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浙江省湖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9

2/19

剩余1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卷高一语文考生须知:1.全卷分试卷和答题卷,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上交。2.试卷共8页,有四大题,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3.答题前请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4.请将答案做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写在试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的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但是理想的礼治秩序并不是常有的。一个人可以为了自私的动机,偷偷地越出规矩。这种人在这种秩序里是败类无疑。每个人知礼是责任,社会假定每个人是知礼的,至少社会有责任要使每个人知礼。所以“子不教”成了“父之过”。这也是乡土社会中通行“连坐”的根据。儿子做了坏事情,父亲得受刑罚,甚至教师也不能辞其咎,教得认真,子弟不会有坏的行为。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在乡村里所谓调解,其实是一种教育过程。我曾在乡下参加过这类调解的集会。我之被邀,在乡民看来是极自然的,因为我是在学校里教书的,读书知礼,是权威。其他负有调解责任的是一乡的长老。最有意思的是保长从不发言,因为他在乡里并没有社会地位,他只是个干事。调解是个新名词,旧名词是评理。差不多每次都由一位很会说话的乡绅开口。他的公式总是把那被调解的双方都骂一顿。“这简直是丢我们村子里脸的事!你们还不认了错,回家去。”接着教训了一番。有时竟拍起桌子来发一阵脾气。他依着他认为“应当”的告诉他们。这阵却极有效,双方时常就“和解”了,有时还得罚他们请一次客。我那时常觉得像是在球场旁看裁判官吹哨子,罚球。(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无讼》)材料二“调解制度在我国古代被称为‘调处’‘和对’。”如果说无讼是中国古代政治与法制建设的价值取向,那么调处制度则是实现息讼、无讼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调解发生的场域不是国家公权力所代表的政治领域,而是家族所代表的社会领域。调解发生于具有社会权威的第三方的主持下,基于当事人的合意,而对于纠纷进行在地处理。它严格地区分发生于正式国家司法设置——法院中的审判。后者的司法理念与前者大相径庭,审判的理念在于把社会事务拉入国家政治领域,并使其得到政治的解决,公权力是社会事务与民间纠纷的仲裁者。基于传统中国的司法理念,“受到处于主导地位的主流儒家伦理道德影响,在中国几乎所有的二方结构的争议解决都是通过调解的方式完成。简而言之,人们认为中国法官并不兼有审判和调解的职能,相反,法官本质上是一名调解人,他几乎不做或很少进行在传统法院模型中指明的此类审判活动”。在传统中国,“非官方的‘和解人’很明显一直在发挥作用。仅当这些和解人无法解决争议时,人们才诉诸更正式的调解,即诉讼”。调解体现了政治统治解决民间纠纷的非政治性却是社会认同的制度设置,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理念的具体运用,它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社会事务与民间纠纷的国家化或政治化现象,也就是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古人所说的无讼的目标。这正如赛如斯·H匹克(CyrusF.Peake)所说:“中国人对于和解与调处艺术的运用,对诉讼产生了长久而难以解决的灾难,并使其产生了对法庭的不信任,这为法律在中国社会的运作空间设置了显着的与明确的局限,这与法律在西方社会运作的广阔空间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节选自刘建军《社区中国》)材料三在儒家看来,诉讼违背自然秩序,破坏社会秩序,并对伦理秩序形成挑战,因而“无讼”成为古代国家精英的社会理想。为了实现“无讼”理想,中国传统社会通过三种途径来抑制诉讼。非制度化抑讼途径方面,国家精英通过思想劝导、榜样示范、社会舆论等多种方式进行道德教化,不仅试图借助道德感化提高民众的道德水准,劝民息讼,也努力营造“为讼有害”的社会舆论,增加诉讼的道德成本。制度化抑讼途径方面,统治者通过制定严格的诉讼制度来增加民众提起诉讼的难度,诉讼不是人人、时时都可采用的手段。半制度化抑讼途径方面,在中国传统社会,民间调处在纠纷解决中扮演重要角色,明清时期被纳入到国家司法体系之中,成为纠纷解决的必经阶段。(节选自郭星华《无讼、厌讼与抑讼》,有删节)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理想的礼治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希望借助身内的良心来维持礼俗。B.因为在乡土社会中通行的是“连坐”,所以“子不教”成了“父之过”。C.在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犯错者往往被视作有道德问题而加以教化。D.国家精英以思想劝导、榜样示范等方式,引导乡土社会中的人们抑讼。2.以下对乡土社会中“调解”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非官方的“和解人”一般由长老、乡绅这样读书知礼、富有权威的人来担任,调解过程往往粗暴却极有效。B.调解是实现无讼的手段之一,它是“社会事务由社会自身处理、民间纠纷由民间自行解决”理念的具体运用。C.调解发生的场域不是政治领域,而是家族所代表的社会领域,社会事务与民间纠纷的仲裁依靠的是公权力。D.调解以礼俗作为准则,是由于当事人世代聚居,血缘、地缘关系密切,人情、利害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3.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传统社会“无讼”思想的一项是()A.《白鹿原》中白、鹿两家争地,白鹿村中医堂的冷先生与大儒朱先生承担起调解任务。B.《上虞雁埠章氏家训》有言:“好争非君子之道。争之不已,则必致讼,讼岂必胜哉?”C.明代设立“申明亭”,宣教礼义道德,规定户婚、田土等纠纷须先得由民间里老调处。D.宋代,江西等地的蒙馆开设讼学,用《邓思贤》《公理杂字》等讼师秘本来教授生徒。4.三则材料都与中国传统社会“无讼”有关,但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简要说明。5.赛如斯·H·匹克认为,“中国人对于和解与调处艺术的运用,对诉讼产生了长久而难以解决的灾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B2.B3.D4.材料一侧重于传统礼治在“非讼”方面的作用。材料二侧重于“调解”在实现息讼、无讼的重要作用。材料三重点在于分析抑制诉讼的途径方法。5.①从思想方面,中国传统礼治认为打官司表示教化不够,是可羞的事情。②在价值取向上,无讼是中国古代政治与法制建设的价值取向,调处制度则是实现息讼、无讼的重要手段。③在具体实现“非讼”途径上,中国传统社会通过制度化、非制度化和半制度化等三种途径来抑制诉讼。正是通过以上各方面的的措施,“非讼”成了中国民间解决矛盾的主要手段,而“诉讼”则是被认为是非常规的手段。正如赛如斯·H·匹克认为的那样,“中国人对于和解与调处艺术的运用,对诉讼产生了长久而难以解决的灾难。”【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所以‘子不教’成了‘父之过’”因果倒置。材料一第一段原文为“每个人知礼是责任,社会假定每个人是知礼的,至少社会有责任要使每个人知礼。所以‘子不教’成了‘父之过’。这也是乡土社会中通行‘连坐’的根据”。故选B。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调解过程往往粗暴却极有效”以偏概全。从材料一第二段“差不多每次都由一位很会说话的乡绅开口。他的公式总是把那被调解的双方都骂一顿”可知,这只是个人行为,不能代表大多数的情况。C.“社会事务与民间纠纷的仲裁依靠的是公权力”说法错误。材料二第二段“调解发生的场域不是国家公权力所代表的政治领域,而是家族所代表的社会领域”说明,社会事务与民间纠纷的仲裁依靠的是社会力量。D.“是由于当事人世代聚居,血缘、地缘关系密切,人情、利害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一段“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的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可知,调解以礼俗作为准则,是因为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在ABC三项中,都是强调调解的作用和诉讼的不可取。只有D项是关于教授诉讼方法的,不属于“非讼”的范围。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侧重点的分析能力。材料一中,重点论述了传统礼治在“非讼”方面的作用。如第一段中“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第二段中“在乡村里所谓调解,其实是一种教育过程”等内容可以得出这一结论。材料二中,从第一段中“如果说无讼是中国古代政治与法制建设的价值取向,那么调处制度则是实现息讼、无讼的重要手段之一”,第二段中“调解发生的场域不是国家公权力所代表的政治领域,而是家族所代表的社会领域。调解发生于具有社会权威的第三方的主持下,基于当事人的合意,而对于纠纷进行在地处理。它严格地区分发生于正式国家司法设置——法院中的审判”等内容可以总结出,材料二侧重于“调解”在实现息讼、无讼的重要作用。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材料三则是重点分析了抑制诉讼的途径方法。“为了实现‘无讼’理想,中国传统社会通过三种途径来抑制诉讼”“非制度化抑讼途径方面,国家精英通过思想劝导、榜样示范、社会舆论等多种方式进行道德教化”“制度化抑讼途径方面,统治者通过制定严格的诉讼制度来增加民众提起诉讼的难度”“半制度化抑讼途径方面,在中国传统社会,民间调处在纠纷解决中扮演重要角色”等内容就清晰的证明了这一点。【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从材料一中“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的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等内容可知,中国传统礼治认为打官司是可羞的事情,这在在思想上对诉讼造成了阻碍。其次,从材料二“如果说无讼是中国古代政治与法制建设的价值取向,那么调处制度则是实现息讼、无讼的重要手段之一”“调解发生的场域不是国家公权力所代表的政治领域,而是家族所代表的社会领域。调解发生于具有社会权威的第三方的主持下,基于当事人的合意,而对于纠纷进行在地处理。它严格地区分发生于正式国家司法设置——法院中的审判”等内容可知,在价值取向上,无讼是中国古代政治与法制建设的价值取向,调处制度则是实现息讼、无讼的重要手段。正是对无讼的强调,这就导致了诉讼的减少。最后,在在具体实现“非讼”途径上,从材料三“中国传统社会通过三种途径来抑制诉讼。非制度化抑讼途径方面,国家精英通过思想劝导、榜样示范、社会舆论等多种方式进行道德教化”“制度化抑讼途径方面,统治者通过制定严格的诉讼制度来增加民众提起诉讼的难度,诉讼不是人人、时时都可采用的手段”“半制度化抑讼途径方面,在中国传统社会,民间调处在纠纷解决中扮演重要角色”可知,中国传统社会通过制度化、非制度化和半制度化等三种途径来抑制诉讼。所以,无论是思想上,还是价值取向上,中国都是倾向于“非讼”的,同时在实现“非讼”途径上也设置了多种选择,这就让传统中国的诉讼成为一种困难的事情。就如赛如斯·H·匹克认为的那样,“中国人对于和解与调处艺术的运用,对诉讼产生了长久而难以解决的灾难。”(二)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溟池毕飞宇臭水坑被修理一新,边上做了石头驳坡护岸工程。水泥沿着石头的缝隙抹出了弯弯曲曲的线条,又整齐又变动。四周种了花卉,每隔十五米就设一张水磨石凳。根据教导主任的提议,水坑的西北——东南对角线分别安装了两盏路灯。池内重新贮上自来水,一到晚上盛灯的倒影就在池子底下炯炯有神,说不出的幽静与坦荡。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要不要种荷花?这时候提出这个问题显然是顺理成章的。只要有问题,当然就会有赞成派与反对派,这也是顺理成章的。工会的申主席是荷花派。种荷花没有什么不妥,可以找出一千个相应的理由。但申主席赞成的事,办公室主任就要反对,这就有了反荷花派。那些不赞成种荷花认为可以种其他水生植物的人,就形成了第三种力量——非荷花派。不种荷花也可以找出相应的一千个理由。几千个理由一对垒,事情便僵住了。但办公室主任最后摊牌了:“再种荷花,挡住了视线,水池边上再出现事情谁负责?”这一巴掌击中了荷花派的天灵盖。荷花派负不起这个责。非荷花派同样负不起这个责。非荷花派很快改变了初衷,立即加入反荷花派的行列中来。人们看到了办公室主任眼睛里头的严肃神情,那里头不仅有“某些具体的事情”,甚至还有某些“不具体”的事情。这样的大责任谁负得起来?申主席拂袖而去,临走前丢下了句没用的狠话:“我不管了,你们看着办。”办公室主任陷在沙发里,开始摆动他的小腿。他的小腿是他的旗帜,一遇上胜利就会在阵地的前沿呼啦啦飘扬。办公室主任说:“不种荷花,也就不能再叫荷塘。集思广益,大家一起想个名字。”有人提议,天鹅湖好,诗情画意。有人说桃花源更好些,听上去雅。但立即就有人反对了,说俗,雅名被用得通常了,比俗的更俗。一个年轻的老师大声说,干脆叫钓鱼台吧。大伙听了便哄笑,主任说:“严肃点!”为了配合表情的严肃,他把嘴抿上了。但抿完之后有一颗门牙还露在外面,就翘起上唇,又抿了一回。主任最后请语文组的老师倪老师谈谈。倪老师不拿主意,一上来竟背诵了一段古文,是《庄子》里的《逍遥游》。倪老师从“北溟有鱼”一段背诵到“不知其几千里也”。倪老师解释说,这是学校,造就人才的,人才就是《庄子》里头的鲲鹏,既然鲲鹏来自“北溟”,臭水坑当然叫“溟池”最好了。大伙都说贴切,可以这么定的。但语文组的另一位老师菊老先生突然发话了。他摁掉烟头,笑着说:“怎么能叫‘池’呢,古语说,方为池,圆为塘,倪老师不会不知道吧?臭水坑不上规矩,不见方圆,怎么能叫‘溟池’?不通。”倪老师一脸尴尬,说:“本来就是打个比喻,是个意思。荀老师正色说:“这是师范,一字一句讲究的是示范性,马马虎虎那怎么行?”主任接过话,说:“这要什么紧,过去不圆可以叫荷塘,现在不方称作溟池,这不是将错就错?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嘛。就这么定了,叫溟池。”接下来就是立碑,立碑是一件大事,谁来书写就成了大问题。自古人因碑传,碑因人传,虽说寥寥数字,好歹也有“立言”的意思,那可是“三不朽”的要义,草率不得的。倪老师的行书不错,但“溟池”的名字是他起的,再让他书写,有点独吞了,摆不平。荀老师有一手字,可是荀老师坚持“不通”,不肯命笔。其他能写毛笔字的都知道这点过节,一起不肯“献丑”了。办公室主任当机立断,请电脑打字员在微机上做了“溟池”两个字,圆头体,一身的和气生财,两个字被刻在了石碑上,说不出的别扭。立碑时许多人都说,其实也不错,蛮有新意的。荀老师那天微笑了一个下午,直到晚上关上了房门,荀老师才把脸拉下来,对他的妻子说出了四个字:狗屁不通。溟池装上了路灯,装上了石凳,立了碑。溟池的故事全部结束。(节选自毕飞宇《好的故事》)6.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A.工会主席作为荷花派,因为怕承担责任,不得不放弃原有的主张,转而又支持反荷花派。B.小说第二段写“种不种荷花”的争论,颇具戏剧性,也为后文池塘“命名”埋下伏笔。C.小说着意叙写“溟池”命名之争和“立碑”书写之难,顺应情节发展,凸显人物形象。D.这篇小说篇幅不长,故事简单,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述,显得灵活自由、客观冷静。7.文中画线部分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有重要作用,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陷在沙发里,摆动小腿”,传神的动作描写刻画了办公室主任“取胜”后的得意之态。B.把“小腿”比作“旗帜”,“在胜利阵地的前沿飘扬”,暗含作者对办公室主任的讽刺。C.两次“抿嘴”的细节描写,令人忍俊不禁,又感到厌恶,刻画出办公室主任的滑稽可笑。D.简短的语言“严肃点!”照应文中“严肃神情”,表明他是一个不苟言笑、严谨认真的人。8.小说开头对“两盏路灯”的具体描写以及结尾“溟池装上了路灯”的叙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9.周作义先生认为小说是“人的文学”,小说家重在借助小说剖析复杂的人性。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人性?请简要分析。【答案】6.A7.D8.①开头借助“东南对角线两盏路灯”这一细节,描绘出环境的幽静,其中“炯炯有神”“坦荡”运用拟人手法,与后文人们的各种“争论”“不坦荡”形成对比,增强故事的戏剧性;②结尾写“溟池装上了路灯”,照应文题,呼应开头,结构上能使结构更加完整和严谨,产生一种回环之美,内容上使主题更突出。9.①学校工会的申主席因为怕承担责任,放弃原有的主张,这种因怕承担责任而做出逃避,放弃原有主张的处世态度,是一种明哲保身的处世态度,这体现了人性的自私自利;②办公室主任表里不一的双重人格:表面严肃,实则是故作姿态,摆架子;③互相倾轧的工作现状:在“溟池”命名和“立碑”书写的问题上,老师们互相排挤,不利于工作的顺利完成。【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A.“转而又支持反荷花派”错,由原文第二段“这一巴掌击中了荷花派的天灵盖。荷花派负不起这个责。非荷花派同样负不起这个责。非荷花派很快改变了初衷,立即加入反荷花派的行列中来。”和第三段“申主席拂袖而去,临走前丢下了句没用的狠话:‘我不管了,你们看着办’”,可知工会申主席没有支持反荷花派。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D.“他是一个不苟言笑、严谨认真的人”错,办公室主任的严肃是故作姿态,摆架子。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①原文开头借助“水坑的西北——东南对角线分别安装了两盏路灯。池内重新贮上自来水,一到晚上盛灯的倒影就在池子底下炯炯有神,说不出的幽静与坦荡”,其中“炯炯有神”“坦荡”运用拟人手法,描绘出环境的幽静。与后文的“种不种荷花”的争论,“溟池”命名的争论和“立碑”书写之难形成了对比,增强故事的戏剧性。②开头对“两盏路灯”的具体描写以及结尾“溟池装上了路灯”的叙写,这是首尾照应,既照应文题,又呼应开头,结构上能使结构更加完整和严谨,产生一种回环之美,内容上使主题更加突出。【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①依据原文第二段“当办公室主任最后摊牌了:‘再种荷花,挡住了视线,水池边上再出现事情谁负责?’”和第三段“学校工会的申主席拂袖而去,临走前丢下了句没用的狠话:‘我不管了,你们看着办’”,可知关于“种不种荷花”的争论,学校工会的申主席属于“荷花派”主张种荷花,而办公室主任持反对意见,学校工会的申主席因为怕承担责任,放弃原有的主张,说不管了,你们看着办,这种因怕承担责任而做出逃避,放弃原有主张的处世态度,是一种明哲保身的处世态度。②依据原文第二段“人们看到了办公室主任眼睛里头的严肃神情,那里头不仅有‘某些具体的事情’,甚至还有某些‘不具体’的事情。这样的大责任谁负得起来”和第四段“大伙听了便哄笑,主任说:‘严肃点!’为了配合表情的严肃,他把嘴抿上了。但抿完之后有一颗门牙还露在外面,就翘起上唇,又抿了一回。”可知办公室主任表里不一的双重人格:表面严肃,实则是故作姿态,摆架子。③依据原文第二段“工会的申主席是荷花派。种荷花没有什么不妥,可以找出一千个相应的理由。但申主席赞成的事,办公室主任就要反对,这就有了反荷花派。那些不赞成种荷花认为可以种其他水生植物的人,就形成了第三种力量——非荷花派。不种荷花也可以找出相应的一千个理由。几千个理由一对垒,事情便僵住了”和第六段“倪老师的行书不错,但‘溟池’的名字是他起的,再让他书写,有点独吞了,摆不平。荀老师有一手字,可是荀老师坚持‘不通’,不肯命笔。其他能写毛笔字的都知道这点过节,一起不肯‘献丑’了”,可知在“溟池”命名和“立碑”书写的问题上,老师们互相排挤,不利于工作的顺利完成,这便是互相倾轧的工作现状。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节选自韩愈《师说》)文本二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愈生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嫂郑鞠之。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擢进士第。会董晋为宣武节度使,表署观察推官。晋卒,愈从丧出,不四日,汴军乱,乃去。愈复为博士。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谕。宪宗遣使者往风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愈闻恶之,乃上表。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讦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帝曰:“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剌邪?愈,人臣,狂要敢尔,固不可赦。”乃贬潮州刺史。镇州乱,杀田弘正而立王廷凑,诏愈宣抚。既行,众皆危之。元稹言:“韩愈可惜。”穆宗亦悔,诏愈度事从宜,无必入。愈至,廷凑严兵迓之,甲士陈廷。既坐,廷凑曰:“所以纷纷者,乃此士卒也。”愈大声曰:“天子以公为有将帅材,故赐以节,岂意同贼反邪?”语未终,士前奋曰:“先太师为国击朱滔,血衣犹在,此军何负,乃以为贼乎?”愈曰:“以为尔不记先太师也,若犹记之,固善。天宝以来,安禄山、史思明、李希烈等有子若孙在乎?亦有居官者乎?”众曰:“无。”愈曰:“田公以魏、博六州归朝廷,官中书令,父子受旗节;刘悟、李佑皆大镇。此尔军所共闻也。”众曰:“弘正刻,故此军不安。”愈曰:“然尔曹亦害田公,又残其家矣,复何道?”众曰:“善。”廷凑虑众变,疾麾使去。因曰:“今欲廷凑何所为?”愈曰:“神策六军将如牛元翼者为不乏,但朝廷顾大体,不可弃之。公久围之,何也?”廷凑曰:“即出之。”愈曰:“若尔,则无事矣。”会元翼亦溃围出,廷凑不追。愈归奏其语,帝大悦。(节选自《新唐书·韩愈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愈言/讦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B.愈言讦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C.愈言讦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D.愈言/讦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11.下列对文本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句”,后面的停顿为“读”。古代文言文一般是不用标点符号的,因此需要“明句读”。B.“经传”,指经文和传文。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比如《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C.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有意义上的联系。一种是名和字意义相同或相近,如:周瑜的字“瑜、谨”都是美玉;另一种是名和字的意思正相反,如“愈”和“退之”。D.“说”,古代用来阐明事理或主张的一种文体,“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赤壁赋》的赋,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铺采摛文,体物写志”。12.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愈幼年丧父,勤奋好学。他从开始读书,每天都能记诵几千几百字,等到长大,能够完全贯通《六经》、诸子百家的学问。B.韩愈正直敢谏,多次被贬。他很反感唐宪宗供奉佛骨,于是上表反对,因言辞激烈触怒皇帝,差点被处死,在众人求情下,被贬为潮州刺史。C.韩愈不顾生死,宣抚叛乱。皇上下诏让他前往招抚,他出发后,大家都认为有危险。帝也感到后悔,下诏不让他进入敌营招抚。D.韩愈重视师道,不满世俗。他列举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对比,深刻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13.把文本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2)天子以公为有将帅材,故赐以节,岂意同贼反邪?14.韩愈是如何对王廷凑的士卒进行招抚的?请根据文本二简要概括。【答案】10.B11.A12.C13.(1)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2)天子认为你有将帅之才,所以赐予你节杖,哪里会料到你会与贼人一道造反呢?14.①晓之以理。天子视王廷凑有将帅材,所以赐予节杖,指出王廷凑不应该与贼人一道造反。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②动之以情。前节度使田弘正即使为人苛刻,但是叛军已经残害了他一家,算是报仇雪恨了,再也没有继续作乱的理由。③明之利害。前节度使田弘等归顺朝廷受到重用,以前叛乱的将领却不得善终,且祸及子孙,以此警告王廷凑叛军叛乱没有好结果。【解析】【分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韩愈言语冒犯,惩罚是应该的。但是,一个人如果不是怀有一颗忠心,怎么可能这样做?希望皇上稍微宽贷他,从而引导群臣进谏。“愈言讦牾”和“罪之诚宜”是两个完整的主谓结构,应在中间断句,排除AD。“至忠”是“怀”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句’,后面的停顿为‘读’”错误,正确的说法是“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后面的停顿为‘句’”。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下诏不让他进入敌营招抚”错误,“穆宗亦悔,诏愈度事从宜,无必入”的意思是:穆宗也后悔,让韩愈便宜行事,不要进入乱军中去。可见,皇帝只是让韩愈便宜行事,不进入乱军中去,并非“不让他进入敌营招抚”。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得分点:“之”,这些;“不齿”,“不屑与之同列”或“看不起”;“乃”,竟然。(2)得分点:“故”,所以;“岂”,哪里;“意”,料到。【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晓之以理。由原文“愈大声曰:‘天子以公为有将帅材,故赐以节,岂意同贼反邪?’”可知,韩愈先指出天子视王廷凑有将帅材,所以赐予节杖,指出王廷凑不应该与贼人一道造反。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动之以情。由原文“众曰:‘弘正刻,故此军不安。’愈曰:‘然尔曹亦害田公,又残其家矣,复何道?”可知,韩愈分析前节度使田弘正即使为人苛刻,但是叛军已经残害了他一家,算是报仇雪恨了,再也没有继续作乱的理由。明之利害。由原文“愈曰:‘以为尔不记先太师也,若犹记之,固善。天宝以来,安禄山、史思明、李希烈等有子若孙在乎?亦有居官者乎?’众曰:‘无。’愈曰:‘田公以魏、博六州归朝廷,官中书令,父子受旗节;刘悟、李祜皆大镇。此尔军所共闻也。””可知,点明前节度使田弘等归顺朝廷受到重用,以前叛乱的将领却不得善终,且祸及子孙,以此警告王廷凑叛军叛乱没有好结果。参考译文:文本一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不通晓文句的去向老师请教,有疑惑不能理解的却不向老师请教;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文本二韩愈,字退之,是邓州南阳人。韩愈三岁的时候就成为了孤儿,他跟随大哥韩会贬官到岭外居住。韩会去世之后,嫂子郑氏抚养他。韩愈从开始读书,每天都能记诵几千几百字,等到长大,能够完全贯通《六经》、诸子百家的学问。韩愈考中了进士。正赶上董晋做宣武节度使,上表章让韩愈做了观察推官。董晋去世之后,韩愈跟随灵柩离开京城,不到四天,汴梁的军队作乱,韩愈于是就离开了。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韩愈重新担任博士。韩愈才华横溢,却多次被贬,官职也下降了,于是就写了《进学解》来表明心迹。宪宗派使者前往凤翔迎请佛骨进入皇宫禁苑,三天后,才送到佛寺中供养。韩愈很厌恶这种行为,就上书朝廷(建议废止)。韩愈的奏章送上去,皇上看了大怒,拿着奏章给宰相看,要将韩愈处死。裴度、崔群进谏说:“韩愈言语冒犯,惩罚是应该的。但是,一个人如果不是怀有一颗忠心,怎么可能这样做?希望皇上稍微宽贷他,从而引导群臣进谏。”皇上说:“韩愈说我奉侍佛教过分了,还可以宽容。至于说自东汉信奉佛教以来,天子都寿命短,这种话多么荒谬?韩愈,只是朝廷一个臣子,胆敢狂妄若是,坚决不可以赦免!”于是被贬为潮州刺史。镇州动乱,士兵杀了田弘正,立王廷凑做节度使,皇上下诏让韩愈前往招抚。韩愈出发后,大家都认为有危险。元稹说:“韩愈可惜了。”穆宗也后悔,让韩愈便宜行事,不要进入乱军中去。韩愈到了,王廷凑整顿军士迎接他,让兵士穿上铠甲站立堂上。大家坐下后,王廷凑说:“变乱发生,就是这些士卒闹的。”韩愈大声喝道:“天子认为你有将帅之才,所以赐予你节杖,哪里会料到你会与贼人一道造反呢?”话还没说完,一个士兵上前激愤地说:“先太师为国家抗击朱滔,血衣还在,我们的军队哪里对不起朝廷了,却说我们是叛贼?”韩愈说:“我以为你们不记得先太师了,如果还记得,那很好。天宝以来,安禄山、史思明、李希列有孩子或者孙子在吗?还有在做官的吗?”众人说:“没有。”韩愈说:“田公率领魏博六州来归顺朝廷,做到中书令的职务,父子都做了节度使。刘悟、李佑统领的也都是大镇。这些也都是你们都知道的。”众人说:“田弘正很刻薄,所以,这里的兵士不能安身立命。”韩愈说:“但是你们也害了田公,又残害了他的家人。还有什么好说的?”众兵士都说:“好吧。”王廷凑担心军心摇动,赶忙叫他们都出去。然后,对韩愈说:“您想让我干什么呢?”韩愈说:“神策六军的将领,像牛元翼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但朝廷顾全大局,不能把他丢弃不管。你长时间围困他们,为什么呢?”王廷凑说:“我马上就放他出城。”韩愈说:“如果是这样,那就没什么事了。”正逢牛元翼突围出来,王廷凑也就不再追赶。韩愈回朝报告皇上,皇上很高兴。(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自咏陆游纷纷世态但堪悲,一念萧然我亦奇。醉里猖狂醒自笑,梦中虚幻觉方知。江湖重复风波恶,齿发凋零岁月驰。安得中原路如砥,渭川钓伴待多时。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纷乱扰攘的人世间本应悲痛,诗人却奇怪自己在闪念间没有了这种悲痛。B.颔联写诗人希望通过醉梦排遣内心的苦闷,然而醒后又认识到这样的做法荒唐可笑。C.颈联用比喻和借代手法,写社会动荡而自身年老体衰,流露出无力改变现状感伤。D.这首诗充满了个人理想与残酷现实的矛盾,但诗人在情绪低落后最终能够自我开解。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6.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15.D16.①“安得中原路如砥”表达对收复中原、国家安定的期盼;②“渭川钓伴待多时”既表达对得到重用、报效国家的渴望,又表达对怀才不遇、仕途失意的怨愤。【解析】【分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并赏析艺术手法能力。D.“这首诗充满了个人理想与残酷现实的矛盾,但诗人在情绪低落后最终能够自我开解”错误,诗人最后并没有能够自我开解,最后两句的意思是:如何才能收复中原,得到重用?我已成为渭川隐居钓鱼的姜太公的同伴太久了。这表达的是对重得重用的渴望,但也含有不被重用的怨愤,故而没有自我开解。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安得中原路如砥”,结合诗人身份来看,他是南宋爱国诗人,渴望能够收复中原,故而这句话表达的依然是诗人渴望收复中原,祖国统一的愿望。“渭川钓伴待多时”中,用姜太公渭水垂钓,等待文王重用的典故,说自己也是渭川钓鱼的同伴之一,是以姜太公的“同伴”自居,表达自己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而“待多时”,则是抱怨自己等待时间之长,却始终无法得到重用,难免有怀才不遇的怨愤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任选4句)(1)《琵琶行》中写琵琶女弹奏琵琶,音乐似乎低声无声,却有无尽情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2)《劝学》中“______,______”,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3)《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4)《短歌行》中运用比兴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诗人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5)《涉江采芙蓉》中,“______,______”这两句诗角度转为从游子方面写,举目远望,回乡的路途绵延无尽。【答案】①.别有幽愁暗恨生②.此时无声胜有声③.故木受绳则直④.金就砺则利⑤.无边落木萧萧下⑥.不尽长江滚滚来⑦.明明如月⑧.何时可掇⑨.还顾望旧乡⑩.长路漫浩浩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容易写错的字:“幽”“直”“砺”“萧”“滚”“掇”。本题是选考题,注意选最有把握的。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部史诗级战争大片,事件的铺陈与宏观的视角。电影《长津湖》虽聚焦于“长津湖战役”这一具体战役,却是将其置于整个朝鲜战争的大背景下来呈现。气氛凝重肃然的中南海,深宵灯火不眠的毛主席,彭德怀司令员匆匆赶来晤面,无一不凸显着新中国所面临的“参战还是不参战”的重要性与严峻性。影片所带来的思考也是深度而的。当新兵伍万里在疾驰的车厢里接住年轻的女卫生员抛来的红围巾时,当连长伍千里阻挡弟弟把复仇的子弹射向本已奄奄一息的敌人时,当美国将军为“冰雕连”的精神所折服而情不自禁致以军礼时,人性的力量跳跃出来,了战争的冷酷。这让影片在爱国主义的基本立场上有了人类的高度,也让所有热爱和平的人都有理由去憧憬一个铸剑为犁、再无战争的新世界!山河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中国人民志愿军在长津湖用热血创造的辉煌战绩。我们珍爱和平,但是,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依然是猎枪和我们中国军人保家卫国的!(宋扬《山河不会忘记》,摘编自《大众日报》)18.填入文中横线上,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相得益彰多元淡化庄严承诺B.相得益彰多样柔化庄严承诺C.缺一不可多样淡化铮铮誓言D.缺一不可多元柔化铮铮誓言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气氛凝重肃然的中南海,深宵灯火不眠的毛主席,匆匆赶来晤面的彭德怀司令员,无一不凸显着所面临的新中国“参战还是不参战”这一生死抉择的重要性与严峻性。B.气氛凝重肃然的中南海,深宵灯火不眠的毛主席,匆匆赶来晤面的彭德怀司令员,无一不凸显着新中国所面临的“参战还是不参战”这一生死抉择的重要性与严峻性。C.中南海气氛凝重肃然,毛主席深宵灯火不眠,匆匆赶来晤面的彭德怀司令员,无一不凸显着新中国所面临的“参战还是不参战”这一生死抉择的重要性与严峻性。D.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中南海气氛凝重肃然,毛主席深宵灯火不眠,彭德怀司令员匆匆赶来晤面,无一不凸显着所面临的新中国“参战还是不参战”这一生死抉择的重要性与严峻性。20.排比的修辞功能可以概括为“增文势”、“广文义”,请结合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简要分析。【答案】18.D19.B20.增文势:三个分句以整齐的长句结构排列,加强了表情达意的气势。广文义:三个分句分别展示了志愿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身上的英雄精神和人性光辉、用不屈赢得敌人的尊重,丰富了影片主旨内涵。【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第一空,“相得益彰”,相互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好处。“缺一不可”,少一样也不行。根据后文“这一具体战役,却是将其置于整个朝鲜战争的大背景下来呈现”可见,此处没有体现出二者相互补充更能显出好处,而是指二者少了一样都不行,故选“缺一不可”。第二空,“多元”,三个以上的整体或实体。“多样”,指多种样式。此处对象是“思考”,而不是具体事物,故不能用“多种样式”来修饰,选“多元”。第三空,“淡化”,(问题、情感等)逐渐冷淡下来,变得不被重视或无关紧要;使淡化。“柔化”,怀柔感化。此处想表达的不是战争的残酷变得“不被重视”“无关紧要”,而是想强调在残酷的战争中,人性让这一切有了一点柔和,故选“柔化”。第四空,“庄严承诺”,庄重地许诺。“铮铮誓言”,很有决心的誓言。此处需要选择名词性词语,“承诺”是动词,“誓言”是名词,故选“铮铮誓言”。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二,一为语序不当,“彭德怀司令员匆匆赶来晤面”与前面两个句子句式不一致,应调整语序为“匆匆赶来晤面的彭德怀司令员”;二为成分残缺,“面临的‘参战还是不参战’”缺乏中心语,应在其后加上“这一生死抉择”。故选B。【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排比手法在语句中表达效果的能力。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题干要求从“增文势”“广文义”连个角度分析;“增文势”即增强文章气势,画横线的句子中,三个整齐的句子形成排山倒海的气势,增强了语句的表达效果;“广文义”指分别从不同角度展现同一类人物或事物的特点;其中“接住年轻的女卫生员抛来的红围巾”,反映出志愿军们对美好的渴望;“阻挡弟弟把复仇的子弹射向本已奄奄一息的敌人”,反映出高尚的人性光辉;“美国将军为‘冰雕连’的精神所折服而情不自禁致以军礼”体现出志愿军们刚强的意志使得敌人尊重,从不同角度展现出志愿军的精神品质,从而丰富了内涵。(二)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冬季有喝酒驱寒保暖又养生的说法。专家介绍,所谓喝酒养生,不一定特指白酒,红酒、黄酒均可。其次,要控制量,如果大量饮酒,会让血液循环加快,使人体内大量的热量通过皮肤散失,①,不仅起不到御寒功用,反而易使人出现感冒等症状。冬天养生,可以坚持用热水泡脚,但洗脚水温度要适宜,太高的水温会破坏足部的皮脂膜,因此水温最好不要超过40℃。更为重要的是,泡脚时间也不是越长越好,②,幼童和老人不要超过10分钟。成年人不要超过半小时。一些网文提到在空气加湿器中加入板蓝根、醋等,③,也能预防感冒。专家提示,加湿器滥用添加物,小心伤肺,这种做法既不科学,更可能会引发呼吸系统疾病。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22.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一、二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2个字。【答案】21.①体温迅速下降②要因人而异③既能加湿空气22.①喝酒驱寒时不宜多喝②泡脚时间并非越长越好。【解析】【分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此处主要讲大量饮酒带来的后果,前面讲“使人体内大量的热量通过皮肤散失”,也就是说热量大量散失导致的后果,即体温迅速下降。第二处,前面讲“泡脚时间也不是越长越好”,后面讲“幼童和老人”“成年人”的泡脚时间,不能盲目追求泡脚时间之长,要因人而异。此处应该是讲泡脚时间要因人而异。第三处,此处是讲一些网文的观点,加湿器的作用是加湿空气,“加入板蓝根、醋等”的目的是预防感冒,此处根据后面“也能”分析,需要用“既能”。即“既能加湿空气”。【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及选用句式的能力。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段,三句话,第一句介绍说法,第二句为专家观点。第三句为重点,主要讲饮酒要控制量,大量饮酒不仅起不到御寒功用,还会给人体带来伤害。该段主要讲喝酒驱寒时要注意量。用否定句,也就是“喝酒驱寒时不宜多喝”。第二段,是用热水泡脚的,明确水温要适宜,泡脚时间不是越长越好,要因人而异。用否定句表达,也就是说“泡脚时间并非越长越好”。四、写作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现代汉语词典》:【成长】向成熟的阶段发展。有人说,人会长大三次:第一次是在意识到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时候,第二次是在发现努力不一定有成效、付出不一定有回报的时候,第三次是在明知没有成效或回报却依然倾尽全力的时候。根据你的成长经历以及人生感悟,写一篇文章。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答案】例文:但问耕耘,莫问收获耕耘,谓之耕地和除草,耕耘的目的是为了收获。春种秋收,自然之理。而我却要说:但问耕耘,莫问收获。世人多注重的,都为其最终的结果,其过程,往往都被其忽视。也因为人心总有太多的执念,方才会生出太多的烦恼。若能够凡事只求耕耘,不问收获,忘记得与失,忘记成与败,只活在当下,把握好此时此刻,就能够做到心安理得,无愧于心。“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凡尘百相,皆有因果,你不必问最终的结果会如何,你应该问自己在这过程中付出了多少,又得到了多少。不问收获的有多少,而是要问这一路上的追求,让你懂得了多少人生的真理,让你收获了多少的快乐。世事难料,你永远都无法预料未来的苦难会哪一个先降临,你唯一能做的,就是过好当下,活在此时此刻。不负这匆匆流走的韶光,亦不辜负自己,似此,便已足够。不求结果,没有目的,没有功利地做某一件事情,你的内心就会单纯快乐起来。日本手工玻璃艺人荒川尚也和老婆来到京都乡下造窑炉,做玻璃,一连好几年都不赚钱,一个大男人却要靠老婆养活。可是荒川深深地为玻璃的晶莹璀璨所折服,沉醉其中不能自拔,他没有目标,他只是想做好手中那一件作品,带给他人美的感受。他说:“大自然本身的美,令人惊叹和触动,而我只希望自己的作品也能带给别人,这样的感动。”正是这一种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执着信念支撑着他前行。经过四十年的千锤百炼,他终于成为日本玻璃工艺界的一代宗师。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是曾国藩的至理名言,做人严于律已,做事精益求精,踏实勤勉,不为名利,先付出,再谈回报,终使其成为一代军事家、政治家,功勋卓著的晚清名臣。但问耕耘,莫问收获,是做人的大境界。没有乐于奉献的精神,没有对事业的热爱,没有对目标的执着,一个人是不可能拥有如此之大境界。成功的人生需要这种精神,幸福的人生需要这种精神,和谐的社会同样需要这种精神。身在高三,我时常为繁重的学习厌烦,不能做到只问耕耘不求收获,希望有一天能活出第三种境界: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唯此便能走好人生过程,相信那些汗水会让美好的回忆不会褪色。【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讲述了关于成长的话题,三次长大,是三次骨子里的成长和成熟。第一次“在意识到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时候”,就应在被忽略中重新定位自我,重新定义自我的价值,重塑自我。第二次“在发现努力不一定有成效、付出不一定有回报的时候”,就不再过分强调结果,坦然面对挫败,接纳普通而又平凡的自我。第三次“在明知没有成效或回报却依然倾尽全力的时候”,这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着,这是有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勇气,这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超然。因此,我们在写作中对三次长大的论述,应着重从人的心智的成长角度展开。我们可以感谢成长的挫折,感谢成长的顿悟和反思。可重点展开对第二次、第三次长大的体悟:“在发现努力不一定有成效、付出不一定有回报的时候”这个时候考验的是我们的心态,要不要继续坚持耕耘,特别是“在明知没有成效或回报却依然倾尽全力的时候”更需要走下去、坚持下去的勇气和毅力。在此基础上我们可提出成长过程中需要注重过程,因为世事难料,你永远都无法预料未来的苦难会哪一个先降临,你唯一能做的,就是过好当下,活在此时此刻。立意:1.重新定义自我的价值。2.坦然面对挫败。3.接受平凡的自我。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2-17 16:13:12 页数:19
价格:¥5 大小:60.06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