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版高考历史一轮训练课后限时集训5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含解析人民版202304061187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1

2/11

剩余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课后限时集训(五)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时间:75分钟 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1.(2021·泉州质检)“两”为太平天国农村政权的基层组织,每25户为一“两”。每“两”生产的农副产品,“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25户中婚丧嫁娶等事所需的费用,都由每“两”的国库开支。这说明太平天国(  )A.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潮流B.追求平均主义的理想社会C.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D.构建平等自由的人间天国B [由材料“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可知太平天国“物物归上主”的平均主义理念,故选B项;太平天国运动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排除A项;平均主义不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排除C项;太平天国构建的并不是平等的社会,排除D项。]2.(2021·济南外国语学校模拟)如表为太平军活动较激烈的几个省份在乾隆、嘉庆、道光三朝的人口与人均田亩表。据此变化可知,清朝中叶(  )省份乾隆18年(1753年)嘉庆17年(1812年)道光22年(1842年)人口(万)人均田亩(亩)人口(万)人均田亩(亩)人口(万)人均田亩(亩)河南711.410.22303.73.12907.02.5安徽1243.52.73416.51.23660.00.93江西505.59.52304.72.12651.41.3江苏1261.95.53578.41.93964.71.6湖北456.912.42737.02.22858.42.1广东396.98.31917.41.72115.31.6A.人口剧增致使传统宗法社会瓦解B.小农经济破产导致阶级矛盾激化C.人均土地量减少衍生人口大流动D.人地矛盾的紧张激化了社会矛盾D [材料中太平军指太平天国运动。根据表格数据分析6省份在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人口迅速激增,人均田亩越来越少,太平天国运动在这几个省活动较激烈,说明了人地矛盾的紧张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农民起义,故D项正确;A、C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n排除;小农经济在鸦片战争后开始破产,材料反映了人地矛盾紧张激化了阶级矛盾,故B项错误。]3.(2021·铁岭一模)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在耶稣之下,太平天国的首义诸王一夜之间都成了上帝的众子,并按照各自的行序分别对应天象:洪秀全为日,杨秀清为风,萧朝贵为雨,冯云山为云,韦昌辉为雷,石达开为电。这实质上反映了太平天国(  )A.宣扬人人生而平等思想B.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C.借助神权重建等级秩序D.增强核心领导层凝聚力C [根据“在耶稣之下,太平天国的首义诸王一夜之间都成了上帝的众子,并按照各自的行序分别对应天象:洪秀全为日,杨秀清为风,萧朝贵为雨,冯云山为云,韦昌辉为雷,石达开为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实质上反映了太平天国借助神权重建等级秩序,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森严的等级,A项排除;B项属于对材料的曲解,排除;D项不属于实质,排除。]4.(2020·湛江二模)下表为太平天国的出版和宣传机构(部分)及其职能。由此可知,太平天国出版和宣传机构的成立(  )机构名称职能诏书衙撰写诏旨、谕告、编书,填写兵册、家册镌刻衙刊刻诏旨、谕告、书籍及钤印戳记刷书衙印刷诏旨、谕告、书籍删书衙删改孔孟和诸子百家之书宣诏衙收发、分送各种文书A.以毁灭儒家文化为主要目标B.旨在宣传洪秀全的宗教思想C.推动了中国舆论宣传近代化D.有助于其思想和政策的宣传D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太平天国的出版和宣传机构主要宣传政府思想及政策,故选D项;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太平天国希望借出版和宣传机构宣传其思想政策,以加强思想控制,且其中的删书衙也只是“删改孔孟和诸子百家之书”,并未毁灭儒家文化,排除A项;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太平天国成立出版和宣传机构的目的是宣传政府政策及思想,排除B项;太平天国的此种做法,依然带有封建统治色彩,不是近代化的宣传方法,排除C项。]5.(2020·周口一模)1850年,上海租界人口所占比重不足0.1%,1865—1866年,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人口分别占上海人口总数的13.4%和8.1%。出现这一变化的合理解释是(  )\nA.战争影响人口布局B.租界内生活设施较为完善C.上海经济发展迅速D.上海外来人口大幅度增加A [19世纪60年代初期,太平军进攻上海,大量人口躲到租界寻求庇护,与材料中“1865—1866年,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人口分别占上海人口总数的13.4%和8.1%”相符,这说明战争影响人口布局,故选A项;B、C两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上海外来人口大幅度增加,不等于“上海租界人口所占比重”猛增,排除D项。]6.(2020·福州质检)1865年,清政府诏令从人口密集的湖北、湖南、河南等省移民到江南地区,允许移民对无主田山、房屋“插标划田、立界为山、据室为家”。受其影响,安徽宁国县十余年后移民与土著人口比例达3∶1。这反映了当时(  )A.社会秩序逐步恢复B.人地矛盾有效缓解C.土地制度发生变革D.边疆开发成效显著A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频繁战乱致使江南地区人口数量迅速下降,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战后清政府鼓励移民的政策,有利于人口迁入地区经济社会的恢复发展,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区经济社会在太平天国起义被镇压之后的恢复发展,与人地矛盾无关,排除B项;清代仍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排除C项;江南地区不是边疆地区,排除D项。]7.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说:“现在汉阳已有中国最大之铁厂,而汉口亦有多数新式工业,武昌则有大纱厂,而此外汉口更为中国中部、西部之贸易中心。”由此可见促成辛亥革命在武汉爆发的因素是(  )A.最早接触西方文明B.工业化基础雄厚C.革命思想广泛传播D.清政府统治薄弱B [材料反映的是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提到的汉阳铁厂、汉口的新式工业和中西部贸易中心的地位,以及武昌的纱厂,这些近代工业的建立促进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故选B项;最早接触西方文明的是东南沿海通商口岸,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武汉近代工业的发展,而非革命思想在武汉的传播,排除C项;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所说的是武汉近代工业的发展,与清政府统治是否薄弱无关,排除D项。]8.(2020·太原三模)1910年2月,广州新军发动起义;4月,长沙发生抢米风潮,几万群众捣毁米店,烧毁巡抚衙门,捣毁外国洋行和教堂,终于迫使清廷妥协;10月,立宪派发起第三次国会请愿运动。这些现象表明(  )A.晚清政府面临统治危机B.清末新政引发群众不满C.民族矛盾引发社会动荡D.群众民族意识逐渐觉醒A [材料中“1910年2月,广州新军发动起义;4月,长沙发生抢米风潮,几万群众捣毁米店,烧毁巡抚衙门,捣毁外国洋行和教堂,终于迫使清廷妥协;10月,\n立宪派发起第三次国会请愿运动”这些都是冲击清朝统治的事件,而且频繁发生,说明清朝统治已经面临严重的危机,故选A项;“1910年2月,广州新军发动起义”不属于“群众”范畴,排除B项;“长沙发生抢米风潮,几万群众捣毁米店”的起因不是民族矛盾,而是阶级矛盾,排除C项;“1910年2月,广州新军发动起义”“立宪派发起第三次国会请愿运动”均不属于民族意识的范畴,排除D项。]9.(2020·乐山三模)辛亥革命爆发后,日本主流媒体最初主张不干涉,后来态度发生逆转,甚至希望日本政府“加以堵塞”。这些媒体的态度(  )A.导致辛亥革命的最终失败B.旨在维护日本的在华利益C.反映出美日在华竞争加剧D.说明日本已单独控制中国B [题干述及日本主流媒体对辛亥革命态度的变化,先是“主张不干涉”,后来发生大逆转,“甚至希望日本政府‘加以堵塞’”,这说明日本主流媒体不论采取何种态度,其目的都是维护日本在中国的利益,故选B项;日本媒体的态度变化不会导致辛亥革命的失败,失败的主要原因应从中国内部来分析,排除A项;题干中未有涉及美国的任何信息,排除C项;近代中国没有摆脱被诸多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即日本没有单独控制中国,排除D项。]10.(2020·淮南二模)1907年5月,光复会首领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率领学生军起义,失败被杀;1908年10月,熊成基带领安徽新军一部分突破安庆,举行起义,结果失败。他们的行动表明长江一带的新军(  )A.成为同盟会依靠的革命武装B.受到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C.不满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政策D.深感民族危机加深的严重B [学生军起义、安徽新军起义,都受到了当时民主革命思想传播的影响,要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同盟会,排除A项;“不满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政策”导致四川保路运动的爆发,排除C项;新军起义是反对清王朝,而不是反侵略,排除D项。]11.下表为辛亥革命前后,我国登记选民人数的变化情况。这反映了(  )年份选民人数(万)占全国人口1908年1700.45%1912年420010.5%A.民众的民主权利得到保障B.国人对民主范式认同提高C.辛亥革命完成了政治转型任务D.实施民主政治的基础深厚\nB [由材料可知,辛亥革命后登记选民人数远超过清末,这说明国人对选举方式的认可,对民主范式认同提高,故B项正确;选民人数的变化无法反映民众的民主权利得到保障,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因而没有实现近代中国政治转型,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后,中国实施民主的社会基础十分薄弱,故D项错误。]12.(2021·襄阳五校模拟)二次革命失败后,为反对袁世凯,孙中山建立了中华革命党。该党入党誓词为“立誓人某某,为救中国危亡,拯生民痛苦,愿牺牲一己之生命、自由、权力,附从孙先生……永守此约,至死不渝。如有二心,甘受极刑”。该材料反映出(  )A.孙中山更加重视革命的组织性和纪律性B.中华革命党成为孙中山的私人组织C.中华革命党专制色彩浓厚D.孙中山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A [材料体现的是孙中山通过建立严密的革命政党组织来推动革命的进程,A项正确;B、C、D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13.(2021·重庆模拟)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据此可知,清帝退位(  )A.宣告了清末新政的结束B.推动了中华民国的成立C.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D.导致了革命果实被窃取C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清帝逊位诏书》以和平的方式实现了政权的转移,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民族分裂,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故选C项。]14.(2021·泉州质检)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组建了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其部分人员如下表所示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组成人员(部分)组成人员职务备注黄兴陆军总长兼参谋总长同盟会会员黄钟英海军总长起义的舰长王宠惠外交总长同盟会会员伍廷芳司法总长原刑部右侍郎等职陈锦涛财政总长原大清银行副监督程德全内务总长原江苏巡抚蔡元培教育总长同盟会会员\n张謇实业总长原江苏议会临时议会长、立宪派汤寿潜交通总长原浙江咨议局议长、立宪派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A.拥有广泛社会基础B.属于资产阶级革命C.具有明显的妥协性D.是自上而下的革命C [由材料“原大清银行副监督”“原刑部右侍郎等职”“原江苏议会临时议会长、立宪派”“原浙江咨议局议长、立宪派”可知南京临时政府的官员中既有旧官僚,又有立宪派,是其妥协性的表现,故选C项;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是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辛亥革命的局限性而非其性质,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革命的方式,排除D项。]15.(2021·济南外国语学校模拟)“中华民族”概念是在20世纪初出现的,最初只是指代汉族。但在1913年初各蒙古王公及其代表发表声明:“我蒙同系中华民族,自宜一体出力,维护民国。”“中华民族”内容的变化反映出(  )A.辛亥革命使各民族间真正实现了平等B.中华民国的建立有助于现代国家认同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近代国家观念得到传播D.中华民国成立推动中华民族意识形成D [依据材料“我蒙同系中华民族,自宜一体出力,维护民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提出“五族共和”的口号,在中华民国成立后又迅速建构具有现代内涵、使国内各民族融为一体的“中华民族”概念,在宪法中规定“民族平等”,团结了包括满族在内的各族人民,使国内民族关系出现新的变化,对强化中华民族的认同意识、维护国家统一起了积极作用,材料正是这种表现,故D说法正确;B项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C项明显夸大其词,故排除;A项“真正实现了平等”说法错误,故排除。]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第16题12分,第17题16分,第18题15分,第19题12分,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国民党自成立起,对太平天国一直采取隐恶扬善的态度,持完全肯定的立场。“太平诸杰,被视为民族革命英雄及革命先进”,与此相反,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与引清兵入关的吴三桂一样,被斥为“汉奸”或“反革命英雄”予以全面否定。1930年后,国民党高官和部分受国民党主流观点影响的学者,特别是其中的右翼,面临着“外患内忧”的新形势,在政治上效法曾国藩当年“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思想文化上则采取保卫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立场,完全背离了自己过去的民族主义革命,(时势不同)否定太平天国运动也就是必然的了。历史研究必须坚持以求真求实为根本目的,即要坚持“秉笔直书”、写信史,\n决不能因政治需要歪曲篡改历史真实,这是国民党对太平天国“始则是之,终则非之”所提供的一条历史启示。历史学不能成为“政治的奴婢”,而应当采取唯物辩证的科学态度。——摘编自方之光等《国民党对太平天国评价转变的历史启示》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12分)[解析] 根据材料“国民党自成立起,对太平天国一直采取隐恶扬善的态度,持完全肯定的立场……1930年后,国民党高官和部分受国民党主流观点影响的学者,特别是其中的右翼,面临着‘外患内忧’的新形势,在政治上效法曾国藩当年‘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思想文化上则采取保卫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立场,完全背离了自己过去的民族主义革命,(时势不同)否定太平天国运动也就是必然的了”可将国民党对太平天国运动评价的变化作为论题,然后联系近代史进行论述即可;材料“历史研究必须坚持以求真求实为根本目的,即要坚持‘秉笔直书’、写信史,决不能因政治需要歪曲篡改历史真实,这是国民党对太平天国‘始则是之,终则非之’所提供的一条历史启示。历史学不能成为‘政治的奴婢’,而应当采取唯物辩证的科学态度”则可以从历史学研究的要求来得出命题即历史研究必须坚持求真求实的精神,应采取唯物辩证的科学态度,然后以此为论点展开论述。[答案] 示例一:观点:历史研究必须坚持求真求实的精神,应采取唯物辩证的科学态度。论证:从反清革命需要出发,国民党肯定洪秀全与太平天国,后来又从维护自己统治和反共反人民需要出发,转而肯定镇压太平天国的曾国藩和湘军,全面否定太平天国,这就势必背离历史真实,歪曲、颠倒历史的真相。以政治标准为第一性来评判历史事件,背离了唯物史观实事求是这一精髓,结果必然不会准确客观。总之,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我们应当采取唯物辩证的科学态度,该肯定的肯定,该否定的否定,而决不能采取“好就是绝对好,坏就是绝对坏”的形而上学的非科学态度。示例二:观点:时势不同,国民党否定太平天国运动是必然。论证:国民党成立初期,孙中山力争以民族革命推翻满清贵族的统治,而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这时国民党完全肯定太平天国,视“太平诸杰”“为民族革命英雄及革命先进”,显然是出于反清革命的政治需要。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国民党公开背叛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发起血腥镇压和屠杀广大工农群众和共产党人的反革命政变;随着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力量不断壮大,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多次“围剿”红军,并将红军比作太平天国,这一时期国民党否定太平天国运动,完全是为了政治上维护和巩固统治的需要,主要目的是反对共产党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n总之,时势不同,对同一历史事件或人物会产生完全不同的评价。历史研究与评价应当采取唯物辩证的科学态度,把真实“历史内容还给历史”,历史学不能成为“政治的奴婢”。17.(2021·长沙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的竞争环境,强化了人们对各自国家的认同。秦统一中国使一统天下的国家观获得政治上的实现。到了西汉,“大一统”的国家观念更进一步地被意识形态化。自汉魏之际开始,对国家忠诚被凸显出来,唐平定安史之乱过程中的很多例证,也证明了这一点。两宋士人基本达成一种道德共识:凡沾旧国一命之恩者,不应再改仕新朝。面对金兵的南下,华北民间自发组织的“民兵”“忠义军”等抗金武装表现突出。清代在修撰《明史》时也专设《贰臣传》以待明朝降臣,这可看作是加强国家认同的一种举措。——摘编自姚大力《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与国家认同》材料二 1894年,孙中山成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后来,同盟会在政纲中又阐述了排满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之间的逻辑。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在就任临时大总统的誓词中庄严宣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随后,在清帝退位诏书中也承认:“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位共和立宪国体。”这表达出满洲人对新国家的认同。——据《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清帝退位诏》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中国传统国家观的变化趋势,并简析这些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传统国家观相比,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国家观有何发展,并对其予以简要评价。(8分)[答案] (1)变化趋势:从对地方政权的认同发展为对大一统国家的认同;从政治上的认同到意识形态的认同;从上层统治者的认同逐渐向社会下层百姓的认同扩展;对本朝的认同逐步强化。原因: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或“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统治者强化集权统治的影响;客观社会环境因素(如民族对立、政权并存等)的推动等。(2)发展:突出主权在民;认同共和国,反对封建专制;强调对不同族群利益的尊重;平等对待各民族。评价:立足于救亡的现实需要;代表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有力地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或“推动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立”);强化了各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有利于保证我国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或“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18.(2021·广州检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封建科举制自其产生到灭亡,伴随着中国封建社会走过了一千多年的岁月。封建社会在古代中国的生命力如此之顽强,科举制是促使其发展的很重要的一种“养料”。科举制既是维护大一统的封建国家、维护封建皇权的基石和利器,\n也是封建儒学意识形态的传播机和奴化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温床。——摘编自杨业汉《科举制对中国封建王朝的影响》材料二 孙中山为中国文官制度的改革开辟了道路。他提出官员必须由人民选举、为人民服务、受人民监督。他深入地考察分析了西方的文官制度与中国传统的科举制,指出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创造性地提出了“考选权”思想。孙中山指出监督权是“裁判官吏的机关”,对于监督与保证各级官员廉洁奉公、尽责高效等,有极重要的作用。在经历了革命政权的多次失败与重建后,他多次谆谆告诫广大国民党员与各级干部,要破除官本位思想,这为文官制度的近代化提供可靠的思想保证。——摘编自经盛鸿《孙中山与中国文官制度的近代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科举制对中国封建王朝的影响。(7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对文官制度的主要构想,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8分)[解析] 第(1)问,结合所学内容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概括即可。积极方面主要表现为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维护大一统局面,推动儒学发展,加强皇权,巩固统治,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和选拔人才;消极方面主要表现为禁锢知识分子思想。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官员必须由人民选举、为人民服务、受人民监督”得出官员应是人民公仆;根据“创造性地提出了‘考选权’思想”得出通过考试选拔官员;根据“孙中山指出监督权是‘裁判官吏的机关’,对于监督与保证各级官员廉洁奉公、尽责高效等,有极重要的作用”得出注重对官员的监察;根据“他多次谆谆告诫广大国民党员与各级干部,要破除官本位思想”得出注重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第二小问,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学习借鉴中国古代科举制和西方民主政治思想、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等方面进行总结概括。[答案] (1)积极影响: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有利于维护大一统局面;推动儒学等传统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加强皇权,巩固统治;提高官员文化素质,为君主选拔经世治国的贤相能臣。消极影响:禁锢知识分子思想。(2)构想:官员应是人民公仆;通过考试选拔官员;注重对官员的监察;注重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原因:学习借鉴中国古代科举制和西方民主政治思想;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国和美国重要法律文献中国美国《钦定宪法大纲》(1908年8月27日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11日公布)美国1787年宪法(1789年3月4日生效)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宪法性文件,约法指出“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n分为正文“君上大权”(十四条)和附录“臣民权利义务”(九条)两部分,它采取的是对君主权力作具体规定、对议会权力作明确限制的做法。规定“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凡一切军事,皆非议院所得干预”等。皇帝拥有颁行法律、设官制禄、黜陟百官、总揽司法、召集和解散议院、统帅军队、宣战媾和、赏罚、恩赦和发布命令等大权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约法由总统制向内阁制转变,它规定:“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约法规定:参议院拥有立法权,同时拥有对总统决定重大事件的同意权;在临时大总统对参议院议决事件有咨询复议权时,如有三分之二参议员仍坚持原议,大总统必须公布施行;参议院在认为大总统有谋叛行为时,得依法行使弹劾权宪法规定“全国各州实行共和政体”;“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13个州成为统一的国家,强调联邦的最高地位,中央与州取得某种权力平衡,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宪法规定按三权分立原则组成政府机构,分别规定了立法、行政和司法三大部门的权力。立法权归国会,行政权归总统,司法权归最高法院及其下属法院。三权分立原则使行政、立法、司法三个权力机构互相制衡,以防止专制的出现。宪法保留了奴隶制,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权利从材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相互关联,史论结合)(12分)[解析] 根据材料表格内容“《钦定宪法大纲》《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美国1787年宪法”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例如:美国1787年宪法比《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更具有进步意义。再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借鉴美国1787年宪法、施行责任内阁制因人设法、美国1787年宪法的三权分立、分权与制衡的法治精神等方面予以阐述。注意写明论题,相互关联,史论结合。(12分)[答案] 示例一:论题:《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对《钦定宪法大纲》的进一步发展。阐述:《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宪法性文件,虽然其是中国人有史以来第一次通过宪法的形式规定人民权利的宪法,但就其本质来看,“皇族内阁”和皇帝大权独揽等规定仍充满着封建专制的色彩,它在本质上不具有现代宪法的意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人民主权、民族平等、三权分立等内容,制定了总统制和责任内阁制等制度,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它发展了《钦定宪法大纲》的宪政思想和民主内容,推动共和政体形成,有利于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更具历史进步性。示例二:论题:美国1787年宪法比《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更具进步意义。阐述:美国1787年宪法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都是资产阶级性质\n的宪法,并且后者借鉴了前者三权分立的立法思想。但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在规定总统制的同时又施行责任内阁制,因人设法,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具有历史局限性。而美国1787年宪法的三权分立与总统对宪法负责,更能体现法律至上的法治精神,更具进步意义。示例三:论题:宪法制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具有明显的时代和地域特色。阐述:中国近代的《钦定宪法大纲》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受制于时代环境,具有明显的局限性。《钦定宪法大纲》受制于专制传统,为了维护满清统治,借鉴了日本宪法的相关内容,规定了皇族内阁、君权神圣等内容,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受制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斗争、民主思想尚未深入人心等因素的影响,因人设法,人治思想浓厚。同时也借鉴了美国和法国宪法经验,开创了三权分立、总统制、责任内阁制等制度。美国1787年宪法受制于南方奴隶主种植园经济,宪法保留了奴隶制,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权利,具有明显的不平等性即时代局限性。同时1787年宪法受到北美大陆早期民主自治、法律至上等观念,特别是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集中体现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宪法至上的理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22:29:30 页数:11
价格:¥3 大小:131.50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