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江苏专用2022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第一部分第三章专题二增分突破二句段作用与构思特色实战演练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6

2/6

剩余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增分突破二 句段作用与构思特色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菠萝蜜林清玄①开车载朋友路经天母东路,突然看见路边货车挂了一块大木板,上面写着:“菠萝蜜,很好吃。”②为让朋友一尝菠萝蜜的滋味,我把车停在货车旁。③卖菠萝蜜的是一个年轻娇小的小姐,显得那些菠萝蜜更为巨大。她有点艰难地把菠萝蜜放在秤上,说:“三千六百元。”④我听了,倒退三步,因为我原来预期一个菠萝蜜顶多五六百元。⑤小姐看我面有惧色,说:“我还有剥好的,一盒三百五,三盒一千元。”⑥我买了一盒剥好的菠萝蜜,可惜只有十几粒,实在太贵了,不过,朋友总算也吃过菠萝蜜了。⑦我对朋友说,菠萝蜜会变成这么贵的水果真是始料未及。从前我们老家山上就种着一棵菠萝蜜树,树形并不高大,只有一丈左右,但每年到夏天盛产,总会结出二三十颗果实,每颗都有二十几斤重。当时在乡下,菠萝蜜没有人买,因此收成时顶烦恼的,总要捧去送给亲戚,有时亲戚嫌麻烦,甚至不肯要。万万没有想到,菠萝蜜现在竟是台北最昂贵的水果。我和朋友坐在车里,细细品尝那用小盒盛装的菠萝蜜,真有一点世事难料之感。⑧朋友说:“菠萝蜜会这么贵,可能是近年佛教盛行的缘故,‘菠萝蜜’多么好的名字,好像吃了就会开悟呢!”⑨“菠萝蜜”确实是好名字,它原产于印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菠萝蜜,梵语也,因此果味甘,故借名之。”菠萝蜜在佛教的原意是“到彼岸”,拿来称呼一种水果,使人在吃的时候也容易沉入新的境界,想到那遥远的彼岸是不是金黄色,而且充满着蜜与醍醐一样的芳香呢?⑩在我童年的时候,每年菠萝蜜成熟就已经立秋了,热带的雨季来临,每日午后,大雷雨像赴约似的,奔跑飘洒在南方的山林。我常靠着窗口,看那雨中的菠萝蜜树,看着果实一天天长大,心里就会为土地与天空的力量感动。然后我会想,有一天我一定会穿过菠萝蜜的圆叶,翻过背后的山,到一个繁华的地方去。\n⑪那繁华,是我的彼岸。⑫但是,此刻我生活在当时向往的繁华城市,立秋大雨中的小屋,靠在窗口的孩子却成了我现在的彼岸了。⑬在智慧体验最深的地方,哪里才是此岸?哪里才是彼岸?在此岸与彼岸之间,船的航行是不是也有好的风景?在此岸与彼岸之间,是不是也有休憩之所呢?⑭中年以前,我们的整个生命都是为了奔赴自定的“彼岸”而努力,爱情、名利、权位、成功都是岸上的风景;到了中年,所有的美景都化成虚妄的烟尘,俗世的波折成为一场无奈,我们开始为另一个“彼岸”奔忙,解脱、永生、自在、净土,直到我们观见了心中的消息,才恍然一悟,彼岸根本就是永无尽期,菠萝蜜多永在终极之乡。⑮何处有真实的“彼岸”呢?在“此岸”中是否有彼岸的消息呢?⑯菠萝蜜到底是最后的解脱,或者只是一个水果?能好好吃一个水果,是不是也能回味到净土的芬芳?童年时被迫把菠萝蜜当饭吃,是好的,因为“菠萝蜜多”;现在菠萝蜜如此昂贵,把菠萝蜜当珍珠来吃,也是好的,因为“菠萝蜜甜”。⑰菠萝蜜本无贵贱、是非、高下,一向就是那个样子的。我们的心也是如此,童年向往繁华的心与中年渴望隐遁的心是同一颗心;少年彷徨时四散奔驰的心与中年静定时反观自在的心是同一颗心。心的本色是相同的,只是在时光中浮动而已。菠萝蜜的本色也是相同的,但有时暗香浮动,有时照见五蕴皆空。⑱吃完菠萝蜜,我开车绕过天母东路,开往阳明山的小路,沿路相思树与松林迎风招展,像极了我们童年的山林,脑海中突然浮现这样的句子:五月松风,人间无价。满目青山,菠萝蜜多。⑲菠萝蜜的香气于是随着松风,环绕了整个山林。(选自《拈花菩提》,有删改)1.文中说“菠萝蜜在佛教的原意是‘到彼岸’”,请简要概括文中“彼岸”的具体内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概括文本的能力。做题时需要从总体上把握文章内容,梳理结构,再寻找目标语段,尤其是议论、抒情的句段,最后提取要点组织语言表述。答案 ①对菠萝蜜果实甜腻的独特体验。②童年时向往的都市繁华。③中年以前努力追求的“爱情、名利、权位、成功”等诸多美好。④内心渴望的“解脱、永生、自在、净土”等精神境界。\n★2.文章第⑩段,从全文结构上看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学作品结构的能力。审清题干,答题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作答,看看这一段文字描写对全文的发展有何作用,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最后再思考对表达主题有什么作用即可。答案 ①写童年的我,在菠萝蜜成熟季节的梦想,为下文作者的人生感悟作铺垫。②与上文“到彼岸”“遥远的彼岸”相照应。③与下文“此刻我生活在当时向往的繁华城市”“靠在窗口的孩子却成了我现在的彼岸了”形成对比。3.请联系上下文,简要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彼岸根本就是永无尽期,菠萝蜜多永在终极之乡”深刻意蕴的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要注意着重理解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如“彼岸”“菠萝蜜”;二要注意联系上下文,结合文章主旨作答。答案 ①从世俗的角度来看,物质利益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②从佛教的角度来看,精神境界的追求才是终极目标。③这既是作者对中年前后人生追求的顿悟,又是对追求人生繁华者的忠告。4.有评论者认为林清玄的作品“在清净欢喜的语言中有着哲理性的禅理思想”,请联系全文,探究文本在哪些方面体现了这一风格。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文为哲理性散文,可抓住林清玄散文语言风格的一般特征,迅速打开思路,找到答题的切入点。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要泛泛而谈,要结合文本举例说明。答案 ①语言清净优美,用词简练而含义丰富。②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欢喜与感恩,体现出作者“快乐地活在当下”的文学主张。③作品洋溢着佛学的哲理情怀,作者从自身出发,由自身追寻彼岸的经历悟出人生哲理,富有思辨性。(联系文本略)\n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5~8题。雪中六盘张承志①我感谢六盘山。②离开沙沟和西吉滩,离开了头戴六角帽的哲合忍耶回民的黄土山庄,在大雪纷扬中,我们穿过了一片片斑驳错落的村寨,来到了单家集。一罐茶只喝了一口,我们便又穿过杨茂、姚杜,在暮色中的好水川旁冻硬的土道上,急急地前进了。白雪使晚暮中的好水两岸依然明亮,干燥的雪在脚下“喳喳”作响,迎接着我们的到来。一路小村瓦顶的高房静静地屹立在庄院一角,切开的山坡上偶有一排废弃的窑洞,仿佛大山的眼睛,含情脉脉地注视着我这个多年前的老友。我们踏着硬硬的薄雪,体味着这一切,继续走向这苍茫雪谷的纵深处。背上行装迈开大步,搭上手扶拖拉机快速前行,我们的心已在六盘。③人间的事就是这样,当一切都已远逝,当新的世界像江河浪涛一样卷持着自己浮沉而下的时候,人们有时会回忆起一个遥远的印象。随着成年,随着见识和缺憾的积累,人们会开始懂得这印象、这心境的可贵。因为它只这么闪烁一瞬,然后就消失,就熄灭,就永远失而不得了。它在消失和熄灭的时候,带走了你的一份青春和历史,当你知道已经真的失去了它的时候,你会感到额头上又添了一道皱纹,你的生命又衰老了一分。④我感谢六盘山。因为在我顺着它腰肢的崎岖小道向上攀登时,为我唤醒了已经沉睡了的一个印象。那是一个十八岁的我,背负着六十斤重的行囊,在岷山山地的一座高山上行走的印象。那一天,我和一个背着一篓煤炭的农民并肩走在大雪覆盖的岷山道上。那农民被压弯的背和被煤灰染黑的流淌着道道汗水的脸,还有那双在黑污中朝我闪着善良憨实的目光的眼睛,曾经给年轻的我带来过撞击般的感触。从那以后近二十年过去了,荒凉的岷山道,雪封的远山近村,脚上的冻伤和背上的重负,连同那个脸膛儿黑污、眼睛和善的驮炭人,都被忙碌的生涯淘去了,淡忘了。我只是朦胧中觉得自己心里似乎还存留着什么,它常常使我在奔波中稍稍定神的一瞬感到惶惑。⑤所以我感谢六盘山。哪怕是短暂的接触也好,哪怕我还远远不能洞知和理解;尽管我仍然只能再去投身于我的奔波世界,尽管我深知当我们在顶峰欢呼雀跃之后,朝下山道上迈出一步就有可能是对这座山峰的永诀。\n⑥我仍然感谢六盘山。它在我成年的心里唤醒的那个印象已经再也不会沉睡了。当我望着在雪幕后雄伟地缓缓升起的、那颜色灰蒙的静默大山,望着它身上鳞甲般的丛丛树木,望着它襟裾下茫茫无际的大地上不可思议的梯田村庄的地图时,我久久地想着这近二十年的时光里经历的一切。从岷山道上那背炭的农民开始,一直到沙沟乡面容坚忍的哲合忍耶回民,许许多多的熟识面影仿佛在向我启示着什么。⑦来到和尚铺,回首望六盘,顶峰和山口已经被山峦遮住了。想起昨天夜宿的杨河乡,只觉得天关难越。眼前路分三岔,固原城已举步可接。我知道,此别六盘山就是告别西海固;前面虽路程尚远,但我这次严冬远行的计划已经结束。⑧巍巍六盘山还在冬雪中无言地默立着,荒瘠的岭脉沿着路左一字排开。我没有多少惊喜或可数的收获,但我的心中是一片踏实的宁静。⑨再见,我质朴、刚强的六盘山!(选自《风土与山河》,有删改)5.文中的六盘山有哪些特点?请加以概括。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对象特点概括题:①判别对象。如植物、动物、人物、建筑等,概括其整体特征。②找准区间(信息)。画出文中相关段(句)。③细分对象,依照大对象,如“六盘山”,结合文段信息,将其细分为:山势、植被、道路等不同侧面,加以概括。如将原文中的个别内容进行摘抄,如“静默”“苍茫”“大雪覆盖”“颜色灰蒙”“坚忍”等,这是不正确的。④概括准确。不能将此题概括为一句话或要点繁多,要点之间交叉重复现象要删减或合并同类项。当然,在审题时可能有考生将山的特点答成人对山的感受,或将环境特点答成六盘山的特点(例如“贫瘠”“沉默”“宁静”等错答)。答案 ①道路崎岖。②山势雄伟。③植被茂盛。④质朴、刚强。6.文章第②段画线句描写了作者前往六盘山途中所见之景,请分析其表达特色。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分析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题,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从手法和表达方式以及语言角度分析。①修辞手法(7种:“比比借夸排对反”即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对偶、反复)。②(狭义的)表现手法。③表达方式(5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④(整散、长短)句式。⑤语言风格(富有诗意、有韵味,生动形象,庄重典雅,音节和谐,运用语气词、儿化韵、方言词,符合人物身份等)。⑥景物的描写角度(时间、空间、多种感官、点面结合、虚实结合等)。⑦选取典型场景或事物,或以某某观察点,移步换景。二是立足文段篇指出对象的特征。三是明确情感。\n答案 选取“白雪”“窑洞”等山中代表性景物,按由下到上顺序,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等角度,运用拟人、比喻修辞手法展开描写,使人如临其境,语言表达富有感染力。★7.文章第④段叙写“我”在岷山道上与背炭农民相遇之事,从全文结构看有何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文段作用分析题,应从两方面考虑,一是结构上的作用,在文首就是引出下文、总领全文,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或提供依据;在文中就是承上启下、承上、启下、照应前文,呼应后文;在文尾多是前后呼应或首尾照应。二是内容上的作用,文首开篇点题、总领全文;文中埋下伏笔;文尾画龙点睛、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当然具体问题还要具体分析。本题考查某一段落内容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答案 运用细节描写,说明背炭农民给“我”的印象之深;插叙相遇之事,丰富了文章内容,拓展了行文思路;承上启下,既与上文“回忆起一个遥远的印象”等议论抒情相呼应,又为下文作者“感谢六盘山”提供了有力的依据。8.作者在文中反复表达“感谢六盘山”,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这类题型的设问角度比较宽泛,没有固定的命题形式。虽然如此,但万变不离其宗,解答这类题型时可以从环境交代、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主题表达、手法技巧等方面来切入,寻找突破点。因此,在具体答题时要根据题目中的显性要求和隐性要求来确定考查的方向和答题的角度,以避免张冠李戴、答非所问、以偏概全等错误。同时,这类题型的分值一般较高,答题时要力求做到观点鲜明,要点齐全,分条分点,条理清晰,步骤完整。这类题型的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①表明观点,如“我认为……”或“我赞同……”。②阐述理由,如“理由:A、……;B、……;C、……”。③总结句,如“所以(或因此)……”。当然,第三步总结句可以根据题目和答题的实际情况作恰当的取舍。本题探究要注意:①审题不清。误将“意蕴探究”当成是“作用题”,答非所问。②缺乏概括。摘录文章的内容却无法抽象出其中的内蕴。③主旨不明。散文主旨是“关注底层百姓的生存状态”“作者的寻根意识”等无法把握。④缺乏思路。依果寻因,即回答为什么,结合文段议论句、抒情句或划分层次、概括主旨。答案 ①六盘山唤醒了作者心中已经淡忘了的美好印象。②六盘山让作者思考过往的人生历程。③六盘山让作者汲取了前行的力量。④六盘山启示作者关注底层百姓的生存状态。⑤六盘山激发了作者的寻根意识。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23:23:54 页数:6
价格:¥3 大小:40.72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