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版高考历史一轮训练课后限时集训31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含解析人民版202304061182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0

2/10

剩余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课后限时集训(三十一) 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时间:75分钟 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1.据下表推断(  )1958年苏联故意拖延履行核协定中国提出“全民办铀矿”“大家办原子能科学”的口号1959年苏联不再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中国已经在“全民办铀矿”的过程中获得了土法炼铀的经验,“大家办原子能科学”也取得一些技术成果20世纪60年代苏联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中国进入完全自行研制原子弹的历史,并于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A.“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具有前瞻性B.中国原子能事业发展受制于中苏关系C.中国人民具有独立自主的精神D.“大跃进”运动制约了科学技术的发展C [面对苏联背信弃义的恶劣行径,我国在原子能事业的研究过程中并未停滞不前,而是稳步向前发展,最终实现突破式发展,主要依靠的就是中国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两弹一星”精神,故选C项,排除B项;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大跃进”是“左”倾冒进的产物,材料反映的是中国人独立自主精神在研制原子弹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2.我国科技发展战略分别经过了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到“科教兴国”和“科学发展自主创新”战略,中国科技发展在半个多世纪里完成了西方科技数百年的发展历史。这说明中国科技发展战略(  )A.违背历史发展规律B.符合中国国情实际C.攻坚重点始终不变D.受苏联模式影响较大B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是党和国家根据中国国情制定出来的,由于国情与时代不同,中国科技发展战略有自己的特点,改革开放前重点发展国防科技,目的是巩固新生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保障国家安全;改革开放后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科技重点为经济发展服务,为提高综合国力服务,为持续性发展服务等,故B项正确。]3.(2020·晋城一模)1978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当时邓小平这一思想(  )A.加快了科技体制改革\nB.源于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C.推动了科技政策拨乱反正D.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C [科技政策拨乱反正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的全国科技大会结束以后,故C项符合题意。]4.中国《科技日报》总编辑刘亚东指出,在世界全球化加速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的科技研究,总结、汲取别人或国外的经验没有错,也是应该做的,但弯道超车往往成了投机取巧的代名词。由此可以推知中国某些科研工作者在科技研究中尚(  )A.存在忽视理论的短板B.缺乏脚踏实地的情怀C.存在盲目自大的情绪D.缺乏虚心学习的精神B [由材料可知,刘亚东认为,在现代中国,有一些科研工作者确实存在投机取巧的行为,缺乏一种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弯道超车者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而不是说他们不重视理论研究,排除A项;题干说明一些科研工作者盲目追求科技发展的高速度,与“盲目自大”无关,排除C项;刘亚东述及我国一些科研工作者“总结、汲取别人或国外的经验”,说明他们具有虚心学习的精神,排除D项。]5.(2020·乌鲁木齐一模)1978年8月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发表,这部小说以悲剧的艺术力量,震动了文坛,作品中对人性的描写,突破了长期以来文艺的清规戒律,形成了新时期第一个文学思潮——“伤痕文学”思潮。这类作品(  )A.遵循了写实风格B.抒发了浪漫情怀C.突出了理性思考D.表达了幻灭反叛A [由材料“以悲剧的艺术力量,震动了文坛,作品中对人性的描写……形成了新时期第一个文学思潮——‘伤痕文学’思潮”可知,《伤痕》是以反思过往为主题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故选A项,排除B项;突出理性思考是欧洲文学的特点,材料强调的是中国文学,排除C项;具有科幻反叛特点的是现代主义文学,排除D项。]6.1956年至1957年上半年,中国文坛出现了“干预生活,暴露问题,揭露阴暗面”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新潮,演奏出了一段转调的乐章。这一“转调”主要是由于(  )A.“双百”方针促进了思想解放B.三大改造丰富了创作内容C.文艺家敢于揭露社会矛盾D.“左”的文艺思想已清除A [1956年我国提出“双百”方针,材料中反映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出现,是在“双百”方针影响下文学领域出现的不同文学创作类型,故选A项;三大改造的时间是1953-1956年年底,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这种转调的文学创作风格,就是文学家敢于批判现实的表现,故C项是对题干信息的表面概述,不是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排除;\n1956年到1957年在文学艺术领域没有出现明显的“左”倾错误,“左”倾错误扩大是从1958年开始的,排除D项。]7.(2020·洛阳一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公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把技术学校、专科学校列入正规的学校教育系统。同时对高等学校的院系也进行了调整,特别是加强了高等工业院校。这一学制的调整(  )A.确保了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B.构建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C.适应了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D.推动了教育的全面改革完善C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对“技术学校”“工业院校”的重视符合国家开展经济建设对技术人才的需要,故选C项;“确保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是教育法的基本原则,排除A项;“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1965年左右初步建立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的措施是对教育的改革完善,不能体现“全面”的特点,排除D项。]8.(2020·德阳一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各大城市的许多医院、学校取消了原名,而代之以数字序号命名,如将“仁济”“培德”等名换成某某市第一中学、某某市第三人民医院等。这种做法意在(  )A.强调各类机构的平等地位B.塑造新时代的价值观念C.消除半殖民地社会的遗留D.继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名虽具有一定的历史传统,但它是旧时代的产物,而用数字序号命名则有利于树立符合新中国成立后新时代的价值观念,故选B项;用数字序号命名在于顺应新中国成立的价值观念,而非强调各机构的平等地位,排除A项;“消除半殖民地社会的遗留”在于清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排除C项;“仁济”“培德”等名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而名字序号化则不然,排除D项。]9.下表所列史实说明(  )1949年以前部分学者主张“体育救国”“体育强国”1952年6月毛泽东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20世纪50年代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反对国际奥委会制造“两个中国”的错误做法,甚至不惜退会A.体育往往被赋予特殊意义B.发展体育可以张扬国威C.人民体育体制的逐步确立D.体育的教育功能被挖掘\nA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体育救国”“体育强国”“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等口号以及利用体育运动维护国家统一可知,体育被赋予增强国家实力,维护国家权益等特殊意义,故选A项。]10.(2020·大同一模)下表为1949年后我国高校招生录取情况统计表(部分)。关于表中信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注:空白项表示数据暂缺)A.1958年招生人数超过毕业生数是“一五”计划的需要B.1962年录取率较低说明高等院校的教学秩序走向混乱C.1973年招生方式变化是“左”倾错误在教育领域的反映D.1977年参考生人数多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决策的结果C [1973年统一高考被“推荐上大学制度”取代,招生方式的变化是因为“文化大革命”对正常教育制度的冲击,故选C项;1958年招生人数超过毕业生数是因为“大跃进”运动带来高校急剧扩招,而“一五”计划是1953—1957年,排除A项;1962年属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高校的教育秩序并未混乱,录取率低的原因在于国民经济困难导致高校规模压缩和调整,排除B项;1977年参考生人数多是因为“文化大革命”对正常教育造成破坏,1977年恢复高考,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于1978年,排除D项。]11.下表是1949—1990年中国扫盲情况统计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年份全国人口总数(万人)文盲率(%)\n15岁以上人口文盲总数194954167—80.001964723972332738.1019821031882358222.8119901143331800315.88A.“左”倾导致“文化大革命”后教育受挫B.义务教育使文盲率快速下降C.制度变迁影响教育普及程度D.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教育发展C [根据“中国扫盲情况统计表”可知,从1949-1990年,文盲率大幅度降低,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普及程度提高,故选C项;从1964-1982年包含了“文化大革命”及以后的情况,文盲率却在降低,A项无法通过对比进行解释,排除;义务教育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才有的政策,排除B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12.(2020·汉中二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私人书商垄断了中小学的教材,开明书局等机构就以此为主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将教材出版交给了1950年新成立的人教社,由其负责中小学教材的出版,私人书商就此没落。这一变化(  )A.说明私人出版业绝迹B.有利于构建完整教育体系C.违背了“双百”方针D.旨在巩固新生人民政权D [材料反映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私人书商退出中小学教材的出版,转而由人教社负责,这一变化说明国家旨在通过中小学教材的出版,强化国家意志,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故D项正确;A项太过绝对,排除;B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双百”方针是在1956年提出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13.(2021·福建师大附中模拟)下表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1950年本科第一学期的教学计划》,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科目马克思列宁主义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史经济地理俄语高等数学基础体育周课时61121222学期总课时1322222442644444A.政治课在总课时中占比最大B.课程设置受到国家对外政策的影响C.贯彻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nD.课程安排体现面向工农的时代要求B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1950年本科第一学期的教学计划内容可知,俄语占了264个课时,远远高出其他学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大学课程设置受到“一边倒”的国家对外政策的影响,B项正确;政治课即马克思列宁主义、新民主主义论和中国革命史共占了176个课时,并不是总课程中占比最多的,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其贯彻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C项错误;课程安排没有体现“面向工农”,D项错误。]14.(2021·湛江调研)1954年召开的“全国中学教育会议”上,中央领导指出“学生都想当干部,轻视劳动、轻视劳动人民”,1955年全国文教工作会议决定“有步骤地实施基本的生产技术教育”。这表明当时(  )A.劳动价值观念受到轻视B.社会主义建设影响教育方针C.“科教兴国”战略开始实施D.人才培养目标脱离生产实际B [结合1954、1955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宏观背景以及具体的要求和决定内容“实施基本的生产技术教育”,可以得出社会主义建设影响教育方针,B项正确;A项说法与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不符;“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于20世纪90年代,C项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与材料表述相反。]15.(2021·常熟阶段抽测)1952年3月,教育部颁发《中学暂行规程》(草案)在全国试行。规程将“爱劳动”提升到“国民公德”的层面,要求教师“根据革命斗争和国家建设的实际”进行教学。该规程(  )A.适应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B.满足了国家对人才的需求C.促成人民教育事业的奠基D.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A [1953年我国开始“一五”计划,《中学暂行规程》将“爱劳动”提升到“国民公德”的层面,教师“根据革命斗争和国家建设的实际”进行教学,该规程有利于为国家建设培养人才,适应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故选A项;1952年,教育部颁发的规程,有利于为国家培养人才,还无法满足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排除B项;新中国教育方针的确立及各项制度的实施,为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排除C项;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材料重点强调爱劳动,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第16题12分,第17题13分,第18题18分,第19题12分,共55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十五贯》是昆曲传统剧目之一,\n它讲述的是赌徒娄阿鼠偷盗十五贯钱而杀死肉店主人尤葫芦,无锡知县主观臆断尤葫芦的继女苏戌娟和路人熊友兰是凶手,后经苏州知府况钟认真调查,终将真凶娄阿鼠捉住。1955年,浙江昆苏剧团对昆曲《十五贯》进行改编。改编后的《十五贯》紧扣当时反对官僚主义和主观主义的主题,成为一部具有鲜明政治主题和现实教育意义的优秀作品。1956年5月,浙江昆苏剧团进京演出昆曲《十五贯》,引起轰动,出现“满城争说十五贯”的盛况,一度濒临绝境的昆曲由此在新中国重新焕发生机。——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二研究部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注释集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昆曲”自拟题目,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释。(要求:观点明确,阐释须史论结合)(12分)[解析] 首先,读懂材料,昆曲《十五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新焕发生机,可以把论题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促进昆曲重新焕发生机或者保护昆曲要多方合力;其次,展开阐释,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最后,总结点睛。[答案] 示例一:论题:昆曲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良好政策。阐释: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提倡文学艺术为人民服务,“在向时代学习,向人民学习”的口号下,文艺工作者积极创新昆曲;1956年4月,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强调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为昆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1957年,周恩来指示成立北方昆曲剧院,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专业演员。结论: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注重保护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了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示例二:论题:保护昆曲要多方合力。阐释:保护昆曲首先要改革昆曲,昆曲需要增强通俗性,昆曲旋律优美,但唱词艰深,现代观众大多听不懂,昆曲保护首先要现代广大群众能欣赏昆曲。昆曲的保护还需要注意昆曲剧目的时代性,《十五贯》紧扣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教育意义,紧扣时代性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昆曲的保护还需要培养人才,投入资金等。结论:昆曲的保护是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艺术家及社会各方面的通力合作。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n中国创新政策的演进历程——摘编自黄茂兴等《新中国成立60年中国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成就与政策前瞻》结合题图和新中国的相关知识,围绕“科技创新与实践”自行拟定论题(任意一个或整体),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并谈及你的认识)(13分)[解析] 根据材料“中国创新政策的演进历程”,可知本题考查新中国创新政策与科技成就的关系。可以选取其中一段拟定论题,如“向科学进军”推动了“两弹一星”技术的发展。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提出“两弹一星”规划和“向科学进军”口号的原因、过程、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其影响,然后根据中国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提出自己的认识,主要从创新的重要性、教育的重视程度、科技人才的培养等几个方面进行。[答案] 示例:论题:“向科学进军”推动了“两弹一星”技术的发展。论述:新中国成立初期,科技基础十分薄弱,为此,我国建立研究机构,制定了以“两弹一星”为核心的科技发展远景规划,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广大科技工作者奋发图强,坚持自主创新,使我国在核弹(原子弹和氢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等领域相继取得了重大成就。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核威胁,巩固了国防力量,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综合实力,也推动了国民经济发展。认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科技取得显著成就表明,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既要树立自主创新意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更要优先发展教育;既要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也要完善科技人才培训机制;既要优化高科技企业发展环境,也要完善科技人才相关政策,提高科技人才吸引力。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50年初,中国先后与东欧五国签订了历史类和语言类留学生的双向派遣协议、技术类留学生的单向派遣协议。这些留学生负笈国外,开辟了新中国派遣出国留学生的先河。此后,中国政府还向苏联、朝鲜、越南、蒙古、埃及、印度等国家派遣了留学生。在这些留学生中很多人毅然放弃了国外的优厚待遇,不惜中断国外的学业,\n毅然决然回到祖国参加建设。——摘编自李涛《中华留学教育史录》材料二 1978年12月26日,新中国第一批52名访问学者赴美留学进修,从此揭开了中国向美国派遣留学人员政策的序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定并实施了新的、更大规模的、全方位派遣出国留学人员的政策,为中国当代留学活动注入新的元素。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在外交和国际关系领域都表现出了极大的自信和独立: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中国加入包括世界贸易组织在内的大多数国际组织,成为国际舞台上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此后,出国留学出现了留学渠道逐渐增多、留学规模逐渐扩大、出国热潮逐步形成的总趋势。——摘编自刘艳《新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留学教育发展的意义。(9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留学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9分)[解析] 第(1)问,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外交、科技等角度回答即可,如有利于打破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孤立与封锁,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加强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之间的联系,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第(2)问,根据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定并实施了新的、更大规模的、全方位派遣出国留学人员的政策”可得出改革开放,政府政策的引导;根据材料二“成为国际舞台上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可得出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根据材料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在外交和国际关系领域都表现出极大的自信和独立”可得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还可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角度思考。[答案] (1)意义:促进新中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有利于打破帝国主义的孤立与封锁;加强与社会主义国家的联系交流;推动新中国科技的发展;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2)原因:改革开放的推进;政府政策的支持;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19.(2021·黄冈六校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20世纪50年代前期,俄语一枝独秀。中学里学习俄语蔚然成风,东北所有的中学,北京和其他城市的59所中学都教授俄语;社会上也掀起了俄语学习的高潮,不同层次的俄语学习班、培训班、学校等快速发展。到1952年,全国有57所高校开设俄语专业,教育部只保留华东师范大学英语系负责培养全国的中学英语师资。1956年,教育部确定外语教学中俄语与英语的比例是1∶1,随后又规定俄语占1/3,2/3为英语和其他语言;1962年,周恩来指示要在10-20年内把世界上主要语种都办起来;1964年《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颁布,指出要注重各外语语种的比例,确立英语为第一外语。1979年,教育部要求语种布局要有战略眼光和长远规划,要把大力发展英语教育作为主要任务,同时注意日、法、德等外语的比例。以英语为主,多种外语全面发展的格局日趋形成。\n——孙国宽、王琴《从我国外语教育语种的演变管窥我国外交政策》根据材料归纳我国外语教育语种的演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这种变化作出合理解释。(12分)[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我国外语教育语种的演变是由以俄语为主到以英语为主、其他语言为辅,再到以英语为主、多种语言全面发展。关于解释可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对外政策发展演变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需要点出20世纪50年代前期、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新时期的对外政策变化同语言发展的关系。[答案] 演变:由以俄语为主到以英语为主、其他语言为辅,再到以英语为主、多种语言全面发展。解释:20世纪50年代前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敌视中国,中国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中苏关系密切并结成盟友,为了便于中苏之间的交往和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国家大力发展俄语教育。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的指导下,中国积极与一些西方国家和亚非拉第三世界开展友好往来;同时,中苏关系破裂。鉴于国际形势的这种变化,我国对语言教育政策进行了调整,俄语教育发展趋缓,英语教育发展速度较快并确立英语为第一外语。同时,为了便于中国同更多国家的交往,其他语种也有所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国际局势趋向缓和,我国先后与美、日等发达国家实现了关系正常化,与广大亚非拉国家的关系也进一步发展;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之后,开展了全方位的多边外交。在此背景下,我国逐步形成以英语为主、多语种全面协调发展的外语教育格局。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22:29:33 页数:10
价格:¥3 大小:189.00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