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版高考历史一轮训练课后限时集训8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含解析人民版202304061190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0

2/10

剩余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课后限时集训(八)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时间:75分钟 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1.(2020·乌鲁木齐一模)二战结束后,毛泽东提出了“两个阵营”“一个中间地带”理论,认为美苏之间或早或迟会达成某种妥协,但“中间地带”国家并不需要因此放弃自己的斗争而随之实行妥协。由此可知,中国共产党(  )A.正确估计了敌我斗争形势B.已有独立自主的外交思想C.认识到第三世界的重要性D.与苏联结盟出于迫不得已B [由材料“‘中间地带’国家并不需要……随之实行妥协”可知,中国在两极对峙格局下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思想,故选B项;材料未提及敌我斗争和中苏关系,排除A、D两项;“中间地带”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外的国家,并非第三世界,排除C项。]2.1950年2月的中国与苏联缔约谈判中,周恩来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坚持的立场让苏联代表“感到很惊讶”,甚至质问他中苏“还算什么同盟者呢?”周恩来的坚持,表明新中国(  )A.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B.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C.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D.建立了联合反霸统一战线B [根据周恩来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坚持的立场让苏联代表认为中苏“还算什么同盟者呢”可知,虽然双方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但是周恩来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仍坚持自己的立场,这体现了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选B项;“一边倒”是指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A项;“求同存异”方针是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排除C项;建立联合反霸统一战线主要针对的是美国的霸权主义,排除D项。]3.(2020·广州一模)1950年香港对内地贸易总值比上年增长了73.4%,但1952年却比上年下降了45.3%。香港对内地贸易总值急剧下降,主要是因为(  )A.苏联加大了对华援助B.新中国经济迅速恢复C.西方孤立和封锁中国D.内地改变了经济制度C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香港成为连接内地与西方国家的桥梁,因此香港对内地贸易的变化反映了西方国家对中国政策的变化,故选C项;苏联加大对华援助影响的是内地经济的发展,与香港对内地贸易下降无关,排除A项;新中国经济迅速恢复应该会促进与香港贸易的发展,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1952年我国尚未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经济制度并未改变,排除D项。]\n4.朝鲜战争爆发后,为了对中国实行禁运,美国要求产胶国禁止向中国出口橡胶。1952年9月,中国与锡兰签订了以“大米换橡胶”为主要内容的政府贸易协定。随后,其他亚洲国家也先后同新中国进行贸易。这些现象(  )A.得益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实施B.适应了国内经济建设的需要C.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高潮的出现D.表明中国放弃了“一边倒”政策B [以“大米换橡胶”为主要内容的政府贸易协定,有利于打破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我国的经济封锁,适应了当时国内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故选B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于1953年,排除A项;中国同其他国家的政府贸易协定与民族解放运动高潮无关,排除C项;新中国成立初期坚定走“一边倒”政策,排除D项。]5.(2021·广州质检)1954年,毛泽东会见尼赫鲁,阐述了中印等国拥有的共同点:都曾遭受过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他主张平等互利,共同努力防止战争,争取持久的和平。毛泽东阐述的这个“共同点”及其谈话精神(  )A.阐述了不结盟运动的基本内涵B.运用了求同存异的东方文化精髓C.开始了新中国的独立自主外交D.体现了西方传统的二元对立思维B [依据材料,1954年毛泽东会见尼赫鲁时阐述中印两国拥有的共同点,并主张平等互利,共同努力防止战争、争取和平,这些“共同点”的阐述体现了中印合作的基础,运用了求同存异的东方文化精髓,故选B项;不结盟运动兴起是在1961年,时间不符,排除A项;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兴起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毛泽东阐述两国的共同点,即两国能够合作的可能性,而西方的二元对立是一种“非此即彼、非彼即此”的对立方式,排除D项。]6.(2020·吉林二模)新中国成立后,针对与周边国家之间遗留的边界问题,确立了以“安定四邻,争取国际形势的和缓”为目的,以“平等、互利、友好的基础上加以解决”为原则,依据历史和照顾现状,“在解决之前,维持现状”的基本政策。与缅甸、尼泊尔、阿富汗、蒙古、朝鲜等国解决了遗留的边界问题。新中国外交上的这些做法(  )A.推动了亚非各国的反帝反殖斗争B.成为新中国顺利进行经济建设的重要保障C.体现出“一边倒”的外交战略方针D.具有强烈的革命性和浓厚的意识形态特点B [结合新中国刚刚成立,致力于国内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经济建设的展开这一史实可知,这一外交方针有利于营造和平周边环境,故选B项;方针以“安定四邻,\n争取国际形势的和缓”为目的,排除A项;“一边倒”是指倒向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排除C项;题干中提及的国家既有社会主义国家,也有资本主义国家,排除D项。]7.1954年,苏、美、英、法四国外长在柏林举行会议。根据苏联的建议,会议讨论了关于召开苏、美、英、法、中五国外长会议的问题,在与会国家的坚持下,美国政府不得不同意召开五大国会议来谈判解决亚洲相关问题(即日内瓦国际会议)。这表明(  )A.五大国在联合国事务中发挥决定性作用B.抗美援朝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D.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和平共处B [由材料“召开苏、美、英、法、中五国外长会议的问题,在与会国家的坚持下,美国政府不得不同意召开五大国会议来谈判解决亚洲相关问题”可知,1954年由于与会国家的坚持,美国政府不得不同意中国参与日内瓦会议,这说明抗美援朝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使中国能够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与国际会议,故选B项;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没有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排除A项;“广泛认可”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项;两极格局下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和平共处”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8.(2021·茂名联考)《人民日报》为了纪念抗战胜利10周年、20周年,先后刊登了专栏文章《苏联击溃日本帝国主义的历史意义》《人民战争胜利万岁——纪念中国人民抗战胜利二十周年》。这反映了中国当时(  )A.外交政策的转变B.计划体制的确立C.文化方针的变化D.工作重心的转移A [纪念抗战胜利10周年专栏文章强调打败日本是中国人民和苏联的功劳,反映了中苏关系友好,外交上实行“一边倒”政策。20周年专栏文章对苏联出兵和援助未提,源于中苏关系恶化,中国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由此可见中国当时外交政策的转变,故A项正确。]9.(2021·福建师大附中模拟)下面是中国对外援助变化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年份名称援助方式援助原则/政策援外支出占GDP百分比1971全国第一次援外工作会议总交货人部制无产阶级国际主义1.5119721973、1975、1977全国第二、三、四、五次援外工作会议承建部负责制同上1.511980全国外经工作会议投资包干制有出有进、平等互利0.17\n1983第六次全国援外工作会议承包责任制平等互利、讲究实效0.171991全国对外经贸会议总承包责任制形式多样、共同发展0.08A.以对外援助为工作中心B.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C对外政策逐渐趋于实用D.对外援助规模有所下降C [根据表中信息可知,我国对外援助的方式由指定总交货人部制发展为总承包责任制,对外援助的原则由发扬国际主义发展为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等,体现出这一时期我国对外政策逐渐趋于实用,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我国以对外援助为工作中心,A项错误;我国直到1992年才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B项错误;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仅从对外援助支出在GDP中所占份额的减少,不能得出对外援助规模有所下降的结论,D项错误。]10.下表是1955—1959年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统计表。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时间国家时间国家1955.08.01尼泊尔1958.08.25伊拉克1956.05.03埃及1958.11.01摩洛哥1956.08.01叙利亚1958.12.20阿尔及利亚1956.09.24也门1959.02.04苏丹1957.02.07斯里兰卡1959.10.04几内亚1958.07.09柬埔寨A.新中国的外交空间得到全方位拓展B.美国彻底放弃了对新中国的孤立政策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意义巨大D.万隆会议密切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关系D [表中所列国家均为亚非国家,这说明1955年万隆会议密切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关系,会后亚非国家掀起了与中国建交的潮流,故选D项;全方位拓展指的是与多种类型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而表中所列国家均为亚非国家,无法说明新中国的外交空间得到全方位拓展,排除A项;这一时期,美国并未放弃对新中国的孤立政策,且“彻底”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11.\n(2020·郑州二模)下图反映的是1961—1971年联合国大会上关于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席位的投票情况。总体来看,此种变化反映出(  )A.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B.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发挥作用C.第三世界主导了联合国D.中美之间的关系实现正常化B [“1961-1971年联合国大会上关于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席位的投票情况”反映出一个国家对国际社会的价值所在,支持率高说明中国对国际社会作用重大,故选B项;从图中来看,20世纪60年代以来,反对中国的票数忽高忽低,不能准确反映中国的综合国力情况,排除A项;联合国是二战后大国博弈的结果,第三世界影响力越来越大,但没有主导,排除C项;“中美之间的关系实现正常化”是在1979年,图中没有这个时间坐标,排除D项。]12.(2020·岳阳二模)1972年,针对尼克松访华的转播问题,美方提出由美国卫星转播。中国政府提出,中国租用美国卫星,由中国缴纳合理费用后使用,美国转播要向中国政府申请且缴纳转播费。这体现了当时中国外交(  )A.坚持强烈的主权至上原则B.仍具鲜明的意识形态特点C.意在强调中国的主导地位D.蕴含了反对霸权主义思想A [根据材料可知,美方要用美国卫星转播尼克松访华,而中国政府提出美国转播要向中国政府申请且缴纳转播费,这体现了中国外交坚持强烈的主权至上原则,故选A项。]13.1988年到1992年,我国结束了和苏联、蒙古、越南、老挝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敌对状态,实现关系正常化;进一步发展了与日本、印度等国的外交关系;恢复或建立与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文莱、韩国等国的外交关系。这一时期外交的丰硕成果(  )A.有利于改革开放的发展B.改善与西方国家的关系C.有利于团结第三世界国家D.推动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A [根据材料“我国结束了和苏联、蒙古、越南、老挝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敌对状态,实现关\n系正常化;进一步发展了与日本、印度等国的外交关系;恢复或建立与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文莱、韩国等国的外交关系”可知,改革开放后,我国外交进一步发展,特别是与周边国家发展友好关系,这能够为改革开放提供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故选A项。]14.(2021·仙桃检测)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指出:“过去有一段时间,针对苏联霸权主义的威胁,我们搞了‘一条线’的战略,现在我们改变了这个战略,这一改变的突出特点就是不再强调与美国结成共同抗苏的战略关系,但同时也并非重建中苏同盟。”材料意在表明(  )A.国际形势趋向缓和B.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C.必须坚持改革开放D.准备加入不结盟运动组织B [由20世纪80年代中国“不再强调与美国结成共同抗苏的战略关系,但同时也并非重建中苏同盟”即要实行“不结盟政策”,可知在新时期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故B项正确。]15.中共十九大以来,中国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向北同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向南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携手,向西同中巴经济走廊联通,再向西同欧洲重振辉煌的梦想交汇,同时和非洲各国永远做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这反映出我国外交(  )A.与世界大国的关系不断发展B.多边外交得到不断发展深化C.同发展中国家关系更加巩固D.重视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B [中国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开展经贸往来,有利于深化多边外交,故选B项;与中国开展经贸往来的国家并非都是世界大国,排除A项;与中国开展经贸往来的国家并非都是发展中国家,排除C项;非洲国家不是中国的邻国,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第16题12分,第17题15分,第18题16分,第19题12分,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的中美关系(节选)外交环境中美关系的改善,使追随美国的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改善关系,掀起与中国建交的热潮;美国从台湾撤军,断绝与台湾的“外交”关系经济建设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引进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发展与西方的经贸交流,为国民经济高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祖国统一中国提出“一国两制”的方针,为和平统一创造了条件文化教育中美关系的改善,促进了中美文化\n的交流日益活跃,美国的音乐、饮食、体育等传入中国,直接影响到中国人的思想、生活方式等变化从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阶段特征和成因方面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写明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解析] 本题以新中国成立后的中美关系为背景考查中美关系改善对中国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外交、经济、国际形势等方面来论证。[答案] 示例:论题:中美关系改善对中国的影响日益扩大。阶段特征: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美关系走向缓和,结束对抗,两国关系逐步走向正常化。成因: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格局发生变化;中美两国受到苏联的威胁;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不能自拔;美国霸权主义政策遭到反对;中国得到第三世界国家支持;20世纪90年代中美关系时而紧张,时而缓和;美国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日益密切。综上所述,中美关系改善对中国的影响日益扩大。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日内瓦会议召开以前,中国政府就决定在会议之外与英国代表进行接触。会议期间,英方对中方释放出较为友好的态度,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抓住机遇,与英方进行频繁接触,这种做法对1954年6月17日中英两国发表联合公报起了促进作用。联合公报宣布中国政府派遣代办驻在伦敦,其地位和任务与英国驻北京代办的地位和任务相同,随后在英方盛情邀请下,中国还组织代表团对英国进行了贸易访问。——摘编自邓力《日内瓦会议与中国外交》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国际形势发生了持续深刻的变化。在新形势下,中国外交与时俱进,应对挑战。冷战结束以后,在实践中,中国既抛弃了美苏冷战关系模式,也没有像自由主义预期的那样发生根本的身份转变,而是创造性地走上了符合本国国情的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中国将大力建设共同发展的对外开放格局,推进亚太自由贸易区建设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构建面向全球的自由贸易区网络。不是搞排他性、碎片化的小圈子,不会通过人民币贬值提升贸易竞争力,更不会主动打货币战和贸易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深刻变化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摘编自高飞《改革开放40年中国外交的历程与启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关系的变化及其主要影响。(7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外交政策,\n并谈谈你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的认识。(8分)[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一“联合公报宣布中国政府派遣代办驻在伦敦,其地位和任务与英国驻北京代办的地位和任务相同”可知,中英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第二小问“影响”,结合中国受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孤立、敌视以及中英两国政治关系缓和对两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总结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外交政策”,根据材料二“创造性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二小问“认识”,可以从中国的政治体制与外交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对外交的影响等方面,并结合当今中国的外交策略来回答即可。[答案] (1)变化:中英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影响:中国进一步打破了西方的外交孤立;促进了中英经济贸易的发展;推动中国与西方国家改善关系。(2)外交政策: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奉行不结盟外交;实行对外开放;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认识: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充分发挥中国政治体制的优势;中国外交的成功实践离不开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准确把握时代的特征;超越意识形态处理国家间关系,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18.(2021·潍坊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周恩来对统一战线理论的重要贡献之一就是他首先提出并论述了求同存异原则。1941年,在粉碎蒋介石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的严酷斗争中,为了尽可能多地争取和团结朋友,周恩来明确提出:“干革命,人越多越好,为了团结更多的人,思想上可以‘求同存异’。”这是迄今所见最早的中共领导人关于求同存异原则的明确表述。——摘编自孙信、李健《求同存异原则溯源》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同志首倡求同存异原则,使新中国得以打破孤立,新生政权得以巩固并发展。20世纪七十年代,在求同存异外交原则指导下,我国解冻了与西方大国的关系并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本着“求同存异”精神,继续保持并发展了与西方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的友好关系,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邓小平进一步发展了求同存异原则,用“一国两制”的模式,实现了港澳回归祖国的夙愿,使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进。——摘编自王欢雪《中国共产党求同存异外交原则的历史演进及其实践》(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史实说明“求同存异”原则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所起的作用。(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求同存异”外交思想的当代价值。(8分)[解析] 第(1)问,题干限定了作答的时间范围,\n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根据周恩来所表述的“干革命,人越多越好”以及“为了团结更多的人,思想上可以‘求同存异’”可知我们在作答时,首先要明确有哪些史实可以体现出周恩来所提出的“求同存异”原则,如西安事变、抗日战争的三三制原则、中国共产党建立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等,然后再分析出这些史实对中国革命的作用即可,如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促使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抗日战争时期,通过实行三三制原则等措施,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保障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团结了一切爱国力量,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第(2)问,材料中述及了“求同存异”思想在三个时间段内的具体实施情况,即“新中国成立初期”“20世纪七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在作答时,要紧扣这三个时间段来具体分析其当今价值。根据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同志首倡求同存异原则,使新中国得以打破孤立、新生政权得以巩固并发展”“20世纪七十年代,在求同存异外交原则指导下,我国解冻了与西方大国的关系并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可得出指导中国与世界各国外交关系的顺利开展;根据材料二“邓小平进一步发展了求同存异原则,用‘一国两制’的模式,实现了港澳回归祖国的夙愿,使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进”可得出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再结合所学知识,还可得出其价值的表现,如有利于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促进国际争端的解决;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答案] (1)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促使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抗日战争时期,通过实行三三制原则等措施,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保障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团结了一切爱国力量,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2)指导中国与世界各国外交关系的顺利开展;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有利于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促进国际争端的解决;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9.(2020·山东模拟)下面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同时期与美、苏关系变化示意图。根据图片信息,回答问题。材料以图示中的时间尺度为基点,指出中、美、苏关系演变给中国外交发展空间带来的变化,并结合史实说明相关变化给中国造成的积极影响。(12分)[解析] 根据图片信息20世纪50年代初期可知,新中国刚刚成立,美苏为代表的两大阵营对峙,苏联政府第一个照会中国政府,宣布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并断绝了与国民党政府的外交关系。20世纪50年代中期后,中苏关系恶化。1955年万隆会议的召开,\n周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中国与亚非许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20世纪70年代,美国不得不考虑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与此同时,苏联陈兵中国北方边境,对中国安全构成威胁。这样改善中美关系成为双方的共同要求。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实行不结盟政策,开展全方位外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答案] 时间外交空间的变化积极影响20世纪50年代初期致力于同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打击了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为新中国人民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20世纪50年代中期后致力于同周边国家和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扩大了中国在第三世界国家中的威望和影响1970年代在发展同第三世界友好关系的同时,同包括日本在内的很多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打破了中国的外交僵局,开创了外交工作的新局面1980年代后开展全方位的外交为中国改革开放赢得了良好的环境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22:29:29 页数:10
价格:¥3 大小:311.00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