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浙江专用2022高考语文二轮培优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三第一节散文技法提分点12瞻前顾后检索信息体会语句内涵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4

2/14

剩余1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技法提分点12 瞻前顾后,检索信息,体会语句内涵三六法理解散文词句含意读文支招围绕主要形象读文《牛铃叮当》写到了众多形象,但主要形象是水牛,可依此逐段理清脉络,明确中心。1.理清脉络主要形象—水牛段落水牛命运“我”的心情①②多与人为伴相伴相惜③生命力强④命根子、无所不能⑤泅渡高手,游泳老师同乐共悲⑥⑦习性⑧被杀⑨被赶至牧场怅惘叹息⑩引发利益纷争圈养14\n       2.明确中心围绕作者感情概括。本文抒发作者由水牛而引发的对曾经的淳朴生活的眷恋以及往昔不再的怅惘。典题文本(2022·浙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牛铃叮当李清明①水乡多水牛。②从我记事开始,一直到成年走出水乡,。不但假期要整天放牧水牛,即使上学了每天也带上镰刀和竹筐,放学的路上割上满满一筐青草,回去喂养水牛。③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我们水乡,可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牛。洞庭湖多年淤积的湖洲上围垦成水乡一个个院落。湖汊内港、沟渠水塘星罗棋布,到处长满茂盛的芦苇、青草和野蒿,这些都是水牛们上好的饲料。,容易饲养。春、夏、秋三季均以自然生长的草蒿为食;到了万物枯萎的冬日,每天也只需一捆干草便能果腹。④漫长的农耕时代,水牛一直被视为农家的。从牛犊学会走路的那天起,它的脖子上便被精心挂上一串铜制的铃铛。农忙季节,水牛可用于犁田、耕田;农闲时分,水牛能帮助拉磨,碾压菜籽、稻谷,以便得到食油、大米。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村里就购买了东方红牌拖拉机,还配备了犁、耙等成套的耕田机械。没承想几吨重的“铁牛”开进农田却经常陷进淤泥中,有时淹得只看见顶部的烟囱,。⑤水牛天生就能游泳,还是。水浅处水牛游得很慢,一边游还一边不忘啃食水中的荷叶、蒿草和野生水稻;一旦游到水深处,它便变得特别快捷,一边用力划动四肢,一边高高抬起头角,“嗯呀——嗯呀”十分得意地叫唤不停。夏天,水牛成了我和一班好伙伴的。跟着水牛学游泳,我们先是用柳条鞭子将水牛赶至河里,双手死死地拽住牛尾巴,待水牛飞速抢渡时,再使劲用双脚拍击水面。不消两日,我们便掌握了“牛刨”“蛙泳”等全套的游泳本领。⑥与水牛朝夕相处,我们也摸透了它14\n。只要你往牛头前一站,哪怕它正在吞食草料,也会赶紧把头一低,让你攀住牛角,爬到它背上。待你坐好,水牛还不忘摆动头角,“嗯呀——嗯呀”撒娇般地叫唤几声,牛铃也会“叮当——叮当”地响个不停。骑在牛背上的我们,头上扎着柳条帽,腰间别着把弹弓,右手高高扬起柳条鞭子,活像一个个舞剑骑马、披挂出征的大将军。⑦别看水牛平日温驯,,尤以处于发情期的公牛为甚。当攻击开始时,公牛们双眼通红,抵足弓背,头缩至前腿中间,亮出尖尖的双角,冲撞挑击。一时间,牛铃骤响,沙飞石跳,响声震天。这时,只有将干草燃成的火把投掷到牛头角力处,方能将它们分开。⑧终于,水牛老了。连田也耕不动的水牛,静静蹲在牛栏中,等待自己大限的到来。因为害怕掉膘,乡亲们往往会提前。被牛绳绑囚在树下的水牛,看到屠夫磨刀霍霍,都会掉下一颗颗好大好大的眼泪,似有深深的不舍和无限的悲戚。想起水牛这一辈子所求最少,干的却是最苦最脏最累的活,站在一旁的我们不禁泪眼模糊。⑨现今的水乡,早已不用水牛精耕细作,而是直接向稻田抛撒谷种,等天收粮,靠天吃饭。放眼望去,湖洲上唯有水草疯长,久而久之便成了放养水牛的天然牧场。春天里,不再耕田的水牛,脖子上换上了刻有记号的新铃铛,直到冬天才各自牵回。一起牵回的还有傍着公牛母牛的新生牛犊。牛犊的认领沿用的是乡里的老规矩:将各家的大牛小牛赶至一处,看哪头牛犊跟谁家的大牛走,哪头牛犊就是谁家的。⑩如今,让这样的老规矩开始面临挑战。。曾有相邻的两家因争六头小牛而互不相让,直至对簿公堂,一家甚至提出要用船装着大牛小牛去省城做“亲子鉴定”。自然,鉴定最后平息了纠纷,但花去的鉴定费、差旅费和诉讼费加起来远远超过几头小牛的价值,这一时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谈论最多的黑色幽默。打那以后,水乡的水牛们大都由放养改成了圈养。岁月流逝,牧童牛笛仿佛一夜之间成了绝响。没了广阔湖洲茵茵绿草的映衬,少了骀荡和风的吹拂……牛铃依旧叮当,但总觉得。(本文有删改)对点解题1.第四段中“铁牛”“拖拉”加上引号,有什么特别用意?答:                                                                    解题指导“铁牛”指耕地用的拖拉机,“拖拉”借用“拖拉机”的名称。“铁牛”在水乡田里发挥不了作用,反而要水牛来“拖拉”。14\n“铁牛”不“铁”,“拖拉机”还要水牛来“拖拉”。铁牛与水牛对照,含有调侃、揶揄味道。加引号更突出这点。答案 ①起强调的作用,旨在引起读者的注意。②“铁牛”与水牛形成对照,突出拖拉机被“拖拉”的尴尬,有揶揄、幽默的意味。2.赏析第⑤段中画线句。答:                                                                    解题指导看关键词。“划动”“抬起”“得意地叫唤”,写水牛的娴熟和惬意;“赶”“拽住”“拍击”,写“我们”学游泳,自由快乐。看结构关系。分号为标志,前句写水浅处,后句写水深处,两处对照。看表达特点。前句是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写水牛;后句是动作描写,写“我们”。看上下文。两处互为上下文,表达人与牛的亲密关系。看中心。作者要表达对曾经淳朴生活的眷恋,故此处的描写自由而快乐。答案 ①通过动作(“划动”“抬起”等)描写和神态(“得意地叫唤”)描写,以及在水浅处、水深处不同游泳姿态的对照描写,形象刻画了水牛善于游泳的习性和生命的灵性。②通过动作(“赶”“拽住”“拍击”等)描写,生动表现了“我们”自由嬉戏的天性以及与水牛的亲密关系。3.作者为什么把牛犊引发的纠纷称作“黑色幽默”?答:                                                                    解析 “黑色幽默”是20世纪6014\n年代产生于美国的一种文艺流派。因为其作品是以一种无可奈何、玩世不恭的嘲讽态度来影射社会现实,显得荒诞不经、滑稽可笑。结合第⑩段,人们为了一点利益而引发冲突,从手法和作者感情两方面回答。答案 ①利益的争夺与得不偿失的结果形成反差,产生讽刺性的喜剧效果。②追逐利益的现实与古老的乡村传统相冲突,折射出时代变迁带来的无奈。4.文中多次写到“牛铃”,有什么艺术效果?答: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物象作用的能力。物象作用一般有线索、照应文题、象征等,除此之外,牛铃本身还有清脆悦耳的特点,不时响起,给文中增添了旋律。答案 ①呼应题目,点明文旨。②作为线索,使全文结构更加紧凑。③形成背景旋律,增添了感染力。④构成象征,承载了农耕时代的情感与记忆。5.简要概括本文主旨,并谈谈你的感悟。答:                                                                    解析 解答本题可以从第段入手,结合全文概括主旨。写感悟既要结合文本,也要联系现实。答案 (1)本文主旨:表达了对淳朴、诗意乡村的眷恋,以及对田园牧歌图景消逝的怅惘。(2)(示例)①乡村是我的精神家园,但如今,故乡一点一点被毁容,被篡改,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渐渐消失,真是令人惆怅、叹惋。②虽然故乡的富裕、文明、美好的产生基本上是以故乡某些风物的消失为代价,但是人不能总停留在过去。新农村建设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2022·浙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母 亲何家槐看见一阵人穿得清清楚楚的打她身边走过,母亲亮着眼睛问:“你们可是看火车去的?”“是的,阿南婶!”“我也想去。”“要去就去,又没有谁阻止你。”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她成年忙碌,尤其是在收豆的时候。这几天一放光她就起身,把家事料理了妥当以后,她又忙着跑到天井里,扫干净了地,然后取下挂在泥墙上,屋檐下,或者枯树枝中间的豌豆,用一个笨重的木槌打豆。14\n这几天天气很好,虽则已是十一月了,却还是暖和和的,象春天。母亲只穿着一身单衣,戴一顶凉帽,一天到晚的捶着豌豆,一束又一束的。豆非常干燥,所以打豆一点不费力,有许多直象灯花的爆裂,自然而然的会裂开,象珍珠似的散满一地。可是打完豆以后,她还得理清枯叶泥沙,装进大竹篓,而且亲自挑上楼去。这些本来需要男子做的事,真苦够她了。催,催,催,催;催,催,……她一天打豆,很少休息,连头也难得一抬。可是当她听到火车吹响汽笛的时候,她就放下了工作,忘情地抬起头来,倾听,闭着眼思索,有时还自言自语:“唉,要是我能看一看火车!”车站离我们家里并不很远,火车经过的时候,不但可以听到汽笛的声音,如果站在山坡上,还能够看见打回旋的白烟。因为附近有铁路还是最近的事,所以四方八面赶去看火车的人很多。母亲打豆的天井,就在大路旁,村里人都得经过她的身旁,如果要去火车站,一有人过去,她总要探问几句,尤其当他们回来的时候:“看见了没有?”“自然看见了,阿南婶!”“象蛇一样的长吗?”“有点儿象。”“只有一个喷火的龙头,却能带着几十节几百节的车子跑,不很奇怪吗?”“真的很奇怪。”因为她象小孩子似的,不断地问长问短,有许多人简直让她盘问得不能忍受:“我们回答不了许多的,阿南婶,最好你自己去看!”“我自己?”她仿佛吃了一惊,看火车,在她看来象是永远做不到的事。“是的,你要去就去,谁也不会阻止你!”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然没有谁阻止。她一生很少出门,成年累月的给钉在家里,象钉子一样。在这呆滞古板,很少变化的生活中,她对火车发生了很大的兴趣。那悠长的,古怪的汽笛,尤其使她起了辽远的,不可思议的幻想,飘飘然,仿佛她已坐了那蛇一样长的怪物飞往另一个世界。无论什么时候一听到那种声音,她就闭上眼睛,似乎她在听着天外传来的呼唤,完全失神一样地,喂猪她会马上放下麦粥桶,洗衣服她会马上放下板刷,在煮饭的时候,她也会立刻抛开火钳,有时忘了添柴,有时却尽管把柴往灶门送,以致不是把饭煮得半生半熟,就是烧焦了半锅。“你也是坐着火车回来的吗?”14\n她时常问从省城回来的人。“是的,阿南婶!”“火车跑得很快吗?”“一天可以跑一千多里路,我早上还在杭州,现在却在这儿跟你讲话了。”“那是比航船还快?”“自然自然。”“它是怎样跑的呢?”“那可说不上来。”“哦,真奇怪——”她感叹着说,“一天跑一千多里路,如果用脚走,脚胫也要走断了。这究竟是怎样的东西,跑得这样快,又叫得这样响!”“……”跟她讲话的人唯恐她噜,急急想走开,可是母亲又拉住问:“你想我能坐着火车去拜省城隍吗?”“自然可以的,阿南婶,谁也不会阻止你!”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她举起木槌,紧紧地捏住一束豌豆,很想一槌打下去,可是一转念她却深深地叹息了。(原载《文学》一九三四年一月一日第二卷第一号)1.根据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用两个词概括母亲劳作的特点。答:                                                                    解析 结合关键词,如“一天到晚的捶”“还得理清”“亲自挑上楼去”,以及后文“这些本来需要男子做的事,真苦够她了”来概括。答案 ①忙碌 ②辛苦2.简析“催,催,催,催;催,催,……”对表现人物的作用。答:                                                                    解析 本题可从人物心理、人物生存状态、人物性格特征等方面分析。心理上,急迫;人物生存状态,终日劳作的忙碌;人物性格特征,母亲是为家庭而忙碌,体现了她对家庭的责任感。答案 ①透露了母亲内心的急迫。②表现了母亲劳作的忙碌。③反映了母亲对家庭的责任感。3.母亲和行人的对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这样安排有何用意?答:                                                                    14\n解析 结构方面:贯穿全文。表现手法方面:对话中的问和答形成对比,问得越细致,表现出的心理越迫切,答得越简单,表现出的不耐烦越鲜明,都突出了母亲对火车充满渴望的特点。塑造人物形象方面,表现母亲渴望又不能实现的犹疑、复杂心态。答案 ①同样写看火车,内容有变化,在结构上起贯穿全文的作用。②反映了母亲向往又犹疑的复杂心理。③询问的不厌其烦与回答的不胜其烦形成对照,丰富了母亲的形象。★4.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横线的部分。答:                                                                    解析 句内三看。看关键词,“飘飘然”“失神”,“马上”“立刻”,写出母亲幻想时的特点,表现的是她对火车的痴迷。看结构关系,画线句一共两句,第一句总说母亲的心理,第二句分说她的具体表现。看表达特点,修辞手法上,“仿佛她已坐了那蛇一样长的怪物飞往另一个世界”,将火车比喻成蛇;“喂猪她会马上放下麦粥桶,洗衣服她会马上放下板刷,在煮饭的时候,她也会立刻抛开火钳”,运用排比句式。描写手法上,“她就闭上眼睛,似乎她在听着天外传来的呼唤,完全失神一样地”,是神态描写;“放下”“抛开”“把柴往灶门送”,是动作描写。句外三看。看位置,画横线部分是中间句段,文字前后是相连贯的人物对话,对话描写显得很紧凑,语句短促,气氛显得匆匆忙忙,而画横线的文字叙述节奏比较舒缓,属于插入性文字,所以在结构上具有过渡作用,叙述上起舒缓节奏的作用。看上下文与文章的中心,上文询问乡邻,下文询问省城回来的人,本段前文“她对火车发生了很大的兴趣”,再结合文章表现心中梦想与生存困境冲突的中心来理解母亲的心理。答案 ①通过比喻、排比,渲染了火车的神奇与母亲对火车的痴迷。②通过神态、动作等细节,细腻地描写了母亲好奇、陶醉和渴望的心理。③叙事上有过渡、舒缓节奏等作用。5.联系全文,评价母亲这一人物。答:                                                                    解析 评价人物要先依据文本概括特点,再加以总结评价。从以下句子“而且亲自挑上楼去。这些本来需要男子做的事,真苦够她了”“她一生很少出门,成年累月的给钉在家里,象钉子一样”可知,母亲是朴实、坚忍、勤勉持家的传统女性。“一有人过去,她总要探问几句,尤其当他们回来的时候”,可知母亲受到新事物的感召,具有尝试新生活的内在倾向。“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可是一转念她却深深地叹息了”,可知母亲受传统和现实的羁绊,缺乏将希望变为行动的自觉和勇气。答案 ①母亲是朴实、坚忍、勤勉持家的传统女性。②母亲受到新事物的感召,具有尝试新生活的内在倾向。③母亲受传统和现实的羁绊,缺乏将希望变为行动的自觉和勇气。一、(2022·浙江宁波十校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无名书店14\n傅月庵旧书店老板有两种,一种是很懂书的,一种是不太懂书的;前者少,后者多。不太懂书的又有两种,一种是售价五折的,一种是售价五折之外的;前者多,后者少。无名书店属于后者。它没有店名,没有店招,只有一个白色亚克力带滚轮招牌,上面用红漆写着“低价书”三个大字,以及“平均约三点三折”的一行小字。每天下午两点之后,老板把它咕噜咕噜推到巷口摆着,路过罗斯福路台湾大学对面汤圆店、吉野家速食店旁的人,都可见到。无名书店是台北市少有独栋独户的旧书店,店门口有块空地,还有棵盎然蔽天的大榕树,夏天时绿荫满地,清风习习,理论上景致不差,可惜大树旁一个防火浴缸跟破馊水桶坏了风水,地上许多污渍,因此永远清除不掉,斑斑难数。但无论如何,在寸土寸金的公馆商圈,有此三四坪的空地,还是奇迹,可称福地。因为是福地,所以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警察纷出巡逻时,无路可躲的流动摊贩们,很有默契地都会涌入此港避风。下班时间顺路闲逛,十有七次,那位忠厚的少年老板很可能正拿着一个便当边吃边跟“难民”聊天。少年老板接掌此店不久,大约仅是两年前的事吧。更早的时候,是老板的父亲在经营:“门虽设而常关”,“书虽有而凌乱”,一叠又一叠的新旧中洋文书籍堆得满地都是,从来不整理。店内还有个小房间,更是连叠都不叠,大小书籍随意拋得齐腰高,每次看到总会心动忖思:底下应当有宝!但无论如何,也只敢窥望而不敢进去一游,原因是害怕如同电影中的雨林、沼泽、流沙阵一样,一个不小心,身陷其中,竟将慢慢灭顶……老老板其实不老,是个精壮汉子,皮肤黝黑,一口白牙,终年背心短裤,经寒耐暑,非常有性格。他卖书从来不啰唆,随心情好坏,最贵也就是五折,更多时候,四折三折都敢卖,尤其“汉声精选绘本”,还有低得不像话的“泄愤价”,因为他最痛恨不能分售的儿童套书!有一回跟他闲聊起来,才晓得以往他是专卖进口画册,摄影、建筑、戏剧、旅游、美术……无所不包,在台北圈内也算是小有名气的人物,不输“棠雍”“雅典”等大角色。谁知后来一场水灾,把存书淹去大半,心灰意冷之下,才卖起旧书来的,这也就是店内为何那么多精装画册的由来。无名书店地段虽好,老老板的性格经营方式,虽然有趣,却注定人气萧索:这世界上,甘心在霉味四溢、灰尘四起的仄屋里挥汗如雨翻披旧书拼凑上下册者,毕竟不多。这种“卖与识者”的“看天田”景象,一直到了两年前,才总算有了改变。少年老板原来是职业军人,据说干到连长退伍。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我偶然再到店里时,书是人非事事不同。精壮汉子换成白面书生,让人担心的“流沙房”,清出四面书架,整个店面虽然称不上整齐清洁、本本归定位,但也总算有模有样,空气流通,光线还不错了。第一次跟少年老板买书,是一本1943年上海开明版的朱光潜《文艺心理学》。“老板,这本多少?”我心想这书只怕不便宜。“喔,这是古董书,按厚度跟大小卖的,50元,这样可以吗?”清晰的声音透着一丝腼腆,我则当场傻眼,这种估价方式,这种征询态度,逛了二十几年旧书店,难道我终于逛到“君子国”14\n了吗?后来我才发现,新人新气象,如今书价一律三折,旧版书跟英文书架上则贴有“依厚度及大小计算”的纸条,果然虎父无犬子,照样有趣!少年老板的有趣,除了每一笔生意,他都会翻到版权页向顾客说明:“我们这里是按定价的三折计算,这本定价是多少多少,所以是卖多少多少。这样可以吗?”不管生熟,买一次,说一次,绝不偷懒。同时为了怕人找不到老板,他还在左胸口别了个识别证,上面写着“低价书”,所以不写“老板”,我相信,一定是害羞的缘故!老实说,无名书店的存书不多,归类得也不算好,糟糟乱乱的,我却很爱去逛,一来是两位老板都很有趣,无论碰到谁,聊上几句,顿觉人间存古意,值得活下去。二来因为书价实在太便宜,来逛的人随手都会带个一两本,许多书,根本还在骑楼里整理,就被卖光了。人生贵自适,买书未必为了书,读书也未必为了知。买书卖书,藏书散书,论到底,也不过就是浮生梦尘之一耳,新旧良窳无论,千卷买进终复去,或许,来去之间的“那一点意思”才是更值得挂念宝贵的吧!(选自《买书琐记》,有删节)★1.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1)难民:                               (2)良窳:                               解析 (1)看词语本身,“难民”主要指生活无着落、流离失所、需要离开原居地的人。看外部环境,结合前文,“难民”是指“无路可躲的流动摊贩们”。(2)看词语本身,“良”是好的,“窳”暂不确定;看外部环境,结合句意“新旧良窳无论,千卷买进终复去”,推断“良”“窳”应为反义词。答案 (1)原指由于天灾或人祸而生活无着落、流离失所、需要离开原居地的人,这里指躲避警察巡逻的摊贩。(2)精粗优劣,这里指书的质量好坏。2.文章开头的画横线句有何作用?答:                                                                    解析 从以下方面来谈,手法为对比,内容为介绍无名书店老板的特点,作用为引出下文、奠定基调。书店老板竟不懂书,体现语言幽默的一面;“前者后者”等用语又文绉绉,透着典雅。答案 (1)运用对比手法,点明无名书店只是台北一家极其普通的书店;(2)引出下文写两任老板以及他们对书店的经营;(3)奠定了散文迂阔典雅而又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3.请概括“老老板”与“少年老板”在书店经营上的异同。答:                                                                    解析 第三、四、五段集中介绍“老老板”,第六、七段集中介绍“少年老板”。14\n答案 同:无名书店始终没有店名,没有店招牌,说明两位经营都没有广告意识,完全靠诚实经营、低价促销来赢得顾客信赖。异:“老老板”曾经经营过进口画册专卖店,水灾之后心灰意冷,对这家书店的经营并不上心,书店在他的管理下书籍杂乱,环境脏乱;而“少年老板”当兵回来之后肯用心整顿书店的经营环境,又在价格和服务态度上狠下功夫,生意比之前更加兴隆。★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结尾画波浪线句子的理解。答:                                                                    解析 句内三看,看关键词,“自适”指悠然闲适而自得其乐;看结构关系,第一句与后两句为总分关系;看表达特点,表明作者态度。句外三看,看位置,位于文末,总结全文;看上下文,“顿觉人间存古意,值得活下去”“来去之间的‘那一点意思’才是更值得挂念宝贵的”;看中心,买书是为了与人交流,获得人生乐趣,读书是一种生活。答案 (1)作者买书,不是因为自己缺书或者贪图便宜,作者喜欢与老板这样有古意的人打交道,从而获得惺惺相惜的认同感;(2)作者买书,买书的目的与结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买书的过程中,与书对话,与爱书人互动,体验到发现、理解、欣赏等人生的真趣。(3)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功利上的知识获得,而是成为一种人生的姿态,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或者审美上的自我满足。二、(2022·湖州、衢州、丽水三地市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去乌镇,看望木心先生李 娟初夏的乌镇,烟雨迷离,还有阵阵凉意。踏上湿漉漉的青石板路,走进小巷深处,去看望木心先生。十三岁的木心,就在枕水而居的院落,听着乌篷船吱呀的摇橹声,几乎读完了手头所有的书。白发如霜的时候,他回来了,叶落归根,像少年时一样,住在古朴的小院里。品一杯龙井茶,尝一块定胜糕,和学生们谈文学和艺术,看水边的桃花开了,听三月间的春雨声和杜鹃鸣。他二十二岁时,拒绝了杭州一家学校任教的聘书,雇人挑了一担书和画画的工具,上莫干山读书、画画去了。他不要常人安逸、温暖、舒适的生活,青春年少的他,早已决定要和艺术相伴一生,为艺术甘愿忍受冷清和寂寞。如今,他的著作静静地站在书柜里,我用目光一次次抚摸过它们,拂过他的《文学回忆录》,这本书横亘在岁月深处,坚如磐石。14\n如果说,文化是有脉络的,他仿佛一位习武之人,三言两语就打通中西文化的脉络。他学贯中西,中外文化信手拈来,融会贯通。木心从不仰望大师,也不是学院派,不说教,不迟疑,斩钉截铁,内心却如万马奔腾。他的语言如一幅素描,简洁明了,从容舒展,字字如金,耐人寻味,又如铮铮铁骨,掷地有声,充满了智慧和力量。他平视那些文学巨匠,平视现在和未来的读者,平视一切大家,解读他们不寻常的人生。乌镇西栅木心美术馆前墙上他在纽约的一张照片,中年的他穿着黑色的毛呢大衣,手里一根手杖,头上戴着一顶礼帽,目光如炬,清俊潇洒,儒雅坚毅,脸上棱角分明,宛如一幅版画。他仿佛一位民国文人,穿越半个世纪的光阴站在我的面前。我站在他的画前,一弯晓月挂在夜空,群山默默,寂静无言,连月亮的光芒都是清冷的。他的画如此空灵、缥缈,有云烟苍茫之感。这是画吗?还是历史的云烟一不小心流淌在画布上?他的画,仿佛他自己的内心,灵性、洁净,却无比悲伤和苍凉。在美术馆中看见他在狱中的手稿。“文化大革命”期间,他数次被捕入狱,三根手指惨遭折断。有一次,他被关进积水的防空洞里,那里阴暗潮湿,不见天日,如同地狱。他把写检查材料的纸张悄悄节省下来,写满他的小说和散文。我低下头静静地看着陈列柜中的手稿,每一张都密密麻麻,字如小米粒大小,写在粗糙的纸上。那穿越半个世纪的手稿,经过岁月侵蚀,纸张发黄变脆,字迹已经模糊,每一张纸的两面都写满了,不留天地。这些手稿有六十六张,共计六十五万字。我站在一张张手稿面前,忍不住泪水盈眶。那段暗无天日的岁月,带给一位艺术家多少精神与肉体的折磨和苦痛?是这些小米粒一样的文字,支撑他走过那些屈辱苦难的岁月。也是这些文字,给予他暗淡的生命一点点幽微的光亮。看着这些手稿,我恍然想起画家梵·高的《星空》,梵·高生命最后的几年里,他一直被关在精神病院。只有一扇小小的铁窗,能让他看见外面世界的朝阳和霞光,也是那一扇小窗,让他看见湛蓝的夜空中满天的繁星,正因如此,他才创作出不朽的杰作——《星空》。文学是什么?我问自己,也问镜框里的木心。他回答:是星辰!无论黑夜多么漫长,总有几颗璀璨的星辰闪亮着,照亮着人们日渐蒙尘的眼睛和心灵。我听他轻声吟诵:你终于闪耀着了么?在我旅途的终点。木心的手杖,黑色的礼帽,读过的书籍,他喜欢的艺术大师的肖像,如今都静静安放在他的故居里。莎士比亚、尼采、伍尔夫、贝多芬——木质雕花的相框里有他们的照片。无论他走到哪里,从乌镇到纽约,他们一如芳邻,一直陪伴在先生身边。电视中播放着他的录像,他坐在老屋里,谈笑风生,语声朗朗。他说话时声音不大,但是一出口就有惊世之语,醍醐灌顶,如大雪天忽然遇见太阳。我喜欢他的诗歌和短句,那么干净而热烈,率真而明亮,睿智和风趣。他说:艺术是最好的梦。世上有多少墙壁呀,我曾到处碰壁,可是至今也没画出我的伟大壁画。除了灾难,病痛,时时刻刻要快乐,尤其是眼睛的快乐。要看到一切快乐的事物,耳朵要是听不到快乐,眼睛可以。他喜欢画家梵·高,木心的诗:“梵·高在博物馆,我在路上走。”这是一九八三年,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办特展《梵·14\n高在阿尔》,木心看画展后,写成此诗。第二年,木心在哈佛大学举办个人画展,二零零一年他在耶鲁大学美术馆举办画展。这距离他19岁第一次在杭州举办画展,已经过去了近半个世纪。木心先生说:“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他说:“我是一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啊!”他的一生,历经磨难,孤独漂泊,孑然一身,无妻无子。他只和文学、绘画、音乐、艺术在一起,和世间的一切的美相濡以沫,相携到老。他说:“人们看我的画,我看人们的眼睛。平时,画沉睡着,有善意的人注视着它时,醒了。”醒着的不仅仅是木心的画,还有他的灵魂。细雨如丝,思绪如雨。(选自《2022中国年度散文》,有删改)5.简要分析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答:                                                                    解析 首段作用有提供信息,奠定感情基础。本段又有景物描写,概括其特点。答案 ①点题,交代了我去参观木心美术馆的时间和环境。②写出乌镇江南水乡迷蒙、清幽的特点,为下文写木心先生奠定情感基调。★6.理解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意。(1)这是画吗?还是历史的云烟一不小心流淌在画布上?答:                                                                    (2)我是一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啊!答:                                                                    解析 (1)句内看,看结构关系,连续问句,重点在后句;看表达特点,“历史的云烟”“流淌”,既指画中云烟笼罩弥漫,又指木心先生起伏的人生。句外看,看下文,结合狱中情况理解“历史的云烟”,指的是饱经沧桑的命运。(2)句内看,看关键词,“黑暗”“大雪纷飞”;看表达特点,暗含对比;句外看,看上下文,理解“大雪纷飞”此处既指不妥协于黑暗,顽强抗争,又指在黑暗中不忘展现生命信仰和保持纯洁。答案 (1)写出木心的画具有空灵缥缈的特点,是木心饱经沧桑的情感流露。(2)写出了他与黑暗的抗争,表现了他用多种艺术形式坚持信仰、保持纯净的品格。7.简析作者详写木心手稿的意图。答:                                                                    解析 从木心、作者、读者三个角度回答。14\n答案 ①是木心面对黑暗困境进行抗争的体现,丰富了文章内容。②抒发作者对木心的崇敬之情。③使读者感受到木心战胜困难并取得成就的精神力量。8.赏析“醒着的不仅仅是木心的画,还有他的灵魂”。答:                                                                    解析 明确主要内容,画醒着,灵魂醒着。先点明手法;再分别说画和灵魂醒着,或不朽或激励;最后点明二者的关系。答案 ①运用拟人手法,形象表达木心画的不朽。②画是木心灵魂的体现,表现了画与灵魂的密切关系。③升华文章的主旨,强调木心灵魂的高贵及其对人们的激励作用。14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23:14:43 页数:14
价格:¥3 大小:425.78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