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浙江省宁波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3

2/23

剩余2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宁波市202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读懂“双减”政策(本题共3小题,9分)材料一:“双减”问题的提出,很大程度上源于教育生态的失衡。育人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更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发力。“双减”问题之所以变得如此紧迫,关键在于共识度不够,尚未完全转化为共同行动。其中既有校外培训的越位,也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到位。开展“双减”工作,就是要以快刀斩乱麻之势,拨乱反正,使学校、家庭、社会各安其位,学生、家长、教师各负其责,促进教育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家校协同到家、校、社协同,体现了新时期大教育观背景下育人生态的重构。从三者定位看,学校是育人主体,家庭是育人共同体,社会教育是育人的有益补充,只有三者各归其位,各自发挥应有的作用,才能够真正实现育人目标。要夯实学校教育主渠道、主阵地,增强校内供给的竞争力和创造力,把孩子吸引在校园,吸引在课堂。家庭是育人共同体的薄弱环节,也是重要一环,要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引导和支持。尤其需要加快推进家庭教育立法,明确家庭教育的法定责任,加强家庭对学生道德品质、知识技能、文化修养、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培育、引导和影响。校外教育要与校内教育错位发展、个性化发展、特色化发展,而不能越俎代庖,再造一个教育体系。(摘编自刘宇辉《“双减”引发的新时期教育思考》,《光明日报》2021年11月16日)材料二:在“双减”政策落地的大背景下,校外培训机构已进入整改、过渡期。北塔资本投资副总裁王强认为,教培机构转型主要有三个方向:职业教育、素质教育、教育信息化以及部分与智能硬件相关的业务。王强表示,从目前市场披露情况看,转型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赛道的教培机构相对较多,因为教育培训行业原有学科培训沉淀下来的运营能力、招生能力,甚至师资队伍等都有利于直接向这两个方向转型。“未来课外辅导的时间减少,全部的压力都在公立学校体系。”上海松鼠课堂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合伙人梁静说,在和公立学校的接触中发现,学校在“智慧校园”的建设中也迫切希望有智能的、个性化的学习体系,让学生既减少学习时间,又能提高学习效果,同时也可以帮老师减少备课、授课的负担和压力,实现减负增效。而学科类培训转型素质教育的难点在于,素质教育在一定时间内无法成为学生和家长的刚需,因此,这个转型方向无法解决原有的规模问题。除规模问题之外,素质教育涉及的学科较为分散,解决师资供应链问题需要时间,师资标准化也在短期内构成对企业转型的挑战。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对于学科类教培转型成人赛道,橙啦教育创始人、华夏桃李董事长张爱志认为,这类转型多为处理投资人关系时放出的利好消息,短期内很难取得明显收益。“若转型成人赛道,原学科教培的团队、资源、渠道、品牌均不能复用,其基因与学科教培完全不同,成人赛道的体量也无法与原来的K12(学前教育至高中教育)教培相比。”另一方面,相比于K12,成人教育创造的生命周期总价值有限,因此短期内不会成为转型重点。对于转型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等原本就已存在的赛道,王强表示,机构在转型过程中将经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阵痛期,如入局招考领域,在这个赛道中,中公教育、华图教育、粉笔教育等已经占据较大市场份额,肯定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最终能不能分到一杯羹,就看机构自己的能力了。”(摘编自《“双减”政策落地,校外培训机构探索转型》,《新京报》2021年8月10日)材料三: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图表来自《新京报》《“双减”之下,家长喜忧参半》)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双减”问题之所以变得如此紧迫,关键在于校外教育再造了一个教育体系,校外培训越位学校教育。B.在孩子的教育上,作为育人共同体的家庭发挥了最为重要的作用,所以要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引导和支持。C.王强认为,当下教培机构主要向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转型,原因在于原有的学科培训打下的基础更利于这两方面的转型。D.素质教育根本无法满足孩子和家长的需要,也就始终不可能成为学科类培训转型的选择方向。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部分家长给孩子报课外培训班是为了让孩子多一项技能,只有少数家长报班是为了有地方托管孩子。B.开展“双减”工作,是为了让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发力,从而促进教育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C.除规模问题之外,素质教育涉及的学科较为分散,师资供应链、师资标准化问题也需要时间解决,对企业转型构成挑战。D.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在转型的过程中,教培机构只要正确把握了政策的方向,就能分到属于自己的一杯羹。3.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对当下教培行业转型的建议。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答案】1.C2.D3.①教培企业要多渠道的转型,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②开拓特色化、个性化教育路径,为学生提供多方面发展的机会;③与公立学校合作,搭建“智慧校园”学习体系。【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关键在于校外教育再造了一个教育体系”说法错误,材料一原文为“既有校外培训的越位,也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到位”。B.“作为育人共同体的家庭发挥了最为重要的作用”说法错误,材料一原文说“学校是育人主体”“夯实学校教育主渠道主阵地”,说明学校教育发挥了主要作用。D.选项中“根本无法”“始终不可能”说得太绝对,不符合文意。材料二第四段“素质教育在一定时间内无法成为学生和家长的刚需”,第五段“因此短期内不会成为转型重点”等内容可以得出结论。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教培机构只要正确把握了政策的方向,就能分到属于自己的一杯羹”于文无据。文章没有提到“只要正确把握了政策的方向”等信息,而且能否获得一杯羹主要看机构的能力。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从材料一“校外教育要与校内教育错位发展、个性化发展、特色化发展,而不能越俎代庖,再造一个教育体系”可以总结出,教培行业开拓特色化、个性化教育路径,为学生提供多方面发展的机会。从材料二第一段“教培机构转型主要有三个方向:职业教育、素质教育、教育信息化以及部分与智能硬件相关的业务”,第六段“最终能不能分到一杯羹,就看机构自己的能力了”等内容可以总结出教培行业要多渠道的转型,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争取在市场上的更大份额。从材料二第三段“在和公立学校的接触中发现,学校在‘智慧校园’的建设中也迫切希望有智能的、个性化的学习体系,让学生既减少学习时间,又能提高学习效果,同时也可以帮老师减少备课、授课的负担和压力,实现减负增效”可总结出,教培企业可以与公立学校合作,搭建“智慧校园”学习体系,实现自己的转型。(二)文化上的送去和拿来(本题共3小题,10分)材料一: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①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②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③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④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⑤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节选自鲁迅《拿来主义》)材料二:①鲁迅先生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我们中国人确实从西方国家拿来了不少的西方文化的精华。同时,我们也拿来了不少的糟粕。②我曾提出了一个主张:“送去主义。”意思是把中国文化的精华送到西方国家去,尽上我们的国际主义义务。我的根据何在呢?③我们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四大发明是尽人皆知的,无待赘言。至于无数的看来似乎是细微的发明,也出自中国人之手,其意义是决不细微的。我只介绍一部书,人家一看便知,这部书是:阿里·玛扎海里的《丝绸之路》。④然而,日往月来,星移斗转,西方兴起了产业革命,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影响遍及全世界。最早的殖民主义国家,靠坚船利炮,完成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任务。⑤现在屈指算来,西方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已经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拿走了不少优秀的精华,但是仍然有许多精华,他们没有拿走。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和文化思想,其中有糟粕,也有精华,如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如能切实行之,必能济西方之穷。另外,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而获得成功,对世界其他国家就很有借鉴的价值。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⑥这些东西如珠子在前,叫人家,特别是西方,却偏不来拿。怎么办呢?你不来拿,我们就送去。(摘编自季羡林《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认为“送去主义”本质上是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会导致亡国灭种,因此应采取“拿来主义”。B.材料二主张奉行“送去主义”,把中国的文化精华送到西方国家去,尽上我们的国际主义义务。C.“别的且不说吧”暗示“送去主义”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同时用“单是”落到“学艺上”,使论说内容集中。D.西方以及世界其他国家,靠坚船利炮,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拿走了不少优秀精华,完成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任务。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破中有立,破立结合,在批判“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基础上提出“拿来主义”,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B.材料一多用反语,如“进步”“吝啬”,前者贬词褒用,后者褒词贬用,体现了鲁迅杂文讽刺幽默的语言特点。C.材料二运用了因果论证,先开门见山提出“送去主义”,然后从中国历史和西方的现状两方面阐释原因。D.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和文化思想,有糟粕,也有精华,其中的精华部分,可以济西方之穷。6.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问题上,鲁迅先生批判“送去主义”,季羡林先生则奉行“送去主义”。结合文段,请你说说两位先生各自所持观点的具体内容。【答案】4.D5.B6.鲁迅先生针对的是当时国民党政府在文化上奉行的媚外求荣和欺世惑众的政策。季羡林先生的观点是为了增强中外文化交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帮助解决世界性难题,是文化自信的表现。【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靠坚船利炮,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拿走了不少优秀的精华,完成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任务”错误,无中生有。原文说“最早的殖民主义国家,靠坚船利炮,完成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任务”。“最早的殖民主义国家”之所以“完成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任务”主要是靠掠夺。故选D。【5题详解】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前者贬词褒用,后者褒词贬用”说法错误,文中说“活人替代了古董”算是“进步”,应为褒词贬用;“吝啬”着重指财物当用不用,此处指不能只送去不拿来,用于引出后面的“拿来主义”,贬词褒用。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结合“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等分析,一是针对国民政府崇洋媚外,出卖民族文化遗产的投降主义;二是针对革命文艺阵线内部的两种错误倾向,即割断历史,拜倒在洋人脚下,主张全盘吸收的右倾错误。结合“我们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四大发明是尽人皆知的,无待赘言。至于无数的看来似乎是细微的发明,也出自中国人之手,其意义是决不细微的”“西方兴起了产业革命,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影响遍及全世界”分析,季羡林先生认为“送去主义”是尽我们的国际主义义务。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西方兴起了产业革命,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送去可以增强中外文化交流。结合“西方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已经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拿走了不少优秀的精华,但是仍然有许多精华,他们没有拿走”分析,季羡林认为送去主义可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结合“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而获得成功,对世界其他国家就很有借鉴的价值”分析,中国的经验可以给世界提供借鉴,解决世界性难题。结合“是把中国文化的精华送到西方国家去,尽上我们的国际主义义务”“你不来拿,我们就送去”等分析,季羡林认为“送去主义”是文化自信的表现。(三)人格化的自然(本题共4小题,15分)材料一: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材料二: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材料三: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7.下列对文段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个文段景物描写各具其美,而且蕴含着深厚的情味,可以令人感受到中国自然美学具有安顿身心、慰藉情感、超越自我的作用。B.文一舍弃名胜古迹,选择日常生活场景和平凡细小的事物展现故都的秋味,体现了传统文人的雅趣。C.《荷塘月色》的写景,兼顾到荷塘上的月色和月色下的荷塘。文二主要从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等方面,侧重描绘荷塘上的月色之美,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深切感受。D.文三描绘出地坛四季的不同景致,古老又充满生机,展现出自然景物的永恒,体现出作者对生命的思考。8.下列对文段写景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一语言简练典雅,饱含深情,写出北平秋天的韵致;文二善于铺陈,语言华丽,充满诗情画意;文三写景中夹杂着抒情和议论,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B.文一调动了听觉、视觉来感受“故都的秋”,写景状物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并融入了作者深沉细腻的感受和情思。C.文二运用通感手法,用远处渺茫的歌声来表现荷花清香若有若无的特点,以听觉写嗅觉,具体传神。D.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文三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手法,选取了落日、雨燕、孩子的脚印等景物,包孕着博大与纤细、沉寂与涌动、古老与年轻,充满哲理意味。9.“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有些东西”是指什么?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10.梁实秋在《论散文》中说:“有一个人便有一种散文。”以上三个散文写景片段背后也隐藏着三个不同的作者,请结合文本,从情感特点、审美趣味两个角度分析三位作者的不同。【答案】7.C8.D9.“有些东西”指地坛在不断的变化中显现出永恒的一面,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永恒。夕阳映照着古园的坎坷之路,预示着人生道路是光明的;雨燕把天地叫得苍凉,隐含着落寞的人生必将爆发出无穷的力量;苍黑古柏站立多年,人也可以在寂寞中前进;暴雨骤降或秋寒霜降,激起的草木泥土气味灼烈清纯,园中的落叶坦然归土,外在的环境是恶劣的,但生命无法遭到破坏而改变。10.情感特点:郁达夫写他租破屋,泡浓茶,细数日光,表现出悠闲惬意的心境,但同时也流露出孤独寂寞之感;朱自清笔下的荷塘幽美静谧,表现了他暂时得到宁静的淡淡喜悦之情;史铁生写古柏镇静、落叶安卧,表现了他领悟生死后的安然自适之情。审美趣味:郁达夫喜欢蓝白朵和疏落的秋草,体现了他对枯淡之景的喜欢,对物哀之美的欣赏;朱自清虽然心怀喜悦,但乐而不淫,体现了他对中庸之道、中和之美的追求;史铁生写的是恶劣环境中充满生机的景物,思索的是面对苦难如何勇敢地活下去的问题,追求的是深沉的哲理之美。【解析】【分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C.“侧重描绘荷塘上的月色之美”错,这一段侧重描绘的是月下的荷塘之美。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写景艺术特色的赏析能力。D.“文三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手法”错,没有运用比喻手法,文中“譬如”的内容是举例。故选D。【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分析能力。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位于句首,结构上总领下文,据此可以推断“有些东西”所指的内容在下文。即“譬如”引出的“祭坛石门中的落日”“―群雨燕”“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那些苍黑的古柏”“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所谓“肆意雕琢”意指自然的洗礼,生活给予的磨砺,人生的困难坎坷等等,而“不能改变它的”意味着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勃勃生机,人类面对周遭的顽强坚韧的精神。在文中具体指作者所描述的这些物象的特点,比如“寂静的光辉平铺的―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坎坷让人生美好;“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寓意饱经沧桑依然蕴藏着无穷的力量;“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侧重永葆纯真、永恒坚守;“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寓意自然的美好及难忘的人生经历。【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思想情感、审美趣味的解读能力。《故都的秋》,作为写景抒情的散文,其主体部分是摹绘故都的秋景。如“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一椽破屋”,“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如果不是“故都”,“皇城”怎会有“破屋”“破壁腰”,这分明暗示了历史的变迁,正是这一“破”字给作者郁达夫带来了“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这些还算较为显豁的,更为隐蔽的还表现在作者的“逸笔”之中。“说到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佳。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而作者在这“破壁腰”看到的就是这“蓝色”的牵牛花,这是当年“皇城”的遗落,即使做了“故都”,依然不改“皇城”的气派。再看“秋”。“早晨起来”,“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这是“清”;“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静”,“以声写静”;“故都”的人“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更是人的“清、静”,没有了过去的忙碌,一到秋天,只好这样“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郁达夫的情感就是在这些看似“毫无深意”“琐言碎语”中体现了出来。一个“租”字给人一种漂泊,一“坐”字,体现一种悠闲,“细数”和“一丝一丝”可以让人感觉到作者作为都市闲人的悠闲,故都的“秋”,其实是郁达夫的“秋”,是表现了他主观感情、审美取向、文学气质和人生态度的“秋”。本文的悲凉美感,跟传统的悲秋情结有关,跟作者的身世性格有关,跟作品的创作背景也有关。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荷塘月色》:月色下的荷塘是那样的美,比之白天又别有一番风致。荷叶是亭亭的如舞女的裙,可以想象荷叶随风起舞时婆娑婀娜的美妙身姿;而点缀其间的白色的荷花,不禁让人想起她“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荷花又是形态各异的:“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用上“袅娜、羞涩”二词,在作者的眼里荷花俨然已是仙子一般了。作者用细致的工笔和绝妙的比喻,对荷叶的形神、荷花的资质进行一番令人神往的描绘,荷花、荷叶的优美形象似已展现眼前。这还不是最美的,一缕“微风”让这副极美的荷花图动了起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霎时,荷香如歌,似有若无,花叶颤动,流波溢彩,叶、花、形、色、味浑然一体。人也在微风中全身心地沉醉在这荷塘美景之中了。表现作者此时暂时寻得宁静,沉浸在这荷香月色的宁静世界中,享受到了这短暂的自我世界。描写清华荷塘月色之美,抒发沉郁的心情。《我与地坛》:作者不仅写了自己在地坛这座古园中的所见所闻,而且也直白地表露了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在其中作者用了相当大的篇幅来抒发自己对于命运与生死问题的理解与感悟。《我与地坛》全篇语言极富哲理性,正是这种哲理性的文学语言在无声地言说着作者的精神世界。作者对地坛这座古园中的一草一木进行了洋溢着生命活力与激情的描写与刻画,可以说在这些事物上寄托着作者最为浓烈的感情,可谓“一草一木总关情”。比如作者对地坛园子里草木生长的生动描画,“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片刻不息”,在这里作者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仿佛草木在用生长的声音向作者诉说着生存的欢愉,使作者能够感受到这种生命盎然向上的蓬勃动力。表现史铁生此时情感在经历低沉过后的一种蓬勃向上,史铁生超越了自我对人的生存状态和意义的思考,包括对生和死都有很明确清晰的思考,哲理意味强,能激励感染读者,获得人格力量。综上分析,可整理出三位作家的情感特点为和审美趣味。二、古诗文阅读(33分)(一)探究师道观点(本题共4小题,16分)[甲]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节选自韩念《师说》)[乙]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节选自柳宗元《答书中立论师道书》)11.下列各项加点词理解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固:本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道理)B.其出人也远矣(出:距离)土大夫之族(族:类)C.犯笑侮,收召后学(犯:冒着)二年冬,幸大雪逾岭(逾:越过)D.亦以病吾子(病,担忧)顾吠者犬耳(顾:环顾)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B.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C.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D.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1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首段明确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接着阐述老师的职责,论述从师的重要性,最后阐明择师的态度和标准。B.甲文概述“师道之不传”已很久了,乙文则明确指出“人益不事师”的风气始于魏晋,唐朝更是愈演愈烈,并结合韩愈的遭遇生动描述了这一现象。C.甲文接连用了三个对比,批判了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乙文则以“蜀犬吠日”“越犬吠雪”两个比喻,生动说明了自己不敢为师的社会原因。D.甲文韩愈不畏时俗,敢为人师,乙文柳宗元否定师道,举韩愈为例,含蓄指出他好为人师,稍显轻狂。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谀。(2)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答案】11.D12.A13.D14.(1)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足以感到羞耻,以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2)我过去听说庸、蜀的南边,经常下雨,很少出太阳,太阳一出来就会引起狗叫。我以为这是过分夸大的话。【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句意: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道:风尚。B.“其出人也远矣”句意: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出:超过。D.“亦以病吾子”句意:人们也会因此辱骂您。病:责备,羞辱。“顾吠者犬耳”句意:只不过感到惊怪而狂叫的是狗罢了。顾:只是,不过。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子大意是:承蒙您来信说,想要认我做老师。我的道德修养不深,学识非常浅薄,从各方面审察自己,看不出有值得学习的东西。虽然经常喜欢发些议论,写点文章,但我自己很不以为都是正确的。“辱书云”是古代信件开头的固定格式,不能断开,且“云”表对话,其后断开,排除BC;“业甚浅近”,主谓短语,话已说完,需断开;“其中”是“环顾”的宾语,联系紧密,不能断开;“好言论”“为文章”构成并列短语,中间需断开,排除BD。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柳宗元否定师道”错误,柳文并非否定师道。从原文看“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作者是批评不从师的现象。而且作者对韩愈敢于违背世俗的看法收招后学的做法是肯定和钦佩的。故选D。【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1)题得分点有:“卑”,地位低;“盛”,官职高;“羞”,意动用法,感到羞愧。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题得分点有:“仆”,我;“往”,先前;“恒”,常常;“过”,过度,夸大。参考译文:[甲]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从师的传统,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不知句子(如何)停顿,向老师请教,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乙]承蒙您来信说,想要认我做老师。我的道德修养不深,学识非常浅薄,从各方面审察自己,看不出有值得学习的东西。虽然经常喜欢发些议论,写点文章,但我自己很不以为都是正确的。没有想到您从京城来到偏远的永州,竟幸运地被您取法。我自估量本来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东西,即使有可取的,也不敢做别人的老师。做一般人的老师尚且不敢,更何况做您的老师呢?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他住在长安,煮饭都来不及煮熟,又被外放而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像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屈原的赋里说:“城镇中的狗成群地乱叫,叫的是它们感到奇怪的东西。”我过去听说庸、蜀的南边,经常下雨,很少出太阳,太阳一出来就会引起狗叫。我以为这是过分夸大的话。六七年前,我来到南方。元和二年的冬天,幸好下大雪,越过了五岭,覆盖了南越的几个州;这几个州的狗,都惊慌地叫着咬着,疯狂奔跑了好几天,直到没有雪了才静止下来,这以后我才相信过去所听说的话。如今韩愈已经把自己当作蜀地的太阳,而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我岂不要因此受到辱骂吗?不仅我会被辱骂,人们也会因此辱骂您。然而雪和太阳难道有罪过吗?只不过感到惊怪而狂叫的是狗罢了。试想当今天下见到奇异的事情不像狗那样乱叫的能有几个人,因而谁又敢在众人眼前显出自己与众不同,来招惹人们的喧闹和恼怒呢?(二)感悟一脉诗韵(本题共2小题,9分)春日忆李白【唐】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①。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②。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临江仙·夜到扬州席上作③【宋】苏轼尊酒何人怀李白,草堂遥指江东。珠帘十里卷香风。花开又花谢,离恨几千重。轻舸渡江连夜到,一时惊笑衰容。语音犹自带吴侬。夜阑对酒处,依旧梦魂中。【注】①庾开府、鲍参军均为南北朝著名诗人。②渭北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所在的江浙一带。③苏轼因与掌权者政见不合,出京任杭州太守,后被召回朝廷,赴京途中过扬州,友人设宴,此词作于席上。15.对两篇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诗前两联突出李白诗歌的地位,赞美其诗像庾开府那样清新,像鲍参军那样俊逸。B.杜诗尾联既包含诗人对过去两人友谊的怀念之情,又有对未来重聚论文的渴望之情。C.苏词首句用典,以“李白”“江东”自况,抒发了对“草堂”(代指友人)的深切思念。D.苏词下片点题,与友人扬州重逢有惊喜之情,而“衰容”“梦魂”亦有悲苦迷惘之意。16.两首诗词的划线句子都表达了作者与友人分离之苦,请简要分析其写法的不同。【答案】15.C16.杜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杜甫在渭北独对春天树,思念李白;遥想李白在江东远望日暮云,也正思念着诗人:两句时空重叠,蕴含着双方深重的离情。苏词运用了象征、夸张、化抽象为具体的手法。(写到两个手法即可)“花开又花谢”象征时光流逝,突出离别之久;“几千重”夸说离恨之深,化抽象为具体。【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能力。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C.“以‘李白’‘江东’自况,抒发了对‘草堂’(代指友人)的深切思念”理解错误。“李白”“江东”代指友人,“草堂”是自况。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在杜诗中,“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句的意思是:我在渭北独对着春日的树木,而你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思念。此处,作者杜甫身在渭北,所对树木是实有此物,所以是实写。而遥想李白在江东远望日暮的云彩,此处对李白此时的情景是出于作者的想象,是虚写。所以此处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不同的时空重叠,作者此时思念李白,也想象此时李白也在思念自己,所以这一句蕴含着双方深重的离情,也表现了两人深厚的友谊。而苏词中“花开又花谢,离恨几千重”的意思是:花谢花开,我们分别了多少年月,离恨重重。“花开又花谢”象征时光流逝,花一开一谢代表一年的过去,“花开又花谢”代表了时间之长。而“离恨几千重”则是夸说离恨之深,化抽象为具体,让读者能体会到二人的离别之苦。这一句作者运用象征、夸张、化抽象为具体的手法,将与友人的分离时间之长,思念之深的情感形象的表达了出来。(三)积淀名言警句(8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任选四句)(1)《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主客久别重逢,欢快畅谈,念念不忘往日的情谊。(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一句写了神仙们的穿着,“___________”一句写了他们的出行工具。(3)《登高》中,诗人从时空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缠身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4)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和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5)《鹊桥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只要彼此情谊长久无须嗟叹不能朝夕相守的爱情观。【答案】①.契阔谈䜩②.心念旧恩③.霓为衣兮风为马④.虎鼓瑟兮鸾回车⑤.万里悲秋常作客⑥.百年多病独登台⑦.锲而不舍⑧.金石可镂⑨.两情若是久长时⑩.又岂在朝朝暮暮【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易错字有:契、䜩、霓、鸾、锲、镂。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礁岩间,残留的水洼里保护着暂时滞留的鱼苗,以及和它们一样害羞的藻葵。虾特别精巧,石英质般剔(tī/tì)透。小得像蜘蛛的螃蟹,___________,随时高举透明的小(鳌/螯)示威示警,并趁机侧身溜进气孔只有一颗痣那么大的洞穴之中。而退潮后,我们会遇见美味的贝类。贝类是如此迷人的食物,___________它从边缘漫溢出来的肉色在我们看来就像飘摇在酒肆外的幌子。我有一枚童年获赠的宝螺,它的斑点___________不清晰,有晕(yùn/yūn)染效果,一如透过泪光看到的星空。宝螺的唇齿很厚,但其间裂隙很小,铺开了肉身能通过区区几毫米的窄门收纳回来,以防不再受到频繁、轻易的侵犯。总之,贝壳是相当羞怯的动物,性情上喜欢隐(蔽/敝)自己;也许它是小小的僧侣,___________背负袖珍的教堂。18.文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剔(tì)透小鳌晕(yūn)染隐蔽B.剔(tì)透小鳌晕(yùn)染隐敝C.剔(tī)透小螯晕(yūn)染隐敝D.剔(tī)透小螯晕(yùn)染隐蔽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虚张声势以致界限终生B.虚张声势以至于边界终生C.装腔作势以致边界终身D.装腔作势以至于界限终身20.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铺开的肉身通过区区几毫米的窄门收罗起来,以防不再受到频繁、轻易的侵犯。B.区区几毫米的窄门将铺开的肉身收罗起来,以防受到频繁、轻易的侵犯。C.铺开的肉身能通过区区几毫米的窄门收纳起来,以防受到频繁、轻易的侵犯。D.铺开了肉身能通过区区几毫米的窄门收纳起来,以防受到频繁、轻易的侵犯。【答案】18.D19.B20.C【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剔”,读音是tī,本义是指钱肉交换或钱骨交换。后来也指分解骨肉。“鳌”,传说中指海里的大龟或大鳖。“螯”,基本释义是节足动物的第一对脚。语境讲螃蟹的脚。应用“螯”。晕染:晕渲。作动词,涂抹(颜色)的意思时读作“yùn”。隐蔽:借旁的事物来遮掩。蔽有遮蔽的意思。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虚张声势:指假装出强大的声势。装腔作势:指故意做作,装出某种情态。语境讲“小得像蜘蛛的螃蟹”高举透明的小螯示威示警,假装出强大的声势,选用“虚张声势”。以致: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以至于:以至,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上文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它从边缘漫溢出来的肉色在我们看来就像飘摇在酒肆外的幌子”表结果,前面的“如此迷人的食物”表原因,选用“以至于”。界限:意思是不同事物的分界。边界:指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界线。“边界”不清晰来突出晕染效果,选用“边界”。终生:指一生,突出时间。终身:一生,终竟此身。多就切身的事而言。语境讲贝类一生背负袖珍的教堂,选用“终生”。故选B。【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两处语病,“了”字误用,导致结构混乱,应改为“的”;否定不当,“以防”后面不能接“不再”,去掉“不再”。综合分析,只有C项修改正确。故选C。21.阅读下列图文,按要求作答。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发起了一项关于“家乡地名文化知多少”的调查,有1988名18-35岁青年参与问卷,以下两个图表是调查结果。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请根据图表信息,归纳两条合理的结论。(2)家乡地名文化的保护是一项重要工程。请结合图表以及你的生活经历,提出两条可行性建议。【答案】(1)①青年对家乡地名文化有基本了解,但大多数都没有达到非常了解的程度。②老一辈人讲述是了解家乡地名文化的主要渠道,馆藏记载、知识讲座和宣传活动也起到了重要作用。(2)①建立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培养传承者和守护者。②增强地名文化的宣传力度,以社区、学校作为重点宣传阵地。③建立中国地名文化数据库,提高地名文化保护的水平。(答出两点即可)【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1)由“是否了解家乡文化”的图表可知,“非常了解”的占16.9%,“有一点了解”的占23.4%,“比较了解”的占59.7%,可见“比较了解”占大多数,但“非常了解”的不多。由此得出青年对家乡地名文化有基本了解,但大多数都没有达到非常了解的程度。由“通过什么渠道了解家乡地名文化”图表可知,“老一辈人讲述”占59.30%,“当地馆藏历史记载”占57.20%,“知识讲座和宣传活动”占51.50%,“地方官方信息”占40.50%。“自己检索信息”占32.20%。由此得出老一辈人讲述是了解家乡地名文化的主要渠道,馆藏记载、知识讲座和宣传活动也起到了重要作用。(2)“家乡地名文化的保护是一项重要工程”,地名作为家乡的文化遗产,要想得到有效保护,首先应当建立相应的保护机构,培养传承者和守护者。其次要让大家都有保护意识,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尤其是在社区、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专门的讲座进行宣传;社区可以组织老年人宣讲有地名有关的故事,使更多人知道地名的来源,增强家乡文化认同;学校可以组织开展“搜集家乡地名”的活动,让孩子们有保护地名的意识。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可以利用网络建立中国地名文化数据库,将家乡地名的有关信息放入数据库,防止丢失,提高地名文化保护的水平。当然地方政府也可以出台相关的保护措施和奖励措施,调动大家保护地名的积极性等。22.阅读以下句子,从词的表层含义、深层意蕴、使用范围三个角度辨析“月球”与“月亮”的不同之处。①首次证实月球有二氧化碳冷阱,若发现干冰将使月球探索完全改观。(腾讯网)②每个人都可以去自己的月球,只要你开始想象它。(郭爽《月球》)③黄眼睛冷冷漠漠/我望着月亮/月亮忘记了我/我向她怒视/她却睡着了……/又细又弯/金睫毛闪闪烁烁。(顾城《月亮和我》)④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毛姆《月亮与六便士》)【答案】①表层含义:“月球”是天体名,“月亮”是其俗称,突出了月球光亮的特点。②深层意蕴:“月球”在第二句中象征自由的世界(心灵空间);“月亮”在第三句中被人格化,受到诗化的赞美,第四句中则象征着美好的理想。③使用范围:“月球”多用于科学(科普)范畴,“月亮”多用于文学范畴或口头语言。(答出2点,意思相近即可)【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和运用的能力。第①段“首次证实月球有二氧化碳冷阱,若发现干冰将使月球探索完全改观”,这是新闻信息,说明性质,可知“月球”指天体名;第③段“黄眼睛冷冷漠漠……金睫毛闪闪烁烁”,属于是诗歌,其中“月亮”是俗称,且有光亮。综合以上信息得出表层含义:“月球”是天体名,“月亮”是其俗称,突出了月球光亮的特点。由第②段“每个人都可以去自己的月球,只要你开始想象它”中“自己的月球”“想象”可知月球的深层含义是象征自由的世界(心灵空间);由第③段“黄眼睛冷冷漠漠/我望着月亮/月亮忘记了我/我向她怒视/她却睡着了……/又细又弯/金睫毛闪闪烁烁”可知“月亮”被赋予人类的特点,受到诗化的赞美,由第④段“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中可知月亮象征着美好的理想,这是深层含义。综上可见“月球”多用于科学界,“月亮”多用于文学范畴或日常口语。23.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相关题目。材料一:在乡村里所谓调解,其实是一种教育过程。差不多每次都由一位很会说话的乡绅开口。他的公式总是把那被调解的双方都骂一顿。“这简直是丢我们村子里的脸!你们还不认了错,回家去。”接着教训了一番。有时竟拍起桌子来发一阵脾气。他依着他认为“应当”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的告诉他们。这一阵却极有效,双方时常就“和解”了,有时还得罚他们请一次客。……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无讼》)材料二:最近河南广播电视台《小莉帮忙》记者杨小莉在镜头前痛哭一事引发关注,事情源于安阳一起犬只伤人事件。一老人在小区被大型犬只咬伤,狗主人却矢口否认,老人家属向《小莉帮忙》求助。谁料到监控有了,媒体也介入了,但这起简单的民事纠纷。后续交涉却异常曲折。即使有当地城管、辖区民警调查协调,狗主人仍不肯正面回复。连续9期节目下来事情仍未解决,直到10月16日当地纪检部门介入。(节选自《新京报》《是什么把“小莉”为难哭了?》)(1)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的“应当”是指传统规则,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具体形式是教化。B.“无讼”出自孔子的话,意为在乡土社会中不主张法治,只有礼治才能保障个人的权利。C.老人家属在伤人事件后求助于新闻记者,可窥见当代中国人依然有“无讼”这一心理。D.从两则材料来看,“无讼”的执行人发生了转变,从一乡的乡绅变为了新闻媒体人。(2)材料二中事件的后续:狗的主人停职,到老人家中赔礼道歉。据此,请你评价《小莉帮忙》这类调解类节目的现实意义。【答案】(1)B(2)①《小莉帮忙》这类节目符合人们寻求调解(无讼)的心理,能帮助解决日常生活的矛盾。②这类节目宣传了正义力量,揭露了社会中丑恶的一面,起到了媒体的公共监督作用。③但节目的曝光不能代替法律的审判,将传统道德观念的调解与现代法律相结合,才能为求助者提供合理的解决办法。(意思相近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B.“只有礼治才能保障个人的权利”错。礼治(无讼)的目的是维持传统,教化百姓,法治才讲求保障个人的权利。故选B。【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评论的能力。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材料一孔子的话“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意思是,审理诉讼案件,我同别人一样(没有什么高明之处),重要的是必须使诉讼的案件根本不发生。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强调教育的重要作用。他觉得之所以有诉讼案件发生,是因为民风还没有归于淳厚,而民风没有归于淳厚,又是因为教化没有大行于世。在孔子看来,明察善断固然必要,但通过教化减少诉讼才是使社会达到和谐的最重要途径。而材料一中乡绅调解有矛盾的双方时的处理方式,恰恰就是体现乡土社会中“无讼”的目的。而《小莉帮忙》这类节目符合人们寻求调解(无讼)的心理,能帮助解决日常生活的矛盾。材料二中老人被大型犬只咬伤,狗主人却矢口否认,《小莉帮忙》帮助解决这起民事纠纷,力图惩治狗主人,还被咬老人一个公道。可见这类节目宣传了正义力量,揭露了社会中丑恶的一面,起到了媒体的公共监督作用。材料二中《小莉帮忙》遇到了困境,“即使有当地城管、辖区民警调查协调,狗主人仍不肯正面回复。连续9期节目下来事情仍未解决,直到10月16日当地纪检部门介入”,节目曝光依靠的是人的道德力量,但道德约束有时候并不起作用,这时候只能依靠法律来解决。可见节目的曝光不能代替法律的审判,将传统道德观念的调解与现代法律相结合,才能为求助者提供合理的解决办法。四、作文(60分)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丰子恺先生素不喜重游旧居之地,他在《缘缘堂随笔》中写道:“旧地重游,以前所惯识的各种景物争把过去的事情告诉我,使我耳目不暇应接,心情不胜感慨。”而有人却独爱重游:苏轼二度游赤壁,都达夫不远千里回北平,史铁生则常常要到地坛中去……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可记叙你的经历;也可结合材料,抒写你对此的感悟与思考。【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答案】例文:重游旧地所见有感在我的记忆中,奶奶家的园子里有棵葡萄树。那树的年纪,比我都大了许多。春天的时候,葡萄架上的绿叶,一片挨一片,密密层层一阵风吹来,叶儿摇曳着,就像绿海中一层层波浪。到了夏天,葡萄慢慢的,从小小的珠子,长成大大的圆球。那熟透了的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之间,那紫色的像一颗颗晶莹的紫宝石,逗人喜欢。它那光滑的外皮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透出淡雅的光芒。葡萄梗上挂着几面翠绿的叶子,恰似一顶顶小巧玲珑的遮阳伞,给葡萄挡着阳光。那细细的藤又宛如一卷一卷的小猪尾巴,看这葡萄,让我馋涎欲滴。每年夏天我都能吃上好多,怎么吃都吃不厌。那时奶奶家离我家有些远,每次去都要用好长一段时间,每次到她家,我都能看到奶奶站在葡萄树下的身影。奶奶的园子总是那么干净整洁,总是让人觉得很安心,那园子的中间就是那棵葡萄树,它的周围全是各种各样的鲜花。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但在几年前,奶奶搬家了,那个园子就没人打理了,葡萄我也很久没吃了。随着奶奶年龄的增长,身体也越来越不好了,记得有一次我陪奶奶说话,奶奶说:“我的身体真的是越来越差了,也不知道还能活多久。”我笑着说:“奶奶,你可是要长命百岁的,要陪着我的。”她点了点我的鼻子说:“好啊,一直陪着我的宝贝孙女。”我心想奶奶一定会没事的,会好起来的。可是奶奶还是没能挺过来。她临走前,给我写了一封信,她走后让爸爸交给了我,上面写着:孙女你不要太伤心,我这一辈子活太久了,没什么遗憾了,唯一放不下的就是你,我不在了,你要听你爸爸妈妈的话,我要去陪你的爷爷去了,对不起,我食言了,不能继续陪你了……看到一半的时候,我的眼泪就控制不住的流下来,但我要坚强着,生怕那信弄湿。过了几天,我随着爸爸去了奶奶以前住的地方,爸爸去了房间收拾东西。我就想去园子看看,看到眼前的一幕,我感到很难受,院子里杂草丛生、枯叶、枯枝堆了满地院子,中心的那颗葡萄树也失去了生机……整个园子只有小时候我和奶奶一起种的那几株玫瑰花儿还活着,也不知道是不是奶奶在保护它们。重新来到这个园子,早不是原来的样子,杂乱无章,葡萄树下也没有奶奶笑着向我招手的身影了。我好想念我的奶奶,好想念那又大又甜的葡萄。【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所给材料具有思辨性。本题给出了一段开放性材料,围绕关键词“旧地重游”,提出了两种看法。有人不喜欢旧地重游,因时过境迁,常有物是人非之感,在重游中感叹白云苍狗,岁月匆匆,以至于产生对世事浩渺、人生无常的喟叹。有人喜欢旧地重游,因回忆生辉,常能愈合现实的伤口。人们在重游中,重温在旧地曾有过的爱、恨、怨、嗔,重遇那个青春、善良、美好(痛苦、迷惘、孤独)的自己,(省察中)汲取力量,继续前行。因此,“赤壁”“北平”“地坛”等旧地成为了苏轼、郁达夫、史铁生等人的精神、心灵的家园,他们在此寄寓审美,独抒性灵,实现突围。本文既可写成叙述类的散文或小说,通过形象的笔触来抒写“旧地重游”所引发的情感体验和哲理启示;也可写成论述文,表达自己对相关问题的观点。我们可以结合相关文人的具体事例作深入思考,探究他们喜欢或不喜欢旧地重游内在的原因、挖掘背后的心理因素和审美机制等,也可以结合社会现实和自我经历作进一步的深层思考。写作时不可脱离关键词,而大量叙述(议论)其他话题,如“活在当下”等。立意:1.不困于过往,常记展望未来。2.回顾往日,不忘三省吾身。3.重温旧日的爱,忘记旧日的恨。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2-20 11:50:12 页数:23
价格:¥5 大小:116.71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