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综合检测(一)(学生用书为活页试卷 解析为教师用书独有)(检测范围:专题一)(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1.据载,商朝“国王死后,他的兄弟继承王位,年长的兄弟有优先继承权。当所有的兄弟都死后,哥哥或弟弟的儿子继位,年长的兄弟有优先继承权,正妻之子和妾之子也没有先后之分。”这从本质上表明商代( )A.具备了初步的宗法秩序B.首创了王位世袭制度C.有一定的原始民主色彩D.嫡长子享有某些特权解析 A 商朝王位继承有时父死子继,有时兄终弟及,具备了初步的宗法秩序,A项符合题意。B项应在夏朝,C项符合禅让制的特点,D项应在西周,这三项都与题中商朝无关。2.(2022·石家庄模拟)“中国人总是作为他家庭中忠诚的成员生活着,非常关心亲族关系,对于辈分、男女性别和身份的区别很是敏感,从古代起,女儿都是嫁到别家去,儿子则将媳妇娶进自己家里。”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体现了宗法制等级森严及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特点B.宗法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权力的分配C.宗法制的形成有利于宗族的团结及内部的稳定D.体现了大宗和小宗的关系,小宗必须服从大宗解析 C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根据题干信息分析,描述了中国古代以血缘关系为特点的宗法制度,材料中“作为他家庭中忠诚的成员生活着,非常关心亲族关系”表明起到了维护家庭内部稳定的特点。A、B、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3.台湾史学家许倬云在《文化与亲缘——中国人双重认同的根源》一文中说:“战国纷争之际,各国都恪守着天下定予一的信念,他们争论的出发点是如何统一,却不是是否统一。”文中的“信念”源自( )A.中国人对统一的渴望B.分封制的影响C.由西周发展而来的文化认同D.各国统治者变法自强9\n解析 C 西周政治体制的特点是将血缘与政治联系起来,形成“家国一体”“天下一家”的理念,这是周留给后世最珍贵的财富。4.某同学在研究下列两幅图片后,对该阶段中国古代社会的变化特征得出一些感悟,你认为正确的是( )①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 ②从世袭到任命 ③从地方分治到中央集权 ④从分裂到统一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 A 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和比较能力。①②③表述正确,④表述不正确,西周的分封制在当时有助于加强国家的统一。5.(2022·南昌联考)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确切的说,造成上述“分散性、松散性”的原因是( )A.贵族拥有世袭特权B.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的特点C.郡国并行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D.贵族兼并土地愈演愈烈解析 A 西周时小农经济尚未出现,排除B项;郡国并行是在汉初推行的,排除C项;土地兼并现象是在封建制度确立后才出现的,排除D项。随着时间的推移,周王与受封诸侯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容易造成割据局面,A项符合题意。6.社会流动是指不同阶层出身者可以因为后天因素而转换成另一个阶层。据此分析,春秋战国的历史变动应为“社会流动增大”。出现这一变动的主要原因是( )A.小农经济形成B.分封制逐渐瓦解C.监察制度建立D.王位世袭制遭到破坏解析 B 春秋战国之前,出身决定了人的命运,“社会流动”很小。分封制崩溃以后,贵族等级制被打破,普通民众可以通过学识、战功或者经济地位的提高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因此,正确的答案为B项。9\n7.《史记·商君列传》:“筑冀阙宫廷于咸阳,秦自雍徙都之。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这则材料不能反映( )A.秦设县制是针对扩大的疆域而实行有效管辖B.中央集权制在战国时代就已经存在了C.建都咸阳体现了秦国的强大D.秦王统一中国定都咸阳解析 D 本题要注意材料出处。材料出自《史记·商君列传》,商君即商鞅,当时秦还未实现统一,只是反映了战国时期秦国的状况,故D项说法不正确。8.秦朝时期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使( )A.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B.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有所减少C.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D.民主观念开始渗入到政治体制解析 B 本题考查对三公九卿制的评价。秦朝时期军国大事先由大臣朝议再由皇帝裁决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失误。这一做法与君权的弱化无关,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是通过郡县制实现的。9.(2022·湖北模拟)秦灭六国后,嬴政自称“赖宗庙之灵”,进而又采用邹衍“五德之运”的学说,利用天人感应论,“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从所不胜,为水德”。这反映出( )A.礼乐制度被进一步强化利用B.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C.全体官僚都是皇帝的臣仆D.神权被皇权进一步利用解析 D 从“赖宗庙之灵”,进而利用“天人感应论”等做法,体现了秦始皇将神权和皇权结合,以加强专制统治的特点。10.“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材料中实现“法令由一统”的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B.宗法制C.分封制D.郡县制解析 D 由材料中“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可以推断出应该是与秦始皇有关,而秦朝统一之后,全面推行郡县制。11.从汉代起,皇帝都有特殊的庙号、谥号和年号,比如汉武帝、唐太宗、康熙帝等,这实质上反映了( )9\nA.人们对皇帝功绩的赞誉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C.皇帝地位的独尊D.皇帝对自己执政成效的美化解析 C 这些庙号、谥号和年号是皇帝特有的,因此反映了皇帝地位的独尊。12.《史记》记载,刘邦称帝之后以旧礼尊其父,有人劝说刘父:“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此后其父以尊礼待刘邦。从文中可以看出( )A.刘邦违背了纲常伦理B.宗法关系要服从于君权C.汉初宗法制趋于崩溃D.君臣关系等级森严解析 B 材料中“有人”认为刘邦不能向其父行旧礼的依据是刘邦是君主,可见,君主的威严是第一位的,宗法关系要服从于君主专制。13.(2022·长沙模拟)周初,周公封儿子伯禽于鲁,要他“大启尔宇,为周室辅。”唐睿宗时,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节度使贺拔延嗣不同于诸侯伯禽的地方是( )A.与天子没有宗法关系B.其辖区可能发展为割据势力C.在辖区内拥有很大权力D.其职位设置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解析 A 通过史实可知B项为二者的共同点,可以排除。唐朝的节度使和西周的诸侯在辖区内都拥有全部权力,故C项也是二者的共同之处,可以排除。周初分封诸侯和唐朝设立节度使的初衷都是维护统治,故D项也是二者的共同点,据此可排除D项。节度使贺拔延嗣与唐睿宗并无宗法关系,而周王与伯禽具有宗法关系,故A项是二者的不同之处。14.“它(科举制)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的影响的制度。”“中国竞争性文士考试制度是该国特有的制度,并持续了一千多年。”材料表明科举制( )A.有利于选拔社会人才B.能够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C.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D.有效地防止了政权被颠覆解析 C 科举制自隋唐至清,从这段历史可知科举制在缓和民族矛盾、防止政权颠覆方面是没有效果的。材料中的“唯一没有被动摇”“唯一能维持”反映了稳定性;“持续了一千多年”反映了延续性,选择C项。9\n15.英国人杜麦斯在《中国札记》一书中,以近乎狂热的态度呼吁建立起一种向全体英国臣民开放的竞争性的制度,从而提高英国行政官员的水平,并促进大英帝国的团结。杜麦斯的呼吁是有感于中国( )A.察举制的实行B.内阁大学士的选拔C.科举制的推行D.军机处的设置解析 C 从材料中“竞争性的制度”“行政官员的水平”等,结合中国的科举制的意义——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等,可以看出符合题意的是C项。16.“比之隋朝和唐朝的统治者,宋朝统治者接受更多的后备人员进入官僚体制,并为那些适合在政府的某个职位上工作的人提供丰厚的薪金。他们甚至安置文职官员来监管军队。”这种做法( )A.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B.进一步提高了行政效率C.减少了政府财政支出D.使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解析 D本题考查宋代选官、用官制度的特点。A项与材料中“安置文职官员来监管军队”相矛盾,B项与材料中“接受更多的后备人员进入官僚体制”相背,C项与材料中“提供丰厚的薪金”相左,只有D项符合宋朝统治者选官、用官的目的。17.某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引用了下组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他可能研究的主题是( )年代道、路、省州数郡国数县、邑、道、侯国等户数(万)西汉平帝(1—5)—1310315871223唐贞观十三年(639)10道358—1551缺唐开元二十八年(740)15道—3281573841.3宋开宝(968—975)末—297—10863099\n宋宣和四年(1122)26路288—1234—A.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不断加强B.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D.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进解析 B 图表数据呈现的是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变化,总的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专制主义是针对君权与相权而言,而题干反映的是地方行政制度,A、D两项错;C项是表面现象,其反映的本质是B项。18.“胡惟庸决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那个庞然大物”是指( )A.内阁制度 B.宰相制度C.宦官集团 D.胡惟庸集团解析 B 本题考查明朝的政治体制。胡惟庸曾任宰相,由“胡惟庸决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可知,A、C两项可排除,朱元璋废丞相,权分六部,以加强皇权。19.清末御史张瑞荫的一份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这说明军机处( )①防止了大臣专权 ②强化了君主专制 ③削弱了内阁的权力 ④扩大了统治基础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③④解析 A 从军机处导致“有庸臣”、“不至有权臣”来看,①②是符合题意的。至于削弱内阁权力和扩大统治基础,不仅史料未提及,而且不符合史实,因此带③或带④的选项都应排除。20.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下列史实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①西汉设立中朝 ②文臣任知州,设通判 ③“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④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A.①②B.①④C.②④D.①③解析 B 钱穆的观点是专制皇权不断加强。①④体现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符合题意。②是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措施,③是宋太祖削弱藩镇的措施,因此②③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符合题意。9\n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4分,第23题12分,共40分)2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观堂集林》卷十二材料二 秦初并天下……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无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三 知封建之弊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郡县论·一》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制度相比以前有什么变化。(4分)(2)材料二中李斯的核心主张是什么?请依据材料归纳他的理由。(4分)(3)概括材料三中顾炎武的主要观点。(照抄材料不得分)(4分)(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认识。(2分)解析 第(1)问主要考查对文言文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第(2)问在理解材料信息的同时,注意对分封制和郡县制优劣的比较;第(3)问可从郡县制的进步性、分封制的弊端、郡县制的弊端及其改正的方法等角度提炼概括;第(4)问言之有理即可。【答案】 (1)分封的主体是王族和功臣;天子由诸侯之长变为诸侯之君。(或君臣之名分确定)(4分)(2)主张:实行郡县制。(2分)理由:分封制下诸侯混战,天子失势;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2分)(3)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分封制的弊端在于容易导致地方权力的过分强大和国家分裂;郡县制的弊端在于皇权过分专制,中央权力过大,应该在郡县制中加入地方分权的因素。(4分)9\n(4)任何管理制度都要适应时代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完善;制度一定要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中国的地方管理制度应该以中央集权和适当的地方分权相结合。(2分)22.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选官制度,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年。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明清科举与宋元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八股取士。八股又叫制义,以宋儒注解的四书五经命题……作文要仿古人语气,替圣贤立言,采用特定的格式……八股取士并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既要考知识,更要考智力和悟性。……考试有严密的程序,考官入院,提调官和监试官立即封锁内外门户,不得擅自出入。……嘉靖以后,会试也要搜检。考生所带考具均有规矩,如帽用单毡,鞋用薄底,砚台不得过厚……以防夹带。开考后有巡绰官负责巡逻监督。考生交卷时由受卷所登记收缴,转送弥封所编号密封,再送誊录所朱笔誊抄,对读所对读朱墨二卷核对无误,将朱卷交同考官分房阅卷。同考再向主考荐卷,均要写出评语。名次确定后在公堂上调入考生原作墨卷对照字号,确定名单发榜。殿试则较为简单,只有一场,收卷后同样弥封编号,交读卷官评定高下,报皇帝钦定名次,送内阁填写黄榜公布。——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特点。(8分)材料二 清人赵翼写《廿二史札记》,讨论到元朝末年的情况,其中有一个标题叫作“元末殉难者多进士”。元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少数民族统治了汉族。但在元王朝行将灭亡的时候,殉难的人仍以进士居多。……有一个元代的汉族人在著作中说,他发现:金代《登科记》里的这些进士,在金朝快被蒙古灭掉的时候,很多都成为死难烈士,为金效劳的都是汉族人。同样南宋也是这样,文天祥是状元;还有真德秀、陆秀夫这些人,都是进士,是同榜进士。包括明朝末年,也是这样。——《光明日报》(2022年11月24日)(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为什么宋以后朝代末年“殉难者多进士”?(4分)材料三 1855年英国文官制度刚刚建立时的试题,考试内容均为数学、法律、政治、国际关系等学科学问。——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为什么西方国家在借鉴中国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现代文官考试制度?(2分)解析 本题要求紧扣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来进行作答。第(1)问考查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特点;第(2)问考查科举制对中国古代进士的影响;第(3)问考查中国古代科举制对西方国家的文明的影响。答题的技巧在于按照问题所设置的分值进行分要点答题,并紧扣材料和所学知识。【答案】 (1)①采用八股取士的考试形式,达到公平公正的原则;②严密性、规范性堪称完备;③统治者对科举考试高度重视;④体现了专制主义的强化。(8分)9\n(2)①用传统的儒家经典作为考试教材,有助于对参加科举考试的人进行道德熏陶和气节培养;②殉难的进士都是这些朝代的受益者,个人命运与朝代息息相关;③儒家(理学)强调杀生成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4分)(3)①科举考试“公开竞争、平等择优”的合理性;②近代欧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③文官选用方法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④舍弃了对古代经典的考查,考查的内容与职位紧密相连。(2分,学生只要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2分,若学生的答案超出本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给分,但总分不能超过2分)2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连称始于战国。……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材料二 中国帝制时代的政治体制两千多年间似无实质性的重大变化,但在国家权力的运作方式上,却因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运作机制。……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下的三省机构与职权》材料三 元朝开始是一省多相制,后改为两省多相制,又以中书省取代尚书省。明朝从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使中国传统社会的中央官制发生了最重要的变革。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的“宰相”与秦朝的丞相有何不同。(4分)(2)结合材料二,说明唐代“三省体制”运作方式在当时所产生的主要意义。(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明朝中央官制发生变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解析 考查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第(1)问对比不同点,从材料一的先秦宰相职责、地位等角度结合秦朝丞相的职责、地位解答即可。第(2)问是考查三省制度的积极意义,从材料二的“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即可解答。第(3)问根据材料的时间信息结合当时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趋势分析即可。【答案】 (1)先秦时期的“宰相”既掌国政又掌家务,是一个官职的通称,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秦朝的丞相是正式官职名称,地位很高,负责全国的行政事务。(4分)(2)提高了行政效率,避免了国家决策的失误;使封建官僚制度形成了严密的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专制皇权。(6分)(3)适应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需要。(2分)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