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7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含解析人民版202302251207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8

2/8

剩余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课后限时集训(七)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时间:40分钟 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题4分,共48分)1.(2020·湛江二模)下表为太平天国的出版和宣传机构(部分)及其职能。由此可知,太平天国出版和宣传机构的成立(  )机构名称职能诏书衙撰写诏旨、谕告、编书,填写兵册、家册镌刻衙刊刻诏旨、谕告、书籍及钤印戳记刷书衙印刷诏旨、谕告、书籍删书衙删改孔孟和诸子百家之书宣诏衙收发、分送各种文书A.以毁灭儒家文化为主要目标B.旨在宣传洪秀全的宗教思想C.推动了中国舆论宣传近代化D.有助于其思想和政策的宣传D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太平天国的出版和宣传机构主要宣传政府思想及政策,故选D项;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太平天国希望借出版和宣传机构宣传其思想政策,以加强思想控制,且其中的删书衙也只是“删改孔孟和诸子百家之书”,并未毁灭儒家文化,排除A项;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太平天国成立出版和宣传机构的目的是宣传政府政策及思想,排除B项;太平天国的此种做法,依然带有封建统治色彩,不是近代化的宣传方法,排除C项。]2.除了“天父天子”的口号外,太平天国所宣传的思想内涵,与中国历史上传统民间宗教的思想并没有很大的差别。“平均主义”的部分,也只见于文字号召,并未付诸实施。材料表明(  )A.洪秀全融合了西方宗教和中国本土宗教B.基督教的平均主义在中国缺乏实施条件C.太平天国革命实践与革命理想出现背离D.太平天国的思想很难发动群众进行斗争C [根据材料“‘平均主义’的部分,也只见于文字号召,并未付诸实施”可知,太平天国并没有把“平均主义”的理想付诸实践,故选C项;根据材料“除了‘天父天子’的口号外,太平天国所宣传的思想内涵,与中国历史上传统民间宗教的思想并没有很大的差别”可知,洪秀全并没有融合西方宗教和中国本土宗教,排除A项;材料中“平均主义”来自中国传统思想,而不是基督教,排除B项;“平均主义”思想容易发动群众斗争,排除D项。]3.(2020·周口一模)1850年,上海租界人口所占比重不足0.1%,1865—1866年,\n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人口分别占上海人口总数的13.4%和8.1%。出现这一变化的合理解释是(  )A.战争影响人口布局B.租界内生活设施较为完善C.上海经济发展迅速D.上海外来人口大幅度增加A [19世纪60年代初期,太平军进攻上海,大量人口躲到租界寻求庇护,与材料中“1865—1866年,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人口分别占上海人口总数的13.4%和8.1%”相符,这说明战争影响人口布局,故选A项;B、C两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上海外来人口大幅度增加,不等于“上海租界人口所占比重”猛增,排除D项。]4.(2020·福州质检)1865年,清政府诏令从人口密集的湖北、湖南、河南等省移民到江南地区,允许移民对无主田山、房屋“插标划田、立界为山、据室为家”。受其影响,安徽宁国县十余年后移民与土著人口比例达3∶1。这反映了当时(  )A.社会秩序逐步恢复B.人地矛盾有效缓解C.土地制度发生变革D.边疆开发成效显著A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频繁战乱致使江南地区人口数量迅速下降,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战后清政府鼓励移民的政策,有利于人口迁入地区经济社会的恢复发展,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区经济社会在太平天国起义被镇压之后的恢复发展,与人地矛盾无关,排除B项;清代仍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排除C项;江南地区不是边疆地区,排除D项。]5.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说:“现在汉阳已有中国最大之铁厂,而汉口亦有多数新式工业,武昌则有大纱厂,而此外汉口更为中国中部、西部之贸易中心。”由此可见促成辛亥革命在武汉爆发的因素是(  )A.最早接触西方文明B.工业化基础雄厚C.革命思想广泛传播D.清政府统治薄弱B [材料反映的是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提到的汉阳铁厂、汉口的新式工业和中西部贸易中心的地位,以及武昌的纱厂,这些近代工业的建立促进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故选B项;最早接触西方文明的是东南沿海通商口岸,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武汉近代工业的发展,而非革命思想在武汉的传播,排除C项;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所说的是武汉近代工业的发展,与清政府统治是否薄弱无关,排除D项。]6.(2020·太原三模)1910年2月,广州新军发动起义;4月,长沙发生抢米风潮,几万群众捣毁米店,烧毁巡抚衙门,捣毁外国洋行和教堂,终于迫使清廷妥协;10月,立宪派发起第三次国会请愿运动。这些现象表明(  )A.晚清政府面临统治危机B.清末新政引发群众不满C.民族矛盾引发社会动荡D.群众民族意识逐渐觉醒A [材料中“1910年2月,广州新军发动起义;4月,长沙发生抢米风潮,\n几万群众捣毁米店,烧毁巡抚衙门,捣毁外国洋行和教堂,终于迫使清廷妥协;10月,立宪派发起第三次国会请愿运动”这些都是冲击清朝统治的事件,而且频繁发生,说明清朝统治已经面临严重的危机,故选A项;“1910年2月,广州新军发动起义”不属于“群众”范畴,排除B项;“长沙发生抢米风潮,几万群众捣毁米店”的起因不是民族矛盾,而是阶级矛盾,排除C项;“1910年2月,广州新军发动起义”“立宪派发起第三次国会请愿运动”均不属于民族意识的范畴,排除D项。]7.(2020·乐山三模)辛亥革命爆发后,日本主流媒体最初主张不干涉,后来态度发生逆转,甚至希望日本政府“加以堵塞”。这些媒体的态度(  )A.导致辛亥革命的最终失败B.旨在维护日本的在华利益C.反映出美日在华竞争加剧D.说明日本已单独控制中国B [题干述及日本主流媒体对辛亥革命态度的变化,先是“主张不干涉”,后来发生大逆转,“甚至希望日本政府‘加以堵塞’”,这说明日本主流媒体不论采取何种态度,其目的都是维护日本在中国的利益,故选B项;日本媒体的态度变化不会导致辛亥革命的失败,失败的主要原因应从中国内部来分析,排除A项;题干中未有涉及美国的任何信息,排除C项;近代中国没有摆脱被诸多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即日本没有单独控制中国,排除D项。]8.(2020·淮南二模)1907年5月,光复会首领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率领学生军起义,失败被杀;1908年10月,熊成基带领安徽新军一部分突破安庆,举行起义,结果失败。他们的行动表明长江一带的新军(  )A.成为同盟会依靠的革命武装B.受到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C.不满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政策D.深感民族危机加深的严重B [学生军起义、安徽新军起义,都受到了当时民主革命思想传播的影响,要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同盟会,排除A项;“不满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政策”导致四川保路运动的爆发,排除C项;新军起义是反对清王朝,而不是反侵略,排除D项。]9.下表为辛亥革命前后,我国登记选民人数的变化情况。这反映了(  )年份选民人数(万)占全国人口1908年1700.45%1912年420010.5%A.民众的民主权利得到保障B.国人对民主范式认同提高C.辛亥革命完成了政治转型任务\nD.实施民主政治的基础深厚B [由材料可知,辛亥革命后登记选民人数远超过清末,这说明国人对选举方式的认可,对民主范式认同提高,故B项正确;选民人数的变化无法反映民众的民主权利得到保障,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因而没有实现近代中国政治转型,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后,中国实施民主的社会基础十分薄弱,故D项错误。]10.(2020·怀化一模)下图是1907年的一幅漫画《中国之现象》。该漫画反映了(  )A.中国知识界对清政府的失望B.清政府主动顺应民主化潮流C.清政府企图挽救腐朽的统治D.立宪派主导清末“预备立宪”C [图片信息中有的用力拉房子、有的用力推房子,根据时间“1907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此时希望挽救统治危机,故选C项;1907年清政府实行新政、预备立宪,选派大批学生留学日本,知识分子对清政府持支持态度,排除A项;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推行,是清政府迫于统治危机的压力被迫进行的,排除B项;清末“预备立宪”的主导者是清政府,排除D项。]11.据下表可知,民国初年(  )1913年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议员构成基本情况(部分)成分人数百分比(%)民族资产阶级122.6职业革命家286.2政党领袖173.7自由职业知识分子15734新政府官员7316原清政府官员8618.9士绅6514.3A.民主宪政具有广泛群众基础B.权力制衡得到法律制度保障C.政治运作具有新旧调和色彩D.进步力量开始主导政治局面C [以材料中国会议员构成基本情况表来看,除了新生阶级和政治力量如民族资产阶级、职业革命家、政党领袖等之外,还有原清政府官员和士绅等旧式或传统势力,\n这说明民国初年的政治运作具有新旧调和色彩,故选C项;材料中原清政府官员、士绅、政党领袖等都不是群众,排除A项;材料仅反映议员构成,没有法律制度,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原清政府官员和士绅等旧式或传统势力和中间势力仍占据主导力量,排除D项。]12.费正清在《导论:近代中国历史的透视》中这样评价辛亥革命,“革命的主要目标一直是推翻中央集权,它的方式本身就是反中央集权的。”由此可知,费正清认为(  )A.辛亥革命引发了军阀割据B.辛亥革命改变了社会性质C.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制度D.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A [根据材料“革命的主要目标一直是推翻中央集权,它的方式本身就是反中央集权的”可知,费正清认为辛亥革命削弱了当时中国的中央集权,使得地方势力壮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中国出现了北洋军阀割据的局面,故选A项;材料涉及的是辛亥革命的目标和方式破坏了中央集权,B、C、D三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明英宗正统年间,明廷规定,对捐粮达到一定数额“佐官赈济”的人实行“旌异优免”政策,即旌为“义民”并免其三年至五年杂役。于是,全国范围内掀起了纳粮助赈的热潮。从正统十四年十月至景泰元年(1450)七月,明廷又规定,凡军民人等有能捐纳一定数量的粮食,或者从通州、临清等地官仓运米至京师仓或居庸关、隆庆卫等边仓者,可以获得各种荣誉。荣誉的等级,由正统年间的“旌异优免”上升为“冠带荣身”,即授予一定品级的“冠带”,使其享受朝廷的“功名”。此外,死刑以下罪犯通过纳粮或运米,可以减轻或免除刑罚;候选的低品级官员和吏员纳粮或运米,可以得到升迁并且给予一定品级的冠带。——摘编自方志远《“冠带荣身”与明代国家动员》材料二 辛亥革命有新的有效的社会动员手段与方式,那就是通过报刊以制造舆论。据不完全统计,仅各种期刊,从1900年到1918年就有七八百种之多。上海是当时传播媒介的中心,上海出版报刊的种类、数量最多。就是绝大多数出版于日本的海外报刊,也要以上海作为向内地扩散的枢纽。此外,上海出版的一些报刊还在国内其他各地设有分支机构或代理点,国内其他城市出版的若干报,也在上海设有办事处或代理点。这些机构的建立与运作,便在中国(主要是南方)为数不少的城镇,形成了一个以上海为中心的具有相当规模的信息传播网络。——摘编自章开沅《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动员——以“排满”宣传为实例》(1)材料一反映出明政府对哪些问题进行了社会动员?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这些动员措施。(13分)\n(2)材料二中的社会动员方式与材料一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革命党采用这种动员方式的原因。(12分)[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问题,根据材料一“对捐粮达到一定数额‘佐官赈济’的人实行……杂役”可知,赈济自然灾害;根据材料一“从正统十四年十月至景泰元年(1450)七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发生土木之变,即明英宗第四次北伐时,因情报失误兵败瓦剌并且被俘,推知此问题为兵祸;根据材料一“或者从通州、临清等地官仓运米至京师仓或居庸关、隆庆卫等边仓者”可知,边境军粮供应困难。第二小问评价,可以从积极和局限性两方面分析,积极方面,根据材料一“对捐粮达到一定数额‘佐官赈济’的人实行‘旌异优免’政策”“凡军民人等有能捐纳一定数量的粮食……可以获得各种荣誉”以及“死刑以下罪犯……候选的低品级官员和吏员纳粮或运米……”可知,调动了社会资源,提高了动员的效果;这些动员措施均针对纳粮、赈灾,促使不同的人群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提高了社会的凝聚力;广纳粮米的动员,有助于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但是,通过纳粮或运米而获得功名利禄的方式,容易滋生腐败,进而产生新的社会不公。第(2)问第一小问不同,可以从动员主体、方式以及目的等方面分析。主体方面,根据材料一“明廷规定……明廷又规定……”可知,明朝是政府主导,根据辛亥革命可知,辛亥革命中是革命党主导;方式方面,根据明史相关知识可知,明政府用政府文告的方式进行,根据材料二“那就是通过报刊以制造舆论”可知,革命党用报刊宣传;目的方面,根据明史相关知识可知,明政府为巩固统治,根据辛亥革命相关知识可知,革命党旨在推翻清政府。第二小问原因,根据中国近现代大众传媒的发展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报刊传媒事业有了较大发展;根据材料二“形成了一个以上海为中心的具有相当规模的信息传播网络”并结合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可知,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以上海为中心的信息传播网络的形成;根据材料二“上海出版的一些报刊……国内其他城市出版的若干报……”可知,主要在城市中向市民宣传,市民的文化水平较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宣传者主要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根据中国近现代大众传媒的发展可知,时人新闻意识增强,乐于通过报刊获取信息;根据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可知,民族危机促使人们救亡意识觉醒。[答案] (1)问题:自然灾害;兵祸;边境军粮供应困难。评价:调动了社会资源、积极性解决问题;提高了动员的效果;提高了社会凝聚力;有助于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容易产生新的社会不公。(2)主体不同:明朝是政府主导,辛亥革命中是革命党主导;方式不同:明政府用政府文告的方式进行,革命党用报刊宣传;目的不同:明政府为巩固统治,革命党旨在推翻清政府。原因: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报刊传媒事业有了较大发展;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以上海为中心的信息传播网络的形成;主要在城市中向市民宣传,市民的文化水平较高;宣传者主要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时人新闻意识增强,乐于通过报刊获取信息;民族危机促使人们救亡意识觉醒。\n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国民党自成立起,对太平天国一直采取隐恶扬善的态度,持完全肯定的立场。“太平诸杰,被视为民族革命英雄及革命先进”,与此相反,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与引清兵入关的吴三桂一样,被斥为“汉奸”或“反革命英雄”予以全面否定。1930年后,国民党高官和部分受国民党主流观点影响的学者,特别是其中的右翼,面临着“外患内忧”的新形势,在政治上效法曾国藩当年“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思想文化上则采取保卫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立场,完全背离了自己过去的民族主义革命,(时势不同)否定太平天国运动也就是必然的了。历史研究必须坚持以求真求实为根本目的,即要坚持“秉笔直书”、写信史,决不能因政治需要歪曲篡改历史真实,这是国民党对太平天国“始则是之,终则非之”所提供的一条历史启示。历史学不能成为“政治的奴婢”,而应当采取唯物辩证的科学态度。——摘编自方之光等《国民党对太平天国评价转变的历史启示》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12分)[解析] 根据材料“国民党自成立起,对太平天国一直采取隐恶扬善的态度,持完全肯定的立场……1930年后,国民党高官和部分受国民党主流观点影响的学者,特别是其中的右翼,面临着‘外患内忧’的新形势,在政治上效法曾国藩当年‘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思想文化上则采取保卫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立场,完全背离了自己过去的民族主义革命,(时势不同)否定太平天国运动也就是必然的了”可将国民党对太平天国运动评价的变化作为论题,然后联系近代史进行论述即可;材料“历史研究必须坚持以求真求实为根本目的,即要坚持‘秉笔直书’、写信史,决不能因政治需要歪曲篡改历史真实,这是国民党对太平天国‘始则是之,终则非之’所提供的一条历史启示。历史学不能成为‘政治的奴婢’,而应当采取唯物辩证的科学态度”则可以从历史学研究的要求来得出命题即历史研究必须坚持求真求实的精神,应采取唯物辩证的科学态度,然后以此为论点展开论述。[答案] 示例一:观点:历史研究必须坚持求真求实的精神,应采取唯物辩证的科学态度。论证:从反清革命需要出发,国民党肯定洪秀全与太平天国,后来又从维护自己统治和反共反人民需要出发,转而肯定镇压太平天国的曾国藩和湘军,全面否定太平天国,这就势必背离历史真实,歪曲、颠倒历史的真相。以政治标准为第一性来评判历史事件,背离了唯物史观实事求是这一精髓,结果必然不会准确客观。总之,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我们应当采取唯物辩证的科学态度,该肯定的肯定,该否定的否定,而决不能采取“好就是绝对好,坏就是绝对坏”的形而上学的非科学态度。示例二:\n观点:时势不同,国民党否定太平天国运动是必然。论证:国民党成立初期,孙中山力争以民族革命推翻满清贵族的统治,而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这时国民党完全肯定太平天国,视“太平诸杰”“为民族革命英雄及革命先进”,显然是出于反清革命的政治需要。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国民党公开背叛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发起血腥镇压和屠杀广大工农群众和共产党人的反革命政变;随着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力量不断壮大,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多次“围剿”红军,并将红军比作太平天国,这一时期国民党否定太平天国运动,完全是为了政治上维护和巩固统治的需要,主要目的是反对共产党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总之,时势不同,对同一历史事件或人物会产生完全不同的评价。历史研究与评价应当采取唯物辩证的科学态度,把真实“历史内容还给历史”,历史学不能成为“政治的奴婢”。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17:27:18 页数:8
价格:¥3 大小:237.00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