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届高三语文古诗词阅读训练:高适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40

2/40

剩余3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高考语文古诗词阅读训练—高适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1.燕歌行(节选)高适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①,孤城落日斗兵稀。[注]①腓:枯萎。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描写战前敌我双方部署军事行动的情景,动词“飞、照”说明军情危急。B.敌人骑兵深入中原,来势汹汹,像狂风暴雨发动猛攻,衬托了战士们的形象。C.孤城、落日、衰草等意象突出边塞的萧条凄凉,烘托了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D.八句诗虽是节选,却逐步推进,完整再现了战斗前、战斗中和战斗后的场景。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高适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一个“嗟”字,开篇就表达了强烈的感情。“此别”、“谪居”四字,紧扣题目中的“送”和“贬”两字。B.颔联承首联写送别所见之景,饮酒相送时,听到一声声猿啼,看到一行行归雁,视听结合,不言情而情自显。C.颈联上句写青枫江上帆行渐远,下句写白帝城边古木稀疏,对仗工整,意境深远,一联同赠两人,内容相称。D.本诗中间两联情景相融,苍凉中蕴含送别之情味。所写之境,错综交织而井然不乱,显出作者的艺术造诣。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概括分析。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东平别前卫县李宷少府高适黄鸟翩翩杨柳垂,春风送客使人悲。怨别自惊千里外,论交却忆十年时,云开汶水孤帆远,路绕梁山匹马迟。此地从来可乘兴,留君不住益凄其。夜别韦司士得城字高适高馆张灯酒复清,夜钟残月雁归声。只言啼鸟堪求侣,无那春风欲送行。黄河曲里沙为岸,白马津边柳向城。莫怨他乡暂离别,知君到处有逢迎。【注】李宷,曾任卫县少府,告别前已卸任。韦司士,前往洛阳赴任途经诗人所在地,州郡官吏设宴作诗送行,诗人拈得“城”字依韵赋诗。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诗在白天送别,首联突出了所见之景;后诗在夜晚作别,首联突出了所闻之声。B.两诗颈联都借助联想和想象来描写朋友离别后的情形,虚实结合,丰富了诗歌的意蕴。C.两诗都将春风人格化,前诗以自然界春风和煦,反离别之悲;后诗以春风般的热情设宴送友,表达自己对离别的无奈。D.两诗的用词简净,不加雕琢,即使写景,也只以轻描淡写来构成一种摇曳生姿的情致,体现了一种浑成自然的语言风格。5.同为送别,两首诗的尾联表现出诗人与两人的交情有深有浅。请结合句意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高适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嗟”是叹息之声,贬谪分别时的痛苦不言而喻,置于句首,给全诗定下感情基调。B.首联“谪居”二字,照应了题目中的两个“贬”字点出,笔法轻灵自然,不着痕迹。C.中间两联从李、王二人不同的贬谪之地分别着笔,进一步表达对他们的关心和不舍。D.“圣代雨露”是古诗中的惯用语,尾联二句既有对友人的劝慰,又有悲观失落。7.本诗以其情感蕴含复杂而为人称道,请结合全诗赏析抒情的妙处。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高适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青枫江①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注】①青枫江指浏水,在长沙与湘江汇合。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句以问句开始,“嗟”字,有“叹息”之意,体现诗人对友人被贬的境遇表示关切和同情,可见诗人对两位友人饱含的真切情谊。B.颔联上句借猿啼凄楚令人闻之落泪,烘托李少府贬谪之地的荒凉冷落;下句由长沙想到衡阳大雁传信,意在王少府很少与诗人联系。C.尾联中作者并不沉沦于离别的悲伤凄楚之中,这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中体现的胸襟有共通之处。D.这首送别诗构思工整,自然精当。首联“此别”、“谪居”四字,巧妙将标题中“送”和“贬”点出,既呼应分别时的背景,又为尾联抒情铺垫。9.盛传敏在《碛砂唐诗纂释》中评价颈联:“且就中便含别思。”请结合颈联,赏析颈联抒发离别之思的精妙之处。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夜别韦司士①高适高馆张灯酒复清,夜钟残月雁归声。只言啼鸟堪求侣,无那②春风欲送行。黄河曲③里沙为岸,白马津边柳向城。莫怨他乡暂离别,知君到处有逢迎。【注】①韦司士,要从甘肃武威前往河南洛阳赴任。②无那:无奈。③黄河曲:黄河弯。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馆舍夜宴,高大客馆张灯夜宴,酒清香冽,可见待客之殷勤。B.第二句连用“夜钟”“残月”“雁归声”三个诉诸听觉的意象,渲染出凄清寂寥的氛围,既显示时间之推移与宴席时间之长,又渲染浓郁的别离气氛。C.颔联以啼鸟求侣来比喻诗人与韦司士的情感,将“春风”赋予人的性情,借春风送行说不能长聚,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和遗憾之情。D.颈联通过想象,描写出了韦司士的行程。整首诗虚实结合,既写了眼前的实景也写了别后的情形。11.“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高适另一首送别诗《别董大》中的名句,说说此句与《夜别韦司士》的尾联表达了哪些相似的感情。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列小题。送董判官高适逢君说行迈,倚剑别交亲。幕府为才子,将军作主人。近关多雨雪,出塞有风尘。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1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点出友人即将远行。“倚剑”二字是关键字眼,不仅暗示此行为投身戎旅,而且使辞亲远行带上慷慨之气。B.作者多次出塞,因此诗中对于边塞的“多雨雪”和“风尘”的描写并非夸张之笔,而是作者真实地写出关塞的景物特点。C.诗的最后一句以高昂的情调使开头“行迈”颓丧之气为之一振,使作品显得气势流畅,格调雄健,毫无一般送别诗的儿女离别之态。D.诗的颔联写诗人对友人赴边后立即受到重用的祝贺,表达了对董判官的赞誉和慰勉。于此同时,还流露出羡慕之情。13.本诗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送刘评事充朔方判官高适征马向边州,萧萧嘶不休。思深应带别,声断为兼秋。歧路风将远,关山月共愁。赠君从此去,何日大刀头①。【注】①大刀头:刀头有环,“环”与“还”同音,后来就用“大刀头”作为还乡的隐语。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题目看,本诗是刘评事来边州任朔方节度使判官,诗人为刘评事送行而作。B.“征马”“边州”体现了边塞诗的特点,“萧萧”写出了马的鸣叫声的悲凉。C.颔联运用象征的手法,通过写马表达人的恋乡之情和将要长居塞外的愁苦。D.尾联运用“大刀头”作还乡的隐语,表达了诗人对朋友回乡的热切的企盼。15.本诗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送别诗,都提到了“歧路”之别,两者抒发的情感相同吗?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入昌松东界山行①[唐]高适鸟道几登顿②,马蹄无暂闲。崎岖出长坂,合沓③犹前山。石激水流处,天寒松色间。王程应未尽,且莫顾刀环④。【注】①本诗写于天宝十一载,为诗人入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府,途经昌松县所作。昌松,唐代凉州属县,故城在今甘肃省古浪县西。②登顿:指上下山。③合沓:重叠聚集。④顾刀环:看刀上之环。“环”与“还”谐音。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用“鸟道”形容山路,读者可由此联想到“蜀道”,从而体会山行之难。B.第二句看似写马,实际是写人,从中可见诗人风尘仆仆、不畏艰险的形象。C.颈联两句一动一静,绘声绘色,极写山景之美,说明诗人心境已因此改变。D.诗的前六句写山行,一句一个画面,为最后两句写山行感悟做了很好的烘托。17.这首诗尾联“王程应未尽,且莫顾刀环”与“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夜别韦司士①[唐]高适高馆张灯酒复清,夜钟残月雁归声。只言啼鸟堪求侣,无那春风欲送行。黄河曲里沙为岸,白马津②边柳向城。莫怨他乡暂离别,知君到处有逢迎。【注】①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韦司士路经滑州,要渡黄河北去,诗人与滑州官吏夜间设宴为其送行。②白马津:滑州州治白马城在黄河南岸,韦司士北去,头一站便是黄河岸边的白马津渡。1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紧扣标题,描写宴别的时间、地点及氛围,用写景的方式开启全篇。B.诗的第三、四句运用比拟手法,虚实结合,写出了朋友送别的温煦情意。C.颈联正面描写韦司士前路中的艰辛与苦涩,与尾联的情调形成鲜明对比。D.尾联照应标题,展望了韦司士“处处有逢迎”的前路,充满了乐观情调。19.诗的首联描绘了一幅“馆舍夜宴图”,请简要赏析这次宴饮的特点。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入昌松东界山行①高适鸟道几登顿②,马蹄无暂闲。崎岖出长坂,合沓③犹前山。石激水流处,天寒松色间。王程应未尽,且莫顾刀环④。【注】①本诗写于天宝十一载,为诗人入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府,途经昌松县所作。昌松,唐代凉州属县,故城在今甘肃省古浪县西。②登顿:指上下山。③合沓:重叠聚集。④顾刀环:看刀上之环。“环”与“还”谐音。2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在剪裁上舍因去果,直截“山行”中的一段,以少总多,富于典型性。以“山行”为线索;诗前六句写山行,一句一个画面,为最后两句写山行感悟做了很好的烘托,体现了盛唐气象。B.首联“几登顿”“无暂闲”,概括地描述了行人马不停蹄,在崇山峻岭中奔走的情景。写“马蹄”其实是写人,“无暂闲”表现“风尘仆仆”,用“鸟道”形容山路,读者可由此联想到“蜀道”,从而体会山行之难。C.颔联显示了行人错以为山路已尽的兴奋,以及看到眼前横亘的山峦后失望、厌烦的情绪。两句诗一扬一抑,既写山路,又写行人,渲染了艰难艰辛山行之不易。D.颈联描写山间的具体景物。水石相激,湍奔而去,耐寒的松树,树色苍凉。颈联两句一动一静,绘声绘色,极写山景之美,说明诗人心境已因此改变。21.这首诗尾联“王程应未尽,且莫顾刀环”与“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李少府贬峡中①王少府贬长沙高适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②归雁几封书。青枫江③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注]①峡中:此指夔州巫山县(今属重庆)。②衡阳:地名,今属湖南。③青枫江:地名,位于长沙。2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一个“嗟”字表现诗人对李、王二少府遭受贬谪的同情,以及对分别的伤感之情。B.作者在送别之地停下马与李、王二少府饮酒饯别,“此别”“谪居”又将题中的“送”“贬”点出,自然流畅。C.颔联上句实写李少府来到峡中情形,下句用“鸿雁传书”典故虚写王少府,虚实结合。D.尾联中“圣代雨露”表达了对当朝盛世的称颂,“暂时分手”对友人的前景作了乐观的展望。23.作者分送二人,却不偏护一方,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自蓟北①归高适驱马蓟门北,北成边马哀。苍茫远山口,豁达胡天汗。五将②已深入,前军止半回。谁怜不得意,长剑独归来③。【注】①蓟(jì)北,以北,即在今北京西南。②五将,汉宣帝时,曾遣田广明等五将军,率十万余骑,出塞二千多里击匈奴。③《战国策·齐策》记载,冯谖为孟尝君门客,未受重用时多次倚柱弹剑而歌“长剑归来”,后受到重用。2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两个“北”字前后勾连重复,营造出“哀”的氛围。“哀”奠定了全诗的基调。B.颔联紧承首联写出征的路上,远望山口只见苍茫一片,走出峡谷才见胡天豁然大开。C.颈联写唐军已经深入敌境,但前军又有一半返回,体现了唐军在此战中的战略战术。D.诗歌先写出发时的景象和塞外的风光,再写诗人对时局的思索,后抒发诗人的情感。25.诗歌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如何抒发情感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白少府送兵之陇右①高适践更②登陇首,远别指临洮③。为问关山事,何如州县劳。军容随赤羽,树色引青袍。谁断单于臂,今年太白④高【注释】①陇右:在今甘肃东南部及青海省青海湖以东地区。②践更:服役的士卒。③临洮:在今甘肃粘潭西。④太白:星名,古人认为太白星高是用兵的吉兆。2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中的“送白少府”点明了这是一首送别诗,“陇右”即白少府及士卒此行的目的地。B.首联中一“登”一“指”,既展现了行军赴边之迅疾,也体现了诗人与白少府远别的悲伤之情。C.领联询问关山送兵之事与任州县之吏相比,何者更为劳苦,表现出诗人对白少府送兵远行的关切之情。D.颈联勾画军容的整肃威武和白少府赴边的英姿勃发,透露出诗人对白少府治军严谨的赞扬之情。27.本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蓟中作高适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①。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②事,归来独闭门③。【注】①翻:通“反”。安禄山为夺取边功,数次侵掠奚、契丹,引起边患,却被唐玄宗封为东平郡王。②孙吴:指战国时期军事家孙膑和吴起。③闭门:指东汉名士陈蹇有感于世道黑暗,拒绝入仕,故“闭门悬车,栖迟养老”。2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以“沙漠”“塞垣”等景物勾勒出一幅塞外萧条苍凉的图画。B.“何萧条”既是对上文景象的概括,又引出下文诗人因国破家亡引发的愁绪。C.第七、八句既表达对自己安边定远的信心,又体现了对统治者的强烈的不满。D.“何”“一到”“每愁”“岂无”等词体现了诗人对现实遭遇的强烈的愤懑之情。29.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分析诗人所塑造的人物形象。送别高适昨夜离心正郁陶,三更白露西风高。萤飞木落何淅沥,此时梦见西归客。曙钟寥亮三四声,东邻嘶马使人惊。揽衣出户一相送,唯见归云纵复横。30.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送走友人后,因内心惆怅郁结,直至三更,难以入眠。B.颔联融情于景,写虫飞、落叶,秋雨连绵,加之梦见友人,可见友情深厚。C.颈联承上启下,报晓的钟声,声声马嘶,把诗人从梦中惊醒,又引出下句“相送”。D.尾联写再次相送,不见友人,只见浮云飘荡,以景作结,更显孤寂、落寞,余韵无穷。31.《送别》与《别董大》都是送别诗,这两首诗抒发情感及抒情方式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李少府贬峡中①王少府贬长沙高适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②归雁几封书。青枫江③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注]①峡中:此指夔州巫山县(今属重庆)。②衡阳:地名,今属湖南。③青枫江:地名,位于长沙。3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点明本诗是首送别诗,是诗人为同时送别遭贬而迁、分贬两地的两位朋友而作。B.开篇一个“嗟”字表现诗人对李、王二少府遭受贬谪的同情,以及对分别的伤感之情。C.颔联上句实写李少府来到峡中情形,下句用“鸿雁传书”典故虚写王少府,虚实结合。D.尾联收束全诗,照应首联,总写临别时对友人的宽解劝慰,对前景作了乐观的展望。33.叶燮在《原诗》中,指责此诗颔、颈两联连用巫峡、衡阳、青枫江、白帝城四个地名太多。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钜鹿赠李少府高适李侯虽薄宦,时誉何籍籍。骏马常借人,黄金每留客。投壶①华馆静,纵酒凉风夕。即此遇神仙,吾欣知损益②。[注]①投壶:古代宴饮时的一种游戏。设投壶一个,宾主依次向壶中投矢,胜者罚负者饮酒。②损益:对自己有损或有益的朋友。《论语·季氏》载:“益者三友,损者三友。”3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李少府的“薄宦”与其“时誉籍籍”形成对比,突出李少府的声名卓著。B.尾联中的“神仙”指李少府。诗人以此称之,包含着对李少府的欣赏和赞美之情。C.“吾欣知损益”一句化用前人名句,意思是通过李少府可以看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D.全诗质朴的语言中蕴含着诗人的真挚情意,风格不同于其边塞诗的雄壮浑厚。35.请结合诗歌的中间两联,分析李少府的形象特点。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送李侍御赴安西高适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虏障①燕支北②,秦城太白东③。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注:①虏障:指防御工事。②燕支:山名,这里代指安西。③太白东:指秦岭太白峰以东的长安。3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紧扣题意,写李侍御即将跨马远征。以“飞蓬”喻“行子”,自然使人联想到“行子”身影的轻疾,意气风发的雄姿。B.颔联紧扣题目,表达送别之意。友人远征,自当鼓励,不必挽留。临别之际,别酒之中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决心。C.颈联指出李侍御远赴安西所经之地,“虏障”与“秦城”之间,遥隔万里,临发之际,回望秦城,自不免有所系恋。D.尾联一笔宕开,境界进一步扩大。继“离魂莫惆怅”的殷切劝慰之后,以看宝刀的动作,既有离别的愁绪,又有豪壮气概。E.这首送别诗既边塞意象的描绘,又有广袤的空间描绘,不仅体现了诗人感情的豪壮,同时也焕发出盛唐的时代精神。37.“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的精妙之处表现在哪里?请简要赏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夜别韦司士①高适高馆张灯酒复清,夜钟残月雁归声。只言啼鸟堪求侣,无那②春风欲送行。黄河曲里③沙为岸,白马津边柳向城。莫怨他乡暂离别,知君到处有逢迎。【注】①韦司士,要从甘肃武威前往河南洛阳赴任,②无那:无奈。③曲里:拐弯。3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写馆舍夜宴,其中上句写馆舍张灯,酒清香冽,由此可见待客之殷勤。B.首联的下句连用“夜钟”“残月““雁声”等表达时间的词语,显示宴饮时间之长。C.颈联通过联想和想象的虚写手法,描写出了韦司士的行程。D.这是一首送别诗,既表达了对与友人离别的不舍,也表达了对友人为人和才名的赞颂。39.诗歌颔联常为人所称道,请结合诗句试作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其三)①高适登顿②驱征骑,栖迟愧宝刀。远行今若此,微禄果徒劳。绝坂水连下,群峰云共高。自堪成白首,何事一青袍。【注】此诗歌四十七岁的高适送兵往“青夷军”,归途入居庸关时所作。他曾到边塞寻求避身之路,但未成功。青夷军,唐驻军名你。②登顿:上上下下,翻山越岭。4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A.颔联写诗人此次送兵往“青夷军”,位卑禄薄,徒劳无功,内心极度失望。B.颈联描边塞独特景象,水陡流而下,群峰高耸入云,景象的反差,也是诗人心情的落差。C.“自堪成白首”中“自堪”意为“哪堪自己”,表现出诗人对老之将至的无限感慨。D.“何事一青袍”一句流露出诗人无官一身轻,超然出世,飘然自适的人生愿景。41.请简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4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送浑将军出塞(节选)高适传有沙场千万骑,昨日边庭羽书至。城头画角三四声,匣里宝刀昼夜鸣。意气能甘万里去,辛勤判作一年行。黄云白草无前后,朝建旌旗夕刁斗。远别无轻绕朝策①,平戎早寄仲宣诗②。【注】①据《左传·文公十三年》,晋大夫士会奔秦,晋恐士会为秦所用,就派人招他回国。士会离秦时,绕朝赠之以策。②“仲宣诗”即王粲所作之《从军诗》,本颂扬曹操西征张鲁的胜利,此喻报捷之诗。本诗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语言风格有什么异同?阅读下面唐代高适的两首送别诗,完成下面小题。夜别韦司士高馆张灯酒复清,夜钟残月雁归声。只言啼鸟堪求侣,无那春风欲送行。黄河曲里沙为岸,白马津边柳向城。莫怨他乡暂离别,知君到处有逢迎。别董大二首(其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43.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开始都写到送别朋友时的景色,以景衬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B.两首诗的意象中都出现了“雁”,点出了相同的离情别绪和季节特征。C.第一首诗的首联紧扣题目中的“夜”,写出了宴别时间推移和时间之长。D.两首诗都写了眼前的实景和别后的想象,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44.有人评价高适“诗妙在粗豪”,试结合这两首诗的结尾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其三)①高适登顿②驱征骑,栖迟愧宝刀。远行今若此,微禄果徒劳。绝坂水连下,群峰云共高。自堪成白首,何事一青袍。【注】①此诗是四十七岁的高适送兵往“青夷军”,归途入居庸关时所作。他曾到边塞寻求避身之路,但未成功。青夷军,唐驻军名称。②登顿:上上下下,翻山越岭。4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颔联写诗人此次远行徒劳无功,未得到预期的建功立业的机会,内心极度失望。B.颈联描写边塞独特的景象,水从极陡的山坡上流下,山峰皆直入云霄,险峻而迷蒙。C.诗歌第七句,“自堪”实为“哪堪自己”,表现出诗人对老之将至的无尽感慨。D.诗歌第八句,“青袍”代指低级官吏,“何事”流露出诗人想要得到朝廷重用的期待之情。46.请简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燕歌行(并序)(节选)高适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搬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4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前两句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指陈时事,有感而发。在写法上,与《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一句有相似之处。B.诗歌三、四句貌似赞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之意。“横行”一词有恃勇轻敌之意,“颜色”此处指天子的恩遇。C.第五句写我军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第六句写敌军绵延行进、来势汹汹的情景,两相对照,渲染出战前的紧张气氛。D.这是一首古体诗。这八句诗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逐步推进,概括了出征的历程,气势畅达,笔力矫健。48.诗歌的七、八两句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中精妙之处。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郑侍御谪闽中高适谪去君无恨。闽中我旧过①。大都②秋雁少,只是夜猿多。东路云山合③,南天瘴疠和。自当逢雨露,行矣慎风波。[注]①旧过:以前去过。②大都:大概。③合:交融。4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侍御被贬谪到蛮荒之地闽中,高适写了这首五言律诗为他送别。B.颔联写闽中不见秋雁,但见夜猿,突出了郑侍御被贬之地的荒凉萧索。C.此去闽中不仅山高岭峻,云雾缭绕,而且多有瘴疠之气,危及生命。D.尾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雨露”和“风波”各有其比喻义。50.后人评价此诗“慰勉备至”,请简要分析诗人是怎样抒发对友人的深挚情谊的。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李少府贬峡中①王少府贬长沙[唐]高适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巫峡②啼猿数行泪,衡阳③归雁几封书。青枫江④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注】①峡中:此指夔州巫山县(今属重庆)。②巫峡:地名,在今重庆市巫山县东。古民谣《巴东三峡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呜三声泪沾裳。”③衡阳:地名,今属湖南。相传每年秋天,北方的南飞之雁,至衡阳的回雁峰,便折回北方。④青枫江:地名,在花溪。51.颔联:“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其中“衡阳雁”的意象在王勃的《滕王阁序》“________,________”中也出现过。52.试分析本诗在情感表达上的艺术手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封丘作高适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悲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尽付东流水。梦想旧山安在哉,为衔君命日迟回。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注】梅福:西汉末隐士。曾任南昌县尉,数次上书言事,却被朝廷指责越权言事,后弃家隐遁。5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四句,作者回忆在孟诸渔樵郊野、狂歌草泽的自由生活,与如今作吏的地位卑微、公事繁琐形成对比,追悔愤激之情溢于言表。B.作者心情悲伤地向家人倾诉,却被全家嘲笑,一悲一笑,反衬出作者的朴实真挚,也说明当时社会中诗人所悲之事普遍存在。C.作者以用典收尾,借梅福和陶潜为官时怀忧国济民之志,为君王献言献策却不得赏识与重用来表达自己的不得志。D.全诗虽隔句即用对偶以形成反复回环的旋律美,但从遣词造句看,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浅显易懂、毫无矫饰,叙事抒情真挚动人。54.本诗情感复杂,请结合五句至八句的内容,分析此处蕴含的具体感情。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高适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5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一个“嗟”字,开篇就表达了强烈的感情。“此别”“谪居”四字,紧扣题目中的“送”和“贬”两字,下笔不俗。B.颔联上句写李少府贬峡中,那里路途遥远,四野荒凉;下句写王少府贬长沙,诗人希望衡阳归雁能带来朋友的书信。C.颈联上句写青枫江上帆行渐远,下句写白帝城边古木稀疏,对仗工整,意境深远,一联同赠两人,内容井然不乱。D.尾联中诗人把朝廷恩泽比作雨露,说圣明的朝代定会多施雨露,被贬分别只是暂时的,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5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概括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武威同诸公过杨七山人,得藤字(1)(唐)高 适幕府日多暇,田家岁复登。相知恨不早,乘兴乃无恒。穷巷在乔木,深斋垂古藤。边城唯有醉,此外更何能。注释:(1)指诗人抽到以“藤”字为韵脚作诗。57.诗题中“过”字的意思是。这首诗叙事兼有抒情,语言未刻意雕琢,却能够于质朴中表达真性情,尾联抒发了诗人的苦闷心情。58.诗的颈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这两句在诗中有什么作用?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送别高适昨夜离心正郁陶,三更白露西风高。萤飞木落何淅沥,此时梦见西归客。曙钟寥亮三四声,东邻嘶马使人惊。揽衣出户一相送,唯见归云纵复横。5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送友人远行,内心惆怅郁结,夜已三更,难以入眠。B.夜晚莹虫飞舞、秋叶飞落,秋雨连绵,诗人梦中又见友人。C.报晓的钟声从远处传来,声声马嘶,把诗人从睡梦中惊醒。D.诗人匆忙出门想送别友人,但驻足遥望,却不见友人身影。60.《送别》与《别董大》都是送别情,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及抒情方式有所不同。请结会诗句,具体分析。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高适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6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一个“嗟”字,开篇就表达了强烈的感情。“此别”、“谪居”四字,紧扣题目中的“送”和“贬”两字,下笔不俗。B.颔联紧承首联写送别之地送别之景,饮酒相送之时,听到一声声猿啼,看到一行行归雁,选声配色,不言情而情自显。C.颈联上句写青枫江上帆行渐远,下句写白帝城边古木稀疏,对仗工整,意境深远,一联同赠两人,内容铢两悉称。D.本诗中间两联情景相融,苍凉中蕴含送别之情味。所写之境,错综交织而井然不乱,显出作者的艺术匠心。6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概括分析。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面小题。梁园吟(节选)李白梁王宫阙今安在?枚马【注】先归不相待。舞影歌声散渌池,空余汴水东流海。宋中十首(其一)高适梁王昔全盛,宾客复多才。悠悠一千年,陈迹唯高台。寂寞向秋草,悲风千里来。【注】枚马:指汉代辞赋家枚乘和司马相如。63.以下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诗先以反诘语气感慨一代名王梁孝王宫室已成陈迹,接着悲叹昔日上宾枚乘、司马相如业已作古,不见踪影。B.高诗开篇力赞昔日梁孝王门下兴盛之极,策士门客富于才智,与李诗起笔情感基调极为相似,都是在讴歌古人。C.李诗“舞影”二句将渌池、汴水等永恒的事物与易于消歇的舞影歌声相对举,将人世飘忽之意表现得十分浓足。D.高诗一“唯”字串起篇末十五个字,与诗歌前两句的内容形成了今昔之间的对比,增加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64.同为咏叹梁园的怀古诗,李诗虚实结合,高诗欲抑先扬,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蓟中作高适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参考答案:1.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B.“衬托了战士们的形象”理解错误。这两句说的是塞北边关的风貌,山川荒芜,尘土满天,塞外的游牧民族和风雨一样,时常侵扰国家关隘。烘托了战争的形势危急,并不是“衬托了战士们的形象”。故选B。2.B3.(1)首联诗人首先抓住二人都是遭贬,都有满腹愁怨,而眼下又即将分别这一共同点,以深表关切的问句开始,表达了对李、王二少府遭受贬谪的同情,以及对分别的惋惜。(2)中间两联针对李、王二少府的现实处境,从二人不同的贬谪之地分别着笔,进一步表达对他们的关心和安慰。(3)最后一联诗人针对李、王二少府远贬的愁怨和惜别的忧伤,进行了语重心长的劝慰,对前景作了乐观的展望。【解析】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所见之景”错误。颔联中,前一句,诗人设想李少府来到峡中,在这荒远之地听到凄厉的猿啼,不禁流下感伤的眼泪;后一句写设想王少府被贬到长沙,衡阳在长沙南面,衡山有回雁峰,传说北雁南飞至此不过,遇春而回。所以颔联并不是送别之地的景色,都是想象,不是眼前实景。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这首诗首尾合起来总写,中间两联双双分写。首联“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诗人首先抓住二人都是遭贬,都有满腹愁怨,而眼下又即将分别这一共同点,以深表关切的问句开始,表达了对李、王二少府遭受贬谪的同情,以及对分别的惋惜。“嗟”是叹息之声,置于句首,贬谪分别时的痛苦已不言而喻。颔联上句写巫峡风光,以古民谣典故来暗示李少府所去的峡中荒凉之地;下句写衡阳,暗示王少府去长沙,并希望他能多寄书函。从二人不同的贬谪之地分别着笔,进一步表达对他们的关心和安慰。颈联上句写长沙青枫江的帆船,是再写王少府;下句写白帝城,远在古原始森林的巴东,是再写李少府。双双交错进行,结构严密,情感交织。最后一联:“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意思是说:这次外贬,分别只是暂时的,你们不要犹豫不前,将来定有重归之日。是劝藉二人尽可放心而去,不久即可召还。诗人针对李、王二少府远贬的愁怨和惜别的忧伤,进行了语重心长的劝慰,对前景作了乐观的展望。4.B5.前诗尾联写此地春光明媚,正可乘兴赏春,畅叙友情;而友人去意已定,无法挽留,于是倍感凄凉。面对老朋友,诗人送别时更有挽留,情深义重。后诗尾联写别时劝慰,希望友人不要因他乡的暂时离别而伤感;前路正长,友人所到之处都会受到当地主人的热情相待。面对新朋友,诗人送别时既有真诚祝愿又有逢迎之意,情绪乐观。【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B.“虚实结合”错误。前诗为写实,可以抓住“远”“迟”二字推敲,“远”是友人乘舟远去,“迟”是诗人目送友人远行后,匹马单骑缓缓而回。后诗虚实结合,“黄河曲里沙为岸,白马津边柳向城”是送别友人时,想象韦司士途中所见景物。白马城在黄河南岸,韦司士北去,必经黄河岸边的白马津渡。故选B。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此地从来可乘兴,留君不住益凄其”,你我政客在此乘兴相聚,然而却留不下你,不觉心中凄然。再回应前文,直抒内心的凄然之情。第一句,先宕开一笔,春光明媚,正可乘其兴致,畅叙情谊。而友人去意已定,“留君不住”,自是倍感“凄其”。表现了高适与李宷的深厚情谊,同时抒发了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悲戚之情。“莫怨他乡暂离别,知君到处有逢迎”,不要为暂时离别而遗憾吧,韦司士走到哪里都有朋友的。是对被送对象前路的祝愿,反结“别”字。“他乡暂离别”“到处有逢迎”,说明韦司士此次在滑州是途中暂时停留,前路尚有逢迎与离别,就像在滑州有短暂的聚会与别离一样。但诗人却以体贴对方感情的口吻说:“希望韦司士不要因他乡的这次暂别而怨怅,因为前路方长,我深知你的为人和才名,你到处都会受到当地主人的热情接待与欢迎。”这就不但将伤别化解为对前路处处有逢迎的热情祝愿和乐观展望,而且对韦司士的为人作了热情的赞颂。这样的结尾,充满了乐观的情调,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气息。6.D7.①首联和尾联直抒胸臆,首联中的“嗟”是叹息之声,置于句首,直接抒发作者的同情和惋惜之情,尾联中的“暂时”和“莫踌躇”表达了对友人的劝慰。(尾联答“委婉表达对圣朝的不满之意,为友人鸣不平”亦可)②中间两联借景抒情和用典抒情:用巫峡风光、古民谣典故等内容,表达愁绪和对友人的殷切期盼。【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尾联……又有悲观失落”错误。“暂时分手莫踌躇”句,诗人对友人的前景作了乐观的展望,没有悲观失落。故选D。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达方式的能力。“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中,抓住二人都是遭贬,都有满腹愁怨,而眼下又即将分别这一共同点,以深表关切的问句开始,表达了对李、王二少府遭受贬谪的同情,以及对分别的惋惜。“嗟”是叹息之声,置于句首,贬谪分别时的痛苦已不言而喻。“意何如”、“问谪居”,反复致意,其殷切珍重之情,显而易见,一开篇就以强烈的感情,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直接抒发了作者同情惋惜之情。“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针对李、王二少府远贬的愁怨和惜别的忧伤,进行了语重心长的劝慰,对前景作了乐观的展望。圣代雨露,是古代文人诗中的惯用之语,这里用来和贬谪相连,也还深藏着婉曲的微讽之意。重点是在后一句“暂时分手莫踌躇”,意思是说:这次外贬,分别只是暂时的,你们不要犹豫不前,将来定有重归之日,直接表达了对友人的劝慰之情。“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化用《巴东三峡歌》中“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典故,设想李少府来到峡中,在这荒远之地听到凄厉的猿啼,不禁流下感伤的眼泪。下句写王少府贬长沙。衡阳在长沙南面,衡山有回雁峰,传说北雁南飞至此不过,遇春而回,借用苏武雁足系书典故,借典抒情。“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上句想象长沙的自然风光,下句想象夔州(即今四川奉节县)的名胜古迹;写李少府到了峡中,可以去古木参天、枝叶扶疏的白帝城凭吊古迹,以求慰藉。以上四句情景相融,结合得自然巧妙,苍凉中饱含亲切的情味。所写之境,从巫峡到衡阳,从青枫浦到白帝城,十分开阔,借荒凉景色来抒发对友人贬谪的愁绪和期盼友人能够从古代名人身上得到慰藉的期望。8.B9.①颈联运用想象(虚实结合)暗示友人被贬之地,同时巧妙回扣题目;②上句想象王少府到长沙,望着开阔辽远之景会洗却贬谪之苦;下句想象李少府到了峡中,可以去白帝城凭吊古迹,以求慰藉;③诗人借想象之景,含蓄深切地抒发诗人对友人离别的牵挂和被贬时的劝慰之情。【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意在王少府很少与诗人联系”分析错误。“衡阳归雁几封书”句中“归雁传书”是借用苏武雁足系书故事,但长沙路途遥远,归雁也不能传递几封信。意即诗人希望王少府应多与我书信联系。故选B。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诗的颈联“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因构思巧妙而受到历代诗人的称许。首先,上句想象长沙的自然风光。青枫江指浏水,在长沙与湘江汇合。这句写王少府到了长沙,在秋高气爽的季节,望着那明净高远、略无纤尘的蓝天,自然会洗尽烦恼。下句想象夔州(即今四川奉节县)的名胜古迹。白帝城为西汉公孙述所筑,在夔州,当三峡之口。这句写李少府到了峡中,可以去古木参天、枝叶扶疏的白帝城凭吊古迹,以求慰藉。这样就运用想象,通过“青枫江”“白帝城”来暗示友人被贬之地,同时巧妙回扣题目。其次,作者通过自己的想象之景,无论是青枫江上的秋帆,还是白帝城边的古木,无疑都是游赏的佳处,作者指出,虽然被贬,但却有机会去游赏那些贬地的风景,也算是有失有得,所以此处含蓄深切地抒发诗人对友人离别的牵挂和被贬时的劝慰之情。上句说流连光景,下句说寻访古迹,实际也是对二人共同讲的。这样,在精炼的字句中,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既照顾到了二人不同的地点,又表达了对双方一致的情意。10.B11.①没有送别的悲伤、缠绵,而是旷达宽慰。宽慰朋友即使我们分别了,到哪里都会有朋友,都会遇见知己。②在宽慰朋友的同时,也热情地赞颂了朋友的为人与声望。③两首诗感情积极乐观,充分体现了盛唐时期人们的精神面貌和时代特征。【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三个诉诸听觉的意象”错,“残月”是视觉意象,“夜钟”“残月”“雁归声”是视听结合。故选B。1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本诗尾联“莫怨他乡暂离别,知君到处有逢迎”希望韦司士不要因他乡的这次暂别而怨怅,因为前路方长,我深知你的为人和才名,你到处都会受到当地主人的热情接待与欢迎。这就不但将伤别化解为对前路处处有逢迎的热情祝愿和乐观展望,而且对韦司士的为人作了热情的赞颂。这样的结尾,充满了乐观的情调,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气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话说得响亮而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诗人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可见,两首诗感情积极乐观,充分体现了盛唐时期人们的精神面貌和时代特征。12.D13.(1)勉励友人莫畏艰辛,要经得住雨雪风尘之苦,为保卫边关贡献良策,为国奋不顾身;(2)同时也反映了诗人自己立功边塞的愿望和为国事献身的精神。【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D.“赴边后立即受到重用的祝贺”理解错误,“幕府为才子,将军作主人”,幕府之中堪为才子,将军作主任用贤能。预言友人此次赴边,可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文才,必受主将的赏识,而得真诚接待。诗中并未提及赴边后即受重用,属于无中生有。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安边良策应当贡献,男儿报国莫惜生命。尾联勉励友人莫畏艰辛,要保家卫国,多献良策,为国奋不顾身。莫顾一身,施展长策,立功边陲,是一种先抑后扬的笔法,使诗歌顿生波澜。“男儿莫顾身”是对友人的慰勉,但也反映了诗人自己立功边塞的愿望和为国事献身的精神,以高昂的情调回答开头“行迈”的问题,结束全诗,使作品显得气势流畅,格调雄健,毫无一般送别诗的儿女离别之态。14.C15.①不相同。②本诗表达的是对朋友远离的不舍、伤感以及朋友远去边城后的愁苦的同情。③《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达的是乐观和豁达,没有儿女般的依恋,只有真诚的激励。【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C.“运用象征的手法”错,颔联“思深应带别,声断为兼秋”的意思是:马鸣声似乎忧虑很深,因为它要跟随主人出塞与故土离别。该联把马拟人化,故应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故选C。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首先判断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是不同的,然后分别分析其不同之处。“歧路风将远”,指诗人和朋友分手的岔路口,朋友将扬鞭随风而去,渐行渐远,表达的是对朋友远去的不舍和伤感。“关山月共愁”是对朋友到边城后的生活的设想,朋友远离家乡,愁苦无限,只能关山月和他相伴而愁,表达的是对朋友到边城后的生活的同情。《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写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表达的只有乐观和豁达,没有儿女般的依恋,只有真诚的激励。16.C17.同:都表达了心系国事,思念家乡的情感。异:①高诗侧重表达以国事为重的壮志豪情。诗人自激自励王事未尽,不当思归,表现出盛唐边塞生活中所洋溢的进取精神。②范词侧重表达归期难定的苦闷心情。喝一杯陈酒怀念远隔万里的家乡,但边患未平,功业未成,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里。【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鉴赏的额能力。C.“诗人心境已因此改变”缺少依据,从全诗看,诗人深觉山行之难的心情是贯穿全诗的,颈联的“绘声绘色”虽然在客观上写出山景之美,但从诗人写作的主观意图来看,还是着眼于表现山行之难,诗人心境不可能因此改变。另外,从尾联表达的情感看,前三联也只有一以贯之写山行之难,才能更好地表现诗人的豪情壮志。故选C。1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先看这首诗歌的尾联“王程应未尽,且莫顾刀环”,意思是“为王事奔波路程尚没有走尽,且不要过早地回看刀环”。结合前面三联可知,前三联写诗人驱马赶路,走出长坂,又入群山,“山行”的辛苦、乏味自在不言之中,现在又要过激流,穿寒松,荒寒的景象使山行之人不能不生孤寂、厌倦之感。尾联诗人在自觉厌倦之时,马上自激自励:王事未尽,不当思归。“王程”二字总管“山行”,点明了此次“山行”的意义。“顾刀环”句用汉朝李陵的典故。诗人说“且莫顾刀环”,就是提醒自己“王程”未尽,公事未了,决不能中途而止。诗人以明确的尽职意识,战胜了“山行”的疲倦、孤寂,表现出进取精神,虽有思乡之意,但以国事为重。再看范仲淹词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意思是“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思绪万千,想起边患不平,功业未成,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里”。由这两句看来,边塞军人一边饮着浊酒,一边思念着家里的亲人和家乡的一草一木。“燕然未勒归无计”,意思就是抗敌的大功还没有完成,自己的功业还未成就,回家的事就不能去计议了。由此可以感受到词句中流露出的是功业未就、归家之期难定的苦闷心情。综合以上内容可知,从内容上看,高诗的“王程应未尽”与范词的“燕然未勒”是对应的,都说明国家大事还没有结束,其背后隐含的情感即“心系国事”;高诗的“顾刀环”与范词“家万里”也是对应的,其背后隐含的情感即“思念家乡”。两首诗由于表达的不同,所表现的情感也有区别:高诗说“王程未尽”,强调“国事”;范词说“燕然未勒”,联系《后汉书》中窦宪追击匈奴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的典故,可推知其强调的是“建功立业”。高诗对“顾刀环”之举用“且莫”加以否决,表达出义无反顾的昂扬气概,是一种豪情壮志;范词以“浊酒一杯”浇“归无计”之愁,表达出的是一种归期未定的苦闷。18.C19.(1)写夜中饯行场面,用客馆内的热烈气氛与客馆外的凄凉夜色烘托出话别时间之久、友情之深。(2)调动感觉器官,营造凄清、寂寥的氛围。【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C.“正面描写”错,颈联展开想象,设想友人别后行程。故选C。1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首联写馆舍夜宴。“高馆张灯酒复清,夜钟残月雁归声”意思是,高大的客馆里灯火通明酒也清,直饮至夜钟响归雁鸣的月落时分。首句点出高馆张灯夜宴,酒清香洌,见待客之殷勤,次句连用“夜钟”“残月”“雁归声”三个与夜间及别离相关的意象,既显示时间之推移与宴席时间之长,又渲染浓郁的别离气氛。三种意象,“残月”诉之视觉,“夜钟”“雁归声”诉之听觉,但都带有凄清、寂寥的色彩韵味。20.D21.同:都表达了心系国事,思念家乡的情感。异:①高诗侧重于表达诗人以国事为重,还家之念暂放一边的壮志豪情;②范词则重在表达诗人边功未建,归家之期难定的苦闷心情。【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D.“说明诗人心境已因此改变”错误。从全诗看,诗人深觉山行之难的心情是贯穿全诗的,颈联的“绘声绘色”虽然在客观上写出山景之美,但从诗人写作的主观意图来看,还是着眼于表现山行之难,诗人心境不可能因此改变。另外,从尾联表达的情感看,前三联也只有一一以贯之写山行之难,才能更好地表现诗人的豪情壮志。故选D。2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从内容上看,高诗的“王程应未尽”与范词的“燕然未勒”是对应的,都说明国家大事还没有结束,其背后隐含的情感即“心系国事”;高诗的“顾刀环”与范词“家万里”也是对应的,其背后隐含的情感即“思念家乡”。当然,两首诗由于表达的角度不同,所表现的情感也有区别:高诗说“王程未尽”,强调“国事”;范词说“燕然未勒”,联系《后汉书》中窦宪追击匈奴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的典故,可推知其强调的是“建功立业”。高诗对“顾刀环”之举,用“且莫”加以否决,表达出义无反顾的昂扬气概,是一种豪情壮志;范词以“浊酒一杯”浇“归无计”之愁,表达出的是一种归期未定的苦闷。22.C23.①首联抓住二人都是遭贬的共同点,表达对二位友人的关切同情,以及对分别的惋惜。②中间两联运用互文,兼顾了二位要去的地点,表达了对两位朋友一样的关心与安慰之情。“巫峡”句实际上是写二人贬谪荒远点凄凉,“衡阳”句期盼二人的音信。“青枫江”和“白帝城”句也是如此。③尾联对二位友人同时进行了劝慰。以当今正逢圣明朝代,告诉友人今天的贬谪只是暂时的,不要对遭遇感到忧伤,要乐观。【解析】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实写李少府来到峡中情形”“虚实结合”错,应是虚写,作者设想二人到了贬谪之地。故选C。2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情感和手法的能力。首联“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此次离别不知你们心绪何如,停下马来饮酒饯别询问被贬的去处。诗人首先抓住二人都是遭贬,都有满腹愁怨,而眼下又即将分别这一共同点,以深表关切的问句开始,表达了对李、王二少府遭受贬谪的同情,以及对分别的惋惜。“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巫峡猿猴悲啼令人伤心泪下,到达衡阳后让大雁多为我捎来几封书信。上句诗人设想李少府来到峡中,在这荒远之地听到凄厉的猿啼,不禁流下感伤的眼泪。下句写王少府贬长沙。衡阳在长沙南面,衡山有回雁峰,传说北雁南飞至此不过,遇春而回。归雁传书是借用苏武雁足系书故事,但长沙路途遥远,归雁也不能传递几封信。“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秋日青枫江上孤帆远远飘去,白帝城边古木参天、枝叶扶疏。上句想象长沙的自然风光。这句写李少府到了长沙,在秋高气爽的季节,望着那明净高远、略无纤尘的蓝天,自然会洗尽烦恼。下句想象夔州(即今四川奉节县)的名胜古迹。这句写李少府到了峡中,可以去古木参天、枝叶扶疏的白帝城凭吊古迹,以求慰藉。作者在两联中,一句写李、一句写王,然后一句写王、一句写李,错综交织,而井然不乱,并且采用了“互文”这种修辞手法中的对句互见的方法,在一联中上句隐含着下句,下句隐含着上句,“巫峡”一联上句写贬谪荒远的凄凉,下句说要多通音信,表面看是对李、王分开讲的,实际上是对两人共同而言。同样,“青枫江”一联上句说流连光景,下句说寻访古迹,实际也是对二人共同讲的。这样,在精炼的字句中,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既照顾到了二人不同的地点,又表达了对双方一致的情意,诗人巧妙的处理,使写分送二人的困难迎刃而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最后一联:“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当今正逢盛世,朝廷是会普降恩泽的,我们只是暂时的分离,不要烦恼悲伤。诗针对李、王二少府远贬的愁怨和惜别的忧伤,进行了语重心长的劝慰,对前景作了乐观的展望。24.C25.(1)抒发了诗人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2)①直抒胸臆(直接抒情),诗人感慨还有谁怜惜他这个失意之人,悲愤之情溢于言表。②借典抒情,诗人借用冯谖的典故,写出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解析】2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但前军又有一半返回,体现了唐军在此战中的战略战术”曲解原意,应理解为“但前军只有一半返回,突出了唐军在此战中的大败”。故选C。2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情感:尾联再照应首联“哀”字,在前文“北风”、“边马”、路遥、苦寒、唐军惨败等边景、边事、边情之记叙中,以“长剑独归来”的形象描写,将诗人自身“不得意”的情感渲染得无以复加,抒发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手法:“谁怜不得意”直抒胸臆(直接抒情),诗人感慨没有谁怜惜他这个失意之人,抒发了诗人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愤懑不平之情。“长剑独归来”借典抒情,冯谖为孟尝君门客,未受重用时多次倚柱弹剑而歌“长剑归来”,诗人借用冯谖的典故,指自己未受重用,报国无门。26.B27.(1)对友人的慰勉,预言白少府此行必能建功,以昂扬的情调送别友人,也含有诗人自己立功边塞的愿望。(2)表达了唐军必胜的信念。【解析】2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也体现了诗人与白少府远别的悲伤之情”说法错误。此处是表明行者征人赶路的急迫,从侧面表明前方军情紧急,形势逼人。颇有昂扬气概,并无远别的悲伤。故选B。2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本诗的尾联“谁断单于臂,今年太白高”意思为:谁能砍断匈奴单于的臂膀,今年的太白星高悬,必有敌人进犯边境,杀敌报国,正等待着英武的军人和将士。此处不直接表达唐军必胜的信念,而以“谁断单于臂”之反诘顿起,再以“今年太白高”作答,显示唐军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之势,这里自然表现出高适此时的一腔豪情。语言响亮有力,用典浑化无迹,此种虚处传神,使诗歌含蕴更为深厚。诗人豪气冲天,尽显盛唐军人的气象。同时这里除了对友人的劝勉外也表达了自己立功边塞的愿望。28.B29.以“策马长驱”等行为描写勾勒出挥鞭驰骋、勇赴国难的英雄形象;以对安禄山引起边患反受重用的态度刻画出为国家社稷担忧的忠臣形象;以陈蹇拒绝入仕的典故塑造了报国无门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之士的形象。【解析】2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因国破家亡引发的愁绪”错,根据下文“安边”及注解,“每愁胡虏翻”应该是对安禄山犯边反而受赏的不满。故选B。2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一二句“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意思是打马驱驰越过沙漠,长途跋涉来到边疆,以“策马”、“长驱”和“登”这三个动作,勾画出一个挥鞭驰骋、飞越大漠、慷慨激昂、勇赴国难的英雄形象。五六句“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意思是身临沙场争战之处,常为胡虏的反复侵扰而忧伤,具体揭示前文“边城何萧条”的原因:征战不息,原来是“胡虏”的反叛造成的,同时也暗示安禄山以“边功市宠”,引起战端,但他却被唐玄宗封为东平郡王。以对安禄山引起边患反受重用的态度刻画出为国家社稷担忧的忠臣形象。最后两句“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意思是才如孙吴却无处施展,只好归来闭门独自惆怅。这两句各用一典,孙、吴指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孙膑和吴起,“闭门”指东汉末年大名士陈寔有感于世道黑暗,拒绝入仕,故“闭门悬车,栖迟养老”。第二句的“闭门”之说,是对现实极为不满的反语。以陈蹇拒绝入仕的典故塑造了报国无门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之士的形象。30.B31.要点一:《送别》写诗人对友人的思念,表达了惆怅不舍的心情;《别董大》写诗人对朋友的鼓励,表达了诗人乐观积极的心态。要点二:《送别》借秋天萧瑟的景物衬托了作者的心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别董大》借冬天的景色反衬作者的心情,后两句直抒胸臆。【解析】3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秋雨连绵”错误,“淅沥”句中形容落叶声,不是秋雨。故选B。3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情感上:《送别》首联上句“昨夜离心正郁陶”直接点明作者的离别忧思之情。“此时梦见西归客”,梦见从西方回来的客人,写诗人对友人的思念。“揽衣出户一相送,唯见归云纵复横”,披着衣服出来送别朋友,看见天上的行云纵横交错,表达了作者惆怅不舍的心情。《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两句,是对董大的劝慰。以此赠别,足以鼓舞人心,激励人之心志。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表达了诗人乐观积极的心态。抒情方式:《送别》“三更白露西风高”“萤飞木落何淅沥”是描写秋天萧瑟的景物,半夜下着白露吹着西风。虫儿在飞,树叶开始凋落,都发出轻微的声音,“曙钟寥亮三四声,东邻嘶马使人惊”写天亮时传来的钟声和厮叫的马声,表示朋友即将踏上离别的路途。整体上,借景抒情,借秋天萧瑟的景物衬托了作者的心情,委婉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感情。《别董大》开头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描绘送别时候的自然景色。黄云蔽天,绵延千里,日色只剩下一点余光。夜幕降临以后,又刮起了北风,大风呼啸。伴随着纷纷扫扬的雪花。一群征雁疾速地从空中掠过,往南方飞去。这两句所展现的境界阔远渺茫,是典型的北国雪天风光。借冬天的景色反衬作者慷慨激昂的心情。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直抒胸臆,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32.C33.四个地名错综交织、严整有序,并不显得太多。①意境更加开阔:颔联上句写李少府被贬的峡中自然风光,下句写王少府被贬的蜀地风景,从巫峡到衡阳,从青枫浦到白帝城,意境开阔。②易于表达情感:作者在两联中运用互文手法,使写分送二人的困难迎刃而解,表达了对两位朋友一样的关心与安慰之情。【解析】3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C.“颔联上句实写李少府来到峡中情形”错误,诗人设想李少府来到峡中,在这荒远之地听到凄厉的猿啼,不禁流下感伤的眼泪。故选C。3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表明观点,然后需要说明理由。地名是否太多,需要结合诗歌内容、手法和诗人抒发的情感进行分析。作者在两联中,一句写李、一句写王,然后一句写王、一句写李,错综交织,而井然不乱,并且采用了“互文”这种修辞手法中的对句互见的方法,在一联中上句隐含着下句,下句隐含着上句,“巫峡”一联上句写贬谪荒远的凄凉,下句说要多通音信,表面看是对李、王分开讲的,实际上是对两人共同而言。同样,“青枫江”一联上句说流连光景,下句说寻访古迹,实际也是对二人共同讲的。这样,在精炼的字句中,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既照顾到了二人不同的地点,又表达了对双方一致的情意,诗人巧妙的处理,使写分送二人的困难迎刃而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四句情景相融,结合得自然巧妙,有一种苍凉中饱含亲切的情味。所写之境,从巫峡到衡阳,从青枫浦到白帝城,十分开阔,而分写二人,更显出作者的艺术匠心。34.C35.①慷慨大方。李少府经常将骏马借与别人,黄金也和他人分享,由此可见,他是一个慷慨之人。②射艺高超。“投壶华馆静”是说,李少府投壶之时,大家都凝神观赏,大厅内一片寂静,侧面表现其投壶技艺的高妙。③潇洒不羁。傍晚时分,凉风习习,李少府与宾客尽情畅饮,表现出其潇洒不羁的一面。【分析】3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吾欣知损益”一句运用典故,意为可以以李少府为典范来辨明朋友的好坏。故选C。3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本诗大意是:李少府虽然为官收入并不高,但当时的声名却是非常卓著的。其为人慷慨,经常将骏马借与别人,黄金也和他人分享。他热情好客,投壶之时,大家都凝神观赏,大厅内一片寂静;傍晚时分,凉风习习,李少府与宾客尽情畅饮。在这里遇到这等“神仙”一样的人,可以以李府为典范来辨明朋友的好坏啊!诗歌首联是对李少府的整体评价,“薄宦”与“时誉籍籍”形成对比,突出李少府的声名卓著。中间两联点明原因,具体分析李少府为人。“骏马、黄金”是个人财物,“常借人”“每留客”足见对朋友乐善好施、慷慨大方已成其本性。“投壶”时“华馆静”,通过观赏氛围可见其技艺精彩;“纵酒凉风夕”写傍晚时分,凉风习习,游戏过后与宾客尽情畅饮,表现出其潇洒不羁的一面。最后一联,则是写诗人感受,“神仙”一词更突出李少府的形象特点,也是对颔联和颈联描写的一个总结。抓住中间两联分析作答即可。36.BD37.颔联用了对仗的手法,“功名万里外”通过想象表现李侍御豪迈的激情、飞动的气势;而“心事一杯中”则紧承上联送别之意,既包含着作者送别友人的惜别之情,也有对友人即将踏上征途的牵挂,对友人早立“功名”的期望和鼓励。【分析】3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B.“别酒之中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决心”错误,此处表达的是对友人说不出的羡慕之情和不舍之情。D.“既有离别的愁绪,又有豪壮气概”错误,应为“鼓励友人昂扬奋发地踏上征途,尽扫愁绪”。故选BD。3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的意思是:功名在万里之外,心声在一杯之中;此联运用了对仗的手法,“功名”对“心事”,“万里外”对“一杯中”,“万里外”一笔推开,展现出巨大的空间,表现李侍御豪迈的激情、飞动的气势;但紧接着一笔收勒,又回到别筵;同时此联紧承上联送别之意。友人远征“万里”,是为求取“功名”,自当鼓励;临别之际,万千“心事”,一言难尽,全寄托在“一杯”别酒之中。“心事一杯中”包含着作者送别友人的惜别之情,对友人即将踏上征途的牵挂,对友人早立“功名”的期望和鼓励。38.B39.①运用比喻的手法,以啼鸟求侣来比喻诗人与韦司士的情感。②运用拟人的手法,将“春风”赋予人的性情,借春风送行说不能长聚,用语清新。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和遗憾之情。【分析】3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首联的下句连用‘夜钟’‘残月’‘雁声’等表达时间的词语,显示宴饮时间之长”说法错误,首联的下句写环境,寄托友情,“雁声”并非表达时间,雁归声以写惜别。故选B。39.本题考查学生炼句的能力。赏析诗句,首先指出诗句所运用的表达技巧,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句是如何运用改技巧的,最后指出诗句运用该技巧表达了什么情感,或者有什么表达效果。诗歌颔联“只言啼乌堪求侣,无那春风欲送行”写新交而离别。出句寓意,说像鸟啼寻求伴侣那样,可以把韦司士当作朋友进一步交往,是说庆幸自己能够结识韦司士这样的才士为新交。运用比喻写出对韦司士的情感;对句表遗憾:没有办法呀,春天来了,韦司士要去高就,只能送行了。不说朋辈送别,而言“春风欲送行”,将“春风”人格化,写出了朋友送别的温煦情意,将“春风”赋予人的性情,设想新颖,诗味浓郁。借春风送行说不能长聚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和遗憾之情。总之,此句运用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和遗憾之情。40.D41.照应了题目。首句写作者骑马来回奔波照应题目中“使青夷军”“入居庸”;为下面的描写和抒情做铺垫。第二句写这种失意漂泊的生活令诗人愧对佩戴着的宝刀,为下文抒发作者对这种奔波忙碌而无所作为的生活的厌倦之情,对才高位卑的无奈和惭愧之情做铺垫。【分析】4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流露出诗人无官一身轻,超然出世,飘然自适的人生愿景”错。此句意思是“蹉跎岁月应当已成满头白发,何必去当这小官着一身青袍”,可见“何事”流露出的是诗人怀才不遇的无奈和愤懑之情。故选D。4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作用的分析能力。首联“登顿驱征骑,栖迟愧宝刀”的意思是:来来回回我骑着马奔忙,失意漂泊令我愧对佩带着的宝刀。其中,“登顿”指行路艰难,“驱征骑”,表明在征途之中,照应了题目“使青夷军入居庸”;又为下面的景物描写和抒发无奈、愤懑之情做铺垫。“栖迟”引申为失意漂泊;“愧”流露出诗人对自己才不当所用的失望、无奈情绪;“宝刀”象征着武艺、才华。这种情感奠定了全诗的抒情基调,也为下文写为了微薄的俸禄而奔波辛苦、蹉跎了岁月、白首年高而只着“青袍”、做下级官吏的惭愧等做了铺垫。42.同:豪迈奔放(或雄壮豪放,或粗犷雄浑)。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善于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法,色彩瑰丽,呈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送浑将军出塞》语言浑朴自然,现实主义色彩浓厚。【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首先分析两首诗歌语言的相同点。这两首诗歌都是边塞诗,写景阔大,情感豪迈,比如本诗,以高远雄浑的起调,整散相间的句式,不停转换的韵律,多角度、多侧面塑造了浑将军这样一个忠勇爱国的名将形象,使其诗歌具有雄壮豪放的鲜明艺术风格;比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离愁和乡思,却充满奇思异想,并不令人感到伤感。所以相同点是豪迈雄壮。然后分析不同点。如本诗,诗中写敌人气势汹汹地向边境发动了侵略战争,“羽书”飞至,形势危急时,浑将军毅然奔赴疆场,奋战不息,语言自然,呈现出的是现实主义色彩。再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中使用比喻、夸张等技巧,所表现出来的浪漫理想和壮逸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全诗内涵丰富宽广,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呈现出的是浪漫主义色彩。43.B44.①没有送别的悲伤、缠绵,而是旷达宽慰。宽慰朋友即使我们分别了,到哪里都会有朋友,都会遇见知己。②两首诗感情积极乐观,充分体现了盛唐时期人们的精神面貌和时代特征。③在宽慰朋友的同时,也热情地赞颂了朋友的为人与声望。【分析】4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B.“点出了相同的离情别绪和季节特征”错误,季节不相同,第一首由“无那春风欲送行”可知是春季,第二首由“北风吹雁雪纷纷”可知是秋冬季。故选B。4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题目要求结合这两首诗的结尾分析高适“诗妙在粗豪”的语言风格。解答时可以结合作者的情感加以分析。粗豪即粗疏豪放之意。第一首诗“莫怨他乡暂离别,知君到处有逢迎”意思是不要为他乡离别而难过,知道您到处会有人逢迎。“莫怨”“到处有逢迎”表明作者分别之时希望朋友不要悲伤,宽慰朋友。第二首“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中说“莫愁”,说前路有知己,说天下人人识君,以此赠别,足以鼓舞人心,激励人之心志。这两句也是是对董大的劝慰。分别时作者不但自己不悲伤,还宽慰有人不要悲伤。两首诗中说朋友“知君到处有逢迎”“天下谁人不识君?”,既有对友人的安慰,更有对友人的赞颂。感情积极乐观,体现了“粗旷豪放风格”。这也是作者所处的盛唐时代的精神面貌的体现。45.D46.首联大意为:来来回回我骑着马奔忙,失意漂泊令我愧对佩带着的宝刀。此联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忙碌而无所作为的生活的厌倦,流露出对才高位卑的无奈。既照应了题目,又为下面的描写和抒情做铺垫。【分析】4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情感的分析鉴赏能力。D.“‘何事’流露出诗人想要得到朝廷重用的期待之情”错误,“何事”流露出诗人在奔波劳碌后想要弃官的想法。故选D。4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句作用能力。首联“登顿驱征骑,栖迟愧宝刀”的意思是:来来回回我骑着马奔忙,失意漂泊令我愧对佩带着的宝刀。其中,“登顿”指行路艰难;“栖迟”引申为失意漂泊;“愧”流露出诗人对自己才不当所用的失望、无奈情绪;“宝刀”象征着武艺、才华。从结构上讲,此联既照应了题目,又为下面的景物描写和抒发无奈、愤懑之情做铺垫。47.C48.①炼字精准,生动传神。“飞”写出军情紧急   “照”写出残贼威势之大。②两句上句写我军,羽书飞驰,见军情紧急;下句写敌军,猎火照夜,说敌阵森严。两相对照,渲染了紧张的氛围。【解析】4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第六句写敌军绵延行进、来势汹汹的情景,两相对照,渲染出战前的紧张气氛”错误,第五、六句写出征阵容。旌旗如云,鼓角齐鸣,一路上浩浩荡荡,大模大样开赴战地,可以揣测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为失利时狼狈情景作反衬。故选C。4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意思是,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上句写我军军情紧急,“飞”是动词,“飞羽传书”,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生动形象;下句写敌军威势,“照”是动词,“猎火照夜”,“照”字生动形象地写出敌阵森严、来势汹汹。上下两句结构对称,一我一敌,形成对比,渲染了站前紧张的氛围。49.B50.①诗人担心友人因被贬而心中不平、不安,所以一开始就劝慰友人不要对被贬之事产生恨意;②然后诗人以过来人的身份,向友人如实地介绍了闽中荒僻而艰苦的环境,让友人早做准备;③最后诗人劝慰友人,皇帝的恩泽一定会惠及远谪之人,劝勉友人要珍重,注意旅途中的安全以及意在言外的其他“风波”。【分析】4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技巧的综合赏析能力。B.“不见秋雁”错误,颔联“大都”意思是“大概”,这是说“秋雁少”,并非没有。故选B。5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此诗首联两句从贬官一事说起,安慰朋友不要伤怀过度,并且说自己从前也曾去过闽中,诗人担心友人郑姓侍御史的被贬而心中不平、不安,所以诗人在起首就提醒郑侍御对被谪放这件事不要产生恨意。中间两联承上,向朋友如实地介绍那里的荒僻而艰苦的环境。“大都秋雁少”一句含有地处偏远、消息闭塞之意。下句“只是夜猿多”一句暗用郦道元《水经注•三峡》中所引民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之意。五六两句连读,言一路都是崇山峻岭,云雾缭绕莫要说起,而且还有山林中的毒气(瘴疠)时刻会侵蚀人身,危及生命。云山合,有云雾笼罩山间的意思。下句的“和”,本意是跟着唱。“瘴疠和”是说南方那种瘴疠之气也会跟着“云山合”的阴暗环境一起来助纣为虐,加倍地害人。诗人以过来人的身分告诉闽中的环境特征,要他提前准备。尾联“自当逢雨露,行矣慎风波”是告诉友人复职的希望,所以只要注意旅途上的安全以及意在言外的其它风波外,其它不必担心。诗人希望他的友人能够忍受下来,等待水落石出的一天,然后“自当逢雨露”,重返朝廷。大概贬谪之人最需雨露恩泽,因此诗人劝慰朋友,皇帝的恩泽一定会惠及远谪之人,劝勉朋友要珍重有为。这是至友的真关怀,颇有为友喊冤的意思在内。这首诗包含了诗人对朋友的安慰、忠告、劝勉和祝愿之意。51.    雁阵惊寒    声断衡阳之浦52.情感手法:①首联和尾联直抒胸臆,首联中的“嗟”是叹息之声,置于句首,直接抒发作者的同情和惋惜之情,尾联中的“暂时”和“莫踌躇”表达了对友人的劝慰。(尾联答“委婉表达对圣朝的不满之意,为友人鸣不平”亦可)②中间两联借景抒情和用典抒情:用巫峡风光、古民谣典故等内容,表达愁绪和对友人的殷切期盼。【分析】51.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根据提示“衡阳雁”和《滕王阁序》,可迅速筛选出其描写衡阳雁阵的句子“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注意重点字:衡、浦。5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达方式的能力。“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中,抓住二人都是遭贬,都有满腹愁怨,而眼下又即将分别这一共同点,以深表关切的问句开始,表达了对李、王二少府遭受贬谪的同情,以及对分别的惋惜。“嗟”是叹息之声,置于句首,贬谪分别时的痛苦已不言而喻。“意何如”、“问谪居”,反复致意,其殷切珍重之情,显而易见,一开篇就以强烈的感情,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直接抒发了作者同情惋惜之情。“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针对李、王二少府远贬的愁怨和惜别的忧伤,进行了语重心长的劝慰,对前景作了乐观的展望。圣代雨露,是古代文人诗中的惯用之语,这里用来和贬谪相连,也还深藏着婉曲的微讽之意。重点是在后一句“暂时分手莫踌躇”,意思是说:这次外贬,分别只是暂时的,你们不要犹豫不前,将来定有重归之日,直接表达了对友人的劝慰之情。“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化用《巴东三峡歌》中“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典故,设想李少府来到峡中,在这荒远之地听到凄厉的猿啼,不禁流下感伤的眼泪。下句写王少府贬长沙。衡阳在长沙南面,衡山有回雁峰,传说北雁南飞至此不过,遇春而回,借用苏武雁足系书典故,借典抒情。“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上句想象长沙的自然风光,下句想象夔州(即今四川奉节县)的名胜古迹;写李少府到了峡中,可以去古木参天、枝叶扶疏的白帝城凭吊古迹,以求慰藉。以上四句情景相融,结合得自然巧妙,苍凉中饱含亲切的情味。所写之境,从巫峡到衡阳,从青枫浦到白帝城,十分开阔,借荒凉景色来抒发对友人贬谪的愁绪和期盼友人能够从古代名人身上得到慰藉的期望。53.C54.①对公事繁琐紧迫的无奈:进入公门,公事繁多且种种都有定期,约束人不得自由;②逢迎长官违背高洁的本性的悲哀:诗人本洁身自好,但身处公门,等级森严,其中的繁文缛节违背其人格追求,悲伤不已;③鞭挞百姓使他悲痛和愤恨:当时社会黑暗,诗人身处公门,只能奉命驱策百姓,亲见百姓受苦,深感悲哀和愤恨。【解析】5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思想内容的能力。C.“为君王献言献策却不得赏识与重用来表达自己的不得志”错误。陶潜典故及作品《归去来兮辞》的引用,是作者对官场的厌倦和田居生活的向往。故选C。5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作者情感的把握能力。准确的理解内容是基础,结合上下文及诗人的经历,即能理解此处的感情。“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意思是:只觉得小小城镇没有什么可做的,身在公门却什么事都有期限。诗人到封丘作县尉,乃是不得已而俯身降志。当初只以为邑小官闲,哪知道一进公门,便是自投罗网,种种令人厌烦的公事,都有规定的章程和期限,约束人不得自由。表达了公事繁琐紧迫的无奈。“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意思是:那些下拜迎接大官长上的繁文缛节已经令我心力交瘁,奉命驱策百姓更让我感到悲哀。对于诗人来说,更受不了的还有“拜迎长官”“鞭挞黎庶”时的难堪,这对高适是莫大的屈辱,不能不“心欲碎”,“令人悲”。这两句诗可见诗人洁身自爱的操守,也反映了当时政治的腐朽黑暗。55.D56.①对友人遭受贬谪的同情和惋惜。首联“嗟”字是叹息之意,含同情和惋惜。②关心和思念。想象友人听闻猿啼,凄凉落泪;希望归雁传递友人书信。③语重心长的劝慰。尾联乐观展望未来,劝友人不要愁怨忧伤。【解析】5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错误。尾联表达对朋友的宽慰和希望,是直接表达,不是委婉。故选D。5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这首诗首尾合起来总写,中间两联双双分写。首联“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诗人首先抓住二人都是遭贬,都有满腹愁怨,而眼下又即将分别这一共同点,以深表关切的问句开始,表达了对李、王二少府遭受贬谪的同情,以及对分别的惋惜。“嗟”是叹息之声,置于句首,贬谪分别时的痛苦已不言而喻。“此别”、“谪居”四字,又将题中的“送”和“贬”点出,轻灵自然,不着痕迹。颔联上句写巫峡风光,以古民谣典故来暗示李少府所去的峡中荒凉之地;下句写衡阳,暗示王少府去长沙,并希望他能多寄书函。颈联上句写长沙青枫江的帆船,是再写王少府;下句写白帝城,远在古原始森林的巴东,是再写李少府。双双交错进行,结构严密,情感交织。最后两句,是劝藉二人尽可放心而去,不久即可召还。中间两联针对李、王二少府的现实处境,从二人不同的贬谪之地分别着笔,进一步表达对他们的关心和安慰。最后一联:“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诗人针对李、王二少府远贬的愁怨和惜别的忧伤,进行了语重心长的劝慰,对前景作了乐观的展望。圣代雨露,是古代文人诗中的惯用之语,这里用来和贬谪相连,也还深藏着婉曲的微讽之意。重点是在后一句“暂时分手莫踌躇”,意思是说:这次外贬,分别只是暂时的,你们不要犹豫不前,将来定有重归之日。57.拜访;不得志58.第一问:小巷冷僻简陋,树木掩映;高院深深,古藤缠绕。营造了深远古朴、清净幽雅的意境。第二问:既点明标题中的“得藤字”,又强化了诗人乘兴忘归的情志,还为尾联的抒情蓄势、铺垫。【分析】5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及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题目当中“过”的对象是杨七山人,可见这里的“过”应是“拜访”之意。题目意思是“在武威和各位朋友一起拜访杨七山人”。尾联“边城唯有醉,此外更何能”,是说对杨七山人的款待无以回报,在边城除了喝酒还能做什么呢?最后一句是自嘲,更是无奈。诗句中透露出诗人怀才不遇、不得志的苦闷。5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意境及分析诗句作用的能力。颈联“穷巷在乔木,深斋垂古藤”描写杨七山人居住的环境。“穷巷”指的是偏僻的小巷,一个“穷”字写出人迹罕至的冷清,也暗示出杨七山人的避世与高洁;“乔木”指比较高大的树木,此词写出住所被高大的树木掩映的特点,又给居处增添了一分清幽;“深斋”写出庭院深深,同样不见人迹,又营造出古朴的意境氛围;而“垂古藤”写出古藤缠绕,“古”字与庭院的古朴相得益彰,更增添了幽雅的氛围。颈联写出小巷冷僻简陋,树木掩映;高院深深,古藤缠绕。营造了深远古朴、清净幽雅的意境。此句位于诗歌第三联,应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诗句中的“古藤”恰好照应了题目当中的“得藤字”;而首联“幕府日多暇,田家岁复登”写农田今年又获丰收,自己在幕府多空闲,因而乘兴拜访朋友,这样的环境正合作者心意,强化了诗人乘兴忘归的情志;而此联写景又为尾联“边城唯有醉,此外更何能”的抒情蓄势、铺垫。59.B60.(1)《送别》诗写诗人对友人的思念,表达惆怅不舍心情。《别董大》写诗人对朋友的鼓励,表送了诗人乐观积极的心态。(2)《送别》借秋天萧瑟的景物衬托了作者的心情,借景抒情,含蓄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别董大》借冬天的景色反村作者的心情,后两句直抒胸臆。【分析】5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秋雨连绵”是错误的。句中“淅沥”形容的是落叶声,而不是秋雨。故选B。60.本题考查学生对抒情方式、作者的情感的把握以及进行比较阅读的能力。《送别》中,作者写了“白露”“西风”“萤火”“木落”“马嘶”等意象,写到夜已三更,但是因为朋友的离开,诗人难以入眠,在萧瑟凄凉的秋景中,诗人梦中又见到友人,报晓的钟声从远处传来,声声马嘶,把诗人从睡梦中惊醒,所以本诗主要采用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含蓄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表达了作者惆怅不舍的心情。《别董大》前两句写景,写到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诗人前两句描写荒寒壮阔的环境,而后两句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所以景物描写是对作者积极乐观心情的一种衬托。同时,后两句直抒胸臆,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朋友的鼓励。据此分析整理即可。61.B62.(1)首联诗人首先抓住二人都是遭贬,都有满腹愁怨,而眼下又即将分别这一共同点,以深表关切的问句开始,表达了对李、王二少府遭受贬谪的同情,以及对分别的惋惜。(2)中间两联针对李、王二少府的现实处境,从二人不同的贬谪之地分别着笔,进一步表达对他们的关心和安慰。(3)最后一联诗人针对李、王二少府远贬的愁怨和惜别的忧伤,进行了语重心长的劝慰,对前景作了乐观的展望。【分析】6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写送别之地送别之景,听到一声声猿啼,看到一行行归雁,选声配色”理解错误。颔联中,前一句,诗人设想李少府来到峡中,在这荒远之地听到凄厉的猿啼,不禁流下感伤的眼泪,后一句写写设想王少府贬到长沙,衡阳在长沙南面,衡山有回雁峰,传说北雁南飞至此不过,遇春而回。所以并不是送别之地的景色,都是想象,不是眼前实景。故选B。6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这首诗首尾合起来总写,中间两联双双分写。首联“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诗人首先抓住二人都是遭贬,都有满腹愁怨,而眼下又即将分别这一共同点,以深表关切的问句开始,表达了对李、王二少府遭受贬谪的同情,以及对分别的惋惜。“嗟”是叹息之声,置于句首,贬谪分别时的痛苦已不言而喻。“此别”、“谪居”四字,又将题中的“送”和“贬”点出,轻灵自然,不着痕迹。颔联上句写巫峡风光,以古民谣典故来暗示李少府所去的峡中荒凉之地;下句写衡阳,暗示王少府去长沙,并希望他能多寄书函。颈联上句写长沙青枫江的帆船,是再写王少府;下句写白帝城,远在古原始森林的巴东,是再写李少府。双双交错进行,结构严密,情感交织。最后两句,是劝藉二人尽可放心而去,不久即可召还。最后一联:“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诗人针对李、王二少府远贬的愁怨和惜别的忧伤,进行了语重心长的劝慰,对前景作了乐观的展望。圣代雨露,是古代文人诗中的惯用之语,这里用来和贬谪相连,也还深藏着婉曲的微讽之意。重点是在后一句“暂时分手莫踌躇”,意思是说:这次外贬,分别只是暂时的,你们不要犹豫不前,将来定有重归之日。63.B64.①李诗虚实结合,以散落渌池的舞影歌声虚写逝去的繁华热闹,又以东流入海的滔滔沐水实写眼前的凄清寂廖,意蕴深厚,余韵悠长;②高诗欲抑先扬,开篇极言当年梁王汇聚贤才的繁盛,其后急转直下,写到世殊时异,空余高台陈迹、秋风衰草,顿挫跌宕,悲慨万端。【解析】6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B.“与李诗起笔情感基调极为相似,都是在讴歌古人”错误。高诗开篇“梁王昔全盛,宾客复多才”,力赞昔日梁孝王门下兴盛之极,为赞美之词;但李诗中的“今安在”“不相待”表达世事沧桑、人事更迭的悲伤,起笔基调就是悲叹之情。因此不能说“与李诗起笔情感基调极为相似,都是在讴歌古人”。故选B。6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题时首先要联系诗歌内容说明这些表现手法的具体呈现方式,再简要分析其艺术效果。李诗中“舞影歌声散泳池,空余汴水东流海”,写出了当时的舞影歌声均付池中绿水,只剩下汴水日夜东流到海不复回。蓬池、汴水是永恒的事物,而舞影歌声是易于消逝的事物,从而烘托出内心的哀伤之情;高诗中“寂寞向秋草,悲风千里来”,也以“秋草”“悲风”渲染了悲凉的气氛,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哀伤之情。所以两首诗都运用了渲染烘托的表现手法,来烘托诗人内心的哀伤之情。李诗中“梁王宫阙今安在?枚马先归不相待”,写出了当时豪奢的梁园宫阙早已不复存在,当时风流倜傥的枚乘、司马相如也不知去哪,暗含今昔对比之意;高诗中“梁王昔全盛,宾客复多才。悠悠一千年,陈迹唯高台”,写出了昔日梁园贤才荟萃的盛景与今日人去园空的景象。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昔日梁园贤才荟萃的盛景与今日人去园空、萧索凄凉的景象作了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李诗中“舞影歌声散泳池,空余汴水东流海”,写出了当时的舞影歌声均付池中绿水,只剩下汴水日夜东流到海不复回。将昔日盛景今已无处可寻的叹惋之情寓于眼前汴水东流的景象中;高诗中“寂寞向秋草,悲风千里来”,作者也将自己诗人内心的哀伤之情寄托在“秋草”“悲风”之中,写出了这种寂寞悲伤之情。因此两首诗都运用了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都将对昔日盛景今已无处可寻的叹惋之情寓于眼前萧索悲凉的景象中,从而强化了抒情效果。65.D66.对边塞萧条冷落现状的伤感;对边患深重频仍的愁绪;对报国壮志无法施展的怨恨;对诸将腐败无能的愤怒。【解析】6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D.“语言精炼绮丽”错误。通过“策马”“长驱”“一到”“每愁”等词语,可看出全诗语言平淡质朴,情感浓烈。故选D。6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概括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边城何萧条”,边城一带如此萧条,日光惨淡白云昏黄。表现了对边塞萧条冷落现状的伤感;“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身临沙场争战之处,常为胡虏的反复侵扰而忧伤。这是作者对边患深重频仍的愁绪;“岂无安边书”,胸中不是没有安边良策。以反问表达对报国壮志无法施展的怨恨;“诸将已承恩”,无奈将帅已得封赏无心边防。对诸将腐败无能的愤怒。综上即是诗人“惆怅”的原因。67.C68.①说道“平生隐在兹”,说明田家老翁具有隐逸情怀,与一般耕田为生的农人不同;②情趣高雅,在门前栽柳引池,营造清幽环境,既符合其隐逸身份,又表现其审美情趣的高雅;③文采斐然,田家老翁闲来无事,兴之所至,便会吟诵诗歌,可见其具有一定的文学造诣。【分析】6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以饮酒吟诗为乐”概括有误。诗中说的是“客来满酌清尊酒”,饮酒是在客人到访之时,并非日常行为。故选C。6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题型属于“比较鉴赏型”,要看清比较点,才能有的放矢。首先要明确“一般的农人”是怎样的形象,功夫在诗外,需要调动自己的阅读积累。其次,要明确诗中的田家老翁有哪些形象特征。最后,两者比较,只谈“不同”。“田家老翁住东陂,说道平生隐在兹”,田家老翁住在东面山坡,说自己一辈子隐居在这里。说明田家老翁具有隐逸情怀。“门前种柳深成巷,野谷流泉添入池”,门前所种柳树已高同深巷,山间清泉流响进入池塘。在门前栽柳引池,符合其隐逸身份,表现其高雅的审美情趣。“客来满酌清尊酒,感兴平吟才子诗”,有客远来就用美酒招待,兴致浓厚常常吟诵先人的诗。文采斐然,田家老翁还会吟诵诗歌,可见老翁有一定的文学造诣。[注]①据《通鉴·玄宗天宝四载》记载:安禄山欲以边功市宠,数侵掠奚、契丹,逼得“奚、契丹各杀公主以叛”。“已承恩”三字偷惰、欺蔽二意俱在其中。②孙、吴指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孙膑和吴起。③指东汉末年大名士陈寔有感于世道黑暗,拒绝入仕,故“闭门悬车,栖迟养老”(见《后汉书·陈寔传》。6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一、二句以写景为主,通过“沙漠”“塞垣”这些特有的塞外景物,勾勒出一幅浩瀚伟岸的典型的边疆图画。B.三、四句以白描的手法勾勒诗人登上寒垣所见之景,漫天黄沙令“白日”昏暗,茫茫荒漠显得格外萧条荒凉。C.七、八句既抒发了诗人对国家边疆安定的深沉担忧之情,同时也揭示出了前文“边城何萧条”的根源之所在。D.全诗叙事写景,形象逼真,境界浑朴;议论抒情,深睿精警,跌宕起伏;语言精炼绮丽,情感极其浓烈。66.全诗最后一联写到“惆帐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诗人“惆怅”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寄宿田家(节选)高适田家老翁住东陂,说道平生隐在兹。鬓白未曾记日月,山青每到识春时。门前种柳深成巷,野谷流泉添入池。牛壮日耕十亩地,人闲常扫一茅茨。客来满酌清尊酒,感兴平吟才子诗。6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家老翁忘却自己的年岁,看到山色转青才知又过一年,飘然有隐者之风。B.田家老翁在自己门前种柳成巷,引泉入池,营造了居处清幽脱俗的环境。C.田家老翁的日常生活充实而意趣盎然,以耕地扫屋为事,以饮酒吟诗为乐。D.本诗语言朴素淡雅,多用白描;寥寥数笔,勾勒出人物与景物的传神韵味。68.诗人笔下的田家老翁与一般的农人形象有何不同?请结合原文简析。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9-02 22:37:07 页数:40
价格:¥5 大小:82.24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