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史复习 专题闯关)2022届高考历史 经济史部分 最新模拟题考前专测 专题十九经济体制改革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33

2/33

剩余3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详解版)2022届高考历史《通史复习专题闯关》精选2022年最新模拟题考前专测:专题十九经济体制改革一、选择题1.(吉林市2022学年度高中毕业班摸底测试)流行语是一个时代的反映,下列流行语中,不属于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是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B.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C.摸着石头过河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答案】A【解析】改革开放是从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思想基础。因此答案选A。2.(永州市2022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后者不同于前者的是A.改变了此前的土地所有制性质B.农民经营土地的自主权扩大C.违背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D.反映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材料反映毛泽东时期实行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邓小平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民公社化运动是集体经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分散经营,故B正确。两者都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3.(河南省豫南九校2022届高三第四次联考历史试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农村改革给城市改革提供了成功的经验,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此处“成功的经验”主要是指A.“逐步废除全国范围内的人民公社体制”B.实行政企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C.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D.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激发经营主体的积极性33\n【答案】D【解析】考察对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最大成功之处就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把土地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故选D。4.(2022年辽宁省本溪一中、庄河高中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联考文科综合试题34题)改革开放后农村的民谣:“过去是喊破嗓子打烂钟,出工最早九点钟。现在不用队长叫一声,上工天不明,收工点了灯”。这一变化缘自①产品分配的方式发生变化②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变化③基层生产组织形式的改变④农业合作社运动向纵深发展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的变化: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生产积极性提高。②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没有变化,仍然是集体所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推动了农业合作社运动的结束。5.(2022年宁夏银川一中高三年级第六次月考文科综合试题32题)下表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变化的情况。导致这种变化的政策因素是项目年份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产值(亿元)结构(%)产值(亿元)结构(%)1978359599.1300.919975667675.81809624.2①创办经济特区②大力发展乡镇企业③扩大企业自主权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A.①③B.②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答案】C【解析】改革开放后我国国民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推动国民经济所有制结构变化的因素有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各选项①②④项符合题意,第③项扩大企业自主权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重要做法,与国民经济所有制结构的变化没有必然联系。6.(2022年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30题)图四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历程,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33\n图四A.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完全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的过程B.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C.由向苏联学习到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D.由被迫闭关自守到积极主动对外开放的过程【答案】C【解析】考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图表反映的内容来看,是由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故符合的只有C。7.(2022年广东省深圳高级中学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文科综合试题18题)1984年3月24日,《福建日报》在头版头条的位置发表了一封对中国企业有着划时代意义的信,在福州召开工业会议期间,福建省55位国有企业厂长经理向省委呼吁——《请给我们“松绑”》。这里的“松绑”是指A.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C.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D.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答案】A【解析】考察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时间“1984年”和国有企业要求给他们松绑,可以推断为计划经济对国有企业管得过死,人们要求扩大企业自主权,与1984年中央开始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情况相符,故正确答案为A。8.(2022年浙江省杭州师大附中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20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农村改革给城市改革提供了成功的经验,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此处“成功的经验”主要是指A.“步废除全国范围内的人民公社体制”B.实行政企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C.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D.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激发经营主体的积极性【答案】D33\n【解析】本题考查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功的,并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产生重要影响的内容。A项可排除,废除人民公社体制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无关联;BC两项错误,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不存在这两项内容。本题选D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实行了相同的措施。9.(2022年浙江省杭州师大附中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23题)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A.土地的使用权B.土地的用途C.土地的所有权D.土地的规模【答案】A【解析】从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者责任制,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土地的用途、所有权(实行集体土地所有制)以及规模都没有发生变化。10.(2022年江西省六校高三年级联考30题)据《华东经济管理》1991年S2期统计“从工业总产值(1980年不变价)看,江西纺织化纤部分企业1990年工业总产值比1983年增长48.04%,年均增长6.86%,……”。当时江西纺织化纤部分企业能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主要是A.国民经济全面整顿思想的提出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的时间是1985年,故选B。全面整顿发生于文革时期1975年,加入世贸是1995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是在21世纪初,都不符合题目的时间界定,故排除。11.(2022年山东省烟台市高三诊断性测试历史试题14题)1985年,邓小平指出:“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是一项长期持久的政策。本世纪内不能变,下个世纪的前50年也不能变。50年以后又怎么样?那时,中国同外国在经济上将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千丝万缕的联系怎么能断得了呢?”他的这一观点主要基于A.发展生产力 B.全球经济的整体联系性C.落实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方针D.消除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新时期经济建设。由材料信息可知,邓小平认为,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逐渐深入,中国必须融入世界,因此,中国必须坚持对外开放,这是一项长久的政策。故B符合题意。33\n12.(2022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18题)右图是1978年12月小岗村18户农民按下的“红手印”。他们立下生死状,约定分田到户。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人民公社被撤消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C.18户农民分田到户具有很大的风险D.小岗村分田到户拉开改革开放序幕【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改革开放。根据题干“立下生死状,约定分田到户”说明有一定的风险。A项属于政治改革,题干属于经济体制改革;B项中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开始。D项不符合题干内容。13.(2022年陕西省咸阳市高考第一次模拟检测历史试题17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将延续了五十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表述改为“规划”。发生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我国A.全面实行了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政策B.废弃了计划调控经济的手段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D.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答案】C【解析】考查市场经济体制。把“计划”改成“规划”说明经济调控上采取了更加宏观的方式,这与市场经济体制密切相关,选择C项。14.(2022年安徽省淮北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12题)图3是1980年摄于北京故宫的一幅照片。图中红旗轿车前的牌上写有“在不影响我处工作情况下,观众使用车照一次收费两角”字样。若给此照片取一标题,较为合适的是A.市场经济春风吹进皇宫B.民族汽车工业重获新生C.传统经济观念根深蒂固D.自主经营观念深入人心图3【答案】A33\n【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图3的目的是为了盈利,而不是为了展示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状况,看不出是“自主经营”,并且这种做法与传统经济观念相对立。因此,本题应选A。15.(2022年湖北七校联考文综历史33题)20世纪60年代上海承担导弹研制任务后,一批传统产品生产厂,如造纸厂、纺织厂、手工工厂被改造为超高强度合金钢、特种有色金属、半导体材料等新材料生产厂、电子元器件生产厂、精密加工厂以及仪器仪表厂。这表明导弹研制A.增加了造纸业和纺织业的科技含量B.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C.依赖于我国传统工业的发展D.推动了上海的产业结构调整【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传统产品生产厂,如造纸厂、纺织厂、手工工厂被改造为超高强度合金钢、特种有色金属、半导体材料等新材料生产厂、电子元器件生产厂、精密加工厂以及仪器仪表厂,这就是一个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故选D。16.(2022年湖北七校联考文综历史34题)2022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A.改变了农村的所有制结构B.取代了农村家庭承包经营方式C.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进行政策调整的产物D.容易形成农业生产的垄断性经营【答案】C【解析】农民专业合作社出现后,农村仍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没有改变农村的所有制结构,排除A,暂时也不可能取代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方式,排除B,同时这也不是一种垄断性经营,排除D,故选C。17.(2022年马鞍山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科综合试题19题)观察中国经济GDP增长率变他图(右图),出现第二个快速增长期的直接原因是A.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C.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答案】D33\n【解析】考查考读图获取信息并理解与运用的能力。从图中可在第二个峰值是在1990年至1993年出现,注意限制词:直接原因。期间召开十四届三中全会,并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18.(安徽省宿州市2022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下表能够反映的史实是(  )年代1978198019851990199219941996国有工业比重(%)77.676.064.954.651.537.328.5(编自杨继绳《中国改革开放20年记实》)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②第一、第三产业不断发展③所有制结构不断改善④国有企业面临困境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国有工业比重的下降。是三大产业比例调整和第二产业轻重工业比例调整的结果不能单纯归因于第一、第三产业不断发展。也跟经济所有制的调整有关,排除②。国有企业改革后,活力增强,“国有企业面临困境”的表达不符合事实。排除④,故选C。19.(山东省日照市2022届高三第一学期模块考试)1984年3月24日,《福建日报》在头版头条的位置发表了一封对中国企业有着划时代意义的信,在福州召开工业会议期间,福建省55位国有骨干企业厂长经理向省委呼吁——《请给我们“松绑”》。这里的“松绑”是指()A.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C.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D.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答案】A【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对“松绑”一词的理解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松绑”是指在原来政企不分、企业管理权属于政府的背景下,要求政府放松对企业的干预和束缚,使企业拥有自主管理的权力,从而增强企业活力,与B、C、D没有联系,故应选A。20.(山东省日照市2022届高三第一学期模块考试)据入世谈判中国代表龙永图回忆,一般国家入世需要l~3年时间,而我们用了16年。最初6年就在讨论一个问题:“中国到底是不是市场经济”。当时我们反复讲,我们是市场调节和计划调节相结合的。最后人家说你不要讲了,你就回答我一个问题,你们搞不搞市场经济?当时谁敢讲这个话呀!这说明()A.中国需要进一步改革经济体制B.西方国家借经济问题施压中国C.世贸组织规则对中国发展不利D.中国入世需要权利与义务统一【答案】A33\n【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这段材料看,中国入世的主要障碍在于经济体制问题。新中国最初效仿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后,实行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相结合;1992年,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应选A。21.(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22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国家机构的改革反映了时代的变迁。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成立“国家计划委员会”,1998年更名为“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再到如今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这种变化反映出()A.机构精简,提高行政效率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C.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D.市场经济的发展已不需要计划【答案】C【解析】从“计划——发展计划——发展和改革”这样的演变,到现在更名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机构的改革反映了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市场经济的同时,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行政管理体制。22.(吉林市普通中学2022届高中毕业班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1992年,上海证券交易所15支上市股票价格三天之内暴涨570%……第二年初,全国大大小小的开发区增加到2700多个,是一年前的20多倍,……全国消费品价格平均上涨了13%,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上涨50%以上。对于这种经济现象说法准确的是A.改革开放尤其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后,中国经济发展迅速B.改革开放取得初步成果后,经济发展出现过猛、过热情况C.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建立以后,经济建设出现了新高潮D.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外资涌入使中国经济出现了异常发展【答案】A【解析】项可排除,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84年,与材料时间上不符;C项说法错误,体系至今未建立;D项对外开放说法不全面。本题选B项。23、(2022年河南省郑州市高中毕业年级第一次质量预测)1980年,某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一位老农高兴地说:“土地又归俺所有了,我愿种啥就种啥……”对此评价不正确的是A.正确反映了农村土地所有权的变革状况B.土地改革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这种责任制不符合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要求D.自主经营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80年代初农村“包产到户”、“包干到户”33\n的责任制迅速推广,联产承包责任制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到1983年初,全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已达93%。这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分析各选项,BCD三项正确,本题选A项,农村土地所有权没有发生变化,自1956年后一直实行的是集体土地所有制。24、(湖南省长郡中学2022届高三第五次月考)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标志着我国农村改革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下列对于我国新时期农村改革的说法,错误的是A.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和积极性。B.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C.农民自由支配土地,如种植经济作物供应市场、土地转卖邻居。D.这是全面推进农村改革重要措施之一,体现了我党执政为民的理念。【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了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农村改革措施。分析各选项,C项说法错误较容易排除,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实行的是集体土地所有制,农民只有经营权、使用权而无所有权,不可以转卖。25.(北京市西城区2022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在改革开放初期,经济特区不同于内地之处在于A.以扩大内需为目标B.实行资本主义制度C.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D.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答案】C【解析】经济特区。根据所学知识,特区的特特在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管理制度。故选C。26、(安徽省池州市2022届普通高中第一学期教学质量监测)下图反映的是1978—1985年中国进出口贸易额变化图,贸易额不断增加的原因不包括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B.外交成就的突破C.经济特区的设立D.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答案】A【解析】考查改革开放。把握图中的时间信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1985年尚未确立,选择A项。27.(江苏省无锡市2022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1991年首钢销售收入91.4亿元,是1978年的6.3倍;实现利税29.26亿元,是33\n1978年的6.72倍;实现利润23.6亿元,是1978年的7.9倍,平均每年递增17.22%,超过世界500强企业1953年以来平均增长速度的一倍……”当时首钢能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是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B.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的继续贯彻C.国民经济实行全面整顿思想的提出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完善【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中国现代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解。根据题干提示1991年首钢取如此成就的原因主要是得益于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了企业管理的自主权,分配制度的改革等。28.(湖北省黄冈市2022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34.日本内阁2022年2月14日发布的经济数据显示,日本2022年名义GDP总值约为5.474万亿美元,低于中国同年的5.879万亿美元。中国已正式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腾飞的奇迹最主要得益于A.1978年改革开放的决策B.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C.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的建立【答案】A【解析】1978年,中国开始了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从此走上了以发展经济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之路,创造了经济腾飞的奇迹。故选A项。B项是外部条件,不起主要作用。C项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D项是1992年十四大提出,是A项的体现。29.(2022年杭州市第一次高考科目教学质量检测)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再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这一时期“好路”的“路标”是A.加入亚太经合组织B.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邓小平在“南方谈话”是在1992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是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上,故C正确。30.(广州市执信中学2022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33\n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份的出现是因为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B.实行从沿海到内地的开放格局的确立C.农村改革已全面展开,城市改革刚起步D.改革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答案】C【解析】考查经济体制改革。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份是1985年,此时农村改革全面展开,城市改革刚起步,选择C项。31.(武汉市2022届高中毕业生二月调研测试)下表数据的变换表明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集体工业城乡个体工业其他经济类型工业1978年77.6%22.4%1980年0.02%0.48%1998年28.5%38.3%18.9%19.9%A.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基本形成B.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建立C.产业结构调整趋向合理化D.公有经济不再占主导地位【答案】A【解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是20世纪初,B错;表中只有工业,没有其他经济部门,反映不出产业结构调整,C错;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D错。表中反映的是所有制形势,A正确。32.(山西省晋中市2022届高三12月四校联考)邓小平曾指出,“农业稳了,工业也就稳了;农业不稳,工业就提心吊胆。”以下历史事件最不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A.大跃进B.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D.扩大企业自主权【答案】D【解析】考察对农业体制改革的理解。关键信息是:“农业稳了,工33\n业也就稳了;农业不稳,工业就提心吊胆”强调农业。而D项是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故选D。必修二第12课。33.(山东省潍坊三县联合2022届高三12月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英国《金融时报》;“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22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A.扩火企业盘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B.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三个代表理论的提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确立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D.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讲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城市体制改革等。1984对应国有企业改革,1992对应十四大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2022年对应加入世贸,故选A..其他选项不符要求。34.(安徽省黄山市2022届高考模拟考试历史试题)80年代初,我国的一些单位把对外经贸谈判当做“一场特殊的国际阶级斗争”,在谈判桌上设“前线政委”。导致这一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A.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很落后B.国际形势仍然复杂动荡C.“左”倾错误方针并未得到纠正D.思想观念依然陈旧僵化【答案】D【解析】考查改革开放。80年代初,已完成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但从材料的信息看,当时仍然是阶级斗争思想非常浓厚,也就是思想观念仍然陈旧僵化,选择D项。35.(浙江省2022届高三第一次五校联考历史试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从中获得了()A.土地所有权B.进厂打工权C.生产和分配自主权D.兴办乡镇企业权利【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新时期经济建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A项错误,B项不属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D项属于企业改革。36.(江苏省阜宁高级中学、大丰高级中学、栟茶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联考历史试题)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33\n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按照其观点,可能对下列哪一历史事件评价相对较高A.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B.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苏联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答案】C【解析】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材料中“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可知西奥多·舒尔茨对“小农经济”的评价是积极的,相对而言C选项是最符合这一评价的,选择C项。37.(安徽省宿州市2022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下表能够反映的史实是年代1978198019851990199219941996国有工业比重(%)77.676.064.954.651.537.328.5(编自杨继绳《中国改革开放20年记实》)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②第一、第三产业不断发展③所有制结构不断改善④国有企业面临困境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国有工业比重的下降。是三大产业比例调整和第二产业轻重工业比例调整的结果不能单纯归因于第一、第三产业不断发展。也跟经济所有制的调整有关,排除②。国有企业改革后,活力增强,“国有企业面临困境”的表达不符合事实。排除④,故选C。38.(安徽省宿州市2022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90年代初,国务院放开了国家管理的737种生产资料和交通运输价格中的648种,同期也放开了国家管理的农产品收购60种价格中的50种。与此直接相关的是A.南巡讲话与十四大召开B.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C.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D.重新启动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十四大。注意时间“90年代初”,南巡讲话与十四大召开都发生在1992年,符合题意。而B项在21世纪初。D项在2022年.均排除。C项与题意无直接相关。二、非选择题1.(2022年浙江省杭州师大附中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26题)(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33\n随着美洲和通往东印度的航线的发现,交往扩大了,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运动有了巨大的发展。从那里输入的新产品,特别是进入流通的大量金银完全改变了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劳动者;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日益扩大为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一个历史发展的新阶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0页材料二自18世纪下半叶,蒸汽机吐着白气推开现代化大门以来,人类文明发生了深刻的嬗变。在现代化进程的大舞台上,新老大国次第亮相,演绎了各具特色的发展篇章,这当中有一条堪称规律的结论:一个国家要保持充满活力、持续向上的发展态势,关键是让经济发展方式始终与时俱进,找到符合时代潮流、契合自身发展阶段的现代化路径……正是依靠工业革命,转向工业立国,才使英国这个孤悬一隅的小岛,孕育了超凡的能量,成为跨越两个世纪世界发展的领头羊。正是重视科技发明、信奉“专利制度就是将利益的燃料添加到天才之火上”,才使美国这个原本照搬欧洲技术的学生,成为一个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国家,抓住机遇跃居世界第一经济强国。——任仲平《决定现代化命运的重大抉择》材料三20世纪以来,中国曾有两次决定现代化命运的重要转型。60年前新中国的成立,完成了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历史性转变,彻底扫清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制度障碍,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30年前,我们以“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杀出一条血路”的决心。拉开了改革开放的恢弘巨幕,开始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使我们这个曾占据人类文明中心地位的古老民族,在落后世界现代化进程一个多世纪后,赶上了现代化的最新浪潮。——任仲平《决定现代化命运的重大抉择》(1)材料一中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是什么?(3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分析英国和美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原因。(4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中后期中国经历了哪两次决定现代化命运的重大转型?(4分)(4)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谈谈我们应怎样赶上现代化的最新浪潮。(3分)【解析】本题利用材料,考查学生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第1问可根据材料中所给出的信息,得出马克思、恩格斯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第2问根据材料二,概括分析出英国和美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原因。第3问从材料三,“60年前”、“30年前”等信息可以判断出中国经历的两次决定现代化命运的重大转型,指第一次,新中国成立;第二次,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第4问属于开放性试题,可酌情回答。类似问题考查到较多,需要较好的掌握,【答案】(1)影响:交往扩大;生产力水平提高;阶级关系变动;打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劳动者;世界市场逐步形成。(3分)。33\n(2)英国原因:率先进行技术革命,开展工业革命;走符合时代潮流、契合自身发展阶段的现代化路径。(2分)美国原因:重视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利用制度推动科技创新。(2分)(3)转型:第一次,新中国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制度转型;第二次,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开始了经济体制转轨的探索。(4分)(4)启示:加强与世界各地交往,扩大国际市场;重视科技发展,增强创新能力(或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或引进国外科技,消化创新);加强科技制度建设,为科技发展提供政治保证;走符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生产力发展。(3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得满分,若答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也可得分。)2.(2022年汕头市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第一次测评38题)(26分)在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过程中农业问题日益突出,农民的反抗行为也引发了人们的关注。材料一要理解农民的反抗,必须从这样的论断出发,即现代化、资本主义入侵传统的农民社会……对于农民社会来说意味着名副其实的灾难。——霍布斯包姆材料二农民的革命行为对于社会进步而言往往没有多大成效。相反,农民反抗的日常形式一一即弱势群体的日常武器:偷懒、装糊涂、开小差、假装顺从、偷盗、装傻卖呆、诽谤等等,反而是最有意义和最有成效的。——根据【美】斯科特《弱者的武器》材料三(70年代中国)当时农民已在相当程度上修改了制度,使得所谓“集体经济”面目全非。这种虚假的集体经济局面还有没有必要再维持下去?政府是否还有必要逼迫农民去“瞒”、去“偷”、去“借”,去“扩大自留地”,去变着法儿这样那样……这就是当时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选择。——高王凌《现代化转型中的农民反行为》材料四《1500—1820年欧洲各国农业种子的收益率》(单位:倍)阶段英格兰/尼德兰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德国/瑞士/斯堪的纳维亚俄国/波兰/捷克/匈牙利1500—15491550—15991600—16491650—16991700—17491750—17991800—18207.47.36.79.3——10.111.16.7————6.26.37.06.24.04.44.54.14.15.15.43.94.34.03.83.54.7————波斯坦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33\n请回答:(1)请以近代中国为例说明材料一的观点。(6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民反抗的日常形式”在苏俄和苏联时期各有何表现?当时政府如何应对这种形式的“反抗”?(8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70年代的“集体经济”指的是什么?当时中国农民非暴力的日常反抗行为对制度创新有何促进作用?(6分)(4)有人认为“工业革命成就了农业革命”,也有人认为“农业革命成就了工业革命”,材料四的数据支持哪种观点?说明理由。(6分)【解析】本题考查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过程中农业问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1)“资本主义入侵传统的农民社会”指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的对外经济侵略。具体到中国,就是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人教版必修2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介绍,中国传统的手工业无力与外国的机器生产竞争,纷纷破产。从而引发了必修1中的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2)苏俄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保证了政权的巩固,但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实施伤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列宁政府及时做出政策调整,实施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执政时期,为了加快工业化进程,推进农业集体化,牺牲农业发展工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有了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3)20世纪70年代中国农村建立绝对的集体经济的尝试是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制度下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现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4)论证农业革命与工业革命的关系:英国的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资本和劳动力,工业革命中的技术发明应用到农业,推动了农业革命。【答案】(1)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入侵(或开启现代化),(2分)导致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农民、手工业者纷纷破产,(2分)引发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2分)。(2)苏俄表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分)应对:实施新经济政策。(2分)苏联表现:农业集体化,牺牲农业发展工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2分)应对: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任意列举一个)。(2分)(3)指人民公社制度。(2分)作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产生(2分),引发农村经济体制改革(2分)。(4)观点:农业革命成就了工业革命。(2分)理由:英国在工业革命前就已开始了农业革命;(2分)率先开始工业革命的国家都是农业先进的国家。(2分)3.(2022年江西省六校高三年级联考40题)(25分)33\n研究性学习是高中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我们以“九江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主题展开探究。材料一远在三国时,九江已形成港口,这里是东吴水军活动的重要基地。东晋南朝时,九江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较快,成为商业繁盛的港埠,史称“南开六道,途通五岭,北导长江,远行岷汉”。隋唐时,自京城长安至岭南广州的著名大庾-梅岭商路重新拓展开通,经九江集散的货物增加,九江有了新的发展。宋代在九江设有转搬仓、茶运司,元代在九江设立榷茶都转运司,船只往来更为频繁。——《九江经济发展回顾》(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元时期九江经济繁荣的主要原因。(3分)材料二清咸丰八年(1858年),英、法侵略者迫使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九江被辟为通商口岸。十一年,英国在九江建立租界,其他西方列强接踵而至,开设洋行、公司、邮政局、银行、教堂、医院、会社、公馆、学校、俱乐部等,形成新的独立街区。同治元年(1862年),英国人设立九江海关,夺取征税权,同时兼管港口和航道,九江出现中国土地上由外国人征税的怪现象,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城市。——郭国胜《九江市历史概况》九江等茶叶出口地相继设立几个规模较小的分厂,如“九江新泰砖茶厂”、“九江顺丰砖茶厂”和福州的若干工厂等,从而基本垄断了这些地区砖茶生产。其间,虽偶有英商等开办砖茶厂,但均无力取代俄商地位。俄国在华砖茶业由于采取机器生产,产品成本低,又享有子口税,致使我国旧式砖茶制造业每况愈下。——《中国通史》第十一卷近代前编九江开埠以后,由于其“扼沪汉交通之咽喉,轮船接迹,铁轨交驰,赣省商业集中于此。森林矿产,靡不以此埠为转运趸积制造之所”;成为江西对接长江横向贸易路线的中介口岸,而一跃成为江西近代贸易的中心。“本省一切输出物产,莫不以此为输运枢纽。”——陈晓鸣《九江开埠与近代江西社会经济的变迁》(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五、六十年代九江在社会经济方面发生了那些深刻变化?指出发生这些变化的实质。(6分)材料三京九线的发展更大的经济价值在于带动了市场的繁荣,促进了中部经济增长带的形成,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京九铁路纵贯江西南北,辐射范围达16.7万平方公里,受惠人口2000多万。京九铁路开通以来,江西境内沿线地区依托强大运输能力,东依京沪、西靠京广、北通京津、南联港粤,实行优势互补,从而形成了中国最新、最长的经济增长带。京九线通车第二年,江西省京九沿线经济发展速度就高于同期全国经济发展的平均水平。图-1533\n京九铁路的开通,借两端对外开放程度高的国际化大都市的窗口作用和信息资源、通讯设施、商品集散等优越条件,江西充分发挥地区经济自然资源种类繁多、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等优势特点,大力发展出口贸易和来料加工,积极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往来,扩大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对外联络不断增多,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人民网严冰《京九铁路十年变化发展回眸》(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京九铁路建设对江西发展带来哪些重大影响。(8分)材料四2022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省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江西正处在人均GDP2000美元向3000美元迈进的重要时期,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期’,同时也是资源能源压力不断加大、生态环境质量容易恶化的关键时期,必须探索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子。同时,江西要根本转变欠发达地区的地位,必须从全局着眼、从长远出发,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保护江西的青山绿水,为江西未来赢得更多的发展权利、更大的发展空间。”——江西省发改委主要负责人就《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答记者问(4)请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与发展的时代背景和意义。(8分)【答案】(1)①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②经济重心南移;③政府重视(宋代在九江设有转搬仓、茶运司,元代在九江设立榷茶都转运司),贸易发达;(3分)(2)社会变化:①外国商品大量倾销。②加速了农业的商品化。③近代工业出现。④封建经济开始解体。实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6分)(3)①带动了市场的繁荣和地区经济快速发展②促进了沿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中部经济增长带的形成。③带动了经济结构的变化和相关产业的发展。④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了江西的交通运输结构。⑤积极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往来,扩大与国际市场的对接,对外贸易快速增长。⑥促进沿线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以及沿线思想文化交流和观念转变。(8分,任意4点即可)(4)时代背景:①国家深化改革开放,践行十七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②契合江西发展实际,发挥生态环境优势,根本转变欠发达地区的地位。③总结发达国家工业化发展经验教训,积极探索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新模式。(4分,任意2点即可)33\n意义:加快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利于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有利于探索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的新模式;有利于构建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的新支点;有利于促进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推动这一地区科学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4分,任意2点即可)4.(2022年山东省烟台市高三诊断性测试历史试题23题)(16分)有人把中国与全球化比喻为一对欢喜冤家,从被动参与、抵制反对到积极融入,悲与喜均对中国与世界产生了很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大门被打开,仅在山东境内就有青岛和烟台被辟为通商口岸。1861年被迫开埠以后,烟台港就有英国福开森等公司开辟多条新的国际航线,一位英国人在《1865年烟台贸易报告》中写到:“将近30年来,它和渤海湾的其他几个港口一起,成为欧洲与中国商品的巨大贸易中心。”通过进出口贸易,洋行获得了大量利润,尤以仁德洋行、士美洋行等为甚。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规定的税率,(中国)进口货为其价值的4—13%,一般普通进口物品为5%,较之开关前的税率降低了58—79%。──《开埠后烟台民族工业的发展》材料二1972年的一天,中国政府接到这一邀请之后,周恩来总理亲自打电话给外贸部的领导,说现在关贸总协定已经邀请我们加入了,考虑一下,是不是要加入。……当时有一种说法:关贸总协定是一个“富人俱乐部”。此外,它所宣称的原则是市场经济的原则,而且更为棘手的是,当时关贸总协定的缔约方当中,还有南非、韩国、以色列,这些都是我们的所谓“死敌”。……就是因为这些原因,我国决定暂不加入关贸总协定,以后视情况发展再定。这一定,就是三十年。材料三摘自2022年11月18日新华网请回答:(1)全球化的本质就是资本的扩张,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被动卷入世界市场所带来的危害。(4分)33\n(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完成中国抵制参加关贸总协定问题的表格填充(3分)影响因素理由阐释结论国际关系方面拒绝加入经济体制方面其它(3)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内因素分析2022——2022年我国进出口增速变化的主要原因。(7分)(4)综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经验教训?(2分)【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1)联系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等知识回答。(2)从20世纪70年代中国面临的国际压力、国内计划经济体制及对关贸总协定的认识误区角度分析回答。(3)由图表信息可知,中国进出口总额呈上升趋势;增长速度呈起伏状态。联系21世纪初中国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回答“原因”。(4)从开放与社会进步的关系角度分析回答即可。【答案】(1)危害:主权遭到破坏,国家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经济利益受损;变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4分)(2)国际关系方面:与某些成员国有意识形态的隔阂。经济体制方面:排斥市场经济。其它:对关贸总协定认识不足。(3分)(3)特点:进出口总额呈上升趋势;增长速度呈起伏状态。(4分)原因: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3分)(4)积极融入到全球化大潮中会促进经济的发展,反之,则会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2分)5.(2022年湖北七校联考文综历史40题)(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二改革开放以后,经过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等阶段,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正式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体制、运行机制和政府职能都有了不少改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是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以及正处在转制过程中,必然还会有不少需要改善之处,不应当按照发达国家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标准来对中国进行苛求。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加快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摘编自成思危《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与中国》材料三33\n80年代兴起的经济全球化浪潮的体制基础是现代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从体制上讲也可以说是市场经济的全球化。现代市场经济与传统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不同它在政府的作用、企业制度、市场规则、信用制度、贸易方式、国际协调等方面都实施了改造和创新发展出了几种不同模式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今天我们已经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等同于社会制度的思想束缚认识到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我们应当向搞了几百年市场经济的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和借鉴有用的知识和经验汲取别国的经验教训少走弯路。——《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⑵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结合材料二、三,谈谈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同经济全球化之间的联系。(15分)【解析】这道题目把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全球化联系起来进行考察,体现了高考命题的趋向,应该说从命题来看是独具匠心的。但是从答案的拟定来看有一定的不足之处,首先是第1问参考答案所讲的“商帮(商人)商业活动活跃,”商帮的出现应该为明清的事情,而第2问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因素所给的答案与教材所述不太一致。【答案】主要因素: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市场机制的广泛建立;世界各国各地区密切的经济交往和合作的推动;国际贸易规则和组织的建立与完善;国际格局的变化;国际协调机制的不断加强;形式多样的经济区域集团化的促进。(任答5点即可得10分)联系: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能够学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我国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好处。(5分)6.(2022年湖南省长沙市一中高三第六次月考试卷历史试题34题)(16分)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程文利,萨克斯,杨小凯和张定胜(Cheng,Sachs,andYang,2000,Sachs,Yang,Zhang,2000)证明,在一个自由经济制度下,由于分工增加生产力的好处和增加交易费用的坏处之间的两难冲突.均衡的分工水平由交易效率决定。交易效率极低时,最优的经济结构就是自给自足,其生产力低下,也没有交易费用。当交易效率在沿海地区稍微提高但又没有高到足以将所有人都卷入分工时,则发达地区的人会卷入分工,而交通不便地区的人们仍然自给自足。……交易效率低的国家,沿海运输条件好的居民与外国贸易,而交通条件差的地方自给自足,产生二元经济。在这种二元经济中,贸易条件对落后国不利。落后国可以用保护关税改进贸易条件,但这却以抑制分工的发展为代价。如果落后国进一步改进交易条件,则可与发达国通过关税谈判达成多边自由贸易,使国内国际分工水平提高,生产力提高,所有人的福利水平提高。民国后期和1949年后和1980年代前,中国是采用的前一种经济发展方法。而台湾1960年代后,中国1980年代后采用的是后一种方法。33\n——杨小凯《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注:杨小凯,1962—1968年就读长沙市一中。著名经济学家,澳大利亚院士,2022年、2022年两度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提名,2022年病逝。)材料二1996年岁末,朱镕基在北京作了一次经济形势的报告,他说:“有人提出,国有比重下降,私营比重上升,会不会社会主义变了?我想回答一下这个问题。我们讲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不是以国有制为主体。但我想,国有经济要掌握国家经济命脉。我1991年到北京来。1990年国有制工业占5%,合作制36%,这两个加起来91%,私营和外资不到10%。1995年,国有制工业34%,乡镇企业合作制36%,私营个体“三资”占30%。这个改变相当大。但有没有危险?我说没有。关键在于经济命脉。至于那些汉堡包、几个胶卷、头发夹子,你搞几个外资,有什么关系呢?”——摘自凌志军《中国经济改革备忘录》(注:朱镕基,1947年毕业于长沙市一中,考入清华大学。1949年由一中校友郭道晖介绍入党。中共十四大当选政治局常委,1993年任国务院副总理,主抓经济,1998年至2022年任国务院总理。)(1)根据材料一,概括杨小凯的经济观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朱镐基的经济改革。(8分)【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经济改革。第一问充分提取材料的有信息,逐条列出;第二问,中国的经济改革,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全会开始,逐渐深入。【答案】(1)交易效率决定分工水平。交易效率极低时,自给自足是最优的经济结构;当交易效率在沿海地区稍高时,沿海和内地形成二元经济。(3分)二元经济国家如果实行保护关税,则抑制分工;如果实行多边自由贸易,有利于分工水平、生产力水平、福利水平提高;中国长期实施前者,发展缓慢;改革开放后,中国实施后者,发展快。(5分)(2)十四大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快改革开放。(2分)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分)加快对外开放,加入世贸组织。(2分)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有利于经济结构的改善,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2分)7.(2022年浙江省嘉兴市高三第二次教学测试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39题)历史的经验告诉后人,改革有风险,但不改革常常有危险。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里根1981年2月18日向国会提出的“经济复兴计划”有四根支柱,这就是大幅度减税,削减联邦政府开支,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取消不利于工商业发展的规章约束和严格控制通货流量。它兼采供应学派和货币学派的主张,被人们称之为“里根经济学”,有人称之为“里根革命”。——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现代史编》33\n(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里根“经济复兴计划”出台的背景。其政策为什么被称为“里根革命”?(8分)材料二 自1966年全面推行新经济体制后,苏联政府和有关部门只是在减少计划的指令性指标、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和调整生产劳动积极性方面做做文章,未能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而且从1971年的苏共24大开始,勃列日涅夫在各种讲话中开始只讲“完善”和“发展”原有体制,否定和讳言“改革”,……使得新经济体制改革到70年代初就基本停止。直到80年代初,苏联的经济体制仍然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框。——张建华《俄国史》(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联经济体制在80年代初仍没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原因及后果。(10分)材料三 联产承包责任制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这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1983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8分)【解析】第一问第(1)小问从材料一“经济复兴计划”内容要求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可知,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滞胀危机,凯恩斯主义失灵。第(2)小问从“经济复兴计划”改变传统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中获得认识。第二问从勃列日涅夫改革局限性获得认识。第三问材料三反映了联产承包责任制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再结合所学知识,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答案】(1)面临严重的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问题;凯恩斯主义失灵。(4分)改变了战后长期奉行的经济政策,采用供应学派(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理论主张,反对政府对经济的过多干预。(4分)(2)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本身没有突破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2分)70年代起又过分追求稳定,否定和讳言“改革”。(2分)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滋生和积累,使苏联陷入困境。(6分)(3)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分)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2分);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2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2分)8.(北京市朝阳区2022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统一考试)(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民国元年9-12月预算,中央政府总收入2719万余元,总支出7009万余元……1913年4月北京政府与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团签订善后借款合同,借款总额2500万英镑,年息5厘,按84010实交,以关税和盐税为抵押47年偿清,本息共计67893597英镑。(1)依据材料分析民国初年的财政状况及其影响。(6分)33\n(请勿在此作答)20世纪30、40年代的一场侵略与反侵略战争是中华民族遭遇的严峻考验。(2)结合资料及历史知识,阐释日本侵华行为对中国近代工业的空前破坏。(6分)(请勿在此作答)1949~1978年被称为走传统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时期。(3)概括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工业化的主要特点及形成原因。(8分)(请勿在此作答)许多学者提出,应该以更加宽广的视野看对外开放,开放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建设领域。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顺应国际的发展潮流和国内改革的加快加深的需要,走向了对外开放水平的质的飞跃的新阶段。(4)简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加大全方位开放力度的主要表现。(6分)(请勿在此作答)【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炼信息的能力。考察的主要知识点是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比较。(1)问结合材料分析即可,关键是提炼材料信息,“总收入2719万余元,总支出7009万余元”“33\n84010实交,以关税和盐税为抵押47年偿清,本息共计67893597英镑。(2)问结合教材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经济遭受沉重打击的史实来分析概括即可。(3)问主要是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经济发展特点及原因,特点主要是经济发展模式、所有制结构。原因要结合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来分析。(4)问关键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方位开放力度”抓住这两点即可。【答案】(1)入不敷出(2分);北洋政府出卖国家利权(2分);列强重利盘剥,对华控制加剧(2分)。(若答出加重人民负担,激化社会矛盾等可得2分)(2)战争破坏了近代中国东部地区原有工业基础(2分);日军占领中国大片领土,掠夺沦陷区资源(2分);以“军事管理”等方式控制工矿业(2分);控制铁路和大城市,挤压民族工业的生存空间(2分)。(答出三点即得满分)(3)计划经济体制为基础(2分;答出实行单一公有制或高度集中管理体制可得1分);优先发展重工业(2分)。工业基础薄弱(1分);严峻国际环境(1分);对苏联工业化的借鉴(1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1分)。(4)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分);开发开放浦东、加入世贸,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2分);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等)(2分)。9.(湖南师大附中2022届高三月考试卷)(14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现代资本主义较之传统资本主义正在发生如下变化:首先,国家对经济实行系统的宏观调控和干预……其次,国家职能的变化,即国家不再是单纯的资本主义制度的维护者,而且是国民经济的管理者、各种经济法规的制订者和执行者。……现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建立了福利制度,被称为“福利国家”……社会阶级关系的调整和中间阶层的壮大。罗斯福“新政”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又通过累进税、遗产税和财产转赠税等措施适当进行社会财富的再分配。通过发垄断发、限制垄断价格、财政支持等办法扶植中小企业,结果是造就了一个庞大的中间阶层……股票不再是少数资本家所拥有,企业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陈启懋《罗斯福“新政”是现代资本主义的开端》材料二邓小平模式,作为中国现代化的第六次政治选择,是毛泽东模式的改良型,一方面,它既具有市场经济的现代化导向性,这是邓小平模式与毛泽东模式最大的区别,另一方面,她继承了毛泽东模式原有的强大政治资源,通过一个强大的有社会广泛基础的执政党,以实现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政治稳定,保持着强大的政治整合力。因此他在政治类型学上可以归结为“后全能主义型的新权威主义”发展模式。——肖功秦《二十世纪中国的六次政治选择——从清末新政到当代改革开放》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罗斯福新政给资本主义发展带来哪些新变化?(4分)33\n(2)根据材料二,从社会主义的发展史来看,我们如何评价邓小平模式?(4分)(3)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说说两种发展模式有何相似之处?(6分)【解析】第1问罗斯福新政给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新变化,可根据对材料一的分析、概况来回答;第2问评价邓小平模式,可根据材料二的内容来回答。第3问两种模式的相似处,可根据所学从背景、内容、性质、位位和结果等角度来回答。【答案】(1)新变化: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②国家职能变化;③普遍建立福利制度;④社会阶级关系的调整和中间阶层的壮大;⑤人民资本主义出现(企业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答对四点给全分)(2)邓小平模式既具有市场经济的现代化导向性,又继续保持执政党的强大力量,为中国创造了一个稳定的改革环境。邓小平模式代替了毛泽东模式,成为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新模式。(4分)(3)背景:都是应对危机的产物;内容:都运用了市场与计划手段;性质:都是在没有改变社会性质前提下的改革;地位:都是本国发展道路上重要的转折点;结果: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言之有理即可。答对3点给6分)10、(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22届高三测试)35.(30分)人口迁移的变化反映出某一个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思想观点等方面的变化。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汉人凿井而饮,耕田而食,蚕绩而衣,凡所以养生者,不地著则不得也。故安先世之田宅,服先畴之畎亩,守前人之世业,十世百世,非兵革易代,虏掠驱逐,则族坟墓恋乡并不忍移徒,此汉人之恒性,汉人之生理,古今不易者也。今也背乡井,弃世业,抛椰百器,远离亲戚姻娅,转徒东西南北而无定居,寄食于异乡异域,一去而不复返,此岂人之性也哉?有不得已焉耳矣!一一元《胡祗通全集》材料二鸦片战争后,资本帝国主义抉其大量余资,与新式机械,在通商口,岸渲染了些资本主义的色彩。……迨欧战爆发,列强无暇东顾,因此中国幼稚的民族工业,乘机抬头,使中国渲染了很浓的资本主义化的色彩。……于是农村中的劳动力,初则剩余的劳动者都涌到城市里去了,继则农村中的青年劳动力,即是生产的中坚份子羡慕着都市的繁荣,投身工业的比较能够多得些工资,也都向都市中乱涌,向资本家出卖其劳动力,终则以农村衰落,而建筑于农村上的工业,日形没落,……因此,从农村涌到都市的劳动者,都成了可怜的失业之群。所以农村劳动力胡乱的拥进都市,一方面,使农村中失却生产的中坚份子一一青年劳动力,而另一方面产生了大批的失业之群,这当然是人口变动的变态。一一金轮海《中国农村经济研究》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城镇迁移人口的演变33\n期间迁出入农村(县)市、镇农村迁向市镇人口万人%万人%万人%1982—1987迁出2076.0267.99977.2432.001545.1974.43迁入721.5023.632331.6976.371985—1990迁出2310.1162.481279.0037.521671.8278.48迁入590.4717.302822.2982.701990—1995迁出1985.5559.751337.4340.251194.7160.17迁入948.5528.562374.0271.441995—2000迁出7316.2458.705148.1741.3055065.5068.96迁入1710.9411.8512728.1488.15资料来源:1987年、1990年1%人口抽样调查和1990年、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计算。(1)材料一反映出当时汉人具有怎样的传统观念?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农村人口迁移的原因。(8分)(2)概括材料二中作者对近代中国农村人口迁移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农村人口迁移所导致的经济和文化观念等方面的影响。(10分)(3)结合材料三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人口迁居城市的原因。联系史实,从原因上分析中国近代和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口的迁移有何本质的不同。(12分)【解析】(1)从材料中“安先世之田宅,服先畴之畎亩,守前人之世业,十世百世,非兵革易代,虏掠驱逐,则族坟墓恋乡并不忍移徒,此汉人之恒性,汉人之生理,古今不易者也”提取信息,可知汉人安土重迁,但由于战争、灾荒等原因被迫迁移,联系古代影响农民迁徙因素等知识回答其他原因。(2)从材料中“向资本家出卖其劳动力,终则以农村衰落,而建筑于农村上的工业,日形没落”等信息归纳第一问。从人口迁移的双重影响角度分析第二问。(3)从改革开放后生产力发展、政府政策调整等知识角度回答“原因”。从近代中国被动城市化和现代中国城市化特点等角度分析“本质”不同。33\n【答案】(1)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2分)。迁移的原因:灾荒和战乱导致农民破产流亡;土地兼并使农民失去土地;沉重的赋役负担;政府的强制迁移;唐宋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每点2分,答出其中3点得6分)。(2)农村人口迁入城市造成农村的衰落,也无助于工业的发展。(2分)认识:消极影响:使农业劳动力减少,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也不利于工业的发展。(2分)积极影响:客观上推动了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城市化进程;受城市文明的影响,农民的行为和观念发生变化;给根深蒂固的宗法制度以有力的冲击;成为近代中国工人阶级的一个主要来源。(6分,回答其中3点可得6分。)(3)原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剩余劳动力;城市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农民观念的变化;政府户籍管理制度的变化;(每点2分,回答其中共中三点得6分)近代农村人口的迁移主要是在外国经济入侵导致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的背景下,破产的农民被迫迁入城市,是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反映;当代农村人口的迁移主要是在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城市经济的活跃的背景下,农民主动迁移,是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表现。(6分)11.(茂名市2022年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39.(26分)中国的GDP在2022年超过了日本,跃居世界第二,关于GDP的话题引发了众多网友的热议,历史老师也乘热打铁,要求同学们开展题为“世界GDP大国百年兴衰启示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下面是某同学为此而上网收集的部分材料。材料一两千多年来,中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但到了1895年,中国经济受甲午战争战败的拖累,这个位置被美国所取代。……甲午战争时,中国的GDP大约是日本的5倍,没想到日军却打了胜仗。材料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CDP的发展与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密切相关。二战后,美国又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有力地推动美国经济的发展,1945—1969年,美国GDP翻了一番还多。材料三1937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位。二战后,苏联GDP长时间稳居世界第二,直至20世纪80年代,苏联的GDP被日本超过。对苏联GDP排名的升跌,有人感慨:“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对苏联和日本GDP排名的易位,有网友留言:“看看两国政府的财政支出,就能明白其原因。”(1)某同学这样分析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中国的GDP优势只胜在数量,在质量上却输给日本,工业化的进程远比日本缓慢是中国节节失利的经济原因。”他的分析有道理吗?请说明理由。1895年中国甲午战败,失去GDP世界第一的位置,请谈谈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危害。(10分)(2)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扩大国内市场迅速发展经济的政治前提是什么?二战后美国是如何占据广阔的国际市场的?(6分)(3)材料三中的“萧何”33\n指的是什么?中国后来是如何解决好这个问题的?请说明苏联和日本的财政支出对GDP增长的不同影响。(8分)(4)通过上述探究学习,你获得最重要的历史启示是什么?(2分)【解析】第一问分析理由时注意从两国当时占主导成分的经济因素来看:中国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日本则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而谈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危害时,要注意考虑到《马关条约》中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的条款,从此处着手即可。第二问政治前提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回答。而美国是如何占据广阔的国际市场的,实际上是考察二战后美国在世界上的经济扩张。第三问中的“萧何”结合材料和后一问中国是如何解决的能推断出。中国如何解决的是考察中国改革开放中的经济体制改革。说明不同影响时注意了解苏联和日本的财政支出的主头,再来回答。第四问回答启示时,要注意三则材料所阐述的史实的角度:中日苏美崛起的原因。围绕这个角度,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有。(1分)理由:①中国:洋务企业的诸多弊端制约了发展,民族工业在夹缝中发展缓慢,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②日本:明治维新中推进殖产兴业,推动民间企业兴起,掀起工业革命的热潮,推动日本逐渐向先进工业国转变。(4分)危害:巨额战争赔款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不得不举借外债;新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有利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共5分,答出1点2分,答出2点4分,答出3点5分)(2)政治前提:通过美国内战(南北战争)实现统一与稳定。(2分)国际市场:建立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通过马歇尔计划控制西欧市场。(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3)“萧何”: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2分)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分)影响:①苏联:与美国争霸造成军费开支过高,不利于GDP的增长;(2分)②日本:大量资金投向科教和福利,有利于GDP的增长。(2分)(4)考生言之有理,皆可得分。(2分)12.(皖南八校2022届高三第二次联考)36.(26分)商业是一个国家很重要的经济部门,商品经济的发展常常给一个国家的经济生活造成重要的影响。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33\n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材料二材料三英国1555年经由北方海路从事海外贸易的莫斯科公司,是英国对外贸易领域中股份公司的雏型。此后又出现近东公司(1581年)、东印度公司(1600年)、非洲公司(1618年)等。从1688年“光荣革命”到1695年间,股份公司的数目已从22个增加到150个。与此同时,黑奴贸易兴起。从1680年到1775年,英国从非洲运往西印度群岛的黑人,就有300万左右。当时利物浦成了奴隶贸易的中心,1795年它集中了英国奴隶贸易的5/8和欧洲奴隶贸易的3/7。奴隶贸易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提供了货币资本,著名的冶炼业资本家安东尼·培根,就是一个奴隶贩子。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片所示绘画风格兴起的原因,并概括这一时期我国城市商业发展的特点。(8分)(2)材料二反映了改革开放前我国国内商贸呈什么状况?这种局面后来是怎样逐步解决的?(12分)(3)据材料三说明工业革命前英国海外商贸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海外商业发展与工业革命的关系。(6分)【解析】本题考查中外不同时期商业的发展,涉及中国宋代商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新航路开辟后到工业革命英国海外贸易的发展。(1)问《清明上河图》属于社会风俗画,呈现的是北宋末期、徽宗时代首都汴京的规模和日常商业的发展状况。关于这一时期商业的发展特点回归教材,抓住两个“打破”:即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市的经营时间和空间被打破。(2)问粮票的出现一方面是物资的匮乏,只能定量供应,另一方面与中国照搬苏联的模式,实现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有关。具体慨况如下图:33\n如何逐步解决这一局面,即回答中国如何逐步开展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史实: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邓小平南巡和十四大等重要史实,依据教材回答即可。(3)问英国海外贸易的特点,抓住材料“股份公司的数目已从22个增加到150个。与此同时,黑奴贸易兴起。”等关键信息概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重要要素包括:资金、技术、劳动力、原料、市场。材料中“奴隶贸易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提供了货币资本”,同时不但开拓了海外市场。【答案】(1)原因:商品经济、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2分)特点:商贸活动突破时空限制,市、坊混置;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繁华的工商业市镇日益增多。(6分,任答两点可得满分)(2)状况: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商贸活动缺乏活力,市场物资奇缺,完全凭票证供应,商业萧条,人民生活困难。(4分)解决: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基本战略,改革开放拉开序幕;农业方面首先实行联承制,又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与此同时对外开放逐步展开,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1992年邓小平南巡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定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2022年我国加入WTO。(8分,任答四点可得满分)(3)特点:兴办商贸股份公司,进行罪恶的奴隶贸易,积极开拓海外市场。(3分)关系:英国的海外商业发展,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必要的资本、市场,是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重要动力。(3分)13.(马鞍山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科综合试题历史部分)(28分)通货膨胀,意指一般物价水平在某一时期内,连续性地以相当的幅度上涨的状态。它对社会发展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6世纪以前,西欧的物价在数百年内一直是比较稳定的。只有当战争、歉收、瘟疫时才会发生暂时波动。但在16世纪欧洲各国流通的贵金属重量增加了3倍,相应地从16世纪30年代起,物价一直迅速上涨。……到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比16世纪初平均上涨了4.2倍,法国物价指数比16世纪初高2.2倍,英国高2.6倍,荷兰的主要城市高3倍,阿尔萨斯、意大利和瑞典高将近2倍。——摘自萧国亮、隋福民著《世界经济史》(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16世纪欧洲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从社会转型角度,分析物价上涨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8分)材料二法币发行与物价指数表年月法币发行量(亿元)发行指数上海批发指数重庆批发指数1937年6月14.1111945年12月10319732885140533\n1946年12月372612642571326881947年12月331885235383401071948年8月66369464707054927000一一摘自刘克祥、陈争平著《中国近代经济史简编》(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1946—1948年国统区产生恶性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10分)材料三1985—1989年我国物价指数上涨情况表年份1985年1986年1987年1988年1989年物价指数11.9%7%8.8%20.7%16.3%——据《巨变1978年—2022年中国经济改革历程》相关数据整理材料四从1988年8月中旬开始,各地先后出现抢购先兆,在上海,8月17日、18日,抢购的迹象已经明显,……从8月19日起出现全国性抢购狂。……银行门前提款的人拥挤不堪,上海银行告急。——摘自尹永钦、杨峥晖《巨变1978年—2022年中国经济改革历程》(邓小平)在1988年5月19日说:“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决步伐。物价问题是个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是由国家规定。”“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上一个大包袱,……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摘自金冲及著《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四卷(3)依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物价变动的特点。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通货膨胀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10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主要以物价问题分别考察16世纪的西欧、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和改革开放后80年代中期的中国的经济发展情况。(1)问要结合新航路的开辟一起的变化分析理解。(2)问联系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的经济情况,及国民党的经济政策来分析。(3)问特点结合材料很容易判断。影响要结合以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来分析。【答案】(1)因素:通过开辟新航路,欧洲殖民者从非洲和美洲掠夺了大量的黄金和白银,导致欧洲贵金属大量增加。(4分)影响:导致封建地主势力衰落,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或引起欧洲的价格革命);推动了欧洲社会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或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4分)(2)原因:国民党发动内战,导致军费激增;国民政府实行通货膨胀政策(或国民政府滥发纸币,实行通货膨胀)。(4分)33\n影响:严重摧残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使四大家族的官僚资本急剧膨胀;严重恶化了人民的生活;加速了国民政府统治的垮台。(6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3)特点:物价上涨幅度大;物价波动幅度大;物价上涨持续时间长。(6分)影响:全国性抢购风潮的出现,导致经济秩序混乱,使经济体制改革遭遇困境;推动了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4分)33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22:32:13 页数:33
价格:¥3 大小:1.03 M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