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专用)2022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十八) 散文阅读一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5

2/5

剩余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四川专用)(十八) [散文阅读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戈壁听沙①六十年代末,一小群中学生曾想瞒着父母去新疆参加军垦——其中便有我这个初中生。那次逃窜未遂的记忆被悠悠岁月洗刷模糊之后,直到去年,我才寻得一机会西出边关。②据说我去的不是时候,草原已枯萎,河流已干涸,葡萄园已凋零,肃杀寒风把梦境中的缤纷五彩淘洗一尽,只留下一片沙海。沙丘,沙河,沙地,沙窟,举目茫茫,大地干净。不管什么时候在车上醒来,疲乏地探头远眺,看见的很可能仍是一片单调的灰黄,无边无际又无声无息,让人觉得车子跑了几天却仍留在原地。③人们不喜欢沙。其实细想一下,葡萄和哈密瓜适宜在沙土里生长,坎儿井这种特异的水利工程也是沙漠特产。因为多沙缺水,人们洗手靠铜壶吝惜地浇淋,脏水也被铜盏承接留备它用,这才有了精湛的铜品工艺。因为尘沙扑面,妇女们都习惯戴轻柔的头巾和面纱——而且很可能基于同一原因,她们多有长长的睫毛,这才给戈壁添上了神秘的妩媚。沙的严酷,使人们更为勤勉和勇敢,于是市场上有了丰富的羊奶、羊皮以及寒光闪闪的英吉沙匕首。沙的单调,使人们向往热烈,于是荒原上有了更多的彩裙、冬不拉和月下奔放的歌舞。那林立的清真寺,那显目的油绿色彩和新月图案,也许是对黄沙烈日的补充;而充满着对自然和命运敬畏感的孤零零的祈祷呼号,也许更易于出现在风暴里和荒凉的沙海之中吧。④我想,壮丽的西部文化是不是从我手中这一捧沙砾中流出来的?⑤西部汉人不少,他们与西部各民族一道,真正开始了对沙的征服。据说当年解放军为投资军垦,节省军费,每人每年少发一套军服,而且军服都没有衣领和口袋,省下一寸算一寸。白日汗淋全身,夜晚围炉取暖。中央知道官兵太苦,曾给他们一人补发了几百块钱。但他们手里的光洋叮当响,就是买不到什么东西。⑥一位医院护士还向我说起她以前的一些知青伙伴。她们初入疆时,怕野兽,怕鬼,晚上不敢上厕所。于是她们只能紧闭着门,一个人哭起来,女伴们就陪着哭一夜。有位女子想妈妈,实在忍不住了,带着一个提包独身而去,结果迷路在大沙漠中。找到她时,发现她双腿已经冻坏,只得将大哭大闹的她送往医院,锯掉双腿……⑦在乌鲁木齐,在喀什和石河子,我在陌生的人影中默默地寻找,想知道谁是当年那位锯去双腿的城市姑娘。我甚至想,要是十六年前我来到这里,我会是这人海中的谁呢?是那位蹲在墙角咬着羊肉串,不时用油光光的袖口抹嘴的大胡子吗?⑧戈壁滩收纳了太多的血汗和眼泪,但这一切流入疏松的沙土,很快就渗漏了,无影无踪了。一捧捧沙粒,竟全是同样的灰黄色,没有任何痕迹。⑨远古时期的戈壁似乎是较为繁荣的,西域早就是中国版图中重要的一部分,考古工作者还证明,这里存在过石器时代,而东亚很多民族与这石器有着奇妙的关系。一些土家族史学家认为土家族为伏羲之后,源于甘肃,并以龙山县彭、何两姓均自称“陇西堂”为证。研究古代服装的沈从文先生,认为今天的苗装,可能保留了西部原始氏族的服饰特征。王国维的《读史》诗则开篇就是:“回首西陲势渺茫,东迁种族几星霜?何当踏破双芒屐,却向昆仑望故乡。”又说:“自是当年游牧地,有人曾号伏羲来。”⑩5\n如果这些古代民族曾一度被西部的山川所养育,那戈壁滩真是一个孕生中华民族的巨大子宫。上下几千年,它输送了一个又一个的种族远去,自己却枯缩了,干瘪了,只剩下一片静静的黄沙,还有几声似乎沙化了的鸦噪。⑪我静静地听着屋外呜呜咽咽的风沙声。那是戈壁在哭泣吧,是思念它孕育的东亚亿万子孙而哭泣吧——戈壁滩如此干枯,以致没有泪水,只有这呜呜咽咽的干泣。⑫我突然想起,十六年前我鬼使神差地要远赴西域,一定是在睡梦中听到了这哭泣,有一种孩子对母胎下意识的眷恋和向往。⑬我离开新疆时没有坐飞机,目的之一是想更多地看沙和听沙。火车昏昏沉沉地摇晃着,因为路基多沙,不宜高速。坐在对面的是一位维吾尔族青年,他告诉我,政府正在考虑运用日本专家在中东治理大沙漠的经验,来绿化戈壁。当然,这需要很多很多的钱。但我们会有钱的——他笑着说,抽了口莫合烟。⑭我点点头。这时,车头长啸了一声,拉着列车掠过张掖,向河西走廊的出口奔去,我感到我正在从母腹中第二次诞生下来。(节选自韩少功的同名散文)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第④段用一个问句,独立成段,强调了沙与壮丽的西部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B.作者之所以用很多笔墨描述军垦战士和援疆知青,主要是因为童年未实现的军垦梦。C.文章追述戈壁源远流长、繁荣灿烂的文化,是为了反衬肃杀、孤寂、单调的戈壁现状。D.文末对维吾尔族青年的描述,展现了西部人治沙的信心,表达作者对西部人民精神的赞美。E.文章以“沙”为线索,围绕着看沙、听沙、治沙,展开对戈壁文化消亡的审视思考。2.文章第⑨段引用王国维的《读史》诗有何作用?(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章题目是“戈壁听沙”,作者从沙中听到了什么?请简要概括。(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请解释画线句“有一种孩子对母胎下意识的眷恋和向往”的含义,并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或生活经历,谈谈你的感悟,不少于200字。(8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促织,促织!宗 璞①秋来了。②不知不觉间,秋天全面地到来了。③最初的信息还在玉簪花。那一点洁白的颜色仿佛把厚重的暑热戳了一个洞,凉意透了过来。渐渐地,鼓鼓的小棒槌花苞绽开了,愈来愈多,满院中弥漫着淡淡的香气。人走进屋内有时会问一句,怎么会这样香,是熏香还是什么?我们也答说,熏香哪有这样气味,只是花香侵了进来罢了。花香晚间更觉分明,带着凉意。5\n④一个夏天由着知了聒噪,吵得人恨不得大喝一声:“别吵了!”——也只能想想而已,谁和知了一般见识?随着玉簪的色与香,夜间忽然有了清亮无比的鸣声,那是蟋蟀!叫叫停停,显得夜愈发的静,又是一年一度虫鸣音乐换演员的时候了。知了的呐喊渐渐衰微,终于沉默。蟋蟀叫声愈来愈多,愈来愈亮。清晨在松下小立:竹丛里,地锦间都有不止一支小乐队,后来中午也能听到了。最传神,最有秋之意韵的鸣声是在晚间,似比白天的鸣声高了八度,很是饱满。狄更斯在《炉边蟋蟀》这篇小说里形容蟋蟀的叫声“像一颗星星在屋外的黑暗中闪烁。歌声到最高昂时,音调里便会出现微弱的,难以描述的震颤”。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都喜欢这小东西,说炉边能有一只蟋蟀,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事。⑤我们的小歌者中最优秀的一位也是在厨房里。它在门边,炉边,碗柜边,水池边转着圈鸣叫,像要叫醒墨沉沉的夜,叫得真欢!叫到最高昂处似乎星光也要颤一颤。我们怕它饿了,撕几片白菜叶子扔在当地,它总是不屑一顾。⑥养蟋蟀有许多讲究,可以写几本书。我可无意此道,几十年前亲戚送的古雅的蛐蛐罐,早不知到哪里去了。我喜欢自然环境中蟋蟀的歌声,那是一种天籁,是秋的号角,充满了秋天收获的喜悦。⑦家人闲话时,常常说到家中的两个淘气包——两只猫;说到一只小壁虎,它每天黄昏爬上纱窗捉蚊子,恪尽职守;说到在杂物棚里呼呼大睡的小刺猬,肚皮有节奏地一凸一凹,煞是好看。也说到蟋蟀,这小家伙,为整个秋天振翅长鸣,不惜用尽丹田之气。它的歌声使人燥热的梦凉爽了,使人凄清的梦温暖了。我们还讨论了它的各种名字。蟋蟀,俗名蛐蛐,一名蛩,一名促织。⑧促织这两个字很美,据说是模仿虫鸣声,声音似不大像,却给人许多联想。促织,可以想到催促纺织,催促劳动,提醒人一年过去了大半,劳动成果已在手边,还得再接再厉。⑨《聊斋志异》中有《促织》一篇,写官府逼人上交蟋蟀,九岁孩童为了父母身家性命,魂投蟋蟀之身。以人的智慧对付虫,当然所向披靡。这篇故事不止写出以皇帝为首的统治者的暴虐荒唐,更写出了人的精神力量,生不可为之事,死以魂魄为之!这是一种执着,奋斗,无畏无惧,山河为动,金石为开的力量。⑩近来,我非常不合潮流地厌恶“潇洒”这两个字。这两个字已被用得极不潇洒了,几乎成了不负责任的代名词。潇洒得有坚实的根底,是有源有本,是自然而然的一种人格体现,不是凭空追求能得到的。晋人风流的底是真情,晚明小品空灵闲适的底是妙赏。没有底,只是哼哼唧唧自哀自怜,或刻意作潇洒状,徒然令人生厌。⑪听得一位全国重点中学的教师说,她班上有一个学生既聪明,又勤奋,每天时间按半小时一单位排好,决不浪费时间。她向别的同学推广,有些人竟嗤之以鼻,说“太牲了!”经过解释,才知道牲者畜生也,意思是太不像人了。⑫究竟怎样才像人?才是人?才能做与“天地参”的人?只是潇洒么?只是好玩么?⑬听听那小蟋蟀!它还在奋力认真地唱出自己的歌!⑭促织,促——织——。1994年8月[选自《〈散文(海外版)〉十年艺术散文精选》]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第③段描写了玉簪花开的景象,写其颜色之白、花苞之形、香气之淡,写出秋意之凉,为促织的出场张本。B.第④段写夏天知了惹人恨的聒噪,写秋夜蟋蟀叫声的繁多、清亮、饱满,两相对比,突出作者对蟋蟀的喜爱。C.第⑤段用“似乎星光也要颤一颤”这一比喻句生动形象地描摹出蟋蟀叫声的欢快、高昂的特点。D.第⑦段用“淘气包”来称呼猫,用“恪尽职守”夸小壁虎,用“小家伙”来称呼蟋蟀,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小动物们的真爱。E.5\n文章以促织为线索,从秋来的信息落笔,依次写了促织的叫声、与促织有关的故事、促织的精神品质,逐层深入,语言瑰丽华美,发人深省。6.作者认为“促织这两个字很美”。试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作者认为它美在哪些方面。(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文中引用狄更斯小说《炉边蟋蟀》和蒲松龄小说《促织》中的相关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文章第⑫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时作业(十八)1.AD [解析]B项,“主要是因为童年未实现的军垦梦”错,从原文看,这样写主要是为了突出戈壁滩单调、荒凉、艰苦的生活状态。C项,“是为了反衬肃杀、孤寂、单调的戈壁现状”说法太片面,因为作者这样写还有突出西域戈壁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孕育作用的意思。E项,“围绕着看沙、听沙、治沙,展开对戈壁文化消亡的审视思考”有错,应是“展开对戈壁文化盛衰的审视思考”;另外,文中并没有围绕“治沙”展开审视思考。2.①印证上文,从历史角度说明东迁种族为西部山川所养育;②用情感强烈的诗句引出下文对西部山川孕育中华民族的感叹和眷恋;③引用名人诗句,丰富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和可信度。[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材料意义的理解及作用的把握。王国维诗句表现了“西陲”乃吾人故乡的猜想,这与作者所要表达的西域戈壁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孕育作用一致,所以这个材料印证了上文;同时又引出了下文(结构),体现了作者的情感态度和思想观点(主旨)。当然散文中古诗词的引用也增添了文学色彩,丰富了内容(语言)。3.①严酷的自然环境;②人们展现出的精神力量;③繁荣、悠久、壮丽的西部文化;④人们对未来的憧憬与展望。(共四个要点,答对三个要点即可得满分)[解析]这道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对主旨的把握。从标题的角度命题,自然涉及全篇,文中沙漠戈壁及生活在其中的人显示出的一切,就是作者听到的东西,而这也是作者写文章要表现的主旨。4.“母胎”是孩子的诞生地,正如西部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源头和根脉,(2分)“眷恋和向往”表达作者对本源文化的追寻和怀想,这正是作者文化寻根意识的体现。(2分)其实,生活中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台湾诗人余光中来到黄河岸边,非要亲自把手伸进河水中,这正是与中华民族母亲河的亲密接触,而这种接触是一个远离故土的游子对本源文化的追寻,寄托着一份赤子之情。或许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对母体的依恋与怀想,才形成了民族,保留了文化,温暖了人性,丰富了世界。(4分)[解析]首先是抓句中关键词解读句意:“母胎”是孩子的诞生地,正如西部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源头和根脉,“眷恋和向往”表达作者对本源文化的追寻和怀想,这正是作者文化寻根意识的体现。然后联系阅读体验或生活经历谈自己的感悟。5.CE [解析]C项,“似乎星光也要颤一颤”这一句不是比喻句,而是用了夸张的手法。E项,概括不完整、全面,且“语言瑰丽华美”的表述不恰当,应是“淡雅、素朴”。6.①它的鸣声清亮无比,很是饱满,像一颗星星在屋外的黑暗中闪烁。②它的名字给人以联想,可以想到催促劳动,提醒人劳动成果已在手边,还得再接再厉。③促织身上有着执着,奋斗,无畏无惧,山河为动,金石为开的力量。5\n[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内容要点,涉及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题目中的引文在选文第⑧段,我们可以该段为中心发散,明确答案的有效区间。例如,第⑧段引文后的一句话“促织,可以想到催促纺织,催促劳动,提醒人一年过去了大半,劳动成果已在手边,还得再接再厉”就可以作为答案的一个要点。7.①引用狄更斯小说《炉边蟋蟀》中的语句是为了突出秋夜蟋蟀叫声的清亮、饱满、高昂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②引用蒲松龄小说《促织》中的故事是为了强调、颂扬人的执着奋斗、无惧无畏的精神力量;③通过引用,使文章实处生虚、虚实结合,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也起到了突出主旨的作用。(前两点各1分,后一点2分)[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一般情况下,作者引用文学作品中的相关内容,属于联想,在于以虚写实,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故事性,当然也突出了文章的主题。除此之外,还要结合两部作品中的引文具体分析。8.①表达了作者对现实中某些人慵懒、懈怠的品性的厌恶;②表达了作者对自哀自怜、没有坚实丰厚根基的刻意潇洒的唾弃;③表达了作者对虚掷光阴、浪费生命、不负责任的颓废人生观的批判;④表达了作者号召人们向促织学习,奋力唱好自己生命的歌的美好愿望。(前三点答到两点给4分,第四点给2分)[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首先要答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什么,再做出评价。第⑫段连用若干反问句,诘问当前社会上的某些人,显然是针对第⑩⑪段指出的情况而言的。作者对某些人的不满,与对前九段中对蟋蟀的赞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的态度、情感也就清晰了。回答时,可找出作者将某些人的表现与蟋蟀的表现进行对比时的情感、态度的词语,再提炼出观点,最后分条作答。5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22:40:37 页数:5
价格:¥3 大小:20.95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