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东省潍坊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10月过程检测试题(含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8

2/18

剩余1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潍坊高二年级过程检测语文试题2021.10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把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好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涂选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Ⅰ:(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 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朝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朴,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材料二: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潜”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合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和,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家的真精种,新儒家的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 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站稳立牢。(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材料三: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容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辨,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儒、道长期共存,形成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思想流派,是因为其在发展进程中,互相竞争,互相吸收。B.法、阴阳、名三家后来灭绝,是因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而他们本身却不吸儒、道思想。C.儒、道两家主张虽然各有偏重,多有不同,但是都讲“合而不同”,都讲和则生万物。D.殷周之际出现的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决定了后世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儒家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它关注社会现实;而道家则不同,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B.如果中华原创文化缺少包容性,不能让佛教中国化,就可能没有儒、道、佛合一。C.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其实,这是有重大偏颇的。D.材料三第一段运用设问提出论点,指出复兴中国梦需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3.材料一中说儒道两家“处处相反”,以下不属于其“处处相反”依据的一项是()(3分)A.儒家的人生观是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是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B.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C.儒家崇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从容中道,主张凡事要合理、合时、合情;道家崇尚质朴无华、超然自得、少私寡欲,主张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D.儒家致力于构建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体系;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5.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回顾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沧桑历史,到处都可寻觅到这两种类型的影子,请你各举一例来证明。(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庄子的翅膀叶春雷 ①人到中年,活着感觉越来越沉重。这种沉重就像一个人陷入沼泽,你拼命想挣脱泥水的围困,想让自己的身体变得轻盈,从而从泥沼的吸引中脱颖而出,但是你似乎越挣扎,陷得越深。②感觉自己正陷入这种恐惧。我周围的生活就像一个巨大的泥沼,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这时候我想到了庄子,想到了那个贫穷而中年丧妻的庄子。这只蝴蝶,或者大鹏。这是长翅膀的庄子,从人世的巨大泥沼中超脱出来从而变得轻盈无比的庄子。比起我生活的时代,庄子的周围才真正称得上是一个巨大的泥沼,一个恐怖的陷阱。庄子,包括和庄子一样地位卑微的“士”以及比庄子地位更加卑微也更多数的“庶”,他们只是君主的猎物,被围困在君主的苑囿里,君主什么时候高兴了或者不高兴了,就宰杀一只,纯粹为了娱乐。那是一个毫无生命尊严的时代,那是一个人命低于草芥的时代。  ③庄子也是一只猎物呀,被君主围捕,但却冲破君主的包围圈,胜利大逃亡了。对于“士”,君主不是纯粹用刀剑来对付,他们还用蜂蜜和甜酒,用玉帛和铜币。他们要让一部分猎物成为自己的宠物,供自己取乐,同时也会为自己充当爪牙,去猎杀更加低级的“庶”。  ④庄子被诱惑。楚王派使者持千金来了。楚王要降服这一只桀骜不驯的猎物。温柔的大网张开了,暗藏杀机。但庄子就是不入其彀中。庄子选择了突围。庄子冲天而起。庄子就是这样被逼出了一双翅膀。  ⑤庄子从此不再是一只猎物。庄子完成了自己。因为有了翅膀,因为舍弃。庄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自由是什么?自由是你一无所有之后,还能自信地对所有的人说:“我富甲天下。”我们有这种气魄吗?没有。所以我们成不了庄子。  ⑥庄子曾经向监河侯贷粟,因为庄子家贫。庄子从来不是迂腐的伯夷叔齐,庄子知道生命的可贵。但庄子从来不向君主摇尾乞怜,像那些君主豢养的哈巴狗。庄子是有翅膀的人。庄子的灵魂在天上,在与天地精神相往还的浩渺宇宙间。庄子是能够吞吐宇宙的人,“抟扶摇直上者九万里”,庄子宁愿在污泥中曳尾,因为曳尾污泥,那是在与大自然肌肤相亲。  ⑦庄子就这样拔地而起。庄子在我们灵魂的仰望中翩翩起舞。庄子是雄浑的,庄子也是妩媚的。庄子一会儿是大鹏,力拔山兮气盖世;一会儿是蝴蝶,流连戏蝶时时舞。庄子让当时的社会吃惊,更让后人吃惊。这个长着翅膀的怪物,滑过 阴暗的宫廷,滑过君主的刀丛,竟然毫发无损。凭什么?凭他的一对翅膀。  ⑧人到中年,我感到生命的沉重。因为我没有庄子的翅膀。说到底我没有庄子那样彻底的思想。思想使人轻盈。金钱使人沉重。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每个人都被捆缚在欲望的战车上,每个人都在冲锋陷阵,都在拼命拼杀。这是另一个尸横遍野的战场,没有硝烟,但比起战国的刀光剑影、血肉横飞,丝毫也不逊色。我们没有翅膀,我们只有欲望。  ⑨沉重是自找的。  ⑩庄子是战国时最伟大的散文家。因为庄子的散文也有一双翅膀。能够飞翔的散文才是好散文,而能够在飞翔中不被大风刮散架的散文才是散文中的珍品。庄子的散文在历史的大风中飞翔了两千多年,不仅没有散架,没有像羽毛一样被刮得无影无踪,反而在风沙的打磨中日益铮亮,这得益于庄子翅膀的轻盈,还有坚实。  ⑪我飞不起来。因为我的沉重。这种沉重是污浊的,散发着生活的枯枝败叶的腐朽气息。我的生活中堆积着那么多腐朽的枯枝败叶,但我一点也不舍得丢弃,反而视若珍宝,所以我注定无法轻盈。  ⑫我想飞,却怎么也飞不高。那是许多年前的一首老歌。一首老歌诉说着我们对飞翔的梦想,而一双绑缚着沉重黄金的翅膀,是怎么也飞不起来的啊!  ⑬还是不要胡言乱语了。让我们的心,老老实实地在股票与基金的浮沉中,飞翔一生吧。(选自《散文》2008年第3期)文本二:文木和散木(节选,有删改)叶春雷庄子将树木分为两类:文木和散木。文木是有用之木,散木是无用之木。文木因其有用,而夭于斧斤,散木因其无用而颐养天年。庄子的结论是:做散木,不做文木。庄子的观点,是对还是不对?很难说。读《庄子》,纠结于对错,有点误会了庄子。我个人的观点,庄子不是要让你相信他,庄子是说,一个问题,我有另一个答案。庄子处处与常识作对,并不是他刻意反常识,而是在常识之外,还有一张更高的常识。 常识是,一个人只有有用,才能在这个世界生存。公司聘用职员,自然是着眼于一个人的“用”。若此人无一技之长,公司凭什么养活他?“用”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无用的人,等同于废物,连自己都养活不了,更遑论组织家庭,为社会作贡献。这世上,文木成就了事功,散木成就了艺术。没有文木,国家的大厦就没有支撑的柱石;没有散木,人生就失掉了诗意。庄子强调散木的价值,一方面固然是“重生”的思想在起作用;但另一方面,也与庄子追求一种艺术化的人生,有非常直接的关联。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作者第一段详细描写了自己的“沉重”感受,是为了与超脱的庄子“轻盈”的生活构成对比,突出下文“庄子的翅膀”对于现代人生活的重大意义。  B. 第二段中,作者写庄子生活的时代:一是为了作对比,突出庄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毫无生命尊严、人命低于草芥的时代;二是为了在结构上为下文写庄子的翅膀做铺垫,以突出庄子的翅膀是被时代逼出来的。 C.第三段中“猎物”是指在君王的统治之下,被君王任意宰杀,毫无生命尊严的“士”阶层。“宠物”是指在君王统治之下,接受君主豢养,供君王取乐同时充当其爪牙的“庶”平民阶层。   D.文章第十段写到庄子的散文用意是:进一步说明庄子思想的伟大和历史影响的深远,与我被欲望所绑缚而无法自拔的沉重形成鲜明对比。7.下列一组人物中,最适合作为文本(二)三四段之间举例的是()(3分)A.屈原与司马迁B.诸葛亮与陶渊明C.李清照与柳永D.辛弃疾与苏轼8.结合全文说说标题“庄子的翅膀”的含义是什么?作者对它有何评价?(4分)9.在《庄子的翅膀》和《文木与散木》中,庄子一以贯之的思想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阐述。(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一)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有删改)(二)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怒”。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济。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C.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D.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后也借指孤单无伴之人。B.河内,泛指今山西、河北及河南黄河以北地区,有时特指今河南黄河以北地区。C.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后亦泛称学校。D.天子,古代人认为君权受命于天,故称帝王为天子,后亦用来指有资格继承君位的人。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梁惠王面对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的现实,内心很茫然,迫切想知道原因,这是他信服孟子的主张,而实施仁政的心理基础。B.从选文看,孟子的仁政学说,是由“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部分组成的,孟子更强调后者,因为这样,老百姓就能“衣帛食肉”。C.太史公认同孔子的“一味根据自己的利益行事,会招致多方面的怨恨”的观点,并认为天子和庶人喜好利的弊端有所不同。D.孟子的主张不符合所到之国的需要,是因为各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能,而他却称述唐尧、虞舜和夏、商、周三代的德政。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4分)(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4分)14.面对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问,孟子从哪些角度提出了使民加多的办法?(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15-16题。西江月•问讯湖边春色 【南宋】张孝祥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注】这首词大约是绍兴三十二年(1162)春,张孝祥自建康还宣城途经溧阳(今江苏省溧阳县)时所作。三年前,张孝祥在临安兼权中书舍人,后为汪彻所劾罢。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句中的“湖边春色”为后面写“杨柳”“东风”“乘船游湖”作铺垫。B.“又”字既有对时光流逝、对历经坎坷的感慨,又有对再次来此的欣喜。C.三、四句写“东风”“杨柳”注情于物,创造出一个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D.五、六句表达了词人看惯世事,彻底解脱,置身湖光之中的悠然心境。16.本词的结尾两句“意境旷远、余音绕梁”,请结合艺术手法赏析其精妙之处。(6分)(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12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老子〉四章》中,老子认为战胜他人与战胜自己的结果不同的句子是“_________,”。(2)《〈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的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通晓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唯利是图的句子是“,”。(3)《〈论语〉十二章》中强调让别人成为自己的修身养性的镜子,学习好的,摒弃不好的句子是:“,”。(4)《大学之道》中的“”说明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而“”是说推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5)《〈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只有胸怀宽广、意志坚定,从而承担责任,践行使命的人才能称为“士”的句子是:“,。” (6)《〈老子〉四章》中老子认为,在事情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所以出现“,”的结果。三、语言文字运用(14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8-20题。想来孔子把四十作为“不惑”之年也真有他的道理。人生到此,正如行路爬上了山巅,登高一望,回首过去,我顿时明白,原来狡猾的自然是悄悄地用一个个的年来换我们一程程的生命的。有那聪明的哲人,会做这个买卖,牛顿用他生命的第二十三个年头换了一个“万有引力”。时间不可留,但能换得成一件事,明白一个理,便永不会失去。而我过去多傻,做了多少赔生命的交易啊。假若把过去那些乱哄哄的日子压成一块海绵,浸在知识的长河里能饱吸多少汁液,假使把那寒夜的枯寂化为积极的思索,又能悟出多少哲理。时间这个冰冷却又公平的家伙,()。人生原来就这样被年、月、时,一尺、一寸地估量着,一支蜡烛,每时都在做着物与光的交易。但是总有一部分蜡变成光热,另一部分变成泪滴。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你有求,他就给予;可你无情,他就无意B.他无意,如你无情;他给予,如你有求C.你无情,他就无意;可你有求,他就给予D.他给予,如你有求;他无意,如你无情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B.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C.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D.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3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5分)21.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根据要求答题。(5分)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特别节目播出后,备受热议,在舆论场中引发多方好评。节目分为 《一枝一叶总关情》《治国有常民为本》《国无德不兴》《国之本在家》《报得三春晖》《绝知此事要躬行》等12集。根据上面的信息并结合自己的了解,请阐述该节目备受好评的原因。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2400多年前,孔子的弟子曾子承老师之思想,对读书人提出要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1200多年前,儒生杜甫虽身处困顿却仍大声歌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而前些年,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先生却对当代大学生的现状忧心忡忡。他说:我们的知识青年们正越来越多地成为“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有很高的智商和学识”,但“一己利益却逐渐成为他们言行的唯一、绝对的直接驱动力,为他人做事,全部是一种投资。”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二过程检测语文参考答案1.AB项,“而他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思想”于文无据,文中只提到“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并没有提 到法、阴阳、名三家是否吸收儒、道思想。C项,“都讲‘合而不同’,都讲和则生万物”错误,根据材料二“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合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可知孔子讲“合而不同”,道家讲和则生万物。D项,“殷周之际出现的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错误,根据材料三“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可知“神本向人本转移”和“人道主义思潮”二者都属于“人文转向”,“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之间不是并列关系。2.CC项,“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错误,根据材料二“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可知我们一般习惯于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不是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3.BB项,“忠良的气质与风度”与“院士的气质与风度”只能是指不同类型的人,不能说是相反的,因此不属于儒道两家“处处相反”的依据。4.①引证法,文章引用了名句、诗文等,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②例证法,文章阐述汉代及隋唐佛教的情况,为儒学、道学是开放性的这一观点提供了例证。③比喻论证,文章把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比喻成“胃”,形象地论述了它们的博大的包容性。5.①痴心于“致君尧舜上”的“诗圣”杜甫,其诗歌处处体现民本思想,在沉郁顿挫的语调中饱含忧患意识,便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印证;②“诗成笑傲凌沧洲”的“诗仙”李白,不仅在皇帝面前无拘无束,更是游遍山河江川,有着狂放浪漫的个性。6.C“猎物”是指百姓,“宠物”是指臣子(士阶层)。7.BA项中屈原与司马迁的人生体现了“文木成就了事功”,不适合。B项中诸葛亮的人生体现了“文木成就了事功”,陶渊明的人生体现了“散木成就了艺术”,是一组对比的材料,最适合。C项李清照和柳永的人生体现了“散木成就了艺术”,不适合。D项辛弃疾和苏轼的人生体现了“文木成就了事功”不适合。8.“庄子的翅膀”含义是庄子摆脱名利等束缚的彻底(或自由)的思想。评价:①它使庄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和自信。②因为它,庄子珍爱生命;坚守人格尊严、精神吞吐宇宙。③因为它,庄子保全了自己,让世人吃惊仰望。(答出两点即可)【解答】题干问的是“结合全文说说标题‘庄子的翅膀’的含义是什么?作者对他有何评价?”答题关键词“含义是什么”“评价”,由文章第二节中“这是长翅膀的庄子,从人世的巨大泥沼中超脱出来从而变得轻盈无比的庄子”可以推测含义。9.①重生思想。《庄子的翅膀》写到庄子为了逃避楚王暗藏杀机的大网而逼出一双翅膀;《文木和散木》中,庄子主张作“散木”,“散木无用而颐养天年”。 ②不受世俗的功利羁绊,不为当权者所用,追求自由的诗意的艺术化的人生。《庄子的翅膀》中可见庄子正是因为舍弃了功利而获得了自由,实现了伟大与永恒。《文木与散木》中通过写庄子关于“文木”与“散木”的哲学解读,阐述了庄子主张做“散木”,即追求不求事功的艺术化的人生的思想。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内容和主旨的能力。①根据《庄子的翅膀》一文中说的“庄子也是一只猎物呀,被君主围捕,但却冲破了君主的包围圈,胜利大逃亡了”“庄子被诱惑。楚王派使者持千金来了。楚王要降服这一只桀骜不驯的猎物。温柔的大网张开了,暗藏杀机。但庄子就是不入毂中。庄子选择了突围,庄子冲天而起,庄子就是这样被逼出了一双翅膀”分析,本文写庄子为逃避楚王暗藏杀机的大网而逼出一双翅膀。根据《文木与散木》中“散木因其无用而颐养天年。庄子的结论是:做散木,不做文木”分析,该文中庄子主张做“散木”,他认为散木无用但可以颐养天年。这就是庄子一以贯之的思想:重视生命,重生思想。②《庄子的翅膀》中写庄子突破了楚王的围猎,“从此不再是一只猎物,庄子完成了自己。因为有了翅膀,因为舍弃,庄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庄子的散文……反而在风沙的打磨中日益铮亮,这得益于庄子的翅膀的轻盈,还有坚实”说明庄子突破了功利的羁绊,不为当权者所用,舍弃了功利而获得了自由,实现了伟大与永恒。根据《文木与散木》中“但另一方面,也与庄子追求一种艺术化的人生,有非常直接的关联”可见,庄子追求不求事功的艺术化的人生。10.A“用”的意思是“任用”,动作的发出者是“宣王”;而“适”的意思是“到……去”,动作的发出者是“孟子”,故“用”和“适”之间应断开,据此排除B、C两项。“所言”是所字结构,指“孟子的主张”,作“果”的宾语,故应在“所言”后断开,据此排除D项。11.D“后亦用来指有资格继承君位的人”错误,天子专指国王或皇帝。12.A.“这是他信服孟子的主张,而实施仁政的心理基础”无中生有,且与文中“梁惠王不果所言”矛盾,“不果所言”的意思是“不实行他的主张”。B.“孟子更强调后者”无中生有,“因为这样,老百姓就能‘衣帛食肉’”逻辑错误,文中说的是“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由此可知,应该先是百姓“衣帛食肉”“不饥不寒”,之后才是“王道之成”。C“天子和庶人喜好利的弊端有所不同”错误,原文“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的意思是“上自天子下至平民,都有好利的弊病,有什么区别呢”。13.(1)百姓不挨饿、不受冻,这样却不能使天下百姓归顺,没有这样的事。(2)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解析】(1)“然而”,这样却。“王”,名词作动词,称王,使天下百姓归顺。“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应为“未有之也”。(2)“道”,宗旨,原则。“明”,彰显,彰明。“亲”,亲近,译为“新”也可以。“止”,达到。14.孟子从“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方面详细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办法,从保民、教民等角度提出了七条措施。 【解析】“王道之始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是“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具体措施有“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参考译文】(一)梁惠王说:“我对国家,(算是)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百姓迁到黄河以东的地方,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河内;黄河以东的地方收成不好,也是这样。看看邻国的政务,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少,我的百姓没有更多,为什么呢?”……“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吃不完;细网不进池塘,鱼鳖吃不完;砍伐树木按一定的季节,木材用不完。粮食与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样就能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意的。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意的,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五亩住宅的场地,把桑树种植(在五亩大小的宅院里),五十岁的人可以凭借它穿上丝织品做的衣服了;畜养鸡、狗、猪,不要错过繁殖的季节,七十岁的人可以凭借它吃上肉了;百亩的田地,不要侵占耕种的时间,几口之家可以凭借它没有饥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七十岁的人穿上丝织品做的衣服、吃上肉,百姓不挨饿、不受冻,这样却不能使天下百姓归顺,没有这样的事。“(诸侯贵族家)猪狗吃人所吃的东西却不加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济百姓,人死了,却说:‘不是我的过错,是年成不好。’这与刺人把人杀死后说‘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二)太史公说:我读《孟子》一书,每当读到梁惠王问“怎样才有利于我的国家”时,总免不了放下书感叹一番。说:唉,利的确是一切祸乱的开始啊!孔夫子极少谈论利,就是为了时常防范祸乱的根源。因此他说“依据个人的利益来行事会带来很多怨恨”。上自天子下至平民,都有好利的弊病,有什么区别呢?孟轲是邹国人。他曾师从子思的弟子。通晓道之后便去游说以求侍奉齐宣王,宣王不能任用他,于是他就到了梁,梁惠王不实行他的主张,认为其主张不切实际。当时,(各诸侯国都在实行变革,)秦国任用商鞅,使国富兵强;楚国和魏国也都任用过吴起,战胜了一些国家,使强敌削弱;齐威王和宣王用孙膑、田忌等人,使国力强盛,各诸侯国纷纷东来朝拜齐国。当时各诸侯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的攻伐谋略,把能攻善伐看作贤能,孟子却称颂唐尧、虞舜以及夏、商、 周三代的德政,因而与他所游说的那些国家的需要不符。于是他回到家乡与万章等人整理《诗》《书》,阐发孔丘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一书,共七篇。15.D项,“五、六句表达了词人看贯世事,彻底解脱,置身湖光之中的悠然心境”错误,“彻底解脱”不当,“此心到处悠然”,不仅在说自己的心境无论到哪儿总是悠闲安适,更包含着自己这颗备受折磨、无力回天的心只能随遇而安、自寻解脱了。16.①动静结合,水天一色为静景,沙鸥自由翱翔为动静。一静一动,描绘出一幅充满了蓬勃的生气画面。②以景结情,结尾两句用水天一色,沙鸥飞起的和谐之景,表达词人对于世路尘俗的鄙弃憎恶,对于返归自然的恬适愉快之情。17.(1)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4)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6)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18.C根据括号前面“冰冷却又公平的家伙”可知,照应“冰冷”,应先说“无情、无意”,排除A、D两项。文段重在讲人应该如何对待时间,在人与时间之间,人是主动者,时间是被动地做出反应,把人的行为放在前面,“时间”的反应放在后面比较合适,排除B、D两项。19.B画线句子“原来狡猾的自然是悄悄地用一个个的年来换我们一程程的生命的”使用拟人的修辞,“狡猾”“悄悄”赋予“自然”以人的特点。B.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护”赋予“水”人的特点,“排”“送”赋予“山”人的特点。A.是比喻,把战士的鲜血比作胭脂;C.是借代、用典,使用王导和谢安的典故,以“王谢”代指豪门望族;D.是用典,使用庄生梦蝶和望帝啼鹃的典故。20.人生原来就这样被年、月、时,一尺、一寸地测量着,就像一支蜡烛,每时都在做着物与光的交易。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人生原来就这样被年、月、时,一尺、一寸地估量着”搭配不当,“估量”与“尺寸”无法搭配,改为“测量”;“人生……一支蜡烛”成分残缺,“一支蜡烛”前面缺少“就像”。21.①节目的名字好,“平”双关,既指习近平总书记,也指总书记的语言深入浅出,质朴平易;②忠实传达出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全心为民的深沉情怀(“近”“民为本”等);③内容接地气,家国并举,既有家也有国;④表达出对中华美德(孝、实践等)的高度重视;⑤流露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一条1分)22.【审题】材料解析第一则材料:这则材料呈现的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读书人的理想和追求应该是使天下归仁,也就是创造一个具有普遍善意的美好世界。这种追求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超越性关怀,超越现实的障碍,超越对个人自我命运的关怀,把视线投向外部世界,关注他者的命运和福祉。这种超越性关怀也即我们常说的承 担意识、社会责任感,这种关怀是以利他为主的。这是一种浓厚的理想主义的精神气质。第二则材料:从2400多年前到1200多年前,从曾子的提出到杜甫的身体力行,我们看到儒家所提倡的承担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利他精神在中华文化中的传承和发扬,特别体现在读书人身上。第三则材料:但现实却让人忧虑,理想主义式微,社会责任感和利他精神正逐渐被丢弃,而现实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却成为一些人的人生选择。据此应当明确本次作文在于引导考生思考利他和利己的关系,呼吁青年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把胸怀放宽,把眼界放大,让理想的光辉超越自我的关注,消除精致利己主义的弊病。任务分析“感悟和思考”:可联系材料回溯传统,评析儒家重要思想。可联系材料关注当下,呈现社会现实,反思问题寻找原因。可思辨性思考。可提出建议。“请结合材料”:一定要联系材料进行思考。【立意】1.传儒家精神,担社会重任;2.让理想主义重现光辉;3.用超越性关怀对抗现代精致利己病。例文:“无我”之树,灼灼其华三千多年前,大禹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两千多年前,孔子为游说统治者实施爱民之政,带领弟子周游列国;一千多年前,张骞为促进汉朝与匈奴交流出使西域。虽然所处的时代不同,但他们身上都体现出一种共同的精神,那就是“无我”精神:为了国家、为了人民而甘愿舍小我。近代,这种“无我”精神亦被完美诠释。从八年抗战到新中国成立,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中华民族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无我”之士,他们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其中既有像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这样的伟大领袖,也有像邱少云、黄继光这样的革命勇士,还有像钱学森、邓稼先这样的伟大科学家,无论身份怎样、地位如何,他们都遵从自己的内心,发扬并诠释了“无我”的精神,为后代子孙做出了榜样。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更是在年少时便立下了兼济天下的“无我”理想。有人曾说:“袁隆平在发明了杂交水稻之后,完全可以申请专利,这样便可以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但袁隆平并没有这样做,因为他知道在当今世界还有不少因饥饿而死亡的人,无数双饥饿的眼睛在期盼着粮食,最终,他将发明交给了国家。是的,正是因为有袁隆平“无我”的存在,才有了大家吃饱肚子的幸福感。马云对阿里和淘宝的发展规划也坚持着“无我”理念。有位小伙子问马云,“如果有一天,您没有阿里和淘宝,您会怎么办?”马云回答道:“你的意思是,我会 把阿里和淘宝做没吗?很显然不会,不过,我会把阿里和淘宝做‘没’。”青年不解,马云说:“阿里和淘宝现在之所以会如此庞大,是因为有了很多人的支持。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将阿里和淘宝做“没”,但他们不再只是一个平台来供大家交易东西,而是要让它变得于人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听到这番话,很多人为马云竖起了大拇指。这不也是很好地印证了“无我”这一观点吗?然而,当今社会,“无我”在一些人眼中似乎成了吃亏、愚蠢的代名词。追求个体实惠成为一种时尚,而无私奉献精神则略显尴尬。有为之士的高尚行为,便会被有些人认为是作秀、拉人气。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唤醒人们的集体意识与奉献精神成了重中之重。《围炉夜话》云:“粗粝能甘,必是有为之士;纷华不染,方称杰出之人。”身处新时代的洪流中,我们青少年当“粗粝能甘”,但行前路,发扬“无我”精神,无问西东。“无我”之树,必将灼灼其华!【素材】1.青年人要胸怀大志。士子最大的志向是把仁爱之心洒满人间,然而“勉于仁者,不亦难乎?”所谓“仁以为己任”,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关心最困难的人群,顾念底层老百姓的疾苦,予以扶持与救助,“授手援溺,振民于难”,救民于水火之中,让仁德泽被群生。青年人要有伟大的胸襟气魄,站得高,看得远,不要只斤斤计较于眼前的小利,而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勇于担当。仁德是人心之全德。士子一定要身体力行,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所以程子说:“弘大刚毅,然后能胜重任而远到。”2.我们不仅是中国人,还是世界人。我们希望青年人抱负远大,立志高远,为人类、为祖国奉献毕生精力。现代化的社会,人类遇到前所未有的难题,当然这也是机遇。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协调发展中,我们还有很多具体、细微的工作要做。“勉力行仁”告诉我们,既要有维权的意识,同时更要为社会与家庭自觉地尽一份责任与义务,作出奉献与担当。“宁静致远”告诉我们,青年人还是要有过苦难生活的思想准备,要敢于到草根、基层去做人做事。“刚毅坚卓”要求我们,青年人必须立足于当下,一丝不苟,做好每一件事的细枝末节,善始善终,负责到底。这应当是习近平总书记让我们学习曾子这句话的现实意义。3.以利他之水,胸怀天下。当今的世界是发展的,相互融合的。同样如今的中国也需要我们这一代人走好脚下的长征路,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一个胸怀天下的人必定不会被时代所抛弃。能够融入如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定是那些善于“利他”的人,而后“利己”的“爱人”仁者,更是“兼相爱,交相利”的互利共赢的合作者。没有人能够脱离他人而独立驰骋于时代的疆场。修身正心,从自己做起,“养吾浩然之气”。不是水的载歌载舞,卵石何以臻于完美。有利他之水,何愁不能滋润干旱的土地,绽放灿烂的心花。同样,没有“利他”的胸怀,何以成就植根于内心的修养。从“小我”中脱离,关注人类的“大我”,才是真正的“利己”之道。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1-10-29 19:29:20 页数:18
价格:¥3 大小:45.69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