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优导学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题(人民版):第7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单元综合检测(七)(学生用书为活页试卷 解析为教师用书独有)(检测范围:专题十一、十二、十三)(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1.鸦片战争后,从事对华贸易的机构——洋行在各通商口岸纷纷设立,发展情况见下图。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通商口岸洋行数量①加速中国融入世界市场的进程 ②反映了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 ③清政府企图加强对外贸的控制 ④便利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A.①②④ 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解析 A 洋行在各通商口岸纷纷设立是西方列强侵略的结果,是清政府被迫对外开放,故③不正确,排除含③的选项。2.(2022·江西重点中学模拟)1904年,商部头等顾问张謇上书商部,提出划定捕鱼区建议,并区别近海和远洋,主张“以内外渔界,定新旧渔业行渔范围”,保护中国近海“本国自主之权”。后清政府绘制了《江海渔界全图》。这一史实( )A.推动了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B.遏制了列强对渔业资源的掠夺C.有利于发展实业与维护海权D.收回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权益解析 C 张謇的上述主张有较强的海权意识,有利于发展实业和维护海权,但是,不可能达到“遏制了列强对渔业资源的掠夺”和“收回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权益”的程度。3.(2022·陕西师大附中模拟)下列有关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开始由地主阶级发起领导,资产阶级逐渐取而代之,掌握了近代化的领导权10\nB.推动力主要来自外部,不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C.经历了由轻工业到重工业的发展历程,没有形成独立的工业体系D.一战期间,民族工业迅速发展,近代工业开始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解析 B 中国近代工业化的总特点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与欧美各国的近代化相比,它具有非常明显的特征:(1)近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和武力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2)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3)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的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4)发展畸形。近代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不配套,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重工业尤为微弱;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和沿江地区。据此可知A、C、D三项说法错误,本题选B项。4.1914年,北京政府颁布《权度(指度量衡制度)条例》,规定:“权度以万国权度公会所制定依铂新尺、新原器为标准。”为照顾各地传统习惯,将权度分为旧制和新制,两制同时使用,并规定“所有公私交易……之权度,不得用以外之名称”。这些措施( )A.便利了欧洲列强的经济侵略B.有利于促进国内贸易的发展C.为官僚资本发展提供了便利D.影响了民族工业的正常发展解析 B 材料实际上是民国政府统一度量衡的活动,改变了当时中国度量衡混乱的局面,有利于国内贸易的发展。5.下面“1920~1936年中国工业发展水平估算表”(单位:亿元)表明( )年份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占工农业总产值的%近代工业手工业近代工业手工业192053.8319.880.34.919.71936106.8931.069.010.824.1①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工业有所发展 ②抗日战争前夕中国的工业化基本完成 ③手工业在近代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 ④列强的侵略中断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解析 A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工业化阻力重重,故②明显不正确;列强的侵略并未中断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故④不正确。因此选A项。10\n6.1946年,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条约规定:中美两国国民相互在对方国家享有居住、旅行、经商、租赁土地、文化教育、宗教等各方面同等的权利;在进出口贸易中享有平等的税率;双方军舰可以在对方口岸、领水内自由航行。对以下该条约性质的判断,最恰当的是( )A.是不平等条约,因为奉行强权政治的美国不会履行条约义务B.是平等条约,因为条约规定了中美两国平等的权利义务关系C.是不平等条约,因为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落后于美国D.是平等条约,因为条约反映了二战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解析 C 从表面上看,《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规定是相互平衡的;但是,当时中国远远落后于美国,实际上是为美国在中国进行经济掠夺打开了方便之门。7.贴春联是中国一项文化习俗,春联的内容往往和社会的历史变迁相联系。以下春联中能反映新中国成立后过渡时期历史情景的是( )A.“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B.“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C.“过年只有两升米,压岁并无一分钱”D.“粮补机补肥补助农民幸福,医保社保低保保百姓平安”解析 A 本题考查的是对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历史发展阶段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合作化道路符合过渡时期三大改造中对农业实行合作化运动的史实。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A项。8.毛泽东认为,只有把私人所有制改变为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才能提高生产力。因此,他提出“使资本主义绝种,小生产也绝种”。这反映出毛泽东( )A.在经济恢复工作中,强调个人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B.在所有制结构中,主张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C.在变革私有制上,主张采取强制措施D.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上,主张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解析 B 两个“绝种”实际上是反对社会主义国家存在私有制,主张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9.下列对于我党历史上几次会议的主要内容的表述错误的是( )A.“一大”:确定党的奋斗目标B.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路线C.“八大”:确定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方针D.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改革开放的战略解析 C 中共八大召开于1956年,而确定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会议是1958年8月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10.下图展示的是一张“纪念证”的内容,这张“纪念证”颁发时我国正经历着( )10\nA.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B.“二五”计划建设C.史无前例的十年动乱D.“科教兴国”热潮解析 B 从材料内容中“日日超产,月月提前,高速度跨入”的关键词,可知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同时,这也是“二五”计划时期,故选B项。11.我国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产值之间的比例,1960年是21.8∶26.1∶52.1;1962年是33.3∶30.3∶36.3。这种比例关系的变化反映出( )A.知青下乡促进农业大发展B.中国实现了工业化目标C.中央彻底清算了“左”倾错误D.国民经济调整政策成效显著解析 D 题干中1960年、1962年农、轻、重比例最大的变化在于重工业比重下降明显,结合1960年的八字方针来分析。12.历史上时常会出现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相背离的现象。下列与此相符的是( )①北宋初年的政治改革 ②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③“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新航路的开辟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②解析 C 北宋初年的政治改革达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统一;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其目的是巩固汉王朝的统治,但是,却引起了“七国之乱”,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背离;“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目的是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但是,却造成了社会经济的严重破坏,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背离;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统一。13.改革开放后农村的民谣:“过去是喊破嗓子打烂钟,出工最早九点钟。现在不用队长叫一声,上工天不明,收工点了灯。”这一变化缘自( )10\n①产品分配的方式发生变化 ②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变化 ③基层生产组织形式的改变 ④农业合作社运动向纵深发展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解析 B 材料反映的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的变化,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生产积极性提高。②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没有变化,仍然是集体所有制。④说法不符合史实。14.“1991年首钢销售收入91.4亿元,是1978年的6.3倍;实现利税29.26亿元,是1978年的6.72倍;实现利润23.6亿元,是1978年的7.9倍,平均每年递增17.22%,超过世界500强企业1953年以来平均增长速度的一倍……”当时首钢能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是(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B.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的继续贯彻C.国民经济实行全面整顿思想的提出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完善解析 A 1991年首钢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原因主要是得益于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了企业管理的自主权,进行分配制度的改革等。15.(2022·吉林期末)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增长。钱颖一教授在《从国际比较看中国经济》中说:“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如果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并不是独一无二的,导致它增长的基本因素也并不特殊。这种增长速度所体现的仍然是人类经济发展的共同规律。”导致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是(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B.对外开放不断扩大C.走市场经济之路D.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解析 C 本题考查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市场经济具有世界性,而且符合人类经济发展的共同规律。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潮流。16.1865年8月,“英人杜兰德,以小铁路一条,长可里许,敷于京师永宁门外平地,以小汽车驶其上,迅疾如飞。京师人诧所未闻,骇为妖物,举国若狂,几至大变。旋经步军统领衙门饬令拆卸,群疑始息。”这表明( )A.洋务运动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B.列强阻碍中国器物变革C.思想保守落后阻碍社会的进步D.中国民族主义倾向严重解析 10\n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的能力。材料的大意是中国民众视英人修建的新事物——铁路为妖物,经步军统领衙门拆除后,民众的疑虑才得以平息。从材料的意思可知思想保守落后是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故选C项。17.(2022·西安质检)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右表显示了四川学者吴虞1918年在成都和1923年在北京时消费情况。根据傅斯年的观点,此表可以证明( )A.当时北京的城市化水平比成都高B.近代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不平衡C.吴虞到北京后消费结构有所变化D.当时成都的享受型消费场所过少解析 C 本题考查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根据表中吴虞在成都和北京消费变化,可知C项正确。18.观察右图,图片内容反映出当时我国( )A.物质供应较为紧张B.与苏联的关系更为密切C.女性缺乏审美情趣D.社会生活带有政治色彩解析 D 本题旨在考查观察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从图片可以看到“革命友谊”四个字,明显带有政治色彩,手中拿着红宝书,也说明我国当时社会生活具有政治色彩。19.这两年,我国高铁发展迅速,创造两车重联情况下的世界高速铁路最高运营速度。作为新型交通工具的火车在19世纪末传入中国,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有( )①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②带来了一些城镇的兴衰 ③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经济 ④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A.①②③B.①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10\n解析 A 考查交通运输的发展对社会生活、生产带来的影响。19世纪末,中国正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火车传入中国,这是交通运输的发展,便利了人们的出行,可促进信息的交流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交通便利地区,特别是交通枢纽中心,发展迅速,带来了一些城镇的兴衰;交通便利,也有利于西方列强的军事、经济入侵,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20.漫画《三代人赶集》形象地反映了近30年来农村的巨大变化。这一变化不能反映出( )A.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B.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效C.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D.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解析 B 图片与农村有关,但与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效无关,故正确答案为B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1题13分,第22题13分,第23题14分,共40分)2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荣氏兄弟与其姑丈、辞官居于苏州家中的朱仲甫,共同出资筹办保兴面粉厂。荣德生负责在无锡买地,荣宗敬负责向法国购买石磨,朱仲甫请好友、时任江苏省商务局局长的吴硕卿,直接禀明两江总督刘坤一。手续很快办妥,而且还获得了十年专利。准备动工之时,荣氏兄弟收到了县衙的通知,通知责令工厂迁址。原来,无锡绅士联名具告保兴面粉厂“擅将公田民地围入界内”,而且在古城边竖立烟囱,必将“破坏风水,有伤文风”。荣氏兄弟将详情申报商务局,并转呈总督府。不久,两江总督刘坤一传来批文:“士为四民之尊,立论尤当持平。烟囱即隔城垣,何谓文风有碍?该商将公田、民地围入界内,是否属实?由地方官查明,秉公办理。”经过查勘,“公地在附近则有之,恐不在内”。但士绅又以“烟囱树起,破坏风水”为由进行阻挠。知县孙襄臣仍坚持迁址,荣氏兄弟则继续施工。孙知县和常州府多次向上级部门禀告此事,而总督府的批文也前后下了七道。但无锡士绅还是不肯罢休,在第八次批文中,刘坤一写道:“知县办理无方,先行摘顶,以观后效。具呈阻挠人,查取职名,听候详参。着刻日详复!”——杨旭《荣氏兄弟》材料二 1902年荣氏保兴面粉厂正式投产,1903年改名茂新面粉厂。据白寿彝10\n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记载:“为了打开销路,荣德生一面派人到本地各面馆、面店、点心店进行推销,实行先试用后付款的办法,并采取各种优惠条件来吸引消费者。另一方面,他聘请王尧臣、王禹卿推销产品。王氏兄弟对北方的客帮极为稔熟,与营口、烟台、天津各帮坐庄也有交谊。经过王氏兄弟的努力,保兴面粉厂在北方打开了销路。这时,保兴厂更名为茂新厂……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面粉在东北三省极为畅销,面粉价格也随之上涨。为抓住时机,扩大生产,荣氏兄弟向英国购买钢磨,改进生产设备,扩大了工厂的生产能力。茂新厂的面粉产量增至每天800包。同时,他们注意提高面粉质量,不收潮麦、坏麦,凡购进的小麦都要经过人工挑拣,而且包装美观。”请回答;(1)据材料一,无锡地方士绅阻扰荣氏兄弟办厂说明了什么?简要评述两江总督刘坤一的“八次批示”。(7分)(2)据材料二,概括荣氏面粉厂建厂初期的重大举措。从荣氏企业的起步中,得到什么启示?(6分)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面临的封建阻力。第(1)问,材料说明资本主义等先进事物受封建势力阻碍。两江总督刘坤一的“八次批示”既反映了封建势力的不断阻挠,也反映出民族资产阶级的不断抗争,同时还反映出清政府内部部分开明官僚对近代实业的认同和鼓励。第(2)问可直接从材料中找出关键信息提取即可。启示则要结合材料解答。【答案】 (1)说明:封建思想观念根深蒂固,不接受新事物。(1分)评述:荣氏兄弟办厂,两江总督刘坤一先后八次“批示”,准予办理。一方面,封建势力阻挠实业,民族工业起步艰难;另一方面,荣氏兄弟不屈抗争,屡挫屡争;以刘坤一为代表的开明官员鼓励实业,排除干扰。(6分)(2)举措:改进营销策略,聘用有才能的人,抓住战争机遇,更新生产设备,保证产品质量。(4分)启示:敢于同旧势力抗争;充分利用有利条件,抢抓机遇,发展经济。(2分)2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晁错《论贵粟疏》材料二 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已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3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到了4600多万公顷土地。材料三 10\n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材料四 长期贫困的安徽凤阳县,在“文化大革命”时,人们口粮不够吃。有人编了一段凤阳花鼓词:“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1978年12月,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民摁血手印,签“生死契约”:“我分田到户、每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孩子养活到18岁。”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归纳威胁小农稳定的主要因素。(3分)(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初土地改革的积极作用。(3分)(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试分析这一事件的原因。(4分)(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小岗村18户农民为什么要“分田到户”?(3分)解析 第(1)问要求仔细阅读材料,从中概括出答案。第(2)问需把握建国初土改的背景,并联系土改之后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来作答。第(3)问从图入手,“农业生产合作社”说明是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结合所学知识来组织答案;第(4)问注意材料中的花鼓词、“口粮不够吃”,联系所学有关人民公社、平均主义等知识即可作答。【答案】 (1)赋税、徭役、人情往来、养家糊口的负担、自然灾害、高利贷的盘剥、政策的不稳定。(3分,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得分)(2)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制度彻底废除;广大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3分)(3)事件:1953年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即合作化运动。(2分)原因:小农经济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2分)(4)解决温饱问题;原来的人民公社体制管理高度集中,农民经营没有自主权,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3分)2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摘要序号提问人籍贯提问内容回答要点27某君广州请问照相新法详细介绍43卓君烟台西人饮苦酒(啤酒),言能补身,不知用何料何法制成,能否多饮发表专文详细介绍10\n83友人金华西国如何治疗烧伤、烫伤介绍具体方法135友人上海美国近有人以电线传声、数十里之远能闻知何人言语,此事甚奇而不可解,何理?中国人能造否传声电器,新发明之不久之新法,介绍原理材料二材料三 早在19世纪末,随着西方商品对民众生活模式的冲击,趋洋附西的倾向就在时势的流变中推动着生活习俗的演变。“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曰洋灯,火锅曰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请回答:(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晚清到民国初年社会生活习俗中所反映出来的社会现象。(不得摘抄原文)(8分)(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6分)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晚清至民国初年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第(1)问回答时注意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加以概括。第(2)问分析原因时可从西方的侵略、政府政策、经济发展、思想传播、中国近代化的发展等角度分析。【答案】 (1)生活习俗受西方影响;社会时尚崇洋;开始认识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知识;中国近代科技(或交通工具)落后,只能靠引进;西方近代科技(或交通工具)在生活中逐渐推广;旧的生活陋习逐步革除等。(8分,答出四点即可)(2)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的各种运动的推动和政府的政策;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民主思想的不断传播;中国近代化程度不断加深,引起社会习俗的变化,等等。(6分,答出四点即可)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