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届高三语文古诗词阅读训练:王维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59

2/59

剩余5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高考语文古诗词阅读训练-王维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A.苏轼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诗人选择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勾勒出深秋时节黄昏渡口一幅和谐幽静而又有几分苍凉寂寞的图画。B.“墟里上孤烟”,从陶潜“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点化而来。但陶句是拟人化的表现远处村落上方炊烟萦绕、不忍离去的情味,王句却是用白描手法表现黄昏第一缕炇烟袅袅升到半空的景象,各有各的形象,各有各的意境。C.诗歌首联、颈联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描摹田园风光;颔联“倚仗柴门外”展现了诗人年事已高和安闲自在的神态;尾联写自己赏佳景的闲居之乐被一个醉酒狂歌的朋友所扰,虽小有遗憾,又增添了一份田园生活的真实乐趣。D.接舆,是春秋时代“凤歌笑孔丘”的楚国狂士,诗人将裴迪与接舆对比,反衬出裴迪的隐逸悠闲,意在表达对这位年轻朋友的赞许。2.文艺评论家谢冕曾说:“欣赏诗歌,我们不仅要努力把握它的少量字词包孕的丰富的含义,而且要努力寻求它诗句外包含的不尽韵味。”你认为首联中的哪两个字最传神有味,请结合诗句赏析其独特效果。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新晴野望王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注】。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注】氛垢:尘埃。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的“原野旷”和“无氛垢”六个字,展现出经过雨水冲洗,空气特别清新明净,没有丝毫尘埃,原野显得格冲洗,空气特别清新明净,没有丝毫尘埃,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的画面。B.颔联写诗人纵目四望乡村周围的远近景色:近处,看到外城的门楼临靠着河边的渡头;远处,可以看到村边的绿树紧连着溪流的入河口。C.颈联最为精彩:田野外面,溪水与河水闪烁着粼粼银光;山脊背后,一座座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山脊相衬,比平时更富层次感。D.这首诗基调明朗、健康,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诗人善于抓住景物特征,注意动静结合,进行远近层次分明的描绘,给读者以美的艺术享受。4.第三联两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诗歇,完成下面题。田园乐(二首)王维其四萋萋芳草春绿,落落长松夏寒。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其五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萋萋”“落落”使用叠词,不仅表现了春草的茂盛和青松的高直,而且韵律和谐。B.“绿”用赏心悦目的颜色,“寒”用诗人的舒适感受来表现诗人生活在此间的愉悦。C.“山”是远处的山峰,因山下有“远村”;“孤烟”衬托出人,写此处人烟稀少。D.“独树”“孤烟”相对,“高原”“远村”比邻,营造出苍凉孤寂、沉郁悲凉的意境。6.“牛羊自归村巷”和“一瓢颜回陋巷”两句分别通过“巷”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①王维天官②动将星③,汉地柳条青。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注】①得青字:古人相约赋诗,规定一些字为韵,各人分拈韵字,依韵而赋,“得青字”即拈得“青”字韵。②天官:天上的星官。古人认为,天上的星星与人间的官员一样,有大有小,因此称天官。③将星:《隋书·天文志》记载,天上有十二个天将军星,主兵象。中央的大星,乃天之大将。大将星摇晃,预兆有战事将发生;大将星出,预兆已经出兵。这里指赵都督将带兵开赴代州。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题,“天官”“将星”点明人物身份和事件缘起,“柳条青”则表明了季节特征和特定场景,可谓言简意赅。B.颔联紧承首联,把军中用具“刁斗”写进诗中,富于实感地表现了军营中的生活情景,“出”字点明了行军的方向。C.“凤阙”指宫廷,“龙庭”借指敌虏。颈联中两句互文,诗人以雄劲笔力写出赵都督出发后“一鼓作气,雄劲无前”的气势。D.尾联“岂学”二字表达了强烈的凄楚之情,与诗人《山居秋暝》作品中淡远、自然、清新脱俗的风格有很大的不同。8.有人评此诗“意不止送别”,你在诗中读出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分析。阅读下面王维的诗歌和《红楼梦》(节选),完成各题。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唐】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①醉,狂歌五柳前。【注】①接舆:春秋时楚国人,一位狂人、隐士;诗中是接舆比裴迪。《红楼梦》(节选)黛玉笑道:“你说他这‘上孤烟’好,你还不知他这一句还是套了前人的来。我给你这一句瞧瞧,更比这个淡而现成。”说着便把陶渊明的“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了出来,递与香菱。香菱瞧了,点头叹赏,笑道:“原来‘上’字是从‘依依’两个字上化出来的。”9.对《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一二句写景,有视觉形象有听觉形象,动静结合。B.三四句写人,用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隐者的安闲。C.末句“五柳”写景,兼用陶渊明“自号”的典故。D.这首诗炼字炼句,表达含蓄委婉,境界旷远壮阔。10.对“上”和“依依”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依依”与前一句“远人村”呼应,写出了远处的炊烟隐约而轻柔的样子。B.“依依”将“我”融于景物之中,传形又传神,表现了田园的宁静安闲,表达了对田园的热爱。C.“上”用细描手法,写出炊烟缓慢升腾的样子,极具动态感、画面感(立体感),使人如临其境;D.“上”,是一幅无我之境,更显淡泊,更让人回味无穷。11.此处《红楼梦》的节选部分表现了黛玉的某形象特点,此形象特点在《红楼梦》整本书中是前后统一的,请结合《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任一内容,对此加以分析。内容写出概略即可。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1】,狂歌五柳前【2】。注释:【1】接舆:春秋时楚国隐士,佯狂遁世;这里借指裴迪。【2】五柳:陶渊明因宅旁有五株柳树而以之为号。12.下列对两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的首联都点明了所写景象的时令为秋季。B.两首诗的颔联都有从听觉角度表现的自然景象。C.两首诗中写到的山,都极其幽静,且空无一人。D.两首诗中写到的水,或淌过山石,或缓缓流动。13.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首联所用形容词“新”与“寒”都恰切地表现了景物的特征。B.两首诗颔联所用动词“流”与“听”分别写出了清泉与裴迪的动作。C.两首诗的尾联都化用了典故,其中“王孙”和“五柳”都暗指诗人。D.两首诗都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都表达了在山中居住的闲适之情。14.请简要描绘这两首诗颈联表现的景象,并指出其所用描写手法的异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酌酒与裴迪王维①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白首相知犹按剑②,朱门先达笑弹冠③。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注】①王维:唐朝诗人、画家,晚年过着隐居的生活,淡泊名利,信奉佛教,在禅意和山水中寻求寄托,以清新自然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的意境。此诗作于隐居辋川时期。②按剑:提防。《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人无不按剑相眄者,何则?”③弹冠: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准备做官司。《汉书·王吉传》:“王阳在位,贞公弹冠”。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的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重复强调“君”字,看似宽慰友人,其实是诗人胸中郁积愤懑,需与挚友—起借酒消化。B.颔联紧承首联的“人情翻覆”,用“犹”“笑”二字传神地说尽了人情无常、世态炎凉。C.颈联借花草展自然神韵、彰万物亲和,描摩出了诗人想象中清秀明丽的景色,豁然呈现出一片全新境界。D.尾联“世事浮云”“高卧加餐”充满禅意;“何足问”含有不屑一顾的鄙薄之意,承三、四句;“高卧”淡远空灵,超凡脱俗,承五、六句。16.这首诗有哪些抒情特点?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杨长史赴果州王维褒斜①不容幰②,之子去何之?鸟道一千里,猿声十二时。官桥③祭酒④客,山木女郎祠⑤。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注】①褒斜:古代穿越秦岭的山间小道。因取道褒水、斜水二河谷得名。②幰(xiǎn):车幔,代指车辆。③官桥:官路上的桥梁。④祭酒:指出行的饯别酒。⑤女郎祠:陕西褒城县女郎山上有女郎祠,此处泛指女神祠庙。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以强烈的呼喊和问语起调,强调蜀道狭险,远行艰难,忧思溢于言表。B.颔联以数字的夸张手法,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表明友人行程之远,离别之久。C.颈联实写蜀道中的官桥巫祝、树丛、女神祠等特有风物,具有超俗的画意诗情。D.尾联“别后同明月”一句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有异曲同工之妙。18.尾联“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广受后世称道,请从技巧手法方面赏析它的精妙之处。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送张五①归山【唐】王维送君尽惆怅,复送何人归几日同携手,一朝先拂衣。东山有茅屋,幸为扫荆扉。当亦谢官去,岂令心事违。【注】①张五,即张諲,排行第五,故称张五,曾同王维一起同朝为官,二人交情很深。此时张諲因受到权臣杨国忠的排斥而归山隐居。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的“送”交代了写作缘由,“惆怅”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B.颔联写“几日同携手”,今朝友人却要“先拂衣”,暗含诗人对友人的埋怨和担忧。C.颈联暗用谢安“隐居东山”的典故,希望友人把自己的隐居之地打扫干净。D.全诗文字朴实自然,用笔委婉曲折,写出了诗人无限的惆怅,无限的失落。20.请简要概括本诗表达的情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①不遇王维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到门不敢题凡鸟②,看竹③何须问主人。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作老龙鳞。[注]①新昌里在长安城内。吕逸人即吕姓隐士。②据《世说新语·简傲》记载,三国魏时的嵇康和吕安是莫逆之交,一次,吕安访嵇康未遇,康兄嵇喜出迎,吕安于门上题“凤(凤)”字而去,嘲讽嵇喜是凡鸟。③看竹事见《晋书·王羲之传》。王羲之之子王徽之闻吴中某家有好竹,坐车直造其门观竹,讽啸良久。21.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中“不遇”是没有见到的意思,写出了作者访友人虽不遇但并不介怀的旷达。B.“桃源”化用陶渊明桃花源,指吕逸人隐居之处。C.“不敢”二字有两个意思:一是来访未遇主人;二是赞扬吕逸人家不俗气;也流露出作者没有胆量。D.“皆作”“多岁月”互为补充,从空间、时间两个维度写出吕逸人的隐逸之志。22.这首诗句句流露出对吕逸人的钦羡之情,请结合最后两联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梓州李使君①王维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汉女输橦布②,巴人讼芋田。文翁③翻教授,不敢倚先贤。【注】①梓州:隋唐州名,治所在今四川。李使君:李叔明,先任东川节度使、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②橦布:橦木花织成的布,为梓州特产。③文翁:汉景帝时为蜀郡太守,曾兴办学校,教育人才。2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互文见义,描写梓州自然风光,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想象之景雄奇壮阔。B.颔联从细处着墨,描绘了深山夜雨以及山间飞泉悬空而下的奇妙景象,境界幽深而秀丽。C.颈联紧扣蜀中的民情以及李使君所掌管的职事,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前路难卜的深深忧虑。D.本诗虽为赠别诗,但情绪积极,格调明快,境界高远,体现了王维诗“诗中有画”特点。24.本诗艺术构思新颖奇特,请结合全诗分析,谈谈作者是如何表现丰富的情感的。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梓州李使君①王维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汉女输橦布②,巴人讼芋田③。文翁④翻教授,不敢倚先贤。【注】①本诗为送李使君到梓州赴任而作。梓州:隋唐州名,治所在今四川。②橦布:橦木花织成的布,为梓州特产。③芋田,蜀中产芋,当时为主粮之一。④文翁:汉景帝时为蜀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教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2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互文见义,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想象之景雄奇壮阔,令人耳目应接不暇。B.颔联描绘了深山夜雨及山间飞泉悬空而下的景象,远远望去,远处泉瀑就如同从树梢上倾泻下来似的,境界幽深秀丽。C.颈联写蜀中民俗民情,“汉女”“巴人”“橦布”“芋田”,紧扣蜀地特点和李使君要掌管的职事,表达了对李使君重任在肩、前路难卜的深深忧虑。D.全诗没有一般送别诗的感伤气氛,情绪积极,格调明快,境界高远,是唐诗中写送别的名篇之一。26.结合全诗,谈谈作者是如何表现丰富的情感的。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綦毋潜①落第还乡(节选)王维既至金门远②,孰云吾道非③。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注】①綦毋潜,荆南人,王维好友。②金门:金马门,汉代宫门名。汉代贤士等待皇帝召见的地方。③《孔子家语·在厄》记载: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往,陈蔡发兵围孔子,孔子不得行,绝粮七日,孔子曰:‘吾道非乎,吾何为至此乎?’”孔子叹自己政策的不能实行,半途受到阻碍。2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门远”与“吾谋适不用”首尾呼应,含蓄地点出友人科举“落第”。B.三四句从时空角度落笔,既写出了路途的遥远,也隐含作者对友人的关切。C.树影遮行客,余辉映孤城,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暗寓友人的落寞之情。D.本诗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样,都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28.全诗对应试落第的綦毋潜是怎样反复进行慰勉、规劝的?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裴迪南门秋夜对月[注]钱起夜来诗酒兴,月满谢公楼。影闭重门静,寒生独树秋。鹊惊随叶散,萤远入烟流。今夕遥天末,清光几处愁。【注】裴迪:钱起、王维的友人,几人多有诗作唱和,爱喝酒,生性狂放。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29.以下对两首诗歌内容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首联写朋友饮酒吟诗。月光洒满了庭台,环境的宁静与相聚的热烈形成了对比。B.甲诗尾联诗人由领略美好的月光,陷入沉思。以问句作结,让读者去思考,意味深长。C.乙诗颔联写诗人拄拐倚门,傍晚时听蝉的鸣叫,可见诗人隐居中超然恬淡的生活态度。D.乙诗中诗人将朋友比作五柳,又用接舆自比,表达了诗人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30.清人沈德潜对钱起诗中“萤远”一句的评价为:“月夜萤光自失,然远入烟丛,则仍见其流矣,此最工于体物。”试分析甲诗中“萤远”一句在“体物”方面的精妙之处。并指出乙诗中“最工于体物”的是哪一联,作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王维的诗歌和《红楼梦》(节选),完成下面小题。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唐】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①醉,狂歌五柳前。【注】①接舆:春秋时楚国人,一位狂人、隐士;诗中是接舆比裴迪。《红楼梦》(节选)黛玉笑道:“你说他这‘上孤烟’好,你还不知他这一句还是套了前人的来。我给你这一句瞧瞧,更比这个淡而现成。”说着便把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了出来,递与香菱。香菱瞧了,点头叹赏,笑道:“原来‘上’字是从‘依依’两个字上化出来的。”31.对《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一二句写景,有视觉形象有听觉形象,动静结合。B.三四句写人,用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隐者的安闲。C.末句“五柳”写景,兼用陶渊明“自号”的典故。D.这首诗炼字炼句,表达含蓄委婉,境界旷远壮阔。32.你认为“上”和“依依”哪一个更好?写出看法和理由。33.此处《红楼梦》的节选部分表现了黛玉的某形象特点,此形象特点在《红楼梦》整本书中是前后统一的,请结合《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任一内容,对此加以分析。内容写出概略即可。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张五归山王维送君尽惆怅,复送何人归。几日同携手,一朝先拂衣。东山有茅屋,幸为扫荆扉。当亦谢官去,岂今心事违。【注】张五即张諲,排行第五,故称张五,曾同王维一起同朝为官,二人交情很深。此时张諲因受到权臣杨国忠的排斥而归山隐居。3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两个“送”字和一个“尽”字,既交代写作缘由,又表达了内心沉重。B.颈联借用谢安“隐居东山”典故,希望友人打扫柴门,暗含诗人归隐之意。C.尾联卒章显志,实写毅然辞官的经过,表达了自己不愿做违心事的决心。D.全诗文字朴实自然,用笔委婉曲折,写出诗人无限的惆怅和无限的失落。35.请简要概括作者“惆怅”的原因。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少年行王维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赠少年温庭筠江海相逢客恨多,秋风叶下洞庭波。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36.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王诗前两句以“新丰美酒”和“咸阳游侠”对举,意味深刻:新丰美酒堪称酒中之冠,少年游侠堪称人中之杰。B.王诗中的“意气”内涵很丰富,有轻生报国的壮烈情怀,重义疏财的侠义性格,豪纵不羁的气质,怀才不遇的落魄……C.温诗“秋风叶下洞庭波”一句,化用《楚辞》“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诗句,以萧索的秋色渲染“客恨”。D.温诗中的“淮阴市”,不仅是交代相逢的地点,而且引人联想到韩信年少时在淮阴乞食于漂母、受辱于胯下的故事,寓有诗人的襟怀。37.分别赏析这两首诗画横线句的妙处。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酬虞部苏员外过蓝田别业不见留之作①王维贫居依谷口,乔木带荒村。石路枉回驾,山家谁候门。渔舟胶冻浦,猎火烧寒原。唯有白云外,疏钟闻夜猿。【注】①虞部苏员外过访隐居在蓝田辋川别墅的王维,未能留晤,因此作诗相赠,而王维作这首诗以答。3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蓝田别业之景,别墅依山而建,村落偏僻人烟稀少,高大的树木环绕四周。B.诗人表示自己山野人家,无人看门,既呼应“贫居”,也是对苏员外不见留的解释。C.尾联使用了视听结合、以声衬静的艺术手法,营造一种清冷幽寂、空明高远的意境。D.整首诗画面鲜明生动、色调明丽多变、风格清新自然,体现出“诗中有画”的特点。39.古人评析此诗,认为“后四句似不沾题,映带蕴藉,妙在言外”,可以看出主人不留客的意味。对这一观点你是否认同?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①王维天官动将星②,汉地柳条青。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注】①得青字:古人相约赋诗,分拈韵字,依韵而赋,“得青字”即拈得青字韵。②天官:天上的星官。古人认为,天上的星星与人间的官员一样,有大有小,因此称“天官”。将星:古人认为中央的大星是天的大将,外边的小星是吏士;大将星摇晃是战争的预兆。4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题,“天官”“将星”点明人物身份和事件缘起,“柳条青”则表明了季节特征和特定场景,可谓言简意赅。B.颔联紧承首联,把军中用具“刁斗”写进诗中,富于实感地表现了军营中的生活情景,“出井陉”点明了行军方向。C.“凤阙”指宫廷,“龙庭”借指敌虏。颈联中两句互文,诗人以雄大笔力写赵都督出发后“一鼓作气、雄劲无前”之势。D.尾联“岂学”二字表达了强烈的凄楚之情,与诗人《山居秋暝》中淡远、自然、清新、脱俗的风格有很大不同。41.有人评此诗“意不止送别”,你在诗中读出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分析。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渭川田家①唐·王维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②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③。[注]①渭川:渭水,源于甘肃鸟鼠山,经陕西,流入黄河。田家:农家。②雉(zhì)雊(gòu):野鸡鸣叫。《诗经·小雅·小弁》:“雉之朝雊,尚求其雌。”③式微:《诗经》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表归隐之意。4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头,首先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浓烈气氛,作为总背景,统摄全篇。B.第三、四句诗人看到了更为动人的情景:柴门外,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正迎候着放牧归来的小孩。这种朴素的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深情,感染了诗人,似乎也分享到了牧童归家的乐趣。C.第五、六句写麦地里的野鸡叫得多动情,似乎呼唤另外的野鸡回窝;桑林里的桑叶已所剩无几,蚕儿开始吐丝作茧,营就自己的安乐窝。D.全诗重在写景,写出了人与物皆有所归的景象,抒发了诗人享受平静悠闲的田园生活和乐在其中的闲情逸致。43.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这种情感在诗歌中又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全诗说明你的理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西施咏①王维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持谢②邻家子,效颦安可希③!【注】①本诗是王维早期作品,诗人所处的盛唐时代,在繁华的外衣下隐藏着政治危机:奸邪小人把持朝廷大权,纨绔子弟凭着裙带关系飞黄腾达;才俊之士却屈居下层,无人赏识。西施,《吴越春秋》载:越得芒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饰以罗豰,教以容步,三年学成而献于吴。②持谢:奉告。③安可希:怎能希望别人的赏识。4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头两句通过设问,从通常世态的角度提出一个很有概括性的问题,寓有深意。B.诗歌五、六句运用对比手法:贫贱时,世人不会注意她的美;富贵了,世人惊悟她的丽质。C.“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二句,批评得幸者的恃宠自贵,君王怜爱她不分是非,措辞委婉。D.王维这首五言古诗虽不及其山水诗意境高远,但借古咏怀,寄慨遥深,特色颇为鲜明。45.沈德潜评价此诗“不为题缚”“写尽炎凉人眼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小题。青       溪王维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磐石上,垂钓将已矣。4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开头四句对青溪作总的介绍:路程虽长不及百里,但溪水随着山势盘曲蛇形,蜿蜒多姿,表达了诗人初次来此的欣喜之情。B.“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诗人借清川的淡泊来凸显自己淡泊恬静、闲逸超脱的内心世界,心境、物境在这里融合为一。C.“请留磐石上,垂钓将已矣”诗人暗用了东汉严子陵垂钓富春江的典故,委婉地表达了对青溪的喜爱和意欲归隐的想法。D.这首诗的风格自然、清淡、素雅,诗人写景抒情均不刻意为之,表面上看似不着力,而读来韵味隽永醇厚、平淡而有思致。47.诗歌最后四句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又是怎样具体表现的?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酬郭给事①王维洞门②高阁霭馀晖,桃李阴阴柳絮飞。禁里疏钟官舍晚,省中啼鸟吏人稀。晨摇玉佩趋金殿,夕奉天书拜琐闱③。强欲从君无那④老,将因卧病解朝衣。【注】①此诗系王维晚年酬赠给事中郭承嘏而作。给事,唐代门下省要职,掌宣达诏令,常侍皇帝左右。②洞门:深宫中重重相对相通的门。③琐闱:宫门,因宫门上刻着连琐图案并以青色饰之,故得名。④无那:无奈。4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善于捕捉自然景象,绘景达意、状物寓情,对郭给事的颂扬之情,完全寓于对景物的描绘之中。B.首联着意写郭给事的显达。前后两句,形象地描绘了郭给事上受皇恩且下受门生故吏的拥戴,突出了他在朝中的地位。C.颔联写郭给事居官的清廉闲静。宫禁里晚钟敲响,官吏散归,啼鸟时鸣。通过对比手法,用钟声和鸟鸣表现出环境的幽静。D.颈联直接写郭给事本人。一“晨”一“夕”、一“趋”一“拜”,对仗工整,既凸显出郭给事官职的显要,又刻画出其勤勉与恭谨。49.古人酬酌唱和之作,往往都是在向对方表达了仰慕钦羡之后,再含蓄表明希冀引荐提拔的用意。同为酬赠诗,本诗尾联却一反陈套,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青溪王维言①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②途无百里。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磐石上,垂钓③将已矣。注释:①言:发语词,无义。②趣:通“趋”。③垂钓:指严子陵隐居富春江。50.下列对诗中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逐”,写出诗人常常循青溪进入黄花川游历,观赏美景。B.“趣途”,指走过的路途,暗指诗人曲折漫长的人生坎坷路。C.“喧”“静”二字,动静相生,描摹出青溪的清幽宁静之景。D.“漾漾”和“澄澄”,两个叠字的运用,使该句音韵更和谐。5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交代描写对象,引出下面对青溪景色的具体描绘。B.三四句写青溪虽不足百里,却随山势千回万转,貌似很长。C.五至八句,写出青溪既喧闹沉静,又幽深肃静的环境特点。D.本诗语言清淡素雅,想象奇特,虚实结合,画面生动丰富。52.结合最后四句,谈谈作者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渭川田家王维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荆扉。雉雊①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②。【注】①雉雊(zhìgòu):野鸡鸣叫;②式微:《诗经》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表归隐之意。53.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写诗人对渭河流域农村生活的观感,时间在一个暮春的傍晚时分,气氛轻松愉快。B.诗歌撷取典型场景,一个老人拉着拐杖在柴门外等候暮归的牧童,具有亲切的人情味。C.诗人置身局外,捕捉住了乡村黄昏最有特征的景物,对其进行了含蓄委婉细腻的描写。D.诗人为渭川农村的景象所吸引,不禁吟诵起《诗经》中的《式微》,表达了归隐之情。54.苏轼曾经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5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归辋川①作王维谷口疏钟动,渔樵稍欲稀。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菱蔓弱难定,杨花轻易飞。东皋春草色,惘怅掩柴扉。注①辋川:位于陕西蓝田县中南十五里辋川镇,王维晚年隐居于此处别墅。(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谷口疏钟动”的“疏”字,既写出钟声洪亮悠远,又流露出诗人的孤寂。B.“独向白云归”的“归”字,明写诗人回到家中,暗含诗人对归隐的向往。C.“杨花轻易飞”中,“杨花”质轻易飞,寄寓了诗人漂泊无归的人生感慨。D.“东皋春草色”中,“东皋”指向阳的高地,陶渊明曾经“登东皋以舒啸”。(2)《红楼梦》中通过“香菱学诗”这一情节可以看出林黛玉对王维的诗十分赞赏,结合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以及你对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林黛玉赞赏王维诗的原因。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积雨辋川庄作王维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5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迟”字,把久雨之后的炊烟写得十分传神,使诗歌充满了生活气息,也透露了诗人闲散安逸的心境。B.“朝槿”“露葵”具有特定的内涵,构成对比,暗寓短暂和永恒之意,而“观”“折”两个动作又显示了作者对人世的洒脱。C.海鸥不相疑,表现了诗人远离尘嚣、淡泊自然的境界,这种境界的达成,也正是上文“习静”“清斋”的结果。D.本诗将诗人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清新优美的田园风光相结合,形象鲜明,情景交融,物我相惬,兴味深远。57.“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是李嘉祐的诗句,唐人认为王维添上“漠漠”“阴阴”四字,便自见其妙,精彩数倍。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这四字妙处的理解。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酌酒与裴迪①王维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白首相知犹按剑②,朱门先达笑弹冠③。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注】①裴迪:唐代诗人,是王维的好友。②按剑:发怒时准备拔剑的动作。③弹冠:弹去帽子的灰尘,准备做官。58.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酌酒与君君自宽”一句照应了诗歌的题目。“宽”字,既是宽人也是宽己。B.颈联的景物描写,是为了衬托作者的心情,对情感表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C.此诗是王维为劝慰裘迪而作的七言律诗,文中多处使用典故,意蕴丰富。D.作者在这首诗中,处处体现出一种潇洒淡泊、怡然自适的乐观心态和隐居思想。59.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送梓州李使君①王维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汉女输橦布②,巴人讼芋田③。文翁④翻教授,不敢倚先贤。【注】①本诗为送李使君入蜀赴任而作。梓州:隋唐州名,治所在今四川。李使君:李叔明,先任东川节度使、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②橦布:橦木花织成的布,为梓州特产。③芋田,蜀中产芋,当时为主粮之一。④文翁:汉景帝时为蜀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教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6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互文见义,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想象之景雄奇壮阔,令人耳目应接不暇。B.颔联描绘了深山夜雨及山间飞泉悬空而下的景象,远远望去,远处泉瀑就如同从树梢上倾泻下来似的,境界幽深秀丽。C.颈联写蜀中民俗民情,“汉女”“巴人”“橦布”“芋田”,紧扣蜀地特点和李使君要掌管的职事,表达了对李使君重任在肩、前路难卜的深深忧虑。D.全诗没有一般送别诗的感伤气氛,情绪积极,格调明快,境界高远,是唐诗中写送别的名篇之一。61.诗歌中在表达作者情感时用到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出塞作①王维居延城外猎天骄②,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③。【注】①开元二十五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海战败吐蕃,王维奉使出塞宣慰。②天骄:原为匈奴自称,这里借指吐蕃。③霍嫖姚:本指西汉霍去病,这里指崔希逸。62.下列对本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居延关外长满白草的广阔原野上燃起了熊熊猎火,表现紧张局势,与高适“单于猎火照狼山”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B.颔联以“空”字反讽,吐蕃的猎手们驱马驰骋、平原射猎,虽勇猛强悍、粗豪雄放,但在我军面前不堪一击。C.尾联中的“汉家”借指唐朝,意指朝廷将把镶玉柄的剑,以角装饰的弓和戴着珠勒口的骏马,赐给得胜的边帅崔希逸。D.诗歌运用衬托,用敌人勇悍和嚣张气焰反衬大唐守边将士们不畏强敌、勇于战斗、敢于战斗的精神,意味无穷。63.颈联“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对仗精工,表意精微,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青溪王维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6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清淡素雅,写景抒情均不刻意为之,表面上看似不着力,读来韵味势水醇厚,平淡而有思致。B.诗开头四句对青溪作总的介绍,接下来四句采用“移步换形”写法,顺流而下,描绘了溪水一幅幅各具特色的画面。C.五六句中,“喧”字写溪水在山间乱石中穿过,水势湍急,造成了强烈的声感,给人以如闻其声的感受。“静”字写溪水流经松林中的平地时,显得娴静、安谧。D.诗人借青溪这一处瑰丽奇景,描绘其既喧闹、又沉静,既活泼、又安详,既幽深、又素净的特点,从不断的流动变化中表现出鲜明个性和盎然生意。65.诗歌最后四句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又是怎样具体表现的?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山中送别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注】①《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蒌蒌。”②此诗为李白辞乡出蜀时作。66.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维诗开篇以“山中相送”点题:次句用“日暮”“掩柴扉”二语渲染凄清孤寂的氛围,离情别绪尽寓于其中。B.李白诗以哀怜故乡江水不离不弃,奔流万里为己送行作结,既表达了送别之意,又抒发了思乡之情,寄慨深沉。C.王维诗化用《楚辞·招隐士》之典,不粘不滞,不落痕迹,自然真切地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真挚之情。D.李白诗的颈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阔天远,奇幻瑰丽,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67.两首诗均为“送别”诗,但在构思上别具匠心,极具特色。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少年行(其一)【唐】王维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少年行(其三)【唐】王维一身能擘①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偏坐金鞍调白羽②,纷纷射杀五单于③。【注释】①擘(bò):张,分开。②白羽:箭。以白色羽毛做箭羽,故云“白羽”。③五单于:原指汉宣帝时匈奴内乱争立的五个首领,这里比喻骚扰边境的少数民族诸王。68.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年行(其一),第三句中的“意气”内涵丰富,包括轻生报国的壮烈情怀、重义疏财的侠义性格、豪纵不羁的气质、使酒任性的作风等。B.少年行(其一),第四句是由马、高楼、垂柳组成的一幅画面,从侧面虚写了少年游侠的英武豪迈,但远不如正面实写宴饮场景有诗意。C.少年行(其三),借助四幅有内在联系的画面,从少年的“技”“胆”“姿”“绩”等方面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威风凛凛、驰骋沙场的少年英雄形象。D.少年行(其三),一个“偏”字,神气活现地写出了少年们因武艺高强而视战斗如游戏,虽临大敌,不仅毫不畏惧,而且潇洒自如,扬威耀武。69.同样是写少年形象,王维《少年行》与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酬张少府王维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7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诗人晚年只是喜好清静,对身外之事变得漠不关心,过着安逸的隐居生活。B.诗人自知没有好的计策改变现状,徒然地明白自己只能返回旧日隐居之所。C.诗人在松林中迎着清风解衣敞怀,在明月相伴下独坐弹琴,自有一份清闲。D.诗歌第三联抓住隐逸生活的典型场景,展现了一幅鲜明生动的隐居生活画卷。71.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评价王维诗歌“近而不空,远而不尽”,以意象具体、意境深远而含蓄不尽著称,请结合本诗尾联进行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早秋山中作①王维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岂厌尚平②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注】①唐天宝年间,王维先后在终南山和辋川隐居,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这首诗疑作于此时。②尚平:指东汉尚长,尚长字子平。为子女嫁娶毕,即不复理家事,出游名山大川,后不知所终。7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巧用反语,写诗人有才能却得不到重用,委婉地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B.颈联从听觉的角度写虫鸣,突出了鸣声的特点,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意境。C.尾联表现了一种隐逸生活:独居于山林,不被他人打扰,与白云为伴。D.这首诗写景时融情于景,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有助于思想感情的表达。73.颔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的?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终南别业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注:①终南,指终南山。②陲:边境;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③值:遇到。7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表达了作者自己进入中年以后即开始厌倦尘俗,晚年就归隐于终南山边。B.颔联表达了诗人经常独自游山赏景。“每”即“常常”,“胜事”指山中美景。C.尾联写诗人偶遇山中“林叟”,与之谈笑言欢,竟不舍得让老人回家。D.这首诗没有描写具体的山川景物,重在表现隐居山间的心境,语言平白如话。E.这首诗的体裁属于近体诗中的七言律诗。75.这首诗的颈联“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深为后代诗家所赞赏,请结合诗意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下面小题青溪王维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磐石上,垂钓将已矣。【注】趣途:趣,同“趋”,指走过的路途。7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对青溪的美景进行了大量的描写,借助这些描写,诗人以青溪美景之素淡来喻指自身品行之淡泊。B.诗人一开篇,就用通俗质朴的语言告诉我们,每一次到黄花川,一定会游览青溪,表达了自己对青溪的喜爱。C.“随山将万转”,写出了青溪山水无碍流淌的气势,这样的青溪水,怎能不让人心潮澎湃。D.全诗语言清丽动人,摹声绘色,托物寄情,读之让人回味无穷。77.王摩诘状景抒情之诗,历来为文人所称颂。请品味“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两句的妙处,赏析其艺术手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王维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玩物华。[注]①蓬莱:即唐大明宫。②兴庆:兴庆宫,唐玄宗为诸王时以旧宅改建。唐代宫城位于长安东北,而大明宫又位于宫城东北,兴庆宫在宫城东南角。③阁道:谓大明宫入曲江芙蓉园的复道。④应制:应皇,帝之命而作。7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了渭水流经秦地,黄山盘绕汉宫的开阔之景。其中,因为有了“泰”“汉”这样的词语,画而带上了一层浓厚的历史色彩。B.颈联中低回缭绕的云雾、高耸入云的凤阙、茫茫的春雨、无数株春树等意象互相映衬,营造出了雨中长安的萧瑟、凄清的氛围。C.尾联中的“时令”是古代按季节规定关于农事的政令,表明此次天子出游是顺天道而行时令,而非游玩,是具有政治意义的活动。D.作者王维紧紧扣住题目中的“望”字展开构思,勾勒出了一幅完整的雨中春望的画面,彰显出了王维善于取景布局的创作特点。79.《唐贤三味集笺注》中评论这首诗歌,认为“颔联入画,然却是盛唐入语,故妙”,请对这一观点作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赋得①秋日悬清光王   维寥廓凉天静,晶明白日秋。圆光含万象,碎影入闲流。迥与青冥合,遥同江甸②浮。昼阴殊③众木,斜影下危楼。宋玉登高怨,张衡望远愁④。余辉如可托,云路岂悠悠。【注】①赋得:凡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冠以“赋得”二字,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文人聚会分题作诗、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本诗为应试律诗中的命题写景之作。②江甸,指遥远的江边。③殊:绝,离。④前句,宋玉《九辩》有“悲哉秋之为气也”之句;后句,张衡《四愁诗》中有“侧身东望涕沾翰”“侧身南望涕沾襟”等。80.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上句“寥廓”“凉天”点出物候变化,暗指诗题中之“秋”;下句明点“白日秋”,直接破题。B.第二联先正面描写日光,再以水中倒影暗指日光,着一“碎”字凸显水波摇动之态,增强动感。C.第五联连用宋玉、张衡二人登高、望远引发秋天愁绪之典,渲染悲凉的气氛,同时有点题之意。D.末联在之前悲凉情调基础上,承之以对仕宦的失望,表达了退隐云深之处的希望。81.请简要分析本诗第三、四两联是如何扣题写作的。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送梓州李使君①王维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文翁②翻教授,不敢倚先贤。注:①梓州:隋唐州名,治所在今四川三台。李使君:李叔明,先任东川节度使、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②文翁:汉景时为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诱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8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互文见义,极有气势。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B.“山中”承首联的“山”,“树杪”承应首联的“树”,连接紧凑,天然工巧。C.蜀地妇女向官府交纳橦布;人们常因为芋田发生诉讼。颈联处处紧扣蜀地特点,自然真切。D.本诗描写了送别时的所见之景,“杜鹃”“夜雨”等意象渲染了离别时的凄凉冷清气氛。83.本诗情真意切,思想境界也不同一般。请结合诗句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酬郭给事①王维洞门②高阁霭馀辉,桃李阴阴柳絮飞。禁里疏钟官舍晚,省中啼鸟吏人稀。晨摇玉佩趋金殿,夕奉天书拜琐闱③。强欲从君无那④老,将因卧病解朝衣。【注】①此诗系王维晚年酬赠给事中郭承嘏而作。给事,唐代门下省要职,掌宣达诏令,常侍皇帝左右。②洞门,深宫中重重相对相通的门。③琐闱:宫门,因宫门上刻着连琐图案并以青色饰之,故得名。④无那:无奈。8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郭给事所在门下省的暮春晚景。门户重叠,楼宇高耸,余晖笼罩,桃李成荫,柳絮轻飞。意境壮丽,环境幽雅。B.颔联写馆阁内郭给事为政务操劳。“疏钟”“啼鸟”“吏人稀”写出宫中冷寂,表现官吏散归,只留郭给事在省中当值的忙碌。C.颈联写郭给事官职的显要。早朝时摇弄出玉佩的美音去金殿朝见皇帝,傍晚时捧着皇帝的诏书回到门下省给官吏们宣读。D.全诗善于捕捉自然景象,状物以达意,使诗人对郭给事的颂扬之情,寓于对景物的描绘中,从而达到了避俗从雅的艺术效果。85.酬赠诗是古代文人用来交往应酬或赠给亲友的诗歌,其中寄寓的感情因对象和目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同为酬赠诗,本诗尾联“强欲从君无那老,将因卧病解朝衣”和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表达的感情是否相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夷门①歌王维七雄雄雌犹未分,攻城杀将何纷纷。秦兵益围邯郸急,魏王不救平原君。公子为嬴停驷马,执辔愈恭意愈下。亥为屠肆鼓刀人,嬴乃夷门抱关者。非但慷慨献奇谋,意气兼将身命酬。向风刎颈送公子,七十老翁何所求。注:①夷门:战国时,魏国都城大梁的东门。诗中所歌颂的侯嬴是夷门的守门官,故名为《夷门歌》。8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诗的题材出自于“信陵君窃符救赵”这一历史故事,从作者的剪裁提炼上可以看出,这首诗是故事新编式的杰作。B.头两句先写七雄争霸天下的局势,紧接着两句写“窃符救赵”事件的结果。“益”“急”二字表现出赵国的燃眉之急。C.最后四句专写侯嬴,既紧承前段遥接篇首,又回到救赵这件事来。以“献奇谋”写出其智;以“向风刎颈”写出其义。D.本诗歌颂了侯嬴和朱亥这些出身下层的布衣之士见义勇为的豪侠精神,赞扬了信陵君能任用贤才的开明的政治风度。87.对于《史记》中“信陵君窃符救赵”这段历史,作者在叙述时对选材、详略和顺序都做了精心的处理,请选择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分析其作用。老将①行(节选)王维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节使三河②募年少,诏书五道出将军。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③。愿得燕弓射大将,耻令越甲鸣吾君④。莫嫌旧日云中守⑤,犹堪一战取功勋。【注】①老将:诗中老将已退职在家。②三河:河南、河内、河东三地。③星文:剑上所嵌的七星文。④越甲鸣吾君:据《说苑》记载,因越国甲兵入齐惊动了齐君,雍门子狄请齐君允许他自刎殉职。⑤云中守:魏尚曾任云中太守,威震匈奴,因故削职后又官复原职。8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交代了西北的贺兰山一带战云密布,告急的文书不断传到京城的战争背景。B.第三、四句写大批青年应召入伍,诸路将军受诏分路出击,为下文老将出场埋下伏笔。C.第五、六句写老将闻听战事紧张,就把昔日铠甲擦得雪亮闪光,挥动宝剑练起了武功。D.诗中对偶工巧而自然,语言质朴而灵动,全诗达到了理正而文奇、意新而词高的境界。89.请简要概括“愿得燕弓射天将,耻令越甲鸣吾君”两句诗蕴含的思想感情。9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问题。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1)本诗写景有何特点?(2)简析颔联、尾联分别刻画的人物形象的特点。(3)全诗在写景和写人之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1.B2.“转”和“日”用得巧妙传神。转苍翠,表示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山是静止的,这一“转”字,便凭借颜色的渐变而写出它的动态。日潺湲,就是日日潺湲,每日每时都在喧响;水是流动的,用一“日”字,却令人感觉它始终如一的守恒。寥寥数字,勾勒出一幅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蕴含了诗人的闲居之乐,传神而有味。【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A.“苍凉寂寞”错误,应是淡泊宁谧。C.“尾联写自己赏佳景的闲居之乐被一个醉酒狂歌的朋友所扰,虽小有遗憾”错误,“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意思是“又碰到裴迪这个接舆酒醉,在恰如陶潜的我面前讴狂”,“接舆”,是春秋时代“凤歌笑孔丘”的楚国狂士,诗人把沉醉狂歌的裴迪与楚狂接舆相比,乃是对这位年轻朋友的赞许,展现友人的狂士之态。D.“对比,反衬”错误,沉醉狂歌的裴迪与楚狂接舆具有相似性,此处为正衬。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首联写山中秋景。时在水落石出的寒秋,山间泉水不停歇地潺潺作响;随着天色向晚,山色也变得更加苍翠。不待颔联说出“暮”字,已给人以时近黄昏的印象。“转”和“日”用得巧妙,着一“转”字,突出了时间、光线、色彩的变化,化静为动。白天流逝,傍晚降临;夕阳西下,光线越来越暗;山色越来越深,越来越浓。日,每一天。日潺湲,就是日日潺湲,每日每时都在潺潺作响;流动的水是,着一“日”字,令人感觉它日夜流淌不停,始终如一的守恒。诗句化静为动,视听结合,简单十个字,勾勒出一幅有色彩,有音响,充满生机的安闲宁谧的画面,蕴含了诗人的闲居之乐,传神而有味。3.B4.分别是“明”和“出”。作者在这里用“明”和“出”,充分显现出雨后“新晴”,作者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感。【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近处,看到外城的门楼临靠着河边的渡头;远处,可以看到村边的绿树紧连着溪流的入河口”中“近处”和“远处”弄反了,前句“郭门临渡头”是远景,可以遥遥望见临靠着河边渡头的城门楼;“村树连溪口”是近景,可以看到村边的绿树紧连着溪流的入河口。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传神字的分别是“明”和“出”。“明”是“明亮”的意思。田野外面,银白色的河水泛起粼粼波光。“明”字突出描写了流水因为雨后水涨,晴日辉映,比平时显得更加明亮的特点;“出”是“出现”的意思。苍翠的山峰突兀出现在山脊背后。“出”字写出山脊背后,一重重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峰峦叠现,远近相衬,比平时更富于层次感。“明”和“出”二字,紧紧扣住了雨后新晴的景物特点。随着目之所及,景色由近及远,层次清晰,色彩明丽,意境清幽秀丽,俨然构成了一幅天然绝妙的图画。5.D6.①其四。“巷”是村里的小巷,诗句通过牛羊自己回到小巷,体现村庄的和平和安宁,表达了诗人闲适恬淡的情感。②其五,“巷”是颜回居住的简陋的巷、诗句通过顿回身居陋巷不改其志,表达诗人对颜回安贫乐道的敬仰,对隐居生活的喜爱。【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D.“沉郁悲凉”表述错误,“其五”的前两句通过“孤烟”“独树”营造了宁静平和的意境。故选D。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其四中,“牛羊自归村巷”意思是:牛羊无需人们去驱赶,自己会回到村里的小巷子。这句诗为我们展现了牛羊自己回到村落小巷子的画面,从而表现了村巷宁静、安详、毫无城市喧嚣的繁华,从而表达了作者闲适恬淡的思想感情。其五,“一瓢颜回陋巷”运用典故,出自孔子的《论语·雍也》中,赞美弟子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意思是想生活在颜回那样简陋、艰苦的环境中,表达了作者对颜回安贫乐道的敬仰,同时也向往颜回和陶潜那样的安于清贫的宁静生活。7.D8.①对友人的不舍、惜别之情。首联以“柳”字点出折柳送别的特定场景,表现了送别的情谊。②对赵都督戍边报国的赞美之情。颔联“忘身”“报国”及尾联的反问,表达了诗人对即将出征的赵都督甘愿驰骋沙场、为国捐躯的英雄气概的高度赞扬。③诗人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济世报国。尾联寄寓了诗人不愿做皓首穷经的书生,而想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心志。【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表达了强烈的凄楚之情”说法错误。“岂学”表示不应该学、不想学甚至不要学,抒发作者希望建功立业而又壮志难酬的隐衷。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联“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写启程。首句介绍赵都督动身,以天上的将星喻指赵的出发。第二句既交代了出征时节是柳条发青的春天,又以“柳”字暗点折柳送别的特定场景,惜别之情,深蕴其中。表达对友人的不舍、惜别之情。颈联“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正面写他立功报国的思想。这两句互文见义,意思是无论“辞凤阙”或“取龙庭”,都下定“忘身”、“报国”的决心。“辞凤阙”在出征之前,“取龙庭”是在鏖战之后,可见决心始终如一。表达了诗人对即将出征的赵都督甘愿驰骋沙场、为国捐躯的英雄气概的高度赞叹。尾联“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以议论结束全诗。上一联作正面抒情,这一联从反面议论,加以强调。“岂学”表示不应该学、不想学乃至决不学的意思。书生皓首穷经,不能为世所用,难免会有许多牢骚不平甚至生出弃文就武的想法。王维也有希望建功立业而又壮志难酬的隐衷,尾联寄寓了诗人不愿做皓首穷经的书生,而想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心志。9.D10.C11.答案示例一   林黛玉对陶渊明诗歌的喜爱,对田园诗“淡”的欣赏,表现了她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黛玉葬花,并在葬花词中说“质本洁来还洁去”,同样表现出对纯洁品德的坚守。答案示例二   香菱是薛蟠抢的小妾,薛宝钗不教她学诗而黛玉倾心传授,既说明黛玉对命运悲苦的香菱的同情,也说明她本质上不顾及世俗人情和礼法。林黛玉与宝玉互赠情物情诗、同看《西厢记》,都说明她更珍视现实人性而抵触传统礼法。答案示例三   黛玉教香菱学诗表现了黛玉的诗性、感性的形象特点,对诗的谈论表现了黛玉充满了自然的灵性和秀逸天真的意态风神。黛玉葬花,黛玉悲秋,黛玉叫紫鹃撂下纱屉看大燕子回来的对话,都说明黛玉形象中有诗的气韵灵性。【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D.“境界旷远壮阔”错误,应该是和谐幽静,淡泊宁谧。故选D。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C.“细描手法”错误,此处是白描手法,故选C。1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从黛玉评诗“我给你这一句瞧瞧,更比这个淡而现成”可见,她喜爱陶渊明的淡然纯真情怀,这反映出她性格上高洁,不远沾染世俗的特点。黛玉葬花时,是不忍心花落在地任人践踏,便独自把它们扫入锦袋中,埋入泥土,反映了她的高洁。从黛玉对香菱学诗的态度可见,她并不因香菱身为薛蟠的小妾而瞧不起她,反而对香菱充满同情,富有耐心;薛宝钗同样才华横溢,却不愿费心教她;而黛玉则悉心传授,可见她眼中没有世俗阶级、礼法等级之分,只有性灵相投之感。在《红楼梦》中,她与贾宝玉之间的感情也是同样出自真纯内心,他们互赠情物情诗,同看《西厢记》,都懂得对方内心对于世俗礼教的不屑而追求真诚的心意,说明她更珍视现实人性而抵触传统礼法。黛玉教香菱学诗也体现出黛玉在诗歌上的领悟能力、创作能力极强,她并非墨守成规之人,而是更推崇淡然纯真,越是“淡而现成”,越是有诗意,仿佛整个人都是由诗构成的一般,自然而然地散发出天人合一的诗性。她对一切自然外物的感受,如葬花,对花儿无限同情与爱怜之意;叫紫鹃撂下纱屉看大燕子回来,对燕子这种自然精灵充满关爱与体贴;她的潇湘馆幽静深远……这些都体现黛玉形象中诗的气韵灵性。12.C13.B14.①第一首诗颈联描绘的景象是:竹林里传出洗衣服的女子回家路上发出的喧闹声,莲叶间出现了捕鱼回来的小船。②第二首诗颈联描绘的景象是:夕阳的光芒洒在静静的渡口,村落里人家的炊烟正袅袅升起。③两首诗都运用了白描和以动衬静的手法描绘所见景象。④第1首诗还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描绘景和人的动态,形象而生动。⑤第2首诗主要从视觉角度描绘所见景象,准确而自然。【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C.“且空无一人”错,从“归浣女”“下渔舟”“自可留”“倚杖”“听暮蝉”“上孤烟”“接舆醉”“狂歌”等人的活动来看,两首诗中的“山”,并非“空无一人”。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B.“裴迪的动作”错,从第二首诗的题目可知,颔联所用动词“听”表现的是诗人王维闲居之时的动作,而不是裴迪的动作。故选B。14.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诗歌思想内容和描写手法的能力。《山居秋暝》颈联中诗人先写“竹喧”再写“莲动”,以动态反衬环境的清幽静谧,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写到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和谐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希望过闲适无忧无虑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黑暗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的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运用了白描和以动衬静的手法,却使人不觉其巧。《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写原野暮色。夕阳欲落,炊烟初升,是田野黄昏的典型景象。渡头在水,墟里在陆;落日属自然,炊烟属人事:景物的选取是很见匠心的。用白描手法表现黄昏第一缕炊烟袅袅升到半空的景象,各有各的形象,各有各的意境。这一联是王维修辞的名句,历来被人称道。“渡头余落日”,精确地剪取落日行将与水面相切的一瞬间,富有包孕地显示了落日的动态和趋向,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为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墟里上孤烟”,写的也是富有包孕的片刻。“上”字,不仅写出炊烟悠然上升的动态,而且显示已经升到相当的高度。以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但这风景并非单纯的孤立的客观存在,而是画在人眼里,人在画图中,一景一物都经过诗人主观的过滤而带上了感情色彩。看渡头落日、墟里孤烟,表现出诗人那安逸的神态,潇洒的闲情。由此可总结:两首诗都运用了白描和以动衬静的手法描绘所见景象。第1首诗还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描绘景和人的动态,形象而生动。第2首诗主要从视觉角度描绘所见景象,准确而自然。15.C16.(1)直抒胸臆:首联中“人情翻覆似波澜”,把人情无常比作为“波澜”,表达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愤懑之情;尾联中的“何足问”“不如”表达了诗人对世间俗事的厌弃和山野生活的喜爱之情。(2)引典抒情:颔联中“按剑”“弹冠”等词引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对相知成仇、人情无常的讥讽与不满之情。(3)借景衬情:颈联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对所见之景的喜爱,反衬出诗人对现实处境的不满。【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描摩出了诗人想象中清秀明丽的景色”错。颈联中的“草色”“花枝”不是“想象中”的景色,而是与挚友酌酒时“所见”之景。故选C。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抒情手法的能力。(1)首联直抒胸臆。前句中“君”字重复,强调了诗人胸中郁积愤懑,需与挚友一起排遣。次句把人情无常比作为“波澜”,表达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愤懑之情;结合注释分析,颔联引典抒情。“按剑”“弹冠”等用典,“弹冠”本为援手荐引乃同契之义,此处则反用其意,一旦“先达”即笑侮后来弹冠(出仕)者,轻薄排挤,乃至下井落石,表达了诗人对相知成仇、人情无常的讥讽与不满之情。(2)颈联借景衬情。从户内至室外,为酌酒时举目所见,由世态炎凉,人情翻覆展示天地无私,万物亲仁,豁然呈现一新境界。诗人描写了草色青青,已经全被细雨打湿,花枝欲展却遇春风正寒的景象,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对所见之景的喜爱,反衬出诗人对现实处境的不满。。(3)尾联,意为世事如浮云过眼不值一提,不如高卧山林,多多进食,保重身体。“何足问”“不如”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世间俗事的厌弃和山野生活的喜爱之情。17.C18.①以丰富的想象(虚写)抒情。“别后同明月”通过想象与友人同在明月下的情景,抒发相思之情,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有异曲同工之妙。②选取独特典故抒情。“君应听子规”既是嘱咐也是期待,借用子规啼归典故既写出了对友人别后孤寂生活的关切之情和相思之苦,也写出了期盼友人早日归来的愿望。③融情于景。身处异地,但同在明月之下,可以当成一种安慰;子规哀啼,因寄托盼归之情,也当同听。两句明里没一个“情”字,却写尽了对友人的关切和相思。(答出2点即可)【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技巧的能力。C.“实写”错误,结合颈联内容分析,并非实写,而是想象蜀道中的特有风物,通过对旅途情景的想象,表达了对友人入蜀旅途的关切。故选C。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首先理解尾联的意思,“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意思是“分手之后我们只能同看明月,你且还多听子规而生归思”,“应”意思是“应该”,这说明是作者的想象,作者想象别后会与友人同在明月下,借以抒发相思之情;“子规”使用了“子规啼血”这一典故,据说,先闻子规杜鹃初啼的人将有悲伤离别之事发生,后世诗人多以“子规啼血”比喻凄凉悲伤之状、生离死别之苦。诗中说“君应听子规”,是诗人对友人的嘱咐也是期待,作者借用子规啼血这一典故表达了对友人别后孤寂生活的关切之情和相思之苦,同时还表达了对友人早日归来的期盼之情。诗句中涉及“明月”“子规”这两个意象,而这两个意象中融入了作者的情感,从手法上来看,这是融情于景,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和相思之情。19.B20.(1)因与友人相聚短暂即又分别而不舍;(2)与友人携手共进的生活一去不返的失落;(3)因违背自身志趣身陷官场而痛苦、无奈;(4)对朋友隐居生活的歆羡,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B.“暗含诗人对友人的埋怨和担忧”错,“几日同携手”,今朝友人却要“先拂衣”了,诗人应该是带着一份嫉妒与歆羡的心情写下此句的。故选B。2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联“送君尽惆怅,复送何人归”意思是:送君归山我心已惆怅,再送人啊不知又是谁?眼看着好友一个个离去,作者满怀离别的伤感。颔联“几日同携手,一朝先拂衣”意思是:一起相处才只几天,忽然你却辞官先归。与好友相知相交的日子极为短暂,原还是自己在这昏暗时节难得的安慰,而此时好友利索地抛却一切烦恼,即将奔赴想往已久的生活,只留一份潇洒在诗人心头煎熬。诗人恨自己无能,无力摆脱世俗的物质羁绊。表达与友人携手共进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的失落,对自己身陷官场,面对污浊黑暗现实感到痛苦。颈联“东山有茅屋,幸为扫荆扉”,意思是:东山里还有我住过的茅屋,请替我扫一扫那陋室柴扉。东山茅屋,或许是友人归隐所在。一个“幸”字,淡了些诗人内心迷茫的雾霭,可喜可庆的是,友人还的茅草屋还为诗人敞开着,让他得以有机会清除内心的尘埃。荆扉,即实指的柴门,虚指的心门。人生一大乐事,就是与知己倾心畅谈,诗人期盼着,也努力着。尾联“当亦谢官去,岂令心事违”意思是:不久我也该辞官归去,哪能使自己心事乖违!身陷官场,污浊黑暗的现实,早已肃杀了那颗宁静的心,然个中的丝丝缕缕,又岂是简单的一个退字亦或是一个进字能够道清楚说明白的?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有辞官归隐之意却无法摆脱官场羁绊的无奈。21.C22.①最后两联表达了作者对吕逸人的景仰之情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②第三联通过描写吕逸人居住环境的清幽表达作者的归隐之思;③第四联通过写吕逸人与世隔绝、闭户著书的生活,表达作者对吕逸人的景仰之情。【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也流露出作者没有胆量”错误,结合注释②可知,王维“到门不敢题凡鸟”,是表示对吕逸人的尊敬。故选C。2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颈联描写了吕逸人居所附近流水淙淙,环境清幽,青山妩媚,流水多情,是一个依山傍水的绝妙境地,抒发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羡慕之情,表现了作者向往归隐的情思。“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作老龙鳞”,意思是,主人在这里著书立说的时间已经很长了,他亲手栽种的松树已经很老了,树的表皮都象龙鳞一样。诗人从正面写其隐逸闭门著书的生活,松树的表皮像龙鳞一样,说明吕逸人隐居时间之长,体现了吕逸人隐居之志的坚贞和持久,表达了作者对吕逸人的敬慕、仰望之情。同时也传达出诗人对这样的隐居生活的艳羡向往之情。23.C24.①借景抒情。前两联描绘巴蜀雄秀的山川风光,流露出诗人对梓州风光的热烈向往,对李氏即将前往赴任的无限欣羡。②叙事抒情。第三联叙事既表现了蜀地的物产、民风,也说明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而缺乏教化,含蓄的提醒李使君,治蜀任重道远。③用典抒情。尾联真诚勉励并殷切期望李使君以汉代蜀郡太守文翁为榜样,在梓州重施教化,翻新吏治,大展宏图。【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C.“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前路难卜的深深忧虑”错误,汉女辛劳织布纳税,巴人地少诉讼争田。诗人写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借此来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并非易事,而是任重道远。这是对友人奋发有为、大展宏图的期待和勉励。故选C。24.本题考查写实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前两联写景,开头两句互文见义,起得极有气势: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到处是杜鹃的啼声。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表现出山中景物的层次、纵深、高远,使画面富于立体,把人带入一个雄奇、壮阔而又幽深、秀丽的境界。作者以欣羡的笔调描绘蜀地山水景物,表达了诗人对梓州风光的热烈向往,对李使君即将前往赴任的无限欣羡之情。第三联叙事,写汉女辛劳织布纳税,巴人地少诉讼争田。这两句有极强的概括力,写蜀中民情和使君政事,既表现了蜀地的物产、民风,也说明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而且缺乏教化,而征收赋税,处理讼案,又都是李使君就任梓州刺史以后所掌管的职事,这就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并非易事,而是任重道远。尾联用典,意思是望你发扬文翁政绩,奋发有为不负先贤。“文翁”是汉景帝时蜀郡太守,他曾兴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郡“由是大化”。王维以此勉励李使君,希望他效法文翁,翻新教化,而不要倚仗文翁等先贤原有的政绩,无所作为。25.C26.①借景抒情。描绘巴蜀雄秀的山川风光,流露出诗人对李氏即将前往赴任的梓州风光的赞美。②叙事抒情。既表现了蜀地的物产、民风,也说明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而且缺乏教化,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任重道远。③用典抒情。真诚勉励并殷切期望李使君以汉代蜀郡太守文翁为榜样,在梓州重施教化,翻新吏治,大展宏图。【解析】2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手法的能力。C.“表达了对李使君重任在肩、前路难卜的深深忧虑”分析错误,汉女辛劳织布纳税,巴人地少诉讼争田,诗人写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借此来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并非易事,而是任重道远。这是对友人奋发有为、大展宏图的期待和勉励。故选C。2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全诗运用的手法有借景抒情、叙事、用典。前两联写景,“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表现出山中景物的层次、纵深、高远,使画面富于立体感,把人带入一个雄奇、壮阔而又幽深、秀丽的境界。作者以欣羡的笔调描绘蜀地山水景物,表达了诗人对梓州风光的热烈向往,对李使君即将前往赴任的无限欣羡之情。此处是借景抒情。第三联“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叙事,写蜀中民情和使君政事,“汉女”“巴人”“橦布”“芋田”,处处紧扣蜀地特点,而征收赋税,处理讼案,又都是李使君就任梓州刺史以后所掌管的职事,写在诗里,非常贴切,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任重道远。此处是叙事抒情。最后一联“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联系上文来看,既然蜀地环境如此之美,民情风土又如此之淳,到那里去当刺史,自然更应当克尽职事,有所作为。诗人勉励李使君以汉代蜀郡太守文翁为榜样,在梓州重施教化,翻新吏治,大展宏图。诗人以文翁来比李使君,用典以传达出自己真诚、殷切的期望之意。此处是用典抒情。27.C28.①首先,第二句反用孔子“吾道非”典故安慰友人,应试落第只是命运不济,而不是选择错误,只要坚持下去,总会有希望的。②其次,五、六句通过写作者为友人“置酒”饯行之举,表达对友人落第返乡的惜别安慰之情。③最后,结尾运用典故规劝对方,不被录用纯屈偶然之事,并不是朝中缺少赏识英才的人,希望其继续努力仕进。【解析】2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虚实结合”错。此处是诗人设想友人返乡途中的风光,是虚写:“落寞之情”与全诗慰勉、鼓励友人的感情基调不符,此处的“落晖”突出的应是温暖绚丽之意。故选C。2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内容、手法和情感的能力。一、二句意为:指虽然未能考中,但不是因为没有才能。这是对綦毋潜的安慰:尽管这一次未能中第入仕,但选择科举之路是没有错的,只要坚持下去,总会有希望的。第二句中诗人反用孔子“吾道非”典故,安慰友人,应试落第只是命运不济,而不是选择错误,只要坚持下去,总会有希望的。三、四句意为:去年寒食时节你正经过江淮,滞留京洛又缝春衣已过一载。“度寒食”“缝春衣”,是从时令上提醒对方,含有关切之情。“江淮”“京洛”,从路线的选择上提出建议,含有送别之意。五、六句意为:我们又在长安城外设酒饯别,同心知己如今又要与我分开。通过写作者为友人“置酒”饯行之举,“同心”相勉之语,表达对友人落第返乡的惜别和安慰之情。七至十句设想对方回乡的快捷与沿途风光,给人以温暖之感,意在安慰对方,不要背上落第的包袱,要开心起来。最后两句,意为:你暂不被录用纯属偶然的事,别以为知音稀少而徒自感慨。诗人运用典故,规劝对方,这次落第只是自己的才华恰好未被主考官赏识,切不要因此怪罪于开明的“圣代”,不要怨天尤人,切莫以为朝中赏识英才的人稀少,希望其继续努力仕进。这一恳切安慰之辞很能温暖人心,激励綦毋潜继续仕进。29.D30.①萤远入烟流描写了月下萤虫远飞,光亮流逝在清冷的月光和弥散的烟雾中,诗人不仅观察细腻,且表现出一种惆然自失的淡淡愁绪。通过萤火流露寒意,在写物方面确实很见功力。②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景物选取独具匠心:渡头在水,墟里在陆;落日属自然,炊烟属人事。精确剪取景物独特的瞬间,描写富有包孕的片刻:“渡头余落日”,精确地剪取落日行将与水面相切的一瞬间,富有包孕地显示了落日的动态和趋向,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为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墟里上孤烟”,写的也是富有包孕的片刻。动词运用精准:“上”字,不仅写出炊烟悠然上升的动态,而且显示已经升到相当的高度。【解析】2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诗人将朋友比作五柳,又用接舆自比”错,应是诗人自比五柳,将裴迪比做接舆。故选D。3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鉴赏能力。萤远入烟流”,用的是侧面描写的方法。在白色的月华之下萤火虫的光是暗淡得几乎不能看见的。不过,当几只萤火虫飞向远方,诗人看到了它们的身体在烟霭中闪动。用烟霭的暗淡衬托萤光,又用萤光之流失衬托月明,可谓运思入妙。萤火在月色中很难辨别,诗人不但敏感地捕捉到了这一意象,而且视线随之逐渐消失在暮霭中,在惊叹诗人观察细腻的同时,也不免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寂,流露出淡淡的怅然若失的愁绪。通过萤火流露寒意,在写物方面确实很见功力。乙诗中“最工于体物”的是“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一联是王维修辞的名句,历来被人称道。此联写原野暮色。夕阳欲落,炊烟初升,是田野黄昏的典型景象。渡头在水,墟里在陆;落日属自然,炊烟属人事:景物的选取是很见匠心的。“墟里上孤烟”,显系从陶潜“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田园居之一》)点化而来。但陶句是拟人化的表现远处村落上方炊烟萦绕、不忍离去的情味,王句却是用白描手法表现黄昏第一缕炊烟袅袅升到半空的景象,各有各的形象,各有各的意境。“渡头余落日”,精确地剪取落日行将与水面相切的一瞬间,富有包孕地显示了落日的动态和趋向,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为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墟里上孤烟”,写的也是富有包孕的片刻。“上”字,不仅写出炊烟悠然上升的动态,而且显示已经升到相当的高度。31.D32.答案示例一   “依依”好。“依依”与前一句“远人村”呼应,写出了远处的炊烟隐约而轻柔的样子,同时又移情于景,将“我”融于景物之中,传形又传神,表现了田园的宁静安闲,表达了对田园的热爱。“上”没有“依依”更有情味和“淡”的境界。答案示例二   “上”字好。“上”用白描手法,写出炊烟缓慢升腾的样子,极具动态感、画面感(立体感),使人如临其境;虽没有“依依”那样移情于景,但景物中自然融入情感,是一幅无我之境,更显淡泊,更让人回味无穷。33.答案示例一   林黛玉对陶渊明诗歌的喜爱,对田园诗“淡”的欣赏,表现了她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黛玉葬花,并在葬花词中说“质本洁来还洁去”,同样表现出对纯洁品德的坚守。答案示例二   香菱是薛蟠抢的小妾,薛宝钗不教她学诗而黛玉倾心传授,既说明黛玉对命运悲苦的香菱的同情,也说明她本质上不顾及世俗人情和礼法。林黛玉与宝玉互赠情物情诗、同看《西厢记》,都说明她更珍视现实人性而抵触传统礼法。答案示例三   黛玉教香菱学诗表现了黛玉的诗性、感性的形象特点,对诗的谈论表现了黛玉充满了自然的灵性和秀逸天真的意态风神。黛玉葬花,黛玉悲秋,黛玉叫紫鹃撂下纱屉看大燕子回来的对话,都说明黛玉形象中有诗的气韵灵性。【解析】3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D.“境界旷远壮阔”错误,应该是和谐幽静,淡泊宁谧。故选D。3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炼字的能力。该题开放式作答,如认为“上”好,可分析“墟里上孤烟”,系从陶潜“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之一》)点化而来。但陶句是拟人化的表现远处村落上方炊烟萦绕、不忍离去的情味,王句却是用白描手法表现黄昏第一缕炊烟袅袅升到半空的景象,各有各的形象,各有各的意境。这一联是王维修辞的名句,历来被人称道。“渡头余落日”,精确地剪取落日行将与水面相切的一瞬间,富有包孕地显示了落日的动态和趋向,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为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墟里上孤烟”,写的也是富有包孕的片刻。“上”字,不仅写出炊烟悠然上升的动态,而且显示已经升到相当的高度。如认为“依依”好,可分析,“依依”,形容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既写的是炊烟自远处村庄缓缓上升的景色,又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依依”二字似有不舍离去之意,以拟人手法,流露出诗人对于田园生活的依恋不舍之情,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显得更有情味,而滋味更“淡”真动人。3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从黛玉评诗“我给你这一句瞧瞧,更比这个淡而现成”可见,她喜爱陶渊明的淡然纯真情怀,这反映出她性格上高洁,不远沾染世俗的特点。黛玉葬花时,是不忍心花落在地任人践踏,便独自把它们扫入锦袋中,埋入泥土,反映了她的高洁。从黛玉对香菱学诗的态度可见,她并不因香菱身为薛蟠的小妾而瞧不起她,反而对香菱充满同情,富有耐心;薛宝钗同样才华横溢,却不愿费心教她;而黛玉则悉心传授,可见她眼中没有世俗阶级、礼法等级之分,只有性灵相投之感。在《红楼梦》中,她与贾宝玉之间的感情也是同样出自真纯内心,他们互赠情物情诗,同看《西厢记》,都懂得对方内心对于世俗礼教的不屑而追求真诚的心意,说明她更珍视现实人性而抵触传统礼法。黛玉教香菱学诗也体现出黛玉在诗歌上的领悟能力、创作能力极强,她并非墨守成规之人,而是更推崇淡然纯真,越是“淡而现成”,越是有诗意,仿佛整个人都是由诗构成的一般,自然而然地散发出天人合一的诗性。她对一切自然外物的感受,如葬花,对花儿无限同情与爱怜之意;叫紫鹃撂下纱屉看大燕子回来,对燕子这种自然精灵充满关爱与体贴;她的潇湘馆幽静深远……这些都体现黛玉形象中诗的气韵灵性。34.C35.①朋友一个个离去,满怀离别的伤感;②与友人携手共进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的失落;③自己却身陷官场,面对污浊黑暗现实的痛苦;④对自己有辞官归隐之意却无法摆脱官场羁绊的无奈。【解析】3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C.“实写毅然辞官的经过”错误,“当亦谢官去”是说不久我也该辞官归去,表明诗人的心迹与志向,没有实写毅然辞官的经过。故选C。3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送君尽惆怅,复送何人归”意思是:送君归山我心已惆怅,再送人啊不知又是谁?眼看着好友一个个离去,作者满怀离别的伤感。“几日同携手,一朝先拂衣”意思是:一起相处才只几天,忽然你却辞官先归。与好友相知相交的日子极为短暂,原还是自己在这昏暗时节难得的安慰,而此时好友利索地抛却一切烦恼,即将奔赴想往已久的生活,只留一份潇洒在诗人心头煎熬。诗人恨自己无能,无力摆脱世俗的物质羁绊。表达与友人携手共进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的失落,对自己身陷官场,面对污浊黑暗现实感到痛苦。“当亦谢官去,岂令心事违”意思是:不久我也该辞官归去,哪能使自己心事乖违!身陷官场,污浊黑暗的现实,早已肃杀了那颗宁静的心,然个中的丝丝缕缕,又岂是简单的一个退字亦或是一个进字能够道清楚说明白的?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有辞官归隐之意却无法摆脱官场羁绊的无奈。36.B37.(1)系马高楼垂柳边:诗人选取高楼纵饮这一典型场景来写游侠少年之意气风发,不正面实写宴饮场面,宕开笔墨侧面虚写,以骏马、高楼衬托少年之英武豪迈,以垂柳衬托少年之雅致飘逸,蕴藉风流。(2)月照高楼一曲歌:诗人最后寓情于景,把分别时的壮志豪情寓于“月照高楼”的景物描写和慷慨高歌的场景描写之中,言有尽而意无穷,留给读者更多想象的空间。【解析】3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B.“怀才不遇的落魄”错,“相逢意气为君饮”意思是说:这些少年侠客偶然相逢,为彼此的意气所感动,都愿意为对方干上一杯。结合诗境,整首诗主要是描写少年的豪纵气派。故选B。3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系马高楼垂柳边”意思是说:他们把自己的高头大马,拴在那高高酒楼前的垂柳旁边。这意味着他们已经走上了酒楼,把“为君饮”的愿望变成了现实。这句景物描写不仅勾画出酒楼的风光,而且对人物形象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写“马”,烘托出少年侠客的奔放、刚健;写“高楼”,烘托出少年侠客的豪迈气概;写“垂柳”,则烘托出少年侠客的风流、飘逸。“月照高楼一曲歌”意思是:月照高楼我们引吭高唱离别歌。作者在高楼对明月,他和少年知音放歌一曲,以壮志共勉,正表达了一种豪放不羁的情怀。“月照高楼”明写分别地点,是景语,也是情语。四个字点染了高歌而别的背景,展现着一种壮丽明朗的景色,和慷慨高歌的情调相吻合,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豪气。这正是诗人壮志情怀的写照。38.D39.我认同此观点。①“渔舟胶冻浦,猎火烧寒原”一句,描绘渔船在水边冻住、野火烧遍荒原的景象,表现出环境的荒芜落寞,与前文“贫居”“荒村”相呼应。②“唯有白云外,疏钟闻夜猿”一句,体现在远处方可听见零星的钟声与猿鸣,为全文增加了清幽之感,同时表明自己远行未归,与“山家谁候门”相呼应。③此四句回答了自己并不在家留晤员外的缘由,同时表现出环境的质朴,体现出坦然淡然的心境。(答案不唯一)【解析】3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色调明丽”错误。从诗中“荒村”“石路”“疏钟”等意象,结合“枉回驾”等质朴的情感,可以看出此诗行文质朴,色调幽素。故选D。3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评价作者观点的能力。作答本题首先明确表达观点。我认同此观点。“渔舟胶冻浦,猎火烧寒原”意思是:渔舟像被胶粘在了冰冻的河浦上,打猎时焚的山火在冷落寂静的原野上燃烧着。此联具体描写了山村冬日的日常生活景象,渔舟被冻住,渔人无法捕鱼;猎人大肆火烧野地,只为获得一些猎物,写出了山村的荒凉、贫瘠。与与前文“贫居”“荒村”相呼应。“唯有白云外,疏钟闻夜猿”意思是:(我回到家中)只听见白云之外,有着稀疏的钟声和凄厉的猿啼。在远处方可听见零星的钟声与猿鸣,可见山村偏远、寂静。末句的景致一方面凸写出主人身居荒村的生活情趣,另一方面又写出“无人”之景,回扣苏员外不见留的主题。此四句回答了自己并不在家留晤员外的缘由,同时表现出环境的质朴,体现出坦然淡然的心境。40.D41.①对友人的不舍、惜别之情。首联以“柳”字略点折柳送别的特定场景,表现了送别的情谊。②对赵都督戍边报国的赞美之情。颈联写赵都督的“忘身”“报国”之心,表达了诗人对即将出征的赵都督甘愿驰骋沙场、为国捐躯的英雄气概的高度赞扬。③渴望建功立业、济世报国。尾联寄寓了诗人不愿做皓首穷经的书生,而想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心志。【解析】4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表达了强烈的凄楚之情”错误。不是凄楚之情,这一联从反面议论,加以强调。“岂学”表示不应学、不想学乃至不学。诗句写得意气风发、格调昂扬,不作凄楚之音,表现了青年王维希望有所作为,济世报国的思想。故选D。4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联“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写启程。首句介绍赵都督动身,以天上的将星喻指赵的出发。第二句既交代了出征时节是柳条发青的春天,又以“柳”字暗点折柳送别的特定场景,惜别之情,深蕴其中。表达对友人的不舍、惜别之情。颈联“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正面写他立功报国的思想。这两句互文见义,意思是无论“辞凤阙”或“取龙庭”,都下定“忘身”、“报国”的决心。“辞凤阙”在出征之前,“取龙庭”是在鏖战之后,可见决心始终如一。表达了诗人对即将出征的赵都督甘愿驰骋沙场、为国捐躯的英雄气概的高度赞叹。尾联“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以议论结束全诗。上一联作正面抒情,这一联从反面议论,加以强调。“岂学”表示不应该学、不想学乃至决不学的意思。书生皓首穷经,不能为世所用,难免会有许多牢骚不平甚至生出弃文就武的想法。王维也有希望建功立业而又壮志难酬的隐衷,尾联寄寓了诗人不愿做皓首穷经的书生,而想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心志。42.D43.(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诗人一开头,首先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浓烈气氛,作为总背景,统摄全篇。三至八句诗人描绘了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暮归图,虽都是平常事物,却表现出诗人高超的写景技巧。(2)全诗以朴素的白描手法,写出了人与物皆有所归的景象,映衬出诗人的心情,抒发了诗人渴望有所归,羡慕平静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心情,流露出诗人在官场的孤苦、郁闷。  (3)全诗紧扣“归”字取材,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  (4)结尾诗人引用《诗经》“式微”典故以抒发自己急欲归隐田园的心情。不仅在意境上与首句“斜阳照墟落”相照映,而且在内容上也落在“归”字上,使写景与抒情契合无间,浑然一体,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 【解析】4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D.“全诗重在写景,抒发了诗人享受平静悠闲的田园生活和乐在其中的闲情逸致”错,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借助人与物皆有所归的景象,映衬出诗人的心情,抒发了诗人渴望有所归,羡慕平静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心情,流露出诗人在官场的孤苦、郁闷。。故选D。4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前八句白描手法,写景绘人,烘托反衬情感: 前两句“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写村庄处处披满夕阳的余晖,牛羊沿着深巷纷纷回归,渲染暮色苍茫的浓烈气氛,作为总背景,统摄全篇。接着,诗人一笔就落到“归”字上,描绘了牛羊徐徐归村的情景。诗人痴情的目送牛羊归村,直至没入深巷。“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这两句是说,老翁惦念着自家的孙儿,拄着拐杖在自家的柴门口等候。就在这时,诗人看到了更为动人的情景:柴门外,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正迎候着放牧归来的小孩这朴素的散发着泥土芬芳的一幕,感染了诗人,他似乎也分享到了牧童归家的乐趣。“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这两句是说,野鸡在麦田里鸣叫麦儿即将抽穗;蚕儿成眠桑叶也已经很稀少了。诗人感到这田野上的一切生命,在这黄昏时节,似乎都在思归。麦田里的野鸡叫的多动情啊,那是在呼唤自己的配偶呢;桑林里的桑叶已经所剩无几,蚕儿开始吐丝作茧,营就自己的安乐窝,找到自己的归宿了。“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这两句是说,农夫们荷锄回到了村里,相见欢声笑语依依不舍。田野上,农夫们三三两两,扛着锄头下地归来,在田间的小道上相遇,亲切絮语,简直有点乐而忘归呢。结尾引用典故:“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这两句是说,如此安逸怎不叫我羡慕?我不禁怅然的吟起《式微》,诗人借以抒发自己急欲归隐田园的心情,不仅在意境上与首句“斜阳照墟落”相照映,而且在内容上也落在“归”字上,使写景与抒情契合无间,浑然一体,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读完最后一句,才恍然大悟:前面写了那么多的“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44.A45.沈德潜的评价是说王维的《西施咏》并未就西施故事本身进行咏叹,而是借题发挥,抒写对世间炎凉的感慨,具体表现为:①西施“朝贱夕贵”,而浣纱同伴“莫得同车归”,人世间浮沉常凭际遇,有些人“一阔脸就变”的现实在这里找到了注脚。②从“朝为越溪女”浣纱不止的西施“暮作吴宫妃”后的骄奢放纵,活画出社会上逮着机会受到赏识就忘乎所以的小人嘴脸。③“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东施效颦,自取其辱,故不可取,然而其爱美之心可怜可叹,世人一味嘲笑足显世态炎凉。【解析】4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A.“设问”错误,“西施宁久微”意思是“美丽的西施怎么能久处低微”,这是反问。故选A。4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题目的要求,理解沈德潜评价语的意思。“不为题缚”说明诗歌真正要表达的内容是诗题之外的东西,虽为“西施咏”,但实际上是以喻为人的诗。“写尽炎凉人眼界”说明诗歌中反映了很多当时的炎凉世态与当世之人的姿态。然后要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从中分析出诗题外的内容。诗歌开始两句“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就指出生活中像西施这样的人物,会有被尊贵的一天,只是时机之遇的早晚,而三四句“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点出普通女子一朝之间身价十倍,原因就是遇到了重艳色的人;而“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一同浣纱的同伴不能与之同车,以此讥讽现实中某些人一旦得势就会变脸的情形。“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几句则写出得幸者愈宠愈娇,借高权保护,唯己为是,非己为非,以致到了无有是非的程度,讥讽那些由于偶然机遇受到恩宠就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人。“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既是感慨那盲目效颦的邻人东施,光学皱眉而想取宠并非容易,其爱美之心可叹,但其做法却只能自取其辱,只能招来世的嘲笑,展现世态炎凉,以此劝告世人不要为了博取别人赏识而故作姿态,弄巧成拙。46.A47.表达了诗人想要追求淡泊恬静、闲逸超脱、自甘淡泊的情感。(1)直抒胸臆。“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我的心平素已习惯娴静,青溪更让人忘忧。诗人借青溪来印证自己的夙愿。(2)用典。“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诗人暗用了东汉严子陵垂钓富春江的典故(提到垂钓典故即可),表明自己的归隐之意。【解析】4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A.“表达了诗人初次来此的欣喜之情”错误,“每逐”,指每次去追逐,说明诗人不止一次来此。故选A。4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人思想感情及表达方式的能力。末四句的意思是:我的心平素已习惯闲静。淡泊的青溪更使我忘忧。让我留在这盘石上好了,终日垂钓一直终老到头!从“心素已闲”可见,诗人悠闲而超脱世外的心境;“清川澹如此”,是以青溪的淡泊来映射心灵的澄净淡泊;诗人说自己早已习惯闲逸散淡、淡泊恬静的生活,希望余生都能留在此处垂钓,表达他想要追求淡泊恬静、闲逸超脱、自甘淡泊的情感。表达手法,“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两句,直接抒发诗人追求素淡闲静境界的感受,并说青溪的淡泊和我的心境吻合,直抒胸臆。“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是用典,“垂钓”是常用的表达隐居志向的典故,此处暗含严子陵在富春江垂钓隐居的典故,表达自己归隐的愿望。48.C49.尾联写诗人虽然想要追随郭给事,无奈年老多病只好解职致仕,表达了诗人出世的思想。这两句从谦恭的语气中写出了诗人自己辞官归隐的想法,与以往酬赠诗在陈述了对酬者的仰慕之后再表达希冀引荐提拔的用意不同,一反陈套,使人感到别开生面。【分析】4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词内容和鉴赏表现手法的能力。C.“对比手法”错误,颔联没有运用对比手法,而是以动衬静,用钟声和鸟鸣反衬环境的幽静。故选C。4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尾联“强欲从君无那老,将因卧病解朝衣”意思是虽然勉力想追随你,无奈年老多病,将因为卧病而辞官退休。诗的末两句从谦恭的语气中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意向:我虽想勉力追随你,无奈年老多病,还是让我辞官归隐吧!这是全诗的主旨,集中地反映了诗人的出世思想。唐人的很多酬赠诗中,往往在陈述了对酬者的仰慕之后,立即表达希冀引荐提拔的用意。然而王维此诗,却一反陈套,使人感到别开生面。50.B51.D52.①借景抒情。作者先写清溪美景之素淡,又用“素已闲”点出自己的心境淡定安宁,与青溪之景相映衬,心境、物境融合为一。②借典故明志。尾句展开想象,自己在溪边的巨石上做一个消闲自在的垂钓老翁,借严子陵隐居的典故表明自己有归隐山林之意,愿意远离凡尘,在此清幽之地终老一生。【分析】5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中词语的能力。B.“暗指诗人曲折漫长的人生坎坷路”错误。这里说的是溪水随山势蜿蜒流行,流经的路途不足百里,并没有暗指诗人曲折漫长的人生坎坷路。故选B。5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D.“想象奇特”错误。诗歌描写了一条青溪的幽秀景色,诗人用多彩的画笔,绘出青溪流经不同地方时呈现的不同画面,想象并不奇特。故选D。5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借景抒情。“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的意思是:我的心一向悠闲,如同清澈的溪水淡泊安宁。诗人正是有意借青溪来为自己写照,以清川的淡泊来印证自己的素愿,心境、物境在这里已融合为一了。借典故明志。“请留磐石上,垂钓将已矣”的意思是:但愿我能留在溪边的磐石上,在垂钓中度过我的一生。诗人暗用了东汉严子陵垂钓富春江的典故,也想以隐居青溪来作为自己的归宿了。这固然说明诗人对青溪的喜爱,更反映了他在仕途失意后自甘淡泊的心情。这一点,写来含而不露,耐人寻味。53.C54.①这首诗中诗人描绘了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暮归图,全诗以朴素的白描手法,写出了人与物皆有所归的景象。其中牛羊徐徐归村,老人在门口守望着孙子的归来,以及农夫们荷锄回到了村里,相见欢声笑语依依不舍等诗句的画面感极强,充分表现出王维诗歌的“诗中有画”的特点。②作者在诗歌中描绘了季节、时间、地点特征的意象,体现了田园的恬静和美,层次感分明,画面感突出。【解析】5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能力。C.“对其进行了含蓄委婉细腻的描写”中“含蓄委婉”分析错误。本诗中作者对乡村黄昏最有特征的景物进行了详细直白的描写。并不是“含蓄委婉”。故选C。5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诗的第一联“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这两句是说,村庄处处披满夕阳的余晖,牛羊沿着深巷纷纷回归。首先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浓烈气氛,作为总背景,统摄全篇。接着,第二联“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荆扉”中,描写了老翁惦念着自家的孙儿,拄着拐杖在自家的柴门口等候。第三联“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野鸡在麦田里鸣叫,麦儿即将抽穗;蚕儿成眠,桑叶也已经很稀少了。这是景色描写,点明了季节。第四联“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这两句是说,农夫们荷锄回到了村里,相见欢声笑语依依不舍。四联诗句描绘了四处场景,犹如将四幅画面呈现在读者面前,四幅图画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描绘了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暮归图,全诗以朴素的白描手法,写出了人与物皆有所归的景象。其次,在这四联诗句中,描绘描绘了季节、时间、地点特征的意象,如“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则是点明诗歌写作季节为暮春,麦苗长势旺盛,蚕已经吐丝做茧,正是休眠的时刻。“斜光照墟落”则表明此时已是傍晚,太阳西斜,将余晖洒满大地。地点则是渭河边上的一个小村庄。通过对牛羊回归,老人等候孙子,农夫们荷锄回家等画面的描绘,体现了田园的恬静和美,层次感分明,画面感突出。充分地表现出王维诗歌的“诗中有画”的特点。55.(1)C(2)示例一:林黛玉因寄人篱下而自卑孤独;又因追求清高隐逸而孤芳自赏王维此诗中也借“稀”和“独”字表达了内心的惆怅孤寂,同时从古寺钟声和悠然远山处也含蓄表达了隐居出世的愿望。林黛玉欣赏王维诗歌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个性心境相似,都有种孤独,不拘世俗的情怀。示例二:“谷口疏钟动”“渔樵稍欲稀”为环境描写,运用“疏”“稀”等形容词生动形象地点明所处环境的寂静和人烟稀少,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情。黛玉对于贾府而言是个客人,因此她自觉孤独,这是她和王维此诗思想情感的共同之处。王维此诗不事雕琢,仅以白描的手法写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景色,把内心的情感赋予其中,这也正是林黛玉教香菱学诗的时候首推学王维诗的原因,可见林黛玉喜欢王维诗歌中的“意趣”。【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漂泊无归的人生感慨”错,杨花能够如此旋舞不已,不就是因为它的轻吗?寄寓了诗人对难以掌控自己命运的柔弱者的悲悯之情。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及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结合文本的艺术手法分析文本的思想内容,然后根据对林黛玉这一人物的理解找出二者的逻辑联系。本诗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描写暮春时节回归辋川的情景。疏钟远扬,暮霭沉沉,渔樵归歇,渲染出傍晚山谷凄迷的意境,烘托诗人孤寂落寞的情怀。细弱的菱蔓随着流水摆动不停,杨花的轻盈更使它可以在空中自由地飞舞。景物的不定使诗人的神思恍惚,更加增添了飘忽伤感的情绪。悠悠然万物造化让人神往,何时能自得呢?人生如此短暂,如此脆弱,终究因此让人感伤,春色又能够留住几时呢?还不如关上门,让春色留在记忆里,留在想象中。王维诗中的伤感情绪,不能把握自身命运的无奈和痛苦,与林黛玉何其相似。林黛玉赞赏王维的诗,这就说明二者有惺惺相惜之感,或者是林黛玉从王维的诗中读出了自己的影子。林黛玉不也是远离家乡、寄人篱下吗?“不肯多说一句话,不肯多行一步路”,虽是姥姥家,但毕竟是外人,再加上贾府的复杂,根本就不是林黛玉所喜欢的环境。黛玉对于贾府而言是个客人,因此她自觉孤独,又因追求清高隐逸而孤芳自赏。林黛玉也曾在咏絮诗中写道“一团团、逐对成球。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本诗左右漂移的水草和轻且到处飞舞的杨花表达命运不能自主的悲哀。从创作手法上看,他们常用以物寓情的方式相似。林黛玉与王维的诗歌在精神上是相通的,因此林黛玉赞赏王维的诗歌。林黛玉十分赞赏王维诗作的内容和意趣,这从香菱学诗里可以看出来,王维的田园诗歌的风格也是林黛玉喜欢的。而本诗“渔樵”“远山”“白云”“柴扉”这些意象营造出的冲淡的风格及“疏”“稀”等形容词生动形象地点明所处环境的寂静和人烟稀少,正是林黛玉所喜欢的。56.B57.①漠漠,广漠的意思,这里形容水田广布;阴阴,幽暗深邃的样子,这里描状夏木茂密。②意境营造上,“漠漠”有广阔意,“阴阴”有幽深意,“漠漠水田”“阴阴夏木”比之“水田”和“夏木”,画面就显得开阔而深邃,富有境界感,渲染了积雨天气空蒙迷茫的气氛。③表达效果上,漠漠、阴阴,两个叠字的使用,让情景更加鲜活生动。增加了诗歌的音韵美,与优美的画面相映衬,使诗歌更具诗情画意。【解析】56.本题考查学生对是诗歌内容的鉴赏能力。B.“构成对比,暗寓短暂和永恒之意”分析错误。二者并不构成对比,诗中“露葵”也无永恒之意。诗的颈联的意思是:诗人独处空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参木槿而悟人生短暂,采露葵以供清斋素食。故选B。5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炼字的能力。本诗的颔联“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是对李嘉祐的诗句“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的化用,而且没有改变原句,只是添上“漠漠”“阴阴”四字,但这四个字却为诗句增添了他原来没有的优美情态。从“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中,广漠空蒙、布满积水的平畴上,白鹭翩翩起飞,意态是那样闲静潇洒;听啊,远近高低,蔚然深秀的密林中,黄鹂互相唱和,歌喉是那样甜美快活。辋川之夏,百鸟飞鸣,诗人只选了形态和习性迥然不同的黄鹂、白鹭,联系着它们各自的背景加以描绘:雪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在视觉上自有色彩浓淡的差异;白鹭飞行,黄鹂鸣啭,一则取动态,一则取声音;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描状夏木茂密,境界幽深。两种景象互相映衬,互相配合,渲染了积雨天气空蒙迷茫的气氛,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同时,“漠漠”与“阴阴”的加入,利用叠音字的叠音效果,增加了诗歌的音韵美,所谓“诗中有画”,这便是很好的例证。58.D59.①作者为友人倒酒,进行劝慰,其实是和友人一起借酒消愁;②对人情无常、世态炎凉的感慨和激愤;③不问世事的旷达超凡之情。【解析】58.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处处体现出一种潇洒淡泊、怡然自适的乐观心态”错误,作者在诗中并非处处洒脱,而是体现出矛盾的心情,如一开始的“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有愁,之后“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有愤。故选D5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如“酌酒与君君自宽”,“君”字重复强调,这是障眼法,骨子里其实是胸中郁积愤懑,需与挚友一起借酒浇化。所谓“宽”者,宽人也即宽己,正是因为无法排遣。这是表达和友人一同借酒消愁之感。如“人情翻覆似波澜”,一曰翻覆,二曰波澜,足见心中愤激之情;如“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紧承“人情翻覆”,照应止水波澜的外部刺激,强调矛盾两端,铺叙反目成仇,人心无常。白首相知尚且如此,其他的人就不用说了。相知成仇,先达不用,说尽了世态炎凉。这是抒发人情无常、世态炎凉的感慨和激愤。如“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从户内至室外,为酌酒时举目所见,由世态炎凉,人情翻覆展示天地无私,万物亲仁,豁然呈现一新境界,这里似还参合“有无”“生灭”“变常”之理;即处“静观”“达观”态度,与三、四句世俗的“势利”“凉薄”恰成对照。末两句“世事浮云”与“高卧加餐”由禅意而来。“何足问”有不屑一顾的鄙薄之意,所指实有其人其事,承三、四句,“高卧”承五、六句,超凡脱俗。表现出不问世事的旷达超脱。60.C61.①借景抒情。描绘巴蜀雄秀的山川风光,流露出诗人对李氏即将前往赴任的梓州风光的赞美。②叙事抒情。既表现了蜀地的物产、民风,也说明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而且缺乏教化,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任重道远。③用典抒情。真诚勉励并殷切期望李使君以汉代蜀郡太守文翁为榜样,在梓州重施教化,翻新吏治,大展宏图。【解析】6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C.“表达了对李使君重任在肩、前路难卜的深深忧虑”错误,汉女辛劳织布纳税,巴人地少诉讼争田。诗人写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借此来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并非易事,而是任重道远。这是对友人奋发有为、大展宏图的期待和勉励。故选C。61.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这类题,首先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诗歌,借助诗歌注释及关键意象,充分理解诗歌内容及情感;继而在此基础之上,结合知识储备,具体分析作品所运用的表现手法。诗歌表现手法很多,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直抒胸臆、对比、反衬、烘托渲染、正侧面相结合等。全诗运用的手法有借景抒情、叙事、用典。前两联写景,“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表现出山中景物的层次、纵深、高远,使画面富于立体感,把人带入一个雄奇、壮阔而又幽深、秀丽的境界。作者以欣羡的笔调描绘蜀地山水景物,表达了诗人对梓州风光的热烈向往,对李使君即将前往赴任的无限欣羡之情。此处是借景抒情。第三联“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叙事,写蜀中民情和使君政事,“汉女”“巴人”“橦布”“芋田”,处处紧扣蜀地特点,而征收赋税,处理讼案,又都是李使君就任梓州刺史以后所掌管的职事,写在诗里,非常贴切,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任重道远。此处是叙事抒情。最后一联“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联系上文来看,既然蜀地环境如此之美,民情风土又如此之淳,到那里去当刺史,自然更应当克尽职事,有所作为。诗人勉励李使君以汉代蜀郡太守文翁为榜样,在梓州重施教化,翻新吏治,大展宏图。诗人以文翁来比李使君,用典以传达出自己真诚、殷切的期望之意。此处是用典抒情。62.B63.①“护羌校尉”对“破虏将军”,都是武官名,借来泛指唐军将士;②“乘障”对“渡辽”,登障堡是防御,渡辽河讲出击;③“朝”对“夜”,突出军情的紧迫,进军的神速,表现了唐军昂扬奋发的士气,雷厉风行的作风。【分析】6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能力。B.“反讽”错,“空”字没有反讽,“空碛”指空旷的沙漠,是边塞涉猎的客观环境。描写吐蕃的猎手们在暮云低垂,空旷无边的沙漠上驱马驰骋,在秋天草枯,动物没有遮蔽之处的平原上射猎。写出吐蕃健儿那种盘马弯弓、勇猛强悍的样子,粗豪雄放,时赞扬肯定;也暗示边情的紧急,为诗的下半部分作了铺垫。故选B。6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修辞手法即炼句能力。颈联写护羌校慰坚守阵地登上障堡,破虏将军勇猛出击夜渡辽河。“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这两句,对仗精工,很有气势。“护羌校尉”和“破虏将军”都是汉代武官名,这里借指唐军将士。登障堡,渡辽河,都不是实指,而是泛写,前者着重说防御,后者主要讲出击,一个“朝”字和一个“夜”字,突出军情的紧迫,进军的神速,表现了唐军昂扬奋发的士气,雷厉风行的作风。此联对军事行动本身没有作具体的描写,而只是选取具有曲型意义的事物,作概括而又形象的叙说,就把唐军紧张调动,英勇作战,并取得胜利的情景写出来了,收到了词约义丰的艺术效果。64.D65.表达了诗人想要追求淡泊恬静、闲逸超脱、自甘淡泊的情感。(1)直抒胸臆。“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我的心平素已习惯娴静,青溪更让人忘忧。诗人借青溪来印证自己的夙愿。(2)用典。“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诗人暗用了东汉严子陵垂钓富春江的典故(提到垂钓典故即可),表明自己的归隐之意。【解析】6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借青溪这一处瑰丽奇景”错误,青溪只是一条不甚知名的溪水,王维是从青溪素淡的天然景致中发现了自己恬淡的心境、闲逸的情趣高度和谐一致的境界。故选D。6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及表达技巧的能力。诗的末四句写出诗人心境的闲谈正如清川的闲淡,把自己的精神和自然的精神融和起来,意味隽永。其实,青溪并没有什么奇景,它那素淡的景致,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笔下,会具有如此的魅力呢?诚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删稿》)王维也正是从青溪素淡的天然景致中,发现了与他那恬淡的心境、闲逸的情趣高度和谐一致的境界。诗人借助对青溪的歌颂表达了诗人想要追求淡泊恬静、闲逸超脱、自甘淡泊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如何表达出来的呢?首先是直抒胸臆,诗人说“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我的心一向悠闲,如同清澈的溪水淡泊安宁。诗人正是有意借青溪来为自己写照,以清川的淡泊来印证自己的素愿,心境、物境在这里已融合为一了。另外就是借助典故。“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诗人暗用了东汉严子陵垂钓富春江的典故,也想以隐居青溪来作为自己的归宿了。这固然说明诗人对青溪的喜爱,更反映了他在仕途失意后自甘淡泊的心情。这一点,写来含而不露,耐人寻味。66.B67.①王诗不写送别的场景,将本为临别叮咛的“王孙归不归”一语后置,以别后掩扉独语的形式出现,所表达的情感更加细腻丰富。②王诗从相送到送罢,在时间上完成了三次跳跃,形成多层留白,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③李诗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构思奇巧,别具匠心。【解析】6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B.“以哀怜故乡江水不离不弃”错误,结合全诗理解,作者对万里相送的江水是爱恋、爱怜之情,而非哀怜。故选B。6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构思的能力。王维的诗曲折别致,独具匠心,虽是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超出一般送别诗。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定。惜别之情,自在话外。“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另外,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从而有了多层留白,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③李白的诗歌是自己离别故乡,却不说自己离别之不舍,反把江水拟人,说江水恋恋不舍地送我远行,对面落笔,显得十分奇巧。68.B69.少年形象的内涵:①王维《少年行》中的少年,有着高楼纵饮的豪情和勇猛杀敌的气概,表现出强烈的英雄主义色彩。②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的少年,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分析】6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B.“但远不如正面实写宴饮场景有诗意”错误。“系马高楼垂柳边”,这是生动精彩的一笔。本来就要借饮酒写少年游侠,上句又已点明“为君饮”,箭在弦上,落句似必写宴饮场面。然而,作者的笔却只写到酒楼前就戛然而止。这样侧面虚写要比正面实写宴饮场景有诗意得多,含蓄丰富得多。诗人的意图是要写出一种侠少特有的富于诗意的生活情调、精神风貌,而这不是靠描摹宴饮场面能达到的。虚处传神,本句所用的就是这种艺术手法。故选B。6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本诗:“咸阳游侠多少年”。意思是说:咸阳城里的游侠们多半是青春少年。作者特别地点出“少年”二字,写出一群朝气蓬勃的少年英雄,这些少年游侠在“新丰美酒”的映衬下,越发显得豪纵不羁,风流倜傥。  “相逢意气为君饮”。意思是说:这些少年侠客偶然相逢,为彼此的意气所感动,都愿意为对方干上一杯。“意气”所包含的内容很丰富,仗义疏财,除暴安良,轻生重义,都是侠客们所注重的意气。这句诗把少年侠客的精神世界揭示得十分鲜明,足以令人敬慕。  “系马高楼垂柳边”。意思是说:他们把自己的高头大马,拴在那高高酒楼前的垂柳旁边。写“马”,烘托出少年侠客的奔放、刚健;写“高楼”,烘托出少年侠客的豪迈气概;写“垂柳”,则烘托出少年侠客的风流、飘逸。(其三)的一、三两句,以特写镜头为少年英武矫健的身姿写照:“擘两雕弧”言其多力善射,能左右开弓;“偏坐金鞍”言其鞍马功夫娴熟,能在疾驰的马背上自如地变换各种姿势;“调白羽”则是善于在运动中瞄准目标,箭无虚发。  二、四两句,从对方着笔来反衬少年的艺高胆大。敌我双方的力量愈是悬殊,也就愈能表现主人公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而这种气概,又正来自于其置生死于度外的献身精神。如此一来,少年高楼纵饮的豪情和勇猛杀敌的气概便跃然纸上了。毛诗:《沁园春·长沙》中,对少年的描写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一处。意思是: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劲头正足。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少年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的特点。70.A71.尾联下句“渔歌入浦深”,意象具体,借用“渔歌”的典故,以渔歌入浦的场景委婉含蓄地回应了张少府的提问,表达了即使身处困境也要保持自身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景语作结,意境悠远。【分析】7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A.“诗人晚年只是喜好清静,对身外之事变得漠不关心,过着安逸的隐居生活”理解片面。选项中说诗人晚年只喜欢安静,对万事都漠不关心。结合下文“自顾无长策”可以看出,诗人并不是不关心万事,否则就不会有“无长策”的判断。“好静”也只是诗人在“无长策”的背景下做出的选择。故选A。7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境和艺术风格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尾联分析王维诗歌“近而不空,远而不尽”的艺术风格,即分析意象具体、意境深远而含蓄不尽的特点。尾联“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诗人借答张少府,用《楚辞·渔父》的典故表现出诗人企羡渔父悠然独居,不问人间穷通的愿望。歌入浦,是具体意象,以不答为结尾,有不尽之意于言外的意趣。“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照应了“酬”字;同时,又妙在以不答作答:若要问我穷通之理,我可要唱着渔歌向河浦的深处去了。末句含蓄蕴藉,耐人咀嚼,似乎在说:世事如此,还问什么穷通之理,不如跟我一块归隐去吧!又淡淡地勾出一幅画面,用它来结束全诗,可真有点“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的“神韵”。王维避免对当世发表议论,隐约其词,似乎在说:通则显,穷则隐,豁达者无可无不可,何必以穷通为怀。而联系上文来看,又似乎在说:世事如此,还问什么穷通之理,不如跟我一块归隐去吧!这就带有一些与现实不合作的意味了。因此,本诗有“近而不空,远而不尽”之风格。72.B73.①颔联表达了诗人对仕途世事的厌倦,对隐逸生活的急切向往之情。②诗人是借助典故来表达自己这种厌倦仕途世事迫切归隐之情的。③颔联诗人运用了尚子平和陶渊明这两个典故,通过“岂厌”“却嫌”表明了自己尚子平、陶渊明二人一样厌倦仕途世事迫切地意欲归隐山林之情。【解析】7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领悟诗歌情感,鉴赏诗歌手法技巧的能力。B.“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意境”赏析错误。颈联写临秋的蟋蟀响急,薄暮的寒蝉声悲,映衬出作者的迟暮感。这是从山野间的昆虫的声音,也就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早秋寒凉萧瑟的特点,所以应该是营造悲凄的氛围。故选B。7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情感及手法技巧的能力。颔联“岂厌尚平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意思是“不厌弃尚平尽早了却儿女婚嫁,却嫌恨陶潜辞官归隐年岁已迟”。这两句用了两个典故,出句用的是东汉尚长之典,三国魏嵇康《高士传》中说汉建武中,尚长子女婚嫁已毕,遂不问家事出游名山大川,后不知所终。对句是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而去的故事。陶渊明曾经在彭泽当县令,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有一次有个督邮来督查,他觉得这个督查粗俗而又傲慢,但是又不得不去,一旁的县吏建议他穿得整整齐齐去拜见督邮,陶渊明忍无可忍,说“我不能为了五斗米向小人折腰”,于是挂印归去。“岂厌”意思是“哪里讨厌”,即“不厌弃”,说自己不厌弃尚平尽早了却儿女婚嫁,出游名山大川。“却嫌”意思是“却嫌恨”。诗人是说自己却嫌恨陶渊明挂印辞官归隐太迟。通过“岂厌”“却嫌”二字表达诗人对凡俗世事和仕途的厌倦和迫切地意欲归隐山林之情。74.E75.答案示例:①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闲适的心境,以山水为乐,从容淡泊的情感。②诗人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写出了隐居山林所见景色的安逸与美好。③突出了作者闲适怡乐、随遇而安的心境,表现了诗人恬淡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风采。【分析】7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E.“七言律诗”错误。本篇诗歌全篇共八句,每句五个字,属于五言律诗。故选E。75.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水穷处”指的是什么?登山时溯流而上,走到最后溪流不见了。索性坐下来,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闲情逸致和从容淡泊的情感。“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话。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地揭示出来了。此二句深为后代诗家所赞赏。走着走着,走到水不见了,索性坐下来,看见山岭上云朵涌起。原来水上了天了,变成了云,云又可以变成雨,到时山涧又会有水了,何必绝望?人生境界也是如此:虽然身体在绝境中,但是心灵还可以畅游太空,自在、愉快地欣赏大自然,体会宽广深远的人生境界,不觉得自己穷途末路。突出了作者闲适怡乐、随遇而安的心境,表现了诗人恬淡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风采。76.C77.①运用叠字,“漾漾”与“澄澄”,口语化,让人读之亲切自然,富有韵律美。②景物色彩对比鲜明,水面漂浮着绿色的水草,白色芦苇的倒影映在水面,富有画面美。③动静结合,“漾漾”绘水动貌,“澄澄”状水静貌,一动一静,极为传神。【解析】7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C.“无碍流淌的气势”不当,应是“溪水随着山势,百转千回”,有蜿蜒曲折之意。故选C。7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的意思是:水草在溪水中轻轻摇荡,芦苇清晰地倒映在碧水之中。“漾漾”“澄澄”,诗人采用叠字,不仅增添了诗歌的音乐美,更凸显了“清溪”的自然清心之美。“漾漾”是“水波动荡”之意,“澄澄”是“溪水清澈”之意。“漾漾”绘水动貌,“澄澄”状水静貌,动静结合,传神地写出了清溪既喧闹,又沉静;既活泼,又安详的样子。“菱荇”泛指水草,“葭苇”泛指芦苇。水面漂浮着绿色的水草,白色芦苇的倒影映在水面,诗人为我们呈现了一幅色彩鲜明、清丽动人的画面。78.B79.①颔联以春天作为背景,将“花”“柳”入画,展现出了一幅繁盛美好的春景图。②颔联写皇帝居高临下回看宫苑和长安,具有阔大壮丽的特点,有盛唐之气。③颔联透露出作者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盛唐时代的赞美之情。【解析】7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营造出了雨中长安的萧瑟、凄清的氛围”错,不是“萧瑟、凄清”,应该为“阔大、壮观、昌盛”的景象。这是一幅带着立体感的春雨长安图。由于云遮雾绕,其他的建筑,在视野内变得模糊了,只有凤阙更显得突出,更具有飞动感;由于春雨,满城在由雨帘构成的背景下,春树、人家和宫阙,相互映衬,更显出帝城的阔大、壮观和昌盛。故选B。7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皇辇远出千重宫门夹道杨柳,阁道回看上林百花恰似锦绣。这里用一个“花”字渲杂繁盛气氛,“花”和“柳”又点出了春天,展现出了一的春景图。因为阁道架设在空中,所以阁道上的皇帝车驾,也就高出了宫门柳树之上。皇帝居高临下回看宫苑和长安。有盛唐之气。本诗是唐代大诗人王维写唐玄宗阁道出游的一首应制诗。从广阔的空间展现长安宫阙的形胜之要,颔联写唐玄宗出游盛况:车驾穿过垂柳夹道的重重宫门,进入专用复道,车中观赏宫苑中的百花等,尽显唐朝的盛大气象。这次天子出游,本是因为阳气畅达,顺天道而行时令,并非为了赏玩景物。王维善于抓住眼前的实际景物进行渲染,如用春天作为背景,让帝城自然地染上一层春色。透露出作者对盛唐时代的赞美之情。80.D81.远近结合,三联从远处落笔,更分“青冥”“江甸”上下两个层次来写秋光,表现了秋天景象宏大辽阔;四联从近处落笔,以“昼阴”“斜影”衬写日光,“殊”“斜”二字又写出季节变化,点出诗题的“秋”字。【解析】8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承之以对仕宦的失望,表达了退隐云深之处的希望”错,太阳余晖如果可以寄托,仕宦之云路怎么会遥远呢?这一联一反上一联悲凉情调,代之以对仕宦的向往,表达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故选D。8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描写手法和构思的能力。第三联从远处落笔,秋光原阔与青天相合,远远望去与江湖同沉浮。“迥”“遥”二字可以看出是从远处着笔,写出了秋天景色的阔大辽远。第四联从近处着笔,白昼里阴气远离众树木,夕阳的斜影投向高楼。从眼前的景物“昼阴”“斜影”“危楼”出发,用“殊”字,写出了秋天景色的变化,紧扣了诗题中的“秋”字。三、四两联远处着笔,写出了秋景的辽阔,又从近处落笔,写出了秋天景色的变化,可以说是远近结合,紧扣诗题,点明旨意。82.D83.①首联和颔联紧扣朋友所去之地梓州,悬想巴蜀雄奇秀丽、幽深壮阔的自然风光,流露出诗人对梓州风光的热烈向往,对朋友即将前往赴任的无限欣羡。②颈联侧重叙写蜀地的物产民风,说明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而且缺乏教化,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任重道远。③尾联借典故写使君政事,勉励朋友以汉代蜀郡太守文翁为榜样,在梓州重施教化,翻新吏治,大展宏图。传达出诗人真诚、殷切的期望之意,境界高远。【解析】8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本诗描写了送别时的所见之景,‘杜鹃’‘夜雨’等意象渲染了离别时的凄凉冷清气氛”说法有误。诗中无一处涉及送别之时、之地、之情、之事,全篇都是描绘巴蜀的山水、风情和民事,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大事、民生疾苦、友人前途的深切关心。故选D。83.本题考查考生评价古代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赠别之作,多从眼前景物写起,即景生情,抒发惜别之意。王维此诗,立意则不在惜别,而在劝勉,因而一上来就从悬想着笔,遥写李使君赴任之地梓州的自然风光,形象逼真,气韵生动,令人神往。流露出诗人对梓州风光的热烈向往,对朋友即将前往赴任的无限欣羡。开头两句互文见义,起得极有气势: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到处是杜鹃的啼声。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大有耳目应接不暇之感。这两句气象阔大,神韵俊迈。紧接着的“山中一半雨,树杪百重泉”,更扣紧蜀地山高林密、雨水充沛的特点,先描绘深山冥晦,千岩万壑中晴雨参半的奇景,再绘出雨中山间道道飞泉,悬空而下。诗人远远望去,泉瀑就如同从树梢上倾泻下来似的。这里生动地表现出远处景物互相重叠的错觉。诗人以画家的眼睛观察景物,运用绘法入诗,将三维空间的景物叠合于平面画幅的二维空间,若将最远处、高处的泉瀑画在稍近、稍低的树梢上。作者以欣羡的笔调描绘蜀地山水景物之后,诗的后半首转写蜀中民情和使君政事。“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汉女辛劳织布纳税,巴人地少诉讼争田。梓州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那里的妇女按时向官府交纳用橦木花织成的布匹,那里的人们又常常会为芋田发生诉讼。说明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而且缺乏教化,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任重道远。“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末两句是说,望你发扬文翁政绩,奋发有为不负先贤。“文翁”是汉景帝时蜀郡太守,他曾兴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郡“由是大化”。王维以此勉励李使君,希望他效法文翁,翻新教化,而不要倚仗文翁等先贤原有的政绩,无所作为。传达出诗人真诚、殷切的期望之意,境界高远。84.B85.感情不同。①王诗尾联写诗人虽然想要追随郭给事,无奈年老多病只好解职致仕,表达了辞官归去的隐逸之情。②孟诗尾联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钓的人,空自产生羡慕之情,委婉地表达了希望能得到张丞相引荐和赏识之意。【分析】84.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为政务操劳”“冷寂”“当值的忙碌”错,颔联写的是郭给事在省中值晚班的悠闲自在。宫中环境是清静、闲适。从侧面表现郭给事政绩卓著,时世太平。故选B。8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强欲从君无那老,将因卧病解朝衣”意思是,想勉强跟着您一同进退,无奈我已衰老,会因病卧床而解下我这身官袍。尾联感慨自己老病,无法相从,表达了诗人的出世思想,即想辞官隐居的思想,这是全诗的主旨。“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诗人借了这句古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做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诗是一首投赠之作,通过描述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湖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86.B87.答案示例1:从从叙述对象上来说:将主人公设置为侯嬴,以更多的篇幅描写侯嬴,而以信陵君礼贤下士作为陪衬。热烈歌颂了侯嬴和朱亥这些出身下层的英雄人物见义勇为的豪侠精神,也赞扬了信陵君能人用贤才的开明的政治风度。答案示例2:从叙述顺序上来说:将信陵君礼遇侯嬴之事安排在秦兵围赵之前,巧妙地打破了历史事件的先后次序,对故事重新进行组接。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同时形成跳跃感,留下空白,诱发读者想象,产生了短篇不短的效果。答案示例3:从叙述详略上来说:在刻画人物、抒发情感、渲染气氛处详,交代一般事情过程处略,详写历史背景,七雄争霸天下的混乱局势,秦兵围攻赵都的紧急情状,魏王见危不救的观望态度,渲染出一种异常紧迫的气氛。详写侯嬴和朱亥的身份,强调他们出身卑微,从而突出卑贱者的智勇,抒发自己对他们的钦敬仰慕之情。这些详略处理都是为歌颂下层布衣之士的大智慧和侠义精神服务的。【分析】8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B.“头两句先写七雄争霸天下的局势,紧接着两句写‘窃符救赵’事件的结果”错误,“秦兵益围邯郸急,魏王不救平原君”,译为“秦军增兵围困赵都邯郸,魏王畏秦不敢出兵相救”,是交代写“窃符救赵”事件的成因。故选B。8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结构安排、构思立意的能力。叙述对象方面。此诗写战国时隐者义士侯嬴献策救赵,慷慨捐躯的壮烈行为,五至八句,写信陵君礼遇侯生。前文写到“魏王不救平原君”,但诗笔从第五句开始忽然顿断,另开一线,写信陵君礼贤下士,并引入主角侯生。九至十二句专写侯生,与首段呼应。“献奇谋”,指侯嬴为公子策划窃符及赚晋鄙军一事,这是救赵的关键之举。“意气”句则指侯嬴于公子至晋鄙军之日北向自刭事。其自刎的动机,是因既得信陵君知遇,又已申燕刀一割之用,平生意愿已足,生命已属多余,故作者着力表现这一点。末二句议论更作波澜,说明侯生义举全为意气所激,热烈歌颂侯嬴和朱亥这些出身下层的英雄人物见义勇为的豪侠精神,也赞扬了信陵君能任用贤才的开明政治风度。叙述顺序方面。五至八句,信陵君之礼遇侯嬴,事本在秦兵围赵之前,这里倒插一笔,将信陵君礼遇侯嬴之事安排在秦兵围赵之前,巧妙地打破了历史事件的先后次序,对故事重新进行组接。其作用是,暂时中止前面叙述,造成悬念,同时运用“切割”时间的办法形成跳跃感,使短篇产生不短的效果,即在后文接叙救赵事时,给读者以一种隔了相当一段时间的感觉。这里单挑面对侯生的傲慢“公子执辔愈恭”的细节作突出刻画。又巧妙运用“愈恭”“愈下”两个“愈”字,显示一个事件发展过程。略去的情节,借助于启发读者的联想,得到补充,便有语短事长的效果。叙述详略方面,前四句详写故事背景。先写七雄争霸天下的大势,后写“窃符救赵”事件的成因。以“何纷纷”三字道出天下大乱的局面,以“益围邯郸怠”推出情况的紧急,以“不救”二字表现出形势的严峻,渲染出一种异常紧迫的气氛。五六两句叙事极略,将信陵君礼遇侯嬴的事情一笔带过。紧接二句交代侯嬴身份兼及朱亥,又出人意外地详。一略一详,强调他们出身卑微,从而突出卑贱者的智勇,抒发自己对他们的钦敬仰慕之情,匠心独运。88.B89.①表达了希望得到燕地名弓以射杀敌酋的强烈愿望。②表明了绝不让外敌威胁朝廷君主的坚定决心。③抒发了老将请缨杀敌的爱国热情。【分析】8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B.“埋下伏笔”错误,应为“做铺垫”。故选B。8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愿得燕弓射天将,耻令越甲鸣吾君”,愿得燕地的好弓射杀敌将,绝不让敌人甲兵惊动国君。老将的宿愿本就是能得到燕产强劲的名弓“射天将”擒贼擒王,消灭入寇的渠魁;并且“耻令越甲鸣吾君”,老将以敌人甲兵惊动国君为可耻,绝不让外患造成对朝廷的威胁。故诗句表达了希望得到燕地名弓以射杀敌酋的强烈愿望。表明了绝不让外敌威胁朝廷君主的坚定决心。抒发了老将请缨杀敌的爱国热情。90.(1)①描写景物有声有色有形,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②所写景物都带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景中含情,情景交融;③选取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了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2)颔联通过“倚杖”“临风”“听”等行为刻画了诗人年事已高和安闲的神态;尾联抓住友人的“醉态”并使用典故生动地刻画了裴迪的狂士之态。(3)表现了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景物描写技巧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到诗中找到写景的句子,把握所写景物的特点以及手法,并分析写景的效果。诗歌共四联八句,写景的内容集中在前三联。所写景物有“寒山”“秋水”“暮蝉”“落日”“孤烟”,“寒山”“秋水”“落日”“孤烟”是眼中所见,凸显景物的形,“暮蝉”是耳中所闻,凸显景物的声,而“苍翠”凸显景物的色,所以写景有形有声有色,展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同时“寒”“秋”“落”“暮”等词语让这些景物带上了季节和时间的特征,聚集到一起描绘了一幅静谧的山水田园图。首联写寒山转变得格外郁郁苍苍,秋水日日舒缓地流向远方,颈联写景致,渡头落日,墟里孤烟,地道山村风物,本是深秋之景,却无萧条凄冷之色,诗人着意刻画水色山光之可爱,虽深秋,山苍翠,水潺流,景物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感转到了景物之上,所以景中含情。(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首先要理解颔联和尾联的意思,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人物特点。如颔联“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意思是“我柱杖伫立在茅舍的门外,迎风细听着那暮蝉的吟唱”,“倚杖”“临风”“听”都是人物的行为,“柴门”,表现隐居生活和田园风味,“倚杖”,表现年事已高和意态安闲。柴门之外,倚杖临风,听晚树鸣蝉、寒山泉水,看渡头落日、墟里孤烟,展现出诗人那安逸的神态,潇洒的闲情。如尾联“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意思是“又碰到裴迪这个接舆酒醉,在恰如陶潜的我面前讴狂”,“接舆”,是春秋时代“凤歌笑孔丘”的楚国狂士,诗人把沉醉狂歌的裴迪与楚狂接舆相比,乃是对这位年轻朋友的赞许,展现友人的狂士之态。(3)本题考查学生品味诗歌情感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从写景和写人之中来品味诗人的情感。如首联和颈联重点写山水原野的深秋晚景,诗人选择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苍翠的寒山、缓缓的秋水、渡口的夕阳,墟里的炊烟,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勾勒出一幅和谐幽静而又富有生机的田园山水画,写景之中已经流露出悠闲之态;颔联诗人又写自己的活动,倚杖柴门,临风听蝉,展现诗人安逸的神态,超然物外的情致,流露出闲居之乐。如尾联写友人醉酒狂歌,并把沉醉狂歌的裴迪与楚狂接舆相比,这是对这位年轻朋友的赞许,而“复”字不仅表示又一次遇见裴迪,更是表示诗人情感的加倍:既赏佳景,更遇良朋,辋川闲居之乐,至于此极啊!末联生动地刻画了裴迪的狂士形象,表明了诗人对他的由衷的好感和欢迎,诗题中的赠字,也便有了着落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9-02 22:37:07 页数:59
价格:¥5 大小:113.87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