朝廷任用,但始终竭忧于国事。③高躅,高尚的行迹。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以花寄意,用浪漫主义手法,展开联想,天上人间,神行万里。B.开篇描绘秋夜天穹如洗,月色通明,为桂花盛开营造出明净澄澈的氛围。C.而对东篱黄菊,词人想起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情景,内心甚是向往。D.末尾三句,借评价桂花表达自己时运不济依然积极用世的高远志向。16.词的上阕采用拟人手法,借木樨述怀,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15~16题答案】【答案】15.C16.①“不辞散落人间去”借写月宫里的木樨愿散落人间,表达词人积极用世的热忱;②“怕群花、自嫌凡俗”借写木樨担心群花自嫌凡俗,委婉表达词人超凡拔俗的自信;③“唤回春意,几曾幽独”借吐放于秋夜的木樨力图唤回逝去的春意而并不自觉幽独,表现词人力挽狂澜、建功立业的豪情。【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词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C.“内心甚是向往”错误。“况东篱,凄凉黄菊”句暗寓陶渊明遗世独立不足取法之深意,可见作者积极用世的热忱。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艺术手法及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br />上阕把木樨拟人,“不辞散落人间去”,指虽然是月宫中的仙花,但却不惜散落人间,为人世带去阵阵香气,作者借此想要表达自己愿意为人间奉献自己的才能,反映出词人积极用世的热忱。“怕群花、自嫌凡俗”,写桂花想要散落人间,又怕群花因此而自我嫌弃过于凡俗,充分体现词人才能出众的自信。“向他秋晚,唤回春意,几曾幽独”,借桂花在秋季开放,来表达自己的能力即使是在晚秋时节,也能唤回早已逝去的春意,不会独自幽香,流露出词人力挽狂澜、建功立业的豪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斜视庭柯,“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流连孤松,都寄托着陶渊明的高洁之志。(2)时空对举是指诗人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描写景物来营造意境,让读者在时空交错中获得审美体验。“诗圣”杜甫即擅长在近体诗中运用时空对举的创作方法,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石钟山记》中,苏轼实地寻访,发现石钟山“窾坎镗鞳之声”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题答案】【答案】①.眄庭柯以怡颜②.抚孤松而盘桓③.万里悲秋常作客④.百年多病独登台⑤.空中而多窍⑥.与风水相吞吐【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答题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字:眄、抚、桓、窍。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流行病学调查收集当事人的个人信息和活动轨迹,是为了控制疫情传播。只有群众配合防疫工作,让渡自己的部分隐私权,调查机构才能得到完整的调查结果。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个人信息的情况,让当事人承受了很大压力。一些人的不当言论给患者带来的心理伤害,造成了病毒以外的二次伤害的形成,这使社会大众对个人隐私信息保护发生了深深的忧虑。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感染者流调信息遭曝光,当事人遭受网络暴力的事件时有发生,一方面凸显流调信息保护工作尚存漏洞,另一方面则凸显治理网络暴力。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肉搜索等网络暴力事件<br />,不同程度影响了当事人正常的工作生活,甚至出现当事人因为不堪网络言论而选择自杀的事件。网络暴力的危害。国家《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明确,网络信息内容服务使用者、生产者和平台不得开展网络暴力、人肉搜索、深度伪造、流量造假、操纵账号等违法活动。对此,每一位网民都应知法懂法,做守法网民。病毒无情人有情。面对新冠患者,应用完善的制度保护他们的个人隐私,避免信息“裸奔”。病毒狡猾,但是人心不应随之起舞,人们应多换位思考,给新冠患者多一些理解、多一些鼓励,让完善的制度和善良的人心成为防范新冠病毒二次伤害的堤坝。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泄露负重致远司空见惯不可言喻B.泄漏任重道远司空见惯不言而喻C.泄漏负重致远屡见不鲜不可言喻D.泄露任重道远屡见不鲜不言而喻19.下列语句中的引号与文中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如何巩固“双减”成果,让孩子度过一个快乐的假期,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B.历史遗留问题往往成因复杂,未得到及时化解而积累下来,多是“烫手山芋”。C.因为疫情不断,今年的乡愁,在一些地方再度被加上了“就地过年”的背景。D.他们的做法彻底撕掉了自己“文明”的面具,真相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请加以修改。【18~20题答案】【答案】18.D19.B20.一些人的不当言论给患者带来了心理伤害,造成了病毒以外的二次伤害,这使社会大众对个人隐私信息保护产生了深深的忧虑。亦可改成:一些人的不当言论给患者带来的心理伤害,是病毒以外的二次伤害【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泄露:①透露出去;显露、显现;②让人知道了不该知道的事;③暴露,显露。泄漏:一般指工业中不应该漏出的物质或流体,漏出机械设备以外,造成损失,称之为泄漏。本处指个人信息被透露出去,所以选用“泄露”。负重致远:背着重东西走远路。比喻能够负担艰巨任务。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本处指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感染者流调信息遭曝光,当事人遭受网络暴力的事件时有发生,所以治理网络暴力还有很艰巨的任务,所以选用“任重道远”。<br />“屡见不鲜”和“司空见惯”都有见多了,不以为奇的意思。此处搭配不当,“事件”不能“司空见惯”,“网暴事件屡见不鲜”搭配更为合适。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形容很明显。不可言喻:指无法用语言表达。本处是说网络暴力的危害很明显,所以选用“不言而喻”。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引号表示特殊的含义A.引号表示特定称谓B.引号表示特殊的含义。C.引号表示强调。D.引号表示讽刺或否定。故选B。【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本句话有三处语病:一,“一些人的不当言论给患者带来的心理伤害”错误,后文“造成”的主语是一些人的不当言论,而不是心理伤害,所以可以改为“一些人的不当言论给患者带来了心理伤害”;二,“造成了病毒以外的二次伤害的形成”错误,可改为“造成了病毒以外的二次伤害”;三,“发生了深深的忧虑”错误,可改为“产生了深深的忧虑”。(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大观园的姐妹们美丽聪明、气质高雅,但其诗文素养与个性却各有特色。她们写的诗就如同曹雪芹为她们量身定做的一样,即便不加署名,也知道是谁写的。__________恪守礼教、城府深沉,所以她写的诗含蓄浑厚、积极向上;__________孤高自许、多愁善感,其诗也清逸脱俗、风流别致;__________性格大度、潇洒风流,其诗则格调清新、豪放不羁;__________处事果决,精明能干,她写的诗则疏阔爽朗、高远简淡。从海棠诗社与菊花诗社的吟咏中,可以读出她们各自的风格。第七十回,林黛玉作了一首《桃花行》,薛宝琴说是自己写的,贾宝玉说:“我不信。这声调口气,迥乎不像。”21.依次对应文中横线处的人物,最恰当的项是()A.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贾探春B.薛宝钗林黛玉贾探春史湘云<br />C.薛宝钗林黛玉史湘云贾探春D.史湘云贾探春林黛玉薛宝钗22.贾宝玉为什么不相信《桃花行》是薛宝琴写的?请结合《桃花行》的选句和《红楼梦》相关内容简要回答。桃花行(节选)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21~22题答案】【答案】21.C22.①贾宝玉是黛玉的知己,知道林黛玉经历过离丧之痛,所以“作此哀音”;②《桃花行》以花寄托人的身世飘零,缠绵凄切,符合黛玉的性格,与薛宝琴不符。【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本题,要对《红楼梦》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有较深入的把握,通过阅读原著可知,林黛玉孤高自许、多愁善感,从《葬花吟》等诗篇可以看出,其诗也清逸脱俗、风流别致。而与之相对的是薛宝钗,她恪守礼教、城府深沉,所以她写的诗含蓄浑厚、积极向上,如她所作的《临江仙》词。史湘云在生活中性格大度、潇洒风流,其诗则格调清新、豪放不羁,如她的《咏海棠》诗。贾探春处事果决,精明能干,她写的诗则疏阔爽朗、高远简淡,如她的《白海棠》诗。故选C。【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对于薛宝琴这一人物,曹雪芹是寄寓了非常美好的理想的,她冰清玉洁、超凡脱俗,她不同于宝黛湘三人的悲剧命运,是《红楼梦》中少有的悲剧色彩很淡的一个人物,她的诗在构思、意境、形象思维诸方面又自另成一格,显得富丽堂皇而不落俗巧、风度高雅而氛围悲凉。如在大观园联诗中“绮袖笼金貂”显现出华贵典雅,“吟鞭指灞桥”呈现出豪壮,“伏象千峰凸”则是雄伟壮丽。而《桃花行》一诗中,从“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等句可以看出,作者感情细腻,多愁善感,与薛宝琴的风格格格不入,所以贾宝玉才断定这不是她所写。而这诗正符合林黛玉的性格和写作风格。<br />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春秋时期,智氏家族是晋国的名门望族,势力很大。大夫智宣子准备立智伯为家族的继承人,族人智果不同意。智果认为,智伯才能出众,但缺乏仁爱之心,会给家族带来大灾难。智宣子不听劝告,智果改姓后脱离了智氏家族。后来,智氏在智伯的统领下全族灭亡,只有智果一家得以幸存。孔子说:“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上述材料能给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3题答案】【答案】例文:君子之行,德才兼备泱泱中华,千年流淌;经史熠熠,万年流芳。子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仁者,德也。君子固当有才,然德才兼备,方能达人生至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君子应崇德向善,高山景行。正如《菜根谭》中所言:“富贵名誉,自道德来者,如山村中花,自是舒徐繁衍;若以权力得者,其萎可立而待矣。”这就告诉我们,没有道德修养,仅靠权利或者是非法手段求得的财富,是转瞬即逝,不能长久的,甚至意味着灾难,伴随着毁灭。反之,若道德高尚,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则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德者,才之资也;才者,德之帅也。——德才兼备,是为至“仁”!在中华民族道德的天空上,有无数德才兼备的星光在闪耀。我们无法忘记将一生奉献于农田事业的袁隆平,无法忘记冒着生命危险逆行武汉的钟南山,也无法忘记为中国科学事业做出巨大贡献却淡泊朴素的朱光亚,无法忘记不计个人名利的医学泰斗吴孟超……这一颗又一颗德才兼备的道德明星,照亮了中华民族的夜空,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我欲仁,斯仁至矣。——子不欲仁,德不配才,必招致祸端。《周易·系辞下》有言:“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鲜不及矣。”这句话昭示我们:若德不配才,就会招致祸端。正如材料中的智伯,最终葬送了整个智氏家族。也如当今一些拥有出类拔萃的计算机编程技术的人才,却为一己私利,成为非法入侵计算机网络的黑客,窃取国家机密文件,高价卖给外国以牟取暴利。本可以用自己的才华做出一番事业的他们,却因为道德的沦丧,为家族、国家和社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也让自己身败名裂!<br />翻开新世纪的篇章,我们不无欣慰地看到,各地频频涌现出的道德楷模,汇聚成一股股崇德向善的“清流”;更多的青少年德才兼备,让道德的天空群星闪烁;国家和政府积极倡导,在全社会提倡德才兼备的新风尚,让中华美德代代传承……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更应该对“德”与“才”有正确的权衡和认知。无德无才,一生虚度;有才无德,必祸及其人;德才兼备,方为人中龙凤!才以治学,德以修身,德才兼备方堪重任。愿吾辈青年都能才高德厚,愿泱泱中华永远德合四方!【解析】【详解】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所给材料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叙述智氏家族的灭亡源于智伯的无德。第二部分引用孔子和司马光的话,阐述德与才的关系。写作要求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特殊指令,明确了写作对象和写作内容,要求当代青年能够从材料当中得到启示,并“结合自身发展”写文章。第二部分为一般要求,对文章的立意、文体等做了具体要求。写作时可以单向立意,强调“德”的重要性;更好的做法是辩证立意,阐述“德与才”二者间的辩证关系。“德”即道德,可细化为“勤奋上进、自强不息、勇敢顽强、轻财重义、尊老爱幼、爱家卫国”等传统美德,“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物、讲究互谅互让”等社会公德,以及各行各业所应遵守的职业道德。“才”即才能、才华,包括“知识与能力”两个方面,有学能致用、用则见效、于事有益的“正才”,也有学不能用、用也不及“正理”、于正事无补的所谓“歪才”。其次要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都把人的道德看成是第一位的,当然也希望多出现有才之人。所以我们的一般认识是:有才能会令人羡慕,有道德会让人尊敬,德才兼备则会使人崇拜。再者,应将二者关系认识得尽可能全面。德是做人的根本,才是立身的依托;德是成事的基础,才是成事的保证;德才兼备就是人才,有德无才尚为好人,有才无德便是小人,无德无才谓之庸人或无赖。具体写作时,可由概述材料提出论点,然后从以下三方面论述:有德无才,成仁而不全人也;有才无德,枉为人也;德才兼备,为人之大成者。写作时既可以大量引用名言来论证,也适合举例或者正反对比论证。立意:1.让道德之花绽放。2.以仁爱之心生活,以宽厚之心处事。3.以德之水,育才之花。4.德才偕行,方为王道。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4-03 23:24:08 页数:19
价格:¥5 大小:61.62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