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检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9

2/9

剩余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检测试卷考试时间:120分满分:12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A.皎洁(jiǎo)行辈(háng)旺相(xiàng)B.斡旋(wò)糜子(mí)晦暗(huì)C.羁绊(jī)束缚(sù)戛然(jiá)D.邮差(chā)恣意(zì)橘子(jú)2.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上的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①久弥新。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②的处世之道,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是中华文明鲜明的价值导向,革故鼎新、与时③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增强文明自信和文化自信,是我们迈向文化强国的基础。A.①厉②贯③具B.①厉②惯③具C.①历②惯③俱D.①历②贯③俱3.下列句子中画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虽知追求成功是人生的一大乐趣,但平常不起波澜,对人宽容平和,遇事随方就圆,才是大彻大悟。B.他忠人之事,急人之难,爱听些受恩者的恭维,虽不见得乐此不疲,却也习以为常。C.说书先生又开始滔滔不绝地聊《三国》了,精彩绝伦处让人叹为观止!D.不为灯红酒绿诱惑,不以觥筹交错为欢,不被人情世故左右,我以我心践诺言,慎行,永葆共产党员本色。4.下列有关课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社戏》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B.《回延安》以“信天游”的形式,写诗人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表达了诗人无限兴奋、喜悦的心情。C.《安塞腰鼓》大量使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D.《灯笼》以散文的笔法,写出了灯笼的制作方法和演变过程,从不同侧面表现了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中国诗词大会》通过选手的激烈比拼及嘉宾的精彩点评,唤起了国人心中对诗词的记忆和情怀,使观众深刻感受到中国传统诗词文化的独特魅力。第9页共9页 B.学校开展与策划的经典诵读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有着重要作用。C.国防部新闻发言人任国强在例行记者会上,就中国军舰识别查证、警告驱离美舰,军人住房公积金计息等问题回答了几个记者的提问。D.据调查,我国超80%左右的成年人全谷物摄入不足。6.对下列各句所运用写作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分析:使用了比喻和排比修辞,把无形的声音形象化,展现了安塞腰鼓的火热与激情,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B.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分析:使用了起兴的手法。以连成一体的树梢、树枝、树根起兴,引起下句,写出了诗人与延安人民血肉相连的关系。C.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分析:使用拟人修辞,化静为动,写出了船行进的速度之快,也反映出“我”对一直没到赵庄感到焦急和不满。D.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分析:使用比喻,表现了江南的柔美秀丽,与高原腰鼓形成对比,更突出了安塞腰鼓的阳刚之美。二、综合性学习(共11分)7.班级正在开展以“弘扬传统戏曲”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完成下列任务。(1)按要求修改下面这则材料。戏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是传统文化中一朵经久不衰的奇葩。【A】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种左右,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B】比较著名的流行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潮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闽剧、河北梆子、黄梅戏……等五十多个剧种,其中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域所限。但是近几年来,戏剧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日趋衰弱,受到了新生艺术的冲击,学生追星捧星,趋之若鹜,对我们中华民族艺术瑰宝却知之甚少。①【A】处画线句子中语意重复,请修改。(3分)②【B】处画线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请修改。(3分)(2)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电子产品的普及,戏曲艺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那么,我们中学生该怎样参与保护传统的戏曲艺术呢?(5分)第9页共9页 三、古诗词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小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前两句写小松原先被掩没在草丛中,而现在感觉要超出蓬蒿的高度了。B.后两句写松树幼小时难以被人识别,长成凌云大树才为人们所称道。C.“刺头”的“刺”勾勒出了小松外形的特点,体现了小松活泼可爱的性格。D.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描写与议论相结合,充满理趣。9.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分)四、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陈晋之读书法[宋]陈善读书惟在记牢,则日见进益。陈晋之一日只读一百二十字,遂无书不读。所谓日计不足,岁计有余者。今人谁不读书?日将诵数千言,初若可喜,然旋读旋忘,虽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予少时实有贪多之癖,至今每念腹中空虚,方知陈晋之为得法云。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选自《扪虱新话》,有删改)10.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4分)(1)则日见进益()(2)初若可喜,然旋读旋忘()(3)予少时实有贪多之癖()(4)方知陈晋之为得法云()11.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读书须知出入法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陈晋之一日只读一百二十字,遂无书不读。(2)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13.陈晋之读书法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4分)第9页共9页 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阅读下文,完成题目。树祖贾梦玮我喜欢看树,特别是古树。每一次与古树相见,我总觉得是受了上天的眷顾与恩惠,否则千载悠悠、芸芸众生,凭什么我们就能相见。那些古树,几百年、上千年地活在世上,那要经历多少、怎样的时光?与古树对视,树当然不会改变,但看得久了,看树的人不由自主地有了变化,把自己看成了一棵树。树不再是“他”,而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你”。甘肃平凉多山,多树。平凉的树,都富生气,而且活泼可爱,那是因为他们的老祖仍健在。大大小小、老老少少的树们因此都是孩子:在老祖慈爱的目光下,他们都有小儿女的姿态。我们特地去甘肃平凉拜望被称为“华夏古槐王”的树祖。黄昏时分,我们登上半山腰,慕然、蓦然见到他——只能是他,那是祖,是王!虽然他头上没有皇冠,但那巨大的树冠一下震撼了我——皇冠是人为戴在头上,而树冠再壮观,也是从自己的身体里长出来的。品种是国槐,主干胸围十米多,七八个成人才能合围,树冠东西、南北宽都将近四十米,占地面积近两亩。有八大主枝,相互交缠,基围最小的也有三米,最大的近五米。树干上还寄生着杨树、花椒、五倍子等树种以及小麦、玉米等多种植物。都是“啃老族”。据专家考证,他的年龄是三千二百岁。三千二百年前,那还是商周,不知秦汉,无论魏晋,更不要说唐宋元明清了,如今的我们要花好大的劲儿、用多种参照系才能想象他的“老”。关键是,他仍健康,枝枝叶叶沛然有生气。绕树三匝,因为他年事特别高,我心中凛然;因为他老,我又有在他跟前撒欢耍赖的冲动。我们都是树祖膝下的孩子。当地朋友在树祖跟前放了桌子、板凳,摆上了水果、瓜子、茶水,我们坐着看树。树祖已经成为独特的具体,有他的前世今生,成了相对于我的“你”。树也有自我意识吧,那样,我也可以妄想成为树祖的“你”,我和你!我用眼睛听你,用耳朵看你,并用“心”转换意念,揣摩你。想当年,不知是何人栽下了你,或者只是一只鸟遗落了一颗种子、无心长成了你?三千多年来,你经历了太多的朝代更迭,多少风雨、彩虹,那都不算什么。多少暴风、雷电、地震、山火、虫害,你是怎么活下来的?此处在半山腰,古代应该人迹罕至,人为破坏不易。雷电因旁有山峰,击中你的机会减少;扎根处在宽阔的平地,地震不能把你震塌。“高坡平顶上,尽是采樵翁。人人尽怀刀斧意,不见山花映水红”,你是怎样幸运地一次次躲过了刀斧之灾?根仍在汲取,叶仍在吐纳,空气和土壤一定是永不停歇地和你进行着交流互动。“南方水阔,北地风多”,一年又一年风的嘶吼,都未能拿你奈何。第9页共9页 我就这样看着你,珍惜与你相处的短暂时光,虽然我根本没有资格跟你讨论“时光”。四周山峦逶迤,树木葱茏,山风来过,树声哼吼,贯通肺腑。懂树的朋友说,这里一定有充足的地下水源,你四处探路的根须早已与地下水源接通,至少三千多年来从未枯竭。古树从来不是孤独的,你一定不是单个的存在。这里的树活得长,有风气,有遗传。在离古槐王直线距离不到两公里的地方还有一棵年龄相仿的国槐。大概是在历史上受了雷击,那棵树只有半个身子还活着,活着的半个身子倒也是生机盎然。我想,千百年来,你和这位“半身不遂”的兄弟,一定有着独特的信息系统,天上、地下,想必一直互通着信息。天上有风信,地下有根须的脉冲,你们并不寂寞。时间虽然已经过去了三千二百年,这样的情形似乎以后也不会改变。想象你们的未来,我有担忧,居然也有信心。(摘自《新华文摘》2021年第2期,有删改)14.阅读全文,概括“树祖”的特征。(4分)15.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16.文章中对“树祖”的称谓先用“他”后来用“你”,简要分析原因。(4分)17.“树祖”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也有丰富的精神内涵,结合全文,探究“树祖”的象征意义。(6分)六、写作(本大题共1小题,50分。)18.作文。题目:这,是我的节奏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④不少于600字。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第9页共9页 解析:B项,“糜”应读méi;C项,“束”应读shù;D项,“差”应读chāi。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掌握字形的能力。要注重积累,准确记忆,规范书写。“历久弥新”指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有活力,“历”不能写成“厉”。“一贯”指(思想、作风等)一向如此,从未改变,“贯”不能写成“惯”。“与时俱进”指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前进,“俱”不能写成“具”。故选D。3.答案:C解析:叹为观止,意思是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说书先生精彩绝伦处是听到的,不能“叹为观止”。4.答案:D解析:《灯笼》一文没有写出灯笼的制作方法和演变过程。5.答案:A解析:B项语序不当,活动应是先策划后开展。C项有歧义,可改为“几位记者的提问”。D项语意矛盾,“超”和“左右”只能留一个。6.答案:C解析:本项使用的是比喻和拟物,不是拟人。没有反映“我”的不满。7.答案:(1)①删除“约”或者“左右”。②删掉“……”。(2)(示例)多渠道地学习传统戏曲知识,做戏曲艺术的宣传员;多参加与传统戏曲有关的活动,亲自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培养对戏曲艺术的兴趣。解析:(1)本题考查修改病句。修改病句要尽量不改变原意,在原意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改动的字数要尽量少。①“约”与“左右”重复,应删去一个。②“……”与“等”不能连用,应删去“……”。(2)本题围绕“保护传统的戏曲艺术”来发表看法,言之有理有序即可。8.答案:C解析:“刺头”的“刺”勾勒出了小松外形的特点,也体现了它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9.答案:诗歌表达了对小松的赞赏之情和对目光短浅之人不满的情绪。解析: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这首小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诗人出身寒微,虽然年轻时就才华毕露,但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结果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被掩没在深草里的“小松”,不也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吗?10.答案:(1)显现;(2)副词,随即;(3)毛病;(4)明白解析:平时要注意文言词汇的积累。11.答案:读书/须知/出入法第9页共9页 解析:可根据语法断句。“读书”是主语,“须知”是谓语,“出入法”是宾语,故从“读书”和“须知”后断开。12.答案:(1)陈晋之一天只读一百二十字,于是没有什么书不读。(2)一开始应当追求如何进去,最后应当追求如何出来。解析:(1)遂:于是。(2)始:开始。求:追求。所以:如何。终:最后。13.答案:第一段告诉我们读书应当熟读牢记,持之以恒,不断积累。第二段告诉我们读书要善于理解,融会贯通,活学活用。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及对文本内容感悟启示。据“读书惟在记牢,则日渐进益”可知读书应当熟读牢记,持之以恒,不断积累的道理;根“读书须知出人法”可知读书要善于理解,融会贯通,活学活用。[参考译文]读书只有牢记,那么每天才能显现进步。陈晋之一天只读一百二十字,于是没有什么书不读。就是说一天(读的书)不多,(但)一年下来就有很多了。现在谁不读书?每天将要背诵几千字,开始好像值得高兴,但是随读随忘,即使一年也未曾记得一百二十字,何况一天呢?我年轻时也有贪多的毛病,到了现在每当想起自己腹中空虚,才明白陈晋之的方法是对的。读书一定要知道出书和入书的方法。一开始应当追求如何进去,最后应当追求如何出来。看见书本文章感觉亲切,这就是入书的方法;将书中的知识运用得透脱,这就是出书的方法。大概因为不能融入书中,就不知道古人的用心之处;不能走出书外,则又僵化在书本中。只有懂得出书入书的方法,才可以说掌握了读书的方法。14.答案:高大、粗壮,古老、健康,生命力顽强。解析:本题考查形象特征概括。从第四段的“我们登上半山腰,慕然、蓦然见到他——只能是他,那是祖,是王……有八大主枝,相互交缠,基围最小的也有三米,最大的近五米”可概括出:高大、粗壮。从第五段的“据专家考证,他的年龄是三千二百岁”“关键是,他仍健康,枝枝叶叶沛然有生气”可概括出:古老、健康。从第七段的内容中可概括出:生命力顽强。15.答案: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树祖”强大的生命力和跟周围环境相互依存的和谐状态。解析:本题考查句子赏析。“空气和土壤一定是永不停歇地和你进行着交流互动”,赋予空气和土壤以人的行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既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树祖”强大的生命力,也表现出“树祖”跟周围环境相互依存的和谐状态。16.答案:用“他”而不是“它”,表达了“我”对“树祖”的尊敬和倚赖之情;用“你”,更直接亲切地面对面交流,表达了“我”对“树祖”的理解与亲近。第9页共9页 解析:本题考查人称转换分析。从第四段和第五段可以看出,这时候对“树祖”的称谓是“他”,表达了“我”对“树祖”的尊敬和倚赖之情;从第六段的内容中可以看出,称谓转换为“你”,是因为“我”和树祖面对面,要交流,要表达彼此,因此用“你”更直接亲切,表达了作者对“树祖”的理解与亲近。17.答案:古树对儿女们慈爱,是儿女们坚强的后盾与倚靠,象征着老人对儿女的疼爱、无怨无悔的付出;古树历经风雨和灾难,仍坚强不屈,象征与命运顽强抗争的精神;树不寂寞,树与树之间心意相通,即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解析:本题考查探究作品深刻内涵的能力。从第三段的“平凉的树,都富生气,而且活泼可爱,那是因为他们的老祖仍健在。大大小小、老老少少的树们因此都是孩子:在老祖慈爱的目光下,他们都有小儿女的姿态”的描写和第五段的“因为他年事特别高,我心中凛然;因为他老,我又有在他跟前撒欢耍赖的冲动。我们都是树祖膝下的孩子”可以感受到,古树对儿女们慈爱,是儿女们坚强的后盾与倚靠。从第七段的“多少暴风、雷电、地震、山火、虫害,你是怎么活下来的……你是怎样幸运地一次次躲过了刀斧之灾”可以看到,古树历经风雨和灾难,仍坚强不屈,象征与命运顽强抗争的精神;从第九段“我想,千百年来,你和这位‘半身不遂’的兄弟,一定有着独特的信息系统,天上、地下,想必一直互通着信息。天上有风信,地下有根须的脉冲,你们并不寂寞”可感受到,树与树之间心意相通,即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18.答案:[例文]这,是我的节奏揉了揉发痛的双眼,抿一口早已变凉的白开水,看看时间,已是九点半。我站起来活动活动发麻的手脚关节,开始了我的晚间生活的节奏。没错,今天又是作业非常多的一天。作业在桌上似乎垒起了一座小山。时间不早了,我却还有整整两大项作业没有完成。望着作业本,我却再也无心写作业,心想,不如破罐破摔,反正今天是要熬夜了,先看会儿书再写也没关系。想到这里,我伸长手臂,从书架上随手抽出一本小说,津津有味地沉醉其中。突然地,门外传来一阵熟悉的节奏,是清脆却又带几分威严的敲门声,同以往一样,四声短促有力的敲击。我顿时像一个偷东西的贼被屋主发现一样心虚,连忙丢了小说,端正地坐好,继续写那如山似的无趣的作业。刚刚敲门的肯定是爸爸。只要爸爸一发觉我没有认真写作业,这节奏就会在我房间那扇紧闭的门上出现,像万分危急的军号。我呢,听到它就会情不自禁地感到羞愧,连忙丢下正在做的无关紧要的事,回到作业上来。一切都是那样自然。唯一令我不解的就是:爸爸是如何感受到我在开小差,从而用熟悉的节奏提醒我,并且次次不落空呢?第9页共9页 一次,我终于按捺不住好奇心,就问了问。爸爸回答说:“那很简单,你每次开小差,都先把笔扔在桌上,然后站起来活动一下。我们家的地板踩上去就有声音,在你爸我听来就像警钟。正是你的节奏给我及时地报了警呀!”我心里一愣:什么?节奏?没想到,爸爸竟然摸清了我的节奏……我虽知道我有开小差的坏习惯,但我却并不打算改正。因为我在每一天的另一种节奏里听到的是关心、安慰与呵护。我愿保留我的节奏,借此来聆听那短促的节奏,感受那份爱。解析:[写作指导]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这,是我的节奏”取材于日常生活,易于落笔。“节奏”,比喻有规律的行为进程。“我的节奏”,强调个体的独特体验。“这”,指出了选材范围,既可以是点,也可以是面;既可以是单独事件,也可以是多个事件。本题倡导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题目中逗号的使用,起到了强调提示的作用。要抓住“节奏”的特征,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认识,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写作时,要注意调动各种艺术手法,如欲扬先抑、悬念、巧合、对比等,使情节波澜起伏,行文曲折有致;表达上要善于运用个性化的语言,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展现对人、事、景、物的评价,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第9页共9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1-22 09:00:24 页数:9
价格:¥5.55 大小:32.52 KB
文章作者:未来可期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