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河北省九校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附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3

2/13

剩余1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高二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选择性必修上册。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互联网的普及深刻改变着人们的媒介使用习惯,也影响着人们对影视作品的审美习惯。对潜移默化中发生的这些变化,一般观众可能并不敏感,但在电视剧行业内部,创作要正视互联网、适应互联网,已经成为共识。互联网怎样改变电视剧创作?探讨这个问题,对认识当代电视剧的美学流变,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电视剧最鲜明的变化是节奏提速。2019年,就有视频网站根据用户观看数据,总结出“黄金七分钟,关键前三集”的剧集网络传播特点,反映了观众审美趣味的变化。相较于阖家收看电视剧,个人观剧场景下注意力相对集中,观众对信息密度、情节强度的要求变高了。近来,不少电视剧都在探索适配新审美习惯的叙事节奏。曾摘得第二十六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电视剧的《破冰行动》,在播出时做了两版剪辑。电视台播出版本采用娓娓道来的正叙结构,背景交代细致、完整;视频网站版本则用倒叙结构,通过雨夜抓捕的热开场制造悬念,又借大量闪回增加情节密度,同时在背景交代上刻意留白,以提高剧集的情节跨度和悬疑感。不论时间还是空间,在符合艺术创作规律前提下,增加剧作内容的信息密度和情节跨度,是节奏提速的要义。便于二次传播的精华桥段编排是近年电视剧变化的另一显著特征。这种桥段往往是相对独立、可以调动观众情绪的强戏剧冲突。比如,《觉醒年代》中,陈独秀送儿子延年和乔年赴法国勤工俭学的段落,两位烈士牺牲时的场景用预叙的方式插入,与此刻意气风发的少年形成强烈对比,造就既豪迈也悲情的情感高潮。这些精华情节段落,往往是观众讨论最多的部分,因为它们在传递信息上更高效、快捷,在遵循创作规律的前提下,能够为作品打动观众 创造契机。互联网对电视剧的人物塑造手法也产生影响,比较突出的是更加强调人物反差带来的惊喜。这种惊喜可以来自与作品整体风格有所不同的反差人物,《山海情》中,在西北特色鲜明的人物群像之外,还塑造了一口福建口音的扶贫干部陈金山,这个人物形象就生动诠释了“反差”的魅力;也可以是一个人物在情节发展中身份与立场的反转,《扫黑风暴》中公安局副局长贺芸“两面人”身份在故事后半程的败露,就带给观众强烈震撼。通过对反差情节的捕捉、联系、解读,观众在观剧过程中不断修正对人物的认知,一步步探清人物的真性情。这样的人物塑造,往往能够在新媒介环境下调动观众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当然,电视剧的创新探索,并不局限于故事节奏的提速、便于二次传播的精华桥段和更加注重反差的人物塑造这些方面。新媒介环境对观众思维方式的影响,本就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电视剧与之适配的创作探索也将不断演进。(摘编自卞芸璐《互联网怎样改变电视剧》,《人民日报》2021年9月24日)材料二:电视剧想要在网络时代获得新发展,一方面需要提高电视剧本身内容质量,另一方面需要适应互联网时代,生产具有“网络化”特点的电视剧。首先,“互联网+”这种新的技术经济范式下,内容仍是根本。电视业作为内容产业,其“内容为王”的宗旨是不容置疑的,生产出高质量的电视剧对于整个产业是重要且关键的。电视剧注重“网感”,并不意味着电视剧创作的肤浅化、低幼化,无论怎么变,围绕好故事和好人物来创作这一内核是不变的。注重“网感”不是迎合,而是将观众的审美接受问题提前纳入到创作考量中来。而目前中国电视剧不仅在数量上绝对过剩,同时市场上低质量电视剧过多,高质量电视剧供给数量不足,存在结构性过剩。电视剧市场出现制作机构剧目积压无法播出,而电视台不断重播“经典”电视剧的矛盾。对于电视台来说,在选择电视剧的时候主要看该剧是否可能会有高的收视率,从而带来高的广告收入。而视频网站的电视剧购买主要是电视台热播的电视剧,或者网站认为质量比较高的“一线剧目”。所以,电视剧不论想要进入电视台还是视频网站渠道进行播出,根本上还是需要提高自身产品质量。电视剧作为内容产品,除了内容本身的质量外,还包括产品的包装形式、渠道配置、与用户的关联规则等一系列要素。互联网的发展带给电视剧的影响并不仅仅体现在增加了视频网站作为播出渠道,而是影响了电视剧产品的内容制作、宣传营销、播出渠道、与观众关联等方方面面。互联网时代的电视剧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利用大数据对可能受众进行定位,生产出符合受众需求与喜好的电视剧内容;让观众参与到电视剧的故事设计与情节构造中, 提高观众参与度;生产奇幻、科幻等具有“互联网基因”的题材电视剧,让电视剧不再仅仅是针对电视观众;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进行宣传推广,发挥网络人际作用;向电视台、视频网站出售版权,实现多渠道播出。互联网大数据的运用与开放性剧本的设置使得观众的自主性、参与感增强,实现了电视剧内容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连接,不再是单向的内容输出,实现了“连接”的电视剧才是真正的“互联网+电视剧”。所以电视剧想要在互联网时代获得新的发展,需要制作方从各方面着手,生产出具有“网络化”特征的电视剧。在互联网环境下,要提高电视剧内容质量,将电视剧产品互联网化,生产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电视剧”,从而实现新技术环境下电视剧的发展。(摘编自李英红《互联网环境下电视剧的新发展》,“人民网”2018年1月24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根据视频网站结论可知,观众审美趣味发生改变,如个人观剧注意力相对集中,对信息密度、情节强度的要求变高。B.电视剧中巧设的精华桥段,可以更高效、快捷地传递信息;在遵循创作规律的前提下,它能为作品打动观众创造契机。C.当前,我国电视剧既存在总量上供大于求的矛盾,也存在低质量电视剧过多、高质量电视剧供给不足的结构性矛盾。D.电视台选择电视剧主要看其是否可能带来高收视率,从而提高广告收入;而视频网站购买电视剧时则无需考虑这些。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互联网的普及对人们的媒介使用习惯和影视作品审美习惯的改变和影响客观存在且深刻,但是,一般观众对此无法感知。B.电视剧塑造人物时,精心设计与作品整体风格有所不同的反差人物,有利于在新媒介环境下调动观众参与讨论的积极性。C.在“互联网+”技术经济范式下,电视剧注重“网感”,就是要去迎合观众,将观众的审美接受问题提前纳入到创作考量中来。D.利用大数据对可能受众进行定位,生产出符合受众需求与喜好的电视剧内容,是互联网时代电视剧创作主要的突破方向。3.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材料二中“将电视剧产品互联网化,生产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电视剧’”这一观念的一项是(3分)A.加快剧情节奏,同时将剧集拍得尽量短些。 B.植入适量广告,编排精华桥段以二次传播。C.设置互动连接,增强观众自主性和参与感。D.精选红色题材,践行“内容为王”的宗旨。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答:5.材料一、材料二论述的话题均指向互联网媒介背景下,电视剧如何创新以求发展,但行文的侧重点并不相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6分)答:(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画家丹青张祖平画家丹青原是一名土生土长不太出名的民俗画家,后来他改变风格主攻中国山水画、人物工笔画,短短二十年间就由一位名不见经传的画作者成长为闻名全国的大师级画家。名气可谓如日中天,目前他的书画作品市场价每平尺达到了5万元以上,且一般人即使出钱也不见得能求得他一幅画作。据说丹青的祖上是一位清朝宫廷御画师,专为皇上烧制瓷器作画,深受乾隆皇帝的宠爱。但到了丹青爷爷这一辈却不幸家道中落,但画画的手艺还是得以传承。爷爷那一辈骨子里依然保留了皇族遗老和艺人的清高,有田有地,衣食不愁,作画权当消遣。爷爷作画不为卖钱,只为一份交情。亲朋好友上门求画带上一瓶好酒,或送上一份上好的土特产,他一般不会拂了别人的雅趣,可归到画师之列。到了父亲的年代却要为生活奔波,作画只是谋生计,混个温饱,一副落泊寒酸的样子,只能算作画匠。丹青从小耳闻目染,极富作画的天性,无师自通,又得到父亲的真传,尤其擅长民间生活和民俗人物画的创作,在方圆数十里名头很响。改革开放经济大潮涌动,绘画也登上了大雅之堂。于是县里看中了他潜在的价值,将丹青从乡间一隅调至县文化馆专事创作,户口由农转非,摇身一变成为国家干部。只是县领导要他改一改专事民俗画创作的路子,多尝试一些中国山水画及花卉写意的绘画创作。丹青初始有些为难,但很快触类旁通,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名声由近及远,倍受圈内画界推崇。吃水不忘挖井人。丹青觉得吃了皇粮就是公家的人,理应为国家服务、为政府效劳。从此丹青暗自立下一个规矩,私人的活不接、商业的边不沾、逐名逐利的事不干,一句话只为 公家作画,不带丁点私心杂念。那时全国时兴招商引资热、文化交流热、与国外缔结友好城市热,艺术品便成了礼尚往来的佳品。丹青所在的县城一不生产特色产品,二没有叫得响的土特产,领导便将主意打在丹青的画作上,这可是最时尚最贵重的礼品,而且还无须动用财政预算,可谓随要随取,礼轻情重。于是丹青肩负起了县里重点招商、重要公关、重要出访、重大节日等活动必备画作礼品的重大任务。许是突出中国特色,抑或人云亦云,凡此活动送礼送出最多的还是山水画、写意画。反正领导需要什么,丹青就画什么,他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县里很多事情要办、很多事儿都要花钱。于是各级各部门都把主意打到了丹青身上。公益事业、慈善义卖也好,捐资助学、扶贫帮困也罢,将丹青往台上一引,当场挥毫泼墨,写上几幅字画,拉上县里一些有实力的企业或有钱的金主捧捧场,将所得拍卖款捐赠出去。政府博得口碑,丹青却不愿留名,可难免还是有人找上门来。慕名而来的无非是官场上企业界的头头脑脑、个体私营的业主老板,不外乎求字求画装点门庭附庸风雅。可每每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有一广东富豪不信邪,带上重金上门求一幅“镇店之宝”,在他的门外整整守候了一天半晚,硬是吃了闭门羹。有说丹青名声响架子大了,恃才傲物才不合流呢。还有说丹青表面只认政府不认钱,实际上是另有所图,外人不知罢了。听到这些议论,丹青总是充耳不闻,一笑了之。后来一位交情颇深的朋友告诉丹青,其实他的许多字画都成了领导们的私藏,被当成活宝贝秘不示人。他听了不置可否,闷声不吭。从此以后,丹青在县城便不见踪影,去向不明。若干年后新闻媒介的频频曝光,才让家乡的父母官知晓丹青早已在省城定居,如今成了享誉国内的中国山水画大师。一日,有家乡父母官拜访,呈上精美的请柬,邀请他参加家乡举办的“草堂乡民俗画展”活动。丹青早有耳闻,这些年家乡掀起了民俗画热,男女老少皆能一展画技,也有心去体验一下。想到几天前接到侄儿要结婚的消息,反正要去一趟老家,也就欣然接受了邀请。侄儿结婚是大喜事,做叔叔的自然高兴,席间也就喝了不少喜酒,兴致所至当场画了一幅“麒麟送子”的民俗画作为礼物送给了侄儿,引得满堂喝彩。那天县里领导专程将丹青接到乡政府所在地,陪同他参观民俗画展。当那一幅幅惟妙惟肖、透着乡里乡气的民俗画作扑面而来、映入眼帘时,丹青恍若梦境一般。当丹青驻足在一幅“麒麟送子”的民俗画前时,不禁被深深地吸引住了:画面构图新颖、工笔简约,人物活泼、呼之欲出。他自叹自己送给侄儿的那幅“麒麟送子”远不及这幅同题材的画作。 丹青将目光落在画作者的印鉴上,竟然是他的妹妹刘雯。那一刻不知是欣慰,还是惭愧,他觉得这么多年自己迷失的远比获得的多……(节选自《小小说大世界》,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改革开放经济大潮涌动,绘画也登上了大雅之堂”揭示了社会环境,同时助推情节发展。B.广东富豪重金求取“镇店之宝”而不得,印证了人们对丹青恃才傲物、另有所图等的议论。C.家乡父母官邀请丹青参加“草堂乡民俗画展”活动的目的,仍是看中了他潜在的经济价值。D.小说意在倡导艺术家调整艺术追求,适应社会需要,肯定利用艺术家的劳动发展经济之举。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标题“画家丹青”借“画家”一词与爷爷“画师”之称、父亲“画匠”之称的区别,突出了丹青在绘画领域的成就。B.小说以倒叙开头,并宕开一笔,叙写丹青家世可谓一石二鸟:既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好奇心,也丰富了小说的意蕴。C.小说并没有细致入微地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外貌等,而是着力于铺叙故事情节,但是塑造出的人物形象依然鲜活。D.小说以第三人称行文,不仅可以比较直接、客观、自由灵活地叙写丹青之于绘画的精彩故事,也有利于作者直接抒情。8.丹青由“土生土长不太出名的民俗画家”成长为“享誉国内的中国山水画大师”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4分)答:9.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的丰富意蕴。(6分)答: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十二月,己巳,益州大都督窦轨奏称獠反,请发兵讨之。上曰:“獠依阻山林,时出鼠窃,乃其常俗。牧守苟能抚以恩信,自然帅服,安可轻动干戈?渔猎其民,比之禽兽,岂为民父母之意邪!”竟不许。前幽州记室直中书省张蕴古上大宝箴,其略曰:“圣人受命,拯溺亨屯,故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又曰:“壮九重于内,所居不过容膝;彼昏不知,瑶其台而琼其室。罗八珍于前,所食不过适口;惟狂罔念,丘其糟而池其酒。”又曰:“勿没没而 暗,勿察察而明,虽冕旒蔽目而视于未形,虽黈纩塞耳而听于无声。”上嘉之,赐以束帛,除大理丞。上曰:“为朕养民者,唯在都督、刺史,朕常疏其名于屏风,坐卧观之,得其在官善恶之迹,皆注于名下,以备黜陟。县令尤为亲民,不可不择。”乃命内外五品已上,各举堪为县令者,以名闻。元年,关中饥,米斗直绢一匹;二年,天下蝗;三年,大水。上勤而抚之,民虽东西就食,未尝嗟怨。是岁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上谓长孙无忌曰贞观之初上书者皆云人主当独运威权不可委之臣下又云宜震耀威武征讨四夷唯魏徵劝朕‘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朕用其言。今颉利成擒,其酋长并带刀宿卫,部落皆袭衣冠,徵之力也,但恨不使封德彝见之耳!”徵再拜谢曰:“突厥破灭,海内康宁,皆陛下威德,臣何力焉!”上曰:“朕能任公,公能称所任,则其功岂独在朕乎!”(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谓长孙无忌/曰/贞观之初上书者皆云/人主当独运威权/不可委之臣下/又云/宜震耀威武/征讨四夷/B.上谓长孙无忌/曰/贞观之初上书者皆云/人主当独运/威权不可委之/臣下又云/宜震耀威武/征讨四夷/C.上谓长孙无忌曰/贞观之初/上书者皆云/人主当独运威权/不可委之臣下/又云/宜震耀威武/征讨四夷/D.上谓长孙无忌曰/贞观之初上书者/皆云/人主当独运/威权不可委之/臣下又云/宜震耀威武/征讨四夷/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五品,可指仁、义、礼、智、信等五常或勋、劳、功、伐、阅等五种功绩;文中则指九品官阶的第五级。B.四夷,古时统治者对居于周边地区的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即指东戎、西夷、南蛮、北狄。C.突厥,中国古代西北与北方草原地区继匈奴、鲜卑、柔然后重要的游牧民族,其起源说法不一。D.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唯一的年号;年号之设始于汉武帝,历代沿用,并传播到朝鲜等周边国家。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太宗没有准许益州大都督窦轨请求派兵讨伐造反獠民的奏疏,他认为地方官应了解民情, 以恩信安抚百姓,不可轻易动武。B.唐太宗重视地方官员对治理百姓的作用,常常留心观察,记录官员任内的善恶事迹,并以此作为官员升迁或降职时的参考。C.唐太宗即位后接连遭遇局部地区乃至全国性的自然灾害,他勤勉听政,安抚百姓,所以百姓即便东乞西讨,却不曾嗟叹怨恨。D.唐太宗痛批长孙无忌等人力征四方的奏疏,采纳了魏徵放弃武备、勤修文教、安定中原、臣服四夷的建议,治国取得了成效。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渔猎其民,比之禽兽,岂为民父母之意邪!译文:(2)朕能任公,公能称所任,则其功岂独在朕乎!译文:14.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唐太宗对张蕴古所进呈的《大宝箴》大加赞赏的原因。(3分)答:(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西江夜行①张九龄遥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外物②寂无扰,中流澹自清。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生。犹有汀洲鹤,宵分③乍一鸣。[注]①张九龄因对朝政多有讽谏,最终被贬,曾任桂州都督,充岭南按察使,这首诗即作于此间。西江,亦称上江,桂、黔、郁三江合于广西苍梧,东流为西江。②外物:身外之物。③宵分:夜半。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句“遥夜人何在”之问,使得思乡情呼之欲出;第二句写夜月下诗人行船西江,巧妙点题。B.三、四两句情景交融,第三句选取天空为意象,营造了空旷悠远的意境,第四句融入思乡情绪。 C.五、六两句以西江周围寂静无声,没有干扰,清澈的河水自在流动,类比诗人被贬而不屈的性格。D.最后两句以声写静,一声鹤鸣划破了静谧的时空,诗人的思绪戛然而止,留给了读者无限想象。16.有人认为这首诗内容雅正、语言质朴、意境闲静,请结合诗歌,简要谈谈你的理解。(6分)答:(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两句告诫人们:做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都不想做的就不要期望别人能做到。(2)《大学之道》中“”说明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而“”是说通过推究事物的原理,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3)人们常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老子>四章》中给出建议“,”,告诫人们不忘初心,不取得最后的胜利,决不松懈。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中国人抬头看月亮,实在是一件很久远的事了。看月的种种经历,在中国文化中慢慢沉淀下来,月亮仿佛不再是个清冷的天体,而成了可倾诉的对象,可亲近的故人。就连我们的生活空间,也统统无条件对月开放:邀月有门,待月有轩,得月有楼,拜月有亭,步月有桥……对于月亮的感受,中国人已然超越客观物象,人们一再描绘月与人的亲近感。“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我们的丰收,月亮分享过;“夜阑接软语,落月如金盆”,我们的私语,月亮也聆听过。人世的悲喜,月亮似乎都知道,甚至能启示我们对于宇宙的深沉思考……古人今人,何止,然而他们见到的明月则。面对日复一日的月升月落,古人甚至能隐约感知到背后的奧秘。辛弃疾用《天问》体作《木兰花慢》以送月曰:“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无怪乎大学者王国维拍案惊奇:“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我们头顶的那轮月亮,始终是一个 的宇宙之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无论有没有答案,人与月,对话还会继续。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对于月亮的感受,中国人已然超越客观物象,人们一再描绘人与月的亲近感。B.月亮对于中国人的感受,已然超越客观物象,人们一再描述月与人的亲近感。C.中国人对于月亮的感受,已然超越客观物象,人们一再描述人与月的亲近感。D.对于月亮,中国人的感受已然超越客观物象,人们一再描绘人与月的亲近感。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恒河沙数亘古如斯长风浩浩令人着迷B.吉光片羽流年如斯浩浩汤汤令人着迷C.吉光片羽亘古如斯浩浩汤汤让人痴迷D.恒河沙数流年如斯长风浩浩让人痴迷20.有人认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若修改为“就连我们的生活空间,也统统无条件对月开放”更为简洁。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简要说明理由。(5分)答:(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冬不穿白,夏不穿黑”,这是人们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你知道它包含的科学道理吗?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五光十色,美丽动人,有红色的花,绿色的草,蓝色的天空……①。可是,这些艳丽的颜色,在漆黑的夜里就统统消失了。这说明只有在阳光的照射下,物体才呈现出颜色。那么,②,各种物体会有不同的颜色呢?我们知道,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等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只有被物体反射的光线,人们才能看到。某种物体能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在我们看来,它就具有什么样的颜色。白色的东西能够反射所有颜色的光线,因此看起来就是白色的;而黑色的东西却能吸收所有颜色的光线,没有光线反射回来,所以看起来就是黑色的了。太阳不仅给人们送来光明,③。对于辐射热来说,黑色也是只吸收,不反射,而白色正好相反。因此,夏天人们都喜欢穿浅色衣服,像白色、灰色、浅蓝、淡黄等,;冬季穿黑色和深蓝色的衣服最好,它们能够大量地吸收光和辐射热,人自然就感到暖和了。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大量的光线和辐射热能把这些颜色反射掉,使人感到凉爽 B.大量的光线和辐射热能被这些颜色反射掉,使人感到凉爽C.这些颜色能把大量的光线和辐射热反射掉,人们感到凉爽D.这些颜色能把大量的光线和辐射热反射掉,使人感到凉爽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答:①②③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材料一:1935年1月,方志敏不幸被俘。在狱中,面对敌人的严刑和诱降,他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方志敏用自己的心血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等著名篇章,其《自述》里写道:……我对于政治上总的意见,也就是共产党所主张的意见。我已认定苏维埃可以救中国,革命必能得到最后的胜利,我愿意牺牲一切,贡献于苏维埃和革命。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材料二:2021年9月25日,被加拿大无理扣押1000余天的华为公司首席财务官孟晚舟女士经中国政府不懈努力,踏上祖国的土地时,发表人生感言:“过去三年自己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自己相信黑暗中总有一线光明。有五星红旗的地方,就有信念的灯塔。如果信念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材料三:契诃夫“当你想喝水的时候,仿佛能喝下整个海洋,这是信仰;当你真的喝了,一共只能喝两杯,这是科学。”材料四:习总书记说:“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就有希望。”假如你正为参加班上“课前五分钟”演讲作准备,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演讲稿,阐述你的感受与思考。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1-12-13 10:11:05 页数:13
价格:¥3 大小:2.27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