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海导航】2022版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 第6章 第1节 第2讲 其他古代文化思想同步测控 新人教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7

2/7

剩余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2讲 其他古代文化思想 1.阅读下列《黄帝内经》中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节。说说上述文段表达出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什么观点,请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理解。 2.阅读下面苏轼的词作,完成后面的题目。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是集“儒道佛”三家思想于一体的大文学家。请从儒、道、佛三家角度,简要概括并分析苏轼在《念奴娇》一词中分别表达出了什么思想?7\n 3.阅读下列《史记·高祖本纪》中的文段,完成后面的试题。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不虚美,不隐讳,是非分明而又含蓄地表明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试从春秋笔法角度评述分析司马迁有关《史记·高祖本纪》中的文段。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淮南子·人间训》)这两则材料都阐述了什么人生哲理?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理解。7\n 5.阅读下列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句段,完成后面的题目。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借词之三境界,道出了人生三境界,你是否有此体验,说说你的理解。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①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②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论语·为政》)③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④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1)请根据上面的材料,分条概述中华传统“孝道文化”的内涵。(2)结合材料,联系现实,谈谈你对传统“孝道文化”的认识。7\n 2.阅读下面两段句子,完成后面的题目。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顾炎武《日知录》天人性命之学,不可以空言讲也。故司马迁本董氏天人性命之说,而为经世之书。儒者欲尊德性,而空言义理以为功,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章学诚《浙东学术》简析上述两则文段表达出的观点。 3.阅读下列两段有关君主的议论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君者,天下臣民万物之主也。惟其为天下臣民万物之主,责任至重。凡民生利病,一有所不宜,将有所不称其任。是故事君之道宜无不备,而以其责寄臣工,使之尽言焉。臣工尽言,而君道斯称矣。(海瑞《治安疏》)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黄宗羲《原君》)比较上述两则文字,说说海瑞与黄宗羲在对待君主的看法上,有何不同。7\n 4.佛教常以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些道理,阅读下面佛典中的故事,完成后面的题目。有一个渔夫贪图省事,织的网只有一张桌子那么大。他出海一天也没有捕到一条鱼,垂头丧气地回到了家。邻居对他说:“你织的网实在太小了,哪能捕得到鱼,还是把网织得大一点再出海捕鱼吧。”渔夫听了邻居的话,就认真地在家织网,几天下来,把网织得和邻居的网一样大。渔夫带着他的大网,出海捕鱼,一天下来,捕到了许多鱼,他唱着歌,高高兴兴地回了家。渔夫想,看来,捕鱼多少的关键是网的大小,如果我把网织得更大,那捕到的鱼一定还要多。渔夫不再出海捕鱼,一天接一天在家织网,几天下来,他把原来就很大的网又扩大了几倍。巨网织好后,渔夫就带着它出海捕鱼去了,他花了好大的功夫才把巨网撒入大海。渔夫想,这一网收起来,鱼一定可以装满一船,想着想着,他乐得笑出了声。渔夫准备收网了,一拉网,觉得好沉好沉,拉了半天也拉不上来。网中确实有许多鱼,鱼儿们拼命地向大海深处游去,把渔夫的小船也拉得翻了身。渔夫这才知道,网并非是越大越好。简析上述佛典文段说明的道理。 5.阅读下列《朱子语类》中的语段,回答后面的问题。①问:“寻常遇事时,也知此为天理,彼为人欲。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事已却悔,如何?”曰:“此便是无克己工夫。”②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若是上智圣人底资质,不用著力,自然存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上述文字表达了朱熹什么思想观点,对此你有何看法?7\n第2讲 其他古代文化思想阶段训练(一)1.(示例)表达出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点。人与自然具有对应性,人与天地是相互联系而不可分割的。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状态。2.儒家“出仕”,苏轼对周瑜能建立如此伟业,内心充满无限的崇敬与仰慕,希望自己能建功立业;道家“无为”,苏轼一方面仰慕周瑜功业,但同时也认为一切都是“灰飞烟灭”;佛家“色空”,苏轼在词尾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慨叹。3.在此文段中,司马迁敢于实录,敢于说真话,表真性情,这即是春秋笔法。刘邦作为汉代开国皇帝,司马迁作为汉代史官,敢于直笔,直言其“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表现了司马迁刚直不阿的品性。4.①这两则材料都说明了人生过程中“福祸相倚伏”的人生哲理(也可答为“相反相成”)。②一般人只看到事物的表面,而不能进一层透视其中隐藏着相反的可能性。而“塞翁失马”的故事和老子则告诉我们,祸患的事情,未始不潜藏着幸福的因素,幸福的事情也未尝不含藏着祸患的因子。这个道理,在现实世界中处处可见,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人处于祸患的境遇中,反倒激发他奋发的心志,使他迈向广阔的途径;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一个人处于幸福的环境中,反倒养成了他怠惰的习性,使他走向颓败的路子。世事尽如祸福相因一般地互相对立而又互相转化。我们一旦了解了这个道理,凡事可先行一步,防患于未然,也可优先掌握情势,转危为安。5.王国维借词之三境界,道出的人生三境界,不只治学,这三种境界还可以应用于人生的各个方面。无论工作还是学习,我们都可能经历此三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一夜的西风把碧绿的树叶都吹黄了,大有悲秋的感觉,人生的路还很长,刚刚开始功不成名不就,就像一个人站在高楼上想找到出路。看前途渺茫,不知往何处走,这是第一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要想达到你的目的不论是古人还是今人都要付出辛苦,上下求索,历尽艰辛磨难而不悔,这是第二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经历了,付出了,这时的你已忘记了你苦苦寻找的目的,而你的目的已达到了。这里有经历了迷惘求索之后的豁然开朗顿悟,这就是第三种境界。阶段训练(二)1.(1)①养亲。即子女在生活上要赡养父母。②敬亲。即子女在人格上要尊重父母。③顺亲。即子女不要违背父母的意志。④显亲。即子女要建功立业为父母争光,光宗耀祖。⑤孝有不同境界。孝的初始境界是侍奉自己的双亲,中层境界是侍奉自己的国君,最高境界是修身立命。(2)①“孝道文化”是一种优秀的文化传统,讲求孝道是为人的基本品德。②当今应弘扬传统“孝道文化”,这对于提高全民道德素养、构建和谐社会有积极意义。③在新时期应该赋予“孝”以新的内涵,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其他认识言之成理亦可)7\n2.两则文字表达了一个共同观点:空谈无益,文须有益于天下。文须有益于天下,这是实用主义思想的表现。经世致用的观点既是学术传统,同时也是为文者必须考虑的。文章必须为现实服务,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服务。3.海瑞认为,君主是天下臣民之主,而黄宗羲则认为天下应以天下为主,以天下百姓为主,君为客。海瑞认为君主以尽主人之责,以其责寄臣工,应关心民生,关心百姓,以至天下共治;而黄宗羲则认为君主一生所努力追求的只是一人之产业,为其子孙创业,为此而离散天下子女,君主当为天下之大害。两人同处明代,看法迥异。4.此段文字告诉我们一个佛家至理:不可贪得无厌,贪多必坏事。渔网的大小在于能捕到鱼就行,不可因贪多而改变,否则,一味无厌,必然捕得一场空。5.表达了朱熹“存理灭欲”的思想观点。存理灭欲反对人对欲望的追求,强调格物致知,明知“理”。保存心中的天理,消灭人的欲望。朱熹认为存理不成,即是克己功夫不够,此种观点扼杀了人的本性本能与欲望,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存欲于理才是真理。7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6 00:24:17 页数:7
价格:¥3 大小:53.08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