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广西桂林市逸仙中学2022届高考历史复习 专题四 中国历代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赋役制度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1

2/11

剩余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广西桂林市逸仙中学2022届高考历史复习专题四中国历代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赋役制度●考点透视本专题主要复习古代统治政策的调整、重要的赋税制度和重农抑商的政策。高考中,一般占6分左右。复习中1.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土地所有制的变革的原因和影响。2.归纳历代统治者为巩固统治而调整统治政策的措施及其原因。3.概括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内容及发展趋势。4.理解和正确评价重农抑商政策。●名师串讲○知识图解春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相地而衰征”,承认土地私有。秋鲁国实行初税亩,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瓦解,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战国: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国家承认田地归私人所有,准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农耕,限制工商业活动,禁止弃农经商。实行土地私有,按亩纳税。秦统一度量衡,便利经济的发展。朝统一货币,把秦的圆形方孔钱作为统一的货币。历统一车轨和驰道。代西汉:编户齐民制度,加强对百姓管辖,作为征发赋税、徭役、兵役的依据。经北魏:孝文帝推行均田制,但不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济隋朝:兴建粮仓;沿用北魏的均田制和租调制。政沿用均田制。策唐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朝780年,唐德宗接受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调纳地税;一年分夏秋两次收税。整北实行“不抑兼并”政策,土地兼并严重。王安石变法中实行以理财为中心的措施,募役法,征收免役钱;方田均税宋法,按占有土地多少、肥瘠收取赋税。明后期,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把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少征收役银。清康熙帝实行“更名田”,宣布原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耕种的人所有。11\n规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为征税的固定丁数,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朝雍正帝推行“摊丁入亩”,征收统一的“地丁银”。○重点讲解1、古代赋役制度和发展趋势。(1)赋税制度含义很广泛,一般包括: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田租;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还有其他苛捐杂税。(2)主要的赋役制度和内容:①春秋时期,鲁国实行初税亩,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②两汉时实行编户制度,加强对百姓管理,作为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兵役的依据。③租调制:北魏实行,隋朝、唐朝前期沿用。④隋唐在租调制的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租是交纳一定量的谷物,调是征收户税,庸是纳绢或布代役,保证农业生产时间。⑤两税法:为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政府接受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⑥北宋王安石变法中,实行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⑦一条鞭法:1581年,张居正为增加明政府的财政收入,把原来的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田亩多少收税,叫做“一条鞭法”。赋役征银、纳银代役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但由于大地主的阻挠破坏,一条鞭法实行不久就停止了,但改用银两收税的办法却保留了下来。⑧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清初雍正在位时期,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赋税,叫做“地丁银”。这样,自汉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被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3)类型:以人丁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4)演变趋势随着封建统治者对农民人身控制的逐渐松弛,征税标准从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为主转变,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以唐朝的两税法为主要标志。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农民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以“庸”为标志。随着封建经济发展,主要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赋税由实物为主逐步向货币为主转变,以明朝的一条鞭法为标志。11\n赋税征收种类由繁杂向简单转变,如两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制,都是把各种杂税合并起来统一征收。2、封建土地制度演变的规律和特点。中国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突出特点是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体,国家政权控制部分土地,小农土地私有制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国家政权控制的土地,除皇族、贵族、功臣直接享用外,许多封建政权往往将其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征收赋税,以保证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如北魏和隋唐实行均田制。由于土地大部分是私有的,土地占有状况的变动较为剧烈,其基本趋势是:①地主阶级控制了惊人的土地;②农民无地为生;③封建统治力量严重削弱,进而导致了农民起义、农民战争的爆发,旧王朝迅速溃灭。鉴于这种历史教训,新建立的封建政权中比较有远见的统治者,往往运用政权力量,对土地占有状况进行调整。调整的基本点在于:①确保国家控制一定数量土地,以保证强大的国家机器所必需的赋税财政收入;②安定农民,使农民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恢复生产,从而达到稳定统治的目的。但代表地主阶级的封建政权不可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甚至在听任地主、官僚、贵族兼并土地。在这种情况下,要他们按实际占有土地状况缴纳赋税是难以做到的。北宋王安石变法在这方面做过努力(如募役法、方田均税法),由于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最后失败。明末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因大地主反对,实行不久就停止了。总之,越是封建社会后期,国家政权对土地占有状况的调整余地就越小,封建制度的腐朽性也就日益加重。3、重农抑商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表现①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②抑制土地兼并,防止农民破产。③强调户口管理,限制人口流动。④对商人进行诸多方面的限制,并课以重税。(2)评价①封建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是由其经济基础和阶级地位决定的。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又是古代最具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因此,以农立国,必然成为历代统治者的治国纲领。②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前期,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了促进作用;但在封建社会后期,也曾起过一定的消极作用,此时,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统治者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在认识上把农业与商业对立起来,并限制(资本主义)商业的发展,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中国也因此丧失了与西方竞争和交流的历史机遇,最终导致近代中国的落伍。○技巧方法(1)重点把握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概念、特征及与其他赋税制度的区别。(2)要系统地、简明扼要地梳理自春秋战国以来我国赋役制度发展演变的轨迹,了解其实施的背景、具体内容,历史影响和局限性,并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互作用的观点加以剖析、综合、认识。(3)联系当今我国实施“三农”问题,减轻农民负担的现实,提高历史思维能力。11\n●考题解析【例1】(2022年全国高考题)清朝“摊丁入亩”政策最重要的客观作用是A.使赋税征收办法简化B.土地利用率提高C.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D.国家财政收入增加【思路串讲】“摊丁入亩”是将原按人丁征收的丁银,转移到田赋中去,按每两田赋银均摊丁银若干计算,同田赋银一体输纳征收,称为地丁银。可见,“摊丁入亩”是税收方式的改变,即“地丁合一”,征收办法有所简化,但征收办法是实行“摊丁入亩”政策的具体措施,而不属于客观作用。此外,由于丁税不再按人丁征收,而是田多者多交,田少者少交,于是田多者为了完税,土地的利用率可能有所提高,但这并不是“摊丁入亩”政策的直接结果,其客观作用也不十分明显。这一政策实行后,保证了封建国家赋税收入的稳定,使财政状况有所好转,这有利于封建统治秩序的正常运行。但这种状况比起国家基本废除人头税,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来说,其作用相对次要。后者使劳动者有了较多的自由,更有利于手工工场和矿山的雇佣,以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生长。【标准答案】C【例2】(2022年全国高考题)下列各项,属于人头税的是①算赋②口赋③调④租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思路串讲】人头税也称为人口税,它是以人作为课税对象所征收的税。算赋是成人人头税,口赋是少年人人头税。关于算赋和口赋,在教材中虽无正面叙述,只要能判断出租和调是什么即可。调,又称户调,是指按户征收的税,一般以绢、绵等实物为主。租,即以土地为课税对象的田赋,又称田租。田租一般按田亩数目征收。【标准答案】A【例3】(2022年南通模拟题)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时期“废井田,开阡陌”,这直接反映了A、分封制的瓦解B、社会性质的变化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D、王权的削弱【思路串讲】从西周井田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变化,属于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判断能力。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战国时期“废井田,开阡陌”的实质是废除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承认土地私有。【标准答案】C【例4】(2022年南京二模题)唐代实施的“纳绢代役”和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皆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共同原因是A、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B、增加了政府的收入C、限制了官僚地主的特权D、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思路串讲】唐代的“纳绢代役”是“庸”,其作用是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规定,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这既减轻农民的差役负担,又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11\n【标准答案】A【例5】(2022年常州期末题)清朝实行“更名田”和“摊丁入亩”,其共同作用是①缓和了阶级矛盾②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③调整了生产关系④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思路串讲】“更名田”是康熙帝在位期间,宣布原来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的人所有。雍正帝即位后,推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经过比较,我们发现,清朝两位皇帝在位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是为了巩固其统治,调整统治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农民的负担,由此得出正确答案。【标准答案】C【例6】(2022年镇江二模试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太和)九年(太和,北魏孝文帝年号),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相付,卖者坐(处罚)如律。——《魏书·高祖纪上》材料二武德七年(武德,唐高祖年号,公元624年)三月二十九日,始定均田:凡天下丁男,给田一顷…….寡妻妾,三十亩,若为户者,加二十亩。所授之田,十分之二为世业,余以为口分。世业之田,身死则承户者授之。口分则收入官,更以给人。——《唐会要·租税上》材料三刘恕(北宋著名史学家)曰:“后魏(即北魏)均田制度,似今世佃官田及绝户田出租税,非如三代井田也。魏、齐、周、隋,兵革不息,农民少而旷土多,故均田之制存。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田制为空文。”——《困学纪闻》材料四炎(杨炎)疾其敝,乃请为“两税法”……帝善之,使谕中外。……自是……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轻重之权始归朝廷矣。——《新唐书·杨炎传》回答:(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判断北魏与唐朝前期均田制是否体现了“平均”并说明理由?(2)材料三中刘恕认为均田制被破坏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导致唐朝均田制破坏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施对农民产生的积极影响。11\n【思路串讲】本题主要考查北魏以来,隋朝、唐朝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两税法中的相关内容。答题中要紧紧抓住材料,联系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标准答案】(1)没有。官吏获取大量受田,男女受田量不等。(2)原因:人口增多,政府掌握的土地减少。封建经济发展,导致土地兼并严重。(3)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农民的负担相对减轻。【例7】(2022年苏州市二模题)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对经济又具有反作用。例如:西汉初期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请按上述方式概述明、清(鸦片战争以前)时期政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思路串讲】经济决定政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映。统治政策的调整,起到稳定社会秩序,刺激经济发展的作用。因此要以本题为模式,全面综合地概括历代统治者在巩固政权的同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标准答案】(1)前朝的农民起义使明、清王朝的统治者认识到必须调整统治政策,生产关系的调整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恢复社会经济。(2)明清时期,扫平割据、分裂势力,巩固全国统一,为发展社会经济提供了良好的环境。(3)明、清中央集权的加强,客观上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4)明朝统治者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加强同国外的联系,引进外来农作物并广泛种植,促进了经济的发展。(5)明朝后期和清朝实行闭关政策,阻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6)统治阶级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加强了民族之间的交流,促进经济发展。(7)明清时期腐朽的封建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如有其他论述,确实言之有理,亦可得分。如果只罗列事实不作概括说明的要酌情扣分)【例8】(2022年全国高考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始皇)收泰半(三分取其二)之赋,发闾左之戍。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赡其欲也。材料二(汉高祖)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文帝即位,躬修俭节,思安百姓,……遂除民田之租税。后十三岁,孝景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也。……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无)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均摘自《汉书·食货志》回答:分别概括材料一、二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结合材料分析封建统治者的赋税政策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关系。【思路串讲】秦朝的赋税十分繁重,给农民造成了沉重的负担。秦始皇为了满足个人穷奢极侈的欲望,还大力征发徭役、兵役,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后果。西汉初年到文景时期,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采取恢复发展生产的措施,田租十五税一,后减为三十税一。西汉实行的轻徭薄赋政策在客观上对社会生产起到了促进作用,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鼎盛时期的到来。【标准答案】秦朝的暴政;文景之治。赋税繁重,超过社会承受能力,导致民不聊生,甚至天下大乱;轻徭薄赋,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11\n【例9】(2000年全国高考题)简述唐初至清前期赋役制度的演变,分析这种演变的主要趋势及其原因。【思路串讲】各个历史时期的赋役制度,属于教材中的重点内容。第1问要求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作出阶段的划分、准确的概括和简练的表述。以下两问,在教材中无明确答案,须在回答第l问的前提下,做大跨度的归纳、比较、概括,从中勾画出演变趋势,并对导致变化的原因做深层分析,揭示其间蕴含的历史发展规律。三问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层递进,最终史论结合,运用严谨的逻辑,做出准确的表述。【标准答案】(1)演变:唐初实行租庸调制,纳绢或布代役;唐中期两税法改变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主要按土地和财产多少征税;明中期推行“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杂税合并,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多少征银;清前期实行“摊丁入亩”,将丁税平均摊入田赋,统一征收“地丁银”,废除人头税。(2)趋势:以银两代实物,赋税中货币比重加大;征税从以人丁为主要标准变为以地产为标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趋于松弛。(3)原因: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农民的反抗斗争;统治者顺应形势,调整政策。【例10】(2022年天津高考文综题)春秋时期,鲁国实行税亩制的目的是A.增加国家赋税收入B.确立贵族土地私有制C.增加地主租税收入D.确立国家土地所有制【思路串讲】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确立。鲁国实行初税亩,其目的是为了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实质是承认土地私有。【标准答案】A●误区诊断本专题属于教材的重点内容,也是高考的重点,且与当今中央重视“三农”问题,引导农民进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有密切关系,是热点问题。因此,复习中①注意区分不同时期统治者调整政策的原因、内容及所产生的历史影响。②注意各个时期赋役制度的内容,征收标准、征收类型及其变化。③注意赋役制度的调整对封建政权兴亡的直接关系。④注意教材中统治者在政策调整中的言论,突出以农立国思想。【例11】(2022年南通模拟题)秦朝时“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主要说明了秦朝时A、赋税沉重B、徭役繁杂C、兵役频繁D、法律严酷误点:一是“男子力耕”、“女子纺绩”是指什么?二是赋税、徭役、兵役的含义。辨析:秦的暴政包括赋税沉重、徭役繁重、兵役频繁,法律严酷。但材料反映的是赋税沉重。答案:A【例12】(2022年常州期末题)北宋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对政治方面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保证了中央的财政供给B、加强了对地方财政的管理11\nC、使朝廷获得了充足“岁币”D、削弱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误点:一是转运使的主要作用;二是对北宋政治的影响。辨析:北宋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地方留少部分,大部分由转运使运送中央,这就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答案:D【例13】清初,奖励垦荒,宣布原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的所有和实行“摊丁入亩”,它们的共同作用是A、调整生产关系B、满足农民的土地所有C、加强经济掠夺D、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误点:对生产关系这一基本理论的理解有误;思维定势,认为统治者的政策就是要加强对农民的掠夺。辨析:根据生产关系的定义,分析题干中的措施可发现:奖励垦荒、实行更名田,是封建国家对土地所有权的调整;“摊丁入亩”这种新的赋税制度,也是对人们相互关系和产品分配的一种调整,其实质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答案:A【例14】比较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主要不同点。与以往的赋税制度相比,它们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些进步说明了什么?误点:一是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内容;二是它们的进步性;三是说明什么问题。辨析:摊丁入亩是在一条鞭法的基础上发展的,比较容易应付。第二问要求在综合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得出结论,主要包括西汉的编户制度、隋唐的租庸调制和两税法、明后期的一条鞭法、清朝的摊丁入亩的地丁银制度,通过以上比较,再结合明清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特征,回答第三问。答案:主要不同:一条鞭法征收役银,按人口和田亩的多寡来承担;摊丁入亩则把丁税平均摊入田亩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废除了人头税。进步性表现在:过去以实物地租为主,现在以货币地租为主。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纳银代役和地丁银的规定,进一步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比过去松驰了。说明: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赋役征银正是适应了这种发展的要求。人头税的废除,一方面产生了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松驰的结果;另一方面也说明,由于明清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封建经济有很大发展,减少了隐瞒人口的必要。自主感悟:●真题演练1.(2022年广东高考题)唐初府兵制赖以推行的经济制度是A.方田均税法B.均田制C.租庸调制D.两税法2.(2022年镇江二模题)下列经济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扬一益二”②编户齐民③民年五十,免役收庸④更名田11\nA.④③①②B.②③①④C.②④③①D.②①③④3.(2022年南通二模题)以民为本的思想自古有之。体现这一思想的有①“政在得民”②“民贵君轻”③“存百姓”④“为政之要,惟在得人”A.①②③B.①②C.②③④D.①②③④4.(2022年黄冈测试题)下表为清朝部分年份人口数量统计,以下导致表中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时间康熙末年乾隆五十九年道光十四年人口2300万3亿多4亿A.清朝疆域不断扩大B.在较长时间内没有大规模战乱C.地丁银制度的推行D.更名田的实施导致农业生产的发展5.(2022年无锡二模题)唐朝统治者革新、完善的制度中,客观上最能体现战国时期儒家“仁政”主张的是A.三省六部制、两税法B.租庸调制、科举制C.均田制、府兵制D.均田制、租庸调制6.(2022年全国高考文综题)在中国历史上,土地问题历来是一个影响社会全局的重要问题。回答(1)—(4)题。(1)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表述,正确的是A.受田农民可以纳绢代役B.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C.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D.一直延续到北宋(2)太平天国在其占领区内实际推行的土地措施不包括A.禁止地主收租B.承认耕者有其田C.没收地主土地D.按人口重新分配全部土地(3)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其主要内容是A.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B.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C.将地主的所有财产分配给农民D.组织农民积极从事生产(4)下列关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农产品全部由农民自行处理B.改变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C.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D.有利于农村经济向专业化、商品化发展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简公七年(公元前408年),初租禾。——《史记·六国年表》材料二秦孝公任商鞅。鞅以……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通典·食货》材料三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令黔首自实田(自报土地实数)。——《史记·秦本纪》回答:11\n结合上述材料,以秦为例,概述我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过程。8.(2022年全国高考文综题三)秦实现全国统一,但二世而亡。(1)从经济的角度分析秦国强盛的原因。(2)简述秦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上所采取的政策措施。(3)指出导致秦朝速亡的经济原因。9.材料一:《汉书》记载:祁连山“在张掖、酒泉二界上,有松柏五木,是水草,冬温夏凉,直畜牧。”匈奴歇谣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繁殖)”。材料二:三国魏初年,仓慈任敦煌太守,“旧大旋田地有余,而小民无立锥之土,慈皆随口割赋(按人口分割土地给贫民耕种)”。材料三:对来到敦煌的西域各族人,仓慈“皆劳(慰劳)之”,对想赴洛阳者,“为封(签发)过所(通行证)”,对在敦煌进行贸易者,由官方主持结价、交易,并“使吏民护送道路”;禁止当地豪族强买强卖。回答:(1)材料一中所说的“亡我祁连山”是由于什么具体历史事件导致的?(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两汉时期河西走廊社会经济的主要变化?(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仓慈的做法起到了什么作用?●名师押题预测1:我国古代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主要表现在哪里?在封建社会中后期赋役制度的管理机构变革中,是如何对农民人身控制逐步放松的?其实质是什么?思考:中国赋役制度发展中,对农民的控制主要是让农民交纳赋税,服兵役、徭役等。答案:①农民被编入国家户籍,人口、性别和年龄被作为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的主要依据。②唐朝两税法,规定按资产和田亩缴纳赋税,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明朝一条鞭法,把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到田亩上。清朝的“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废除了人头税。③调整封建生产关系。预测2:租庸调制和两税法是唐朝先后实行的两种赋税制度,简析两者实施的不同背景及两者对农民的具体影响。思考:租庸调制是以均田制为基础,两税法是在均田制瓦解基础上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而实施的。答案:①租庸调制是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均田制的必要前提是国家掌握一定数量的土地。但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日益减少,为解决财政困难,实行两税法。②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赋役负担相对减轻;农民有生产积极性。两税法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由于大地主的转嫁赋役和政府在两税法外增加苛捐杂税,农民的负担更加沉重;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也逐渐松弛。11\n预测3:16世纪的中国与西欧在经济领域里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试结合相关史实,从商品经济的角度比较中国与西欧的异同点及相同点的原因,从中你得出怎样的结论、认识。思考:本题力图通过16世纪中、西商品经济发展的比较这一角度训练归纳比较历史问题的解题时务必先审好题目要求,不要答非所问;其次,分析“异同点”及“不同点的原因”时要设计几个角度分别组织答案。答案:(1)相同点:①都在生产技术进步的基础上,扩大了社会分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工业中心和农业区。如英国毛纺织业发达,尼德兰造船工业实力雄厚;明朝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专门的手工业生产中心和农产品集散中心。②工商业城市的兴起及市场的扩大。意大利各城市共和国兴起以及在欧洲形成了北方市场和地中海市场;中国出现了30多座较大的工商业城市,其中的成都、武昌等地形成了繁华的市场。③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在西欧各地,手工工场获得了较大发展,农村也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明朝中后期,在丝织业等部门也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不同点:西欧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发展程度上高于中国;中国农村未产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2)原因:①中国社会自然经济占有绝对优势,农民贫困,无力从市场购买手工业品;封建地租沉重,影响了手工工场扩大再生产。②中国封建统治者极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政策;而西欧各国普遍推行重商主义,鼓励海外贸易。(3)认识:16世纪中国明王朝由盛而衰,中西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开,最终被动挨打;落后的封建主义是导致中国落伍的根源。真题演练参考答案1.B2.B3.A4.A.D5.B6.(1)B(2)D(3)A(4)A7.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私田的不断扩大,各诸侯国先后用国家赋税制度和法律条文,将土地私有制度法定下来。秦国的“租禾”是根据田地产量征收赋税,实质上是开始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定私有制度。经过战国时期的变法,新的封建制度在各诸侯国确立。秦统一后,令农民自报土地实数,按亩纳税,是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实行封建土地制度。8.(1)商鞅变法在经济上的一系列措施,促进秦国经济发展;郑国渠、都江堰等水利工程,推动了农业的发展。(2)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统一度量衡、货币;统一国轨,修驰道。(3)徭役繁重,赋税沉重,生产不能正常进行。9.(1)汉武帝派霍去病出击匈奴,匈奴退出河西走廊。(2)由畜牧业转为农耕,土地兼并现象很严重。(3)促进通商,保证丝绸之路畅通;有利于西域各族与内地的交流。11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23:29:39 页数:11
价格:¥3 大小:41.57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