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与练】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检测题(含解析) 新人教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导与练】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配套检测题(人教版):第十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思想(含解析)(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编者选题表考点题号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1、2、3、4、5、6、7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8、9、10、11、12、13三民主义14、15、16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17、18、19、20综合21、22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中国近代某一著名思想家主张:“然则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欲悉夷情者,必先立译馆,翻夷书始。”此人的著作是( )A.《四洲志》B.《海国图志》C.《变法通议》D.《各国律例》解析:B 魏源在其名著《海国图志》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题干中“欲制外夷”与此一致。2.(2022苏、锡、常、镇四市调研)梁启超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其于西方之所以富强之源,茫乎未有闻焉,正所谓:无盐效西子之颦,邯郸学武陵之步。”最能佐证梁启超观点的史实是( )A.绞杀太平天国,挽救清朝统治B.投身洋务运动,成为中兴名臣C.力主加强海防,创立近代海军D.签订屈辱条约,留下千古罪名解析:B 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未真正认清西方富强的根源,主张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故有梁启超“无盐效西子之颦,邯郸学武陵之步”的评论。3.下图为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1876年列出的课程计划。该课程( )①体现“中体西用”思想 ②重在培养翻译人才 ③要求学生文理兼修 ④注重近代思想启蒙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7\n解析:A 解答本题关键是注意理解材料。从材料看,汉文经学始终不已,同时也注重学习西方的技术,也就是强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①符合题意;从学习内容可知②③符合题意。④中“注重”表述错误,洋务运动客观上起到了近代思想启蒙作用。4.(2022南京模拟)下列言论属于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是( )A.“今君人者释其刑德而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也”B.“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C.“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D.“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解析:D 本题的解题关键是准确理解各选项中文言文的真实含义。A项极力倡导法治,属于战国法家(韩非子)的思想;B项提倡“君权神授”,是西汉董仲舒的主张;C项把儒家的传统思想“三纲五常”宣扬成先验存在的道德规范,即天理,可见是程朱理学(朱熹)的主张;D项反对君主专制,属于维新派(严复《辟韩篇》)的主张。5.(2022兖州模拟)甲乙两人交换对时局的意见。甲说:“四夷交迫……覆亡无日。”乙认为:“非变法不可。”甲表示:“以现在的力量,行可变之事,虽不能完全变法,如果掌握重点,亦足以救中国。但是大臣守旧,不通外国。若要依赖他们变法,就好像缘木求鱼。”甲乙两人应该是( )A.商鞅与秦孝公B.林则徐与道光帝C.康有为与光绪帝D.孙中山与宣统帝解析:C 材料甲乙两人围绕变法进行交流,且变法前提为“四夷交迫”“覆亡无日”,故两人为康有为与光绪帝。6.有为说“中国人才衰弱之由,皆缘中西两学不能会通之故”,故“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无体不立,无用不行,二者相需,缺一不可。”然而,“今世之学者,非偏于此即偏于彼,徒相水火,难成通才”。这表明他实质上要求( )A.改革我国社会风尚B.要向西方学习C.发展近代教育D.承认西学比中学先进解析:B 本题主要考查康有为对待西学的态度。从“中西两学……会通”“二者相需,缺一不可”等语句可以判断在当时的条件下,认为中学和西学缺一不可,是要提倡西学,是把西学提到与中学同等重要地位,即要向西方学习。7.(2022梅州二模)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中能反映推动中国近代化诉求的有( )①1865年李鸿章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②1894年郑观应说:“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③1903年章太炎说:“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④1913年梁启超说:“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D 四人的主张分别反映了不同时期的进步要求,①为洋务运动时期的工业近代化,②为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与西方进行商战,③主张用暴力革命推翻封建政治,④为梁启超的近代政治思想,以上所述都为推动中国工业化或民主化作出了一定贡献。8.20世纪初,知识界日益流行的观点是:建厂修路、兴办洋务不过是“文明之皮相”,编制法规、兴办学堂可谓“文明之肉脂”,而无形的国民精神才是“文明之骨髓”。以上关于“文明”的认知最有可能出现于( )A.洋务运动时期B.戊戌变法时期7\nC.新文化运动时期D.辛亥革命时期解析:C 据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初知识界对“文明”的认识已由西方科技之表层深入至国民精神即思想文化领域,故该认知最有可能出现于新文化运动时期。9.(2022广州调研)陈独秀说:“1911年10月10日的中国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清宫廷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的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他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 )A.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B.对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认识不足C.肯定了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愿望D.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解析:A 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从题干中陈独秀认为辛亥革命没有触及“儒士阶级的思想”分析,这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10.(2022苏中三市调研)20世纪早期,一位旧派人士在抨击某运动时说:“近阅坊间之出版物,间有主张破除旧有伦教,毁裂吾国固有文学,以期改造一新社会者。……青年学子,根植薄弱,骤睹新奇之说,易启混淆之心,于操行学业前途极有关系。”这段材料从侧面反映了该运动的积极影响,其中不包括( )A.破除旧有伦教,冲击儒家思想B.变革文字语言,冲击封建文学C.提倡民主共和,抨击君主专制D.动员青年学子,革除社会旧弊解析:C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提倡科学与民主、新道德、新文学三项内容,故C项不能体现。11.教育新闻网曾撰文指出:“新文化运动以来,国民道德水平下降,思想混乱形势严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带动文化全球化,我们会不会成为没有精神家园的流浪儿……”这里作者主要是针对新文化运动( )A.引进西方学说B.批判尊孔复古思潮C.提倡文学革命D.彻底否定民族文化解析:D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具有片面性,甚至将一些优秀文化遗产也当做封建文化加以否定,题干中信息就是针对新文化运动中的这一弊端做出的评述。12.“近代文明之特征,最足以变故之道,而使人心社会焕然一新者,厥有二事,一曰人权说,二曰生物进化论。”(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这表明陈独秀( )A.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B.推崇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C.主张“中学”“西学”有机结合D.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思想解析:B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认为“近代文明之特征”是“人权”即民主、“生物进化论”即科学,因此,正确选项是B。A项虽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一个特征,但与题意不相符;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思想主张;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思想是在新文化运动后期,特别是在五四运动后。13.以下是1917~1921年《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所发文章的主题统计,观察图例,结合所学知识,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7\nA.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的一股强大思潮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唯一途径是报刊C.为《每周评论》《新青年》撰写文章的都是马克思主义者D.《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最关心的主题是西方习俗礼仪解析: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图表中获取有效信息、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从图表中可以看出,两个刊物发表的文章,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最多,说明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的一股强大思潮。B项表述错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途径除了报刊,还有创立马克思主义研究团体、与非马克思主义者的论战等。C、D两项表述也错误,《新青年》一开始是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阵地,《新青年》与《每周评论》最关心的主题是介绍马克思主义。14.(2022武汉调研)孙中山说:“俄国今日所行之政策,实非纯粹共产主义,不过为解决民生问题之政策而已。本党同志于此便可十分了解共产主义与民生主义毫无冲突,不过范围有大小耳。诸君既能明白民生主义之真义,则新旧同志(因)误会、怀疑而生之暗潮,从此便可打消。”他这样说的目的之一是( )A.消除国民党内对国共合作的顾虑B.说明中国适合共产主义C.完全消除国共之间的根本性分歧D.阐明三大政策的合理性解析:A 材料中的“新旧同志”是指新加入的共产党员与原来的国民党员,孙中山将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统一起来是为了消除国民党内对国共合作的顾虑。15.(2022徐州调研)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其将不远”,中国应该防患于未然,因此他提出( )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D.民主主义解析:C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为解决社会问题而提出的主张,“平均地权”等主张有利于解决贫富不均等社会问题,故答案为C。16.位于广州黄埔长洲岛的辛亥革命纪念馆在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前对外开放。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根本原因是( )A.辛亥革命彻底失败B.苏俄十月革命的影响C.中国社会性质没有改变D.孙中山先生与时俱进解析:C 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根本原因是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B、D两项不是根本原因。A项不符合事实,辛亥革命取得了部分成果。17.毛泽东说:自己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前,是自由主义、民权主义、民族主义、改良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等理念的大杂烩。此言反映了( )A.毛泽东最早接受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B.早期毛泽东的思想中传统思想占主流7\nC.接受马克思主义后彻底抛弃原有思想D.早期毛泽东的思想受新文化运动影响解析: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与分析能力。题干中毛泽东强调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前他受到过西方自由主义、民权主义等诸多思想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新文化运动中传播西学有关,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中“最早接受”“传统思想占主流”“抛弃原有思想”说法均错误。18.(2022日照期末)“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下列不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B.“城市中心论”C.“工农武装割据”D.《新民主主义论》解析:B “城市中心论”没有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19.(2022肇庆检测)电影《建国大业》讲述了从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属于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是( )A.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B.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C.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D.中国共产党决定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解析:D 1949年春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胜利之际,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决定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A项发生在1935年遵义会议上,B项是在1937年,C项是在1940年。20.(2022粤北九校联考)“全民所有制企业,正转换经营机制……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三资企业也在迅速发展。……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正在加速构建。”这是某年《人民日报》发表的国庆社论,这篇社论的背景是(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C.邓小平南方谈话D.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解析:C 题干中的现象是在邓小平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思想的情况下出现的。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21.(2022苏北四市质检)新文化运动除了宣传“德先生”和“赛先生”,还开始了一场道德伦理革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吾国今日道德之根本问题,乃在革除昔日一本不易旧道德之观念,而建设今日因时制宜新道德之标准。就目前之情势观之,应规定者约有三事:(一)注重人道主义,以平等博爱诸德实行之;(二)发达个人之制己心;(三)主张极端之自由思想。——吴康《论吾国今日道德之根本问题》材料二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材料三 我们今日的环境,真是不幸极了:社会的种种组织,风俗,制度,都是过渡时代、“青黄不接”——新文化未能完全产出,旧道德已宣告破产;使得国内的军政、民政,以及工商百业,都显出一种黯淡凋零的状态,比之欧洲黑暗时代,也差不多。——左立夫《中学毕业生的切身问题》7\n(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所说的“旧道德之观念”指的是什么?说明作者所提出的“新道德之标准”的思想来源。(4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人渐趋觉悟的发展阶段。结合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说明“道德伦理革命”出现的原因。(10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道德伦理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6分)解析:本题综合考查新文化运动。第(1)问据材料一中信息“注重人道主义”“自由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第(2)问第一小问注意材料二中“学术”“政治”“伦理”等有效信息;第二小问“道德伦理革命”出现的原因结合新文化运动发生的背景作答。第(3)问存在的问题即“新文化未能完全产出,旧道德已宣告破产”;原因可以从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及当时的社会状况等方面作答。答案:(1)“旧道德之观念”:儒家传统道德(或三纲五常)。(2分)思想来源:西方资产阶级人文思想(或启蒙思想)等。(2分)(2)发展阶段:学术——政治——伦理(器物——制度——思想)(4分)出现的原因:资产阶级追求民主政治;尊孔复古逆流兴起;袁世凯复辟帝制;新式知识分子的作用。(答出三点即可得6分)(3)存在的问题:除旧而未能立新;道德伦理规范混乱。(2分)原因:新文化运动存在过激倾向;社会政治黑暗、经济凋敝。(4分)22.19世纪以来,强国梦一直伴随着中国的仁人志士,今天终于盼到了梦想成真的时刻,中国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经济强国。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要了解现代世界,必须从欧洲开始,因为从16世纪以来欧洲在数世纪中建立了一个空前强大的、全球性的政治、军事、经济、技术和科学体系的综合体,这是由欧洲及欧洲移民后裔组成的国家构成的“文明世界”。到19世纪70年代,世界上确实已存在一个“以欧洲为中心的文明世界”。——帕尔默等《欧洲崛起:现代世界的入口》材料二 纵观孙中山一生,他只为一个理想目标而奋斗,即“起共和而终帝制”,振兴中华。建立共和国只是其革命理想的第一步,“一跃而登中国于富强之域,跻斯民于安乐之天”,乃其为共和国规划的宏伟蓝图。……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弥留之际,他仍念念不忘“和平”“奋斗”“救中国”。他在遗嘱中写道:“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刘晓林《一跃而登中国于富强之域,跻斯民于安乐之天》材料三 从新闻理论和新闻实践的角度看,《光明日报》1978年5月11日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其后的众多文章、报道,是一次成功的新闻舆论监督。——王强华《舆论监督的成功范例:真理标准大讨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进“以欧洲为中心的文明世界”形成的历史事件,说明19世纪40~70年代,先进的中国人对这一“文明世界”的反应。(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为了实现“一跃而登中国于富强之域,跻斯民于安乐之天”所做的努力。(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一次成功的新闻舆论监督的原因。(2分)解析:第(1)问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寻求答案,回答时注意“16世纪以来”“19世纪40~70年代”7\n的时间限制。第(2)问其实是考查孙中山的革命实践活动,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来组织答案。第(3)问文章发表后,社会上掀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答案:(1)事件:新航路开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殖民扩张、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等。(答出三点即可得6分,其他表述,可酌情给分)反应:林则徐等积极抵抗西方侵略;魏源等提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洪仁玕提出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早期维新派提出发展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等主张。(答出三点即可得6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努力:政治方面,发动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经济方面,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思想方面,提出三民主义。(6分)(3)原因:文章批评了“两个凡是”错误思想;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形成了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拨乱反正、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奠定了思想基础。(2分)7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