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西省长治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9

2/19

剩余1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I卷(阅读题共76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情绪卑常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长期以来.各个领域的学者从自己的学科出发,对此现象纷纷做出各自的解释,但是姑终未获解决。现在生物学家也开始涉足这个问题.并从生物学的角度加以探讨,他们的见解让人耳目一新。我们经常说人的情绪多,其实我们往往不是自己情绪的真正主人。在人体内.存在着许多调控我们情绪的化学物质,我们的喜怒哀乐受到它们的控制。比如说.有时候我们会莫名其妙地感到心烦,究其原因是一种叫做“梅拉多宁”的激素在作怪:如果这种激素分泌过多.会导致心情烦躁、沮丧等。据研究,梅拉多宁也是导致一种叫“冬季抑郁症”疾病的元凶。得这种病的人.在冬季尤其是阴霉、缺少阳光的日子里.容易情绪低落、郁郁寡欢.甚至做出极端行为,为什幺生活中有些人那幺快乐,令人羡幕?这又涉及到一种叫“多巴胺”的化学物质,多巴胺是神经元中传导神经兴奋的一种化学物质,当多巴胺传导顺畅的时候,大脑内部就会产生一系列化学变化,使我们产生快感。现在生物学家发现,大量的细菌寄生在我们呼吸道和消化道中,它们中的半教是中性菌,对我们既无害也无益,比如肠杆菌、酵母菌及肠球菌;约有10%是有害菌,如葡萄球菌、幽门杆菌等;还有约30%是有益菌,如乳酸菌、双歧杆菌等。对有害菌我们也不必担心,因为它们的活动严格受有益菌和中性菌的管制。别小看这些寄生在肠道内的小小细菌,它们对改变我们的情绪和行为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方面.这些细菌影响人体的营养代谢,如果消化不良,会引起情绪异常;另一方面.假如人体的代谢紊乱,这些细菌会制造出硫化氮、氨等气体来毒害我们的神经,从而导致我们情绪异常,甚至做出极端行为。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当给猪投喂高密度的发酵乳杆菌时,猪不仅长得快,而且争食咬斗现象明显减少。这是因为猪的肠道内有益菌受到强化之后,对猪的神经有毒害作用的气体硫化氢和氨等的生成大幅度下降,于是改善了猪的行为。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近年来,人们情绪异常和行为失控的发生频率逐年升高,从肠道内细菌的生存环境来看,导致这一现象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等的滥用。这些药物或化学物质进入人体会大量杀死肠道细菌,导致人的代谢紊乱和消化不良,从而引发情绪异常和精神疾病。二是这几年生活水平提高后,部分人吃得太饱。由于摄入的过量高蛋白在人体内缺少有益菌或中性菌为其分解、代谢,它们会在杂菌的分解下产生大量的硫化氢、氨等对神经有毒害作用的物质。这些物质会破坏人体中起抑制冲动作用的五羟色胺的合成,导致人的情绪异常,产生过激行为。(摘编自2010年4月29日《科技文摘报》)1.下列关于情绪异常及其研究状况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所谓情绪异常是指情绪低落、沮丧、烦躁、发怒,乃至做出极端行为等。心情愉快则是人的正常状态,不属于情绪低落。B.人的情绪异常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此前各个领域的学者虽然从不同的学科出发,提出了各种解释,但是始终未能解决问题。C.与其他领域学者的研究不同,现在生物学家们另辟途径,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从而解决了情绪异常的防治问题。D.科学研究已经表明,人体内的一些化学物质会影响人们的喜怒哀乐,所以许多时候人们并非自己情绪的真正掌握者。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人们有时候出现烦躁、沮丧等情绪,其原因是体内的激素梅拉多宁的分泌超过了正常的水平。这种情况更严重的例子就是冬季抑郁症。B.正常情况下人体肠道内的有益菌和中性菌会有效管制有害菌的活动,当有益菌和中性菌的数量大量减少时,这种管制就会削弱。C.如果给猪投喂高密度额发酵乳杆菌,猪肠道内有益菌的数量大幅度增加,那么硫化氢和氨等有害气体的生成就会大量减少。D.残存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等杀死大量肠道细菌,高蛋白物质就会被分解出大量硫化氢和氨等有害物质,导致人的情绪异常。3.下列判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只有当人体内多巴胺的量超过一般水平,神经兴奋在神经元中才能得到有效的传导,人的大脑才能产生化学变化,从而获得快感。B.即使人们不食用含有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等的食物,而食用纯“绿色”食品,我们体内的肠道细菌也可能会导致情绪异常。C.肠道内的杂菌会分解高蛋白物质,产生硫化氢、氨等毒害神经的气体,这就是说,可以通过杀灭这些杂菌来预防或治疗情绪异常、D.近年来,某些人行为失控的现象屡有发生,看来控制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的使用也应该是解决此类现象的有效措施之一。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答案】1.C2.D3.A【解析】【1题详解】C项设置了把未然当己然的陷阱。“从而解决了情绪异常的防治问题”不符合文意,“解决了”在文中没有依据,从第1小段末句来看,生物学家只是“开始涉足”,“他们的见解让人耳目一新”,显然并没有达到“解决了”的程度。注意第1小段中加点的对应依据语句。【2题详解】“残存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等杀死大量肠道细菌”,“高蛋白物质就会被分解出大量硫化氢和氨等有害物质”是两个不同的原因。A项将冬季抑郁症视作更严重的例子,文中没有直接说明,可以从症状中勉强摊断出。【3题详解】多巴胺是神经元中传导神经兴奋的一种化学物质,当多巴胺传导顺畅的时候,大脑内部就会产生一系列化学变化,使我们产生快感。是多巴胺传导顺畅与否,不是多巴胺量的多少。(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费孝通先生谈“差序格局”是从私说起,私的问题是个群、人我的界限怎样划法的问题,于是,费老先生把整个社会结构的格局提出来。中国的社会不像西洋社会,西洋社会是团体社会,称为团体格局,“像由几根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得分清楚。”中国的社会结构是像一块石头丢在水面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西洋社会结构里,团体格局是一种平等的观念,在同一团体中,各个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是一种宪法观念,团体不能抹煞个人。中国社会结构里,差序格局是一种有差等的次序,有远近、亲疏的差序。一切价值是以“己”为中心的主义。在这种差序的推浪形式中,把群己的界限弄成了相对性。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可以说是公。“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摘编自李鹏亚《读<乡土中国>——对差序格局的理解》)材料二《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一词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逻辑和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社会特征。一是差序格局的等级性。差序格局中的“序”,有等级之意。在儒家文化中,我国社会结构尤为注重人伦。“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君臣、父子、夫妇、政事、长幼、上下等都有着严格的伦理界限,不可逾越。“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与礼治秩序紧紧弥合在一起,可以说,差序格局是伦理纲常、等级有序等儒家伦理存在的社会基础,礼治秩序从文化上不断塑造着、强化着差序格局的存在。二是差序格局的伸缩性。“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在家族中,以己为中心,血缘关系越近,关系网络就越紧密。依中国传统家族文化言,五服之内一般被视为差序格局的里层,五服之外则可伸缩,弹性度较大;外戚中,更是“一表三千里”。从广泛意义上论,地缘、友缘、学缘、业缘等关系有时也纳入差序格局中的关系范畴。如“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一辈子同学三辈子亲”等民谚俚语对这种情形作了生动的描摹。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反之就越小。三是差序格局的壁垒性。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体现的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模式。当资源稀缺时,如何分配资源,在没有国家计划和市场调节的情况下往往由个人依据与“己”关系亲疏远近这一标准进行。离“己”愈近,得到的资源可能就愈多。究其实质,这种资源配置模式的根本目的在于使自己利益最大化,保持已有差序格局的稳定性,同时具有强烈的排外性。而在整个社会中,差序格局则成了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与自由流动的结构性壁垒。差序格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断被现代因子影响和浸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差序格局旧有的特质。有学者对费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作了拓展,认为当前我国存在着城乡差序格局、权力差序格局等。(摘编自陈占江《差序格局与中国社会转型》)材料三当人们普遍意识到社会急剧转型、农村面貌已经翻天覆地的时候,我们还需要阅读《乡土中国》,还可以从这样的阅读中得到颇具价值的启示。因为,作者所关注的并非只是当时农村问题,而是整个中国文化传统问题,是中国文化传统与社会变迁的问题。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我们可以引用梁治平在其《古代法:文化差异与传统》一文中所说的一段话来印证上述观点:“一个被称作传统的东西,如果确实符合传统这个词的真实含义,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上曾经存在的过去,同时还是历史存在的现在。因此,我们不但可以在以往的历史中追寻传统,而且可以在当下生活的折射里发现传统。今人对于历史的关注和对传统的兴趣,恐怕主要是从这里来的。”费孝通先生在《乡土重建》中也表达了上述观念:“传统的方式不但有记载可按,而且有现实的生活可查……”明白了“传统”的此一层面的意义,我们即可重新看待和挖掘《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如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提出了乡土社会理论中的差序格局概念可能无法适用于当代日趋复杂的人际关系,但是我们可以继承和发展差序格局理论,聚焦于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法则的研究,从现实中发现中国人注重人情与面子的人际交往关系的传统。(摘编自胡成《<乡土中国>与传统文化的重建》)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社会里公私界限是相对的,以己为中心形成的推浪似的圈有多少,就有多少个公。B.在传统社会里,社会关系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离开私人联系,社会道德就不会发生作用。C.儒家文化注重人伦,人伦就意味着有等级,儒家伦理是差序格局的产物,二者相辅相成。D.从现实中发现中国人注重人情与面子的人际交往关系的传统,是在挖掘差序格局的当代价值。5.下列对材料二和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二阐明并分析了差序格局在当下中国社会转型期呈现出的新特点,这是对费孝通相关理论的拓展与完善。B.材料二和材料三都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探究了差序格局的内涵,其目的都是为了印证费孝通理论的正确性。C.在整个社会中,差序格局使得社会资源配置不合理,流动不自由,国家计划和市场调节有利于消除这些弊端。D.《乡土中国》关注了当时农村问题和中国文化传统与社会变迁的问题,所以它对当代变化巨大的农村很有启示。6.三则材料都谈到了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但侧重点又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4.C5.C6.(1)材料一侧重通过与西方“团体社会”结构相对比,阐明“差序格局”的概念内涵;(2)材料二侧重论述“差序格局”等级性、伸缩性、壁垒性等三大社会特征,并指出在现代中国转型时期“差序格局”呈现出新变化;(3)材料三侧重从传统文化的重建角度,让人们认识到“差序格局”及《乡土中国》在当代的研究价值和意义。【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C.“二者相辅相成”错。原文是“差序格局是伦理纲常、等级有序等儒家伦理存在的社会基础”,并未体现儒家伦理对“差序格局”的“辅助”。故选C。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材料二原文是“差序格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断被现代因子影响和浸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差序格局旧有的特质”,并没有“阐明并分析新特点”;B.“其目的都是印证费孝通理论的正确性”理解有误,材料二从差序格局的等级性、伸缩性和壁垒性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差序格局的特点,并非为了印证费孝通理论的正确性;D.“《乡土中国》关注了当时农村问题……所以它对当代变化巨大的农村很有启示”错。由原文“作者所关注的并非只是当时农村问题,而是整个中国文化传统问题,是中国文化传统与社会变迁的问题”可知,对当代变化巨大的农村很有启示的是《乡土中国》关注了整个中国文化传统问题,中国文化传统与社会变迁的问题,而不是“关注了当时农村问题”。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材料一,第一、二段首先分别指出中国与西方社会结构的不同特点,“西洋社会是团体社会,称为团体格局”“中国的社会结构是像一块石头丢在水面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然后再具体分析这两种不同社会结构中的的人际关系特点,“西洋社会结构里,团体格局是一种平等的观念……是一种宪法观念,团体不能抹煞个人”“中国社会结构里,差序格局是一种有差等的次序,有远近、亲疏的差序”,可见材料一旨在阐明“差序格局”这一概念。材料二,先高度概括“差序格局”一词,再分别以“一是差序格局的等级性”“二是差序格局的伸缩性”“三是差序格局的壁垒性”作为段首语,从三个方面揭示“差序格局”的特点,最后指出“差序格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断被现代因子影响和浸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差序格局旧有的特质”。材料三,“我们还需要阅读《乡土中国》,还可以从这样的阅读中得到颇具价值的启示。因为,作者所关注的并非只是当时的农村问题,而是整个中国文化传统问题,是中国文化传统与社会变迁的问题”“明白了“传统”的此一层面的意义,我们即可重新看待和挖掘《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站在从传统文化的重建角度,让人们认识到“差序格局”及《乡土中国》在当代的研究价值和意义。(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谎言相裕亭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盐河北岸,有一小村,依河而居。几十户人家,却散落在一条两里多长的古河套里。远看,乌蒙蒙一片,恰如零零散散的旧船被遗弃到河岸边。走到跟前,透过河堤上茂密的竹柳,才可辨出一家一户错落有致的小院及房屋间的石巷黛瓦。此村,名曰犯庄。乍一听,此处是出土匪、罪犯的地方。其实不然。日伪时期,那里曾上演过一场貌似影视剧里才有的故事。有两个偷偷摸进村里的小鬼子,被村里的男人打死,扔到村外的芦苇荡里。驻扎在盐河口的小鬼子追查下来,把全村的成年男子集中到盐河边的小码头上,架起机枪,限定时间,逼他们交出“凶犯”。否则,将统统杀死。关键时刻,村里的陈铁匠站了出来。陈铁匠说,小鬼子是他杀死的。日本兵中,一个留着八字胡的小队长,看到陈铁匠站出来,嘲讽般地独自鼓起掌来。随后,那家伙满脸狐疑地走到陈铁匠跟前,指着地上的两具尸体,变换着指间的数字,问他:“你的,一个人,杀死他们两个?”陈铁匠脖子一挺,说:“是。”小鬼子“呦西”一声,随之,目光转向旁边陈铁匠的儿子,怒吼一声:“你的,不明白吗?”小鬼子不相信陈铁匠一个人,能杀死他们两个日本兵。当即,陈铁匠的儿子也被拉出队列。在处置了铁匠父子后,小鬼子们仍不肯罢休。他们把村里的男人押上河边巡逻舰。说是要带他们到“据点”内继续盘查。其实,是强征他们到山东招远金矿做劳役。不久,他们当中有人写信回来。小村里,许多妇人听说那户人家有信来,都纷纷跑去看。信中提到几户人家的男人,在半道上逃跑,或是在开采金矿时不守纪律,被日本人给杀了。那几户死去男人的人家,先是有妇人滚在床上或地上哭。随之,就有人帮着焚烧火纸。另有妇人们帮着收拾庭院,支起灵棚,支起锅灶,办一桌酒菜,来祭奠那家死去的男人。此时,陈铁匠家的女人,一定会在这些妇人当中。因为,当初她家男人与儿子被日本人杀死后,村里的妇人们,就是这样帮她的。但是,此番铁匠家的女人,在帮衬那户家人料理后事时,如坐针毡!她从那户人家的哭声里,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人家的冤屈与愤懑。“死鬼呀,你死得好冤!你跟着人家白白送死呀。”盐河边的女人,哭亡夫时,都是那样称其“死鬼”。人家哭她家的死鬼死得冤,白白地跟着去送死!这说明什么?说明她家男人是不该那样死的。究其原因,自然就落到铁匠父子的头上了。整个村庄的男人被日本人掠去做劳役,都与她家的男人打死鬼子有关。所以,铁匠家的女人在那户人家做事时,半天不说一句话。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村子里的女人,表面上看不出她们是怎样恨铁匠家的男人和女人。但是,那些女人的心里,或多或少地还是会怨恨铁匠父子招惹祸端,给大家带来麻烦。以至于,性格刻薄的女人,在街面上与铁匠家的女人走个对面,都不搭理她。这样一来,村子里再传来哪家男人死去的噩耗,她干脆缩在家里,不想去做帮手了。再后来,她悄无声息地带着孩子,隐居娘家。解放后,陈铁匠的后人想为他们因打死鬼子而惨遭日寇杀害的先祖树碑立传。他们找到盐区地方政府。编写盐区地方志的同志告诉他们,当年死在芦苇荡里的那两个“鬼子”,是被日本人打死的两个穿着日本军服的盐工,并不是真的日本兵。他们之所以要自编自导那样一场惨剧,是为了向金矿输送劳工。这就是说,铁匠父子打死鬼子之说,是子虚乌有的事。不过,地方政府还是追认陈铁匠父子为革命烈士。为了一众村民,不惜牺牲自己的人,不是烈士,又是什么呢?(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形象地描绘了盐河自然古朴的风景,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介绍了文中人物生活的环境,增强了小说的审美色彩。B.日本小队长“嘲讽般地独自鼓起掌来”,这一细节暗示了这是日本侵略者自编自导的一场惨剧,揭示了侵略者阴险、卑劣的心理。C.小说情节设计巧妙,在层层铺垫的基础上,结尾干净利落地交代了事情真相,不仅产生了出人意料的效果,而且使人物形象熠熠生辉。D.小说通过人们对铁匠和铁匠家女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以及事情的真相和铁匠父子被追认革命烈士的结果的对比,揭示了深刻的主题。8.小说的标题是“谎言”,以此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9.本文除了写陈铁匠一家,还写了盐河边的女人们。请结合作品,谈一谈作者为什么要写盐河边的女人们。【答案】7.D8.①设置悬念,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人物形象塑造方面:陈铁匠的谎言,突出了他为救乡亲而勇于牺牲的高大形象,侵略者的谎言,体现了他们的阴险、卑劣。③谎言是全文的线索,串联全文情节,使情节跌宕起伏。④主题方面:不同的人面对谎言的不同态度,表现了抗日战争中斗争的复杂性。9.①以盐河边其他女人狭隘自私的心理,反衬出陈铁匠为挽救乡亲而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②引发了矛盾冲突,引起了情节的跌宕起伏,为小说最后揭示真相积蓄了张力。③勾勒出抗战时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显示了抗日战争中斗争的复杂性,丰富了小说内容,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解析】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事情的真相和铁匠父子被追认革命烈士的结果的对比”分析错误,文中有人们对铁匠家女人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的对比,以此揭示了深刻的内容。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的能力。小说以“谎言”为题,首先是为小说设置了悬念。读者会在第一时间产生疑问,小说中有什么样的谎言,这个谎言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带着这个疑问,读者会有充足的动力向下阅读。其次,这一标题对塑造人物形象有着积极的作用,通读文章,可知本文所写的谎言有两个:一个是陈铁匠为救全村的男人,对日本鬼子撒谎说两个日本鬼子是自己杀死的。另一个在解放后,陈铁匠后人找到盐区地方政府,政府揭示的,日本鬼子为了向金矿输送劳工,谎称有人杀死了日本兵,抓了全村的男人送去金矿干活。在日本鬼子抓起全村男人的时候,陈铁匠明知道自己站出来会死,还会连累家人,可是为了救大家,谎称鬼子是自己杀的,塑造了陈铁匠这个为救乡亲而勇于牺牲的人物形象。最后,小说的结尾揭开了谜底:两个所谓被打死的鬼子,并非是真正的鬼子,而是鬼子打死的两个穿着日本军服的盐工。他们之所以要自编自导那样一场惨剧,是为了向金矿输送劳工。小说以“谎言”为题,还提示了日本侵略者的阴险、卑劣,表现了深刻的主题。【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本文出来写陈铁匠一家外,还写了盐河边的女人们。文章通过那些后来死了男人女人们的言行,“村子里的女人,表面上看不出她们是怎样恨铁匠家的男人和女人。但是,那些女人的心里,或多或少地还是会怨恨铁匠父子招惹祸端,给大家带来麻烦。以至于,性格刻薄的女人,在街面上与铁匠家的女人走个对面,都不搭理她”,揭示了这些女人的狭隘自私。同时也为小说引发了矛盾冲突,引起了情节的跌宕起伏,为小说最后揭示真相积蓄了张力。正是这些狭隘自私的女人言行致使陈铁匠妻子带着孩子搬出了犯庄,引出陈铁匠后人解放后找到盐区地方政府,想为他们因打死鬼子而惨遭日寇杀害的先祖树碑立传的故事。最后政府揭示了当年事情的真相既体现出抗日战争中斗争的复杂性,又用“政府还是追认陈铁匠父子为革命烈士。为了一村村民,不惜牺牲自己的人,不是烈士,又是什么呢”来歌颂陈铁匠为挽救乡亲而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而盐河边女人们的行为就更反衬陈铁匠的高尚。通过这些女人的行为,将抗战时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真实的呈现给读者,从而显示出抗日战争中斗争的复杂性。同时这些人物的行为也丰富了小说内容,凸显了小说主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季布者楚人也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曰:“汉购将军急,迹且至臣家,将军能听臣,臣敢献计;即不能,愿先自刭。”季布许之。乃髡钳季布,衣褐衣,置广柳车中,并与其家僮数十人,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买而置之田。诫其子曰“田事听此奴,必与同食。”朱家乃乘轺车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曰:“季布何大罪,而上求之急也?”滕公曰:“布数为项羽窘上,上怨之,故必欲得之。”朱家曰:“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待间,果言如朱家旨。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孝惠时,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吕后,不逊,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布辞之官。楚人曹丘生,与窦长君善,欲得书请季布。窦长君曰:“季将军不说足下,足下无往。”固请书,遂行。使人先发书,季布果大怒,待曹丘。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顾不重邪?何足下距仆之深也!”季布乃大说,引入,留数月,为上客,厚送之。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季布者/楚人也/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B.季布者/楚人也/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C.季布者/楚人也/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D.季布者/楚人也/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髡钳是古代刑罚。谓剃去头发,用铁圈束颈。古代刑法还有“黥”“劓”“膑”等。B.单于本是匈奴人对其首领的专称,后来成为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首领的统称。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C.吕后名吕雉,汉高祖刘邦的皇后,惠帝时被尊为吕太后,在惠帝去世后临朝称制。D.河东指现在的山西西南部,因在黄河以东而得名,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之一。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季布被人搭救,得到高祖赦免。汉高祖悬赏捉拿季布,季布藏身于周氏,周氏把他扮作奴仆卖给朱家,朱家劝说汝阴侯向高祖进言,最终高祖赦免了季布。B.季布敢于直言,阻止用兵匈奴。吕后受到单于的侮辱,樊哙要带兵横扫匈奴,众将都赞同,季布以高祖当年平城被围的旧事表示反对,进攻匈奴的事作罢。C.季布被召入京,终未获得提拔。孝文帝因为听人说季布是贤人,便召他入京,欲任用他为御史大夫,后又因他人之言而放弃,季布因此向皇帝进言。D.季布重诺之名,被楚人曹丘宣扬。楚人有“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的谚语,季布重视诺言的名声能够传扬,是因为曹丘游走天下时到处为他宣扬。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滕公曰:“布数为项羽窘上,上怨之,故必欲得之。”(2)窦长君曰:“季将军不说足下,足下无往。”固请书,遂行。【答案】10.C11.B12.D13.(1)滕公说:“季布多次为了项羽使皇上陷入困境的境地,皇上怨恨他,所以一定要抓到他。”(2)窦长君说:“季将军不喜欢您,您不要去。”曹丘坚决要求窦长君写信,(拿着信)便启程去了。【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句意:季布是楚地人。项羽派他率领军队,曾屡次使汉王刘邦受到困窘。等到项羽灭亡以后,汉高祖出千金悬赏捉拿季布,并下令有胆敢窝藏季布的论罪要灭三族。季布躲藏在濮阳一个姓周的人家。“兵”做“将”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千金”是“购”的介词结构后置,归于上句,中间不能断开,在其后断开,排除A。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B.“后来成为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首领的统称”说法错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首领的统称大多为可汗而不是单于。故选B。【12题详解】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季布重视诺言的名声能够传扬,是因为曹丘游走天下时到处为他宣扬”错误,因为通过原文,“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说明季布重诺的故事已经成为了楚人谚语,已经在楚地人尽皆知,曹丘生出游时到处为他宣扬只是“得以传扬”的一个原因,而不是所有原因。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数”,多次;“窘”,使皇上陷入困境;“得”,得到,抓到。(2)“说”,通“悦”,喜欢;“固”,坚决;“请书”,请求(窦长君)写信。参考译文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季布是楚地人。项羽派他率领军队打仗,他多次使汉王刘邦陷入困窘。等到项羽灭亡以后,汉高祖出千金悬赏捉拿季布,并下令有胆敢窝藏季布的,论罪要灭三族。季布躲藏在濮阳一个姓周的人家。周氏说:“汉王悬赏捉拿您非常急迫,追踪搜查就要到我家来了,将军您如果能够听我的话,我冒昧地给您献个计策;如果不能,我情愿先自杀。”季布答应了他。周氏便把季布的头发剃掉,用铁箍束住他的脖子,让他穿上粗布衣服,把他放在运货的大车里,将他和自己家的几十个奴仆一同卖给鲁地的朱家。朱家心里知道他是季布,便买了下来把他安置在田地里耕作。并且告诫他的儿子说:“田间耕作的事,都要听从这个奴仆的吩咐,一定要和他吃同样的饭。”朱家便乘坐轻便马车到洛阳去了,拜见了汝阴侯滕公,说:“季布犯了什么大罪,皇上追捕他这么急迫?”滕公说:“季布多次为了项羽使皇上陷入窘困的境地,皇上怨恨他,所以一定要抓到他。”朱家说:“现在皇上刚刚夺得天下,仅仅凭着个人的怨恨去追捕一个人,为什么要向天下人显示自己器量狭小呢!您为什么不寻找机会向皇上说明呢?”滕公等待机会,果真按照朱家的意思向皇上奏明。皇上于是就赦免了季布,任命他做了郎中。汉惠帝的时候,季布担任中郎将。匈奴王单于曾经写信侮辱吕后,而且出言不逊,吕后大为恼火,召集众位将领来商议这件事。上将军樊哙说:“我愿带领十万人马,横扫匈奴。”各位将领都迎合吕后的心意,齐声说:“好。”季布说:“樊哙这个人真该斩首啊!当年,高皇帝率领四十多万大军尚且被围困在平城,如今樊哙怎么就能用十万人马横扫匈奴呢?这是当面撒谎!”在这个时候,殿上的将领都感到惊恐,吕后因此退朝,最终不再议论攻打匈奴的事。季布做了河东郡守。汉文帝的时候,有人说他很有才能,汉文帝便召见他,打算任命他做御史大夫。又有人说他很勇敢,但好发酒疯,喝了酒难以接近。季布来到京城长安,在客馆住了一个月,皇帝召见之后就让他回原郡。季布因此对皇上说:“陛下因为一个人赞誉我就召见我,又因为一个人的毁谤就要我离开,我担心天下有见识的人听了这件事,就窥探出您为人处世的深浅了。”皇上默然不作声。于是季布就辞别了皇上,回到了河东郡守的原任。楚地有个叫曹丘的先生,与窦长君交好,想要窦长君写封信介绍他去见季布。窦长君说:“季将军不喜欢您,您不要去。”曹丘坚决要求窦长君写介绍信,拿着信便起程去了。曹丘先派人把窦长君的介绍信送给季布,季布接了信果然大怒,等待着曹丘的到来。曹丘到了,就对季布作了个揖,说道:“楚人有句谚语说:‘得到黄金一百斤,比不上得到你季布的一句诺言。’让我游走天下到处宣扬您的名字让天下人都知道,难道不重要吗?您为什么这样坚决地拒绝我呢!”季布于是非常高兴,请曹丘进来,留他住了几个月,把他作为最尊贵的客人,送他丰厚的礼物。季布的名声更加闻名,都是因为曹丘的宣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登楼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①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②莫相侵。可怜后主③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④。【注】①玉垒:山名。②西山寇盗:指吐蕃。③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亡国。④梁甫吟: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14.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花伤客心和“感时花溅泪”一样,同样是以哀景写哀情,“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B.颔联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C.颈联上句说大唐气运久远,“北极朝廷”指大唐政权;下句告诫吐蕃:“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D.本诗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意深远,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15.首联诗人写到“花近高楼伤客心”,“伤客心”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4.A15.①客居他乡而伤心。诗人登楼观景,近看繁花,满眼繁花反衬满腹羁旅愁思。②国家万方多难忧国忧民。吐蕃入侵,战乱频仍,诗人为国家灾难而伤心。③为君主无道、任用奸佞而伤心。“可怜后主还祠庙”以后主来讽喻当朝昏君。④自身理想抱负无法实现而伤心。虽仰慕诸葛亮那样的先贤,但诗人生活的时代只有刘后主那样的昏君,却没有诸葛亮那样的贤相,诗人自己空怀济世之心,只能靠吟诗来自遣。【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A.“哀景写哀情”错误,“花伤客心”中的景物为花,是美好的象征,所以花为乐景,故应为乐景写哀情。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故选A。【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首联提挈全篇,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在这样一个万方多难的时候,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然繁花触目,但花伤客心,此处以乐景写哀情,一个“客”字写出了诗人客居他乡的漂泊与伤感;同时“万方多难”抒发了诗人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伤感,黯然心伤之情。颔联从诗人登楼所见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壮观,诗人凭楼远望,锦江流水挟着蓬勃的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诗人联想到国家动荡不安的局势,也透露诗人忧国忧民之情。尾联运用典故,《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作者借此表达自己难遇明主,理想抱负无法实现的愤恨之情。想到后主刘禅,诗人不禁喟然而叹:“可怜那亡国昏君,竟也配和诸葛武侯一样,专居祠庙,歆享后人香火!”这是以刘禅比喻唐代宗李豫。李豫重用宦官程元振、鱼朝恩,造成国事维艰、吐蕃入侵的局面,同刘禅信任黄皓而亡国极其相似,所不同的是,诗人生活的时代只有刘后主那样的昏君,却没有诸葛亮那样的贤相,写出了诗人为君主无道、任用奸佞而伤心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2分)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作者用乌鹊难以择枝的情景来比喻贤才犹豫不定,无所适从,以启发他们善于择枝而栖。(2)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3)白居易《琵琶行》中,以粗俗的乡村音乐来反衬琵琶女技艺高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4)《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5)《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6)《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了乐曲在达到高潮之前却突然暂停,听者从此时的寂静中更能感受到琵琶女埋藏在心中的深沉情感。【答案】①.绕树三匝②.何枝可依③.忽魂悸以魄动④.恍惊起而长嗟⑤.岂无山歌与村笛⑥.呕哑嘲哳难为听⑦.闻道有先后⑧.术业有专攻⑨.寄蜉蝣于天地⑩.渺沧海之一粟⑪.别有幽愁暗恨生⑫.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容易混淆的字有“匝”“悸”“嗟”“嘲哳”“蜉蝣”“渺”“沧”“粟”等。第Ⅱ卷(表达题共74分)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4分)17.下列词语中,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悲怆(chuàng)娇嗔(chēn)精堪已臻佳境B.孱(chán)弱卷帙(zhì)芣苢老骥伏砺C.坍圮(qǐ)戕(qiāng)害樊笼鞠躬尽瘁D.冠(guān)冕舳(zhú)舻兜鍪溘然长逝【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A.“精堪”的“堪”应改为“湛”。B.“老骥伏砺”的“砺”应改为“枥”。C.“坍圮”的“圮”应读pǐ。故选D。18.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家庭的使他从小对美就有敏锐的感悟,乡村丰富的色彩和生动的线条使他陶醉不已。(2)比起秋天的枫林来,夏天的枫林没有那么撩人的红韵,但那生机盎然的绿,______着的却是一股青春的朝气。(3)我繁忙工作之余,时常拿起相机,游走于城市的大街小巷。去探寻城市中的那些_______的古迹。(4)古往今来,描写明月的诗句可谓,我却独爱“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两句。A.熏陶萌动鲜为人知罄竹难书B.熏染涌动门庭冷落盈篇满籍C.熏陶涌动鲜为人知盈篇满籍D.熏染萌动门庭冷落罄竹难书【答案】C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诚语)的能力。第一空,熏陶:长期接触的人或事物对人的生活习惯、思想行为、品行学问等逐渐产生某种影响(多指好的)。熏染:长期接触的人或事物对人的生活习惯逐渐产生某种影响(多指坏的)。根据语境“使他从小对美就有敏锐的感悟”可见这是对他的好的影响,应使用“熏陶”。第二空,萌动:植物开始发芽。引申指事物发生、产生。涌动:比喻人或事物像水一样冒出流动。语境强调的是绿色对人产生的影响,与“生机盎然”“一股青春的朝气”对应,使用“涌动”更恰当。第三空,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门庭冷落:形容十分冷落,宾客稀少。这里强调的是城市中很少被人了解的古迹,使用“鲜为人知”更恰当。第四空,罄竹难书: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盈篇满籍:指写满了篇章和书籍,形容内容多和丰富。这里强调描写明月的诗句多,应使用“盈篇满籍”。故选C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指出,利用住房公积金闲置资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有利于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和住房公积金使用效率。B.虽然精彩绝伦的CBA总决赛已落下帷幕,但那跌宕起伏的过程、充满血性的身影、顽强拼搏的精神依然闪现在人们的脑海中,挥之不去。C.近年来世界艺术品拍卖价格屡创新高,许多有眼光的国际商人纷纷购买、收藏有价值的艺术品,希望以这种投资方式实现资产的保值和增值。D.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综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多地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取决于各类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数量。【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单谓语与双宾语搭配不当,“效率”不能用“完善”,应用“提高”。B.搭配不当,“精神”和“闪现”主谓搭配不当。D.搭配不当,“强弱”与“提高”是两面对一面,可以把“提高”改为“高低”。故选C。20.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45个字。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人们的幸福指数明显提高。要让人们不断增强幸福感,必须坚持发展,使财富更加丰饶、充盈。人在社会中只有得到公正公平的对待,不受歧视,才会感到幸福。如果心理失衡,即使自己的经济收入比过去多,但看到在同样付出的情况下别人却拿得更多,也会感到不快乐。一个基本生活不愁的人,由于对钱财没有贪欲就会知足常乐;而一个腰缠万贯的人,将幸福完全物质化,在钱财上总觉得比上不足,内心就会常戚戚。【答案】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幸福指数明显提高。经济(物质)富裕、社会公平(公正)、良好心态(精神)可以增强幸福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上犹县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45个字”,然后浏览整个语段,把握语段的主要内容,看语段共有几句话,句子和句子之间是什么关系,最后概括出主要内容即可。这段文字共有五句话,中心话题是“幸福感”“幸福指数”。分析五个句子可以发现,第一句引出“幸福指数”,即“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幸福指数明显提高”,这可以说是陈述事实;第二句说“要让人们不断增强幸福感,必须……”,可见后面应该是说如何让人们增强幸福感,对此,第二句中指出需要“使财富更加丰饶、充盈”,这是说要物质上富裕,第三句说“只有得到公正公平的对待,不受歧视,才会感到幸福”,这是说社会要公平公正,第四句说“如果心理失衡,……也会感到不快乐”,第五句说“对钱财没有贪欲就会知足常乐……在钱财上总觉得比上不足,内心就会常戚戚”,这两句都是说心态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由此可知,考生可以先指出事实,即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幸福指数明显提高,再概括出增强幸福感的条件,即经济(物质)富裕、社会公平(公正)、良好心态(精神)可以增强幸福感。四、写作(60分)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李爱华很喜欢读书,但是升入高中后,阅读时间有限,他准备列个阅读书单。爷爷推荐他读《三国演义》《红楼梦》等作品,他说经过时间检验的作品是经典最值得读;爸爸推荐他读金庸作品,他说这些作品曾经深刻地影响了他们那一代人,让他们受益匪浅;爱华自己很喜欢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作品,同学们都在看;爱华向语文老师请教,老师说要深入思考流行与经典的关系问题……爱华认真思考后有了自己的想法,请你帮爱华给爷爷或爸爸或老师写一封信,阐述自己的看法。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岁月沧桑变经典永流传亲爱的语文老师: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您好!自我进入高中后便觉时间不够用,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有效阅读,来提升我的文学素养,我的爷爷和父亲给了我不同的建议。当我在阅读流行作品与经典作品中徘徊迷茫时,是您让我思考流行与经典的关系而顿悟迷津:岁月沧桑变,经典永流传。您曾说,善良无关年龄,经典无关潮流。的确,经典它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是刻在我们民族文化骨子里的浪漫,并超越流行而走向永恒。故而,我准备将经典名著列入我的书单,让她在我疲累困乏时随时为我充电,成为滋养我身心的驿站。十年一觉红楼梦,我心安处是吾乡。老师,您曾把高中生涯比作是翻越高山,因为高中生涯是人生在向上走的过程中一段充满着艰难困苦却又面临无数未知的路程:可能会有因大量作业不能兼顾的迷茫,也可能有因学习成绩止步不前的痛苦,还可能会有“少年维特之烦恼”。这个时候,阅读经典名著便会成为愉悦身心的调剂品。虽然时代的隔膜会限制我对书中人物的认知,但我仍能从“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红楼梦》中去感悟宝玉的痴、黛玉的聪慧、宝钗的处世哲学及王熙凤的精明能干。“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有限的时光因畅游经典而齿颊留香,心安神宁。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圣人的教诲更是教导我们应以有限的时间去阅读无限之经典。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潮流,但经典却在岁月的变迁中沉淀下来,历久弥香。时时读之,便能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教导我“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坚定我“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当“不识庐山真面目”让我陷入“乱花正欲迷人眼”的困惑时,却又因“不要人夸颜色好”的坚守,而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老师,在对经典与流行的关系认知中,我将不断地在经典文学中汲取力量,击桨前行。经典不与岁月老,创新再发新活力。老师,您教导我们流行文化与经典并不矛盾:流行源于经典,经典成就流行。确实,当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成为流行语而“洛阳纸贵”时,正是深耕传统文学中“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的土地而结的果;当一首首经典诗词被谱上流行之曲,借助《经典咏流传》的平台风靡于时代,流行便借助经典之势而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追本溯源,传唱经典。剑折不改刚,月缺不改光。通过阅读经典,我觉得经典就像那南山篱下不曾皱缩的菊、驿外断桥凌寒绽放的梅一样,任时光流逝、岁月变迁而幽香不改,让我低回流连、欲罢不能。再一次谢谢您的教诲,我亲爱的老师!此致敬礼您的学生2021年12月14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审题: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作文题,要求帮爱华给爷爷或爸爸或老师写一封信,阐述自己对于阅读、对于“流行”与“经典”的看法。爷爷推荐爱华读经典作品。经典经过岁月沉淀,是时光中的瑰宝,尤其适合辨识力不强的中学生。无疑,读经典文学可以令人从思想价值、文化价值及现实意义中深思人生道理,让青少年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拥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千年的文化积淀可以让我们对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还有经典作品对生活、对社会的指导意义会让我们受益匪浅等。但阅读经典也存在一些问题,经典或因厚重,或因时代久远,让处于中学时代的读者对其中部分内容难以理解,故开始阅读有可能感觉费劲,读不进去,那么我们可以浅尝辄止,以后随阅历增长再重读,可常读常新。爸爸推荐爱华读流行作品,爱华自己喜欢东野圭吾的作品。流行文学紧跟时代步伐,更加贴近生活与时代,符合中学生的审美;快节奏的生活更适合流行文学的阅读;流行文学受众更广,便于交流;好的流行文学可以影响一代人等。但是流行文学也存在问题,如流行的往往有浅薄、哗众取宠的成分,甚至有可能有错误的三观,这让辨识力还不强的中学生很难把握对与错,容易被误导。当然,不是说流行的就不好,当今的流行文学也可能会变成日后的经典文学,如金庸的作品等。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流行,流行未必不能成为经典,先拿来读,再以辩证的眼光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增强自己的辨识能力,也未尝不可。而老师让爱华思考“流行与经典的关系问题”。二者并非对立关系,流行之所以流行,有其合理因素,将读书与处世为人结合起来,会读出流行的经典意义;经典在当时可能就是流行作品,也或者流行文学也会变成日后的经典文学。总之,只要作品好,不要担心是流行作品而不愿去读,应当像读经典那样去认真品味,关键是要学会选择,在阅读的过程中增强阅读能力。另外要注意书信格式,对象不同,书信的措辞也不同。比如给爷爷写信,语气要格外尊敬。可以肯定爷爷推荐的经典作品,论述阅读经典作品的好处;然后和爷爷一起交流自己在阅读经典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比如有些地方由于时代的差异而感到费解,向爷爷请教等;最后分析自己处于高中阶段,平时时间有限,打算假期阅读这些经典,请爷爷到时候抽出时间与自己交流等。立意:1.与经典文学为伴,在阅读中开阔视野。2.跟随潮流,辨别筛选。3.日月不同光,昼夜各有宜。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2-17 21:48:54 页数:19
价格:¥5 大小:62.09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