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实用类文本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实用类文本+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Ø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材料一恩格斯曾在散文《风景》中生动地记述过一种使他永难忘怀的特殊“体验”:“你攀上船头桅杆的大缆,望一望被船的龙骨划破的波浪,怎样溅起白色的泡沫,从你头顶高高地飞过;你再望一望那遥远的绿色海面,那里,波涛汹涌,永不停息,那里,阳光从千千万万舞动着的小明镜中反射到你的眼里,那里,海水的碧绿同天空明镜般的蔚蓝以及阳光的金黄色交融成一片奇妙的色彩——那时候,你的一切无谓的烦恼、对俗世的敌人和他们的阴谋诡计的一切回忆都会消失,并且你会融合在自由的无限精神的自豪意识之中!”这就是一种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有两层基本含义。首先,审美体验是审美的,它不同于非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总是与如下审美特征相连的:无功利、直觉、想象、意象等,而非审美体验则常常涉及功利、实用、理智认识等特征。其次,审美体验是一种体验,它不同于一般经验。经验属于表层的、日常消息性的、可以为普通心理学把握的感官印象,而体验则是深层的、高强度的或难以言说的瞬间性生命直觉。也就是说,审美体验是一种既不同于非审美体验、又不同于一般经验的特殊的东西,它该是那种深层的、活生生的、令人沉醉痴迷而难以言说的瞬间性审美直觉。审美体验一向是中西美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美学倾向于把它规定为“兴”“感兴”或“妙悟”等,并制订出一系列相应的美学原则:诗人作诗依赖“感兴”“伫兴”,诗的作品中蕴含活生生的“兴象”;读者读诗则是追求“兴味”。由此,审美体验是被视为与人生、艺术的本质密切相关的东西。同时,中国美学偏爱感悟式的或点到即止式的美学表述方式,追求美学的“诗化”。在西方,虽然审美体验在不同美学家那里获得了不同“命名”:“迷狂”“游戏”“高峰体验”等,但在研究时,西方美学家同样将其与人生、艺术的本质关联起来。无论是审美体验还是艺术,归根到底,都是人类社会活动、社会实践的产物,因而都应当以此为根基加以阐明。但是,社会实践又总是通过审美体验去显现的。因此,需要追问,社会存在或社会实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是如何通过审美体验这个“中介”而转化为艺术的。这样,审美体验的探究价值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了。第170页共170页\n(取材于王一川的《〈审美体验论〉导言》)材料二艺术家的创作动力和创作动机,必须结合审美体验,通过审美创造转化为艺术品。其中,审美体验包含两个部分:人生体验和艺术体验。艺术家并非一直处于艺术创作状态,而是像普通大众一样每天都经历着日常生活,但是他们对日常生活多了一种审美观照,这是一种特殊的人生体验。他们通过审美观照对日常生活进行延伸思考、联想想象,甚至通过灵感或直觉的心理活动建构一种与日常生活不一样的精神空间。艺术体验则要求再上升到一种新的精神高度,它是人生体验的继续延伸和不断升华,从艺术家的精神世界中升腾起来。最终,艺术创造使艺术体验转化为一种新的存在状态——艺术品。这个过程被郑板桥精妙地概括为从“园中之竹”“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的过程: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这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人生体验,郑板桥在深秋之际住在江边馆驿,早晨起床看竹,太阳照进竹林的晨雾之中,如云如烟,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这个过程变园中之竹为眼中之竹,带有艺术家独特的审美观照。第二个阶段是①,此时眼中之竹已转化为饱含意蕴的胸中之竹。胸中之竹与眼中之竹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一种抽象化、心灵化的意念,是在想象的、虚构的精神空间之中产生的一种艺术存在状态,是成为艺术品之前的最后阶段。第三个阶段是②,艺术家磨墨、展纸、落笔,把艺术体验中的虚构艺术形象转化为艺术家笔下的艺术形象,成为可见可感的艺术品,即手中之竹。郑板桥还就此总结了两个规律:意在笔先,趣在法外。意在笔先,即艺术体验在艺术创作之前,艺术创作只是一种外化过程,最重要的是艺术体验时期所储备的艺术意蕴;趣在法外,即艺术趣味来自艺术法则之外,艺术法则只是创作方法而已,艺术家所蕴蓄的艺术感兴,才是艺术之源。(取材于孙先旭、胡鹏林的《艺术家的审美体验》)材料三顾春芳:讲审美,我想不仅要追求艺术作品的美,还要把艺术的审美体验和心思灌注于日常生活,从而获得一种“诗意的栖居”,尤其要追求人格的美。第170页共170页\n叶朗:当然。美学是人文学科,研究对象是人的“生活世界”,这个“生活世界”,是一个有“意义”和“价值”的世界。中国传统美学的理论品格,最重要一点就在于十分重视美在精神层面的作用。它引导人们重视艺术活动与人生的紧密联系,引导人们去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使自己有一种“光风霁月”般的胸襟和气象。中国美学历来认为,艺术作品的品格和艺术家的品格是统一的。最突出的例子是嵇康。《世说新语》记载他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当时人说他“龙章凤姿,天质自然”,山涛说他“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嵇康把弹琴和他的生命追求融为一体。据记载,他临刑东市,神气不变,顾视日影,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长叹:《广陵散》于今绝矣。”嵇康的音乐和生命合二为一,升华为崇高的人格境界和审美境界。我们研究中国美学,不仅要关注艺术作品,而且要关注历史上如嵇康这样的艺术家的生存风格和生命华彩,他们用自己的崇高人格和生命创造了诗意的人生境界。顾春芳:近来美学界比较关注日常生活的审美,您可以就此谈谈吗?叶朗:日常生活的审美追求,实际上就是日常生活里的人生情趣,这也很值得研究。中国古人非常注重在日常生活中营造一种美的氛围,创造一种快活、热闹、优雅、精致的生活世界,《红楼梦》里就有不少这样的描写。现代社会,人们要学会主动寻找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情趣。宋代以来,特别是明清时期,一批文人、艺术家形成了一种优雅、精致的审美情趣。他们弹琴、赏花、品茶,开拓了一个新的生命活动的空间,这是非实用的、审美的空间,用他们的话说,这是一个张扬“性灵”的空间。在这种空间里,他们获得了特殊的审美体验,拥有了心灵的自由,于是就能更好的做学问,干事业。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把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取材于顾春芳的《当前美学和艺术学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访美学家叶朗》)1.下列有关审美体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恩格斯记述的海上奇妙体验,包含着他对自然壮美的欣赏和对自由的感悟。B.审美体验应该是去除了功利、实用的目的,它强调直觉、想象等审美特征。C.中西美学思想的一个相通之处是都认为审美体验与人生、艺术的本质相关。D.审美体验是社会活动、社会实践的产物,所以它通过社会存在转化为艺术。2.依据文意,在文中横线处填入语句,将内容补充完整。第170页共170页\n3.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艺术家的创作动力和创作动机一定要与审美体验结合。B.艺术家对日常生活的体验只能通过灵感、直觉来建构。C.变“眼中之竹”为“胸中之竹”是审美体验的重要环节。D.郑板桥认为“意在笔先,趣在法外”是创作的重要原则。4.根据材料三,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中国传统美学重视美在精神层面的作用,引导人们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B.研究艺术经典,不仅要关注作品,还要关注艺术家所追求的人生境界。C.中国古人注重在获得特殊审美体验的心灵空间里,寻找优雅的审美情趣。D.取得真正成就的人需要具有不计利害得失、追求理想和情趣的出世精神。5.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概括审美体验的含义和作用。6.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了许多与琴、棋、书、画、诗、酒、茶……有关的雅人雅事,作者这样创作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具体情节谈谈你的理解。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新冠疫情防控中,我国智能化技术应用“崭露头角”,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人工智能技术在数据处理方面应用广泛。鉴于新药和疫苗研发期间进行大量数据分析、科学超算等工作的需要,百度、腾讯等企业相继开放了公司内部的亿级计算资源,帮助疾控中心和科研单位将疫情的数据检测时间以几何倍数缩短。针对流动场景中因戴口罩而造成人脸识别困难这一问题,以旷视科技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公司建立了“公共场所应急医疗寻人系统”,通过多模态算法识别体态特征,形成全域感知、可管可控的精准定位。服务型机器人在防控疫情斗争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内一些企业开发的医疗智能机器人可代替医护人员在污染区和隔离区作业,完成部分高风险任务,并节省大量防护服、口罩等重要物资。语音服务机器人还可以很好地代替人工开展疫情防控知识的普及,大幅减轻相关人员工作强度,缓解医疗资源紧缺状况,避免交叉感染风险。第170页共170页\n在此次疫情防控战中,无人配送“初试身手”。广东省人民医院引进的无人车承载餐食或物资,可自动前往隔离区房间进行配送。这种免接触配送方式,能够阻断“人传人”的病毒传染链条,降低隔离区内部病毒传播几率。区块链公开透明、便捷高效、完备可追溯等技术优势也在疫情防控中有所展现。相关机构推出了基于联盟链技术的疫情捐款平台,这一平台具有防篡改可追溯的特征,可有效解决传统公益活动中的暗箱操作问题,得到了市场的高度认可。此外,区块链还在疫情缓解后的复工复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区块链的企业复工复产平台,将防控指挥部门、政府监管部门等相关方作为节点上链,企业备案、业务审核、卫生监管等均可在链上完成,各节点可随时同步查询,确保公开公正,从而实现防疫下的精细化复工治理。(取材于渠慎宁、杨丹的相关文章)材料二随着标准化医疗数据的完善与人工智能(AI)技术的发展,“5G+智慧医疗”、AI医生、医疗智能机器人等多元化的医疗场景从理论落地现实,满足了人们多方面的医疗需求。AI医生在通过硬件设备获取大量多维度医疗数据基础上,为病人“把脉”,并通过自身算法和机器学习对关键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最终用“人话”提供诊断结果。目前,国内的三甲医院大部分都在尝试通过Al+辅诊,对肺结节、乳腺癌等多个疾病进行诊断。AI医生还可应用于生活领域,既满足了人们对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的需求,也缓解了当前医院和医生资源短缺的状况。相对传统的医疗场景,机器学习在医学影像诊断方面表现强势。在一项最新科研成果中,人工智能在识别医学影像的基础上,通过自动学习病历文本数据中的诊断逻辑,逐步具备了一定的病情分析推理能力,能更进一步读懂、分析复杂的病例。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研发的沃森机器人可在17秒内阅读3469本医学专著、248000篇论文、69种治疗方案、61540次试验数据、106000份临床报告。通过海量读取医学知识,沃森机器人在短时间内迅速成为肿瘤专家。近些年来,沃森机器人为诊治肺癌、结肠癌等多种癌症提供了服务。目前,中国已经有200多家医疗机构引进了沃森机器人。AI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医疗行业诸多领域,有效地辅助了医院医生识别图像、获取和分析医疗数据,提供诊疗服务等等。展望未来,医疗与人工智能结合方式将覆盖医疗行业的方方面面。(取材于《光明日报》相关文章)材料三第170页共170页\n图像识别是AI技术最擅长的事情之一。利用AI技术这一长处,辅助医生诊断,让医生“看”得更清楚、判断更准确。AI技术是否能对所有病症做出独立的诊断?美国眼科教授布莱斯勒正在做的项目,是使用AI技术诊断糖尿病人的眼底病变。由于这种疾病十分常见,数据积累丰富,再加上对于病变的判定相对简单,目前这个技术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应用场景。然而,触及到更难的领域,例如肿瘤,图像模式十分复杂,很难用一种或者几种机械的模式概括,机器往往就会卡住。而有的病变本身十分罕见,机器根本无法形成值得信赖的数据库。再说,就算数据够多、计算能力够强,AI技术能够取代人类判断吗?医学专家帕里克说:“现有的大部分算法,包括诊断和预测等,都不是在传统的医学范式下研究出来的,不能直接体现医学所需要的指标,即使一些已经投入应用了,但可靠度、可应用程度等,都需要进一步验证。”他认为,当下许多医疗人工智能相关的研究,都以计算能力、反应速度、概率分布曲线等作为指标。可是,这些研究对病人的治疗效果有多大增益?速度提高了,误诊率、返诊率以及病程等问题是否也会随之解决?这些才是医学关心的指标,也是监管机构能否给某个技术放行的依据。帕里克还认为,最关键的并不在于人工智能本身的能力,而在于人工智能和现有的医学条件结合能够发挥多大的功效。医生多年所见、所识、所领悟的并不能完全被翻译成数据,变成机器学习的资料;而人工智能亦有更精准的观察、更快的速度和永不疲倦的眼。谈论“医生+算法”的效果,远比谈论如何替代、或者谁比谁好要更有意义。未来的医疗场景,一定不是病人进行全身扫描之后得到“智能”的诊疗,而是可复制、可量产的机器,为医生提供足够有价值的参考,节省更多人力物力,让诊疗变得更普及、更平民、更快捷。(取材于李子的相关文章)7.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百度、腾讯等企业的亿级计算资源,可以极大地提升疫情的数据检测效率。B.“公共场所应急医疗寻人系统”能快速识别流动场景中戴口罩的危险人物。C.国内一些企业开发医疗智能机器人,主要是为了解决医疗资源紧缺的问题。D.医院使用无人配送方式配送餐食或物资,最终阻断隔离区内部的病毒传播。8.下列对“区块链技术优势”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区块链技术是一种智能化技术,其多方面的技术优势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崭露头角。B.基于区块链技术推出的疫情捐款平台和复工复产平台都体现了其公开透明的优势。第170页共170页\nC.传统公益平台不具备防篡改可追溯的技术优势,因而未能得到市场的认可和接受。D.复工复产平台将相关防控管理部门作为节点上链,这有利于实现精细化复工治理。9.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标准化医疗数据的完善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多元化的医疗场景成为现实。B.AI医生通过硬件设备了解病情,然后进行数据分析处理,最终提供诊断结果。C.沃森机器人通过读取海量医学知识,迅速成为肿瘤专家,可辅助诊治多种癌症。D.AI技术为医院医生进行诊疗提供了诸多帮助,目前已覆盖医疗行业的方方面面。10.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糖尿病人眼底病变这种疾病十分常见,机器可以形成相对值得信赖的数据库。B.虽然AI数据够多、计算能力够强,但是诊断和预测的可应用程度仍不容乐观。C.诊疗中,医生的见识和领悟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人工智能的精准、快速。D.未来,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下,更多人能获得比现在更为快捷、平民的诊疗。1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美国某医学院实验室开发了一套结合影像和人工智能的心脏造影方案,构建出全息3D的心脏模型,重建每一束心肌纤维,模拟心脏动态,精确地找出病灶,让手术“指哪打哪”。然而,实际应用的前景并不乐观。你认为美国这一实验室开发的心脏造影方案有哪些优势?可能存在哪些不足?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加以解说。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IBM刚刚宣布的重大消息:“已经成功研制出了量子计算机原型机,量子计算机商业化正在加速!”正如著名科幻小说作家刘慈欣,在作品《三体》中抛出的概念,科技永远是呈现爆炸式变革的,以前看起来遥不可及的量子计算机,一下子就逼近了人类的身边。量子计算机是一类遵循量子力学规律进行高速数学和逻辑运算、存储及处理量子信息的物理装置。当某个装置处理和计算的是量子信息,运行的是量子算法时,它就是量子计算机。第170页共170页\n量子计算机用来存储资料的对象是量子位元,量子计算的原理则是基于量子的叠加态与纠缠特性。这意味着量子计算机能同时尝试所有可能的解,大幅缩短提取用户所需信息的时间,以远超电子计算机的速度进行复杂的计算。按照传统算法,当用户需要提取某一个词组信息或者需要解决一个问题时,计算机要先把所有可能性列举出来并验证一遍才能得到正确的信息,而量子计算机能够直接计算并提取出相应信息。这种计算称为量子并行计算,也是量子计算机最重要的优越性。量子计算的神奇之处在于,它可以做到真正的并行计算与存储。最简单的理解就是假如一台电子计算机一次能计算10个比特位,即十位二进制,而量子计算机能一次计算2的十次方个这样的数!想象一下,你被要求5分钟内在国会图书馆某一本书的某一页上找一个字母“X”,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那里有5000万册书。但是如果你处于5000万个平行现实中,每个现实都可以查看不同的书籍,你肯定能在其中某个现实中找到这“X”。在这个假设中,普通计算机就是像疯子一样的那个你,需要5分钟内找遍尽可能多的书。而量子计算机却能将你复制出5000万个,每个只需翻找一本书即可。此次IBM的成果是一个巨大的跨越,在量子计算实现了“不可能”的里程碑:50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机,一步就能进行2的50次方运算,等于1125899906842000,即一千万亿次计算。一台台式机电脑大小的量子计算机,在不久的将来,有可能将达到今天最先进的中国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取材于《量子计算机,到底有多神奇》等文章)材料二在人类已经跨入21世纪之际,信息技术面临着新的挑战。在传统计算机界,“摩尔定律”一直是金科玉律,即计算机芯片的晶体管密度每18个月翻一番,算力增强一倍,这是一种指数增长的规律。但如果在技术上遵循摩尔定律,那么硅片上的集成电路最终将会缩小到一点,那些独立的元件不会比几个原子更大,这就导致了新问题的出现。因为在原子级别支配着电路的行为和性质的物理规律是量子力学,而不是经典物理定律,这引起人们判断:如果摩尔定律终结,在后摩尔时代,提高运算速度的途径显然就只剩量子计算机一途了。1982年,美国著名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提出了利用量子效应进行计算的新奇想法,“自然是量子的,所以如果我们想要模拟它,我们就需要一台量子计算机”。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就在这方面花大力气研究,在硬件、软件、材料各个方面投入巨大。就在2016年,IBM推出了5量子位的计算机,而也就是短短一年多的时间,IBM取得了重大进展,通过其官方博客宣布了20量子位的量子计算机的问世,并构建了50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机原理样机。50量子位意味着量子计算领域的一个新的里程碑。第170页共170页\n谷歌在量子计算领域的投入也已经持续了13年的时间。2019年10月,其研究团队发表论文,表示研制出了一个由54个量子比特组成的处理器“Sycamore”。在执行一项随机数字采样的任务过程中,量子处理器在约200秒的时间内从量子电路中采集了100万个样本,而一台当代最尖端的超级计算机需要约1万年才能完成同样的任务。(取材于《量子计算机技术获突破人工智能也将水涨船高》等文章)材料三量子计算技术是一种颠覆性技术。未来量子计算机会像经典计算机一样形成庞大的技术产业链,带动包括材料、信息、技术、能源等一大批产业的飞跃式发展。在量子计算机面前,种种复杂的科学计算,都只是小菜一碟。譬如,现在的天气预报大多是基于探测数据的推测,很难保证准确。但量子计算机可以一次分析所有数据,向我们提供了更好的模型,精准地显示恶劣天气会在何时何地出现。我们可以提前预测飓风等极端天气,从而预留足够的时间拯救生命。再举个例子:要破解现在常用的一个RSA密码系统,用当前最大、最好超级计算机需要花60万年,但用一个有相当储存功能的量子计算机,则只需花上不到3个小时!量子计算机的突飞猛进,来得正是时候:5G已经成熟并接近运用,人工智能蓬勃发展,而基因科学也来到了临门一脚的关口。如此这般,当量子计算和人工智能及基因科学结合在一起,那么,我们可能会做出连大自然都没有想到的结果。一个量子计算+人工智能时代,将比我们曾经最激进的想象,来得还要快得多。因为两者将出现正向回馈。因为,人工智能需要超级计算、超大容量的数据存储和超速联接的支撑,才能实现。现在,量子计算机+人工智能,将不断迭代出更高级的量子计算机+人工智能,发展的斜率将一下子陡峭起来。有了磅礴的算力和人工智能,再加上基因科学,人类就可能对人类体内的“生命软件”重新编程,即重组人体内被称为基因的23000个“小程序”,帮助人类远离疾病和衰老,乃至产生全新的人类。今后,依靠人工智能和基因技术,我们将能重塑体内一切组织和器官的活性,并能够开发出药物,直接锁定一种疾病背后的代谢流程,而不必再采取试探性的治疗手法。我们还可以为病人添加那个缺少的基因,删除不好的基因。靶向药扫荡癌细胞,DNA编程逆转衰老,干细胞被改写,上帝的密码防线逐渐崩溃。虽然专家们都说,通用量子计算的实现可能至少需要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但正应了那句话:“所有人都在等待,所有等待都值得。”(取材于《量子计算机为何优秀》等文章)第170页共170页\n12.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量子计算机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遵循量子力学规律B.存储资料的对象是量子位元C.基于量子的叠加态与纠缠特性D.严格运用十位二进制进行计算13.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IBM公司研制出的量子计算机原型机已正式进入商业运用。B.量子计算机会优越性之一是同步提取相关信息与直接运算。C.量子计算机执行任务相当于成千上万台计算机同时运算。D.未来台式电脑大小的量子计算机的运算能力堪比天河一号。14.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量子计算机的研究,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理查德·费曼终结了摩尔定律,提出了用量子效应进行计算的方法。B.量子计算机研究领域的进步是芯片晶体管密度指数增长的自然结果。C.50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机原理样机的研制是该领域重大标志性事件。D.谷歌研究团队在量子计算机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已经远超IBM公司。15.依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与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量子计算机的发展将带动大批相关新兴产业的形成与发展。B.量子计算机应用于天气预报,将大大提升探测数据的正确率。C.量子计算机与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呈现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局面。D.量子计算、人工智能、基因技术的结合,将推动基因治疗的广泛应用。16.根据欧盟委员会的数据,中国在2012年至2017年期间获得了600项左右的量子计算机相关专利,在所有国家中最多。对于中国正加强量子计算机领域研究并取得成果的意义,你有什么认识?请结合以上三个材料简要概括。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第170页共170页\n风筝在古代书籍中叫风鸢,用木料为主制作的叫木鸢,以帛或纸做成的叫帛鸢或纸鸢。曹雪芹在《南鹞北鸢考工志》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观夫史籍所载风鸢之由来久矣,其可徵【注】者实寡非所详也,惟墨子作木鸢三年而飞之说无或疑焉,盖将用之负人载物超险阻而飞达越川泽而空递,所以辅舆马之不能,匡舟楫之不逮者也,揆其初衷殆欲利人,非以助暴,夫子非攻,故其法卒无所传。”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到前人考证风筝的制作年代上推到春秋时期墨子以前,甚或还要远得多,只是没有文献可以考据,无法加以论断。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墨子和公输子创作木鸢和木鹊都是为了用以负人载物,从空中飞往要去的目的地,想把风鸢发展成为飞行工具,限于古代不具备应有的条件,所以都没有成功。以后的年代,兵家利用风鸢作测量或传递信息的事例不胜枚举,散见于多个历史时期的记载中,这些纸鸢都要求灵活变动可以操纵,从而向“运动类型”风筝这一支流发展。清代军事组织“八旗”间仍保留着其特殊扎糊技法,只是不允许在市肆坊间售卖。这种军事专用风筝可以单线操纵,用以传递信息,越过敌人阵地,把书信传递给自家友军,并把回信再带回来。这种具有特殊放飞功能的风筝由两个风筝配成一套,一静一动,静的是要能“钻高”,加上“吊环”,把另一风筝的主线穿入被固定的吊环内,使这“吊环”升到敌人弓箭射不到的高度。然后,把另一只灵活善动的风筝也放起来,加以操纵,使它上、下、左、右、斜飞、横飞、下扎、上翻。用于军事的风筝要求放飞者技巧极其熟练,还要善于辨识风力的变化,放飞风筝的两个人各自放飞自己的风筝,但又要相互配合默契,才能使风筝成为军中送信取物的工具。在南宋时,人们喜欢在杭州西湖堤上放飞此类风筝互相缠绕搅斗,以决胜负为趣。南宋为避开金人的侵吞,偏安建康,把北宋的风筝工艺带到江南。那里的气候湿润,少烈风多和风。因此,江南的风筝多为仿生型风筝。形神兼备,动态逼真,多以鹞子的轻巧灵活的动态作为模仿“标的”。南方至今仍把风筝叫“纸鹞”或“鹞子”,例如蜈蚣风筝叫“蜈蚣鹞子”,双斗燕儿风筝叫“双燕鹞子”。南通地区,风力强大,那里的工艺高手以“板子”扎法为主,能抗大风。人们把各种不同大小的哨子拴到“板鹞”的迎风面料上,使它受风就发出音响。多少组高低音不同的哨子,使得放到天上的风筝发出不同的音响效果。(取材于孔祥泽《风筝漫谈》)【注】徵:证明。材料二放风筝是一种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活动。费孝通在《论人类与文化自觉》中指出:“文化的意义就在其对人们生活所起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风筝作为一种文化创造,其发生的直接成因就是人们的需要。放断线的风筝叫做“放晦气”“断鹞放灾”,这是我国北方非常重要的民俗之一。据《东周岁时记》载,儿童们于岁初,把“家中某生身厄消灾,送厄迎福”第170页共170页\n等字样写在风筝尾部,然后把它放掉,希望就此送出厄运,迎来幸福。按中原地区的古代风俗,放风筝的“放”,不是把风筝放飞起来,而是“放走”之意。某人有灾,将姓名写于纸鸢之上,放至空中,剪断系绳,使其飞走,灾即消除,即所谓“放病根”“放晦气”。而在吴中扬州地区民间时令风俗中即有“三月之时,放断鹞”之说,颇具特色的传统蜈蚣风筝,它前面也曾做成一个鬼头。新春伊始,春风浩荡,把风筝放走,意味着放走旧年的灾祸、疾病、晦气,表达了对新一年的美好愿望。人们从图谶风筝中得到精神的满足和心灵的安慰。民俗家钟敬文指出:“从民俗史的角度考察,放风筝最早的原始意义,具有巫术性质,其最初的含义是为了转移病痛、邪恶,将一切不祥的灾祸放飞于天空。”把吉祥图案绘制在风筝上,是千百年来所形成的,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一种祈吉盼福的文化心理。风筝的吉祥图案是通过借喻、比拟、双关、寓意、象征及谐音等表现手法,构成“一句吉语一图案”的美术形式,讲究“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象形寓意,物以情观,呈现出“天人合一”、物我主客同归的意境美。人们给风筝以深刻的寓意,用风筝来描绘人间的悲欢离合,以风筝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如五福临门、连年有鱼、龙凤呈祥、双喜临门等等,寄托和表达了中国人祈求吉祥、幸福、长寿、喜庆的愿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取材于李弘历的相关文章)材料三就风筝描写来看,明清小说、戏曲中的例子不少。如明代小说《醒世恒言》中“吕洞宾飞剑斩黄龙”、《古今小说》中“陈从善梅岭失浑家”、明代传奇《金印记》、《春灯谜》中都写到了风筝或断线的风筝等,但是,它们所蕴含的意象显得比较单薄,基本上是借风筝比喻人物的一去不返,或借指对已逝人、事、物的深情怀念。清代李渔的《风筝误》,以“风筝”命名,又以“风筝”贯穿全剧始终,风筝作为情节的重要线索和具象。现代以风筝描写作为意象叙事的作品亦复不少,如鲁迅的小说《风筝》,因为具有比较丰富的“风筝”意象,早在1929年就被收入《新中华教科书国语与国文》,近几十年来一直收入中学语文教材。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小说《追风筝的人》中的“风筝”也是小说的一个线索,具有文化隐喻性的意象,追寻“风筝”,就是追求美好的生活。作为具象的风筝要飞上天必须具备两个必要条件:一是要在有风的天气下,风筝才能放飞;二是风筝都需要有提线的牵引,断线的风筝在短暂的飘远之后必定会掉落下来。正是由于风筝具有这些“象”,高明的艺术家才有可能将“意”嵌入其中,使得风筝装载着艺术家所要传达而又颇为含蓄、朦胧却又不易言明的思想意义。这就需要欣赏者具有一定的认识象外之象、意外之意乃至味外之味的鉴赏能力,不辜负艺术家的苦心孤诣,挖掘出作品的审美价值。(取材于王人恩的相关文章)17.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风筝”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第170页共170页\nA.风筝最早出现的时间,大约在我国春秋时期,可谓历史悠久。B.墨子发明风筝是为了缓解当时人们空中交通运输不通畅问题。C.古人在军事活动中,会利用风筝来进行友军之间的情报传递。D.“运动类型”风筝不仅用于军事活动,也用于人们的娱乐活动。18.风筝历来有“南鹞北鸢”之说,下列不属于“南鹞”特征的一项是A.“南鹞”制作工艺是由“北鸢”工艺衍生的。B.“南鹞”多为仿生型风筝,讲究形神兼备。C.“南鹞”制作者喜爱用鹞子作为模仿“标的”。D.配有哨子的“南鹞”,放飞时具有音响效果。19.根据材料二,下列对风筝的民俗文化意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们放风筝是为了消灾、送厄、迎福。放风筝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民俗。B.把写有病人名字的风筝放至空中,剪断系线,使其飞远,寓意送走疾病。C.在风筝上绘制吉祥图案,表达祈吉盼福的民族文化心理,具有文化特色。D.风筝上的图案讲究“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讲究象形寓意,物以情观。20.根据材料三,下列诗句中对风筝的描写,不具有“文化隐喻意象”的一项是A.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移将别调中。(唐高骈《风筝》)B.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高鼎《村居》)C.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清曹雪芹《风筝》)D.横空欲纵又遭擒,挂角高瓴月影沉。安得妲娥宫里去,碧海晴天话素心。(现代郭沫若《咏风筝》)21.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风筝有哪些用途。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第170页共170页\n材料一网络直播并非由我国产生,早在1995年,美国苹果公司就已经进行了目前看来最早的一场网络直播,直播的内容是一场音乐会。但由于当时技术所限,这一直播只是音频直播,并未实现画面的同步。如果从专业角度来对网络直播进行定义,它其实就是一种借用互联网技术实现的媒体演示,不过是能够从一个内容源分发到多个用户端,实现内容的共享而已。网络直播行为涉及的各参与方包括直播平台、主播以及直播的用户。其中,直播平台作为信息发布的承载者,为行业提供实时网络服务及技术支持;主播则负责直播节目的具体内容的发布,例如策划、编辑、制作、与直播间观众进行互动等,作为节目的把控需要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是信息发布的实施者;网络直播的用户,具体指网络直播的观众,作为直播信息辐射的主体,是网络直播内容的主要受众。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与腾讯研究院联合发布的《网络表演(直播)社会价值报告》深刻分析了网络直播的重要社会价值:一方面,网络直播满足了青年人丰富娱乐生活的精神文化需求,代表了互联网业务的未来方向。直播为好奇心强的青年人打开了一扇窗,有机会了解日常生活环境外的多元体验。主播与观众通过问答、点播、打赏等方式全方位互动,实现密集化的社交互动,观众之间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达到情感共鸣。另一方面,直播用户数量迅速增加,占网民近半,高学历高收入高职级群体成为主流用户,直播用户人群素质快速提升,也将带来内容生产和消费的主流化,成为直播内容去低俗、精品化、专业化的优良土壤。实质上,直播有着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好的直播产品对增强社会归属感和凝聚力有着独特的优势。(取材于白玥、杨雨洁等相关文章)材料二经历过2016年的融资大战后,中国网络直播行业进行了一轮大洗牌,于2017年从高速发展过渡到市场结构化调整、直播平台重塑业务规划的时期。2017年,网络直播已经成为网络文化内容供应、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代表,成为网络文化市场重要组成部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众多直播平台基于自身优势展开了差异化布局。网络游戏直播平台通过直播热门游戏以及电子竞技赛事等,巩固内容优势;泛娱乐直播平台在生活、户外等内容的布局逐步加深;秀场直播平台着重在网红选秀和才艺表演方面投入资源,联合制作娱乐节目……丰富了网络文化市场,优化了网络文化内容。有直播平台企划虚拟偶像,采用了领先全球的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第170页共170页\nAndromeda。该技术不仅深度集成、优化、实时化了当前的真人动作捕捉和表情捕捉技术,还能够实时且准确地映射驱动人形结构和面部表情运动,使配音演员的运动和声音表演能够有温度地呈现在虚拟偶像上,满足虚拟偶像的直播、视频聊天、漫展互动、全息演唱会等需求。此外,直播行业与其他产业的联动日益紧密,“直播+”商业模式逐渐成型。电商平台们迅速适应了网络直播这一趋势,打造了“直播+电商”的新模式。根据淘宝直播的数据显示,目前已经有超过千万的用户观看过直播内容,每天的直播场次接近2000场。YY电商直播平台打造的“翡翠行业最大共享直播社区”,使在传统行业沉寂多年的珠宝行业借此搭上互联网快车。在“双十二”期间,YY电商直播平台的部分商户日成交纪录已破20万,单日成交过万户。(取材于《2017中国网络表演(直播)行业发展报告》)材料三21世纪的未成年人生于网络信息社会。对于他们而言,数字化生存是一种出生以来就天然存在的生活方式。网络已经全面渗透到未成年人学习、娱乐、消费、社交等各个领域,使用网络既成为他们在数字时代的基本权益,纷繁复杂的信息与诱惑也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网络直播以丰富的内容、实时的互动模式而广受各年龄层民众的喜爱,与网络直播行业飞速发展相伴随的是,现实中出现了不少未成年人巨额打赏主播的情形,引发了大量民事诉讼纠纷。然而,与民事诉讼等事后的争议解决方法相比,事先的预防更显重要。家庭教育是避免未成年人非理性消费的第一道防线。根据《民法总则》与《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促使子女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未成年人在直播中依赖与主播的互动,更能从平台创设的巨额打赏奖励机制中获得满足感。这种现象恰恰说明未成年人缺乏父母的陪伴与正确引导。直播平台作为未成年人消费的相对方,应当承担相应的保护未成年人的义务。根据相关机构针对YY、虎牙、斗鱼、映客等20家直播平台进行的未成年人消费机制的测评,85%的样本平台没有在用户注册环节和新用户消费环节进行有效身份验证,仅7家样本平台提供了未成年模式、家长模式、防沉迷模式,19家平台客服明确回应平台不支持单独关闭账号的消费功能。从该测评的结果来看,目前直播平台针对未成年人消费的控制措施难谓有力。我国对于未成年人网络消费方面的相关立法并不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对保护未成年人的规定以及《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对直播平台与主播的行为规范要求不具有可操作性,《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当中也仅对网络游戏平台进行了实名制、防止沉迷的义务要求,并未涉及其他广泛存在的网络消费行为。(取材于程啸、樊竟合相关文章)第170页共170页\n22.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网络直播”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直播并不一定是视频直播B.其行为涉及平台、主播和用户C.直播平台是直播信息的发布者D.互动让直播用户收获情感共鸣23.根据材料二,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直播平台的数量减少了,但质量有所提高B.网络游戏主播不适合在秀场直播平台开展直播C.随着科技发展,虚拟主播将彻底取代真人主播D.“直播+电商”使部分传统行业获得振兴趋势24.对材料二的概括,下列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网络直播平台进行调整优化,在发展中实现差异竞争B.网络直播发展迅速,成为网络文化市场重要组成部分C.网络直播内容和形式多样,用户规模多年来持续增长D.网络直播营收模式多元化,对社会经济带动效应初显25.根据材料三,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新世纪的未成年人自出生就接触网络,应该严格控制和减少他们使用网络B.对于未成年人巨额打赏主播这一社会问题,事先预防比事后解决更为重要C.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该对未成年人多加陪伴并正确引导,避免非理性消费D.对于未成年人的网络消费,网络直播平台应该采取更有力的技术控制措施26.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述网络直播对我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第170页共170页\n历史建筑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历史变迁的物质载体,包含着城镇、村庄的文化发展脉络,封存着本地居民的集体记忆和特殊情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与文化内涵。作为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历史建筑保护已经成为全球性课题。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的庞贝古城,因维苏威火山喷发而被掩埋于地下,两千多年后才重见天日。在持续两百多年的发掘中,意大利对遗址采取了“原真性”保护策略,即在原地保留古城出土时的残损形貌和原初场景,不移动废墟中的任何残件,店铺、钱庄以及神庙都保持着灾难发生时的倒塌状态。这就不仅再现了当时的规划建设、文化艺术以及日常生活画面,还能透过建筑破损直观地展现出古罗马时期建筑的材料、构造及建造工艺。经此保护的古城遗址,既是一件历史的“活化石”,也是一部关于建筑的“活的教科书”。从17世纪起,北京琉璃厂便集中了许多出售书籍、笔墨纸砚、古玩字画的店铺,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上世纪八十年代经过综合整治,琉璃厂保持了清代建筑风貌,文化商业街的功能得以延续,居民生活环境也得到了改善。但是对这种“仿古一条街”的做法,至今仍然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原真性”的清代历史建筑已不复存在,留下的只是做工地道的清式“新建筑”,那么这里只能算作历史风貌区,而不能算作历史文化街区。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琉璃厂历史地段原来的砖木结构建筑年久失修,若局限于静态的“原真性”,完全保留屋舍凋敝的真实,对城市发展和街区居民也未必有什么意义。而且,经过翻新改造的琉璃厂,既保持了传统建筑风格,又延续了历史建筑街区的传统功能和文化活力,是否也可以理解为保持了历史地段的“原真性”。(取材于陈思等作者的文章)材料二1964年,在意大利威尼斯通过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第一次提出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整体性保护”。如今,“整体性保护”已成为世界各国在历史建筑保护方面的普遍共识。英国什罗普郡塞文河畔的铁桥峡谷是18世纪工业革命的发源地,铁桥峡谷不仅拥有代表英国18世纪科技与建筑水平的地标性建筑物——世界第一座全部用铸铁预制件建造的铁桥,峡谷中心地带的铁桥镇还原汁原味地保存着当初的矿区、矿井、高炉、厂房、车间、仓库等工业设施,步行道、电车轨道、铁路、运河等交通运输网络,以及工人住宅等生活设施。不仅如此,铁桥峡谷塞文河两岸的森林依然茂密如初。从工业设施到实体建筑,再到生态景观,今天的铁桥峡谷实景与18世纪的历史照片几乎完全吻合。由于完整保存了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工业链条,以及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历史建筑风貌,铁桥峡谷1986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第170页共170页\n中国历史名城扬州已有2500年的建城史。扬州老城区水城一体、城池形态清晰完整;城内唐宋遗址、明清遗址并存,有30多处古代私家园林,592条古街古巷纵横交错,临街沿巷的老房旧屋鳞次栉比。扬州提出“不大拆大建、不破坏街巷体系、不破坏建筑风貌、不破坏历史文脉、不破坏居民生活”的发展原则,老城至今有保存完好具有历史价值的传统民居建筑群484处,近8万居民生活其中;40多户园宅一体,住户们在自家院落筑池叠石、修亭建廊,老城区延续了“青砖黛瓦清水墙,深巷小院有人家”的传统生活场景和居住氛围。不仅如此,截至2014年,扬州还利用历史建筑建立了109座特色博物馆。如果把扬州老城看作一个整体博物馆,那么109座特色博物馆就是专题馆,这就把历史建筑等文化遗产与原生环境统一起来,变“孤岛式”的静态保护为整体性、开放性的动态保护,原生地居民成为历史建筑的继承者和保护者,“保”下来的历史建筑便“活”了起来。(取材于潘梦琳等作者的文章)材料三在现代化步伐日益加快的背景下,历史建筑、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地方的现代化建设似乎形成一对矛盾。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在城市建设中曾经大规模拆毁老旧街区。当时即有学者呼吁:原真性的历史环境也是现代化进程的组成部分,必须要得到保护。广大市民也积极参与,与学者一道推动日本各地立法保护历史建筑等文化遗产。如何兼顾历史建筑、历史街区保护与本地现代化建设?法国巴黎玛黑区采用了文化复兴策略,即通过历史建筑的再利用,改善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竞争力。玛黑区有许多十七、十八世纪的巴黎贵族府邸,也有十九世纪的工业建筑遗存。1980年前后几年,玛黑区建立的6个图书馆、13个博物馆、10个剧院、6个音乐厅等文化设施,几乎都是对历史建筑的重新利用。玛黑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分散于各处,为了方便游人穿行观赏,玛黑区开放部分历史建筑的内部通道,扩增步行通道数量,将一个个非连续的、碎片化的历史文化“孤岛”联缀起来。为了提高知名度,玛黑区每年举办“玛黑嘉年华”,在各类历史建筑中举办音乐会、美术展、歌剧、历史展等,所有活动均对公众免费开放。这种将历史建筑与当代艺术紧密结合的文化创意,不仅吸引了世界众多主流文化团体参与,还普及了文化知识,提升了当地民众的文化认同感,培养了人们保护历史建筑及其历史风貌的责任感。当然,解决历史建筑、历史街区保护与现代化建设这对矛盾并不轻松。比如:许多历史街区的基础设施现代化滞后于新建街区;各地管理决策者对历史建筑的文化价值与保护策略方面的认识也参差不齐;文化投资者则更加着眼于经济收益……可以说,历史建筑、历史街区的原真性、整体性保护仍然面临着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取材于张兵等作者的文章)27.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历史建筑能够反映本地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发展脉络。第170页共170页\nB.对历史建筑废墟的原真性保护意味着不能翻修重建。C.原真性保护指的是要保持历史建筑原初的倒塌状态。D.人们对保护历史建筑凋敝的“原真性”尚存有争议。28.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对历史建筑进行“原真性”保护的一项是( )A.发掘历史建筑遗址建展馆B.保持历史建筑的原初形貌C.保护历史建筑残件不改动D.延续历史建筑的传统功能29.根据材料二,下列有关历史建筑“整体性保护”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整体性保护已成为保护历史建筑的普遍共识。B.整体性保护是指完整保护地标性的历史建筑。C.原汁原味地保存历史建筑以及相关历史风貌。D.将静态的历史建筑与动态的居民生活作整合。30.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一项是( )A.许多国家都存在着历史建筑保护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矛盾。B.专家学者和普通民众都有推动历史建筑保护的责任和义务。C.开发历史建筑的文化资源或可缓解保护与建设之间的矛盾。D.解决保护与建设之间的矛盾关键在于改变投资者的着眼点。31.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在历史建筑保护中存在哪些难题,请简要概括。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位于亚洲大陆的西南部,东临中国四川,西连克什米尔高原,北靠昆仑山—唐古拉山脉,南部横亘着喜马拉雅山脉,是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印度河和恒河等河流的发源地。第170页共170页\n距今1000万年前,印度板块从赤道以南俯冲过来与欧亚大陆相撞,引起青藏高原及喜马拉雅山脉迅速隆起,使中国西南边界与印度板块形成巨大的海拔落差,在两千余里的中印边界上形成一道印度无法越过遑论大规模北上的巨大屏障。随着青藏高原的崛起,华夏腹地进入山地环抱,形成了西面依山、东南傍水的地缘优势。青藏高原北缓南陡的地形,使西藏地区自古就与中国中原政权发生天然联系,这使西藏天然成为中国的一部分。北缓南陡及海拔自西向东缓慢下落的地形,将西藏北与蒙古、青海、新疆,东与云南、贵州、四川等紧密连为一体,因此西藏动荡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准噶尔部入侵西藏,清朝遂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和五十九年(1720年)两次发兵进藏平叛。“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西藏问题就是全局问题。青藏高原对于中国的影响也是辐射性的。从青藏高原之巅俯瞰,丝绸之路从亚洲由东西伸向欧洲。至其中腰,海上丝绸之路关键地段由东向西逶迤于青藏高原之南,陆上丝绸之路核心地段由东向西逶迤于青藏高原之北,屹立其中的青藏高原则像护卫两条丝路的冲天石堡。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2013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从此,绵延数千年的海上、路上两条丝绸之路将再次焕发青春。材料二青藏高原雄踞亚洲大陆,总面积250万平方公里以上,有“地球第三极”之称。这里地域辽阔,山川瑰丽,物产丰富,自然资源富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千百年以来,以藏族为主体的高原各民族人民在开发高原,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和缔造祖国历史的过程中,谱写了光辉的诗篇,创立了不朽的功绩。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国家政府的关怀支持下,青藏高原的开发建设充满勃勃生机,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果。但是由于地理、历史等原因,青藏高原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产业规模小,生产能力低,是我国经济实力薄弱的地区之一。加之人们对青藏高原的环境价值缺乏深远认识,在发展经济、扩大生产的过程中,人类行为对高原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本来就十分脆弱且极不稳定的高原环境承受着越来越沉重的压力,呈现出逐步恶化的趋势。雪线上升、冰川退缩、水源枯竭、湖塘干涸、植被退化、草地沙化,水土流失及泥石流灾害加剧,后果堪忧。第170页共170页\n有关资料表明,由于过度放牧和牲畜超载,西藏自治区已有三分之一的草地退化,其中重度退化占50%左右,约有10%的草地明显沙化。青海省草地退化和沙化的面积达到733公顷,占草地总面积的19%,其中约20%为重度退化的草地。草地的沙漠化加剧了高原气候的干旱和风沙侵蚀;森林的乱砍滥伐,使江河源头的水量减少,泥沙量剧增,加之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严重,中华母亲河已成为季节性河流。由于长江中上游林地资源破坏严重,中华民族的生命大动脉——长江正面临着沦为第二条黄河的危险。目前长江带入东海的泥沙量每年5亿吨,是黄河输沙量的三分之一,相当于世界三大河流——尼罗河、亚马逊河、密西西比河的泥沙总量。高原的生态环境逐步恶化,不仅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且对我国未来发展构成了较严重的威胁。严峻的现实迫使人们不得不把高原的环境问题置于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进行研究。材料三有消息称,中国正考虑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山区变为一个庞大的国家公园,以保护“最后一片净土”。这是与该项目相关的科学家们透露的信息。这片被称为“第三极国家公园”的区域主要涵盖西藏和青海,面积超过250万平方公里,它将取代东北格陵兰岛国家公园成为全球最大的国家公园。今夏,中国政府将对青藏高原开展最大规模科考,除了中国科学家,还有来自尼泊尔和巴基斯坦等国的科学家。按照正为此做准备的研究人员的说法,帮助划定这个新国家公园的边界将是这次考察的重要使命之一。但该项目的可行性也受到质疑。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刘景时教授说,美国花数十年才摸索出如何管理世界上首个国家公园,而中国的这个国家公园将是前者的250倍,且自然地貌复杂得多,建成后可能难以管理。与无人居住的格陵兰岛不同,青藏高原上有许多城市、乡镇和游牧部落。建国家公园的目的是保护环境,但这将限制很多经济活动,还要搬迁一些居民。研究人员认为,是否设立公园或许已超出科学范畴。此外,青藏高原富含自然资源,设立国家公园或将意味着大多数甚至所有采矿活动都将结束。但中国政府对此非常重视,领导人敦促保护青藏高原并视之为势在必行的环境和生态保护要务。为保护国内用水供给,中国已在青海设立三江源国家自然保护区。参与“第三极环境计划”的研究人员表示,将青藏高原设为国家公园有助于缓解周边国家对水供给的担忧,还有助于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经济活动正危及该地区脆弱的环境,某些地区的采矿和过度放牧导致草地退化。“政府已决定将西藏的自然资源留存为战略储备”,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王世平说,“子孙后代将感谢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32.根据材料一,下列不是描述青藏高原地理特征的一项是A.是诸多河流的发源地B.海拔高于印度板块C.西面依山,东面傍水D.北缓南陡,西高东低第170页共170页\n33.根据材料一,下列不是用于说明青藏高原作用的一项是A.天然屏障B.怀抱C.冲天石堡D.青春34.根据材料二,下列对青藏高原环境恶化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身生态环境不稳定B.对环境价值的认识有局限C.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D.江河源头水量减少,泥沙量剧增35.根据材料三,下列对“第三极国家公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将是全球最大的国家公园B.由多国政府联合开发C.尚未最后划定边界D.意在保护生态环境36.建立“第三极国家公园”的可行性受到质疑,根据材料三,下列不属于质疑理由的一项是A.管理面临挑战B.经济活动受限制C.影响原住民生活D.超出科学研究的能力37.请综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要说明青藏高原对我国的重要意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材料一每当大的灾难降临时,文学都会被大众记起,它所扮演的角色也分外值得人细品。一类是视文学为预言,从过往的小说中寻找佐证。如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美国作家迪恩·孔茨写于1981年的科幻小说《黑暗之眼》中就虚构了一种会在2020年蔓延的名为“武汉400”的病毒。一类则是视文学为镜子,从历史作品中窥见当下,洞察人性,反映现实。如加缪描写1940年法属阿尔及利亚的《鼠疫》。而科幻文学作为涵盖两者的特殊文学种类,便被放到聚光灯下进行检视。如某小说中科学狂人培养低毒性病毒,任其在人类中传播,以这种极端方法持续化解危险的临界状态。这也是在科幻小说中才能出现的思想实验,借此探讨一系列非常态下的科技与伦理问题。科幻作家或者科幻小说并不必然地承担“预测未来”这一功能,而更多地是通过想象性的叙事,提出种种未来的可能性,而其中许多故事的未来都是带有高度风险与挑战的。正是借由讲故事,我们传播关于科技、人文与美学的观念,引起问题意识,展开思辨讨论,以这种实验来“摊薄”未来的风险。第170页共170页\n对于这次疫情,孩子们最需要借助阅读科幻小说来获得的理解是,人类需要敬畏自然,尊重其他物种与环境,才能让文明可持续发展下去。我们常说人类是万物灵长,但当人类活动过度破坏其他物种的生存环境,乃至于整个星球的生态平衡时,这个庞大的系统必然会通过种种方式来寻求再平衡,而人类只不过是其中的一分子,与其他物种都应该是平等的。今天发生的一切并非偶然,在可见的未来,倘若人类无法改变自己的生活生产方式,灾难将会以更极端更频繁的形式再度降临。而对孩子来说,如果能通过阅读科幻小说的方式,在心智中建立起“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我们的未来才不会重蹈覆辙。(取材于陈楸帆的文章)材料二人类是一个技术性的物种。我们借助技术,生活在一个和自然完全不一样的环境中。因此,很多人产生了一种幻觉,似乎世界就是按照人的意志被塑造的。然而这显然不是事实。人类虽然已经是地球上最成功的物种,但相对于自然界来说,仍旧渺小得微不足道。人类早已把飞船送上了太空,然而就连最近的月球,载人登陆的记录也只是停留在半个世纪前。飞得最远的飞行器“旅行者1号”,飞了整整35年,才在2012年抵达太阳系的边缘位置,而且即将在2025年耗尽全部电力,彻底和人类失去联系。银河的尺度是10万光年,人类最远的尝试,只是在它的边缘角落里徘徊。就连地球,我们所知也甚少。深入地下的最高纪录,是苏联留下的科拉超深钻孔,达到地下12公里多,和地球6300多公里的半径相比,完全不值一提。所以,尽管人类建造起高楼大厦,制造出飞机汽车,能够控制局部环境,对于自然来说,仍旧只是微不足道、能力有限的一种生物而已。在这种认识下,对灾难的想象就成了人类生存试验的提前功课。小行星撞击地球,全球火山爆发,气候变化……各种各样的灾难都会考验人类的生存能力。这种灾难,也许永远不会来,也许很快就会发生。因为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有太大的局限,小行星从地球附近经过,未必能够得到及时的预警,地球内部突然发生剧烈的变化,那更是无法预期的事,因为除了偶然性的局部地震之外,全球性地质变动远在人类的经验之外。第170页共170页\n灾难能够带来警示,带来反思。它让我们学会在自然面前保持谦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了解那些虚构的灾难,可以帮助孩子塑造世界观,意识到虽然我们生活在一个温和的环境之中,但稍稍放开眼界,就会发现我们的生存环境其实很脆弱,从而减少因为人类的技术优势而滋长的自大。这也是一种科学普及的良好途径。许多描述灾害的小说或者电影,多少都带有科学的元素,不敢说这就能够让人立志走上科学道路,但至少可以埋下许多种子,这和科幻小说的普遍意义是一致的。孩子们在成长,对灾难的思考无疑有助于帮助他们正确地理解这个世界。(取材于江波的文章)材料三时下这场疫情,让我们真正认识了一件事:一种结构简单的非细胞微生物,居然可以在技术文明快速发展的人类社会引起轩然大波。人类社会如何从这场灾难中学习到足够的经验和教训,却是一个持久的课题。如果从少年儿童成长的角度来说,有一项需要立即深入开展的,恐怕就是灾难教育。灾难教育的首要价值在于,它能让少年儿童对人类社会曾经深陷和可能面临的各种灾难有客观的认识。如此,才能在灾难真正袭来时冷静客观地面对。当然,灾难教育的价值远不止如此。海德格尔曾说:向死而生。在存在主义者看来,“死”的必然在场能够催生出自我的存在感,进而激发出强烈的生命意志,实现精神的觉醒与迸发。这个观点对于我们理解灾难教育的本质,或许有所裨益:灾难教育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生命教育。作为个体的人,只有在直面灾难时,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健康的重要;才知道人类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有多欠缺;也只有在这时,人性的矛盾和光辉才能抛开各种伪饰,得以真实呈现。灾难教育的实施,可以通过对灾难的“预演”,去培养少年儿童的危机意识和认识世界的探索精神,并学会在灾难面前葆有人性的光辉。灾难教育的形式和手段是多样的,其中一个可选项就是科幻阅读。科幻作品致力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多种可能性的“假想式预演”,因而人类可能面临什么样的灾难,就成为科幻小说的一大创作主题。少年儿童阅读灾难题材科幻作品,其实就是通过阅读的方式进行灾难教育。但有一点不得不说明,这类作品中会出现各种沉重甚至阴暗的情节与氛围的描写。从文艺创作的角度来说,这是烘托主题的必要手法;从灾难教育的角度来说,这是对灾难的“真实”呈现。对那些出于情节发展需要而进行的必要的描写,哪怕有些阴暗,我们也不需要视为洪水猛兽。我们要明白,孩子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他们的视野,可能跟我们所认为的大相径庭;更要相信我们的孩子有足够的理解、辨识和接受能力。换个角度说,如果连一些沉重、阴暗的描写都无法接受,当真正的灾难袭来时,又怎能去面对呢?(取材于马传思的文章)38.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第170页共170页\nA.科幻文学作品被人牢记,是因为它能预言社会发展。B.在科幻作品中可以展现非常态下的科技与伦理话题。C.科幻作家、作品没有义务承担“预测未来”的功能。D.科幻文学可以在作品中展现某些问题,引发人讨论。39.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作者不同意世界是按照人类意识塑造出来的说法。B.“旅行者1号”会在抵达太阳系边缘时耗尽电力。C.人类可以控制局部环境,但仍是能力有限的生物。D.人类对从地球旁经过的小行星有时无法及时预警。40.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认为所有科幻小说中的世界都有高风险性和挑战性。B.材料二认为某些自然现象的发生,由于认知局限无法预期。C.两则材料中关于科幻作品能产生积极作用的看法是相似的。D.两则材料中关于人类对待生存环境认知的看法是一致的。41.下列关于灾难教育的价值,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使人客观冷静认识灾难。B.激发出强烈的生命意志。C.培养探索世界的精神。D.增强科幻作品深刻性。42.结合三则材料,简述科幻作品可以起到哪些教育作用。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野味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地位特殊。为什么野味有如此巨大的诱惑力?人们在食用野味时为什么会陷入尴尬境地?第170页共170页\n首先,野味比人工培植的食物具有更完整的自然性。许多野生动物能在人的控制之外自由自在地活动着,这种自由自在对人的本质力量来说似乎是一种无形的挑战。人在潜意识中对本质力量的盲目崇拜,促使自己尽最大的力量去驾驭、支配尚未被人征服的野生动物。于是,享受野味就不仅是为了满足口福,深层的意义则是通过对野生动物的掌握和享用,使人感到自己本质力量的扩张。这样,原本以提升人的生存质量为目的的生活追求,最终却失去了对自身的合理控制,蜕变成为疯狂猎取野生动物的放肆行为。其次,野性往往使野生动物表现出生龙活虎的生命活力。生猛鲜活的外在特征往往会转化为食物学上“鲜美”的评价标准,导致了人们对野味的味觉期待往往超过了对家禽家畜的口味评价。许多野味实际的味觉并非完全符合人们的心理预期,人们对野味味觉上的肯定性评价在人云亦云的大众心理作用下会得到进一步放大,野味也就具有了特殊的诱惑力。人类原本出于对生命活力的崇拜,最终却演变成对生命的戕害。再次,野味的食用还与市场经济密切相关。野味经营者动用各种手段去收购那些国家明令禁止捕猎的野生动物,通过各种宣传去吸引消费者,使人们把食用野味作为一种消费时尚,同时中国人爱面子的大众心理导致野味消费群体不断扩大。这样,野生动物数量不断减少甚至濒临灭绝的现象,并没有使消费者改变嗜好,特定社会氛围反而推动着消费者挤到野味食用者的行列里来,最终导致了一种恶性循环的局面:野味越少,要求食用者反而越多,经营者也就越多;社会限制越严格,经营者反而越能赚钱,最终导致野味越来越少。尤其应该关注的是,由于野生动物是某些病毒和细菌的宿主,大量的食用也就打开了向人类传染疾病的潘多拉魔盒。(取材于於贤德相关文章)材料二非典病毒和新冠病毒都是RNA病毒。RNA分子结构稳定性差,烈性RNA病毒很难在宿主体内长期存活。当年非典病毒对人类来说是新的RNA病毒,很可能遭到人类免疫系统的顽强抵抗。免疫系统是一把双刃剑,很容易反应过度,事实上,当年有相当一部分非典病人就是死于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受RNA病毒感染的病人通常只有两个结果:要么彻底治愈,病毒完全消失;要么病人死亡,病毒同样完全消失。从这层意义上说,非典病毒确实已经彻底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第170页共170页\n新冠病毒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有专家说是蝙蝠,它是新冠病毒的自然宿主。新冠病毒可永久生活在蝙蝠体内,并在不同的蝙蝠种群之间相互传递,交叉感染。长此以往,蝙蝠种群内形成了一个异常庞大而复杂的冠状病毒基因库,里面包含了各式各样的病毒序列,而且处于不停地变化之中。一旦某个突变类型正好和人类某种细胞受体对上了,便能感染人体,完成物种间的跨越。当年非典病毒就是这么来的,如今的新冠病毒也是这么来的。与此类似的就是流感病毒。这种病毒平时主要躲在鸟类的身体里,也有少部分病毒以猪为自然宿主,这就是我们此前经常听到的禽流感和猪流感。这些寄宿在鸟类和猪体内的流感病毒也在不断地进行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并伺机入侵人体,情况和冠状病毒非常相似,这是现代社会中一种非常危险的新型传染病。到底怎样才能避免这类新型传染病呢?一个明确的答案就是不吃野生动物。但是,比起管住嘴,更重要是管住腿。人类和野生动物大部分直接的接触发生在野外,这里所说的绝不仅仅是旅游,更多情况是人类为生存的需要,不断开疆扩土,侵占野生动物的地盘,从而增大了人类被传染的风险。(取材于袁越相关文章)材料三现行《野生动物保护法》于1988年11月审议通过。此法在规定保护和拯救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维护生态平衡的立法目的时,加入了“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内容。2003年“非典”后,《野生动物保护法》作过小幅的修正,适度加大了野生动物法制保护的力度。2014年4月全国人大通过了刑法解释规定,惩罚非法购买国家重点保护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行为。但是,该解释并不涉及故意参与食用国家重点保护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行为,也不涉及购买和食用国际非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行为。2019年2月,国家林草局出台相关规定,强调推动野生动物保护、繁育与利用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对《野生动物保护法》做了有益的补充。目前,可合法饲养并进入市场的野生动物品种共54种,既包括梅花鹿、红腹锦鸡等国内品种,也包括从国外引进的鸵鸟、美洲鸵等6个品种,产业巨大。以非重点保护动物为人工繁育主攻方向,可能会刺激社会消费野生动物的“风尚”,与时代文明发展的要求相悖。引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食用行为,所食用的往往是那些在野外直接捕获的稀奇古怪的野生动物。《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允许繁育的野生动物是经过科学论证的,不必担心引发公共卫生事件。为此,《野生动物保护法》和配套条例、规章作出修改时,在科学论证的前提下应当严格限定人工繁育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正面清单,将绝大多数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纳入禁止清单。这样才能保护全社会的公共卫生安全,也保障依法开展养殖的企业的权利。(取材于网络相关文章)43.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野味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地位特殊,但是其安全性仍然值得人们深度思考。B.人类享受野味不仅仅是满足口福,更是为实现对野生动物的驾驭和支配。第170页共170页\nC.野味味道并不鲜美,但其生猛鲜活的外在特征使其具有了特殊的诱惑力。D.野生动物数量减少,但特定社会氛围推动着消费者挤到野味食用者行列。44.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人们食用野味时陷入的“尴尬境地”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A.享用野物是为了扩张人的本质力量,最终却失去了对自身的合理控制。B.追求野味源于对野生动物生命活力的崇拜,最终演变为对生命的戕害。C.享受野味是人们追求消费时尚的行为,最终却使许多经营者获益颇多。D.食用野味是为了享受野味的鲜美,实际上却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行为。45.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非典病毒消失是因为RNA病毒很难长期存活,而且人类免疫系统会顽强抵抗。B.非典病毒和新型冠状病毒可永久存在于蝙蝠体内,并进行相互传递,交叉感染。C.蝙蝠体内的冠状病毒实现物种间跨越,使其突变类型正好和人类细胞受体对上。D.寄居某些动物体内的流感病毒不断进行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并伺机入侵人类。46.根据材料三,下列解说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1988年的《野生动物保护法》不仅强调保护和拯救野生动物,还要求加大法制保护力度。B.2014年刑法解释对“故意参与食用濒危野生动物及制品的行为”未作出相应的惩罚规定。C.目前允许合法进入市场的野生动物共54种,繁荣了野生动物产业,也可能带来一些隐患。D.在科学论证前提下完善《野生动物保护法》相关规定,才能有效防止公共卫生事件发生。47.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新浪科技网2月21日报道,关于是否取缔野味集市和野味饭馆这一问题,在近10万份公众调查问卷中,有94.8%的人选择取缔,1.3%的人选择中立,3.9%的人选择不取缔。如果你是其中一位被调查者,你会怎样选择?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加以解说。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第170页共170页\n综观20世纪中国新诗,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批评,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到观念题旨、艺术精神,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不过,这种继承不是亦步亦趋的墨守成规的仿效,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胡适的《尝试集》作为白话新诗的发轫,其秉承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即至为明显,胡适自己就承认,他的新诗“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胡适之后,白话诗人的创作或强或弱,或显或隐,或多或少,都无法完全逃离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像戴望舒名篇《雨巷》的中心意象“丁香”,即来自李璟《摊破浣溪沙》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卞之琳就说《雨巷》“读起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余光中《碧潭》有句“如果舴艋舟再舴艋些/我的忧伤就灭顶”,活用李清照《武陵春》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古今诗歌作品之间,郑愁予名篇《错误》的艺术构思,显然借鉴了苏轼《蝶恋花》下片中的无焦点冲突和戏剧化情境;舒婷名篇《船》表现的咫尺天涯的永恒阻隔,与《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同出机杼。古今诗人之间,像郭沫若诗歌的豪情气势与李白诗歌,艾青诗歌的深沉悲郁与杜甫诗歌,戴望舒、何其芳诗歌的辞色情调与晚唐温、李诗词,卞之琳诗歌的炼字琢句与南宋姜、吴雅词等;古今诗体之间,像胡适之体的浅白与元白体的浅俗,俞平伯、严阵、流沙河诗歌的语言节奏与古代词曲句式,郭小川的新辞赋体诗歌与古代辞赋歌行,白话小诗的体式与古代绝句小令等;古今诗歌流派之间,像新边塞诗的激昂豪迈、地域特色显明,与盛唐边塞诗的激情悲壮、异域风光独特等;古今诗歌主题之间,像社会政治主题、爱国主题、爱情主题、时间生命主题、历史主题、自然主题、乡愁主题等;古今诗歌形式手法之间,像构句分节押韵、意象化、比兴象征、构思立意、意境营造与氛围渲染、叙事性和戏剧化、互文与用典等,其间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开展扎实有效的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有利于古代诗歌研究者扩大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关于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的整体观,理清20世纪新诗的诗学背景和诗艺渊源,从而对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估;并以辉煌灿烂的古典诗艺为参照,剖析新诗艺术的利弊得失,提升新诗的艺术水准;促使古典诗艺的现代性转化;它还有望在中国诗学领域拓展出一片边缘交叉的新垦地,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而在广泛的意义上,它更有益于培养现代学人丰富的审美趣味、弘通的历史视野和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取材于杨景龙《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材料二第170页共170页\n当代文坛广阔的研究视域中,通俗文学的创作始终是一块野蛮生长的“文化飞地”,介于传统的文学话语和当下的商业趣味之间,不可忽视亦难以言喻。所谓文学的“轻”与“重”,就我国通俗文学与纯文学而言,主要区别于题材、主题和读者群三方面。通俗文学题材较为轻逸,突出幻想、情感、科幻等元素,有阅读的趣味性、商业性;读者群体较为广泛、传播形式渠道多样。而纯文学着重于现实主义和思想表达,主题较为深刻,同时文学性和思想性较强,发布渠道主要由纯文学期刊及出版社集册出版。然而“轻”与“重”是否真的难以兼顾?文学的类型又究竟由谁来断言?事实上,即便通俗文学的畅销书作者们,其创作的目的虽与传统文学追求“经典化”的标准相距甚远,其文本的碎片化、趣味性和传媒属性也远胜于文学意义上的可读性,但却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共鸣与社会性讨论,其中必然有值得纯文学关注的关键元素。而我国通俗文学多年来缺乏经典性,也显然急需符合该类型自我突破的要素出现。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是读者手中的读物,更是创造一个时代文化风尚之航标。由此而言,唯有回归作品和读者本身,才能理解孰轻孰重的本质。突破通俗文学与主流传统文学的创作壁垒,还需反观类型之“轻”与主题之“重”的讨论,寻求彼此调和与发展的契机。通俗文学作品受欢迎的原因,显然并非语言上的艺术性和思想上的震撼力,而是真切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感,把握了具备时代共鸣的犀利具象。大众渴望从文字中找寻力量,时代等待被文学激发共鸣,网络时代的科技焦虑、都市爱情的阶层落差、青春成长的现实困惑,诸多亟待被表现的时代症候等待被更多具备艺术性的手法开掘演绎。通俗文学的创作,对于时代的痛点和敏感点的捕捉至关重要,正是其“举重若轻”引发读者热捧。文学不是狭隘的由精英殿堂颁发认可的执照,人人皆可的创作与阅读需求的时代早已来临。如何将“轻素材”的“段子”和“情节”,提纯出指向文化层面的,锻造为具备文学性的作品,亦是当代创作者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毫无疑问,最终决定作品是通俗还是精英的选择权,应交还于读者,而非出版商或评论家。事实上,文学自然没有孰轻孰重、孰优孰劣之分,创作也并非此消彼长、针锋相对的战役。所谓“轻”与“重”,归根结底指向的是对文学本身的反思,对当下时代与当今读者的责任感。(取材于《当代文学创作的“轻”与“重”》)材料三歌曲《我和我的祖国》在2019年频频登上热搜。一年来,这首歌如此火爆,首先是因为举国上下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热烈氛围。可为何爱国主义歌曲这么多,唯独它火了起来呢?第170页共170页\n2019年4月,第36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开幕,音乐节就挑选了《我和我的祖国》作为主旋律歌曲。音乐家们给出以下几点理由:质朴深情的歌词,柔和舒展的旋律,好听;歌声里寄托着由衷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直抵人心;圆舞曲风格,节奏欢快,朗朗上口,适合大众唱、大合唱等。歌曲《我和我的祖国》成为“网红”,远不止歌曲自身的特点,还在于它打破了各种圈层。无论是金领还是蓝领,无论是明星还是路人甲,无论是大学生还是小学生,都在这段时期不由自主地哼唱起这首优美的歌曲,都以“我”的角色汇入歌曲形成的新潮流,一起参与庆祝祖国的生日。报告会、文艺汇演、千人合唱等等,每一个活动都能以“我和我的祖国”冠名。活动中的每一个“我”,都是中国故事里的主角,都以自己真挚的爱国情意唱响对祖国的赞美和祝福。另外,流行文化助力主流政治文化。人们在微信头像上,甚至自己的脸上添上那一抹红色,显得格外自然。流行音乐天后王菲演绎的《我和我的祖国》,自在、辽阔而温暖。虽然争议不断,但并不妨碍这一文化现象维持高的品质和热度。(取材于网络文章)48.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中国新诗在继承古诗优良传统的同时,横向移植外来作品,并对外来作品进行现代创造性转化。B.白话新诗从一开始出现,就秉承了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尝试集》的作者胡适也认可这一观点。C.古今诗歌无论是在作品之间还是诗歌体裁之间,以及在诗人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D.小到意象、诗句,大到诗人风格、流派、主题、手法,都可以寻找到古今诗歌之间传承的脉络和痕迹。49.根据材料一,不能证明“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关系的一项是A.舒婷《春夜》中的名句“我愿是那顺帆的风/伴你浪迹四方”,与唐代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可说是活脱相似。B.李瑛的《谒托马斯·曼墓》中的“细雨刚停,细雨刚停/雨水打湿了墓地的钟声”,很容易让人想起杜甫《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别王十二判官》中的诗句“晨钟云外湿”。C.席慕蓉在她的《悲喜剧》一诗中写“白苹洲”上的等待与相逢,其实是对温庭筠《梦江南》词意的翻新与主题的掘进。第170页共170页\nD.洛夫做过将古诗句“加工改造”的实验,他曾把李贺的“石破天惊逗秋雨”一句改写为“石破/天惊/秋雨吓得骤然凝在半空”。50.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当代文学创作的“轻”与“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轻”与“重”,是一组对立的概念,如何兼顾值得思考。B.反观“轻”与“重”的讨论,可从根本上突破创作壁垒,调和文学发展。C.文学的轻、重之分,优、劣之别,事实上是不存在的。D.本文客观分析通俗文学与纯文学的区别与前景,“一块‘野蛮生长的文化飞地’”没有贬意。51.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一项是A.因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热烈氛围,许多爱国主义歌曲迅疾成为“网红”。B.音乐节选《我和我的祖国》作为主旋律歌曲,首要因素在于其歌词和旋律好听。C.《我和我的祖国》打破各种圈层,人们在歌唱时可以表达每一个“我”的爱国真情。D.王菲演绎《我和我的祖国》引发的争议,助推了歌曲《我和我的祖国》的流行。52.三则材料分别以古典与现代、通俗与精英、流行与主流的视角观照文化现象。有人认为,“我和我的祖国”已成为广泛流行的爱国文化符号,这一流行现象值得研究借鉴。假如你要使自己喜欢的某一文化符号流行起来,将如何去做呢?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加以说明。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传染病一直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往往比战争、革命更为深刻和全面,因为疾病直接攻击文明的核心和根基——人类自身。不过传染病也催生了现代公共卫生,推动了医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健康状况的改善、预期寿命的增加也正是有效控制了传染病的最大成果。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人们对突发的、引起大量死亡的疾病的认识非常有限,把它与神秘的自然力量联系起来,包括神力、恶魔、星象等,会认为生病是得罪了上苍、祖先,是某种神力或者是恶魔的左右,是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等。最早的公共卫生办法是隔离和检疫,这一办法逐渐形成制度。比如在黑死病流行期间,拉古萨共和国设立了检疫制度。当时规定外来船只进入港口需要做30天的隔离,后来又延长到40天。之后这种制度固定下来,形成了专有名词“海港检疫”。第170页共170页\n人类真正认识到传染病的原因是在19世纪的下半期,大概在1886年才确定了所谓的病原生物学,认为很多传染病来自病原生物体,提出“病因-环境-宿主”模式,这一认识成为传染病防治的科学基础。这一时期德国的公共卫生学家皮腾科费尔证明了传染病的发病,除了病原体有致病微生物、毒性以外,可能还与环境、与人的自身免疫力有关。所以仅感染病菌不一定会患病,患病应该还与个体的免疫系统有关。在人类对传染病的控制中,重要的是怎么提高自身免疫力,其中一个关键方法是通过主动免疫,也就是通过疫苗接种来预防传染病,消灭天花就是在全球人群中普遍接种牛痘疫苗产生的巨大成果。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许多传染病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这主要归功于疫苗的广泛使用。从出生时就开始的预防接种,使得许多严重危及婴幼儿健康与生命的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如麻疹、百日咳、白喉。(取材于张大庆的相关文章)材料二1980年5月28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天花已在世界范围内消灭。这是人类历史上彻底根除的第一种烈性传染病,也是人类与疾病的漫长斗争中取得的一项划时代的胜利。它标志着在此之前主要是生物致病菌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模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有专家指出,以后的主要疾病应该是由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引发的慢病,如癌症、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病等。但事实是,即便在丰衣足食的今天,传染病也从来没有退出过历史的舞台。而且从生物的相生相克和相互利用来看,很多微生物都需要有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宿主,除了一般的动物之外,还有我们人类。当今人们面临的传染病仍有无数种,各种新老传染病仍有各自存在的方式,它们并没有完全灭绝。其一,旧有传染病会在新形式下爆发,而且有些疾病看似消灭了,但实际上是以新的形式死灰复燃,如结核病;其二,变化是永恒的,新的传染病总是伴随着人们的生活而产生,比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其三,随着环境的变化、生活方式的改变(如滥用抗生素)也会产生新的传染病,如每年的流感变异病毒引起的不同流感等。在此情况下,就不能把当代的疾病谱和医学模式的转移简单地看作是慢病替代传染病,而是两大类疾病和两种医学模式并存,或者说是传染病与慢病处于犬牙交错状态。虽然大量的事实表明人类的疾病谱发生了变化,但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并没有退出人们的生活领域。或者说,生物致病原本身就在与人类分享自然这一生态环境,并相互竞争。从近年来传染病的流行趋势看,人们低估了传染病原体极强的再生能力和它们产生抗药性的能力。第170页共170页\n2003年SARS肆虐之前,艾滋病传播越来越严重之时,世界卫生组织就已认识到了传染病将永远伴随人类的这个趋势和事实,提出了一个新的观念:全球警惕,采取行动,防范新出现的传染病。而2019新型冠状病毒正是新老传染病的交叉点,同时也是传染病一有机会就会痛下毒手的典型。所以,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放松对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也不能因为种种困难放弃药物和疫苗的研发。(取材于光明网张田勘的相关文章)材料三回顾历史可以看到,在任何重大传染病流行期间人们往往会经历这样几个阶段:信息混杂期、无序恐慌期、过度反应期、理性应对期、缓解恢复期。而依法科学应对突发疾病是自2003年抗击“非典”以来社会各界形成的普遍性共识。以今年的疫情防控为例,疫情控制初期,我们的认识是新型冠状病毒主要是通过接触和飞沫传播,因此政府发布的疫情防控措施主要是对聚集性的人员进行管控,包括取消各种集会,关闭集市、影院,封闭发生疫情的社区,等等。随着对新型冠状病毒传播规律的科学认识,气溶胶传播又进入人们的视野,因此尽量少外出、不外出,外出必须戴口罩就成为具有强制性的政府法令。在全球化时代,随着互联网和自媒体的发展,谣言的传播速度实在太快了。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各种谣言层出不穷,对社会秩序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可以说疫情谣言的传播威力,并不亚于病毒。如何积极应对疫情谣言的扩散呢?关键是信息要及时准确,比如我国SARS之后建立的传染病直报体系;其次过程要透明,如同处理台风等自然灾害一样。面对传染病,我们相信,依靠科学,依靠人类的聪明才智和团结友爱精神,人类可以从容面对各类传染病的挑战,不断提升人类健康的水平。(取材于光明网吕廷君等人的相关文章)53.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有效控制传染病能帮助人们改善健康状况,增加预期寿命。B.采用隔离和检疫并逐渐形成制度是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手段。C.自身免疫力的强弱关系到人们在感染病菌以后是否会患病。D.婴儿出生接种疫苗使得曾经危害儿童的传染病都彻底消失。54.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天花消灭之前主要是生物致病菌危害着人类健康和生命。第170页共170页\nB.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导致各种传染病也产生了新的形式。C.环境的变化、生活方式的改变也会导致传染病的产生。D.传染病将永远伴随人类,因此需要提高警惕,积极行动。55.下列对材料二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丰衣足食:指穿的吃的都很丰富充足,形容生活富裕。B.相生相克:指物质的互相生发以及互相克制的关系。C.死灰复燃:指已经消失了的又重新活跃起来。D.犬牙交错:形容事物长短、高低不齐的样子。56.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重大传染病流行期间,如果能够做到积极应对,就容易进入缓解恢复期。B.外出必须戴口罩的政府法令的制定主要基于新冠病毒可通过聚集进行传播。C.要了解并准确认识一种新型传染病是需要时间的,新型冠状病毒也不例外。D.在全球化时代,信息及时准确、过程透明也是应对传染病风险的关键举措。57.根据以上三则材料,简要概括人类对传染病的认识过程。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云冈石窟是一部北魏王朝的断代史,它以一座山的雕刻将拓跋鲜卑的发展盛衰刻录在山崖峭壁上,每一座洞窟都是一段历史的铭记,每一尊佛像都是瞬间的回想。要探究北魏,不到云冈来是不行的。云冈石窟开凿于北魏王朝的鼎盛时期,把北魏的诸多文化元素包容其中。北魏历史上因有“太武灭佛”和“文成复法”的历史事件,才有了云冈石窟的开凿。当然,佛教的发展与统治者的政治需求是云冈石窟开凿的必要条件。文成帝和平元年(460),由高僧昙曜主持,在武州山“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的“昙曜五窟”(16-20窟),是为“太祖以下五帝”而雕琢出来自“如帝身”的大石佛,体现了“人神合一”“帝佛合一”“政教合一”的政治主张;第5、6窟的开凿以及“二佛并坐”形象在石窟的大量出现,都隐秘地体现了北魏王朝政治和宫闱斗争的背景。第38第170页共170页\n窟“幢倒伎”的杂技浮雕,精彩再现了北魏时期民间百戏的高超技艺,让我们看到当时寻常百姓日常生活的状态。第61窟中房屋和城门的整体结构造型,第9窟中的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式样,第12窟东西壁层檐下的“人”字型和“狮子"型斗拱,以及石窟中浮雕的塔、台阶、屋字等建筑形制的雕刻,都以实物形式记录了北魏平城时期的建筑原貌。难怪梁思成先生在考察完云冈石窟后感慨:“在云冈石窟,我们得见六朝遗物……。”被称作“音乐窟”的第12窟,形象地展示了北魏时代乐器、乐队、舞蹈等,成为艺界研究北朝音乐、舞蹈历史的实证。当我们走进云冈石窟,漫天舞动的飞天像天使一样,为我们架起了通往北魏王朝的桥梁,使我们有幸与先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大佛双眸对视的瞬间,终于明白了:拜佛如同礼皇帝的狂热,令北魏佛教蒸蒸日上,多元文化的碰撞,让雕刻艺术璀璨夺目,鲜卑人的激情与狂热,造就了云冈石窟的辉煌,让武州山成为了艺术的殿堂。云冈石窟融①、绘画、题记、碑刻、建筑、文物等为一体,是研究北魏王朝独一无二的实物资料,是静态的、无声的DV。云冈石窟以宗教石刻的形式,折射出北魏王朝的②、社会发展、③。云冈石窟是研究北魏历史文化的博物馆,是一部石刻的《魏书》。(取材于《刻在石头上的北魏王朝》,有删改)材料二中国石窟艺术最早要推北魏洞窟。在北魏时期,从云冈早期的威严庄重到龙门、敦煌,特别是麦积山时期的秀骨清像、长脸细颈、衣褶繁复而飘动,那种神采奕奕、飘逸自得,似乎去尽人间烟火气的风度,形成中国雕塑艺术理想美的高峰。【甲】。跟长期分裂和战祸连绵的南北朝相映对的,是隋唐的统一和较长时间的和平和稳定。与此相适应,在艺术领城内,从北周、隋开始,雕塑的面容和体态开始明显地变化,经初唐继续发展,到盛唐确立而成熟,形成与北魏的悲惨世界对映的另一种美的典型。秀骨清相、婉雅俊逸明显消退,隋塑的方面大耳、短颈粗体、朴达拙重是过渡特征,到唐代,便以健康丰满的形态出现了。【乙】。佛像变得更慈祥和蔼,关怀现世,似乎极愿接近世间,帮助人们。他不复是超然自得、高不可攀的思辨神灵,而是作为管辖世事、可向之请求的权威主宰。这当然是进一步的中国化,儒家思想渗进了佛堂。唐窟不再有草庐、洞穴的残迹,而是舒适的房间。菩萨不再向前倾斜,而是安安稳稳地坐着或站着。更重要的是,不再是概括性极大、含义不可捉摸、分化不明显的三佛或一佛二菩萨,而是分工更为确定,各有不同职能,地位也非常明确的一铺佛像或一组菩萨。这里比以前远为确定的形态展示出与各种统治功能、职责相适应的神情面相和体貌姿式。【丙】。本尊的严肃祥和,阿难的朴实温顺,迦叶的沉重认真,菩萨的文静矜持,天王的威武强壮,力士的凶猛暴烈,或展示力量,或表现仁慈,或第170页共170页\n显映天真作为虔诚的范本,或露出饱历沧桑作为可信赖的引导。【丁】。这样,形象更具体化、世俗化;精神性减低,理想更分化,不只是那含义甚多而捉摸不定的神秘微笑了。自南北朝以来,儒佛道互相攻讦辩论之后,在唐代便逐渐协调共存。而宗教服务于政治、伦常的儒家思想终于渗入佛教。在艺术上,唐代佛教雕塑中,温柔敦厚关心世事的神情笑貌和君君臣臣各有职守的统治秩序,充分表现了宗教与儒家的同化合流。这里的佛堂是具体而微的天上的李唐王朝、封建的中华佛国。它的整个艺术从属和服务于这一点。它的雕塑具有这样一种不离人间又高出于人间,高出人间又接近人间的典型特征。(取材于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材料三莫高窟、龙门石窟的营造与兴建,都与北魏王朝和云冈石窟有着不解之缘。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千米处的鸣沙山断崖上,又名“千佛洞”。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迄今保存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代不同历史时期的多种类型洞窟735个,其中有壁画和彩塑的洞窟为492座。壁画面积约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唐宋木构窟檐5座。1900年,于藏经洞(今编号第17窟)内发现西晋至宋代经、史、子、集各类文书及绘画作品5万余件。在莫高窟有壁画和彩塑的492座洞窟中,北魏窟占了32座。在这些洞窟中,无论造像题材的选择还是雕刻绘画的表现方式,无论是造像组合还是佛龛布局均可找到云冈模式及北魏造像艺术的影子,特别是西魏洞窟中流行的“秀骨清像”似乎让我们回到了塞北。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南郊12千米处的伊河两岸。493年,北魏孝文帝下令迁都洛阳,笃信佛教的孝文帝在迁都的同时,没有忘记把佛教的中心也转移到洛阳来,在洛阳大量修建寺院、佛塔,并在洛阳以南的龙门伊水两岸,依山开窟造像,创建龙门石窟。经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雕凿断断续续达400年之久。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左右。龙门石窟是历代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北魏造像在这里失去了云冈石窟造像粗犷、威严、雄健的特征,而生活气息逐渐变浓,趋向活泼、清秀、温和。这些北魏造像,脸部瘦长,双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纹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坚劲质朴。北魏晚期人们崇尚俊秀,因面“秀骨清像”成为一时的艺术风格。从孝文帝迁都洛阳到北魏分裂的35年间,是龙门开窟雕造佛像的第一个兴盛时期。这一时期开凿的洞窟大都集中在龙门的西山上,其中最著名的有古阳洞、宾阳三洞、药方洞等十几个大中型洞窟。开凿最早的是古阳洞,第170页共170页\n比较著名的是药方洞,药方洞因其洞窟内刻有140余方古代的药方而得名。这些药方比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还要早。北魏王朝在洛阳龙门开窟造像活动的终结以宾阳中洞的停工为标志。龙门石窟是继云冈石窟后又一座由皇家主持开凿的大型石窟寺,是云冈样式的继承与发展。(取材于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58.根据材料一,下列选项中对于云冈石窟文化元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山崖峭壁上雕刻石窟是拓跋鲜卑民族记录历史的需要。B.帝王特征明显的大石佛反映出高僧昙曜“政教合一”的主张。C.“人”字型、“狮子”型斗拱体现出中国传统建筑风格。D.“音乐窟”里的乐器、乐队、舞蹈等展现出鲜卑族艺术文化。59.根据材料一,请在横线①②③处分别填上恰当的词语,使文章连贯完整。60.下列词语的解释或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矜持(jīn):庄重严肃B.攻讦(jié):攻击揭发别人的缺点C.温柔敦厚(dūn):待人温和,诚恳厚道D.具体而微:形容具体但规模较小61.根据材料二,不属于盛唐时期石窟雕塑“另一种美的典型”的一项是A.佛像健康丰满的形态B.菩萨安稳的坐姿或站姿C.超然自得的权威主宰D.与职责相适的神态62.将下面的句子填入原文中,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与那种超凡绝尘、充满不可言说的智慧和精神性不同,唐代雕塑代之以更多的人情味和亲切感。A.【甲】B.【乙】C.【丙】D.【丁】第170页共170页\n6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不属于三大石窟“共同特征”的一项是A.依山开凿B.可窥见北魏的造像艺术C.发现了珍贵的历史遗物D.由皇家主持开凿64.某美术学院附中拟开展“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的游学活动。现在要制作宣传单。请依据三则材料,为宣传单撰写一段文字,介绍北魏造像艺术的特征和影响。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寒风凛冽的严冬,生活在北京的鸟类多是麻雀、喜鹊等留鸟。到了春暖花开、草长莺飞的季节,京城的鸟会多起来,因为夏候鸟来了。在众多的夏候鸟中,最著名的要数北京雨燕。1870年,英国著名鸟类学家罗伯特·斯温侯在北京采集到了这种乌的标本,并将其命名为“北京雨燕”。北京雨燕翅膀呈细长而尖的镰刀形,尾羽有分叉,体重只有31-41克,体长169—184毫米。成鸟的体羽多为黑褐色,喉部呈灰白色,胸腹部有白色细纵纹。喙呈短三角形,口裂非常宽大,能够使它们在飞行中兜捕到大量农林害虫,包括蚊、蝇、虻等。北京雨燕是典型的夏候鸟。每年4月底,它们飞抵北京,繁殖、育雏,再于当年8月离开,飞往远方过冬。它们具有超强的导航定向能力,常多年返回同一地点,有延用旧巢的习性。北京雨燕具有高超的飞行本领,飞行速度可达每小时110—200公里。在风雨到来之前,它们常常作超低空飞行表演,流矢一般掠地而过,成为天气变化的一种标志。雨燕身形小巧,在高空飞行时很少扇翅,尖长的翅膀能提供强大的升力。展开双翅时,雨燕能够长距离地滑翔;向内收起翅膀时,又能够高速冲刺追捕飞虫。它们飞行技术高超,可是脚爪却很细弱,四趾向前,无法握住树枝,也就无法借此腾跃,要想飞起来,就只能在从高处向下落的过程中展翅飞翔。这种生理结构特性决定了其迁徙到京城之后,会选择在高耸的城楼、高大的皇城建筑和古塔筑巢。这些建筑飞檐翘角,梁、檩、椽纵横交错,形成一个个“人造洞穴”,为雨燕提供了理想的集群繁殖之所和起飞滑翔的平台。第170页共170页\n北京雨燕,是极少数以“北京”命名的野生动物之一。春夏季节的黄昏,从太庙到雍和宫,从天安门到内外城的城门楼、箭楼,从天坛到十三陵,从通州的燃灯塔到海淀的慈寿寺塔,以及景山、颐和园等处的楼台亭阁,雨燕倾巢而出,伴随着此起彼伏的尖锐叫声,一道道黑色的剪影划过天空,成为古都北京引人注目的景观。春燕衔泥、老燕哺邹的情景,沙燕风筝、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之一“妮妮”的形象,也早已融入北京人的日常生活,融入北京文化之中了。(取材于张正旺、王宁、崔爽等的相关文章)材料二要弄清迁徙的鸟都飞到哪里去了,来年飞回来的是不是同一群鸟等问题,就需要对其进行追踪。通过了解它们的中转地、繁殖地和越冬地,我们就可以进一步研究候鸟的活动范围和迁徙规律,探明沿线有哪些不利因素,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保护措施。鸟迁徙时常常经过一些固定地点,人们可以在这些地方集中观测鸟的种类、数量和迁徙方向,这就是定点调查法。但这种方法只能预测鸟类可能的迁徙路线,无法准确获取相关信息,于是科学家研发了为鸟佩戴环志的追踪方法。环志由金属材料制成,上有编码。佩戴了环志的鸟再次被观察到时,研究人员根据编号就能识别出个体,通过比较同一只鸟两次或多次被观察到的时间、地点等信息,就能大致判断出它迁徙的路线和飞行速度。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成本低,应用比较广泛。其缺点是需要积累的数据量大,两次甚至多次观察到同一只鸟有难度,开展跨地区、跨国界研究较为困难。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卫星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给鸟类佩戴信号发射器,从而实现了对鸟类全球范围的实时追踪。现在,这种技术已普遍应用在对大中型鸟类的追踪上。最小的GPS卫星定位仪重量约为5克,已经很轻了,但这对体重本来就小、还要动辄飞成千上万公里的候鸟来说,仍然是个大包袱,过重的负担会让鸟类的死亡率显著上升,目前科学界以物种平均体重的4%一5%来限制定位器的重量。直到近年,光敏地理定位仪的出现,才使得对小型鸟类迁徙的精确定位和研究成为可能。光敏定位仪具有重量轻、续航时间长、记录数据多等特性。小的光敏定位仪重量不到1克,可以持续运行两年左右。光敏定位仪佩戴在候鸟身上,可以记录周围环境光照强度的周期性变化。待鸟迁徙结束,科学家回收定位仪,利用软件读取信息,来估测鸟类的地理位置。经度值由日出和日落时间的中间点确定,纬度值则由当天的日照时长计算得出。这样便可计算出鸟迁徙的准确路线、飞行速度和确切越冬地。这种方法的短板是没有卫星定位准确,无法实时反馈信息,而且只能通过回收同一个体的追踪器来获取被记录的数据。(取材于付建平、金子兴、赵天昊等的相关文章)材料三第170页共170页\n监测数据显示,雨燕的迁飞路线几乎和“一带一路”重叠。每年8月它们以北京为起点,经内蒙古方向往西北迁飞,从天山北部到达中亚地区,然后向南穿过阿拉伯半岛,于11月上旬到达非洲南部越冬。北京雨燕迁徙路线的单程距离超过1.6万公里,全年迁徙距离在3.2万公里以上。20世纪前期,北京雨燕数量曾达到鼎盛,有5万只之多。从1950年开始,随着旧城改造和地铁修建,城门、城墙等先后被拆,北京雨燕栖息地迅速减少。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建设飞速发展,北京新建起许多以玻璃和钢筋水泥为材料的高楼大厦。这些现代建筑没有给北京雨燕留下居住空间,而玻璃幕墙镜面反射天空,又会让雨燕迁飞时误认为前方开阔,撞向玻璃,每年都有不少雨燕因此伤亡。同时北京湿地迅速减少,海淀多处稻田逐渐消失,南郊三海子等处的池塘面积大大缩小,雨燕的食物来源受到极大影响。2014年7月,据中国观鸟会统计,北京雨燕数量锐减,仅剩2700多只。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领导一再强调要抓好生态修复,用生态的办法解决生态问题,把营造完整生态链作为北京生态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部分,“要讲好雨燕的故事”“让城市能留得住雨燕、长耳鸦等野生动物”。2016年,北京市启动每年2200公顷的湿地恢复、新建项目,至2018年底,全市累计恢复、新建湿地6674公顷,预计“十三五”期间,要累计恢复、新建湿地1.1万公顷。一批批萎缩湿地被唤醒,滋润了北京城乡,同时也保证了候鸟等野生动物生存的需要。于2018年启动的新一轮百万亩造林工程,通过种乡土树、混交林、食源植物,让野花野草在林下扎根,为野生动物营造觅食地和“安居房”,进而保护生物多样性。新造林和原有林有机连接,形成了大尺度的森林湿地和相互联通的绿色廊道,为野生动物迁徙建好“高速路”和“休息区”。2019年春季,市政府启动野生动植物栖息地调查,对生物生态环境进行综合考量。根据调查情况,市园林绿化局建立了城区动植物栖息地保护名录,并划分保护地,划出保育区,让野生动植物自由栖息。又见雨燕归来,北京已在探索的路上。(取材于高武、石河等的相关文章)65.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口裂非常宽大、飞行技术高超,使得北京雨燕能够在空中飞行时捕食大量的害虫。B.导航定向能力强、能够预报天气变化,是以北京雨燕为代表的夏候鸟的典型特征。C.北京雨燕飞行本领强,与其体重较小且翅膀呈细长而尖的镰刀形等形体特点有关。D.北京雨燕选择在城楼、古塔等处筑巢,这些建筑物为其提供了居住、起飞的条件。66.根据材料二,下列对追踪鸟类迁徙所用方法的分析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第170页共170页\nA.运用定点调查的方法,即使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也很难保证调查效果。B.制作用于追踪候鸟迁徙的环志应选用耐磨损、耐腐蚀、质量轻的金属材料。C.卫星定位技术能对鸟类做全球实时追踪,却导致了鸟类死亡率的显著上升。D.光敏地理定位仪能够记录鸟迁徙时周围光照强度周期性变化的一系列数据67.如果要对北京雨燕的迁徙进行追踪,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请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简要分析。68.根据材料三,下列不属于导致北京雨燕数量减少原因的一项是A.北京雨燕迁徙路线距离过长B.古建筑的大量拆除C.现代建筑物玻璃幕墙光污染D.湿地面积迅速减少69.保护北京雨燕有哪些意义?为保护北京雨燕,应该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请根据上面三则材料概括回答。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京张高铁是中国铁路发展的标志性工程,凝聚着中国先进的科学和管理技术,创造了多项世界记录。京张高铁开通后,智能型复兴号动车组在世界上首次实现时速350公里自动驾驶功能,成为我国高铁自主创新的又一重大标志性成果。京张高铁在全球铁路建设中首次全线采用BIM技术,实现从勘察、设计、施工到运维的全周期数字化管理,开启了世界智能铁路的先河。在此过程中,我国装备制造、新材料、人工智能、5G通信等行业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提升,进一步巩固了我国高铁的领跑优势。作为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的重要配套工程,京张高铁智能动车组按照“标准配置+奥运配置”的思路,形成了“龙凤呈祥”“瑞雪迎春”两种外观涂装方案。“龙凤呈祥”是京张高铁的标准配置,“瑞雪迎春”则在奥运期间使用。同时,京张高铁还将在动车组上提供全面的奥运服务,包括多语播报、滑雪板存放、高速互联网覆盖、奥运赛事直播等。此外,京张高铁太子城站能直达奥运比赛核心区,方便游客观赛。第170页共170页\n京张高铁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络京兰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开通运营,不仅满足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交通服务需求,也让更多城市实现了顺畅贯通。京张高铁衔接大张高铁、张呼高铁等多条高速铁路干线,接驳即将开通的京沈高铁,让北京与河北、内蒙、山西等地域多了一条交通大动脉,也将为沿线区域经济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活力,给人民的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中国铁路的快速发展成为我国国力提升的显著标志。我们建成了世界上最现代化的铁路网和最发达的高铁网,路网规模、列车时速、运营效率走在世界前列,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提高。以京张高铁开通运营为标志,中国铁路这张“国家名片”将越来越亮丽。(取材于晁星等的相关文章)材料二京张高铁起点位于北京,终点位于张家口,线路全程174公里。作为我国智能高铁的示范工程,京张高铁智能化体现在其建设、运营的全过程中。在京张高铁的智能化技术中,最亮眼的莫过于列车的全自动驾驶设计。全自动驾驶主要包括列车自动发车、区间自动运行、到站自动停车、停车后自动打开车门、车门与站台屏蔽门之间的自动联动五个方面。自动驾驶功能把驾驶员从繁杂的操作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能更关注行车的安全工作。以复兴号动车组平台为基础,设计者研发了工作状态自感知、运行故障自诊断、导向安全自决策的智能动车组。智能动车组是一对双胞胎,车头分别模拟鹰隼和旗鱼的形状,具有优越的空气动力学性能和漂亮的外观。京张高铁首次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建设、运营、调度、维护、应急全流程提供智能化服务。线路实时监测系统,可以将全线每一个桥梁、车站,每一处钢轨,通过传感器连接至电脑,零件是否老化、路基是否沉降、照明是否损坏,工作人员都能一目了然。未来,京张高铁10个车站将有同一个“大脑”。通过这个“大脑”,在控制室就可以实现各类设备管理、应急指挥。“我们是站在中国铁路、装备制造、综合国力飞速发展的肩膀上,谋划中国高铁的又一次飞跃。”京张高铁总设计师王洪雨说。创新、技术、人才锻造了今日的京张高铁,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带来了全球化视野,把中国高铁建设发展事业推到了世界前列。(取材于周舟的相关文章)材料三京张高铁承载着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把“京张文化”书写好,既是对我国传统铁路文化的传承,也是中国铁路文化在世界上的有力彰显。第170页共170页\n京张高铁文化的表达包含四个核心视觉元素:代表中华民族精神和京张铁路的视觉符号“人字纹”,代表中国铁路历史的视觉印记“苏州码子”,代表中国哲学精神的视觉镜像“山水视界”,代表中国美学的视觉韵律“五行五色”。“人字纹”造型提取“人”的文字流变造型,用于细部和标识性的装饰及造型。“苏州码子”是老京张线独有的里程标识符号,将“苏州码子”花数进行抽象化提取及打散重构,转化为极具视觉冲击的艺术形式,寓意中国铁路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山水视界”主要将传统中国画的写意手法与现代性的表现方式结合,创作京张高铁独有的“中国山水意象”装饰图像及纹样。“五行五色”汲取传统美学的五色观,以五行与五方相配,将东南西北中对应五色,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的色彩应用体系——水墨黑、汝瓷青、琉璃黄、冰雪白和春节红。京张高铁的每个站房都有不同的文化主题。清河站的文化主题是“不息”。清河站是京张高铁主要始发站,老京张铁路诞生之际也恰是近现代中华民族自觉、自强不息的起点。自铁路先驱詹天佑始,中国铁路人的精神从京张线开始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该文化主题取清河水奔涌不息、百年铁路人自强不息之意,具有历史感和文化感。长城站的文化主题是“丰碑”——长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丰碑,途经长城的老京张线“人”字形铁路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中的第一座丰碑,高铁是新中国工业文明的丰碑。太子城站的文化主题是“无界”。中国文化讲求“天人合一”,空间与自然相通、人与天地相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至高追求。太子城站是距离奥运赛场最近的高铁站,地理之于高铁无界,山水之于人心无界,奥林匹克之于人类无界,是太子城站文化主题的深刻内涵。(取材于褚冠男的相关文章)70.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京张高铁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时速350公里的突破。B.京张高铁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提供了很多便利服务。C.京张高铁使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络实现全面贯通。D.中国铁路因京张高铁的开通运营而成为“国家名片”。71.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京张高铁智能化优势的一项是A.自动驾驶功能提高了行车安全性。B.车头的动力性能优越且外形美观。C.监测系统可实现全线路实时监测。D.各高铁站能够实现统一控制管理。72.根据材料三,下列对“京张高铁文化表达的核心视觉元素”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第170页共170页\nA.“人字纹”代表中华民族精神和京张铁路的视觉符号,只适用于标识性造型。B.“苏州码子”花数的抽象提取和重构,以艺术形式展示新老京张的文化传承。C.“山水视界”将传统与现代方式结合,创作京张高铁独有的装饰图像及纹样。D.“五行五色”用具有中国特色的色彩应用体系,体现了中国美学的视觉韵律。73.根据材料三,下列设计构想与各站房特有的文化主题,不符合的一项是A.清河站地面铺设绘有“百年京张传承”年代图示的地砖。B.清河站的站牌上喷绘流动的水波暗纹作为整体背景图案。C.长城站墙砖采用2022年北京冬奥会体育图标作为纹饰。D.太子城站悬挂以广袤群山和无垠白雪为主体图案的壁画。74.上面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介绍了京张高铁建设发展的特点。这些特点能为我国其他领域自主创新的发展方向提供哪些思路?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材料一传记文学古已有之,最初属于史学家的领域,有“史传文学”之称。中国古代传记文学,一般认为始于汉代司马迁《史记》中的纪传体篇章。20世纪30年代,我国传记文学开始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在此,梁启超、胡适功勋卓著。前者推动传记文学的现代转型,重视塑造民族性格,后者倡导传记文学的创作,“给史家做材料,给文学开生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革命英雄传记、革命回忆录得到了蓬勃发展,作品讴歌工农兵英雄模范人物,反映了新中国蓬勃向上的时代风貌,给人以震撼与激励。“文革”十年,传记文学发展缓慢,但仍有作家坚持写作,一些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后来传记主题的开掘。第170页共170页\n改革开放后,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行进脚步,传记文学创作也开启新进程。社会思想解放,文化趋向多元,传记作家发扬现代传记文学的优秀传统,记录真实的生活,表现中国社会发展中典型人物个性的丰富与复杂,创作数量大增。据统计,1949年至1983年国内出版各类人物传记图书共计3400多部,而1984年至1990年则出版了3700多部。1990年,我国进入转轨换型的市场经济社会,传记文学创作热点不断,呈现出千帆竞发的多样化艺术格局。可以说,任何一种类型的传主都有作家写,一个作家写多部传记,一个传主拥有多部传记的现象屡见不鲜。传记文学在题材内容开掘的广度与深度、艺术手法表现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远远超过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以及更早的现代传记文学30年。同时,中国传记文学研究会等学术组织成立,促进传记文学研究也进入发展的快车道,研究人才辈出,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成果丰硕喜人。当代传记作家创作热情高涨,记录改革开放的步履,讴歌体现时代精神的杰出代表人物。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为时代立传、为国家立传、为人民立传,真实生动地讲述了中国故事。(取材于全展、李炳银等人的相关文章)材料二《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著作,开拓了我国古代以人物为中心的历朝“正史”的先河;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文学著作,第一次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展现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史记》的高度艺术成就不仅彪炳于传记文学,而且给后代的小说、戏剧以无与伦比的影响。司马迁具有远大抱负和独立的人格,他写作的目标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三者,特别是最后一句显示出他强大的主体意识,这是《史记》取得成功的基础。司马迁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寄寓笔下,使传主成为一个个生动的人物。但自唐代开始,“史传”从《史记》那样的私家著述改为官方主持的集体编撰,编写者必须严格服从官方制定的指导思想,个人的思想感情不能介入。在这样的写作程序中,编写者的主体意识被禁锢,失去了创造力。传记并非对传主纯客观的记录,传记家的主体意识是参与其中的。对传主及传记材料的选择,传记家的叙述和解读方式都有自主的空间。传记家不但可以表达出对传主的同情和认同,而且常常把自己的感情和心理投射到传主身上。1947年,李长之发表专著《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论析了司马迁的人格和他作品风格的一致性,考察了司马迁的个性在《史记》中的表现。后来,一些学者进一步研究了《史记》,发现其中大约120个人具有司马迁那样的个体悲剧色彩。还有一些学者研究了一些现代传记名作,都从传主身上发现了传记作家强烈的主体意识。改革开放以来,传记作家主体意识的复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批传记作家辨证看待古代传记的传统,发挥自己的能力和专长,对人物的命运、个性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并吸纳西方传记文学的养分形成自己的风格,不断推出新的作品。(取材于杨正润《主体意识的复苏与当代传记的繁荣》)材料三第170页共170页\n传记发展到当代,早已突破“生者不立传”的传统,涌现出大量为尚健在者立传修谱的作品。同时,传记的庄严神圣感被淡化,除了具有杰出成就的伟人、名人为书写对象外,充分体现时代精神与风尚的寻常百姓也进入传记作品,立传成为普通人可享受的一种文化待遇。传记文学内涵和外延扩展,可以立传的人物对象越来越宽泛,可以立传的对象类型也越来越丰富。当今的传记文学已从为人物立传扩展到为城市、江河湖海、大桥道路、沙漠绿洲立传,为一切自然有机体、建设工程项目和所有具有“生命”发展历程、有自身来龙去脉的事物立传。如《我的天堂》描写苏州改革开放历史,《大江魂》为长江立传,《大国重器》为中国火箭军作传,这些新传记的传主是城市、江河、部队等“泛生命体”,细致深入地展现了具体事件事物的来龙去脉、发展历程,考据考证详尽准确,具有鲜明的传记作品特色。传记文学繁荣发展,学者们在其中所发挥的引领、推动作用不容忽视。上世纪初我国现代传记的发展,与对国民精神的改造与培养有着密切的关联,传记家们多为学者,大都心怀社会责任意识来推动传记事业。当前,学者传记是当代传记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形式之一。学者写传聚焦传主的生平故事与思想人格,彰显独立自由的精神品格,叙述笔墨又常带感情与温度,具有精神厚度与智性品质。当下,传记文学发展处于黄金时代,但在传记日益走向通俗化的趋势下,一些传记作品有“隐恶”、“虚美”的表现。维护传记文学的繁荣发展,作家们应在守正基础上创新,“不虚美,不隐恶”,努力挖掘探究,艺术地塑造传主形象,创作优秀的传记作品。(取材于李朝全等人的相关文章)75.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我国传记文学发展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传记文学始于司马迁的《史记》,最初有“史传文学”之称。B.我国传记文学成为独立的文学样式,得力于梁启超、胡适。C.新中国成立后,革命英雄传记、革命回忆录得到了蓬勃发展。D.改革开放后,传记文学开始记录社会发展中人物的真实生活。76.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改革开放后传记作品发展特点”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品数量大B.艺术手法新C.作品类型多D.研究发展快77.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司马迁在《史记》中体现的主体意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史记》是私家著述,开拓了以人物为主的“正史”的先河。B.具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写作目标。第170页共170页\nC.司马迁的人格和《史记》风格一致,其个性在作品中有表现。D.《史记》中大约120个人都具有司马迁那样的个体悲剧色彩。78.根据材料三,下列对当前传记文学发展趋势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一项是A.为生者立传,传记文学创作不受传统限制。B.为寻常百姓立传,传记作品的庄严神圣感被淡化。C.为“泛生命体”立传,传记文学作品的内涵和外延扩展。D.学者传记的数量多、影响大,体现对国民精神的改造与培养。79.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概述传记作家应如何在创作中发挥主体意识,写好中国故事。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材料一中国自古以来以农立国,对地震、水旱害等非常敏感。由于农业生产的需要,古代中国对天文、气象、物候的记载和研究非常重视,并注意考察人类活动与自然变化的关系,于是便形成了“天人合一”等一些独特的观念。对“天人合一”,当下流行的解释是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但是原始的“天人合一”,是指天意决定人事,而天意是通过天象或灾异来显示的。君主是“天子”,由天意确定,也代表天命。所以君主如有失德、治理不当之过,必定会受到天象的警告或灾异的罚。因此,从最古老的史书开始,天象和灾异都是不可或缺的记载。几国之将兴,天子圣明,大臣贤能,则风调雨顺,紫气东来。反之,则灾异频仍,天象错乱。一旦出现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如地震、日蚀、流星、水旱灾害等,皇帝就要采用一般的做法:常常换上素色服装,不吃荤腥辛辣,不近女色,迁居于偏僻清静的场所,反省自己的过失,征求臣民的意见;有的还会下“罪已诏”,公开承认错误,宣布改过之策;有的虽无具体措施,却会请求上天千万不要为难天下百姓,一切罪责自己担当:有的为了感动上天,在举办正常的祭祀典礼之外,还要举办其它的祭祀或祈求仪式。这样做一般不会错,因为皇帝总有失德之处,国家的政策也不会十全十美,于是臣民们平时不敢说的话可趁机说给皇帝听,即使是昏君暴君,在上天的警告面前也不得不有所收敛,何况举办这些活动一般用不了多少人力物力。可一旦度过难关,就能博得万民称颂,名垂史册;若万一无效,这是天意难违,君臣都已尽了力,自然也不会被百姓责怪。第170页共170页\n不过,“天人合一”也是一把双刃剑,奸臣小人也会利用天象灾异做手脚。因为对天象的解释,本没有标准答案,决定权在人,所以大权在握的人完全可以随心所欲地将矛头指向政敌,或肆意地乱改政策。而“书呆子”往往又泥古不化,在灾情面前只知援引古例,却不知辩证地应用,结果不采取具体措施,反而加重了灾情,最极端的做法就是听天由命,毫无作为,以为只要绝对敬畏天命天意,灾害就会不除自灭。现在面对地震等灾难及异常气候,人们自然又会想到天人合一的观念。我希望在运用和阐运这一观念时能实事求是,尊重历史,采取辩证而积极的态度。材料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形式。全球每年约发生500万次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的有近1万次,造成灾害的有100次左右地壳是由大大小小的板块“拼合”起来的。板块之间不断地错动,挤压、分离都会产生压力,当压力积聚到一定程度时,地壳的薄弱部分就会发生断裂,巨大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出来,引起大地强烈的颤动,就产生了地震。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震源,地面上正对震源的地方叫震中。震源深度小于70千米的叫浅源地震,70至300千米的叫中源地震,大于300千米的叫深源地震。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震源距离地面越近,对地面的影响就越大。测算地震释放能量的单位叫震级。国际通用的是里氏分级法,共9个等级。震级小于1的叫超微震大于1小于3的叫微震;人们会有感觉的是大于3小于5的小震;会造成不同程度破坏的是大于5小于7的中震;7级和7级以上的为大震,造成的破坏十分严重,目前已测知的最大震级为8.9级。震级相差一级,其能量的差别可以达到30多倍。烈度也是衡量地震的标准,烈度是地面及建筑物受地震影响遭破坏的程度。我国把地震烈度分为12个等级,汶川地震测到的最大烈度达11级。震级与烈度的关系,打个比方,如果震级相当于原子弹的当量,而烈度就相当于原子弹在不同距离点造成的破坏程度。一般而言,离震中越近,产生的破坏越大,烈度就越高。地震可分为几种:因地壳运动产生的叫构造地震,由火山强烈爆发而引起的叫火山地震,由地下空洞坊陷而引起的叫陷落地震,由人类进行巨大爆破而引发的叫人工地震。后几种地震的强度、影响范围和破坏性,都远远比不上构造地震。地震发生前,会有一些征兆。比如,地形发生变异,地下水的水位、水质、颜色等发生变化,地电出现异常,指北针发生偏转甚至失灵,气候反常,一些动物出现异常反应等等。有时,还会听到地下发出闷雷般的地声,看到天空出现红、黄、白等颜色的地光。地震预报是一个世界难题,正等待着有志者去完成。第170页共170页\n材料三2018年2月2日15时51分,我国首颗地震电磁监测卫星“张衡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张衡一号”主要用于监测地震发生时的电磁现象,它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拥在轨运行高精度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的国家之一。近些年,科学家发现地震会对空间等离子体环境中的电磁场产生影响,有些影响甚至可能出现在地震发生前。因此,科学家希望通过研究空间等离子体变化与地震活动的关联规律,探索如何攻克“地震预报”这一千年难题。我国首颗观测与地震活动相关电磁信息的卫星“张衡一号”因此而诞生。“张衡一号”将成为一个试验平台,重点监测全球空间电磁场、电磁波、电离层等离子、高能粒子沉降等物理量。这些数据有助于探索地震前兆信息和空间环境监测预报,为未来建立地震电磁监测卫星业务化系统作技术准备。对于“张衡一号”,国防科工局系统工程司副司长赵坚介绍,“张衡一号”真正投入运行后,能重点监测中国全境,检验卫星电磁监测新技术设备的效能和空间适应性。具体来说“张衡一号”可以开展全球7级以上、我国6级以上地震电磁信息分析研究。总体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按照赵坚的说法,该卫星并不能直接预测预报地震,而主要用于地震前兆信息研究,为未来建立地震监测体系进行前期技术储备。作为我国首个天基地震电磁综合观测平台,“张衡一号”开辟了我国地震监测研究的新视角,是我国构建天空地一体化地震立体监测体的重要里程碑。除了为地震电磁立体观测提供更多种类、更加海量的电磁类信息,“张衡一号”投入使用后还将带动其他空间信息技术在防震减灾领域的应用,加快地震立体观测体系建设,提高地震监测能力。后续,国防科工局将会同中国地震局,开展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即“张衡”系列卫星的在轨测试及相关应用,提升民用卫星地震监测与应急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天基信息防震减灾服务能力。“张衡一号”及其后续卫星计划已经纳入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前“张衡二号已经通过可研评估,预计2020年发射。80.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古代君王应对天象灾异所采取的一般做法的一项是A.远离华丽之衣、荤腥辛辣之食、女色、热闹享乐场所。B.下达“罪已诏”来公开承认错误并布改过之策C.请求上天千万不要为难天下百姓,一切罪责自己担当第170页共170页\nD.采取应对天象灾异的具体措施来控制灾情或消灭灾害。81.下列对材料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2008年汶川地震震源深度约20千米,据第二段文字,它属于破坏性大的浅源地震B.2008年汶川地震的震级是8级,其能量是7级地震的30多倍,约6级地震的1000倍C.震级和烈度是与地震密切相关的两个成正比的概念,一次地震,震级是固定的,烈度则因地点不同而不同。D.据引发地震的原因的不同,地震可分为几种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一种自然现象。82.下列与“张衡一号”相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张衡一号”填补了我国在轨运行高精度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领域的空白。B.“张衡一号”主要是用来研究空间等离子体变化与地震活动的关联规律的。C.“张衡一号”可监测全球7级以上、我国6级以上地震,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D.“张衡一号”是我国构建天空地一体化地震立体监测体系的重要里程碑。83.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衡一号”将以其获取的各项监测数据为未来建立地震电磁监测卫星业务化系统作技术准备B.“张衡一号”真正投入运行后,将能够准确地预测预报地震,书写我国地震预测预报的新篇章C.“张衡一号”投入使用后,不仅能提供电磁类信息,还可以带动其他空间信息技术的相关应用。D.国防科工局将开展包括“张衡二号”在内的“张衡”系列卫星的在轨测试及相关应用。84.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述人们认识和应对地震的发展过程。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第170页共170页\n新型冠状病毒属于β属的冠状病毒,有包膜,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常为多形性,直径60-140nm。其基因特征与SARS-CoV和MERS-CoV有明显区别。目前研究显示与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bat-SL-CoVZC45)同源性达85%以上。体外分离培养时,新型冠状病毒96个小时左右即可在人呼吸道上皮细胞内发现,而在VeroE6和Huh-7细胞系中分离培养需约6天。对冠状病毒理化特性的认识多来自对SARS-CoV和MERS-CoV的研究。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30分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氯己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由于在粪便及尿中可分离到新型冠状病毒,应注意粪便及尿对环境污染造成气溶胶或接触传播。(摘编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材料二从尚未构成大流行,到绝对有大流行的潜力,到大流行的威胁真实存在,直至“官宣”大流行,一段时间以来,随着疫情愈演愈烈,世卫组织的措辞也在不断升级。被世卫组织盖上“大流行”的戳印意味着什么?英国广播公司(BBC)认为,世卫组织宣布大流行表明,疫情蔓延已构成全球紧急状况,无异于最严重的警告。外媒分析称,宣布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敲响最高音量的警钟,引起各国足够重视,采取更积极、有效的措施防控、抗击疫情,同时还促进各国分享医疗知识和抗疫经验;另一方面,也会产生重大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可能进一步冲击本已脆弱的全球市场,并导致更加严格的旅行和贸易限制。这在全球头号经济体美国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本周三成为美国股市历史上的一个黑色坐标——一场长达11年的狂欢谢幕。在疫情和油价的双杀之下,美股周一遭“血洗”,史上第二次熔断;次日,受特朗普政府将推刺激措施的提振有所反弹。然而,喘息未定,周三又遭遇世卫组织“大流行”的致命一击。纽约三大股指再次暴跌,道指深跌逾1400点,相比近期高点下跌20%。外媒纷纷“判决”:道指堕入熊市,华尔街创纪录的11年牛市结束。(摘编自《世卫“官宣”加剧美股震荡》)材料三第170页共170页\n从病毒分析、疫苗开发、药物研发,到诊断辅助、智能测温、AI消毒……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AI技术前所未有地被应用其中。北京市政府利用百度研发的“口罩人脸检测及分类技术”,在清河火车站、北京南站等人流密集地区,实现了体温异常、未按规定佩戴口罩等违规人员的精准识别。海淀区政府利用旷视科技研发的AI测温系统和Brain+人工智能平台在海淀政务大厅和海淀区部分地铁站展开无接触测温应用,实现疑似患者精准快速筛查。依图科技的无接触测温技术,通过热成像测温,可对人员进行非接触的实时测温和预警,精确度在温度±0.3℃内,符合新型冠状病毒病理要求。同时,依图人脸检测技术可在被检测者戴口罩的情况下进行人脸检测,该技术已用于上海市居民社区、商贸中心等封闭式管理重点区域。人工智能加持抗病毒药物和检测试剂研发,不仅在筛选药物方面大显身手,还能“妙算”新冠病毒的进化方向。华为云联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等,于2月3日宣布筛选出5种可能对新型冠状病毒有效的抗病毒药物,供研究机构和制药企业在药物研发中参考。上海深兰科技根据新冠病毒全序列基因组,研究病毒的变异位点,为针对病毒的靶位药物研发提供全面的数据支持。当前已完成细胞自动机模型的建立,进行了256种规则的变换统计,分析出新型冠状病毒S蛋白及N蛋白序列与原SARS相应蛋白序列人传人的变异位点,借助AI算力预测新型冠状病毒今后的进化特点和方向,为防范病毒下一步变异提供依据,为精准靶位药物筛选提供数据支持。AI智能机器人不仅为医院感染病房送餐,还能保障医院安全诊疗。上海交大研发的AI机器人“小白”协助武汉医护人员开展工作,可用于疑似病例会诊与远程查房。钛米科技开发的智能消毒机器人,能识别环境内的物品进行自主避障;配备消毒管理软件,自动根据空间面积计算消毒时间,并自主围绕目标进行360度无死角消毒。(摘编自《AI抗疫:人工智能国家试验区显身手》)85.根据材料一内容判断,下列传播方式中,不属于新型冠状病毒传播方式的一项是A.空气飞沫传播B.气溶胶传播C.密切接触传播D.虫媒传播86.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相比在VeroE6和Huh-7细胞系中分离培养所需时间,新型冠状病毒在人呼吸道上皮细胞内发现所需时间约少2天。第170页共170页\nB.结合对冠状病毒理化特性的认识,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己定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C.研究表明,新型冠状病毒与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同源性非常高,因此有较大可能新型冠状病毒来源于野生蝙蝠。D.虽然SARS-CoV、MERS-CoV和新型冠状病毒在基因特征上有明显区别,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冠状病毒理化特性的研究结论进行推广。87.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随着疫情愈演愈烈,从尚未构成大流行,到绝对有大流行的潜力,直至“官宣”大流行,世卫组织的措辞在不断升级。B.在疫情的冲击下,近期美国股市震荡加剧,纽约三大股指多次暴跌,道指相比近期高点下跌20%,深跌逾1400点,被认为由牛转熊。C.由于疫情蔓延已构成全球性紧急状况,世卫组织将会正式宣布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这将会给全球各国带来多方面的重大影响。D.美国作为全球头号经济体,其股市的剧烈震荡,不仅仅由于世卫组织宣布“大流行”,还有疫情蔓延、和油价下跌的因素。88.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新冠病毒与原SARS相应蛋白序列人传人的变异位点的研究,可以为针对病毒的靶位药物研发提供支持。B.除了能够筛选药物,人工智能还能推演新冠病毒的进化方向,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强大助力。C.旷视科技的AI测温系统和Brain+人工智能平台的开发与广泛应用是实现疑似患者筛查的必要前提之一。D.无接触测温技术可以通过热成像技术对人员进行非接触的实时测温和预警,且测温精确度高,适用于防疫工作。89.要提高新冠疫情的防控应对水平,可以从哪些方面加强努力?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括。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第170页共170页\n承包方舱医院,中医成主力军。随着确诊患者越来越多,专家建议建立方舱医院收治轻症患者,中央指导组采纳了这个建议。我们就组建了第一支中医医疗队,由天津、江苏、河南、湖南、陕西的209位中医专家组成,进驻江夏方舱医院,对里面轻症普通型患者主要采用中医药综合治疗。病人退热时间、痊愈时间明显缩短,轻症转重症比率明显降低,同时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也显著提高。取得经验后,最后十几所方舱医院近万名患者几乎都在使用中药了,覆盖率达到95%。随着最后一批患者走出方舱,运行了26天的江夏方舱医院于3月10日下午贴上封条,宣布休舱。重症辅助治疗,也能力挽狂澜。对于重症、危重症患者,呼吸支持、循环支持、生命支持至关重要,中医也能发挥辅助作用,虽是辅助有时也不可或缺。如有的病人氧合水平比较低,血氧饱和度波动。这种情况下,尽早使用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服独参汤,往往一两天后病人的血氧饱和度就稳定了,再过一两天氧合水平就上去了。有的病人上了呼吸机,但人机对抗,患者腹部胀满,大便秘结,影响氧疗效果,此时采用通腹泄热的承气汤类方药,一两剂药大便泄通,胀满消除,氧疗效果明显提高。炎性因子风暴,加重炎症反应,使用清热凉血的血必净注射液对控制炎性反应综合征有明显作用。有些患者肺部感染控制不佳或吸收慢,加注热毒宁、痰热清注射液,就可以和抗生素起到协同效应,很多病人这样被治愈了。现在武汉包括金银潭医院,武汉市肺科医院、武汉协和医院重症病人也开始中西医联合会诊,较多患者使用了中西结合治疗。(选自张伯礼《中医药抗疫可全程发挥作用》)材料二我们在救治中使用中成药也不是仅仅凭经验,而是以科技为支撑,具有临床针对性的。目前我们收集已上市抗流感、抗肺炎中成药65种,完成了中成药组分制备、虚拟筛选结合体外评价、细胞因子风暴细胞模型和抗肺纤维化细胞模型建立等工作。通过研究发现:连翘败毒片、芎菊上清丸、清瘟解毒片等对于抑制冠状病毒具有较好的效果;清金止嗽化痰丸、痰热清胶囊、清热感冒颗粒、抗病毒口服液等抗细胞因子风暴作用较好;清瘟解毒片、清喉利咽颗粒、六神丸、八宝丹、清金止咳化痰丸等具有较好的抗肺纤维化作用。通过这些研究成果再结合临床辨证论治的经验作为参考,中医药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更有针对性地治疗新冠肺炎。第170页共170页\n同时我们也在利用国家科研平台开展新药研发。我们利用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抗新型冠状病毒中药活性筛选研究,目前从中药组分库数据库中采集2691条化学成分信息,围绕3CLpro,PLpro,RdRp,Spike靶点进行虚拟筛选。联合广州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开展体外活性验证,通过研究发现黄芩、桑叶、诃子、菊花、头花蓼、紫苏叶、金银花、木通、白茅根、车前草等具有较好抗新型冠状病毒活性。其中还发现了具有强活性的组分化合物。另外我们也对在临床上具有明确疗效的宣肺败毒颗粒进行了基础研究。网络药理学研究发现该方主要化学成分调控的286个关键靶标和21条通路,包括调控28个呼吸道病毒感染相关基因、68个白细胞介素等细胞因子活化相关基因以及17个肺部损伤相关基因,具有避免或缓解细胞因子风暴,多靶点保护肺脏等器官的作用。按照新药研究要求,完成了该方颗粒剂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采用高载药量颗粒剂制剂技术,实现载药量高达80%,充分保留处方有效成分,并完成了三批中试和中试产品稳定性考察。以上这些充分体现了中医药科研攻关能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选自《科技支撑中医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材料三2009年全球爆发甲型H1N1流感,医学界认为奥司他韦(达菲)是首选药物,但其价格昂贵且储备量不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国内一流中西医科研单位和数百名中西医专家组成北京攻关课题组,对有效中药进行筛选与评价。经过多轮研讨和临床实验,最后专家们将目光聚焦在麻杏石甘汤和银翘散这两个古代经典名方上。今年武汉爆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所致的肺炎之际,国家卫健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1月22日联合发布的诊疗方案的中医治疗部分,仍然重点推荐了麻杏石甘汤和银翘散。课题组专家们关注的麻杏石甘汤,是医圣张仲景发明的,已有两千多年的临床应用历史。该方载于《伤寒论》第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第162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具有镇咳、祛痰、平喘、抗过敏、抗炎、解热、抗病原微生物等作用。而清代银翘散的诞生与麻杏石甘汤又有不同。人们常说“江南多温病”,环境很适合微生物病菌的生存。明代末年以后,江浙医家群体前仆后继,逐渐创造出一个在中医药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温病学派。银翘散载于清朝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太阴温病,恶风寒,服桂枝汤已,恶寒解,余病不解者,银翘散主之”。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具有解热、抗炎、镇痛、抗菌、抗病毒、抗过敏等作用。伤寒学派和温病学派的产生都有相似的流行病学背景,且都针对外感病,其辨证论治的理论同出一源,但在对疾病产生的原因、病机和治法上却有着不同的认知和处理方式,可以说温病学派是在伤寒学派的基础上的创新发展。课题组专家在麻杏石甘汤和银翘散两方的基础上,经反复多次筛选出炙麻黄、生石膏、炒杏仁、浙贝母、知母、金银花、连翘、牛蒡子、青蒿、黄芩、薄荷、生甘草等中药,创造出一个全新的药方,同时又采用服用方便的现代颗粒剂型,最后取名为“金花清感颗粒”。第170页共170页\n(选自《金花清感的前世今生》)90.根据材料一,以下对中医治疗新冠肺炎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使用中药治疗的轻症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有显著提高。B.对重症患者尽早注射中药针剂,可以使较低的氧合水平尽快提上去。C.大便秘结的重症患者采用通腹泄热的承气汤类方药,可以不用呼吸机。D.中药注射液与西医抗生素协同使用,可以治愈肺部感染控制不佳的患者。91.根据材料二,以下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抗流感和肺炎一类的中成药对治疗新冠肺炎都有不同程度的效果。B.用连翘败毒片、清金止嗽化痰丸、清瘟解毒片可以治愈新冠肺炎。C.用黄芩、桑叶、诃子、菊花、头花蓼等草药可以抗新冠病毒活性。D.用宣肺败毒颗粒可以修复因新冠肺炎而损伤的呼吸道和肺脏器官。92.根据材料二,以下研究与中医治疗新冠肺炎无关的一项是A.中药抗流感的研究B.抗新型冠状病毒中药活性筛选研究C.网络药理学研究D.颗粒剂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93.根据材料三,关于“金花清感颗粒”,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具有麻杏石甘汤解热、镇痛、抗菌、抗炎、抗病原微生物等作用。B.具有银翘散解热、抗炎、镇痛、抗菌、抗病毒、抗过敏等作用。C.吸收了伤寒学派和温病学派的共性而摒弃了这两派不同的地方。D.在古代经典名方基础上创造的服用方便的现代颗粒剂型新中药。94.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概述中医药如何才能在医疗领域获得应有的地位。第170页共170页\n第170页共170页\n参考答案:1.D2.①艺术体验②艺术创造(创作)3.B4.C5.含义:通过实践获得的无功利的、深层的、高强度的或难以言说瞬间性生命直觉。(亦指通过实践获得无功利的、深层的、高强度的或难以言说瞬间性生命直觉。)作用:①使人们获得无功利的、深层的、高强度的或难以言说瞬间性生命直觉。②使社会存在或社会实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转化为艺术。③审美体验可以引导人们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和人格的美。④审美体验可以让人们拥有心灵的自由,更好的做学问,干事业。6.示例:作者描写雅人雅事,旨在用文字将日常生活审美化,创造出一个优雅、精致的生活世界。如饮酒行令本是古人宴席之常,而宝玉生日时湘云要求行令中有古文、古诗、曲牌名等,使得酒令得以展现人物才思,在娱乐活动中蕴含审美情趣,使得小说有别于人生本来之庸常,呈现出诗意的趣味和雅致的格调。【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应对这类问题,首先要认真审题,然后回归文本,结合语境理解概念的本质内涵,然后再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照分析。D项,“所以它通过社会存在转化为艺术”错误。依据原文“需要追问,社会存在或社会实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是如何通过审美体验这个‘中介’而转化为艺术的。这样,审美体验的探究价值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了”可知,应该是:“社会存在或社会实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通过“审美体验”转化为“艺术”。故选D。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以及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应对这类问题,首先要理解前后文内容,分析前后结构,注意衔接的准确与连贯。第170页共170页\n依据前文“他们通过审美观照对日常生活进行延伸思考、联想想象,甚至通过灵感或直觉的心理活动建构一种与日常生活不一样的精神空间。艺术体验则要求……最终,艺术创造……”、后文“即艺术体验在艺术创作之前”可知,①为“艺术体验”,②为“艺术创造(创作)”。3.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需要考生认真阅读材料信息,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之后浏览选项,将选项内容与原文进行分析比较。B项,“只能通过灵感、直觉来建构”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他们对日常生活多了一种审美观照,这是一种特殊的人生体验。他们通过审美观照对日常生活进行延伸思考、联想想象,甚至通过灵感或直觉的心理活动建构一种与日常生活不一样的精神空间”,“只能”一词曲解文意。故选B。4.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需要考生认真阅读材料信息,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之后浏览选项,将选项内容与原文进行分析比较。C项,“注重在获得特殊审美体验的心灵空间里,寻找优雅的审美情趣”,原文的表述是“中国古人非常注重在日常生活中营造一种美的氛围,创造一种快活、热闹、优雅、精致的生活世界”。故选C。5.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筛选、归纳和分析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认真分析题干,明确题干问什么,我们要答什么。其次要回归文本,逐段分析,全面归纳,切不可凭自己的整体理解答题。最后不要忽略了材料的出处,有时材料出处的标题可以帮助我们归纳材料的主要内容,甚至标题就是材料的主要内容。依据“首先,审美体验是审美的……审美体验总是与如下审美特征相连的:无功利、直觉、想象、意象等”“其次,审美体验是一种体验……体验则是深层的、高强度的或难以言说的瞬间性生命直觉。也就是说,审美体验是一种既不同于非审美体验、又不同于一般经验的特殊的东西,它该是那种深层的、活生生的、令人沉醉痴迷而难以言说的瞬间性审美直觉”可概括审美体验的含义为:通过实践获得的无功利的、深层的、高强度的或难以言说瞬间性生命直觉。作用:依据审美体验的含义可概括为:使人们获得无功利的、深层的、高强度的或难以言说瞬间性生命直觉。第170页共170页\n依据“无论是审美体验还是艺术,归根到底,都是人类社会活动、社会实践的产物,因而都应当以此为根基加以阐明。但是,社会实践又总是通过审美体验去显现的。因此,需要追问,社会存在或社会实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是如何通过审美体验这个‘中介’而转化为艺术的。这样,审美体验的探究价值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了”可概括为:使社会存在或社会实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转化为艺术。依据“中国传统美学的理论品格,最重要一点就在于十分重视美在精神层面的作用。它引导人们重视艺术活动与人生的紧密联系,引导人们去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使自己有一种‘光风霁月’般的胸襟和气象”“我们研究中国美学,不仅要关注艺术作品,而且要关注历史上如嵇康这样的艺术家的生存风格和生命华彩,他们用自己的崇高人格和生命创造了诗意的人生境界”可概括为:审美体验可以引导人们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和人格的美。依据“在这种空间里,他们获得了特殊的审美体验,拥有了心灵的自由,于是就能更好的做学问,干事业。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把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可概括为:审美体验可以让人们拥有心灵的自由,更好的做学问,干事业。6.本题考查现代文中情节设置的作用及名著阅读能力。情节设置的作用一般从结构、内容、主旨、手法效果等角度进行分析概括;而名著阅读需要考生平时做好积累,识记重要作品的作者、作者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作品的大致主旨等。依据“中国古人非常注重在日常生活中营造一种美的氛围,创造一种快活、热闹、优雅、精致的生活世界,《红楼梦》里就有不少这样的描写”可知,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了许多与琴、棋、书、画、诗、酒、茶……有关的雅人雅事,旨在用文字将日常生活审美化,创造出一个优雅、精致的生活世界。然后结合红楼梦中的具体内容,如“猜灯谜”“酒令助兴”“扎放风筝”等,对其加以阐释即可。【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可参考以下技巧:1.关注材料的标题出处。2.概括材料中心,理清材料关系。3.客观题要了解设误方式,包括以偏概全、混淆是非、夸大缩小、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混淆时态、偷换概念、因果混乱。4.主观题要遵循审题干、定范围、选要点、巧归纳的步骤。7.A8.C9.D10.C第170页共170页\n11.优势:①心脏造影方案结合影像和人工智能,可以更好地识别图像。②可形成全域感知、可管可控的精准定位,进而精确地找出病灶;③能够帮助医生进行数据处理分析、推理并诊断病人的病情。不足:①识别复杂图像,判断复杂病症的能力还不够强;②实际应用中,其检测和诊断的可靠度、可应用程度并不十分确定(还需进一步验证);③该方案对病人的治疗效果,“误诊率”“返诊率”“病程”等问题是否能随之解决等问题这些医学指标还没有确定,不能通过监管机构的放行。【分析】7.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B项,“能快速识别流动场景中戴口罩的危险人物”说法错误。原文是“针对流动场景中因戴口罩而造成人脸识别困难这一问题,以旷视科技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公司建立了‘公共场所应急医疗寻人系统’,通过多模态算法识别体态特征,形成全域感知、可管可控的精准定位”,可见这一系统是针对“流动场景中因戴口罩而造成人脸识别困难这一问题”而研制的,不是针对“危险人物”。C项,“主要是为了解决医疗资源紧缺的问题”错误。原文是“服务型机器人……医疗智能机器人可代替医护人员在污染区和隔离区作业,完成部分高风险任务,并节省大量防护服、口罩等重要物资。语音服务机器人还可以很好地代替人工开展疫情防控知识的普及……避免交叉感染风险”,可见这类机器人的研发主要解决的不是医疗资源紧缺的问题。D项,“最终阻断隔离区内部的病毒传播”夸大其词。原文是“这种免接触配送方式,能够阻断‘人传人’的病毒传染链条,降低隔离区内部病毒传播几率”,注意是“降低几率”。故选A。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C项,“因而”强加因果。原文是“相关机构推出了基于联盟链技术的疫情捐款平台,这一平台具有防篡改可追溯的特征,可有效解决传统公益活动中的暗箱操作问题,得到了市场的高度认可”,并未说传统公益平台“未能得到市场的认可和接受”的原因。故选C。第170页共170页\n9.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D项,“目前已覆盖医疗行业的方方面面”混淆时态,已然未然。原文为“展望未来,医疗与人工智能结合方式将覆盖医疗行业的方方面面”。故选D。10.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C项,“但更重要的是”不合文意。原文“谈论‘医生+算法’的效果,远比谈论如何替代、或者谁比谁好要更有意义”,强调谈论“医生+算法”的效果,不赞成比较“谁比谁好”。故选C。11.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先看优势。结合材料二“相对传统的医疗场景,机器学习在医学影像诊断方面表现强势。在一项最新科研成果中,人工智能在识别医学影像的基础上,通过自动学习病历文本数据中的诊断逻辑,逐步具备了一定的病情分析推理能力,能更进一步读懂、分析复杂的病例”“AI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医疗行业诸多领域,有效地辅助了医院医生识别图像、获取和分析医疗数据,提供诊疗服务等等”,材料三“图像识别是AI技术最擅长的事情之一。利用AI技术这一长处,辅助医生诊断,让医生‘看’得更清楚、判断更准确”可概括出答案。再看不足。结合材料三“然而,触及到更难的领域,例如肿瘤,图像模式十分复杂,很难用一种或者几种机械的模式概括,机器往往就会卡住。而有的病变本身十分罕见,机器根本无法形成值得信赖的数据库”“医学专家帕里克说:‘现有的大部分算法,包括诊断和预测等,都不是在传统的医学范式下研究出来的,不能直接体现医学所需要的指标,即使一些已经投入应用了,但可靠度、可应用程度等,都需要进一步验证。’”“这些研究对病人的治疗效果有多大增益?速度提高了,误诊率、返诊率以及病程等问题是否也会随之解决?这些才是医学关心的指标,也是监管机构能否给某个技术放行的依据”可概括出答案。第170页共170页\n【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12.D13.A14.C15.B16.①使中国在量子计算机领域(科技领域)的水平能够比肩世界先进国家,从而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②突破经典计算机发展局限,会形成庞大的技术产业链,提高国家整体经济实力;③强大的计算能力将满足人民更多需求,给我国人民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和惊喜;有望在疾病治愈和寿命延长方面(助力人工智能、基因技术的发展)有新的突破,增加人民的幸福感。【解析】12.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读题干要求,明确具体考核的要点;然后回归原文,圈出相关的内容,再与选项进行比对;最后根据理解,作出判断。本题选“下列关于量子计算机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D项,“严格运用十位二进制进行计算”说法过于绝对。原文中说的是“假如一台电子计算机一次能计算10个比特位,即十位二进制,而量子计算机能一次计算2的十次方个这样的数”,原文只是强调它可以做到真正的并行计算与存储。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浏览选项,回归原文找到选项对应的内容,一一进行比对;最后通过分析理解作出判断。本题选的是“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A项,“已正式进入商业运用”说法有误。原文中说“IBM刚刚宣布的重大消息:‘已经成功研制出了量子计算机原型机,量子计算机商业化正在加速’”,选项曲解文意,将未然变成已然。故选A。第170页共170页\n14.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读题干要求,明确具体考核的要点;然后回归原文,圈出相关的内容,再与选项进行比对;最后根据理解,作出判断。本题选“下列关于量子计算机的研究,理解正确的一项”。A项,“理查德·费曼终结了摩尔定律”说法有误。原文说“这引起人们判断:如果摩尔定律终结,在后摩尔时代,提高运算速度的途径显然就只剩量子计算机一途了”“1982年,美国著名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提出了利用量子效应进行计算的新奇想法”,原文并未说理查德·费曼终结了摩尔定律。B项,“是芯片晶体管密度指数增长的自然结果”说法有误。根据原文内容“在传统计算机界,‘摩尔定律’一直是金科玉律,……这是一种指数增长的规律”“在原子级别支配着电路的行为和性质的物理规律是量子力学,而不是经典物理定律”分析,“量子计算机研究”与传统计算机属不同研究领域,是技术上的突破而非“自然结果”。D项,“已经远超IBM公司”说法有误。原文只是说“谷歌在量子计算领域的投入也已经持续了13年的时间”及取得的成就,并未说其“已经远超IBM公司”。故选C。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并进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根据题目的要求把握筛选的标准,确认信息材料的检索区间,把主要信息进行整合,然后根据文本信息进行推断,注意推断要以文本为依据。本题选“下列理解与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B项,“将大大提升探测数据的正确率”推断有误。原文中说“现在的天气预报大多是基于探测数据的推测,很难保证准确。但量子计算机可以一次分析所有数据,向我们提供了更好的模型,精准地显示恶劣天气会在何时何地出现”,应是将大大提升探测数据的准确性。故选B。16.本题考查理解内容、概括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然后整体阅读文章内容,根据题干要求勾画出相关语句;最后根据理解,对相关信息加以整理、概括并形成答案。第170页共170页\n首先,审读题干可知,本题要求概括回答“中国正加强量子计算机领域研究并取得成果的意义”。然后,阅读并勾画相关语句进行概括。材料一中说“IBM刚刚宣布的重大消息:‘已经成功研制出了量子计算机原型机,量子计算机商业化正在加速’”“此次IBM的成果是一个巨大的跨越,在量子计算实现了‘不可能’的里程碑”,结合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可知,我国加强量子计算机领域的研究可使在这一领域的科技水平能够比肩世界先进国家,从而提升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结合原文语句“量子计算技术是一种颠覆性技术。未来量子计算机会像经典计算机一样形成庞大的技术产业链,带动包括材料、信息、技术、能源等一大批产业的飞跃式发展”,可概括出我国加强量子计算机领域的研究能够形成庞大的技术产业链,提高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结合原文内容“量子计算机的突飞猛进,来得正是时候:5G已经成熟并接近运用,人工智能蓬勃发展,而基因科学也来到了临门一脚的关口。如此这般,当量子计算和人工智能及基因科学结合在一起,那么,我们可能会做出连大自然都没有想到的结果”“有了磅礴的算力和人工智能,再加上基因科学,人类就可能对人类体内的‘生命软件’重新编程,即重组人体内被称为基因的23000个‘小程序’,帮助人类远离疾病和衰老,乃至产生全新的人类”分析,可概括出量子计算和人工智能及基因科学结合在一起,将给我国人民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和惊喜。最后,结合以上内容,从提升国际地位、形成技术产业链、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感三方面概括作答即可。【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17.B18.A19.D20.C21.材料一:我国古代风筝可用于军事活动,也可用于民间娱乐。材料二:放风筝是我国重要的民俗之一,人们通过放风筝来抒发内心情感和愿望。材料三:“风筝”具有特殊的文学意象,用于文学创作,可表情达意。【解析】17.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第170页共170页\nB项,“墨子发明风筝是为了缓解当时人们空中交通运输不通畅问题”错误,根据“也告诉我们墨子和公输子创作木鸢和木鹊都是为了用以负人载物,从空中飞往要去的目的地,想把风鸢发展成为飞行工具,限于古代不具备应有的条件,所以都没有成功”可以看出,不是为了“缓解当时人们空中交通运输不通畅问题”,而是为了“用以负人载物,从空中飞往要去的目的地,想把风鸢发展成为飞行工具”。故选B。18.此题考查把握对象特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通读文章,注意细节。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项的,看其是否符合题干要求。A项,“南宋为避开金人的侵吞,偏安建康,把北宋的风筝工艺带到江南”错误,选项讲述的是“南鹞”的由来,不属于“南鹞”的特征。故选A。19.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通读文章,注意细节。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项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D项,“风筝上的图案讲究‘图必有意,意必吉祥’”错误,根据“风筝的吉祥图案是通过借喻、比拟、双关、寓意、象征及谐音等表现手法,构成‘一句吉语一图案’的美术形式,讲究‘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可以看出,是“风筝的吉祥图案”才具有这样的特点,其它图案则不是。故选D。20.此题考查理解诗句含义和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等角度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C项,“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不具有“文化隐喻意象”。根据“使得风筝装载着艺术家所要传达而又颇为含蓄、朦胧却又不易言明的思想意义”可知,“文化隐喻意象”是指诗歌中传达含蓄朦胧却又不易言明的的思想意义,本诗只是描绘放风筝的人和放风筝的季节,以及放风筝时出现断线的情况。因此,不具有“文化隐喻意象”。故选C。21.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首先粗读全文,重点阅读相关段落,然后根据题干要求,筛选出相关信息,并归纳概括,分点作答。第170页共170页\n材料一:根据“以后的年代,兵家利用风鸢作测量或传递信息的事例不胜枚举,散见于多个历史时期的记载中”“人们把各种不同大小的哨子拴到‘板鹞’的迎风面料上,使它受风就发出音响。多少组高低音不同的哨子,使得放到天上的风筝发出不同的音响效果”可以看出,古代风筝可用于军事活动,也可用于民间娱乐。材料二:根据“放风筝是一种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风筝作为一种文化创造,其发生的直接成因就是人们的需要”“放断线的风筝叫做‘放晦气’‘断鹞放灾’,这是我国北方非常重要的民俗之一”可以看出,放风筝是我国重要的民俗之一,人们通过放风筝来抒发内心情感和愿望。材料三:根据“明代传奇《金印记》《春灯谜》中都写到了风筝或断线的风筝等,但是,它们所蕴含的意象显得比较单薄,基本上是借风筝比喻人物的一去不返,或借指对已逝人、事、物的深情怀念”“现代以风筝描写作为意象叙事的作品亦复不少,如鲁迅的小说《风筝》,因为具有比较丰富的‘风筝’意象,早在1929年就被收入《新中华教科书国语与国文》,近几十年来一直收入中学语文教材。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小说《追风筝的人》中的‘风筝’也是小说的一个线索,具有文化隐喻性的意象,追寻‘风筝’,就是追求美好的生活”可以看出,“风筝”具有特殊的文学意象,用于文学创作,可表情达意。【点睛】论述类文本答题技巧:1.读通读懂原文。通读全文,把握全文基本内容,明确作者的基本观点,务必理清论述的结构和思路。2.筛选关键词关键句。不动笔笔墨不读书,读的过程中,在点、线和特殊符号等各种标记的辅助下,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关键语句,以备解题之需。3.关键信息代入原文,找对应句。在认真阅读题干和选项的基础上,将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代入原文,找出原文中与题干和选项相应的对应句。4.题干与原文对比异同找选项。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与“不变”。5.立足原文,排除干扰项。阅读的目的,就是排除干扰项,确定正确答案。22.C23.D24.B25.A26.①满足了青年人丰富娱乐生活的精神文化需求;②增强社会归属感和凝聚力; ③丰富了网络文化市场,优化了网络文化内容;④带来了传统行业的振兴; ⑤引发了未成年人巨额打赏主播这一社会问题;⑥暴露了我国对于未成年人网络消费方面的立法不完善。【解析】22.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第170页共170页\nC项,“直播平台是直播信息的发布者”错,原文说“直播平台作为信息发布的承载者,为行业提供实时网络服务及技术支持;主播则负责直播节目的具体内容的发布”,可见“直播平台”不是“信息的发布者”而是“信息发布的承载者”。故选C。23.本题考查本考生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针对题干内容筛选文中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断,推断要立足文本,不可随意生发。A项,“网络直播平台的数量减少了,但质量有所提高”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经历过2016年的融资大战后,中国网络直播行业进行了一轮大洗牌,于2017年从高速发展过渡到市场结构化调整、直播平台重塑业务规划的时期”,意思是直播平台基于自身优势展开了差异化布局,并未说数量减少。B项,“网络游戏主播不适合在秀场直播平台开展直播”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众多直播平台基于自身优势展开了差异化布局”,是指内容上的差异,而主播只是负责直播节目的具体内容的发布,得不出选项所说的结论。C项,“虚拟主播将彻底取代真人主播”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有直播平台企划虚拟偶像……使配音演员的运动和声音表演能够有温度地呈现在虚拟偶像上,满足虚拟偶像的直播、视频聊天、漫展互动、全息演唱会等需求”,但主播需要策划、编辑、制作、与直播间观众进行互动等,作为节目的把控需要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不是虚拟主播可以代替的。故选D。2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A项,“在发展中实现差异竞争”错,原文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众多直播平台基于自身优势展开了差异化布局”,应是在竞争中展开差异化布局。C项,“用户规模多年来持续增长”错,原文是“中国网络直播行业进行了一轮大洗牌,于2017年从高速发展过渡到市场结构化调整、直播平台重塑业务规划的时期”,可见并不是“持续增长”。D项,“对社会经济带动效应初显”无中生有,原文是“在‘双十二’期间,YY电商直播平台的部分商户日成交纪录已破20万,单日成交过万户”,但是不能由此推导出对社会经济起到带动作用。故选B。第170页共170页\n2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A项,“应该严格控制和减少他们使用网络”错,原文是“网络已经全面渗透到未成年人学习、娱乐、消费、社交等各个领域,使用网络既成为他们在数字时代的基本权益,纷繁复杂的信息与诱惑也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可见应当是引导和规范他们使用网络,而不是“严格控制和减少他们使用网络”。故选A。26.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分条回答问题。根据材料一“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与腾讯研究院联合发布的《网络表演(直播)社会价值报告》深刻分析了网络直播的重要社会价值:一方面,网络直播满足了青年人丰富娱乐生活的精神文化需求,代表了互联网业务的未来方向”可概括出“满足了青年人丰富娱乐生活的精神文化需求”;根据材料一“直播有着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好的直播产品对增强社会归属感和凝聚力有着独特的优势”可概括出“增强社会归属感和凝聚力”;根据材料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众多直播平台基于自身优势展开了差异化布局……丰富了网络文化市场,优化了网络文化内容”可概括出“丰富了网络文化市场,优化了网络文化内容”;根据材料二“YY电商直播平台打造的‘翡翠行业最大共享直播社区’,使在传统行业沉寂多年的珠宝行业借此搭上互联网快车”可概括出“带来了传统行业的振兴”;根据材料三“与网络直播行业飞速发展相伴随的是,现实中出现了不少未成年人巨额打赏主播的情形,引发了大量民事诉讼纠纷”了概括出“引发了未成年人巨额打赏主播这一社会问题”;根据材料三“我国对于未成年人网络消费方面的相关立法并不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对保护未成年人的规定以及《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对直播平台与主播的行为规范要求不具有可操作性,《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当中也仅对网络游戏平台进行了实名制、防止沉迷的义务要求,并未涉及其他广泛存在的网络消费行为”可概括出“暴露了我国对于未成年人网络消费方面的立法不完善”。【点睛】归纳内容要点的方法:①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在具体的文章中,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②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这是为了防止内容要点的遗漏。③提取精要,独立归纳,这是要求考生根据要求,认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27.C第170页共170页\n28.A29.B30.D31.①如何既能实现原真性保护,又能解决历史建筑年久失修及传统功能延续的问题。②如何避免让静态的历史建筑成为文化孤岛。③如何既能保护历史建筑,又能满足当地居民提升生活品质需要。④如何避免由于认识不足、决策失误给历史建筑带来毁灭性破坏。⑤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历史建筑保护与本地现代化建设之间的矛盾。【解析】27.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C项,“保持历史建筑原初的倒塌状态”错误,根据原文第二段,“琉璃厂保持了清代建筑风貌,文化商业街的功能得以延续”,有观点认为这“经过翻新改造的琉璃厂”“是否也可以理解为保持了历史地段的‘原真性’”,可见原真性保护不一定指的是要保持历史建筑原初的倒塌状态。故选C。28.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对历史建筑进行‘原真性’保护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A项,“发掘历史建筑遗址建展馆”错误,根据材料一中,意大利“在原地保留古城出土时的残损形貌和原初场景,不移动废墟中的任何残件,店铺、钱庄以及神庙都保持着灾难发生时的倒塌状态”,北京琉璃厂“集中了许多出售书籍、笔墨纸砚、古玩字画的店铺,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上世纪八十年代经过综合整治,琉璃厂保持了清代建筑风貌”等,这两者采取了这样的措施来对历史建筑进行“原真性”保护,但均没有提到要建展馆,选项无中生有。故选A。2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第170页共170页\nB项,“完整保护地标性的历史建筑”错误,根据材料二“老城至今有保存完好具有历史价值的传统民居建筑群484处”“扬州还利用历史建筑建立了109座特色博物馆。如果把扬州老城看作一个整体博物馆,那么109座特色博物馆就是专题馆”“变‘孤岛式’的静态保护为整体性、开放性的动态保护”,可见这些建筑并不能算是地标性建筑,但也是一种“整体性保护”。故选B。30.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D项,“关键在于改变投资者的着眼点”错误,根据材料三“解决历史建筑、历史街区保护与现代化建设这对矛盾并不轻松。比如:许多历史街区的基础设施现代化滞后于新建街区……文化投资者则更加着眼于经济收益”没有提到关键矛盾,由此也可知改变投资者的着眼点只是解决矛盾的方式之一。故选D。3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在历史建筑保护中存在哪些难题,请简要概括”,然后到三则材料中找到写在历史建筑保护中存在的难题的句子,整合答案。注意题干中的范围“综合以上三则材料”。由材料一“琉璃厂历史地段原来的砖木结构建筑年久失修,若局限于静态的‘原真性’,完全保留屋舍凋敝的真实,对城市发展和街区居民也未必有什么意义”“经过翻新改造的琉璃厂,既保持了传统建筑风格,又延续了历史建筑街区的传统功能和文化活力”概括出第一点难题“如何既能实现原真性保护,又能解决历史建筑年久失修及传统功能延续的问题”。由材料二“变‘孤岛式’的静态保护为整体性、开放性的动态保护”可概括出“如何避免让静态的历史建筑成为文化孤岛”。在历史建筑保护中存在哪些难题,请简要概括。由材料二中铁桥峡谷“从工业设施到实体建筑,再到生态景观,今天的铁桥峡谷实景与18世纪的历史照片几乎完全吻合”,扬州老城区延续了“青砖黛瓦清水墙,深巷小院有人家”的传统生活场景和居住氛围等,由这些做法可以推断出历史建筑保护中存在的又一难题“如何既能保护历史建筑,又能满足当地居民提升生活品质需要”。由材料三法国巴黎玛黑区通过一系列举措来“提升了当地民众的文化认同感,培养了人们保护历史建筑及其历史风貌的责任感”可见“如何避免由于认识不足给历史建筑带来毁灭性破坏”也是历史建筑保护中存在的难题之一,而这样较为成功的举措可以看出决策的重要作用,反过来若是决策失误给历史建筑带来毁灭性破坏也是历史建筑保护中存在的一大难题。由“决策失误给历史建筑带来毁灭性破坏”概括出“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历史建筑保护与本地现代化建设之间的矛盾”。第170页共170页\n【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32.C33.D34.D35.B36.D37.①是我国南部边界的天然屏障;②使我国拥有了地缘优势;③使西藏天然成为我国的一部分;④护卫“一带一路”经济安全;⑤有独特的高原生态环境价值(保护用水供给);⑥能为未来提供战略储备。【解析】32.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做这种题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项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C项,“西面依山,东面傍水”错误,原文是“随着青藏高原的崛起,华夏腹地形成了西面依山、东面傍水的地缘优势”,这里说的是“华夏腹地”,属于偷换概念。故选C。33.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中重要句段的含义作用的能力。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D项,原文“从此,延绵数千年的海上、陆上两条丝绸之路将再次焕发青春”未然变已然。将要起到的作用不等于现在就起到了作用。故选D。34.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中重要句段的含义作用的能力。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第170页共170页\nD项,说明的是给青藏高原已经造成的生态灾害,是结果而不是原因,因果倒置了。文中“但是由于地理、历史等原因,青藏高原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产业规模小,生产能力低,是我国经济实力薄弱的地区之一。加之人们对青藏高原的环境价值缺乏深远认识,在发展经济、扩大生产的过程中,人类行为对高原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本来就十分脆弱且极不稳定的高原环境承受着越来越沉重的压力,呈现出逐步恶化的趋势”可知ABC为原因,文中“雪线上升、冰川退缩、水源枯竭、湖塘干涸、植被退化、草地沙化,水土流失及泥石流灾害加剧,后果堪忧”知是结果。故选D。35.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论述类文本阅读在概念题型上往往有这样几点设题:部分与整体、夸大与缩小、因果颠倒或强加因果、尚未发生和已经发生、可能和必然、答非所问或张冠李戴、颠倒是非等。B项,原文“今夏,中国政府将对青藏高原开展最大规模科考,除了中国科学家,还有来自尼泊尔和巴基斯坦等国的科学家。”信息比对:多国科学家一起进行科考活动,并不意味着就是由多国政府联合开发。故选B。36.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D项,“超出科学研究的能力”错,原文“研究人员认为,是否设立公园或许已超出科学范畴。”将或然性的判断认定为已然性判断,这里的“科学范畴”不能等同于“科学能力”。故选D。37.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筛选信息的前提是审清题目要求,筛选出的信息要与题目有关;而整合信息则要对筛选出的信息作分类集中、重新组合、粗略概括(从答题语言来说要求语句通顺)。第170页共170页\n从“使中国西南边界与印度板块形成巨大的海拔落差,在两千余里的中印边界上形成一道印度无法越过遑论大规模北上的巨大屏障”可概括出:是我国南部边界的天然屏障;“随着青藏高原的崛起,华夏腹地进入山地环抱,形成了西面依山、东南傍水的地缘优势”可概括出:使我国拥有了地缘优势;“青藏高原北缓南陡的地形,使西藏地区自古就与中国中原政权发生天然联系,这使西藏天然成为中国的一部分”可概括出:使西藏天然成为我国的一部分;“屹立其中的青藏高原则像护卫两条丝路的冲天石堡”可概括出:护卫“一带一路”经济安全;“为保护国内用水供给,中国已在青海设立三江源国家自然保护区”可概括出:有独特的高原生态环境价值(保护用水供给);“政府已决定将西藏的自然资源留存为战略储备”可概括出:能为未来提供战略储备。【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38.A39.B40.A41.D42.①借助故事,传播关于科技、人文与美学的观念,引起问题意识,展开思辨讨论,以降低未来的风险。②培养孩子敬畏自然的认识,让文明可持续发展。或帮助孩子建立关于“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③科幻文学作品是一种科学普及的良好途径。或,阅读科幻文学作品有利于人们了解一些科学元素、普及相关的科学知识。④通过阅读科幻文学的方式可以进行灾难教育。【解析】38.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与选项对应的区间,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分析比对确定答案。分析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含义要准确,所涉及内容的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要注意分辨可能与必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选项的表述能不夸大不能缩小,也不能无中生有。第170页共170页\nA项,“是因为它能预言社会发展”于文无据。原文为“科幻作家或者科幻小说并不必然地承担‘预测未来’这一功能,而更多地是通过想象性的叙事,提出种种未来的可能性,而其中许多故事的未来都是带有高度风险与挑战的”。故选A。3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B项,“会在抵达太阳系边缘时耗尽电力”错误。原文说“飞得最远的飞行器‘旅行者1号’,飞了整整35年,才在2012年抵达太阳系的边缘位置,而且即将在2025年耗尽全部电力,彻底和人类失去联系”,是在2012年抵达太阳系的边缘位置,即将在2025年耗尽全部电力。故选B。4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A项,“都有高风险性和挑战性”错误。结合“更多地是通过想象性的叙事,提出种种未来的可能性,而其中许多故事的未来都是带有高度风险与挑战的”分析,原文是“许多故事的未来都是带有高度风险与挑战的”。故选A。4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结合“灾难教育的首要价值在于,它能让少年儿童对人类社会曾经深陷和可能面临的各种灾难有客观的认识。如此,才能在灾难真正袭来时冷静客观地面对”“‘死’的必然在场能够催生出自我的存在感,进而激发出强烈的生命意志,实现精神的觉醒与迸发”“灾难教育的实施,可以通过对灾难的‘预演’,去培养少年儿童的危机意识和认识世界的探索精神,并学会在灾难面前葆有人性的光辉”分析,A项、B项、C项在原文中都有体现。故选D。第170页共170页\n4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结合“正是借由讲故事,我们传播关于科技、人文与美学的观念,引起问题意识,展开思辨讨论,以这种实验来‘摊薄’未来的风险”分析,借助故事,传播关于科技、人文与美学的观念,引起问题意识,展开思辨讨论,以降低未来的风险。结合“对于这次疫情,孩子们最需要借助阅读科幻小说来获得的理解是,人类需要敬畏自然,尊重其他物种与环境,才能让文明可持续发展下去”“而对孩子来说,如果能通过阅读科幻小说的方式,在心智中建立起‘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我们的未来才不会重蹈覆辙”分析,培养孩子敬畏自然的认识,让文明可持续发展。或帮助孩子建立关于“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结合“了解那些虚构的灾难,可以帮助孩子塑造世界观,意识到虽然我们生活在一个温和的环境之中,但稍稍放开眼界,就会发现我们的生存环境其实很脆弱,从而减少因为人类的技术优势而滋长的自大。这也是一种科学普及的良好途径。许多描述灾害的小说或者电影,多少都带有科学的元素,不敢说这就能够让人立志走上科学道路,但至少可以埋下许多种子,这和科幻小说的普遍意义是一致的。孩子们在成长,对灾难的思考无疑有助于帮助他们正确地理解这个世界”分析,科幻文学作品是一种科学普及的良好途径。结合“少年儿童阅读灾难题材科幻作品,其实就是通过阅读的方式进行灾难教育”分析,通过阅读科幻文学的方式可以进行灾难教育。43.C44.C45.D46.A47.我不赞成取缔。①野味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特殊地位以及大众消费心理形成的特定社会氛围不会轻易改变,取缔野味集市或野味餐馆可能反而会导致一种恶性循环的局面:社会限制越严格,野味越少,要求食用者反而越多,经营者反而越能赚钱,最终反过来导致野味越来越少。②引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行为,往往是食用了那些在野外直接捕获的稀奇古怪的野生动物。经过科学论证的人工驯养繁殖的某些野生动物,不必担心引发公共卫生事件。③人类为生存的需要,不断开疆扩土,侵占野生动物的地盘,增大了人类被传染的危险。所以,比起管住嘴,更重要是管住腿。第170页共170页\n我赞成取缔。①追求野味往往会使人类失去对自身感官享受的合理控制蜕变为疯狂猎取野生动物的行为,演变为对野生动物生命的戕害,尤其是市场经济的作用,野味经营者敢于动用一切手段猎取野生动物,牟取暴利,吸引消费群体,使野生动物不断减少并濒临绝种,破坏生态平衡。②许多野生动物(如蝙蝠)是许多细菌、病毒的中间宿主,人类大量食用会感染病毒、细菌,生病甚至死亡。③国家制定并修改《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了可以合法饲养和进入市场的野生动物品种,但仍存有隐患;另外由于市场经济的作用,很难杜绝野味经营者铤而走险,为牟取暴利进行非法运营明令禁止的野生动物品种的行为。今年武汉海鲜市场爆发的新冠肺炎病毒即是血淋淋的教训。【解析】4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C项,“野味味道并不鲜美”原文“许多野味实际上的味觉虽然并非见得完全符合人们的心理预期”并不能说明“野味味道并不鲜美”。故选C。4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C项,不合逻辑。“享受野味是人们追求消费时尚的行为”与“许多经营者获益颇多的结果”并不能形成相对的局面,谈不上“尴尬”。故选C。4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A项,“人类免疫系统顽强抵抗”会使得“非典病人死于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而非“非典病毒消失”的原因。B项,文中并未说明“非典病毒”可“永久存在于蝙蝠体内”,而且“进行相互传递,交叉感染”只是“在不同的蝙蝠种群之间”。C项,因果倒置,原文为“一旦某个突变类型正好和人类某种细胞受体对上,便能感染人体,完成物种间的跨越。”故选D。第170页共170页\n4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还要求加大法制保护的力度”文中无据。故选A。47.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首先明确观点“赞成取缔”或“不赞成取缔”,然后从文中找到相关信息作为依据。“赞成取缔”关键句有:“人们对野味味觉上的肯定性评价在人云亦云的大众心理作用下会得到进一步放大,野味也就具有了特殊的诱惑力。人类原本出于对生命活力的崇拜,最终却演变成对生命的戕害”“野味经营者动用各种手段去收购那些国家明令禁止捕猎的野生动物,通过各种宣传去吸引消费者,使人们把食用野味作为一种消费时尚,同时中国人爱面子的大众心理导致野味消费群体不断扩大”“野生动物是某些病毒和细菌的宿主,大量的食用也就打开了向人类传染疾病的潘多拉魔盒”“2019年2月,国家林草局出台相关规定,强调推动野生动物保护、繁育与利用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对《野生动物保护法》做了有益的补充”“可合法饲养并进入市场的野生动物品种共54种,既包括梅花鹿、红腹锦鸡等国内品种,也包括从国外引进的鸵鸟、美洲鸵等6个品种,产业巨大”。据此分条概括即可。“不赞成取缔”关键句有:“野生动物数量不断减少甚至濒临灭绝的现象,并没有使消费者改变嗜好,特定社会氛围反而推动着消费者挤到野味食用者的行列里来,最终导致了一种恶性循环的局面:野味越少,要求食用者反而越多,经营者也就越多;社会限制越严格,经营者反而越能赚钱,最终导致野味越来越少”“比起管住嘴,更重要是管住腿。人类和野生动物大部分直接的接触发生在野外”“更多情况是人类为生存的需要,不断开疆扩土,侵占野生动物的地盘,从而增大了人类被传染的风险”“引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食用行为,所食用的往往是那些在野外直接捕获的稀奇古怪的野生动物。《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允许繁育的野生动物是经过科学论证的,不必担心引发公共卫生事件”。据此分条概括即可。第170页共170页\n【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48.A49.C50.B51.C52.①首先须考虑文化符号内涵本身因素(如:情感内涵深情真挚;风格通俗质朴;堪称艺术精品等),挑选这样的文化符号才可能会使其流行起来。②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批评,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到观念题旨、艺术精神,既要继承中国古典文化的优良传统,更要强调现代创造性转化。③融入时代元素和普通元素:融入时代流行元素使其更具热度,助推流行;要善于捕捉时代的痛点与敏感点,强化对当下时代的心理把握和世情本真的观察;注意融入普通人的生活经验(或普遍情感),拉近与大众的距离。④借助外力助推流行:借助媒体的制作、策划、传播,吸引人们关注并进行传播;创设各种活动情境(如主题活动、快闪活动),加强与大众互动,推广这种文化符号;通过电影、歌曲、广告等独特的诉说方式(或建构与大众互动的场景),打破各种圈层,激发大众强烈的共鸣。【解析】48.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再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比对。A项,“并对外来作品进行现代创造性转化”错误,原文第1段说“这种继承……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而不是“对外来作品进行现代创造性转化”。故选A。49.本题考查议论文相关知识的能力。做此题时,应掌握议论文的定义(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议论文的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常见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论点与论据是否相符等相关知识,才能进行准确地判断。C项,席慕蓉在她的《悲喜剧》一诗中写“白苹洲”上的等待与相逢是对温庭筠《梦江南》词意的翻新与主题的掘进,体现的是古今诗歌作品之间的关系。第170页共170页\nA、B、D这三项说的都是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的关系。故选C。50.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B项,“可从根本上突破创作壁垒,调和文学发展”错误,反观“轻”与“重”的讨论,只是文学调和与发展的一个契机,而非从根本上解决。故选B。51.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A项,“许多爱国主义歌曲迅疾成为网红”于文无据,原文只说“歌曲《我和我的祖国》成为‘网红’”。B项,原文说“第36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开幕,音乐节就挑选了《我和我的祖国》作为主旋律歌曲,音乐家们给出以下几点理由:质朴深情的歌词,柔和舒展的旋律,好听;歌声里寄托着由衷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直抵人心;圆舞曲风格,节奏欢快,朗朗上口,适合大众唱、大合唱等”,可见,“歌词和旋律好听”只是音乐节选《我和我的祖国》作为主旋律歌曲的原因之一,“首要因素”一说于文无据。D项,概括有误,文中说王菲演绎的《我和我的祖国》引发的争议,“并不妨碍这一文化现象维持高的品质和热度”,“并不妨碍”不等于“助推了歌曲《我和我的祖国》的流行”。故选C。52.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针对文本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这类题在解答时需要通读全文,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搜寻相关答案,可以从当前存在问题中推测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借鉴有效经验。或者从解决该问题涉及到的不同对象谈论解决办法。第170页共170页\n文化符号内涵本身因素:由材料一“通俗文学题材较为轻逸,突出幻想、情感、科幻等元素,有阅读的趣味性、商业性;读者群体较为广泛、传播形式渠道多样”“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是读者手中的读物,更是创造一个时代文化风尚之航标”“而是真切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感,把握了具备时代共鸣的犀利具象”等可知,应当选择具备这些特点的文化符号促进其流行。由“胡适的《尝试集》作为白话新诗的发轫,其秉承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即至为明显”“古今诗歌作品之间,郑愁予名篇《错误》的艺术构思,显然借鉴了苏轼《蝶恋花》下片中的无焦点冲突和戏剧化情境;舒婷名篇《船》表现的咫尺天涯的永恒阻隔,与《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同出机杼”“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像戴望舒名篇《雨巷》的中心意象‘丁香’,即来自李璟《摊破浣溪沙》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它更有益于培养现代学人丰富的审美趣味、弘通的历史视野和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等句可以概括出第二点;由“我国通俗文学多年来缺乏经典性,也显然急需符合该类型自我突破的要素出现。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是读者手中的读物,更是创造一个时代文化风尚之航标”“通俗文学作品受欢迎的原因,显然并非语言上的艺术性和思想上的震撼力,而是真切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感,把握了具备时代共鸣的犀利具象”“通俗文学的创作,对于时代的痛点和敏感点的捕捉至关重要”“归根结底指向的是对文学本身的反思,对当下时代与当今读者的责任感”等句子可以概括出第三点;由“音乐节就挑选了《我和我的祖国》作为主旋律歌曲。音乐家们给出以下几点理由:质朴深情的歌词,柔和舒展的旋律,好听;歌声里寄托着由衷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直抵人心;圆舞曲风格,节奏欢快,朗朗上口,适合大众唱、大合唱等”“歌曲《我和我的祖国》成为“网红”,远不止歌曲自身的特点,还在于它打破了各种圈层”“报告会、文艺汇演、千人合唱等等,每一个活动都能以“我和我的祖国”冠名。活动中的每一个‘我’,都是中国故事里的主角,都以自己真挚的爱国情意唱响对祖国的赞美和祝福”等句子可以概括出第四点。【点睛】答题技巧:1.读通读懂原文。通读全文,把握全文基本内容,明确作者的基本观点,务必理清论述的结构和思路。2.筛选关键词关键句。不动笔笔墨不读书,读的过程中,在点、线和特殊符号等各种标记的辅助下,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关键语句,以备解题之需。3.关键信息代入原文,找对应句。在认真阅读题干和选项的基础上,将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代入原文,找出原文中与题干和选项相应的对应句。4.题干与原文对比异同找选项。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与“不变”。5.立足原文,排除干扰项。阅读的目的,就是排除干扰项,确定正确答案。53.D54.B55.D56.B57.(1)人类社会早期,人们把传染病与神秘的自然力量联系起来。(2)19世纪的下半期,人们认识到传染病来自于病原生物体,并提出了“病因-环境-宿主”的模式。(3)传染病的发病可能还与环境、与人的自身免疫力有关。(4)人们认识到传染病将永远伴随人类,提出了“防范”的新理念。(5)依法科学应对突发疾病。第170页共170页\n【解析】53.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D项,“婴儿出生接种疫苗使得曾经危害儿童的传染病都彻底消失”说法错误。结合材料“从出生时就开始的预防接种,使得许多严重危及婴幼儿健康与生命的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如麻疹、百日咳、白喉”分析可知,接种疫苗使曾经危害儿童的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并非彻底消失,选项以偏概全。故选D。54.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B项,“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导致各种传染病也产生了新的形式”说法错误。结合材料“当今人们面临的传染病仍有无数种,各种新老传染病仍有各自存在的方式,它们并没有完全灭绝”“虽然大量的事实表明人类的疾病谱发生了变化,但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并没有退出人们的生活领域”分析可知,“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和“传染病产生了新的形式”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选项强加因果。故选B。55.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词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D项,错误。结合材料“在此情况下,就不能把当代的疾病谱和医学模式的转移简单地看作是慢病替代传染病,而是两大类疾病和两种医学模式并存,或者说是传染病与慢病处于犬牙交错状态”分析可知,“犬牙交错”在文中比喻情况复杂,双方有多重因素参差交错。故选D。56.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第170页共170页\nB项,“外出必须戴口罩的政府法令的制定主要基于新冠病毒可通过聚集进行传播”说法错误。结合材料“以今年的疫情防控为例,疫情控制初期,我们的认识是新型冠状病毒主要是通过接触和飞沫传播,因此政府发布的疫情防控措施主要是对聚集性的人员进行管控,包括取消各种集会,关闭集市、影院,封闭发生疫情的社区,等等”分析可知,政府发布的疫情防控措施主要是对聚集性的人员进行管控是基于新冠病毒可通过聚集进行传播,外出必须戴口罩是因为新型冠状病毒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选项张冠李戴。故选D。57.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认真阅读原文内容及图表,再仔细阅读各个选项,找出文章中与选项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本题题干要求“根据以上三则材料,简要概括人类对传染病的认识过程”,结合材料一“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人们对突发的、引起大量死亡的疾病的认识非常有限,把它与神秘的自然力量联系起来,包括神力、恶魔、星象等,会认为生病是得罪了上苍、祖先,是某种神力或者是恶魔的左右,是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等”分析可知,人类社会早期,人们把传染病与神秘的自然力量联系起来;结合材料一“人类真正认识到传染病的原因是在19世纪的下半期,大概在1886年才确定了所谓的病原生物学,认为很多传染病来自病原生物体,提出“病因——环境——宿主”模式,这一认识成为传染病防治的科学基础”分析可知,19世纪的下半期,人们认识到传染病来自于病原生物体,并提出了“病因——环境——宿主”的模式;结合材料一“这一时期德国的公共卫生学家皮腾科费尔证明了传染病的发病,除了病原体有致病微生物、毒性以外,可能还与环境、与人的自身免疫力有关”、材料二“随着环境的变化、生活方式的改变(如滥用抗生素)也会产生新的传染病,如每年的流感变异病毒引起的不同流感等”分析可知,传染病的发病可能还与环境、与人的自身免疫力有关。结合材料二“2003年SARS肆虐之前,艾滋病传播越来越严重之时,世界卫生组织就已认识到了传染病将永远伴随人类的这个趋势和事实,提出了一个新的观念:全球警惕,采取行动,防范新出现的传染病”分析可知,人们认识到传染病将永远伴随人类,提出了“防范”的新理念。结合材料“回顾历史可以看到,在任何重大传染病流行期间人们往往会经历这样几个阶段:信息混杂期、无序恐慌期、过度反应期、理性应对期、缓解恢复期。而依法科学应对突发疾病是自2003年抗击‘非典’以来社会各界形成的普遍性共识”分析可知,要依法科学应对突发疾病。【点睛】筛选信息归纳要点,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然后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整体处理。归纳内容要点的途径,在具体的文章中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概括时,要提取精要,独立归纳。有的文章,虽然有概括力强的语句,但与试题要求归纳的角度不一致,这时,就要根据题目的要求,确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要注意防止要点遗漏。第170页共170页\n58.A59.①雕塑②政治斗争③民俗风情60.D61.C62.B63.D64.(1)特征:①北魏造像艺术主要体现在云冈石窟,以及龙门石窟。②云冈石窟把北魏早期的诸多文化元素包容其中,譬如早期的帝佛合一,粗犷、威严、雄健。③龙门石窟体现北魏晚期雕塑艺术理想美的高峰——秀骨清相、婉雅俊逸。(2)影响:①对莫高窟和龙门石窟造像题材的选择产生影响。②对莫高窟产生影响,可以看到秀骨清相的艺术风格。【解析】58.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A项,“山崖峭壁上雕刻石窟是拓跋鲜卑民族记录历史的需要”说法错误。结合材料一第二段“北魏历史上因有‘太武灭佛’和‘文成复法’的历史事件,才有了云冈石窟的开凿”“佛教的发展与统治者的政治需求是云冈石窟开凿的必要条件”可知,在山崖峭壁上雕刻石窟是记录历史的需要以及佛教的发展与统治者的政治需求,选项过于片面。故选A。第170页共170页\n59.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词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设题的是材料一最后一段,可见考生要关注最后一段内容与上文的关联,第一处说“云冈石窟融①……绘画、题记、碑刻、建筑、文物等为一体”,结合上一段“多元化的碰撞,让雕刻艺术璀璨夺目”可知,此处应填写“雕塑”;第二处和第三处“云冈石窟以宗教石刻的形式,折射出北魏王朝的②……社会发展、③……”,结合第二段对石窟的介绍来看,如“政治主张”“都隐秘地体现了北王朝政治和宫闱斗争的背景”“杂技浮雕,精彩再现了北魏时期民间百戏的高超技艺,让我们看到当时寻常百姓日常生活的状态。第61窟中房屋和城门的整体结构造型;第9窟中的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式样”“以及石窟中浮雕的塔、台阶、屋宇等建筑形制的雕刻,都以实物形式记录了北魏平城时期的建筑原貌”“形象地展示了北魏时代乐器、乐队、舞蹈等,成为艺术界研究北朝音乐、舞蹈历史的实证”可以看出,此处分别填写“政治斗争”“民俗风情”。6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意思,把握汉字读音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可以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并结合字形来分析汉字读音。D项,“具体而微:形象具体但规模较小”错误。结合材料二中“这里的佛堂是具体而微的天上的李唐王朝、封建的中华佛国”可知,“具体而微”的意思是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大体都有了,不过形状和规模比较小些,并非是“形象具体”之意。故选D。6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材料二,不属于盛唐时期石窟雕塑‘另一种美的典型’的一项是”,然后浏览材料二,圈出盛唐时期石窟雕塑“另一种美的典型”的内容,接着分析选项。第二段最后一句说“从北周、隋开始,雕塑的面容和体态开始明显地变化,经初唐继续发展,到盛唐确立而成熟,形成与北魏的悲惨世界对映的另一种美的典型”,由此可知,这“另一种美的典型”在下文。A项,“佛像健康丰满的形态”说法正确。由第三段“秀骨清相、婉雅俊逸明显消退,隋塑的方面大耳、短颈粗体、朴达拙重是过渡特征,到唐代,便以健康丰满的形态出现了”,可知A项正确。B项,“菩萨安稳的坐姿或站姿”说法正确。由第四段“菩萨不再向前倾斜,而是安安稳稳地坐着或站着”可知B项正确。C项,“超然自得的权威主宰”说法错误。第三段说的是“他不复是超然自得、高不可攀的思辨神灵”。D项,“与职责相适的神态”说法正确。由第四段“而是分工更为确定,各有不同职能,地位也非常明确的一铺佛像或一组菩萨。这里以更为确定的形态展示出与各种统治功能职责相适应的神情面相和体貌姿式”可知D项正确。故选C。第170页共170页\n6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以及语言表达连贯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分析所给的句子,把握句意、句式、句子的陈述对象,然后分析选项所给的几处语境,分析所给的句子与哪处的语境更为契合。首先分析所给句子,“与那种超凡绝尘、充满不可言说的智慧和精神性不同,唐代雕塑代之以更多的人情味和亲切感”,这句话是说唐代雕塑所展现出的“另一种美的典型”,材料二第二段最后一句说“形成与北魏的悲惨世界对映的另一种美的典型”,下文就是来分析这“另一种美的典型”,所以所给的句子不可能放在上文,这就排除A项。所给句子中的“人情味”“亲切感”一般是从形象上展现出的特点,而丙处“以更为确定的形态展示出与各种统治功能、职责相适应的神情面相和体貌姿式”主要是强调形象与职责之间的关联,不合适,排除CD两项。B项,后面说“佛像变得更慈祥和蔼,关怀现世,似乎极愿接近世间,帮助人们”,这里展现出的就是“人情味”和“亲切感”,故应放在乙处。故选B。6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不属于三大石窟共同特征的一项”,然后浏览三则材料,圈出有关三大石窟特征的内容,接着分析选项,找出不属于共同特征的一项。A项,“依山开凿”说法正确。结合材料一“它将拓跋鲜卑民族的发展盛衰刻录在一座山的山崖峭壁上”和材料三“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千米处的鸣沙山断崖上”“依山开窟造像”可知“依山开凿”是共性,故A项正确。B项,“可窥见北魏的造像艺术”说法正确。结合材料三“无论造像题材的选择还是雕刻绘画的表现方式,无论是造像组合还是佛龛布局,均可找到云冈模式及北魏造像艺术的影子”可知“可窥见北魏的造像艺术”是共性,故B项正确。C项,“发现了珍贵的历史遗物”说法正确。结合三则材料中对三大石窟内容的介绍可知,“发现了珍贵的历史遗物”是三者的共性,故C项正确。D项,“由皇家主持开凿”说法正确。由“由皇家主持开凿”不是三大石窟的共同特征,材料三最后只是说“龙门石窟是继云冈石窟后又一座由皇家主持开凿的大型石窟寺,是云冈样式的继承与发展”,可见“由皇家主持开凿”只是这两座石窟的共同特征。故选D。第170页共170页\n6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某美术学院附中拟开展‘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的游学活动。现在要制作宣传单。请依据三则材料,为宣传单撰写一段文字,介绍北魏造像艺术的特征和影响”,然后分析宣传单的内容,再到文中筛选出相关的信息,并进行概括。作为宣传单,宣传的对象是“云冈石窟”,所以应到材料中筛选出云冈石窟的特点、价值、影响。如“云冈石窟是一部北魏王朝的断代史,它将拓跋鲜卑民族的发展盛衰刻录在一座山的山崖峭壁上,每一座洞窟都是一段历史的铭记,每一尊佛像都是瞬间的回想。要探究北魏,不到云冈来是不行的”“云冈石窟开凿于北魏王朝的鼎盛时期,把北魏的诸多文化元素包”“云冈石窟是研究北魏历史文化的博物馆,是一部石刻的《魏书》”“莫高窟、龙门石窟的营造与兴建,都与北魏王朝和云冈石窟有着不解之缘”“在这些洞窟中,无论造像题材的选择还是雕刻绘画的表现方式,无论是造像组合还是佛龛布局,均可找到云冈模式及北魏造像艺术的影子”,考生可以围绕这些内容从“云冈石窟”的特点和影响两个方面进行拟写。【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65.B66.C67.最有效的方法是为北京雨燕佩戴光敏地理定位仪。因为:①光敏定位仪重量很轻,适合佩戴在体重较轻的北京雨燕身上;②光敏定位仪续航时间长,适合远距离、长时间迁徙的北京雨燕;③光敏定位仪需要回收同一个体的追踪器获取数据,适合多年往返同一地点、延用旧巢的北京雨燕;④科学家通过光敏定位仪记录的信息,可计算出鸟迁徙的准确路线、飞行速度和确切越冬地,该方法适合飞往远方过冬的北京雨燕。68.A69.第一问:①保护北京雨燕,有助于北京本土特色文化的传承。②保护北京雨燕,具有宣传“一带一路”的文化意义。③保护北京雨燕,对于北京城市生态修复具有示范意义。第二问:①迁徙路线研究方面;②生态环境改善方面;③野生动物保护方面。【解析】65.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A项,对应文中第二段“口裂非常宽大,能够使它们在飞行中兜捕到大量农林害虫”,第三段“北京雨燕具有高超的飞行本领”两句,A选项正确。第170页共170页\nB项,“导航能力强”对应文中“它们具有超强的导航定向能力”一句;“能够预报天气变化对应文中“成为天气变化的一种标志”一句,但“以北京雨燕为代表的夏候鸟的典型特征”并没有在文中体现,B项错误。C项,对应文中第四段“雨燕身形小巧,在高空飞行时很少扇翅,尖长的翅膀能提供强大的升力”一句,“身形小巧”对应“体重较小”,“尖长的翅膀”对应“翅膀呈细长而尖的镰力形”,这两点都是雨燕的“形体特点”,而“提供强大的升力”则是雨燕“飞行本领强”的原因,因此C选项正确。D项,对应文中“会选择在高耸的城楼、高大的皇城建筑和中古塔筑巢”“为雨燕提供了理想的集群繁殖之所和起飞滑翔的平台”两句,D选项正确。故选B。6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A项,对应文中第二段描述定点调查法时“无法准确获取相关信息”一句,不能得到准确信息即“很难保证调查效果”,因此A选项正确;B项,对应文中“环志由金属材料制成”一句,“耐磨损”“耐腐蚀”两个特点可由鸟类迁徙距离长这一特点推断出,“质量轻”可由“目前科学界以物种平均体重的4%5%来限制定位器的重量”一句推断出,因此B选项正确;C项,导致鸟类死亡率上升的“过重的负担”指的是卫星定位仪,而不是卫星定位技术,偷换概念,因此C选项错误。D项,对应文中描述光敏地理定位仪时“记录周围环境光照强度的周期性变化”一句得出,因此D项正确。故选C。67.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分条回答问题。第170页共170页\n从材料一中“体重只有31-41克”一句可看出北京雨燕体重较轻的特点,从材料二中“小的光敏定位仪重量不到1克”可以看出光敏定位仪的重量很轻,因此适合佩戴在体重较轻的北京雨燕身上;从材料一中“飞往远方过冬”一句可看出北京雨燕远距离、长时间迁徙的特点,而材料二中所体现的光敏定位仅“续航时间长”的特点,正适合远距离、长时间迁徙的北京南燕;从材料一可得知北京雨燕拥有“常多年返回同地点,有延用旧巢的习性”,而材料二中“科学家回收定位仪,利用软件读取信息”一句说明科学家会通过回收每一个个体的光敏定位仪来获取数据,适合多年往返同地点、延用旧巢的北京雨燕;从材料一可得知北京雨燕“飞往远方过冬”,而科学家们可通过光敏定位仪获取的数据“计算出鸟迁徙的准确路线、飞行速度和确切越冬地”,因此该方法适合飞往远方过冬的北京雨燕。68.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A项,虽然在材料第一段“北京雨燕迁徙路线的单程距离超过1.6万公里,全年迁徙距离在3.2万公里以上”一句中有所体现,但是雨燕本身的迁徙路线是不变的,减少的原因应该侧重于外部条件的改变。B项,可由材料中“随着旧城改造和地铁修建,城门、城墙等先后被拆,北京雨燕栖息地迅速减少”一句得出;C项,可由“玻璃幕墙镜面反射天空,又会让雨燕迁飞时误认为前方开阔,撞向玻璃,每年都有不少雨燕因此伤亡”一句得出;D项,可由“北京湿地迅速减少,海淀多处稻田逐渐消失,南郊三海子等处的池塘面积大大缩小,雨燕的食物来源受到极大影响”一句得出;故选A。69.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第一问为“保护北京雨燕有哪些意义”。材料一中,“北京雨燕是极少数以‘北京’命名的野生动物之一”“成为古都北京引人注目的景观”“早已融入北京人的日常生活,融入北京文化之中了”三句都体现出北京雨燕对北京人民生活的影响,因此保护北京雨燕,有助于北京本土特色文化的传承;材料三中,“雨燕的迁飞路线几乎和‘一带一路’重叠”一句表明,保护北京雨燕具有宣传“一带一路”的文化意义。材料一中,“它们在飞行中兜捕到大量农林害虫,包括蚊、蝇、虻等”以及材料三中“把营造完整生态链作为北京生态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部分”“要讲好雨燕的故事”三句都体现出雨燕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因此保护北京雨燕,对于北京城市生态修复具有示范意义。第170页共170页\n第二问为“为保护北京雨燕,应该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材料三中“玻璃幕墙镜面反射天空,又会让雨燕迁飞时误认为前方开阔,撞向玻科茶璃,每年都有不少雨燕因此伤亡”一句说明迁徙之路上存在的障碍会造成雨燕的伤亡,所以因此保护雨燕应该做好迁徙路线研究方面的工作;材料三中“市委、市政府领导再强调要抓好生态修复,用生态的办法解决生态中问题”“抓好生态修复,用生态的办法解决生态问题”两句可看出保护雨燕应做好生态环境改善方面的工作;材料三中“一批批菱缩湿地被唤醒,滋润了北京城乡,同时也保证了候鸟等野生动物生存的需要”“于2018年启动的新一轮百万亩造林工程,通过种乡土树、混交林,食源植物,让野花野草在林下扎根,为野生动物营造觅食地和‘安居房’”“新造林和原有林有机连接,形成了大尺度的森林湿地和相互联通的绿色廊道,为野生动物迁徙建好“高速路’和‘休息区’”“市园林绿化局建立了城区动植物栖息地保护名录,并划分保护地,划出保有区,让野生动植物自由栖息”四句可看出保护雨燕也应做好野生动物保护方面的工作。【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70.B71.B72.A73.C74.①京张高铁的建设发展在多方面都走在世界前列,启示我们自主创新要有前瞻性和突破性,创造世界领先水平。②京张高铁的建设突出浓郁的中国文化特色,启示我们自主创新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文化创新,展现文化自信。③京张高铁的建设发展与我国装备制造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互为促进,启示我们自主创新要与相关领域协同发展。【解析】7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A项,“首次实现了时速350公里的突破”错误,依据原文“京张高铁开通后,智能型复兴号动车组在世界上首次实现时速350公里自动驾驶功能”可知,应为“首次实现时速350公里自动驾驶功能”,选项缺少“自动驾驶”的说明。第170页共170页\nC项,“使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络实现全面贯通”错误,依据原文“它的开通运营,不仅满足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交通服务需求,也让更多城市实现了顺畅贯通”可知,应是“也让更多城市实现了顺畅贯通”,并非“实现全面贯通”。D项,“因京张高铁的开通运营而成为‘国家名片’”错误,依据原文“以京张高铁开通运营为标志,中国铁路这张‘国家名片’将越来越亮丽”可知,“京张高铁的开通运营”与“中国铁路成为‘国家名片’”没有因果关系。故选B。71.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通读文章,注意细节。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项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B项,“车头的动力性能优越且外形美观”不属于“智能”的范围。故选B。7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A项,“只适用于标识性造型”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人字纹’造型提取‘人’的文字流变造型,用于细部和标识性的装饰及造型”,并未说“只适用于标识性造型”。故选A。7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C项,“长城站墙砖采用2022年北京冬奥会体育图标作为纹饰”错误,依据原文“长城站的文化主题是‘丰碑’——长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丰碑,途经长城的老京张线‘人’字形铁路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中的第一座丰碑,高铁是新中国工业文明的丰碑”可知,“北京冬奥会体育图标”不符合“丰碑”的主题。故选C。74.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筛选、归纳和分析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认真分析题干,明确题干问什么,我们要答什么。其次要回归文本,逐段分析,全面归纳,切不可凭自己的整体理解答题。第170页共170页\n依据“京张高铁……创造了多项世界记录。京张高铁开通后,智能型复兴号动车组在世界上首次实现时速350公里自动驾驶功能,成为我国高铁自主创新的又一重大标志性成果”“京张高铁在全球铁路建设中首次全线采用BIM技术,实现从勘察、设计、施工到运维的全周期数字化管理,开启了世界智能铁路的先河”等内容可概括为:京张高铁的建设发展在多方面都走在世界前列,启示我们自主创新要有前瞻性和突破性,创造世界领先水平。依据“京张高铁首次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建设、运营、调度、维护、应急全流程提供智能化服务”“我们是站在中国铁路、装备制造、综合国力飞速发展的肩膀上,谋划中国高铁的又一次飞跃”等内容可概括为:京张高铁的建设发展与我国装备制造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互为促进,启示我们自主创新要与相关领域协同发展。依据“京张高铁承载着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把‘京张文化’书写好,既是对我国传统铁路文化的传承,也是中国铁路文化在世界上的有力彰显”“京张高铁文化的表达包含四个核心视觉元素:代表中华民族精神和京张铁路的视觉符号‘人字纹’,代表中国铁路历史的视觉印记‘苏州码子’,代表中国哲学精神的视觉镜像‘山水视界’,代表中国美学的视觉韵律‘五行五色’”等内容可概括为:京张高铁的建设突出浓郁的中国文化特色,启示我们自主创新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文化创新,展现文化自信。75.D76.B77.A78.D79.继承我国传记文学的优良传统,为时代立传、为国家立传、为人民立传;辨证看待古代传记的传统,发挥自己的能力和专长,深入挖掘人物个性特点;向学者学习,心怀社会责任意识来写作,彰显独立自由的精神品格;不趋同于传记通俗化的趋势,坚持不隐恶,不虚美。【解析】75.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第170页共170页\nD项,“改革开放后,传记文学开始记录社会发展中人物的真实生活”错。原文是“改革开放后,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行进脚步,传记文学创作也开启新进程。社会思想解放,文化趋向多元,传记作家发扬现代传记文学的优秀传统,记录真实的生活,表现中国社会发展中典型人物个性的丰富与复杂”,可见“记录社会发展中人物的真实生活”是“现代传记文学”已有的特点,而改革开放后的传记文学继承了这一特点,不是改革开放后传记文学才开始记录人物的真实生活。故选D。76.本题考查本考生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针对题干内容筛选文中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断,推断要立足文本,不可随意生发。A项,结合“传记作家发扬现代传记文学的优秀传统,记录真实的生活,表现中国社会发展中典型人物个性的丰富与复杂,创作数量大增”,可知正确;C项,结合“传记文学在题材内容开掘的广度与深度、艺术手法表现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远远超过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以及更早的现代传记文学30年”,可知正确;D项,结合“同时,中国传记文学研究会等学术组织成立,促进传记文学研究也进入发展的快车道,研究人才辈出,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成果丰硕喜人”可知正确。B项,文中没有提到这个内容。故选B。77.本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解答此类题目,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角度一,从句中不同的关键词语分析其丰富含意;角度二,从句子内部结构的层次性分析其丰富含意;角度三,从句内句外两个层面分析其丰富含意;角度四,从因果关系分析其丰富含意。对于“主体意识”的理解,可结合“司马迁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寄寓笔下,使传主成为一个个生动的人物”“传记并非对传主纯客观的记录,传记家的主体意识是参与其中的。对传主及传记材料的选择,传记家的叙述和解读方式都有自主的空间。传记家不但可以表达出对传主的同情和认同,而且常常把自己的感情和心理投射到传主身上”分析。A项,原文只是说“《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著作,开拓了我国古代以人物为中心的历朝‘正史’的先河”,这只是写作内容的改变,但是没有体现出司马迁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寄寓其中,不能体现“主体意识”,A项不正确;B项,结合“司马迁具有远大抱负和独立的人格,他写作的目标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三者,特别是最后一句显示出他强大的主体意识”,可知B项正确;C项,结合“1947年,李长之发表专著《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论析了司马迁的人格和他作品风格的一致性,考察了司马迁的个性在《史记》中的表现”,可知C项正确。D项,结合“一些学者进一步研究了《史记》,发现其中大约120个人具有司马迁那样的个体悲剧色彩”,可知这也体现了司马迁将个人的情感寄寓其中,体现了“主体意识”。第170页共170页\n故选A。78.本题考查本考生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针对题干内容筛选文中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断,推断要立足文本,不可随意生发。D项,结合原文“上世纪初我国现代传记的发展,与对国民精神的改造与培养有着密切的关联,传记家们多为学者,大都心怀社会责任意识来推动传记事业”可知,“对国民精神的改造”是上世纪的状况,不是“当前传记文学发展趋势”。故选D。79.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分条回答问题。归纳内容要点的方法:①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在具体的文章中,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②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这是为了防止内容要点的遗漏。③提取精要,独立归纳,这是要求考生根据要求,认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结合材料一“当代传记作家创作热情高涨,记录改革开放的步履,讴歌体现时代精神的杰出代表人物。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为时代立传、为国家立传、为人民立传,真实生动地讲述了中国故事”可概括出“继承我国传记文学的优良传统,为时代立传、为国家立传、为人民立传”;结合材料二“大批传记作家辨证看待古代传记的传统,发挥自己的能力和专长,对人物的命运、个性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并吸纳西方传记文学的养分形成自己的风格,不断推出新的作品”可概括出“辨证看待古代传记的传统,发挥自己的能力和专长,深入挖掘人物个性特点”;结合材料三“当前,学者传记是当代传记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形式之一。学者写传聚焦传主的生平故事与思想人格,彰显独立自由的精神品格,叙述笔墨又常带感情与温度,具有精神厚度与智性品质”,可概括出“向学者学习,心怀社会责任意识来写作,彰显独立自由的精神品格”;结合材料三“维护传记文学的繁荣发展,作家们应在守正基础上创新,‘不虚美,不隐恶’,努力挖掘探究,艺术地塑造传主形象,创作优秀的传记作品”可概括出“不趋同于传记通俗化的趋势,坚持不隐恶,不虚美”。第170页共170页\n【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80.D81.D82.A83.B84.①认识:由认为地震是上天决定的,是对有过君王的惩罚,发展到认识到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形式,进而发展到认为地震会对(空间等离子体环境中的)电磁场产生影响。②应对:由君臣改过,祈祷上苍,但一般不采取具体的措施,发展到对震级、裂度、种类、征兆等进行观察研究与科学分析,再发展到研制“张衡一号”等卫星来监测电磁波,希望能为预测、预报地震提供服务。【解析】8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D项,原文中没有这种做法。原文是“一旦出现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如地震、日蚀、流星、水旱灾害等,皇帝就要采用一般的做法:常常换上素色服装,不吃荤腥辛辣,不近女色,迁居于偏僻清静的场所,反省自己的过失,征求臣民的意见;有的还会下“罪已诏”,公开承认错误,宣布改过之策;有的虽无具体措施,却会请求上天千万不要为难天下百姓,一切罪责自己担当:有的为了感动上天,在举办正常的祭祀典礼之外,还要举办其它的祭祀或祈求仪式”。可见ABC项都是古代君王的做法,D项不是。故选D。81.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D项,“都是一种自然现象”错,原文有“地震可分为几种:因地壳运动产生的叫构造地震,由火山强烈爆发而引起的叫火山地震,由地下空洞坊陷而引起的叫陷落地震,由人类进行巨大爆破而引发的叫人工地震”,其中,人工地震不属于自然现象。故选D。第170页共170页\n8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A项,原文中的“它使我国成为……”“我国首颗”等表明A项的“填补……空白”的说法成立,原文首段末句表明A项的其它内容说法成立。B项,应是“‘张衡一号’主要用于监测地震发生时的电磁现象,作为一个试验平台,重点监测全球空间电磁场、电磁波、电离层等离子、高能粒子沉降等物理量”;而不是“用来研究空间等离子体变化与地震活动的关联规律”。C项,错误点在“可监测”及不加区分地说“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原文是“具体来说“张衡一号”可以开展全球7级以上、我国6级以上地震电磁信息分析研究。总体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D项,“是我国构建天空地一体化地震立体监测体系的重要里程碑”错,要注意原文第六段中的“‘张衡一号’投入使用后还将带动其他空间信息技术在防震减灾领域的应用,加快地震立体观测体系建设,提高地震监测能力”,注意“将”等标志词的表达作用。故选A。83.本题考查本考生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针对题干内容筛选文中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断,推断要立足文本,不可随意生发。B项,“张衡一号”“准确预测预报地震”说法不当。原文只是说“科学家希望通过研究空间等离子体变化与地震活动的关联规律,探索如何攻克‘地震预报’这一千年难题。我国首颗观测与地震活动相关电磁信息的卫星‘张衡一号’因此而诞生”。但是能不能做到“准确”预报还是个未知数。故选B。84.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分条回答问题。归纳内容要点的方法:①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在具体的文章中,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②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这是为了防止内容要点的遗漏。③提取精要,独立归纳,这是要求考生根据要求,认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第170页共170页\n这是一道文意概括的题目,要求简述人们认识和应对地震的发展过程,注意根据材料中的重点句子作答。此题可根据材料一中“所以君主如有失德、治理不当之过,必定会受到天象的警告或灾异的惩罚”“即使是昏君暴君,在上天的警告面前也不得不有所收敛。何况举办这些活动一般用不了多少人力物力。可一旦度过难关,就能博得万民称颂,名垂史册;若万一无效,这是天意难违,君臣都已尽了力,自然也不会被百姓责怪”;材料二中的“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形式”“地震发生前,会有一些征兆”“测算地震释放能量的单位叫震级”“烈度也是衡量地震的标准,烈度是地面及建筑物受地震影响遭破坏的程度”;材料三中的“‘张衡一号’主要用于监测地震发生时的电磁现象,它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拥有在轨运行高精度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的国家之一”“‘张衡一号’投入使用后还将带动其他空间信息技术在防震减灾领域的应用,加快地震立体观测体系建设,提高地震监测能力”等句子概括答题要点。【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85.D86.B87.C88.C89.①认识上:了解病毒理化特性,知晓病毒传播途径;②措施上:国内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国际上各国联防联控,应对政经影响或各国分享医疗知识和抗疫经验;③技术上:应用新型技术,加强科技研发。【解析】85.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比对,灵活理解。常见问题有:遗漏或添加信息、时空交错、偷换概念、张冠李戴、逻辑出错等。D项,“虫媒传播”原文没有提及,原文只是说“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故选D。8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第170页共170页\nB项,“过氧乙酸和氯己定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错。原文说的是“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30分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氯己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故选B。87.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C项,“将会正式宣布”错误,由材料二“从尚未构成大流行,到绝对布大流行的潜力,到大流行的威胁真实存在,直至‘官宣’大流行,一段时间以来,随着疫情愈演愈烈,世卫组织的措辞也在不断升级”可知,世卫组织已经正式宣布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故选C。88.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国出相关的句子,再一进行比对。C项,“是实现疑似患者筛查的必要前提之一”错,原文说“海淀区政府利用旷视科技研发的AI测温系统和Brain+人工智能平台在海淀政务大厅和海淀区部分地铁站展开无接触测温应用,实现疑似患者精准快速筛查”,可知旷视科技的AI测温系统和Brain+人工智能平台的优势是精准快速的筛查。故选C。89.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本题“提高新冠疫情的防控应对水平”主要从三个方面努力。即认识上、措施上和技术上。主要信息有:根据材料一“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30分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氯己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应注意粪便及尿对环境污染造成气溶胶或接触传播”概括出“了解病毒特性,知晓传播途径”。根据材料二“宣布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敲响最高音量的警钟,引起各国足够重视,采取更积极、有效的措施防控、抗击疫情,同时还促进各国分享医疗知识和抗疫经验;另一方面,也会产生重大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可能进一步冲击本已脆弱的全球市场。并导致更加严格的旅行和贸易限制”,概括出“各国联防联控,应对政经影响”;根据材料三“从病毒分析、疫苗开发、药物研发,到诊断辅助、智能测温、AI消毒……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AI第170页共170页\n技术前所未有地被应用其中”“人工智能加持抗病毒药物和检测试剂研发,不仅在筛选药物方面大显身手。还能‘妙算’新冠病毒的进化方向”概括出“应用新型技术,加强科技研发”。90.C91.C92.A93.A94.①提高中医药的临床应用率;②使用中成药救治要以科技为支撑;③利用国家科研平台开展新药研发;④研习古籍古方,古为今用。【解析】90.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C项,“可以不用呼吸机”说法错误。根据原文“有的病人上了呼吸机,但人机对抗,患者腹部胀满,大便秘结,影响氧疗效果,此时采用通腹泄热的承气汤类方药,一两剂药大便泄通,胀满消除,氧疗效果明显提高”可知,文中并没有可以不用呼吸机的表述,选项无中生有。故选C。9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A项,“抗流感和肺炎一类的中成药对治疗新冠肺炎都有不同程度的效果”说法错误。结合材料一“目前我们收集已上市抗流感、抗肺炎中成药65种,完成了中成药组分制备、虚拟筛选结合体外评价、细胞因子风暴细胞模型和抗肺纤维化细胞模型建立等工作”可知,并不是所有的抗流感和肺炎一类的中成药对治疗新冠肺炎有效果,选项太绝对。第170页共170页\nB项,“用连翘败毒片、清金止嗽化痰丸、清瘟解毒片可以治愈新冠肺炎”说法错误。结合材料二第一段“通过研究发现:连翘败毒片、芎菊上清丸、清瘟解毒片等对于抑制冠状病毒具有较好的效果;清金止嗽化痰丸、痰热清胶囊、清热感冒颗粒、抗病毒口服液等抗细胞因子风暴作用较好;清瘟解毒片、清喉利咽颗粒、六神丸、八宝丹、清金止咳化痰丸等具有较好的抗肺纤维化作用”分析,“连翘败毒片、清瘟解毒片”只是对抑制冠状病毒具有较好的效果,“清金止嗽化痰丸”的抗细胞因子风暴作用较好,“可以治愈新冠肺炎”说法太绝对。D项,“用宣肺败毒颗粒可以修复因新冠肺炎而损伤的呼吸道和肺脏器官”说法错误。结合材料二“其中还发现了具有强活性的组分化合物。另外我们也对在临床上具有明确疗效的宣肺败毒颗粒进行了基础研究”分析,材料中没有关于“宣肺败毒颗粒可以修复因新冠肺炎而损伤的呼吸道和肺脏器官”的表述。故选C。92.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认真阅读原文内容及图表,再仔细阅读各个选项,找出文章中与选项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结合“目前我们收集已上市抗流感、抗肺炎中成药65种,完成了中成药组分制备、虚拟筛选结合体外评价、细胞因子风暴细胞模型和抗肺纤维化细胞模型建立等工作”“我们利用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抗新型冠状病毒中药活性筛选研究”“网络药理学研究发现该方主要化学成分调控的286个关键靶标和21条通路”“按照新药研究要求,完成了该方颗粒剂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分析,可知,“中药抗流感的研究”与中医治疗新冠肺炎无关。故选A。93.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A项,“具有麻杏石甘汤解热、镇痛、抗菌、抗炎、抗病原微生物等作用”说法错误。结合材料三可知,麻杏石甘汤“具有镇咳、祛痰、平喘、抗过敏、抗炎、解热、抗病原微生物等作用”,选项中“镇痛”“抗菌”等作用不是麻杏石甘汤的。故选A。第170页共170页\n9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本题要求“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概述中医药如何才能在医疗领域获得应有的地位”,结合“承包方舱医院,中医成主力军。随着确诊患者越来越多,专家建议建立方舱医院收治轻症患者,中央指导组采纳了这个建议”“病人退热时间、痊愈时间明显缩短,轻症转重症比率明显降低,同时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也显著提高”分析可知,要提高中医药的临床应用率;结合“我们在救治中使用中成药也不是仅仅凭经验,而是以科技为支撑,具有临床针对性的”分析可知,要使用中成药救治要以科技为支撑;结合“同时我们也在利用国家科研平台开展新药研发。我们利用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抗新型冠状病毒中药活性筛选研究,目前从中药组分库数据库中采集2691条化学成分信息,围绕3CLpro,PLpro,RdRp,Spike靶点进行虚拟筛选”分析可知,要利用国家科研平台开展新药研发;结合“经过多轮研讨和临床实验,最后专家们将目光聚焦在麻杏石甘汤和银翘散这两个古代经典名方上。今年武汉爆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所致的肺炎之际,国家卫健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1月22日联合发布的诊疗方案的中医治疗部分,仍然重点推荐了麻杏石甘汤和银翘散”“经反复多次筛选出炙麻黄、生石膏、炒杏仁、浙贝母、知母、金银花、连翘、牛蒡子、青蒿、黄芩、薄荷、生甘草等中药,创造出一个全新的药方,同时又采用服用方便的现代颗粒剂型,最后取名为‘金花清感颗粒’”分析可知,要研习古籍古方,古为今用。【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Ø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流水函关是黄河这条道路引领着我抵达这里的。东西南北中,行走中原大地,万物都沿着黄河这条曾经的历史中轴线而生长。从这里,黄河进入中游峡谷的下一段,北为晋北,南为豫西。黄河也因山就势,硬生生将南北走向的水流折弯成东西走向,完成凌空俯瞰时“几”字的弯钩书写。这是潇洒的一笔,这条大河流到这里,有了节奏、矜持,也有了坠落、跨越。第170页共170页\n我该怎样描述“这里”?此刻,它是离三门峡市区36公里的灵宝市,是灵宝市区往北15公里的王垛村。往前追溯,是夸父逐日道渴而死弃杖化为邓林之地,是“紫气东来”“鸡鸣狗盗”的起源地,是战国秦孝公从魏手中夺取的崤函……关于“这里”的定义,还可以说出数十、上百种。人们称“这里”为函谷关,它的名字就是它的身世。东去洛阳、西达西安的故道,所要穿越的崤山至潼关段,几乎都是在山涧峡谷之间,人行此中,如入隧道般不知深险,古称函谷,险隘之意。如此贴切的命名再没改变过。有传说是西周,武王伐纣至于牧野,大胜而归,置关于此,又专设司险管理关塞,也有一说是秦孝公胜战后选择了最险要的这一段来重兵把守。冷兵器时代,金戈铁马的战场是兵家必争、胜负定夺之地,是国君与枭雄一争高下、开创与终结一关定论的象征之地。这才有了“天开函谷壮关中,万古惊尘向此空”“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的浪漫诗性与现实抒怀。如同黄河在我抵临之前就已经流淌多年,这座耸立眼前的关楼栉风沐雨,变了颜色,成了时间里的事物。我当然是这样以为的,但人们告诉我这只是上世纪90年代在原址上新建的。现代旅游,将它打扮得阔绰而夺目。所剩无几的原址,风雨历经的原址,只留在了黑白图片中。寻古访古却不可得古的人,会滋生怎样的失落?然而我释然了,风云际会,屡毁屡建,屡建屡毁,是它必然的命运。在这里,即使剩余一片空旷,留下的只有片瓦独木的想象,那也是荡气回肠的。我从广场上穿过,脚步急切,仿佛要超越消失的时间去抢先一步。北邻的黄河,奔流不停,没有人能走到水的前面,又怎能超越时间呢。绕过园区高耸的塑像、飞檐翘角的楼阁、保持年代原貌的屋舍、重点保护的纪念物,我小心翼翼地踩在被熙攘人流踩过的步行道上。移步易景,道道帷幕拉开,却还不是我想要见到的古关遗址。古代的故事,多是发生在河流、古道,或是边界的关楼。函谷关南接秦岭,北倚黄河,东西或绝涧或高塬,它的迷人之处,也是它的揪心之处,就在于那么多人想通过它、占守它。它是阻滞、关闭,也是畅通、开放。在这里,有一件事是不能回避的,那便是历史的追溯。无论藏在哪个角落,历史的风扑面而来,情绪的力量在历史的托举下,让去往函谷关的路变得跌宕起伏第170页共170页\n。始于90年代的修建,关楼只是历史的化身,过往痕迹被抹去——直到被一尊黑色石碑身后的函关古道所打开。在古代,那只是一条在沟谷中蜿蜒的土路。有记载说这条曾经崎岖狭窄、蜿蜒相通的路全长15华里,沟壁有50米高,坡度有40至80度,有的地方仅2米宽,仅能容一辆牛车通过。车不方轨,马不并辔,人行其中,如入函中。并非夸张的描述,可以想象它在军事战略上的利害。从遥远的春秋战国就开始了碰撞,直至秦国一统,函谷关扮演着决定胜负的关键角色。西汉贾谊在名篇《过秦论》中议论:“于是六国之士……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好一个“逡巡而不敢进”!然而到了公元前209年陈胜义军过关交战,刘邦绕关灭秦,项羽使黥布破关,怒而焚关,函谷关又为秦的灭亡画上了一个终结的句号。自此往后,进退之间,是“逐鹿中原”,也是“入主关中”,这八个字里藏着千钧重量和血腥杀戮。再去拨开时间的密叶,沿经“安史之乱”中的桃林大战,闯王李自成激战斩明兵部尚书孙传庭,1927年冯玉祥北伐驻防,直至1944年5月中国军队阻挡侵华日军西犯的函关大战,都绕不过此地。太多与函谷关勾连的历史细节需要叙说,铁打的雄关流水的战事,得失均因这里而起。这里,并不只是一座青砖砌起的城楼,还是一条真正通往时间深处的道路。也许它从来都是道路,如同它倚临的黄河,连接的不只是一个个地点,还有可追溯的来处、可前行的去往,它是立体变幻的时空,也是后人想象的原点。这条看不见的道路,更远的地方,是远方,也是远去。从古道上走过太多的出关者,有一人不能不提。公元前491年农历七月的一天,函谷关令尹喜清晨起床,看到了东方的紫气,知有异人来。他等来了八十高龄的老者——东周守藏史老子。这位又名李耳的老人骑着青牛,被他的崇拜者热情地挽留下来著书立说,从而有了五千言的《道德经》。也许连函谷关也没想到,在经历那万千厮杀争夺之后,被封堵在深井里的血液依旧如岩浆般汩汩流动,为它加持的正是这位眉宽耳阔、目如深渊的老人。一块精致的黄河石被供奉在纪念祠屋的一侧,万千来客的手掌在石头上抚摸而留下了一层光泽。已无人探究石头的年代和书桌的真假,只为老子完成著述出关后的“莫知其所终”而好奇与叹惋。叹惋那散落时光里的,与一个人、一座关、一条河有关的秘密。谁能说,任何普通渺小的生命,不会因这片黄河流经的土地而变得不凡?黄河在北,隆起的土塬隔阻了函谷关的视线,静寂中水声传来。古关与长河,都把各自印烙在对方的骨骼之上。这条大河,微微发出的声响,都是振聋发聩的轰鸣。在抵达函谷关的短暂时光里,我能亲密地感应到从四面八方汇集而至的那些水声。流水声里,有风貌之变,也有愿景之欢,桩桩美好落色为图——筑坝建库后的水波清粼,生态改良后的天鹅栖息,挣脱贫困后的喜乐安宁……中原大地上的万千气象、幕幕大戏皆可沿着这条大河被我们遇见。河流之上的备忘与注脚,被时光拍打的浪花卷起。众生命运千差万别,然而与之有关的黄河故事到处流传。(取材于沈念的同名文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170页共170页\nA.这座耸立眼前的关楼栉风沐雨 栉风沐雨:历经沧桑,见证风雨B.移步易景,道道帷幕拉开 移步易景:脚步移动,景物变换C.让去往函谷关的道路变得跌宕起伏 跌宕起伏:高低不平,坑坑洼洼D.都是振聋发聩的轰鸣 振聋发聩:声响微微,震撼人心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三段说“关于‘这里’的定义,还可以说出数十、上百种”,这是因为函谷关所在地历史悠久,文化丰厚。B.作为一个“寻古访古却不可得古的人”,作者虽然感到非常失落,但还是释然了,并由此生发出更深刻的感悟。C.老子过函谷关著《道德经》的故事,为函谷关增添了文化色彩,展现了函谷关作为军事要塞之外的文化价值。D.“已无人探究石头的年代和书桌的真假”,体现出作者对游客们只是好奇于老子的经历而不关心历史真相的伤感。3.作者为什么说“在这里,有一件事是不能回避的,那便是历史的追溯”?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4.本文着重写函谷关,为什么要在结尾处描写黄河?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宋代风雪祝勇①想到宋代,首先想起的是一场场大雪,想到宋太祖雪夜访赵普,想到程门立雪,想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仿佛宋代,总有着下不完的雪。②一入宋代,中国绘画就呈现出大雪凝寒的气象。雪,突然成了宋画的关键词。像范宽的《雪山萧寺图》、宋徽宗赵佶的《雪江归棹图》,都是以雪为主题的名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也是从隆冬画起的,一队驴子驮炭而行,似乎预示着,今夜有暴风雪。萧瑟的气氛,让宋朝的春天,显得那么遥远和虚幻。第170页共170页\n③这在以前的绘画中是不多见的。绘画在晋唐,色调明媚雅丽,风景光感强烈,人物表情雍容。到了宋代,却分出了两极-一方面,以溪边野花、天上飞鹤,凸显这个朝代的繁荣与华美;另一方面,又有那么多的画家痴迷于画雪,画繁华落尽、千峰寒色的清旷,画“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的孤寂,画“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肃杀。④宋代雪图中的清旷、孤寂、肃杀,确实有气候变化的原因。隋唐,气候温暖,其画中桃红柳绿、兽鸟出没、马蹄欢畅的景象,如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气候状况。而寒冷是大宋的宿命,一场接一场雪频频光顾大宋的疆域,落在汴河的桥上,落在冻滞的酒幌上,落在东京鳞次栉比的瓦片上。太湖全部结冰,杭州频繁落雪,就连华北的梅树都全军覆没,以致王安石写诗“北人初不识,浑作杏花看”。“雪盈尺”“断流”“伤麦”这样的表述充斥着大宋的史书和奏折。宋代画家也用雪题材,坐实了那个朝代的冷,以至于我们今天面对宋代的雪图,依然感到彻骨寒凉。⑤但宋画的变化,不只受制于外在的气候,更取决于审美趣向的改变和哲学性的加深。⑥若把唐画与宋画放在一起,我们会发现二者是那么泾渭分明,就像唐三彩与宋瓷,前者热烈奔放到顶点,后者细致沉静到极致。这一方面关乎唐、宋两朝的气候变化,另一方面又与这两个朝代的气质相吻合-唐代中国是一个跨民族共同体,在中原文明的衣冠礼乐中注入了草原民族的精悍气血,所以李白的诗热烈奔放,唐画绚烂张扬;而宋代又回到“中国本部”,与辽、西夏、金、蒙古同为列国之一,宋代画家的审美趣味也由唐画繁丽热闹的外在追逐,转向了素简、幽秘和内省。晋唐那种花红柳绿的青绿绘画不再是主流,水墨山水大行其道,世间的所有色彩、层次与秩序收纳在黑白两色中,用一种最简单的形式,创造荒寒寂寥的画境,以寄托自己幽远飘逸的神思。⑦如果说在晋唐,中国绘画走进了它激情丰沛、充满想象力的青春期,那么到了宋代,中国绘画则进入了它充满哲思冥想的成年。宋代绘画一方面追求着俗世里的热闹繁华,另一方面又越过浮华的现实,而直抵精神的根脉;由俗世的艳丽,遁入哲学式的深邃、空灵。所以,宋画的格局是不同以往的,绘画的核心不再局限于一人一事,而是瞄准了整个宇宙。那些卷,那些轴,不仅营造出无限的空间,更营造出无限的时间。画山,画雪,其实就是画地老,画天荒,画宇宙的浩森——他们在一切事物里寻找永恒的意味。在永恒山水、无限宇宙里,力与美,悲伤与超然凝为一体。“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厚重雪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苍茫感,在唐代没有找到对应的绘画图像,却在宋画里一再重现。第170页共170页\n⑧我一直不相信《雪江归棹图》是宋徽宗画的。画面上延伸的是北方的雪景江山,蔡京在跋文中描述它:“群山皎洁,行客萧条;鼓棹中流,片帆天际;雪江归棹之意尽矣”。全图不着色,它抽去了所有繁华绮丽的成分,突然变得冷漠幽寂、深沉内敛,那清旷、孤寂的境界,与宋徽宗的其他画作显得格格不入。宋徽宗是爱热闹的,喜欢吉祥富丽、活色生香,《祥龙石图》《瑞鹤图》里的那种飞升感和生机盎然感,才符合他的品性。但《雪江归棹图》卷里,还是看得到宋徽宗的影子。他是用雪,来为自己的王朝歌功颂德,雪江归棹,这大雪覆盖的江山,不是归了他赵家吗?⑨只是,这大雪也在林冲的世界里纷纷扬扬地落着,好像下了一个世纪,下满了整个宋代,严严实实地,封住了逆来顺受的林冲的去路。那是真正的冷,盘踞在人心里,深入人的骨髓。宋徽宗画《祥龙石图》,画《瑞鹤图》,那“祥”“瑞”,那热烈,都被林冲这样一个小角色轻而易举地颠覆了。⑩靖康元年,又一场大雪,下得“天地晦冥”,来自北方的金戈铁马踏过封冻的汴河,北宋王朝就在这场大雪中,走向它的终局。雪江归棹,而徽宗却归了金朝,在北国“坐井观天”。大雪无痕,寒冷伴随着寂寞侵蚀着他。⑪无论《雪江归棹图》卷里收纳了多少吉祥的含意,我看到的,仍是画卷里那片辽阔奇绝的山川宇宙,那种宋代雪图所共有的荒寒画境。⑫宋代许多雪景山水图都不画人,那人,在画外。纵然“空山不见人”,也会“但闻人语响”。把所有的“有”,都归于“无”;在“无”中,又隐含着无数的“有”-这就是藏在宋代雪图里的辩证法。⑬正如冷到了极处,反而会激发出生命更大的潜能。我想宋徽宗,燃起对生活最强烈的渴望,应当不是在他纸醉金迷的宫殿,而是在苦寒萧瑟的北国。所以,一无所有的宋徽宗,在北国的雪地里写诗:“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天南无雁飞。”宋画的力量也正在于此,直逼生命最脆弱处,方能表达绝处逢生的意志。让一个人燃起生命热情的,有时未必是杏花春雨、落叶飞花,而是雪落千山、古木苍然。有大悲恸,才能有大希望。⑭宋人用大雪凝寒的笔意,创造了一个具有高度悲剧美感的精神空间。⑮宋人画雪,不是那种欢天喜地的好,而是静思、内敛、坚韧的好。假若还有希望,也不是金光大道艳阳天的那种希望,而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希望。⑯于是想起少年时代的某一个夜晚,我躲在温暖的被窝里,读到如许文字:“林冲投东去了两个更次,身上单寒,当不过那冷。在雪地里看时,离的草场远了,只见前面疏林深处,树木交杂,远远地数间草屋,被雪压着,破壁缝里透出火光来……”⑰我相信在宋徽宗的晚年,他所有的眼泪都已流完,他只是一个白发苍然的普通老头,在雪地上执拗地生存着。假若他那时仍能画画,真该再画一幅《雪江归棹图》卷,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对自己颠沛的一生,做一个交代。(取材于祝勇同名散文)第170页共170页\n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将独到的艺术见解和深刻的历史思考汇于笔端,用典雅的文字描绘“宋代风雪”中的人文古韵。B.文章多次写林冲与宋徽宗,均以独特的视角,将人物的命运与雪联系在一起,体现了构思的匠心。C.第⑯段引用了叙写林冲的语句,意在说明作者在少年时代,已对林冲及其悲剧命运有了深刻的认识。D.文章运用了对比手法,凸显了宋代雪图在绘画风格上的创新以及审美情趣、格局方面的不同凡响。6.结合上下文,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妙处。(1)那是真正的冷,盘踞在人心里,深入人的骨髓。(2)他只是一个白发苍然的普通老头,在雪地上执拗地生存着。7.文章标题“宋代风雪”有哪些含义?8.第14段写道:“宋人用大雪凝寒的笔意,创造了一个具有高度悲剧美感的精神空间。”请结合全文,说说精神空间的悲剧美感有哪些表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愿每个城市都不被阉割蔡崇达应该是在一九九八年的时候,阿爸一度打定主意要把老家小镇上两百多平方米的老石头房子卖掉,到厦门买套六十多平方米的。当时促使他做这个决定的原因是,台湾电视剧看多了,看到电视剧里描述的那种都市生活,无论怎么对比,总觉得那种生活比现在的样式好。终于阿爸决定要带着我去探路了。他说顺便让你见识一下大城市的生活。当时老家这个海边的小镇还看不到太多的车,从我老家到厦门每天就早上六点半一班,所以小镇的人很多会晕车,包括我。我晕车是受不了那种刺鼻的汽油味。所以从一上车,往厦门的路上,难受就压过兴奋。好不容易到了厦门,下了车我一口吐了出来,我看到的是一排排车屁股对我冒着烟。阿爸以前是海员,见怪不怪,说会习惯的。第170页共170页\n当时小孩子的鼻子敏感,觉得这座城市怎么到处都是油味,我试图激起自己的兴趣,比如挤公交车,比如看两旁整齐的绿化带,比如高楼——但显然一切都是在预料中。我知道阿爸也似乎在激发我的兴趣,一路指着,你看这栋楼有几层你数数,我说不数了,电视上还有更高的,他说你看这道路都铺砖,我说这个电视上也有,他说你看好多车,我说我也看过了,你看有红绿灯,我说书本上读太多了。最终我实在提不起兴趣了,城市里似乎太多已知,我老家的一个小水池都有好多未知。我们去拜访的是表哥家,虽然是表哥但年纪和我爸爸相仿,他有个儿子比我小六岁左右。看我无精打采,便让这个小侄子带我出去走。本来想能有什么好玩的,其实就是四处走,叫我数楼有几层,看地面上的瓷砖。然后还有学规矩,一路上都在叫唤,不准随地扔东西、要排队上公交车、要走斑马线。当时小孩子的我一直在心里庆幸还好自己不是这里的人,而且看着大片大片望不到尽头的水泥地,我觉得好悲哀——没有各种奇特的植物,没有长有小蝌蚪和五彩鱼的水池,没有可以挖地道的地方。现在我是在空气更不好的北京写这个东西,当然鼻子已经麻木,闻不出好空气的味道了。不过我觉得曾经的乡土让自己变得相对浑厚些——因为浑浊所以厚实。我所说的浑厚有个最简单的解释,从一个小镇的生活再到一个县城一个地级市一个大城市,顺着这根链条下来,每一个层次的生活都不一样,你经过对比,对以往的更能理解而且吸收,对现在的也更能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而比起一生下来就在城市的孩子们,我们有太多他们觉得奇特和不可思议的故事了。我并不是说厦门不好,只是我觉得城市不好,特别是中国的城市不好。厦门和中国大部分城市的建设都有个基础——人家国外的城市是怎么样的,以及人们该怎么被组织的,然后再依据这样的标准建设。中国近代的城市不是长出来的,不是培植出来的,不是催生出来的,而是一种安排。因为初期必然要混乱,所以中国的城市也表现出强大的秩序意识,人要干吗,路要怎样。生长在这样环境的人,除了维护或者反抗秩序,似乎也难接受第二层次的思维了。我一直觉得有生命力的地方在于浑浊。一潭池子里的水和放在观景台上的水,永远是池子丰富也美丽。就一个池子,它里面的各种生物以及各种生活在这世界的故事都可以让一个孩子开心一个下午,而城市里的孩子只能盯着被安排好的景色开心这么一瞬间。现在国外的建筑师常用一个词来讽刺中国,“千城一面”,无论哪个城市,都只能从国外的标准去解释当时为什么这么建,而不能说出这个建筑这条街道和人群的生活是如何自然地演变融合,骨肉相连的。中国的许多城市就这么仓促地被一个标准给阉割了。第170页共170页\n我更喜欢北京而不喜欢上海。在我看来,北京不是城市,而是“世界上最大的农村”。我现在住的地方是王府井旁边的小胡同,从大路走过来还是流光溢彩,突然一拐就是吊嗓子的老大爷,开做茶馆的四合院,蹲着吃东西的大妈,在路边摆棋的老人。我会觉得这样的地方有惊喜,因为你不知道你拐的下一个弯会有什么——因为层次太多,东西太杂。而在上海,第一眼非常喜欢,它已经是城市化的代表,但你在一个角落住一个星期,你就知道这个城市其他所有地方的样子了——都是类似的。泉州和厦门刚好也构成这样的相对吧。我常这么比喻,厦门是泉州的整容版。在泉州你会看到乱闯的行人和车、粗糙的老建筑,甚至低陋的生活习俗。我是会喜欢环岛路上的精致,风景,但绝不是被打动或者感动。感动我的,会是走在泉州石头巷子突然听到随便哪户人家里飘出的悲戚的南音,会是十五佛生日的时候,整个城市家家户户在门口摆上供品烧上香齐声祈祷平安。9.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次去厦门“我”就很抵触,一路上“难受就压过兴奋”,父亲在厦门买房的计划因此搁浅,我才继续在乡村成长。B.作者提及“空气更不好的北京”并非刻意去批评北京空气质量,更多的是为了与前文相呼应,使文章衔接更自然。C.作者认为,“安排出来的”中国近代城市没有独特性,表现出强大的秩序意识,生长在这样环境的人思维也不易突破。D.一个城市可以因为“乱闯的行人和车”让人不喜欢,也会因为石头巷子的南音、佛生日家家户户的祈祷让人感动。10.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属于叙事议论抒情结合的散文,既有儿时经历,又有对城市的见解,同时融入自己对家乡的深情,感性和理性结合。B.作者用笔精到,“吊嗓子的老大爷,开做茶馆的四合院,蹲着吃东西的大妈……”典型意象排比,北京小胡同跃然纸上。C.文中“小侄子”意蕴丰厚并非闲笔,既让城市的“小侄子”和“我”形成对比,又表达了“千城一面”对孩子的伤害。D.作者善用类比来表达自己对于城市的喜好,相对于中国城市更喜欢国外城市,相对于上海更喜欢北京,相对于厦门更喜欢泉州。11.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画横线句“我一直觉得有生命力的地方在于浑浊”的含意。第170页共170页\n12.散文以第一人称“我”行文,视角却又富于变化,从1998年的“我”写到现在的“我”,请结合文本赏析其效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女孩与鼠孙春平前几年,我去辽西大山深处支教。那个村庄真是太偏远了。学校在村东的坡岗上,教室倒是不少,但学生只有四五十人,包括一到六年级,所以实际只占用了两间教室,一三五年级一间,二四六年级一间。我住村里,村主任说让年轻的女老师住村外,不放心。眼下的东北农村,中青年外出打工,留守的多是老人和儿童,新常态,不奇怪。教室是几十年前盖的,虽然地面也铺过水泥,但啮齿类动物的牙齿可谓天下无敌,再加上当初用的水泥标号低,时间一久就成了豆腐渣。时常是,大白天的,半尺多长的老鼠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教室里,甚至蹿到讲台上去。我这人天生就怕鼠,一看见鼠游脚下,难免大惊失色。每到这时,教室里就闹腾起来,胆小的孩子哇哇喊叫,胆大的男生则又是用扫帚打又是甩石块土疙瘩。好不容易有学生抱来从亲友家借来的猫,可是那养尊处优惯了的猫见了老鼠非但不扑不咬,而且竟从窗口跳出远遁。为这事,我也曾几次找村主任,建议买鼠夹买鼠药,没想到村主任摇头苦笑:“可不敢再试,学生们都不大不小的,真要一眼没照应到,手脚被夹了,或者鼠药被孩子送进嘴巴,那事情可就大了!”我说:“那就用水泥将教室地面重铺一次。”村主任仍是苦笑:“钱呢?”有一天放学时,三年级的小秋有意留在最后,她小声对我说:“老师,我能打耗子。我家的耗子早被我打绝啦。”我大惊。小秋不过十岁,瘦瘦弱弱的一个黄毛丫头,平时不爱说话,学习却很努力,从来不耽误作业。我问:“你怎么打?”小秋说:“反正我能打,你一看就知道了。但是,我要夜里打,天黑后我不敢一个人待在教室,老师能陪陪我吗?”我说:“好,我陪你。但家长会让你夜里一个人出来吗?”小秋的神色顿时黯然,但只一瞬,她又咧嘴笑了:“我也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呀。”唉,又一个留守儿童,而且是自己独守。那晚,我把小秋拉到我的住处,煮挂面,还为她卧了两个鸡蛋。返校前,小秋说:“我回趟家,总得带上打耗子的武器呀。”第170页共170页\n在村中路口,我再见小秋时,她仍是背着双肩书包,手上并没多出任何物件。我问:“武器带来了吗?拿出来给我看看。”小秋仍是笑:“暗器不可轻易示人的,别急嘛。”那夜,天空高悬着圆圆的月亮,教室里铺满了银辉。小秋拉我坐在暗处,掰碎一块饼子撒在脚下,示意我不许出声。果然,耗子出现了。我刚要提醒,小秋突然出手,甩出去个什么东西,砰,一只耗子应声倒毙。小秋急将甩出的东西扯回,又将那只死耗子远远地踢到墙角,重坐回我身边,小声说:“耗子鬼得很,不远点儿踢开,别的就不来了。”我去抓她放到课桌上的小物件看,小秋忙拨开我的手,说:“老师别碰,脏死了。”果然是暗器。老式10斤盘秤的小秤砣,铁铸的。因拴了两米多长纤细而结实的尼龙绳,沉甸甸的小物件打出去便有了收放自如的快捷。我惊异的是这么小的女孩子竟有如此手段,稳准狠,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是让人难以相信呀。那夜,小秋一共击毙五只老鼠。本来还可以击中更多,但夜半时分,第六只出现时,小秋突然发了慈悲。那是一只大老鼠,身材颀长,却显疲惫,重要的是,它身后还跟着三只小老鼠,看来是刚出窝的,一只衔着另一只的尾巴,形成长长的一串。我问怎么不打,小秋发出一声与她的年龄极不相称的叹息,说:“打死大的,三个孩子就都没有妈妈了。唉,够了,十天半月的,耗子不敢出来,这东西有记性。”那夜,我和小秋同睡在我住处的土炕上。我问:“你怎么不跟你爸妈一起去外地呢?”小秋说:“我爸和我爷爷下矿,都死了。我妈出去打工了。”我问:“那你怎么不跟你奶奶在一起?”小秋说:“我奶奶帮我叔我姑照看孩子呢,他们都比我小。”我再问:“是谁教的你打秤砣呀?”小秋说:“村里的孙爷爷呀。他说,女孩子一人在家,不能没有防身之术。所以,夜里我都是枕着秤砣睡觉的。孙爷爷还说,梁山泊有个好汉,叫没羽箭张清,专用这个办法制敌,老厉害了。老师,我打秤砣的事你可一定要替我保密呀。”我在那个小山村只待了两年。时至今日,我在街上看到半大的女孩子,还不时地发呆。小秋也长这么大了吧,她还好吗?(有删改)13.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回忆的形式讲述了“我”在辽西大山深处支教的故事,那里老人和儿童留守是常态。B.教室里常出现老鼠,村主任拒绝了“我”用水泥把教室地面重铺一下的请求,因为村里太穷了。C.小秋要帮“我”打老鼠,“我”带她回住处给她做饭,“卧鸡蛋”表现了“我”对她的怜惜。第170页共170页\nD.“我”在街上看到半大的女孩子“还不时地发呆”,是因为没能帮助小秋,“我”感到愧疚。14.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女孩与鼠”为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也设置悬念,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B.小说第一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以及主要人物,这一背景使后文的故事合情合理。C.小秋之所以选择放过大老鼠,是因为可怜三只小老鼠,这为后文交代小秋的身世埋下伏笔。D.“我”是小说的讲述者,既能起到串联故事情节的作用,又是小说中的价值判断的窗口。15.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小秋的性格特点。16.这篇小说让人既感到沉重,又感到温馨。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沉重”“温馨”分别表现在哪里,并探讨这样写的好处。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故乡在远方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流浪者。几十年来,我漂泊不定、浪迹天涯。我走过田野、穿过城市,我到过许多许多地方。我从哪里来?哪儿是我的故园我的家乡?我不知道。19岁那年我离开了杭州城。水光潋滟、山色空濛的西子湖畔是我的出生地。离杭州一百里水路的江南小镇洛舍是我的外婆家。然而,我只是杭州的一个过客,我的祖籍在广东新会。我长到30岁时,才同我的父母一起回过广东老家。老家有翡翠般的小河、密密的甘蔗林和神秘幽静的榕树岛。夕阳西下时,我看见大翅长脖的白鹳灰鹳急急盘旋回巢,巨大的榕树林上空遮天蔽日,鸟声盈盈。那就是闻名于世的小鸟天堂。新会县世为葵乡,小河碧绿的水波上,一串串细长的小船满载清香弥漫的葵叶,沉甸甸贴水而行,悠悠远去……第170页共170页\n但老家于我,却已无故园的感觉。没有一个人认识我,我也并不真正认识一个人。我甚至说不出一句完整地道的家乡方言。我和我早年离家的父亲,犹如被放逐的弃儿,在陌生的乡音里,茫然寻找辨别着这块土地残留给自己的根性。梦中常常出现的是江南的荷池莲塘,春天嫩绿的桑树地里透紫酸甜的桑葚儿,秋天金黄璀璨的柚子,冬天过年时挂满厅堂的酱肉粽子、鱼干,还有一锅喷香喷香的煮芋艿……暑假寒假,坐小火轮去洛舍镇外婆家。镇东头有一座大石桥,夏天时许多光屁股的孩子从桥墩上往河里跳水,那小河连着烟波浩淼的洛舍洋,我曾经在桥下淘米,竹编的淘箩湿淋淋从水里拎起,珍珠般的白米上扑扑蹦跳着一条小鱼儿……而外婆早已过世了。外婆走时就带走了故乡。其实外婆外公也不是地道的浙江人氏。听说外婆的祖上是江苏丹阳人,不知何年移来此地的洛阳人之舍,谓之洛舍。由此看来,外婆外公的祖籍也难以考证,我魂牵梦系的江南小镇,又何为我的故乡?所以对于我从小出生长大的杭州城,便有了一种隐隐的隔膜和猜疑。自然,我喜欢西湖的柔和淡泊,喜欢植物园的绿草地和春天时香得醉人的含笑花,喜欢冬天时满山的翠竹和苍郁的香樟树……我欣赏它们,赞美它们,但它们不属于我。每次我回杭州探望父母,在嘈杂喧闹的街巷里,自己身上那种从遥远的异地带来的“生人味”,总使我觉得同这里的温馨和湿润格格不入……我究竟来自何方?更多的时候,我会凝神默想着那遥远的冰雪之地,想起笼罩在雾霭中的幽蓝色的小兴安岭群山。踏着没膝深的雪地进山去,灌木林里尚未封冻的山泉一路叮咚欢歌,偶有暖泉顺坡溢流,便把低洼地的塔头墩子水晶一般封存,可窥见冰层下碧玉般的青草。山里无风的日子,静谧的柞树林中轻轻慢慢地飘着小清雪,落在头巾上……那时住帐篷,炉筒一夜夜燃着粗壮的大木棒,隆隆如森林火车如林场的牵引拖拉机轰响,时时还夹着山脚下传来的咔咔冰崩声……山林里的早晨宁静而妩媚,坡上的林梢一抹玫瑰红,淡紫色的炊烟缠绵缭绕,门前的白雪地上,又印上了夜里悄悄来过的不知名的小动物一条条丝带般的脚印儿,细细辨认,如梅花如柳梢亦如一个个问号,清晰又杂乱地蜿蜒于雪原,消失于密林深处……那些神秘的森林居民给予我无比的亲切感,曾使我觉得自己也是否应该从此留在这里。小小的脚印沉浮于无边的雪野之上,恰如我们飘泊动荡的青春年华。我19岁便离开了我的出生地杭州城,走向遥远而寒冷的北大荒。那时我曾日夜思念我的西湖,我的故园在温暖的南方。但现在我知道,我已没有了故乡第170页共170页\n。我们总是在走,一边走一边播撒着全世界都能生长的种子。我们随遇而安、落地生根;既来则定、四海为家。我们像一群新时代的游牧民族,一群永无归宿的流浪移民。也许我走过了太多的地方,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然而在城市闷热窒息的夏日里,我仍时时想起北方的原野,那融进了我们青春血汗的土地。那里的一切粗犷而质朴。20年的日月就把我这样一个纤弱的江南女子,磨砺得柔韧而坚实起来。以后的日子,我也许还会继续流浪,在这极大又极小的世界上,寻觅着、创造着自己精神的家园。(取材于张抗抗的同名散文,有改动)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潋滟:“潋”读作liànB.静谧:“谧”读作mìC.闷热:“闷”读作mēnD.粗犷:“犷”读作kuàng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展现了作者对自己现实中有形的故乡及内心中无形的故乡探寻的心灵之旅。B.外婆家所在的洛舍镇充满了江南生活气息,那里的一景一物常出现在作者梦中。C.作者离开出生地杭州城后,对杭州有着一种既日夜思念又敬而远之的复杂心理。D.文章中,作者通过对几个故乡的情感体悟,表达了对“故乡”深层意蕴的思考。19.作者为什么会时时想起那遥远的冰雪之地的北方?20.作者在倒数第二段中先说“我己没有了故乡”,又说“我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而文章题目则是“故乡在远方”,这些说法看似矛盾却蕴含深意。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那催人泪目的邂逅一场秋雨一场寒。处暑过后,金沙便进入树树秋声、山山寒色的绵雨季节了。金沙是乌蒙山区的一个中等县,人口57万,经济实力却名列全省前茅,且是中国西部百强县。①县城南部的乌江大峡谷,群峰屏列,碧水深流,奇洞幽穴,猿戏鸟鸣,现在已是观光休闲的热点景区,游客络绎不绝。第170页共170页\n我们是应金沙酒业公司邀请前去采风的。这家贵州省第二大酱酒生产企业,多年来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从2014年起,每年春节前夕,企业都会派出一百辆大型客车,接在外打工的贵州籍老乡回家过年,单是这项“接老乡回家”的爱心活动,投入的资金已达千余万元。今年,他们又与贵州大学合作,开展教育扶贫,由企业出资,每年资助20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在我看来,这种送贫困子弟去大学深造以保障他们将来有稳定工作和收入的做法,是更实在、更牢靠、更长远的扶贫。意想不到的是,观看金沙人文历史和风景名胜宣传片时,屏幕上赫然出现“钱壮飞烈士陵园”!这画面如电光石火,一闪而过,却引起我心底强烈的震荡。钱壮飞,浙江湖州人,1926年入党,长期从事地下情报工作,曾打进国民党最高特务机关,与李克农、胡底一起被周恩来称为我党隐蔽战线深入龙潭虎穴的“龙潭三杰”。多年前我去湖州出差,曾专门到岘山的钱壮飞纪念馆参观,问及烈士的牺牲,讲解员支吾其词,语焉不详,没承想在这遥远的大山里竟然遇知他的下落,真有点不敢相信。回到宾馆已是深夜。躺在床上,听着窗外雨打树叶的滴答声,久久无法入睡。钱壮飞的人生经历过电影般闪过脑际,断断续续,反复萦绕,恍惚之际索性起床打开电脑,再次搜寻那让我激动不已的一幕。1931年4月25日,钱壮飞截获密电,得知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特科负责人顾顺章被捕叛变。顾顺章长期负责党中央的保卫工作,熟知上百个中央机构和领导人的住址及联络方式,掌握中央最核心的机密,如果他把这一切交代出去,大上海又将是一场白色恐怖的血雨腥风,党中央将面临一场灭顶之灾。生死攸关,十万火急,钱壮飞派女婿星夜赶往上海,向中央报警,然后仔细处理好善后事宜,于第二天早上离开南京去上海。为麻痹敌人、给党中央转移多留一些时间,离开时他有意把身边的孩子留在南京。他的长子钱江在回忆起那天早晨父亲两眼含着泪光、嘴角挂着一丝微笑,轻轻抚摸着他的头发打发他上学的情景时讲道:“绝没想到,这竟是与父亲的诀别。”“把自己亲生的子女留给敌人,来换取时间,使党能安全转移,下这样的决心,做父亲的该是多么痛苦!”而也正是这种不惜身家性命的果断处置,使党避免了一场特大的灾难。后来,周恩来同志多次讲过,如果没有“龙潭三杰”,我们这些人早就不存在了。毛泽东同志也讲过,李克农、钱壮飞等同志是立了大功的,如果不是他们,当时中央同志包括恩来同志都不在了。稍有党史知识的人都会知道,他们所说的“这些人”“中央同志”包括瞿秋白、王明、博古、陈云、邓小平、邓颖超……第三天下午安排的是参观酒厂荣誉室,午饭后,我找一把雨伞出了大门。街上雨脚如麻,行人很少。上了出租车,一路慢行,到后山已是三点。第170页共170页\n后山是金沙东南、乌江北岸最大的镇子,红军南渡乌江的三个渡口都在这里。钱壮飞陵园建在离镇中心不远的一处平缓的高地上,②四周山卫水护,树木蓊郁,穿过一条长长的松林夹道,沿青石台阶拾级而上,迎面便是开阔的纪念广场。墓基高出地面两米有余,正面镌刻“钱壮飞烈士永垂不朽”一行大字,两旁是“龙潭虎穴建奇功,黔山秀水慰忠魂”的挽联。我婉谢了工作人员的讲解,只要求能提供几页纸、一壶水,这样我便能从容阅览那一百多件图文和实物资料,进一步分享若干此前尚不清楚的故事。顾顺章事件后,钱壮飞因身份暴露奉命离开上海进入中央苏区,战士归家,倍感温暖。我到过瑞金,对红军广场上那座圆柱形的烈士纪念塔印象颇深。塔体呈土黄色,像一枚蓄势待发的火箭,强烈撞击人们的心扉,唤起崇高的使命意识。八十多年前的江西老区,能有如此简洁朴实而又理念新颖、含义深邃的建造,让人大为赞叹。只是我当时并未想到,这座建筑的设计者正是钱壮飞。此外经他设计的还有中央大礼堂、红军纪念亭、红军检阅台、黄公略纪念亭以及红星奖章等,甚至《红色中华报》的报头也是由他设计并题写的。他的字功力深厚,很漂亮,陈列室有一张他用毛笔写下的借据,无论书写的流畅儒雅还是章法布局的讲究,都堪称一帧小幅的行书精品,比时下某些冒牌的名家大师不知强了多少。钱壮飞毕业于北京医学专科学校。早在1926年,他就拍摄过电影《燕山侠影》。受家风熏陶,钱家后辈薪火相传均以献身电影事业为职志。进入苏区,他先后指导排练《暴动前夜》《阶级》等话剧,并担任重要角色。不可思议的是,在敌人封锁、根据地图书资料匮乏的情况下,他还编写出无线电应用培训教材和《化学常识读本》,对提高部队军事素质起到重要作用。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战略转移,钱壮飞根据破译的敌情,绘制敌军行动路线图,成为中央制定战略战术的可靠参照。在红军南渡乌江时,他被地方反动武装暗杀,时年40岁。40岁,一代奇才,铁血战士,传奇英雄,生如夏花,死如彗星,壮怀激烈,豪气干云,一腔热血,千秋忠魂,“国际悲歌歌一典,狂飙为我从天落”!我知道,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我也知道,在为革命献出宝贵生命的两千多万烈士中,不乏钱壮飞这样风华正茂的青年才俊。但此时此地,面对这些颜色渐退的图片和粗率真切的文字,我仍忍不住椎心泣血般的心痛和惋惜,以至血脉偾张,热泪涌流。第170页共170页\n钱壮飞同志遇害后,当地群众冒着危险把遗体掩埋在堰田岩下。他们知道,他和那些衣履破烂、说话和气的人一样,都是红军,是好人,是为穷苦人翻身解放打天下的。后来,后山的干部群众自愿捐款,将烈士的忠骸迁往新修的墓地。2009年,钱壮飞被评为“百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模范人物”,来陵园瞻礼纪念的人数每年都在大几十万,崇拜英雄、学习英雄日渐成为人们的自觉,正蔚然成风。③暮雨潇潇,凉风飕飕,远近的松竹愈显苍翠,空气中氤氲着桂花的清香。离开陵园时,我再次深鞠一躬。安息吧,我们的英雄。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无处不青山。共和国不会忘记,党和人民不会忘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奋进的行列里一定会有你的身影。(取材于王巨才的同名散文)21.根据文意,用括号内的词语替换文中加点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络绎不绝(不绝如缕)B.薪火相传(青出于蓝)C.椎心泣血(捶胸顿足)D.蔚然成风(蔚为大观)2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对金沙酒业公司热心公益事业的描述,为后文英雄的“出场”作了铺垫。B.作者回忆在岘山参观钱壮飞纪念馆的经历,与在金沙瞻仰烈士陵园形成对比。C.文章写钱壮飞书法流畅儒雅,章法布局讲究,意在表达对当下书法名家的不满。D.群众冒险掩埋烈士遗体,捐资移陵,凭吊瞻仰,表现了对英雄的崇敬代代传承。23.①②③处画横线的句子都有对环境的描写,请依次分析它们在文中的作用。24.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感情真挚,颇具表现力,请加以赏析。25.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学校将开展继承革命传统主题教育活动,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革命先烈钱壮飞撰写一篇小传,帮助同学们了解英雄的事迹,更好地学习英雄的精神。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钱塘江尽到桐庐在浙西北桐庐的山水间行走,时常会与吟咏此地风光的古诗词相遇。这些刻写在江畔诗碑、餐馆墙壁等处的诗句不期然而然地跳进游人眼帘,为这一方土地上的美丽做着生动的注脚。第170页共170页\n桐庐境内,峰峦竞秀,江河争流,山水交融。它的魅力的源泉,当首推富春江。富春江仿佛一条银色的玉带,绾接起两岸的山峦、田野和村落,迤逦连绵。“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出自晚唐诗人韦庄笔下的诗句,清浅明丽,如同江水带给人的温润熨帖的感受。钱塘江流入桐庐、富阳境内,被称为富春江,这一段江山之美,赢来题咏无数。苏栻曾这样赞美它:“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更清美。”诗人们寄情山水,屐痕处处,遍览天下美景,眼光往往挑剔。但桐庐却让他们这般迷恋痴醉,它该有着怎样独特的魅力。对于这个地方,早在南北朝时期,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中就已经有着极为生动的描写了,并发出“望峰息心”“窥谷忘反”的慨叹。诗画不分家。富春江的涛声,在诗人吟哦声中化成一行行韵脚,而它的浪花溅落到宣纸上,便晕染成一幅幅画卷。元代,年近八十的黄公望游历至此,感慨于这里的山水美景,于是长住下来,绘就了被誉为“画中之兰亭”的《富春山居图》。画卷上,天地静穆,远山微茫,江阔波渺,村舍茅亭之间,樵夫钓客的身影参差隐现,弥漫着萧散淡泊的诗意。凭借艺术的非凡力量,大自然之美获得了永恒的生命。我与富春江的首次相遇,是在桐君山对岸。桐君山是桐庐的标志,相传有一老人,于此山中桐木之下采药结庐,人问其名,老人不语,手指桐木。后来人们就称其为桐君,其所居之山为桐君山,所居之屋为桐庐。这“桐庐”之名也散发着浓郁的隐逸气息。而桐君老人,也成了后世供奉的中药鼻祖。将身心融入这一片清幽山水,显然更容易萌发对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的确有人以一种义无反顾的决绝,将整个生命交付给这里的灵山秀水。富春江畔,那一处高阁连亘、飞檐翘角的所在,便是严子陵钓台。严子陵为东汉时代的高士,曾与刘秀一同游学,后来刘秀即帝位,以盛礼邀严子陵入京,许以谏议大夫的高位,严子陵固辞不就,归隐富春江畔。清晨,山林间飘荡着淡蓝色的雾气,黄昏,江面上闪烁着碎银般的波光;修竹佳木在和风中窸窣作响,岩石旁侧奇花异草静静开放……数十年间,仰观俯察,静思默想,这里的每一幅画面,每一个细节,都是对自由旷达的生命方式的生动诠释。一缕精神的烟云,自此间的林泉烟霞中氤氲而出,弥散在后世众多典籍文章的册页和字行之间。连那些胸中鼓荡着侠气剑胆的人,脚步一踏上桐庐的地面,心灵也不由变得柔软温润。最有说服力的,无疑该是范仲淹了。这位北宋名臣,因为上疏直言,不为当权者所喜,一生屡遭贬谪。第二次被贬,便是出任睦州知州,当时又叫桐庐郡。虽然在此仅半年多时间,范仲淹却先后写成《出守桐庐道中十绝》《萧洒桐庐郡十绝》等许多作品,描绘了桐庐的风光物事以及桐庐人惬意恬适的日常生活。显然,他从桐庐山水中发现了一种能够让人移心易志的气质,这使得他在渴望报效社稷,造福苍生的同时,又向往闲云野鹤,优游林泉。这期间,范仲淹重建了破败坍圮的严子陵祠堂,并写下著名的《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以表达无限的心仪之意。是的,置身于这样的山水现场,那些日常梦寐以求的功名利禄之属,不知不觉中失却了分量;相反,那种似乎遥远缥缈的事物却变得具有质感。今天,在桐庐的山水原野间徜徉第170页共170页\n行止,分明会有一种与大自然亲密而深切的融入感,仿佛严子陵、范仲淹的魂魄进入了自己的内心。在经济高速发展、物质生活日渐富足的当下,对超越的生活品质的追求,譬如“慢生活”的理念——脚步慢下来,心境静下来——愈发成为这里人们的共识。是的,脚步慢下来,心境静下来,才能够更好地发现和体会自然之美,探究存在的奥秘,感悟生命的意义。桐庐境内,有不少明清时代的古村,这里开发的一些旅游休闲项目,将农家生活、乡野情趣与时尚潮流巧妙地结合起来,别有情致。清晨醒来,从所住民宿走出来,走进田野深处,金黄色的野花恣肆地开放,三五成群的母鸡在田埂边觅食,水塘旁有水鸟梳理羽毛……在这样原始朴拙的环境中驻足,会真切地感受到生活是有根系的,心中会有一种笃实的家园感。沉浸在质朴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历史人文氛围中,会不会不经意忽略了桐庐的另一种光彩?今天的桐庐经济发达、产业丰富,是多个领域中的翘楚。走在城区街道上,感觉分明就是一座很有规模代化繁华都市。占据中国快递业的大量市场份额,被称为“三通一达”的申通、中通、圆通和韵达,都是从这里起步的。这几家快递巨头,堪称是桐庐经济飞速发展的一个生动隐喻。就要离开桐庐,又一次从桐君山对面的江畔经过,又看到传说中中药鼻祖栖身的地方,不由得想到:星移斗转,人世更替,而大自然始终是人类的一味大药。(取材于彭程的同名散文)2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温润熨帖的感受 熨帖:平静而舒服B.氤氲而出 氤氲:烟雾云气浓郁C.徜徉行止 徜徉:徘徊,心神不宁D.多个领域中的翘楚 翘楚:杰出者2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将现实世界里的桐庐山水与艺术世界里的桐庐山水融为一体,展现出秀丽的风光形胜和丰盈的诗画情韵。B.东汉的严子陵、北宋的范仲淹以及元代的黄公望归隐富春江,将身心融入自然山水,构筑出别样的生命方式。第170页共170页\nC.今天的桐庐所开发的一些旅游休闲项目,依托明清时代的古村,融合了多种元素,充分体现出“慢生活”的理念。D.文章两次写到桐君山,作者在此处与美丽的富春江相遇又告别,桐君传说深厚的文化内蕴引发了作者深沉的思考。28.有人认为倒数第二段可以删去,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简述理由。29.文章最后一段说:“星移斗转,人世更替,而大自然始终是人类的一味大药。”这句话有着怎样的深刻含意?试结合全文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南太行的妖娆山野杨献平①板栗树冒出黄色嫩芽的时候,杏花、桃花和梨花早已经开过。与板栗树同步的,是洋槐树。这种树木,在南太行乡村的山野极其普遍。每当春天,满树花朵洁白绽开,蜜蜂们忙得前脚跟后脚的时候,村人会提上荆条编织的篮子和长把的镰刀,到附近的山坡上去采。②花朵当然是人吃,绿叶子喂猪。猪在吃绿叶子的时候,常常故意先捡里面残剩的洋槐花来吃,还把嘴巴吧嗒得很响,以示抗议。人们把洋槐花洗干净,再和玉米面搅拌在一起,放点盐,放在箅子上蒸熟,倒点香油,吃得满口生香,仿佛整个身体,从里到外,也都有了花香似的,觉得特别轻盈,又很充实。洋槐花和玉米面联合的甜丝丝的滋味,至今还留在舌尖上,每一想起,就忍不住吞咽一口唾沫。③从这个时候开始,新的一年才算真正开始。农人一方面跟随节令,另一方面就是跟随庄稼,展开一年四季的生活。这时候,麦苗连夜疯长,早上吓人一跳。青油油的,像是染了绿墨;没有太阳光的时候,看起来有些发黑,但也是油油的那种黑,深深的黑。玉米也是,悄悄拔节,把星光下的山野吵闹得愈加热闹。只有各种豆子长势缓慢,它们大都被套种在玉米或麦子地里。人很偏心,总是先照顾长得快的、高的庄稼。豆子们也知道,为了使自己长得快一些,它们会伸出柔软的青色的手臂,挽住人高马大的玉米秆子,努力攀缘而上,不断争取与阳光谋面的机会。花生也要在这个时候点种,但它们的待遇一般较差,人总是把他们种在山坡上。还有芝麻、黄豆、红小豆,等等。在人们眼里,它们是类似于杂草一样的庄稼,越是与荒草挨得紧密,越会长得好。第170页共170页\n④河北沙河、武安一带的太行山山峰林立,莽苍无际,众多的悬崖隐藏其中,林子虽然不大,但也很茂盛。人进去,就和其中的一棵树没有区别了。要找,得扯着嗓子喊。林子的树下,特别是阳光可以经常光顾的地方,茅草丰厚,里面有柴胡、党参、黄芪等药材。为了挣到零花钱,不太忙的时候,村人就扛着锄头,提着篮子,去挖药材,回来晒干了,卖给药材贩子或者就近的中药铺。⑤高山起伏,犹如不停翻卷的巨大波浪,也像是群龙聚首。但再高的山,也是一沙一石积累起来的。接近村庄的时候,山势逐渐减缓,土质也随之改变,松软、肥厚,用锄头一刨,把野草和荆棘搬离原位。通常,大半天工夫,就可以开出一片田地。据父亲说,他年轻的时候,大家觉得田地少,人口倒是一年比一年多。为了多打粮食,村人就选择山上土比较多的地方,开垦出一些新田。可也奇怪,山里田地,总是产量很小。同样一片地,即使雨水充沛的年景,也还是不如村子附近的正规田地。开始人不明白,久而久之,才发现,那些野草和荆棘虽然被除掉了,可它们的根还在,一不留意,就又滋生出更多的同类来,使得庄稼无力抵抗,土地的营养都被原来的植物吸取了。⑥人们渐渐离开了山坡,有的出去打工了,有的办了养殖场,还有些,凭着脑子和嘴巴做生意。再加上政府号召封山育林,不到一年,先前的山坡就又恢复了原来的葳蕤,杂草卷土重来,就连消失了的野鸡、野猪、狼,都再一次出现了。老人们说,从前没有电灯的年月里,都是听着鸡鸣和狼嚎睡觉、起床和上地下工的。现在,有了电灯、电话和楼上楼下,又可以听着狼嚎过日子了。还有的,栽种了苹果树,每当秋天,沉甸甸的苹果在枝头上纷纷笑出声来,红扑扑的脸蛋,胖胖的身子,惹得孩子们总是流口水,有胆子大的,趁主人家不注意,从茅草当中爬到果园边上,惊慌得兔子一样,摘几个连滚带爬地躲到自以为安全的地方大快朵颐。⑦麦子已经成熟,不要三五天,就被人收割了。玉米开始吐穗,粉红还有点发紫的玉米缨子挂在长长的叶子之间,闺女的发辫一样。四季豆也开花了,紫黑色的,很不起眼。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站在院子里,头顶不断有鸟鸣,还可以听到喜鹊等鸟儿忽闪翅膀的声音。阳光下的山野,一片苍郁,庄稼和草木竞相展开,不断分枝,增添新的力量。天空上,云朵飘逸,如丝带。两边的青山上,寂静而又喧哗。⑧板栗树早已开过花了,长条状的、有点像弹簧的花朵枯萎成黑色,慢慢掉落,取而代之的是浑身长满细小尖刺的板栗。圆球形的板栗,开始小如指头肚,慢慢地膨胀、扩大、成长,想起来就很有意味。站在山岭上,漫山遍野的板栗树,青色的果实、稠密的绿叶子,看起来蔚为壮观。⑨村庄在远处近处的山坡上燃起烟火,慢慢增多的各式车辆在盘山道上,一会儿钻出一会儿隐没。那是来这里旅游的外地人。近些年来,南太行开发了不少景点,引得外地人不远千里万里,来到南太行,一个个睁着好奇的眼睛,在生养我们的沟壑、山野之间,寻找自然与乡野之美。第170页共170页\n3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还把嘴巴吧嗒得很响,以示抗议 抗议:表达不满意B.觉得特别轻盈 轻盈:轻松舒适C.先前的山坡就又恢复了原来的葳蕤 葳蕤:草木茂盛的样子D.想起来就很有意味 意味:板栗美好的味道3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春天的板栗树冒出黄色嫩芽,与后文漫山遍野的板栗果实成熟相呼应。B.文章第③段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出农作物应时生长,长势喜人的情景。C.文章结尾写南太行开发景点吸引外地人来旅游观光,暗含作者对环境破坏的担忧。D.作者情感细腻饱满,语言生动有趣,亲切自然。叙事描写有浓厚的乡村生活气息。32.文第⑦段中写到“两边的青山上,寂静而又喧哗”根据文意回答“寂静”“喧哗”的具体内容,并分析作者这样写的寓意。33.文章题目“南太行的妖娆山野”内涵丰富。结合全文,请你分析“妖娆”的内涵,并谈谈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故乡在远方张抗抗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流浪者。几十年来,我漂泊不定、浪迹天涯。我走过田野、穿过城市,我到过许多许多地方。我从哪里来?哪儿是我的故园我的家乡?我不知道。19岁那年我离开了杭州城。水光潋滟、山色空濛的西子湖畔是我的出生地。离杭州100里水路的江南小镇洛舍是我的外婆家。第170页共170页\n然而,我只是杭州的一个过客,我的祖籍在广东新会。我长到30岁时,才同我的父母一起回过广东老家。老家有翡翠般的小河、密密的甘蔗林和神秘幽静的榕树岛。夕阳西下时,我看见大翅长脖的白鹳灰鹳急急盘旋回巢,巨大的榕树林上空遮天蔽日,鸟声盈盈。那就是闻名于世的小鸟天堂。新会县世为葵乡,小河碧绿的水波上,一串串细长的小船满载清香弥漫的葵叶,沉甸甸贴水而行,悠悠远去……但老家于我,却已无故园的感觉。没有一个人认识我,我也并不真正认识一个人。我甚至说不出一句完整地道的家乡方言。我和我早年离家的父亲,犹如被放逐的弃儿,在陌生的乡音里,茫然寻找、辨别着这块土地残留给自己的根性。梦中常常出现的是江南的荷池莲塘,春天嫩绿的桑树地里透紫酸甜的桑椹儿,秋天金黄璀璨的柚子,冬天过年时挂满厅堂的酱肉粽子、鱼干,还有一锅喷香喷香的煮芋艿……暑假寒假,坐小火轮去洛舍镇外婆家。镇东头有一座大石桥,夏天有许多孩子从桥墩上往河里跳水,那小河连着烟波浩淼的洛舍洋,我曾经在桥下淘米,竹编的淘箩湿淋淋从水里拎起,珍珠般的白米上扑扑蹦跳着一条小鱼儿……而外婆早已过世了。外婆走时就带走了故乡。其实外婆外公也不是地道的浙江人氏。听说外婆的祖上是江苏丹阳人;又听说洛舍是移来此地的洛阳人之舍,谓之洛舍。由此看来,外婆外公的祖籍也难以考证,我魂牵梦系的江南小镇,又何为我的故乡?所以对于我从小出生长大的杭州城,便有了一种隐隐的隔膜和猜疑。自然,我喜欢西湖的柔和淡泊,喜欢植物园的绿草地和春天时香得醉人的含笑花,喜欢冬天时满山的翠竹和苍郁的香樟树……我欣赏它们,赞美它们,但它们不属于我。每次我回杭州探望父母,在嘈杂喧闹的街巷里,自己身上那种从遥远的异地带来的“生人味”,总使我觉得同这里的温馨和湿润格格不入……我究竟来自何方?更多的时候,我会凝神默想着那遥远的冰雪之地。想起笼罩在雾霭中的幽蓝色的小兴安岭群山。踏着没膝深的雪地进山去,灌木林里尚未封冻的山泉一路叮咚欢歌,偶有暖泉顺坡溢流,便把低洼地的塔头墩子水晶一般封存,可窥见冰层下碧玉般的青草。山里无风的日子,静谧的柞树林中轻轻慢慢地飘着小清雪,落在头巾上……那时住帐篷,炉筒一夜夜燃着粗壮的大木棒,隆隆如林场的牵引拖拉机轰响,时时还夹着山脚下传来的咔咔冰崩声……山林里的早晨宁静而妩媚,坡上的林梢一抹玫瑰红,淡紫色的炊烟缠绵缭绕,门前的白雪地上,又印上了夜里悄悄来过的不知名的小动物一条条丝带般的脚印儿,细细辨认,如梅花,如柳梢,亦如一个个问号,清晰又杂乱地蜿蜒于雪原,消失于密林深处……那些神秘的森林居民给予我无比的亲切感,曾使我觉得自己也是否应该从此留在这里。小小的脚印沉浮于无边的雪野之上,恰如我们飘泊动荡的青春年华。第170页共170页\n我19岁便离开了我的出生地杭州城,走向遥远而寒冷的北大荒。那时我曾日夜思念我的西湖,我的故园在温暖的南方。但现在我知道,我已没有了故乡。我们总是在走,一边走一边播撒着全世界都能生长的种子。我们随遇而安,落地生根;既来则定,四海为家。我们像一群新时代的游牧民族,一群永无归宿的流浪移民。也许我走过了太多的地方,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然而在城市闷热窒息的夏日里,我仍时时想起北方的原野,那融进了我们青春血汗的土地。那里的一切粗犷而质朴。20年的日月就把我这样一个纤弱的江南女子,磨砺得柔韧而坚实起来。以后的日子,我也许还会继续流浪,在这极大又极小的世界上,寻觅着、创造着自己精神的家园。(取材于张抗抗的同名散文,有改动)3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漂泊不定、浪迹天涯 漂泊:比喻居无定所,东奔西走B.想起笼罩在雾霭中的幽蓝色的小兴安岭群山 雾霭:雾气,形容雾气腾腾的样子C.静谧的柞树林中轻轻慢慢地飘着小清雪 静谧:形容静寂无声D.磨砺得柔韧而坚实起来 磨砺:把有尖、刃的金属用工具磨锐利3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展现了作者对自己现实中有形的故乡及内心中无形的故乡探寻的心灵之旅。B.外婆家所在的洛舍镇充满了江南生活气息,那里的一景一物常出现在作者梦中。C.作者离开出生地杭州城后,对杭州有着一种既日夜思念又敬而远之的复杂心理。D.文章中,作者通过对几个故乡的情感体悟,表达了对“故乡”深层意蕴的思考。36.作者为什么会时时想起那遥远的冰雪之地的北方?37.作者在倒数第二段中先说“我已没有了故乡”,又说“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而文章题目则是“故乡在远方”,这些说法看似矛盾却蕴含深意。请结合全文内容,概括说明。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第170页共170页\n《故宫六百年》自序祝勇①面对紫禁城,我总会涌起一种言说的冲动。宏伟的事物总是让我们心潮澎湃,无论自然的,还是人工的。但紫禁城又太庞大,一个人的生命丢进去,转眼就没了踪影,我必须穿越层层叠叠的史料,才有可能把它找回来。②在紫禁城,生命的参照系太大,一个人置身其中,就像宫殿里的一粒沙,不值一提。即使乾隆这位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坐拥中国历史上第二大帝国(版图仅次于元朝),在这深宫,依然会感到茫然无措。一个人,对空间的需求不是无限的。巨大的空间,给人的生活带来的不是便利,而是困难。清朝皇帝乾隆,在紫禁城里一再大兴土木,是紫禁城建筑史中至关重要的角色,但他最爱的,还是八平方米的三希堂。他为自己退休建造了宏伟的宁寿宫,但他退休后还是住在养心殿,挨着他的三希堂。③所以说,紫禁城不只是用来住的,更是用来吓唬人的,如汉代丞相萧何所说:“非壮丽无以重威”,以至于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后,每当我面对她,依然会感到心惊胆战。这些建筑气势壮阔、复杂深邃。在日本设计师原研哉看来,对复杂与宏大的追求是人类文明史上不可回避的阶段,以至于“现存的人类文化遗产都是复杂的”,而不是简约、低调的。因为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阶段,只有复杂宏大的工程,才能显示出统治者的能力与力量,也才能有效地整合族群与国家。④伟大的建筑都有实用性,但它们在本质上是超越实用的。就像埃菲尔铁塔,几乎没有什么实用性,建造它的时候,遭到了强烈的反对。但几十年后,剧情却发生了神奇的反转,埃菲尔铁塔不仅已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而且成了巴黎最重要的地标建筑,它每年的游客量比卢浮宫还多。与卢浮宫比起来,埃菲尔铁塔无疑是一座空洞的纪念碑,里面什么都没有,但它有高度,有其他建筑无法企及的体量,仅凭这些,就使它成为一个符号,罩在巴黎的头上,挥之不去。就像紫禁城的象征性,是通过她不近人情的宏大来实现的。⑤紫禁城的宏大,不仅使营造变得不可思议,连表达都是困难的。这让我的心底生起来的那股言说冲动,每次都铩羽而归。它太大了,它的故事,一千零一夜也讲不完。我们常说,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讲起。其实“二十四史”有头,也有尾,但紫禁城没有。紫禁城里收藏的古物远达新石器时代,甚至比新石器时代还要早,像《红楼梦》里写的,“不知过了几世几劫”。紫禁城里藏过一部“二十四史”,那是《四库全书》中史部的一部分,而三万多卷的《四库全书》,又只是紫禁城的一部分,很小很小的一部分。第170页共170页\n⑥站在紫禁城巨大的广场上,望着飞檐上面青蓝的天空,我总是在想,紫禁城到底是什么?在我看来,紫禁城是那么神奇的一个场域,是现实空间,却又带有神异色彩。它更像是一只魔盒、一座迷宫,或者命运交叉的城堡。因为它的内部,人影幢幢,魑魅交叠,有多少故事,在这个空间里发酵、交织、转向。紫禁城是不可测的——它的建筑空间是可测的,建筑学家早已完成了对它的测绘,它的神秘性却是不可测的,用深不可测、风云莫测来形容它,在我眼中都比用具体的数字描述它更贴切。它用一个可测的空间,容纳了太多不可测的事物,或许,这才是对紫禁城的真正定义。⑦从建筑形态来说,这座城里,宫殿楼台、亭阁轩馆、庭院街道一应俱全,因此它具有着一座城应有的物质形态。在这个物质空间里,也容纳着各色人等,包括皇帝、后妃、太监、文臣、武士、医生、老师(皇帝及皇子的讲官)、厨师、匠人等等,他们在各种建筑中生存和相遇,合纵连横,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应运而生。故宫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城,是物质的城,也是人群的城。它是一个社会,是世界的模型,是整个世界的缩影。⑧在我看来,紫禁城最根本的特性,在于它是一个生命体,犹如一株老树,自种子落地那一刻起,它就没有停止过生长。帝制终结了,但紫禁城没有死,而且永远不会死。2018年初秋时节拍摄《上新了·故宫》,我在早上六点到达太和殿,若“穿越”回几百年前,这正是大朝会的时间,但此时的太和殿前,不见排列成行的品级山(供官员们在广场列队的标志物),也不见铜龟、铜鹤在腹中升起的袅袅的线香,只有摄像机、轨道和摇臂在无声地运动,只有我们几人的谈话声,在空阔的广场上回荡。七点半,太和殿广场上的几扇大门打开,先是各宫殿的值班员排着进来,紧接着是上班的故宫员工纷纷骑自行车从广场前经过,有的还在太和殿台基下停下来,看看拍摄的现场。故宫博物院新的一天,就是这样开始的。紫禁城有自己的“生物钟”,它的声与色,在每一分钟都在发生着变化,让我这个“老员工”,也感到兴奋和惊奇。⑨时间无声地流过紫禁城,却在紫禁城中留下了鲜明的痕迹。紫禁城不是一个固体,永恒不变,而是一刻不停地在变,尽管那变化,可能极为细小,就像一个人的额头生出的皱纹,只有敏感的人才能发现。这些具体的、细小的变化,带动这座城,处于永不止息的生命律动中。这是紫禁城这件“古物”与其他古物最根本的不同。(取材于祝勇《故宫六百年》)3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气势壮阔、复杂深邃 深邃:深沉宏大。B.每次都铩羽而归 铩羽:比喻失意,受挫折。C.人影幢幢,魑魅交叠 魑魅:比喻各种各样的坏人。第170页共170页\nD.在这个空间里发酵 发酵:受外界影响发生变化。3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埃菲尔铁塔为例说明伟大的建筑象征性常超过实用性。B.参加《上新了·故宫》的拍摄使作者增添了责任感和使命感。C.作者用“一个人的额头生出的皱纹”比喻紫禁城细小的变化。D.作者用冷静而细腻的语言表达了对紫禁城历史的追思和感悟。40.作者在第②⑦⑧段中提及“乾隆”“各色人等”“故宫员工”,其用意分别是什么?41.作者为什么说“紫禁城的象征性,是通过她不近人情的宏大来实现的”?请结合上下文分析。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泥火盆儿“江山千里雪,炉火一点红。”展望北方的苍茫原野,总让我想到童年那一盆红彤彤的炉火,炉中闪耀的火光,照亮了我的冬日情怀。记忆中的火炉不是那种婉约的小火炉,而是朴素简约的泥火盆儿。温暖的火盆儿,是几代人抹不去的记忆。童年的北方,冬天格外冷。大雪囤着一座座村庄,整个长冬都不肯化去。晌午,阳光强烈,屋里生火做饭提升些温度,屋瓦上才变得柔和些,滴滴答答的屋檐水垂落下来。日头稍稍偏西,屋檐下就又挂上了长长的冰棱。这时,祖父掖了掖宽大的棉袄,用一根带子把腰勒紧,推开风门,从南墙根儿端来一个泥火盆儿——那是乡下人冬季的宝物——放在屋檐下,往盆里装了碎草,盖上细碎的玉米秸,点燃。碎草抽抽噎噎地燃起,一股青烟被北风扭得四下流窜。祖父不急不躁,好像任由顽皮的孩子尽情打闹,在旁边不紧不慢地吸着他的烟锅。烟吸透了,青烟没了,火红的炭骨窜着短粗的火苗儿,在火盆里活力四射。祖父用他粗糙的大手,小心地捧起暖烘烘的火盆,【甲】笑吟吟地回屋。片刻,屋里就温暖如春天一般。那时候的乡下,几乎家家有一两个火盆儿。火盆儿是秋天就做好的。它制作起来很简单,到村外岭畔挖些干净的粘性黄泥,拌上麦糠,和成厚泥巴。粘土有时候是会裂的,为了让火盆儿品质好,还要把一些破布片儿、旧绳头儿绞碎,拌进泥里,这样火盆儿就有了筋骨,可以更好地成型,不易碎裂。拿一个旧脸盆做模子,倒扣在平展的地上,盆面擦一层“粉”第170页共170页\n——爷爷从灶底掏出的草木灰。然后,一层层往上糊泥巴。开始时泥巴打滑,拍打几下就好了,泥巴糊上去要轻轻拍打,拍打得火盆儿瓷实且四壁均匀。做好的火盆儿就像一个丰满厚重的大脸盆,放在背阴的地方慢慢地阴干,急了会有裂纹。祖父总是去查看火盆儿,有小裂缝马上用细泥封住、抹平。火盆儿干透了,小心翻转过来,从中间把脸盆抽出——一只丰满的泥火盆儿就【乙】笑吟吟地端坐在墙角,等待着北风紧、雪纷飞,等待着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隆冬的到来,那时,它就可以大显身手了。乡村取暖,大都用做饭的灶火,烧热屋里的火炕,叫“暖屋热炕”。但炕的热度远远抵御不了隆冬的严寒。尤其屋里有老人孩子,他们抵挡不住大寒的侵袭。严寒时节,大雪培住屋子,即使炕烧得热鏊子一样烙屁股,屋里仍然凉气刷脸,清晨,你会发现脸盆里结了冰碴子。北方还有一句话——“针鼻儿大的窟窿斗大的风”。冬日里,一点儿小缝隙就能夺走屋里好不容易积攒下的热量。于是四处寻找风源,用碎石泥塞紧老鼠洞,门帘挂在堂屋和卧房的门外;用高大的茅草和芦荻勒一扇风门挡在堂屋门外……尽管如此,三九天气,还是寒气逼人。是时候请泥火盆儿出场了。每一餐灶火,总要剩些热炭,从灶膛里拣几块红彤彤的木炭置于火盆儿内,端到屋子里,屋里顿时就腾起一股暖流。带着小火苗的炭火在火盆儿里热腾腾地跳跃,老人在炭火的上方烤烤手,说,暖和!孩子的小脸儿被炭火映红,暖暖地笑。在炕上绣花的姑娘,把积劳而僵硬的双手拢在火盆边儿烤烤搓搓,绣出的花就更显灵性。远归的人,拿笤帚扫下一身硬邦邦的雪粒子,坐在暖融融的火盆儿前,顿时感到无限温暖冬季,在火盆儿边,多少英雄变得儿女情长,被这一小盆红通通的炭火拴住了出去闯荡的脚步;多少游子又在日思夜念老家炕头上泥火盆儿那冒着火苗的温馨。冬日,家里来客串门,最热情的招呼就是拉到火盆边说:来,烤烤火!围着火盆儿拉呱着日子,闲话着岁月,一天天地向年关迈进,向春天迈进,向新的生活迈进。火盆的微红,映着庄户人一脸的安详、满足和期盼、向往。泥火盆儿,是温暖的使者,还是美食的源地。一把黄豆,一撮苞米粒,几个花生,祖父就变戏法一样把它们变成香喷喷的美食。瘦小的苞米粒埋进去,过一会它就蹦跳着出来,变成一个爆米花。祖父一边欣喜地用拔火的钎子挑出爆米花,一边看着我说:“看看,女大十八变,小丫头转眼就变成大姑娘了。”有时候,祖父悄悄把地瓜埋进深灰里,慢慢地热。闻到甜香味儿,小孩子馋猫一样到处找,直到那滋滋地冒着油的地瓜被祖父从灰里掏出来,小孩才恍然。于是,趁家人送客去了,也学着大人的样子,把地瓜悄悄埋在火炭里就上街玩了。待到家人闻到一股焦糊味儿,那火盆里只剩了一块黑乎乎的糊炭儿……最温馨的是祖父就着火盆儿喝酒。黑色的烫壶倒上半壶白酒,酒壶底部埋进火盆的炭灰,伸手从屋脊挂钩子上摘下小小的腊条提篮,拿出几条小干鱼,祖父用铁筷子夹着干鱼在火盆儿上慢慢地烤。鲜味首先惊醒了炕头小猫,喵喵叫,围着祖父转。祖父拿过猫食碟子,把鱼头、鱼鳞和杂刺、肚腹之物分享给猫……第170页共170页\n泥火盆儿前的时光是温馨的。听北风敲窗,几片干树叶在窗外飒飒轻响;看雪花飘飞,给院中的草垛披上斗篷。守着泥火盆儿的炕头上,绵绵的是祖父那些久远的故事和传说。火盆前的祖母戴着老花镜悠悠地在绣一副鞋垫,或者补几双袜子,或者就那么比划几片布片,拼接成她需要的枕头套、小肚兜……故事也像手中的线一样绵绵不断。冬天日短,不觉中日影就从窗户快上没尽了,火盆儿里的火也暗淡下去,小孩子打一个长长的哈欠,灶屋里响动锅碗瓢盆的序曲。祖父就着火盆儿里微微露红的炭苗点燃了烟袋锅,烟雾缭绕里那张布满皱纹的脸上恬静安详。常常,火盆儿边的情景像一幅静物写生画,永恒定格在我的记忆里:祖父背倚着炕头上高高的被卷闭着眼睛,是在打瞌睡,或者回想久远的往事;火盆边小弟睡得小脸红彤彤,拨浪鼓在枕头边寂寞着;祖母双手插在宽大的衣袖里,眼睛似乎在看向窗台上阿姐的算盘。猫儿从静物里走出,它先是在火盆边伸伸懒腰,扭扭捏捏地走到窗户边,透过封窗纸上的小玻璃片,看窗台上的麻雀……祖父醒来,引过猫儿,抱在怀里,祖母轻拍窗棂赶走了麻雀……此刻,火盆儿里也许只剩下些热炭灰,堂屋里,锅碗瓢盆又响动起来,风箱慢悠悠响起,炕头接续着火盆的暖,又热起来。(取材于张金凤同题散文,见2018.2.23.《光明日报》)4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婉约:文气,雅致。B.短粗:形容火苗微弱。C.筋骨:使泥火盆成型的骨架。D.培:包围、拥堵。4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作者笔下,泥火盆既引发了美好的回忆,又象征了一种艰苦却温暖、恬静的生活。B.本文融记事、写景、忆人于一炉,行文变换交错,笔法灵活,语言质朴而又不失灵动。C.祖父的形象很丰满,他本领大、不怕苦、满心慈爱,但心里也有无法出去闯荡的遗憾。D.文章的结尾,既是对眼前现实生活实境的叙写,又寄寓着强烈的感情,可谓寓情于境。44.分别写出【甲】【乙】两处“笑吟吟”在表达上的妙处。45.作者说“温暖的火盆儿,是几代人抹不去的记忆”。这种承载几代人乃至整个民族共同记忆、具有文化内涵的事物,还有很多。请你结合自己的经历和学习体会,举出另外一例,并做简要说明。第170页共170页\n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回忆中的大运河说起历史上的大运河,总是会首先想到苏东坡。作为一个文化人,苏东坡让后人永远怀念。晚年的他从海南流放归来,没有按朝廷惯例到蜀地的一个叫玉局观的道观挂职,而是一路向南,再向东,朝着江苏的方向直奔而来。我对他来江苏的具体路线,已记不清楚。只记得他沿着大运河,最后进入常州。正是天气最闷热之际,船舱里更热,热得只能光膀子,也就是我们南京人说的“赤大膊”。常州人民听说苏东坡来了,立刻万人空巷,都来到运河边上。一方面欢迎他,另一方面,当然也是想见见伟大的苏东坡的风采。于是大家见到了裸着上身的东坡先生,他老人家袒胸露腹,从船舱里走了出来,向常州人民拱手致意,同时嘴里忍不住念叨:“这样欢迎,折煞人也!”我喜欢这样一个热情的场面,总是无法忘了大运河边的这一幕。天气那么湿热,挥汗如雨。人群中一定也有许多光着膀子的男人,他们站在运河边上看风景,对着诗人指指点点。而今天的我们,却是穿越了接近千年的时光,欣赏着风景中的他们。我要是个画家,就要将这个场面画出来,毕竟这是大运河上最有人文温度的一个场景,光是用文字记录下来,远远不够。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到了常州,想到苏东坡,崇敬之情顿起,便写诗纪念。在运河边舣舟亭附近,他老人家居然一连写了三首诗,其中之一是这么写的:风流苏髯仙,遥年此系艇。遗迹至今传,以人不以境。说起历史上的大运河,总是会首先想到苏东坡。作为一个文化人,苏东坡让后人永远怀念乾隆皇帝的这首诗,强调了以人为本。在他眼里,大运河也就这样,重要的应该是人,是苏东坡本尊。中国古代的京杭大运河,是非常重要的交通要道。千百年来,南来北往,无数游客匆匆走过,早就习以为常了。没人太把大运河当回事,大运河就是今天的高速公路,就是今天的高铁。对于古人来说,大运河也谈不上多伟大,它就那样。我们今天很喜欢说大运河的文化含量,文化也是慢慢才形成的。有时候,文化也就那么回事,人文化成,文化这玩意要是离开了人,什么都不是。江苏境内的大运河,最早只是与战争有关,为了去征伐别人,为了称霸,为了开疆拓土。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就是大运河的第一锹,是春秋时期的吴王夫差开挖的。当年的江南,水网四通八达,吴国军队要想远征,要想逐鹿中原,就要考虑如何将长江与淮河打通。再以后,为了走近路,便有了人工开挖的邗沟,路程由此大大缩短,南北距离被拉近了。第170页共170页\n古邗沟是江苏境内大运河非常重要的一段,虽然最初只是为了军事,为了定鼎中原,实际效果则是极大地方便了百姓,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出行。事实上,人工开挖大运河,自吴王夫差的第一锹开始,从来就没真正停止过。秦朝和汉朝,以及后来的南北朝,大运河一直在断断续续挖掘,越挖越远,越挖越长。因此,隋炀帝在古邗沟的基础上,花了六年时间完成的京杭大运河,也只是充分利用了前人成果。因为吴王夫差,因为隋炀帝,因为这两个既传奇又具悲剧性的人物,江南的命运就此改变。不管怎么说,大家都会明白,大运河的功远远大于过。唐朝诗人皮日休甚至把隋炀帝修大运河,与大禹治水相提并论。过去的很多年,大运河都是中国的经济命脉,皇家政权要想维护自己的统治,必须要依靠大运河,必须要管理大运河。事实上,大运河带给我们的联想,更多的还应该是芸芸众生的普通人。真正要回忆大运河,我会更多地联想到古代游子,想到当年的南船北马,想到南来北往的文人。大运河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它不是始终畅通。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到了明清之际,北方的大运河,渐渐地已失去了通航能力。说起历史上的大运河,总是会首先想到苏东坡。作为一个文化人,苏东坡让后人永远怀念乾隆皇帝的这首诗,强调了以人为本。在他眼里,大运河也就这样,重要的应该是人,是苏东坡本尊。中国古代的京杭大运河,是非常重要的交通要道。千百年来,南来北往,无数游客匆匆走过,早就习以为常了。没人太把大运河当回事,大运河就是今天的高速公路,就是今天的高铁。对于古人来说,大运河也谈不上多伟大,它就那样。我们今天很喜欢说大运河的文化含量,文化也是慢慢才形成的。有时候,文化也就那么回事,人文化成,文化这玩意要是离开了人,什么都不是。遥想当年,北方人南下,到今天的江苏淮安境内,必须下马坐船,从此开始一段行舟的诗意生活。南船北马是古代南北交通最常见的出行方式。长途旅行中,与颠簸的马车相比,船上的感觉可能会舒适一些,磨墨题诗也方便得多。自从有了火车,一个旧时代结束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开始了。时间开始有了全新的意义,不过仍然还有不同的理解。民国时期,丰子恺先生从家乡去省城,乘火车只要四个小时,可是他宁可坐船。坐船要四天,他认为这样可以看到更多的风景。快还是慢,这可以是人生的两种选择。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喜欢快,喜欢快捷。然而有时候,我们也可能希望会慢一点,为什么不能慢一点呢?第170页共170页\n我有过两段大运河上的亲历,一次是从苏州去杭州,一次是在苏州古运河上夜游。第一次的舟行说来非常奇特,那是三十多年前,在大学读研究生。我们出门访学,去了苏州,到范伯群先生家,请他为我们上课,讲完课,付了五元钱的课酬。范先生一边在收据上签字,一边说我跟你们先生是好朋友,为他的学生上课,还要这样,真是不好意思。然后,大约也是范先生的主意,劝我们干脆坐船去杭州,觉得这样更有诗意。那时候,老作家汪静之先生与黄源先生还健在,我们计划中要去杭州拜访他们。于是就上了去杭州的夜航船。因为年轻,也没觉得这样旅行,会有什么样的意义。好像是上了船就聊天喝酒,然后就睡觉,进入了黑甜之乡。醒来时,已经到了杭州境内。旭日初升,景色很美,想到船舱外去看看风景,可是刚走出去,便被臭烘烘的气味熏了回来。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京杭大运河杭州段,被污染得不像样子,河水黑乎乎的,漂浮着各种杂物。我们当时并没有感到诗意,感到的是诗意的消逝。第二次是在苏州夜游古运河,完全是另一种感受,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时间是新世纪,第一次过于简陋,虽然睡卧铺,却又脏又乱又差。第二次过于豪华,有吃有喝有空调,还有人唱昆曲。走出船舱,清风扑面,精神立刻为之一爽。两岸风景如画,灯光五颜六色。站在船头上,与陆文夫【1】先生通了一会手机,向他老人家问好。陆文夫是家父的挚友,那好像也是我最后一次与他聊天。(取材于叶兆言【2】的同名散文)注释:【1】陆文夫:作家,曾任苏州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2】叶兆言:作家,其祖父是中国文学界元老叶圣陶先生,其父叶至诚曾任江苏省文联创作委员会副主任。46.下列语句中加点成语的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州人民听说苏东坡来了,立刻万人空巷,都来到运河边上B.吴国军队要想远征,要想逐鹿中原,就要考虑如何将长江与淮河打通C.唐朝诗人皮日休甚至把隋炀帝修大运河,与大禹治水相提并论D.大运河带给我们的联想,更多的还应该是芸芸众生的普通人4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上,大运河方便了百姓生活,成为中国的经济命脉,作者肯定了其历史功绩。B.作者第二次夜游古运河,豪华的条件、优美的景色让他非常惬意,精神为之一爽。C.文章结尾写到自己与陆文夫先生最后一次聊天,隐含着作者淡淡的遗憾与怀念。D.本文语言浅近自然而又意蕴丰富,既拉近了与读者的心理距离,又引人思考回味。48.作者为什么说“毕竟这是大运河上最有人文温度的一个场景”?请结合上下文具体说明。第170页共170页\n49.本文标题为“回忆中的大运河”,作者围绕大运河展开了哪些“回忆”?意图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每一寸墙每一朵花上海的马路纵横交错,总共5000多条,每年还会新辟出来一些路。每到年初,我会摊开新的上海地图,下棋一样看上半天。每一次,最早映入眼帘的是那些熟悉的马路。我有点路盲,找到它们,犹如找到坐标,这才能厘请陌生的新马路有多远、处在什么方位、如何能到达。其实,我从不主动探访那些陌生的路,只是怀有一些好奇而已。说来惭愧,在上海居住超出60年,我熟悉的马路极有限。也许躲在书斋里,深陷写作的时间过多;也许我的居住、办公几乎集中在内环里,和母亲、兄弟的距离,按现在的说法,都是“一碗汤”的距离。个别亲友住得远,我每年邀请他们来这边聚餐一次,或改视频联系了。熟悉的路,特别是有讲头,往深里看有缘的路有几处。想想每个人的人生也就一条路,生活中能有几条可恋的路,不觉得贫瘠。饱含深情的路未必和个人成长、情感轨迹、生命记忆相交织。爱上一条路,有时像爱上一个人,起源于某种相遇、相投,有时只是冥冥之中的偶然。新华路,我从没在那儿居住过,但喜欢去。次数多了,那里的每一寸墙、每一朵花我几乎都认得。1982年5月的一个中午,我第一次去新华路。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曾是“国宾道”,重要的外国宾客来往虹桥机场,车子从这里经过。当时我匆匆而去,不为马路风情、外国弄堂的建筑风格,直奔新华路邮局。当时的我是初出茅庐的文学新人,星星点点发表了一些作品,于是报社、杂志社、出版社陆续寄来样书和稿费,需要本人去邮局领取。从未去过的陌生马路,我心存好奇,从定西路左拐进入新华路,前行几十步,内心涌出一阵疑惑,太熟稔了,有前世今生一般的亲切感。我找到一个常规的解释,这一截马路不宽,不是车流呼啸的干道,很少直通通对开的十字路口,马路带有微微的弯势,颇为好看,这气质和我从小居住的南昌路相像,于是好感呼之欲出。但是新华路朝气,清丽,不拘于老派第170页共170页\n;沉稳,不停留在古朴。那里鲜有提鸟笼的、在弄堂口孵太阳的闲人,或什么摩登青年。沿街的洋房把明媚的花园敞开来,单纯清丽的初夏扑入我的怀中,耳朵清新了,仿佛能听得花朵和树叶沙沙地对话,偶然一抬头,园里一棵高瘦的杉树煞是清俊。也有篱笆,篱笆缝隙中探出一支可爱的小花。洁白花瓣,橘黄色的花蕊,嫩绿色的花茎上一抹星星似的亮光,花朵的形状如一个小风车,妩媚中带一点调皮和任性。迎着微风,仿佛能飒飒地飞转起来,它仿佛在对我微笑,让我回到童年南昌路老宅内绿意盎然的小花园,内心浮动久违的安谧。多好啊,不是每个人都能幸运地找回失去的童年心境。我略带痴迷地在微笑灿烂的风车茉莉附近兜兜转转,听民族乐团隐隐的琴声,欣赏法国梧桐合抱而起的“梧桐隧道”、一些有浮雕的漂亮老别墅、欧式的半圆形阳台。也在那一年底,我结识了我家先生,他是我中学好友的大学同窗,婆家恰巧住在新华路老别墅群的后面。婚后,我俩周末去看婆婆,晚餐后回自己的小家,会特意绕过老别墅区,在新华路上走一段夜路。那里夜间灯光朦胧,无比静谧,仿佛一座小镇。又过了几年,我们特地把家也安置在新华路附近。我喜欢清晨天光闪烁的新华路,在葱郁的梧桐树冠覆盖下,它像一条秀丽的河,有光泽,有荡漾感。在那样的早晨散步,我会有脑子放空的状态,将路人按不一样的走姿和步态,想成鱼类、虾类,和我一起在晨光中自在地游走。缓缓而过的小车,被想成轻舟,颠簸着,逐渐流逝。偶尔路过的轧得马路发颤的货车,成了伸着脖子的大鳖,笨拙,气昂昂的。我把新华路看成“自己的地方”,有事没事来走走、停停,沉浸在静谧的心境中。我笔下的很多作品,灵感都是在放空的散步中形成的。新华路上坐落着百余套异国建筑风格的别墅、洋房、高级花园住宅,聚集地被称为“外国弄堂”。外国弄堂离路边不远,恰好听不见外面的车声,像有意隔绝尘嚣。别墅群里有英国乡村式花园住宅,白色的粉墙露出黑色的木框架,古典大方。有带有法式风情风格的建筑,布局上轴线的对称,廊柱、雕花、线条制作工艺精细考究,屋顶上有精致的老虎窗,贵气典雅。也有气势恢宏的中式建筑以及意大利式、荷兰式的老建筑。有一幢双层圆形,形似奶油蛋糕的“蛋糕房子”,拥有蓝色的屋顶,曾是西班牙公使馆。很多老洋房有庭院,偶然穿过,只见绿色连绵,植物茂密,老洋房只成了绿树中的美丽点缀。新华路160号上海影城,也是我心心念念的地方,在那里度过了很多美妙的时光。尤其每年电影节期间,我换上宽松的服装,带着大号瓶装水,赶场子似的看很多场电影。有时夜场电影落幕后,顶着一头的星光回家。第170页共170页\n秋天的新华路有落叶景观。飘落的金色树叶满地,非常有味道。记得有一次我和女儿萦袅一路谈笑,在新华路上沙沙、沙沙地踩着落叶,忽然,我们默不作声了,被秋天的壮丽和伤感深深触及。若干年后,我写《小香咕全传》,里面有一条名叫“沙沙”的小路,孤独的香咕常会去和“沙沙”倾诉心事,每次小路轻柔地回复她:沙沙,沙沙。新华路不宽阔,不显赫,不张扬,全长不过2公里多一点,始建于1925年,将近百年。最初因这一带有个小寺庙,慢慢地聚集人气,成了一条路。曾叫作安和寺路,1965年改名为新华路。这条路今天的魅力绽放,来自人文和景观,更来自历经近百年的岁月酿就独有的格调和积淀。上海越来越大,车流滚滚,不喧哗、有风采、静美的马路如今已不太多。上海有64条“永不拓宽”的景观路,南京东路、淮海中路、武康路、新华路都在列,原则上说,50年、100年后,这些马路仍会保留基本的风貌。但保持一条马路原有的风骨和风情太难,它们在被岁月销蚀。就在前不久,多少年静静开在新华路上的老牌面包房马可孛罗悄悄关门了。新华路上的每一寸墙、每一朵花也被改变,我熟悉的篱笆也找不到了,但每年5月,我还会小心寻找曾对我微笑的风车茉莉,期盼那枝风车茉莉躲在隐秘的花丛中。可惜,始终没找到。多少年了,一枝也没有寻到。也许我曾经邂逅的一株白色风车茉莉只是内心偶然闪过的幻影?有这幻影,不奇怪,人总想在时间长河的洗涤中,做回真正的自己。(取材于秦文君的同名散⽂)50.下列对加点词语在文中意思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活中能有几条可恋的路,就不觉得贫瘠贫瘠:乏味无聊B.太熟稔了,又有前世今生一般的亲切感 熟稔:熟悉C.但是新华路朝气,清丽,不拘于老派 老派:老旧破败D.它们在被岁月销蚀 销蚀:磨损,损耗51.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我喜欢清晨天光闪烁的新华路,在葱郁的梧桐树冠覆盖下,它像一条秀丽的河,有光泽,有荡漾感;在那样的早晨散步,我会有脑子放空的状态,将路人按不一样的走姿和步态,想成鱼类、虾类,和我一起在晨光中自在地游走;缓缓而过的小车,被想成轻舟,颠簸着,逐渐流逝;偶尔路过的轧得马路发颤的货车,成了伸着脖子的大鳖,笨拙,气昂昂的。52.作者饱含深情地记述了她所喜爱的新华路。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喜欢新华路。第170页共170页\n53.文章最后两段作者再次提到风车茉莉,有何用意?请简要回答。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西洲何处夏磊在我喜欢的古代诗词里,《西洲曲》算是背得比较早的。年少时我家住在长江中间的南京八卦洲,头上是天,四面是水。“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每次念到这两句,就会想到江边上的那个渡口,并同时在脑海里遐想着渡口外边的世界和不知在何处的西洲。后来,又读到温庭筠的“西州城外花千树,尽是羊昙【1】醉后春。”这才知道,原来古代真的有一座城池叫西州。西州城建于东晋,因为宰相谢安病重时途经西州门,他死后,羊昙不再出入西州门。有一天醉酒后不觉来到西州门,禁不住伏鞍痛哭。虽然诗里的西州城早已无从找寻,但这个名字却是再也忘不了了,并且它也像《西洲曲》里的西洲一样,虽然相隔不远,却只能在心里梦想着彼岸。我其实也清楚,《西洲曲》里的西洲和温庭筠诗里的西州不是指的一个地方,但是我却情愿把它们拉近,我甚至相信渡口那边就是那个诗意的世界。那年的三月,我们举家迁往江西,江水几个起伏就把我们的小船带到了江心,回望已是故乡的江北,渡口码头变得越来越小,最后模糊在了江雾之中,眼泪在这时已经淌进了脖领。我知道,我要去寻找我生命中的另一个西洲,“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桕树。”那里有乌桕,也有花千树吗?人的一生就是从一个渡口到另一个渡口,从一个彼岸到另一个彼岸。渐渐地,我也过了总是在脑子里幻想西洲的年龄,生命中路过了几个渡口,也到达了几个彼岸,可我还是没能忘记从前的那点儿梦想。我不想放弃每一个彼岸,有谁来渡我过去呢?我此刻没有徘徊在自己的渡口,我想去其他的渡口看看。那一次,我从武汉到长沙,走的路线大体上和屈原《涉江》里写的差不多。自从屈原“行吟泽畔”来到湘江岸边,后世文人在水边的喟叹抒怀就显得很小家子气了,没有谁可以直视“屈原问渡”的背影,也没有谁可以对他视而不见。那天屈原来到湘江边时,已是再次被流放了,“面色憔悴”“形容枯槁”,他在水边踯躅,实际是到了思想和生命的一个渡口。飘然而至的渔父是一位高人隐士,也是一个“摆渡人”。只是屈原终于没有听渔父的话,没有到对岸去看看。他往故国方向走了一段,传来了亡国消息,遂万念俱灰,选择了投江,激起了千年波澜,中国的所有河流也跟着激荡起来。第170页共170页\n屈原投江以后的一百多年,贾谊也遭贬来到了长沙的这个渡口,他在水边写了篇赋,投到江水之中。在这篇赋里,贾谊用许多比喻来称颂屈原。然而又取了一条折中的路子,他一时感叹“呜呼哀哉,逢时不祥”,一时又说“何必怀此都也”,总之是说,对岸还是要去的,办法总归是有的。任何对屈原的评论都是多余的。他不是儒家,也不是道家,他只是诗人,诗人眼前的路没有阡陌没有迂回,除了往前还是往前,渔父的道家处世方略是说服不了他的。屈原追随先贤彭咸【2】而去,他没有渡到什么地方,却走到了天下人的心里。我没有遇见生命中的“渔父”。我在早些年曾多次投宿在富春江边上的桐庐,在“鱼梁渡头”停留过。读过郁达夫的《钓台的春昼》,就想着寻访这个故地。一是因为它每每勾起我对老家渡口的怀念,还有就是我那时的工作压力很大,带着一百多人的团队惨淡经营,正是需要释放压力、探索出路的时候。郁达夫是在上海“接到了警告,仓皇离去”,回到老家富阳而来到了这个渡口的。在一位洗米少妇的指点下寻到这夜渡,高喊两三声,船就来了。到了对岸,黑黢黢的桐君观却呈现了极好的景致,尤其是这里的秀和静,使得他想就在这里结庐读书,颐养天年。像严子陵【3】一样,管他什么高官厚禄、浮名虚誉。但他终于还是回到上海,加入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后来又参加了文化界爱国救亡活动。于是我们少了一个隐者,却多了一个战士。就是这样的能吟出“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的江南名士,在去新加坡做抗战宣传时,写下了“抗战到底,一定胜利”这样的壮语。江对面的严子陵不知道那天晚上这里发生了什么,他还在安享范仲淹送给他的“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而我们知道了郁达夫的选择,也无须太多的评价。郁飞先生说过,他父亲不是什么圣人,只是一个文人。但是我想,我们也可以把“山高水长”送给郁达夫。他就是一个作家,他永远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忠于自己的选择。他本可以效仿严子陵,在江边寻一处钓台“结庐读书,颐养天年”,而他最终成为了一名烈士。富春江边的那个渡口没有留住他,一江春水在送走他的同时,永远记住了他。站在富春江边看江水东去,我忽然想,渡口其实就在人的心里。追随自己的内心就无所谓此岸彼岸。于是,还是禁不住想起我的西洲了。我喜欢《西洲曲》,在我看来,不论是“登楼扶瑶琴”,还是“采莲南塘秋”,西洲是一个可以托付梦想,托付思念,可以托付爱的地方。我梦想着人生的每一个渡口都是用爱来摆渡的,而到达的也是爱的彼岸。(取材于夏磊同名散文)第170页共170页\n注释:【1】羊昙:东晋名士,谢安的外甥,擅长唱乐,谢安十分欣赏他。【2】彭咸:商朝末年贤大夫,因为向纣王进谏不被采纳而投江。【3】严子陵:东汉高士,拒征召而归隐富春江衅,耕钓以终。5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在水边踯躅 踯躅:意为徘徊不前的样子B.带着一百多人的团队惨淡经营 惨淡:形容做某件事煞费苦心C.结庐读书,颐养天年 颐养天年:慎言养性,免祸全生D.我们也可以把“山高水长”送给郁达夫 山高水长:指路途遥远,多有阻隔5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温庭筠笔下西州城美丽的景色和羊昙醉酒的故事丰富了作者的想象。B.贾谊同情屈原的遭遇,但他认为尽管环境恶劣,也应顽强地活下去。C.“只是一个文人”,意为郁达夫应该过结庐读书,颐养天年的日子。D.作者在文中多次引用诗句,这些诗句优美并且蕴含作者的人生体验。56.本文题目是“西洲何处”,请结合全文,分条说明作者心中的“西洲”在哪里。57.请结合全文,简述“屈原问渡投江”“郁达夫抗战救亡”两个材料的作用。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失败的寻访①去看那条千年古道。第170页共170页\n②村子临河而居,碎石沿着河岸垒出齐整的层次感。胡同仅容一人走过,像一抹被遗弃的瘦长的影子。出了村,是一片浩荡的水。堤岸有两棵柿子树,隔了很远依然可以看到它的苍老;一头无所事事的驴,静默在水边,比眼前的这片水还要安详;几辆小车停在不远处,有人正在钓鱼。山野中的这片水,我还没有来得及细细体味,车子就一晃而过了。路的尽头,竹林茂密。因为山太深,人迹罕至,竹林才完整地留存下来。很多人从远方蜂拥而来,则是近年的事情了。通往竹林的,是一条千年古道,狭窄,凹凸不平,向险而去。为方便更多人抵达那片原生态竹林,当地人把原来的河道改造成一条水泥路。新开辟的水泥路在古道下方,即使是旅游旺季,也没人留意这条古道。人们奔走在新路上,直抵想象中的那个原生态景点。千年古道成为一个被封存悬置的景观。路边有溪水流过,不知名字的鸟,在水流声中穿过。一块并不规则的金黄麦地,镶嵌在山坡上,让人格外空落和孤单。③这个守着千年古道的村子,居然有一个铁匠铺。多年来,我游走乡间,在找寻农具的同时,隐隐盼望着哪天遇到一个铁匠。童年记忆里红彤彤的打铁情景,一直灼烫在我的心头。我从千年古道失意而归,却在村子里意外发现了那个铁匠铺。它比破落的村庄更破落,但看上去并没有彻底被遗弃。我很快就找到了它的主人——一位76岁的老铁匠。他几乎符合我关于铁匠的所有想象,苍老,敦厚。稍感惊讶的是,他竟然那么健谈,让人很难将他的言谈举止与木讷表情联系到一起。他一边口沫纷飞地讲解打铁知识,一边手舞足蹈地演示,比如火候如何掌控,比如落锤时的角度和力度。他似乎等待了很久,孤独了很久,对我这个陌生人的来访异常兴奋。他打了一辈子的铁。每逢镇上赶集,他就去摆摊收农具,直到攒够了一定的数量才开炉打铁,过上一把瘾。其实他早就不需要依靠打铁来维持生计,他的手艺已经没有多大的现实意义。村里用上了机器设备,播种和收获都很少使用传统农具,铁匠成为一个多余的角色。他说他舍不得丢下这门手艺。那些打铁的岁月,没有仅仅成为苦难记忆。乡村铁匠赤膊抡动手中铁锤的童年记忆犹在眼前,那些火焰中纷纷落下的铁屑藏有我们最奇幻的想象和最简单的快乐。三十多年后的今天,那个曾经的孩童不需要任何解释,就理解了眼前这个打铁老人的热情。那天我亲见了他打铁的整个过程。他的表情有些悲壮,好像多年来的坚守就是为了等待这一天。他光着膀子,在通红的炉火前,酣畅淋漓地表演了所有手艺,认真,郑重,像在重温往昔岁月。我向他投去敬重的目光,并且按动快门,将某个瞬间定格。④走出铁匠铺,我看到一个老农蹲在地头抽烟。这是农村的一个普通场景,可是我仍然忍不住把它解读成了所谓的“守望”。我羞于将自己的解读告诉眼前这个老农,我知道他心里装的,与我心里想的,截然不同。听到我要找寻农具,他兴奋地起身,领我拐了一个弯,再爬过一条长长的坡路,来到一座老宅前。⑤院子里长满齐腰的荒草,有浓烈的植物气息。我是陌生的闯入者,闯入一段被遗忘的时光。这栋老宅像一个农具陈列馆,各式各样的农具覆盖了一层厚厚的灰尘。他说三十多年来没有外人进过这个屋子。屋里从来不曾通过电,我擎着火机,在微光中逐一察看那些农具,心里有些激动。也许,这是三十年中唯一降临的光。置身这个昏暗的记忆库,我仿佛听到了时光流淌的声音。那些农具被我们搬到院子里,摆放,拍摄,他也像受到了格外尊重一般,脸上满是欢喜。他把一套驴具挂到院墙上,用手指着告诉我每个部件的名字和功能,他越讲越来劲,简直是神采飞扬。粗糙的驴具,原来凝结着这么多民间智慧。他的讲解让我好似看到一头驴在山野里骄傲地劳作;让我想起了那些久远的日子,坑坑洼洼的山野,想起农人们的劳作,想起他们充实、自信的表情。也让我想起近年来在乡村游走的日子里常见到的农家圈养的驴,它们不是用来劳作的,养大了直接卖给城里的驴肉馆。第170页共170页\n⑥暮色中,下起了小雨。院落里齐腰的荒草经过雨丝的清洗,新鲜了许多。邻家的烟囱冒出一缕炊烟,在细雨中若有若无,像是一丝乡愁。⑦时光就这样打磨着村庄和村庄里的人。我以审美眼光从取景框里截取了乡村中那些将被遗忘的事物。它是真实的,但我所留存的,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真实的乡村,更多的艰辛被所谓的美遮蔽了。我的这种寻访,在滚滚向前的潮流中是否真的有意义?⑧我从来就没有真正理解过这些农具。对农具的理解,只有在经年累月的劳作中才可以真正抵达。我只是浮光掠影的寻访者,我的寻访注定是失败的,无能为力的失败。我在乡村奔走与找寻,不过是为了一个不合时宜的“梦想”。我所拍摄和记录的,仅仅是村庄的一个截面。⑨截面承载的,是一段完整的隐秘记忆。(取材于王月鹏同名散文)5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千年古道成为一个被封存悬置的景观 悬置:供人仰望B.一直灼烫在我的心头 灼烫:印象深刻,感受热烈C.他几乎符合我关于铁匠的所有想象,苍老,敦厚 敦厚:身体结实D.他似乎等待了很久,孤独了很久 孤独:独自生活,寂寞无聊5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通过写水泥路的热闹来突出千年古道的冷清,表达了作者的遗憾。B.作者能够轻易理解眼前打铁老人的热情,与童年记忆里的打铁情景有关。C.76岁的老人能完成打铁的全过程,体魄强健,作者为此投去敬重的目光。D.“我”把老农蹲在地头抽烟的普通场景理解成守望,有一厢情愿的意味。60.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文章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61.作者认为自己的寻访是“失败的寻访”,你同意这一看法吗?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谈谈你的理解。第170页共170页\n参考答案:1.C2.D3.(1)函谷关位置险要,历史悠久,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在这里发生。(2)函谷关在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扮演关键角色),函谷关因此而变得不凡。(3)表现了作者对函谷关历史价值的肯定,对其深厚历史底蕴的赞美。4.(1)函谷关北倚黄河,是黄河走向转变的节点,和黄河密不可分。(2)结尾写黄河水声,表现中原大地如今的美好风貌,函谷关与黄河一起见证了历史变化与发展。(3)首尾呼应照应题目,突出函谷关处在中原大地之上,是黄河故事(文化)的一部分。【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词语含义的能力。C.“跌宕起伏:高低不平,坑坑洼洼”错误。依据“在这里,有一件事是不能回避的,那便是历史的追溯。无论藏在哪个角落,历史的风扑面而来,情绪的力量在历史的托举下,让去往函谷关的路变得跌宕起伏”可知,这里的“跌宕起伏”并非“高低不平,坑坑洼洼”,而是指函谷关的道路见证了历史的沧桑起伏、胜负成败。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体现出作者对游客们只是好奇于老子的经历而不关心历史真相的伤感”错误。依据“一块精致的黄河石被供奉在纪念祠屋的一侧,万千来客的手掌在石头上抚摸而留下了一层光泽。已无人探究石头的年代和书桌的真假,只为老子完成著述出关后的‘莫知其所终’而好奇与叹惋”可知,作者是在肯定游客“为老子完成著述出关后的‘莫知其所终’而好奇与叹惋”的行为,并非是为游客关心历史真相而伤感。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在这里,有一件事是不能回避的,那便是历史的追溯”中,“不能回避”表现了作者对函谷关历史价值的肯定,对其深厚历史底蕴的赞美。第170页共170页\n依据“始于90年代的修建,关楼只是历史的化身……在古代,那只是一条在沟谷中蜿蜒的土路。有记载说这条曾经崎岖狭窄、蜿蜒相通的路……仅能容一辆牛车通过。车不方轨,马不并辔,人行其中,如入函中”“太多与函谷关勾连的历史细节需要叙说,铁打的雄关流水的战事,得失均因这里而起。这里,并不只是一座青砖砌起的城楼,还是一条真正通往时间深处的道路”可知,这里位置险要,历史悠久,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在这里发生。依据“从遥远的春秋战国就开始了碰撞,直至秦国一统,函谷关扮演着决定胜负的关键角色”可见:函谷关在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比如秦国的成败、刘邦绕关灭秦、李自成激战斩明兵部尚书孙传庭、冯玉祥北伐驻防、中国军队阻挡侵华日军西犯的函关大战等。4.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章内容设置目的的能力。依据“黄河在北,隆起的土塬隔阻了函谷关的视线,静寂中水声传来。古关与长河,都把各自印烙在对方的骨骼之上”可概括为:函谷关北倚黄河,是黄河走向转变的节点,和黄河密不可分。文章写“在抵达函谷关的短暂时光里,我能亲密地感应到从四面八方汇集而至的那些水声。流水声里,有风貌之变,也有愿景之欢,桩桩美好落色为图——筑坝建库后的水波清粼,生态改良后的天鹅栖息,挣脱贫困后的喜乐安宁……中原大地上的万千气象、幕幕大戏皆可沿着这条大河被我们遇见”,表现中原大地如今的美好风貌,而这也是函谷关如今的美好风貌,从而说明函谷关与黄河一起见证了历史变化与发展。结构方面,结尾写黄河水声与前文“是黄河这条道路引领着我抵达这里的”“从这里,黄河进入中游峡谷的下一段,北为晋北,南为豫西。黄河也因山就势,硬生生将南北走向的水流折弯成东西走向,完成凌空俯瞰时‘几’字的弯钩书写。这是潇洒的一笔,这条大河流到这里,有了节奏、矜持,也有了坠落、跨越”等相照应,同时照应标题“流水函关”,从而突出了函谷关处在中原大地之上,是黄河文化的一部分。5.C6.(1)“盘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社会逼迫对人内心深刻而持久地影响,表现了一种深深的绝望之感。(2)“执拗”生动地写出了想象中的宋徽宗历经家国沦丧后执着求生(或:艰难生存)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宋徽宗悲惨结局的悲悯之情。7.①自然风雪:宋代天气极寒,频繁降落的雪。②艺术风雪:宋画多以雪为题材,并呈现清旷、孤寂、肃杀的特点。③社会风雪:官逼民反的冷酷社会现实。④历史风雪:外族入侵导致北宋王朝覆灭的历史。第170页共170页\n8.①宋代雪图秉持素简、幽秘、内省的审美趣味,创造出荒寒寂寥的画境。②宋代雪图越过浮华的现实,追寻无限时空中的永恒,并将悲伤与超然融为一体。③宋代雪图在生命最脆弱时,具有让人以绝处逢生的意志,燃起生命热情的精神力量。【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学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意在说明作者在少年时代,已对林冲及其悲剧命运有了深刻的认识”分析错误。结合⑮段“假若还有希望,也不是金光大道艳阳天的那种希望,而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希望”以及⑯“林冲投东去了两个更次”“远远地数间草屋,被雪压着,破壁缝里透出火光来……”可知,作者在第⑯段引用了叙写林冲的语句意在表明宋人画雪即便是有希望也是那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希望。故选C。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1)依据前文雪“好像下了一个世纪,下满了整个宋代,严严实实地”“封住了逆来顺受的林冲的去路”,说明社会对人的逼迫时间之久,范围之广,让人无法生存,没有一点退路;再依据后文“那‘祥’‘瑞’,那热烈,都被林冲这样一个小角色轻而易举地颠覆了”,说明这雪带给人的不是祥瑞,而是一种对生活的彻底的绝望,而“盘踞”一词正是这种意思的准确表达。(2)“执拗”一词形象地描绘出以“白发苍然的普通老头”的身份而生活的宋徽宗在雪地里行走的艰难,生活的艰难,而作为一个亡国之君,其内心更是艰难。想象着一国之君如今步履阑珊地走在雪地里,为生存而奔波,不由让人对其心生怜悯。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文章标题为“宋代风雪”,阅读文章可知这里的“风雪”既指宋代具体的风雪,也指宋代抽象的“风雪”。文章第一段“想到宋代,首先想起的是一场场大雪,想到宋太祖雪夜访赵普,想到程门立雪……仿佛宋代,总有着下不完的雪”,这里所说的“宋代风雪”指的是自然风雪,而且下得极其频繁给人感觉宋代是一个极寒的朝代。文章第二段“雪,突然成了宋画的关键词”,第三段“又有那么多的画家痴迷于画雪”,第四段“宋代雪图中的清旷、孤寂、肃杀”等等,这里所说的“宋代风雪”指的是绘画艺术中的风雪,给人一种清旷、孤寂、肃杀的感觉。第170页共170页\n文章第九段“这大雪也在林冲的世界里纷纷扬扬地落着,好像下了一个世纪,……封住了逆来顺受的林冲的去路”,这里所说的“宋代风雪”指的是社会的风雪,这风雪是官逼民反的象征,让人感到绝望。第十段“靖康元年,又一场大雪,下得‘天地晦冥’,来自北方的金戈铁马踏过封冻的汴河,北宋王朝就在这场大雪中,走向它的终局”,这里所说的“宋代风雪”指的是历史的风雪,喻指外族的入侵,而北宋也在这场风雪中走向了终结。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能力。依据文中“宋代雪图中的清旷、孤寂、肃杀”“宋代画家也用雪题材,坐实了那个朝代的冷,以至于我们今天面对宋代的雪图,依然感到彻骨寒凉”可知,宋代画家所画的雪带有“清旷、孤寂、肃杀”的特点,给人以“彻骨寒凉”的冷意。依据文中“宋代画家的审美趣味也由唐画繁丽热闹的外在追逐,转向了素简、幽秘和内省”“用一种最简单的形式,创造荒寒寂寥的画境,以寄托自己幽远飘逸的神思”可知,宋代画家在审美趣味上以“素简、幽秘和内省”为主,创造一种“荒寒寂寥的画境”,来“寄托自己幽远飘逸的神思”。依据文中“另一方面又越过浮华的现实,而直抵精神的根脉;……绘画的核心不再局限于一人一事,而是瞄准了整个宇宙。……不仅营造出无限的空间,更营造出无限的时间。……他们在一切事物里寻找永恒的意味。在永恒山水、无限宇宙里,力与美,悲伤与超然凝为一体”可知,宋代画家超过浮华的现实,瞄准整个宇宙,在一切事物里寻找永恒的意味,在永恒中将力与美,悲伤与超然凝为一体。依据文中“宋画的力量也正在于此,直逼生命最脆弱处,方能表达绝处逢生的意志。让一个人燃起生命热情的,有时未必是杏花春雨、落叶飞花,而是雪落千山、古木苍然。有大悲恸,才能有大希望”可知,宋代画家所画的画,直逼生命最脆弱处,让人燃起生命的热情。9.A10.D11.①对于自然而言,浑浊的水里面有各种生物,更有生命力。②对于一个人而言,经历各种生活在这世界的故事,不被秩序同化,他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浑厚。③对于一个城市而言,不被一个标准给阉割,将建筑和人群的生活自然地演变融合,层次多、东西杂的地方才有惊喜。第170页共170页\n12.①以第一人称“我”行文,叙述自己的所见所感,亲切自然,同时也便于直接自由表达思想感情。②前半部分以1998年的"我"为视角,通过小孩子的眼睛来写城市给我的第一印象,充满童趣,真实可感,同时为下文的观点提供事实依据。③后半部分以现在的“我”为视角,通过成人的视角对城市进行理性认知,升华了主旨。④从1998年的"我"写到现在的“我”,视角富于变化,使文章内容也丰富多变,由感性到理性,符合读者认知。【分析】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中相关内容的能力。A.“父亲在厦门买房的计划也因此搁浅”错。原文说“阿爸一度打定主意要把老家小镇上两百多平方米的老石头房子卖掉,到厦门买套六十多平方米的”“我晕车是受不了那种刺鼻的汽油味。所以从一上车,往厦门的路上,难受就压过兴奋”,所以,原文说了父亲曾打定主意在厦门买房,也说了“我”第一次去厦门“难受就压过兴奋”,但是这两者之间是否是因果关系,在文中没有交代。故选A。10.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分析和鉴赏的能力。D.“类比”错,应该是对比。此外,国城市更喜欢国外城市”错。原文只是说“只是我觉得城市不好,特别是中国的城市不好。厦门和中国大部分城市的建设都有个基础——人家国外的城市是怎么样的,以及人们该怎么被组织的,然后再依据这样的标准建设”,文中并没有证明“相对于中国城市更喜欢国外城市”的依据。故选D。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1)根据“就一个池子,它里面的各种生物以及各种生活在这世界的故事”理解,对于自然而言,“有生命力的地方在于浑浊”是指浑浊的水里面有各种生物,这样的地方更有生命力。(2)根据“我觉得曾经的乡土让自己变得相对浑厚些——因为浑浊所以厚实。我所说的浑厚有个最简单的解释,从一个小镇的生活再到一个县城一个地级市一个大城市,顺着这根链条下来,每一个层次的生活都不一样,你经过对比,对以往的更能理解而且吸收,对现在的也更能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而比起一生下来就在城市的孩子们,我们有太多他们觉得奇特和不可思议的故事了”理解,对于一个人而言,“有生命力的地方在于浑浊”是指经历各种生活在这世界的故事,不被秩序同化,他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浑厚。第170页共170页\n(3)根据“王府井旁边的小胡同……突然一拐就是吊嗓子的老大爷,开做茶馆的四合院,蹲着吃东西的大妈,在路边摆棋的老人。我会觉得这样的地方有惊喜,因为你不知道你拐的下一个弯会有什么——因为层次太多,东西太杂”“在泉州你会看到乱闯的行人和车、粗糙的老建筑,甚至低陋的生活习俗……走在泉州石头巷子突然听到随便哪户人家里飘出的悲戚的南音,会是十五佛生日的时候,整个城市家家户户在门口摆上供品烧上香齐声祈祷平安”分析,对于一个城市而言,“有生命力的地方在于浑浊”是指不被一个标准给阉割,将建筑和人群的生活自然地演变融合,层次多、东西杂的地方才有惊喜。12.本题考查学生对赏析叙事人称的效果的能力。首先要答出文本使用第一人称“我”的作用,然后结合文意分析1998年的“我”和现在的“我”这样第一人称使用的效果,最后指出这种叙事视角变化的效果。(1)先回答第一人称的自身的作用文章采用第一人称“我”行文,叙述自己的所见所感,亲切自然,同时也便于直接自由表达思想感情。(2)接着分析以1998年的“我”为视角的作用“我晕车是受不了那种刺鼻的汽油味。所以从一上车,往厦门的路上,难受就压过兴奋。好不容易到了厦门,下了车我一口吐了出来,我看到的是一排排车屁股对我冒着烟”“觉得这座城市怎么到处都是油味,我试图激起自己的兴趣,比如挤公交车,比如看两旁整齐的绿化带,比如高楼——但显然一切都是在预料中。我知道阿爸也似乎在激发我的兴趣,一路指着,你看这栋楼有几层你数数,我说不数了,电视上还有更高的,他说你看这道路都铺砖,我说这个电视上也有,他说你看好多车,我说我也看过了,你看有红绿灯,我说书本上读太多了。最终我实在提不起兴趣了,城市里似乎太多已知,我老家的一个小水池都有好多未知”“本来想能有什么好玩的,其实就是四处走,叫我数楼有几层,看地面上的瓷砖。然后还有学规矩,一路上都在叫唤,不准随地扔东西、要排队上公交车、要走斑马线。当时小孩子的我一直在心里庆幸还好自己不是这里的人,而且看着大片大片望不到尽头的水泥地,我觉得好悲哀——没有各种奇特的植物,没有长有小蝌蚪和五彩鱼的水池,没有可以挖地道的地方”分析可知:通过1998年之前的“我”,从小孩子视角,写城市给“我”的第一印象,充满童趣;结构上,为下文的观点提供事实依据。(3)再分析以现在的“我”为视角的作用“厦门和中国大部分城市的建设都有个基础——人家国外的城市是怎么样的,以及人们该怎么被组织的,然后再依据这样的标准建设。中国近代的城市不是长出来的,不是培植出来的,不是催生出来的,而是一种安排。因为初期必然要混乱,所以中国的城市也表现出强大的秩序意识,人要干吗,路要怎样。生长在这样环境的人,除了维护或者反抗秩序,似乎也难接受第二层次的思维了”分析可知:通过1998年之前的“我”,从成人的视角,对城市进行理性认知,升华了主旨。(4)最后分析从1998年的“我”写到现在的“我”变化视角的作用第170页共170页\n文章前半部分先以1998年的“我”的视角,写城市没有各种奇特的植物,没有长有小蝌蚪和五彩鱼的水池,没有可以挖地道的地方……总之,“我”感觉城市的“千篇一律”,没有自己的家的水池精彩。后半部分虽然还是以“我”为叙事人称,但是此时的“我”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了,作者以一个成年人的视角写出了“我”对城市的认识,作者说“无论哪个城市,都只能从国外的标准去解释当时为什么这么建,而不能说出这个建筑这条街道和人群的生活是如何自然地演变融合,骨肉相连的。中国的许多城市就这么仓促地被一个标准给阉割了”,“我”认为城市应该是一个“有生命力的”“浑浊的地方”。这样人称虽然都是“我”,但是叙事视角的转换,使文章内容也丰富多变,由感性到理性,符合读者认知。13.D14.B15.①坚强自立。父亲死去,母亲外出打工,她独自生活,学习防身术保护自己。②乐观懂事。老师的话使她想起自己的身世,顿时神色黯然,但是她很快咧嘴笑了;体谅奶奶要照顾比她小的孩子,选择独自生活。③善良。为了三只小老鼠,她放过了大老鼠。16.沉重:文章描写的留守儿童小秋身世之悲惨、心理之孤独,让人感到沉重。温馨:小秋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了孙爷爷、“我”的关爱,小秋自己也自立自强、善良可爱,让人感觉温馨。好处:沉重与温馨交织,既引发读者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又让人看到了人性的光辉,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分析】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小说的思想内容的能力。D.“是因为没能帮助小秋,‘我’感到愧疚”错误,从后文“小秋也长这么大了吧,她还好吗”来看,“我”发呆是因为对小秋的挂念及对小秋命运的担忧。故选D。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鉴赏小说艺术特点的能力。B.“小说第一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以及主要人物”错误,小说第一段是“前几年,我去辽西大山深处支教……眼下的东北农村,中青年外出打工,留守的多是老人和儿童,新常态,不奇怪”,这段并没有写到主人公“小秋”。故选B。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文中对小秋的描写有,语言描写,如“我也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呀”第170页共170页\n“我爸和我爷爷下矿,都死了。我妈又嫁了人……”,“村里的孙爷爷呀。孙爷爷说,女孩子一人在家,不能没有防身之术。所以,夜里我都是枕着秤砣睡觉的”可见她坚强自立;“打死大的,三个孩子就都没有妈妈了……”,打老鼠时放过带着三只小老鼠的大老鼠,可见她的善良;神态描写,如“小秋的神色顿时黯然……又咧嘴笑了”,语言“我奶奶帮我叔、我姑照看孩子呢,他们都比我小”等可见她乐观懂事。由“小秋不过十岁,瘦瘦弱弱的一个黄毛丫头,平时学习很努力,从来不耽误作业”“三年级的小秋有意留到最后,小声对我说:‘老师,我能打耗子。我家的耗子早被我打绝啦’”“小秋突然出手,甩出去个什么东西,砰,一只耗子应声倒毙。小秋急将甩出的东西扯回,又将那只死耗子远远地踢到墙角,重坐回我身边,小声说:“耗子鬼得很,不远点儿踢开,别的就不来了””“果然是暗器。老式10斤盘秤的小秤砣,铁铸的。因拴了两米多长纤细而结实的尼龙绳,沉甸甸的小物件打出去便有了收放自如的快捷。我惊异的是这么小的女孩子竟有如此手段,稳准狠”“小秋说:‘我爸和我爷爷下矿,都死了。我妈出去打工了’……小秋说:“村里的孙爷爷呀。他说,女孩子一人在家,不能没有防身之术。所以,夜里我都是枕着秤砣睡觉的”可知,小秋坚强自立。由“小秋的神色顿时黯然,但只一瞬,她又听咧嘴笑了:‘我也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呀’”“我奶奶帮我叔我姑照看孩子呢,他们都比我小”可知,小秋乐观懂事。由“第六只出现时,小秋却突然发了慈悲。那是一只大老鼠,身材硕长,却显疲惫,重要的是,它身后还跟着三只小老鼠,看来是刚出窝的,一只衔着一只的尾巴,形成长长的一串。我问怎么不打,小秋发出一声与她的年龄极不相称的叹息,说:‘打死大的,三个孩子就都没有妈妈了。唉,够了,十天半月的,耗子不敢出来,这东西有记性’”可知,小秋很善良。16.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梳理小说内容,筛选出和“沉重”“温馨”相关的情节,用凝练的语言进行概括。(1)解答此题,要梳理小说内容,筛选出和“沉重”“温馨”相关的情节,再进行分析概括。小说主人公小秋是一个留守儿童,“沉重”主要指小秋留守儿童的现状——身世之悲惨、心理之孤独,让人感到“沉重”。比如,小秋“我爸和我爷爷下矿,都死了。我妈又嫁了人……”“我奶奶帮我叔、我姑照看孩子呢,他们都比我小”“孙爷爷说,女孩子一人在家,不能没有防身之术。所以,夜里我都是枕着秤砣睡觉的”。小说又能让人感受到“温馨”,从小秋对待生活的态度、小秋与“我”的师生关系、小秋与孙爷爷的邻里关系等可以感受到这种温馨。比如,“小秋的神色顿时黯然……又咧嘴笑了”“打死大的,三个孩子就都没有妈妈了”;小秋与“我”的师生关系,“老师,我能打耗子。我家的耗子早被我打绝啦”“老师别动,脏死了”;小秋与孙爷爷的邻里关系中可以感受到这种温馨。第170页共170页\n(2)“探讨这样写的好处”就是要回答小说内容沉重和温馨交织的好处,应从读者感受和主题表达的角度思考。从第一问分析可知,小说中的“沉重”与“温馨”相交织,既引发了读者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又让人看到了人性的光辉。17.D18.C19.因为作者在情感(精神)上已经把那里当做了自己的一个故乡。(1)因为那里的群山、山泉、青草、小清雪等景物令作者沉醉。(2)那里燃木取暖、炊烟缭绕的生活情景令作者回味。(3)那里神秘的森林居民(不知名的小动物)令作者感到亲切。(4)那里的土地融进了作者的青春血汗,使作者成长得柔韧而坚实。20.(1)因为作者到过许多许多地方,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流浪者。对祖籍新会、外婆家洛舍、出生地杭州,都缺乏故乡之感。所以作者说“我已没有了故乡”。(2)作者总是在走,走过太多的地方,到哪里都随遇而安,落地生根,所以说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3)题目说“故乡在远方”,是因为作者一直在流浪,之前的故乡已被抛在了身后的远方;以后的日子,则要到远方寻觅,创造自己心(精神)之所居的故乡。【分析】17.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D.“粗犷”的“犷”应读guǎng。故选D。1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C.“对杭州有着一种既日夜思念又敬而远之的复杂心理”错误,敬而远之不准确。作者表达的是一种隐隐的隔膜和猜疑。故选C。1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的能力。第170页共170页\n作者想起北国的原因,梳理文脉,筛选整合检索区间13-19自然段。概括每段所写北国内容和作者的关联,然后整合答案。13段,“更多的时候,我会凝神默想着那遥远的冰雪之地,想起笼罩在雾霭中的幽蓝色的小兴安岭群山”“踏着没膝深的雪地进山去,灌木林里尚未封冻的山泉一路叮咚欢歌,偶有暖泉顺坡溢流,便把低洼地的塔头墩子水晶一般封存,可窥见冰层下碧玉般的青草。山里无风的日子,静谧的柞树林中轻轻慢慢地飘着小清雪,落在头巾上”,因为那里的群山、山泉、青草、小清雪等景物令作者沉醉。14段,“山林里的早晨宁静而妩媚,坡上的林梢一抹玫瑰红,淡紫色的炊烟缠绵缭绕”,那里燃木取暖、炊烟缭绕的生活情景令作者回味。15-16段,“那些神秘的森林居民给予我无比的亲切感,曾使我觉得自己也是否应该从此留在这里”“小小的脚印沉浮于无边的雪野之上,恰如我们飘泊动荡的青春年华”,那里神秘的森林居民(不知名的小动物)令作者感到亲切。19段,“我仍时时想起北方的原野,那融进了我们青春血汗的土地。那里的一切粗犷而质朴”,那里的土地融进了作者的青春血汗,使作者成长得柔韧而坚实。所以作者时时想起那遥远的冰雪之地的北方,是因为作者在情感(精神)上已经把那里当做了自己的一个故乡。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故乡在远方》是一篇写故乡的散文。但与一般写思念故乡的抒情散文不同。文章借助自己对几个故乡情感的体悟,表达了自己对于“故乡”的一种理解,一种更深意义上的探求。“然而,我只是杭州的一个过客,我的祖籍在广东新会”“但老家于我,却已无故园的感觉。没有一个人认识我,我也并不真正认识一个人”“而外婆早已过世了。外婆走时就带走了故乡。其实外婆外公也不是地道的浙江人氏。听说外婆的祖上是江苏丹阳人,不知何年移来此地的洛阳人之舍,谓之洛舍。由此看来,外婆外公的祖籍也难以考证,我魂牵梦系的江南小镇,又何为我的故乡”,因为作者到过许多许多地方,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流浪者。对祖籍新会、外婆家洛舍、出生地杭州,都缺乏故乡之感。所以作者说“我已没有了故乡。“我们总是在走,一边走一边播撒着全世界都能生长的种子。我们随遇而安、落地生根;既来则定、四海为家。我们像一群新时代的游牧民族,一群永无归宿的流浪移民。也许我走过了太多的地方”,可知作者总是在走,走过太多的地方,到哪里都随遇而安,落地生根,所以说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第170页共170页\n作者笔下的“故乡”不只是指单纯的地域,更多的是指精神的家园。一个安放感情的地方。所以。“故乡”随性而动,因情而生;所以。“我走过了太多的地方,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所以,只要作者“还会继续流浪”,就会处处无家处处家。她的故乡就会如题目所说——故乡在远方。对于现代人而言,安土重迁的恋家情结不再牵绊人们追求幸福的脚步,现实有时也让人们背井离乡,在这样的时候怎样找到精神世界的归属才更值得思索。作者用她的文字指给了我们一条通向精神家园的路。【点睛】散文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阅读这类文本一定要掌握答题方法,并且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21.C22.C23.第一处:描绘了乌江大峡谷壮丽的风光。第二处:描绘了钱壮飞烈士陵园周围清幽的环境特征。第三处:描绘了清冷秋雨中钱壮飞烈士陵园宁静、肃穆的特点,以雨中松竹的苍翠和桂花飘散的清香象征烈士精神的长存、不朽,渲染了作者内心对英雄的崇敬,暗示文章主旨。24.画曲线的句子前半部分,连用一组四字短语,短小铿锵,且两两对偶,句式整齐,颇具气势,慨叹钱壮飞烈士具有丰功伟绩、传奇命运的一生和英年早逝、不幸牺牲的命运悲剧。后半部分,引用诗句表达作者对英雄牺牲,发自内心的无尽痛苦和无限惋惜。25.钱壮飞,浙江湖州人,1926年入党,长期从事地下情报工作,曾打进国民党最高特务机关,与李克农、胡底一起被周恩来称为我党隐蔽战线深入龙潭虎穴的“龙潭三杰”。1931年4月25日,钱壮飞及时将顾顺章叛变的绝密消息告知中央,为麻痹敌人,为给党中央转移多留一些时间,不惜将孩子留下,这种不顾身家性命的果断处置,使党避免了一场特大的灾难。后进入中央苏区工作,设计过许多建筑以及红星奖章等,甚至《红色中华报》的报头也是由他设计并题写的。他还先后指导排练《暴动前夜》《阶级》等话剧,并担任重要角色。他还编写出无线电应用培训教材和《化学常识读本》,对提高部队军事素质起到重要作用。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战略转移,钱壮飞根据破译的敌情,绘制敌军行动路线图,成为中央制定战略战术的可靠参照。在红军南渡乌江时,他被地方反动武装暗杀,时年40岁。第170页共170页\n2009年9月10日,钱壮飞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分析】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和辨析成语的能力。“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不绝如缕”,只有一根细线连系着,似断非断。比喻事情极其危急。这里指游客接连不断,原文使用“络绎不绝”是正确的,排除A。“薪火相传”,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青出于蓝”,意思是青是从蓝草里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蓝更深。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这里指钱家电影事业代代相传,原文用“薪火相传”正确,排除B。“椎心泣血”指捶着胸脯,悲切得哭不出声音,就像眼中要充血一样,形容极度悲痛。“捶胸顿足”意思是用拳敲打胸部,跺着双脚,形容非常悲痛与懊悔的样子。“捶胸顿足”多用于形容人焦急、悲伤、悔恨、无可奈何;语义程度较轻;多用于口语。“椎心泣血”多用于形容悲痛到极点;语义程度较重;多用于书面语。原文是修饰“心痛和惋惜”用“捶胸顿足”更合适。“蔚然成风”,指某种现象或行为成为风气,褒义词。“蔚为大观”,褒义词,形容事物规模大、雄伟宏壮。这里指崇拜英雄、学习英雄的行为成为风气,原文“蔚然成风”使用正确,排除D。故选C。2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能力。C.“意在表达对当下书法名家的不满”曲解文意,原文为“比时下某些冒牌的名家大师不知强了多少”,指的是时下某些冒牌的名家大师,同时作者将烈士的书法与时下某些冒牌的名家大师的书法进行对比,是为了突出钱壮飞烈士书法功力深厚,漂亮,引发人们对钱壮飞烈士的崇敬之情。故选C。2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第一处“县城南部的乌江大峡谷,群峰屏列,碧水深流,奇洞幽穴,猿戏鸟鸣”,山峦叠嶂,奇峰对峙,山高、水深、谷幽,奇峰峻岭间,群兽竞美,百鸟争鸣,描绘了乌江大峡谷壮丽的风光。第二处“四周山卫水护,树木蓊郁,穿过一条长长的松林夹道,沿青石台阶拾级而上”,描绘的是钱壮飞烈士陵园的环境特点,山水环绕,树木翠绿葱郁,长长的松林,青石台阶,给人以清幽的感觉。第170页共170页\n第三处“暮雨潇潇,凉风飕飕,远近的松竹愈显苍翠,空气中氤氲着桂花的清香”,描绘了清冷秋雨中钱壮飞烈士陵园宁静、肃穆的特点,“远近的松竹愈显苍翠”“空气中氤氲着桂花的清香”,以雨中松竹的苍翠和桂花飘散的清香象征烈士精神的长存、不朽,“共和国不会忘记,党和人民不会忘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奋进的行列里一定会有你的身影”,渲染了作者内心对英雄的崇敬,暗示文章主旨。2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重要语句的能力。“铁血战士,传奇英雄,生如夏花,死如彗星,壮怀激烈,豪气干云,一腔热血,千秋忠魂”,连用一组四字短语,短小铿锵,且“铁血战士,传奇英雄”“生如夏花,死如彗星”“壮怀激烈,豪气干云”“一腔热血,千秋忠魂”两两对偶,句式整齐,颇具气势,慨叹钱壮飞烈士具有丰功伟绩、传奇命运的一生和英年早逝、不幸牺牲的命运悲剧。“国际悲歌歌一典,狂飙为我从天落”引用毛泽东《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的词句,一曲悲伤的国际歌,好比是正在进行的革命风暴一般。表达了作者对英雄牺牲,发自内心的无尽痛苦和无限惋惜。2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原文“钱壮飞,浙江湖州人,1926年入党,长期从事地下情报工作,曾打进国民党最高特务机关,与李克农、胡底一起被周恩来称为我党隐蔽战线深入龙潭虎穴的‘龙潭三杰’”概括精炼准确,可直接作为人物小传的开头。接着介绍钱壮飞烈士的具体事迹。由“1931年4月25日,钱壮飞截获密电,得知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特科负责人顾顺章被捕叛变。……生死攸关,十万火急,钱壮飞派女婿星夜赶往上海,向中央报警,然后仔细处理好善后事宜,于第二天早上离开南京去上海。为麻痹敌人、给党中央转移多留一些时间,离开时他有意把身边的孩子留在南京。……‘把自己亲生的子女留给敌人,来换取时间,使党能安全转移,下这样的决心,做父亲的该是多么痛苦!’而也正是这种不惜身家性命的果断处置,使党避免了一场特大的灾难”可知1931年4月25日,钱壮飞及时将顾顺章叛变的绝密消息告知中央,为麻痹敌人,为给党中央转移多留一些时间,不惜将孩子留下,这种不顾身家性命的果断处置,使党避免了一场特大的灾难。由“我到过瑞金,对红军广场上那座圆柱形的烈士纪念塔印象颇深。……只是我当时并未想到,这座建筑的设计者正是钱壮飞。此外经他设计的还有中央大礼堂、红军纪念亭、红军检阅台、黄公略纪念亭以及红星奖章等,甚至《红色中华报》的报头也是由他设计并题写的。他的字功力深厚,很漂亮”可以概括为后进入中央苏区工作,设计过许多建筑以及红星奖章等,甚至《红色中华报》的报头也是由他设计并题写的,他的字功力深厚,很漂亮。第170页共170页\n由“钱壮飞毕业于北京医学专科学校。早在1926年,他就拍摄过电影《燕山侠影》。受家风熏陶,钱家后辈薪火相传均以献身电影事业为职志。进入苏区,他先后指导排练《暴动前夜》《阶级》等话剧,并担任重要角色。不可思议的是,在敌人封锁、根据地图书资料匮乏的情况下,他还编写出无线电应用培训教材和《化学常识读本》,对提高部队军事素质起到重要作用”可以概括为他还先后指导排练《暴动前夜》《阶级》等话剧,并担任重要角色。他还编写出无线电应用培训教材和《化学常识读本》,对提高部队军事素质起到重要作用。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战略转移,钱壮飞根据破译的敌情,绘制敌军行动路线图,成为中央制定战略战术的可靠参照。原文“在红军南渡乌江时,他被地方反动武装暗杀,时年40岁”交待了烈士的悲剧结局,直接作为事迹的结尾即可。原文“2009年,钱壮飞被评为‘百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模范人物’”是对烈士功绩的肯定,可以作为传记的结尾。注意钱壮飞烈士生平概括准确;钱壮飞烈士精神总结到位;语言有人物小传特点。26.C27.B28.(示例1)不同意。倒数第二段写了桐庐的经济发展状况、现代化程度,表明桐庐既有充满萧散淡泊的诗意、容易使人萌发对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的清幽山水,又有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保留这一段,是有其意图的,桐庐所倡导的是“慢生活”,但让生活在快节奏中的人们,走进自然山水,发现和体会自然之美,并不是让人们像古人那样放弃功名利禄,远离人世,归隐自然山水,也不是让人们一味地融入大自然,仰观俯察,静思默想,而不去从事正常的社会活动。(示例2)同意。文章自始至终写桐庐的山水之美和这种美对人的生命方式的改变、心灵的净化、精神的提升。而这一段写桐庐的经济发展状况、现代化程度,偏离了文章的主体内容,删去这一枝蔓,不但不影响文章结构的完整,还使文章脉络更加畅通,内容更加集中,能更有力地突出主题。29.含意:从古至今,大自然始终弥漫着萧散淡泊的诗意,能使人萌发对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具有修复人类心灵、升华生命意义的作用。第170页共170页\n分析:古代,无数文人墨客寄情自然山水,创作出艺术作品以陶冶性情;严子陵固辞不就,灵山秀水给了他自由旷达的生命方式;范仲淹屡遭贬谪,借自然山水消解功名利禄之心,获得了心灵的安定。今天,经济高速发展、物质日渐富足,人们却往往忽视心灵与精神的涵养,现在的人们需要“慢生活”,时常在原始朴拙的环境中驻足,发现和体会自然之美,从而感悟生活的本质,使过于物质化的心灵得到疗治,以获得家园感。【解析】26.本题考查学生根据上下文语境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C.徜徉: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故选C。2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北宋的范仲淹以及元代的黄公望归隐富春江”是错误的。北宋的范仲淹并非归隐于富春江。故选B。28.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段落的把握能力。文章倒数第二段主要写桐庐的经济发展状况、现代化程度。考生可以回答“同意”,也可以回答“不同意”。如果同意,可从文章内容和结构等方面说明理由。从内容上看,文章从开端的诗词之美,到山水之美,再到人文之美,自始至终写桐庐的山水之美和这种美对人的生命方式的改变、心灵的净化、精神的提升。而倒数第二段写桐庐的经济发展状况、现代化程度,“申通、中通、圆通和韵达,都是从这里起步的”“很有规模的现代化繁华都市”,这些都偏离了文章的主体内容。从结构上看,删去这一枝蔓,不但不影响文章结构的完整,还会使文章脉络更加畅通。另外,这篇文章的主题是讴歌山水之美和这种美对人的生命方式的改变,这一段记述显然与主题不吻合。如果不同意,也应从文章的内容、主题等方面回答。从内容上看,这一段写出了桐庐的经济发展状况、现代化程度,表明桐庐既有充满萧散淡泊的诗意、容易使人萌发对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的清幽山水,又有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人们毕竟不再是古代的人们,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既要跟上现代的生活节奏,也要保持诗意栖居的心灵,留下这一段,是有特殊意图的。桐庐所倡导的是“慢生活”,但让生活在快节奏中的人们,走进自然山水,发现和体会自然之美,并不是让人们像古人那样放弃功名利禄,远离人世,归隐自然山水,也不是让人们一味地融入大自然,仰观俯察,静思默想,而不去从事正常的社会活动,而是让人们正视生活,诗意地栖居。文章的主旨不单单是讴歌山水之美,更有现代生活之美,这种现代生活之美,也是这片神奇土地创造出来的。29.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句子的把握能力。第170页共170页\n理解这句话,首先要理解大自然给人们带来的感受和改变,文中说,“将身心融入这一片清幽山水,显然更容易萌发对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这是大自然弥漫着的萧散淡泊的诗意给人们的感受;文中还说“连那些胸中鼓荡着侠气剑胆的人,脚步一踏上桐庐的地面,心灵也不由变得柔软温润”“从桐庐山水中发现了一种能够让人移心易志的气质”,这说明人们生活于世,忙忙碌碌,呈现一种病态的追求,而自己浑然不觉,只有大自然的美才会让人们“移心易志”,所以,这句话是说,从古至今,大自然始终弥漫着萧散淡泊的诗意,使人萌发对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具有修复人类心灵、升华生命意义的作用。分析句子的时候,我们可以从文中所列举的文人画家入手,严子陵固辞不就,灵山秀水给了他自由旷达的生命方式;范仲淹屡遭贬谪,借自然山水消解功名利禄之心,获得了心灵的安定。而今天的人们,更需要到大自然中去,因为经济高速发展、物质日渐富足,人们却往往忽视心灵与精神的涵养,大自然是一味大药,能让我们过于物质化的心灵得到疗治,以获得家园感。30.D31.B32.“寂静”是指青山上没有人的打扰,只有各种动植物自由自在的生长;“喧哗”是指各种动植物生机勃勃,展现出生命蓬勃生长的热闹。寓意:作者这样写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对乡村宁静生活的怀念和热爱,也照应了后文担心过度旅游开发打扰到乡村的宁静。33.内涵:(1)“妖娆”是指南太行原野景色美丽,充满生机与活力;“妖娆”是指南太行的原野以它的慷慨与包容养育着这片土地上的人,让他们过得美好而幸福。效果:以“南太行的妖娆山野”为题,运用拟人手法,既写出了南太行的美丽,又饱含着对它的赞美与热爱之情。【解析】3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D.“想起来就很有意味”,联系原文“圆球形的板栗,开始小如指头肚,慢慢地膨胀、扩大、成长,想起来就很有意味”,这里的“意味”是针对板栗的生长过程而言的,应当是指这个过程“有趣”“有意思”。故选D。3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鉴赏能力。B.“比喻”错,“它们是类似于杂草一样的庄稼”不是比喻。故选B。3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句子作用的能力。第170页共170页\n先看“寂静”,文中运用了以动衬静的写法,通过描写“头顶不断有鸟鸣,还可以听到喜鹊等鸟儿忽闪翅膀的声音”,来表现田野和青山的宁静。这里只有动植物自由自在的生长,即将被收割的麦子、吐穗的玉米、开花的四季豆、割了一茬又一茬的韭菜、头顶的鸟鸣、鸟儿呼扇翅膀的声音、如丝带般飘逸的云朵……阳光下的原野没有人的打扰,只有动植物自由自在地生长,显得十分“寂静”;“喧哗”是因为“阳光下的山野,一片苍郁,庄稼和草木竞相展开,不断分枝,增添新的力量”,这里是它们的天堂,各种动植物生机勃勃,展现出生命蓬勃生长的热闹。作者这样写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对乡村宁静生活的怀念和热爱。同时与后文“慢慢增多的各式车辆在盘山道上,一会儿钻出一会儿隐没。那是来这里旅游的外地人。近些年来,南太行开发了不少景点,引得外地人不远千里万里,来到南太行,一个个睁着好奇的眼睛,在生养我们的沟壑、山野之间,寻找自然与乡野之美”形成照应,表达了对旅游开发可能会打扰到乡村宁静的担忧。3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首先看“妖娆”的含义,它的本义是美丽,文章也描写了南太行景色的美好,如“每当春天,满树花朵洁白绽开”,“这时候,麦苗连夜疯长,早上吓人一跳。青油油的,像是染了绿墨……玉米也是,悄悄拔节,把星光下的山野吵闹得愈加热闹……”“阳光下的山野,一片苍郁,庄稼和草木竞相展开,不断分枝,增添新的力量。天空上,云朵飘逸,如丝带”,这些描写写出了南太行原野的生机与活力,给人以美的感受;“妖娆”也指南太行人的美好生活。你看,“人们把洋槐花洗干净,再和玉米面搅拌在一起,放点盐,放在箅子上蒸熟,倒点香油,吃得满口生香”,“林子的树下……里面有柴胡、党参、黄芪等药材。为了挣到零花钱,不太忙的时候,村人就扛着锄头,提着篮子,去挖药材,回来晒干了,卖给药材贩子或者就近的中药铺”,“接近村庄的时候,山势逐渐减缓,土质也随之改变,松软、肥厚,用锄头一刨,把野草和荆棘搬离原位。通常,大半天工夫,就可以开出一片田地”,“每当秋天,沉甸甸的苹果在枝头上纷纷笑出声来,红扑扑的脸蛋,胖胖的身子,惹得孩子们总是流口水”,南太行以它的慷慨和博大的胸怀包容、养育着这里的人们,让他们过得美好而幸福。效果:“妖娆”一词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南太行山野的美丽;这个词语也包含着作者对南太行家乡的赞美和热爱之情。34.D35.C第170页共170页\n36.因为那片北方的土地曾经是作者的第二故乡、作者的精神家园,那里的土地粗犷、质朴,融进了作者青春的血汗,并将纤弱的作者磨砺得柔韧、坚实起来。37.“我已没有了故乡”这一句话的“故乡”是指“地域上的故乡”,也就是出生或祖籍之类的,没有这故乡是因为我现在到处漂泊,随遇而安。而“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这句话的“第二故乡”是指精神上的家园,也就是曾经教给我一些人生启示的地方。因为我走过了太多的地方,所以有了太多的精神家园。作者笔下的“故乡”随性而动,因情而生,不只是单纯的地域,更多的是指“精神的家园”,一个安放感情的地方。“在远方”指的是“安土重迁”的恋家情结不再能牵绊人们追求幸福的脚步,人生的意义在于不停息的前行,寻觅精神世界的归属。【分析】3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中重要词语的能力。D.“磨砺:把有尖、刃的金属用工具磨锐利”错误,由“柔韧而坚实起来”可知,描述的是人的性格,所以此处的“磨砺”是指“人经受磨练或锻炼”。故选D。3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对杭州有着一种既日夜思念又敬而远之的复杂心理”错误,由原文“所以对于我从小出生长大的杭州城,便有了一种隐隐的隔膜和猜疑。……自己身上那种从遥远的异地带来的‘生人味’,总使我觉得同这里的温馨和湿润格格不入……”可知,作者对杭州是一种隐隐的隔膜和猜疑,总觉得同这里的温馨和湿润格格不入,所以并不是“既日夜思念又敬而远之”。故选C。3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作用的能力。由原文“然而在城市闷热窒息的夏日里,我仍时时想起北方的原野,那融进了我们青春血汗的土地。那里的一切粗犷而质朴。20年的日月就把我这样一个纤弱的江南女子,磨砺得柔韧而坚实起来”可知,作者情有独钟是因为“我”在那里度过了青春年华,那里的土地粗犷、质朴,融进了作者青春的血汗,北方的原野就把“我”这样一个纤弱的江南女子,磨砺得柔韧而坚实起来,作者的精神在这里变得越发充实。那片北方的土地曾经是作者的第二故乡、作者的精神家园,37.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第170页共170页\n根据文本“以后的日子,我也许还会继续流浪,在这极大又极小的世界上,寻觅着、创造着自己精神的家园”可知,作者笔下的“故乡”随性而动,因情而生,不只是单纯的地域,更多的是指“精神的家园”,一个安放感情的地方。“我已没有了故乡”这一句话的“故乡”是指“地域上的故乡”,也就是出生或祖籍之类的,没有这故乡是因为我现在到处漂泊,随遇而安。而“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这句话的“第二故乡”是指精神上的家园,也就是曾经教给我一些人生启示的地方。因为我走过了太多的地方,所以有了太多的精神家园。根据文本“但现在我知道,我已没有了故乡。我们总是在走,一边走一边播撒着全世界都能生长的种子。我们随遇而安、落地生根;既来则定、四海为家。我们像一群新时代的游牧民族,一群永无归宿的流浪移民。也许我走过了太多的地方,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可知,“在远方”指的是“安土重迁”的恋家情结不再能牵绊人们追求幸福的脚步,人生的意义在于不停息的前行,寻觅精神世界的归属。38.A39.B40.①写乾隆说明紫禁城不只是用来住的,而是为了显示统治者的能力与力量。②写各色人等来表现紫禁城是社会的缩影。③写故宫员工是为了表现紫禁城的生命力和不断的变化。41.①过去,统治者用规模宏大的紫禁城来威吓百姓,显示权力。②现在,历史悠久的紫禁城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其丰富的内涵令后人想全面了解它感觉很困难。【解析】3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词语的语境义的能力。A.结合语境中的“在日本设计师原研哉看来,对复杂与宏大的追求是人类文明史上不可回避的阶段……而不是简约、低调的……只有复杂宏大的工程,才能显示出统治者的能力与力量,也才能有效地整合族群与国家”可知,“深邃”的语境义是“宏大”。故选A。3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赏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B.“使作者增添了责任感和使命感”说法错误。文中写作者参加《上新了•故宫》的拍摄是为了说明紫禁城最根本的特性,在于它是一个生命体。作者兴奋和惊奇于紫禁城的生命力每分钟都在发生着变化。故选B。第170页共170页\n4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中人物形象的作用的能力。首先找到第②⑦⑧段中有关“乾隆”“各色人等”“故宫员工”的语句,然后结合上下文分析作者提及“乾隆”“各色人等”“故宫员工”的用意。第②段中写“清朝皇帝乾隆,在紫禁城里一再大兴土木,是紫禁城建筑史中至关重要的角色,但他最爱的,还是八平方米的三希堂。他为自己退休建造了宏伟的宁寿宫,但他退休后还是住在养心殿,挨着他的三希堂”,理解文中提及“乾隆”的用意,要联系第③段中的“所以说,紫禁城不只是用来住的,更是用来吓唬人的,如汉代丞相萧何所说:‘非壮丽无以重威’……只有复杂宏大的工程,才能显示出统治者的能力与力量,也才能有效地整合族群与国家”句分析可知,写乾隆说明紫禁城不只是用来住的,而是为了显示统治者的能力与力量。第⑦段,“在这个物质空间里,也容纳着各色人等,包括皇帝、后妃、太监、文臣、武士、医生、老师(皇帝及皇子的讲官)、厨师、匠人等等,他们在各种建筑中生存和相遇,合纵连横,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应运而生。故宫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城,是物质的城,也是人群的城。它是一个社会,是世界的模型,是整个世界的缩影”句中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应运而生”“物质的城”“人群的城”“它是一个社会,是世界的模型,是整个世界的缩影”分析可知,作者写各色人等是为了表现紫禁城是社会的缩影。第⑧段,“七点半,太和殿广场上的几扇大门打开,先是各宫殿的值班员排着进来,紧接着是上班的故宫员工纷纷骑自行车从广场前经过,有的还在太和殿台基下停下来,看看拍摄的现场”,分析该段中作者写故宫员工”的目的,要结合段中“故宫博物院新的一天,就是这样开始的。紫禁城有自己的‘生物钟’,它的声与色,在每一分钟都在发生着变化”句理解可知,写故宫员工是为了表现紫禁城的生命力和不断的变化。4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句子的内涵的能力。第③段,“紫禁城不只是用来住的,更是用来吓唬人的,如汉代丞相萧何所说:‘非壮丽无以重威’,以至于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后,每当我面对她,依然会感到心惊胆战。这些建筑气势壮阔、复杂深邃……只有复杂宏大的工程,才能显示出统治者的能力与力量,也才能有效地整合族群与国家”句分析可知,过去,统治者用规模宏大的紫禁城来威吓百姓,是为了显示统治者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威严。第170页共170页\n“紫禁城的宏大,不仅使营造变得不可思议,连表达都是困难的。这让我的心底生起来的那股言说冲动,每次都铩羽而归。它太大了,它的故事,一千零一夜也讲不完”“紫禁城里收藏的古物远达新石器时代,甚至比新石器时代还要早”“三万多卷的《四库全书》,又只是紫禁城的一部分,很小很小的一部分”“紫禁城是那么神奇的一个场域,是现实空间,却又带有神异色彩。它更像是一只魔盒、一座迷宫,或者命运交叉的城堡。因为它的内部,人影幢幢,魑魅交叠,有多少故事,在这个空间里发酵、交织、转向。紫禁城是不可测的”“它的神秘性却是不可测的,用深不可测、风云莫测来形容它”“它用一个可测的空间,容纳了太多不可测的事物,或许,这才是对紫禁城的真正定义”“故宫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城,是物质的城,也是人群的城。它是一个社会,是世界的模型,是整个世界的缩影”“紫禁城不是一个固体,永恒不变,而是一刻不停地在变”“紫禁城……在每一分钟都在发生着变化”分析概括为:现在,历史悠久的紫禁城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其丰富的内涵令后人想全面了解它感觉很困难。42.B43.C44.【甲】用神态表情描写,写出了爷爷为家人点燃火盆带来温暖后内心的满足和自豪。【乙】用拟人的形式,写出了泥火盆做成后的情态,表现出一家人对温暖生活的满足。45.示例:“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人民忠于党……”这首歌,旋律昂扬,节奏明快,思想积极向上,从我们的祖辈,唱到我们父辈,如今又被我们放声高唱,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像雷锋那样,把自己融入社会,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解析】4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重要词语的理解能力。B.“火红的炭骨窜着短粗的火苗儿”,由“窜着”可知火苗很旺,故“短粗,形容火苗微弱”错误。故选B。43.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C.“心里也有无法出去闯荡的遗憾”错误,文中说“冬季,在火盆儿边,多少英雄变得儿女情长,被这一小盆红通通的炭火拴住了出去闯荡的脚步;多少游子又在日思夜念老家炕头上泥火盆儿那冒着火苗的温馨”,着重于火盆象征的和美温暖家庭生活对人的吸引,与祖父没有必然联系,说祖父“心里也有无法出去闯荡的遗憾”没有根据。故选C。4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句艺术表现力的能力。“祖父用他粗糙的大手,小心地捧起暖烘烘的火盆,笑吟吟地回屋”,这是写祖父把火盆弄旺后搬回屋里,给家人取暖用。“笑吟吟”描写祖父的神态表情,是爷爷为家人点燃火盆带来温暖后内心的满足和自豪情感的外在呈现,体现了爷爷对家人的爱。第170页共170页\n“一只丰满的泥火盆儿就笑吟吟地端坐在墙角”,“笑吟吟”这里形容火盆做成后的情态,用了拟人的形式,表面写泥火盆,其实这是一家人对火盆的观照,是看到泥火盆后,感到泥火盆带来的温暖后,对温暖生活的满足。情景温馨而美好。4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重要形象的理解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温暖的火盆儿”,承载了几代人乃至整个民族共同记忆、具有文化内涵。类似的东西,还有纸元宝、溜圈等老玩具;锄头、木锨等老农具;《我的祖国》《学习雷锋好榜样》等老歌……选出其中一个,写出相关记忆,阐释其中蕴含的文化意味即可。比如老歌《我的祖国》,这是一首优秀的抒情歌曲,深切地表达了浓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歌词真挚朴实,亲切生动,引人入胜。这首歌几代人传唱,“这是美丽的祖国”的主题,激情澎湃,气势磅礴,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爱国热情。46.D47.B48.①大文豪苏轼的言行举止亲民、随性、自然。②百姓对大文豪热情欢迎,仰慕热爱。③这一和谐融洽的画面是对文化“以人不以境”的生动诠释,含蓄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49.本文标题为“回忆中的大运河”,作者围绕大运河展开了哪些“回忆”?意图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回忆的内容:①苏轼来到常州,受到民众热烈欢迎。②乾隆皇帝下江南写诗纪念苏轼。③吴王夫差、隋炀帝开凿运河的历史功过。④包括自己在内的游子、文人乘船往来大运河的往事。回忆的意图:对大运河所承载“人文化成”文化精神的思考与怀念,对大运河丰厚文化意蕴的怀念与向往,对与大运河相关的诗意生活方式消逝的怅惘和无奈。【解析】4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运用成语的能力。A.“万人空巷”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语境中形容苏东坡受欢迎的盛况,合乎语境,正确。B.“逐鹿中原”指群雄并起,争夺天下。语境中形容吴国军队远征,合乎词意,正确。C.“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放在一起谈论或看待。语境中强调把两人做的事情放在一起看待,合乎语境,正确。D.“芸芸众生”原指世间的一切生灵,后多指大群无知无识的人,佛教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也用来指众多的平常人。语境中和“普通人”表意重复,错误。故选D。第170页共170页\n4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思想内容和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B.“豪华的条件……让他非常惬意,精神为之一爽”错误。原文最后一段表述是“第二次是在苏州夜游古运河,完全是另一种感受,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时间是新世纪,第一次过于简陋,虽然睡卧铺,却又脏又乱又差。第二次过于豪华,有吃有喝有空调,还有人唱昆曲。走出船舱,清风扑面,精神立刻为之一爽”,可见“豪华”前的“过于”是表达不喜欢的情感,选项曲解文意,情感态度相反。故选B。4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从文中第二段“常州人民听说苏东坡来了,立刻万人空巷,都来到运河边上。一方面欢迎他,另一方面,当然也是想见见伟大的苏东坡的风采。于是大家见到了裸着上身的东坡先生,他老人家袒胸露腹,从船舱里走了出来,向常州人民拱手致意,同时嘴里忍不住念叨:‘这样欢迎,折煞人也!’”可见答案①大文豪苏轼的言行举止亲民、随性、自然。从第三段“我喜欢这样一个热情的场面,总是无法忘了大运河边的这一幕。天气那么湿热,挥汗如雨。人群中一定也有许多光着膀子的男人,他们站在运河边上看风景,对着诗人指指点点。而今天的我们,却是穿越了接近千年的时光,欣赏着风景中的他们。我要是个画家,就要将这个场面画出来,毕竟这是大运河上最有人文温度的一个场景,光是用文字记录下来,远远不够”中可见答案②百姓对大文豪热情欢迎,仰慕热爱。从第四、五、六、七段“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到了常州,想到苏东坡,崇敬之情顿起,便写诗纪念。在运河边舣舟亭附近,他老人家居然一连写了三首诗,其中之一是这么写的:风流苏髯仙,遥年此系艇。遗迹至今传,以人不以境。乾隆皇帝的这首诗,强调了以人为本。在他眼里,大运河也就这样,重要的应该是人,是苏东坡本尊”“我们今天很喜欢说大运河的文化含量,文化也是慢慢才形成的。有时候,文化也就那么回事,人文化成,文化这玩意要是离开了人,什么都不是”中可见答案③这一和谐融洽的画面是对文化“以人不以境”的生动诠释,含蓄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4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题内涵、写作意图的能力。第一问回忆的内容:①“苏轼来到常州,受到民众热烈欢迎”源自第二段“常州人民听说苏东坡来了,立刻万人空巷,都来到运河边上”。第170页共170页\n②“乾隆皇帝下江南写诗纪念苏轼”源自第四至七段“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到了常州,想到苏东坡,崇敬之情顿起,便写诗纪念。在运河边舣舟亭附近,他老人家居然一连写了三首诗”。③“吴王夫差、隋炀帝开凿运河的历史功过”源自第八、九等段“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就是大运河的第一锹,是春秋时期的吴王夫差开挖的”,第九段“事实上,人工开挖大运河,自吴王夫差的第一锹开始,从来就没真正停止过。秦朝和汉朝,以及后来的南北朝,大运河一直在断断续续挖掘,越挖越远,越挖越长。因此,隋炀帝在古邗沟的基础上,花了六年时间完成的京杭大运河,也只是充分利用了前人成果”。④“包括自己在内的游子、文人乘船往来大运河的往事”源自后数四段“我有过两段大运河上的亲历,一次是从苏州去杭州,一次是在苏州古运河上夜游。第一次的舟行说来非常奇特,那是三十多年前”“第二次是在苏州夜游古运河,完全是另一种感受,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时间是新世纪,第一次过于简陋,虽然睡卧铺,却又脏又乱又差。第二次过于豪华,有吃有喝有空调,还有人唱昆曲。走出船舱,清风扑面……”。第二问回忆的意图通过过渡总阶段可以确定答案。比如,结合“说起历史上的大运河,总是会首先想到苏东坡。作为一个文化人,苏东坡让后人永远怀念”“乾隆皇帝的这首诗,强调了以人为本。在他眼里,大运河也就这样,重要的应该是人,是苏东坡本尊。中国古代的京杭大运河,是非常重要的交通要道。千百年来,南来北往,无数游客匆匆走过,早就习以为常了。没人太把大运河当回事,大运河就是今天的高速公路,就是今天的高铁。对于古人来说,大运河也谈不上多伟大,它就那样”“我们今天很喜欢说大运河的文化含量,文化也是慢慢才形成的。有时候,文化也就那么回事,人文化成,文化这玩意要是离开了人,什么都不是”等处得出答案:对大运河所承载“人文化成”文化精神的思考与怀念。依据“自从有了火车,一个旧时代结束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开始了。时间开始有了全新的意义,不过仍然还有不同的理解。民国时期,丰子恺先生从家乡去省城,乘火车只要四个小时,可是他宁可坐船。坐船要四天,他认为这样可以看到更多的风景。快还是慢,这可以是人生的两种选择。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喜欢快,喜欢快捷。然而有时候,我们也可能希望会慢一点,为什么不能慢一点呢?”得出答案:对大运河丰厚文化意蕴的怀念与向往。从“遥想当年,北方人南下,到今天的江苏淮安境内,必须下马坐船,从此开始一段行舟的诗意生活。南船北马是古代南北交通最常见的出行方式。长途旅行中,与颠簸的马车相比,船上的感觉可能会舒适一些,磨墨题诗也方便得多”中得出答案:对与大运河相关的诗意生活方式消逝的怅惘和无奈。50.C第170页共170页\n51.画线句运用了比喻和想象,把清晨阳光下的新华路比作闪烁着光亮的河,把行人、小车、货车比作河中的鱼虾、轻舟、大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光影下新华路的动态之美,以及整条路呈现出的轻灵和谐,富有生机之美(富有画面感,充满童趣)。体现出作者对新华路的喜爱。52.新华路和作者从小居住的南昌路相似,使她产生了熟悉和亲切的感觉;作者在新华路可以找回失去的童年心境。新华路古朴而不沉闷,建筑和植物构成清丽静美的景观。新华路承载了作者许多美好的记忆:有关爱情亲情的温馨记忆、心灵的静谧和灵感的形成、看电影的美妙时光等,这些记忆让作者感到幸福与美好。53.风车茉莉是新华路富有风情的象征,曾经唤起过作者的童年心境。如今再也寻找不到这朵风车茉莉,意味着新华路的风骨和风情已被岁月销蚀,而作者再也找不回童年的心境。表达了作者的惋惜和遗憾之情。【解析】5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C.老派:此处指的是外形、气质、气派陈旧,而不是“老旧破败”。故选C。5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作者把清晨的新华路比喻成“秀丽的河”,把行人比喻成“鱼虾”,把小车比喻成“轻舟”,货车比喻成“大鳖”,把一条路整个比喻成富有生机和充满生灵的河流,显得格外清新美丽,而作者的想象也富有童趣,自由地畅游其中,流露出作者对新华路的喜爱之情。5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从“我心存好奇,从定西路左拐进入新华路,前行几十步,内心涌出一阵疑惑,太熟稔了,有前世今生一般的亲切感”“马路带有微微的弯势,颇为好看,这气质和我从小居住的南昌路相像,于是好感呼之欲出”可见,这条路让作者感到熟悉,因为它与自己童年时童年南昌路相似,让她感到熟悉、亲切,产生好感;“它仿佛在对我微笑,让我回到童年南昌路老宅内绿意盎然的小花园,内心浮动久违的安谧”可见,这条路让作者“幸运地找回失去的童年心境”;从“新华路朝气,清丽,不拘于老派;沉稳,不停留在古朴。……沿街的洋房把明媚的花园敞开来,单纯清丽的初夏扑入我的怀中,耳朵清新了,仿佛能听得花朵和树叶沙沙地对话,偶然一抬头,园里一棵高瘦的杉树煞是清俊”可见,此地建筑朝气清丽而沉稳,让作者十分喜爱;第170页共170页\n从“婆家恰巧住在新华路老别墅群的后面。婚后,我俩周末去看婆婆,晚餐后回自己的小家,会特意绕过老别墅区,在新华路上走一段夜路”“我们特地把家也安置在新华路附近”“有事没事来走走、停停,沉浸在静谧的心境中。我笔下的很多作品,灵感都是在放空的散步中形成的”“我心心念念的地方,在那里度过了很多美妙的时光。尤其每年电影节期间,我换上宽松的服装,带着大号瓶装水,赶场子似的看很多场电影。有时夜场电影落幕后,顶着一头的星光回家”“秋天的新华路有落叶景观。飘落的金色树叶满地,非常有味道。记得有一次我和女儿萦袅一路谈笑,在新华路上沙沙、沙沙地踩着落叶,忽然,我们默不作声了,被秋天的壮丽和伤感深深触及”等可见,这条路上有许多作者美好的记忆,与先生的相识相知,与家人的温馨相处,散步时感受的静谧与灵感的萌发,看电影的美好感受等,都让作者留恋不已。5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中重要物象作用的能力。首先找到该物象出现过的地方,分析其本意与象征意义,从而理解其曾存在与如今消失再难寻觅的深刻含义。风车茉莉出现时,作者感到“它仿佛在对我微笑,让我回到童年南昌路老宅内绿意盎然的小花园,内心浮动久违的安谧。多好啊,不是每个人都能幸运地找回失去的童年心境。我略带痴迷地在微笑灿烂的风车茉莉附近兜兜转转”,可以说,它是作者对新华路最美的印象,也是唤起作者童年心境的重要物象,既是这条路“马路原有的风骨和风情”的象征,也是作者唤醒童年心境的美丽事物;然而“保持一条马路原有的风骨和风情太难,它们在被岁月销蚀”“新华路上的每一寸墙、每一朵花也被改变,我熟悉的篱笆也找不到了……我还会小心寻找曾对我微笑的风车茉莉,期盼那枝风车茉莉躲在隐秘的花丛中。可惜,始终没找到。多少年了,一枝也没有寻到”,在这里,找不到的“风车茉莉”象征着马路的风情与风骨已经被岁月消蚀,而作者也再难找回童年的心境,流露出一种惆怅与遗憾之情。54.D55.C56.(1)年少时,在南京八卦洲以外的世界,寄托着作者的向往。(2)迁居后,在家乡,寄托着作者的思念。(3)陷入困境时,在梦想世界,寄托现实困境完全得到解决的愿望。(4)在作者心中的每一个可以寄托思念、梦想和爱的对象上。57.两则材料主要写了屈原、郁达夫在遭遇人生困境的抉择,他们经人指点,本可以寻到退路,但屈原选择投江,郁达夫投身爱国救亡运动。他们的选择都缘于他们对祖国最深沉真挚的爱。这样写丰富了“西洲”的内涵,突破作者个人的感受,上升到对于家国的情感,他们的选择让作者对彼岸的认识产生了超越,只要追随内心,无所谓此岸彼岸。突出了凭爱摆脱困境,到达彼岸的主题。引导读者选择用爱来突破人生困境的方式。第170页共170页\n【解析】54.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正确运用词语和成语的能力。D.“山高水长”比喻人品高洁,垂范久远。故选D。5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文本的能力。C.“意为郁达夫应该过结庐读书,颐养天年的日子”错误,这句话是郁飞先生对父亲的评价,可以理解为一种谦虚的说法,但是作者认为“他就是一个作家,他永远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忠于自己的选择。他本可以效仿严子陵,在江边寻一处钓台‘结庐读书,颐养天年’,而他最终成为了一名烈士”。故选C。5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文本的能力。由“年少时我家住在长江中间的南京八卦洲,头上是天,四面是水。‘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每次念到这两句,就会想到江边上的那个渡口,并同时在脑海里遐想着渡口外边的世界和不知在何处的西洲”可知,年少时,作者的西洲再渡口以外的世界,是作者对外界的向往。由“那年的三月,我们举家迁往江西,江水几个起伏就把我们的小船带到了江心,回望已是故乡的江北,渡口码头变得越来越小,最后模糊在了江雾之中,眼泪在这时已经淌进了脖领”“我在早些年曾多次投宿在富春江边上的桐庐,在‘鱼梁渡头’停留过。读过郁达夫的《钓台的春昼》,就想着寻访这个故地。一是因为它每每勾起我对老家渡口的怀念”可知,迁居后,作者的西洲在家乡,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切思念。由“读过郁达夫的《钓台的春昼》,就想着寻访这个故地。一是因为它每每勾起我对老家渡口的怀念,还有就是我那时的工作压力很大,带着一百多人的团队惨淡经营,正是需要释放压力、探索出路的时候”可知,作者此时身处逆境,渴望困难得以解决,此时作者的西洲是梦想中的世界。由“我喜欢《西洲曲》,在我看来,不论是‘登楼扶瑶琴’,还是‘采莲南塘秋’,西洲是一个可以托付梦想,托付思念,可以托付爱的地方。我梦想着人生的每一个渡口都是用爱来摆渡的,而到达的也是爱的彼岸”可知,西洲在作者心中的每一个可以寄托思念、梦想和爱的对象上。5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段落作用的能力。作答本题需要首先分析“屈原问渡投江”“郁达夫抗战救亡”的具体内容,然后分析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最后结合文本主旨分析。第170页共170页\n“飘然而至的渔父是一位高人隐士,也是一个‘摆渡人’。只是屈原终于没有听渔父的话,没有到对岸去看看。他往故国方向走了一段,传来了亡国消息,遂万念俱灰,选择了投江,激起了千年波澜,中国的所有河流也跟着激荡起来”“他只是诗人,诗人眼前的路没有阡陌没有迂回,除了往前还是往前”叙述屈原不听渔父的劝告,在得知楚国灭亡的消息后毅然投江的故事,凸显了屈原对国家的爱。“到了对岸,黑黢黢的桐君观却呈现了极好的景致,尤其是这里的秀和静,使得他想就在这里结庐读书,颐养天年。像严子陵一样,管他什么高官厚禄、浮名虚誉。但他终于还是回到上海,加入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后来又参加了文化界爱国救亡活动。于是我们少了一个隐者,却多了一个战士”叙述郁达夫本可以在富春江颐养天年,做一个地道的文人,他却毅然回到上海,为国家而奔走,成为一名战士,凸显了郁达夫对国家的爱。两则材料将作者对“西洲”的理解上升到国家的层面,得出了“,西洲是一个可以托付梦想,托付思念,可以托付爱的地方。我梦想着人生的每一个渡口都是用爱来摆渡的,而到达的也是爱的彼岸”的结论,突出了凭爱摆脱困境,到达彼岸的主题。引导读者选择用爱来突破人生困境的方式。58.B59.C60.句中写到以前的驴骄傲地劳作,而现在只能被卖到驴肉馆,结局悲惨,二者形成反差,表达了作者对失去劳作价值后的驴的同情。还写到以前的农人在山野中充实、自信地劳作,而现在只能对来访者神采飞扬地讲解,二者呼应,表达了作者对这位农人熟悉、留恋传统劳作方式的尊重,对其没有用武之地的惋惜。61.同意作者寻访失败,因为其所寻找到的事物并不真实:被美化、不完整,没有被深入理解。这就像很多作品中被美化的帝王将相或英雄人物一样,读者只看到了文本中描述的光鲜亮丽、忠贞正义的一面,摆不上台面的东西很多也有,譬如张献忠被誉为农民起义领袖却杀人如麻,华盛顿被称为美国之父却践行黑奴政策。类似的还有被美化的生活状态,被美化的古迹……这些都是不够真实,不完整的。在这些事物上寻访不出纯粹的真实的美好。【解析】5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句中重点词语的能力。A.悬置,悬挂起来放置。和封存连用,结合语境“即使是旅游旺季,也没人留意这条古道”,此处指千年古道只是有个名声,不被人关注,也不实用。“供人仰望”不合语境。第170页共170页\nC.敦厚,是形容脾气和性情憨厚,忠厚,不是用来形容身体的。而且“身体结实”和“七十六岁”“苍老”不对应。D.文中的“孤独”指打铁老人没有人可与分享打铁的乐趣,是一种精神的孤独。而不是“独自生活,寂寞无聊”。故选B5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文中相关内容的能力。C.“体魄强健,作者为此投去敬重的目光”错误。“体魄强健”和前文的“苍老”矛盾。原文有“他光着膀子,在通红的炉火前,酣畅淋漓地表演了所有手艺,认真,郑重,像在重温往昔岁月。我向他投去敬重的目光”由此看出敬重的是老人认真、郑重的打铁状态,那种纯粹的对打铁的热爱的情怀。故选C。6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分析作者情感的能力。句子是由农人的讲解联想到驴子,驴“骄傲地劳作”,农人们的劳作“充实、自信”,由此看出作者对传统劳作的尊重;而现在农人只能讲,驴子只能被卖到驴肉馆,二者生命的活力都不能再呈现。曾经的人与驴与现在的人与驴形成交叉对比,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失去劳作价值后的驴的同情,对农人不能再从事熟悉的劳作的惋惜之情。6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观点,并有创意解读的能力。作者认为自己的寻访是“失败的寻访”,原因有两个。其一,结合原文“没有真正理解”“以审美眼光”“我所留存的,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真实的乡村,更多的艰辛被所谓的美遮蔽了”等词句可知,作者认为所寻找到的事物是被美化、不完整或没有被深入理解的不真实的;其二,“我的这种寻访,在滚滚向前的潮流中是否真的有意义?”,“注定”“不合时宜”,这些疑问和判断表明作者认为现代化的发展注定会让一些传统的事物失去价值,这种寻访在“滚滚向前的潮流”前不见得有意义。结合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分析,可联系表面美好,实则有缺憾的人、景、物、分析;也可结合失去了时代价值的事物,不合时宜的人,失去原有韵味的传统来分析,很多东西只能在记忆中追寻了,寻访很可能带来的是幻灭。具体分析时针对其中一个原因分析即可。如果选择不同意这一看法,可从反面分析,比如谈这种寻访也是美的,有一定价值的。言之成理即可。第170页共170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