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高考
>
二轮专题
>
统考版202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备考小题提升精练16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含解析20230331268
统考版202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备考小题提升精练16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含解析20230331268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2
2
/12
剩余10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小题必练16: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1.(2019新课标全国卷Ⅰ,29,4分)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 )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民主出现频率降低,革命出现频率剧增。结合所学知识,这种变化的原因在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主要传播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主张用革命的方式夺取政权,故答案为A项;国民革命运动是在1924—1927年,时间不符,并且材料只涉及知识分子阶层,无法得出民众普遍拥护的结论,排除B项;当时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部分知识界否定,不符史实,排除C项;当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未变,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2.(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9)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 )A.主张国家至上B.批判封建伦理C.反对西方民主D.传播马克思主义【答案】B【解析】“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重点不是强调个人之自由,而是强调从思想上打倒封建伦理,故选B项;“个人之人格高,\n斯国家之人格亦高”强调个人权利的重要性,而非国家至上,排除A项;“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体现了西方的民主思想,排除C项;“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还停留在西方民主的范畴,没有上升为马克思主义,排除D项。1.鸦片战争前后,以今文经学的公羊三世说为理论基础的历史进化思想发展起来。龚自珍在《五经大义终始论》等文章中提出“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这说明晚清的知识分子( )A.认识到变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B.已经超越“中体西用”的思想束缚C.受到西方社会政治思想的影响D.开始质疑和批判儒家传统思想体系【答案】A【解析】根据“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可知晚清知识分子认为从古至今,制度没有不更改的,风气没有不变迁的,说明认识到变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故选A项;据材料“以今文经学的公羊三世说为理论基础”说明坚持中体,排除B项;材料“以今文经学的公羊三世说为理论基础”说明是传统儒学而不是西方社会政治思想,排除C项;明末清初已经出现质疑和批判儒家传统思想体系,排除D项。2.1876年,郭嵩焘奉命出使英国,朝廷同时派刘锡鸿为其副使。刘锡鸿后来给朝廷汇报说,郭嵩焘在参观炮台时,披洋人衣,“即令冻死,亦不当披”;在见巴西国主时,“擅自起立,堂堂天朝何至为小国主致敬?”因刘锡鸿弹劾其“投降媚外”,1879年郭嵩焘黯然回国,称病回籍。这反映出当时( )A.崇洋媚外外交观念遭人唾弃B.清朝依然坚持闭关锁国政策C.中国近代化进程艰难曲折D.顽固派和维新派矛盾突出【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郭嵩焘出使外国,能够主动接受和适应当地习俗,遵循国际惯例,但却遭到了一些顽固派的弹劾与排斥,最终黯然回国,称病回家,这就充分体现了中国步入世界潮流的艰难与曲折,故选C项;崇洋媚外是顽固派对郭嵩焘的攻击,排除A项;鸦片战争打破了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排除B项;材料“郭嵩焘奉命出使英国”说明郭嵩焘是外交\n官,但无法说明其是维新派,排除D项。3.1888年,康有为进京上书指出中国危机,提出“厘革积弊,修明内政”,向西方学习,实行改革。但当时“举京师之人,咸以康为病狂,大臣阻格,不为代达”。这局面反映了当时( )A.救亡图存成为社会共识B.政治近代化步履维艰C.学习西方条件尚不具备D.光绪因大臣阻挠被蒙蔽【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1888年,康有为进京上书指出中国危机,提出向西方学习,实行改革,“修明内政”,但当时全京师的人都不认可,不为代达,这种局面反映在中国变革内政的艰难性,故选B项;依据材料,康有为提出改革内政,但当时并未得到时人认可,所以不能称之为社会共识,排除A项;鸦片战争之后,林则徐、魏源已经提出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已经开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所以不能说学习西方条件尚不具备,排除C项;材料反映康有为提出变革主张,为得到时人认可,与光绪帝无关,排除D项。4.据《上海制造局译印图书目录》统计,洋务运动期间,上海制造局译西书以兵学、工艺、算学、兵制为最多;《西学书目表》所录江南制造局译刊的矿政、工政、兵政、船政类书籍多达74种,官制、学制等都无译书。这反映出洋务运动( )A.排斥西方社科类著作B.未能准确认识晚清困境C.推动晚清出版业转型D.以发展近代军事为核心【答案】B【解析】据材料“译西书以兵学、工艺、算学、兵制为最多,矿政、工政、兵政、船政类书籍多达74种,官制、学制等都无译书”,可知洋务运动期间,主要学习西方实用科技,未涉及政治政治,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仅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并未意识到封建制度的阻碍作用,故选B项;依所学,洋务运动期间学习西方实用科技,并未排斥社科类著作,排除A项;材料主要围绕洋务运动期间所翻译的西方书籍门类,而非促进晚清出版业,排除C项;洋务运动期间为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先后创办军事企业与民用企业,因此并非以发展近代军事为核心,排除D项。5.1897年,严复发表《拟上皇帝书》,他建议皇帝“联各国之欢”,即利用列强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相机与之联络,以使之能相互牵制,以弭外祸。这与康有为等人提出的联英、日拒俄的“以夷制夷”之策有相似之处。他们的这一主张( )A.建立在对列强理性认识之上B.改变了国人保守落后的观念\nC.存在着淡化外患的认识弊端D.直接推动了维新高潮的兴起【答案】C【解析】这一主张将“弭外祸”的希望寄托在列强之间的相互牵制上,过于强调列强侵华过程中的矛盾冲突,而忽略了其侵略中国的根本原因及本质目的,存在淡化外患的认识弊端,故选C项;这一主张忽略了列强侵华的实质目的,并不是建立在对列强理性认识之上的,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这一主张对国人的影响,无法体现是否改变了国人的观念,排除B项;1897年冬,德国出兵强占胶州湾,在严重民族危机的激发下,维新变法运动迅速高涨,因此其直接推动因素并非材料中的主张,排除D项。6.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奏称:“沿海文武员弁,不谙夷情,震英吉利之名,而实不知其来历。”由此推知,林则徐( )A.主张增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B.重视改造陈腐的国民观念C.仍秉持浓厚的天朝上国观念D.正确分析了中国落后的根源【答案】A【解析】根据“沿海文武员弁,不谙夷情,震英吉利之名,而实不知其来历”,结合林则徐设立译馆,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可知,林则徐主张增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故选A项;林则徐只是陈述了沿海官员不了解英国这一现状,并没有进一步改造陈腐的国民观念,排除B项;林则徐针对沿海官员不了解英国这一现况,通过设立译馆积极了解西方,并没有秉持浓厚的天朝上国观念,排除C项;材料中林则徐并没有正确分析中国落后的根源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排除D项。7.学者茅海建在《戊戌变法研究》一书中这样评价康有为:“康的业绩是不能否认的,康的遭遇是令人同情的,康的粉饰也是应当擦去的。这一切本来应该是不矛盾的”。“这一切”可能包括以下哪一项( )A.恪守祖训,尊孔复古B.学习西方,倡导共和C.抨击专制,鼓吹革命D.微言大义,托古改制【答案】D【解析】据材料“微言大义,托古改制”,可知康有为借助中国传统文化宣传维新变法思想,这与材料中“这一切本来应该是不矛盾的”相符合,故选D项;“恪守祖训,尊孔复古”与康有为“托古改制”思想相违背,排除A项;“学习西方,倡导共和”与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制不相符,排除B项;“抨击专制,鼓吹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而非康梁维新派主张,排除C项。\n8.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说道:“以孝悌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机,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这反映出张之洞意在( )A.践行实业救国B.维护封建统治C.突破中体西用D.培养新式人才【答案】B【解析】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旨在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故选B项;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而实业救国是民族资产阶级的救国主张,排除A项;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原则,“突破”一词说法错误,排除C项;培养新式人才是为了服务于专制统治,D项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项。9.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之间的保守主义思想的发展,在中国可以说是以魏源开其端,以洋务运动为其鼎盛,以张之洞奠其终。其把魏源等人归为保守主义思想的依据是这些人( )A.导致了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失败B.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局限C.以维护清王朝统治为主要目的D.都是当时顽固势力的代表【答案】C【解析】据材料“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之间的保守主义思想的发展,在中国可以说是以魏源开其端,以洋务运动为其鼎盛,以张之洞奠其终”,可知以林则徐和魏源为代表的新思想其阶级立场是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因此将其归为保守主义思想,故选C项;近代化探索失败并不是因为其保守主义思想,排除A项;魏源等人具有保守主义思想并非其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排除B项;魏源是地主阶级抵抗派代表,不是顽固派,排除D项。10.郑观应的《盛世危言》1894年发行后,张之洞读完颇为感慨:“论时务之书虽多,究不及此书统筹全局择精语详。”光绪皇帝览闭此书,也是大为赞。此书一时成为畅销书,一些地方官甚至把其中部分内容作为考试的考题。该书影响较大是因为它( )A.变革了科举考试内容B.契合了国人“富强救国”的愿望C.得到皇帝的积极推荐D.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答案】B【解析】材料“论时务之书虽多,究不及此书统筹全局择精语详”说明此书契合了国人“富强救国”的愿望,故选B项;材料“一些地方官甚至把其中部分内容作为考试的考题”不能说明整个科举制度的改变,排除A项;材料“张之洞读完颇为感慨、此书一时成为畅销书”说明是国民全体的愿望不仅仅皇帝的推荐,排除C项;材料中张之洞属于\n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坚持封建制度,因此不会赞赏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书籍,排除D项。11.《新学伪经考》认为东汉以来独尊为儒学正宗的古文经,不过是刘歆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新学”,没了孔子学说的“微言大义”。《孔子改制考》遵奉孔子为托古改制的改革家。这两部书( )A.从根本上动摇了“恪守祖训”的观念B.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C.使唯有变法才能救亡的观念深入人心D.反映了全体书生的要求【答案】A【解析】《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中,康有为抨击东汉以来的儒学经典,将孔子奉为托古改制的先师,冲击了守旧势力的理论基础,动摇了其“恪守祖训”的传统观念,故选A项;“公车上书”拉开维新运动序幕,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变法救亡观念的深入人心,排除C项;反映了“全体”书生要求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12.请看下图书影,关于此书叙述错误的是( )A.为维新变法进行舆论宣传B.以孔教名义提出了革命的要求C.该书于1898年出版,康有为著D.体现了挽救民族危机的爱国情怀【答案】B【解析】《孔子改制考》是维新派康有为的著作,维新派主张改良,不主张革命,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孔子改制考》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撰,1898年由上海大同译书局刊行,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康有为认为,要在政治上推行新法,振兴民族,必须用孔教来统一人心,体现了挽救民族危机的爱国情怀,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3.1860年以前,《海国图志》在中国一直被视为不急之务而遭受冷落。而《海国图志》的传入使日本如获至宝,“到了江户则身价百倍,成为急需的御用之书”,并形成了《海国图志》时代。对这种“墙里开花墙外香”现象的解读正确的是( )A.魏源已经对西方的政治制度有了系统的认识\nB.《海国图志》维护了清政府“天朝上国”的观念C.《海国图志》在日本的广泛传播直接导致了明治维新运动的兴起D.统治集团的认知差异影响着中日两国对西方文明不同的应变力【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1860年以前,《海国图志》在中日两国受到不同待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墙里开花墙外香”的现象,说明了统治集团的认知差异影响着中日两国对西方文明不同的应变力,故选D项;《海国图志》中魏源还未形成对西方政治制度的系统认识,排除A项;《海国图志》已经突破了“天朝上国”的旧理念,排除B项;《海国图志》在日本的广泛传播,虽然有所影响,但并没有“直接”导致明治维新运动的兴起,排除C项。14.与同时代大多数的年轻知识分子一样,陈独秀刚开始倾心于康梁的变法维新主张。但在赴日留学接触了大量新思潮后,面对国内封建复古思想泛滥、袁世凯称帝的社会现实,他决定办一个“思想革命”的刊物,“革中国人思想的命”,于是《青年杂志》诞生了。据此可知,陈独秀( )A.以维新思想为革命思想B.在思想上推动革命发展C.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D.积极倡导民主科学思想【答案】B【解析】新思潮以及国内封建复古思想的泛滥、袁世凯称帝的社会现实让陈独秀认识到只有思想革命才能改变当时中国的社会,表明陈独秀意识到思想革命的重要性,并通过创办《青年杂志》,在思想上推动民主革命的发展,故选B项;陈独秀在刚开始时倾心维新思想,后来发生了变化,排除A项;动摇封建思想统治地位的不是陈独秀,是整个新文化运动,排除C项;民主科学思想是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材料没有涉及,材料表明陈独秀从思想上来推动革命的发展,排除D项。15.19世纪末20世纪初,梁启超以西方文化和文明为依据,对中国社会进行批评,试图引进西方道德;而到20世纪20年代初,梁启超说西方文化和科技造成人们信奉“金钱至上”和帝国主义兴起。促使梁启超对西方文化看法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列强侵略加深了中国民族危机B.其对社会变革方式有新认识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D.一战暴露了西方文明的问题【答案】D\n【解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梁启超以西方文化和文明为依据,对中国社会进行批评主要与其开展维新变法运动有关,而到20世纪20年代初,由于一战的爆发,暴露了帝国主义侵略本质,尤其是将青岛权益转交给日本,引发系近代中国人对西方文明的反思与失望,因此出现了材料中梁启超对西方文明的批判,故选D项;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国民族危机持续加深,而这与梁启超转变认识重点在于一战暴露问题不相符,排除A项;依所学,梁启超主张进行改革,对于社会变革方式并未转变,排除B项;梁启超作为资产阶级代表,传播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使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排除C项。16.20世纪20年代郭沫若出版《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贯彻到史学研究中,把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历史分为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创造了一个唯物史观的中国古代文化体系。这一文化体系构建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方法得到传播B.历史研究成为民国时期的显学C.各行各业意识到资本主义社会弊端D.学术研究与国际前沿紧密结合【答案】A【解析】据材料“20世纪20年代郭沫若出版《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贯彻到史学研究中”,可知当时郭沫若把马克思主义思想运用到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当中,说明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方法在中国得到传播,故选A项;材料只是说明马克思主义被贯彻到史学研究中,并不能说明历史研究成为显学,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各行各业,排除C项;材料没有国际前沿的信息,排除D项。17.1919年7月,胡适在《每周评论》发表文章指出,“空谈好听的‘主义’,是极容易的事”,奉劝人们“多多研究这个问题如何解决,那个问题如何解决”,不要高谈主义。这实质上是( )A.新文化运动阵营分化的反映B.阻止西学在中国的传播C.反对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D.倡导彻底推翻军阀统治【答案】C【解析】胡适主张的“多多研究这个问题如何解决,那个问题如何解决”实质是一种改良主义思想,而其所说的“主义”,则是指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主张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旧社会,建立新社会,因而胡适是反对所谓的“主义”的,故选C项;胡适与李大钊之间的问题与主义之争才是新文化运动阵营分化的反映,题干没有提到李大钊的主张,排除A项;胡适是反对高谈主义,而不是反对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排除B项;胡适主张“多多研究这个问题如何解决,那个问题如何解决”,是指改良,而不是革命,与D中的“彻底推翻”不符,排除D项。18.“个人主义”是五四时期最重要的思潮之一。\n但“个人主义”思想刚在中国产生时,容易被理解为与“爱国”主张相对立,因此,时常被诟病为“自私自利”的同义词。新文化运动时期“个人的解放”和“个人的发现”却大行其道,广为流传。这说明新文化运动( )A.导致个人主义思潮泛滥B.有利于维护民主政权C.促使民主观念在华兴起D.解放了中国民众思想【答案】D【解析】“‘个人主义’思想刚在中国产生时,容易被理解为与‘爱国’主张相对立,因此,时常被诟病为‘自私自利”的同义词。新文化运动时期‘个人的解放’和‘个人的发现’却大行其道。”这里体现了一个思想解放的历程,故选D项;“新文化运动时期‘个人的解放’和‘个人的发现’却大行其道,广为流传”宣扬的不是极端个人主义,而是民主和科学,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时期,国内没有民主政权,排除B项;民主观念在辛亥革命时期已经传播开来,排除C项。19.20世纪初期,马克思主义作为一股新思想在中国传播,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经过反复的比较鉴别,终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思想武器。下列项中,关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表述符合史实的有( )①新文化运动中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新思潮开始在中国传播②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③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突出其战斗色彩④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南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答案】C【解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影响是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新思潮开始在中国传播,故①正确;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1918年11月,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积极号召中国人民向十月革命学习,改造中国,故②正确;李大钊把马克思主义当做人类客观地观察社会发展历史的工具,陈独秀则突出马克思主义的战斗色彩,关注马克思主义如何指导中国革命,中国社会主义如何实现等问题,故③错误;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南,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指导思想,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20.20世纪初,“一时间,无政府主义、新村主义、改良主义、社会主义等各种新思潮纷至沓来形成了一个‘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导致这种局面形成的直接因素是( )A.辛亥革命的刺激B.西学东渐的发展C.新文化运动的推动D.五四运动的影响\n【答案】C【解析】据材料“一时间,无政府主义、新村主义、改良主义、社会主义等各种新思潮纷至沓来形成了一个‘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可知,20世纪初期的中国,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是统治地位,在它的鼓舞下,中国广大青年知识分子掀起了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热潮,这无疑为各种新思潮的传播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故选C项;辛亥革命主要宣传民主共和,排除A项;西学东渐并不是直接因素,排除B项;五四运动宣传了马克思主义,排除D项。21.导致图中1919年报刊数量急剧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1895年至1919年中国报刊数量的增长A.戊戌变法的影响B.辛亥革命的推动C.新文化运动的促进D.十月革命的影响【答案】C【解析】依据图表统计数据,从1895年到1919年,中国报刊数量的增长在1913年到1919年有一个迅速的增加,而此时能促进报刊数量迅速增加的应该是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推动了中国思想的解放,故选C项;戊戌变法发生在19世纪末,无法影响1919年报刊数量的增长,排除A项;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它影响了1913年报刊数量的增加而非1919年,排除B项;十月革命的爆发,使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影响了中国思想的发展而非报刊数量的增加,排除D项。22.易白沙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文章中说,“各家之学,亦无须定尊于一人。孔子之学,只能谓为儒家一家之学,必不可称为中国一国之学”,“以孔子统一古之文明,则老庄杨墨,管晏申韩,长沮桀溺,许行吴虑,必群起否认”。下列思想与之最为接近的是( )A.“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B.“万世成宪,大半非圣人之言,并非万世之至论”C.“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nD.“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答案】B【解析】据材料“各家之学,亦无须定尊于一人”可知作者强调各家之学并不一定尊于一人,故选B项;“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认为治学应“发明本心”,不必多读书外求,排除A项;“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强调社会责任感,排除C项;“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强调君权神授,排除D项。23.杜威《中国的新文化》一文中,大力宣扬“新文化运动为中国未来的希望打下了最为坚实的基础,也试图让中国人相信,只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那么政治、经济、军事、技术等的改革也将随之水到渠成。”这里最为坚实的基础指的是( )A.新文化运动弘扬了民主和科学思想B.新文化运动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D.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了马克思主义【答案】C【解析】据材料“只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那么政治、经济、军事、技术等的改革也将随之水到渠成”,可知其强调的是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思想的冲击,为西方文化的传入提供基础,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动摇,并不是弘扬西方文化思想,排除A项;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B项;杜威强调新文化运动的作用,宣传马克思主义是其内容,排除D项。24.表2《青年杂志》第1卷封面人物介绍(节选)封面人物人物介绍《青年杂志》的评价屠格涅夫俄国著名作家。他的作品体现着不妥协的精神,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批判精神其文章乃咀嚼近代矛盾之文明,而扬其反抗之声者也王尔德作品影射了现实社会的困境与复杂文学之才崭然出众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作家。作品反抗暴力与奴役以文明为人生之最大目的——周维东、钦佩《〈青年杂志〉上的“青年偶像”——封面人物研究》以上人物入选《青年杂志》封面人物的原因是( ) A.文学革命弘扬优秀文学作品\nB.为了寄托编者们对国民的期望C.时代呼吁伟大人物的精神引领D.符合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的内涵【答案】B【解析】据材料封面人物介绍可知能够入选青年杂志封面的人物,多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或其作品体现了对现实的批判与反抗,由此可知选这些封面人物的原因在于通过他们的精神或作品鼓舞国民,寄托了编者对国民的期望,故选B项;新文化运动并不仅仅是弘扬优秀文学作品和呼吁伟大人物的精神引领,更主要的是通过文化革新进行思想解放,启迪民智,强调社会功能,排除A.C项;这些封面人物的精神无法体现“科学”内涵,排除D项。25.五四时期,在北京,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著名的有新潮社、国民社、平民演讲团、少年中国学会等。在《新青年》的影响下,青年学生也开始出版新式刊物,介绍新思想、新知识,影响较大的有1919年1月出版的《新潮》、《国民》等。这说明( )①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发生了改变②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民众的觉醒③青年学生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④青年学生成为新文化运动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A.①④B.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D【解析】材料没有反映刊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信息,不能得出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发生了改变的结论,故①错误;学生社团组织涌现、新式刊物大量发行,说明学生组织和刊物推动了思想的传播,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民众的觉醒,故②正确;据材料“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青年学生也开始出版新式刊物,介绍新思想、新知识”可知,青年学生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故③正确;据材料“五四时期,在北京,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新青年》的影响下,青年学生也开始出版新式刊物,介绍新思想、新知识”可知,青年学生成为新文化运动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统考版202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备考提升指导与精练14近代中国的经济含解析20230331246
统考版202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备考小题提升精练9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含解析20230331280
统考版202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备考小题提升精练8古代中国的经济含解析20230331279
统考版202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备考小题提升精练6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含解析20230331277
统考版202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备考小题提升精练5现代中国的政治与外交含解析20230331276
统考版202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备考小题提升精练4近现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含解析20230331275
统考版202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备考小题提升精练2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含解析20230331272
统考版202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备考小题提升精练1古代中国的政治含解析20230331261
统考版202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备考小题提升精练14古代中国思想的演变含解析20230331266
新高考2023高考历史小题必练16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2304211140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考 - 二轮专题
发布时间:2022-08-25 21:45:07
页数:12
价格:¥3
大小:167.41 KB
文章作者:U-336598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