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统考版202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四单元第14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20230235141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8

2/8

剩余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14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时作业·学以致用]                实战演练 夯实基础一、选择题1.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表著名的“五一口号”,其中第五条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一方针(  )A.明确了建立新中国的基本路径B.首次提出了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C.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指明了方向D.赋予政协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方针提出先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后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最后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方针,这表明该方针明确了建立新中国的基本路径,故选A项;1945年首次提出了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排除B项;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指明了方向,排除C项;1949年第一届政协会议赋予政协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排除D项。答案:A2.在论述新中国的民主制度时,毛泽东认为,二者应该是按照核子和电子的动力学相互联系起来。核子虽小,却非常重。环绕核子的电子很轻,却是自由的。没有电子,就没有进步。据此可知,毛泽东旨在强调(  )A.要求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B.要实现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C.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性D.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解析:依据材料,毛泽东在论述中国的民主制度时提出核子虽小,却非常重,环绕核子的电子很轻,却是自由的。没有电子,就没有进步。由此可知论述的是中国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核子,各民主党派的参政党,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是电子,所以毛泽东旨在强调的是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性,故选C项。答案:C3.1954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讨论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后政治协商会议的任务,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该会议(  )A.标志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B.说明统一战线组织进入了一个新阶段C.讨论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D.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n解析:1954年全国人大的召开,标志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故A项错误;1954年,政协会议讨论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后政治协商会议的任务,表明政协统一战线组织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故B项正确;讨论确立新兴国家的架构是1949年的政协会议,故C项错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1956年提出的,故D项错误。答案:B4.《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这一规定表明(  )A.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正式结束B.人民政协在特殊条件下暂行人大职权C.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新中国政权组织形式D.人民代表大会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解析:“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这表明新中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故选C项;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正式结束是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而《共同纲领》颁布于1949年,排除A项;材料主要论述人大而不是政协,排除B项;材料主要论述我国的政体不是人大的群众基础,排除D项。答案:C5.下图为华东人民出版社1953年出版的钱大昕的油画《把自己最满意的人选出来》。这一年,人民的选举(  )A.有力地促进了《共同纲领》的制定B.开创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全新阶段C.使宪法草案大讨论迅速达到高潮D.为全国人大的召开奠定组织基础解析:在普选的基础上,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与材料中“1953年出版”“人民的选举”相符,故选D项;1949年《共同纲领》制定,与材料中“1953年出版”不符,排除A项;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与材料中“1953年出版”不符,排除B项;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宪法,与材料中“1953年出版”不符,排除C项。答案:D\n6.《五四宪法》第九十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举办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群众卫生事业,并且逐步扩大这些设施,以保证劳动者享受这种权利。这充分体现了宪法的(  )A.社会主义性 B.完备性C.过渡性D.人民性解析:材料“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保证劳动者享受这种权利”,强调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故选D项;社会主义突出党的领导、公有制、马克思主义,排除A项;材料仅反映了保障公民权利的一个方面,排除B项;《五四宪法》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不同于《共同纲领》的临时地位性质,排除C项。答案:D7.1949年9月7日,周恩来向政协代表做解释说:放弃联邦制,除了防止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考虑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考量就是中国和苏联的民族国情不同。“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据此可知,周恩来(  )A.认为联邦制是国家分裂的根源B.主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反对照搬照抄苏联斯大林模式D.首倡“一国两制”伟大构想解析:由材料可知周恩来认为中国不能实行联邦制,中国民族问题应该采取适合国情的民族政策,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选B项;由材料内容可知周恩来认为中国不采取联邦制是为了防止帝国主义分裂中国,并没有认为联邦制是国家分裂的根源,排除A项;苏联斯大林模式指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材料中周恩来是反对实行联邦制,排除C项;周恩来主张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非“一国两制”,排除D项。答案:B8.史学研究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下表所列为1949年到2011年国内史学界发表的关于辛亥革命的专题研究论文数量,它反映了学者们在半个世纪来研究的不均衡性。表中“乙”指的是(  )时间论文数量(篇)甲500乙70丙6000丁2000A.1949-1965年B.1966-1976年C.1977-1991年D.1992-2011年\n解析:乙时期数量最小,说明受意识形态影响最大应该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故选B项;1949—1965年不是最少,因为1956年提出百家争鸣,排除A项;1977-1991年论文数量不可能最少,因为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排除C项;1992-2011年论文数量不可能最少,因为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排除D项。答案:B9.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目录比较表1954年宪法目录1982年宪法目录序言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国家机构第三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四章国旗、国徽、首都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章国家机构第四章国旗、国徽、首都据表中的变化可知,1982年宪法新在(  )A.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宪法原则B.确立依法治国为国家体制改革重点C.昭示着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D.凸显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解析:据表中的变化可知,1982年宪法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提升为第二章,凸显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故选D项;1954年宪法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宪法原则,排除A项;1995年中共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为国家体制改革重点,排除B项;1954年宪法昭示着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排除C项。答案:D10.据统计,从1992年到1997年台商在祖国大陆的投资项目合计约20000个,投资额约110亿美元,年平均项目约3000个,金额约18亿美元。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放弃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承诺B.对“一国两制”构想达成共识C.解除了台胞赴大陆探亲的限制D.对“坚持一个中国”达成共识解析:中国对于台湾问题的解决办法没有放弃武力解决的承诺,故A项错误;“一国两制”构想是大陆解决统一问题的措施,两岸对“一国两制”构想达成共识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解除了台胞赴大陆探亲的限制是1987年,故C项错误;1992年海峡两岸对“坚持一个中国”达成共识,两岸关系有了进一步发展,故D项正确。答案:D11.下图是香港中国旅行社签发的《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有了这张“台胞证”,台湾同胞终于实现了“少小离家老大回”。“台胞证”问世的直接因素是(  )\nA.《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B.台湾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C.两岸达成了“九二共识”D.两岸“三通”的最终实现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是台湾同胞可以回大陆,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直接促成这一因素是由于台湾当局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允许台湾居民回大陆探亲,故选B项。答案:B12.周恩来曾经说过:“在我国,汉族人口多,占的地方少,少数民族人口少,占的地方大……在苏联,俄罗斯民族人口多,但占的地方也大。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就会在各民族间增加界墙,增加民族纠纷……很多人就要搬家,这对各民族的团结和发展都很不利。”周恩来是在分析(  )A.中国不实行苏联式联邦制的原因B.中苏人口与所占地区比例的对比C.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D.中苏两国民族众多、民族矛盾复杂的情况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周恩来认为,中苏两国民族分布状况不同,中国不能照搬苏联实行联邦制的经验,而要实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C项正确。答案:C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民国时期北京政府效仿欧美、日本等国法律,建立了近代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包括制定了《中华民国约法》《中华民国民法典》《中华民国暂行新刑律》等重要法律共241件,分别在程序法和实体法领域为后来的法律近代化奠定了基础……(它们)废除了中国传统法律中的旧名词,西方已习以为常的禁止刑讯、独立审判的原则及审判公开制度、陪审及辩护制度等也逐渐进入中国法律体系。民国时期法律体制改革……是中国法制史上前所未有的革命,为此后中国法律的发展指明了清晰的路线图。——摘编自许克江、马烈《试析民国北京\n政府时期的法制建设》材料二 英国宪法是一种不成文的宪法,它由历史上形成的许多习俗、惯例组成。由于它建筑在深厚传统的基础上,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它比“成文的”宪法更牢固……用议会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限制了君主制的权力,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英国还出现了世界最早的政党。总而言之,英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成就都为世界其他地方提供了范例,在一定意义上开创了一个新的文明——现代文明。——摘编自李少玉《17世纪以来英国政治制度的变化》材料三 一个国家制度的成熟完善和执行、监督的坚决有力,这是现代化对国家治理体系提出的基本要求……站在现代化的角度看问题,国家的强大就在于制度的强大。毋庸置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重在加强国家制度建设。——摘编自许耀桐载《北京日报》2017年3月13日(1)依据材料一概括民国初年法制改革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民国时期实行法制改革的原因。(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成就都为世界其他地方提供了范例”在政治方面的具体表现。对照材料一,说明近代中英两国在法制改革中的不同之处。(3)依据材料三,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并以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史实加以说明。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省略号前后的信息从法律的制定以及法律原则、法律内容上来概括;第二小问,可以从中西方两个方面加以说明。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三个省略号前后的内容分别概括其表现;第二小问,前者注重吸收外来文明,后者注重继承传统,结合所学,中国的法制改革依旧在专制体制的框架下,而英国是限制王权,走向民主。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站在现代化的角度看问题,国家的强大就在于制度的强大”,得出国家的强大在于制度的强大;第二小问,结合所学,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进行了三大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深化民主法制的改革,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体制。答案:(1)特点:确立了法制化发展方向,形成了法律体系,奠定了法律近代化的基础;以西方法律体系改造中国传统法律体系的不足。原因:民国政府维护自身统治的要求;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西方法律制度的优点对民国政府维系统治的启示。(2)表现:确立君主立宪制;构建法治的传统;议会下院成为间接民主的代议制机构;行政大权赋予首相;确立政党政治。(任答两点即可)不同:中国的法制改革注重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而英国则重视继承传统;中国的法制改革没有摆脱专制体制的束缚,而英国则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n(3)观点:国家的强大就在于制度的强大。说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核心的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体制,推动了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49-2008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简表时间法律1949-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或者批准的法律共23件,包括政务院及所属各机构组织通则、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选举法等。1954-1958年1954年,通过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此后,通过的法律共60件,包括全国人大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地方组织法、法院组织法、检察院组织法、兵役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1959-1978年1966年起,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停止工作。除1975、1978年,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分别通过了新中国第二、三部宪法外,全国人大共通过法律6件,包括商标管理条例等。1979-1992年除3件宪法修改和1982年宪法外,共通过法律126件,包括选举法、地方组织法、法院组织法、检察院组织法、刑法、刑事诉讼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1993-2003年除宪法修改2件外,共通过法律153件,包括立法法、行政复议法、公司法、证券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拍卖法、票据法等。2003-2008年除宪法修改1件外,共通过法律72件,包括劳动合同法、循环经济促进法、企业破产法、物权法、行政许可法、监督法等。——摘编自陈斯喜《新中国立法60年回顾与展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中某一时段或若干时段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的法律的制定和修改,结合材料中提供的材料信息,结合法律制定的背景和影响,说明法律的制定和修改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发展的,如《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作用,对新中国的各项工作起到了指导作用,1954年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宪法,体现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法律保障,改革开放后,形成了以1982年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为新时期的建设保驾护航。答案:示例一看法:我国宪法的制定与修改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n说明: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通过的《共同纲领》带有临时宪法的性质,对刚刚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工作,起到了指导作用。1954年,为了从政治上向社会主义过渡,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用根本大法的形式,明确规定了我国的国体与政体,也指明了全国人民继续前进的正确道路。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制定了1982年宪法,为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此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国人大又对宪法进行了多次修改,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使之适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示例二看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说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国家立法工作全面展开。1982年宪法的颁布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提供了根本依据,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刑事、民事、诉讼程序和国家机构等方面的一系列基本法律,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1992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法律件数大为增加。一方面我国加强了经济立法,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另一方面,针对立法、行政、司法等制定了相关法律,进一步健全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从而保障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18:06:01 页数:8
价格:¥3 大小:1.54 M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