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届高考语文古诗词阅读训练:孟浩然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57

2/57

剩余5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高考语文古诗词阅读训练-孟浩然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夜归鹿门歌孟浩然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主要使用对比手法,写山的静,渡头的“喧”,以及诗人自己与其他人不同的心境。B.“开”字精妙生动,写出朦胧迷离的林木被月光照映,暮霭消散、树影变得清晰的景象。C.诗人将心志与情感融入自己的行动与周围景物中,在平淡中见出优美,情感抒发委婉微妙。D.后四句从视听、动静、虚实等方面由远及近进行描写,描绘了远离尘世、只有山林松径相伴的隐居环境。2.请结合全诗,赏析诗句“惟有幽人自来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早寒有怀孟浩然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①,平海夕漫漫。[注]①语出《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3.下面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襄水曲”表明作者家住襄水之滨,“楚云端”则表现出对家乡的仰望。句意平淡却情感含蓄而浓烈。B.“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作者所在地方距离家乡遥远,还表明此时与家乡两地隔绝,不能归去,用词贴切。\nC.“孤帆天际看”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站在客船上,朝着家乡的方向极目远眺,内心充满难以诉说的悲凉。D.“迷津欲有问”运用典故,表现出作者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又想求官做事、以展宏图的矛盾心理。4.该诗尾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游凤林寺西岭(唐)孟浩然共喜年华好,来游水石间。烟容开远树,春色满幽山。壶酒朋情洽,琴歌野兴闲。莫愁归路暝,招月伴人还。5.从体裁看,这首诗属于(     )A.律诗B.绝句C.古体诗D.曲子词6.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A.典雅绮丽B.清新明快C.豪迈奔放D.空灵飘逸7.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岁除夜有怀(唐)孟浩然五更钟漏欲相催,四气推迁往复回。帐里残灯才去焰,炉中香气尽成灰。渐看春逼芙蓉枕,顿觉寒销竹叶杯。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8.“岁除夜”是中国传统(       )A.春节B.中秋C.元宵D.除夕9.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内容看,本诗属于思乡抒怀。B.从体裁看,本诗属于七言律诗。C.“残灯去焰”“炉香成灰”暗写时间的推移。D.“芙蓉枕”“竹叶杯”点明主人公格调高雅。10.下列对作品风格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nA.哀婉悲凉B.凄楚含蓄C.清幽质朴D.旷达闲适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与诸子登岘首孟浩然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①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②尚在,读罢泪沾襟。【注释】①鱼梁:沙洲名,在襄阳鹿门山的沔水中。②羊公碑:《晋书·羊祜传》,羊祜镇守荆襄时,常到此山置酒言咏。羊祜生前有政绩,死后,百姓于岘山建碑立庙。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开篇笔调宏阔,道出了一个平凡的真理和不可逆转的自然法则。B.颔联语句平实,由实入虚,承古启今,阐明登临之事,内涵丰富。C.尾联中的一个“尚”字内蕴丰厚,面对古迹,诗人可谓百感交集。D.全诗用典贴切,语淡味浓,体现出了孟浩然诗作古朴清远的风格。12.本诗与杜甫《登高》都为登临之作,但思想情感却有所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两句,既写夕阳余晖匆匆而落,又写池上月亮渐渐东升,景象变化之间暗含着对老友不在身边的失落、伤感。B.诗歌第三、四句,写自己为了享受夏夜的凉爽,沐浴后披散头发,打开窗户,闲卧凉榻,这也暗点出了诗题中的“南亭”。C.诗歌第七八句,写诗人受环境影响,想要取琴来弹奏,可是却生出“恨无知音赏”的感慨,流露出自己怀想友人的情愫。\nD.诗歌最末两句,诗人直抒胸臆,写自己到了夜半时分都还在梦中苦苦地思念老友,表达出对友人深切地关怀。14.孟浩然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写出真切的感受。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诗人发掘出了哪些自然和生活之美?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早寒有怀孟浩然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注】“迷津欲有问”,是《论语》中的故事。孔子带学生们周游列国,迷路了,让子路向隐者长沮、桀溺问路。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双方是隐居与从政的冲突。15.下面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襄水曲”表明作者家住襄水之滨,“楚云端”则表现出对家乡的仰望。句意平淡却情感含蓄而浓烈。B.“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作者所在地方距离家乡遥远,还表明此时与家乡两地隔绝,不能归去,用词贴切。C.“迷津欲有问”运用典故,表现出作者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又想求它做事、以展鸿图的矛盾心理。D.“归帆天际看”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站在客船上,朝着家乡的方向极目远眺,内心充满难以诉说的悲凉。16.本诗首联广受后世称道,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夜归鹿门歌孟浩然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主要使用对比手法,写山的静,渡头的“喧”,以及诗人自己与其他人不同的心境。\nB.“开”字精妙生动,写出朦胧迷离的林木被月光照映,暮霭消散、树影变得清晰的景象。C.诗人将心志与情感融入自己的行动与周围景物中,在平淡中见出优美,情感抒发委婉微妙。D.后四句从视听、动静、虚实等方面进行描写,描绘了远离尘世、只有山林松径相伴的隐居环境。18.请结合全诗,赏析诗句“惟有幽人自来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登江中孤屿赠白云先生王迥孟浩然悠悠清江水,水落沙屿出。回潭石下深,绿案岸傍密。鲛人①潜不见,渔父歌自逸。忆与君别时,泛舟如昨日。夕阳开晚照,中坐兴非一。南望鹿门山②,归来恨如失。【注】①晋代张华《博物志》载:“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绩,其眼能泣珠。”②鹿门山:在襄阳城南三十里,王迥家住于此。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和《屈原列传》都借“渔父”这一形象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B.诗歌七至十句回忆了与友人泛舟汉江的情景,兴致无穷,不一而足。C.最后两句中的“望”和“恨”写出了自己悠然神往又怅然若失的心绪。D.全诗脉络清晰,诗人以游汉江开始,以归家作结,浑然一体,一气呵成。20.沈德潜评价孟浩然的诗“语淡而味终不薄”,请结合这首诗作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高阳池送朱二①孟浩然当昔襄阳雄盛时,山公常醉习家池。池边钓女日相随,妆成照影竟来窥。澄波澹澹芙蓉发,绿岸毵毵②杨柳垂。一朝物变人亦非,四面荒凉人住稀。意气豪华何处在?空余草露湿罗衣。此地朝来饯行者,翻向此中牧征马。\n征马分飞日渐斜,见此空为人所嗟。殷勤为访桃源路,予亦归来松子家③。【注】①本诗为孟浩然晚年归隐所作。朱二,孟浩然友人。高阳池,即习家池,位于襄阳城南凤凰山南龙,是东汉初年襄阳侯习郁的私家池塘。晋代山简镇守襄阳,名之曰高阳池,盖取郦食其高阳酒徒之意。②毵毵:形容毛发、枝条等细长的样子。③松子,即赤松子,古代神话中的仙人,后为道教所信奉。松子家,隐者之家,代孟浩然隐居处。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送别诗,第一、二句点出作者送别友人朱二的地点“习家池”,巧妙地呼应了标题。B.第三到六句精选对象着力描写,凸显习家池从前的绮丽繁华,印证襄阳当年的兴盛之状。C.第九、十句由以前的“意气豪华”过渡到描写眼前景物,表达了作者对自己一事无成的感慨。D.本诗语言自然纯净而简洁隽永,诗境平淡清远而意蕴无穷,充分体现了孟诗的风格特点。22.本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有何表达效果?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各题。与颜钱塘①登樟亭望潮作孟浩然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②宽。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注释】①颜钱塘:指钱塘县令颜某,古人习惯以地名称该地行政长官。②渤澥:渤海的古称。23.本诗对仗的联数是(       )A.一联B.两联C.三联D.四联24.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未见江潮,先闻其声,巨大如雷鸣,渲染出江潮的磅礴气势。B.颈联直接描写江潮吞天卷地而来时,那声势浩大遮天当日的情景。C.本诗写出作者观潮的全过程,在雄浑壮美中显出从容潇洒的气韵。D.本诗调动多感官多层面来表现钱塘潮声势巨大,惊心动魄的气势。25.本诗和宋代潘阆的《酒泉子·长忆观潮》被誉为咏钱塘潮的“双璧”。请从表达技巧上赏析两篇作品结尾句的异同。\n酒泉子·长忆观潮潘阆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秋登万山寄张五孟浩然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2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引用陶弘景的诗句“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点明“自怡悦”,为登高望远的缘由之一。B.三、四两句进入题意,“相望”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由思念而“登万山”远望,望而不见友人,但见北雁南飞。C.七、八两句是写从山上四下眺望。天至薄暮,村人逐渐归来,他们或行走于沙滩上,或坐歇于渡头,从容悠闲。D.“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照应开端数句,既明点出“秋”字,更表明对张五的思念,显示出友情的真挚。27.沈德潜评孟诗曰:“语淡而味终不薄。”请结合本诗简要谈谈你的理解。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秦中感秋寄远上人①孟浩然一丘②常欲卧,三径苦无资。北土③非吾愿,东林怀我师。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注】①秦中:此指长安。远上人:上人是对僧人的敬称,远是法号。事迹未详。②一丘:即一丘一壑,意指隐居山林。语出《晋书·谢鲲传》。③北土:指秦中。\n2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此诗为寄赠远方友人之作,诗中充满了失意、悲哀与追求归隐的情绪,是一首含蓄的抒情诗。B.首联中“一丘”和“三径”都是作者借典故以表明隐逸思想,颇为自然贴切。C.颈联进而书写滞留帝京的景况和遭遇,表现了诗人旅况的穷困和心意的灰懒。D.“凉风”“蝉鸣”等既表现出秋天一派萧瑟的景象,又回扣诗题“感秋”,“益悲”之情油然而生。29.《毛诗序》有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是说诗人不仅要内心有诗情,还要把情感传达出来。诗人是怎样把内心的情感传达出来的呢?请简要分析。3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宿业师①山房②期丁大不至[唐]孟浩然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注】①业师:法名“业”的僧人。②山房,山中的屋舍。(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夕阳刚刚西沉下去,屋舍四周的群山万壑立刻就变得昏暗起来。B.三四两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刻画诗人在身之所处的环境中的独特感受。C.五六两句写夜深时山间的静谧,“归”“栖”二字中流露出一种浓浓的乡愁。D.结尾句“孤琴候萝径”中的“琴”字,蕴含着见证朋友间彼此相知的意思。(2)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3)“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这是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中的几句。其中的“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与《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中的“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都写到了“夕(夜)凉”,但表意效果又有区别。请结合诗句作简要概括。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①孟浩然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维扬②忆旧游。\n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③。[注释]①广陵:今江苏扬州。旧游:即故交。②维扬即扬州。③海西头:扬州近海,所以说是海西头。3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点明这首诗是作者乘舟停宿桐庐江的时候,怀念扬州友人之作。诗人孤舟于月夜停泊在江边,由所见所闻而引起对广陵的朋友们的思念。B.首句写月夜时候的景色,此时此景本来就容易引起孤客的愁绪,这时又听到猿猴凄切的鸣叫。在听猿之后加上一个愁字,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C.三四句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来写景,风吹江岸上的树叶籁籁作响,给人以萧瑟之感;而月夜下江边停泊的一只小船,更像是作者自身的写照。D.后四句化用王粲《登楼赋》中的“虽信美而非吾土兮”,表达了有家不能回的痛苦之情,同时诗人希望自己痛苦的心情被朋友所了解,以求得慰藉。3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田园作①孟浩然弊庐隔尘喧,惟先养恬素。卜邻近三径②,植果盈千树③。粤余任推迁,三十犹未遇。书剑时将晚,丘园日已暮。晨兴自多怀,昼坐常寡悟。冲天羡鸿鹄,争食羞鸡鹜。望断金马门④,劳歌采樵路。乡曲无知己,朝端乏亲故。谁能为扬雄,一荐甘泉赋⑤。【注】①本诗作于唐玄宗开元六年,时诗人30岁左右,隐居襄阳田园。②《三辅决铩》载:西汉末年蒋诩隐居后,于舍中竹下开三径,只与求仲、羊仲二人交往。③《襄阳记》载:吴丹阳太守李衡在故乡龙阳县龙洲上“种甘橘千株”。④金马门:汉代宫门名,学士待诏之处。⑤扬雄:西汉辞赋家、思想家。每作赋,常拟司马相如以为式。客有荐扬雄文似相如者,帝令待诏承明殿。后随帝郊祀甘泉宫,还,奏上《甘泉赋》。3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nA.开头两句叙写家园房屋破旧,远隔尘世,是祖先赖以过恬静、朴素生活的所在;“养”与“隔”相映,表现了家居的现实条件和历史状况。B.“卜邻近三径,植果盈千树”两句写诗人愿与高人隐士结友为邻,不与凡夫俗子交往,凸显家园环境的清幽宁静,反衬出高雅勤劳的个性。C.“冲天”二句,连用比喻,以“鸿鹄”比喻志向远大之人,“鸡鹜”比喻凡俗平庸之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胸怀大志、耻与世俗争利的情怀。D.这首诗出语自然,不事雕琢,显示了孟浩然诗歌平易、朴实而清淡自然的艺术风格,对诗人自身内心世界的抒写细致入微,亲切而真实。34.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本诗后六句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岁暮归南山①孟浩然北阙②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③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注】①该诗写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四十岁的孟浩然来长安考进士落第之后。②北阙:皇宫北面的门楼,汉代尚书奏事和群臣谒见都在北阙,后因用作朝廷的别称。③青阳:指春日。35.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字面上说“北阙休上书”,表达自己归隐田园,不再“上书”的坚决意志。B.颔联中“不才”既是谦词,又兼含了有才不被人识、良骥未遇伯乐的感慨。C.颔联写诗人因“不才”“多病”而被明主弃用、故友疏远的凄凉之景。D.此诗系诗人归隐之作,在辗转反复、心绪极端复杂的情况下表达了一腔怨悱之情。36.高步瀛在《唐宋诗举要》中评价《岁暮归南山》一诗时说:“结句意境深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登江中孤屿赠白云先生王迥孟浩然悠悠清江水,水落沙屿出。回潭石下深,绿筱岸傍密。鲛人①潜不见,渔父歌自逸。忆与君别时,泛舟如昨日。\n夕阳开晚照,中坐兴非一。南望鹿门山,归来恨如失。【注】①鲛人:传说中住在海中的人鱼。3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结构上以游汉江开始,以归家作结,中间插入一次游汉江的回忆,全诗浑然一体,一气呵成。B.“悠悠”两句写江水退后悠远清澈的汉江中小岛显得更加突出,以“水落沙屿出”暗示“登江中孤屿”。C.“夕阳”两句再现往昔二人游览的情景,前句为景语,后句为情语,“兴非一”即兴致无穷,不一而足。D.“南望”两句写诗人因为思念王迥不禁遥望鹿门山,回到家中怨恨少人理解,不被重用,因而怅然若失。38.诸赏析“鲛人潜不见,渔父歌自逸”两句的艺术手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孟浩然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①。【注】①海西头:指扬州。隋炀帝《泛龙舟歌》:“借问扬州在何处,淮南江北海西头。”因古扬州幅员辽阔,东临大海,故称。3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日暮、山深、猿啼、江流,诗人伫立而听,感觉猿啼似乎声声都带着愁情。B.颔联语势趋向自然平缓,写风缓吹轻拂,明月照耀着沧江中的一叶孤舟。C.尾联写诗人情绪强烈,内心难安,不由潸然泪下,幻想热泪随大海飘向友人。D.全诗写景兼抒情,两者完美融合,写景愈真切,其情愈深,显得浑成自然。40.结合诗题,说说本诗前四句和后四句各侧重写什么?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晚泊浔阳望庐山①孟浩然挂席②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n尝读远公③传,永怀尘外踪。东林精舍④近,日暮空闻钟。【注】①本诗是孟浩然出仕不第、漫游东南时所作。浔阳,现在江西九江。香炉峰,庐山的主峰。②挂席:扬帆。③远公:东晋时的高僧惠远。④东林精舍:东林,即东林寺,在庐山峪岭以北;精舍,相传为惠远所居。4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泊舟”句中的“始”字呼应“挂席”句中的“都”,侧面写出了诗人漫游之久。B.“尝读”句诗人借密友惠远的典故,点明庐山风景绝弃尘俗,令人始终心怀向往。C.结尾诗人从视觉与听觉的角度展现自己泊船浔阳的所见所闻,照应题目“晚泊”。D.本诗的前两联重在叙述,稍带叙事,落笔空灵;后两联以情带景,可谓寓情于景。42.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本诗中作者的情感变化。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岁除夜有怀(唐)孟浩然五更钟漏欲相催,四气推迁往复回。帐里残灯才去焰,炉中香气尽成灰。渐看春逼芙蓉枕,顿觉寒销竹叶杯。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43.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体裁看,本诗属于七言律诗。B.从内容看,本诗属于思乡抒怀。C.“芙蓉枕”“竹叶杯”点明主人公格调高雅。D.“残灯去焰”“炉香成灰”暗写时间的推移。44.有评论称“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为“妙想之辞”,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赏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早寒有怀①孟浩然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②,平海夕漫漫。[注]①当时作者正在长江下游漫游求官。②此处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入世从政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双方是隐居和入世的不同选择。\n4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开篇点题。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寒冷,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B.首联借景抒情,以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的深秋景象,引起客居思乡之情,很自然地进入颔联。C.颔联“我家”一词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自豪,“遥隔”一词让人体会到诗人远离家乡而产生的深深哀伤。D.颈联虚实结合抒发思乡之情。“乡泪客中尽”实写诗人的思乡;“归帆天际看”想象家人遥望天际归舟,盼望自己回家。46.从孟浩然的《早寒有怀》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来看,两位诗人在归隐的态度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岁暮归南山①唐     孟浩然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②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注]①该诗写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四十岁的孟浩然来长安考进士落第之后。②青阳:春日。47.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北阙”,本指皇宫北面的门楼,后用作朝廷的别称。B.颔联写出了明主见弃、自己多病、故友疏远的凄凉之景。C.颈联“催”“逼”二字,形象地表达出诗人不遇明主年华已逝的激愤。D.此诗系诗人在辗转反复、心绪极端复杂的情况下表达的一腔怨悱之情,情感鲜明。48.高步瀛在《唐宋诗举要》中评价本诗时说,结句“意境深妙”。请结合诗句分析它是如何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的。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早寒江上有怀(唐)孟浩然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n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4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不写“叶落”而写“木落”,凸显了落叶的枯黄衰萎,更显出秋景萧瑟。B.第二句写江上北风呼啸,为叶落雁翔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起到了点题的效果。C.“乡泪客中尽”写诗人看到客居的友人洒下思乡之泪,衬托出诗人内心的乡思。D.尾联借用孔子问津的典故,揭示了作者思家难归的原因,情感表达深沉含蓄。50.本诗第六句“归帆天际看”,有的版本作“孤帆天际看”。请结合诗句,比较“孤”“归”这两个字表达效果的异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游凤林寺西岭孟浩然共喜年华好,来游水石间。烟容开远树,春色满幽山。壶酒朋情洽,琴歌野兴闲。莫愁归路暝,招月伴人还。5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扣题写诗人与友人趁着良辰美景同游山水之事,笔触清新,语言轻快。B.颔联想象山中烟雾散开、远树初露、春色满山、一派清幽的景象,景中融情。C.颈联对仗工稳,直抒胸臆,写诗人与友人饮酒酣歌,情谊款洽,逸兴遄飞。D.本诗叙述与友人同游之事,意境清幽,洋溢着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52.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尾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除夜有怀孟浩然五更钟漏欲相催,四气推迁往复回。帐里残灯才去焰,炉中香气尽成灰。渐看春逼芙蓉枕,顿觉寒销竹叶杯。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注】①此诗写于诗人任张九龄幕府时。②竹叶,酒名,即竹叶青。亦泛指美酒。\n5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独在幕府,深夜孤枕难眠,不禁起了光阴易逝的感慨和思乡之意。B.钟漏相催、残灯无焰、炉香成灰都是写诗人除夕之夜客居他乡的寂寞。C.为排遣心中孤寂,诗人邀人在账中对酌,朦胧间,似见春暖驱走冬寒。D.“催”“逼”采用拟人化写法,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夜深无眠的内心感觉。5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自浔阳泛舟经明海①孟浩然大江分九流,淼漫成水乡。舟子乘利涉,往来至浔阳。因之泛五湖,流浪经三湘。观涛壮枚发②,吊屈痛沉湘③。魏阙④心恒在,金门诏不忘。遥怜上林雁⑤,冰泮⑥也回翔。[注]①此诗是孟浩然自浔阳泛舟至彭蠡湖的遣兴之作。②枚发:汉代枚乘在《七发》中曾有对“广陵观涛”壮观景象的描写。③沉湘:屈原所沉汨罗江为湘江的支流,所以说“沉湘”。④魏阙:古代宫门外的阙门,为悬示法令的地方。后亦作为朝廷的代称。⑤上林雁:上林是宫苑名。事见《汉书·苏武传》。⑥冰泮:冰融,解冻。5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的开头两句从景入手,写大江分为多个支流,水乡泽国江水淼淼,视野宏大开阔。B.三、四句写船夫乘着水势行船,来来往往都逗留在浔阳,契合了诗题中漫游的出发点。C.五、六句叙述诗人乘舟漫游五湖三湘,为后面自然引发“观涛”“吊屈”之事做铺垫。D.末两句通过写春天到了,上林雁在河水解冻时往北飞之事,表明自己展望未来的喜悦。56.清代沈德潜评孟诗是“语淡而味终不薄”,请以此诗为例简要赏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早寒有怀①孟浩然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②欲有问,平海③夕漫漫。\n【注】①公元727年(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孟浩然到长江下游漫游,其间,创作了此诗。其年,诗人38岁。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②迷津:迷失道路。津,渡口。《论语•微子》载,孔子命子路向长沮、桀溺问津,两人不说渡口的所在,反而讥笑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孔子的一番慨叹。③平海:宽广平静的江水。57.下面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选取“落叶”“鸿雁”“长江”等意象,点明了季节,描绘了一幅清爽亮丽的深秋景象,渲染了气氛。B.“襄水曲”表明作者家住襄水之滨,“楚云端”则表现出对家乡的向往。颔联用语平淡,情感却十分浓烈。C.“归帆天际看”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想象家人们也在思念自己,因而遥望着天际的孤帆,期盼着自己的归去。D.尾联的意思是,风烟迷离渡口又在何处,茫茫江水在夕阳下荡漾。这两句借景抒情,表达了复杂的心情。5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作品简要回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早寒有怀孟浩然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①,平海夕漫漫。【注】①“迷津欲有问”化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5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先描绘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B.颔联不仅表明他所在的地方距家乡遥远,还表明两地阻隔不能归去,透露出了作者思乡念亲的心情。C.颈联中“乡泪客中尽”,直抒胸臆地抒发了思乡之情和怀才不遇的苦闷,耐人寻味。D.尾联中“平海夕漫漫”写出了在阴暗的天色下,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的景色。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60.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景象,有何作用?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n留别王侍御维[注]孟浩然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注】孟浩然到京城考试,失意后决定归隐山林,但不忍与朋友离别,故写下此诗。6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孟浩然在长安科举失意后创作的赠别王维之诗作,全诗语调低沉,表达直率,有怀才不遇的嗟叹,有不忍远别知心朋友的留恋。B.颔联上句中的“芳草”象征作者归隐的理想,表明他想要归隐。一个“欲”字和一个“惜”字,显示出作者思想上的矛盾与斗争。C.颈联说明了归去的原因,语气沉痛,充满辛酸之泪、怨怼之情。一个“谁”字,反诘颇为有力,表明他体会到了人情如水的滋味。D.尾联写作者想归隐田园、隐居不仕,表明了要彻底远离世态炎凉、是非颠倒的社会的决心。失意后的牢骚之情贯穿全诗,线索分明。62.请简要赏析首联的艺术手法。63.阅读下面的唐诗,按要求作答。宿业师①山房②期丁大不至(唐)孟浩然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注】①业师:法名“业”的僧人。②山房,山中的屋舍。(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夕阳刚刚西沉下去,屋舍四周的群山万壑立刻就变得昏暗起来。B.三四两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刻画诗人在身之所处的环境中的独特感受。C.五六两句写夜深时山间的静谧,“归”“栖”二字中流露出一种浓浓的乡愁。D.这首诗结尾一句“孤琴候萝径”中的“琴”与白居易《春雪过皇甫家》中“唯要主人青眼待,琴诗谈笑自将来”一句中的“琴”蕴含的意思是相同的。(2)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3)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阅读下面这两首干谒诗,完成各题。\n望洞庭湖赠张丞相①唐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近试上张籍水部②朱庆余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③。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注】①张丞相:指张九龄,唐玄宗时宰相,孟浩然西游长安,以此诗投赠张九龄,希望引荐。②水部,隋朝始置,为工部所属四司之一,当时张籍任水部员外郎。此诗是朱庆余在应进士科举前所作的呈现给张籍的行卷诗。唐代士子在参加进士考试前,时兴“行卷”,即把自己的诗篇呈给名人,以希求其称扬和介绍于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③舅姑:公婆。64.两首诗同为干谒诗,但从诗歌体裁上看《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__________,《近试上张籍水部》是__________。65.干谒诗(文)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文),一些文人为了求得进身的机会,往往含蓄地写一些干谒诗(文),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展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以求引荐。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一文和这两首诗都委婉含蓄,不直接提出求见,但所采用的方法各不相同,请比较三者的不同点。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上巳①洛中②寄王九迥孟浩然卜洛成周地,浮杯上巳筵。斗鸡寒食下,走马射堂前。垂柳金堤合,平沙翠幕③连。不知王逸少④,何处会群贤。【注释】①上巳:旧时节日名,农历三月初三日,人们在郊外游春,水边饮宴。②洛中:古都洛阳。诗人于开元十四年滞留于此。③翠幕:古时人们于水边宴游时所张的棚幕。④王逸少:王羲之,此处借指王九迥。6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诗人以占卜的方式择居在周王朝东都之地洛阳,上巳节大办游筵,浮杯连连。B.颔联运用互文手法,表达的意思是寒食节人们在堂前或以鸡相斗或驰马射箭取乐。\nC.颈联对仗工整,柳条低垂盖满金堤,平阔沙滩翠幕连成一片。“金”“翠”状其华贵。D.前三联用蒙太奇手法,一联一景,写洛阳上巳节、寒食节的热闹情景,为尾联做铺垫。67.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秋登万山寄张五孟浩然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6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以想象开篇,“北山”“白云”交代张五居住的环境,烘托出他恬然自得的心境。B.雁在古代作品中常作为信使代称,诗中“心随雁飞灭”一句暗示作者与友人音信难通。C.清秋的山里风景宜人,尽管因时近黄昏,作者心头泛起哀愁,但他却饶有观赏的兴致。D.诗歌创造了高远清幽的境界,平淡自然而意味隽永,具有山水田园诗的典型特色。69.这首诗的七至十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这与“寄张五”有何关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自洛之越①孟浩然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②【注释】①孟浩然素怀功名之心,四十岁到长安应举,不第,求仕无果;于是到东都洛阳游览,滞留半年有余;次年秋,从洛阳动身漫游吴越,本诗作于诗人从洛阳往游吴越前夕。②《晋书·文苑·张翰传》有句云:“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70.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叙中含情,回顾过往,慨叹人生的失意无奈,读之令人油然而生悲凉沧桑之感。B.颔联每句句中倒装,两句前后又倒装。一倒装,诗句顿时劲健,符合格律,富于表现力。C.颈联“扁舟泛湖海”一句紧承颔联,是“山水寻吴越”路线的具体化,暗扣诗歌的标题。\nD.从诗歌标题及内容分析,这首诗应该是赠别诗,类似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71.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后两联表达的思想感情。72.阅读这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夏夜乘凉怀念友人的诗,作者怀念的这位朋友姓辛,在兄弟中排行老大。B.开头两句夜晚降临,“忽”“渐”二字将日与月交替,黑夜与白天的承接,一慢一快,写得十分传神。C.“散发”“卧闲敞”写尽隐者闲适,潇洒之态,“闲敞”的描写尤其新奇。D.夏夜的景色幽静,清风明月,良辰美景,正应弹琴助兴,权可借以慰藉,但却无人可陪诗人欣赏。(2)赏析“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3)请概括这首诗表达诗人哪些情感。73.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早寒有怀孟浩然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①,平海夕漫漫。[注]①“迷津欲有问”化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两句直陈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雁南归,呼应标题“寒”字,又以“雁”比喻书信,触景生情,传达与友人音讯难通的苦闷。\nB.三、四两句用语平淡朴素,但一个“隔”字却写出了与家乡两地隔绝、不能归去的思念、眷恋和心痛,用词精炼贴切。C.五、六两句选取“乡泪”“归帆”等典型意象,表现了作者客居异地,思念家乡,徒然心痛,眼泪在旅途中流尽,哀伤无限。D.最末两句用孔子使子路问路的典故,并以景结情,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黄昏天色阴暗,烘托作者内心从政还是归隐的迷茫。(2)“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请从虚实的角度赏析颈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早寒有怀孟浩然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①,平海夕漫漫。【注】①“迷津欲有问”化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7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先描绘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B.颔联不仅表明他所在的地方距家乡遥远,还表明两地阻隔不能归去,透露出了作者思乡念亲的心情。C.颈联中“乡泪客中尽”,直抒胸臆地抒发了思乡之情和怀才不遇的苦闷,耐人寻味。D.尾联中“平海夕漫漫”写出了在阴暗的天色下,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的景色。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75.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景象?在全诗内容和结构上各有什么作用?早寒有怀孟浩然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①,平海夕漫漫。【注】①《论语·微子》有孔子命子路向长沮、桀溺问津,两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讥笑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孔子的一番慨叹。76.下面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nA.“襄水曲”表明作者家住襄水之滨,“楚云端”则表现出对家乡的仰望。句意平淡却情感含蓄而浓烈。B.“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作者所在地方距离家乡遥远,还表明此时与家乡两地隔绝,不能归去,用词贴切。C.“归帆天际看”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站在客船上,朝着家乡的方向极目远眺,内心充满难以诉说的悲凉。D.“迷津欲有问”运用典故,表现出作者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鸿图的矛盾心理。77.题为“早寒有怀”,诗人是如何写出“早寒”特点的?请结合首联简要赏析。78.本诗颈联、尾联分别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任选一联赏析。79.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唐)孟浩然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注】①山房,山中的屋舍。②丁大:作者友人。(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夕阳刚刚西沉下去,屋舍四周的群山万壑立刻就变得昏暗起来。B.三四两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刻画诗人在身之所处的环境中的独特感受。C.五六两句写夜深时山间的静谧,“归”“栖”二字中流露出一种浓浓的乡愁。D.最后两句用“期宿来”点出与友人的期约,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满心期待。(2)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文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8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nA.开篇两句“遇景入咏,不拘奇快异”——夕阳忽落西山,池月渐升东隅。在“忽”“渐”的快慢对比中尽显诗人纳凉时的满足的心理快感。B.三、四句写诗人开轩窗,披散发,靠窗卧,既写出夏夜南亭乘凉的闲情,同时也写出一种适意,来自身心两方面的清凉的感受。C.七八两句由境界的清幽绝俗想到弹琴,“欲取”而未取的细节动作中有舒适之乐趣,但也牵惹起“恨无知音赏”的淡淡的怅惘和缺憾。D.最后两句由景及意,层递自然,诗人多么希望有朋友在身边,可人期不来,不知不觉中,进入梦乡。在写实中点出怀人之旨,诗味盎然。81.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评“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两句说“一时叹为清绝”。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岁除夜有怀(唐)孟浩然五更钟漏欲相催,四气推迁往复回。帐里残灯才去焰,炉中香气尽成灰。渐看春逼芙蓉枕,顿觉寒销竹叶杯。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82.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内容看,本诗属于思乡抒怀。B.从体裁看,本诗与杜甫的《登高》相同。C.“残灯去焰”“炉香成灰”暗写时间的推移。D.“芙蓉枕”“竹叶杯”点明主人公格调高雅。83.下列对作品风格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清新雅致B.深沉刚劲C.清幽质朴D.飘逸旷达84.请结合全诗内容对尾联加以赏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秦中感秋寄远上人孟浩然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8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首联从正面写“所欲”,颔联从反面写“不欲”,颈联则写滞留帝京的景况和遭遇。\nB.尾联写了“凉风”和“蝉鸣”,这两种景物突出了秋天的特点,凉风瑟瑟,蝉鸣嘶嘶。C.这首诗多处运用对偶,“一丘”对“三径”,“北土”对“东林”,“非吾愿”对“怀我师”。D.诗显示出诗人的率真和诗风的明朗特点,作者直抒胸臆,直写心中的哀愁苦闷。86.诗的尾句点出“悲”字,请结合前三联说说作者因何而“悲”。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1】(唐)孟浩然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2】宽。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注:【1】颜:指颜某。障楼:杭州城外一观潮处。【2】渤澥(xiè):指渤海。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二)【1】(北宋)苏轼万人鼓噪【2】慑吴侬,犹似浮江老阿童【3】。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注:【1】作者时任杭州通判,中秋观钱塘江海潮,作这组七绝诗,共五首。【2】万人鼓噪:春秋时期吴越战争,越军在深夜里进攻吴军,万人在战鼓声中呼喊前进,吴军震惊,一败涂地。【3】老阿童:西晋名将王浚的小名,曾率长江上游水军,浮江东下,楼船千里,一举攻下吴国首都建业。87.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诗的起笔用先声夺人手法,从远处潮声写起,如巨雷轰鸣,声震百里,震人心魄,奠定基调。B.第一首诗的结尾两句,描写钱塘江的巨浪好似一道突起的雪岭,不仅挡住观潮者的视线,还让人害怕。C.第二首诗的前两句,诗人用两个典故作比,从听觉、视觉两个角度描写钱塘江潮水来势汹汹的威势。D.第二首诗的三四句,运用设问,一问一答,用写越山好似浮在浪花中间,来写潮头之高,诗境如画。88.请结合诗句,比较两首诗在描写钱塘江潮水的手法上有何不同。89.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岁暮归南山①孟浩然北阙②休上书,南山归敞庐。\n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③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注】①写这首诗时,诗人正是四十岁,长安科考落第。②北阙:指帝宫。③青阳:指春天。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阙休上书”,实际上表达的正是“魏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的情意。现实是这样令人失望,因而一腔幽愤。B.“多病故人疏”写得委婉深致,一波三折;本是怨“故人”不予引荐或引荐不力,而诗人却说是因为自己“多病”而疏远了故人。C.白发、青阳(春日),本是无情物,缀以“催”“逼”二字,恰切地表现诗人看破红尘以后愿意以白衣终老此生的坦然心情。D.“松月夜窗虚”,以景结情。一则对上句“永怀愁不寐”进行照应补充,村托出怨愤难解;再则以迷蒙空寂的静夜之景,抒写心绪的空虚落寞惆怅。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秦中感秋寄远上人①孟浩然一丘②常欲卧,三径③苦无资。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注】①此诗为孟浩然在长安落第之后的作品。②一丘:一丘一壑,意指隐居山林。语出《晋书·谢鲲传》。③三径:《三辅决录》卷一谓“蒋翊归乡里,荆辣塞门,舍中有三径,不出,唯求仲、羊仲从之游”。后指归隐后所住的田园。9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一丘”这一颇具山野的形象,写出了自己渴望隐逸的思想。B.诗人渴望隐居,但又“三径苦无资”,透露出诗人穷困潦倒的处境。C.颈联紧扣上联“我师”,写“我师”在帝京的境况及心灰意懒之情。D.尾联借“凉风”“鸣蝉”这些典型的秋天景象,表达出哀伤的情绪。91.简要分析颔联在诗歌中的作用。早寒有怀孟浩然\n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①,平海夕漫漫。【注释】①“迷津欲有问”:化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9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先描绘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B.“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用词平淡质朴。细细咀嚼,能体味到作者炼句之妙、造意之苦的。C.“遥隔”不仅表明他所在的地方距家乡遥远,还表明两地阻隔不能归去。D.“迷津欲有问”暗寓隐居与从政的冲突,可大致推知作者当时与主政者存在巨大心理隔阂。93.本诗颈联、尾联是如何抒情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任选一联赏析。参考答案:1.D2.①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庞公曾经栖隐的地方,只有隐士自在来去。这里的“幽人”指诗人自己。②“幽人自来去”的场景与“鹿门月照”“岩扉松径”融为一体,营造了清幽静谧的氛围,表达了诗人恬淡超脱的心境。③“自来去”一词,体现了诗人对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写出诗人在隐居之地寂寥的生活状态。【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虚实”错,这是一首写景抒怀诗。五六句写月光照耀,夜登鹿门山的情景,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最后两句写庞公隐居之所,岩壁门外,松径寂寥,只有诗人与山林相伴,与尘世隔绝,诗人恬淡超脱的隐士形象跃然纸上。后四句并无“虚写”。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炼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首先理解诗句内容,然后可从意象选取、字词选择、艺术技巧、情感等角度具体分析。诗句内容,“惟有幽人自来去”的意思是,在庞公曾经栖隐的地方,只有隐士自在来去。这里的“幽人”指诗人自己。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意象意境角度,本句中的“幽人自来去”恰和前句的景物相融合。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营造了清幽静谧的氛围,表达了诗人恬淡超脱的心境。词语选择及情感角度,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自来去”一词,体现了诗人对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写出诗人在隐居之地寂寥的生活状态。3.C\n4.①尾联通过化用典故和借景抒情巧妙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迷茫(矛盾)与愁苦之情。②“迷津欲有问”用孔子使子路问路的典故,生动点出内心的迷茫,即从政与归隐的心理矛盾。③“平海夕漫漫”写景,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诗人以这样的景色恰到好处地烘托出自己的愁苦心情。【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站在客船上”错,此处应是诗人想象家人们也在思念自己,因而遥望着天际的孤帆,期盼着自己的归去。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意思是:我想找人问一问,迷路渡口在哪边?暮色苍茫无所见,只见江海水漫漫。“迷津欲有问”,结合注释可知,是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化用典故,借孔子与隐士间关于从政与隐居的冲突,表达了自己隐居与从政难以抉择的矛盾心理。如今孟浩然奔走于东南各地,(最后还到长安应进士举),境况颇与孔子相似,瞻念前途渺茫,故以“平海夕漫漫”作结。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平海夕漫漫”最后又以景作结,写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作者把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都寄寓在这迷茫的黄昏江景中了。5.A6.B7.此诗写春游山野情趣,起句即点出“喜”字,抒发结伴游览水石的喜悦,风华正茂,意气风发。颔联融情于景,描写弥漫的雾霭散去,露出了远处的树林,整座幽山春色展现在诗人面前,愉悦之情跃然纸上。颈联描写朋友们山中饮酒欢歌的场面,逸兴飞扬。尾联写大家陶醉山间,流连不忍离去,直待明月相伴而归,“招月伴人还”一句似月亦有情,移情想象,人月为伴,生动地表现出游赏之乐,整首诗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情趣盎然。【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这首诗共有8句,每句五字,字数对应整齐,不符合律诗4句和曲子词长短句的字数特征,故可排除B、D。从诗中“间”“山”“闲”“还”可知,诗歌押“an”韵。而古体诗押韵自由,不如此严格,如此规范押韵应是律诗。排除C。故选A。6.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这首诗写诗人与友人趁着良辰美景同游山水之事,笔触清新,语言轻快,意境清幽,洋溢着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因此,清新明快的风格最适合形容本诗。故选B。\n7.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和技巧的能力。《游凤林寺西岭》是唐朝诗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写与年轻的伙伴们同游的逸兴。作者这次春游,正当良辰美景,所以心情极好。移情于景,于是满目青山,一片明丽。“共喜年华好,来游水石间”,首联扣题写诗人与友人趁着良辰美景同游山水之事,一个“喜”字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愉悦之情。“烟容开远树,春色满幽山”,颔联描写了烟雾散开、远树初露、春色满山、一派清幽的美丽景象,景中融情,作者赏景的乐趣在对景物生动的描写中展现了出来。“壶酒朋情洽,琴歌野兴闲”,颈联直抒胸臆,写诗人与友人饮酒酣歌,情谊款洽,逸兴遄飞。诗人既通过对乐事的记叙表达愉悦,还通过“洽”“闲”这两个形容词表现了出来。“莫愁归路暝,招月伴人还”,尾联中“莫愁”不仅通过议论直接表明观点,“招”字还将月亮拟人化,移情想象,不仅表达了诗人愉人悦己的心情,而且也反映出年轻人无所不能的朝气,用得传神,颇具浪漫主义色彩。整首诗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情趣盎然。8.D9.D10.C【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说的是除夕守夜这个民俗活动。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依此判断本诗中“岁除夜”解释为“除夕夜”。故选D。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体裁、内容的能力。D.“点明主人公格调高雅”错,“芙蓉枕”“竹叶杯”指被子和酒杯,“渐看春逼芙蓉枕,顿觉寒销竹叶杯”这两句写因离亲人越来越远,反而与书童和仆人渐渐亲近,更表达出思乡之切。不能说明主人公格调高雅。故选D。10.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风格的把握能力。常见的作品风格有:平实质朴、含蓄隽永、哀婉悲凉、旷达闲适、绚丽飘逸、沉郁顿挫、雄浑壮丽、粗犷豪放、悲壮慷慨等。依据诗歌意象及内容把握诗歌风格特点。《岁除夜有怀》表达了羁旅他乡的诗人除夕夜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四气推迁往复回”写新旧时序代谢,光阴易逝,四季推移,岁月无痕的自然现象,大气清新;“渐看春逼芙蓉枕,顿觉寒销竹叶杯”写诗人独坐帐中,借酒遣愁,幽美的画面之中有质朴的思乡情愫;“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最后两句作者以想象的手法,表达了自己思念亲人而不得的淡淡哀伤。“哀婉悲凉”程度太重,诗句点出“相思”所以不是“凄楚含蓄”,“旷达闲适”也不符合,依据分析,本诗的风格为清幽质朴。故选C。11.B12.①《与诸子登岘首》:诗人与诸人登临岘山,说明胜迹犹存,光阴流逝的真理;借羊祜典故,追悼先贤名垂千古;对照自己,感慨壮志难酬的悲哀。\n②《登高》:诗人垂暮之年只身登台,抒发自己漂泊异乡、年老体衰、国运不济的悲哀,也在自我劝勉中蕴含着对生命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由实入虚”错,颔联诗人望碑而感慨万分,想到了前人的留芳千古,也想到了自己的默默无闻,不免黯然伤情。应是由虚入实。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对不同诗歌思想感情进行比较分析的能力。杜甫的《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登高》首联写景,渲染悲凉气氛。构造了一幅以冷色调着墨的绝妙的水墨画。“风急天高猿啸哀”,一个“急”,一个“哀”字非常有代入感,使人立马进入作者所营造的令人忧伤的情境里不可自拔。接着,苦闷情绪溢满于胸,无处排遣,诗人将其浓缩寄托于鸟的处境下,在一片萧瑟肃杀的荒无人烟的“渚沙”之中飞舞盘旋,可见其孤独。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给人沉郁悲凉感。最后,颈联和尾联的视角回归微观,回到诗人个人身上。“悲秋”已让人黯然神伤,“万里悲秋”更是让人凄怆不已。悲哀感之强烈浓重,令人心神寂寥,无可排遣。独在异乡的孤独惆怅感与深秋景色之荒凉凄冷水乳交融,寄托诗人悲秋伤己的伤感情怀。诗人由秋及人,有感而发,写自己年老多病,拖着残躯独自登上高台,那种异乡怀人的情感喷薄而出,心中苦闷跃然纸上。尾联极尽笔墨突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愁肠百结,愁绪万千,以致于白了头发,伤了身体,失了流年,壮志未酬身先老,悲秋之情,愁苦之绪,绵延不绝,令人哀悸。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n本诗是一首触景伤情的感怀之作。岘山是襄阳名胜,孟浩然于此吊古伤今,感念自己的身世,再度抒发了感时伤怀的这一古老主题。首联两句凭空落笔,似不着题,却流露出诗人的心事茫茫、无限惆怅,饱含着深深的沧桑之感。颔联作者的伤感情绪,便是来自今日的登临。登临岘山,首先看到的就是羊祜庙和堕泪碑。羊祜镇守襄阳颇有政绩,深得民心,他死后,襄阳人民怀念他,在岘山立庙树碑,诗人望碑而感慨万分,想到了前人的留芳千古,也想到了自己的默默无闻,不免黯然伤情。颈联写登山所见。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烘托了作者心情的伤感。在岘山看不到梦泽,写的是一种萧条荒落的情调。诗人登临岘山,深秋的凋零,不能不使他有“人生几何”,“去日苦多”,眨眼又是一年过去,空怀才华却无处施展的慨叹。尾联包含了作者伤感的情绪。四百多年前的羊祜,为国(指晋)效力,也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千古,与山俱传;想到自己至今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这和“尚在”的羊公碑,两相对比,令人伤感,因之,就不免“读罢泪沾襟”了。此诗因作者求仕不遇心情苦闷而作,诗人登临岘山,凭吊羊公碑,怀古伤今,抒发感慨,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觉分外悲伤。全诗感生命之短促,表达怀才不遇之悲伤。综合以上信息确定答案。13.A14.夕阳西下,素月东升;披发闲卧,开窗乘凉;荷花飘香,露滴清响;感慨良宵,梦见故人。【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A.“景象变化之间暗含着对老友不在身边的失落、伤感”错误,“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爱而“渐起”,景象变化之间表现了诗人纳凉时满足的心理快感。故选A。1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人内容情感的能力。“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的意思是:傍山的日影忽然西落了,池塘上的月亮从东面慢慢升起。“忽”“渐”二字运用之妙,在于他们不但传达出“夕阳西下,素月东升”的实际感觉,而且,“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爱而“渐起”,对此诗人表现出了一种纳凉时满足的心理快感。“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的意思是:披散着头发在夜晚乘凉,打开窗户躺卧在幽静宽敞的地方。散发不梳,靠窗而卧,享受着清凉的感觉。“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的意思是:一阵阵的晚风送来荷花的香气,露水从竹叶上滴下发出清脆的响声。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所以“风送”时闻;竹露滴在池面其声清脆,所以是“清响”。诗人从嗅觉、听觉两方面继续写纳凉的快感。“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的意思是:心想取来鸣琴轻弹一曲,只恨眼前没有知音欣赏;感此良宵不免怀念故友,只能在夜半里梦想一场。诗人是多么希望有朋友在身边,闲话清谈,共度良宵。可人期不来,自然会生出许多惆怅。这种怀念故人的情绪一直延续到睡下以后,进入梦乡,居然在梦中会见了自己的好友。15.D16.①首联选取了“落叶”“鸿雁”“长江”的典型意象,点明季节,描绘了一幅凄凉寒冷的深秋景象。②一个“寒”字,既点明了题目中的“早寒”,又渲染了秋天的寒意,还烘托了作者内心的失意悲凉。③首联采用起兴(或借景抒情)的手法,奠定全诗悲凉迷茫的感情基调,为后文的思乡与或出世或归隐而难以抉择的矛盾心情作铺垫,结构上也与诗歌的最后一句相呼应。【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nD.“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站在客船上……”理解有误,此处应是诗人想象家人们也在思念自己,因而遥望着天际的孤帆,期盼着自己的归去。故选D。16.本题考查叙述赏析句子的能力。“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这两句是写景,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木”,就是“落叶”,“雁”“长江”等意象,点明季节。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但是单说秋,还不能表现出“寒”,作者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使人觉得寒冷,这不仅是秋天的天气情况,也是作者内心的感受,烘托了作者内心的失意悲凉。同时“寒”字也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处身于这种环境中,很容易引起悲哀的情绪,远离故土,思想处于矛盾之中的作者就更是如此了。首联采用起兴(或借景抒情)的手法,奠定全诗悲凉迷茫的感情基调,为后文的思乡与或出世或归隐而难以抉择的矛盾心情作铺垫,结构上也与诗歌的最后一句相呼应。17.D18.①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庞公曾经栖隐的地方,只有隐士自在来去。这里的“幽人”指诗人自己。②“幽人自来去”的场景与“鹿门月照”“岩扉松径”融为一体,营造了清幽静谧的氛围,表达了诗人恬淡超脱的心境。③“自来去”一词,体现了诗人对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写出诗人在隐居之地寂寥的生活状态。【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D.“虚实”错,这是一首写景抒怀诗。五六句写月光照耀,夜登鹿门山的情景,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最后两句写庞公隐居之所,岩壁门外,松径寂寥,只有诗人与山林相伴,与尘世隔绝,诗人恬淡超脱的隐士形象跃然纸上。后四句并无“虚实”描写。故选D。18.本题考查学生炼句的能力。“惟有幽人自来去”的意思是,在庞公曾经栖隐的地方,只有隐士自在来去。这里的“幽人”指诗人自己。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营造了清幽静谧的氛围,表达了诗人恬淡超脱的心境。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自来去”一词,体现了诗人对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写出诗人在隐居之地寂寥的生活状态。19.A20.①诗歌的语言自然简淡、平白如话,体现“语淡”;②诗歌写了传说中的鲛人、江上的渔父,多角度表现了汉江的美丽神奇,体现“味不薄”;\n③诗人回忆了与友人泛舟的无限快乐,凸显了对友人浓烈的思念之情,体现“味不薄”。【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A.“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错误。本诗写江上的渔父唱着歌儿,怡然自得。故选A。2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首先诗歌的语言自然简淡、平白如话,如“归来恨如失”等句,直抒胸臆,体现“语淡”;其次,诗人将汉江、汉江两岸的景色、传说中的鲛人、江上的渔父交织在一起,多角度地表现汉江的神奇美丽,体现“味不薄”;最后,“忆与君别时,泛舟如昨日”,诗人回想起与朋友分手的时候,泛舟的情景就像在昨日。诗人回忆了与友人泛舟的无限快乐,凸显了对友人浓烈的思念之情,体现“味不薄”。21.C22.①多用对比,作者工笔细描习家池往日的绮丽繁华,与眼前的空寂冷落,形成鲜明的对照,突出了作者心中的理想和眼前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写意。②借景抒情,借习家池之景寄寓了昔盛今衰、世事无常、物是人非的人生之慨。③巧用典故,最后两句化用“桃花源”之意蕴和赤松子的神话故事,表达了作者在仕途彻底无望之后,真正归隐的决绝之心。【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表达了作者对自己一事无成的感慨”错误。这两句是感叹往日意气风发豪华风流的一代人物都不见了,只有荒草露水打湿了游人的衣襟,表达了物是人非之感。故选C。2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多用对比。“当昔襄阳雄盛时,山公常醉习家池。池边钓女日相随,妆成照影竟来窥”,当年襄阳雄盛时期,镇守襄阳的山间经常在习家池醉饮。相随而来的钓女,来到池边,竞相窥视她们自己妆扮过的映在池中的倩影。“一朝物变人亦非,四面荒凉人住稀”写往日的繁华已经消逝,人物也不似当年,四望习池已变得一派荒凉,人迹稀少。作者工笔细描习家池往日的绮丽繁华,与眼前的空寂冷落,形成鲜明的对照,突出了作者心中的理想和眼前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写意。借景抒情,此诗写了习家池往日的绮丽繁华,与眼前的空寂冷落,形成鲜明的对照,借习家池之景寄寓了昔盛今衰、世事无常、物是人非的人生之慨。巧用典故,最后两句“殷勤为访桃源路,予亦归来松子家”意思是诚恳而来是为寻找通向世外桃源之路,既然如此,只好归去,做一个赤松仙子隐逸罢了。化用“桃花源”之意蕴和赤松子的神话故事,表达了作者在仕途彻底无望之后,真正归隐的决绝之心。\n23.B24.B25.相同点:都表现了钱塘观潮的雄奇壮观之景,以及惊心动魄,震撼人心的威力,都借助人的主观感受从侧面间接表现大自然的雄奇伟力,令人叹为观止。不同点为:孟诗实虚结合,以虚写实,突出潮水的特点和观感;使用比喻修辞、衬托手法,充分表现钱塘观潮的所见所感;视觉触觉相结合,多角度多侧面展示潮水的恢弘气势。潘诗化实为虚,由回忆转为现实,通过梦境虚写钱塘观潮的感受突出钱塘江潮水的撼人心魄,增强吸引力,引发读者联想想象,进而撩拨出观潮的兴趣。【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学常识并分析修辞手法的能力。B.首联“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和尾联“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均不符合对仗规则,排除。颔联“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中“府中”对应“江上”(地点),“连骑”对应“待潮”(动宾结构),动词“出”与“观”相对;颈联“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中“照日”对应“浮天”(动宾结构),“秋云迥”与“渤澥宽”相对,均为主谓结构。可见共有两联具备对仗特点。故选B。2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颈联直接描写”错,五、六句描绘钱塘江潮到来的壮丽景象。但诗人仍不是直接写潮,而用日光、秋云、天空、大海烘托。上句以秋云迥衬托江潮远远而来,下句借浮天渤澥反映潮的浩阔,充分地表现出大潮澎湃动荡的伟力。故选B。25.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不同诗歌表达技巧(炼句)的能力。(1)本诗尾联大意是说:浪涛涌来,卷起了千堆万堆白雪,观潮的人啊,谁不感到寒气凛冽。其中“惊涛来似雪”,使用比喻修辞,从视觉角度正面直接描绘江潮涌来,喷雪溅珠,惊心动魄,属于实写大潮的雄奇伟丽。又以“一坐凛生寒”收束全篇,戛然而止。“凛生寒”呼应着“来似雪”,从观潮人的触觉感受来虚写,尤为奇警,使读者也感到江潮扑面而来,凛然生寒。诗人向读者描绘出涨潮的壮观画面:“惊涛来似雪”,惊涛骇浪排空而来,如万马奔腾,潮水卷起的浪墙似一道突起的雪岭,铺天盖地而来。画面气势宏大,雄奇无比。结句“一坐凛生寒”使用衬托手法,用满座观潮人吓得胆颤心寒,再次对钱江潮这宇宙的奇观进行热烈的赞颂。运用了烘托的手法,进行渲染,获得了直接描摹所难以获得的艺术效果。尾联将全诗推向最高潮,是最大限度的张。\n(2)宋代潘阆的《酒泉子·长忆观潮》尾联意思是:此后曾多次梦到观潮的情景,梦醒时心里仍然觉得惊心动魄。在看过气势磅礴的大潮以后,心情激荡,几次在梦中还梦见钱塘潮壮观的景象,在梦里都能感到钱塘潮那慑人的力量。突出了作者被钱塘江大潮的宏伟景象所震撼的心情,突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宏伟壮观。尾联由回忆转为现实,写词人虽离杭已久,但那壮观的钱江涌潮仍频频入梦,以至梦醒后尚感惊心动魄。结拍言梦醒后尚心有余悸,更深化了潮水的雄壮意象。“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场面惊险,心寒胆战,观潮者常常被猝不及防的淹没,应该是有不少潮头健儿也被淹没,瞬间丧失了性命。戏弄潮头藐视潮头的弄潮儿固然有勇有力,一次次的创下奇迹,但人之于江潮如蝼蚁之于大河,生命在大自然中的脆弱与不堪一击也是如此的无可奈何。多次亲历这样心惊胆寒的场景,作者才会多次在梦中被惊出一身冷汗。            (3)综合以上信息得出异同点即可。26.A27.孟诗语言平淡,但内涵丰富。这几句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诗人在清秋薄暮时分登高所见的寻常景象,描绘出傍晚归来的村人的安闲从容,以及自然界景物的静谧优美,蕴涵着一种淡淡的孤寂惆怅,渗透着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解析】2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A.“开头两句引用陶弘景的诗句”错误。开头二句从南北朝陶弘景《答诏问山中何所有》诗脱化而来,应该是化用。故选A。2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及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语淡而味终不薄”,言有尽而意无穷,诗人怀故友而登高,望飞雁而孤寂,临薄暮而惆怅,处清秋而发兴,希望挚友到来一起共度佳节。开头二句为登高望远的缘由之一。三四两句起,进入题意。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由思念而登山远望,望而不见友人,但见北雁南飞。雁也看不见了,而又近黄昏时分,心头不禁泛起淡淡的哀愁,然而,清秋的山色却使人逸兴勃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是写从山上四下眺望。人们的行动从容不迫,带有几分悠闲。再放眼向远处望去,一直看到“天边”。用朴素的语言,既能显示出农村的静谧气氛,又能表现出自然界的优美景象。“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什么时候能载酒来这共饮,于重阳佳节对酌同醉。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显示出友情的真挚。28.A29.①直抒胸臆,诗人用“苦无资”直说自己想隐居而无力隐居的困苦;用“非吾愿”直说自己不愿意做官。②借景抒情,作者借“凉风”“蝉鸣”等意象表现诗人内心的悲苦之情。③用典。“一丘”“三径”的典故表达了归隐的思想。④对比。颔联用“北土”以对“东林”,用“非吾愿”以对“怀我师”,正反相对,更能突出作者厌恶仕途、向往隐逸的思想感情。\n【解析】28.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鉴赏能力。A.“是一首含蓄的抒情诗”错,通过“苦”“怀”“悲”等词可知,这首诗最显著的特点在于直抒胸臆,所以这应是一首直率的抒情诗。故选A。2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表达技巧概括诗歌情感的能力。①这首诗歌的显著特点在于直抒胸臆。诗人对“一丘”称“欲”,对“无资”称“苦”;对“北土”则表示“非吾愿”,思“东林”于是“怀我师”;求仕进而不能,这使得作者的壮志衰颓;流落秦中,穷愁潦倒;感受到凉风、听到蝉声而“益悲”。这种写法,有如画中白描,不加润色,直写心中的哀愁苦闷。②七句写“凉风”,八句写“蝉鸣”,这些景物,表现出秋天的景象。凉风瑟瑟,蝉鸣嘶嘶,很容易使人产生哀伤的情绪,在营造悲凉意境的同时,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悲苦之情。这是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③“一丘”,即一丘一壑,意指隐居山林,语出《晋书·谢鲲传》。“三径”,《三辅决录》卷一谓“蒋翊归乡里,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不出,唯求仲、羊仲从之游”。“一丘”和“三径”都是借用典故,形象地表明了诗人的隐逸思想。④颔联用“北土”以对“东林”,用“非吾愿”以对“怀我师”,对偶相当工稳。同时正反相对,相得益彰,更能突出作者厌恶仕途、向往隐逸的思想感情。30.(1)C(2)月光照进松林,夜晚渐生凉意,风声泉声共鸣分外清晰——描绘出一幅凉爽、静谧的山中晚景图。(3)《夏》诗两句写诗人散发乘凉,高卧闲静宽敞之地,重在表现诗人身形不受拘束的畅快;《宿》诗两句写诗人观松月而觉夜凉,听流泉而怡然,侧重表现诗人身心融入清凉幽静环境的适意。【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归’‘栖’二字中流露出一种浓浓的乡愁”错误。五六两句写樵人归尽、烟鸟栖定等生动的意象,渲染夜深时山间的静谧气氛,突出时间晚了,表明诗人候友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没有表达乡愁。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n“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两句的意象有“松”“月”“风”“泉”,通过这些意象,营造了山中夜晚凉爽、静谧的意境,写出诗人见松月而觉夜凉,听见泉而感山幽,细致入微地传达出日暮山间听泉时的全部感受,很有韵味。(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夏》诗“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中“散发”“卧”为外貌和动作描写,“闲”表现诗人无事在身的闲适,两句诗表现诗人在夏日的南亭乘凉的闲适状态,表现诗人身形不受拘束的畅快。《宿》诗“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中的意象有“松”“月”“风”“泉”,诗句通过这些意象,营造了山中夜晚凉爽、静谧的意境;“凉”是作者的触觉感受,“听”是作者的动作,诗人将身心融入清凉幽静环境,写出诗人见松月而觉夜凉,听见泉而感山幽的适意感受。31.D32.①旅途艰辛,无所归依的羁旅之感。②作者客居异乡的悲苦、孤寂之情。③对扬州老朋友的深切思念。【解析】3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D.“表达了有家不能回的痛苦之情”理解错误,“建德非吾土”化用王粲《登楼赋》中的“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意思是建德虽美,却不是我的家乡,并没有表达有家不能回的痛苦之情。故选D。3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前两联借凄迷孤寂的景物,构成清峭孤冷的意境,衬托出诗人的绵绵愁思。后两联抒情,具体交代了愁思的内容。“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意思是建德风光虽好却非我的故土,我仍然怀念扬州的故交老友。按照诗人的诉说,一方面此地不是他自己的故乡,有独客异乡的惆怅;另一方面,怀念扬州的老朋友。这种思乡怀友的情绪,在眼前这特定的环境下,相当强烈,不由得潸然泪下。“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他幻想凭着沧江夜流,把他的两行热泪带向大海,带给在大海西头的扬州旧友。这种凄恻的感情,如果说只是为了思乡和怀友,那是不够的。孟浩然出游吴越,是他四十岁去长安应试失败后,为了排遣苦闷而作长途跋涉的。诗人出游吴越,是他四十岁去长安应试失败后,为了排遣苦闷而作长途跋涉的。这种漫游,就被罩上一种悒悒不欢的情绪。所以,此诗还表达了作者仕途失意,前途迷茫的抑郁苦闷。33.B\n34.①巧用对比,“望断金马门,劳歌采樵路”,将急欲入仕做官、为国出力的心愿与只能唱着劳动之歌,往来于樵采之路的现实进行对比,活画了诗人的失意惆怅和无可奈何的内心痛苦。②运用对偶,“乡曲无知己,朝端乏亲故”通过对偶句式,陈说自己身处穷乡僻野,没有做官的知己朋友,朝廷重臣中无亲无故,是诗人对迫切求仕而无人举荐的深沉呼喊和痛苦哀叹。③化用典故,最后两句发表感慨:谁能替才比扬雄的诗人,推荐文章,以被识用。诗人以扬雄自况,慨叹自己希望走以辞赋干谒人主进入仕途的道路却无人推荐,不能早日实现雄心壮志。【解析】3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反衬出高雅勤劳的个性”错。一不是反衬,而是衬托;二并非“勤劳”,而是“高雅恬淡的个性”。故选B。3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望断金马门,劳歌采樵路”对着金马门望穿双眼,唱着劳作歌走在采樵路。“望断”二字十分传神,将诗人那急欲入仕的迫切心情活脱脱地抒写了出来,跃然纸上,如现目前。唱着劳动之歌,往来于樵采之路,与“望断”的迫切心情强烈对比,其失意惆怅和无可奈何的内心痛苦亦活画了出来,鲜明生动。“乡曲无知己,朝端乏亲故”身处穷乡僻野,没有作官的知已朋友,朝廷重臣中无亲无故。这两句句式上对偶,写家乡没有作官的知已朋友,朝廷之上又缺乏有力的亲朋故旧,这是诗人对迫切求仕而无人举荐的深沉呼喊和痛苦哀叹。“谁能为扬雄,一荐甘泉赋”谁能替才比扬雄的人,推荐上一篇《甘泉赋》!结合注释:扬雄,西汉辞赋家、思想家。每作赋,常拟司马相如以为式。客有荐扬雄文似相如者,帝令待诏承明殿。这是用典,没有人像当年爱惜扬雄那样,在君王面前替他推荐《甘泉赋》。这里诗人以扬雄自况,也希望走以辞赋干谒人主进入仕途的道路,因而慨叹无人推荐他入朝,不能早日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其迫切求仕的欲望与怀才不遇的惆怅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深沉的呼喊威和痛苦的哀叹,回肠荡气,十分感人。35.A36.寒冷的冬夜,一轮冷月透过松树,将清冷的光辉照进窗内,给诗人以清虚空寂之感。这句诗以景结情,语意双关,既是对眼前清冷、寂寥的实景客观描写,也是诗人求仕不得后内心愁苦与无望的真实写照,含蓄委婉,极有韵致。【分析】3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表达自己归隐田园,不再‘上书’的坚决意志”错误,实际上表达的正是“魏阙心恒在,金门诏不忘”的情意,心中所望者有机会“上书”,奈何现实不给自己机会,停止追求仕进,归隐南山本非所愿,而是不得已,便无从谈起“坚决意志”。故选A。\n3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句意境的能力。尾联“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意思是,心怀愁绪万千使人夜不能寐,松影月光映照窗户一片空寂。结句“松月夜窗虚”看似写景,实则抒情,“虚”字更是语涉双关,把院落的空虚,静夜的空虚,仕途的空虚,心绪的空虚,包容无余。作答本题时,紧扣题干中的“意境”,抓住主要意象“夜”“松月”“窗”,展开联想进行描述并概括景物特点,可写为“寒冷的冬夜,一轮冷月透过松树,将清冷的光辉照进窗内,给诗人以清虚空寂之感”;指出手法,手法为“以景结情,语意双关”;紧扣题干中的“深妙”,分析意境的含意与艺术效果,由表及里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表面是“对眼前清冷、寂寥的实景的客观描写”,深层是“诗人求仕不得后内心愁苦与无望的真实写照”,艺术效果“含蓄委婉,极有韵致”。37.D38.①借用传说(或典故),虚实结合;②从水底到水面,从虚写到实写,将传说中的鲛人和江上的渔父交织在一起描写,多角度地表现汉江的神奇美丽;③既表现游汉江之乐,同时也为后文回忆与王迥泛舟做铺垫。【分析】3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D.“怨恨少人理解,不被重用”分析不当。诗句中的“恨”是遗憾的意思,本诗并未表现“怨恨”之意。故选D。3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诗歌中的“鲛人”,指传说中住在海中的人鱼。张华《博物志》载:“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绩,其眼能泣珠。”可见运用了典故(或传说),写出了江水的美丽。由“潜不见”,可见是眼前实景,“鲛人”是想象的传说;“渔父歌”也是眼前实景,诗人将汉江、汉江两岸的景色、传说中的鲛人、江上的渔父交织在一起,多角度地表现汉江的神奇美丽。故可概括为虚实结合。从结构上看,这两句写传说中的鲛人潜伏在水中;江上的渔父唱着歌儿,怡然自得。由后句“忆与君别时,泛舟如昨日”,可见写游汉江,为后文回忆与王迥泛舟作铺垫。39.B40.①该诗前四句侧重写“宿桐庐江”之景色:日暮、山深,猿啼、江水、秋风、孤舟等凄迷孤寂的景物,构成清峭孤冷的意境,衬托出诗人的绵绵愁思(或“极写景色的寥落凄寂,同作者凄凄惶惶的心情互为衬映”)。②后四句侧重写“寄广陵旧游”:月夜宿孤舟,热泪横流,诗人向友人倾述独客异乡的惆怅和孤独之感,又抒发怀念友人的拳拳之心。\n【解析】39.本题考查学分析理解诗词的内容和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的能力。B.“风缓吹轻拂”错误,由上联语境可知,风不是徐吹轻拂,而是吹得木叶发出鸣声,其急也应如同江水。故选B。4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词的内容的能力。首联“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首句写日暮山深,哀猿愁啼,环境清寥,使人情绪黯淡、低沉。次句写沧江急流,给人以不平静之感。颔联“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写风吹叶鸣,月照孤舟,给人孤寂、动荡之感。所以,诗的前四句侧重描写作者“宿桐庐江”时所见凄迷孤寂之景,以此营造孤冷的意境,衬托出诗人内心的愁绪。颈联“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交代了诗人夜宿江边时孤寂哀愁的原因。其中,“非吾土”照应“宿孤舟”,“忆旧游”照应下文“遥寄海西头”。诗人夜晚独客异乡,孤寂惆怅,因而产生思乡怀人之感。颔联“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两句,将眼前这特定的环境下诗人强烈的思乡怀友的情绪呈现出来。诗人幻想凭着沧江夜流,把他的两行热泪带向大海,带给在大海西头的扬州旧友。因而,诗的后四句侧重写“寄广陵旧游”之情,诗人月夜宿孤舟,思乡怀人,向友人倾述独客异乡的惆怅、孤独之感和深深思念之情。41.B42.①首联:写诗人想寄情山水却始终不遇,带有一种失落感。②颔联:流露出诗人对庐山向往已久、终于见到的喜悦之情;③颈联:借对山中高士的仰慕与怀念,流露对隐逸生活的向往。④尾联:写诗人虽已快到远公的栖息之所,但物是人非,诗人感到矛盾和迷茫。【解析】4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密友惠远”错误,惠远与作者根本不是同时代的人,不可能是“密友”。故选B。4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联“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意思是经过了几千里江上扬帆,竟然都没遇到一座名山。我们仿佛看到诗人的轻舟,掠过千里烟波江上的无数青山,“名山都未逢”,又将诗人没遇到一座名山的失落感充分地抒写出来了。接着,“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意思是当我在浔阳城外泊了船,才看到香炉峰非同一般,描摹出诗人举头见到庐山在眼前突兀而起的惊喜神态。流露出诗人对庐山向往已久、终于见到的喜悦之情。面对着香炉峰上烟云缭绕,诗人的思绪也随之飘忽。他想起了曾经在香炉峰麓建造“东林精舍”,带领徒众“同修净业”的高僧惠远。他读过惠远的传记,深深地倾慕与怀念这位高僧弃绝尘俗的幽踪。流露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n诗的末尾,写夕照中从东林寺传来一阵悠扬的钟声。把诗人惆怅、怀念的感情抒写得更为深远。山寺都是朝暮鸣钟,“日暮”是“闻钟”的时间,“闻钟”又渲染了“日暮”的气氛。日暮闻钟,带给人忧郁感和神秘感。而“空”字,表明高僧已逝,钟声空闻,从而传达出诗人的怀念、惆怅等复杂的感情。物是人非,诗人感到矛盾和迷茫。43.C44.(1)本诗写了羁旅他乡的诗人除夕夜独坐帐里,感叹时光易逝,春寒料峭中独对残灯,看炉香燃尽,借酒遣愁,思念家人。(2)诗歌结尾翻一层,遥想故乡家家团聚守岁,反衬自己之孤寂。至梦魂难来,更是把借梦团聚的念头也去除,从而把思念再推进一层;结尾两句,由眼前独坐写到故乡守岁,由当下思乡推及希望以梦相聚,拓展了诗歌的时空,使诗歌意蕴更加丰厚,情感更加深沉。可见,结尾两句确实为妙想之辞。【分析】43.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C.“点明主人公格调高雅”错误,诗中用“芙蓉枕”与“竹叶杯”点明新春将至,主人公因思乡而借酒浇愁的状态,而非“格调高雅”。故选C。4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诗中开头写新旧时序代谢,光阴易逝,四季推移,岁月无痕的自然现象;接下来写除夕之夜,诗人看落焰残灯,香炉尽灰,暗示诗人因思乡愁绪久久未眠;第三联写诗人独坐帐中,借酒遣愁,思念家人;“守岁家家应未卧”,诗人遥想故乡家家团聚守岁,反衬自己的孤独寂寞;于是诗人希望梦中魂归故乡,与亲人团聚,一解思念亲人的痛苦,然而因“家家应未卧”,故“相思那得梦魂来”,“那得”两字,说自己连“梦归”也做不到,将思念的愁苦更添一层。结尾两句,作者以想象的手法,由眼前独坐写到故乡守岁,由当下思乡推及希望以梦相聚,再以梦归难以实现结束,表达了自己思念亲人而不得的哀伤。拓展了诗歌的时空,使诗歌意蕴更加丰厚,情感更加深沉。45.C46.①孟浩然迷惘拿不定主意。尾联“迷津欲有问”诗人借用孔子问津的典故,表明自己正处在就此归隐还是继续奔走求官的“迷津”中;“平海夕漫漫”,借景抒情,以漫漫无边的江水、昏暗的天色烘托自己迷茫的心情。②陶渊明坚定归隐田园。《归园田居》(其一)中陶渊明表现出对官场的强烈抗拒,将官场比作“尘网”“樊笼”,将在官场中的自己比作被困住的“羁鸟”“池鱼”,感觉官场是牢笼;并描绘了恬静闲适、自由放松的田园生活图景,表现出对田园生活的强烈赞美和热爱。【解析】4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nC.“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家乡的……自豪”错误,颔联的是说“我的家乡,在那襄水湾,远隔此地,犹在楚天云端”,诗人把“我家”比作在“楚云端”,结合注释①“当时作者正在长江下游漫游求官”,突出距离之远,抒发了思乡之情。故选C。4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孟浩然《早寒有怀》的尾联是说“迷茫中想寻问,我的出路在何方?日落黄昏看不清,齐岸的江水浩漫漫”。尾联通过化用典故和借景抒情巧妙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迷茫与愁苦之情。“迷津欲有问”,是借用孔子使子路问路的典故,生动点出孟浩然内心的迷茫,即处在选择从政与归隐的心理矛盾之中。“平海夕漫漫”借景抒怀,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诗人以这样的景色恰到好处地烘托出自己此时的迷茫愁苦的心情。而陶渊明则在《归园田居》(其一)中鲜明的表达了自己热爱田园生活、欣然归隐的情怀。陶渊明以追悔开始,以庆幸结束,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同时,陶渊明还描绘了田亩、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狗吠、鸡鸣。这些田园景物,一经诗人点化,都充满了无穷的情趣。让人可以从中真切感受到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田园隐居生活的喜爱与怡然陶醉。47.C48.①寒冷的冬夜,一轮冷月透过松树,将清冷的光辉照进窗内,营造出清虚空寂之境;②这句诗以景结情;③语意双关:既是对眼前清冷、寂寥的实景客观描写;也是诗人求仕不得后内心愁苦与无望的真实写照,极有韵致。【解析】4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表达出诗人不遇明主年华已逝的激愤”错误,“激愤”程度过重。表现的是诗人不愿以白衣终老而又无可奈何的感情。故选C。4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及写作技巧的能力。首先理解“意境深妙”,先找出关于意象和意境的内容,分析意境特点;再联系背景等理解诗歌寄寓的深沉情感。“松月夜窗虚”,描写夜晚一轮冷月透过松树的枝叶映照着窗户,将一片松影投射在寂静的门窗上,描写出月光映照窗户一片空寂的意境;此句以景结情,看似写景,实是抒情:一则补充了上句中的“不寐”,再则情景浑一,余味无穷,那迷蒙空寂的夜景,与内心落寞惆怅的心绪是十分相似的。“虚”字更是语涉双关,把院落的空虚,静夜的空虚,仕途的空虚,心绪的空虚,包容无余。此句既是对眼前清冷、寂寥的实景客观描写;也是诗人求仕不得后内心愁苦与无望的真实写照,极有韵致。49.C\n50.①相同点:“孤”字和“归”字都能表达思乡之情。②不同点:“孤”字自况处境,突出作者思念家乡却漂泊在外的孤独感;“归”字则想象家人盼望自己遥望天际归帆的情景,含蓄地表达了思乡之情。【解析】4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写诗人看到客居的友人洒下思乡之泪,衬托出诗人内心的乡思”错误,“乡泪客中尽”是说诗人自己客居他乡,因为思念家乡而留下思乡之泪,直接点明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故选C。5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归”是“归来”的意思,“归帆天际看”,意思是遥看天边的归来的孤帆。作者不仅自己思乡,而且说家人也在盼望着自己归去,遥望着天际的归帆。家人的相望,自然是假托之词,然而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了。“归”字含蓄地地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孤”是“单独”的意思,“孤帆天际看”,意思是遥看天际孤舟,作者以“孤帆”自况,自己远离家乡在外漂泊,就像“孤帆”一样,“孤”字突出作者思念家乡却漂泊在外的孤独感。由此可见,无论是“归”字还是“孤”字,都表达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51.B52.尾联采用了拟人手法,招”字将月亮拟人化,仿佛月亮是善解人意的伙伴。用“招”字不仅表达了诗人愉人悦己的心情,而且也看出年轻人即使在夜晚走山路也不犯愁,反映出无所不能的朝气,颇具浪漫主义色彩。【分析】5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表达技巧等的综合鉴赏能力。B.“想象山中……”错,此联是实写,写诗人与友人同游山水时看到的美景。故选B。5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诗歌尾联说“莫愁归路暝,招月伴人还”,“招”意思应是“招呼”“召唤”,诗人说“不要为归路的昏暗而发愁,我们可以招呼月亮伴着我们一起回家”,“招”的对象是“月亮”,这就把月亮当人来写了,这是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月亮写成善解人意的伙伴,诗人写明月相照,下一“招”字,这是以浪漫主义手法表现游赏之乐,可见此时诗人心情之愉悦,也反映出年轻人无所不能的朝气。53.C5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客居他乡,深感羁旅艰危,除夕之夜思乡之情。三、四两句写凄清的除夕夜景,渲染诗人落寞情怀。五、六两句写远离亲人,连僮仆也感到亲切,更表达出思乡之切。最后两句寄希望于新年,飘泊之感更烈,自然真切。\n【解析】5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诗人邀人在账中对酌”错,无中生有。“帐里残灯才去焰,炉中香气尽成灰”,写诗人在凄清的除夕夜,春寒料峭中独对残灯,看炉香燃尽,诗人除夕之夜客居他乡,借酒排遣寂寞,思念家人。所以,诗人并未邀人对酌。故选C。5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首联,“五更钟漏欲相催,四气推迁往复回”,写羁旅他乡的诗人除夕夜独坐帐里,感叹时光易逝。颔联,“帐里残灯才去焰,炉中香气尽成灰”,写诗人在凄清的除夕夜,春寒料峭中独对残灯,看炉香燃尽,诗人除夕之夜客居他乡,借酒排遣寂寞,思念家人。颈联,“渐看春逼芙蓉枕,顿觉寒销竹叶杯”,写远离亲人,夜深无眠,连僮仆也感到亲切,更表达出思乡之切。尾联,“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翻一层,遥想故乡家家团聚守岁,反衬自己之孤寂。至梦魂难来,更是把借梦团聚的念头也去除,从而把思念再推进一层;结尾两句,由眼前独坐写到故乡守岁,由当下思乡推及希望以梦相聚,拓展了诗歌的时空,使诗歌意蕴更加丰厚,情感更加深沉。可见,结尾两句确实为妙想之辞。55.D56.①“语淡”是指语言清淡;而“味终不薄”是指内涵丰富,情感深沉,令人回味。②本诗先写所看到的水乡特点,然后平静地叙述撑船人的状况,再用叙述的语气讲述了自浔阳泛舟至彭蠡湖的经过,实为清淡自然。③后面几句运用典故,写在行旅时体会到了枚乘《七发》中对波涛的壮美描写,凭吊了古人屈原的遗迹,感慨屈原遭际,最后以“魏阙心恒在……冰泮已回翔”几句将自己对朝廷的无限眷恋和求仕无门的苦闷,以及置身在野无法报效国家的复杂心情融于其中,情感深沉,实为“不薄”。【分析】5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表明自己展望未来的喜悦”分析错误,末两句是写遥念去南方过冬的上林雁,河水解冻时往北飞翔。这里是写连上林雁都往北飞翔而自己却没看到朝廷的征诏,故末两句是通过写上林雁在河水解冻时往北飞之事来表明自己求仕无门的苦闷心情,不是喜悦,而是沉重。故选D。5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风格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语淡而味终不薄”是对孟诗语言和情感的评价。\n语言方面,本诗是作者在漫游浔阳之际写的山水行旅诗。“大江分九流,淼漫成水乡”写大江分为九个支流,淼淼的样子简直成了水乡;“舟子乘利涉,往来至浔阳”写撑船人乘着水势行船,来来往往都逗留在浔阳;“因之泛五湖,流浪经三湘”写我借这好时机漫游五湖,在水上漂泊经过三湘。写作者自浔阳泛舟至彭蠡湖的经过,语言清淡自然,表现出了孟浩然诗歌的语言特点。  情感内容方面,“观涛壮枚发,吊屈痛沉湘”写观潮感到枚乘《七发》的壮观,凭吊屈原痛苦沉江;“魏阙心恒在,金门诏不忘”写高高的魏阙常挂心怀,金马门待诏我不能遗忘;“遥怜上林雁,冰泮已回翔”写遥念去南方过冬的上林雁,河水解冻时已往回飞翔。此诗以景入手,穿插用典,如“枚发”“屈痛”“魏阙心”“金门诏”“上林雁”,写出其行旅中见到的壮美景致,同时抒发自己不遇明主,置身在野,无法报效国家的复杂心情,情感深沉浓烈。57.A58.①看到萧瑟秋景的伤感、伤秋之情。②思乡、渴望回到家乡的羁旅之思。③对前途的迷茫,也渴望有人能指点迷津。【解析】5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A.“描绘了一幅清爽亮丽的深秋景象”分析错误,“木落”“北风”应该是描绘了一幅凄凉萧瑟的深秋景象。故选A。5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本诗的首联描写树叶黄落了,大雁纷纷南飞,北风吹来,江面上分外寒冷。诗人看到这些深秋的景象,不禁产生了感伤、悲秋的情绪。颔联意为:我的家在襄水回肠之处,在江上遥望家乡楚地,仿佛在云端。“遥隔楚云端”不仅表明他所在的地方距家乡遥远,还表明两地阻隔不能归去,透露出了作者浓浓的思乡念亲的心情。颈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抒发了思乡之情。“乡泪客中尽”,实写自己的思乡之情;“归帆天际看”作者想象家人遥望天际的归舟,盼望自己的回家,一实一虚,尽显思乡之情。尾联运用用典和烘托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迷津欲有问”,借孔子与隐士间关于从政与隐居的冲突,表达了自己隐居与从政难以抉择的矛盾心理。“平海夕漫漫”,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象,完全烘托出作者的迷茫心理,也渴望有人能指点迷津。59.C60.(1)描绘了一幅落叶萧萧、鸿雁南飞、北风呼啸、江面寒冷的深秋景象。(2)为诗歌奠定了伤感、哀愁的基调。(3)以此起兴,顺而转入对家乡的遥望。\n【分析】5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分析诗歌内容及诗人情感的能力。C.“怀才不遇的苦闷”无中生有。“乡泪客中尽”,思乡的眼泪在旅途流尽。不仅点明了乡思,而且把这种感情一泄无余了,但无法推断出“怀才不遇的苦闷”。故选C。6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景物形象,分析诗句作用的能力。“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树叶飘落大雁飞向南方,北风萧瑟江上分外寒冷。树叶飘落,大雁飞向南方,北风萧瑟,因而江上分外寒冷。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的事物,点名季节。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但是单说秋,还不能表现出“寒”,作者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描绘了一幅深秋景象。同时,处身于这种环境之中很容易引起悲哀的情绪,所以作者在首联就奠定了伤感的基调。结构上,这是一种这是一种“兴”起的手法,诗很自然地进入第二联。作者面对眼前景物,思乡之情,不免油然而生。61.D62.①运用叠词。“寂寂”“朝朝”两个叠词,既强化了门庭的冷落、寂寞,又从时间上强化了每天无人问津的窘况。②运用双关。既是写实,又是写虚,既渲染了作者落第后门庭冷落的景象,又表现了作者寂寞的心情。③直抒胸臆。“寂寂竟何待”意为在寂寞清冷中等待什么呢?“朝朝空自归”意为每天都茫然失落地独自回家。科举考试成空,似乎一切成空,表达了作者面对考试失利的无限惆怅和落寞之情。④这一联是全诗的枢纽。由落第而思归,由思归而惜别。开篇暗扣题目,渲染考试失利的悲哀、落寞、孤单之情,是为了引出下文与朋友因留别而显露的深沉而伟大的友谊。【解析】6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彻底远离世态炎凉、是非颠倒的社会”无中生有且过度解读。尾联“只应”二字,是耐人寻味的,它表明了在作者看来归隐是唯一应该走的道路。也就是说,赴都应举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场误会,所以决然地“还掩故园扉”了,所以尾联只是叙写了作者决心隐居不仕,归隐田园,并没有体现出作者彻底远离世态炎凉、是非颠倒的社会。故选D。6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运用叠词。“寂寂”,寂寞、落寞的意思,一个落第士子,没有人来理睬,更没有人来陪伴,只有孤单单地“空自归”了;“朝朝”,天天、每天的意思,落第之后,天天都是怀着失望而归。运用叠词,更形象地表达了作者落第后的景象:门前冷落,车马稀疏。\n其次,运用双关。“寂寂”两字,既是写实,又是写虚,既表现了门庭的景象,又表现了作者的心情。“朝朝”面对这种情形,作者深知,长安虽好,也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他考虑到返回故乡了,“竟何待”正是他考试不中必然的想法。再次,直抒胸臆。该诗首联意为:这样寂寞还等待着什么?天天都是怀着失望而归。作者到京城考试而不中,失意后作者感觉自己在京没有什么希望,天天在寂寞失望中度日,想离京却又可惜与好友分别,这两句直接抒发了作者心中的怅惘和矛盾。最后,在结构上。首联直接说出“自归”,颔联则写题意“惜别”,颈联说明“自归”之故——乃是知音既少,当道不用,此时不走,更待何时。尾联叙写决心隐居不仕,归隐田园。由此可知,作者因为“失意”而“自归”,因“自归”而不忍与友人分别,而后道明“自归”的缘由,最后说明归隐的决心,所以,首联在整首诗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开篇扣题,渲染悲凉气氛,暗含失意之悲,同时引出下文的“惜别”与“归隐”。63.(1)C(2)月光照进松林,夜晚渐生凉意,风声泉声共鸣分外清晰;描绘出一幅凉爽、静谧的山中晚景图。(3)①对山间景色的喜爱之情;②闲适之情;⑧对朋友的期待之情。【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C.“浓浓的乡愁”错误。“归”“栖”二字中流露出的是对丁大归宿的期盼之意和对丁大的挂念与信任之情。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颔联选取了“松”“月”“风”“泉”四个意象,写出了月夜之下山间的景象,一个“生”字写出了阵阵凉意从松林、月光中生出,弥漫整个山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夜色的清冷。一个“满”字写出了清风鸣泉交相呼应,萦绕耳际,精妙地写出了山中的幽静。所以颔联描绘出一幅凉爽、静谧的山中晚景图。(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诗歌的前六句写尽了山中的夜色:夕阳西下、万壑蒙烟、凉生松月、清听风泉、樵人归尽、暮鸟栖定,表现了作者对山中景色的喜爱之情。\n诗歌的最后两句写期待故人来宿而未至,于是抱琴等待。孤琴的形象,兼有期待知音之意。而用“萝”字修饰“径”,也似有意似无意地反衬诗人的孤独。因为藤萝总是互相攀援、枝蔓交错地群生的。所以表达了对朋友的期待之情。诗歌前三联描写了一幅静谧清幽的山中美景,表现了诗人心境的闲适;故人期而未至,诗人抚琴等待,足见诗人心态的平和。所以表达了诗人的闲适平和之情。64.    五言律诗    七言绝句65.(1)《上》文是通过“言此意彼”的手法,“养气”除读书外,当寻访“天下奇闻壮观”;而得见太尉“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这样求见韩太尉之意就自然地表露出来了。(2)《望》诗通过描述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湖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而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备注:烟波浩淼的洞庭湖比喻朝堂,舟楫比喻张九龄,临渊而羡鱼者指代自己)(3)《近》诗则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官,借以征求张籍的意见。此诗借新婚之后的脉脉情事,把自己比喻成即将拜见公婆的新媳妇,把张水部比喻成舅姑(公婆),探听虚实,比喻通俗贴切,别出心裁。【解析】6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体裁知识的掌握能力。阅读《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首诗可知,本诗共八句,每句五个字,根据古诗的体裁标准可知,此诗属于五言律诗。而《近试上张籍水部》则共四句,每句七个字,属于七言绝句。65.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苏辙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一文中,首先和韩琦讨论写文章与“养气”的关系,认为“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自己“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所以当寻访“天下奇闻壮观”,而“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所以由此可知,前面所谓“养气”不过是铺垫,真正的意思是求见韩太尉,作者开始没有直接说求见韩太尉的意思,而是根据自己的论述将这层意思自然地表露出来。《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作者描述一幅洞庭湖烟波浩淼的情景,自己想要渡过洞庭湖而没有可供使用的渡船,自己望着湖水只有临渊而羡鱼了。作者此处运用比喻的手法,烟波浩淼的洞庭湖比喻朝堂,舟楫比喻张九龄,临渊而羡鱼者指代自己,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构思非常巧妙。《近试上张籍水部》一诗则更进一步,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用富有生活情趣的比喻来表达自己希望征求张籍的意见,看看自己的水平如何,含蓄地表达了希望张籍引荐自己的意思。66.A\n67.尾联直抒胸臆,询问远方的朋友王九迥:不知你在哪里举办如王羲之那样的兰亭集会,召集群贤宴乐。表达了诗人想念朋友、向往与群贤相聚之情;饱含着诗人在洛阳的寂寞孤独之感和苦闷之情。【解析】6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首联描写诗人以占卜方法择居在周王朝东都之地洛阳”错误,第一句的意思应是西周王朝以占卜的方式选择洛阳建立了东都。故选A。6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不知王逸少,何处会群贤”,不知道远方的朋友王九迥,在哪里举办像王羲之兰亭集会那样的盛典机会呢?用问句来表达对朋友的想念、关心等,直抒胸臆。期待朋友举办那样盛大的集会,表达了自己对那样盛大集会的向往之情,也抒发了渴望与朋友相聚的相思之情。注释交代“诗人于开元十四年滞留于此”,也就是羁旅在外。此时是寒食节,人们在堂前或以鸡相斗或驰马射箭取乐,诗人却滞留在外,遥想起朋友,说明身边少有知己,写出了诗人的孤单苦闷之情。68.B69.①描绘了诗人在清秋薄暮时分登高所见的寻常景象,傍晚归来的村人安闲从容,自然界的景物静谧优美;②景象中蕴涵着一种淡淡的孤寂惆怅,渗透着诗人对友人张五的思念之情,引出结尾与张五相约“共醉重阳节”。【解析】68.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B.“暗示作者与友人音信难通”理解有误。“心随雁飞灭”意为诗人的心似乎也随雁消逝在天际。故选B。6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以及作用的能力。“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是写从山上四下眺望。天至薄暮,村人劳动一日,三三两两逐渐归来。他们有的行走于沙滩,有的坐歇于渡头。显示出人们的行动从容不迫,带有几分悠闲。再放眼向远处望去,一直看到“天边”,那天边的树看去细如荠菜,而那白色的沙洲,在黄昏的朦胧中却清晰可见,似乎蒙上了一层月色。作者既未着力刻画人物的动作,也未着力描写景物的色彩。用朴素的语言,如实地写来,是那样平淡,那样自然。既能显示出农村的静谧气氛,又能表现出自然界的优美景象。登高而望,只见“归村人”,而不见友人踪影,登高所见的清秋薄暮景色蕴涵着一种淡淡的孤寂惆怅,所以要相邀重阳节携酒登高而醉。表现了对张五的思念,引出结尾与张五相约“共醉重阳节”。70.D71.①“长揖谢公卿,诗人告别“公卿”,时使用平辈交往的礼节——长揖,并不因为求仕失意,就向达官贵人摇尾乞怜,表现了为人傲岸\n、平交王侯的气概。②尾联“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用典,诗人素有强烈的功名心,但是怀才不遇,不被赏识,报国无门,只好去游山玩水,实为愤激之语。【解析】7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赠别诗”错。赠别诗一般从题目就能看出,但是本诗题目“自洛之越”只是交代了行程,没有赠别对象,且诗中也未透露赠别谁,看不出赠别的对象,可见本诗并非赠别诗。故选D。7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颈联“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公卿,指达官显贵。古代百姓见公卿要行叩拜的大礼,而诗人告别他们却用平辈交往的礼节——长揖,作个大揖,表现出诗人平交王侯的气概。诗人一生为人傲岸,“长揖谢公卿”表现的也正是这种傲岸。诗人并不因为求仕失意,就向公卿摇尾乞怜,因此李白说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且乐杯中物”,借用陶渊明《责子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末尾两句暗用张翰的话:“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大意说:“我且喝酒乐我的,管他什么名不名。”这也是愤激之辞。诗人素有强烈的功名心,希望像鸿鹄那样搏击长空,一展宏图。但是,怀才不遇,不被赏识,报国无门,只好去游山玩水。72.(1)B(2)拟人、嗅觉听觉结合、对偶(三种手法答出其中两个2分),“送”字用拟人,化无意为有情,生动写出清风吹送荷香的情景;“滴”字准确写出竹露滴在池面清脆的声响,写“荷香”以“送”,写竹响以“滴”,写出夏夜给人的恬淡闲适的感受(或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宁静)。(3)前六句通过写夏夜之景,表达了诗人闲适自得的情趣;第八、九句诗人由清幽的景色想到弹琴,由弹琴想到了知音,抒发了诗人“恨无知音赏”的遗憾和惆怅;末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因美景而有所触动,思念友人之情。【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B.“黑夜与白天的承接,一慢一快”错误。“忽”“渐”二字将日与月交替,白天与黑夜的承接,“一快一慢”,写得分外传神。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n诗人从嗅觉、听觉两方面继续写这种快感:“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风送”为拟人手法,满含情愫,“风送时闻”,别有韵味;竹露滴在池面其声清脆,所以是“清响”。滴水可闻,细香可嗅,使人感到此外更无声息。这两句是说微风吹拂荷花清香怡人,竹叶滴落露水声音清脆。诗人内心宁静清爽,诗句表达的境界宜乎“一时叹为清绝”。写荷以“气”,写竹以“响”,而不及视觉形象,恰是夏夜给人的真切感受。“竹露滴清响”,那样悦耳清心。这天籁似对诗人有所触动,使他想到音乐,“欲取鸣琴弹”了。(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诗的内容可分两部分,既写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同时又表达对友人的怀念。“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开篇就是遇景入咏,细味却不止是简单写景,同时写出诗人的主观感受。“忽”、“渐”二字运用之妙,在于它们不但传达出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给人实际的感觉(一快一慢);而且,“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爱而“渐”起,只表现出一种心理的快感。三四句不但写出一种闲情,同时也写出一种适意——来自身心两方面的快感。“竹露滴清响”,这天籁似的声音是那样悦耳清心。“欲取鸣琴弹”了。琴,这古雅平和的乐器,只宜在恬淡闲适的心境中弹奏。“欲取”而未取,舒适而不拟动弹,但想想也自有一番乐趣。不料却由“鸣琴”之想牵惹起一层淡淡的怅惘。象平静的井水起了一阵微澜。由境界的清幽绝俗而想到弹琴,由弹琴想到“知音”,而生出“恨无知音赏”的缺憾,这就自然而然地由水亭纳凉过渡到怀人上来。此时,诗人是多么希望有朋友在身边,闲话清谈,共度良宵。可人期不来,自然会生出惆怅。“怀故人”的情绪一直带到睡下以后,进入梦乡,居然会见了亲爱的朋友。诗以有情的梦境结束,极有余味。73.(1)A(2)描绘了一幅深秋江上所见落叶萧萧、鸿雁南飞、北风呼啸、江面寒冷的萧瑟景象。(3)“乡泪客中尽”是实写,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和客居他乡的凄苦。“归帆天际看”是虚写,从对面落笔,想象家人遥望“天际”“孤帆”,盼望自己归去。虚实结合,使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又以‘雁’比喻书信,触景生情,传达与友人音讯难通的苦闷”说法有误。这里并没有以“雁”比喻书信,也没有传达与友人音讯难通的苦闷,主要是借北雁南飞这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来表达思乡之情,是“兴”的手法。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n“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是说树叶飘落大雁飞向南方,北风萧瑟江上分外寒冷。描绘了一幅树叶飘落,大雁南飞,北风萧瑟,江上分外寒冷的深秋景象。处身于这种环境之中很容易引起悲哀的情绪,作者面对眼前景物,思乡之情,不免油然而生。(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颈联“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乡泪客中尽”是实写,作者思乡的眼泪在异乡流尽,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和客居他乡的凄苦。“归帆天际看”是虚写,从对面落笔,想象家人遥看天边的归来孤帆,盼望自己回家。虚实结合,不仅点明了乡思,而且把这种感情一泄无余了。不仅自己思乡,而且家人也在盼望着自己归去,遥望着天际的归帆。家人的想望,自然是假托之词,然而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了。74.C75.(1)描绘了一幅落叶萧萧、鸿雁南飞、北风呼啸、江面寒冷的深秋景象。(2)为诗歌奠定了伤感、哀愁的基调。(3)以此起兴,顺而转入对家乡的遥望。【解析】7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怀才不遇的苦闷”无中生有。“乡泪客中尽”,思乡的眼泪在旅途流尽。不仅点明了乡思,而且把这种感情一泄无余了。无法推断出“怀才不遇的苦闷”。故选C。7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意境,分析诗句作用的能力。“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树叶飘落大雁飞向南方,北风萧瑟江上分外寒冷。树叶飘落,大雁飞向南方,北风萧瑟,因而江上分外寒冷。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的事物,点名季节。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但是单说秋,还不能表现出“寒”,作者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描绘了一幅深秋景象。内容上,处身于这种环境之中很容易引起悲哀的情绪,为诗歌奠定了伤感的基调。结构上,这是一种这是一种“兴”起的手法,诗很自然地进入第二联。作者面对眼前景物,思乡之情,不免油然而生。76.C77.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通过深秋的典型景物来点明季节,此外作者还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感觉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78.①颈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抒发了思乡之情。“乡泪客中尽”,实写自己的思乡之情;“归帆天际看”作者想象家人遥望天际的归舟,盼望自己的回家,一实一虚,尽显思乡之情。(正面落笔和对面落笔相结合,作者不仅从自己的角度写出了对家乡的思念,也从家乡亲人的角度写出了他们对自己的极度思念和迫切期盼。两种手法写出一点即可)\n②尾联用典和烘托,表达了对前途的迷茫。“迷津欲有问”,借孔子与隐士间关于从政与隐居的冲突,表达了自己隐居与从政难以抉择的矛盾心理。“平海夕漫漫”,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象,完全烘托出作者的迷茫心理。(“平海夕漫漫”答情景交融亦可。)【解析】7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站在客船上”错误。此处应是诗人想象家人们也在思念自己,因而遥望着天际的孤帆,期盼着自己的归去。故选C。7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要求鉴赏首联诗人是如何写出“早寒”特点的,思考角度主要从选取的意象、运用的艺术手法、关键词语的鉴赏等角度分析此类题目。从选取的意象角度分析,首联选取了木叶渐落、北雁南飞、寒冷的北风这些典型景物来点明季节特点;树叶落尽,北雁南归,这是典型的秋天景象,已经给人天气渐冷的感觉,再加上“北风”,一下子写出冬天北风呼啸的寒冷感,从而突出了“寒”字。这是借助景物描写突出天气寒冷。从关键词语角度看,“江上寒”的“寒”,直接点出了江上寒风袭来给人的感觉,也扣住了题目“早寒”。7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颈联“乡泪客中尽”,实写,不仅点明了乡思,而且把这种感情一泄无余。“孤帆天际看”,虚写,不仅自己这样思乡,而且家人也在想望着自己的归去,遥望着“天际”的“归帆”。家人的想望,自然是假托之词,然而使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了,所以此联主要表达的感情是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尾联“迷津欲有问”,是用《论语》中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双方是隐居与从政的冲突。而孟浩然本为襄阳隐士,如今却奔走与东南各地,却是把隐居于从政的矛盾集于一身,而这种矛盾又无法解决,故以“平海夕漫漫”作结。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对前途迷茫的心情。79.(1)C(2)在体验情感时,特别要抓住“情语”“景语”来体验作者的感情。诗题中的“待丁大不至”限定了诗作的感情范围,前三联的环境描写酝酿了感情基础,“孤琴候萝径”集中展现了诗人的感情所向,诗人说自己会独自抚琴站在山路等待友人到来,展现了其平静的心态。【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的理解能力。\nC.“流露出一种浓浓的乡愁”错,五六句写山中砍柴人差不多走尽,烟霭中鸟儿刚归巢安息。展现的是诗人在山中等候友人到来而友人仍不至时的情景,期盼知音的心境。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思想感情的能力。题目“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点明内容、题材,拜访朋友而不在,于是开始了漫长的等待朋友。此诗写诗人夜宿山寺中,于山径之上等待友人的到来,而友人不至的情景。前六句尽写夜色:夕阳西下,万壑蒙烟,凉生松月,清听风泉,樵人归尽,暮鸟栖定;后两句写期待故人来宿而未至,于是抱琴等待。全诗不仅表现出山中从薄暮到深夜的时令特征,而且融合着诗人期盼知音的心情,境界清新幽静,语言委婉含蓄。这首诗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形象,不仅仅准确地表现出山中从薄暮到深夜的时态特征,而且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盼望朋友早日到来的心情。第七句,点出“之子期宿来”,然后在第八句点出一个“候”字,彰显了诗人不焦虑不抱怨的儒雅风度,也从侧面表露出了诗人闲适的心境和对有人的信任。“孤琴候萝径”,以“孤”修饰琴,更添了孤清之感。孤琴的形象,兼有期待知音之意。而用“萝”字修饰“径”,也似有意似无意地反衬诗人的孤独。因为藤萝总是互相攀援、枝蔓交错地群生的。这一句诗,在整幅山居秋夜幽寂清冷的景物背景上,生动地勾勒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这位风神散朗的诗人,抱着琴,孤零零地伫立在洒满月色的萝径上,望眼欲穿地期盼友人的到来。诗的收尾非常精彩,使诗人深情期待知音的形象栩栩如生。80.D81.①从艺术手法看——诗人从嗅觉、听觉两方面继续写夏夜乘凉的快感。②从诗句内容看——清风徐徐送来荷花幽香,竹叶轻轻滴下露珠清响。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所以“风送”时闻;竹露滴在池面其声清脆,所以是“清响”。③从目的效果看——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诗意的感受,各种感觉细腻入微,文字如行云流水,具有朴素的形式美。其诗境难怪“一时叹为清绝”。【分析】8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在写实中点出怀人之旨”错误。“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感此良宵不免怀念故友,只能在夜半里梦想一场。诗歌结尾处并非写实,而是以有情的梦境结束,属于虚写。另外,“怀人”只是整首诗的主旨(既有闲适自得的情趣,兼带无知音的遗憾)之一。故选D。8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n“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微风吹拂荷花清香怡人,筑业滴落露水声音清脆。此句写乘凉时的愉快感受。“荷香”是嗅觉,“滴露”是听觉,视听结合。诗人从嗅觉、听觉两方面继续写这种快感。写荷以“气”,写竹以“响”,而不及视觉形象,恰是夏夜给人的真切感受。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所以“风送”时闻,风吹荷香是动景;竹露滴在池面其声清脆,所以是“清响”,也是动景。滴水可闻,细香可嗅,使人感到此外更无声息。从多角度来写自己的美好感受,诗句表达的境界宜乎“一时叹为清绝”。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诗意的感受,各种感觉细腻入微。用“风送”“清响”描摹事物特点,写的十分形象生动。荷香清淡,风送才能闻到;滴露下落环境寂静显得声音清脆。一方面写出了环境的清幽,也能表现出作者的清闲。82.D83.C84.①诗歌结尾遥想故乡家家团聚守岁,反衬自己之孤寂。②“那得梦魂来”,直抒胸臆,把思念再推进一层。③结尾两句,由眼前独坐写到“对写”故乡守岁,由当下思乡推及希望以梦相聚,拓展了诗歌的时空,情感更加深沉。【分析】8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体裁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芙蓉枕’‘竹叶杯’点明主人公格调高雅”错误。诗中用“芙蓉枕”与“竹叶杯”点明新春将至。“芙蓉枕”意为绣有芙蓉图案的枕头,“竹叶杯”杯中盛有竹叶青酒。主人公因思乡而独坐帐中借酒浇愁的状态,而非“格调高雅”。故选D。8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作品风格的能力。常见的作品风格有:平实质朴、含蓄隽永、哀婉悲凉、旷达闲适、绚丽飘逸、沉郁顿挫、雄浑壮丽、粗犷豪放、悲壮慷慨等。依据诗歌意象及内容把握诗歌风格特点。《岁除夜有怀》表达了羁旅他乡的诗人除夕夜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四气推迁往复回”写新旧时序代谢,光阴易逝,四季推移,岁月无痕的自然现象,大气清新。“渐看春逼芙蓉枕,顿觉寒销竹叶杯”写诗人独坐帐中,借酒遣愁,幽美的画面之中有质朴的思乡情愫。“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最后两句作者以想象的手法,表达了自己思念亲人而不得的淡淡哀伤。依据分析,本诗的风格为清幽质朴。故选C。8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诗中开头写新旧时序代谢,光阴易逝,四季推移,岁月无痕的自然现象;接下来写除夕之夜,诗人看落焰残灯,香炉尽灰,暗示诗人因思乡愁绪久久未眠;第三联写诗人独坐帐中,借酒遣愁,思念家人。\n尾联“守岁家家应未卧”,这是从对方起笔生情的写法,诗人遥想故乡家家团聚守岁,其实是自己有感于除夕佳节不能回家而思念亲人,这样写以家人团聚的热闹反衬自己之孤寂。接着,诗人希望梦中魂归故乡,与亲人团聚,然而“相思那得梦魂来”中“那得”两字,说自己连“梦归”也做不到,将思念的愁苦更添一层。结尾两句,由眼前独坐写到故乡守岁,由当下思乡推及希望以梦相聚,再以梦归难以实现结束。遥想故乡家家团聚守岁,反衬自己之孤寂。使诗歌意蕴更加丰厚,情感更加深沉。85.A86.①首联写“欲”归隐,但“苦无资”,透露出诗人穷困潦倒的境况,点出想退隐却没有物质条件,因而“悲”。②颔联抒写自己滞留帝京的境况和遭遇,表明不愿做官的思想,内心“悲”。③“壮志逐年衰”写诗人志气正逐年衰减,已经心灰意懒,故而“悲”。【分析】8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颔联从反面写‘不欲’”错,应该是“北土非吾愿”一句从反面写“不欲”。“北土非吾愿”,是从反面写“不欲”。“北土”指“秦中”,亦即京城长安,是士子追求功名之地,这里用以代替做官,此句表明了不愿做官的思想;“东林怀我师”意为我向往那高僧所在的东林,这是正面写“所欲”。故选A。8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本想长久地归隐山林,又苦于无钱举步维艰。作者的所欲,原本为隐逸,然而“苦无资”三字却又和作者所欲发生了矛盾,透露出他穷困潦倒的景况。颔联,滞留长安不是我心愿,心向东林把我师怀念。“北土非吾愿”,此句表明了不愿做官的思想。因而,诗人身在长安,不由怀念起庐山东林寺的高僧来了。“东林怀我师”是虚写,一个“怀”字,表明了对“我师”的尊敬与爱戴,暗示追求隐逸的思想,并紧扣诗题中的“寄远上人”。表明不愿做官的思想,内心“悲”。颈联,黄金像烧柴一般耗尽,壮志随岁月逐日衰减。诗人进而抒写自己滞留帝京的景况和遭遇。“黄金燃桂尽”,表现了旅况的穷困;“壮志逐年衰”,表现了心意的灰懒。故而“悲”。87.B88.①孟诗主要运用侧面描写的表现手法,运用衬托手法来描写潮水。孟诗通过人们听到潮声后“辍弹”“连骑出”等行为表现出人们观潮的踊跃,引起读者对钱塘潮的好奇心。用“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营造出潮水涌来时海天湛蓝开阔的背景,以静衬动。最后两句诗“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写观潮人的心态和神态,来衬托钱塘江潮水排空而来的雄伟壮观。②苏诗主要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来写潮水,诗人用“万人鼓噪”“浮江老阿童”两个典故来比喻钱塘江潮水的汹涌,又用设问手法,一问一答,描写江水涌起,白浪滔天,潮头似卷越山而去的令人震撼的场面。\n【分析】8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不仅挡住观潮者的视线,还让人害怕”理解有误。这两句写的是涨潮时潮水卷起的浪墙好似千堆白雪,气势宏大,让人胆颤心寒,不是说挡住了观潮者视线让人害怕。故选B。8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1)孟诗主要采用的是侧面烘托的手法来展现潮水。首联写人们听到潮水如雷之声后都忘记了弹奏手中鸣琴,还写到府中的官员都骑马去观看潮水,是通过人的行为侧面来写潮水,吊足胃口,引发我们对钱塘潮有多么吸引人的好奇。颔联为钱塘潮的到来展现了一幅背景,属于静态景物的描写,以静衬动。最后用比喻手法写潮来时卷起的浪花如千万堆白雪,让人胆颤心寒,是通过写人的感受侧面衬托潮水的雄伟壮观。(2)苏诗写潮主要是正面描写的手法。前两句用典,写出了江潮的气势。后面两句采用了设问的手法,自问自答,说钱塘潮水卷起的浪头把越山全都吞没在其中了,夸张地展现了白浪滔天的令人震撼的气势宏伟的场面。89.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恰切地表现诗人看破红尘以后愿意以白衣终老此生的坦然心情”错误,“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的意思是说“白发催得旧年过去,春天逼得旧年过去”,这两句是在感叹岁月易逝,老之将至,人世短促,故应是“不愿意以白衣终老此生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故选C。90.C91.①“北土非吾愿”表现了作者不愿做官的思想,是从反面写“不欲”,和首联正面写隐逸思想形成照应。②“东林怀我师”写“我”对“我师”的尊敬与爱戴,暗示追求隐逸的思想,紧扣诗歌题目中的“寄远上人”,并为下文做铺垫。【解析】9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颈联紧扣上联‘我师’,写‘我师’在帝京的境况及心灰意懒之情”错误。颈联不是写“我师”,而是写诗人自己的境况和遭遇。故选C。9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句作用的能力。颔联“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意思是:滞留长安不是我心愿,心向东林把我师怀念。“北土”指“秦中”,亦即京城长安,是士子追求功名之地,这里用以代替做官,此句表明了不愿做官的思想。\n诗人身在长安,不由怀念起庐山东林寺的高僧来了。“东林怀我师”是虚写,一个“怀”字,表明了对“我师”的尊敬与爱戴,暗示追求隐逸的思想,并紧扣诗题中的“寄远上人”。这二句,用“北土”以对“东林”,用“非吾愿”以对“怀我师”,对偶相当工稳。同时正反相对,相得益彰,更能突出作者的思想感情。92.D93.(1)①颈联运用了直抒胸臆、虚实结合、悬想法(又叫对写法)的手法抒发了思乡之情。②“乡泪客中尽”,实写自己的思乡之情,直抒胸臆,情感浓烈;③“归帆天际看”运用对写法,想象(虚写)家人遥望天际的归舟,盼望自己的回家。一实一虚,尽显思乡之情。(手法分析两种即可)(2)①尾联用典和烘托,表达了对前途的迷茫。②“迷津欲有问”,借孔子与隐士间关于从政与隐居的冲突,表达了自己隐居与从政难以抉择的矛盾心理。③“平海夕漫漫”,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象,完全烘托出作者的迷茫心理。(“平海夕漫漫”答以景结情、情景交融亦可。)(手法分析两种即可)【分析】9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作者当时与主政者存在巨大心理隔阂”理解偏颇,孟浩然奔走于东南各地,(最后还到长安应进士举),境况颇与孔子相似,瞻念前途渺茫,故以“平海夕漫漫”作结。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因此应该是“作者对于隐居与从政的选择是迷茫的”。故选D。9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能力。第三联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思乡。“乡泪客中尽”,不仅点明了乡思,而且一个“尽”字直抒胸臆,把这种感情一泄无余了。这是实写自己因思乡而流泪。“归帆天际看”,此句不仅自己思乡,而且想象家人也在盼望着自己归去,遥望着天际的归帆。家人的想望,自然是假托之词,运用的是对写法,然而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了。虚实结合,尽显思乡之情。运用典故和借助景色以景结情来抒情。“迷津欲有问”,是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双方是隐居和从政的冲突。如今孟浩然奔走于东南各地,(最后还到长安应进士举),境况颇与孔子相似,瞻念前途渺茫,故以“平海夕漫漫”作结。风烟迷失了去渡口的道路,茫茫的江水在夕阳下荡漾。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9-11 09:00:02 页数:57
价格:¥5 大小:111.74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