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国卷Ⅲ2023年高考历史压轴卷含解析202305150226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1

2/11

剩余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全国卷Ⅲ)2021年高考历史压轴卷(含解析)一、选择题24.《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追思先圣,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今河南三门峡陕县),黄帝之后于祝(今江苏丹阳),帝尧之后于蓟(今天津蓟县),帝舜之后于陈(今河南淮阳),大禹之后于杞(今河南杞县)”这一做法(  )A.体现了中国历史的延续B.有利于巩固新兴的西周政权C.实现了周朝的集权统治D.说明了周人的政权基础薄弱25.从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西部和北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中原迁徙。尤其西晋统治时期“西北诸郡皆为戎居”,中原百万余口,“戎狄居半”。这一现象(  )A.完成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B.有利于北方民族的相互交融C.有利于南北经济的均衡发展D.实现了黄河流域的统一安定26.下表为吐鲁番出土的武周时期的堰别青苗簿的相关记载。这一记载可以用来说明当时该地(  )耕地种类耕地亩数自耕租佃租田占耕地亩数官田10189393%寺观田5510.544.581%百姓田31513017054%A.个体农耕方式的盛行B.寺院经济的急速扩张C.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27.马克斯·韦伯指出:官僚体系的特点是理性的共同体行动,它所造成的“非人格性”一旦定型,就能够形成一种凌驾性权力,“专制君主在面对官僚之优越专门知识时,也有同样的无力感。”这说明(  )A.制衡机制得到逐步完善B.专制君主不乏理性成份C.官僚政治削弱君主专制D.君权受到儒家道德约束28.JohnE.Schrecker曾对《清季外交史料》(1875—1911年)中的“主权”二字进行统计,他发现从1875年至1894年间,“主权”二字仅在每百页出现“一次”,而从甲午战争之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明显增加。到l902年至l910年间,每百页出现次数高达22次之多。这反映出(  )A.甲午战争后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B.甲午战争后清朝外交理念的近代化C.甲午战争后向西方学习转向制度层面D.甲午战争后清王朝在外交中注意维护主权29.1948年12月21日,中共中央在《关于大量培养选拔产业工人干部的指示》中指出:11\n“从产业工人和职员中细心挑选大批思想进步、工作积极、忠实可靠、懂得技术,并有组织才能和办事才能的优秀分子,给他们短期政治培训,依照情况并在自愿条件下,征调他们到新解放区去工作。”此举(  )A.壮大了人民军队的政治干部队伍B.有助于产业工人运动的顺利开展C.促进了战略反攻向国统区的推进D.有利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需要30.1952年,北京大学历史系在国家文物局和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创立了国内第一个考古学专业,招收考古学专业本科生。此后,其他一些高校也相继成立考古专业,招收本科生。这些学生毕业后补充到了各地各级文物考古机构。建国初期考古人才的培养(  )A.是对新中国教育体系的发展B.适应国家基本建设的需要C.得益于“双百”方针的提出D.源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31.下图为《人民日报》关于一段时间中国对外援助与外国援华的报道数量比重变化图。其中20世纪80、90年代的报道数据整体上反映出(  )A.当时政治经济的双重需求B.改革开放影响着外交政策C.经济体制出现了重大革新D.工作重心发生了重大转变32.公元前242年,罗马政府设立了外事最高裁判官,专门负责受理罗马公民与异邦人以及异邦人之间的诉讼,调整他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外事裁判官在处理案件时,除了参照罗马法的规范外,也吸取了地中海区域其他民族的法律规范。这一措施(  )A.符合了罗马帝国对外扩张的需要B.丰富了罗马万民法的基本内涵C.进一步扩大了罗马法的适用范围D.推动了罗马法的法律实践的发展33.《百科全书》部分主要作者及其代表作编纂条目列表撰写人涉及学科条目代表作狄德罗美学、农学、手工艺、政治学、哲学艺术、农业、日工、手工业者、钢、自然法、爱真理者、政治权威马菜神甫神学、古代史、近代史、诗歌 达朗贝尔前言、数学、物理学日内瓦伏尔泰历史学、哲学历史、智慧卢梭政治经济学、美学和弦、伴奏上表反映出(  )A.启蒙运动孕育了近代科学B.法国社会思潮冲突明显C.启蒙学者宣传多元性知识D.法国成为制度变革先锋34.下图是关于十月革命的一张宣传图片,其解释是在资产阶级的巢穴面前,炮声枪鸣……11\n士兵工人冲向冬宫。但据学者考证这幅图片是电影《列宁在十月》的剧照,是斯大林时期强调激烈革命的产物。最新史料表明十月革命冬宫战役未经过激烈斗争,整个过程总共死6人伤50人。这表明(  )《列宁在十月》的剧照A.史料的新发现有助于获得历史新认知B.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C.历史教材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D.只有新材料研究才能还原历史的真相35.苏联解体后,美国企图独霸世界;欧洲强调“欧洲中心论”;日本虽依附于美国,但多极化心态不言自明;独联体已趋稳定,抛弃原苏联“冷战”思维,强调世界有俄一席之地。这种状况(  )A.有利于世界大国缓和关系B.表明了世界政治力量发生分化组合C.淡化了西方国家冷战思维D.维护了当今多极化的世界政治格局二、非选择题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明代以生产粮食为主、家庭纺织原料为辅的自给自足性质的单一经营格局被逐渐突破。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闽、粤等地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城镇发展导致的非农业人口增长趋势的促动下,粮食生产也逐步被纳入市场网络,出现了粮食生产中心的移动。如江南原为粮食丰裕地区,但到明代中后期由于棉、桑等作物的广泛种植,致使粮食严重匮乏,只得从湖广、四川等地大量输入。商品性农业的发展,使以粮食生产为主体的农业结构被与商品生产密切相关的经济作物以及加工这些经济作物的手工业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结构所替代。——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近代欧洲农业科技的兴起是与产业革命同步发生的。蒸汽机用于农业生产,并出现了由蒸汽动力带动的绳索牵引犁。化学家对农作物营养、土壤、肥料进行了研究,通过实验方法来探明农业发展中的因果联系。生物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也为农业科技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从此,欧洲农业开始由手工向机械作业、由经验向理论过渡,西方农业科技全面超过了中国。——摘编自李慧红《翻译与晚清西方近代农业科技在中国的引进和推广》(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农业生产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1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欧洲农业科技兴起的影响。(6分)11\n(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中外农业的发展中得到的启示。(5分)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名中共一大代表的基本情况概要项目概况接受马克思主义前的思想构成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各种“主义”、“学说”的影响,其中改良主义影响最广,一类是康、梁维新思想的信奉者;另一类主张倡导“实业救国”、“教育救国”、“文学革命”、“实用主义”年龄结构平均年龄为28岁,年龄最小的为19岁教育结构具有大学学历的有9人,其中有6人曾留学日本:在国内获得大学学历的4人中。就读于北京大学的有3人;具有中等师范学历的有4人;中学学历的有1人职业结构多为教师、编辑、记者或学生等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人数北京2人、湖南2人、武汉2人、济南2人、上海2人、广州2人、旅日共产党组织的代表1人——摘编自李亮《中共一大代表群体思想结构研究》等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停薪留职是20世纪80年代初富有“中国特色”的事物,是指企业富余的固定职工离开单位,但保留其身份,从事政策上允许的个体经营。停薪留职,是计划经济“铁饭碗”和市场经济大潮中“下海”之间的一座桥梁。1983年,劳动人事部发出通知,要求今后新招收的人员实行劳动合同制,原有固定职工目前仍执行现行的制度,但最终要达到所有职工都实行劳动合同制。1986年,国务院颁布改革劳动制度的四项暂行规定,即《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国营企业招用工人暂行规定》《国营企业辞退违纪职工暂行规定》和《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这四项规定着重强调用工、招工制度改革,即国营企业新招收的工人都要实行劳动合同制,取消退休工人“子女顶替”和内部招收职工子女的办法,实行面向社会,公开招工,坚持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用。劳动合同制是我国用工制度一次重大改革,这一改革基本让国人告别了传统意义上的“铁饭碗”。——摘编自陈煜《中国生活记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停薪留职”推行的时代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用工制度改革变化的进步意义。(9分)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材料11\n美国罗斯福的东亚观是:战后,日本将沦为战败国,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将是对地区稳定的主要威胁,其他国家或者尚未独立,或者难以发挥中国将起到的稳定作用,中国将成为一个能够在东亚地区发挥稳定作用的国家,并可以平衡战后苏联势力在东亚的扩张,假以时日,东亚地区将是一个巨大的、潜在的市场,美国需要全面介入东亚地区事务,确保东亚地区的安全、稳定和开放。杜鲁门作为罗斯福的副总统而继任总统,最初其东亚观有着深深的罗斯福烙印。但是随着美苏冷战的爆发,意识形态因素在美国战后的外交政策中异军突起,美国也越来越从共产主义扩张的视角来看待中国革命的胜利。罗斯福通过以中国为中心的力量均势来防止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政策则日益被边缘化。在抵制苏联势力扩张和防止日本军国主义复活这两大战略目标中,前者开始凸显为主要战略目标,并逐步发展成在东亚地区全面遏制苏联和抵制共产主义的扩张。——摘编自李少丹《二战后美国东亚政策的逻辑与重心》(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的东亚观。(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罗斯福相比,杜鲁门东亚观的变化,并说明其对50年代国际关系的影响。(9分)47.(15分)【历史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康熙自幼喜爱数学、化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在八岁登基后仍然投入相当大的精力去认真学习这些知识。他不断引进有科技才能的传教士来华,命传教士采用地圆说绘制了全国地图《皇舆全览图》,此地图在康熙的南征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谕令传教士白晋等人在宫中设置化学实验室,用化学方法试制西药,使中国在医疗中开始了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他还命令传教士汤若望以西法制成了“红衣大炮”,该大炮在雅克萨之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在皇宫中开设有数学、天文、地理、医学、外语、艺术等方面课程,由传教士来讲授。——摘编自张云筝、田冰《康熙西学中用的思想与实践》(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熙主张西学中用的历史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康熙西学中用实践的历史贡献。(9分)11\n2021全国卷Ⅲ高考压轴卷历史参考答案与解析一、选择题24.【答案】B【解析】周武王把焦、祝、蓟、陈、杞这些封国,封给有功德于人民的古代帝王的后裔,表示崇德报功之意,鼓舞民心,以巩固统治,故选B项;中国历史的延续表现在作为一个政治实体,在发展过程中未曾间断;中国文明在文化的连续性上未曾间断,而材料是西周分封先代贵族,排除A项;集权指最高管理者决定大小事务,秦朝才实现集权统治,排除C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周人的政权基础在于关中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材料不涉及,排除D项。25.【答案】B【解析】东汉末年以来,各少数民族不断向中原迁徙,西晋时期,中原人口中有一半是少数民族,各民族相互聚居,可见北方民族的不断交融,故选B项;南宋时期完成了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排除A项;据材料“中国西部和北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中原迁徙”,大量少数民族迁入我国北方,有利于北方的经济发展,与南方无关,排除C项;“实现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民族聚居不能保障社会安定,并且D项与史实不符,黄河流域并没有统一和安定下来,排除D项。26.【答案】A【解析】据表格可知,唐代吐鲁番地区官田、寺观田租佃现象比较普遍,说明当地个体农耕方式的盛行,故选A项;表格除了寺观田,还有官田和百姓田,寺院经济的扩张较为片面,排除B项;材料只有武周时期的相关记载,没有其他时间做对比,无法判定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排除C项;租佃现象的出现与农业的生产效率并无必然联系,排除D项。27.【答案】B【解析】“专制君主在面对官僚之优越专门知识时,也有同样的无力感”,君主因为受到官僚集团的制约,并不能为所欲为,因此使得专制君主政体也呈现出理性特征,故选B项;“专制君主在面对官僚之优越专门知识时,也有同样的无力感”说明官僚集团对于专制君主的制约,并不是体现在权力的制衡机制上,而是体现在官僚集团的理性素养上,排除A项;君主专制体制下,君主独裁,君权至上,官僚集团会对君主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但不能削弱君主专制,排除C项;“官僚体系的特点是理性的共同体行动,它所造成的‘非人格性’一旦定型,就能够形成一种凌驾性权力”,官僚集团对君权的制约来自于集团的理性特征,并非儒家道德约束,排除D项。28.【答案】A【解析】由题干可知,“主权”一词在甲午战后出现频率明显增加,反映了社会意识中主权观念的强化,结合所学,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主权观念强化是民族意识觉醒的表现,故选A项;《清季外交史料》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出版的一部反映清末中国外交关系的重要文献,并非清朝官方外交文书,不能体现清朝外交理念的近代化,排除B项;标志向西方学习转向制度层面的是维新变法运动,与材料中“主权”一词出现频率增加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结合所学,甲午战争后清王朝并未维护主权,直至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排除D项。29.【答案】D11\n【解析】据材料“从产业工人和职员中细心挑选大批思想进步、……征调他们到新解放区去工作”,可知在解放战争中共取得优势地位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及时调整政策,为接手大城市做准备,故选D项;材料提到的是对管理干部进行政治培训,并不是壮大政治干部,排除A项;新解放区工人已经得到权利,已经不需要开展工人运动,排除B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标志战略反攻开始,排除C项。30.【答案】B【解析】考古学属于人文学科的一部分,其设置体现了国家在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这适应了建国初期国家发展教育事业的基本建设的需要,故选B项;教育体系是指教育大系统中的各种教育要素的有序组合,范围广泛,仅从大学考古学专业的设置无法看出该体系的发展,排除A项;“双百”方针是在1956年才提出的,晚于材料中的时间,排除C项;计划经济体制于1992年才正式提出,21世纪初才初步确立,时间不符,排除D项。31.【答案】A【解析】据材料“中国对外援助与外国援华的报道数量比重变化图”,可知20世纪80、90年代,中国援外减少,结合所学可知,80年代,中国进行改革开放,中美建交,出现同中国建交热潮,外国援华、相互援助增多,说明中国坚持对外开放,外交政策更加全方位,因此,20世纪80、90年代,中国对外援助与外国援华是当时政治经济的双重需求,故选A项;依所学,20世纪80、90年代,面临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这对中国的外交政策产生影响,排除B项;材料中“中国对外援助与外国援华”,涉及到中外联系,而非强调经济体制的变化,排除C项;依所学,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而工作重心的转移并非材料中“中国对外援助与外国援华”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32.【答案】D【解析】据材料“公元前242年,罗马政府设立了外事最高裁判官,专门负责受理罗马公民与异邦人以及异邦人之间的诉讼,调整他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可知罗马政府设立专门的处理公民与异邦人的诉讼,为罗马法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参考的案例,故选D项;公元前242年属于罗马共和国时期,排除A项;公元前242年罗马推行的是公民法,排除B项;材料提到处理案件时不仅参照罗马法,还参照其他民族的法律,并不能说明罗马法的适用范围扩大,排除C项。33.【答案】C【解析】启蒙运动的百科全书派希望广泛传播科学知识,驱除迷信思想,弘扬科学理性,材料中体现了传播科学知识的多元性,故选C项;近代科学促进了启蒙运动的发生,排除A项;启蒙运动的指导思想是理性主义,表格中多元性知识正是宣传理性,并不表现为冲突,排除B项;材料中不能反映法国是变革“先锋”,近代制度变革较早的是荷兰和英国,排除D项。34.【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最新史料表明十月革命冬宫战役未经过激烈斗争,整个过程总共死6人伤50人”,这颠覆了人们过去关于十月革命过程激烈的认知,说明了史料的新发现有助于获得新的历史认知,故选A项;根据材料“但据学者考证这幅图片是电影《列宁在十月》的剧照,是斯大林时期强调激烈革命的产物”说明历史事实需要历史叙述和实物史料相互印证,排除B项;历史教材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旧实物史料也能还原历史真相,只有新材料研究才能还原历史的真相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35.【答案】B11\n【解析】冷战结束后,美国、欧洲、日本、俄罗斯等大国或集团努力实现各自的新秩序及世界战略,这是基于各国实力的变化,故选B项;美国企图独霸世界与“欧洲中心论”、日本多极化心态、世界有俄一席之地等战略相冲突,不利于世界大国缓和关系,排除A项;“苏联解体后,美国企图独霸世界”体现冷战思维(冷战结束后,西方大国特别是美国的保守势力妄图建立单极世界,推行霸权主义的一种意识与观念),排除C项;多极化只是一种趋势,不是一种成熟的国际关系格局,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41.【答案】(1)(14分)变化:突破了单一的自给自足性质的经营格局;广泛种植经济作物;出现专业化、区域化趋势;粮食生产纳入市场网络;生产中心发生转移;商品性农业获得较大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8分,任意四点即可)原因:明朝继承了历史上的重农传统;精耕细作农耕技术的发展;耐瘠高产美洲作物的引种与推广;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6分,任意三点即可)(2)(6分)影响:推动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为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便于工业化成就的推广;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推动了近代欧洲社会的转型。(6分,任意三点即可)(3)(5分)启示:国家应从战略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要注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发展重在创新(生产关系变革、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等。(一点2分,三点5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一“明代以生产粮食为主、家庭纺织原料为辅的自给自足性质的单一经营格局被逐渐突破”得出突破了单一的自给自足性质的经营格局;据材料一“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得出广泛种植经济作物;据材料一“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得出出现专业化、区域化趋势;据材料一“粮食生产也逐步被纳入市场网络”得出粮食生产纳入市场网络;据材料一“但到明代中后期由于棉、桑等作物的广泛种植,致使粮食严重匮乏,只得从湖广、四川等地大量输入”得出生产中心发生转移;据材料一“商品性农业的发展……”得出商业性农业的发展。第二小问原因,农业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技术发展、农田水利建设以及明朝从美洲传入的高产作物,结合明朝时代背景可知,可从明朝继承了历史上的重农传统、精耕细作农耕技术的发展、耐瘠高产美洲作物的引种与推广及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2)据材料二“蒸汽机用于农业生产,并出现了由蒸汽动力带动的绳索牵引犁”得出推动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为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创造了条件;据材料二“欧洲农业开始由手工向机械作业、由经验向理论过渡,西方农业科技全面超过了中国”得出促进了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及推动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据材料二“化学家对农作物营养……生物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也为农业科技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结合所学得出便于工业化成就的推广;结合所学可知,近代欧洲农业科技的兴起,大量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3)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国家对农业的政策支持、注重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创新农业(生产关系变革、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11\n42.【答案】示例一论题: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近代以来,探索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现代化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使命。地主阶级的改革、资产阶级的改良和革命都未能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先进知识分子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五四运动,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中国共产党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为中国共产党建立作了组织上干部上的准备。1921年,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从此,中国人民的命运和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示例二论题: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许多仁人志士进行了奋勇斗争,尤其是先进知识分子为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不懈努力。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变法运动很快失败。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起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与此同时,“实业救国”、“文学革命”等道路,都无法挽救民族危机。先进的知识分子经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洗礼,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同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指导中国革命,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最终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示例三论题:少年强则中国强近代以来,进步青年一直走在时代的前列。新文化运动以北大为活动阵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唤起了青年知识分子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尤其是在启蒙思潮的影响下,爱国热情高涨。他们在比较和思索中,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提供了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武器,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小组,并团结了一大批进步青年,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五四运动时,面对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一批爱国青年挺身而出,全国民众奋起抗争,誓言“国土不可断送、人民不可低头”,奏响了浩气长存的爱国主义壮歌。【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结合表格中一大代表详细情况思想、年龄、教育、职业、地区等的统计,从经济基础、阶级成分、思想流派等方面去探究中共诞生的必然性、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注意论述按照时间顺序从前面三个方面展开论述。45.【答案】(1)(6分)背景: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人们思想的解放;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中国由计划经济时代向市场经济时代转型。(6分,答出三点即可)(2)(9分)进步意义:有利于推动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增强企业自主权和企业活力,提升企业效益;有利于推动我国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9分)【解析】(1)据材料“(停薪留职)是指企业富余的固定职工离开单位,但保留其身份,从事政策上允许的个体经营”11\n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和思想等方面分析可知,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和人们思想的解放;据材料“1983年,劳动人事部发出通知,要求今后新招收的人员实行劳动合同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据材料“停薪留职,是计划经济‘铁饭碗’和市场经济大潮中‘下海’之间的一座桥梁”可知,中国由计划经济时代向市场经济时代转型。(2)据材料“停薪留职,是计划经济‘铁饭碗’和市场经济大潮中‘下海’之间的一座桥梁”可知,有利于推动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据材料“实行面向社会,公开招工,坚持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用”可知,扩大了企业用工、招工等自主权,有利于增强企业活力,提升企业效益;据材料“这一改革基本让国人告别了传统意义上的‘铁饭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用工制度的改革,有利于推动我国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46.【答案】(1)防止日本军国主义复兴;抵制苏联势力在东亚地区的扩张;扶植中国作为其东亚地区战略的代理人;确保美国在东亚地区的地位。(6分,任答3点即可)(2)变化:重点转向全面遏制苏联和抵制共产主义的扩张。(2分)影响:确保美国在远东地区的利益;使日本未能得到应有惩治,加速了日本战后的崛起;恶化了新中国外交环境,威胁中国安全;不利于亚洲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加剧世界尤其是远东地区局势的紧张;加速了两极格局的形成。(7分,任答3点即可)【解析】(1)据材料“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将是对地区稳定的主要威胁”可知,防止日本军国主义复活;据材料“可以平衡战后苏联势力在东亚的扩张”可知,抵制苏联势力在东亚地区的扩张;据材料“中国将成为一个能够在东亚地区发挥稳定作用的国家”可知,扶植中国作为其东亚地区战略的代理人;据材料“美国需要全面介入东亚地区事务,确保东亚地区的安全、稳定和开放”可知,确保美国在东亚地区的地位。(2)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在东亚地区全面遏制苏联和抵制共产主义的扩张”可知,重点转向全面遏制苏联和抵制共产主义的扩张。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美国需要全面介入东亚地区事务”“最初其东亚观有着深深的罗斯福烙印”可知,确保美国在远东地区的利益;据材料“以中国为中心的力量均势来防止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政策则日益被边缘化”可知,使日本未能得到应有的惩治,加速了日本战后的崛起;据材料“美国也越来越从共产主义扩张的视角来看待中国革命的胜利”可知,恶化了新中国外交环境,威胁中国安全,加剧了世界尤其是远东地区局势的紧张;据材料“逐步发展成在东亚地区全面遏制苏联和抵制共产主义的扩张”可知,加速了两极格局的形成。47.【答案】(1)康熙个人的爱好及理政的需要;西学东渐;传教士大量来华;近代西方科技文化的发展等。(6分)(2)利用西方文明成果,巩固了国家统一;培养了一批本国西学人才;促进了对西方文化和科学精神的了解与传播;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先进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加深了对西方的了解与认识等。(9分)【解析】(1)本问切入点较细,康熙对西方科技的学习,围绕材料基本可以解决问题,据材料11\n“自幼喜爱数学、化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不断引进有科技才能的传教士来华……在皇宫中开设有……”可得康熙个人的爱好及理政的需要;传教士大量来华;结合所学康乾盛世知识可得西学东渐;近代西方科技文化的发展等。(2)结合材料“地图在康熙的南征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中国在医疗中开始了中西医结合的道路。……该大炮在雅克萨之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得利用西方文明成果,巩固了国家统一;培养了一批本国西学人才;结合当时的世界大环境可得促进了对西方文化和科学精神的了解与传播;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先进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加深了对西方的了解与认识等。11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21:59:55 页数:11
价格:¥3 大小:419.00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