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江苏省扬州市弘扬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语文周练试卷(五) Word版含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2

2/22

剩余2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江苏省扬州市弘扬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年级第一学期语文周练试卷(五)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在快节奏的信息化社会,劝导人们开卷读书的很多理由正在变得缺乏说服力。阅读能让人获得有用的知识?上网似乎也可以;在书本中感受远方?那为什么不去旅游呢;领略名著带给人的震撼?看改编的电影岂不更方便?于是,阅读即便没有变成小众的,似乎也变得奢侈起来。然而,真正热爱阅读的人是不需要理由的,从书本中获得的巨大愉悦,足以让人废寝忘食。一个角落、一本书,就能筑起一个完整而缤纷的世界。这也是阅读有别于其他文娱活动的根本特征,即它是不依赖其他感官的、高度个人化的精神活动。通过阅读,我们最终学会如何与自已相处,并在这种周行而不殆的智识训练中使精神日益丰富。在这个意义上,阅读乃是每日必须进行的精神刷新。在一次次的刷新中,勤于阅读的人将逐渐成长为一个有着丰富心灵层次、智成熟的现代人。古人讲“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这并不仅仅在讲旁观者的感受,更是在提醒自己,不读书就会让灵性蒙尘。那些带着墨香的书页在你指尖哗哗流淌,或记载着高深玄妙的思想,或传递着历史深处的信息,在你的脑海中排列为奇妙而华美的文字城堡。我们手捧书本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升华的过程。我们在阅读中将重新发现自己,这也正是“人文日新”的真义。如果说和他人相处是一项必备的社会能力,那么与自己相处则体现一种可贵的精神定力。太多人习惯了众声喧哗,却无法和自己平静地相处片刻。只有阅读才能给人这种能力。我们在阅读中学着和自己对话,正如我们在终极的意义上独自面对人生一样。在某种意义上,阅读是对庸常生活的救赎,让我们得以暂时跳脱出琐碎的眼前之事,对永恒之物进行片刻的凝望。而这,正是精神人格养成的过程。阅读也是为了和这个世界更好相处。我们提倡阅读,并非为了闭门不出、与世隔绝。阅读不是为了逃避世界,而是为了更好地拥抱世界、热爱他人。从阅读中,我们不仅在与高尚人物的灵魂对话,更能见识到比眼前的世界更深邃、更辽阔的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不仅包括人类已知的历史空间,也包括历代经典作家们营造的精神空间。通过这种思接千载、神游八荒的精神活动,我们将学会谦卑,也将变得柔和、平淡;学着更深地理解他人与世界,更具包容心和同理心地看待这个世界上的诸种缺陷与不足。阅读是一项几乎没有门槛的活动,人人都可领略文字之美;阅读又是一项由浅入深的精神历练,需要持之以恒,才能登堂入室、窥其堂奥。这个世界需要书籍的火种来点亮,而一个追求内心丰富的人,也总有赖于阅读带来的精神刷新。(选自2015年4月23日《人民日报》,白龙《阅读,是对精神的刷新》)材料二:何谓读书之味?窃以为不可仅以一个“香”字而言之。我曾在报刊上发表过一篇《读书与吃饭》的书话,文中说:人生是需要滋养的,吃饭,是对身体进行补养;读书,则是对精神进行补养。读书如吃饭——,饭有家常饭、待客饭、筵席饭;饭有西餐、中餐、地方风味小吃……但不管是什么样的饭菜,吃的时候总要品尝一下滋味,五味俱全方能构成美味佳肴。读书亦然。读书之味乃甜酸苦辣是也。翻阅一本好书,犹如走进一幢新房,打开一扇未知的窗户,展现在面前的是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让读书人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吸吮着新鲜的空气,张开思想的翅膀,自由自在地驰骋翱翔。臻于此境,读书人能没有甜滋滋的意味?读书的人,有时也难免遭遇意想不到的尴尬。当书中的道理与现实生活中的事不能呼应,书中的事与生活中的理发生冲突时,读书人便难免有迷离若失、恍惚不定的感觉,甚至于陷于进退维谷的窘迫,此时就可能有一股酸溜溜的滋味涌上心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用来形容读书人的心境,也是恰当的。一般情形之下,读书人攻城掠地,在知识的海洋中苦苦求索,都要经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苦闷阶段,其时身临遏涩之境,前不见村后不着店,孤苦伶仃,步履维艰,那份愁苦,实难堪受。而且,读书人亦是凡人俗子,哪能没有来自书外的聒噪?若要跨进"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心里没有一番痛苦煎熬的争斗抉择,恐怕是难临其境的。有读书人说,读书令人练达性灵,陶冶情趣,使媚俗不再,浮躁不再,使人宁静,高尚依然。但我以为,这般深厚绵长的意蕴,还要靠书中掺和的辣味,或说是火药味,没有一点辣味的文章,读之味同嚼蜡,不如不读。而真正有辣味的书,如同急风暴雨射向垢陋心灵一角,所向披靡,无坚不摧,终令读书人脸红心颤、羞愧难言,并猛然悟得"今是昨非"。尔后,冲破名缰利锁的困扰,灵魂因之而纯静而升华。(节选自2016年16期《天天爱学习》,李泽贤《读书的味道》)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阅读是充满愉悦的精神活动,能让我们的精神在不断的智识训练中日益丰富。B.阅读能让我们学会谦卑,更具包容心和同理心,从而更好地拥抱世界、热爱他人。C.阅读如同吃饭,两者的味道和作用相同:都有酸甜苦辣之味,都有益于身体健康。D.阅读能让人练达性灵,陶冶情操,使人不再媚俗浮躁,使人变得宁静、品德高尚。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当今人们的阅读似乎变得奢侈起来,是快节奏的信息化社会带来的必然结果。B.阅读应成为一种日常习惯,只有天天读,持之以恒,才能登堂人室、窥其堂奥。C.通过阅读感知到的"另一个世界",是指古今中外经典作家们营造的精神世界。D.阅读没有门槛,指不仅纸质书可以读,而且电子书及新媒体推送等都可阅读。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语句中不切合材料论证范围的一项是()(3分)A.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B.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C.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D.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4.“阅读乃是每日必须进行的精神刷新”,请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谈谈这么做的好处。(4分)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思路。(6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遍野荆花厉周吉,在怪石嶙峋的山坡上,王亮小心翼翼地攀爬着。爬累了,就坐到山石上挠一阵头。遇上难以解决的事,王亮有挠头的习惯,挠来挠去,头发越来越少。这不,今天又把本就稀疏的头发挠掉了无数根。崮崖是个小山村,全村500多口人,只有不到300亩山岭地,却有6000多亩山场。可这么多山场有什么用?这是水源缺乏、土壤贫瘠、几乎连一棵大树都长不起来的山岭呀!凭自己的本事,让老百姓靠这些山岭富起来,那真是痴人说梦!可即便是梦也必须做呀,谁叫自己是县里派到这个村的第一书记呢!带领这个村快速脱贫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爬到山腰,王亮已经累得气喘吁吁了。站在这里放眼四望,山野怪石遍布,植被稀疏。多数植被是一种叫荆棵的低矮灌木,偶有几棵针叶松、刺槐之类的,也长得歪歪扭扭,一副苦大仇深的架势。他的心里更加迷茫了。再往上爬,山坡更陡了,王亮虽然累得浑身冒汗,但还是硬撑着继续往上爬,他在心里暗暗鼓劲,一定要爬上山顶!快到山顶时,他脚下一滑,多亏拽住手边的一株荆棵才没摔倒,当他站稳身子时,发现已经几乎将那株荆棵拔出来了。他仔细一看,这棵荆棵植株虽小,根部却遒劲有型,像极了奔跑的骆驼,非常好看。他把荆棵拍照后发到微信朋友圈,竟有好几个人争着买,争来争去,把价格抬高到100多元。一棵100元并不多,可是几百万棵呢!这里的6000多亩山场几乎全部长满了荆棵呀!如果把这些荆棵加工成盆景,即便每棵卖三五十,也是一笔很可观的财富呀!回到村里,王亮很快就拟好了脱贫方案。这夜,他兴奋得几乎一夜未眠。第二天是村里的议事日,等大家到齐,王亮就匆忙宣读了脱贫方案。他们听完,面面相觑了许久,最后又把目光汇聚到王亮身上,王亮顿时被他们看得心里发虚。“这办法真好!我们以前怎么就想不到呢!”直到村主任张凯带头说好,大家才纷纷跟着称赞起来。王亮做事干脆,再加上第二天他要去县城参加一个培训,就当场把任务安排了下去,有负责挖荆棵的,有负责整理定型的,有负责网上宣传的……等半个月的培训结束,王亮兴冲冲地回到村里,才知道工作几乎没有一点进展。王亮气得随手拿起一块山石,奋力扔出去,山石落地时惊得一只正在打盹的瘦狗落荒而逃。“我算是知道你们受穷的原因了,思想跟不上,行动也跟不上!你们不知道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半个月的时间有多么重要……”王亮把村主任张凯一顿好训,“你必须给我解释清楚,你们在这件事上,为什么迟迟没有行动!”张凯沉默了许久,才解释说:“那天您事先没和我们交流就宣读了脱贫方案,因为您是上级刚派来的,大家都没好意思直接提反对意见,其实荆棵值钱的事村里人早就知道,不过以前谁也没想把荆棵刨出来卖钱。这地方自然条件差,即便一株很不起眼的荆棵也可能是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好不容易长成的,如果把这些荆棵刨掉了,环境就更差了。这些日子,我们讨论来讨论去,最后还是形成一致意见——宁愿继续受穷,也不发这样的财。”张凯说完,王亮觉得脸上火辣辣的,比被人当众打了几耳光还难受。转眼间,荆花遍野的夏天来临了。这天,王亮和张凯爬上村东的一个山头,站在山顶放眼四望,整个山野到处是淡紫色的荆花,微风徐来,荆条轻摆,花间蝶飞蜂舞,鸟鸣啁啾,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清香。他们禁不住相视而笑。原来,王亮的脱贫方案被否决后,经过集思广益,崮崖村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宜的脱贫之路,那就是利用这遍野荆花,大量养蜂并生产纯正的荆花蜜。崮崖村生产的荆花蜜,色如纯净琥珀,入口留香绵长,投放市场后供不应求。从此,这遍野荆花成为村里永不枯竭的财富之源……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亮是县里派到崮崖村的书记,他的责任是带领这个村快速脱贫,但是这个村的自然条件恶劣,所以他面临着严峻的考验。B.通过艰辛的实地考察,王亮找到了将荆棵加工成盆景出售的脱贫方案,但是最终方案没有得到村民们的赞同,他觉得很难受。C.王亮迫切地想带领村民们脱贫致富,但他太急于求成了,并没有了解村民的真正愿望,,导致村民们不敢当面提出反对意见。D.小说紧扣农村扶贫的主题,既表现了村民们的善良、质朴,也表现了扶贫干部们的艰苦、执着和睿智,传达出美好的愿景。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写王亮"今天又把本就稀疏的头发挠掉了无数根",引出下文,叙写发现荆棵的价值、找到脱贫致富的路子。B.小说运用语言、心理、细节等方法来正面塑造扶贫干部的形象,将其置身在农村典型环境之下来凸显脱贫致富的主题。C.文中写王亮绞尽脑汁帮村民找到致富办法,村民却"宁愿继续受穷,也不发这样的财",这样的安排一波三折,增加了情节波澜。D.结尾采用留白手法,言有尽而意无穷,让找到致富方法的农村生活富有诗意美,升华了小说主题。8.小说中有多处关于“荆棵”的描写,请分析其作用。9.小说中有两个脱贫方案,第一个失败了,第二个成功了,请结合全文分别分析其原因。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曹志,字允恭,谯国谯人,魏陈思王植之孽子也。少好学,以才行称,夷简有大度,兼善骑射。植曰:“此保家主也。”立以为嗣。后改封济北王。武帝为抚军将军,迎陈留王于鄴,志夜谒见,帝与语,自暮达旦,甚奇之。及帝受禅,降为鄄城县公。诏曰:“前济北王曹志履德清纯,才高行洁,好古博物,为魏宗英,朕甚嘉之。其以志为乐平太守。”志在郡上书,以为宜尊儒重道,请为博士置吏卒。迁章武、赵郡太守。虽累郡职,不以政事为意,昼则游猎,夜诵《诗》《书》,以声色自娱,当时见者未能审其量也。咸宁初,诏曰:“鄄城公曹志,笃行履素,达学通识,宜在儒林,以弘胄子之教。其以志为散骑常侍、国子博士。”帝尝阅《六代论》,问志曰:“是卿先王所作邪?”志对曰:“先王有手所作目录,请归寻按。”还奏曰:“按录无此。”帝曰:“谁作?”志曰:“以臣所闻,是臣族父冏所作。以先王文高名著,欲令书传于后,是以假托。”帝曰:“古来亦多有是。”后迁祭酒齐王攸将之国下太常议崇锡文物时博士秦秀等以为齐王宜内匡朝政不可之籓志又常恨其父不得志于魏因怆然叹曰“安有如此之才,如此之亲,不得树本助化,而远出海隅?晋朝之隆,其殆乎哉!”乃奏议曰:“五霸代兴,桓、文谲主,下有请隧之僭,上有九锡之礼,终于谲而不正,验于尾大不掉,岂与召公之歌《棠棣》,周诗之咏《鸱鸮》同日论哉!今圣朝创业之始,始之不谅,后事难工。自羲皇以来,岂是一姓之独有!欲结其心者,当有磐石之固。夫欲享万世之利者,当与天下议之。志备位儒官,若言不及礼,是志寇窃。知而不言,志所不敢。志以为当如博士等议。”议成当上,见其从弟高邑公嘉。嘉曰:“兄议甚切,百年之后必书晋史,目下将见责邪。”帝览议,大怒曰:“曹志尚不明吾心,况四海乎!”于是有司奏收志等结罪,诏惟免志官,以公还第,其余皆付廷尉。(选自《晋书·曹志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后迁祭酒/齐王攸将之国下/太常议崇锡文物/时博士秦秀等以为齐王宜内匡朝政/不可之籓/志又常恨其父/不得志于魏/因怆然叹曰/B.后迁祭酒/齐王攸将之国/下太常议崇锡文物/时博士秦秀等以为齐王宜内匡朝政/不可之籓/志又常恨其父/不得志于魏/因怆然叹曰/C.后迁祭酒/齐王攸将之国下/太常议崇锡文物/时博士秦秀等以为齐王宜内匡朝政/不可之籓/志又常恨其父不得志于魏/因怆然叹曰/D.后迁祭酒/齐王攸将之国/下太常议崇锡文物/时博士秦秀等以为齐王宜内匡朝政/不可之籓/志又常恨其父不得志于魏/因怆然叹曰/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胄子,胄,头盔,“胄子”引申为受到保护的帝王或贵族的子孙。B.九锡,是中国古代皇帝赐给诸侯、大臣有特殊功勋者的九种锡器。C.羲皇,一般指“伏羲”,是古代传说中最早的中华民族人文始祖。D.从弟,也就是“堂弟”,为同祖叔伯之子而年纪小于自己的男性。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曹志才能突出,被父亲看好。他年轻时喜欢学习,志向远大,擅长骑马射箭,曹植曾把他立为继承人。B.曹志品行高洁,受上级赏识。他为人清廉正直,学识通达,司马炎十分看重他,曾多次对他委以重任。C.曹志尊崇儒学,却轻视政务。他在太守任上,不把政事放在心上,白天游玩打猎,晚上则诵读《诗》《书》。D.曹志为父鸣屈,而受到责罚。他常为父亲曹植在世时不得志而鸣不平,结果惹怒了皇帝,被免去官职。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志夜谒见,帝与语,自暮达旦,甚奇之。(4分)(2)兄议甚切,百年之后必书晋史,目下将见责邪。(4分)14.晋武帝怀疑《六代论》的作者是谁?曹志是怎么解释这个问题的?(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箴①作诗者袁枚倚马休夸速藻佳,相如终竟压邹枚②。物须见少方为贵,诗到能迟转是才。清角声高非易奏,优昙花好不轻开。须知极乐神仙境,修炼多从苦处来。【注】①箴:规诫。②司马相如邹阳枚乘皆是西汉辞赋家1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用典邹阳、枚乘二人虽创作迅速,却不敌司马相如辞赋用力之深。B.颔联先直接说作诗数量少才能精;又说写诗迟下来,反能见到作者才华。C.这首诗是规诫为诗者而作,没有刻意进行雕琢,却能于简淡中见哲理。D.说理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诗歌中的物象基本是在为作诗的道理服务。16.诗的后两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作诗有什么样的建议?(三)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在《出师表》中,诸葛亮叮嘱后主刘禅军中之事咨询向宠就可以做到“,”,可见向宠的地位与才华。(2)李商隐的《锦瑟》中“__________”,以声音表现内心的凄怨;而“__________”,以形象喻指内心的悲哀。(3)杜牧《阿房宫赋》中善用对比表现秦统治者的奢靡无度,其中“”指出他们搜刮民脂民膏,丝毫也不放过,“”则表现了他们使用时挥金如土,不知珍惜。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综观近年来国内的影视创作,数量居高不下,质量也日渐提高。然而中难免出现一些不好的作品。诸如抗日神剧类,其极端的恶搞和戏谑历史,可谓“罪莫大焉”。毫不避讳地说,抗日神剧折射出的就是创作者的“三观”不正,导致其艺术水准的不达标。如此创作,实难引导观众人心向善、志趣向上、精神向高。创作者自毁“三观”,然后再去毁他人,“三观”,不但破坏了文艺事业的基本功能,更令文艺工作者被损坏了基本操守。影视作品特别是军事题材创作只有在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方面实现彻底的突破,方可赢取可观的成绩。(),它的压力就在于如何在历史原型与现实艺术表达之间架起符合观众共同审美的桥梁,如何处理场面、镜头情节、立意和人物等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带给观众理性价值判断。影视创作理应在思想性和艺术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理应给观众提供正向引导和现实教育。因此,做好必修课,练好基本功,多出有实力、见功底的作品,方是正道。一方面,创作者需要自我修炼,作品也需要反复打磨;另一方面,出版发行部门需要强化审鉴监管,提高准入门槛,把好出入口关。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在各种类型风云际会、各种作品的创作活跃期,做好审美甄别和良莠区分,去芜存精,正向引导,这应是。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光怪陆离相得益彰熙熙攘攘当务之急B.琳琅满目相得益彰纷至沓来首当其冲C.光怪陆离相辅相成熙熙攘攘首当其冲D.琳琅满目相辅相成纷至沓来当务之急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不但令文艺工作者被失却了基本操守,更破坏了文艺事业的基本功能。B.不但损坏了文艺工作者的基本操守,更破坏了文艺事业的基本功能。C.不但失却了文艺工作者的基本操守,更破坏了文艺事业的基本功能。D.不但破坏了文艺事业的基本功能,更失却了文艺工作者的基本操守。2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虽然,创作一部好的军事题材作品是需要压力的B.当然,创作—部好的军事题材作品也是有压力的C.当然,压力是创作一部好的军事题材作品所必需的D.虽然,压力是创作一部好的军事题材作品所必需的21.阅读下面材料,为著名文化学者流沙河拟写一副挽联。(不少于14字)(5分)据新华社电记者11月23日从四川省作协获悉,我国现代诗人、作家、学者流沙河于23日下午在成都因病去世,享年88岁。  流沙河女儿给四川省作协党组书记侯志明发短信确认,流沙河于23日下午三点四十五分去世,走得很平静。  流沙河,本名余勋坦,1931年出生于成都,故乡四川金堂。中国现代诗人、作家、学者、书法家。主要作品有《流沙河诗集》《故园别》《游踪》《台湾诗人十二家》《隔海谈诗》《台湾中年诗人十二家》《流沙河诗话》《锯齿啮痕录》《庄子现代版》《流沙河随笔》《Y先生语录》《流沙河短文》《流沙河近作》等。诗作《就是那一只蟋蟀》《理想》被中学语文课本收录。迄今为止,已出版小说、诗歌、诗论、散文、翻译小说、研究专著等著作22种。22.古人有名有字。名与字意义上往往有联系,或同义,或反义,或相关,如岳飞字鹏举,意思是鲲鹏高飞。给下面的人名取字,并说明字与名的意义关联。(各不超过25字)(6分)(1)陈璋,字____。说明:(2)孙冠群,字_____。说明: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古人常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如汉代扬雄就曾以射箭为喻,他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大意是,只要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并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就能实现理想。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江苏省扬州市弘扬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年级第一学期语文周练试卷(五),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在快节奏的信息化社会,劝导人们开卷读书的很多理由正在变得缺乏说服力。阅读能让人获得有用的知识?上网似乎也可以;在书本中感受远方?那为什么不去旅游呢;领略名著带给人的震撼?看改编的电影岂不更方便?于是,阅读即便没有变成小众的,似乎也变得奢侈起来。然而,真正热爱阅读的人是不需要理由的,从书本中获得的巨大愉悦,足以让人废寝忘食。一个角落、一本书,就能筑起一个完整而缤纷的世界。这也是阅读有别于其他文娱活动的根本特征,即它是不依赖其他感官的、高度个人化的精神活动。通过阅读,我们最终学会如何与自已相处,并在这种周行而不殆的智识训练中使精神日益丰富。在这个意义上,阅读乃是每日必须进行的精神刷新。在一次次的刷新中,勤于阅读的人将逐渐成长为一个有着丰富心灵层次、智成熟的现代人。古人讲“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这并不仅仅在讲旁观者的感受,更是在提醒自己,不读书就会让灵性蒙尘。那些带着墨香的书页在你指尖哗哗流淌,或记载着高深玄妙的思想,或传递着历史深处的信息,在你的脑海中排列为奇妙而华美的文字城堡。我们手捧书本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升华的过程。我们在阅读中将重新发现自己,这也正是“人文日新”的真义。如果说和他人相处是一项必备的社会能力,那么与自己相处则体现一种可贵的精神定力。太多人习惯了众声喧哗,却无法和自己平静地相处片刻。只有阅读才能给人这种能力。我们在阅读中学着和自己对话,正如我们在终极的意义上独自面对人生一样。在某种意义上,阅读是对庸常生活的救赎,让我们得以暂时跳脱出琐碎的眼前之事,对永恒之物进行片刻的凝望。而这,正是精神人格养成的过程。阅读也是为了和这个世界更好相处。我们提倡阅读,并非为了闭门不出、与世隔绝。阅读不是为了逃避世界,而是为了更好地拥抱世界、热爱他人。从阅读中,我们不仅在与高尚人物的灵魂对话,更能见识到比眼前的世界更深邃、更辽阔的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不仅包括人类已知的历史空间,也包括历代经典作家们营造的精神空间。通过这种思接千载、神游八荒的精神活动,我们将学会谦卑,也将变得柔和、平淡;学着更深地理解他人与世界,更具包容心和同理心地看待这个世界上的诸种缺陷与不足。阅读是一项几乎没有门槛的活动,人人都可领略文字之美;阅读又是一项由浅入深的精神历练,需要持之以恒,才能登堂入室、窥其堂奥。这个世界需要书籍的火种来点亮,而一个追求内心丰富的人,也总有赖于阅读带来的精神刷新。(选自2015年4月23日《人民日报》,白龙《阅读,是对精神的刷新》)材料二:何谓读书之味?窃以为不可仅以一个“香”字而言之。我曾在报刊上发表过一篇《读书与吃饭》的书话,文中说:人生是需要滋养的,吃饭,是对身体进行补养;读书,则是对精神进行补养。读书如吃饭——饭有家常饭、待客饭、筵席饭;饭有西餐、中餐、地方风味小吃……,但不管是什么样的饭菜,吃的时候总要品尝一下滋味,五味俱全方能构成美味佳肴。读书亦然。读书之味乃甜酸苦辣是也。翻阅一本好书,犹如走进一幢新房,打开一扇未知的窗户,展现在面前的是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让读书人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吸吮着新鲜的空气,张开思想的翅膀,自由自在地驰骋翱翔。臻于此境,读书人能没有甜滋滋的意味?读书的人,有时也难免遭遇意想不到的尴尬。当书中的道理与现实生活中的事不能呼应,书中的事与生活中的理发生冲突时,读书人便难免有迷离若失、恍惚不定的感觉,甚至于陷于进退维谷的窘迫,此时就可能有一股酸溜溜的滋味涌上心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用来形容读书人的心境,也是恰当的。一般情形之下,读书人攻城掠地,在知识的海洋中苦苦求索,都要经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苦闷阶段,其时身临遏涩之境,前不见村后不着店,孤苦伶仃,步履维艰,那份愁苦,实难堪受。而且,读书人亦是凡人俗子,哪能没有来自书外的聒噪?若要跨进"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心里没有一番痛苦煎熬的争斗抉择,恐怕是难临其境的。有读书人说,读书令人练达性灵,陶冶情趣,使媚俗不再,浮躁不再,使人宁静,高尚依然。但我以为,这般深厚绵长的意蕴,还要靠书中掺和的辣味,或说是火药味,没有一点辣味的文章,读之味同嚼蜡,不如不读。而真正有辣味的书,如同急风暴雨射向垢陋心灵一角,所向披靡,无坚不摧,终令读书人脸红心颤、羞愧难言,并猛然悟得"今是昨非"。尔后,冲破名缰利锁的困扰,灵魂因之而纯静而升华。(节选自2016年16期《天天爱学习》,李泽贤《读书的味道》)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阅读是充满愉悦的精神活动,能让我们的精神在不断的智识训练中日益丰富。B.阅读能让我们学会谦卑,更具包容心和同理心,从而更好地拥抱世界、热爱他人。C.阅读如同吃饭,两者的味道和作用相同:都有酸甜苦辣之味,都有益于身体健康。D.阅读能让人练达性灵,陶冶情操,使人不再媚俗浮躁,使人变得宁静、品德高尚。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当今人们的阅读似乎变得奢侈起来,是快节奏的信息化社会带来的必然结果。B.阅读应成为一种日常习惯,只有天天读,持之以恒,才能登堂人室、窥其堂奥。C.通过阅读感知到的"另一个世界",是指古今中外经典作家们营造的精神世界。D.阅读没有门槛,指不仅纸质书可以读,而且电子书及新媒体推送等都可阅读。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语句中不切合材料论证范围的一项是()(3分)A.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B.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C.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D.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4.“阅读乃是每日必须进行的精神刷新”,请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谈谈这么做的好处。(4分)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思路。(6分)【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解答】(1)C.“两者的味道和作用相同”错误,这与材料二首段意思不一致,从材料二“人生是需要滋养的,吃饭,是对身体进行补养;读书,则是对精神进行补养”来看,两者有明显差别:吃饭之味是味觉感受,读书之味是内心感悟体验;吃饭有益于身体补养,读书有益于精神补养。故选:C。(2)A.“必然结果”错误,选项推论为“必然结果”很武断且不合文意,既然是必然结果,那这篇文章就没有任何价值。B.原文依据:古人讲“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阅读乃是每日必须进行的精神刷新。需要持之以恒才能登堂入室、窥其堂奥。故正确。C.“是指古今中外经典作家们营造的精神世界”错误,选项对原文“另一个世界”的含义概括不全,从文中“从阅读中,我们不仅在与高尚人物的灵魂对话,更能见识到比眼前的世界更深邃、更辽阔的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不仅包括人类已知的历史空间,也包括历代经典作家们营造的精神空间”来看,还包括人类已知的历史空间。D.“是指不仅纸质书可以读,而且电子书及新媒体推送等都可阅读”错误,这一推论不合文意:原文说“阅读是一项几乎没有门槛的活动,人人都可领略文字之美”,由此可知,“没有门槛”是指谁都可以阅读,是指读书对象而非读什么的问题。故选:B。(3)B.“读书有三到”属于具体的读书方法,两则材料都没有直接涉及。从材料来看,两则材料都谈的是读书的重要性和作用,故A、C切合;也谈到了须有持之以恒的态度,故D切合;故选:B。(4)材料一第二段中,如“通过阅读,我们最终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并在这种周行而不殆的智识训练中使精神日益丰富”,这说明每天坚持读书,可以让读者学会和自己相处,可以让自己的精神日益丰富;如“在一次次的刷新中,勤于阅读的人将逐渐成长为一个有着丰富心灵层次、心智成熟的现代人”,这说明坚持阅读可以让人成长为有丰富心灵层次、心智成熟的现代人。材料一第三段中,如“不读书就会让灵性蒙尘……我们手捧书本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升华的过程。我们在阅读中将重新发现自己,这也正是‘人文日新’的真义”,这说明阅读可以让人重新发现自己,可以让人练达性灵。材料一第四段中,如“与自己相处则体现一种可贵的精神定力。太多人习惯了众声喧哗,却无法和自己平静地相处片刻。只有阅读才能给人这种能力”“阅读是对庸常生活的救赎,让我们得以暂时跳脱出琐碎的眼前之事,对永恒之物进行片刻的凝望。而这,正是精神人格养成的过程”,这说明阅读可以让阅读者变得宁静,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材料一中说“从阅读中,我们不仅在与高尚人物的灵魂对话,更能见识到比眼前的世界更深邃、更辽阔的另一个世界”,材料二中说“读书人攻城掠地,在知识的海洋中苦苦求索,都要经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苦闷阶段……若要跨进‘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心里没有一番痛苦煎熬的争斗抉择,恐怕是难临其境的”,这说明坚持阅读可以让人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能够窥探其中奥妙。“读书令人练达性灵,陶冶情趣,使媚俗不再,浮躁不再,使人宁静,高尚依然”,这说明阅读可以让人练达性灵,陶冶情操。(5)首先根据文章的出处确定话论题,如材料二出自《读书的味道》,可见本文论题是“读书的味道”。然后圈出每一段的中心句。如第一段开头即“何谓读书之味”,可见下面是阐释读书之味的内涵,这是直接提出论题,作者为了阐释“读书之味”,将“吃饭”和“读书”进行类比,提出观点“读书亦然。读书之味乃甜酸苦辣是也”。第二段的结尾“,臻于此境,读书人能没有甜滋滋的意味”,第三段的结尾“此时就可能有一股酸溜溜的滋味涌上心头”,第四段的结尾“心里没有一番痛苦煎熬的争斗抉择,恐怕是难临其境的”,第五段“但我以为,这般深厚绵长的意蕴,还要靠书中掺和的辣味”,由此可知,这四段是围绕第一段的“甜酸苦辣”展开论述,由此可知,材料二属于总分结构,而分的部分,四段文字之间又是并列结构。答案:(1)C(2)B(3)B(4)①每天读书的人才能达到精神“日新”,不至于“言语无味,面目可憎”。②每天读书,持之以恒能逐渐成长为一个有着丰富心灵层次、心智成熟的现代人。③坚持每天阅读,可以学会与自己相处、与这个世界更好相处。④持之以恒地天天阅读,才能登堂入室、窥其堂奥,才能跨进“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终身受益。⑤阅读补养精神,能让人练达性灵,陶冶情操,使人不再媚俗浮躁,使人变得宁静、品德高尚。(5)下笔就切入论题,并用“吃饭”与“读书”类比,直接提出中心论点:读书之味乃甜酸苦辣是也。接着按甜酸苦辣的顺序逐一展开论证,将这四种读书之味阐述得清楚明白,具体可感。整体看是总分结构,而四种读书之味又是并列结构。【点评】阅读新闻类非连续性复合文本,首先,应梳理文本的结构,辨析清楚文本一共由几部分组成;其次,要根据材料的出处,从标题要素入手,整体把握各则材料的大致内容;最后,聚焦新闻中的导语、图表中的数据、报告中的结论、评论中的观点等关键信息,多元组合,整体把握非连续性文本的核心要义。有些文段没有明显中心句,必须对几个互有关联的句子进行意义整合,进而明确文本的主要观点。(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遍野荆花厉周吉在怪石嶙峋的山坡上,王亮小心翼翼地攀爬着。爬累了,就坐到山石上挠一阵头。遇上难以解决的事,王亮有挠头的习惯,挠来挠去,头发越来越少。这不,今天又把本就稀疏的头发挠掉了无数根。崮崖是个小山村,全村500多口人,只有不到300亩山岭地,却有6000多亩山场。可这么多山场有什么用?这是水源缺乏、土壤贫瘠、几乎连一棵大树都长不起来的山岭呀!凭自己的本事,让老百姓靠这些山岭富起来,那真是痴人说梦!可即便是梦也必须做呀,谁叫自己是县里派到这个村的第一书记呢!带领这个村快速脱贫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爬到山腰,王亮已经累得气喘吁吁了。站在这里放眼四望,山野怪石遍布,植被稀疏。多数植被是一种叫荆棵的低矮灌木,偶有几棵针叶松、刺槐之类的,也长得歪歪扭扭,一副苦大仇深的架势。他的心里更加迷茫了。再往上爬,山坡更陡了,王亮虽然累得浑身冒汗,但还是硬撑着继续往上爬,他在心里暗暗鼓劲,一定要爬上山顶!快到山顶时,他脚下一滑,多亏拽住手边的一株荆棵才没摔倒,当他站稳身子时,发现已经几乎将那株荆棵拔出来了。他仔细一看,这棵荆棵植株虽小,根部却遒劲有型,像极了奔跑的骆驼,非常好看。他把荆棵拍照后发到微信朋友圈,竟有好几个人争着买,争来争去,把价格抬高到100多元。一棵100元并不多,可是几百万棵呢!这里的6000多亩山场几乎全部长满了荆棵呀!如果把这些荆棵加工成盆景,即便每棵卖三五十,也是一笔很可观的财富呀!回到村里,王亮很快就拟好了脱贫方案。这夜,他兴奋得几乎一夜未眠。第二天是村里的议事日,等大家到齐,王亮就匆忙宣读了脱贫方案。他们听完,面面相觑了许久,最后又把目光汇聚到王亮身上,王亮顿时被他们看得心里发虚。“这办法真好!我们以前怎么就想不到呢!”直到村主任张凯带头说好,大家才纷纷跟着称赞起来。王亮做事干脆,再加上第二天他要去县城参加一个培训,就当场把任务安排了下去,有负责挖荆棵的,有负责整理定型的,有负责网上宣传的……,等半个月的培训结束,王亮兴冲冲地回到村里,才知道工作几乎没有一点进展。王亮气得随手拿起一块山石,奋力扔出去,山石落地时惊得一只正在打盹的瘦狗落荒而逃。“我算是知道你们受穷的原因了,思想跟不上,行动也跟不上!你们不知道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半个月的时间有多么重要……”王亮把村主任张凯一顿好训,“你必须给我解释清楚,你们在这件事上,为什么迟迟没有行动!”张凯沉默了许久,才解释说:“那天您事先没和我们交流就宣读了脱贫方案,因为您是上级刚派来的,大家都没好意思直接提反对意见,其实荆棵值钱的事村里人早就知道,不过以前谁也没想把荆棵刨出来卖钱。这地方自然条件差,即便一株很不起眼的荆棵也可能是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好不容易长成的,如果把这些荆棵刨掉了,环境就更差了。这些日子,我们讨论来讨论去,最后还是形成一致意见——宁愿继续受穷,也不发这样的财。”张凯说完,王亮觉得脸上火辣辣的,比被人当众打了几耳光还难受。转眼间,荆花遍野的夏天来临了。这天,王亮和张凯爬上村东的一个山头,站在山顶放眼四望,整个山野到处是淡紫色的荆花,微风徐来,荆条轻摆,花间蝶飞蜂舞,鸟鸣啁啾,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清香。他们禁不住相视而笑。原来,王亮的脱贫方案被否决后,经过集思广益,崮崖村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宜的脱贫之路,那就是利用这遍野荆花,大量养蜂并生产纯正的荆花蜜。崮崖村生产的荆花蜜,色如纯净琥珀,入口留香绵长,投放市场后供不应求。从此,这遍野荆花成为村里永不枯竭的财富之源……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亮是县里派到崮崖村的书记,他的责任是带领这个村快速脱贫,但是这个村的自然条件恶劣,所以他面临着严峻的考验。B.通过艰辛的实地考察,王亮找到了将荆棵加工成盆景出售的脱贫方案,但是最终方案没有得到村民们的赞同,他觉得很难受。C.王亮迫切地想带领村民们脱贫致富,但他太急于求成了,并没有了解村民的真正愿望,导致村民们不敢当面提出反对意见。D.小说紧扣农村扶贫的主题,既表现了村民们的善良、质朴,也表现了扶贫干部们的艰苦、执着和睿智,传达出美好的愿景。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写王亮"今天又把本就稀疏的头发挠掉了无数根",引出下文,叙写发现荆棵的价值、找到脱贫致富的路子。B.小说运用语言、心理、细节等方法来正面塑造扶贫干部的形象,将其置身在农村典型环境之下来凸显脱贫致富的主题。C.文中写王亮绞尽脑汁帮村民找到致富办法,村民却"宁愿继续受穷,也不发这样的财",这样的安排一波三折,增加了情节波澜。D.结尾采用留白手法,言有尽而意无穷,让找到致富方法的农村生活富有诗意美,升华了小说主题。8.小说中有多处关于“荆棵”的描写,请分析其作用。9.小说中有两个脱贫方案,第一个失败了,第二个成功了,请结合全文分别分析其原因。【分析】(1)本题考查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2)本题考查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3)本题主要考查鉴赏分析文本物象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一般的答题思路:自身作用+环境作用+人物作用+情节结构作用+主题作用+艺术手法作用等。(4)本题主要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既需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也需要拓展延伸。,【解答】(1)C.“并没有了解村民的真正愿望,导致村民们不敢当面提出反对意见”,强加因果,根据原文“因为您是上级刚派来的,大家都没好意思直接提反对意见”,可知,“村民们不敢当面提出反对意见”是因为顾忌王亮的身份。(2)B.没有对人物形象正面的细节刻画;文中“这棵荆棵植株虽小,根部却遒劲有型,像极了奔跑的骆驼”等,也可认为是细节描写,但对人物塑造而言属于侧面描写。(3)题目问小说中有多处关于“荆棵”的描写,请分析其作用。首先找到这些关于荆棵的描写,如“多数植被是一种叫荆棵的低矮灌木,偶有几棵针叶松、刺槐之类的,也长得歪歪扭扭,一副苦大仇深的架势”,“低矮”“歪歪扭扭”“一副苦大仇深的架势”等说明村里的自然环境很差,这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快到山顶时,他脚下一滑,多亏拽住手边的一株荆棵才没摔倒,当他站稳身子时,发现已经几乎将那株荆棵拔出来了”“他仔细一看,这棵荆棵植株虽小,根部却遒劲有型,像极了奔跑的骆驼,非常好看”,这才使他萌生了将荆棵加工成盆景出售的想法,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多数植被是一种叫荆棵的低矮灌木,偶有几棵针叶松、刺槐之类的,也长得歪歪扭扭,一副苦大仇深的架势”烘托出王亮的迷茫;“这天,王亮和张凯爬上村东的一个山头,站在山顶放眼四望,整个山野到处是淡紫色的荆花,微风徐来,荆条轻摆,花间蝶飞蜂舞,鸟鸣啁啾,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清香”,烘托出王亮张凯他们喜悦的心情;可见这些描写起到了烘托人物的作用。(4)第一个方案是将荆棵制成盆景出售,失败原因,结合张凯的话“其实荆棵值钱的事村里人早就知道,不过以前谁也没想把荆棵刨出来卖钱。这地方自然条件差,即便一株很不起眼的荆棵也可能是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好不容易长成的,如果把这些荆棵刨掉了,环境就更差了。这些日子,我们讨论来讨论去,最后还是形成一致意见--宁愿继续受穷,也不发这样的财”可知,失败原因是“荆棵是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好不容易长成的”“把这些荆棵刨掉了,村里的自然环境就更差了”“村民们宁愿继续受穷,也不发这样短视的财”。第二个方案是养蜂,制作天然荆花蜜。成功原因,首先避免了卖荆棵可能出现的后果,“保护了荆棵,大量养蜂,顺应自然”,避免竭泽而渔式的致富,做到了“可持续性发展”;再结合“王亮的脱贫方案被否决后,经过集思广益,崮崖村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宜的脱贫之路,那就是利用这遍野荆花,大量养蜂并生产纯正的荆花蜜。崮崖村生产的荆花蜜,色如纯净琥珀,入口留香绵长,投放市场后供不应求。从此,这遍野荆花成为村里永不枯竭的财富之源”可知“天然纯正的荆花蜜也符合市场的需求”。由此得到启示:不能短视,要根据情况,因地制宜地发展;还要找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当地资源;根据王亮一开始独自制定方案、宣读方案,不符合本地情况,后来“经过集思广益,崮崖村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宜的脱贫之路”可见,扶贫干部不能只想着短期内看到经济脱贫的效果,还要帮助村民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着重长远经济利益。答案:(1)C。(2)B。(3)①从情节方面看:荆棵是小说的线索,小说的主要情节,都围绕荆棵展开,荆棵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结尾对荆棵花开的描写照应了题目。②从人物形象方面看:爬山途中的荆棵烘托出王亮的迷茫;后面对“荆花遍野”的描写,烘托出王亮、张凯他们喜悦的心情。③从小说主题方面看:荆棵象征了乡民和扶贫干部不畏艰难,百折不挠,勇于解决问题的精神(4)失败原因:①对客观实际了解不全面;②把这些荆棵刨掉了,村里的自然环境就更差了;③村民们宁愿继续受穷,也不发短视的财。成功原因:①保护了荆棵,顺应自然;②大量养蜂,天然纯正的荆花蜜也符合市场的需求,实现了可持续性发展。启示:①要顺应自然、顺势发展、因地制宜;②善于发掘当地资源优势,结合市场需求,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③扶贫干部要切实帮助村民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点评】,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主题等内容和手法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备选选项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及手法的作用概括不当,其中手法集中在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作用等。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命制往往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曹志,字允恭,谯国谯人,魏陈思王植之孽子也。少好学,以才行称,夷简有大度,兼善骑射。植曰:“此保家主也。”立以为嗣。后改封济北王。武帝为抚军将军,迎陈留王于鄴,志夜谒见,帝与语,自暮达旦,甚奇之。及帝受禅,降为鄄城县公。诏曰:“前济北王曹志履德清纯,才高行洁,好古博物,为魏宗英,朕甚嘉之。其以志为乐平太守。”志在郡上书,以为宜尊儒重道,请为博士置吏卒。迁章武、赵郡太守。虽累郡职,不以政事为意,昼则游猎,夜诵《诗》《书》,以声色自娱,当时见者未能审其量也。咸宁初,诏曰:“鄄城公曹志,笃行履素,达学通识,宜在儒林,以弘胄子之教。其以志为散骑常侍、国子博士。”帝尝阅《六代论》,问志曰:“是卿先王所作邪?”志对曰:“先王有手所作目录,请归寻按。”还奏曰:“按录无此。”帝曰:“谁作?”志曰:“以臣所闻,是臣族父冏所作。以先王文高名著,欲令书传于后,是以假托。”帝曰:“古来亦多有是。”后迁祭酒齐王攸将之国下太常议崇锡文物时博士秦秀等以为齐王宜内匡朝政不可之籓志又常恨其父不得志于魏因怆然叹曰“安有如此之才,如此之亲,不得树本助化,而远出海隅?晋朝之隆,其殆乎哉!”乃奏议曰:“五霸代兴,桓、文谲主,下有请隧之僭,上有九锡之礼,终于谲而不正,验于尾大不掉,岂与召公之歌《棠棣》,周诗之咏《鸱鸮》同日论哉!今圣朝创业之始,始之不谅,后事难工。自羲皇以来,岂是一姓之独有!欲结其心者,当有磐石之固。夫欲享万世之利者,当与天下议之。志备位儒官,若言不及礼,是志寇窃。知而不言,志所不敢。志以为当如博士等议。”议成当上,见其从弟高邑公嘉。嘉曰:“兄议甚切,百年之后必书晋史,目下将见责邪。”帝览议,大怒曰:“曹志尚不明吾心,况四海乎!”于是有司奏收志等结罪,诏惟免志官,以公还第,其余皆付廷尉。(选自《晋书·曹志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后迁祭酒/齐王攸将之国下/太常议崇锡文物/时博士秦秀等以为齐王宜内匡朝政/不可之籓/志又常恨其父/不得志于魏/因怆然叹曰/B.后迁祭酒/齐王攸将之国/下太常议崇锡文物/时博士秦秀等以为齐王宜内匡朝政/不可之籓/志又常恨其父/不得志于魏/因怆然叹曰/C.后迁祭酒/齐王攸将之国下/太常议崇锡文物/时博士秦秀等以为齐王宜内匡朝政/不可之籓/志又常恨其父不得志于魏/因怆然叹曰/D.后迁祭酒/齐王攸将之国/下太常议崇锡文物/时博士秦秀等以为齐王宜内匡朝政/不可之籓/志又常恨其父不得志于魏/因怆然叹曰/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胄子,胄,头盔,“胄子”引申为受到保护的帝王或贵族的子孙。B.九锡,是中国古代皇帝赐给诸侯、大臣有特殊功勋者的九种锡器。C.羲皇,一般指“伏羲”,是古代传说中最早的中华民族人文始祖。D.从弟,也就是“堂弟”,为同祖叔伯之子而年纪小于自己的男性。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曹志才能突出,被父亲看好。他年轻时喜欢学习,志向远大,擅长骑马射箭,曹植曾把他立为继承人。B.曹志品行高洁,受上级赏识。他为人清廉正直,学识通达,司马炎十分看重他,曾多次对他委以重任。C.曹志尊崇儒学,却轻视政务。他在太守任上,不把政事放在心上,白天游玩打猎,晚上则诵读《诗》《书》。D.曹志为父鸣屈,而受到责罚。他常为父亲曹植在世时不得志而鸣不平,结果惹怒了皇帝,被免去官职。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志夜谒见,帝与语,自暮达旦,甚奇之。(4分),(2)兄议甚切,百年之后必书晋史,目下将见责邪。(4分)14.晋武帝怀疑《六代论》的作者是谁?曹志是怎么解释这个问题的?(3分)【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解答】(1)“之国”是指到他的封地,“国”是“之”的宾语,在其后断开,排除AC。“其父不得志于魏”作“恨”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D。译文:后来曹志又改任祭酒。齐王司马攸将到封国去,皇帝下诏太常讨论给他赏赐文物。当时博士秦秀等人认为齐王应在朝廷匡助朝政,不应该到边远的封地。曹志常常遗憾他的父亲在魏国时不得志,于是怆然长叹说。(2)B.“九种锡器”错误,不是“九种锡器”,而是“九种礼器”。锡,本通“赐”,后读其本音“xī”。(3)D.“他常为父亲曹植在世时不得志而鸣不平,结果惹怒了皇帝,被免去官职”错误,原文为“志又常恨其父不得志于魏,因怆然叹曰:‘安有如此之才,如此之亲,不得树本助化,而远出海隅’”,他是为国家着想,认为齐王司马攸应在朝廷匡助朝政,不应该到边远的封地。想起了父亲的经历,因而发表了一通议论,结果得罪了皇帝,被免官。(4)①谒:拜见;旦:早晨,天亮;奇:认为奇特。译文:曹志在夜里拜见晋武帝,晋武帝和他交谈,从傍晚一直谈到第二天天亮,认为他很奇异。②切:恳切;百年:多年;书:写;见:被。译文:兄长写的奏议很恳切,多年以后一定会被写入晋史,但现在将受到责罚啊。(5)从“帝尝阅《六代论》,问志曰:‘是卿先王所作邪’”可知第一问答案,晋武帝怀疑《六代论》的作者是曹志的父亲曹植。从“志对曰:‘先王有手所作目录,请归寻按。’还奏曰:‘按录无此。’帝曰:‘谁作?’志曰:‘以臣所闻,是臣族父冏所作。以先王文高名著,欲令书传于后,是以假托’”可得第二题答案,曹志通过查询目录断定作者不是其父,并估计应该是其族父曹冏假托曹植所作。答案:(1)D(2)B(3)D(4)①曹志在夜里拜见晋武帝,晋武帝和他交谈,从傍晚一直谈到第二天天亮,认为他很奇异。②兄长写的奏议很恳切,多年以后一定会被写入晋史,但现在将受到责罚啊。(5)晋武帝怀疑《六代论》的作者是曹志的父亲曹植,曹志通过查询目录断定作者不是其父,并估计应该是其族父曹冏假托曹植所作。参考译文:      曹志字允恭,谯国谯人,是魏陈思王曹植的庶子。年轻时喜欢学习,凭借才能与品行而扬名,平易质朴,有宏大的抱负,还擅长骑马射箭。曹植说:“这孩子是保护国家的人!”于是把他立为继承人。后来改封为济北王。      晋武帝任抚军将军时,有一次到邺城迎接陈留王,曹志在夜里拜见晋武帝,晋武帝和他交谈,从傍晚一直谈到第二天天亮,认为他很奇异。等到晋武帝接受禅让登基,曹志降为鄄城县公。晋武帝下诏说:“,前任济北王曹志为人清廉正直,才行高洁,好古文,通晓各种事物,是魏宗室中的英才,我很喜欢他。现任曹志为乐平太守。”曹志在乐平太守任上上书,认为应当尊崇儒学重视道家,请求给博士设置吏卒。历任章武、赵郡太守。虽然多次担任太守的职位,但不把政事放在心上,白天游玩打猎,晚上则诵读《诗》《书》,以歌舞和女色来娱乐,当时见到他的人都不能推测他的才量。      咸宁初年,皇帝下诏说:“鄄城公曹志品德忠诚,向来质朴,学识通达,应该在翰林院任职,以便扩大贵族子弟的教化。现任命曹志为散骑常侍、国子博士。”晋武帝曾读《六代论》,问曹志说:“这是你先王写的吗?”曹志对答说:“先王有亲手写的著作目录,请让我回家查一查。”查后回来上奏说:“查了目录没有这一篇。”晋武帝又问:“那是谁作的呢?”曹志说:“以我所听到的,这是我的同族父曹冏写的。因为先王文章高超,名声卓著,曹冏想让书流传后世,因此假托先王所作。”皇帝说:“自古以来也多有这样的事。”      后来曹志又改任祭酒。齐王司马攸将到封国去,皇帝下诏太常讨论给他赏赐文物。当时博士秦秀等人认为齐王应在朝廷匡助朝政,不应该到边远的封地。曹志常常遗憾他的父亲在魏国时不得志,于是怆然长叹说:“哪有这样的高才,这样的亲族,不让他稳固根本辅助教化,而让他远去海隅呢?晋朝的兴盛,大概危险啦!”就上奏议说:“五位霸主相继兴起,桓帝文帝是懂得权变的君主,在下有请求隧葬的僭越之行,在上有九锡之礼,最终因权变而不正直灭亡,因为部下的势力很大,无法指挥调度而应验,怎么能与召公歌唱《棠棣》,周诗咏唱《鸱鸮》同日而论呢!现在圣朝刚开始创业,开始就不诚信,以后的事就难以做好。自羲皇以来,天下难道是一姓所独有的吗!想争取人心的人,应当先有如磐石般的基业;想享有万代利益的人,应当和天下人共同讨论国政。我位列儒官,如果言语无礼,那是我的过错。知而不言,我所不敢。我认为应当按博士等讨论的去做。”      奏议写成要去上奏,见到了他堂弟高邑公曹嘉。曹嘉看后说:“兄长写的奏议很恳切,将来一定会写入晋史,但现在将受到责罚。”皇帝看了奏议,大怒说:“曹志都不能明白我的心,何况天下人呢!”于是有关官员上书拘捕曹志等,治他们结党的罪,诏书只免除了曹志的官,让他回到府第,其他人都交给廷尉治罪。【点评】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箴①作诗者袁枚倚马休夸速藻佳,相如终竟压邹枚②。物须见少方为贵,诗到能迟转是才。清角声高非易奏,优昙花好不轻开。须知极乐神仙境,修炼多从苦处来。【注】①箴:规诫。②司马相如邹阳枚乘皆是西汉辞赋家1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用典邹阳、枚乘二人虽创作迅速,却不敌司马相如辞赋用力之深。B.颔联先直接说作诗数量少才能精;又说写诗迟下来,反能见到作者才华。C.这首诗是规诫为诗者而作,没有刻意进行雕琢,却能于简淡中见哲理。D.说理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诗歌中的物象基本是在为作诗的道理服务。16.诗的后两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作诗有什么样的建议?,【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2)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涵与把握诗歌主旨的能力。仔细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作答。【解答】(1)B.“颔联先直接说作诗数量少才能精”分析有误,颔联首句不是“直接”说的。“物须见少方为贵,诗到能迟转是才”是通过由一般的物若稀少方为贵进而说到作诗数量少才能精。(2)首先准确地答出后两联的含义。大意是说清角音调很高但是不容易奏出,优昙花开得美丽但是它不轻易开放。我们总是艳羡神仙境界的美好,但是我们也要懂得他们是经历了很多的劫难才修成正果的。这两联要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与清角、优昙、神仙境一样,作诗若是想要达到高深的境界,下苦功夫是唯一的办法。答案:(1)B(2)①含意:①清角音调较高,不易吹奏得好,优昙花好,不会轻易开放;②要知道极乐神仙的境界也大多是从苦难之处修炼得来的。建议写诗要达到精深,唯一的法门是要下苦功。【点评】古诗鉴赏一直是我们在平常作业练习和考试中遇到的难题,比分也比较重。一、古诗鉴赏离不开三个问题一是写什么?(内容)、二是怎样写的?(方法)三是为什么写的?(主题)读懂古诗的写法,就能快速有效的答题。二、答题方法1、捕捉信息把握诗歌基本信息的要素(1)诗歌的吟咏对象及特点对象就是人、事、物、景。(2)、作者借助吟咏对象所表达的情感和道理。(3)、作者表现吟咏对象及抒情言志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列清单)“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表面是闲,实际是烦。抒发的是屋内寂寞、无聊的情感。“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列清单: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闻笛----折柳----故园情。情感:(故园情)思乡怀远之情。技巧:接物抒情。列举古诗的清单,可操作性强,但应注意:所列举的信息要紧扣题中所问,要起到为解题提供分析材料的作用。三、抓住关键词语如何捕捉有效信息,方法是抓关键词语。什么是关键词语?诗中的名词(写景、写物、写人),有时还得注意名词前的修饰语,弄清它写了什么。动词、形容词、能反映诗人辛勤的形容词。秋词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试析此诗写了生活中那个“寻常”的细节?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情感?“开”字,动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又打开信封,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的无限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又要补写,是应为有说不尽的思念的话。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做简要赏析。找出名词,分类:金河、玉关、黑山,地名,边塞的地名。物名:马策、刀环、青冢,黑山。动词:贵、绕、诗题:怨、地名、物名都有边塞特征。怨是表达征人心情的动词。(1)写了征人戍边生活,所以说是一首边塞诗。(2)第一句“怨”、年年调动频繁,第二句怨天天练兵辛苦,第三句怨天气寒冷,第四句怨景色单调。通篇虽无怨字,却句句有怨情。看标题,把握情感。四、如何鉴赏?鉴赏:内容,形象、表达技巧、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语言、技巧用了什么语言、技巧,表达了什么,表达了什么形象,抒发了什么情感。(三)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在《出师表》中,诸葛亮叮嘱后主刘禅军中之事咨询向宠就可以做到“,”,可见向宠的地位与才华。(2)李商隐的《锦瑟》中“__________”,以声音表现内心的凄怨;而“__________”,以形象喻指内心的悲哀。(3)杜牧《阿房宫赋》中善用对比表现秦统治者的奢靡无度,其中“”指出他们搜刮民脂民膏,丝毫也不放过,“”则表现了他们使用时挥金如土,不知珍惜。【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古诗文默写要做到以下几点:准确无误地背诵和记忆,背写时不添字,不掉字,不写错别字。【解答】故答案为:(1)营中之事  悉以咨之(重点字:咨)(2)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重点字:沧)(3)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重点字:锱、铢)【点评】《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综观近年来国内的影视创作,数量居高不下,质量也日渐提高。然而中难免出现一些不好的作品。诸如抗日神剧类,其极端的恶搞和戏谑历史,可谓“罪莫大焉”。毫不避讳地说,抗日神剧折射出的就是创作者的“三观”不正,导致其艺术水准的不达标。如此创作,实难引导观众人心向善、志趣向上、精神向高。创作者自毁“三观”,然后再去毁他人“三观”,不但破坏了文艺事业的基本功能,更令文艺工作者被损坏了基本操守。影视作品特别是军事题材创作只有在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方面实现彻底的突破,方可赢取可观的成绩。(),它的压力就在于如何在历史原型与现实艺术表达之间架起符合观众共同审美的桥梁,如何处理场面、镜头情节、立意和人物等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带给观众理性价值判断。影视创作理应在思想性和艺术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理应给观众提供正向引导和现实教育。因此,做好必修课,练好基本功,多出有实力、见功底的作品,方是正道。一方面,创作者需要自我修炼,作品也需要反复打磨;另一方面,出版发行部门需要强化审鉴监管,提高准入门槛,把好出入口关。,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在各种类型风云际会、各种作品的创作活跃期,做好审美甄别和良莠区分,去芜存精,正向引导,这应是。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光怪陆离相得益彰熙熙攘攘当务之急B.琳琅满目相得益彰纷至沓来首当其冲C.光怪陆离相辅相成熙熙攘攘首当其冲D.琳琅满目相辅相成纷至沓来当务之急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不但令文艺工作者被失却了基本操守,更破坏了文艺事业的基本功能。B.不但损坏了文艺工作者的基本操守,更破坏了文艺事业的基本功能。C.不但失却了文艺工作者的基本操守,更破坏了文艺事业的基本功能。D.不但破坏了文艺事业的基本功能,更失却了文艺工作者的基本操守。2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虽然,创作一部好的军事题材作品是需要压力的B.当然,创作—部好的军事题材作品也是有压力的C.当然,压力是创作一部好的军事题材作品所必需的D.虽然,压力是创作一部好的军事题材作品所必需的【分析】(1)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2)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3)考查语句连贯,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解答】(1)光怪陆离:形容现象奇异,色彩繁芜;琳埌满目: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第一处,是形容各种好的作品,应用“琳琅满目”。相得益彰:相互配合,双方的长处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相辅相成:两种事物相辅助,互相促成,缺一不可。第二处,是说“影视创作理应在思想性和艺术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互相辅助促成,应用“相辅相成”。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纷至沓来:形容连续不断地到来。第三处,是说各种作品接连不断出现,应用“纷至沓来”。当务之急:当前事务中最为紧要的事;首当其冲:指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第四处,说“做好审美甄别和良莠区分,去芜存精,正向引导”是眼下最为紧要的事情,应用“当务之急”。故选D。(2)A.“令文艺工作者被失却了基本操守”句式杂糅,删除“被”;B,“损坏……操守”搭配不当,“操守”与“损坏”搭配不当;D.“不但……更”后面语序不当。故选C。(3)本题中,空缺句与后文不能构成转折关系,据此排除A、D两项;空缺部分后的句子是“它的压力”,因此前文的陈述对象“它”不是“压力”,而是“创作一部好的军事题材作品”,这就排除C项,故选B。答案:(1)D(2)C(3)B【点评】常见的辨析病句常方法有:1、梳理枝干法。即用语法分析的方法,依次检句子的主干和修饰部分。2、语感审读法。调动语感,看句子是否合于语言习惯。可与语法分析配合使用。3、造句类比法。对语感判断或语法分析仍吃不准的句子,可仿原句的结构造一个日常用的句子,比较得出结论。4、逻辑分析法。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等方面考虑句子是否得当,句间关系、前后顺序等是否合理。21.阅读下面材料,为著名文化学者流沙河拟写一副挽联。(不少于14字)(5分),据新华社电记者11月23日从四川省作协获悉,我国现代诗人、作家、学者流沙河于23日下午在成都因病去世,享年88岁。  流沙河女儿给四川省作协党组书记侯志明发短信确认,流沙河于23日下午三点四十五分去世,走得很平静。  流沙河,本名余勋坦,1931年出生于成都,故乡四川金堂。中国现代诗人、作家、学者、书法家。主要作品有《流沙河诗集》《故园别》《游踪》《台湾诗人十二家》《隔海谈诗》《台湾中年诗人十二家》《流沙河诗话》《锯齿啮痕录》《庄子现代版》《流沙河随笔》《Y先生语录》《流沙河短文》《流沙河近作》等。诗作《就是那一只蟋蟀》《理想》被中学语文课本收录。迄今为止,已出版小说、诗歌、诗论、散文、翻译小说、研究专著等著作22种。【分析】本题考查对联。依据对联的形式要求,结合题干给出的关于流沙河的文字介绍思考作答。【解答】主要根据第三段材料中提到的关于流沙河的一生的贡献来思考。流沙河自称是“职业读书人”,他曾在中国诗坛上笔走龙蛇,饮誉海内外。结合他的诗作《理想》《就是那一只蟋蟀》等自己熟悉的作品来思考作答。要注意对联的格式和题干的字数要求。答案:①理想篇激励无数国人奋发图强志,蟋蟀诗凝聚两岸同胞血脉相连情。②理想是灯塔指引人生方向,文化如河流滋润国民心灵。③弘扬传统文化先生堪称不遗余力,追步前贤事业我辈岂能无所作为?【点评】对联答题步骤:1、细心审题。要写出符合要求的对联,不能忽视题干上明示或暗示的信息。如题干要求写节日相关的对联,必须要符合节日习俗;写特定场所的对联,也要体现场所的特点或功能等。2、联句工稳,合律流畅。3、联想想象,沟通万物。联想,如由花朵联想到美人(相似),由“旧习”联想到“新风”(相反),由“园丁”联想到“桃李”(相关);由自然想到社会人生(具体与抽象)。想象,如运用比喻、拟人、象征等方法,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生命,让天地万物充满灵性与情感,让人与自然心意相通。4、以文作联,注重意境。要将一副对联当作一篇完整的文章对待,注意立意。对联形式很重要,但不能只重形式而损害对联的思想感情。22.古人有名有字。名与字意义上往往有联系,或同义,或反义,或相关,如岳飞字鹏举,意思是鲲鹏高飞。给下面的人名取字,并说明字与名的意义关联。(各不超过25字)(6分)(1)陈璋,字____。说明:(2)孙冠群,字_____。说明:【分析】作答本题首先参考例句分析的内容,然后根据名与字的意义进行分析.【解答】(1)示例:玉成“璋”,玉器名,字“玉成”,表示玉汝于成.(2)示例:谦之“冠群”意为出类拔萃,字“谦之”,以谦虚戒之.【点评】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古人常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如汉代扬雄就曾以射箭为喻,他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大意是,只要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并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就能实现理想。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分析】本题考查材料作文写作。首先我们要理解扬雄这句话的意思。其大意是:把修身比作弓,端正思想比作箭,将“义”作为终极目标,一切都确定后再发射,就可一举而中。后面对于这句话的引申意义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关键在于要以“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这里的“义”不是“义气”,是“道义”更是“大义”,要理解为为国为民之大义。材料意在引导当代青年将对理想的追求、自身的发展与时代的需要、国家的需要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要有家国情怀。古人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代青年也应有这样的觉悟和信念,既要进行自身修养,也要恪守道德准则,更要担当国家责任。可列举历来那些为国为民,拥有“大义”之人的事例作为佐证,比如屈原、杜甫、文天祥,还可以联系当代,写那些在航天事业、脱贫事业等各个领域为国为民倾尽所有,无私奉献的人的事迹,注意不可泛泛而谈,而要结合自身实际,思考自我发展方向,应站在“当代青年”的角度,将自身的理想追求与个人实际、道义规范、时代精神、国家发展等结合起来。参考立意:(1)青年有义,不负韶华;(2)不负韶华,做推动时代的“后浪”;(3)融小我于时代,谱青春之华章;(4)“义”字当头,作有为青年。【解答】青年有义,不负韶华“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青年人作为时代最灵动的力量,是时代的潮头勇者,肩负家国振兴的重任。时代交托的重任鞭策我们不断成长,以青春之理想铸青春之中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不断充实自己,方能让生命进发光彩。今日用汗水浇灌梦想,明天便会因之闪光。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一个敢于拼搏、勇于追梦的民族。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们担当起中华民族逐梦的大任,他们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一腔情怀,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青云之志,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悲壮与豪迈;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们前赴后继,他们愈挫愈奋……  他们,是我辈学习之楷模。如何才能以他们为榜样,接续奋斗呢?  坚定思想,吹响奋斗担当的铿锵号角。青年应当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做好思想的必修功课、扎根理想的丰沃土壤。纵览百年风雨,从长征的洗礼,到抗日的激流,再到改革的跋涉,青年总以思想为灯,燃起星星之火,照亮前行之路,终于汇聚成闪耀神州的璀璨星河。当下,青年既要传承革命先辈的精神,也要不断学习党的理论,丰富自己的认知,做到思想端正、理想坚定,在新时代坚守初心信念、绽放爱国爱民的青春之花。  勇往直前,书写矢志奋斗的昂扬篇章。长风破浪正其时,青年人是冉冉升起的朝阳,在潮头搏浪,书写着“后浪的故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奋斗的“火把”由这一辈青年接过,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要继续前行、步伐坚定,不畏荆棘、心怀家国。青年要做奋斗者、做实干家,站在自己的岗位上勤勉克俭、矢志服务,做每个新高度的追逐者,做攻坚克难、求真务实的砥砺担当之人。  守正创新,开拓蓬勃发展的新局面。青年人要发挥创新精神,展现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新力量。以“新”字为内核,是对青年提出的要求,是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提升本领的必然方向。青年要有创新意识,积极面向新任务、新要求,积极实践新发展、新规划,转换思维、灵活创新、推动改革、探索破冰,以“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探索精神,为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等新征程中要完成的任务带来“新能量”,做积极进取的“拓荒牛”。  青年要以青春砥砺新征程,以“强国一代有我在”的自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书写人生的绚丽篇章。愿你我都心怀为国之大义,不负青春,不负韶华,勇敢地走在追梦的路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添砖加瓦。【点评】材料作文,审题是关键,而阅读材料又是审题的前提。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概括材料大意,找出关键语句,确定立意角度,进而提炼出中心论点。由于“析材料”是材料作文的关键性的一环,所以可运用如下的做法:,①发现法。主要用于意义显豁、中心明确的材料。发现的目标,一是材料的中心句,二是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三是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立意的突破口。②设想法。主要用于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的材料,如续写的材料。设想的内容,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情节,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论述。设想的过程就是思维的发散,所以要注意发散的合理性。③归纳法。主要用于意义明晰,但既无中心句,也无提示句的一则或多则材料,归纳出其中心意思,立意便有了立足之处。④提炼法。主要用于含义对立的对照型材料。从正反对比中、矛盾对立中、正误相对中提炼出材料所要表达出的意图,以作立意的依据。⑤撷取法。主要用于多段型的材料,从一系列彼此并存的材料中撷取文题所需要的部分内容,并据此理清写作的线索。⑥揣摩法。主要用于喻义型、寓义型、象征型的材料,在反复体味、比较之中品评出材料的喻义、哲理、观点等,然后据此形成自己的观点。,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1-09-07 16:48:21 页数:22
价格:¥3 大小:152.00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