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3年模拟2022届高考语文专题14文学类文本阅读鸭练习全国通用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41

2/41

剩余3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专题14文学类文本阅读(选考)A组 2022~2022各省市模拟试题精选(小说一)一、(2022·兰州市应考诊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马房之夜萧 红冯山——10年前他还算是老猎人。可是现在他只坐在马房里细心地剥着山兔的皮毛,他常常把刀子放下,向着身边的剥着的山兔说:“这样的射法,还能算个打猎的!这正是肉厚的地方就是一枪……这叫打猎?会打山兔的是打腿……杨老三,那真是……真是独手……连点血都不染……这可倒好。”他一说到杨老三,就不立刻接下去。“我也是差一点呢!怎样好的打手也怕犯事。杨老三去当胡子那年,我才23岁,若不是五东家,我也到不了今天。……年轻的那一伙人,到现在怕是只有五东家和我了。”他越说越没力量,放下手下剥着的山兔皮,拉着凳子,坐到门外去抽烟。一种孤独的感觉无缘无故地为旷野上的响亮的铃子所唤起,他想到了杨老三,想到了年轻时的那一群伙伴:“就只剩五东家了……见一见……”“四十来年没再见到,怕是不认识了……”烟管伴着他那遥远的幻想,嘶嘶地鸣叫,时时要断落下来。三月里的早晨,冯山一推开马房的门扇,就撞掉了几颗挂在檐头的冰溜。“雁要来了,白河也要开了。”他自己说。到了下午,起风了。冯山看着那黄澄澄的天色。马倌联着几匹马在檐下遇到了他:“你还不信吗?你到院里去问问,五东家明天晌午不到,晚饭的时候一定到……”在马身上他高抬着右手,恰巧大门洞里走进去一匹骑马,又加上马倌那摆摆的袖子,冯山感到有什么在心上爆裂了一阵。“扯谎的小东西,你不骗我?你这小鬼头,你的话,我总是信一半,疑一半……”冯山向大门洞的方向走去,已经走了一丈路他还说,“你这小子,扯谎的毛头……五东家,他就能来啦!也是六十岁的人了……出门不容易……”\n他回头去看看马倌坐在马背上连头也不回地跑去了。冯山也跑了起来:“可是真的?明天就来!”他越跑,大风就好像潮水似的越阻止着他的膝盖。第一个,他问的少东家,少东家说:“是,来的。”他又去问倒脏水的老头,他也说:“是。”可是他总有点不相信:“这是和我开玩笑的圈套吧?”于是他想去问问井口正在饮马的闹嚷嚷的一群人。他向马群里去的时候,他听到冯厨子在什么地方招呼他:“冯二爷,冯二爷……你的老朋友明天就来到啦!”他反过身来,从马群撞出来,他看到马群也好像有几百匹似的在阻拦着他。“这是真的了,冯厨子!那么报信的已经来啦!”“来啦!在大上房里吃饭!”他听到上房门口有人为着那报信的人而唤着:“冯厨子,来热一热酒!”……第二天,冯山早早地来到高岗。中午的时候,连东家的太太们也都来到了高岗,高岗下面就临着大路。只要车子或是马匹一转过那个山腰,用不了半里路,就可以跑到人们的脚下。人们都望着那山腰发白的道路。冯山也望着山腰也望着太阳,眼睛终于有些花了起来,他一抬头好像那高处的太阳就变成了无数个。眼睛起了金花,好像那山腰的大道也再看不见了。“来啦!来啦!……黑骑马……”孩子们,有的下了高岗,顺着大道跑去了。冯山的两只手都一齐地遮上了眉头,等他看见了马颈上的那串铜铃,他的眼睛就早已昏盲了,已经分辨不出那坐在马背上的就是他少年时的同伴。他走了一步,他再走了一步,已经走下了高岗。他过去,他扒住了那马的辔头,他说:“老五……”他就再什么也不说了。在吃酒的时候他和五东家是对面坐着,他们说着杨老三是哪年死的,单明德是哪年死的……还有张国光……这一些都是他们年轻时的同伴。酒喝得多了一些的时候,冯山想要告诉他,某年某年他还好上了一个寡妇。但他看看周围站着的东家的太太们和姑娘们,他又感觉这事不方便说了。五东家走了的那天夜晚,他好像只记住了那红色的鞍,那土黄色的风帽。他送他过了太平沟的时候,他才看到站在桥上的都是五东家的家族……他后悔自己就没有一个家族。\n马房里的特有的气味,一到春天就渐渐地恢复起来。那夜又是刮着狂风的夜,所有的近处的旷野都在发着啸……他又像被人们遗忘了,又好像年轻的时候出去打猎在旷野上迷失了。马倌喂马的时候,他喊着马倌:“给老冯来烫两盅酒。”等他端起酒杯来,他又不想喝了,从那深陷下去的眼巢里,却安详地逃出两条寂寞的泪流。(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叙述了冯山老人晚年的境遇和心灵世界,在童年伙伴之间不同命运的对比中,寄寓着作者对底层民众不幸生活中表现出的人性之美的无限哀怜和赞赏。B.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故事中时令的变化,冯山早晨推开马房的门扇时,“撞掉了几颗挂在檐头的冰溜”,寥寥数语,就写出了天气已经转暖的景象。C.冯山对五东家要来的消息不相信,所以他怀疑马倌的消息,向少东家打听,向马夫打听,向厨子打听。从中可以看出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D.小说处处突出冯山的老态,尤其是“他越说越没力量”“他的眼睛就早已昏盲了”“那深陷下去的眼巢”等神态、肖像的描写,都表现出冯山的年老体衰。E.冯山虽然是五东家的长工,但是当他们共同聊起往昔的人和事时,两人之间没有阶级界限,不再是长工和东家,而是充满温情的少年伙伴。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撞掉了几颗挂在檐头的冰溜”并不能反映天气转暖。C.“从中可以看出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错。D.“他越说越没力量”不是因为年老体衰,而是谈起往事,心中难受。答案 答A给3分,答E给2分,答B给1分;答C、D不给分。2.作品中的冯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他有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作答本题,要根据文本提供的情节进行归纳。作答第一问,要突出孤寂和英雄迟暮。作答第二问,一要突出与年轻时候的伙伴五东家相见的急切,二要突出对打猎情景和年轻时候的伙伴的怀念。答案 形象:冯山是一个孤独、寂寞和感慨英雄迟暮的老猎人形象。(意思答对即可。)心态:①对年轻时候的伙伴五东家充满了一种渴望相聚的急切;②对当年打猎的情景、年轻时候的伙伴有着深深的怀念。3.作者是怎样叙述冯山与五东家见面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n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作答本题,可从线索、视角、详略、语言等方面展开分析。线索方面,不但要交代以时间为线索,还要点明见面前、见面时、见面后的顺序。视角方面,要强调用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来叙述故事,使人物的内心活动得到充分展示。详略方面,详写等待,略写见面,在对比中突出冯山的孤寂。在语言方面,要突出描写及其对于刻画人物的作用。答案 ①以时间为线索,按照见面前、见面时和见面后(见面前的孤独,回到见面后的孤独)来组织故事情节,使得叙事浑然一体;②以第三人称的全知叙述的视角来叙事,使得冯山的内心活动得到充分的展示,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产生对人物的理解与同情;③以冯山对与五东家见面的渴盼心理推动情节的发展,详写冯山的等待过程,略写相聚时候的场景,在对比中突出冯山的孤独;④从叙事语言上来说,小说以描述性语言为主,叙述性语言为辅,通过对冯山期待见到五东家的行动、语言、神情的描写,真实表现人物的心理,外化人物的情感,使得作品弥漫着一种感伤的情绪和氛围。(答出其中三点即可)4.小说的结尾写冯山送走五东家后的情景。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的能力。作答本题,可从结构安排、情感表现、形象塑造、思想内容等方面展开阐述。从结构上进行分析时,要突出与见面前等待、见面时欢乐形成对比;从情感表现上进行分析时,要点明相聚结束,重回孤寂之中;从形象塑造方面进行分析时,要突出便于表现人物的孤寂和对旧情谊的不舍;从思想内容方面进行分析,要突出重温旧梦的幻灭,对人生的思考。答案 ①从艺术结构上,通过冯山送走五东家后重感寂寞的情节,与前面冯山对相聚的期盼、相聚时的欢乐形成对比,耐人寻味;②从情感表现上,以被人遗忘的孤独和寂寞的泪水再现冯山常态的生活,强化了表现寂寞的力度;③从人物形象上,既表现了冯山作为长工无家无室的孤苦,又表现了冯山对东家割舍不下的旧情谊;④\n从思想内容上,以与五东家重见后的重温人生旧梦的幻灭,表现人到垂暮之年从灵魂深处生发出来的荒寒之感,深化了作品对生命的思考的这一主题。(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二、(2022·河南名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那棵梧桐树李翠娟爷爷是在一个春季栽下这棵梧桐树的,梧桐树枝繁叶茂,生长速度很快,没几年树头就罩住了大半个院子。左邻右舍对它的生长速度惊叹不已,经常询问爷爷到底是怎么打理它的,爷爷捋着花白的胡须,笑而不答。那时候,在梧桐树下玩耍,是我们小孩子最高兴的事情。它粗大的腰身需要好几个孩子才能合抱过来。斑驳的树皮像是一幅幅抽象的画作,我们的眼睛总能从这些画作里探索出一些大人看不到的神奇世界。夏季是梧桐树最美的时候,那一串串像紫色铜铃一般的花朵缀在翠绿的枝条上,微风吹过,浓郁的香气扑面而来,让人不禁使劲多吸几口。那天,张木匠过来的时候,夕阳已经西下,如火的晚霞给梧桐树涂上了一抹金色。他围着树身转了几圈,眼神里是掩藏不住的惊喜。我很不喜欢这个人,因为他整天在村里闲逛,看见谁家有要成材的树,总是软磨硬泡非要砍了去。这几年他和外地的木材商联手倒腾木材,很是发了一笔横财。看得出爷爷也不是很喜欢这个人,他来找过爷爷几次,爷爷都没有搭理他。这次他又来了,他把爷爷从屋里拽出来,说:“你出个价,多少钱我都要。”爷爷没有理睬他,他缓缓走到树前,用手摩挲着梧桐树,像平时摸我的头一样温柔,过了好一会儿才转身说:“你走吧,这树我不卖。”说完就头也不回地进了屋,张木匠望着爷爷坚定的背影,跺跺脚,无可奈何地走了。梧桐树保住了,我们又可以在树下玩了。它如伞的树冠越来越茂盛。就像在院子里撑开了一把巨大的伞,家里人每天都在伞下或干活,或休息,或吃饭。可是好景不长,来年春天,村里突然送来了重新规划街道的通知。我们家在搬迁范围之内,而且梧桐树因为影响规划,也在砍伐之列。一家人知道这个情况后都闷闷不乐。这次,张木匠又来了,他拿着规划图,边给爷爷看边得意地说:“这棵梧桐树可是占着主街道的!这次你是非卖给我不可了,别犹豫了,你点头,我明天就来砍树……”爷爷没等他说完,猛吼一句:“说不卖就不卖。”\n说完倒背着手独自走了,留下张木匠站在那里,表情讪讪的,很不自然。爷爷在搬家之前,还是忍痛吩咐家人把梧桐树砍倒了。为此,我抱着爷爷的腿哭了一下午,爷爷只是一个劲地叹气,什么话都没有说。我们搬走的时候,一起把梧桐树拉到了新家。不料张木匠仍是不依不饶,几次三番来到新家找爷爷,一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架势。他铁青着脸责问爷爷,为什么不把树卖给他,爷爷总是闭口不言。家里人被逼急了,都开始劝爷爷,爷爷始终都不点头。时光就这样缓缓流去,转眼之间,冬天来了。爷爷突然病重,家里人四处为他求药,可是他的病情却始终不见好转,让我们的心揪得厉害。那个早上,北风肆虐,天灰蒙蒙的,新一轮寒流来了。我们都跪在爷爷的床前,他已经昏过去好几次了,我们知道他已经来日不多。他吩咐爸爸去把张木匠叫来,断断续续地说:“当年……栽树的时候,我在树下埋了一头死猪,所以……树长得很快,但是……但是……我知道它长得过快,木材一定不结实,所以不愿卖给你……”对爷爷的话,爸爸和张木匠都半信半疑。他们一起用电锯把那棵梧桐树锯成了板材,果然,当家人凑上前去细看那些板材时,发现那些板材上面布满了粗大的裂纹,好像很酥脆的样子,这样的木板显然是不能打成好家具的。张木匠奔进屋里,看到爷爷安详地闭上了双眼,不由得泪流满面……(选自《小说月刊》2022年11期)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品开头交代梧桐树的生长状态和枝繁叶茂的特点,为下文情节的展开作了必要的铺垫。B.作品第二段写左邻右舍对梧桐树的惊叹和爷爷的笑而不答,巧设悬念并暗示了小说的结局。C.作品主要通过张木匠这一人物为买树多次登门以及村里对街道的重新规划等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D.张木匠是一个唯利是图、利欲熏心的人,所以当他得知梧桐树非砍不可的消息后有点幸灾乐祸。E.小说以张木匠面对死去的爷爷泪流满面结尾,表现了他的愧疚和对爷爷的感激之情。解析 本题考查对小说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的能力。采用题文对照的方式,将选项与原文内容认真核对,发现不准确、不正确、不全面的概括与分析。\nB.“暗示了小说的结局”分析不当,从作品的结局来看,爷爷临终的话说出了梧桐树生长迅速的原因,但说第二段的交代是暗示结局不当。D.对张木匠性格特点的分析言辞过重,“幸灾乐祸”的说法也不符合文意。E.“愧疚”之情的说法很牵强。答案 答A给3分,答C给2分,答E给1分;答B、D不给分。2.作品是怎样叙述有关梧桐树的故事的?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小说表现手法的能力。小说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手法,看似凌乱,但叙述故事采用第一人称并紧紧围绕“梧桐树”展开。根据这些特点来概括分析,思路就比较清晰了。答案 ①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②以“梧桐树”为线索组织材料,叙述故事,中心突出,结构严谨;③故事有叙述,有描写,有对话,故事性很强,且有很强的文学性。3.作品中的“爷爷”有哪些主要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小说中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本篇作品中爷爷虽是重要的人物,但他的性格特点相对比较单薄,分析时可以结合作品对他的具体描写和他的语言进行分析概括。答案 ①诚实无私。爷爷知道那棵梧桐树生长迅速且枝繁叶茂的原因,所以即使张木匠出高价求买,爷爷始终都没有答应。②少言稳重。在整个作品中,爷爷说的话很少,很多地方都写到他“笑而不答”“没有搭理”“闭口不言”,体现了爷爷在处理事情方面的稳重。4.“爷爷”临终时说的一番话在作品中有哪些作用?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小说结构安排的能力。小说以“爷爷”临终的话作结,在小说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小说主题等方面均起到了重要作用。分析时可以根据自己对小说的理解与把握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解读一定要立足故事本身,不能抛开小说情节、人物及主旨架空分析。\n答案 ①在思想内容方面,揭示“爷爷”始终不肯将梧桐树卖给张木匠的原因,深化了小说主题;②在人物形象方面,充分展示了“爷爷”丰富的内心世界和高尚品德,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③在情节结构方面,照应了前文,同时也使故事情节达到高潮,令人回味无穷。三、(2022·陕西省高三教学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两家客店[法]都德在那小村的边界上有两所大客店,静立在街的两旁。那边,是一所高大的新建筑,尽是热闹、生动的气象。门都敞着,门前停着驿车,远客们在墙阴遮挡的大道旁酣饮。庭院里挤满了骡马和车辆,车夫在棚下躺着,等候夜间的凉气。屋里溢出狂暴的呼号和叫骂,酒杯在叮当相碰,拳头在乱击着桌子。还有一种清脆欢快的歌声超出一切喧嚣之上,震得窗户都在颤动。这边呢,静悄悄的像是没有人住。大门前乱草丛生,窗扇都已破碎,一株脱皮的冬青树横悬在门上。进门来是一间狭长的房子,荒凉而惨淡,从三个没有帘子的窗口中透入些微光,屋子越显得荒凉难堪;桌子上放着积满灰尘的破玻璃杯;一张黄色小榻和一张书桌,似乎都在那里打瞌睡。好多的苍蝇,聚集在天花板上,爬在窗户上。推开门,只听见一阵嘤嘤嗡嗡的翅子声。房子尽头,有一个妇人紧靠窗子站着,眼睛茫然地向外边张望。这是一个衰老的农妇,皱痕满面,容色灰暗。“你要干什么?”她擦了擦眼睛说道。“我想在这里休息,还想喝一杯酒。”她惊愕地注视着我,立着不动,像是没有听懂我的意思。“这不是一所客店么?”妇人长叹了一声:“就算是吧。可是,为什么你不到对面去呢?那里多热闹呵。”“我受不了热闹,我想安静地休息一会儿。”不等她的答复,我就在一张桌子旁边坐下。看出了我说的是实话,这女店主才显出忙碌的样子。她打开门,搬过酒瓶,擦净杯子,竭力想驱散那成群的苍蝇。今天来了一位客人,显然是一件郑重的事情。这女人不时停步,手摸着头,像是因为东西不齐供应不周而觉得失望。她走进后面的屋里去,我听到她的大钥匙在摇动作响,听到她在摸索锁孔,在开面包箱,在洗拭盘子,时时传来沉痛的悲叹和掩抑的抽咽。这样过了一刻钟,我面前有了一盘葡萄干,一块干面包,石块一般硬,还有一瓶新制出来的酸酒。\n“替你预备好了。”这古怪的老妇说完,又回到窗口去了。我一面喝酒,一面想些话来和她攀谈。“不常有人到你这里来吧?”“从没有一个客人,先生。比起从前真差得远了。这里本是换马的地方,还要替打猎的人们预备晚餐,终年有牛马在这里往来停留。但是,自从我们邻家的铺子开张以后,就什么都完了。客人都跑到对面去,觉得这里太无趣味。实在呢,这屋子里确乎没有一点儿快乐处。我既长得不好看,一向又害着热病,我的两个小女孩也都死了。对面店里可大不同,他们终日地欢笑。有一个从阿莱来的女人——一个美貌的女人,衣上镶着好看的花边,脖子上挂着三串金珠——在看管店房。驿车上的车夫就是她的情人;所以把车子赶到那边去。她又雇了几个轻贱的女孩做使女,怎能不得顾客的欢心?车夫们不惜绕着远道在她的门前经过,可我呢……”她迷惘地,冷冷地说着,前额还紧紧地压着玻璃,显然是对面店里的事情能引她的注意。突然间,大道那边起了一阵骚动,驿马车轧着尘灰向前移动了。鞭声在空中爆裂,跑到门外的女孩们都喊道:“再会呵!再会!”那里又发出一种洪亮的歌声,压下了别的声音,就是我刚才所听见过的。这歌声飘来,使女店主听了浑身颤抖。她回过身来对我说道:“你听见没有?那就是我的丈夫,唱得好么?”我茫然望着她。“什么?你是说他……?”她脸上现出伤心的神情,但又柔声答道:“自从两个女孩死后我只是悲泣。这屋里充满了忧郁和苦痛,自然没有人肯来了。受不了这样的烦闷,我可怜的约瑟就跑到大道那边去喝酒了。他有一口好嗓子,那阿莱的女人就教他唱歌,听啊!他又在那边唱了。”她僵直地站着,神魂恍惚,颤抖着,泪珠从颊上滚下。(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你要干什么”这句生硬的发问,既表现了老妇人对陌生客人到来的冷漠和不欢迎,也反映了她作为店主人高度的警惕性。B.“她惊愕地注视着我,立着不动,像是没有听懂我的意思”,表现了老妇人对于“我”的话很怀疑,她不相信“我”真的会光顾她的客店,足以看出店里无人光顾时间之久。C.顾客都不约而同地光顾对面小店,即使等待也愿意,其中有顾客喜新厌旧的心理原因,同时也与老妇人的小客店卫生条件差、饮食质量不高、服务不周到有一定关系。D.丈夫痴迷于对面客店,跟着那个女人唱歌,说明他是一个耐不住寂寞贪图热闹的人,\n同时也表现了他对音乐的极度热爱,而这一点是之前他自己也没有发现的。E.老妇人小店衰落的原因有对手的恶意竞争,有男主人的软弱轻浮,也有女主人的沉溺痛苦不能自拔。这种一言难尽的丰富性正是小说韵味所在,令读者久久回味。解析 A.这句发问的话表明老妇人对“我”的到来觉得很突然,不相信“我”是光顾的客人。C.错在“同时也与老妇人的小客店卫生条件差、饮食质量不高、服务不周到有一定关系”,这只是眼前的现状,什么时候变成这样并不清楚,所以因果关系错误。D.丈夫痴迷于对面小店,跟着那个女人唱歌,说明他是一个脆弱、轻浮而不负责任的男人,表现了他逃避苦难、抛弃家庭。答案 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C给1分;答A、D不给分。2.小说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小说中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对比,主要有两个环境——两家客店的现状的对比,两个人物——丈夫和妻子的表现的对比,两种旁观者——“我”和众人的想法的对比。通过这些对比,进一步表现了令人深思的社会主题。答案 对比的手法。两家客店的现状形成鲜明对比:丈夫的逃避、贪图快乐和妻子的忍受痛苦形成对比;“我”想拥有清静和众人的贪图热闹形成对比。3.小说中的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具体情节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要分析老妇人的形象,就要从文中找出相关的描写。如她的外貌、语言、行动以及经历等,简要分析即可得出答案。答案 老妇人是一个经历了多重打击的、让人同情的弱者形象。失去了两个女儿,给予她原本平静、幸福的生活致命的一击;沉浸在丧失爱女的痛苦中不能自拔,她无心经营,客店也衰落冷清;相依为命的丈夫也追欢逐笑,抛弃了她,使她陷入走投无路的悲苦境地,令人同情。4.作为小说另外一个主要形象的约瑟,始终以暗线的形式出现,作者为什么如此安排?请结合具体情节谈谈你的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约瑟以暗线的形式出现,这是作者构思小说的技巧,通过一明一暗、一实一虚两条线索,使小说更跌宕多姿,活泼灵动,更好地塑造弱者——老妇人的形象,从而表现小说的主题。答案 作者这样安排使小说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同时给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约瑟与自己的妻子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一明一暗,一实一虚,使小说更跌宕多姿,活泼灵动;约瑟的追欢逐笑、轻浮放荡,和众多光顾对面客店的顾客一样,只是人物群像中的一部分,没有突出描写的必要;约瑟处于暗线中,使作者节约出更多的笔墨,对老妇人和客店的环境进行更充分的表现;约瑟在暗线中有限的笔墨,留给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四、(2022·太原五中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乘以3得8赵 新我7岁还没上学,不识字也不识数,当然更不会算账。村里人说我是个傻二小。有一年,我家的斜对面开了一家小小的杂货铺,卖针头线脑、纸张文具,也卖些吃的喝的。掌柜的是我的本家赵泰爷爷,一个很斯文的白胡子老头。开张那天,他先放了两挂鞭炮,然后在大门上贴了一副鲜红的对联。我问他这对子上写的什么,他告诉我,上联是“有酒今日醉”,下联是“没钱你别来”。我问他啥意思,他说,傻二小,回家问你爹去吧!回到家里,我把那副对联给爹念出来了,问爹这是啥意思。爹是农民,满头黄尘,一脸汗水。抽了一袋旱烟后,爹说,二小,他那副对子一是鼓动人们买他的东西,手里有钱要舍得花;二是说他做买卖不赊账,没钱别进他的铺子。爹说赵泰这个人虽然识文断字,可是很小气,很抠,财迷脑瓜。爹还说他应该有个“不赊不欠”的横批!爹说对了,不一会儿赵泰爷爷就把横批贴出来了,只不过是“概不赊欠”!我很佩服爹的智慧和眼光,尽管爹一字不识。爹笑着告诫我,你这个爷爷把一枚钱看得比磨盘还重,可别去买他的东西,小心糊弄你!那天我们家里来了客人,爹要点火做饭时,突然发现没了洋火(火柴)。爹不敢怠慢和冷落亲戚,就交给我两毛钱,让我去买洋火。爹告诉我二分钱一盒洋火,买三盒,剩下的钱一分也不能花,要如数拿回来。爹说了这么几句,让我赶紧跑着去。进了赵泰爷爷的铺子时\n,那位白胡子老头正趴在柜台上噼里啪啦打算盘。他头戴一顶瓜皮帽,身穿一件蓝布长衫,鼻梁上架了一副眼镜,比学校的老师还显得有文化,有尊严。他把算盘推到一边,俯下身来摸着我的头说,人家别的孩子都上学了,你为什么不上?我说,爷爷,我不识数!他说,你小子不上学,不就越来越笨吗?我说,爹不让我上学,说掏不起书钱!他说,你爹糊涂!掏不起书钱不会借?他还让你当一辈子傻二小呀?他猛地把柜台一拍,短见,你爹真正是短见!赵泰爷爷的脸红了,雪白的胡子也抖动起来。他坐下去歇息一阵才问我买什么,身上带了多少钱。他很认真地告诉我,洋火是二分钱一盒,三盒,用乘法算,二乘以三得八。你身上带着两毛钱,用减法算,两毛减去八分,我应该再找给你一毛钱。你听明白了吗?听不明白,回家问你爹去!我一点也不明白,他一会儿乘法一会儿减法,我的脑袋早大了。那天晚上,爹好一阵激动,好一番感慨,好一番叹息!爹先是批评赵泰爷爷,这个赵泰,想钱想疯了吧?不顾仁义道德,不看同宗同家,光天化日之下欺负我们,他的良心呢?他可真会打算盘哪!一盒洋火二分钱,三盒应该是六分钱,从哪里跑出来的二乘以三得八啊?两毛钱减去六分钱应该是一毛四分钱,他多收了咱们四分钱。四分钱是个小数吗?两盒洋火呀!爹接着批评我,你真是个傻二小!你就不会算一算?木头啊你!昏黄的油灯下,爹流泪了。他的泪水掉下来,砸得桌面啪啪响。我说,爹,那你找他去,让他把钱退回来!爹说,他是我的长辈,我怎么去找他呀?他财迷脑瓜,他会耍手段,他要是不认账呢?撕破了脸面,吵闹起来,岂不让人笑话?罢罢罢,忍了吧,和为贵。你明天上学去吧,爹给你借钱去!第二天我就上学了。我发现我不笨,老师教的字,我都会写;老师讲的话,我都能记住。一天傍晚,赵泰爷爷穿着那件长衫到我家里来了。爹礼貌地接待了他,给他递了一袋烟,端了一碗水。他对爹说,听说你让二小上学啦?爹说,是呀,没钱我可以借,我们不能再受别人的欺负啦!爷爷笑了,你忙吧,我走啦!爹说,我这可是被人逼的呀!赵泰爷爷走后,爹在水碗底下发现了四分钱!爹的手一抖,碰洒了那碗还在冒着热气的水。爹是在30多年之后去世的,那时候我在报社做记者。临终前爹对我说,二小,你还记得你赵泰爷爷吗?那个白胡子老头,在咱们村开杂货铺子的?我说,记得,记得很清楚呢!爹说,喝水不忘挖井人。多亏了他呀!以后每年的清明节,你一定要到他的坟头上磕三个头去。人家为了谁呢?爹走了,那是个秋天,一个高粱红了、谷子黄了的日子。\n(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标题新颖简洁又独具匠心,通过一个错误的算式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它是行文的线索,也揭示了小说的主题。B.小说写到赵泰穿着“长衫”,比学校的老师还显得有文化,表现了赵泰盛气凌人的姿态,婉转地表达了对赵泰的讽刺。C.“他的泪水掉下来,砸得桌面啪啪响”,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爹”对于赵泰不看同宗、贪图小利的痛恨。D.本文多处运用了生动的细节描写,不仅突出了人物形象,也暗示了特定的时代背景,使情节真实可信。E.作者善于设置悬念,赵泰的爱财、“骗财”到后来真相大白以及父亲的愤怒、感激等情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解析 A.“是行文的线索,也揭示了小说的主题”错。B.“表现了赵泰盛气凌人的姿态,婉转地表达了对赵泰的讽刺”错。C.不仅有对赵泰的痛恨,还有对儿子不识数受欺负、家里穷没办法供孩子读书的痛心。答案 答E给3分,答D给2分,答C给1分;答A、B不给分。2.“那天晚上,爹好一阵激动,好一番感慨,好一番叹息!”请结合文意说说“爹”激动什么,感慨什么,叹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解答此题,注意联系上下文语境。这句话是“我”到赵泰爷爷家买洋火而赵泰爷爷用“2乘以3得8”的错误算法多收了“我”4分钱后的内容,且这句话后面也写了父亲生气、感慨的原因:如不看同宗同家,多收钱;会打算盘,用错误的算法等。答题时,可以先结合父亲的性格特征,具体写出“激动”“感慨”“叹息”的内容即可。答案 ①爹激动是因为在困难时期,赵泰爷爷不顾仁义道德,不看同宗同家,光天化日之下欺负“我们”。“我”被赵泰爷爷骗去4分钱。②感慨的是赵泰爷爷作为一个有文化的人竟然用2乘以3得8来欺骗不识数的“我”。③叹息的是不识数没文化终将被人欺侮。3.文章结尾一段,作者特别强调“爹”走的时候,是一个“高粱红了、谷子黄了”的日子,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回答此题注意分析语句体现的意义以及表达的情感。“高粱红了、谷子黄了”,从自然的意义上讲是收获的季节;从人生的意义上看,“爹”去世时也暗示了“我”的成功。由此可知:从内容上看,这句话交代了“爹”去世的时间和具体的环境;从情节上看,这是小说的结局部分;从主题上看,这句话表现了读书的重要性,即“我”通过读书改变了命运;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看,表现了赵泰的远见、智慧。答案 ①交代了“我”爹去世时的自然环境,也暗示了小说的结局。读书改变了“我们”一家的命运,暗示父亲的心愿实现了,放心地离开了人世。②衬托了赵泰的智慧与远见,进一步凸显了人物有文化、有见识的形象特点。③读书改变了“我”的命运,贫穷、愚昧被富足、文明代替,揭示了作品主题。4.关于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赵泰爷爷,也有人认为是“爹”。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理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题目要求探究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回答这个问题要注意从小说的情节、表达的主题、人物的塑造等几个方面分析。比如,认为赵泰爷爷是小说的主人公,可以从情节的角度分析,正是因为他多收了“我”4分钱才使得“我”爹下定决心送我上学,由此改变了“我”的命运;从人物塑造的角度分析,从赵泰爷爷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知识的重要性;从表达的主题上看,由赵泰爷爷的做法体现出来知识改变命运的主题等。答案 赵泰爷爷是小说的主人公。①小说的主要情节是在一个贫穷、落后的时代,赵泰故意多收4分钱,以此逼迫爹送“我”上学,从而改变了“我”的命运。②在赵泰爷爷身上体现了在贫穷落后中生活的人所拥有的智慧和眼光。③作者借赵泰爷爷和“我”的故事,反映知识改变了“我”及整个农村这一主题。B组 2022~2022各省市模拟试题精选(小说二)一、(2022·辽宁大连教学双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良 心孩子送来时,已经快不行了,张朝和老婆急红了眼。好几个医生,在看了片子和孩子的状况后,都摇着头说:“不行,不行,这个手术我没把握。”张朝和老婆真的是急疯了,差点就给他们跪了下来:“求求你们,你们一定要救我儿子啊!”一个年轻医生,看着有些不忍,说:“如果丛医生在,可能还有点希望,但是……”年轻医生有些欲言又止。\n“但是什么?”张朝问。年轻医生想了想说:“我去帮你打个电话试试,他如果说可以,那就可以。”电话打完,年轻医生说:“丛医生答应了,马上就动手术,你们准备一下吧。”张朝和老婆一阵惊喜。张朝朝老婆使了个眼色,他老婆就匆匆出了医院,回来时手里多了个鼓囊囊的信封。那个丛医生走过来时脸上有点憔悴,他的身后跟着的是推着孩子病床的护士。眼瞅着快要到手术室了,张朝把丛医生拉到了一个角落,然后递上那个信封。丛医生推托着不接,反复几次,张朝脸上都有了汗。这时那个护士喊:“丛医生,可以手术了。”丛医生推托不过,只好接过信封,随手放进口袋里,然后就匆匆进了手术室。张朝和老婆被阻拦在手术室的门口,看着门轻轻地被关上。张朝拍了拍老婆的肩说:“没事的,一定没事的,丛医生都收了咱的红包,他一定会尽全力的。”这次的手术,真像是一场马拉松。从下午六点一直到凌晨两点,张朝和老婆坐在门外的地上,差点都虚脱了。“怎么还没好呢?怎么还没好呢?”老婆嘴里不停地在喃喃着,眼角的泪早已干了,留下一道道清晰的泪痕。不时还怪上自己几句:“都怪我,没照看好儿子。”张朝拉住她的手,紧紧地。不知什么时候,手术室的门打开了,先前那个护士喊:“谁是张海旭的家属?”“张海旭”正是孩子的名字。张朝和老婆冲了过去应道:“我是,我是!”护士告诉他们,手术很成功,孩子一会儿就出来,先进重症监控室,让他们别着急。转身要进手术室的护士又回头说:“你们啊,还真该好好感谢丛医生!”几天后,张朝的老婆经过医院楼下的表彰栏,发现上面有丛医生的照片,仔细一看,这是年度模范医生的事迹专栏。原来丛医生叫丛勇强,他因一台手术,错过了见父亲最后一面的机会。张朝的老婆回到病房时,把丛医生的事告诉给了张朝。张朝说:“他是尽力了,可他不是也收了我们的红包了吗?这样的人,怎么可以评模范呢?”老婆也说:“是啊,是有点说不过去。”张朝和老婆只是在病房里轻声地谈论,邻床的一个病友听到了他们的对话,出了病房,就和另一个病友说起了那个叫丛勇强的医生收受红包却被评模范的事情。事情很快传到了很多人的耳朵里。第二天,张朝的老婆看到表彰栏里,丛医生的照片被撤了下来。回到病房时,来了两个医院监察处的人,把他们带进了一间办公室,说是要了解情况。\n在那里,他们看到了丛医生,他们是有些歉意的,虽然他们给了红包,但毕竟人家救了自己的孩子。丛医生却朝他们微微一笑,说:“你们查过交给医院的押金吗?”张朝和老婆摇头说:“没有。”一个工作人员递给他们一份押金收据,收据上显示,在孩子手术的第二天,孩子的医院账户上多了一笔钱。那个数字,正是张朝塞给丛医生的那个红包的数额。丛医生说:“当时收你们的钱,一是想让你们放心,二是时间确实也紧迫……”张朝说:“丛医生,对不起,我……”丛医生摆了摆手说:“医者父母心,无论我做什么,我首先想到的都是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者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语言描写的方法,如通过一些个性化的语言描写,突现了张朝夫妻在救治孩子时的焦急心情。B.小说通过张朝夫妻误会丛医生这个小故事,揭示了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医患关系问题,即医患之间的不理解、不信任等。C.护士是小说中的关键人物,她目睹丛医生收红包,也见证他抢救小男孩,同时这个人物还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D.文中略写救治孩子的过程,详写孩子父母对丛医生的前后态度变化过程,作者这样处理是为了表现孩子父母的忘恩负义。E.小说篇幅短小,但情节曲折,结构完整,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直至结局依次展开,体现了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除了语言描写外,还有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等;C.“目睹丛医生收红包”于文无据;D.文中未写救治孩子的过程,张朝夫妻忘恩负义分析错误。答案 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答C、D不给分。2.丛医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简要分析其形象特征。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先概括其形象特征,然后再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如别的医生都没有把握的手术他能够成功,可见其医术高明;因手术而错过与父亲见最后一面的机会,可见其敬业;面对患者的误会能够理解并宽容,可见其医德高尚等。\n答案 丛医生是一个医术精湛、敬业奉献、不计得失、医德高尚的人。①接手别的医生都没把握的手术并且手术成功,可见其医术高明,技术精湛。②为给患者做手术而错过见父亲最后一面的机会,可见其敬业精神和职业操守。③返还患者送的红包,面对患者的误会报以宽容理解,可见其廉洁行医等高尚医德。3.“你们啊,还真该好好感谢丛医生!”试分析护士这句话的含意及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意、分析句子作用的能力。理解句子的含意,可以结合语境,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进行。本句话主要是“感谢”丛医生,结合语境概括出感谢丛医生的原因就可以得出句子的含意。分析作用时,从内容方面考虑,也就是对丛医生形象的突出所起到的作用;从结构方面考虑,后面有丛医生妥善处理红包的情节,这句话又为这些情节作了铺垫。答案 含意:①丛医生不顾手术艰难和自身疲惫即刻动手术,挽救了孩子的生命。②因给孩子做手术而未能与父亲见最后一面。作用:从侧面赞扬了丛医生的高风亮节,为下文丛医生将孩子父母送的红包抵作孩子住院押金等情节作了铺垫。4.小说的题目是“良心”,如以“红包”为题是否更好?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观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先明确观点,指出认为哪一个更好;然后从小说的人物、主题、结构等方面入手分析。如对塑造丛医生这个形象有什么作用,对情节的发展起什么作用等。答案 (示例一)以“良心”为题好。①标题简洁醒目,意蕴深厚,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揭示小说的主题,即丛医生以救死扶伤为己任,坚持操守,展现了一位医务工作者可贵的情怀。③标题与结尾处丛医生的话语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示例二)以“红包”为题好。①标题新颖独特,能吸引读者阅读与探究的兴趣。②“红包”是贯串全文的线索,将整个故事连缀起来。③“红包”是叙事的焦点,全篇围绕“红包”叙事,人物形象特征都由此得以显现。二、(2022·河南郑州押题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洛迦诺乞妇[德]海因里希·冯·克莱斯特\n以前,在阿尔卑斯山山麓,意大利北部靠近洛迦诺的地方,矗立着一座古代城堡,它为一个侯爵所有。如今,从圣哥达山上下来,人们只能看见城堡废墟了。城堡里有很多宽敞的房间,有一天,女主人出于怜悯,在其中的一个房间里,给一个上门求乞的害病的老太婆铺了一张草褥。侯爵打猎回来,走进这个房间,因为这是他放枪的地方。他不耐烦地叫老太婆从她躺着的角落起来,要她到壁炉后面去找个地方。老太婆刚爬起来,就连同拐杖一起在光滑的地板上滑了一跤,脊椎受了伤。她吃力地站起来,穿过房间,但是刚到壁炉后面就突然倒下了,呻吟着,叹息着,接着就死了。几年后,战争和歉收使侯爵陷于贫困之中。这时来了一个佛罗伦萨的骑士,他喜欢城堡的优美环境,打算买下它。侯爵急于卖掉城堡,便让夫人把骑士安顿在上面提到的那个房间里,那里已经被布置得富丽堂皇。但是骑士半夜从楼上下来,脸色苍白,浑身战栗,发誓说房间里有鬼出没。请想想侯爵夫妇这时有多么惊慌。骑士说有个肉眼看不见的东西从角落里站起来,“沙沙”作响,好像从草褥上爬起来一样,迈着缓慢无力的步子穿过房间,声音清晰可闻,然后在壁炉后面倒下,呻吟着,叹息着。侯爵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感到恐惧起来,强作镇静地对骑士哈哈大笑,然后提出他愿意到楼上去,和骑士一起在那间房里过一夜,如果那样可以使骑士安心的话。但是骑士请求让他在侯爵卧室的扶手椅上过一夜。第二天早晨,骑士叫来自己的马车,谢了侯爵,就离开了。这件事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吓跑了几个盼望中的买主,令侯爵懊恼不已。不知何时,半夜有鬼在房间里走动的事在侯爵自己家人中间也悄悄传开了。他决定亲自去调查这件事,彻底结束这种传闻。因此,夜幕降临,他在那间房里铺好床,躺下静等子夜来临。然而,在那个闹鬼的时刻,当他的的确确听见那个神秘的响声时,可以想见他的惊慌。好像有人从“沙沙”作响的草堆上爬起来,穿过房间,在壁炉后倒下,气喘吁吁,叹息着。第二天早晨,当他走下楼时,侯爵夫人问他调查的结果怎么样。他忧虑地看看四周,然后闩上门,肯定地告诉她房间里确实有鬼。他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恐惧,浑身冰凉,请求在他再做试验以前,别提这件事。那天夜里,尽管由一个忠实的仆人陪着,他们仍然听见了同样的令人费解的幽灵般的声音。他们唯一迫切的愿望就是无论以什么价钱,赶紧把城堡卖掉,以打消他们在仆人面前流露出来的恐惧,并把这件事怪到一些琐细的、偶然的、当然会弄明白的原因上。第三天傍晚,两个心惊胆战的人,又爬上楼走进那个房间,决定把事情弄个水落石出。他们发现看家狗站在门前,有人解开了锁狗的链条。不知为什么,也许是出自一种本能的欲望,希望能有另外的生灵相伴吧,他们把狗带进了房间。十一点左右,桌子上点着两支蜡烛,侯爵夫妇坐在单人床上,侯爵夫人穿戴整齐,\n侯爵身旁放着他从壁橱里取来的剑和手枪。他们尽量在谈话中打发时间,狗蜷缩在地板中央睡着了。接着,时钟刚敲响午夜十二点,那恐怖的声音又出现了。一个肉眼看不见的人拄着拐杖在房间角落里站起来,身下发出“沙沙”声。“嗒!嗒!”刚听到第一下脚步声,狗就醒了,竖着耳朵站起来,然后退到壁炉边,狂吠起来,好像有什么人正向它走过来。看见这情形,侯爵夫人毛发直竖,冲出了房间。侯爵抓起他的剑,高声喝道:“谁在那儿?”没有回答。侯爵像个疯子一样朝空中四处乱砍。侯爵夫人叫来马车,决定马上到城里去。她赶紧拿了一些随身物品,还没等马车备好,就看见她周围的城堡陷入了一片火海。恐怖使侯爵发疯了,他对生命厌弃了,抓起一支蜡烛,把城堡的每个角落——全镶着护墙木板——都点燃了。侯爵夫人派人进去救这个不幸的人,他已经非常可怜地死去了。现在,他的白骨被乡下人收集起来,埋在他命令那个洛迦诺乞妇站起来的那个房间的角落里。(选自《外国小说欣赏》,有删改)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第一段介绍侯爵的城堡所在的位置并特别强调城堡靠近洛迦诺,其目的是引出下文对洛迦诺乞妇的相关描写,比如乞妇之死以及乞妇鬼魂等。B.侯爵因为战争和粮食歉收等变得十分贫穷,而骑士们却因为战争变得富裕起来,其中一个骑士看中了侯爵的城堡并打算买下来。C.侯爵家人中悄悄传着城堡房间闹鬼的事情,说明大家不敢明目张胆地谈论这件事,这衬托了侯爵对房间闹鬼的恐惧和忌讳,也渲染了故事的紧张氛围。D.侯爵夫妇一起到闹鬼的房间调查时,把狗带进去原本是为了消除两人的恐惧心理,但后来狗的狂吠却增添了夫妇二人的恐惧,使夫妇二人相信房间里确实有鬼。E.小说看起来是典型的因果报应故事,侯爵因缺乏同情心造成乞妇死亡,自己最终付出生命的代价;其实小说并不是单纯地讲述了一个鬼故事,而是探讨了人性和良知。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赏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小说写城堡靠近洛迦诺是介绍城堡的地理位置,但不能说这就引出了对洛迦诺乞妇的相关描写。B.文中没有交代骑士们因为战争变得富裕起来。D.这之前侯爵已经相信房间中有鬼。答案 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D给1分;答A、B不给分。2.文章是通过哪些内容来描写“幽灵”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回答这个问题时,首先,要细读全文,\n找出文中每一处关于“幽灵”的描写。然后,对这些内容进行整合归纳。最后分点列出即可。答案 ①动作。“幽灵”三次出现时,文章都描写了“幽灵”的动作,比如“站”“爬”“迈”“穿”“倒”等,十分细致地刻画了“幽灵”重新“演示”死亡的过程。②声音。“幽灵”三次出现时,文章都描写了“幽灵”发出的声音,如爬起来的“沙沙”声和倒下的“呻吟”“叹息”声等,营造了恐怖的氛围。③人们的感受。“幽灵”每次出现时,文章除了对“幽灵”的直接描写外,还注重描写人和家畜的反应,以此表现“幽灵”的出现使人们产生的恐惧感受。3.请简要分析侯爵夫人的形象特征。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概括人物形象特征,要注意把握人物的行为、心理、语言等。小说开篇介绍了侯爵夫人让洛迦诺乞妇在自己家里休息的情节,由此可以看出侯爵夫人善良、同情穷人的品格;接下来的情节中,侯爵夫人询问丈夫的相关情况,并且与丈夫一起在出现“幽灵”的房间中过夜,表现了侯爵夫人对丈夫的关爱;而从“毛发直竖”“冲出了房间”等细节则可以看出她的胆怯。答案 ①有同情心。同情上门求乞的老太婆,在房间里给她铺了一张草褥,让这位洛迦诺乞妇休息。②关爱丈夫。丈夫到出现“幽灵”的房间过夜后,她关切地询问具体的情况,并在后来与丈夫一起到出现“幽灵”的房间调查;看到城堡着火了,虽然希望渺茫,还是让人进去救丈夫。③胆小。当听到“幽灵”发出的声音,看到狗的反应时,她毛发直竖,冲出房间,并决定到城里去。4.请结合文本,简要探究“幽灵”在文章中的具体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探究小说中的事物的具体作用,可以从情节、情感、手法等角度切入。从情节上分析,“幽灵”在文中三次出现,并最终导致侯爵点火自焚,可以看出“幽灵”是行文线索,故事情节都是围绕“幽灵”展开的;从情感的角度分析,“幽灵”是侯爵内心的事物,现实中不可能存在,而侯爵一而再再而三地感觉到,是因为侯爵的粗鲁、没有爱心造成洛迦诺乞妇的死亡,他的潜意识中有着沉重的负罪感;从手法上分析,这是象征手法,“幽灵”\n是侯爵内心的道德审判者,是侯爵后悔的象征。答案 ①叙事线索。小说以侯爵的城堡中出现的“幽灵”为叙事线索,交代了故事的发生(洛迦诺乞妇的死亡)、发展(城堡出现“幽灵”)和结局(侯爵点火自焚)。②具有象征意义。城堡中不可能出现“幽灵”,但大家都能感觉到“幽灵”的存在,其实“幽灵”是侯爵内心的道德审判者,是侯爵潜意识中的道德自责和内心负罪感的一种体现。③增加小说的神秘色彩。“幽灵”是作者想象的产物,在文中多次出现,设置悬念,吸引读者。④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通过对“幽灵”的描写,刻画了侯爵内心的恐惧和挣扎,他在最后精神崩溃,点火自焚,以死亡来摆脱道德、良心的折磨。三、(2022·辽宁五校协作体高三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惹祸的大衣李 显这天,我坐了八个多小时火车,天快黑时,终于到了青石镇。我给镇医院的院长打电话,院长十分抱歉地说,院里唯一的面包车坏了,不能及时来接我,让我打车去医院。在这兔子不拉屎的穷地方,根本看不到出租车的影子,只有零星几辆跑出租的人力三轮车。到了这种穷乡僻壤,我只能入乡随俗,将就了。我坐到车上,告诉车夫把我送到镇医院。车夫是一个四五十岁的汉子,一脸的络腮胡。大胡子“呼哧呼哧”蹬出几里路后,发现我缩成一团,问道:“妹子,你是不是很冷?”我笑笑说不冷。“你穿的那么少,还说不冷,你的声音都发抖了。俺穿的多,脱一件给你。”说完,大胡子便把身上穿的一件灰色呢子大衣脱下来,递到我面前。我边感谢边把大衣穿上了身,顿时便感觉暖和起来。一件大衣一下子拉近了我和大胡子之间的距离,我主动和他唠起了嗑。可聊着聊着,我就发觉情况有些不妙,大胡子有些心猿意马,眼睛总盯着我的胸口,看得我有些窘,有些紧张。我赶紧裹紧大衣,双手抱在胸前。大胡子好像看出我有所警觉,收敛了一些,不再直勾勾地瞅,而是用两眼的余光偷窥我的胸口。这下,我心里更害怕了,如果这大胡子不是好人,这荒山野岭的……我越想越害怕。不行,说什么也不能束手就擒,得想办法脱身。拿定主意后,我叫大胡子停车,说要下车方便一下。大胡子把车停了下来,我下车后,直奔路边的小树林,见大胡子没跟上来,我心里暗喜,马上撒腿就跑。跑出没多远,突然听到身后有动静,我回头一看,妈呀,大胡子追上来了!老天,大胡子真是色狼!我拼命地跑起来,边跑边喊“救命”。大胡子追得更紧了,边追边喊“站住”。我跑出小树林,眼前出现一条几十米\n宽的河,由于刚下过雨,河水很急,很浑,看不清深浅。情况危急,我不管三七二十一,一下子跳进河里,河水比我想象的要深得多,岸边的水已经到我的胸口处。跳到河里我才发觉身上穿着大胡子的大衣,很笨拙,不好游动,于是,我慌忙脱下大衣,扔到河里,开始往河对岸游。这时,大胡子也跳进河里。让我意外的是,他并没有追我,而是朝漂向下游的大衣游去。我正高兴,突然,双腿开始抽筋,不听使唤了,身子开始往下沉。我拼命挣扎,大喊救命。大胡子听到我的呼救后,赶紧掉头向我游来,几下便游到我身边,抓住我的衣服,把我拖上了岸。上岸后,我像虚脱了一样,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了,而大胡子表情复杂地瞪着我,我心里害怕极了,刚要开口求大胡子不要伤害我,谁知他突然“哇”的一声大哭起来,边哭边气呼呼地埋怨我:“你这个妹子,好端端的,你骗俺干吗?跑什么呀!害得俺……俺的大衣被水冲跑了……”第二天上午,我如约准时走进手术室,为两名患者做了手术。走出手术室,我到休息室休息,突然,隔壁房间传来院长跟一个男人的对话。院长说:“我跟你说,人家是我们从省城大医院请来的专家,大老远地跑到咱们这里来,真的很不容易。你放心,专家做手术绝对有把握,肯定能治好你妻子的病……你们家属应该对专家表示感谢……”那个男人回答道:“院长,谁有粉不想往脸上抹?不是俺不想表示,只是俺现在手上真的没钱。本来,昨天,俺从砖厂老板那里预支了两千块钱。回家的路上遇到个妹子,看她挺冷的,俺就把大衣脱给她穿。衣服穿到她身上后,俺才想起来两千块钱在大衣兜里。俺有点不放心,可又不好明说,就偷偷瞅着,谁知让那妹子误会了。她拼命地跑,俺也误会了她,使劲追……结果,她把俺的大衣扔到河里,大衣被河水冲走了,两千块钱也没了……”我实在听不下去了,走出休息室,来到隔壁的房间,说:“院长,请你去安排一下,我要马上给这位大哥的妻子免费做手术。”院长愣了一下,然后点点头,走出屋子。由于我戴着手术帽和口罩,大胡子没有认出我,他万分感激地说:“大夫,太谢谢您了!您是天下最好的大夫……”听了大胡子的话,我的脸火辣辣的,我知道我不配做大胡子说的“好大夫”,但以后,我一定会做一个好大夫……(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n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大胡子”把自己身上的大衣脱下来给了“我”,眼睛却总盯着“我”的胸口,这让“我”倍感紧张,可见“大胡子”居心不良。B.“我”借方便之名逃离,“大胡子”拼命追赶,这更让“我”感到是遇见了“色狼”,可在过河的危急时刻,还是“大胡子”救了“我”。C.大胡子起初向“我”脱下的大衣游去,把“我”救上后又抱怨“我”害得他的大衣被水冲走。这为后文“我”的忏悔作了铺垫,可谓匠心独运。D.这篇小说借助“大胡子”这一形象,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对“大胡子”的歧视,也传达了作品的深刻意蕴。E.这篇小说讲述的是“我”与“大胡子”的故事,既写出了普通民众的辛酸,也引发了我们对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信任危机的深刻反思。解析 A.“‘大胡子’居心不良”错;D.“社会对‘大胡子’的歧视”错;C.“‘我’的忏悔”语意过重。答案 答E给3分,答B给2分,答C给1分,答A、D不给分。2.小说设计大衣被水冲跑这一情节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小说情节的作用可从两个方面去考虑:结构上,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作铺垫;内容上,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分条表述。答案 ①大衣被水冲跑是误会加深的结果,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②为下文“我”的灵魂得到净化并为“大胡子”的妻子免费做手术作了铺垫。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3.小说的题目是“惹祸的大衣”,这个题目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解答本题,需要结合文本,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①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②概括故事情节、暗示比喻象征、揭示小说主旨。③结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④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答案 ①“惹祸的大衣”是贯穿全文的线索。②正是这件大衣引出了误会,“大胡子”怕丢钱,“我”感到不安全,推动小说情节发展。③被大水冲跑的大衣里装着“大胡子”为妻子做手术准备的钱,这让“我”\n倍感自责,从而决定免费为其妻子做手术,深化了主题。4.小说的主人公是“大胡子”还是“我”?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这类题属于自圆其说题,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即可,解答时注意结合文本。答案 (观点一)小说主人公是“大胡子”。理由:①从情节结构看:“大胡子”看到“我”冷,主动把大衣给“我”穿;误解他的“我”在逃跑途中遇险,还是“大胡子”救的;大水冲跑大衣,让“大胡子”丢了为妻子治病的钱。这些都是围绕“大胡子”展开的。②从主题看:本文表现的是人品的好坏,不在外表,而在内心,“大胡子”就是一个内心品质好的人。③从人物关系看:正是“大胡子”内心的善良与“我”内心的多疑形成对比,从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所以说“大胡子”是小说的主人公。(观点二)小说主人公是“我”。理由:①从情节结构看:“我”到青石镇给患者做手术,途中乘坐人力三轮车产生误会,“我”在逃跑途中遇险,“我”在医院手术室休息时得知真相,“我”免费为“大胡子”的妻子做手术。这些都是围绕“我”展开的。②从主题看:本文表现的是人性的善良与自我反思精神的可贵,这一点正是通过“我”的免费手术体现的。③从人物关系看:在“我”和“大胡子”两人的对比中,突出了“我”人性的弱点,深化了主题。四、(2022·山西省忻州市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我们选择的道路[美]欧·亨利两个强盗冲下陡坡,审慎而迅速地穿过树林。驰进一个原始的荒凉的峡谷。在这里,鲍勃·蒂德博尔的坐骑在一块长满苔藓的岩石上打了滑,摔折了前腿。他们立刻朝它脑袋开了一枪。“哦,我想你那匹小野马暂时驮得动我们两个人。”乐天派的鲍勃回答说,“路上一见到马,我们就征用一匹。天哪,我们发了一笔财,可不是吗?看钱上的标签,一共三万,每人一万五!”“比我预料的少。”鲨鱼多德森说,用靴尖轻轻踢着钞票捆。接着,他沉思地瞅着他那匹跑累的马的汗水淋漓的肋腹。“老博利瓦差不多要累垮啦。”他慢吞吞地说,“我真希望你的栗毛马没有摔伤。”\n“我也这样希望,”鲍勃无忧无虑地说,“不过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博利瓦的脚力很健——它能把我们驮到可以换新坐骑的地方。妈的,鲨鱼,我想起来就纳闷,像你这样的一个东部人来到这里,在这些横行不法的勾当中居然胜过我们西部人。你究竟是东部哪里的人?”“纽约州。”鲨鱼多德森说着在一块岩石上坐下,嘴里嚼着一根小树枝,“我出生在厄斯特县的一个农庄里,十七岁的时候,从家里逃了出来。我来到西部完全是一个偶然的机遇。当时我挎着一小包衣服,沿路走去,想到纽约市。我打算到那里去挣大钱。我觉得我能行。一天傍晚,我到了一个三岔路口,不知道该走哪一条路。我琢磨了半个小时,终于选择了左面的一条。就在那天晚上,我遇到一个在乡镇旅行演出的西部戏班子,我跟着他们来到了西部。我常想,如果当时我选择了另一条路,会不会成为另一种人。”“哦,我想你结果还是一样。”鲍勃·蒂德博尔愉快而不无哲理地说,“我们选择的道路关系不大;我们成为哪一种人,完全由本质决定。”鲨鱼多德森站起来,靠在一株树上。“我真不愿意你那匹栗毛马摔伤,鲍勃。”他又说了一遍,几乎有点伤感。“我何尝愿意,”鲍勃附和说,“它确实是匹快马。但是博利瓦准能帮我们渡过难关。我们还是赶紧上路为好,对不对,鲨鱼?我把钱装好,我们上路找一个妥当的地方吧。”鲍勃·蒂德博尔把抢来的钱重新装进帆布袋,用绳索扎紧袋口。他抬起头时看到的最扎眼的东西,是鲨鱼多德森手里握得四平八稳的、对准他的四五口径的枪口。“你不了解,鲍勃,”他叹了一口气说,“你那匹栗毛马摔折了腿,叫我多么难过。”刹那间,多德森换了一副凛冽的凶相,还夹杂着一种冷酷的贪婪。那个人的灵魂透露了一会儿,像一幢外观正派的房屋的窗口出现了一张邪恶的脸庞。……鲨鱼多德森疾驰而去时,他眼前的树林似乎逐渐消失;他右手里的枪变成了桃花心木椅子的弯扶手;他的马鞍奇怪地装上了弹簧,他睁眼一看,发现自己的脚并没有踩在马镫上,而是安详地搁在那张直纹橡木办公桌的边上。我告诉各位的是这么一回事:华尔街经纪人,多德森——德克尔公司的多德森做了个梦,梦醒时睁开了眼睛。机要秘书皮博迪站在他的椅子旁边,嗫嗫嚅嚅地正想说话。“嘿!皮博迪,”多德森眨着眼睛说,“我准是睡着了。我做了一个非常奇怪的梦。有什么事吗,皮博迪?”“特雷西-威廉斯公司的威廉斯先生等在外面。他是来结算那笔艾克斯·淮·齐股票账目的。他抛空失了风,你大概还记得吧,先生。”\n“对,我记得。今天艾克斯·淮·齐是什么行情,皮博迪?”“一元八毛五,先生。”“那就按这个行情结账好啦。”“对不起,我想说一句,”皮博迪局促不安地说,“我刚才同威廉斯谈过。多德森先生,他是你的老朋友,事实上你垄断了艾克斯·淮·齐股票。我想你也许——呃,你也许不记得他卖给你的价钱是九毛八。如果要他按市场行情结账,那他就得倾家荡产,变卖掉一切才能交割。”刹那间,多德森换了一副凛冽的凶相,还夹杂着一种冷酷的贪婪。那个人的灵魂透露了一会儿,像一幢外观正派的房屋的窗口出现了一张邪恶的脸庞。“他得按一元八毛五的行情结账。”多德森说,“博利瓦驮不动两个人。”(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他们立刻朝它脑袋开了一枪”,在鲍勃的坐骑受伤之后,他们杀了它。杀马是多德森早有的预谋,为下文独吞赃物作了铺垫。B.两个强盗对博利瓦的脚力有所讨论,鲍勃的意图是急于想和多德森一块逃亡,而多德森对马更多的是同情。C.多德森凶相“像一幢外观正派的房屋的窗口出现了一张邪恶的脸庞”,两次提到说明他是什么样的人,完全由本质决定。D.当强盗的经历是不是梦并不重要,梦也许不是梦,而是多德森的发家史。即使真是梦,也可以看出多德森的灵魂本质。E.小说使用了“欧·亨利式”结尾,小说结尾发生了出人意料的情节变化,这一意想不到的结果产生了独特的艺术魅力。解析 A.“杀马是多德森早有的预谋”过于武断。B.表现了多德森的虚伪而非“同情”。E.小说并非“欧·亨利式”结尾。答案 答C给3分,答D给2分,答A给1分;答B、E不给分。2.小说主人公多德森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赏析文中的人物形象,需要将这一人物放到整篇文章中进行整体理解,体会作者对这一人物的情感态度。对于小说主人公多德森形象特点的分析,\n应当结合小说中当强盗的梦境和当经纪人的现实两个情节,并联系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文字来进行分析。既要概括揭示多德森的形象特点、品质特征,还要联系情节简要分析其具体的体现。答案 ①唯利是图、贪婪。这可以从“比我预料的少”这类话,及后面独吞赃物等情节看出。②冷酷、凶狠、邪恶。这可以从他杀害鲍勃和对威廉斯见死不救等情节看出。③虚伪。这可以从他表面怜惜马,实则想独吞赃物和似乎后悔自己当强盗等细节看出。④精明。从抢劫成功,以至能当上华尔街经纪人等情节可以看出。3.小说以“我们选择的道路”为题,有哪些含义?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对于小说标题“我们选择的道路”含义的分析,应当联系小说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来进行。小说中多德森和鲍勃关于“道路”的讨论有一段精辟的文字——“我们选择的道路关系不大;我们成为哪一种人,完全由本质决定”。因为对金钱的贪婪,多德森当了强盗;为了金钱,多德森不顾友情,冷酷自私。以“我们选择的道路”为题,揭露了主人公多德森的贪婪本性;也具有典型化的意义,凸显小说的社会主题。答案 ①揭露多德森对金钱贪婪的人性本质。正如原文所说,我们成为哪一种人,与我们选择的道路关系不大,完全由本质决定。②凸显小说的社会意义。用“我们”不用“他们”,或者“多德森”。作者实则以多德森为典型,批评现实社会中金钱至上,为了金钱可以牺牲友谊、可以不择手段、可以舍弃一切的风气。4.小说前半部分写多德森的强盗之梦,后半部分写多德森的经纪人生活。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这篇小说结构安排新颖别致,由梦境和现实两部分组成。梦境为虚,现实为实。在虚实相映中,人物形象显得更加鲜明,主题思想也显得更加深刻。解答本题,既要揭示小说这样安排的特点,还要联系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题思想的表达来分析其效果。答案 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在虚实映衬中展示人物形象,进而显示小说主题。①前后两部分不同之处是:前面当强盗,后面当经纪人;相同之处都是为了钱牺牲了友谊。②展示了多德森的人物形象特点:自私贪婪、冷酷凶狠。③印证主题:我们成为哪一种人,\n与我们选择的道路关系不大,完全由本质决定。C组 2022~2022各省市模拟试题精选(散文)一、(2022·陕西西安教学评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祭 父贾平凹父亲贾彦春,一生于乡间教书,退休在丹凤县棣花;年初胃癌复发,七个月后便卧床不起,饥饿疼痛,疼痛饥饿,受罪至第二十六天的傍晚,突然一个微笑而去世了。其时中秋将近,天降大雨,我还远在四百里之外,正预备着翌日赶回。我并没有想到父亲的最后离去竟这么快。一下班车,看见戴着孝帽接我的堂兄,才知道我回来得太晚了,太晚了。父亲安睡在灵床上,双目紧闭,口里衔着一枚铜钱。他再也没有像以往那样听见我的脚步便从内屋走出来喜欢地对母亲喊:“你平回来了!”也没有我递给他一支烟时,他总是摆摆手而拿起水烟锅的样子,父亲永远不与儿子亲热了。守坐在灵堂的草铺里,陪父亲度过最后一个长夜。满院的泥泞里人来往作乱,响器班在吹吹打打,透过灯光我呆呆地望着那一棵梨树,还是父亲亲手栽的,往年果实累累,今年竟独独一个梨子在树顶。父亲的病是两年前做的手术,我一直对他瞒着病情,每次从云南买药寄他,总是撕去药包上癌的字样。术后恢复得极好,他每顿已能吃两碗饭,凌晨要喝一壶茶水,坐不住,喜欢快步走路。常常到一些亲戚朋友家去,撩了衣服说:瞧刀口多平整,不要操心,我现在什么病也没有了。看着父亲的豁达样,我暗自为没告诉他病情而宽慰,但偶尔发现他独坐的时候,神色甚是悲苦,父亲多半是知道了他得的什么病,他只是也不说出来罢了。在贾家族里,父亲是文化人,德望很高,以至大家分为小家,小家再分为小家,甚至村里别姓人家,大到红白喜丧之事,小到婆媳兄妹纠纷,都要找父亲去解决。父亲乐意去主持公道,却脾气急躁,往往自己也要生许多闷气。时间长了,他有了一定的权威,多少也有了以“势”来压的味道,他可以说别人不敢说的话,竟还动手打过一个不孝其父的逆子的耳光,这少不得就得罪了一些人。为这事我曾埋怨他,为别人的事何必那么认真,父亲却火了,说道:“我半个眼窝也见不得那些龌龊事!”当他活着的时候,这个家庭和这个村子的百多户人家已经习惯了父亲的好处,似乎并不觉得什么,而听到他去世的消息,猛然间都感到了他存在的重要。我守坐在灵堂里,看着多少人来放声大哭,听着他们哭诉“你走了,有什么事我给谁说呀”的话,我欣慰着我的父亲低微却崇高,平凡而伟大。\n父亲只活了六十六岁,他把年老体弱的母亲留给我们,他把两个尚未成家的小妹留给我们,他把家庭的重担留给了从未担过重的长子的我。对于父亲的离去,我们悲痛欲绝;对于离开我们,父亲更是不忍。当检查得知癌细胞已广泛转移毫无医治可能时,我为了稳住父亲的情绪,还总是接二连三地请一些医生来给他治疗。我知道他们所开的药全都是无济于事的,但父亲要服只得让他服,当然是症状不减,且一日不济一日,他说:“平呀,现在咋办呀?”后来他预感到了自己不行了,却还是让扶起来将那苦涩的药面一大勺一大勺地吞在口里,强行咽下,但他躺下时已泪流满面,一边用手擦着一边说:“你妈一辈子太苦,为了养活你们,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到现在还是这样。我只说她要比我先走了,我会把她照看得好好的……往后就靠你们了。还有你两个妹妹……”按照乡间风俗,在父亲下葬之后,我们兄妹接连数天的黄昏去坟上烧纸和燃火,名曰“打怕怕”,为的是不让父亲一人在山坡上孤单害怕。冥纸和麦草燃起,灰屑如黑色的蝴蝶满天飞舞,我们给父亲说着话,让他安息,说在这面黄土坡上有我的爷爷奶奶,有我的大伯,有我村更多的长辈,父亲是不会孤单的,也不必感到孤单,这面黄土坡离他修建的那一院房子不远,他还是极容易来家中看看;而我们更是永远忘不了他,会时常来探望他的。(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中秋将近,天降大雨”看似闲笔,却通过“中秋”“大雨”等特定的时间和环境的交代,于冷静的笔触之下隐含着作者波澜壮阔的心事。B.第一段中父亲对母亲的喊话(你平回来了)以及“我”递烟时他“摆摆手”等都是细节描写,极真实地描写了“我”与父亲比较生疏的情况。C.作者父亲的去世对村里人来说是很大的损失,所以同乡人都到灵堂来悼念老人,以表达他们对这位可亲、可敬的老人的去世的无限悲痛。D.作者的情感抒发虽然十分隐忍、节制,但也用了大量直接抒情的语句,再加上对父亲生活细节的描述,使得文章情景交融,情感抒发自然。E.最后一段通过“我们兄妹”给父亲上坟烧纸的描写,真实、真挚地表现了作者及其家人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与父亲的魂灵交流,让父亲不再寂寞的情感。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我’与父亲比较生疏”错误,这两个细节主要说明乡村人表达情感的方式。C.“所以同乡人都到灵堂来悼念老人”于文无据。D.“用了大量直接抒情的语句”错误,文章直抒胸臆的语句特别少。答案 答A给3分,答E给2分,答C给1分;答B、D不给分。2.文章第二段写了哪些内容?这样写的具体作用是什么?\n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和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第一个问题,可以把第二段描写的具体内容加以概括,第二段主要写了作者守灵、响器班的吹打、梨树只结一个果子等内容;第二个问题,回答具体作用,可从结构、情感等角度分析。答案 内容:①守灵,陪父亲最后一夜;②院子里响器班的吹打;③院中父亲亲手栽种的梨树今年只结了一个梨子。作用:①承接上文,写父亲丧事的相关情况,用响器班的热闹反衬作者孤独的内心;②“梨”与“离”谐音双关,用梨树上只结一个梨子来表达作者因为父亲去世而感到孤独、哀伤。3.简要概括作者的父亲的形象特征。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把握父亲的形象特征,可以从父亲在病前、病中所做的事情、说的话等方面入手。比如从父亲对待疾病的态度中,可以概括出“豁达”“乐观”等特点;再如从父亲对乡亲们的态度和做法中,可以看出父亲的热心等。答案 ①豁达,乐观。因为患胃癌父亲动了手术,但他没有因此唉声叹气,而是十分乐观、豁达,对别人说自己的病好了。②热心,耿直。乡亲们有什么事父亲都要帮忙,并且乐意主持公道,不怕得罪人。③坚强,爱家。估计父亲很早就知道了自己真实的病情,所以一个人独处时有悲苦的神色,但他没有自暴自弃,还是十分坚强地和疾病对抗;特别是预感到自己不行时,还坚持吃药。同时,他十分爱自己的孩子和家庭,临终时,交代作者要照顾好家人。4.请简要探究文章的行文思路。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的能力。本题要求探究文章的行文思路,回答问题时,就要注意分析文章的写作顺序。文章共分为六段,情节内容较为简单,对其写作内容进行概括即可。且文章标题为“祭父”,主题即表达对父亲的各种情感,故组织答案时,可将作者的情感融入其中。答案 文章开篇先介绍父亲的生平、疾病、去世的时间以及父亲安睡在灵床上的样子等,以此表达对父亲去世的悲伤之情;接着文章回忆了父亲生前患病时的相关情况,\n比如父亲动过手术后的表现以及父亲感知病痛的悲苦等;然后回忆父亲在乡里的地位,介绍父亲为同乡分忧解难的事情,表达了对父亲的赞美之情;接着写父亲临终前对作者的交代,交代作者要照顾好家人;最后写作者兄妹上坟、烧纸等情况,以此表达对父亲的留恋、思念以及告慰之情。二、(2022·宝鸡第三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莫高窟的挣扎蒋方舟人生从未如此文化苦旅过,前段时间,我重走了丝绸之路。真是苦旅,戈壁沙漠再辉煌壮丽,一成不变的景色看久了,即便是王维,也吟不出什么新的诗句。西域的入口是敦煌,僧人求法之旅从这里开始。当我在大马路上饥寒交迫接近绝望的时候,看到无尽的青黑天下压着金边,有夕阳霞光的地平线处就是敦煌,当时场景就像电视剧《西游记》的一幕,我好激动,马上想说的是:“大师兄,你快看,那就是敦煌。”进了城,《西游记》里面奇诡的神秘文明,变成了现代化的摩登小城,紧凑洁净,饭馆的霓虹灯闪烁。擦肩而过的很多都是外国人,场景让人有点穿越,它仿佛又变成了丝绸之路上中西贯通的重镇,异国商贾云集,胡人遍布。到敦煌当然是为了看莫高窟。我去之前,就有很多人告诉我:“莫高窟一定会让你觉得失望的。”乍一看,确实是如此,这里和中国其他旅游景区没有区别,到处都是戴着墨镜、遮阳帽,满脸不耐烦地排队的游客。人群里最大声的永远是小朋友的哭喊,都吵着要回家。但我并没有失望,因为原本也不是为了寻找民族自豪感而来的。400多个洞窟只开放了20多个,看完感受最深的是:美的事物总逃不过重重磨难,以及它自身求生的挣扎。第一重磨难来自于自然。这里的雨少风大,强风把沙子吹到崖面。天长地久,入口处设置的窟檐逐渐磨损,失去了遮蔽阳光的功能。莫高窟高大,俯仰天地,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一副衣不蔽体的模样。第二重磨难来自于宗教变迁。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经历过四次灭佛的劫难。最早是北魏太武帝:“各地有造佛像者诛,有经书焚烧,有僧侣悉坑之。”敦煌由于偏远,不仅没有受到废佛令的破坏,反而成为中西僧侣和教徒的避难所。他们把信念附在一斧一凿里。到了11世纪,新疆部分地区开始信奉伊斯兰教。佛教僧侣预感到劫难的可能性,就把数万件经书和藏画放在17窟中近千年。17窟就是著名的藏经洞,早就被洗劫,经书和佛像都已不在,只有当时藏经和尚洪辩的雕塑孤寂地守着空无一物的洞窟。\n第三重磨难是“不懂”。大部分洞窟中的佛像都在清朝重新修过。绝美的壁画围簇下,往往是呆滞死板的佛像,脸被涂得红红白白,一点表情都没有,眼珠是琉璃珠子,亮得又假又可疑,毫无动人之处。开放参观的洞窟里,只有隋朝修的一窟佛像从未被重塑过,三座佛像,分别是“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低眉的是弥勒,慈悲带笑,婉约悲悯至极。窟顶是直坠而下的飞天,飞天总是成双的,窟壁四周是撒满金粉的千佛像,现在金粉金箔脱落了大半。在这样的洞窟前,人一进去就有下跪的欲望——出于对美的诚惶诚恐。第四重磨难是“不惜”。藏经洞被发现之后,当时看管莫高窟的王道士成了千古罪人。历史上真实的王道士,虽然不懂,但是他爱惜。他先是看到官府在运输他至爱的经书时造成破损,看到送给当地官员的精品文物下落不明,然后他才变成了所谓“卖国贼”。到了“文革”,当时莫高窟的48位工作人员分裂成大约12个革命派系,成天激烈内斗,所幸他们都同意一个原则:不能碰莫高窟。据说他们为了保护莫高窟,钉死了莫高窟所有的出入口。我想起清洗竹简上泥土的场景:当把竹简放入清洁剂中,字开始浮现,有的字开始从竹简表面脱落,像是在逃生。天下没有永恒的事物,美的文明不被发现就没有意义,可它暴露的一瞬间就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就像“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一样,它必然要经历更多的磨难,几番挣扎求生才能活下来。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者重走丝绸之路,因为戈壁滩上风景一成不变而感到枯燥,但当她看到敦煌时就特别激动,因为敦煌莫高窟吸引着作者。B.文章第三段描写了敦煌城内奇诡神秘的景色,“霓虹灯闪烁”“异国商贾云集”,这一切让作者仿佛穿越回了过去。C.“原本也不是为了寻找民族自豪感而来的”这一句说明作者在去敦煌之前,就已经知道那里并不能让自己感到自豪。D.作者在写第四重磨难时,选用了两个事例,将王道士对待经书的态度和莫高窟工作人员对文物的不同态度进行了对比。E.文章写了敦煌莫高窟经受的种种磨难,表现出了作者对包括莫高窟在内的中国文化遗产的前景的隐隐担忧。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描写了敦煌城内奇诡神秘的景色,‘霓虹灯闪烁’‘异国商贾云集’”说法错误,敦煌城已变成了一个摩登小城,“\n异国商贾云集”是曾经的景象。C.“作者在去敦煌之前,就已经知道那里并不能让自己感到自豪”不准确,文中只是说作者去之前有人告诉她“莫高窟一定会让你觉得失望的”。D.二者对文物的态度相同,都是“惜”。答案 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C给1分;答B、D不给分。2.结合文章,赏析题目“莫高窟的挣扎”的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文章标题,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要理解标题的含义,寻找其与文章内容的关系,比如本文的题目中的“挣扎”其实就是全文要表现的主要内容。然后要考虑题目与主旨的关系,有些题目能表现出作者的态度。有的时候还要考虑题目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有线索、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等作用。答案 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②领起本文要写的内容,点明文章写作的重点是莫高窟的困境;③表现了作者对莫高窟现状的遗憾和对其前景的担忧,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3.作者游览了莫高窟,却没有在文中重点描写莫高窟的景物,这是为什么?试结合全文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形象,赏析作品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的能力。本题的题干所包含的言外之意是,作者重点写了什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这实质上考查了对作品内容的把握和对作者的选材意图的了解。文中第七到十三段是文章主要内容,解答时可着重从该部分挖掘信息。答案 ①文章并未重点写景,是因为作者感觉这里和其他景区已没有什么区别,作者着重写了莫高窟经历的各种磨难,与标题中的“挣扎”相照应,丰富了文章内涵;②莫高窟的现状引发了作者无尽的感伤,作者便在文中主要表达了自己对美的认识和思考,对祖国文化遗产的忧思。4.作者认为“美的事物总逃不过重重磨难,以及它自身求生的挣扎”,请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现实,谈谈“美”和“磨难”之间的关系。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n解析 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解答此类探究题,最重要的就是尊重文本,紧扣文本,在文本中寻找有效信息来进行分析。此题要求考生谈“美”和“磨难”的关系,首先就要回到原文寻找作者对这一关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理解作者的观点,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自己的理解。答案 ①莫高窟中有很多珍贵的文物,代表着我国佛教文化的灿烂辉煌,它千百年来经历了很多苦难,遭到了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但是莫高窟残存的美仍散发着巨大的艺术魅力,这残存的美更值得珍惜,更应该得到保护。②美的事物是珍贵的,但它又不是永恒的,总是要经历磨难。真正的美往往不会孤立存在,它经常伴随着磨难出现。生命中的美和磨难总是在一起,共同打造着复杂而又多彩的人生。(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三、(2022·湖北重点中学评测)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插 田叶 紫失业,生病,将我第一次从嚣张的都市驱逐到那幽静的农村。我想,总该能安安闲闲地休养几日吧。这时候,是阴历四月的初旬——农忙的插田的节气。我披着破大衣踱出我的房门来,田原上早已经充满劳作的歌声了。通红的肿胀的太阳,映出那些弯腰的斜长的阴影,轻轻地移动着。碧绿的秧禾,在粗黑的农人们的手中微微地颤抖。一把一把地连根拔起来,用稻草将中端扎着,堆进那高大的秧箩,挑到田原中分散了。我的心中,充满着一种轻松的,幽雅而闲静的欢愉,贪婪地听取他们悠扬的歌曲。我在他们的那乌黑的脸膛上,隐约的,可以看出一种不可言喻的,高兴的心情来。我想:“是呀!小人望过年,大人望插田!……这原是他们一年巨大的希望的开头呢。……”我轻轻地走过去。在秧田里第一个看见和我点头招呼的,便是那雪白胡须的四公公,他今年已经七十三岁了,还肯那么高兴地跟着儿孙们扎草挑秧,这是多么伟大的农人的劳力啊!“四公公,还能弯腰吗?”我半玩笑半关心地问他。“怎么不能呀!‘农夫不下力,饿死帝王君’呢。先生!”他骄傲地笑着,用一对小眼珠子在我的身上打望了一遍,“好些了?……”“是的,好些了。不过腰还是有些……”“那总会好的啰!”他又弯腰拔他的秧去了。\n我站着看了一会,在他们那种高兴的、辛勤的劳动中,我深深地感到自家几年来生活的卑微和厌倦了。东浮西荡,什么东西毫无长进,而身体,又是那样的受到许多沉重的创伤;不能按照自家的心思做事,又不会立业安家,有时甚至连一个人的衣食都难以温饱,有什么东西能值得向他们夸耀呢?……而他们,一天到晚,田中,山上,微漪的、淡绿的湖水,疏云的、辽阔的天际!唱自家爱唱的歌儿,谈自家开心的故事。忧?愁?……夜间的,酣甜的呓梦!……我开始羡慕起他们来。我觉得,我连年都市的漂流,完全错了;我不应该在那样的骷髅群中去寻求生路的,我应该回到这恬静的农村中来。我应该同他们一样,用自家的辛勤劳动,争取自家的应得的生存;我应该不闻世事,我应该……不知道是哪里来的兴趣,使我突然忘记了腰肢的痛楚,脱下了鞋袜和大衣,想同他们插起田来。我的白嫩的脚掌踏着那坚牢的田塍,感到针刺般的酸痛。然而,我却竭力地忍耐着,艰难地跟着他们下到了那水浑的田中。四公公几乎笑出眼泪来了。他拿给我一把秧,教会我一个插田的脚步和姿势,就把我送到那最外边的一层。顺着他们里边的行列,倒退着,插起秧来。四公公越到我的前头来了——他已经比我快过了一个长行。他抬头站了一站,我便趁这个机会像夸张自家的能干般地和他攀谈起来。“我插的行吗?四公公!”“行!”四公公笑了一笑,但即刻又皱着眉头说,“读书人,干这些事情总不大合适呀!对吗?……”“不,四公公,我是想试试看呢,我看我能不能插秧!我想……唔,四公公,我想回到乡下来种田呀!”“种田?……王先生,你别开玩笑呢!”“真的呀!还是种田的好些,……我想。”四公公的脸上阴郁起来了,他呆呆地站在田中,用小眼珠子惊异地朝我侦察着我的话是否真实。我艰难地移近到他的身边,就开始说起我那高兴农人生活的理由来,我大声地骂了一通都市人们的罪恶,又说了许多读书人的卑鄙,下流,……然后,正当欲颂赞他们生活的清高的时候,四公公便突然地打断了我的话头:“得啦!先生,你为什么竟说出这样的话来呢?”他朝儿孙们打望了一下,摸着胡子,凄然地撒掉手中的残秧。“在我们,原没有办法的,明知种田是死路,但也只得种!有什么旁的生涯给我们做的呢?‘命中注定八合米,走尽天下不满升。’……而先生,你……读书人,高升的门路几多啊!你还真的说这种话,……你以为,唉!先生,这田中的收成都能归我们自家?……”他咽住了一口气,用手揉揉那湿润的小眼睛,摇头没有再说下去了。他的胡子悲哀地随风飘动着,有一颗晶莹的泪珠子顺着他那眼角的深深的皱纹爬将下来。\n我没有再听出他底下说的是什么话来,痴呆地,羞惭地站在那里,看着他祖孙们手中的秧禾和那矫捷的插田动作。……“死路”。“高升的门路!”……我觉得有一道冰凉的电流,从水里通过我的脚干,曲曲折折地传到我的全身!我的腰肢,开始痛得更加厉害了。(有删改)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对田野的精心描写,既营造了宁静祥和的乡村环境,也烘托了摆脱都市喧嚣后内心的轻松和愉悦。B.文章多处通过语言、动作等描写,刻画出了一个待人友善、勤劳本分、易于满足而又乐观刚强的四公公形象。C.结尾处“我羞惭地站在那里”的原因是四公公的话触动了我强烈的自尊心,让我这个读书人觉得自己不辨事理、一无是处。D.“我的腰肢,开始痛得更加厉害了。”这一细节既是实写也是虚写,将我身体与心灵的疼痛汇集在一起,引人深思。E.文章通过“我”与四公公的关于“插田”的对话的描写,表现了人们认识上的差异,进而揭示出人们内心的生存困惑。解析 A.还为下文的对话和独白作了铺垫;B.“易于满足”从原文中难以看出;C.“觉得自己不辨事理、一无是处”与文意不符。答案 DE2.作者在行文中,以对比贯穿始终,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概括。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对比是本文写作的一大特色,作者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寄寓在对比之中,囊括了身体、心理、感受、动作、意识等多方面的对比,概括时要有条理。答案 ①身体上,自身的病体与四公公的健硕形成对比;②动作上,自身插田的慢与四公公等人的快形成对比;③感觉上,都市的喧嚣与农村的幽静形成对比;④心理上,内心的烦闷与乡村人的愉悦形成对比;⑤认知上,对“插田”生活的认识与四公公的话形成对比;⑥追求上,渴求“插田”的宁静与内心的茫然形成对比。(答出任意四点即可)3.作品以“插田”为题,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标题含义,除本意外,往往还有指代意义或比喻象征意义,同时还有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插田,既指农活,也指内心追求,同时也是全文的行文线索。答案 ①插田是全文的线索和中心事件,具有贯穿全文的作用;②读书人“插田”带给人的是思考,让人感受到内心的挣扎,从而产生联想和想象;③插田一语双关,既指农活,也指心灵的渴求——插入田野,获得心灵成长。(答对三点即可)4.在作品中,“我”向往“插田”的农村生活,而四公公却说“种田是死路”应该追求城市生活。这也是当今社会的一种现象。请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的认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文所表达的是一种世人矛盾思想,城里人想往乡下去,农村人向往城市生活,这是一种挣扎,也是一种困惑。据此结合文本,谈自己的认识,只要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即可。答案 (示例)这种现象是人们本身追求的矛盾性的外在表现,也是人性的一种弱点。我作为“读书人”,原本过着城市生活,但因城市的喧嚣和疲惫而厌倦,想要过“插田”的农人生活,以求得心灵的愉悦和解脱;而原本“插田”的四公公却期盼着能够不“插田”从而摆脱农村,以获得地位的高升和光明的坦途。殊不知这些都是一种美好的奢望,是一种永不满意现状的挣扎。正如钱钟书《围城》中写的一样,“有人想进去,有人想出来”;也如庄子梦蝶一样,梦想成蝶,成蝶后又怀念过去;人生就在这种欲望和渴求中摇摆着,困惑着。(探究类题,只要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即可给分)四、(2022·营口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在沈从文先生墓前龙良骅①凤凰城的喧嚣留在了身后,沿着沱江边窄窄的石板路,按着路标的指引,我和妻子虔诚地前往听涛山寻找心中的圣地。拜谒沈从文墓,这是萦绕在心中多年的愿望,现在终于有机会走近这位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大师灵魂栖息的地方了。②听涛山既不高,也不陡,平平缓缓,多像沈从文先生平和的性格。八十六级“之”字形的石级,湿漉漉的,象征先生走过的八十六个岁月。路旁有一株红梅,正在寒风中悄然绽放,透露着春天的讯息。而更多的树木,叶片凋谢,不免在料峭春寒中有一丝瑟缩。但几丛翠竹挺拔着,几丛杂树斜生着,绿绿的枝叶,显示着盎然生机。游人稀少,在我们的前面,\n只有一对年轻的情侣,手牵着手,静静地走着。我们也尽量放轻脚步,怕打扰沈从文先生的安息。③墓在山腰。这应该是世界上最奇特的坟茔了吧?坟是一座山,山是一座坟,沈从文先生的骨灰直接撒入山上的泥土中,这位自然之子最后彻底回归自然,与大自然完全融合在了一起。就如石级边的一块石碑上写的: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这是沈从文的表侄、大画家黄永玉送给他的。从凤凰出发,沿着沅水流域,然后北京、上海、昆明,复又回到北京,这是他的人生轨迹,现在他回家了。听涛山是幸运的,它容纳了蜚声海内外的一位士兵,一位作家,一位学者,一位“乡下人”。④墓碑也是奇特的,一块粗糙的五彩石,正面写着几行小字: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应该是先生自拟的碑文吧?墓碑顶上,放置着一个小小的花环,花瓣上凝着水珠,有一点儿落寞。而墓碑下,插着三炷香,香早燃尽,剩着几截竹签和一点点灰烬。传统的和新潮的祭奠方式就这么巧妙地汇聚在一起了。碑的后面,刻着沈从文小姨子张充和题的一句话: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算是对其姐夫最深刻的理解,最恰当的评价。走在我们前面的那位女孩儿,低头读着碑上的文字,她忽然一回头,乌黑的眸子一闪一闪,我的思维触电似的拼接起一些记忆的碎片:渡船上的翠翠,守着碾房的三三,做着“女学生梦”的萧萧,橘子园里的夭夭……沈从文的作品明媚而忧伤,在现代作家行列里,他是独特的一位,他笔下的人物,特别是跟他一样的那些乡下人,都是自然之子,秉承着天命,在原野里花开花落,像水一样,按着命定的流向流淌。⑤水,是理解沈从文的最佳途径。他自己就曾经说过:“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印象实在不少。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沈从文是顽皮的逃学大王,枯燥的私塾和新式的学校都吸引不了他,他总是逃学去看河中的行船,船上的水手;看河岸的树木,林中的小鸟;看河边的小城,城中的针铺、伞铺、皮靴店、染坊、豆腐坊、冥器铺。总之,想尽一切办法逃避书本,去和自然亲近,去日光下认识大千世界微妙的光、稀奇的色,以及万汇百物的动静。哪怕是因逃学而被罚在孔夫子牌位前跪着,他脑中呈现出的,仍是河中的鳜鱼被钓起、风筝飞满天、黄鹂在山中歌呼、树上果实累累的情形。他就这样读着一本小书,同时读着一本大书。十四岁多一点\n,他就到地方的部队里当兵,那是当地大多数青年人的首选出路。辗转在沅水流域,又从水里认识了船家、水手、兵士、妓女、商人。直至二十岁,才脱下军装上岸,背着一卷小小的行李,孤身一人出现在北京车站的站台上,来读那本永远也读不尽的大书。中国现代文学从此多了难得的水的灵气。水的滋润,让沈从文的作品永远水气盈盈,他笔下的人物永远都那么健康丰满,处处闪耀着人性的美丽光辉。⑥听涛山没有涛声,就像寂寞一生的沈从文缄默着。⑦想当年那些红极一时的作家都湮没在历史的风烟中,孤独的沈从文却成为了常青树,这莫非也是自然的法则?沈从文曾说,他和他的读者都将老去。其实,沈从文的读者确实在一批批老去,但他的作品则永葆生命力,新的读者也在不断涌现。我相信,刚才和我们同来的那对年轻的情侣也一定是沈从文的崇拜者。因为,他的作品有丰沛的水,源头是鲜活的。(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沈从文先生的墓坐落在沱江边的听涛山上,“我”和妻子到游人稀少的听涛山去拜谒沈从文墓,是为了表达对沈从文的仰慕之情。B.全文几次提到那对年轻的情侣,是因为听涛山上的确太冷清了,只有他们陪着我们,作者写他们的目的是渲染气氛。C.那块石碑上写的“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是大画家黄永玉送给沈从文的,说明沈从文虽当过兵但不是一个好士兵。D.沈从文墓碑背面的碑文是张充和题的一句话,这句话是张充和对她姐夫沈从文最准确的评价,也鲜明地突出了他为人为文的特点。E.文章结尾说孤独的沈从文已成为一棵常青树,这主要是因为他的作品永葆生命力,深受不同时代的读者喜爱,特别是年轻人的追捧。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只有他们陪着我们”无中生有,而且说“因为听涛山上的确太冷清了”“目的是渲染气氛”也错,从文中看,应是为了表现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追捧着沈从文。C.“说明沈从文虽当过兵但不是一个好士兵”错,这是对文意的曲解,文中没有这层意思。E.“特别是年轻人的追捧”不准确,文章只说“沈从文的读者确实在一批批老去,但他的作品则永葆生命力,新的读者也在不断涌现”。答案 答D给3分,答A给2分,答E给1分;答B、C不给分。2.文章第②段中画线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要认真阅读文段,正确理解和把握文段的中心意思。文中画线句写了“红梅”“翠竹”“几丛杂树”以及“更多的树木”。“红梅”“正在寒风中悄然绽放,透露着春天的讯息”,“翠竹挺拔着”“\n杂树斜生着,绿绿的枝叶,显示着盎然生机”,而“更多的树木,叶片凋谢,不免在料峭春寒中有一丝瑟缩”,在比较中,可以看出生长在听涛山上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红梅、翠竹、杂树正是沈从文顽强的艺术生命力的象征,暗含着作者对沈从文的赞美之情。答案 通过红梅、翠竹、杂树与其他树木的对比,突出了红梅、翠竹、杂树的顽强生命力,彰显出听涛山萧瑟环境中难得的生机和力量。也象征着沈从文顽强的艺术生命力,衬托出沈从文的性格之美,暗含着作者对沈从文的赞美之情。3.为什么说“水,是理解沈从文的最佳途径”?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关于水与沈从文的关系的叙述,主要集中在第⑤段,考生可以先筛选出相关语句,如“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极大的关系”“辗转在沅水流域,又从水里认识了船家、水手、兵士、妓女、商人”“水的滋润,让沈从文的作品永远水气盈盈,他笔下的人物永远都那么健康丰满,处处闪耀着人性的美丽光辉”等,再整合这些语句,最后用简洁的语言答题。答案 沈从文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水使他认识美,学会了思索。沈从文到地方的部队里当兵,辗转在沅水流域,从水里认识了船家、水手、兵士、妓女、商人,接触了社会各阶层的人。水的滋润,让沈从文的作品永远水气盈盈,鲜活、流动,有生命力。4.文章的标题是“在沈从文先生墓前”,但文章大部分内容是在写沈从文先生的生平及对他为人为文的评价,如果以“缅怀沈从文先生”为标题,你认为合适吗?请谈谈你的观点并阐明理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明确题干要求,正确把握命题指向,解答时可从内容设置、人物塑造、主旨表达等方面入手。认为以两者中任何一个为标题合适均可,但阐明理由时,要做到有理有据,条分缕析。答案 (示例一)不合适。①文章虽然大部分内容是在写沈从文先生的生平及对他为人为文的评价,但这些内容都是作者在墓前的所见所想。②“在沈从文先生墓前”是全文的行文线索,贯串了全文。③以“在沈从文先生墓前”为题,清楚明确地告诉读者作者的行踪,含蓄地交代了本文的写作目的。所以以“缅怀沈从文先生”为题不合适。\n(示例二)合适。①沈从文先生已经去世,而文章大部分内容也是在写沈从文先生的生平及对他为人为文的评价,这正是对沈从文先生的缅怀。②以“在沈从文先生墓前”为题只是交代了作者的行踪,而在“墓前”做什么事并不清楚,不足以表达出对沈从文先生的祭拜的主题。③以“缅怀沈从文先生”为题,可以开门见山地告诉读者本文的写作目的,彰显了写作的中心。所以以“缅怀沈从文先生”为题合适。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14:54:34 页数:41
价格:¥3 大小:118.05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