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届高三语文复习古诗词阅读训练:刘禹锡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48

2/48

剩余4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高考语文古诗词阅读训练-刘禹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白鹭儿刘禹锡[注]白鹭儿,最高格。毛衣新成雪不敌,众禽喧呼独凝寂。孤眠芊芊草,久立潺潺石。前山正无云,飞去入遥碧。[注]唐顺宗永贞元年秋,刘禹锡参加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二王八司马”同被贬谪到远僻的地方。刘禹锡所到的地方是朗州(今湖南常德)。他运用诗歌作武器,热情地赞美那些志行高洁的被放逐者。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毛衣新成雪不敌”写小白鹭羽毛纯清胜雪,而且不似众禽喧呼叫噪,张扬自炫。B.“孤眠芊芊草,久立潺潺石”两句意在通过居住环境表现出白鹭儿的孤单与落寞。C.诗歌的语言明白如话,流走生动,三、七、五字句相继出现,使得句法富于变化。D.诗人赞美小白鹭具有纯洁自守、与众不同的高格调,祝愿它有远大美好的前程。2.咏物诗讲究“粘脱”。粘,即笔墨集中在写物上;脱,即离开此物而言他。一首好的咏物诗,应该粘脱自如。请分析本诗的“粘脱自如”。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西塞山怀古①刘禹锡王濬②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③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④日,故垒萧萧芦荻秋。【注】①唐穆宗长庆年间,藩镇势力又有所抬头。长庆四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经过西塞山,有感而发,乃作此诗。②王濬:晋益州刺史。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沿长江而下伐吴。③千寻铁锁:东吴末帝孙皓命人用大铁索横于江面,以拦截晋船,终失败。④四海为家:指国家统一。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下”“收”“沉”“出”简洁凝练地写出了西晋灭吴的摧枯拉朽之势。B.“往事”二字,意蕴深厚,直将六朝人物变迁,世代废兴包含其中,达到言简意赅的效果。C.“山形依旧枕寒流”与“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都表达出一种胜败由人不由天的感慨。D.本诗主要运用借景抒情手法,营造出一种苍凉意境,给人以沉郁顿挫之感。4.本诗与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都是怀古之作,结合全诗分析“故垒萧萧芦荻秋”与“但寒烟衰草凝绿”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B.《天净沙•秋思》精选了多种有代表性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画。C.两首诗词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各自对秋天的独特感悟。D.在表达手法上,前者是议论、描写兼抒情,后者则是动静结合,借景抒情。6.同是写秋,两位作者表露的心境有什么不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西塞山怀古①刘禹锡王浚②楼船下益州,金陵③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注:①因革新失败,刘禹锡被朝廷贬谪,先后置于朗州、连州、夔州及和州等地。此诗作于由夔州刺史赴任和州刺史途中。②王浚:晋益州刺史。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浚造大船,出巴蜀。③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一“下”即“收”,表现了胜利者摧枯拉朽的气势。B.颔联写眼前所见之景,“铁锁沉江底”“降幡出石头”,写出了双方的强弱对比、战争的方式和结局。C.“山形依旧枕寒流”,诗句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地描绘了山水相依的景象,又寓情于景,蕴含丰富。D.本诗将历史、景物和情感糅合在一起,三者相映相衬,营造了苍凉的意境,给人沉郁顿挫之感。8.诗歌的后两联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插田歌(节选)刘禹锡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9.下列对《插田歌(节选)》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10.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插田歌(节选)》的语言风格有何不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始闻秋风刘禹锡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五夜飕飗[注]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注]飕飗(sōu       liú),象声词,指风雨声。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把秋风拟人化,从对方着墨,写秋风深情回忆去年与诗人作别,今又回到诗人身边,创造了奇妙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B.颔联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听闻秋风又来,对镜感叹自己容貌变化,和首联相应,仿佛是在畅叙离情别绪。C.颈联“动”“开”两词极为传神地刻画出“马思边草”“雕眄青云”的形象,反映它们内心的思与盼,显示出潜藏的力量。D.尾联直抒胸臆,末句“为君”照应开头,“扶病”暗扣第四句,抒发了与杜甫的“百年多病独登台”一致的情感。1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本诗的情感变化。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各题。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刘禹锡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莫言堆案【注】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来到故人的崇德里新居,看到街西美丽的风景,禁不住喜笑颜开。“开颜”二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B.颔联两句实写院外之景:清光门外,有一溪渠水流过,从墙头望出去,可以看到远山的点点秋色。C.颈联两句实写院内之景:院子里种着几棵松树,还栽了很多芍药,既有明月松间照的美景,也有芍药花开满园的美丽景色。D.整首诗叙事明白流畅,用词朴素自然,语言清新隽秀,景色秀丽幽静,表现出诗人积极乐观的心态。14.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①三君子,转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刘禹锡吟君叹逝双绝句,使我伤怀奏短歌。世上空惊故人少,集中惟觉祭文多。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万古到今同此恨,闻琴泪尽②欲如何。【注】①微之、敦诗、晦叔:即元稹、崔群、崔玄亮,三人都是白居易的好友,情分很深。②闻琴泪尽:《晋书•徽之传》载,王徽之听说其弟王献之(字子敬)死讯,前往吊唁,取出王献之的琴弹奏,久不成调,直呼“呜呼子敬人琴俱亡”。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因三位好友谢世写了此诗,寄给乐天,乐天见后因伤心也写了双绝句寄给作者。B.颔联的“空”字写出对友人去世的震惊和伤痛之情,流露出对生死无常的无奈之情。C.尾联引用典故,抒发了自古如斯、无可奈何的“叹逝”之情,可谓言简而意深。D.此诗结构严谨,前四句叙事,后四句陈情,感人至深。全诗沉着稳练,风调自然。16.本诗颈联广受后世称道,请简要分析颈联包含了什么人生哲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西塞山怀古①刘禹锡王濬②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注】①公元824年,诗人调任和州(安徽和县)刺史赴任途中,经过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西塞山时所作。当时河北三镇恢复了割据局面,诗人对此有感而发。②王濬:西晋益州刺史,晋武帝派王濬造大船伐吴。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叙述了王濬率军讨伐东吴,金陵王气黯然失色,一“下”一“收”,其态势对比鲜明。B.颔联紧承上文,描绘了东吴防御工事被摧毁、举旗投降的战争失败场面,极具讽刺意味。C.颈联上句写空间,下句点时间,感伤物是人非,丰富了诗歌的意蕴,开拓了诗歌的主题。D.诗人巧妙地把史、景、情完美地交融在一起,营造出苍凉的意境,给读者含蓄深沉之感。18.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完成下面小题。秋日送客至潜水驿刘禹锡候吏立沙际,田家连竹溪。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1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出送别的地点及其周围的环境,“沙际”点明送客的地点在水边,接着写竹林、溪流环绕田舍,自然环境清新可喜。B.颔联描写送别时的景象,枫林社鼓喧腾、茅屋声声鸡鸣,描绘了喧腾的自然景象,写出了秋季时令特征和生活趣味。C.颈联中作者观察视角聚焦在送别环境,突出田野中富有生机的一面,围绕题目中的“秋日”选择意象,营造了送客将别时的环境。D.尾联点明送别的地点在潜水驿。结句托物言志,以疲马再三嘶鸣,渲染依依惜别之情。20.请简要赏析本诗颈联是如何写景的。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洛中酬福建陈判官见赠刘禹锡潦倒声名拥肿材,一生多故苦邅回①。南宫旧籍遍相管,东洛②闲门昼未开。静对道流论药石③,偶逢词客与琼瑰④。怪君近日文锋利,新向延平⑤看剑来。【注】①邅回,困顿,不顺利。②东洛,指洛阳,刘禹锡的籍贯。③药石,方药与砭石,皆为治病养生的药物。④琼瑰,泛指珠玉。比喻美好的诗文。⑤延平,语出《晋书·张华传》,相传晋代张华、雷焕得双剑,二人死后,剑化为双龙飞入延平津中。这里把文采与“延平剑”同赞喻。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中点明了赠诗的对象,又以“见赠”二字表明陈判官曾经写过诗或书信给自己。B.首联从诗人的人生遭际写起,一个“苦”字直接点明人生状态,寓无限伤感于其中。C.颈联写诗人与道学者相谈时偶遇词客,看到了好诗文,在结构上有开启下文的作用。D.尾联诗人用延平宝剑对陈判官的文采加以高度称赞,但劝说其文锋不要太过犀利。22.你从本诗中可以读出诗人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郡内书情献裴侍中留守①刘禹锡功成频献乞身章,摆落襄阳镇洛阳。万乘旌旗分一半,八方风雨会中央。兵符今奉黄公略,书殿曾随翠凤翔②。心寄华亭一双鹤,日陪高步绕池塘③。【注】①裴侍中,指裴度(765-839),834年充任东都(洛阳)留守,此为闲职。②黄公略,即黄石公兵法。书殿,指集贤殿书院,裴度曾在此任大学士,刘禹锡任学士。③据记载,洛阳有双鹤,为裴度旧时所养。2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侧重叙述裴度的为官经历,交代他屡次上书请求为官,却因功高倨傲被调职。B.颔联写裴度政治地位高,声望显赫,文人学士如同八方风雨聚会般汇集到他周围。C.颈联巧妙赞颂了裴度既深谙兵法,又有在书院为官期间引领同僚发展的卓越才华。D.作为寄赠诗,全诗融合了叙事、抒情等表达方式,语言豪劲有力,情感真挚动人。24.请分析“双鹤”这一意象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秋日送客至潜水驿刘禹锡候吏立沙际,田家连竹溪。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2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出送别的地点及其周围的环境:“沙际”点明送客的地点在水边;接着写竹林、溪流连接着田舍,自然环境清新怡人。B.颔联上下句用枫林、鼓声、茅屋、鸡鸣等构成名词性意象组合,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C.颈联中作者聚焦在送别环境,突出田野中富有生机的一面,围绕题目中的“秋日”选择意象,营造了送客将别时的环境。D.尾联点出此次送别地点在潜水驿,作者写了驿楼、宫树和马鸣。结尾句托物言志,以驿马疲惫再三嘶鸣,表明自己虽十分劳累但仍愿努力工作的志向。26.本诗如何表达诗人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龙阳县歌①刘禹锡县门白日无尘土,百姓县前挽鱼罟。主人引客登大堤,小儿纵观黄犬怒。鹧鸪惊鸣绕篱落②,橘柚垂芳照窗户。沙平草绿见吏稀,寂历斜阳照县鼓。【注】①作者在朗州任职期间,巡察龙阳县后作此诗;②篱落:篱笆。2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从龙阳县衙门前写起,阳光普照,地面洁净,百姓正在整理渔网,生活景象祥和。B.颔联描写了主人带客人到大堤上游览,招致孩子围观黄犬怒吠,场景热闹欢欣。C.颈联中鹧鸪绕着篱笆飞鸣,橘柚在门窗前飘香,动静结合,充满生机。D.尾联最后一句以景结情,写斜阳静静地照着县鼓,一派萧瑟景象,作者意兴阑珊心情黯然。28.刘禹锡笔下的龙阳县是个怎样的地方?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昼居池上亭独吟刘禹锡①日午树阴正,独吟池上亭。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法酒②调神气,清琴入性灵。浩然机已息,几杖复何铭③?注:①此诗写于开成元年,这年刘禹锡被排挤出京城,出任苏州刺史。②法酒:按官府法定规格所酿造的酒。③刘向《杖铭》:“历危乘险,匪杖不行;年耆力竭,匪杖不强;有杖不任,颠跌谁怨?有士不用,害何足言?”讽刺朝廷不能任用贤才。2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两句描绘了夏日午后恬静幽雅的环境,借以衬托诗人闲适的情韵。B.颈联写被排挤出京的诗人深感苦闷,只好在饮酒抚琴纵情享乐中排遣愁绪。C.此诗颔联和颈联写出了诗人美好的情操,形神兼备,技法巧妙,耐人寻味。D.尾联以反问句作结,隐隐透出诗人内心暗藏的不平,情感抒发蕴藉含蓄。30.在这首诗中诗人从蜂、鹤身上领受到了怎样的教益?请结合颔联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酬淮南廖参谋秋夕见过之作刘禹锡扬州从事[注]夜相寻,无限新诗月下吟。初服已惊玄发长,高情犹向碧云深。语馀时举一杯酒,坐久方闻四处砧。不逐繁华访闲散,知君摆落俗人心。[注]扬州,唐代淮南节度使治所;从事,是唐代参谋等幕职的泛称。3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察觉自己的过错之后,写作此诗来赠答淮南廖参谋,表达自己的歉意。B.“高情”句与诗人“便引诗情到碧霄”句,皆将想象驰于碧空,有旷远之感。C.诗人与廖参谋月下吟诗对饮,闻砧声四起方觉时间之久,可见彼此相谈甚欢。D.作为酬赠之作,本诗在质朴无华、自然流畅的语言中蕴含了作者真挚的情感。3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昼居池上亭独吟刘禹锡①日午树阴正,独吟池上亭。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法酒②调神气,清琴入性灵。浩然机已息,几杖复何铭?③【注】①刘禹锡是一个很有政治抱负的诗人,他长期遭贬,备受打击。②“法酒”是按照法定规格酿造的酒。③汉刘向作《杖铭》“历危乘险,匪杖不行;年耆力竭,匪杖不强;有杖不任,颠跌谁怨?有士不用,害何足言”。3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正午时分池上亭周围的恬静凉爽,为“独吟”创设了一个幽雅的环境。B.颔联以“静”“闲”两字写形,借助“蜂教诲”“鹤仪形”写神,耐人寻味。C.颈联“法酒调神气”与“暂凭杯酒长精神”中饮酒意趣不同,后者显得落寞。D.尾联说当今为几杖作铭,又有什么意思,暗含讽刺,隐隐透露出内心的不平。34.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金陵怀古刘禹锡潮满冶城①渚,日斜征虏亭②。蔡洲新草绿,慕府旧烟青。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注:①冶城,东吴当年冶铸之地。②征虏亭,东晋征虏将军谢石的哥哥谢万曾送客于此。3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冶城潮水汹涌,征虏亭斜晖脉脉,昔日的冶铸名城、贵族饯别之地,而今已是一派萧条荒凉的景象。B.颔联对仗工整严谨,“新”与“旧”相对,不仅写出春草年年绿、旧烟岁岁青的景象,也蕴含着“变”与“不变”的辩证思考。C.颈联诗人以精炼的语言揭示了六朝兴亡的缘由:国家的兴亡取决于人事,而不取决于山川地形。诗人的看法具有警世的作用。D.诗人以《玉树后庭花》尚在流行,直接指斥当时唐代统治者,讽刺他们未能以史为鉴,依旧凭借山河之险纵情享乐,荒误国事。36.《贞一斋诗说》说:“咏史诗不必凿凿指事实。”此诗即有这一特点,请结合全诗赏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酬乐天咏老见示刘禹锡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负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注]。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注]翛然:形容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样子。3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直接入题,写哪个人都会顾虑衰老,可老了又会有谁来对他表示爱怜呢?B.三到六句进一步交代了“顾老”的原因:身瘦、发稀、眼疾、多病,描绘形象而又真实。C.第七句话锋一转,写出老也有老的长处,人、事见的多了,就懂得事理了,阅历也深了。D.整首诗语言含蓄典雅,前后一反一正,转折自然流畅,有辩证的观点和一定的说服力。38.“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深为人们赞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简要赏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和乐天耳顺吟兼寄敦诗①刘禹锡吟君新什慰蹉跎,屈指同登耳顺科。邓禹功成三纪事,孔融书就八年多②。已经将相谁能尔,抛却丞郎争奈何。独恨长洲③数千里,且随鱼鸟泛烟波。【注】①本诗写于大和五年十月,刘禹锡赴任苏州途经洛阳,与白居易(字乐天)、崔群(字敦诗)等朝觞夕咏,作诗为寄。三人同登进士第,崔群曾授宰相。②邓禹,东汉军事家,因功业封候。孔融,少有异才,勤奋好学,富有文学才能。③长洲,古苑名,今苏州市太湖北,这里指代苏州。3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以“和”与“兼寄”表明作诗的原因,并以“乐天”和“敦诗”点明对象。B.首联以“慰蹉跎”写朋友对自己的安慰,再点出与朋友同登科已达六十年之久。C.颈联将诗人自己的经历与崔群曾经当上将相的身份作对比,寓无限感慨于其中。D.诗人前去的苏州离朋友所在的洛阳几千里,难常与朋友饮酒赋诗,故“独恨”。40.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途中早发刘禹锡中庭望启明,促促事晨征。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水流白烟起,日上彩霞生。隐士应高枕,无人问姓名。4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已是拂晓时分,诗人来到旅舍庭院,遥望天边启明星,匆匆准备着出发。B.颈联由高到低,描绘了诗人晨行时所见到的景象,也写出了时间的变化。C.尾联想象隐士此时高枕而眠,无人问他姓甚名谁,反衬出诗人出行之早。D.从题目“途中早发”看,诗人应在漂泊之中;从“霜”字看,应为深秋时节。42.颔联中“初”、“未”字用得非常准确,请简要赏析。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各题。踏歌词四首①刘禹锡其一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鸪鸣。其三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②。注:①踏歌,是指古代流行于长江流域民间的一种歌调,唱歌者多为青年男女,边跳边唱,并以脚踏步为节拍。②花钿(diàn):女性的一种首饰。4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两首诗写川江一带的民俗风情。诗人模拟当地民间情歌,以女性口吻咏唱对爱情的期待和追求。B.“春江月出大堤平”中的“平”字指春江涨满,与江岸齐平,和“潮平两岸阔”中的“平”有同工之妙。C.“振袖倾鬟风露前”以“振袖、倾鬟”两个细节来写舞姿情态,表现出青年男女跳舞至深夜的疲惫之状。D.这两首诗风格清新自然,优美动人,富有生活气息,表达感情宛转曲折,含意丰富,情味悠长,耐人寻味。44.这两首诗的结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特点?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张郎中籍远寄长句①,开缄②之日已及新秋,因举目前,仰酬高韵刘禹锡南宫词客寄新篇,清似湘灵促柱弦。京邑旧游劳梦想,历阳③秋色正澄鲜。云衔日脚成山雨,风驾潮头入渚田。对此独吟还独酌,知音不见思怆然。【注】①宝历二年春,张籍作《寄和州刘使君》,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②开缄:拆开信函。③历阳,即和州。4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题目看,这是刘禹锡收到好友张籍一首七言诗后所作的答诗,时间为秋天。B.首联诗人把友人的诗比作湘水女神弹奏的乐曲,充满了欣喜与对友人的赞美。C.颔联通过虚写回忆了秋日在京邑、历阳旧游的美好场景,可见二人友谊之深。D.尾联直抒胸臆,写出了诗人孤身一人的寂寞和知音不得见的无奈与惆怅之情。46.颈联两句广受后世称道,试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其精妙之处。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插田歌(节选)刘禹锡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①望如线,白水光参差②。农妇白纻裙③,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④,嘤咛如《竹枝》⑤。【注】①田塍(chéng):田埂。②参差:原指长短不齐的样子。这里形容稻田水光闪烁,明暗不定。③白纻(zhù)裙:白麻布做的裙子。纻,麻布。郢中歌:楚歌。此处指民歌。④嘤(yīng)咛(níng):细声细气,形容相和的声音。⑤如《竹枝》:像川东民歌《竹枝词》一样(句中句尾有和声)。(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47.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B.诗人举目眺望,远望田塍像条线,一片白水波光参差闪烁,明暗不定。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悲伤的心情。48.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秋江早发①刘禹锡轻阴迎晓日,霞霁秋江明。草树含远思,襟怀有余清。凝睇万象起,朗吟孤愤②平。渚鸿未矫翼,而我已遐征。因思市朝人,方听晨鸡鸣。昏昏恋衾枕,安见元气③英?纳爽耳目变,玩奇筋骨轻。沧洲④有奇趣,浩然吾将行。【注】①本诗写于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作者由夔州(今四川奉节)刺史调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途中。②孤愤:指《孤愤》,先秦法家韩非看到韩国败弱,数次进谏却不被采纳,乃作《孤愤》篇。③元气:指大自然。④沧洲:指滨水之地。4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旭日东升时天光的变化,既赋予景物动态之美,也巧妙表达了“早”的意思。B.诗人眺望秋江景象,联想自身际遇,愤慨之情油然而生,只能借高声吟诵《孤愤》来化解。C.诗中写“渚鸿未矫翼”,与诗人的早发赴任形成对比,有助于表现诗人丰富而细腻的内心。D.本诗在写景叙事抒情时融入人生思考,这一写法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较相似。50.本诗“因思市朝人,方听晨鸡鸣。昏昏恋衾枕,安见元气英”四句,对全诗思想情感的表达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春词刘禹锡昨来楼上迎春处,今日登楼又送归。兰蕊残妆含露泣,柳条长袖向风挥。佳人对镜容颜改,楚客①临江心事违。万古至今同此恨,无如一醉尽忘机。【注】①“楚客”,指屈原,一说指贾谊,后成为唐宋诗词中的代名词。5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昨来迎春”“今日送归”暗含对比,诗句含而不露,情在言外。B.颔联采用拟人手法,写出兰花凋零、兰露如泣、柳枝迎风招摇的情状。C.颈联对仗工整,典故运用巧妙,不着痕迹,妥帖自然,抒发心中积郁。D.尾联时空交织,“一醉忘机”意味深长,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心态。52.“万古至今同此恨”中的“此恨”有哪些含意?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和乐天送鹤上裴相公别鹤之作刘禹锡昨日看成送鹤诗,高笼提出白云司。朱门乍入应迷路,玉树容栖莫拣枝。双舞庭中花落处,数声池上月明时。三山碧海不归去,且向人间呈羽仪。[注]此诗作于大和二年,刘禹锡结束了二十多年的贬谪生活,回到长安,任主客郎中,掌管少数民族及外国宾客接待之事,时年56岁。5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题目上看,此诗为唱和之作,白居易赠鹤给裴相公,并写了一首诗与鹤作别,刘禹锡唱和而写此诗。B.颈联实写鹤在裴相公家中的惬意生活,富有画面感,描绘了一幅鹤舞庭中、月下长鸣的生活场景,别具风情。C.尾联借鹤言志。三山碧海再美好,鹤也不归去,而要留在人间,展示仪态之美,以此来表现作者的心志。D.这首诗笔墨所及,亦鹤亦人,物我交融,既描绘了美好的意境,又是诗人的自我写照,也是自我诫勉。54.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颔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金陵怀古刘禹锡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①。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注:①征虏亭:亭名。在今江苏省江宁县东。刘孝标注引《丹阳记》:“太安中,征虏将军谢安立此亭,因以为名。”5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出了诗人寻访冶城遗迹所见之景。早潮上涨,淹没了冶城的洲渚;落日余晖,斜照在征虏亭上。B.颔联融古今事与眼前景为一体。“新草绿”“旧烟青”情景交融,并为下文的感慨作铺垫。C.颈联承上两联转入记叙。险要的山川,并没有为六朝提供保障;国家兴亡,原当取决于人事。D.尾联含蓄地把鉴戒亡国之意寄寓于音乐《后庭花》之中,暗示当今统治者步六朝之后尘,意味深长。56.《贞一斋诗说》中指出“咏史诗不必凿凿指事实”,请结合全诗试作分析。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各题。堤上行三首(其一)刘禹锡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堤上行三首(其二)刘禹锡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5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诗“争”“急”二字,写出了晚渡的特点及渡江行人的情态与心理。B.第一首诗的描写点面结合,既有站在河堤远望之面,又有近看细摹之点。C.第二首诗动静相映,在对迷蒙江景的静态描摹之后,对堤上声音进行描绘。D.两首诗饱含了浓郁的世俗风情与生活气息,形象鲜明,不失优美之境。58.两首诗都写到了声音,请就相关语句赏析其不同。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答乐天所寄咏怀且释其枯树之叹①刘禹锡衙前有乐馔常精,宅内连池酒任倾。自是官高无狎客,不论年长少欢情。骊龙颔被探珠去②,老蚌胚还应月生③。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注]①此诗作于大和五年(831)。时年59的白居易丧子,刘禹锡寄诗安慰,白居易作《府斋感怀酬梦得》答谢中有二句:“劳寄新诗远安慰,不闻枯树再生枝。”本诗为诗人再次酬答之作。②《庄子·列御寇》:“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颌下。”比喻极其珍贵难得之物。③汉·孔融《与韦端书》:“不意双珠近出老蚌,甚珍贵之。”原比喻年老有贤子,后多指老年得子。5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直接描写了友人白居易晚年生活的优渥,有佳肴盛、歌舞充庭、美酒倾池。B.颔联笔锋一转,道出友人“少欢情”的原因不在“年长”,而是官高无亲近之人。C.颈联连用典故,写出对白居易的劝慰:现在的失去固然可叹,但将来仍存有希望。D.这首诗章法严谨,构思精巧,标题“释”字引领全篇,语言朴实晓畅,风情俊爽。60.有人说,好的文学作品既能“增人感”,以情动人;又能“启人思”,发人深思。请结合本诗尾联简要分析。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竹枝词九首·其九刘禹锡(唐)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①。浪淘沙九首·其六刘禹锡(唐)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②。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注:①烧畲:少数民族耕作方式,春耕时,把地里的草木烧成灰作肥料,然后播下种子。②江隈(wēi)指江水曲折处。61.对两首诗的赏析,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者每句一景,犹如四幅图画,画面转接与安排自然,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B.后者中,诗人用晨光拨开江雾,这一优美如画的亮丽景色衬托淘金女伴劳动的壮美。C.两首诗语言质朴,用词精准。前者用“山”字领起,把诗人面对春山观赏山景的形象勾画出来;后者的“照”“开”形象而有动态美。D.两首诗均采用民歌风调,直接表现了对劳动生活的赞美。这和刘禹锡贬谪巴山楚水之时,与人民的广泛接触是分不开的。62.有人认为这两首诗都是赞美劳动妇女的创造力之美的,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诗句分析。平蔡州三首(其二)刘禹锡汝南晨鸡喔喔鸣,城头鼓角音和平。路旁老人忆旧事,相与感激皆涕零。老人收泪前致辞:“官军入城人不知。忽惊元和十二载,重见天宝承平时。”【注】元和十二年(817),唐王朝在宰相裴度的主持下,由李愬率军雪夜袭破蔡州,生擒了割据抗命的淮西藩帅吴元济,是安史之乱导致的地方割据情况加剧后的一次重大胜利。63.下列对这首诗首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州天宝时为汝南郡,古乐府《鸡鸣歌》中有句曰:“东方欲明星烂烂,汝南晨鸡登坛唤”,本诗的首联正是对这两句的化用,体现胜利之喜悦,也与尾联相呼应。B.雄鸡一唱天下白,隐含官军克复蔡州城、人民重见天日之意,因此首联首句带有起兴的性质。C.平蔡之役是雪夜奇袭,正好至翌日晨鸡啼鸣而奏功,如此短时间内迅速解除敌人武装,作者直接向我们展现了奇袭的艰险以及李愬的指挥才能。D.尾联写老人的惊奇之语,迟暮之年睹此快事,对国家的中兴充满希望。64.清人翁方纲说,刘禹锡此诗“以《竹枝》(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歌谣之调而造老杜诗史之地位”(《石洲诗话》卷二),请就此结合全诗进行赏析。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和乐天早寒①刘禹锡雨引苔侵壁,风驱叶拥阶。久留闲客话,宿请老僧斋。酒瓮新陈接,书签②次第排。翛然自有处,摇落不伤怀。【注】①此诗作于大和二年,当时刘禹锡与白居易同在长安,刘禹锡未得重用,白居易虽官居刑部侍郎,但实为散职。②书签:指书籍。6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和诗,白居易的诗歌中可能充满了悲凉与凄怆的心绪。B.诗人运用比拟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秋末冬初雨凉风急的场景。C.尽管雨急风狂、落叶满阶,但诗人面对萧瑟秋景依然从容淡定。D.诗人追求闲淡情致,暗含皈依佛门以回避世俗烦恼的人生理想。66.请简要概括诗人“不伤怀”的原因并分析其具体表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夏日寄宣式令狐相公①刘禹锡长忆梁王逸兴多,西园花尽兴如何。近来溽署侵亭馆,应觉清谈胜绮罗。境入篇章高韵发,风穿号令众心和。承明欲谒先相报,愿拂朝衣逐晓珂②。[注]①令狐相公:诗人旧友令狐楚,当时身居要职。梁王:西汉梁孝王刘武。他曾建梁园,常在这里狩猎、饮酒赋诗、宴饮宾朋。天下文人雅士如枚乘、司马相如等云集在此,为座上宾。此处用梁王拟比令狐楚。②珂:马笼头上的装饰物,泛指马。朝珂,大臣上朝所乘之马。6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前一句运用典故,回忆当初与朋友相处时超逸豪放、意兴勃发的欢快情景。B.首联后一句以“兴如何”进行设问,从而领起后两联朋友在亭馆举办诗会的内容。C.颔联前一句照应标题并点明时令,后一句意为朋友们高谈阔论胜过繁华奢侈。D.颈联是实写,描绘了朋友们齐聚交流时诗兴大发,彼此之间一唱一和的情景。6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秋日送客至潜水驿刘禹锡候吏立沙际,田家连竹溪。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6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出送别的地点及其周围的环境:“沙际”点明送客的地点在水边;接着写竹林、溪流连接着田舍,自然环境清新怡人。B.颔联上下句运用列锦的修辞,枫林、鼓声、茅屋、鸡鸣等构成名词性意象组合,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C.颈联中作者聚焦在送别环境,突出田野中富有生机的一面,围绕题目中的“秋日”选择意象,营造了送客将别时的环境。D.尾联点出此次送别地点在潜水驿,作者写了驿楼、宫树和马鸣。结句托物言志,以驿马疲惫再三嘶鸣,表明自己虽十分劳累但仍愿努力工作的志向。70.本诗如何表达诗人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和令狐相公咏栀子花刘禹锡蜀国花已尽,越桃①今已开。色疑琼树②倚,香似玉京③来。且赏同心处,那忧别叶催。佳人如拟咏,何必待寒梅。【注】①越桃:栀子花的别称。②琼树:上天神仙处的仙树。③玉京:道教中称天帝居住的地方。7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栀子花开在夏季,其间蜀地岂能无花?首联有夸大意味,突出了栀子花开时格外惹人注目。B.颔联分别写栀子花的色与香都好像上天神仙处之物,极言栀子花的神奇美妙,想象奇特。C.颈联借景抒情,委婉地劝说朋友不必忧虑别叶相催,还是趁着栀子花正开时,来同心赏花吧!D.全诗表现了诗人对柜子花的赞赏与喜爱,诗中昂扬的乐观之情和其《秋词(其一)》相同。72.今人论此诗,认为尾联两句既应和了诗题,又能给人以哲理启示。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尉迟郎中见示自南迁牵复却至洛城东旧居之作,因以和之刘禹锡曾遭飞语十年谪,新受恩光万里还。朝服不妨游洛浦,郊园依旧看嵩山。竹含天籁清商乐,水绕亭台碧玉环。留作功成退身地,如今只是暂时闲。[注]:此诗作于大和元年(827)秋,刘禹锡奉调回洛阳。73.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一首和诗。题目交代赠诗对象和写作缘由,表达对友人被贬谪的宽慰之情。B.首句流露出诗人对友人被谗言构陷而遭受十年贬谪经历的感伤,有同病相怜之感。C.五、六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绘景色,表现了洛阳城自然风光的美好怡人。D.本诗语言简练爽利,晓畅易解,透过一层看,有独立不移的气概和超越苦难的情怀。74.结合全诗,赏析尾联蕴含的思想感情。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竹枝词九首   刘禹锡[注](其六)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其七)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注]刘禹锡,参加永贞改革失败后,屡遭小人诬陷,权贵打击,两次被放逐,达二十三年之久,这两首诗写于他任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刺史期间。7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六说城西门外江中的滟滪堆。一年又一年,江水掀起的波浪没能将它摧毁。B.“瞿塘嘈嘈十二滩”中,“嘈嘈”写流水下滩发出的声音,“十二滩”犹言险滩之多。C.人间世道即使是“等闲平地”也会横生波澜,令人防不胜防,人心不像瞿塘峡水那样凶险。D.“人心不如石”“人心不如水”可知诗人深感世路维艰,内心苦痛,故有此愤世嫉俗之言。76.《竹枝词》语言特色鲜明,请结合选诗简要说明。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酬乐天咏老见示刘禹锡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7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一、二句写顾虑衰老是人之常情,接下来的四句进一步交代了“不顾老”的表现。B.在诗人看来,年老既有短处也有长处,年老的短处是体衰多病,年老的长处是阅历丰富。C.诗人劝慰他的朋友对于衰老不要有过多的忧虑,只要正确对待,便可翛然自乐。D.诗歌前后两部分,一反一正,辩证地谈论对“老”的看法,转折自然,说服力强。78.诗中“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两句,深为人们赞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简要赏析。三、选择类7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始闻秋风刘禹锡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五夜飕飕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别出心裁以秋风的口吻采用拟人手法落笔,回忆去年与诗人分别,而此刻又回到诗人的身边共话别情,创造了一个奇妙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B.颔联写秋风是那么劲疾肃爽,而“我”容颜已衰老,由此生发出时光流逝的感叹。C.尾联“为君”照应开头,“扶病”二字暗扣第四句,诗歌脉络清晰,结构严谨。D.尾联中的“扶病上高台”和杜甫《登高》中的“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情感毫无二致。参考答案:1.B2.①这首词集中笔墨描写白鹭的外形、性情、居处环境和神态、动作等,表现它的纯洁胜雪、宁静自守、孤独与坚贞,这是粘。②诗人的用意却并不在写白鹭上,而是以鹭喻以他为代表的革新志士,表现自己的处境,寄托着作者的理想,希望在贬谪之后,前方能云雾消散,一片清明,给自己一片施展才华、实现理想的空间,继续进行革新事业,这是脱。③全诗句句写鹭,又句句写人,粘脱不露痕迹,可谓自如。【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意在通过居住环境表现出白鹭儿的孤单与落寞”错,“孤眠”、“久立”两句不仅写出白鹭儿的身姿神态,而且象征着不随声附和、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独立不移的品格。所以应该是通过居住环境和神态表现其不随声附和、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独立不移的品格。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从“粘”和“脱”两个方面分析。全诗笔墨集中在写白鹭上,“白鹭儿,最高格”开头两句,写出白鹭高尚的品格;“毛衣新成雪不敌,众禽喧呼独凝寂”描写白鹭羽毛的纯洁胜雪,而且不似众禽的喧呼叫噪,好于张扬自炫,而是宁静自守,修身养性,洁身自好;“孤眠芋芊草,久立潺潺石”两句,形象而具体地刻画出白鹭儿的居处环境和神态,“孤眠”、“久立”两句不仅写出白鹭儿的身姿神态,而且象征着不随声附和、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独立不移的品格;“前山正无云,飞去入遥碧”,描写了白鹭振翅飞向遥空,果敢的行动。这是粘的手法。诗人的用意却并不在写白鹭上,而是以鹭喻人,白鹭儿的纯白无瑕,象征高尚品格,作者用它来比拟革新志士,比较准确、贴切。雪白的羽毛,象征他们的清白无垢;在众禽的喧哗中保持岑寂,象征他们在宦官嚣张跋扈时不随声附和;孤眠在草泽之间,久立在泉石之上,象征他们虽然被贬谪在荒僻远郡,但坚贞不屈,特然独立,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最后振翼高飞,直入碧霄,更象征他们远大的理想,希望能继续进行革新事业的雄心壮志。这是脱的手法。总之全诗句句写鹭,可又让读者感觉句句在写人,粘脱不露痕迹,可谓自如。3.D4.①同:两句都借草木茂盛来表达物是人非、昔盛今衰之感。②异:“故垒萧萧芦荻秋”,诗人借古讽今,警示唐朝统治者要提防藩镇割据的影响,避免重蹈历史覆辙,情感较为低沉。“但寒烟衰草凝绿”诗人借景抒情,诗人认为千百年来人们不吸取教训的感叹毫无意义,劝谏统治者要奋起变革,有所作为,情感积极向上。【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借景抒情”错误。在《西塞山怀古》中,诗人好像是在客观地叙述往事,描绘古迹,以奔流在秋色里的江水,摇动在寒风中的芦荻,渲染苍凉、悲壮的气氛。但实际上他还在这首诗中,把嘲弄的锋芒指向在历史上曾经占据一方、但终于覆灭的统治者,而这种氛围恰与诗人借古伤今之情和谐地统一起来,采用的是情景交融手法。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两句诗中,“萧萧芦荻”和“寒烟衰草”都展现了萧条荒芜的自然景观,诗人也都意图以景抒情,表达对政治的不满。“故垒萧萧芦荻秋”一句,指出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灭的见证,便是分裂失败的象征,也是“今逢四海为家日”、江山一统的结果。作者将唐暂时统一的局面和前朝故垒遗迹对比,借古讽今,直点现实,警示统治者若不以史为鉴,秋风萧萧、芦荻摇曳的衰败之景将成为唐王朝未来的写照。“但寒烟衰草凝绿”意为而如今,六朝旧事随着流水逝去了,眼前只剩下几缕寒烟笼罩着的毫无生机的衰草。该句化用窦巩《南游感兴》“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日暮东风眷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之意,借“寒烟、衰草”寄惆怅心情,这显然流露出作者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由此可见,该句借景物之衰微表达出对六朝竞逐奢靡,而相继灭亡的悲叹之情,同时提醒北宋统治者要奋起变革,才可避免重蹈覆辙。5.C6.《秋词》表达了豪迈乐观之情,《秋思》表达了游子悲秋思乡之情。【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诗歌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C.“两首诗词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错误,《秋思》是借景抒情,借秋景表达羁旅之思。故选C。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人情感的能力。《秋词》中,首联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第三句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第四句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了。字里行间作者那乐观的情怀,昂扬的斗志呼之欲出。《秋思》中,开篇作者一连描绘出九幅画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在阔大苍凉的背景上勾勒出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7.B8.①表达了历史兴亡,人世沧桑之感。西塞山依旧,江流依旧,而历史却几经兴替,以此表达兴亡之感。②表达了功业无成的失意之情。诗人怀古伤己,联想到自身四海为家,借旧垒上芦苇萧瑟的荒凉景象抒发失意伤感之情。【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理解和赏析的能力。B.“颔联写眼前所见之景”错误。当年的铁锁已沉江底,降幡在石头城高举,为想象之场景。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意思是,人世间有多少叫人感伤的往事,西塞山依然背靠着滚滚的长江。山川“依旧”,就更显得人事之变化,六朝之短促,表达了历史兴亡,人世沧桑之感。西塞山依旧,江流依旧,而历史却几经兴替,以此表达兴亡之感。尾联以景作结,如今我四海为家,到处漂泊,只见芦荻在旧垒上萧萧飘摇。这残破荒凉的遗迹,见证了自己四海为家的贬谪生活,借旧垒上芦苇萧瑟的荒凉景象抒发失意伤感之情,表达了功业无成的失意之情。9.B10.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整,用典精当,语言典雅平整;②《插田歌》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B.“蜿蜒起伏”错误,诗中说“田塍望如线”,写出了田埂的齐整,不是“蜿蜒起伏”。故选B。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彼;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一首酬答诗,接过白居易诗的话头,着重抒写这特定环境中自己的感情。白的赠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无限感慨,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此诗首先紧承白居易诗末联这两句,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颔联的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诗人于是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由此看来,这首诗歌的语言典雅工整,中间两联使用对仗,颔联使用典故。再看《插田歌》,这首诗以俚歌的形式记叙了农民插秧的场面。首六句以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连州郊外的大好风光以及农妇农夫的衣着,色彩协调,具有浓郁的南方水乡气息。接着以自己的听觉写出农民劳动的情绪。全诗用白描手法,语言通俗,对话全用口语,朴素无华,生动有趣,传神地表现出不同身份的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深得汉乐府民歌的真髓。11.D12.①首联通过秋风回忆去年与诗人作别,今又回到诗人身边,表达了诗人对秋风去而复还的欣喜之情;②颔联诗人听闻秋风又来,却在镜中看到自己容颜衰老,诗人抒发秋风依旧人已老的怅惘;③后两联以“马思边草”“雕眄青云”比兴,引出诗人扶病迎着秋风上高台,表达了对秋的喜爱,反映了诗人老而弥坚、倔强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尾联直抒胸臆”错误。最后一联通过“四望”“上高台”的动作描写来抒发作者对秋风的爱,更反映了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诗歌首联写到去年看菊花我和您告别,今年听到蝉叫我又返回。首联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一个有知有情的形象──“我”,即诗题中的“秋风”,亦即“秋”的象征。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久别的“君”──也就是诗人。她深情地回忆起去年观赏黄菊的时刻与诗人分别,而此刻一听到秋蝉的鸣叫,便又回到诗人的身边共话别情。在这里诗人采取拟人手法,从对方着墨,从而表达了诗人对秋风去而复还的欣喜之情。颔联写到五更的风声飕飗枕上觉,一年的颜状变化镜中来。这一联是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诗人说:五更时分,凉风飕飕,一听到这熟悉的声音,就知道是“你”回来了,一年不见,“你”还是那么劲疾肃爽,而我那衰老的颜状却在镜中显现出来。所以抒发了秋风依旧人已老的怅惘之情。最后两联写到战马思念边草拳毛抖动,大雕顾盼青云睡眼睁开。秋高气爽正好极目远望,我为您抱着病登上高台。以“马思边草”“雕眄青云”比兴,引出诗人扶病迎着秋风上高台,表达了对秋的喜爱,反映了诗人老而弥坚、倔强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13.C14.(1)赞美、喜悦之意:诗人受朋友邀请来到他的新居,“开颜”表达了作者对新居的赞美和受邀的喜悦;(2)欣赏、向往之情:中间两联写新居院里院外景色优美,表现了诗人对优美生活环境的欣赏和向往。(3)志趣相投之感:尾联诗人说不要讲室内案牍满地,他只认得诗人在此间,实际上表达的是诗人在此和朋友志趣相投。【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两句实写”错,前一句是实写,后一句是虚写。故选C。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联“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诗人谪居多年,心情苦闷,受朋友窦员外邀请,来到他的崇德里新居,看到街西美丽的风景,禁不住喜笑颜开。“开颜”二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颔联“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实写院外之景。清光门外,有一溪渠水缭绕着院子,从墙头望出去,可以看到远山的点点秋色。颈联“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是写院内之景:院子里种植着几棵松树,晚上可以欣赏明月松间照的美景,院子里还栽种了很多芍药,等到春天就可以欣赏芍药花开满园的美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对优美生活环境的欣赏和向往。尾联“莫言堆案无馀地,认得诗人在此间”,这一联写诗人和窦员外“在此间”相识,成为志趣相投的好朋友,表达了志趣相投之感和闲适愉悦的心情。15.A16.(1)包含的哲理: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消亡有其必然性,而生老病死也是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思想感情:①劝慰白居易不要因好友去世而过于伤感、也不要因年老体衰而颓唐消沉的情感;②体现出诗人的乐观旷达的人生观。【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A.“作者因三位好友谢世写了此诗,寄给乐天,乐天见后因伤心也写了双绝句寄给作者”错误。题中“见示”是“给我看”,诗的首联也写先吟乐天双绝句,然后作者才“奏短歌”以答复。应是乐天因三位好友谢世写了双绝句,寄给作者,作者见后因伤心写了此诗寄给乐天。故选A。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妙处的能力。颈联“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芳林中的新叶不断催换着旧叶,流水里前波总是让位给后波。此联最能体现刘禹锡的哲学思想。这里“陈叶”、“前波”可指旧事物,“新叶”、“后波”可指新事物,本义指春天里,茂盛的树林新长出的叶子,催换着老叶、旧叶;江河中,奔腾的流水前面的退让给后起的波浪。意味着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消亡有其必然性,而生老病死也是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里“陈叶”、“前波”还可指微之、敦诗、晦叔等已经去世的好友,“新叶”、“后波”可指“晚辈”。刘禹锡有感于友人的去世,悲痛之余,他想到的也许就是尊重逝者、善待生者,以及生者应该珍惜生命好好的地活下去。体现出乐观豁达的人生观。17.C18.①如今国家实现了统一,往日的军事堡垒西塞山,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②触景生情,抚今追昔,抒发了国家统一是历史的必然。③借古讽今,告诫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最终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④同时也表达了内心深处的隐忧和提醒统治者要以前朝兴亡为借鉴的良苦用心。【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等的能力。C.“颈联上句写空间,下句点时间”错。颈联写“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上句写时间,下句写空间。故选C。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最后两句写“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意思是从今以后天下归为一同,芦荻在旧垒上萧萧飘摇。也就是说如今国家实现了统一,以前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此句作者触景生情,抚今追昔,直接写“今逢”之世,写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灭的见证,更是分裂失败的象征,也是“今逢四海为家日”、江山一统的结果,抒发了国家统一是历史的必然。作者借古讽今,沉郁感伤,但繁简得当,直点现实,寓深刻的思想于纵横开阖、酣畅流利的风调之中,诗人好像是在客观地叙述往事,描绘古迹,其实并非如此,刘禹锡在这首诗中,把嘲弄的锋芒指向在历史上曾经占据一方、但终于覆灭的统治者,这正是对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的迎头一击。此句告诫我们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最终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个六朝覆灭的教训,对于当时骄侈腐败的唐王朝来说,是一面很好的镜子。作者在这里表达了内心深处的隐忧,提醒统治者要以前朝兴亡为借鉴,不要重蹈他们的覆辙。19.D20.①以动衬静(动静结合)。以鹊噪衬静,以蝶飞动景衬托晚禾、秋草静景。②视听结合。晚禾、蝶飞、秋草是视觉描写,鹊噪是听觉描写。③远近结合。“鹊噪晚禾地”是远景,“蝶飞秋草畦”是近景。【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托物言志”错,结句“疲马再三嘶”是借物抒情,以疲马再三嘶鸣,渲染依依惜别之情。故选D。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题干要求从写景的角度来赏析。颈联“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所写的景物有喜鹊、禾地、蝴蝶、秋草哇等,体现景物特点的词语有噪、飞等。其中,鹊噪、蝶飞是动景,禾地、草畦是静景,鹊噪是从听觉角度描写的,其他是从视觉角度描写的,由此可考虑以动衬静、视听结合等手法。从位置关系看,“鹊噪晚禾地”是远景,“蝶飞秋草畦”是近景,远近结合。全诗采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紧紧围绕潜水驿,写其周围村庄、田野秋天社日的风光景色,采用视听结合、远近结合的手法写景,从村内写到村外,从人类写到虫鸟花草,描绘出一片祥和之景,烘托渲染出依依惜别之情。21.D22.①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诗中以“潦倒声名拥肿材”自嘲具有才华,如今却只能“静对道流论药石”,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②一生悲苦,困顿不顺。诗人一生多变故,苦于人生不顺利。③孤独寂寞,远离故土。诗人与故土相距遥远,而如今又门庭冷落,抒发思念故乡、寂寞孤独之感。【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D.“但劝说其文锋不要太过犀利”分析错误,最后一联只是通过“延平剑”的典故赞扬陈判官的诗文文采,并没有劝说之意。故选D。2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一生多故苦邅回”意思是自己一生多变故,人生不顺利,自己对此感到悲苦。“苦”点明作者人生状态,寓无限伤感于其中。可见,诗人一生悲苦,困顿不顺。“潦倒声名拥肿材”是说自己有才华却声名潦倒,这是诗人的自嘲之词,“静对道流论药石”是说自己如今的境况,只能对着道流谈论关于治病养生的药物,流露出一种悲愤不甘的情感。“拥肿材”“论药石”形成对比,可见,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东洛闲门昼未开”写自己与家乡相距遥远,不能回到家乡,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偶逢词客与琼瑰”写自己偶遇词客,看到了好诗文,“偶逢”可见作者门庭冷落,体现出诗人的寂寞孤独。23.A24.寄情于鹤,诗人希望朋友与双鹤相伴,享受在池塘边上高视阔步的悠闲时光。委婉劝慰朋友(在经历了人生辉煌之后)能够放平心态,安闲度日,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切之情。以双鹤暗喻裴度的君子之风,表达诗人对朋友清雅孤洁的赞美之情。【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请求为官”“功高倨傲”错误,“乞身”是请求辞职之意。故选A。2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尾联“心寄华亭一双鹤,日陪高步绕池塘”意思是,愿友人与双鹤相伴,悠闲地在池塘边阔步。一方面,作者寄情于鹤,希望双鹤陪伴友人,悠闲度日;另一方面,以双鹤为喻,鹤是隐逸的象征,鹤外形高雅,走起路来,体态昂然,犹如高人隐士,表达作者对友人清雅孤洁的君子之风的赞美之情;“日陪高步绕池塘”希望友人与双鹤为伴,悠闲自在在池塘边上高视阔步,当时裴度充任东都(洛阳)留守,此为闲职,委婉劝慰友人要学会放平心态,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切之情。25.D26.①借景抒情的手法,全诗紧紧围绕潜水驿,写其周围村庄、田野秋天社日的风光景色,抒发对友人的惜别之情。②视听结合、远近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晚禾秋景的视觉与鹊噪的听觉描写相结合,“鹊噪晚禾地”的远景和“蝶飞秋草畦”的近景相结合,并通过“鹊噪”“蝶飞”以动衬静,从村内写到村外,从人类写到虫鸟花草,描绘出一片祥和之景,烘托渲染出依依惜别之情。③卒章显志,结尾句写驿马因疲惫而不住嘶鸣,让诗人想到友人也即将上马远行,抒发对友人的惜别之情。④呼应标题、首句,结尾“驿站”与题目首句遥相呼应,使诗歌结构紧凑,情感和谐圆融。(答出三点即可)【解析】2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D.“结尾句托物言志……表明自己虽十分劳累但仍愿努力工作的志向”说法错误。结句写驿使下马奔向站内交差去了,留下驿马因疲惫而长一声短一声地嘶鸣。这是诗人看到的情景,抒发对友人的惜别之情。故选D。2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诗为送别诗。作者送别好友,诗中“田家连竹溪。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等内容都是对潜水驿周边环境的描写,对其周围村庄、田野秋天社日的风光景色进行了详细的描写,潜水驿是作者的送别之地,作者通过对其周边景色的描写,寄寓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此处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诗中“鹊噪晚禾地”是从远处观察潜水驿,描写的是远景,“蝶飞秋草畦”则是对作者眼前景象的描写,是近景,这两句运用了远近结合的写法。而“鹊噪”“蝶飞”则是通过声音和动作来表现秋天潜水驿的安静,既是视听结合,也是以动衬静。通过对动物花草的描写,突出了送别场面的祥和景象,从而突出了作者对朋友即将离去的依依惜别之情。诗歌的尾联“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描写了驿马因疲惫而不住嘶鸣,让诗人想到友人也即将上马远行,这里既有对朋友远行的担心,也有对朋友平安的祝福,饱含着作者对朋友的惜别之情,起到了卒章显志的效果。最后,在结构上,标题、首句、结尾相互呼应,“驿站”作为作者书写的中心,是诗歌的线索,将整个诗歌串联起来,让诗歌结构紧凑,情感和谐圆融。27.D28.①景色优美,生机盎然。农家鹧鸪飞鸣,橘柚飘香,充满生机;龙阳县河滩一带地势平旷,绿草如茵,环境优美;②民风淳朴,热情好客。主人把客人引到大堤上观赏美景,热情好客;孩子们前来围观,黄犬也叫个不停来凑热闹。③政宽事简,人民安乐。首联写县衙环境整洁,百姓们在衙前安然地整修渔具;尾联与开头遥相呼应,吏不扰民,民无讼事,各安其业。【解析】2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一派萧瑟景象,作者意兴阑珊心情黯然”分析错误。尾联与开头遥相呼应,上句说吏不扰民,下句说民无讼事。处处鸟鸣犬欢,生活安宁,一派升平景象,诗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故选D。2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从诗的颈联“鹧鸪惊鸣绕篱落,橘柚垂芳照窗户”以及尾联“沙平草绿见吏稀”等可以看出,龙阳县河滩一带地势平旷,绿草如茵,环境优美,而农民家里鹧鸪绕着篱笆飞鸣,橘柚树上开满花朵,映照在窗户之上。从中可知龙阳县景色优美,生机盎然。从颔联“主人引客登大堤,小儿纵观黄犬怒”可知,刺史到县里巡查,好客的主人把客人引到大堤上观赏美景,孩子们前来围观,黄犬也叫个不停来凑热闹。这一联写出了热闹欢快的场面,表现了当地人民民风淳朴,热情好客。而从首联“县门白日无尘土,百姓县前挽鱼罟”,尾联“沙平草绿见吏稀,寂历斜阳照县鼓”可以看出,“县门白日无尘土”写了县衙环境的整洁,“百姓县前挽鱼罟”反映了百姓并不惧怕官员,而是安然地在衙前整修渔具。“沙平草绿见吏稀,寂历斜阳照县鼓”则是与开头遥相呼应,“见吏稀”表明吏不扰民,而“寂历斜阳照县鼓”则是表明民无讼事,这些描写突出了龙阳县政宽事简,人民安乐的景象。29.B30.颔联上句写诗人“静看”池边蜜蜂飞舞的景象,欣赏其勤劳积极的生活态度;下句写诗人“闲想”仙鹤的高雅仪态,思考其超凡脱俗的君子风范;全联虚实结合,表现了诗人对美好品德的不懈追求。【解析】2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B.“只好在饮酒抚琴纵情享乐中排遣愁绪”错误,饮酒、抚琴既是诗人娱情悦志、排遣愁绪的一种方式,也表现了诗人不甘沉沦、在寂寞中力求振拔的精神。故选B。3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人情感的能力。“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颔联写诗人的两个动作:看和想。并从所看所想的内容展现出诗人美好的心灵。池边花草丛生,蜜蜂飞舞。他静静看去,感到很受教益。蜜蜂“繁布金房,垒构玉室。咀嚼华滋,酿以为蜜”一生何尝偷闲?对于敌害,它们群起而攻,万死不辞,临战何尝退却?这就引起诗人深沉的思考。诗人积极参加政治革新,并写了大量讽刺权贵的诗篇,这一切都是问心无愧的。但历遭打击,也曾产生过消极退隐的念头。这里“蜂教诲“三字,说明诗人从蜂的勤奋勇敢受到启示。我国古代有”圣人师蜂“的说法。师蜂自励,表现出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这一联出句从“看”字引出,是实写。“闲想鹤仪形”,相传鹤是君子所化,所以“鹤仪形”也就是君子的仪形。这里以“鹤仪形“为尚修德至勤,表现了“身闲志不闲“的高尚情操。颔联出句从“看”字引出,是实写;对句从“想”字着笔,是虚写。全联虚实结合,抓住蜂的勤劳勇敢和鹤的志趣高尚的属性,构成了鲜明的感性形象,表现了诗人对美好品德的不懈追求。31.A32.(1)表达了对好友的感激与赞赏之情。“不逐繁华”“摆落俗人心”是对好友不慕权贵来访问自己的感激,更是对好友不流于世俗的行为的赞赏。(2)隐含了自身仕途不顺的感伤之情。“闲散”一语突出诗人此时境况,落寞抑郁之情蕴含其中。【解析】3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A.“察觉自己的过错”“歉意”错误,这是对诗歌标题的曲解,标题“酬淮南廖参谋秋夕见过之作”中“见”相当于“我”,“过”是“拜访”之意,“见过”即为“拜访我”,这是对淮南廖参谋来拜访自己的酬答之作,含感激之意。故选A。3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理解尾联的意思,然后结合全篇分析作者的情感。“不逐繁华访闲散,知君摆落俗人心”意思是“你不追逐权贵之人却来拜访我这个闲散之人,我知道您是摆脱了世俗之人的行为”。由诗歌标题“酬淮南廖参谋秋夕见过之作”可知,淮南廖参谋在秋夕之时来拜访诗人,所以尾联中的“不逐繁华访闲散”“摆落俗人心”的是廖参谋,而“闲散”则是指诗人自己;廖参谋没有像那些“俗人”一样去“逐繁华”,而是来访我这个“闲散”之人,这既是对友人不慕权贵的赞赏,也是对友人来访问自己这个闲散之人的感激;诗人说自己是“闲散”之人,既有自嘲的成分,也暗含感伤之意,可知此时的诗人是闲置之身,未受重用,所以自嘲之中是含仕途不顺的感伤落寞。33.C34.①坚强不屈,积极乐观。面对挫折不屈服,师蜂自励,显勤奋勇敢;以杖自励,有政治抱负;②志趣高雅,品格高尚。以鹤自比,情怀高洁;调酒抚琴,志趣高雅;机心已息,胸怀坦荡。【解析】3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C.“意趣不同,后者显得落寞”错误,本诗“调神气”指调节精神,与“长精神”是一致的,诗人刘禹锡最可贵的品格就是不甘沉沦,在寂寞中力求振拔的精神。故选C。3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人形象的能力。诗中主要通过环境衬托、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借助“蜂”“鹤”“酒”“琴”等典型意象,来展现出诗人美好的心灵的。“日午树阴正,独吟池上亭”,首联两句写出恬静幽雅的环境,借以衬托诗人孤独闲适的情韵。“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颔联写诗人的两个动作:看和想。从所看所想的内容展现出诗人美好的心灵。蜜蜂飞舞,他静静看去,感到很受教益。“蜂教诲”三字,说明诗人从蜂的勤奋勇敢受到启示。我国古代有“圣人师蜂”的说法。师蜂自励,表现出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闲想鹤仪形”从“想”字着笔,“鹤仪形”是君子的仪形。这里以“鹤仪形”为尚,修德至勤,表现了“身闲志不闲”的高尚情操,形象高洁。“法酒调神气,清琴入性灵”,颈联进一步刻画诗人的自我形象。诗人饮酒是为了“调神气”,即调节精神。这与“暂凭杯酒长精神”一致。借清琴以陶冶性灵,寄托自己高洁的情怀。仍从“静”、“闲”两字着笔,表面上写得恬淡闲雅,而感情的伏流并不平静。接受“蜂教诲”,应该勤奋工作,勇于为人;取法“鹤仪形”,应该进德修身,心存社稷。但诗人当时已被排挤出朝,无政可从。这种主观与客观的矛盾,使诗人深感苦闷。“浩然机已息,几杖复何铭?”尾联作达观之语,但又以反问句作结,隐隐透出内心的不平。“机”是机心。世人为了争权夺利,机心百出,刘禹锡无意于此,所以说“机已息”。给几、杖作铭文,有自警或劝诫之意。诗人虽然已被排挤出朝,无政可从,但依然不忘进德修身。虽对朝廷不满,依然以杖自勉,心存社稷。35.D36.(1)全诗无一处对具体史实进行叙写,却明确表达出作者的吊古伤今、借古讽今的意图。(2)前两联写景,描写与六朝有关的金陵名胜古迹景象,为下文的感慨做铺垫,暗示千古兴亡之所由。(3)后两联则通过议论和用典体现主旨:通过议论揭示六朝兴亡不在于山川形势、而在于人事的道理;化用典故,讽谏唐朝当时的统治者要以史为鉴。【解析】35.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D.“直接指斥当时唐代统治者”错误。诗人化用《玉树后庭花》的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规讽之意,意味深长。故选D。3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联从题前摇曳而来,尾联从题后迤逦而去。前两联只点出与六朝有关的金陵名胜古迹,以暗示千古兴亡之所由,而不是为了追怀一朝、一帝、一事、一物。至后两联则通过议论和感慨借古讽今,揭示出全诗主旨。全诗无一处对具体史实进行叙写,却明确表达出作者的吊古伤今、借古讽今的意图。首联写的是晨景和晚景。诗人为寻访东吴当年冶铸之地——冶城的遗迹来到江边,正逢早潮上涨,水天空阔,满川风涛。冶城这一以冶制吴刀、吴钩著名的古迹在何处,诗人徘徊寻觅,却四顾茫然。只有那江涛的拍岸声和江边一片荒凉的景象。诗在开头两句巧妙地把盛衰对比从景语中道出,使诗歌一落笔就紧扣题意,自然流露出吊古伤今之情。颔联两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此处写的景,则不仅是对历史陈迹的凭吊,而且以雄伟美丽的山川为见证以抒怀,借以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某一历史问题的识见。山川风物在变幻的历史长河中并没有变异,诗人看到的仍是:春草年年绿,旧烟岁岁青。这一联熔古今事与眼前景为一体,“新草绿”、“旧烟青”六字下得醒豁鲜明,情景交融,并为下文的感慨作铺垫。  颈联承上两联转入议论。诗人以极其精炼的语言揭示了六朝兴亡的秘密,并示警当世:六朝的繁华哪里去了?当时的权贵而今安在?险要的山川形势并没有为他们的长治久安提供保障;国家兴亡,原当取决于人事!在这一联里,诗人思接千里,自铸伟词,提出了社稷之存“在德不在险”的卓越见解。尾联“《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六朝帝王凭恃天险、纵情享乐而国亡,历史的教训并没有被后世记取。诗人以《玉树后庭花》尚在流行暗示当今唐代的统治者依托关中百二山河之险,沉溺在声色享乐之中,正步着六朝的后尘,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玉树后庭花》是公认的亡国之音。化用典故,含蓄地把鉴戒亡国之意寄寓于一种音乐现象之中,可谓意味深长。37.D38.①这两句用比喻的手法,把人的晚年比作满天的晚霞,写出诗人面对衰老积极乐观的豪迈之情,要在有生之年发出光和热。②这两句诗既是诗人的内心世界的自我剖白,又是对老朋友白居易的宽慰和鼓励。③这两句是全诗点睛之笔,以景结情,意境优美,气势豪放,给读者留下想象和思考的空间。【解析】3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整首诗语言含蓄典雅”错,这首诗的语言整体比较浅切,通俗易懂。故选D。3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句的能力。“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不要说太阳到达桑榆之间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桑榆:指桑、榆二星。太阳下到桑榆二星之间,天色便晚了,喻人至晚年。曹植《赠白马王彪》:“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霞:霞光,这里指晚霞。此处运用比喻,把人的晚年比作满天的晚霞,“莫道”“尚”二字写出诗人面对衰老积极乐观的豪迈之情。这两句是全诗点睛之笔,诗人面对衰老,不消极,不悲观,要用有生之年撒出满天的红霞。意境优美,气势豪放,大有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概。这两句诗既是诗人的内心世界的自我剖白,又是对老朋友白居易的宽慰和鼓励。39.B40.①对朋友的感激之情和自己功业未就的感慨。②对朋友的功绩、诗文的赞美之情。③远离朋友的孤独惆怅和自我安慰之情。【解析】3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再点出与朋友同登科已达六十年之久”理解错误。诗中“屈指同登耳顺科”的意思是屈指之间与自己一同登科的朋友已到耳顺之年,感慨时光流逝之快。故选B。4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这首诗是一首唱和诗。首联“吟君新什慰蹉跎,屈指同登耳顺科”的意思是:读到您所写的新诗来慰藉我虚度的光阴,屈指算来我们一同登科的人已经到了耳顺之年(60岁)。此句作者通过“蹉跎”“屈指”表明了时间流逝之快,充满了作者的感慨,而对朋友为自己写诗以宽慰自己,作者则表达了感激之意。颔联“邓禹功成三纪事,孔融书就八年多”中,首先引用了两个典故,“邓禹”替汉光武帝刘秀打下天下时只有三十六岁,而孔融文章深刻,写成之后影响有八年之多。此联作者通过典故赞美崔群功绩已著,诗文也成就很高,同时从侧面感叹自己无论是在建功立业还是学术学问方面都一事无成,颇有自嘲的调侃。颈联“已经将相谁能尔,抛却丞郎争奈何”则是将诗人自己的经历与崔群曾经当上将相的身份作对比,突出了朋友的功绩和自己功业未就的感慨。尾联“独恨长洲数千里,且随鱼鸟泛烟波”则是说自己马上就要到数千里之外的苏州赴任,要伴着鱼鸟坐船前去赴任。作者此时身在洛阳,与好友诗歌唱和,作者马上就要离开朋友去苏州赴任的情况,自己将孤独的踏上旅程,但好在有鱼鸟能陪伴自己的海上旅程。言语间充满了远离朋友的孤独惆怅和对朋友依依不舍之情,同时其中也有一许自我安慰之情。41.B42.“初”,刚刚。“未”,没有。颔联是说寒树上的鸟刚刚活动,霜桥上还没有人走动。“初”“未”两字表达了“早发”之“早”。【解析】4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由高到低”错误,颈联“水流白烟起,日上彩霞生”是说“在流水上升起白色的水烟,日光照在上面生出彩霞”,所以颈联是“由低到高”描绘了诗人晨行时所见到的景象。故选B。4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颔联“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是说“让人心生寒意的树上的鸟儿刚刚活动,布满霜雪的桥上还没有人走过”,其中,“鸟初动”中的“初”字,是刚刚的意思,强调鸟儿尚且刚刚活动;“人未行”中的“未”字,是没有的意思,强调人们尚未出来走动。可见,“初”“未”两字用得非常准确,巧妙的扣题,侧面烘托强调了诗人出行之“早”。43.C44.其一的结句以景结情,当新词唱尽,四周悄然,只见红霞映树,只闻鹧鸪和鸣,衬托了姑娘们因唱尽新词无人应对而产生的惆怅、失落之情,耐人寻味;其三的结句侧面描写,次日清晨,游童在歌舞场地拾到姑娘遗落的花钿,烘托出昨夜热烈狂欢的气氛,情味悠长。【解析】4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表现出青年男女跳舞至深夜的疲惫之状”说法错误,应为“表现出青年男女跳舞时热烈的情绪和狂欢的情景”。故选C。4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两首诗是一组组诗中的诗歌,两首诗都是写川江一带的踏歌民俗风情,但两首诗在具体的写法上却有着很大差别。两首诗的结句就体现出这种差别。第一首中的“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鸪鸣”是写景,此处是以景结情,且是一个特写镜头,它表现的并不是全部的女郎而是其中的某一个,在别人都凭歌声为媒介而会到自己所“欢”的时候,她却是“唱尽新词欢不见”,尝到了失望的滋味。但她仍旧怀着希望,一直等到“红霞映树”的早晨,小伙子最后是否来了?“鹧鸪鸣”声似乎有所暗示。“鹧鸪”是古诗中常用的意象,代表悲苦,诗中通过“鹧鸪”这一典型意象,衬托了姑娘们因唱尽新词无人应对而产生的惆怅、失落之情,耐人寻味。第二首中的结句“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月落乌啼云雨散”是说他们歌舞竟夜,直至天明。从意思上讲,狂欢之夜的情景已经写完,但作者又用“游童陌上拾花钿”一语,对狂欢之夜做了无声的渲染。次日,游童们沿路去拾取女郎遗落的花钿(女子的首饰),花钿遗落满地而不觉,可知当时歌舞女子是如何沉浸在歌舞狂欢之中。这种从侧面的、启人想象的写法,其含意的丰富和情味的悠长,更胜于正面的描写。通过侧面描写,烘托出昨夜热烈狂欢的气氛,呼应了上一句“振袖倾鬟风露前”,意味悠长。45.C46.(1)“衔”和“驾”运用比拟的手法;(2)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云层逐渐遮蔽日光,化作山雨,风卷起潮水涌入田头的景象;(3)烘托了作者对朋友的思念之苦。【解析】4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技巧,品味诗人情感的能力。C.“颔联通过虚写回忆了……历阳旧游的美好场景”错误,前一句“京邑旧游劳梦想”是回忆京邑旧时同游,是虚写;后一句“历阳秋色正澄鲜”是实写历阳秋色正浓。故选C。4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炼句的能力。“云衔日脚成山雨,风驾潮头入渚田”意思是“云层渐渐掩盖住太阳,化作山雨倾泻而下;风卷起潮水涌入田间地头”。前一句写云如何一点点变成雨,“衔”意思是“用嘴含”,这本是动物的行为动作,此处用来形容云一点点遮蔽“日脚”;后一句是写潮水如何涌入田间地头,“驾”意思是“驾驶”,本是人的行为动作,此处用来形容风卷潮水涌入田间的情形,由此可知,这“衔”和“驾”使用比拟的手法,将雨来以及潮水涌流的情形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最后体会情感效果。由诗歌题目可知,刘禹锡收到好友张籍一首七言诗后所作的答诗,颔联展现二人友谊之深,尾联表达自己孤身一人的寂寞和知音不得见的无奈与惆怅之情,由此可见,颈联所写自然景象则是对友人深切思念之情的烘托。47.D48.《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整,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插田歌》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解析】4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悲伤的心情”错误。农夫农妇们是以地方俚语唱和,是欢乐愉悦的心情。故选D。4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两首诗中《插田歌》是古体诗(民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近体诗,古体诗倾向口语化,韵律自由,是民歌风;近体诗倾向于典雅,韵律严格,风格庄重。首先,从选词上言,《插田歌》多选用口语化词语,似是农民口中讲出,通俗易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则选用典雅的词语来指称意象表达感情,如“烂柯人”“沉舟”“翻似”等,显得典雅庄重。其次,从韵律上言,《插田歌》本为民歌,自然成韵;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平仄严格,声韵调和。再次,从修辞上说,《插田歌》平白如话,少用修辞,即使用到比喻,也浅显生动,如“田塍”如“线”。《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则有用典,如“闻笛赋”“烂柯人”;对仗也工整。总之,《插田歌》质朴活泼,《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典雅平正。49.B50.①这四句写市朝人昏昏沉沉睡懒觉,与诗人的征程早发形成鲜明对比,丰富了诗歌的思想内容。②这四句由写“我”转为“市朝人”,从反面表现诗人拒绝安乐,乐于早发以赴任的情怀,强化了诗人鄙薄慵懒、渴望进取的情感。【解析】4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B.“……愤慨之情油然而生,只能借高声吟诵《孤愤》来化解”错误,“凝睇万象起,朗吟孤愤平”意思是“我凝视着万千气象,朗朗吟咏,忠愤的情怀变得平和”,可见心境变得平和,且下文诗人又将自己与“渚鸿”(沙洲上的大雁)对比,“未矫翼、已遐征”,表达了作者老骥伏枥的壮志。故选B。5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由题干可知,首先要把握这四句的意思,然后结合全诗的情感分析这四句的作用。“因思市朝人,方听晨鸡鸣。昏昏恋衾枕,安见元气英”意思是“那些市朝之人才听到鸡鸣,依然迷恋着衾枕,哪能欣赏到天地间的大美”,这四句描写的对象是“市朝人”,在这晨鸡鸣之时,他们还依然昏睡,而此时的诗人已经“遐征”,可见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上文写自己早发赴任,此处写“市朝人”“昏昏恋衾枕”,两相结合,丰富诗歌内容。从全篇来看,诗歌先写诗人一边赶路,一边吟咏,之后写“市朝人”还在沉沉酣睡,结合“安见元气英”以及后面四句“纳爽耳目变,玩奇筋骨轻。沧洲有奇趣,浩然吾将行”可知,诗歌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追求,所以此处写“市朝人”的表现实际上是从反面来表达自己对贪于安乐的鄙薄,表彰显自己的进取之态。51.D52.①对春天离去的怅惘哀伤。首联以迎春送春的对比,表达了伤春之情。(或以残花凋零,兰露如泣,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对春天离去的哀伤之情)②对人生易老,年华已逝的悲叹。借佳人对镜发现容颜改变,抒发对年华已逝的悲叹。③贬谪他乡,困顿不得志的郁闷。诗人用屈原(贾谊)的典故,表达理想落空的郁闷。【分析】5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D.“‘一醉忘机’意味深长,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心态”错误,只有在醉中才能忘却世俗烦庸,与世无争,恰恰表现出诗人对现实人生的失意和痛苦。故选D。5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联“昨来迎春”“今日送归”暗含对比,颔联“残妆”“含露泣”等词写暮春时节兰花凋零、兰露如泣,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离去的伤感和失意。颈联“容颜改”写佳人对镜发现容颜改变,表明时间流逝,借此作者抒发了对年华已逝,人生易老的慨叹。颈联中“心事违”指不得志,结合注释“‘楚客’,指屈原,一说指贾谊”可知,诗人用屈原(贾谊)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和他们一样,被贬他乡,客居异地,人生困顿,理想落空的郁闷。53.B54.①颔联用借代的手法,以“朱门”和“玉树”指代权贵富豪之家,这里指裴度(相公)的府邸,鹤进入富贵之家,不再挑拣栖身之所,而是选择安身立命。②托物言志,作者借鹤表达自己久经贬谪,年岁已高,重入庙堂实属不易,欲实现用世之志,就不再计较于职位高低贵贱的无奈。【解析】5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B.“颈联实写鹤在裴相公家中的惬意生活”错误,颈联是诗人想象鹤在裴度家中的惬意生活,是虚写。故选B。5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首先理解颔联的意思。“朱门乍入应迷路,玉树容栖莫拣枝”意思是“初到富贵之家应会迷失方向,容许栖身玉树不要再挑选枝头”。然后结合所用技巧品味效果。这里是“朱门”和“玉树”使用借代修辞,代指豪富权贵之家,结合诗歌标题“和乐天送鹤上裴相公别鹤之作”可知,具体是指裴度的府邸;这两句诗是想象鹤在裴度府邸的生活,刚入豪门鹤“应”会迷路,劝鹤不要计较栖身之地,无需“拣枝”,因“玉树容栖”,结合注释作者的情况来看,“刘禹锡结束了二十多年的贬谪生活,回到长安,任主客郎中”,作者长久身处贬谪之地,此时回到长安,终于有了施展之地,显然是借“鹤”入裴府来说自己重回长安,劝鹤不要计较栖身之所实则是说自己不要计较职位高低,因为此次重回实属不易,流露无奈之情。55.C56.①刘禹锡此诗正是这样。前两联写景,暗示千古兴亡之由;后两联议论感慨,借古讽今,揭示全诗主旨。②首联巧妙地把盛衰对比从景语中道出,使诗歌一落笔就紧扣题意,自然流露出吊古伤今之情。③颔联熔古今事与眼前景为一体,“新草绿”“旧烟青”情景交融,并为下文的感慨作铺垫,不仅是对历史陈迹的凭吊,而且以雄伟美丽的山川为见证以抒怀,借以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某一历史问题的识见。④颈联转入议论,解释六朝灭亡的原因是人事而非险要的山川形势,提出国家之存“在德不在险”的思想。⑤诗人以《玉树后庭花》尚在流行,暗示当今唐代的统治者依托关中百二山河之险,沉溺在声色享乐之中,正步着六朝的后尘,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解析】5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转入记叙”错。颈联“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不是“记叙”,是“议论”。故选C。5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写作技巧的分析鉴赏能力。“咏史诗不必凿凿指事实”,意思是咏史不一定写具体的历史事实,也就是通过其他方式咏史,这就需要我们鉴赏诗歌内容,看看诗人是通过写什么来“咏史”的。“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首联写的是晨景和晚景。诗人为寻访东吴当年冶铸之地——冶城的遗迹来到江边,正逢早潮上涨,水天空阔,满川风涛。冶城这一以冶制吴刀、吴钩著名的古迹在何处,诗人徘徊寻觅,却四顾茫然。只有那江涛的拍岸声和江边一片荒凉的景象。傍晚时分,征虏亭寂寞地矗立在斜晖之中,尽管亭子与夕阳依旧,但人事却已全非。诗在开头两句巧妙地把盛衰对比从景语中道出,使诗歌一落笔就紧扣题意,自然流露出吊古伤今之情。“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颔联两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此处写的景,则不仅是对历史陈迹的凭吊,而且以雄伟美丽的山川为见证以抒怀,借以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某一历史问题的识见。诗人说:看哪,时序虽在春寒料峭之中,那江心不沉的战船——蔡洲却已长出一片嫩绿的新草;那向称金陵门户的幕府山正雄视大江,山顶上升起袅袅青烟,光景依然如旧。面对着滔滔江流,诗人想起了东晋军阀苏峻、陶侃、温峤起兵在此伐叛、幕府山正是由于丞相王导曾在此建立幕府屯兵驻守而得名等历史。山川风物在变幻的历史长河中并没有变异,诗人看到的仍是:春草年年绿,旧烟岁岁青。这一联熔古今事与眼前景为一体,“新草绿”、“旧烟青”六字下得醒豁鲜明,情景交融,并为下文的感慨作铺垫。“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颈联承上两联转入议论。诗人以极其精炼的语言揭示了六朝兴亡的秘密,并示警当世:六朝的繁华哪里去了?当时的权贵而今安在?险要的山川形势并没有为他们的长治久安提供保障;国家兴亡,原当取决于人事!在这一联里,诗人思接千里,自铸伟词,提出了社稷之存“在德不在险”的卓越见解。尾联“《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六朝帝王凭恃天险、纵情享乐而国亡,历史的教训并没有被后世记取。诗人以《玉树后庭花》尚在流行暗示当今唐代的统治者依托关中百二山河之险,沉溺在声色享乐之中,正步着六朝的后尘,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贞一斋诗说》说:“咏史诗不必凿凿指事实,看古人名作可见。”刘禹锡这首诗就是这样,首联从题前摇曳而来,尾联从题后迤逦而去。前两联只点出与六朝有关的金陵名胜古迹,以暗示千古兴亡之所由,而不是为了追怀一朝、一帝、一事、一物。至后两联则通过议论和感慨借古讽今,揭示出全诗主旨。这种手法,用在咏史诗、怀古诗中是颇为高明的。57.B58.①第一首写水中“桨声”,运用拟声词“幽轧”来突出“桨声”,写出了船只往来之多,人们争渡之急。②第二首写行人的歌声,运用通感(比喻)的手法,以视之所见的流水和月光的无限来写耳之所听的歌声中情与怨的无限(将耳中所闻之歌声与视野所见之流水、明月融合为一体,写出了歌声中情与怨的无限)。【解析】5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点面结合”错,应是“远近结合”。堤头酒旗相望,堤下船只密集,樯橹相连。为读者展示了江南水乡风俗画的完整背景;三、四两句,描摹近景,增强了画面感,画出了一幅生动逼真的江边晚渡图。故选B。5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象及相关诗句的鉴赏能力。第一首写“桨声幽轧满中流”,状写景色,摹拟声音,不写人声的嘈杂,只用象声词“幽轧”两字,来突出桨声,写出了船只往来穿梭和船工的紧张劳作,把“争渡急”写足,意境与诗味俱佳,使人如有身临其境之感。第二首写“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开头二句先将月夜对歌总写一笔:月照寒江,夜色中隔江相望,烟波渺茫。“《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他们唱的是什么歌,诗人用第三句作了概括:“《桃叶》传情《竹枝》怨”,都是巴山楚水人民爱唱的民歌。“水流无限月明多”是写眼前所见之景:流水和月光无穷无尽,契合江边和夜色。同时也是比喻,以流水和月光的无限来比喻歌中“情”与“怨”的无限,把歌唱者的感情形象化。这句诗是以视觉来写听觉的,流水与月光,既含流动之势,又具明丽之色,这是用眼可以看到的,是视觉的感受;但是优美、动人的歌曲也能给人灵动、流丽的艺术感受,两者(指视觉与听觉)能引起“通感”。这种描写创造了优美的艺术境界,产生了良好的美学效果。整首诗写景与抒情水乳交融,感情深沉真挚,景色优美动人。59.C60.①劝勉友人不要因年老而悲伤,不要羡慕三春的桃李,此时的自己如同八月桂花,果实累累;②乐观主义情怀启人深思,诗人用桃李徒然浓艳,而桂花果实累累,说明人年老并非无用的道理,启迪人们乐观向上。【解析】5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C.“现在的失去固然可叹,但将来仍存有希望”错误,“骊龙颔被探珠去,老蚌胚还应月生”是说年老,意味着成熟,意味着充实,意味着精华的集结,是应该感到高兴的事情。并非说年老就失去了很多,实在可叹,也并非说将来仍存有希望。故选C。6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情感和哲理的能力。年老,是白居易悲叹的核心问题,他甚至因此把自己看作一棵毫无生机的“枯树”。刘禹锡在答诗中正是抓住这一核心。尾联“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意思是:不要羡慕春天的桃花、李花开的繁多热闹,人年老了就像三秋桂子,硕果累累,欣欣向荣。春天的桃李象征青年,而桂花象征老年,诗人有感于友人“枯树”的悲叹,以此来劝勉安慰,可见用情之深。作品取喻于现实生活,说明三春的桃李固然鲜艳可爱,而沁脾的桂香,坚实的核果,更喜欢在秋天欣欣向荣,人生的秋天不也是如此吗?人年老了,应该是三秋飘香的桂子,而不是衰朽无用的枯树。诗人在诗中传输了乐观主义的态度,启发人们直面困境,引人深思。61.D62.不同意。①前者不光赞美了劳动妇女的创造力之美,也赞颂了壮年男子的劳动之美。“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中“银钏金钗”代指妇女,“长刀短笠”代指男子。②后者前两句写淘金妇女的劳动,并且从“日照”“满”字中,看到了她们劳动的时间之长和艰辛,表达了作者对他们劳动的赞美之情。后两句讽刺权贵无限度地掠夺人民的劳动果实,含有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之义。【分析】6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整体赏析能力。D.“直接表现了对劳动生活的赞美”理解错误,第一首描写了一幅山村居民热气腾腾的劳动生活画面,诗中没有直接发出赞美,但那种与劳动生活的旋律十分合拍的轻快的节奏,隐隐透露出诗人欣喜愉快的心情和对劳动生活的赞叹;第二首“美人首饰侯王印”皆来自妇女淘金,说明富贵人家所享用的贵重物件,都是从劳动人民身上榨取来的。在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议论,而只是就事喟叹,但在喟叹中,流露出了对淘金妇女的同情,以及对那些不劳而获、养尊处优的富贵者的鄙视讽刺。因此两首诗歌都不是直接表现了对劳动生活的赞美。故选D。6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情感的能力。不同意。第一首诗歌不全是赞美劳动妇女的创造力之美。“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银钏金钗”借代青年妇女,“长刀短笠”借代壮年男子。挎着长刀、戴着短笠的男人们根据传统的办法前去放火烧荒,准备播种;戴着饰物的青年妇女们下山担水,准备做饭。两句写山村居民热气腾腾的劳动生活,不光赞美了劳动妇女的创造力之美,也赞颂了壮年男子的劳动之美,全诗透露出诗人欣喜愉快的心情和对劳动生活的赞叹。第二首诗歌也不全是赞美劳动妇女的创造力之美。“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两句,写妇女淘金劳动的情景。“江隈”,指江边弯曲的地方,那里水流缓慢,泥沙容易沉积,所以淘金的妇女便挤满在那些地方。一个“满”字,写出了淘金妇女众多,没有具体刻画淘金的过程,却让人想见淘金妇女的辛苦艰难。前两句写淘金妇女的劳动,表达了作者对他们劳动的赞美之情;“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两句,即景抒情,言美人头上的首饰和王侯手中的印玺所用的金子都是这些淘金妇女辛辛苦苦淘洗出来的。“美人金钗”“王侯金印”皆来自于妇女淘金,说明富贵人家所享用的贵重物件,都是从劳动人民身上榨取来的。在喟叹中流露出了对淘金妇女的同情,以及对那些不劳而获、养尊处优的富贵者的鄙视讽刺。63.C64.①本诗语言如《竹枝词》歌谣一般,明白浅近,通俗易懂。“喔喔鸣”“路旁老人”等词,以及后三句老人所说的话,都是口语性质,表现了人民对于国家统一的渴望。②本诗又如同杜甫的诗歌一样,记录社会重大事件,反映社会现实。作者侧面表现奇袭过程,又直接描写百姓对平定叛乱的拥护,并特别标明“元和十二载”,用史笔将这一重大事件记录下来,流传千古,歌颂了平蔡之役的重大意义。【解析】6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直接展现”错,应是侧面表现。“汝南晨鸡喔喔鸣,城头鼓角音和平”,汝南城的晨鸡喔喔地啼鸣,城头上军鼓号角气调和平。极力渲染蔡州凌晨雄鸡报晓、鼓角不悲的和平气氛。应是侧面表现人民对于平叛事业的拥护,盛赞李愬用兵如神。故选C。6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及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以《竹枝》歌谣之调而造老杜诗史之地位”,可见这首诗的地位和成就。首先“以《竹枝》歌谣之调”是从语言的角度进行评价的。竹枝词是一种诗体,是由古代巴蜀的民歌演变过来的,语言大多直白浅显,方言兼及巴、楚,通俗易懂。本诗中,诗歌用词极为浅显,描写早晨鸡的鸣叫之声“喔喔鸣”;如“路旁”“老人”“忆旧事”等,明白如话,表现了人民对于平叛事业的拥护。“造老杜诗史之地位”写出了该诗记录社会重大历史事件、反映现实的特点。首联写到晨鸡啼鸣、鼓角声和平,具有起兴的性质,雄鸡一唱天下白,隐含官军克复蔡州城、人民重见天日之意,与尾联写到平蔡之役的重大胜利相呼应。颔联写到路旁的老人感激涕零,侧面表现奇袭的过程以及老百姓对平定战乱的拥护,渴望实现和平的心情。最后三句老人的言辞,虽没有直接描写平蔡之战,但是通过老人的言语侧面写出了短时间内迅速解除敌人武装,奇袭的艰险以及李愬的指挥才能,特别是标明“元和十二载”,用史笔将这一重大事件记录下来。所以本诗又如同杜甫的诗歌一样,可以与杜甫诗史的地位相当。65.D66.(1)原因:诗人找到了心灵寄托的场所,内心超脱自在。(2)具体表现:与客宿夜闲话,兴致盎然;沉浸于饮酒、读书等活动以娱情遣兴。【解析】6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D.“暗含皈依佛门以回避世俗烦恼的人生理想”理解错误。颔联“久留闲客话,宿请老僧斋”只是表达自己的闲淡情致,并无皈依佛门的意思。故选D。6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从诗的尾联“翛然自有处”中,“翛然”表明作者自由的样子,“自有处”表明作者已经找到了心灵的寄托。从中可见,作者的心灵自有归宿,所以内心超脱,对当前的困难毫不挂怀。这也正是作者“不伤怀”的原因之所在。具体表现:作者在首联“雨引苔侵壁,风驱叶拥阶”写出了雨急风狂、落叶满阶的深秋景色,虽然自己不得重用,但对此自己毫不挂怀。颔联“久留闲客话,宿请老僧斋”表明作者与朋友有说不完的话,与老和尚也关系不错,表现出对生活兴致盎然。颈联“酒瓮新陈接,书签次第排”中,作者有喝不完的酒,读不完的书,完全沉浸于饮酒、读书等活动以娱情遣兴,如此丰富的物质与精神生活,即使是在这寒冷的秋季,也没有什么值得伤怀的事。67.D68.①对与朋友齐聚相谈甚欢的怀念与向往之情。诗的第一句回忆自己当初与朋友相处时的意兴勃发,颈联想象朋友们在一起时写文赋诗的情景,从而表达了自己对这种生活的怀念与向往。②诗人把令狐楚比作梁王,表达对令狐楚的敬仰。诗中将朋友令狐楚与梁王相提并论,写朋友令狐楚如梁王一样,能够让文人雅士相聚,畅谈交流,体现了对朋友令狐楚的景仰之情。③希望寻求令狐楚的帮助,表达了对得到皇帝重用的渴望。尾联先以“承明欲谒先相报”表明希望朋友将自己的愿望上奏朝廷,以“愿拂朝衣逐晓珂”表明自己希望得到重用的心情。【解析】6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语言和评价古诗观点态度的能力。D.“颈联是实写”分析错误,这里仍是想象,是虚写,因为诗人自己并没有亲临现场,只能想象出朋友们交谈的状态。故选D。6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联“长忆梁王逸兴多,西园花尽兴如何”,梁孝王曾在梁园中设宴,天下文人雅士枚乘、司马相如等都应召而至,这些人在一起尽情宴饮、赋诗,相聚甚欢。此联运用梁王在梁园宴饮宾朋的典故,回忆当初与朋友相处时的欢快情景,表达对过去与朋友相聚的怀念之情。颔联“近来溽暑侵亭馆,应觉清谈胜绮罗”,在这样一个湿润闷热的夏天,暑气侵入亭台馆舍,但是想象朋友们应该相聚在一起,高谈阔论,相谈甚欢。颈联“境入篇章高韵发,风穿号令众心和”,这一联仍为作者的想象,想象朋友们在亭馆举办诗会,诗兴大发,彼此之间一唱一和。这两联表达作者对与朋友相聚相谈甚欢的渴望和向往之情;根据注释可知,梁王常和文人雅士饮酒赋诗、宴饮宾朋,像枚乘、司马相如等文人都云集在此,首联“长忆梁王逸兴多,西园花尽兴如何”,用梁王拟比令狐楚,写朋友令狐楚如梁王一样,召集文人雅士相聚,在亭馆举办诗会,大家诗兴大发,畅谈交流,体现了对朋友令狐楚的景仰之情;尾联“承明欲谒先相报,愿拂朝衣逐晓珂”,诗人旧友令狐楚,当时身居要职,和他在一起的文人雅士自然也是得到朝廷赏识的人,所以作者希望自己也能够得到重用,希望朋友令狐楚能够帮助自己,把自己的愿望上奏给朝廷,表达了对得到皇帝重用的渴望之情。69.D70.①借景抒情的手法,全诗紧紧围绕潜水驿,写其周围村庄、田野秋天社日的风光景色,抒发对友人的惜别之情。②视听结合、远近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晚禾秋景的视觉与鹊噪的听觉描写相结合,“鹊噪晚禾地”的远景和“蝶飞秋草畦”的近景相结合,并通过“鹊噪”“蝶飞”以动衬静,从村内写到村外,从人类写到虫鸟花草,描绘出一片祥和之景,烘托渲染出依依惜别之情。③卒章显志,结句写驿马因疲惫而不住嘶鸣,让诗人想到友人也即将上马远行,抒发对友人的惜别之情。④呼应标题、首句,结尾“驿站”与题目首句遥相呼应,使诗歌结构紧凑,情感和谐圆融。【解析】6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D.“结句托物言志”“表明自己虽十分劳累但仍愿努力工作的志向”说法错误。结句写驿使下马奔向站内交差去了,留下驿马因疲惫而长一声短一声地嘶鸣。这是诗人看到的情景,抒发对友人的惜别之情。故选D。7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诗为送别诗。作者送别好友,诗中“田家连竹溪。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等内容都是对潜水驿周边环境的描写,对其周围村庄、田野秋天社日的风光景色进行了详细的描写,潜水驿是作者的送别之地,作者通过对其周边景色的描写,寄寓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此处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诗中“鹊噪晚禾地”是从远处观察潜水驿,描写的是远景,“蝶飞秋草畦”则是对作者眼前景象的描写,是近景,这两句运用了远近结合的写法。而“鹊噪”“蝶飞”则是通过声音和动作来表现秋天潜水驿的安静,既是视听结合,也是以动衬静。通过对动物花草的描写,突出了送别场面的祥和景象,从而突出了作者对朋友即将离去的依依惜别之情。诗歌的尾联“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描写了驿马因疲惫而不住嘶鸣,让诗人想到友人也即将上马远行,这里既有对朋友远行的担心,也有对朋友平安的祝福,饱含着作者对朋友的惜别之情,起到了卒章显志的效果。最后,在结构上,标题、首句、结尾相互呼应,“驿站”作为作者书写的中心,是诗歌的线索,将整个诗歌串联起来,让诗歌结构紧凑,情感和谐圆融。71.C72.应和题目中“咏栀子花”。启示人应该乐观豁达,珍惜当下,不要错过时机。【分析】7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委婉地劝说朋友”错误,“且赏同心处,那忧别叶催”,且不必忧虑别叶相催,还是趁着栀子花正开之时,来同心观赏吧。这是直接劝告。故选C。7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内容和思想情感的能力。“佳人如拟咏,何必待寒梅”,佳人要打算吟咏诗句,也正当其时,不一定非等到寒梅那种花开之时。其中“拟咏”应和题目“咏栀子花”。这首咏栀子花诗盛赞栀子花的神奇,劝导友人及时玩赏、吟咏。启示人做什么事情都要及时把握时机,不必延宕等至将来,要活在当下,珍惜眼前,现在的就是最好的;要把握当下,“莫待无花空折枝”。73.A74.(1)劝慰迟郎中不妨暂且偷闲,畅游嵩洛,将来功成身退再归洛安享晚年;(2)对友人贬谪后又重新被任用的喜悦之情,对其才华和人格的欣赏;(3)对友人未来建功立业、一展抱负的美好祝愿;(4)诗人自况,表达了他不管被贬生涯有多么痛苦漫长,依然会老有所为、积极进取的意愿。【分析】73.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诗题中“牵复”指贬谪官员的重新任用,故“对友人被贬谪的宽慰之情”错。故选A。7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尾联“留作功成退身地,如今只是暂时闲”意思是,洛阳城自然风光美好,你可以作为将来功成身退之地安享晚年,如今不妨忙里偷闲,游赏洛阳无限风光。“功成身退”指立有大功的人在功成后自动隐退。此句满怀着对友人政治才华的肯定与赞赏;同时也可以看出作者期待友人将来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名垂青史,表达了对友人的祝愿与期待。“如今只是暂时闲”一方面,劝慰迟郎中复职洛阳,不妨暂且偷闲,游赏洛阳无限风光;一方面表达对友人遭贬后重新被任用的喜悦之情。从作者写作背景看,这首诗是诗人大和初在洛阳所作,此前诗人得罪朝臣,而再次被贬,大和初归洛。两次遭贬都没有消磨掉诗人尽忠报国的初衷和志向,依旧渴望重返朝廷,一展抱负。“留作功成退身地,如今只是暂时闲”,释放着乐观、豪壮的英雄气概。75.C76.①全诗语言直白清新,富于生活气息。“年年波浪不能摧”“人言道路古来难”语意直白,富于生活气息。②善于将抽象事物具体化,给人以生动形象之感。以滟滪堆之石与人心对比,化无形为有形。人的心竟不如这石头,“滟滪堆”坚不可摧,而人心一会儿东,一会儿西,摇摆不定;以人心与瞿塘水的凶险对比,瞿塘水再险也比不上人心之险。【解析】75.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语言、表达技巧和评价古诗观点态度的能力。C.“人心不像瞿塘峡水那样凶险”错误,“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意为人心比不上流水,人心比瞿塘峡水还要凶险。故选C。7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特色的能力。其六用波浪不能摧毁滟滪堆起兴,并以此比喻“人心不如石”。作者把“人心”和“石”这些原本不相关的物象在特殊的语境联系起来,于平常中出新意,使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形象化。诗人把他的人生感悟融进这两个比喻之中,形象而深刻地传达心中的隐痛和感伤。其七中从瞿塘峡的艰险借景起兴,引出对世态人情的感慨。“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瞿塘峡之所以险,是因为水中有道道险滩,而人间世道“等闲平地”也会起波澜,令人防不胜防,真是“人心”比江峡还要凶险。两句之间有转折,也有深入,以瞿塘喻人心之险,在人之言与我之恨之间过渡,命意精警,比喻巧妙,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这组诗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富于生活气息,如“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如“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描写夔州一带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的,语言明快浅近,清新流丽,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是一个词文化的开端,用朴实的语言开始写意中国的文化。77.A78.①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要说夕阳的余晖照在桑榆的树梢上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晖照样可以映红满天。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桑榆晚”以日暮喻人衰老,“霞满天”以霞光满天喻老年丰富生活、积极态度,形象生动。③“桑榆晚”和“为霞尚满天”形成对比,表达了一种旷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分析】7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的能力。A.“接下来的四句进一步交代了‘不顾老’的表现”错误,“不顾老”的意思是“不顾虑衰老”,第三到第六句是“老”的表现,是“顾老”的原因。故选A。7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艺术技巧、思想内容的能力。本诗是一首酬和诗。诗歌前六句写“不愿老”是人之常情以及“不愿老”的原因,身体随年龄的增加而日益衰弱,基调低沉。后六句转而写年老“皆幸矣”,阅历增长,明白的事理也多了,扭转了低抑情调。“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两句的意思是:不要说太阳到达桑榆之间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晖照样可以映红满天。“桑榆”喻日暮,是说:不要说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而撒出的晚霞还可以照得满天彤红、灿烂无比呢!诗人面对衰老,不消极,不悲观,要用有生之年撒出满天的红霞。气势豪放,大有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概。“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是全诗点睛之笔,气势高扬。以日暮晚霞作比,余晖尚可映红整个天空。“桑榆晚”和“为霞尚满天”形成对比,表明年老的自己也可有所作为,表达了一种旷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79.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写“情感毫无二致”错,此诗“扶病上高台”表达的是对秋的爱,反映了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而《登高》中的“百年多病独登台”表达的是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故选D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9-02 22:37:09 页数:48
价格:¥5 大小:97.49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